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36940A - 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及使用由此製造方法得到的晶片的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及使用由此製造方法得到的晶片的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6940A
TW202036940A TW108130642A TW108130642A TW202036940A TW 202036940 A TW202036940 A TW 202036940A TW 108130642 A TW108130642 A TW 108130642A TW 108130642 A TW108130642 A TW 108130642A TW 202036940 A TW202036940 A TW 20203694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conversion material
wafer
manufactur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06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加藤邦久
武藤豪志
戸高昌也
勝田祐馬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69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6940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1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 H10N10/17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configuration of the cell or thermocouple forming the devic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N10/81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junction
    • H10N10/8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junction the junction being non-separable, e.g. being cemented, sintered or solder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提供:在未設有與電極間之接合部形態下,可進行熱電轉換材料之退火處理,能依最佳退火溫度施行熱電半導體材料退火的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及使用該晶片的熱電轉換模組之製造方法。本發明的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為由熱電半導體組合物構成的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包括:步驟(A),在基板上形成犧牲層;步驟(B),在上述犧牲層上形成由上述熱電半導體組合物構成的熱電轉換材料層;步驟(C),對上述熱電轉換材料層進行退火處理;步驟(D),將在退火處理後的熱電轉換材料層轉移至黏著劑層;步驟(E),將熱電轉換材料層單片化為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以及步驟(F),將在單片化後的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剝離。本發明亦提供使用由此製造方法得到的晶片的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

Description

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及使用由此製造方法得到的晶片的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執行熱與電間之相互能量轉換的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及使用由此製造方法得到的晶片的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
自習知起,能量的有效利用手段之一,係有利用賽貝克效應、帕爾帖效應等具熱電效應的熱電轉換模組,直接進行熱能與電能間相互轉換的裝置。 已知上述熱電轉換模組係有使用所謂π型熱電轉換元件。π型係在基板上設置相互遠離的一對電極,例如在其中一電極上設置P型熱電元件,並在另一電極上設置N型熱電元件,且設計成相互遠離狀態,藉由將二熱電材料上面連接於對向基板的電極而構成。又,已知有使用所謂共平面型熱電轉換元件。共平面型係在基板的面內方向交錯設置P型熱電元件與N型熱電元件,例如由二熱電元件間的接合部下方經由電極進行串聯連接而構成。 此種之中,要求熱電轉換模組的彎折性提升、薄型化及熱電性能的提升等。未滿足該等要求,例如熱電轉換模組所使用的基板,就從耐熱性與彎折性的觀點,有使用例如聚醯亞胺等樹脂基板。又,N型熱電半導體材料、P型熱電半導體材料,就從熱電性能的觀點,有使用鉍-碲化物系材料,上述電極係使用熱傳導率高、且低電阻的Cu電極。(專利文獻1、2等)。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0-192764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2-204452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根據本發明者等的檢討,發現如前述,就熱電轉換模組的彎折性提升、薄型化及熱電性能提升等要求中,當由熱電半導體組合物所形成的熱電轉換材料中,所含熱電半導體材料係使用鉍-碲化物系材料,且電極係使用Cu電極、基板係使用聚醯亞胺等樹脂的情況,例如在300℃等高溫度下將熱電轉換模組施行退火處理的步驟時,在熱電轉換材料所含的熱電半導體材料、與Cu電極的接合部,會因擴散而形成合金層,結果導致電極出現龜裂、剝落等情形,造成熱電轉換材料與Cu電極間之電阻值增加,會有發生熱電性能降低等新問題的顧慮。又,當採取使用聚醯亞胺等樹脂的基板時,會有基板的耐熱溫度低於熱電半導體材料最佳退火溫度的情況,無法施行最佳退火。
本發明有鑑於上述,課題在於提供:在未設有與電極間之接合部形態下,可進行熱電轉換材料之退火處理,能依最佳退火溫度施行熱電半導體材料退火的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及使用該晶片的熱電轉換模組之製造方法。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者等為解決上述課題經不斷深入鑽研,結果發現藉由在基板上設置特定犧牲層,並在該犧牲層上形成熱電轉換材料層之後,將該等在高溫度下退火處理,然後將熱電轉換材料層轉移至黏著劑層,接著再將熱電轉換材料層施行單片化為晶片,藉此製造未設有與電極間之接合部形態、且經退火處理過的複數熱電轉換材料之晶片(以下簡稱「晶片」)的方法,及使用該晶片的熱電轉換模組之製造方法,遂完成本發明。 即,本發明係提供以下(1)~(15)。 (1)一種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為由熱電半導體組合物構成的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包括:步驟(A),在基板上形成犧牲層;步驟(B),在上述步驟(A)所得的上述犧牲層上形成由上述熱電半導體組合物構成的熱電轉換材料層;步驟(C),對在上述步驟(B)所得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層進行退火處理;步驟(D),將在上述步驟(C)所得的退火處理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層轉移至黏著劑層;步驟(E),將上述步驟(D)的熱電轉換材料層,單片化為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以及步驟(F),將在上述步驟(E)所得的單片化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剝離。 (2)如上述(1)所記載的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其中,將上述熱電轉換材料層單片化為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步驟,是藉由切割刀片或雷射來進行。 (3)如上述(1)或(2)所記載的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其中,包括對上述黏著劑層照射能量線而使該黏著劑層對上述熱電轉換材料層或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黏著力降低的步驟。 (4)如上述(1)~(3)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犧牲層包括樹脂或離型劑。 (5)如上述(1)~(4)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犧牲層的厚度為10nm~10μm。 (6)如上述(1)~(5)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基板是玻璃基板。 (7)如上述(1)~(6)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退火處理在250~600℃的溫度進行。 (8)如上述(1)~(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其中,更包括將焊料接收層形成於:在上述步驟(D)轉移後的熱電轉換材料層上、在上述步驟(E)單片化後的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上或與在上述步驟(F)中剝離後的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上之步驟。 (9)如上述(8)所記載的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焊料接收層由金屬材料構成。 (10)如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為組合複數個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之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是藉由上述(1)~(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所得,包括:步驟(i):在第一樹脂膜上形成第一電極;步驟(ii):在第二樹脂膜上形成第二電極;步驟(iii):在上述步驟(i)所得的上述第一電極上形成第一接合材料層;步驟(iv):將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一面,放置於在上述步驟(iii)所得的上述第一接合材料層上;步驟(v):將上述將在上述步驟(iv)放置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一面,在隔著在上述步驟(iii)所得的上述第一接合材料層之情況下與上述第一電極接合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一面,放置於在上述步驟(iii)所得的上述第一接合材料層上;以及步驟(vi):將在上述步驟(v)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二面與在上述步驟(ii)所得的上述第二電極,在隔著第二接合材料層之情況下接合。 (11)一種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為組合複數個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之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是藉由上述(1)~(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所得,包括:步驟(I):在第一樹脂膜上形成第一電極;步驟(II):將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一面,放置於在上述步驟(II)所得的上述第一接合材料層上;步驟(IV):將在上述步驟(III)放置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一面,在隔著在上述步驟(II)所得的上述第一接合材料層之情況下與上述第一電極接合;以及步驟(V):將在上述步驟(IV)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二面與樹脂膜,在隔著第三接合材料層之情況下接合。 (12)一種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為組合複數個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之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是藉由上述(8)所記載之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所得,包括:步驟(xi):在第一樹脂膜上形成第一電極;步驟(xii):在第二樹脂膜上形成第二電極;步驟(xiii):在上述步驟(xi)所得的上述第一電極上形成焊料材料層;步驟(xiv):將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之具有焊料接收層的第一面,放置於在上述步驟(xiii)所得的上述焊料材料層上;步驟(xv):將在上述步驟(xiv)放置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之具有焊料接收層的第一面,在隔著在上述步驟(xiii)所得的上述焊料材料層之情況下與上述第一電極接合;步驟(xvi):在上述步驟(xv)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二面形成焊料接收層;以及步驟(xvii):將在上述步驟(xvi)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二面的焊料接收層與在上述步驟(xii)所得的上述第二電極,在隔著焊料材料層之情況下接合。 (13)一種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為組合複數個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之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是藉由上述(8)所記載之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所得,包括:步驟(XI):在第一樹脂膜上形成第一電極;步驟(XII):在上述步驟(XI)所得的上述第一電極上形成焊料材料層;步驟(XIII):將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之具有焊料接收層的第一面,放置於在上述步驟(XII)所得的上述焊料材料層上;步驟(XIV):將在上述步驟(XIII)放置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之具有焊料接收層的第一面,在隔著在上述步驟(XII)所得的上述焊料材料層之情況下與上述第一電極接合;以及步驟(XV):將在上述步驟(XIV)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二面與樹脂膜,在隔著第三接合材料層之情況下接合。 (14)如上述(10)或(11)所記載的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一接合材料及上述第二接合材料各自獨立由焊料材料、導電性接著劑或燒結結合劑構成。 (15)如上述(11)或(13)所記載的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三接合材料由樹脂材料構成。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能依未具與電極間之接合部的形態施行熱電轉換材料的退火處理,能依最佳退火溫度施行熱電半導體材料退火的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及使用該晶片的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
[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係由熱電半導體組合物構成的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包括有:步驟(A):在基板上形成犧牲層;步驟(B):在上述步驟(A)所得的上述犧牲層上形成由上述熱電半導體組合物構成的熱電轉換材料層;步驟(C):對在上述步驟(B)所得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層進行退火處理;步驟(D):將在上述步驟(C)所得的退火處理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層轉移至黏著劑層;步驟(E):將上述步驟(D)的熱電轉換材料層,單片化為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以及步驟(F):將在上述步驟(E)所得的單片化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剝離。 本發明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在基板上設置特定犧牲層,並在該犧牲層上形成熱電轉換材料層後,將該等在高溫度下施行退火處理,然後將熱電轉換材料層轉移於黏著劑層上,接著藉由將熱電轉換材料層單片化為晶片,便可輕易獲得在未設與電極間之接合部形態經退火處理過的熱電轉換材料晶片。 另外,本發明中,所謂「犧牲層」係定義為如下之層:經退火處理後,不管消失或殘存,均不會對熱電轉換材料層的熱電特性構成任何影響,只要具有可將熱電轉換材料層轉移至後述基板上之黏著劑層功能便可。又,本發明中,所謂「熱電轉換材料」並非由熱電半導體材料的單一材料形成,而是如後述,例如由更進一步含有耐熱性樹脂、離子液體等的熱電半導體組合物形成。 以下,針對本發明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使用圖式進行說明。
圖1所示係依照本發明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的製造方法,其步驟一例的步驟順序說明圖,(a)係在基板上形成犧牲層後的剖視圖;(b)係在犧牲層上形成熱電轉換材料層,接著施行退火處理後的剖視圖;(c)係將熱電轉換材料層接著於基材上的黏著劑層後之剖視圖;(d)係從犧牲層剝離熱電轉換材料層,而將熱電轉換材料層轉移至黏著劑層的態樣剖視圖;(e)係經退火處理的熱電轉換材料層轉移至黏著劑層上之後的態樣剖視圖;(e')係在熱電轉換材料層上形成後述焊料接收層後的剖視圖;(f)係將(e')所獲得具有焊料接收層的熱電轉換材料層,利用切割而單片化為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的態樣截面示意圖;(g)係利用(f)在黏著劑層上具有所獲得焊料接收層的熱電轉換材料晶片剖視圖。然後,如後述,例如藉由對黏著劑層照射能量線等,而使黏著劑層的黏著力降低,藉此便可將熱電轉換材料晶片輕易從黏著劑層上剝離。藉此,便可獲得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
(A)犧牲層形成步驟 本發明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係包括犧牲層形成步驟。犧牲層形成步驟係在基板上形成犧牲層的步驟,例如圖1(a),在基板1上塗佈樹脂或離型劑,而形成犧牲層2的步驟。
(犧牲層) 本發明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係使用犧牲層。 犧牲層係設置於基板與後述熱電轉換材料層之間,具有經與熱電轉換材料層一起依既定溫度施行退火處理後,便可使與熱電轉換材料層間之剝離較為容易,將該熱電轉換材料層轉移至後述基材上之黏著劑層的功能。 構成犧牲層的材料,如前述,在退火處理後,不管消失或殘存,結果均不會對熱電轉換材料層的特性構成任何影響,且只要具有能使與熱電轉換材料層間之剝離容易、可將熱電轉換轉移至基材上之黏著劑層的功能便可,最好使用兼具任一功能的樹脂、離型劑。
(樹脂) 構成本發明所使用犧牲層的樹脂並無特別的限制,可使用熱可塑性樹脂、硬化性樹脂等。熱可塑性樹脂係可舉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等丙烯酸樹脂;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戊烯等聚烯烴系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等熱可塑性聚酯樹脂;聚苯乙烯、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聚醋酸乙烯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氯乙烯、聚氨酯、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乙基纖維素等。另外,另外,所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係指聚丙烯酸甲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其他相關(甲基)亦同義。硬化性樹脂係可舉例如:熱硬化性樹脂、光硬化性樹脂等。熱硬化性樹脂係可舉例如:環氧樹脂、聚矽氧樹脂、酚樹脂等。光硬化性樹脂係可舉例如:光硬化性丙烯酸樹脂、光硬化性胺酯樹脂、光硬化性環氧樹脂等。 其中,就從可在犧牲層上形成熱電轉換材料層,即便在高溫度下施行退火處理後,仍可輕易進行與熱電轉換材料層間之剝離的觀點,較佳係熱可塑性樹脂,更佳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乙基纖維素,就從材料成本、剝離性、維持熱電轉換材料特性的觀點,特佳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
再者,上述樹脂在熱重量測定(TG)時,於後述退火處理溫度下的質量減少率較佳係達90%以上、更佳係達95%以上、特佳係達99%以上。若質量減少率在上述範圍內,如後述,即便對熱電轉換材料晶片施行退火處理時,仍不會喪失可剝離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的功能。
(離型劑) 構成本發明所使用犧牲層的離型劑並無特別的限制,係可舉例如:氟系離型劑(含氟原子化合物;例如:聚四氟乙烯等)、聚矽氧系離型劑(聚矽氧化合物;例如:聚矽氧樹脂、具聚氧伸烷基單元之聚有機矽氧烷等)、高級脂肪酸或其鹽(例如:金屬鹽等)、高級脂肪酸酯、高級脂肪酸醯胺等。 其中,就從可在犧牲層上形成熱電轉換材料晶片,即便在高溫度下施行退火處理後,仍可將熱電轉換材料晶片輕易剝離(離型)的觀點,較佳係氟系離型劑、聚矽氧系離型劑,又,就從材料成本、剝離性、維持熱電轉換材料特性的觀點,更佳係氟系離型劑。
犧牲層的厚度較佳係10nm~10μm、更佳係50nm~5μm、特佳係200nm~2μm。若犧牲層的厚度在該範圍內,便可與退火處理後熱電轉換材料層間之剝離較為容易,且可輕易維持最終所獲得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的熱電性能。 特別係當使用樹脂的情況,犧牲層的厚度較佳係50nm~10μm、更佳係100nm~5μm、特佳係200nm~2μm。當使用樹脂時的犧牲層厚度設在該範圍內,便可使退火處理後的剝離較為容易,且可輕易維持最終所獲得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的熱電性能。又,即便在犧牲層上有更進一步積層其他層的情況,仍可輕易維持晶片狀態。 同樣,當有使用離型劑時的犧牲層厚度,較佳係10nm~5μm、更佳係50nm~1μm、特佳係100nm~0.5μm、最佳係200nm~0.1μm。若有使用離型劑時的犧牲層厚度設在該範圍內,便可使退火處理後的剝離(離型)較為容易,且可輕易維持最終所獲得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的熱電性能。
犧牲層的形成係使用前述樹脂、或離型劑實施。 形成犧牲層的方法係可舉例如:在基板上施行浸塗法、旋轉塗佈法、噴塗法、凹版塗佈法、模具塗佈法、刮漿刀法等各種塗佈法。配合所使用樹脂、離型劑的物性等再行適當選擇。
(基板) 基板係可舉例如:玻璃、矽、陶瓷、金屬、或塑膠等。就從在高溫度下施行退火處理的觀點,較佳係玻璃、矽、陶瓷、金屬,又,就從與犧牲層之密接性、材料成本、及熱處理後的尺寸安定性觀點,更佳係使用玻璃、矽、陶瓷。 上述基板的厚度,就從製程及尺寸安定性的觀點,較佳係100~1200μm、更佳係200~800μm、特佳係400~700μm。
(B)熱電轉換材料形成步驟 本發明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係包括有熱電轉換材料層形成步驟。 熱電轉換材料層形成步驟係在犧牲層上形成熱電轉換材料層的步驟,例如圖1(b),在犧牲層2上,依薄膜形式塗佈形成由熱電半導體組合物所構成熱電轉換材料層3的步驟。
(熱電轉換材料) 本發明所使用的熱電轉換材料係由熱電半導體組合物構成。較佳係由熱電半導體材料(以下亦稱「熱半導體微粒子」)、耐熱性樹脂、以及含有離子液體及/或無機離子性化合物的熱電半導體組合物所構成之薄膜形成。
(熱電半導體材料) 本發明所使用的熱電半導體材料(即,P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N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所含的熱電半導體材料),係在屬於藉由賦予溫度差,便可使產生熱電動勢之材料前提下,其餘並無特別的限制,可使用例如:P型鉍碲化物、N型鉍碲化物等鉍-碲系熱電半導體材料;GeTe、PbTe等碲化物系熱電半導體材料;銻-碲系熱電半導體材料;ZnSb、Zn3 Sb2 、Zn4 Sb3 等鋅-銻系熱電半導體材料;SiGe等矽-鍺系熱電半導體材料;Bi2 Se3 等硒化鉍系熱電半導體材料;β-FeSi2 、CrSi2 、MnSi1.73 、Mg2 Si等矽化物系熱電半導體材料;氧化物系熱電半導體材料;FeVAl、FeVAlSi、FeVTiAl等何士勒(Heusler)材料、TiS2 等硫化物系熱電半導體材料等等。 該等之中,較佳係鉍-碲系熱電半導體材料、碲化物系熱電半導體材料、銻-碲系熱電半導體材料、或鉍-硒化物系熱電半導體材料。
再者,就從熱電性能的觀點,更佳係P型鉍碲化物或N型鉍碲化物等鉍-碲系熱電半導體材料。 上述P型鉍碲化物較佳係使用載子為電洞、賽貝克係數(Seebeck coefficient)為正值,例如Bix Te3 Sb2-x 所示者。此情況,X較佳係0<X≦0.8、更佳係0.4≦X≦0.6。若X大於0且在0.8以下,則賽貝克係數與導電率會變大,可維持P型熱電元件的特性,故較佳。 再者,上述N型鉍碲化物較佳係使用載子為電子、賽貝克係數為負值,例如:Bi2 Te3-Y SeY 所示者。此情況,Y較佳係0≦Y≦3(Y=0時:Bi2 Te3 )、更佳係0<Y≦2.7。若Y為0以上且3以下,則賽貝克係數與導電率會變大,可維持N型熱電元件的特性,故較佳。
熱電半導體組合物所使用的熱電半導體微粒子,係將前述熱電半導體材料利用微粉碎裝置等粉碎至既定尺寸。
熱電半導體微粒子在上述熱電半導體組合物中的摻合量,較佳係30~99質量%。更佳係50~96質量%、特佳係70~95質量%。若熱電半導體微粒子的摻合量在上述範圍內,可獲得賽貝克係數(帕耳帖係數(Peltier coefficient)的絕對值)較大,又因抑制導電率降低、僅熱傳導率降低因而呈較高的熱電性能,且具有充分皮膜強度、彎折性的膜,故較佳。
熱電半導體微粒子的平均粒徑,較佳係10nm~200μm、更佳係10nm~30μm、再佳係50nm~10μm、特佳係1~6μm。若在上述範圍內,便可輕易均勻分散、可提高導電率。 將上述熱電半導體材料施行粉碎獲得熱電半導體微粒子的方法,並無特別的限定,只要利用例如:噴射粉碎機、球磨機、珠磨機、膠體磨碾機、輥壓機等公知微粉碎裝置等施行粉碎至既定尺寸便可。 另外,熱電半導體微粒子的平均粒徑係利用雷射繞射式粒度分析裝置(Malvern公司製、MASTERSIZER 3000)測定獲得,採用粒徑分佈的中央值。
再者,熱電半導體微粒子最好已施行熱處理(此處所謂「熱處理」係不同於本發明中利用退火處理步驟施行的「退火處理」)。藉由施行熱處理,熱電半導體微粒子便可提升結晶性、且熱電半導體微粒子的表面氧化膜會被除去,因而熱電轉換材料的賽貝克係數或帕耳帖係數會變大,便可更加提升熱電性能指數。熱處理並無特別的限定,較佳係在調製熱電半導體組合物之前,依不會對熱電半導體微粒子構成不良影響的方式,在經控制氣體流量的氮、氬等惰性氣體環境下、同樣經控制氣體流量的氫等還原氣體環境下、或真空條件下實施,更佳係在惰性氣體及還原氣體的混合氣體環境下實施。具體的溫度條件係依存於所使用的熱電半導體微粒子,但通常以在微粒子的熔點以下溫度、且100~1500℃下施行數分鐘~數十小時為佳。
(耐熱性樹脂) 本發明所使用熱電半導體組合物中,就從將熱電半導體材料依高溫度施行退火處理的觀點,較佳係使用耐熱性樹脂。作為熱電半導體材料(熱電半導體微粒子)間之黏合劑而作用、可提高熱電轉換模組的彎折性,同時利用塗佈等便可輕易形成薄膜。該耐熱性樹脂並無特別的限制,較好係當將由熱電半導體組合物構成的薄膜,利用退火處理等使熱電半導體微粒子進行結晶成長時,不會損及樹脂的機械強度與熱傳導率等諸項物性且維持該等特性的耐熱性樹脂。 上述耐熱性樹脂,就從耐熱性更高,且不會對薄膜中的熱電半導體微粒子之結晶成長造成不良影響之觀點,較佳係聚醯胺樹脂、聚醯胺-醯亞胺樹脂、聚醯亞胺樹脂、環氧樹脂,又,就從彎折性優異的觀點,更佳係聚醯胺樹脂、聚醯胺-醯亞胺樹脂、聚醯亞胺樹脂。當後述基板係使用聚醯亞胺薄膜的情況,就從與該聚醯亞胺薄膜間之密接性等觀點,耐熱性樹脂更佳係聚醯亞胺樹脂。另外,本發明中所謂「聚醯亞胺樹脂」係聚醯亞胺及其前驅物的總稱。
上述耐熱性樹脂的分解溫度較佳係達300℃以上。若分解溫度在上述範圍內,如後述,即便對由熱電半導體組合物所構成薄膜施行退火處理的情況,仍不會喪失黏合劑功能,且可維持彎折性。
再者,上述耐熱性樹脂利用熱重量測定(TG)的300℃質量減少率較佳係10%以下、更佳係5%以下、特佳係1%以下。若質量減少率在上述範圍內,如後述,即便對由熱電半導體組合物所構成薄膜施行退火處理的情況,仍不會喪失黏合劑功能,且可維持熱電轉換材料層的彎折性。
上述耐熱性樹脂在上述熱電半導體組合物中的摻合量係0.1~40質量%、較佳係0.5~20質量%、更佳係1~20質量%、特佳係2~15質量%。若上述耐熱性樹脂的摻合量在上述範圍內,便可發揮當作熱電半導體材料之黏合劑的功能,可輕易形成薄膜,且能獲得兼顧高熱電性能與皮膜強度的膜。
(離子液體) 本發明所使用的離子液體係由陽離子與陰離子組合而成的溶融鹽,可在-50~500℃溫度區域的任一溫度區域中,依液態存在的鹽。離子液體係具有蒸氣壓極低的非揮發性、優異熱安定性及電化學安定性、黏度低、以及離子導電度高等特徵,因而當作導電助劑時,可有效抑制熱電半導體微粒子間的導電率降低。又,離子液體係因非質子性離子構造而呈高極性,在與耐熱性樹脂間之相溶性優異,因而可使熱電轉換材料層的導電率呈均勻。
離子液體係可使用公知或市售物。例如由:吡啶陽離子、嘧啶陽離子、吡唑陽離子、吡咯啶陽離子、哌啶陽離子、咪唑陽離子等含氮之環狀陽離子化合物及該等的衍生物;四烷基銨的胺系陽離子及該等的衍生物;鏻、三烷基鋶、四烷基鏻等膦系陽離子及該等的衍生物;鋰陽離子及其衍生物等陽離子成分;與例如:Cl- 、AlCl4 - 、Al2 Cl7 - 、ClO4 - 等氯化物離子;Br- 等溴化物離子;I- 等碘化物離子;BF4 - 、PF6 -等氟化物離子;F(HF)n - 等鹵化物陰離子;NO3 - 、CH3 COO- 、CF3 COO- 、CH3 SO3 - 、CF3 SO3 - 、(FSO2 )2 N- 、(CF3 SO2 )2 N- 、(CF3 SO2 )3 C- 、AsF6 - 、SbF6 - 、NbF6 - 、TaF6 - 、F(HF)n - 、(CN)2 N- 、C4F9 SO3 - 、(C2 F5 SO2 )2 N- 、C3 F7 COO- 、(CF3 SO2 )(CF3 CO)N- 等陰離子成分構成者。
上述離子液體中,就從高溫安定性、熱電半導體微粒子與樹脂間之相溶性、抑制熱電半導體微粒子間隙之導電率降低等觀點,離子液體的陽離子成分較佳係含有從吡啶鎓陽離子的陽離子及其衍生物、咪唑鎓陽離子的陽離子及其衍生物中選擇至少1種。離子液體的陰離子成分較佳係含有鹵化物陰離子,更佳係含有從Cl- 、Br- 及I- 中選擇至少1種。
所含陽離子成分為吡啶鎓陽離子的陽離子及其衍生物的離子液體具體例,係可舉例如:4-甲基-丁基吡啶陽離子氯化物、3-甲基-丁基吡啶陽離子氯化物、4-甲基-己基吡啶陽離子氯化物、3-甲基-己基吡啶陽離子氯化物、4-甲基-辛基吡啶陽離子氯化物、3-甲基-辛基吡啶陽離子氯化物、3,4-二甲基-丁基吡啶陽離子氯化物、3,5-二甲基-丁基吡啶陽離子氯化物、4-甲基-丁基吡啶陽離子四氟硼酸鹽、4-甲基-丁基吡啶陽離子六氟磷酸鹽、1-丁基-4-甲基吡啶陽離子溴化物、1-丁基-4-甲基吡啶陽離子六氟磷酸鹽、1-丁基-4-甲基吡啶陽離子碘化物等。其中,較佳係1-丁基-4-甲基吡啶陽離子溴化物、1-丁基-4-甲基吡啶陽離子六氟磷酸鹽、1-丁基-4-甲基吡啶陽離子碘化物。
再者,所含陽離子成分為包含咪唑鎓陽離子的陽離子及其衍生物的離子液體具體例,係可舉例如:[1-丁基-3-(2-羥乙基)咪唑陽離子溴化物]、[1-丁基-3-(2-羥乙基)咪唑陽離子四氟硼酸鹽]、1-乙基-3-甲基咪唑陽離子氯化物、1-乙基-3-甲基咪唑陽離子溴化物、1-丁基-3-甲基咪唑陽離子氯化物、1-己基-3-甲基咪唑陽離子氯化物、1-辛基-3-甲基咪唑陽離子氯化物、1-癸基-3-甲基咪唑陽離子氯化物、1-癸基-3-甲基咪唑陽離子溴化物、1-十二烷基-3-甲基咪唑陽離子氯化物、1-十四烷基-3-甲基咪唑陽離子氯化物、1-乙基-3-甲基咪唑陽離子四氟硼酸鹽、1-丁基-3-甲基咪唑陽離子四氟硼酸鹽、1-己基-3-甲基咪唑陽離子四氟硼酸鹽、1-乙基-3-甲基咪唑陽離子六氟磷酸鹽、1-丁基-3-甲基咪唑陽離子六氟磷酸鹽、1-甲基-3-丁基咪唑陽離子甲基硫酸鹽、1,3-二丁基咪唑陽離子甲基硫酸鹽等。其中,較佳係[1-丁基-3-(2-羥乙基)咪唑陽離子溴化物]、[1-丁基-3-(2-羥乙基)咪唑陽離子四氟硼酸鹽]。
上述離子液體的導電率較佳係10-7 S/cm以上、更佳係10-6 S/cm以上。若導電率在上述範圍內,則當作導電助劑用時可有效抑制熱電半導體微粒子間的導電率降低。
再者,上述離子液體的分解溫度較佳係達300℃以上。若分解溫度在上述範圍內,如後述,即便對由熱電半導體組合物所構成熱電轉換材料層施行退火處理的情況,仍可維持導電助劑的效果。
再者,上述離子液體利用熱重量測定(TG)的300℃質量減少率較佳係10%以下、更佳係5%以下、特佳係1%以下。若質量減少率在上述範圍內,如後述,即便對由熱電半導體組合物所構成薄膜施行退火處理的情況,仍可維持導電助劑的效果。
上述離子液體在上述熱電半導體組合物中的摻合量,較佳係0.01~50質量%、更佳係0.5~30質量%、特佳係1.0~20質量%。若上述離子液體的摻合量在上述範圍內,便可有效抑制導電率降低,可獲得具較高熱電性能的膜。
(無機離子性化合物) 本發明所使用的無機離子性化合物,係至少由陽離子與陰離子構成的化合物。因為無機離子性化合物具有在室溫下呈固態、在400~900℃溫度區域中的任一溫度具有熔點、且離子導電度高等特徵,因而當作導電助劑用時可抑制熱電半導體微粒子間的導電率降低。
陽離子係使用金屬陽離子。 金屬陽離子係可舉例如:鹼金屬陽離子、鹼土族金屬陽離子、典型金屬陽離子及過渡金屬陽離子,較佳係鹼金屬陽離子或鹼土族金屬陽離子。 鹼金屬陽離子係可舉例如:Li+ 、Na+ 、K+ 、Rb+ 、Cs+ 及Fr+ 等。 鹼土族金屬陽離子係可舉例如:Mg2+ 、Ca2+ 、Sr2+ 及Ba2+ 等。
陰離子係可舉例如:F- 、Cl- 、Br- 、I- 、OH- 、CN- 、NO3 - 、NO2 - 、ClO- 、ClO2 - 、ClO3 - 、ClO4 - 、CrO4 2- 、HSO4 - 、SCN- 、BF4 - 、PF6 - 等。
無機離子性化合物係可使用公知或市售物。例如:由鉀陽離子、鈉陽離子、或鋰陽離子等陽離子成分,與例如:Cl- 、AlCl4 - 、Al2 Cl7 - 、ClO4 - 等氯化物離子;Br- 等溴化物離子;I- 等碘化物離子;BF4 - 、PF6 - 等氟化物離子;F(HF)n - 等鹵化物陰離子;NO3 - 、OH- 、CN- 等陰離子成分構成者。
上述無機離子性化合物中,就從高溫安定性、以及與熱電半導體微粒子及樹脂間之相溶性、抑制熱電半導體微粒子間隙之導電率降低等觀點,無機離子性化合物的陽離子成分較佳係含有從鉀、鈉、及鋰中選擇至少1種。又,無機離子性化合物的陰離子成分較佳係含有鹵化物陰離子,更佳係含有從Cl- 、Br- 、及I- 中選擇至少1種。
所含陽離子成分為鉀陽離子的無機離子性化合物具體例,係可舉例如:KBr、KI、KCl、KF、KOH、K2 CO3 等。其中,較佳係KBr、KI。 所含陽離子成分為鈉陽離子的無機離子性化合物具體例,係可舉例如:NaBr、NaI、NaOH、NaF、Na2 CO3 等。其中,較佳係NaBr、NaI。 所含陽離子成分為鋰陽離子的無機離子性化合物具體例,係可舉例如:LiF、LiOH、LiNO3 等。其中,較佳係LiF、LiOH。
上述無機離子性化合物的導電率較佳係達10-7 S/cm以上、更佳係達10-6 S/cm以上。若導電率在上述範圍內,則當作導電助劑時可有效抑制熱電半導體微粒子間的導電率降低。
再者,上述無機離子性化合物的分解溫度較佳係達400℃以上。若分解溫度在上述範圍內,如後述,即便對由熱電半導體組合物所構成薄膜施行退火處理的情況,仍可維持導電助劑的效果。
再者,上述無機離子性化合物利用熱重量測定(TG)的400℃質量減少率,較佳係10%以下、更佳係5%以下、特佳係1%以下。若質量減少率在上述範圍內,如後述,即便對由熱電半導體組合物所構成薄膜施行退火處理的情況,仍可維持導電助劑的效果。
上述無機離子性化合物在上述熱電半導體組合物中的摻合量,較佳係0.01~50質量%、更佳係0.5~30質量%、特佳係1.0~10質量%。若上述無機離子性化合物的摻合量在上述範圍內,便可有效抑制導電率降低,結果能獲得經提升熱電性能的膜。 另外,併用無機離子性化合物與離子液體的情況,上述熱電半導體組合物中的無機離子性化合物與離子液體含量總量,較佳係0.01~50質量%、更佳係0.5~30質量%、特佳係1.0~10質量%。
(其他添加劑) 本發明所使用熱電半導體組合物中,除上述以外成分之外,視需要尚亦可更進一步含有例如:分散劑、造膜助劑、光安定劑、抗氧化劑、賦黏劑、可塑劑、著色劑、樹脂安定劑、填充劑、顏料、導電性填料、導電性高分子、硬化劑等其他添加劑。該等添加劑係可單獨使用1種、或組合使用2種以上。
(熱電半導體組合物之調製方法) 本發明所使用熱電半導體組合物的調製方法並無特別的限制,只要利用例如:超音波均質機、螺旋式攪拌機、行星式攪拌機、分散器、雜種混合機(hybrid mixer)等公知方法,加入上述熱電半導體微粒子、上述耐熱性樹脂、上述離子液體與無機離子性化合物其中一者或雙方、以及視需要的上述其他添加劑、及溶劑,進行混合分散,便可調製該熱電半導體組合物。 上述溶劑係可舉例如:甲苯、醋酸乙酯、甲乙酮、醇、四氫呋喃、甲基吡咯啶酮、乙基賽珞蘇等溶劑等等。該等溶劑係可單獨使用1種、或混合使用2種以上。熱電半導體組合物的固形份濃度係只要使該組合物成為適於塗佈的黏度便可,其餘並無特別的限制。
由上述熱電半導體組合物構成的薄膜,係將上述熱電半導體組合物塗佈於本發明所使用犧牲層上,經乾燥便可形成。藉由依此形成,便可簡便且低成本獲得大面積的熱電轉換材料層,結果,利用本發明熱電轉換材料層晶片的製造方法,一次便可製造大量的熱電轉換材料晶片。
將熱電半導體組合物塗佈於基板上的方法,係可舉例如:網版印刷法、膠版印刷法(flexographic printing)、凹版印刷法、旋塗法、浸塗法、模具塗佈法、噴塗法、棒塗法、刮漿刀法等公知方法,並無特別的限制。當將塗膜形成圖案狀的情況,最好使用具有所需圖案之網版,可簡便形成圖案的網版印刷、模版印刷、狹縫式模具塗佈等。 其次,將所獲得塗膜施行乾燥便可形成薄膜,乾燥方法係可採用例如:熱風乾燥法、熱輥乾燥法、紅外線照射法等習知公知乾燥方法。加熱溫度通常係80~150℃,加熱時間係依照加熱方法而有所差異,通常係數秒鐘~數十分鐘。 再者,當熱電半導體組合物調製時有使用溶劑的情況,加熱溫度係只要在能乾燥所使用溶劑的溫度範圍內,其餘並無特別的限制。
由上述熱電半導體組合物所構成薄膜的厚度並無特別的限制,就從熱電性能與皮膜強度的觀點,較佳係100nm~1000μm、更佳係300nm~600μm、特佳係5~400μm。
(C)退火處理步驟 本發明係在熱電轉換材料層形成後才施行退火處理。藉由施行退火處理,便可使熱電性能安定化,且可使熱電轉換材料層中的熱電半導體微粒子結晶成長,能更加提升熱電性能。 退火處理步驟係在基板上的犧牲層上形成熱電轉換材料層後,再對該熱電轉換材料層依既定溫度施行熱處理的步驟,例如圖1(b),對在犧牲層2上由熱電半導體組合物所構成熱電轉換材料層3,施行退火處理的步驟。
退火處理並無特別的限定,通常係在經控制氣體流量的氮、氬等惰性氣體環境下、還原氣體環境下、或真空條件下實施,依存於所使用耐熱性樹脂、離子液體、無機離子性化合物、當作犧牲層使用的樹脂、離型劑之耐熱溫度等,但退火處理通常係依溫度100~600℃施行數分鐘~數十小時、較佳依150~600℃施行數分鐘~數十小時、更佳依250~600℃施行數分鐘~數十小時。特佳係依250-450℃施行數分鐘~數十小時。
(D)熱電轉換材料層轉移步驟 本發明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係包括:熱電轉換材料層轉移步驟。 熱電轉換材料層轉移步驟中,在熱電轉換材料層轉移,以及如後述將熱電轉換材料層單片化為熱電轉換材料晶片,且在單片化後可輕易剝離晶片之目的下,較佳係使用具有黏著劑層的基材。 熱電轉換材料層轉移步驟係在對熱電轉換材料層施行退火處理後,將犧牲層上的熱電轉換材料層轉移至黏著劑層上的步驟,例如圖1(c),在將構成切割片11的基材11a上之黏著劑層11b、與熱電轉換材料層3予以接著後,便如圖1(d),從犧牲層2剝離熱電轉換材料層3,而將熱電轉換材料層3轉移至黏著劑層11b的步驟。 將熱電轉換材料層接著於黏著劑層的方法,並無特別的限制,可依公知手法實施。 再者,犧牲層的剝離方法,係經退火處理後的熱電轉換材料層,能在維持形狀與特性狀態下從剝離層剝離前提下,其餘並無特別的限制,可依公知手法實施。
(黏著劑層) 構成本發明所使用黏著劑層的黏著劑並無特別的限定,可採用通常使用為切割片者,可使用例如:橡膠系、丙烯酸系、聚矽氧系、聚乙烯醚系等黏著劑,又,亦可使用能量線硬化型(包括紫外線硬化型)、加熱發泡型、加熱硬化型等的黏著劑。藉由使用該黏著劑,則利用賦予紫外線、熱等能量,便可使黏著劑層與熱電轉換材料晶片間之黏著力降低,俾可使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的剝離較為容易。 黏著劑層的厚度通常係3~100μm、較佳係5~80μm。
(基材) 本發明所使用的基材,係可舉例如:低密度聚乙烯(LDPE)薄膜、直鏈低密度聚乙烯(LLDPE)薄膜、高密度聚乙烯(HDPE)薄膜等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乙烯-丙烯共聚物薄膜、聚丁烯薄膜、聚丁二烯薄膜、聚甲基戊烯薄膜、乙烯-降莰烯共聚物薄膜、降莰烯樹脂膜等聚烯烴系薄膜;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薄膜、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薄膜、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薄膜等乙烯系共聚膜;聚氯乙烯膜、氯乙烯共聚物薄膜等聚氯乙烯系薄膜;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薄膜等聚酯系薄膜;聚氨酯薄膜;聚醯亞胺薄膜;聚苯乙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氟樹脂膜等。又,亦可使用該等的交聯薄膜、離子聚合物薄膜等改質薄膜。又,亦可由上述薄膜複數積層的積層薄膜。另外,本說明書中的「(甲基)丙烯酸」係指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雙方。相關其他的類似用語亦同。
積層薄膜的情況,例如較好在基材背面,配置算術平均粗糙度在加熱前後會有變化的薄膜,並在基材臨黏著劑層側,配置具耐熱性,即便高溫仍不會變形的薄膜。
上述中,較佳係聚烯烴系薄膜,更佳係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及乙烯-丙烯共聚物薄膜,特佳係乙烯-丙烯共聚物薄膜。利用該等樹脂膜,便可輕易滿足前述物性,特別係乙烯-丙烯共聚物薄膜的情況,藉由調整乙烯單體與丙烯單體的共聚合比,便可輕易滿足前述物性。又,該等樹脂膜就從工件黏貼性、晶片剝離性的觀點亦屬較佳。
上述樹脂膜係在提升與其表面所積層黏著劑層間之密接性目的下,視需要亦可對單面或雙面,利用氧化法、凹凸化法等施行表面處理,或者施行底漆處理。上述氧化法係可舉例如:電暈放電處理、電漿放電處理、鉻氧化處理(濕式)、火焰處理、熱風處理、臭氧、紫外線照射處理等,又,凹凸化法係可舉例如:噴砂法、熔射處理法等。
基材亦可在上述樹脂膜中含有例如:著色劑、難燃劑、可塑劑、抗靜電劑、滑劑、填料等各種添加劑。
基材的厚度係在使用切割片的各步驟中可適當發揮功能前提下,其餘並無特別的限定,較佳係20~450μm、較佳係25~400μm、特佳係50~350μm。
(E)熱電轉換材料晶片單片化步驟 本發明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係包括有:熱電轉換材料晶片單片化步驟。熱電轉換材料晶片單片化步驟係將經轉移至黏著劑層上的熱電轉換材料層,單片化為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的步驟,例如圖1(e)或(e'),將所獲得熱電轉換材料層3、或含有後述焊料接收層4的熱電轉換材料層3,單片化為晶片的步驟。圖1(f)係使用切割刀12,將含有焊料接收層4的熱電轉換材料層3,單片化為晶片的態樣剖視圖。 將熱電轉換材料層單片化為晶片的方法並無特別的限制,可利用公知方法實施就從加工精度與步驟安定性的觀點,最好使用切割刀或雷射實施。
切割時所使用的切割刀,通常係使用將鑽石粉燒結於圓盤外周的旋轉刀(鑽石切割刀)。利用切割法施行單片化時,例如可藉由將切斷對象物的熱電轉換材料層,經由治具固定於處理台上,在該熱電轉換材料層的切斷區域與上述治具之間,具有能***切割刀之空間的狀態下,使上述切割刀遊走的方法實施。 雷射並無特別的限制,可舉例如:YAG雷射、玻璃雷射、紅寶石雷射等固態雷射; CO2 雷射、He-Ne雷射、Ar離子雷射、kr離子雷射、CO雷射、He-Cd雷射、N2 雷射、準分子雷射等氣體雷射;InGaP雷射、AlGaAs雷射、GaAsP雷射、InGaAs雷射、InAsP雷射、CdSnP2 雷射、GaSb雷射等半導體雷射;化學雷射、色素雷射等。其中,就從加工精度、量產性的觀點,較佳係YAG雷射、CO2 雷射。
(焊料接收層形成步驟1) 本發明就從提升所獲得熱電轉換材料層、與電極上之焊料層間的接合強度觀點,最好包括有:在經轉移後的熱電轉換材料層上、經單片化的熱電轉換材料晶片上、或經剝離後的熱電轉換材料晶片上,更進一步施行焊料接收層形成步驟1。 焊料接收層形成步驟1係例如圖1(e'),在熱電轉換材料層3上形成焊料接收層4的步驟。
焊料接收層以包含金屬材料為佳。金屬材料較佳係從金、銀、鋁、銠、鉑、鉻、鈀、錫、及包含該等任一金屬材料的合金中選擇至少1種。其中,更佳係金、銀、鋁、或錫與金的雙層構成,就從材料成本、高熱傳導性、接合安定性的觀點,更佳係銀、鋁。 再者,焊料接收層中係除金屬材料之外,尚亦可使用含有溶劑、樹脂成分等的膏材形成。使用膏材的情況,如後述,以利用燒成等除去溶劑、樹脂成分等為佳。膏材較佳係銀膏、鋁粉漿。此外,焊料接收層亦可使用金屬樹脂酸鹽材料。
焊料接收層的厚度係以10nm~50μm為佳、較佳係50nm~16μm、更佳係200nm~4μm、特佳係500nm~3μm。若焊料接收層的厚度在該範圍內,則與含樹脂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面間之密接性、及與靠電極側之焊料層間之密接性優異,可獲得高可靠度的接合。又,因為導電性與熱傳導性均可維持較高狀態,結果成為熱電轉換模組時可維持熱電性能不會降低。 焊料接收層係可直接將上述金屬材料施行成膜而依單層使用,亦可由2以上金屬材料積層而依多層形式使用。又,亦可將金屬材料含於溶劑、樹脂等中的組合物進行成膜。但,此情況,就從維持高導電性、高熱傳導性(維持熱電性能)的觀點,焊料接收層最終形態,以利用燒成等除去含有溶劑等的樹脂成分為佳。
焊料接收層之形成係使用前述金屬材料實施。 將焊料接收層形成圖案的方法,係可例如:在熱電轉換材料層、或熱電轉換材料晶片上,設置尚未形成圖案的焊料接收層後,利用以光學微影法為主體的公知物理處理或化學處理、或併用該等的方法,加工為既定圖案形狀的方法,或利用網版印刷法、模版印刷法、噴墨法等直接形成焊料接收層圖案的方法等。 不需要圖案形成的焊料接收層之形成方法,係可舉例如:真空蒸鍍法、濺鍍法、離子電鍍法等PVD(物理氣相沉積法);或熱CVD、原子層沉積(ALD)等CVD(化學氣相沉積法)等真空成膜法;或浸塗法、旋轉塗佈法、噴塗法、凹版塗佈法、模具塗佈法、刮漿刀法等各種塗佈、電沉積法等濕式製程;銀鹽法、電解電鍍法、無電解電鍍法、金屬箔積層等,可配合焊料接收層的材料再行適當選擇。 本發明的焊料接收層就從維持熱電性能的觀點,為能獲得高導電性、高熱傳導性,以使用利用網版印刷法、模版印刷法、電解電鍍法、無電解電鍍法、真空成膜法施行成膜的焊料接收層為佳。 當在經剝離後的熱電轉換材料晶片上,形成焊料接收層的情況,較好熱電轉換材料晶片整面均設有焊料接收層。在熱電轉換材料晶片整面上設置焊料接收層的方法,可例如:浸塗法、噴塗法、電沉積法等濕式製程;銀鹽法、電解電鍍法、無電解電鍍法,可配合焊料接收層的材料再行適當選擇。
(F)熱電轉換材料晶片剝離步驟 本發明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係包括有:熱電轉換材料晶片剝離步驟。熱電轉換材料晶片剝離步驟係將經單片化為晶片的黏著劑層上之熱電轉換材料,依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的態樣取出之步驟,例如圖1(g),將經單片化為晶片的黏著劑層11b上之含有焊料接收層4的複數熱電轉換材料晶片3,從黏著劑層11b剝離的步驟。 就從可將經單片化為晶片的黏著劑層上之複數熱電轉換材料晶片,輕易地從黏著劑層剝離之觀點,較好在對利用能量線照射便會降低黏著力之由前述黏著劑構成的黏著劑層施行剝離前,包括有:照射能量線,使該黏著劑層對上述熱電轉換材料層、或上述熱電轉換材料晶片之黏著力降低的步驟。 上述能量線係可例如電離輻射線,即紫外線、電子束、X射線等。該等之中,就從成本、安全性、設備容易使用的觀點,較佳係紫外線。
當電離輻射線係使用紫外線的情況,就從處置容易度的觀點,較佳係使用含有波長200~380nm程度紫外線的近紫外線。光量係可配合黏著劑組合物中所含能量線硬化性成分的種類、黏著劑層厚度等,再行適當選擇,通常係50~500mJ/cm2 程度、較佳係100~450mJ/cm2 、更佳係200~400mJ/cm2 。又,紫外線照度通常係50~500mW/cm2 程度、較佳係100~450mW/cm2 、更佳係200~400mW/cm2 。紫外線源並無特別的限制,可使用例如高壓水銀燈、金屬鹵素燈、UV-LED等。
當電離輻射線係使用電子束的情況,相關加速電壓係可配合黏著劑組合物中所含能量線硬化性成分的種類、黏著劑層厚度等,再行適當選定,通常加速電壓較佳係10~1000kV程度。又,照射線量係只要設定在黏著劑能適當硬化的範圍內便可,通常在10~1000krad範圍內選定。電子束源並無特別的限制,可使用例如:柯克勞夫-沃爾吞型、凡德格拉夫(Van de Graaff)型、共振變壓器型、絕緣芯變壓器型、或直線型、高頻高壓(Dynamitron)型、高頻型等各種電子束加速器。
根據本發明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的製造方法,利用簡便方法便可製造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又,因為依熱電轉換材料與電極接合的形態,未施行退火處理,如前述不會發生熱電轉換材料與電極間之電阻值增加,不會發生熱電性能降低等問題。
[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係由利用前述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的製造方法所獲得熱電轉換材料晶片複數組合,而製造熱電轉換模組的方法。
熱電轉換模組就從熱電性能的觀點,較好將P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與N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依成為後述所謂π型或共平面型熱電轉換模組構造的方式,經由電極呈相連接狀態放置(配置)製造。
構成上述π型熱電轉換模組的情況,例如在基板上設置相互遠離的一對電極,在其中一電極上設置P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並在另一電極上設置N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且設計呈相互遠離狀態,將雙方熱電轉換材料晶片上面,電氣式串聯連接於對向基板上的電極。就從效率佳獲得較高熱電性能的觀點,較好將隔著對向基板電極的P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與N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配對,依複數組電氣式串聯連接使用(參照後述圖2(g))。 同樣,構成共平面型熱電轉換模組的情況,例如在基板上設置一電極,再於該電極的面上,依二晶片側面彼此間(例如靠基板垂直方向之一面彼此間)相互接觸或遠離的方式,設置P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與在相同該電極面上設置N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並在基板的面內方向隔著上述電極呈電氣式串聯連接(例如發電構成的情況,併用1對電動勢取出用電極)。就從效率佳獲得高熱電性能的觀點,該構成較好由同數量的複數P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與N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在基板面內方向隔著電極呈交錯電氣式串聯連接使用。
藉由本發明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的製造方法所獲得熱電轉換材料晶片,呈複數組合的π型熱電轉換模組之製造方法,其中一例以包括以下(i)~(vi)步驟為佳。 步驟(i):在第一樹脂膜上形成第一電極; 步驟(ii):在第二樹脂膜上形成第二電極; 步驟(iii):在上述步驟(i)所得的上述第一電極上形成第一接合材料層; 步驟(iv):將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一面,放置於在上述步驟(iii)所得的上述第一接合材料層上; 步驟(v):將在上述步驟(iv)放置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一面,在隔著在上述步驟(iii)所得的上述第一接合材料層之下與上述第一電極接合; 步驟(vi):將上述步驟(v)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第二面、與上述(ii)步驟所獲得上述第二電極,隔著第二接合材料層進行接合。
再者,由利用本發明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的製造方法所獲得,已形成上述焊料接收層的熱電轉換材料晶片,呈複數組合的π型熱電轉換模組之製造方法,其中一例較佳係包括有以下(xi)~(xvii)的步驟。 步驟(xi):在第一樹脂膜上形成第一電極; 步驟(xii):在第二樹脂膜上形成第二電極; 步驟(xiii):在上述步驟(xi)所得的上述第一電極上形成焊料材料層; 步驟(xiv):將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之具有焊料接收層的第一面,放置於在上述步驟(xiii)所得的上述焊料材料層上; 步驟(xv):將在上述步驟(xiv)放置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之具有焊料接收層的第一面,在隔著在上述步驟(xiii)所得的上述焊料材料層之情況下與上述第一電極接合; 步驟(xvi):在上述步驟(xv)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二面形成焊料接收層; 步驟(xvii):將在上述步驟(xvi)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二面的焊料接收層與在上述步驟(xii)所得的上述第二電極,在隔著焊料材料層之情況下接合。
由利用本發明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的製造方法所獲得熱電轉換材料晶片,呈複數組合的共平面型熱電轉換模組之製造方法其中一例,較佳係包括有以下(I)~(V)的步驟。 步驟(I):在第一樹脂膜上形成第一電極; 步驟(II)在上述步驟(I)所得的上述第一電極上形成第一接合材料層; 步驟(III):將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一面,放置於上述步驟(II)所獲得的上述第一接合材料層上; 步驟(IV):將在上述步驟(III)放置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一面,在隔著在上述步驟(II)所得的上述第一接合材料層之情況下與上述第一電極接合; 步驟(V):將在上述步驟(IV)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二面與樹脂膜,在隔著第三接合材料層之情況下接合。
其次,由利用本發明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的製造方法所獲得,已形成上述焊料接收層的熱電轉換材料晶片,呈複數組合的共平面型熱電轉換模組之製造方法之一例,較佳係包括有以下(XI)~(XV)的步驟。 步驟(XI):在第一樹脂膜上形成第一電極; 步驟(XII):在上述步驟(XI)所得的上述第一電極上形成焊料材料層; 步驟(XIII):將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之具有焊料接收層的第一面,放置於在上述步驟(XII)所得的上述焊料材料層上; 步驟(XIV):將在上述步驟(XIII)放置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之具有焊料接收層的第一面,在隔著在上述步驟(XII)所得的上述焊料材料層之情況下與上述第一電極接合; 步驟(XV):將在上述步驟(XIV)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二面與樹脂膜,在隔著第三接合材料層之情況下接合。
以下,針對使用利用本發明熱電轉換材料晶片之製造方法所獲得的熱電轉換材料晶片,進行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使用圖式進行說明。
圖2所示係使用利用本發明熱電轉換材料晶片之製造方法所獲得的熱電轉換材料晶片,進行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之步驟一例說明圖,(a)係在由前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所獲得,經單片化的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第一面上,設有焊料接收層的熱電轉換材料晶片剖視圖;(b)係在樹脂膜上形成電極與焊料層後的剖視圖;(c)係在由(b)所獲得樹脂膜的電極之焊料層上,放置設有焊料接收層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的態樣剖視圖;(d)係經放置熱電轉換材料晶片後的態樣截面示意圖;(d')係焊料層經加熱冷卻而接合後的剖視圖;(e)係在(d')的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第二面,形成焊料接收層後的剖視圖;(f)係將(b)所獲得樹脂膜電極上的焊料層、與(e)所獲得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的焊料接收層,進行貼合後的剖視圖;(g)係將(f)所使用焊料層施行加熱冷卻,而將設有焊料接收層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與電極進行接合後的剖視圖。
<電極形成步驟> 電極形成步驟係本發明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例如上述(i)等步驟,在第一樹脂膜上形成第一電極的步驟,又,例如上述(ii)等步驟,在第二樹脂膜上形成第二電極的步驟,在圖2(b)中,例如在樹脂膜5上形成金屬層,再將該等加工為既定圖案,而形成電極6的步驟。
(樹脂膜) 本發明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中,以使用不會影響導致熱電轉換材料的導電率降低、熱傳導率增加之第一樹脂膜與第二樹脂膜為佳。尤其,就從彎折性優異,即便對由熱電半導體組合物所構成薄膜施行退火處理的情況,但基板仍不會熱變形,可維持熱電轉換材料晶片性能、且耐熱性與尺寸安定性高的觀點,較佳係分別獨立的聚醯亞胺薄膜、聚醯胺薄膜、聚醚醯亞胺薄膜、聚芳醯胺薄膜、聚醯胺-醯亞胺薄膜,又就從通用性高的觀點,更佳係聚醯亞胺薄膜。
上述第一樹脂膜與第二樹脂膜的厚度,就從彎折性、耐熱性及尺寸安定性的觀點,較佳係分別獨立為1~1000μm、較佳係5~500μm、特佳係10~100μm。 再者,上述第一樹脂膜與第二樹脂膜利用熱重量分析所測定的5%重量減少溫度,較佳係達300℃以上、更佳係400℃以上。根據JIS K7133(1999),依200℃所測定的加熱尺寸變化率較佳係0.5%以下、更佳係0.3%以下。根據JIS K7197(2012)所測定的平面方向線膨脹係數係0.1ppm・℃-1 ~50 ppm・℃-1 、更佳係0.1 ppm・℃-1 ~30ppm・℃-1。
(電極) 本發明所使用熱電轉換模組的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金屬材料,係可舉例如:銅、金、鎳、鋁、銠、鉑、鉻、鈀、不鏽鋼、鉬、或含有該等任一金屬的合金等。 上述電極層的厚度(金屬材料層的厚度)較佳係10nm~200μm、更佳係30nm~150μm、特佳係50nm~120μm。若電極層的厚度在上述範圍內,便成為高導電率、低電阻,可獲得當作電極用的充分強度。
電極的形成係使用前述金屬材料進行。 形成電極的方法係可例如:在樹脂膜上設置尚未形成圖案的電極後,利用以光學微影法為主體的公知物理處理或化學處理、或併用該等的方法,加工為既定圖案形狀的方法,或者利用網版印刷法、噴墨法等直接形成電極圖案的方法等。 尚未形成圖案的電極之形成方法,係可舉例如:真空蒸鍍法、濺鍍法、離子電鍍法等PVD(物理氣相沉積法);或熱CVD、原子層沉積(ALD)等CVD(化學氣相沉積法)等等乾式製程;或浸塗法、旋轉塗佈法、噴塗法、凹版塗佈法、模具塗佈法、刮漿刀法等各種塗佈、電沉積法等等濕式製程;銀鹽法、電解電鍍法、無電解電鍍法、金屬箔積層等,可配合電極材料再行適當選擇。 本發明所使用的電極,就從維持熱電性能的觀點,為求高導電性、高熱傳導性,以使用利用電鍍法、真空成膜法成膜的電極為佳。就從可輕易實現高導電性、高熱傳導性的觀點,較佳係真空蒸鍍法、濺鍍法等真空成膜法、以及電解電鍍法、無電解電鍍法。雖依照形成圖案的尺寸、尺寸精度要求而有所差異,但隔著金屬光罩等硬罩,亦可輕易形成圖案。
<接合材料層形成步驟> 接合材料層形成步驟係本發明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中例如上述(iii)等步驟,在第一電極上形成第一接合材料層的步驟。又,例如包括於上述(vi)等步驟中,於第二電極上形成第二接合材料層的步驟。 具體係例如圖2(b)所示,在電極6上形成焊料層7的步驟,第一接合材料層與第二接合材料層係為將熱電轉換材料晶片與電極予以接合而使用。 接合材料係可舉例如:焊料材料、導電性接著劑、燒結接合劑等,最好在電極上分別依序形成焊料材料層、導電性接著劑層、燒結接合劑層等。本說明書中所謂「導電性」係指電阻率小於1×106 Ω・m。
構成上述焊料材料層的焊料材料,係經考慮樹脂膜、熱電轉換材料晶片所含耐熱性樹脂的耐熱溫度等,以及導電性、熱傳導性之後,再行適當選擇便可,可舉例如:Sn、Sn/Pb合金、Sn/Ag合金、Sn/Cu合金、Sn/Sb合金、Sn/In合金、Sn/Zn合金、Sn/In/Bi合金、Sn/In/Bi/Zn合金、Sn/Bi/Pb/Cd合金、Sn/Bi/Pb合金、Sn/Bi/Cd合金、Bi/Pb合金、Sn/Bi/Zn合金、Sn/Bi合金、Sn/Bi/Pb合金、Sn/Pb/Cd合金、Sn/Cd合金等已知材料。就從無鉛及/或無鎘、熔點、導電性、熱傳導性的觀點,較佳係例如:43Sn/57Bi合金、42Sn/58Bi合金、40Sn/56Bi/4Zn合金、48Sn/52In合金、39.8Sn/52In/7Bi/1.2Zn合金等合金。 焊料材料的市售物係可例如以下。可使用例如:42Sn/58Bi合金(田村製作所公司製、製品名:SAM10-401-27)、41Sn/58Bi/Ag合金(日本半田公司製、製品名:PF141-LT7HO)、96.5Sn3Ag0.5Cu合金(日本半田公司製、製品名:PF305-207BTO)等。
焊料材料層的厚度(加熱冷卻後),較佳係10~200μm、更佳係20~150μm、特佳係30~130μm、最佳係40~120μm。若焊料材料層的厚度在該範圍內,便可輕易獲得與熱電轉換材料晶片及電極間之密接性。
將焊料材料塗佈於基板上的方法,係可舉例如:模版印刷、網版印刷、分配法(dispensing)等公知方法。加熱溫度係依照所使用的焊料材料、樹脂膜等而有所差異,通常依150~280℃施行3~20分鐘。
構成上述導電性接著劑層的導電性接著劑,並無特別的限制,可例如導電膏等。導電膏係可舉例如:銅膏、銀膏、鎳膏等,當使用黏合劑的情況,可例如:環氧樹脂、丙烯酸樹脂、胺酯樹脂等。 將導電性接著劑塗佈於樹脂膜上的方法,可例如:網版印刷、分配法等公知方法。
導電性接著劑層的厚度較佳係10~200μm、更佳係20~150μm、特佳係30~130μm、最佳係40~120μm。
構成上述燒結接合劑層的燒結接合劑,並無特別的限制,可例如:燒結膏等。上述燒結膏係由例如:微米尺寸金屬粉與奈米尺寸金屬粒子等構成,不同於上述導電性接著劑,而是利用燒結直接將金屬進行接合,亦可含有例如:環氧樹脂、丙烯酸樹脂、胺甲酸乙酯樹脂等黏合劑。 燒結膏係可舉例如:銀燒結膏、銅燒結膏等。 將燒結接合劑層塗佈於樹脂膜上的方法,係可舉例如:網版印刷、模版印刷、分配法等公知方法。燒結條件係依照所使用金屬材料等而有所差異,通常係依100~300℃施行30~120分鐘。 燒結接合劑的市售物,就銀燒結膏係可使用例如:燒結膏(京瓷公司製、製品名:CT2700R7S)、燒結型金屬接合材(日本半田公司製、製品名:MAX102)等。
燒結接合劑層的厚度較佳係10~200μm、更佳係20~150μm、特佳係30~130μm、最佳係40~120μm。
接合材料層形成步驟亦可包括:形成第三接合材料層的步驟。上述第三接合材料層使用於未隔著電極而直接設置於樹脂膜上的情況,例如包含於共平面型熱電轉換模組製造方法的上述步驟(V)或步驟(XV)中,直接在樹脂膜上形成第三接合材料層的步驟。接合材料係可使用樹脂材料。樹脂材料較佳係包含:聚烯烴系樹脂、環氧系樹脂、或丙烯酸系樹脂。又,上述樹脂材料最好具有黏接著性、低水蒸氣穿透率性、絕緣性等。本說明書中,所謂「具有黏接著性」係指樹脂材料具有黏著性、接著性、以及黏貼初期利用感壓便可接著之壓感性的黏著性。本說明書中所謂「絕緣性」係指電阻率達1×106 Ω・m以上。又,樹脂膜係可使用與前述第1及第二樹脂膜為同樣者。
<熱電轉換材料晶片放置步驟> 熱電轉換材料晶片放置步驟係本發明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中例如上述(iv)等步驟,將依上述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的製造方法所獲得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一面,放置於依上述(iii)等步驟所獲得上述第一接合材料層上的步驟,例如圖2(c)中,在樹脂膜5的電極6之焊料層7上,使用晶片黏晶機(未圖示)的臂部13,將具有焊料接收層4的P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3a、及具有焊料接收層4的N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3b,依各自焊料接收層4面朝向焊料層7上面,且分別在電極6上形成一對的狀態放置之步驟(放置後(d)態樣)。 P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N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的配置,係依照用途,可由同型間相互組合,亦可組合為例如「・・・NPPN・・・」、「・・・PNPP・・・」等、無規式組合。理論上就從能獲得高熱電性能的觀點,較好P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與N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配對,係隔著電極呈複數配置。 將熱電轉換材料晶片放置於第一接合材料層上的方法,並無特別的限制,可使用公知方法。例如將1個或複數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利用前述晶片黏晶機等進行操作,並利用照相機等施行對位而進行放置等方法。 熱電轉換材料晶片,就從操作性、放置精度、量產性的觀點,以利用晶片黏晶機進行放置為佳。
<接合步驟> 接合步驟係本發明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中例如上述(v)等步驟,將依上述(iv)等步驟所放置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晶片之第一面,隔著依上述(iii)等步驟所獲得上述第一接合材料層,接合於上述第一電極的步驟,例如將圖2(c)的焊料層7加熱至既定溫度並保持既定時間後,再返回室溫的步驟。 再者,本發明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中之例如上述(vi)等步驟,將經上述(v)等步驟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晶片之第二面,與依上述(ii)等步驟所獲得上述第二電極,隔著第二接合材料層進行接合的步驟,例如圖2(f),將(e)的P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3a上之焊料接收層4第二面、與N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3b上的焊料接收層4第二面,分別隔著焊料層7,與樹脂膜5上的電極6進行接合之步驟。又,圖2(g)所示係將(f)焊料層7施行加熱冷卻後的態樣(焊料層7')。 相關接合條件的加熱溫度、保持時間等,係如前述。另外,圖2(d')所示係使焊料層7返回室溫後的態樣(焊料層17'經加熱冷卻固化後的厚度有減少)。 在與電極間之接合時,以隔著前述接合材料之焊料層、導電性接著劑層、或燒結接合劑層進行接合為佳。又,使用焊料層的情況,就從密接性提升的觀點,以隔著焊料接收層進行接合為佳。
接合步驟較好包括有:將上述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第二面、與未具電極的樹脂膜,隔著第三接合材料層進行接合之步驟。例如上述(V)等步驟,將上述(IV)等步驟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第二面、與樹脂膜,隔著第三接合材料層進行接合的步驟。在與樹脂膜進行接合時,係可依照公知方法實施。
另外,熱電轉換模組中,一對樹脂膜上的電極所使用之各接合材料層組合(一對樹脂膜中有任一樹脂膜未設有電極的情況除外),並無特別的限制,就從防止熱電轉換模組機械變形、抑制熱電性能降低的觀點,較好係焊料材料層間、導電性接著劑層間、或燒結接合劑層的組合。
<焊料接收層形成步驟2> 本發明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較好包括有例如:在上述步驟(xv)後的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第二面上,更進一步施行上述(xvi)焊料接收層形成步驟2。 焊料接收層形成步驟2係例如圖2(e),在P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3a與N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3b上,分別形成焊料接收層的步驟。相關焊料接收層形成步驟所使用的材料、厚度、形成方法等,係如前述。
根據本發明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的製造方法、使用該晶片的熱電轉換模組之製造方法,便可依簡便方法形成熱電轉換材料晶片,藉由使用該晶片進行熱電轉換模組製造,便可防止習知退火處理步驟時,因熱電轉換材料與電極間的擴散,導致因合金層形成而造成的熱電性能降低情形。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的製造方法、及使用由此製造方法得到的晶片的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可防止因電極與熱電轉換材料間之擴散而形成合金相,結果可解除熱電性能降低等問題。同時,可期待提升製造步驟的良率。又,依照本發明製造方法所獲得熱電轉換模組,具有彎折性,且亦具有能實現薄型化(小型、輕量)的可能性。 使用由上述熱電轉換材料晶片的製造方法所獲得晶片之熱電轉換模組,判斷可適用於將從工廠、廢棄物焚化爐、水泥燃燒窯等各種燃燒爐的排熱、汽車的燃燒氣體排熱、以及電子機器排熱,轉換為電力的發電用途。就冷卻用途,在電子機器領域中,判斷可適用於例如智慧型手機、各種電腦等所使用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及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Image Sensor,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影像感應器)、CCD(Charge Coupled Decice,電荷耦合器)等影像感測器、以及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微機電系統)、及受光元件等各種感測器的溫度控制等。
1:基板 2:犧牲層 3:熱電轉換材料層 3a:P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 3b:N型熱電轉換材料晶片 4:焊料接收層 5:樹脂膜 6:電極 7:焊料層(形成時) 7':焊料層(接合後) 11:切割片 11a:基材 11b:黏著劑層 12:切割刀 13:臂部
圖1係依照本發明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其步驟一例的步驟順序說明圖;以及 圖2係使用由本發明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所獲得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進行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其步驟一例的步驟順序說明圖。
1:基板
2:犧牲層
3:熱電轉換材料層
4:焊料接收層
11:切割片
11a:基材
11b:黏著劑層
12:切割刀

Claims (15)

  1. 一種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為由熱電半導體組合物構成的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包括: 步驟(A),在基板上形成犧牲層; 步驟(B),在上述步驟(A)所得的上述犧牲層上形成由上述熱電半導體組合物構成的熱電轉換材料層; 步驟(C),對在上述步驟(B)所得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層進行退火處理; 步驟(D),將在上述步驟(C)所得的退火處理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層轉移至黏著劑層; 步驟(E),將上述步驟(D)的熱電轉換材料層,單片化為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以及 步驟(F),將在上述步驟(E)所得的單片化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剝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其中將上述熱電轉換材料層單片化為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步驟,是藉由切割刀片或雷射來進行。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包括對上述黏著劑層照射能量線而使該黏著劑層對上述熱電轉換材料層或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黏著力降低的步驟。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任一項所述之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犧牲層包括樹脂或離型劑。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任一項所述之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犧牲層的厚度為10nm~10μm。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任一項所述之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基板是玻璃基板。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任一項所述之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退火處理在250~600℃的溫度進行。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任一項所述之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更包括將焊料接收層形成於:在上述步驟(D)轉移後的熱電轉換材料層上、在上述步驟(E)單片化後的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上或與在上述步驟(F)中剝離後的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上之步驟。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焊料接收層由金屬材料構成。
  10. 一種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為組合複數個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之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是藉由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任一項所述之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所得,包括: 步驟(i),在第一樹脂膜上形成第一電極; 步驟(ii),在第二樹脂膜上形成第二電極; 步驟(iii),在上述步驟(i)所得的上述第一電極上形成第一接合材料層; 步驟(iv),將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一面,放置於在上述步驟(iii)所得的上述第一接合材料層上; 步驟(v),將在上述步驟(iv)放置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一面,在隔著在上述步驟(iii)所得的上述第一接合材料層之情況下與上述第一電極接合;以及 步驟(vi),將在上述步驟(v)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二面與在上述步驟(ii)所得的上述第二電極,在隔著第二接合材料層之情況下接合。
  11. 一種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為組合複數個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之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是藉由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任一項所述之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所得,包括: 步驟(I),在第一樹脂膜上形成第一電極; 步驟(II),在上述步驟(I)所得的上述第一電極上形成第一接合材料層; 步驟(III),將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一面,放置於在上述步驟(II)所得的上述第一接合材料層上; 步驟(IV),將在上述步驟(III)放置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一面,在隔著在上述步驟(II)所得的上述第一接合材料層之情況下與上述第一電極接合;以及 步驟(V),將在上述步驟(IV)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二面與樹脂膜,在隔著第三接合材料層之情況下接合。
  12. 一種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為組合複數個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之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是藉由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所得,包括: 步驟(xi),在第一樹脂膜上形成第一電極; 步驟(xii),在第二樹脂膜上形成第二電極; 步驟(xiii),在上述步驟(xi)所得的上述第一電極上形成焊料材料層; 步驟(xiv),將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之具有焊料接收層的第一面,放置於在上述步驟(xiii)所得的上述焊料材料層上; 步驟(xv),將在上述步驟(xiv)放置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之具有焊料接收層的第一面,在隔著在上述步驟(xiii)所得的上述焊料材料層之情況下與上述第一電極接合; 步驟(xvi),在上述步驟(xv)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二面形成焊料接收層;以及 步驟(xvii),將在上述步驟(xvi)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二面的焊料接收層與在上述步驟(xii)所得的上述第二電極,在隔著焊料材料層之情況下接合。
  13. 一種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為組合複數個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之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是藉由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所得,包括: 步驟(XI),在第一樹脂膜上形成第一電極; 步驟(XII),在上述步驟(XI)所得的上述第一電極上形成焊料材料層; 步驟(XIII),將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之具有焊料接收層的第一面,放置於在上述步驟(XII)所得的上述焊料材料層上; 步驟(XIV),將在上述步驟(XIII)放置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之具有焊料接收層的第一面,在隔著在上述步驟(XII)所得的上述焊料材料層之情況下與上述第一電極接合;以及 步驟(XV),將在上述步驟(XIV)後的上述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第二面與樹脂膜,在隔著第三接合材料層之情況下接合。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或11項所述之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一接合材料及上述第二接合材料各自獨立由焊料材料、導電性接著劑或燒結結合劑構成。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3項所述之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三接合材料由樹脂材料構成。
TW108130642A 2018-08-28 2019-08-27 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及使用由此製造方法得到的晶片的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 TW20203694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59259 2018-08-28
JP2018159259 2018-08-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6940A true TW202036940A (zh) 2020-10-01

Family

ID=69643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0642A TW202036940A (zh) 2018-08-28 2019-08-27 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及使用由此製造方法得到的晶片的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581469B2 (zh)
JP (1) JP7346427B2 (zh)
CN (1) CN112602202A (zh)
TW (1) TW202036940A (zh)
WO (1) WO20200453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937512A1 (en) * 2020-07-10 2022-01-12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Method and structure for sensors on glass
WO2023181194A1 (ja) * 2022-03-23 2023-09-28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85873A (ja) * 2003-09-05 2005-03-31 Spetsialnoe Konstruktorsko-Tekhnologicheskoe Bjuro Norudo 熱電半導体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US7531739B1 (en) 2004-10-15 2009-05-12 Marlow Industries, Inc. Build-in-pla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moelectric modules
JP2010109132A (ja) 2008-10-30 2010-05-13 Yamaha Corp 熱電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たパッケー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426188B2 (ja) 2009-02-19 2014-02-26 株式会社Kelk 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及び熱電半導体素子
KR100984108B1 (ko) * 2009-10-23 2010-09-28 한국기계연구원 전이공정을 이용한 박막형 유연 열전 모듈 제조 방법
JP5580719B2 (ja) * 2009-12-24 2014-08-2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ダイシングテープ一体型半導体裏面用フィルム
JP5689719B2 (ja) 2011-03-24 2015-03-25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BiTe系多結晶熱電材料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熱電モジュール
KR101439461B1 (ko) * 2013-11-08 2014-09-17 한국기계연구원 열전 반도체 모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6225756B2 (ja) * 2014-03-04 2017-11-08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US20160163950A1 (en) * 2014-12-08 2016-06-09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Structure of thermoelectric modul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US20170033272A1 (en) * 2015-07-31 2017-02-02 Stmicroelectronics S.R.L. Method to make a flexibl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device and related devices
KR101989908B1 (ko) * 2015-10-27 2019-06-17 주식회사 테그웨이 유연 열전소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6709040B2 (ja) 2015-11-18 2020-06-10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10559554B2 (en) * 2016-08-11 2020-02-11 Lumens Co., Lt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LED module using transfer tap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45376A1 (ja) 2020-03-05
CN112602202A (zh) 2021-04-02
JPWO2020045376A1 (ja) 2021-08-12
US11581469B2 (en) 2023-02-14
JP7346427B2 (ja) 2023-09-19
KR20210047879A (ko) 2021-04-30
US20210257531A1 (en) 2021-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16864B (zh) 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及使用由此製造方法得到的晶片的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
JP7406756B2 (ja) 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841397A (zh) 熱電變換裝置
TW202036940A (zh) 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製造方法及使用由此製造方法得到的晶片的熱電轉換模組的製造方法
TWI816865B (zh) 熱電轉換元件的製造方法
US11974504B2 (en)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body,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body
US20230380288A1 (en)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module
TW202023073A (zh) 半導體元件
KR102668385B1 (ko) 열전 변환 재료의 칩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 제조 방법에 의해 얻어진 칩을 사용한 열전 변환 모듈의 제조 방법
JP7458375B2 (ja) 熱電変換材料のチップの製造方法
WO2023013590A1 (ja) 熱電変換材料層及び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TW202105777A (zh) 對熱電轉換材料的晶片的焊錫受理層的形成方法
US11882766B2 (en)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module
WO2021193357A1 (ja) 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TW202306067A (zh) 半導體封閉體
TW202347836A (zh) 熱電轉換模組
JP2023006278A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2111082A (ja) 熱電変換素子の製造方法
KR20170044305A (ko) 열전필름을 이용한 수직형 열전모듈 및 그 제조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