TWI373643B - Drive mechanism of a zoom lens - Google Patents

Drive mechanism of a zoom len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73643B
TWI373643B TW094129062A TW94129062A TWI373643B TW I373643 B TWI373643 B TW I373643B TW 094129062 A TW094129062 A TW 094129062A TW 94129062 A TW94129062 A TW 94129062A TW I373643 B TWI373643 B TW I37364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lens
cam
ring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41290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619719A (en
Inventor
Hiroshi Nomura
Kazunori Ishizuka
Toshiharu Suzuki
Original Assignee
Hoy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ya Corp filed Critical Hoya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6197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6197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736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7364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9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having zoom fun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02B7/1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controlled by a microcomput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ens and mount having complementary engagement means, e.g. screw/threa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3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permitting adjust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6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retaining rings or spr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02B7/282Autofocusing of zoom lens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04Bodies collapsible, foldable or extensible, e.g. book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Description

1373643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變焦鏡頭,尤其係關於在一驅動機 構内一彈簧偏向結構,用於驅動像是鏡頭群的變焦鏡頭 之光學元件。 【先前技術】 在用於驅動像是鏡頭群這種光學元件的變焦鏡頭 驅動機構内,在複數個於光學軸方向内彼此相對以不同 移動方式移動的可動框架利用偏向彈簧相互偏向,來去 除複數個可動框架内的背隙。尤其是,有相當高可能性 會以外力施加於該變焦鏡頭的一或多個外筒,因此,當 移除外力時,該變焦鏡頭的外筒需要利用強大的偏向力 量進行適當偏向,才能回到外部鏡頭筒身的個別正常位 置。在具有複數個同心配置的外筒之望遠變焦鏡頭中, 習慣上由最前面的外筒(通常是徑向最内側的外筒)固定 照相光學系統所有鏡頭群中直徑最大的鏡頭群,如此該 最前面的外筒傾向於比其他可動筒或框架還要重。因 此,這種外筒通常需要利用強大的偏向彈力來偏向,以 便維持靜止不動。 在沿著光學軸對齊的三個可動構件(最前可動構 件、中間可動構件及最後可動構件)相互彈性偏向的情況 下,習慣上兩偏向彈簧每一的一端會分別固定至該最前 可動構件及最後可動構件,,並且該兩偏向彈簧每一的 另一端則固定至中間可動構件。 不過,該偏向彈篑的偏向彈力會因為可動構件(包含 前述一或多個外筒)之間移動量的差異而改變,因此難以 供應穩定的偏向彈力給每個可動構件。例如:因為需要 6 1373643 決定施加在可動框架上的偏向彈力變化之間最小的偏 向力來當成參考彈性負載(最小返回力),過度依賴彈簧 偏向力的彈性負載會變成最大,使得該變焦鏡頭操作上 極大的負擔。結果,在馬達驅動的變焦鏡頭案例中,變 焦馬達需要是可以產生強大扭力的大型馬達,如此便難 以達到變焦鏡頭小型化及輕量化的目的。 在上述結構中,其中兩偏向彈簧分別配置在中間可 動構件的前側與後側,每個偏向彈簧的長度都無法長於 在該光學轴方向内與該偏向彈簧相鄰的伴隨兩可動構 件間之距離,因此偏向彈簧需要有相當大的彈性常數。 不過,使用這種偏向彈簧會使得難以組合該變焦鏡頭。 此外,在此結構中,難以達到兩偏向彈簧之間的平衡。 【發明内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驅動機構,用於驅動變焦鏡頭的複 數個光學元件,其中該驅動機構可施加穩定的偏向彈力 給分別支撐複數個光學元件的複數個可動框架中的每 一個,而不過度增加可動框架上的彈性負載。本發明進 一步提供一種驅動機構,用於驅動變焦鏡頭的複數個光 學元件,其中可容易進行該偏向彈簧的安裝及該偏向力 量的設定(調整)。 根據本發明範疇,提供一種變焦鏡頭的驅動機構, 用於在光學軸方向内驅動照相米學系統的至少三個光 學元件,該驅動機構包含前可動構件、中間可動構件及 後可動構件,其在該光學軸方向内從該變焦鏡頭前面開 始排起,分別支撐三個光學元件,並且在該光學軸方向 内線性導引而不旋轉,其中該前可動構件與該後可動構 7 1373643 件其中之一當成共同嵌合的彈簧支撐構件, 動構件與該後可動構件的另一個及誃 μ前可 當成兩單獨嵌合的彈簧支撐構件;共同驅則 動裝置用於在該光學軸方向内彼此獨立Γ有驅 構件、μ可動構件及後可動構件動 一第二彈簧構件,用於消除該前可,只構件與 件、後可動構件及驅動裝置之間 間可動構 件的一端與該第二彈箸構件個第一彈普構 簧,,而該第-彈簧構;該;, Γ 則分別連接至該兩單獨嵌合、的彈ίΐίί 一。人希望讓該第—彈簧構盥 光學軸方向内相同偏向方/、一彈簧構件往該 構件偏向。 °〜共用嵌合的彈簧支標 吾人希望依照該照相/ 前、中間和後可動構件利予系統的變焦操作,當該 方向内彼此獨立移動,=共同驅動構件在該光學軸 當該第一彈簧構件與 與第二彈簧構件配置成 -增加時,其他偏向二:彈料 吾人希望讓該共同嵌人· 頭的外部構件。 〜δ彈簧支撐構件為該變焦鏡 吾人希望讓由該前、 ,光學元件分別包含三個^ 口後可動構件支撐的該三 簧支撐構件支撐該鏡碩兄#蛘,並且由該共同嵌合彈 群中最大的。 壤其直㉟成為所有三個鏡頭 吾人希望由該共同嵌入 光學元件包含該照相光學σ平'^支稽構件所支撐的該 ,、、、’内最前面的鏡頭群。 8 1373643 吾人希望讓該共同驅動構件包含可繞著該光學軸 旋轉的凸輪環。該共同驅動構件的該驅動裝置包含第一 凸輪凹槽、第二凸輪凹槽及第三凸輪凹槽,其形成於該 凸輪環的内側與外側週邊表面至少其中之一上,具有不 同的凸輪外形。該三個可動構件包含第一凸輪從動件、 第二凸輪從動件及第三凸輪從動件,其可分別滑動嵌合 該第一凸輪凹槽、該第二凸輪凹槽及該第三凸輪凹槽。 吾人希望讓每一個第一彈簧構件與第二彈簧構件 包含至少一個伸張線圈彈簧。 吾人希望讓該變焦鏡頭為具有複數個以該光學轴 同心配置的外部可動筒之望遠變焦鏡頭,該共同嵌合彈 簧支撐構件當成該複數個外部可動筒之間的徑向最内 側外部可動筒。 吾人希望利用該三個可動構件獨立提供的線性導 引構件,在該光學軸方向内線性導引該後可動構件。 在一個具體實施例内,提供一種變焦鏡頭的驅動機 構,包含前可動構件、中間可動構件及後可動構件,其 從該變焦鏡頭前面開始排列,並且在該光學軸方向内線 性導引而不旋轉; 凸輪環,包含凸輪凹槽,可滑動裝配該前、中間和 後可動構件上形成的凸輪從動件,該凸輪環會以該光學 軸為圓心旋轉,以便在該光學軸方向内彼此獨立移動該 前可動構件、中間可動構件和後可動構件;及第一彈簧 構件與第二彈簧構件,其讓該前可動構件、中間可動構 件及後可動構件在該光學軸方向内彼此偏向,以消除該 凸輪從動件與該凸輪凹槽之間的背隙。該第一彈簧構件 的一端與該第二彈簧構件的一端都連接至該前可動構 9 1373643 件與該後可動構件复中之一 第二彈*構件㈣:端❹構件與該 該後可動構件的另―個和射連接至該前可動構件與 在-個具體實施例中二:動構件。 構’其包含前可動構件、ς種變焦鏡頭的驅動機 其從光學轴方向該變焦二 構件及後可動構件, 動構件與該後可動構件其中刚_^^排列,其中該前可 支撐構件,並且該前可動描彼§成共同嵌合的彈簧 及該中間可動構件則冬 彻^亥後可動構件的另一個 件;共同驅動構件包含曰驅 早獨嵌合的彈簧支撐構 内彼此獨立移動該前可動^、由用於在該光學軸方向 構件;及第-彈簧構件盘彈動構件和後可動 可動構件、中間可動構;第= 用於消除該前 的背隙,該第一彈筈構件的 冓件及驅動裝置之間 端連接至料同#與該第二彈簧構件的一 ?連接至U敗合的彈簧支撐 件與該第二彈簧構件的另山日,υ 、 弟蜂只構 獨嵌合的彈簧支樓構件。別連接至該兩個單 根據本發明,該驅動機構可將穩定的 到複數個可動框架中的每—個,而不會因為簡= 過度增.加該可動框架上的彈性負載。再者,可改盖^裝 該偏向彈簧的可用性及平衡該偏向彈簀的該偏向彈力& 之可用性。 【貫施方式】 第一圖至第三圖顯示根據本發明在不同狀離下變 焦鏡頭的巧實施例。第-圖顯*在最廣角端上i變焦 鏡頭!0的狀ΐ 1二圖顯示在最望遠端上該變焦鏡頭10 的狀態亚且^圖顯示該變线頭在縮回位置(完全縮 10 1373643 ,位置)⑽態。變焦鏡·已結合於數㈣目機内(圖中 未顯不相機機身)。如第—圖和第二圖所示在該變焦鏡 =〇的準備照相狀態内該變焦鏡頭ig之照相光學系統 弟鏡頭群LG1、第二鏡頭群LG2、快門$、第三鏡頭 群LG3、^鏡頭群LG4、低通滅光器(光學滤光器)n 及CCD影錢應細態影像拾取裝置)i2所構成。該第 鏡頭群LG1 ' 5玄第二鏡頭群LG2及該第三鏡頭机⑺ 都以預疋移動方式沿著照相光學軸21驅動 操作’而該第四透鏡群㈣沿著照相光學㈣驅動^ 執行聚焦操作。在下列說明中’除非有其他表示,否則 「光學軸方向」一詞表示平行於照相光學軸以的方向。 第四圖為變焦鏡頭10的元件分解圖,並且第五圖至 第十二圖為it些元件的放大圖。變焦鏡藝結合於相機 機身(未顯示)’並且提供固定於相機機身的靜止筒13。 CCD固持益(靜止構件)丨4從後面固定至靜止筒^的後 半部。(^卩景夕像感應器12固定至ccd固持器14的中央部 份,來透過CCD基板15固定。低通濾光器u由位於CCD 景’像感應盗12前面的CCD固持器14所固定。環狀密封構 件16安裝在低通濾光器n*CCD影像感應器12之間,來 密封其間的間隙。 在靜止筒13内提供具有AF鏡頭框架(支撐並固持第 四鏡頭群LG4的第四鏡頭框架)17的變焦鏡頭1〇,其在光 學轴方向内線性導引而不隨著照相光學軸Z1旋轉。尤其 是’變焦鏡頭10提供一對AF導轴18八和18B ’其平行延 伸至照相光學軸Z1來在光學軸方向内導引af鏡頭框架 17,而不會讓AF鏡頭框架17隨著照相光學軸zi旋轉。該 對AF導軸18A和18B中每個導軸的前與後端都分別固定 1373643 至靜止筒13與CCD固持器14。AF鏡頭框架17在其徑向相 反側上提供一對導孔(導槽),其中可分別裝配該對AF導 軸18A和18B,如此AF鏡頭框架17可滑到該對AF導軸 18A和18B上。支撐該對AF導轴18A和18B的部分靜止筒 13和CCD固持器η從該靜止筒13的外徑徑向往外突 出,因此,該對AF導軸18A和18B徑向位於該靜止筒13 之外。 變焦鏡頭10之内提供固定至靜止筒13的AF馬達 19。AF鏡頭框架π可利用AF馬達19的驅動力量在光學 軸方向内前後移動。AF馬達19的旋轉驅動軸用來通過當 成饋送螺絲軸(可旋轉的導引螺絲),並且此旋轉驅動轴 旋過AF螺帽20内形成的母螺絲孔(請參閱第五圖)。aF鏡 頭框架17與AF螺帽20卡住使其上可於光學轴方向内滑 動’並且利用延伸線圈彈簧(偏向構件)21在光學軸方向 内往前偏,並且透過彼此在光學轴方向内相對的螺帽 20表面與AF鏡頭框架π間之嵌合來決定AF鏡頭框架17 的往前移動限制。AF螺帽20利用AF馬達19的旋轉驅動 軸旋轉在光學軸方向内往後移動導致AF鏡頭框架17被 往後移動抵住延伸線圈彈簧21偏向力量的AF螺帽2〇往 後壓。由於此結構,往前與往後旋轉AF馬達19的旋轉驅 動軸會導致AF鏡頭框架π在光學軸方向内往前與往後 移動。 變焦鏡頭10提供一個由靜止筒13支撐的變焦齒輪 22,其可在與照相光學軸Z1平行延伸的變焦齒輪轴2^ 上旋轉。該變焦齒輪輛22a的前與後端都分別固定至靜止 筒13與CCD固持器14。變焦齒輪22安置成其輪齒部分從 靜止筒13内側周圍表面徑向向内突出,並且可利用變^ 12 13/304^ 馬達^轉或逆轉(由第四圖標示的矩形概念顯 nr„ , ,·’—個、·泉性導槽13b、一組三個傾斜凹栌 Γ先2三個旋轉導槽i3d。母螺旋面制螺牙= =====延:。該組 =導开槽』3二母螺旋面…平行延伸。該組三: i靜土^成Γ靜止筒13内側週邊表面前端附近内,而产 並不會形成母螺====定,域上 =面,上述三:直二 =:= Γ-组^=斜㈣^及該組三個㈣導槽=^ 邊表面上不由三個配置在靜止筒13内侧週 出現三個凹;:5之凹槽所構成’不過第五圖只 f 鏡^10在靜止筒13内提供螺旋環25。如宽>圖 二 '旋環25在其外側週邊表面上提供公螺^ 旋面二Hi突出/25b。公螺旋面仏會卡往母螺
Si=25a_牙上提供環狀齒輪25e,其與變隹齒輪 W蟬乂二當變焦齒輪22的旋㈣^ 圍内隨著μ I先學轴方向内前後移動,而在預定範 母碟族面η'相光學軸Z1旋轉,其中公螺旋面25a仍舊鱼 ⑽預定點環25往前移動超過關於靜止筒 铲導致公螺旋面25a脫離母螺旋面13a,如此 13 1373643 螺旋環25隨著照相光學軸 旋轉導突出部25b與該相—7疋I ’而沒有藉由該組三個 於靜止筒13往光學軸方向一固旋轉導槽13d嵌合,來相對 面〜相嵌合的航τ動。在旋面13a與公螺旋 該組三個傾斜凹槽13 = 且二個傾斜凹槽25b分別位於 25b和該母螺旋面13a並不會:此:J三個旋轉導突出部 外部可i解,:鏡頭10為具有三個
26,這學構=7、第, .L 軸21同心配置。螺旋環25與第三 二j由方向内移動,並隨著照相光學軸Z1 旋環25上三個不同周圍位置上的其 内侧週邊表面上提供三個旋轉傳輸凹陷(嵌合凹陷) 25d ’其前端在螺旋環25的前端上開啟"第三外筒邮 第三外筒26對應的三個不同周圍位置上提供三對旋轉 傳輸突出部(嵌合突出部)26a,其從該三個外筒26後端往
後突出,可分別從該三個旋轉傳輸凹陷25d的前面與之 嵌合(請參閱第十四圖)。三對旋轉傳輸突出部26a和三個 旋轉傳輸凹陷25d可在照相光學軸zi方向内彼此相對移 動,並且不會彼此相對於該照相光學軸Z1而旋轉。換言 之,螺旋環25和第三外筒26會整個一起旋轉。螺旋環25 在螺旋環25上三個不同周圍位置上三個旋轉導突出部 25b正表面上提供一組三個嵌合凹陷25e,其形成於該螺 旋環25的内側週邊表面上來在螺旋環25的前端上開 啟。第三外筒26在第三外筒26對應的三個不同周圍位置 上提供一組三個嵌合突出部26b,其從該三個外筒26後 端往後突出,並且也徑向往前突出’而分別從該三個嵌 14 合凹陷25e的前面與之嵌合。當該组三個旋轉導突出部 25b嵌合該組三個旋轉導槽Ud時分別嵌合該組三個嵌 3凹陷25e的s玄組二個嵌合突出部26b在該時也會分別嵌 合該組三個旋轉導槽13d。 ,第三外筒26和螺旋環25由壓縮線圈彈簧(未顯示)在 光,軸方向内彼此往相反方向偏離。這些壓縮線圈彈簧 ,壓縮型悲女裝於第二外筒26與螺旋環25之間。因此, 外筒26的該組三個嵌合突出部26b利用該壓縮線圈 彈1的彈力,分別抵住其内旋轉導槽l3d的前導表面。 ,螺旋環25的該組三個旋轉導突出部25b利用該壓 縮線圈彈簧的彈力,分別抵住其内旋轉導槽13d的後導 表面。 如第十四圖所示,第三外筒26在其内週邊表面上提 組三個旋轉傳輸凹槽26c,其與該照相光學軸Z1平 行j伸。每一旋轉傳輸凹槽26c的前端關閉於第三外筒26 的削端’並且每一旋轉傳輸凹槽26c的後端於第三外筒26 的後端上開啟。該三個旋轉傳輸凹槽26c的周圍位置分別 對應至三對旋轉傳輸突出部26a的位置。尤其是,如第十 ^圖、第十九圖及第二十圖所示,每對旋轉傳輸突出部 =由長突出部26al和短突出部26a2組成,該短突出部向 j 1光學輛方向突出的程度小於該長突出部26al,並且 26Pl9·的旋轉傳輸凹槽26c之後端開口位於該長突出部 圍al與該短突出部26a2之間,因此,在第三外筒26的周 方向内彼此相對的長突出部26al和短突出部26a2之表 也成伴隨的旋轉傳輸凹槽26c的一部分(後端開口)。 組—在另—方面,螺旋環25在其内側週邊表面上提供〜 、、二個相對旋轉允許凹槽25f,其分別與該三個旋轉傳輪 15 1373643 凹陷25d連通。該三個相對旋轉允許凹槽25f在以照相光 學軸Z1為圓心的圓上延伸,並且每一相對旋轉允s午凹槽 25f的一端(第十四圖看起來是左端)與伴隨的旋轉傳輸 凹陷25d連通,益且每一相對旋轉允許凹槽2分的另一端 (第十四圖看起來是右端)形成為封閉末端。在螺旋環25 和第三外筒26彼此相連的狀態下’每一相對旋轉允許凹 槽25f都會與伴隨的旋轉傳輸凹槽26c之後端開口(第一 十圖看起來是伴隨的長突出部26al之右侧表面)連通,如 此該相對旋轉允許凹槽25f和該旋轉傳輸凹槽26c會一起 形成L型凹槽,如第二十圖所示。 變焦鏡頭10提供於該第三外筒26之内’並且螺旋環 2 5具有第一線性導環3 〇。螺旋環2 5在其内側週邊表面上 提供一圓周凹槽25g,其在以照相光學軸Z1圓心的圓周 方向内延伸,並且該第三外筒26在該第三外筒26後與前 端附近内的其上内側週邊表面上分別提供後圓周凹槽 26d和前圓周凹槽26e,每一個都在以該照相光學轴Z1為 圓心的圓周方向内延伸(請參閱第六圖)。如第六圖和第 十三圖所示,第一線性導環30在其外侧週邊表面上提供 第一複數個相對凌轉導突出部30a、第二複數個相對旋轉 導突出部30b和第三複數個相對旋轉導突出部30c,並以 此順序在光學軸方向内從第一線性導環3 0之後開始排 列。該第一複數個相對旋轉導突出部30a、該第二複數個 相對旋轉導突出部30b和該第三複數個相對旋轉導突出 部30c都分別在該圓周凹槽25g、該後圓周凹槽26d及該前 圓周凹槽26e内嵌合。由於此配置’螺旋環25和第三外筒 26都由第一線性導環30支撐,而允許相對於該第一線性 導環30而旋轉,並且避免在光學軸方向内相對於該第一 16 1373643 線性導環30移動。此外’透過該第一線性導環30避免該 螺旋環25和該第三外筒26在光學軸方向内彼此完全分 離。該第· 一線性導3 0在不同圓周位置上的其後端附近 内提供一組三個線性導突出部30d ’徑向向外突出。該 第一線性導環30在該光學轴方向内線性導引,而不會因 為靜止筒13的該組三個線性導突出部3〇d與該組三個線 性導槽13b嵌合而旋轉。 該第一線性導環30提供一組三個槽3〇e,其徑向延伸 通過該第一線性導環30。如第十三圖所示,每一穿透槽 30e都包含圓周槽部分3〇e_i其在該第一線性導環3〇的圓 周方向内延伸、第一導引槽部分3〇e-2其與該圓周槽部分 30e-l的一編(在第十二圖内看起來為右端)歪斜延伸及 =二^引槽^部分30e_3其與該第一導引槽部分3加_2的一 鈿(在第十二圖内看起來為右端)歪斜延伸。該第一導引 槽部分30e-2相對於該第—線性導環3〇圓周方向的傾斜 角度大於相對於該第二導引槽部分3〇e 3的角度。變焦鏡 頭10=供凸輪環31,&前半部裝配在該第一外筒37内。 • 一組二個滾柱從動件32固定至凸輪環31外側週邊表面 不?的關位置上’分別與該組三個穿透槽*嵌合。該 ,,且一個滾柱從動件32進一步透過該組三個穿透槽3〇e,分 別與該組三個旋轉傳輪凹槽26c (或該組三個相對旋 允許凹槽25f)嵌合。 ▲此後將討論該變焦制職可動元件從該靜止筒 ^刚進至該&輪環31的操作。利㈣焦馬達23在鏡頭筒 :進方向内_變焦齒輪2 2會導致螺旋環2 5往前移 ’並且因為該母螺旋面na與該公螺旋面η嵌合而旋 。違螺㈣2 5的旋轉導致該第三外⑽與該螺旋環2 $ 17 -起往前移動,並與該職環25—起旋轉,並 導致該第-線性導環3〇與該螺旋環25和該第三外筒26 一起往=動^為每—該螺旋環25和該第三外筒26都 耦合至該第-線性導環3〇,讓該第三外筒脑該第一線 性導:裏該螺旋環25與該第一線性導環30之間 個別相對_,亚且由於該第-複數個相對旋轉導突出 部30a與該圓周凹槽25g嵌合、該第二複數個相^旋轉導 突出部3 Ob與錢圓周凹槽2 6 d嵌合及該第三複數個相 對旋轉導突出部3〇c與該前圓周凹槽…嵌合所以可沿 著共(即是照相光學軸Z1)—起移動。& 在U碩10的縮回狀態中,該組三個 件32分別與該組三個穿透獅坤該圓周槽部分I·# 合,亚且進=步分別與其封閉的末端部32 κι上該三 相對旋轉允:凹槽25f嵌合’如第十五圖與第十所 示。第十五圖和第十七圖顯示相同的狀態,不過第+七 3 了 之外已經移除該第1性導 % 3 0以便桌母個淚柱從動件3 2的操作能夠更 楚。此外,^1?#十五圖與第十七圖中,該第-線性導Ϊ 30 (該組二個牙透槽30e)用實線表示,不過實際上 位置在該螺旋環25和該第三外筒26之下(徑向内彻 臧 當該螺旋環25和該第三外筒26會在旋轉時往前移 動’該螺旋%、25和第二外闻26的旋轉在該螺旋导25和 該第三外筒26的往前移動初始階段内並不會傳 凸輪環31,這是因為該組三個滾柱從動件32分別與哕組 三個相對旋轉允許凹槽25f嵌合。由於該組三個丨袞板從動 件32分別與該組三個穿透槽30e的圓周槽部分3〇el^ 合,則該組三個滚枉從動件32與該螺旋環25、請第二^ 1373643 筒26和該第一線性導環30在該光學軸方向内一起移 動。因此,在該變焦鏡頭1〇的前進操作初始狀態内,^ 該變焦鏡頭10縮回狀態,該凸輪環31在光學軸方向内往 前移動而沒有旋轉。 第十六圖和第十八圖顯示螺旋環25和第三外筒% 的狀態,其中這兩者已經從第十五圖和第十七圖所示變 焦鏡頭10的縮回狀態來看,從其個別縮回位置旋轉大^ 30度的角度。在第十六圖和第十八圖所示的狀態中,每 個滚柱從動件32都與伴隨的相對旋轉允許凹槽2分和伴 隨的旋轉傳輸凹槽26c之交叉處32-K2嵌合,如此螺旋 25和第三外筒26的旋轉可透過該相對旋轉允許凹槽 左端上該旋轉傳輸凹槽26c的側表面(在第二十圖看起來 是左表面)傳遞到該滾柱從動件32。該螺旋環25和該第二 外筒26旋轉時的進一步前進移動,導致每個滾柱從動件 32向右移動’從第十六圖和第十八圖看起來是從伴隨的 穿透槽30e内該圓周凹槽部分30e-l到該第一導引槽部分 30e-2。因為每一穿透槽30e的該第一導引槽部分3〇e_2都 傾斜於該第一線性導環30的圓周方向,其讓第一線性導 玉哀30的前端(從第十六圖看起來為上半部)往遠離伴隨的 穿透槽30e之該圓周凹槽部分30e-l方向,伴隨的穿透槽 30e第一導引槽部分30e-2内每一滾柱從動件32的前進移 動導致滾柱從動件32從隨附的相對旋轉允許凹槽25f分 離至在伴隨的旋轉傳輸凹槽26c内嵌合(即是滾柱從動件 32從伴隨的相對旋轉允許凹槽25f前往伴隨的旋轉傳輸 凹槽26c)。在該組三個滾柱從動件32分別與該組三個旋 轉傳輸凹槽26c嵌合的狀態下’第三外筒26的扭力(旋轉 力量)透過在該第三外筒2 6旋轉時該組三個滾柱從動件 19 1373643 3 2與該組三個旋轉傳輸凹槽2 6 c嵌合來傳遞給凸輪環 31。因此,該凸輪環31會在旋轉時根據該組三個穿透样 30e的該第一導引槽部分30e-2之輪廓,相對於該第—線 . 性導環30往前移動。此時,每個滾柱從動件32都在伴隨 •的旋轉傳輸凹槽26c内於光學軸方向内往前移動,而接= 來自相同旋轉傳輪凹槽26c的扭力。因為該第一線性導環 30本身會如上述與該螺旋環25和該第三外筒% —起線 性往前移動,透過該組三個滾柱從動件32與該組三個穿 φ 透槽3〇e的第一導引槽部分3〇e-2嵌合,該凸輪環31會在
光學軸方向内往前移動,其移動量對應於該第一線二導 環30 (和該螺旋環25及該第三外筒26)的往前移&量和 - 該凸輪環31的往前移動量之總合。 S 上述該螺旋環25與該第三外筒26的旋轉前進操作 只會在该公螺知:面25a與該母螺旋面1 %彼此嵌合時才合 執行。此時,該組三個旋轉導突出部25b分別在該組^ 個傾斜凹槽13c内移動。當該螺旋環25以預定量往前移 動,該公螺旋面25a與該母螺旋面13a會彼此分離,如此 • 該組三個旋轉導突出部25b會分別從該組三個傾斜凹槽 13 c移出並進入該組三個旋轉導槽i 3 d。因為即使該螺^ 環25因為公螺旋面25a與母螺旋面13a分離而旋轉,其並 不會在光學軸方向内相對於該靜止筒13移動,而由於該 組三個旋轉導突出部2 5 b與該組三個旋轉導凹槽丨3 d可 滑動嵌合,所以該螺旋環25和該第三外筒26會在個別轴 固定位置上旋轉,而不會在光學軸方向内移動。 更進一步,在戎組三個旋轉導突出部25b從該組三 個傾斜凹槽13c分別滑動進入該組三個旋轉導槽咖之時 預定時間經過後’該級三個滾柱從動件32會從該組三個 20 引槽部分3〇e-3。因為每=分3〇e_2分別進入該第二導 分3〇β在遠離該伴隨的^祕的該第。導引槽部 線性導環30的適當前端 ^槽部分30e·2及該第一 内傾斜於該第一線性導 六圖看為上半部)的方向 %在鏡頭筒前進方向 ㈣25和該第三外筒 旋轉合導致各m 在個別轴固定位置上的進一步 第二導引槽部分 個穿= 螺广产,對於該第—線性導環30往前移動。該 组::爷::!第三外筒26當成旋轉驅動構件,其透過該 έ 了二主從動件32與該組三個穿透槽3Ge的嵌合及該 主從動件32與該組三個旋轉傳輸凹槽26c的嵌 a將扭力傳輸給該凸輪環31。 二‘透過忒邊焦馬達23在其鏡頭筒伸縮回方向内旋轉 ,,焦,輪22會導致前述該變焦鏡頭1〇的可動元件從 s亥靜止筒13到該凸輪環31,以和上面說明的前進操作相 反的方式來操作。在此逆向操作中,在個別軸固定位置 上旋轉的該螺旋環2 5與該第三外筒2 6會在光學軸方向 内向後移動,而在該公螺旋面25a與該母螺旋面丨3a彼此 欣合時旋轉。該第一線性導環30在該光學轴方向内線性 移動而不旋轉,並隨著該螺旋環25和該第三外筒26的向 後線性移動。當該組三個滾柱從動件32分別與該組三個 穿透槽30e的該第一導引槽部分3〇e_2或該第二導引槽部 分32e-3嵌合,利用在該鏡頭筒縮回方向内該螺旋環25 和該第三外筒26的旋轉,該凸輪環31在該光學轴方向内 相對於έ亥螺旋面25、該第三外筒26和該第一線性導環30 21 丄373643 向後移動。此時,每個滾柱從動件32都在伴隨的旋轉傳 輪凹槽26c内於光學軸内往後移動,而接收來自相同旋轉 傳輸凹槽26c的扭力。此後,在從該伴隨的穿透槽3(^的 該第一導引槽部分30e-2移動至圓周槽部分,每個 滾枝從動件32會從其後開口端與該伴隨的旋轉傳輸凹 槽26c分離’而與該伴隨的相對旋轉允許凹槽25f喪合。 此時,該嫘旋環25和該第三外筒26的旋轉停止傳送至該 組三個滚枉從動件32 ’因此’該凸輪環31在該光學轴方 向内向後務動’而不隨著該螺旋環25、該第三外筒26及 該第一線性導環30一起旋轉。每個滾柱從動件32都在該 伴隨的相對旋轉允許凹槽25f内移動,並且該變焦鏡頭10 會在每個滚拄從動件32到達該伴隨的相對旋轉允許凹 槽25f的關閉末端(從第十四圖看起來為右端)時進入縮 回位置。 此後將討論該變焦鏡頭10徑向位於凸輪環31内的 結構。如第六圖所示,該第一線性導環30在其内部週邊 表面提供一組三對第一線性導槽3〇f,其形成於與該照相 光學轴Z1平行延伸的不同圓周位置上,及一組六個第二 線性導槽30g ’其形成於與該照相光學軸Z1平行延伸的 不同圓周位里上。每對第一綵性導槽3〇f都分別位於該第 一線性導環3〇的圓周方向内該伴隨第二線性導槽30g (每個第二線性導槽3〇g)的相反側上。該變焦鏡頭1〇在該 第一線性導環30内提供第二線性導環(線性導引構件) 33。該第二線性導環33在其外側邊緣上提供一組三個分 叉突出部33a (請參閱第七圖至第十圖和第二十四圖),其 從該第二線性導環33的環部33b徑向向外突出β每個分 又突出部33a在其徑向外側上提供一對徑向突出部,其個 22 1373643 別與伴隨的第一線性導槽對30f嵌合。在另一方面,步 於第二外筒34的外側週邊表面上在其後端徑向向夕/j 出之一組六個徑向突出部34a (請參閱第十二圖)會與〇 在其間滑動的該組六個第二線性導槽30g嵌合。。 該第二外筒34的每個該第二線性導環33和該組六個% 向突出部34a都透過該第一線性導環3〇在該光學軸方k 内導W。該變焦鏡頭10在該凸輪環31的内側提供第二向 頭群移動框架(中間可動構件/單獨嚙合彈簧支樓^鏡 35 ’其間接支撐並固持該第二鏡頭群LG2。該第_外1^ 37間接支撐該第一鏡頭群LG1,並且位於該第二外筒二 之内。該變焦鏡頭10在該凸輪環31内側徑向提供第三鏡 頭群移動樞架(後可動構件/單獨嚙合彈簧支撐構'件^ 36。該第二線性導環33當成線性導引構件,用於導引支 樓該第二鏡頭群LG2的該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35及線性 支撐該第三鏡頭群LG3的該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36,而 不旋轉該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35和該第三鏡頭鮮移動 框架36,而該第二外筒34的該組六個徑向突出部34a當成 線性導引構件,用於線性導引該第一外筒37而不旋轉。 如第七圖至第十圖與第二十四圖所示,該第二線性 導環33在該環部33b上提供一組三個線性導鍵33c,其從 該環部33b向前突出彼此平行。如第一圖至第三圖所 示’該環部33b不連續的外侧邊緣嵌合在該凸輪環31的 内側週邊表面上形成的圓周凹槽3ia内,在其後端上 < 隨 該照相光學軸Z1相對於該凸輪環31旋轉,並且不會相對 於該光學軸方向内該凸輪環31來旋轉。該組三個線性導 鍵33c從該環部33b向前突出進入該凸輪環31。該第二钂 頌群移動框架35提供一對應組三個導槽35a,其中分別嵌 23 1373643 合該組三個線性導鍵33c (請參閱第二十五圖至第二十 八圖)。如第二十二圖所示,該第二鏡碩蛘移動框架35 進一步提供環部35b,其中心位於該照相光學軸zl^, 及-組三個向後突出部(線性導引部)35e ’ ^從該環部 35b在該光學軸方向内向後突出彼此平行。前述组三個 線性導槽35a分別形成於該組三個向後突出部35c上。唁 組三個向後突出部35c配置在該第二鏡頭群移動e框架^ 的圓周方向内實質上等角度的間隔上。該組三個向後突
出部35c與對應組三個線性導槽(線性導引部)&人 該導槽形成於該在不同圓周部份之第三鏡:‘框 架36的外側週邊表面上’其可分別沿著該組三個線性 槽36a在其上移動(請參閱第八圖 '第九圖和第-十五 至第二十人圖)。如第二十三圖所示,該第三^群移^ 框架36提供一環部36b ’其中心位於該照相 上,及一組六個向前突出部(線性導引部、^ 1彳A從兮J罗
部36b向兩側徑向突出,並且從該環部36b 二/衣 向内向前突出彼此平行。每一該前述組:r彳 光轴方 都由該環部36b的外侧週邊表面(該線性導 ^ 表面)及該環部36b外側週邊表面兩對邊上圓\36a的底部 伴隨相鄰兩往前突出部3 6 c之側邊表面所周方向内, 一往前突出部36c的側表面,位於第三鏡 ,、口此母 圓周方向内其反侧上,來在光學軸方向内1移動框架36 一往後突出部35c的側表面,位於第二铲延伸,並且每 圓周方向内其反側上,來在光學軸群移動框架35 性導引表面,用於在該光學轴方Θ °内延伸,當成線 頭群移動框架35和該第三鏡頭群 導^第二鏡 學軸方向内彼此線性移動。兮楚_ 木’而在該光 X 一鏡頭群移動框架35和 24 1373643 ,第三鏡輯移動框架36在絲學軸方向内彼此偏 二。由於在該第二鏡頭群移動_35㈣第三鏡頭群移 框木36^間欣合的這種結構,該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 利用該第二一線性導環33在該光學軸方向内線性導 ,亚且該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36利用該第二鏡頭群移 動框架35在該光學軸方向内線性導引。 如第七圖至第十圖及第二十—圖所示,該凸輪環31 二内1週邊表面上提供—組三個前内側&輪凹槽(驅 L置’第三凸輪凹槽)⑽及—組三個後内側凸輪凹槽 驅動裝置,第二凸輪凹槽)⑽,其形成於該組三個前内 ^凸輪凹槽㈤之m個前内側凸輪凹槽⑽和 =三個後内側凸輪凹槽CG2分別衫該第二鏡頭群 一G2的移動方式及該第三鏡頭群]1(33的移動方式。锺 =群移動框架35在該組三個向後突出部35c的“ H面上提供—組三個後凸輪從動件(第二凸輪從動 二二其分別在Ϊ凸輪環31的該組三個後内側凸輪凹 内嵌合。該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36在該組三個該 向刖犬出部36c的外側週邊表面上提供一組三個前凸 從動件(第三凸輪從動件)CTO,其分別在該凸輪環^ =組三個前内侧凸輪凹槽CG3内嵌合。了列四組凹 從動件的每-組’即是該組三個前内側凸輪凹槽cg^、 ,組三個後内側凸輪凹槽CG2、該組三個前凸輪從動件 CF3及該組三個後凸輪從動件CF2,都形成於以該照相光 學軸Z1為圓心的圓周方向内實質上等角度間隔上。因為 每一該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35和該第三鏡頭群移動框 架36由該第二線性導環33直接或間接在該光學軸方向 内線性導?丨’該凸輪環31的旋轉導麟第二鏡頭群移動 25 框架35和該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36根據該組三個後内 側凸輪凹槽CG2和該前内側凸輪凹槽⑽的輪廓,以預 定的移動方式在該光學軸方向内移動。下面將有此凸輪 機構的詳細討論。 該變焦鏡頭10提供支樓該第二鏡頭群㈣的第二鏡 頭框架40。该第一鏡頭框架40由該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 35的έ亥環部35b所支撐(請參閱第十—圖)。該第二鏡頭框 木40藉由g玄第一鏡頭框架4〇外侧週邊表面上形成的公 螺牙C调整螺絲)與該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40内侧週邊表 面上形成的母螺牙(調整螺絲)嵌合,來固定至該第二鏡 頭群移動框架35的該環部35b。該第二鏡頭框架40的公 螺牙及該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35的母螺牙在該照相光 學軸Z1内形成個別中心。因此,利用相對於該第二鏡頭 群移動框架35旋轉該第二鏡頭框架40,如此就可調整旋 轉5玄弟一鏡頭框架40在該光學轴方向内相對於該第二 鏡頭群移動框架35的位置。 變焦鏡頭10在該第二與第三鏡頭群LG2和LG3之間 k供快門單元41其包含快門S。該快門單元41徑向位於 該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36内,藉此支撐之。驅動快門S 的致動器結合於該快門單元41内。 變焦鏡頭10在該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36内側上提 供第三鏡頭框架(徑向可縮回鏡頭框架)42,其支撐並固 持位於該快門單元41之後的該第三鏡頭群LG3。該第三 鏡頭框架42以樞軸44為軸來旋轉,該軸固定至第三鏡頭 群移動框架36而往前突出。該樞軸44位於離開該照相光 學軸Z1預定距離的地方,並且與該照相光學軸Z1平行延 伸。該第三鏡頭框架42可在第一圖、第二圖、第三十圖 和第三十二圖所示照相位置和之間以樞轴44為圓心可 搖擺,其中該第三鏡頭群LG3的光學軸與該照相光學軸 21 一致,及第三圖、第三十一圖和第三十三圖所示的徑 向縮回位置,其中該第三鏡頭群LG3的光學軸位於徑向 縮回光學軸Z2上(第三圖和第三十三圖)。用於避免該第 一鏡頭框架42順時鐘(從第三十二圖來看)旋轉超過預定 點來決定該第三鏡頭框架42的照相位置之旋轉限制銷 (止擋銷)46固定至該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36。該第三鏡 頭框架42利用張力線圈彈簧47偏向以在一方向中旋轉 (在第三十二圖看為順時鐘)’而與該旋轉限制銷46接 觸。壓縮線圈彈簧48固定在該樞軸44上,用於將該第三 鏡頭框架42在該光學軸方向内向後偏向,以去除該第三 鏡頭框架42與該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36之間的間隙。 該第三鏡頭框架42在該光學軸方向内與該第三鏡 頭群移動樞架36—起移動。如第五圖與第二十九圖所 示’CCD固持器14在其前表面上提供位置控制凸輪桿(縮 回構件/靜止凸輪桿)49,其從該CCD固持器14向前突出 來與該第三鏡頭框架42嵌合。若該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 36在縮回方向内向後移動接近該CCD固持器14,則該位 置控制凸輪桿49前端表面上形成的縮回凸輪表面49a (請參閱第二十九圖)會與該第三鏡頭框架42的特定部份 接觸’將該第三鏡頭框架42旋轉到該徑向縮回位置。該 位置控制凸輪桿49進一步沿著其内側邊緣提供徑向縮 回位置固持表面49b,其從該縮回凸輪表面49a往與該照 相光學軸Z1平行的方向延伸。 如第十二圖所示,第二外筒34在其内週邊表面上提 供一組三個内側導槽34b,其形成於不同圓周位置上來 27 1373643 與該照相光學軸Z1平行延伸。該第一外筒37在其後端的 一外制逍邊表面上提供一組三個嵌合突出部37a,其可分 別在該·組二個線性導槽3仆内滑動嵌合。因此,該第一 外筒37遂過該第一線性導環30和該第二外筒34在該光 學軸方甸内線性導引而不旋轉。該第二外筒34進一步在 該第二外筒34後端附近内其内侧週邊表面上提供不連 續内側凸緣34c,其沿著該第二外筒34的圓周延伸。該凸 輪環31在其外侧週邊表面上提供不連續圓周凹槽3lb,
其中該不連續内側凸緣34c可滑動嵌合,如此該凸輪環31 可相對於該第二外筒34以該照相光學軸21為圓心來旋 轉,並且如此該第二外筒34相對於該凸輪環31並不會在 該光學轴方向内移動(即是該第二外筒34與該凸輪環31 一起在該光學軸方向内移動)。在另一方面,該第一外筒 37在其内側週邊表面上提供一組三個凸輪從動件(第一 凸輪從動件)CF1,其徑向向内突出,並且該凸輪環31在 其外侧週邊表面上提供一組三個外凸輪凹槽(驅動裝置/
第一凸輪凹槽)CG1,其中分別與該組三個凸輪從動件 CF1滑動嵌合。 咏茭居、蜆頭川隹該第一外筒37的内側提供第一 ,框架51,其透過第—鏡頭群調整環5。由該第—外筒” 加f。該第-鏡頭群LG1尤其要固定至的該第一鏡頭框 =1所支樓。該第-鏡頭框架51在其外側週邊表面上提 、=部公螺牙51a,並且該第—鏡頭群調整獅在其内侧 H表面域供局部母螺物a,其可與該公螺牙化嵌 二=㈣十二圖)。該第—鏡頭框架51相對於該 ^群調整環5G在該光料方向㈣位置可在該變隹 鏡碩ω組合㈣,透過該局部公斜5ia和該局部母螺牙· 28 1373643 50a來調整。 該變焦鏡頭10在該第一外筒37的該前端上提供鏡 頭阻擋機構54 (請參閱第四圖)其會在如第三圖所示該 變焦鏡頭10縮回時自動封閉變焦鏡頭1〇的前端孔,以便 在數位相機不使用時保護避免該變焦鏡頭1〇照相光學 系統的最前端鏡頭元件’即是該第一鏡頭群Lgi,辩污 或刮傷。該鏡頭阻擋機構54提供有複數個阻擋片(―對前 阻擋片及一對後阻擋片)54a。該鏡頭阻擋機構54可操作 讓複數個阻擋片54a在該變焦鏡頭1〇的縮回狀態下完全 擋在該第一鏡頭群LG1之前,如第三圖所示,並且可在 該變焦鏡頭10準備照相狀悲下完全開啟,如第^一圖和第 二圖所示·。 此後將討論具有上述結構的該變焦鏡頭i 0之鏡頭 筒前進操作及鏡頭筒縮回操作。在第三圖所示的狀態 下,其中該變焦鏡頭10位於縮回狀態,利用該變焦馬& 23往該鏡頭筒前進方向旋轉該變焦齒輪22會導致該螺 旋環25和該第三外筒26組合往前移動,並且由於該母螺、 旋面13a與該公螺旋面25a嵌合而旋轉,並且進—步導致 該第一線性導環3 0與該螺旋環2 5和該第三外筒2 6 一起 線性往前移動。此時,首先該凸輪環31不旋轉只與該螺 旋環25、該第三外筒26及該第一線性導環3〇—起線性往 前移動,並且後續扭力會從該第三外筒26傳遞至該凸輪 環31來往前移動,而利用在前述該螺旋環25與該第三外 筒26組合旋轉大約30度之後,該組滚柱從動件32與該組 穿透槽30e的第一導引槽部分30e-2嵌合,相對於一 線性導環30來旋轉。就在該螺旋環25和該第三外筒26往 前延伸至個別預定位置後’該螺旋環25的公螺旋面25a 29 1373643 及該靜止筒13的該母螺旋面13a會彼此分離,如此螺旋環 25和該第三外筒26隨著照相光學轴Z1旋轉,而沒有由於 該組三個旋轉導突出部25b與該組三個旋轉導槽13d滑 動嵌合,以在該光學轴方向内移動。在該螺旋環25與該 第三外筒26停止在該光學軸方向内往前移動(即是該組 三個旋轉導突出部2 5 b從該組三個傾斜凹槽13 c分別滑動 進入該組三個旋轉導槽13d時)之時預定時間經過後,該 組三個滾枉從動件32會從該組三個穿透槽30e的該第一 導引槽部分30e-2分別進入該第二導引槽部分30e-3,如 此該凸輪環31會進一步往前移動而相對於該第一線性 導環30旋轉。 該凸輪環31的旋轉會導致每一該第二鏡頭群移動 框架35和該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36 (位於該凸輪環31之 内並且由該第二線性導環33直接或間接在該光學轴方 向内線性導引而不旋轉)在該光學軸方向内以預定的移 動方式來關於該凸輪環31移動,這是由於該組前凸輪從 動件CF3與該組前内側凸輪凹槽CG3嵌合及該組後凸輪 從動件CF2與該組後内侧凸輪凹槽CG2嵌合所致。在第 三圖所示的狀態下,其中該變焦鏡頭10位於縮回狀態, 在該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36内提供的該第三鏡頭框架 42以該樞軸44為圓心來旋轉,而利用該位置控制凸輪桿 49維持在該照相光學軸Z1之上該徑向縮回位置内,如此 該第三鏡頭群LG3的光學軸會從該照相光學軸Z1移動至 該縮回光學軸Z2,其位於該照相光學軸Z1之上。在該第 三鏡頭群移動框架36從該縮回位置移動至第一圖、第二 圖、第三十圖和第三十二圖所示變焦範圍内位置之移動 過程中,該第三鏡頭框架42會與該位置控制凸輪桿49分 1373643 離,以該樞轴44為圓心從該徑向縮回位置旋轉至第一 圖、第二圖、第三十圖和第三十二圖所示該照相位置, 其中該第三鏡頭群LG3的光學軸利用該張力線圈彈簧47 的彈力而與該照相光學軸Z1—致。此後,該第三鏡頭框 架42仍舊固持在該照相位置内,直到該變焦鏡頭10縮回 到第三圖所示的位置。 此外,該凸輪環31的旋轉導致該第一外筒37 (位於 該凸輪環31附近並且在該光學軸方向内線性導引而不 旋轉)在該光學轴方向内以預定的移動方式移動相對至 該凸輪環31,這是由於該組三個凸輪從動件CF1分別與 該組三個外凸輪凹槽CG1嵌合所致。 因此,當該第一鏡頭群LG1從該縮回位置往前移動 時,可由該凸輪環31相對於該靜止筒13的往前移動量與 該第一外筒37相對於該凸輪環31的往前移動量之總 合,來決定該第一鏡頭群LG1相對於該特定平面(該CCD 影像感應器12的感光表面)的軸位置,當該第二鏡頭群 LG2從該縮回位置往前移動時,可由該凸輪環31相對於 該靜止筒13的往前移動量與該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35 相對於該凸輪環31的往前移動量之總合,來決定該第二 鏡頭群LG2相對於該特定平面的軸位置,並且當該第三 鏡頭群LG3從該縮回位置往前移動時,可由該凸輪環31 相對於該靜止筒13的往前移動量與該第三鏡頭群移動 框架36相對於該凸輪環31的往前移動量之總合,來決定 該第三鏡頭群LG3相對於該特定平面的軸位置。利用在 該照相光學軸Z1上移動該第一、第二和第三鏡頭群 LG1、LG2和LG3改變其間的距離,來執行變焦操作。當 驅動該變焦鏡頭10從第三圖所示的該縮回位置往前 31 1373643 時’該變焦鏡頭10首先從第一圖所示的位置前向移動, 其中該變焦鏡頭10設定在最廣角端。接著,該變焦鏡頭 10往前移動至第二圖所示位置,·其中該變焦鏡頭10利用 該變焦馬達23進一步往鏡頭筒前進方向旋轉,將該變焦 鏡頭10設定至最望遠端。從第一圖和第二圖所示該變焦 鏡頭10的這些剖面圖可瞭解,當該變焦鏡頭10設定在最 廣角端’該第一與第二鏡頭群LG1和LG2之間的距離最 小’並且該第二與第三鏡頭群LG2和LG3之間的距離較 大。當該變焦鏡頭10設定在最望遠端,該第一與第二鏡 頭群LG1和LG2之間的距離較大,並且該第二與第三鏡 頭群LG2和LG3之間的距離較小。利用該組三個外凸輪 凹槽CG1、該組三個後内凸輪凹槽CG2及該組三個前内 側凸輪凹槽CG3的輪廓,可達成該第一、第二和第三鏡 頭群LG1、LG2和LG3之間用於變焦操作的距離變化。在 該最廣角端與該最望遠端之間的變焦範圍内,該螺旋環 25和該第三外筒26會在該光學軸方向内旋轉而不移 動。另一方面,在相同的變焦範圍内,該凸輪環31在該 光學軸方向内前後移動,而由於該組三個滾柱從動件32 與該第一線性導環30的該組三個穿透槽30e知該第二導 引槽部分30e-3嵌_合而旋轉。 當該第一到第三鏡頭群LG1、LG2和LG3位於該變焦 範圍内,根據物體距離利用該AF馬達19的旋轉,沿著該 照相光學軸Z1移動固持該第四鏡頭群LG4的該af鏡頭 框架17,來達成聚焦操作。 在鏡頭筒伸縮回方向内驅動該變焦馬達23會導致 該變焦鏡頭10以和上述前進操作方向相反的方式操 作,如第三圖所示縮回該變焦鏡頭10。在該變焦鏡頭10 32 的縮回$動過程中,該第三鏡頭框架42以該樞軸44為圓 心f”位置控制凸輪桿49旋轉至該徑向縮回位置,而 與5亥^二鏡領群移動框架36—起往後移動。當該變焦鏡 回1'第三圖所示的縮回位置,該第三鏡頭群LG3 會,回至,中容納該第四鏡頭群LG4、該低通遽光器11 及。亥CCD衫像感應器12的空間徑向之外之空間如第三 圖即是該第三鏡頭群LG3徑向縮回到軸範圍内, 其貝,上與其中安置該第四鏡頭群LG4、該低通濾光器 11和6玄CCD影像感應器12的光學轴方向的軸範圍一 致2於以此方式縮回該第三鏡頭群Lg3的這種變焦鏡 頭1 〇 ^構可減少該變焦鏡頭10完全縮回時該變焦鏡頭 ί ’如此使其可減少從第三圖看起來水平方向(即 疋光子軸方向)内該相機本體的厚度。 .與=下將詳細討論結合於該變焦鏡頭10中、用於在該 光方向内以預定移動方式移動該第二鏡頭群LG2和 „玄的該凸輪機構。第二十一圖和第二十 五田—第二十八圖顯示該级三個後内侧凸輪凹槽CG2與 該組:個前内側凸輪凹槽CG3的形狀(輪廓) ’其為該凸 ^ 的元件。雖然第二十一圖為該凸輪環31的外側週 展開圖’不過形成於該凸輪環31内側週邊表面 上的二纟且二個後内側凸輪凹槽cG2和該組三個前内侧凸 輪凹=CG3在第二十—圖用實絲表示,絲個凸輪凹 槽的^狀更容易看見。此外,雖然第二十五圖至第二十 八都是該凸輪環31的外側週邊表面展開圖,不過 f 二=五圖至第二十八圖還是以實線表示徑向位於 δ玄凸二%31之内的該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35與該第三 鏡頭·移動框架36。如從第二十五圖至第二十八圖所 33 ^ ’在该凸輪環31的内側週邊表面上的該光學軸方向 ’该組三個内側凸輪凹槽CG3位於該組三個後内側凸 鈐凹槽CG2之前。因此,在該第二鏡頭群LG2與該第三 ^頭群LG3之間該光學軸方向内的位置關係與該組三個 :=側凸輪CG2 (配置用於移動該第二鏡頭群LG2)與該 τ••且二個前内側凸輪CG3 (配置用於移動該第三鏡頭群 LG3)内的位置關係相反。 如第一十一圖所示,每個後内側凸輪凹槽CG2都在 其—端(後端)上提供容納區段CG2-1,比該後侧内凸輪凹 槽C&G2的剩餘部分還要寬’並且開口位於該凸輪環31的 後端表面上。每一後内側凸輪凹槽CG2都進一步提供傾 斜的導槽區段CG2-2其從該容納區段CG2-1朝該凸輪環 31之前線性歪斜延伸,及提供返回凸輪凹槽區段cG2 3 其從該傾斜的導槽區段CG2-2的左侧(從第二十一圖看 為左端)延伸。此外’每一後内側凸輪凹槽CG2都提供鏡 頭筒組合區段CG2-4 ’其從該光學轴方向内該容納區段 CG2-1往前突出。在另一方面,每一前内側凸輪凹槽cG3 都進一步提供容納區段CG3-1其在該凸輪環31的圓周方 向内延伸、提供傾斜的導槽區段CG3-2其從該容納區段 CG3-1朝該四輪環31之後線性歪斜延伸、及提供返回凸 輪凹槽區段CG3-3其從該傾斜的導槽區段CG3-2的左側 (從第二十一圖看為左端)延伸。該凸輪環31在該凸輪環 31的前緣上提供一組三個缺口部31 v,每一個的剖面都 具有半圓的形狀。該組三個缺口部31v分別與該組三個 前内側凸輪凹槽CG3的每一個容納區段CG3-1之一端(從 弟一十一圖看起來是右邊)形成連通,如此該容納區段 CG3-1的這一端在該凸輪環31的前緣上開啟。該組三個 34 1373643 前凸輪從動件CF3分別透過該組三個缺口部31v***該 組三個前内侧凸輪凹槽CG3。 在每一後内側凸輪凹槽CG2内,由第二Η 圖最廣 角端位置(W)與最望遠端位置(Τ)之間範圍所定義的特定 部分用來當成執行變焦操作的照相範圍。類似地,在每 一前内側凸輪凹槽CG3内,由第二十一圖最廣角端位置 (W)與最望遠端位置(Τ)之間範圍所定義的特定部分用來 當成執行變焦操作的照相範圍。當每一後凸輪從動件 CF2與每一前凸輪從動件CF3分別位於第二十六圖所示 其最廣角端位置(W)上該伴隨的後内側凸輪凹槽CG2 内,及其最望遠端位置(Τ)上該伴隨的前内側凸輪凹槽 CG3内,該變焦鏡頭10位於最廣角端。當每一後凸輪從 動件CF2與每一前凸輪從動件CF3分別位於第二十七圖 所示其最望遠端位置(Τ)上該伴隨的後内側凸輪凹槽 CG2内,及其最廣角端位置(W)上該伴隨的前内側凸輪凹 槽CG3内,該變焦鏡頭10位於最望遠端。該第二鏡頭群 LG2與該第三鏡頭群LG3之間的距離很大,並且當該變 焦鏡頭10在最廣角端上,在該光學軸方向内該第二鏡頭 群移動框架35的該組三個向後突出部35c與該第三鏡頭 群移動框架36的該組三個線性導槽36a之間的嵌合量(重 疊量)很小(請參閱第八圖和第二十六圖)。在另一方面, 該第二鏡頭群LG2與該第三鏡頭群LG3之間的距離很 小,並且當該變焦鏡頭10在最望遠端上,在該光學軸方 向内該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3 5的該組三個向後突出部 35c與該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36的該組三個線性導槽36a 之間的嵌合量(重疊量)很大(請參閱第九圖和第二十七 圖)。此外,當該變焦鏡頭10位於第三圖所示的縮回狀態 35 1373643 中,每一後凸輪從動件CF2和每一前凸輪從動件CF3都分 別位於該伴隨的後内側凸輪凹槽CG2之該容納區段 CG2-1内’及位於該伴隨的前内側凸輪凹槽CG3之該容 納區段CG3-1内(請參閱第二十五圖)。 每一後内側凸輪凹槽CG2的傾斜導槽CG2-2都往該 凸輪環31的圓周方向傾斜,來往遠離該伴隨的容納區段 CG2-1之方向接近該凸輪環31前面,而每一後内側凸輪 凹槽CG2的該返回凸輪凹槽區段CG2-3則往該凸輪環31 的圓周方向傾斜,來往遠離該伴隨的傾斜導槽區段 CG2-2之方向接近該凸輪環31後面。相反地,每一前内 側凸輪凹槽CG3的傾斜導槽CG3-2都往該凸輪環31的圓 周方向傾斜’來往遠離該伴隨的容納區段CG3-1之方向 接近該凸輪環31前面,而每一前内侧凸輪凹槽CG3的該 返回凸輪凹槽區段CG3-3則往該凸輪環31的圓周方向傾 斜,來往遠離該伴隨的傾斜導槽區段CG3-2之方向接近 該凸輪環31後面。換言之,運用第二十一圖所示該凸輪 環31的展開圖,每一後内侧凸輪凹槽CG2形成實質上倒 V形,而其頂點位於該後内側凸輪凹槽CG2的中央,而 每一前内側凸輪凹槽CG3形成實質上V形,而其底端位 於該前内側凸輪凹槽CG3的中央。該組三個後内側凸輪 凹槽CG2以在圓周上預定間隔方式配置,而該組三個前 内側凸輪凹槽C G 3在該光學軸方向内以在圓周上預定間 隔方式配置’該組三個後内側凸輪凹槽CG2的位置及該 組三個前内側凸輪凹槽CG3的位置在該凸輪環31的圓周 方向内彼此偏離(尤其是’該組三個後凸輪從動件CF2的 位置及該組三個前凸輪從動件C F 3的位置在該凸輪環31 的圓周方向内彼此偏離)。在該凸輪環31上該凸輪凹槽 36 1373643 032和CG3的此圖案使其可減少在該光學軸方向内該組 二個後内侧凸輪凹槽c G 2的位置與該組三個前内側凸輪 凹槽033的巧置間之空間,如此讓其可縮短該光學轴方 向内該&輪%31的長度。在目前該&輪機構的具體實施 例内,该組二個前凸輪凹槽(:(}3在該凸輪環31圓周方向 内等=度間隔配置’而該組三個後凸輪從動件CF2在該 ^輪壞31 m周=向内等角度間隔配置,如此在該最廣角 鈿位置(W)上’每—後内側凸輪凹槽cG2的一部份實質上 對應至該&輪環31的該圓周方向内該伴隨的前内側凸 輪凹槽CG3之該容柄區段CG31。t亥組三個後内側凸輪 凹;CG2與f組二個前内側凸輪凹槽cg3之間這種位置 ,係使,、可讓4組二個後内侧凸輪凹槽與該組三個 凹槽CG3在該光學軸方向内彼此接近形成, ▲又叉:因此,該凸輪環31在該光學軸方向内的 二二於H光學軸方向内該組三個後&輪凹槽CG2 CGtf办户a閱第二十一圖)與該組三個前凸輪凹槽 CG3:見度W2(請參閱第二十一圖)的總合。 槽CG3分^具凹槽CG2和每一前内側凸輪凹 V形凸輪形狀及該v形凸=的凸輪形狀,該倒 此,在該組2個後_•凹有對稱形狀。因 &輪凹槽CG3 ’如此在以 :G2與該組三個前内側 相反的方式,讓該光學細 二凸輪機構具體實施例 下n咧金廼該組三個後内 π 丨月… 内側凸輪則^㈣與該組三個前 ύ〇 - Am JL· ^ ^°万向内的位置,這種前 個凸輪凹槽還是應該在該凸 卿位於該組三個前内側凸二且二個後内側凸輪凹 ,即是調整過触三個㈣JlncG3之前之情況 組三個凸輪凹槽與後組 37 輪環31的相同週邊區诚上彼此交叉(在該光學軸方向内 ^同的範圍内)。如上述’單-凸輪環在其内側或外侧週 逯表面上提供兩組凸輸凹槽,用於移動兩線性導引光學 ^件所需’以避免分別在兩組凸輪凹槽内嵌合的伴隨^ 戎凸輪從動件從該兩·组凸輪凹槽交又點上脫離;不過, ,用這種措施易於使該凸輪機構更複雜。例如:這種問 ,的-種已知解決方案式提供-種具有和主凸輪凹样 =同凸輪形狀的輔助凸輪凹槽給該凸輪環,避免該兩^ 凸輪從動件從該伴隨的兩組凸輪凹槽中脫離。不過,要 頦外在主凸輪凹槽内形成這種輔助凸輪凹槽,需要歹 =輪環上多出額外區域來形成該輔助凸輪二曹而因此; /如該凸輪環的尺寸。相反地,在本發明令,在該光風 =向内該組三個後内侧凸輪凹槽CG2與該組三個二 =凸輪凹槽CG3之_位置已經難而與該光學抽 〇鏡頭群的位置無關,其在該光學軸方向内線性導引 ^焦鏡頭具體實施例_該第二鏡頭群⑹ 這使其可讓該組三個後内側凸輪凹槽^ 一固别内侧凸輪凹槽CG3形成於該凸輪環31的内 而在不增加該凸輪環31尺寸的情況下避 此於移動該第二鏡頭群啦的每-後凸輪從動 移動該第三鏡頭群LG3的每—前凸輪從動 δ於以上述相反方式放置的該伴隨之後内側 凸,,CG_2與該伴隨之前内侧凸輪凹槽cg3内在此 匕二二個後凸輪從動件CF2與該組三個前凸輪從 ,在4^合ί構中已經應用許多設計想法。尤其 疋’在U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35的該環部35D往後突 38 出的該組三個向後凸部35c之外側週邊表面上形成該組 ^~個後凸輪從動件CF2,並且在從該第三鏡頭群移動框 架36的該環部36b往後突出的六個向前凸部36c中三個之 外側週邊表面上形成該組三個前凸輪從動件CM。再 者,該組三個後凸輪從動件(:172與該組三個向後突出部 !^整+合形成。更進一步,該組三個前凸輪從動件0^3為 攸遠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36分離的元件並且在該第三 ,頭群時36^•端附近内伴隨的六個往前突出部 6二之中三個之上提供三個從動件固定孔* (請參閱第 -圖)’其中***該級三個前凸輪從動件cf3並且固定 ,砰移動框架35與該第三鏡頭群彩 ’在^學軸方向内支撲該第二鏡綱 = = 與切該第三鏡頭群迎的該環部⑽ -而讀光學軸方向内該組三個後凸輪 :=1¾凸輪從動件™位置,其 细二加二A 子軸方向内彼此可相對滑動移動的該 個:犬出部35c與該六個向前突出部36c中特定三 凸輪從動:Π而不彼此干擾。因此’該組三個後 mnr 組三個前凸輪從動件㈤可分別在 二。:f ΐ内側凸輪凹槽C G 2與該組三個前内側凸輪凹 i、,品嵌合(在該光學軸方向内之間的位置已經改 動杜°在該光學軸方向内該組三個後凸輪從 置ρ仫丄1、该組三個前凸輪從動件cf3之間位置間的位 輪二描rs亥組二個後内側凸輪凹槽cg2與該組三個前凸 =5G3的凸ϊ形狀所決定,並且該組三個前凸輪從 並不一疋位於該凸輪環31内該組三個後凸輪從 39 1373643 動件CF2之前。例如:該組三個前凸輪從動件CF3位於該 光學轴方向内該組三個後凸輪從動件CF2之前,來對應 至如第二十五圖所示狀態下該組三個後内側凸輪凹槽 CG2與該組三個前内側凸輪凹槽CG3間之位置關係,其 t該變焦鏡頭位於縮回狀態,並且也在第二十七圖所 示狀態下,其中該變焦鏡頭10位於最望遠端,而如第二 十六圖所示狀態下’該組三個後凸輪從動件CF2位於該 光學軸方向内該組三個前凸輪從動件CF3之前,其中該 變焦鏡頭1〇位於最廣角端。 此後將討論在該變焦鏡頭1〇的組合期間,將該第二 鏡頭群移動框135和遠弟三鏡頭群移動框架%安裝至 該凸輪環31的方式。首先,該第二鏡頭框架4〇固定至該 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35,並且該快門區塊41和該第三鏡 頭框架42顧定至該第三鏡頭群移動框㈣。此後,該
刀別安裝到該組三個後内側 一鏡頭群移動框架35和該第 ^體單元往前推入該凸輪環 框架36。該組三個後凸輪從動 輪環31後端上的個別開口,分, 凸輪凹槽CG2。接著,該第二產 三鏡頭群移動框架36當成整體 40 31 ’如此該組三個後凸輪從動件CF2會分別進入該組三 個後内側凸輪凹槽CG2的該鏡頭筒組合區段CG2-4。於 疋’在該另個往前突出部36c之三上形成的該三個從動固 定孔36v會分別透過該凸輪環31的該組三個缺口部 31v’從該凸輪環31徑向向外露出,如第二十八圖所示。 在此階段上,該組三個前凸輪從動件CF3分別透過該組 二個缺口部31v安裝到該三個從動固定孔36v内。無著, 稍微往鏡頭筒前進方向(在第二十八圖視之為右)旋轉該 凸輪環31,導致由於該組三個後凸輪從動件CF2與該^ —鏡頭群LG2之間的關係(將該鏡頭筒組合區段C(32_4連 接至每一後内侧凸輪凹槽CG2内該容納區段CG21的傾 =表面),使得該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35與該第三鏡頭群 ^動框架36—起稍微往後移動,並且同時導致該組三個 刖,輪從動件CF3分別從該組三個切口部分31v移動進 入該組三個前内側凸輪凹槽CG3的開口内。此後,在該 凸輪環31旋轉至第二十五圖所示位置(縮回位置),該^ 凸輪從動件CF2會移動遠離該組三個後内側凸輪 gCG2的開口並且到達該容納區段CG2-1,而該组三 =輪從動件⑽移動遠離該組三個前内側:輪: ^ _ 3的開口並且到達該容納區段cgh,如此該第二 群移動框架35與該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36‘ 内的該凸輪環31來支撐。 八 蒋#上述方式由该凸輪環31所支撐的該第二鏡頭群 個ί架35和該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36分別用一组三 _ :張線圈彈簧(第一彈簧構件)38(請參閱第四圖、第十 構件如3 組兩個伸張線圈彈_二彈菁 。月多閱第四圖、第十一圖及第三十五圖)在該光 1373643 學轴方向内往前偏向。該組三個伸張線圈彈簧38配置在 以該光學轴Z1為圓心的圓周方向内不同圓周位置上,並 且該三個伸張線圈彈簧38中的每一個的一端(前端)都勾 住該第一外筒37上形成的三個鉤子37p (請參閱第十二 圖與第三十四圖),並且該三個伸張線圈彈簧38中的每一 個的另一端(後端)都勾住該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35上形 成的三個鉤子35p (請參閱第七圖至第十一圖及第二十 二圖)。在該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35的該環部35b外側週 邊表面上,在不同於該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35的圓周方 向内該三個向後突出部35c的位置上,以實質上等角度的 間距形成該三個鉤子35p。該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35在 該光學軸方向内該三個鉤子35p前面之該環部35b的外 側週邊表面上提供三個彈簧維持部,分別用於維持該三 個伸張線圈彈簧38,避免組合期間該三個伸張線圈彈簧 38傾斜。該組兩個伸張線圈彈簧39配置在大約該光學軸 Z1的徑向相反側上,並且該兩個伸張線圈彈簧39中的每 一個的一端(前端)都勾住該第一外筒37上形成的兩個鉤 子37p (請參閱第十二圖與第三十四圖),並且該兩個伸 張線圈彈簧39中的每一個的另一端(後端)都勾住該第三 鏡頭群移動框架36上形成的兩個鉤子36p (請參閱第七 圖至第十一圖及第二十三圖)。該兩鉤子36q形成於該第 三鏡頭群移動框架36的該環部36b上。該第三鏡頭群移 動框架36在該光學軸方向内該兩鉤子36q前面提供兩彈 簧維持部36r,用於維持該兩伸張線圈彈簧39。該兩彈簧 維持部36r由該六個往前突出部36c其中兩個的缺口部所 形成(請參閱第二十三圖)。該兩個彈簀維持部36r中的每 一個都可容納部分該伴隨的伸張線圈彈簧39。如第三十 42 =圖所示’該第-外筒37其内侧週邊表面上提供 ,.彖37s。該裱狀凸緣37s在該環狀凸緣37s 二衣狀凸 與該第一外筒37的該内側週邊表面之間〃側邊緣 孔’其延伸通過該光學軸方向的該環復數個穿 鉤子37p和該兩個彈簧鉤子37q從該環狀 S °遠三個 外突出進入該複數個穿孔。 s!向向 從上述說明中可瞭解,在該第—外、▲ a 頭群移動框架35及該第三鏡頭群移動 。亥第二鏡 係中,都由共同驅動構件,即是該凸^之間的關 撐位於該光學軸方向内該照相光學系所驅動,支 鏡頭群LG1的該第-外筒37當成共同嵌合第-(彈簧負載接收構件),以彈簧共同盘兮 F'支撐構件 框架35和該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36嵌:^鏡碩群移動 ,伸張線圈彈簧38與該组兩個伸張=組三個 。亥光學軸方向内該第—外筒37之前。該纟—只,位於 彈簧38和該組兩個伸張線圈彈簧% _ ^個伸張線圈 相對於該第一外筒37,分別將玆第—光學軸方向内 和該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36“、1群移動框架35 二軸方向内相對於該第二鏡頭群移動二:二時在該光 鏡碩群移雜架3 6將該第—㈣3 7往二3 5和該第三 第-外筒37 (該第一鏡頭群LG1)、該=’以消除該 架35和該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另—相^碩群移動框 31 (當成㈣㈣嵌切簧捕構件 輪環 >肖_凸輪_CG1、CG2和CG3與該凸=(即^別 邙2和CF3之間的背隙)。第三十五圖兩处動件C=1、 3 :明筒3 7徑向:於該凸輪;:二:偏 又焦鏡頭1〇的具體實施例内在該凸輪環 43 1373643 31的外側週邊表面上形成該組三個凸輪從動件cp 1和該 、’且—個外侧凸輪凹槽CG1 ,該第一外筒37徑向位於第三 十五圖的该凸輪環31内’而所有該凸輪凹槽cg 1、CG2 和CG3都形成於第三十五圖的該凸輪環31之内側週邊表 面上,這讓本發明的概念更容易瞭解。 在像是該變焦鏡頭1〇的具體實施例之變焦鏡頭之 望遠端内,通常會有最前面的鏡頭群(位於照相光學系統 所有鏡頭群之間的前端上)的直徑在所有鏡頭群之間最 大。在該變焦鏡頭1〇的本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鏡頭群 LG1的直徑大於該第二、第三和第四鏡頭群lg〗、LG3 和LG4的直徑。因此,支撐該第一鏡頭群LG1的該第一 外筒37在重量方面比其他可動筒或框架還重,像是該第 j鏡頭群移動框架35。此外,因為該第一外筒37為形成 邻分5亥變焦鏡頭10外部的可動構件,其需要增強該第一 外筒37的可承受力’如此當移除外力時 ,該第一外筒37 可回到其適當(正常)位置。無論如何,該第一外筒37都 品要用強大的彈性偏向力量向後偏,以改善該第一外筒 P的穩定性。在如第三十五圖所示放置彈簧的案例中, §亥組二個伸張線圈彈簧3 8與該組兩個伸張線圈彈簧3 9 的總彈力施加在支撐該第一鏡頭群LG1的該第一外筒37 上’這樣可改善該第—外筒37的穩定性(該第一外筒37 =於f力的可承受性)。尤其是,在有關該第一外筒37 當成爹考的案例中’該伸張線圈彈簧38和39都在該第一 外=37上施加偏向力量,來在該光學軸方向内將該第一 外筒37往後偏’該組三個伸張線圈彈簧38和該組兩個伸 張線圈彈簧39的總彈力會有效施加在該第一外筒37 上’而不用取消該組三個伸張線圈彈簧38的彈力和該組 44 1373643 兩個伸張線圏彈*39的彈力。 在上述說明的本變隹 、·°構内,安裝該纟且兩個蚀、兄頭具體實施例之彈簧偏向 外筒37與該第三鏡頭、線圈彈簧39,讓其在該第一 在該光學勒方向内彼此達 之間拉:,該兩彈簧 固可動構件任兩個之間 ,其距離遠大於下列三 的該第一外筒37、該第_ •由該共同凸輪環31驅動 碩群移動框架36。^ 頭群移動框架%及該第三鏡 可動構件(該第三鏡頭群(該第—外筒37)和後 内中間可動構件❻笛 動框架36)位於該光學軸方向 使其可順應切^;鏡頭群移驗訪)的反面上, 是每個伸張線圈彈箬U象是該兩伸張線圈彈簧3 9。像 簧提供更自然充足的、長伸張彈簧能夠比短伸張彈 有所好處,即是偏向力量’並且對於彈簀設計 安裝該缸三偏袖i成降低彈性常數的目的。此外,在 箬39之時Ί張線圈彈菁%與該組兩個伸張線圈彈 嫌端)會勾住二中的每, 伸張線圈彈簧39中沾—群移動框木35,並且該兩個 鏡頭群移動枢架36,:::::端(後端)會勾住該第三 39的另-端(前端)則勾住該第1=張^彈簀38和 三個伸張缘圈彈筈外同37,猎此完成該組 裝。這些因素對於幫㈣2兩個伸張線圈彈簧39的安 化在該變焦鏡頭焦鏡頭1G的組裝有所貢獻(簡 兩個伸張線圈彈簧39的固伸張線圈彈簧%和該組 此後將討論在該組三個 該組兩個伸張線 甲浪深㈣贯38的择力和 第-圖與第二圖力間關係之其他特色。從 車乂中可瞭解’該變焦鏡頭10的該照相 45 1373643 光學系統設計成該變焦鏡頭10如第一圖所示位於最廣 角端時,該第二鏡頭群LG2位於靠近該第一鏡頭群LG1 之處,而該第三鏡頭群LG3則位於遠離該第一鏡頭群 LG1之處,相反地,該變焦鏡頭10如第二圖所示位於最 望遠端時,該第二鏡頭群LG2位於遠離該第一鏡頭群 LG1之處,而該第三鏡頭群LG3則位於靠近該第一鏡頭 群LG1之處。換言之,關於該第一外筒37 (當成共同嵌合 彈簧支撐構件,讓每一伸張線圈彈簧38 —端與每一伸張 線圈彈簧39—端相連)當成參考,該第二鏡頭群LG2在最 廣角端與最望遠端之間的變焦範圍内與該第三鏡頭群 LG3的移動方向相反(請參閱第二十一圖所示該凸輪凹 槽CG2和G3的形狀)。結果,當該變焦鏡頭10位於準備照 相狀態内,該組三個伸張線圈彈簧38的該彈簧偏向力量 (每一伸張線圈彈簧3 8的長度)分別在該變焦鏡頭10的最 廣角端與最望遠端上變成最小與最大,而該組兩個伸張 線圈彈簧3 9的該彈簧偏向力量(每一伸張線圈彈簧3 9的 長度)分別在該變焦鏡頭10的最廣角端與最望遠端上變 成最大與最小。因此,該組三個伸張線圈彈簧38與該組 兩個伸張線圈彈簧38之間彈性偏向力量的強度關係會 在該變焦鏡頭10的最廣角端與最望遠端之間顛倒,並且 該組三個伸張線圈彈箐38與該組兩個伸張線圈彈簧39 其中之一的彈性偏向力量會隨該組三個伸張線圈彈簧 38與該組兩個伸張線圈彈簣39另一的彈性偏向力量遞 增而遞減。從第二十一圖該組三個後内側凸輪凹槽CG2 和該組三個前内側凸輪凹槽CG3的形狀可瞭解,即使在 最廣角端與最望遠端之間該變焦範圍的中間範圍内,在 該光學軸方向内,該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35 (該第二鏡 46 1373643 . 頭群LG2)的移動方向與.該 三鏡頭群LG3)的移動方向在併=碩群移動框架36 (該第 個伸張線圈彈簧38與該/兩m相反,如此該組三 一的彈性偏向力量會隨該組二張次圈彈貫39其中之 組兩個伸張線圈彈簧39另一的伸張線圈彈簧38與該 減。由於這種彈性偏向力詈·=性偏向力量遞增而遞 焦鏡頭10的變焦操作,兮组_ : ^方式,其中根據該變 偏向力量内之增加率(改張線的彈性 39的彈性偏向力量内之辦加組兩個伸張線圈彈簧 率與負增加率之間及 彈簧38和39在該第一外筒37 h &曰加羊之間改茭,该 _整個照相範圍(整個變焦範在該變焦鏡頭 旦:^ Γ ΐH組二個伸張線圈彈簧3 8的彈性偏向力 := 個伸張線圈彈簧39的彈性偏向力 置增,率以不同於上述該變焦鏡頭1()的說明具體實施 例方式,根據該變焦鏡頭10的變焦操作在相同的正/負方 向改變’則該第-外筒37上該彈簧38和39最大與最小負 載^間的差異就會變大。1U為當成該變焦鏡頭1〇外部構 件並且支撐具有大直徑的第一鏡頭群1^1之該第—外筒 37需要利用上述強大彈簧偏向力量來偏向,則在該第一 外筒37上該彈簧38和39的最大負載與最小負載間之差 異大時,若在該第一外筒37上該彈簧38和39的最小負載 當成該第一外筒37上的參考負載,則在該第一外筒37上 該彈簧38和39的最大負載會變的過大。在該第一外筒37 上這種過度負載會變成驅動變焦鏡頭的馬達(對應至該 變焦鏡頭10的本具體實施例之該變焦馬達23)之負擔,因 而需要更大的馬達。這不利於該變焦鏡頭10的小型化。 47 1373643 為了降低該最大負載與該最小負載之間的差異,個別對 應至該組三個伸張線圈彈簧38和該組兩個伸張線圈彈 簧39的兩組伸張線圈彈簧之彈力偏向力量必須精確相 互調整,這相當麻煩並且耗時。相較之下,在本變焦鏡 頭具體實施例内,在整個變焦範圍期間,該第一外筒37 上該組三個伸張線圈彈簧38與該第一外筒37上該組兩 個伸張線圈彈簧39的總負載變化相當小,因此,在該變 焦馬達23上不會施加過度負擔,而該第一外筒37可穩定 握持。 第三十六圖和第三十七圖都顯示彈簧偏向結構的 比較範例,其與該變焦鏡頭10的本具體實施例之該彈簧 偏向結構互相比較。雖然與該變焦鏡頭10的本具體實施 例彈簧偏向結構一致,其中由共同凸輪環(131或231)驅 動三個鏡頭框架,第三十六圖和第三十七圖所示的該彈 簧偏向結構依序將該三個鏡頭框架偏向,這與該變焦鏡 頭10的本具體實施例彈簧偏向結構不同。 在第三十六圖所示的彈簧偏向結構比較範例中,位 於該光學軸方向内前鏡頭框137與後鏡頭框136之間的 中間鏡頭框135固定前伸張彈簧138的一端(後端)與後伸 張彈簧139的一端(後端),而該前鏡頭框架137和該後鏡 頭框架136分別固定該前伸張彈簧138的另一端(前端)與 該後伸張彈簧139的另一端(前端)。雖然在第三十六圖所 示的該彈簧偏向結構内從兩伸張彈簧138和139將該偏 向力量套用至該單獨中間鏡頭框架135,該前伸張彈簧 138施加其彈簧偏向力量至該中間鏡頭框架135,將該中 間鏡頭框架135往前移動,該前伸張彈簧139施加其彈簧 偏向力量至該中間鏡頭框架135,將該中間鏡頭框架135 48 1373643 ==因此該前伸張彈簧13δ的偏向力量與該後伸 張彈育139的偏向力量會彼此抵銷。因此,第三十 戶C偏向結構内所損失的彈簀偏向力量要大於 f交焦鏡頭具體實施例,其中触三個伸張線圈彈簧38 =且兩個伸張線圈彈簧39關於該第一外筒37的偏 因此可有效在該第—外筒37上施加該組三個 =,.泉圈㈣38與該組兩個伸張線圈彈㈣的 力 1。 -、
在第三十七圖所示的彈簧偏向結構比較範例中,前 伸張線圈彈簧238的-端(後蠕)與後壓縮線圈彈菩239的 一端(前端)會與位在前鏡頭框架237與後鏡頭框架236之 間的中間鏡頭框架235嵌合。在此彈簧偏向結構内,已 經解決上述在第三十六圖所示彈簧偏向結構比較範例 内的問π!,因為该前伸張線圈彈簧238和該後壓縮線圈 彈簧239都將其彈簧偏向力量施加在該中間鏡頭框架 235上,讓該中間鏡頭框架235往該光學轴方向内相同方 向刖進。不過,若該前鏡頭框架237、該中間鏡頭框架 235及該後鏡頭框架236以和本變焦鏡頭的說明具體實 施例内該第一外筒37、該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35和該第 三鏡頭群移動框架36相同的方式移動,則會產生下列問 題。首先’該中間鏡頭框架235位於最靠近該前鏡頭框 架237的地方,而該後鏡頭框架236位在遠離該前鏡頭框 架237的地方,藉此減少該變焦鏡頭1〇在最廣角端時該 前伸張線圈彈簧238的拉力及該後壓縮線圈彈簧239的 壓縮力。反過來說,當該變焦鏡頭1〇在最望遠端,該中 間鏡頭框架235位於遠離該前鏡頭框架237的地方,而該 後鏡頭框架236位在最靠近該前鏡頭框架237的地方’藉 49 1373643 此增加該前伸張線圈彈簧238的拉力及該後壓縮線圈彈 簧239的壓縮力。因此,在該變焦鏡頭10最廣角端該前 伸張線圈彈簧238的彈力與該後壓縮線圈彈簧239的彈 力總合與在該變焦鏡頭10最望遠端該前伸張線圈彈簧 238的彈力與該後壓縮線圈彈簧239的彈力總合間之差 異變得相當大。如上述,這種不平衡的彈簧偏向狀態變 成驅動鏡頭框架235、236和237的馬達之負擔,因此不 是所要的。 在第三十六圖與第三十七圖所示的該兩彈簧偏向 結構内,該中間鏡頭框架(135或235)當成共同嵌合彈簧 支撐構件,連接彈簧(138或238)的一端與另一彈簧(139 或239)的一端,如此一或多個長伸張彈簧,像是上述本 變焦鏡頭的說明具體實施例中安裝用於在其他兩光學 元件支撐構件之間拉伸之該組兩個伸張線圈彈簧39並 無法調適。如上述,使用像是伸張線圈彈簧39而不是短 伸張彈簧的長伸張彈簧簡化了彈簧的設計、改善該彈簧 偏向結構的穩定性並且進一步改善安裝該偏向彈簧的 可用性。 如從上面說明中可暸解,根據本變焦鏡頭具體實施 例中結合的該彈簧偏向結構,由該共同凸輪環31所驅動 的三個光學元件支撐構件(該第一外筒37、該第二鏡頭群 移動框架35與該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36)中的每一個可 利用簡單彈簧偏向結構的偏向彈簧有效相互偏向,以消 除該三個光學元件支撐構件内的背隙。尤其是,因為該 組三個伸張線圈彈簧38與該組兩個伸張線圈彈簧39安 置成顛倒該組三個伸張線圈彈簧38與該組兩個伸張線 圈彈簧39之間偏向力量的增加率而在相同方向内偏向 50 1373643 該第-外γ7,_穩定的偏向力量可施 37,而不會增加該第一外筒F吁妯&』乂弟汗间 .卜冋37上该伸張線圈彈簧38和39 的負戰° 雖然該組三個伸張線圈彈簧38和該組兩個伸張線 圈彈黃_用於上述本變焦鏡頭具體實施例内,不過可 用-組壓縮線圈彈簧及另—組壓縮線圈彈簀分 該組三個伸張線圈彈簧38和該組兩個張上 39,以獲得相同效果。若該组:個伸译的申㉟線圈译更 ^ .. ^ 39„ ^ ^ 、刮w ,,且堙蝻線圈彈箬所取 代,則該三個可動筒或框架(該第一外筒37、該'二 群移動框架35與該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36): 方向會相反。換言之,該第-外筒37會在該光學轴= 内相對於該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35與該第二铲_ 向 動框架36往前偏向’而每一該第二“ 該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36則在該光學細方 該第一外筒37向後偏向。 門不目對於 雖然在上面本變焦鏡頭具體實施例中,該 37當成兩種伸張彈簧(38和39)共同嵌合的共入外筒 支撐構件,不過還是可能修改該彈簧偏向結瓜D彈簧 後可動筒或框架(對應至上面本變焦鏡頭的*說2此該 施例中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36)當成該共同爭人&體實 撐構件。雖然因為該第一外筒37形成部分該變=餐支 的外部’並且支撑具有如上面本變焦鏡頭的說二, 施例中提到的最大直徑之該第一鏡頭群LGl,戶了奴貫 一外筒37想要當成該共同嵌合彈簧支撐構件,讀第 不排除其中若這種彈簧偏向結構要用於光學設=明並 後可動筒或框架當成該共同嵌合彈簧支撐這種該 51 1373643 改。 不過該三個可動構件:該第一外筒37、該第二鏡頭 群移動框架35和該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36之間該彈簧 偏向關係已經討論過,本發明也可套用其他種彈簧偏向 結構,其中利用共同驅動構件在光學軸方向内移動超過 三個可動構件。例如:假設該AF鏡頭框架17為可動構 件,其利用該凸輪環31上形成的伴隨凸輪凹槽組在該光 學轴方向内移動,這樣可藉由將一組偏向彈簧的末端分 別直接連接至該AF鏡頭框架17與該第一外筒37,讓該 AF鏡頭框架17和該第一外筒3 7偏向朝向彼此。 在此說明的本發明特定具體實施例中可進行明顯 變更,這種修改都屬於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的精神與範 疇。在此指出,所有内容都僅為說明,並且未限制本發 明範疇。
52 1373643 【圖式簡單說明】 底下將參閱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其中: 第一圖為根據本發明在最廣角端上變焦鏡頭的具 體實施例之縱向剖面圖; 第二圖為第一圖所示在最望遠端上該變焦鏡頭之 縱向剖面圖; 第三圖為第一圖所示在收納狀態下(完全縮回狀態) 該變焦鏡頭之縱向剖面圖; 第四圖為第一圖至第三圖所示變焦鏡頭的元件展 開立體圖; 第五圖為第一圖至第三圖所示變焦鏡頭的CCD固 持器、靜止筒與其他元件之展開立體圖; 第六圖為第一圖至第三圖所示變焦鏡頭的第一線 性導環、螺旋環及第三外筒之展開立體圖; 第七圖為第四圖所示凸輪環、第二線性導環、第二 鏡頭群移動框架及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之展開立體圖; 第八圖為第四圖和第七圖所示變焦鏡頭的凸輪 環、第二線性導環、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及第三鏡頭群 移動框架之展開立體圖,顯示在該變焦鏡頭的最廣角端 上該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與該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之 間的相對關係; 第九圖為第四圖和第七圖所示變焦鏡頭的凸輪 環、第二線性導環、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及第三鏡頭群 移動框架之展開立體圖,顯示在該變焦鏡頭的最望遠端 上該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與該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之 間的相對關係; 第十圖為從不同側邊觀看第七圖所示的凸輪環、第 53 1373643 二線性導環、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及第三鏡頭群移動框 架之展開立體圖; 第十一圖為支撐第二鏡頭群與第三鏡頭群的支撐 結構之展開立體圖; 第十二圖為支撐第一鏡頭群的支撐結構之展開立 體圖; 第十三圖為第六圖所示第一線性導環的展開圖; 第十四圖為第六圖所示螺旋環和第三外筒的展開 圖; 第十五圖為固定至凸輪環、第一線性導環、螺旋環 及第三外筒的滚柱從動件組之展開圖,顯示該變焦鏡頭 縮回狀態下其間的位置關係; 第十六圖類似於第十五圖,顯示在變焦鏡頭已經稍 微從變焦鏡頭縮回狀態往前延伸的狀態下,固定滾柱從 動件組、第一線性導環、螺旋環及第三外筒之間的位置 關係; 第十七圖類似於第十五圖,顯示該第一線性導環已 經移除的狀態; 第十八圖類似於第十六圖,顯示該第一線性導環已 經移除的狀態; 第十九圖為部分螺旋環與第三外筒的展開圖,顯示 螺旋環的卡住凹陷與第三外筒的卡住突出部間之位置 關係; 第二十圖類似於第十九圖,顯示螺旋環的卡住凹陷 與第三外筒的卡住突出部之卡住狀態; 第二十一圖顯示凸輪環的展開圖; 第二十二圖為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的展開圖; 54 1373643 第二十三圖為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的展開圖; 第二十四圖為第二線性導環的展開圖; 第二十五圖為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第三鏡頭群移 動框架、凸輪環及第二線性導環的展開圖,顯示該變焦 鏡頭縮回狀態下其間的位置關係; 第二十六圖為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第三鏡頭群移 動框架、凸輪環及第二線性導環的展開圖,顯示該變焦 鏡頭最廣角下其間的位置關係; 第二十七圖為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第三鏡頭群移 動框架、凸輪環及第二線性導環的展開圖,顯示該變焦 鏡頭最望遠下其間的位置關係; 第二十八圖為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第三鏡頭群移 動框架、&輪環及第二線性導環的展開圖,顯示在組合 期間該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與該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 都位於安裝至該凸輪環的處理狀態下; 第二十九圖為位置控制凸輪桿附近内部分CCD固 持器的立體圖; 第三十圖為從斜後方觀看,在變焦鏡頭的準備照相 狀態下,凸輪環、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及第三鏡頭框架 (徑向可縮回的鏡頭框架)的立體圖; 第三十一圖為從斜後方觀看,在變焦鏡頭的縮回狀 態下,凸輪環、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及第三鏡頭框架的 立體圖; 第三十二圖為第三十圖狀態内所示凸輪環、第三鏡 頭群移動框架及第三鏡頭框架的後視圖,其中第三鏡頭 框架固持在其照相位皇内; 第三十三圖為第三十一圖狀態内所示凸輪環、第三 55 1373643 鏡頭群移動框架及第三鏡頭框架的後視圖,,其中第三鏡 頭框架固持在其徑向縮回位置内; 第三十四圖為第一圖至第三圖所示變焦鏡頭的第 一外筒前視圖; 第三十五圖為第一圖至第三圖所示利用偏向彈簧 將鏡頭群支撐可動構件偏向的該變焦鏡頭彈簧偏向結 構之圖解剖面圖; 第三十六圖類似於第三十五圖,顯示該彈簧偏向結 構的比較範例,其與第三十五圖所示該彈簧偏向結構互 相比較;及 第三十七圖類似於第三十五圖,顯示該彈簧偏向結 構的另一比較範例,其與第三十五圖所示該彈簧偏向結 構互相比較。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 變焦鏡頭 11 低通濾光器 12 CCD影像感應器 13 靜止筒 14 CCD固持器 17 AF鏡頭框架 25 螺旋環 25d 旋轉傳輸凹陷 25f 相對旋轉允許凹槽 26 第三外筒 26a 旋轉傳輸突出部 56 1373643 26al 長突出部 26a2 短突出部 26c 旋轉傳輸凹槽 30 第一線性導環 3〇e 穿透槽 3〇e-l 圓周槽部分 30e-2 第一導引槽部分 30e-3 第二導引槽部分
31 凸輪環 31 v 缺口部 32 滾柱從動件 33 第二線性導環 34 .第二外筒 35 第二鏡頭群移動框架 35a 導槽 35b 環部
35c 向後突出部 35p 鉤子 35r 彈簧維持部 36 第三鏡頭群移動框架 36a 線性導槽 36b 環部 36c 向前突出部 36q 鉤子 36r 彈簧維持部 57 1373643 36v 從動件固定孔 37 第一外筒 37p 鉤子 37q 彈簧鉤子 37s 環狀凸緣 38 伸張線圈彈簧 39 伸張線圈彈簧 40 第二鏡頭框架
41 快門單元 42 第三鏡頭框架 44 樞抽 46 旋轉限制銷 47 張力線圈彈簧 49 位置控制凸輪桿 49a 縮回凸輪表面 49b 徑向縮回位置固持表面
50 第一鏡頭群調整環 51 第一鏡頭框架 54 鏡頭阻擋機構 CF1 凸輪從動件 CF2 後凸輪從動件 CF3 前凸輪從動件 CG1 外側凸輪凹槽 CG2 後内側凸輪凹槽 CG2-1 容納區段 58 1373643 CG2-2 傾斜的導槽區段 CG2-3 返回凸輪凹槽區段 CG2-4 鏡頭筒組合區段 CG3 前内侧凸輪凹槽 CG3-1 容納區段 CG3-2 傾斜的導槽區段 CG3-3 返回凸輪凹槽區段 LG1 第一鏡頭群 LG2 第二鏡頭群 LG3 第三鏡頭群 LG4 第四鏡頭群 S 快門 Z1 照相光學轴 Z2 徑向縮回的光學軸
59

Claims (1)

1373643 十 申請專利範圍: ===動機構,用於在光學軸方向内驅動 學元件,該驅動機構包含 構件在該光學軸方向動構件,該等 開始排列,其分別支撐三個頭之前 轴方向内線性導弓I而不旋轉,在該光學 後可,件其中之1成共同嵌合彈;與該 且該前可動構件與該後可動 S構件’並 可動構件則當成兩個單獨嵌、I及该中間 共同驅動構件,具有驅動裝置支^^牛, 向内;此獨立移動該前、中間和後可動=光學轴方 第-彈簧構件與—第二:動:件’及 可動構件、中間可動構 用於消除該前 之間的背隙’該第一彈簧—】c動裝置 2. 第一彈簧構件與該第二株支撐構件,並且該 接至該兩單獨嵌合彈簧支^構件牛的另-端則分別連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i項之驅 構件與第二彈簧構件往兮 八中该第一彈簧 向將該共用嵌合的彈簧支撐構予件^方向内相同偏向方 如申請專職BSM項之 向复 光學,的變焦操作,當該前:二=據該照相 向内彼此獨立移動,讓該第一斑動構t該光學車由方 之一增加…其他偏向力會降低構件的偏向力其中 3. 1373643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驅動機構,其中該共同嵌合 彈簧支撐構件包含該變焦鏡頭的外部構件。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驅動機構,其中由該前可動 構件、中間可動構件及後可動構件所支撐的三個光學 元件分別包含三個鏡頭群,並且 其中由該共同嵌合彈簧支撐構件所支撐的該鏡 頭群直徑為所有該三個鏡頭群之中最大。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驅動機構,其中由該共同嵌 合彈簧支撐構件支撐的該光學元件包含在該照相光 學系統内最前面的鏡頭群。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驅動機構,其中該共用驅動 構件包含可將該光學軸當成圓心來旋轉的凸輪環,其 中 該共同驅動構件的該驅動裝置包含第一凸輪凹 槽、第二凸輪凹槽及第三凸輪凹槽,其形成於該凸輪 環的内側與外側週邊表面至少其中之一上,具有不同 的凸輪外形,並且 其中該三個可動構件包含第一凸輪從動件、第二 凸輪從動件及第三凸輪從動件,其可分別滑動嵌合該 第一凸輪凹槽、該第二凸輪凹槽及該第三凸輪凹槽。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驅動機構,其中該第一彈簧 構件與該第二彈簧構件包含至少一個伸張線圈彈簧。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驅動機構,其中該變焦鏡頭 為具有複數個以該光學軸同心配置的外部可動筒之 望遠變焦鏡頭,該共同嵌合彈簧支撐構件當成該複數 個外部可動筒之間的徑向最内側外部可動筒。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驅動機構,其中利用該三個 61 1373643 立提供的線性導5/構件,在該光學輕方6 内線性導引該後可動構件。 干袖方向 種;焦鏡頭的驅動機構,包含_· ,該變C牛、中間可動構件及後可動構件,1從 性導轉面開始排列,並且在該先學轴方向;: 學車由方向内彼心旋轉’以便在該光 件和後可動構件ί移動該前可動構件、中間可動構 件、二構件,其讓該前可動構 此偏向’以消除該凸轸:2該光學軸方向内彼 隙; λ凸輪從動件與該凸輪凹槽之間的背 1 的彈簧構件的-端與該第二彈菩構件 • 一,=連接至一動構件與該後可動構件其= 種變焦鏡頭的驅動機構,包含. 該光動構Λ及後可動構件,其在 列,其中該前可動構件鱼從忒交焦鏡頭之前開始排 共同钱合彈簧支撐構件:構件其中之-當成 動構件的另-個及該中間可當構 62 1373643 嵌合彈簧支撐構件; 共同驅動構件,包含驅動裝置用於在光學軸方向 内彼此獨立移動該前可動構件、中間可動構件和後可 動構件;及 第一彈簧構件與第二彈簧構件,用於消除該前可 動構件、中間可動構件及後可動構件與該驅動裝置之 間的背隙,該第一彈簧構件的一端與該第二彈簧構件 的一端都連接至該共同嵌合彈簧支撐構件,並且該第 一彈簧構件與該第二彈簧構件的另一端則分別連接 至該兩個單獨嵌合彈簧支撐構件。 63
TW094129062A 2004-08-31 2005-08-25 Drive mechanism of a zoom lens TWI373643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53386A JP4647958B2 (ja) 2004-08-31 2004-08-31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の駆動機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19719A TW200619719A (en) 2006-06-16
TWI373643B true TWI373643B (en) 2012-10-01

Family

ID=36033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4129062A TWI373643B (en) 2004-08-31 2005-08-25 Drive mechanism of a zoom lens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230773B2 (zh)
JP (1) JP4647958B2 (zh)
KR (1) KR20060050865A (zh)
TW (1) TWI3736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63710B2 (ja) * 2005-03-11 2010-05-19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光学素子および光学素子用ホルダ
JP4732044B2 (ja) * 2005-07-19 2011-07-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5202802B2 (ja) * 2005-11-16 2013-06-05 Hoya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の繰出カム機構
JP4732154B2 (ja) * 2005-12-01 2011-07-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沈胴鏡筒
JP4959407B2 (ja) 2006-09-04 2012-06-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レンズ駆動装置、ズームレンズ駆動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JP4937883B2 (ja) * 2007-11-09 2012-05-23 Hoya株式会社 光学要素位置制御機構
DE102008026774B4 (de) * 2008-06-04 2018-09-20 Carl Zeiss Microscopy Gmbh Steuerungseinrichtung für Stellglieder in Mikroskopobjektiven
KR101556563B1 (ko) * 2008-08-06 2015-10-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렌즈 바렐 조립체
JP5235570B2 (ja) * 2008-09-16 2013-07-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KR101441586B1 (ko) * 2008-10-06 2014-09-2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촬상 장치 및 촬상 방법
JP5515321B2 (ja) 2009-02-24 2014-06-1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る撮像装置
JP2011039485A (ja) * 2009-07-14 2011-02-24 Seiko Instruments Inc 駆動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TWI448802B (zh) * 2011-12-30 2014-08-11 Altek Corp 攝像裝置及其自動背隙校正方法
JP5908288B2 (ja) * 2012-01-25 2016-04-26 Hoya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
JP2014048467A (ja) 2012-08-31 2014-03-17 Ricoh Co Ltd レンズ鏡胴
TWI486663B (zh) * 2013-05-30 2015-06-01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光學裝置
JP6403645B2 (ja) * 2015-08-31 2018-10-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
JP6422422B2 (ja) * 2015-10-23 2018-1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6746316B2 (ja) * 2016-01-18 2020-08-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光学装置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7016651B2 (ja) 2017-09-22 2022-0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光学機器
JP7023674B2 (ja) * 2017-11-06 2022-02-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
CN113608313B (zh) * 2021-07-09 2023-05-23 浙江兆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修正无间隙精密光学调节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64784A (en) 1986-11-21 1988-08-16 Olympus Optical Company, Ltd. Camera with a built-in zoom lens
JPH09311264A (ja) * 1996-05-23 1997-12-02 Nikon Corp レンズ鏡筒
JPH1184201A (ja) 1997-09-02 1999-03-26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
JPH11109447A (ja) * 1997-10-08 1999-04-23 Minolta Co Ltd ズームファインダー
JP2001174686A (ja) * 1999-12-21 2001-06-29 Konica Corp ズームレンズ鏡胴
JP2001356269A (ja) * 2000-06-13 2001-12-26 Casio Comput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
JP2002296482A (ja) * 2001-03-30 2002-10-09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
JP2002303774A (ja) * 2001-04-05 2002-10-1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鏡枠治具装置および鏡枠組み立て方法
JP2003050342A (ja) 2001-08-03 2003-02-2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
JP3771909B2 (ja) 2002-02-21 2006-05-10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沈胴式ズームレンズ鏡筒及びズームレンズ鏡筒の沈胴方法
US7027727B2 (en) 2002-08-27 2006-04-11 Pentax Corporation Lens barrel incorporating the cam mechanism
JP2004085934A (ja) 2002-08-27 2004-03-18 Pentax Corp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の繰出カム機構及び繰出カム機構
JP2004085932A (ja) 2002-08-27 2004-03-18 Pentax Corp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の繰出カム機構及び繰出カム機構
JP3863829B2 (ja) 2002-08-27 2006-12-27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の繰出カム機構及び繰出カム機構
JP2004109709A (ja) 2002-09-19 2004-04-08 Ricoh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鏡胴、及びカメラ
JP2004212624A (ja) 2002-12-27 2004-07-29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230773B2 (en) 2007-06-12
TW200619719A (en) 2006-06-16
JP4647958B2 (ja) 2011-03-09
US20060056078A1 (en) 2006-03-16
KR20060050865A (ko) 2006-05-19
JP2006071844A (ja) 2006-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73643B (en) Drive mechanism of a zoom lens
TWI384270B (zh) 可縮回的鏡頭系統
TWI376533B (en) Movable lens control device
US5450242A (en) Zoom lens barrel
TWI382213B (zh) 變焦鏡頭之凸輪機構
KR20040093649A (ko) 렌즈를 피벗운동시키는 기구 및 침동식 렌즈를 이동시키는방법
GB2435109A (en) A retractable photographic lens
JP2005128188A (ja) 沈胴式レンズ鏡筒
JP2009222874A (ja) レンズ鏡筒
US7229223B2 (en) Rotation transfer mechanism and a zoom camera incorporating the rotation transfer mechanism
US7864446B2 (en) Lens driver unit, imaging device, and hand-held data terminal device
JPS63271306A (ja) ズ−ムレンズ付沈胴式カメラ
US9678301B2 (en) Lens assembly, lens barrel and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JP5064271B2 (ja) レンズ鏡筒
JP6191119B2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0039404A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9079079A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JP3503282B2 (ja)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
JP3397560B2 (ja) カメラ
JP5966850B2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US20020036840A1 (en) Lens barrel
JP3798950B2 (ja)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の繰出し構造
JP6485505B2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JP3548312B2 (ja) カメラ
JP2003337273A (ja) 光学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