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23456A - 一種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 - Google Patents

一種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23456A
TW202023456A TW108147445A TW108147445A TW202023456A TW 202023456 A TW202023456 A TW 202023456A TW 108147445 A TW108147445 A TW 108147445A TW 108147445 A TW108147445 A TW 108147445A TW 202023456 A TW202023456 A TW 20202345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accommodating body
cooking
container
hea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74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旭寧
龐加偉
王國海
謝偉峰
張根森
張岱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九陽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81158776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1358272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920411690.8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210124574U/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91024147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1743379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920411712.0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209996033U/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920411619.X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210124572U/zh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九陽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九陽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34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3456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02Selection of specific materials, e.g. heavy bottoms with copper inlay or with insulating inlay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24Warm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34Supports for 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36Shields or jackets for cooking utensils minimising the radiation of heat, fastened or movably moun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請公開了一種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包括殼體,殼體內設有可旋轉的容置體,所述殼體內還設有隨容置體一起旋轉的保溫罩,所述容置體底部設有驅動電機,驅動電機驅動所述容置體或保溫罩轉動,所述容置體內放置有隨容置體一起旋轉的烹飪容器,所述殼體內還設有加熱裝置,所述加熱裝置隨所述容置體一起旋轉,所述烹飪容器貼合放置在所述容置體內表面;所述保溫罩包括外罩殼體和形成於外罩殼體內的隔層,所述容置體設置在所述隔層中,所述加熱裝置設置在所述容置體外表面。本發明可以解決旋轉式炒菜機加熱效率低的問題。

Description

一種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
本發明涉及廚房家電,尤其涉及一種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
炒菜機是一種可以實現自動化烹飪的智慧化設備,相比傳統的炒菜鍋具,炒菜機具有自動熱油、自動翻炒等功能,因此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目前的炒菜機的種類繁多,品類豐富,根據攪拌翻炒的形式不同,目前的炒菜機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攪拌鏟式翻炒,另一類是旋轉式翻炒。攪拌鏟式翻炒一般包括一個攪拌鏟,通過電機驅動攪拌鏟在鍋具中旋轉,從而實現食材的自動翻炒。旋轉式翻炒一般包括一個可以旋轉的烹飪容器,通過烹飪容器的回轉進而使得食材能均勻翻炒。
但是,現有的旋轉式炒菜機一般都是加熱裝置不動,烹飪容器轉動,加熱裝置加熱烹飪容器,存在的問題就是,二者之間會存在對流空氣,影響到二者之間的傳熱,導致加熱效率低下,而且會存在大量的熱量散失,影響能耗。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解決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加熱效率低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採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包括殼體,殼體內設有可旋轉的容置體,所述殼體內還設有隨容置體一起旋轉的保溫罩,所述容置體底部設有驅動電機,驅動電機驅動所述容置體或保溫罩轉動,所述容置體內放置有隨容置體一起旋轉的烹飪容器,所述殼體內還設有加熱裝置,所述加熱裝置隨所述容置體一起旋轉,所述烹飪容器貼合放置在所述容置體內表面;其中,所述保溫罩包括外罩殼體和形成於外罩殼體內的隔 層,所述容置體設置在所述隔層中,所述加熱裝置設置在所述容置體外表面。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1、本發明的殼體內設有可旋轉的容置體,所述容置體內放置有隨容置體一起旋轉的烹飪容器,所述殼體內還設有加熱裝置,所述加熱裝置隨所述容置體一起旋轉。通過容置體帶動烹飪容器旋轉,因此可以方便烹飪容器取出,因此不需要在烹飪容器上設置與驅動裝置連接的連接裝置,而且容置體內可以放置不同類型或材質的烹飪容器。加熱裝置隨容置體一起旋轉,所以加熱裝置和容置體之間不存在相對運動,不會存在對流空氣,使得容置體的受熱點始終與加熱裝置的發熱點一一對應,可以快速有效的提升容置體的溫度,而由於烹飪容器內的食材是相對烹飪容器翻滾的,所以可以避免食材局部受熱而糊鍋。
2、本發明的加熱裝置對容置體進行加熱,容置體再傳熱給烹飪容器,使得烹飪容器受熱均勻,避免直接加熱烹飪容器,造成烹飪容器受熱不均,出現局部燒焦的可能,所以對烹飪容器的材質要求低,烹飪容器可以選用鋁箔做成的鋁箔容器,或者是鋁合金箔做成鋁合金箔容器,可以做成是一次性使用的。
3、本發明的所述烹飪容器貼合放置在所述容置體內表面,使得容置體受到的熱量可以直接傳遞給烹飪器具,容置體還具有聚集熱量的效果,提高加熱效率。
4、本發明的所述殼體內還設有保溫罩。保溫罩具有保溫的作用,避免熱量散失,避免外部殼體溫度太高而燙手,另一方面使得熱量可以高效的傳遞給容置體。
5、本發明的保溫罩、加熱裝置和容置體一起轉動,使得加熱裝置與容置體之間不會產生空氣對流,加熱裝置對容置體的加熱效率高,另外,三者相對殼體轉動,保溫罩和殼體之間形成空氣對流,保溫罩的熱量不易傳遞給殼體,避免殼體燙手。
本發明的這些特點和優點將會在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附圖中詳細的揭露。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說明:
2‧‧‧機蓋
5‧‧‧內蓋
6‧‧‧排汽通道
100‧‧‧殼體
200‧‧‧容置體
500‧‧‧烹飪容器
400‧‧‧支座
11‧‧‧放置腔
12‧‧‧取放開口
102‧‧‧鍋沿翻邊
21‧‧‧襯蓋
22‧‧‧外蓋
23‧‧‧出汽口
2101‧‧‧凸台
204‧‧‧保溫罩
2042‧‧‧隔層
201‧‧‧加熱裝置
31‧‧‧第一限位元部
301‧‧‧驅動電機
42‧‧‧容器蓋
421‧‧‧蓋沿翻邊
43‧‧‧排汽口
44‧‧‧烹飪腔
45‧‧‧第一臺階
46‧‧‧第一凸台
411‧‧‧固定翻邊
412‧‧‧折邊
51‧‧‧旋轉軸
52‧‧‧軸承
53‧‧‧軸承座
54‧‧‧壓蓋
55‧‧‧第三密封圈
56‧‧‧軸向密封圈
57‧‧‧第二限位部
61‧‧‧第一密封圈
611‧‧‧唇邊
300‧‧‧傳動組件
101‧‧‧接線窗口
103‧‧‧隔熱環
103‧‧‧隔熱環
1031‧‧‧佈線孔
2011‧‧‧第一發熱管
2012‧‧‧第二發熱管
202‧‧‧電子元件
203‧‧‧接線端子
2041‧‧‧外罩本體
2043‧‧‧罩外壁
2044‧‧‧罩內壁
2045‧‧‧隔熱腔
2046‧‧‧避讓孔
2047‧‧‧罩底壁
2048‧‧‧罩側壁
2049‧‧‧加強結構
20410‧‧‧固定馬仔
20411‧‧‧卡線位
205‧‧‧隔熱部件
2051‧‧‧過線口
206‧‧‧容器本體
2061‧‧‧第一溫控開關
2062‧‧‧第二溫控開關
207‧‧‧反射外罩
208‧‧‧支撐部
209‧‧‧隔熱層
210‧‧‧上發熱管
211‧‧‧下發熱管
212‧‧‧隔熱件
2121‧‧‧第一唇邊
2122‧‧‧第二隔熱件
21221‧‧‧上唇邊
21222‧‧‧下唇邊
2123‧‧‧第一隔熱件
2124‧‧‧固定架
213‧‧‧回轉間隙
214‧‧‧支撐環
2141‧‧‧凸環
215‧‧‧測溫感測器
2151‧‧‧安裝槽
216‧‧‧控溫開關
217‧‧‧固定柱
218‧‧‧握持操作空間
302‧‧‧導電滑環
303‧‧‧過線孔
304‧‧‧導線
305‧‧‧固定座
306‧‧‧傳動機構
3061‧‧‧主動輪
3062‧‧‧從動輪
3063‧‧‧齒輪箱
307‧‧‧聯軸器
3071‧‧‧過線槽
308‧‧‧軸承
309‧‧‧鍵槽
310‧‧‧第一隔熱墊
311‧‧‧第二隔熱墊
312‧‧‧第一軸承
313‧‧‧第二軸承
314‧‧‧束線孔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炒菜機的剖視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烹飪容器的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烹飪容器的剖視圖;
圖4為圖1中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烹飪容器排汽口偏心設置的形式;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褶皺面B的示意;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2中炒菜機的立體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2炒菜機的剖視圖;
圖9為圖8的C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實施例4中炒菜機的剖視圖;
圖11為本發明實施例4中容置體的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實施例4中內蓋的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實施例4中第一密封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14為本發明實施例4中炒菜機的分解示意圖;
圖15為本發明實施例5中炒菜機的剖視圖;
圖16為本發明實施例中烹飪器具的剖視圖;
圖17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殼體示意圖;
圖18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傳動元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9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傳動元件的分解示意圖;
圖20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接線窗口的示意圖;
圖21為本發明烹飪器具的第一種隔熱形式的示意圖;
圖22為本發明圖21的保溫罩的示意圖;
圖23為本發明實施例中烹飪器具的第二種隔熱形式的示意圖;
圖24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圖23的保溫罩的示意圖;
圖25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圖23的保溫罩的走線示意圖;
圖26為本發明實施例中為烹飪器具的第三種隔熱形式的示意圖;
圖27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圖26的傳動組件示意圖;
圖28為本發明實施例中保溫罩和隔熱部件的分解示意圖;
圖29為本發明實施例中隔熱部件的剖視圖;
圖30為本發明實施例中設有烹飪容器的炒菜機;
圖31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測溫感測器的設置形式;
圖32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測溫感測器的剖視圖;
圖33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容置體的示意圖;
圖34為本發明為圖33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35為本發明實施例中烹飪器具的示意圖;
圖36為本發明實施例中炒菜機的示意圖;
圖37為本發明實施例中烹飪器具的剖視圖;
圖38為本發明實施例中烹飪區截面為三角形的示意圖;
圖39為本發明實施例中烹飪區截面為四邊形的示意圖;
圖40為本發明實施例中隔熱件的示意圖;
圖41為本發明實施例中隔熱件的分解示意圖;
圖42為本發明實施例中設有烹飪容器的炒菜機的示意圖。
下面結合本發明實施例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解釋和說明,但下述實施例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並非全部。基於實施方式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實施例1:
參考圖1,本實施例提出的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包括殼體100、和設置在殼體100內的容置體200,容置體200中放置有烹飪容器500,烹飪容器500用於烹飪食材。容置體200可旋轉,可參照圖1,容置體200圍繞旋轉軸線P進行自轉,具體地,殼體100內設有驅動裝置,驅動裝置驅動所述容置體200轉動。在本實施例中,驅動裝置為驅動電機301,設在所述容置體200底部,驅動裝置驅動所述容置體200轉動。可以理解的是,容置體200的底部設有與驅動電機301連接的連接結構,可以是底部設有凹槽或者是凸筋,來配合驅動電機301的連接。具體地,所述烹飪容器的轉速為15-35轉/分鐘,以達到理想的烹飪效果。本發明中的容置體200可以理解為具有內凹的容置腔,用於容置其他器具。在本發明中,所述容置體200內放置有烹飪容器500,而烹飪容器500用於放置食材,殼體100內還設有加熱裝置201,加熱裝置201加熱容置體200,進而使得烹飪容器500受熱,容置體轉動帶動烹飪容器500轉動,食物在烹飪容器500的回轉過程中,在重力或回轉的慣性力、離心力的作用下,實現翻炒,保證食材均勻受熱,從而完成食材的烹飪。
在本實施例中,較佳的,所述烹飪容器500的至少1/2高度區域位於所述容置腔內,所述烹飪容器500上還設有容器蓋42,容器蓋42蓋合在烹飪容器500上,以使烹飪容器500在烹飪時具有相對封閉的烹飪腔44,所述容器蓋42位於所述容置腔外。由於殼體100內設有加熱容置體200的加熱裝置201,烹飪容器500設在容置腔內,且至少1/2高度區域位於容置腔內,使得烹飪容器至少1/2區域可以受熱,而容器蓋42位於容器腔外,容器蓋42不直接受熱,可以方便烹飪結束後將容器蓋42打開,避免容器蓋42溫度過高而燙手,所以容器蓋42也可以是與烹飪容器不同的其他更低成本的材質,如PP材質或PS等塑膠材質。另一方面,食材主要位於烹飪容器500下方,且主要位於下方 1/2高度區域內,因此烹飪容器500的至少1/2高度區域位於容置腔內,使得食材可以充分的受熱,當然,最佳的,烹飪容器500也可以完全位於容置腔內。
在本實施例中,殼體100一側開口,殼體100的內側設有放置腔11,容置體200設置在放置腔11內,為了對容置體200和烹飪容器500進行加熱,加熱裝置201設在放置腔11中,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加熱裝置201隨所述容置體200一起旋轉。該加熱裝置201設置在容置體200的外表面上,隨容置體200的旋轉而同步旋轉,這將使得烹飪容器500中的食材受熱更為均勻,熱效率更高。具體來說,加熱裝置201加熱容置體200,容置體200內設有烹飪容器500,三者一起旋轉,因此不會形成形成對流空氣,尤其是加熱裝置201和容置體200之間,不存在相對運動,使得容置體200的受熱點始終與加熱裝置201的發熱點一一對應,可以快速有效的提升容置體200的溫度,而由於烹飪容器內的食材是相對烹飪容器翻滾的,所以可以避免食材局部受熱而糊鍋。具體地,本實施例的加熱裝置201為發熱管,呈環狀設置在容置體外側,發熱管優選為碳素髮熱管。加熱裝置201的形式不限於微波加熱、電磁加熱、發熱管加熱等,本發明對加熱裝置201的設置形式不做限定,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進而設置不同類型的加熱裝置和將加熱裝置設置在不同位置。
本實施例中,較佳的,所述烹飪容器500的壁厚小於所述容置體200的壁厚。由於本實施例的加熱形式主要為加熱裝置201對容置體200進行加熱,容置體200再傳熱給烹飪容器500,使得烹飪容器500受熱比較均勻,加熱裝置201並未直接加熱烹飪容器,不會造成烹飪容器500受熱不均,出現局部燒焦的可能,所以本實施例對烹飪容器500的材質要求低,烹飪容器500的壁厚可以做到很薄,由於其不直接與加熱裝置201接觸,所以其壁厚可以小於容置體200的壁厚。具體地,所述烹飪容器500的壁厚為0.02~1.6毫米。所述容置體200的壁厚為2-30毫米。烹飪容器優選為金屬箔材,金屬箔材能耐高溫,易成型,可回收,成本低,品質輕,易配送,且材質薄,方便在任意位置成型排汽口;優選為鋁箔做成的鋁箔容器,或者是鋁合金箔做成鋁合金箔容器,可以做成是一次性使用的,且鋁箔的導熱性好。烹飪容器還可以為多層不同金 屬箔材複合而成的。本實施例的容置體200優選為鋁材拉伸成型,具有較好的傳熱效果。本實施例的烹飪容器500貼合放置在容置體200內表面,使得烹飪容器500的容積可以盡可能的大,使得烹飪容器500的傳熱效果更好。
在本實施例中,參照圖1,容置體200的旋轉軸線方向上設有取放開口12,因此烹飪容器500可以沿著容置體的旋轉軸線方向進行取放,烹飪容器500上設有容器蓋42,容器蓋42蓋合在烹飪容器500上,以使烹飪容器500在烹飪時具有相對封閉的烹飪腔44,從而方便烹飪完成時用戶對整個烹飪容器的取用,以免在端拿的過程中,出現如跌落導致食材灑落的風險,同時為了方便用戶的取放,設置的容器蓋42能保證烹飪過程中食材不會溢出烹飪容器外側。具體地,容器蓋42設置在靠近取放開口12的這一側,方便對容器蓋42進行取放。具體使用時,可以將容器蓋42取出,來添加或取出食材。
在本實施例中,參照圖1,所述烹飪容器500和容器蓋42結合形成結合面M,所述容置體200的旋轉軸線與所述結合面M形成的預設夾角α為60-90度。最佳的,所述預設夾角α為90度。可以理解的是,結合面M為容器蓋42與烹飪容器500蓋合密封所形成的縫隙所在的平面。在本實施例中,當烹飪容器500正常放置在水準桌面時,將容器蓋42蓋合到烹飪容器500上後,其二者的結合面就是水平面,當然,本實施例的容置體200傾斜設置,烹飪容器500在放入容置體後也是傾斜設置,所以其結合面M也是呈現一定角度的傾斜,而容置體200的旋轉軸線與該結合面M形成預設夾角α,使得結合面M一直處於一定的豎直高度範圍內,正常情況下未傾斜旋轉時,食材是位於結合面M以下的區域,通過該夾角α的設置,使得即使在旋轉過程中,結合面M也始終處於一定的豎直高度上,而食材始終位於結合面M以下的區域,使得對結合面M處的密封性能要求大大降低,甚至不需要特意設置密封圈來密封,從而可以簡化烹飪容器的結構,降低成本,而方便將容器蓋42打開。
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參考圖2和3所示,烹飪容器500具有固定翻邊411,容器蓋42上設有蓋沿翻邊421,所述烹飪容器500和容器蓋42結合時,所述固定翻邊411和所述蓋沿翻邊421貼合。結合 面M由二者貼合時所在的縫隙形成,本實施例中,固定翻邊411上設置有折邊412,當容器蓋42蓋合在固定翻邊411上後,折邊412可向內側彎折,從而在固定翻邊411處完成對容器蓋42的密封。容器蓋42還可以通過其他密封方式實現與烹飪容器500的密封,以防止食材以及油等液體從烹飪容器500和容器蓋42的配合處外漏。在本實施例的一些變通實施例中,容器蓋42還可以採用其他方式設置在烹飪容器上,如容器蓋42可以通過粘接的形式設置在烹飪容器上。
參考圖1,為了使得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的容置體200烹飪效果更好,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還包括支座400,殼體100設置在支座400上,支座400可以調節殼體100的傾斜角度,從而使得食材能在容置體200中翻炒充分,提升翻炒效果。烹飪時,所述容置體200的旋轉軸的軸線方向與水準方向的夾角β為20-80度,設置傾斜角度對食材的翻炒有著促進的作用,優選地,β為20度,40度,45度,55度,80度等。正常放置時,殼體可以是豎直或者水準放置。當然,殼體100的傾斜角度既可以是可調節的,也可以是不可調節的。
在本實施例中,可繼續參照圖1,所述殼體100內還設有保溫罩204,所述保溫罩204和容置體200形成隔層2042,所述加熱裝置201位於所述隔層2042內。通過在殼體100內設置保溫罩204,加熱裝置201位於容置體200和保溫罩204之間的隔層2042內,加熱裝置201發熱後的熱量會充滿在隔層2042中,熱量不會輕易散失,加熱效率高,使得保溫罩204可以得到充分的受熱,由於加熱裝置201和殼體100之間設置有保溫罩204,加熱裝置201產生的熱量不會直接傳遞到殼體100上,使得殼體100的溫度不會太高,殼體100可以選用塑膠件等材料來降低成本。而保溫罩204可以選用金屬件製成。具體來說,本實施例的保溫罩204、容置體200和加熱裝置201三者安裝在一起,底部驅動電機301驅動容置體200轉動時,三者一起轉動,當然,驅動電機301也可以是直接驅動保溫罩204轉動,使得三者一起轉動。所以保溫罩204和殼體100之間會形成對流空氣,使得保溫罩204的熱量更加不易傳遞給殼體100,殼體100可以保持在較低溫的狀態,避免殼體100燙手。而加熱裝置201是隨著容置體200和保溫罩204一起轉動的,加熱裝置201的熱量可以較好的傳遞給容置體200,進一步的傳遞給容置體200 內的烹飪容器500。
在本實施例一些變通的實施例中,容器蓋42上可以設置排汽口43,排氣口43上還可以設置蒸汽閥(圖中未示出);此外排汽口43在容器蓋42上位置可以偏心設置、也可以是位於中心位置。本實施例,參考圖2所示,排汽口43設置在容器蓋42的中心位置,當將排汽口43設置在中心位置時,翻炒時,特別是在傾斜翻炒時,食材由於容器蓋42的阻擋將更不容易到達排汽口43,避免油滴或湯汁等液體從排汽口43排出,同時設置在中心位置的排汽口43在回轉時,離心力、慣性力的影響較小。參考圖5所示,偏心設置的排汽口43,在取放開口12傾斜向上進行翻炒時,可以充分利用油煙水汽等熱氣的上浮特性,使得熱氣快速從偏心的排汽口43中排出,進而保證食材的翻炒的口感。偏心設置的排汽口43可以設置在容器蓋42的週邊一側。具體地,烹飪時,由於油煙水汽將上浮,因此傾斜翻炒時,將聚集烹飪腔的上側,因此開設在中心位置的排汽口43並不利於油煙水汽的排放,所以採用偏心設置。
偏心設置的排汽口43更加靠近烹飪容器500的內壁,此時,烹飪容器500在回轉時,將有可能漏食材或湯汁油液,因此,參考圖4所示,在所述容器蓋42的週邊一側設有第一臺階45,所述第一臺階45向所述旋轉軸線方向的外側凸起形成凸台或向內側凹入形成沉台,所述排汽口43位於所述凸台或所述沉臺上。設置的第一臺階45能夠阻礙達到取放開口12一側的食材遠離排汽口43,從而解決漏食材或湯汁油液的問題。當然,當排汽口43設置在中心位置時也可以設置第一臺階45,以起到更好的翻炒效果。本實施例中,第一臺階45向取放開口12外側凸起,形成第一凸台46。
無蓋烹飪的炒菜機,烹飪容器500放置在容置體200上,且隨容置體200一體旋轉,為了保證容置體200與烹飪容器500之間在旋轉翻炒時,不打滑,烹飪容器500可通過設置在固定翻邊411上的褶皺面B進行固定,褶皺面B如圖3和圖6所示,褶皺為金屬箔材表面成型的微小紋理,能防止光滑的烹飪容器500與容置體200打滑,單個褶皺的長度沿著旋轉軸的方向曲折延伸,在表面形成曲線狀的凸起或凹槽。具體地,如圖1所示,容置體200設有鍋沿翻邊102,褶皺面B與鍋沿翻 邊102配合連接,從而實現固定。褶皺面B易於成型在鋁箔容器上,且鋁箔容器由於材質薄,結構強度有限,不能在設置更多的結構,因此採用褶皺面進行固定將比採用卡扣固定或粘接固定等其他固定方式更為有利。
為了便於對烹飪容器500進行固定,參照圖1,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容置腔的內側壁從豎直面向外傾斜第一角度γ,所述容置體200內放置有烹飪容器500,所述烹飪容器500隨所述容置體200一起旋轉,所述烹飪容器500的旋轉軸線P與水平面Q的夾角為β,所述γ不大於β。因此可以避免烹飪容器500在旋轉時直接從容置腔內滑出。具體來說,容置腔的內側壁向外傾斜,使得容置腔口部偏大,方便將烹飪容器500放入和取出,另外,由於容置體200本身在炒菜機上傾斜設置,而容置體200所形成的容置腔又有一定的傾斜度,二者疊加可能導致烹飪容器500從容置體200內滑出,而本實施例中限定γ不大於β,使得烹飪容器500在放入容置腔3之後其是往容置腔內部滑動的,所以不容易滑出來。同樣地,烹飪容器500的側壁也可以設置成與該容置腔內側壁相配合的斜壁,使得烹飪容器500沿著旋轉軸線P方向推入時,烹飪容器500與容置體200就能靠該斜面貼合壓緊固定。所述烹飪容器500的本體外壁設有褶皺面B,所述烹飪容器500的本體與所述容置體200的內壁配合連接。該褶皺面B將提高烹飪容器500與容置體200固定的牢靠性。
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大致如下:在需要烹飪時,首先在烹飪容器500內放置食材,然後蓋上容器蓋42,將其放入容置體200中。開始工作時,容置體200轉動帶動烹飪容器500轉動,加熱裝置201加熱使得容置體200發熱,容置體200傳熱給烹飪容器500,使得烹飪容器500內的食材受熱。而容置體200在帶動烹飪容器500轉動的過程中,食材翻滾,實現翻炒。烹飪結束後,取出烹飪容器,打開容器蓋42即可以食用。由於容器蓋42上設有排汽口43,在烹飪過程中,也可以通過排汽口43向裡面添加食材作料等。
而本實施例通過特定的結構設置具有以下的效果。
1、所述容置體的旋轉軸線與所述結合面M形成的預設夾角α為60-90度。因此在旋轉過程中,結合面M一直處於一定高度位置, 因此對結合面處的密封要求度大大降低。
2、所述加熱裝置隨所述容置體一起旋轉。加熱裝置加熱容置體,容置體傳熱給烹飪容器,加熱裝置和容置體是一起轉動的,因此不會在二者之間形成對流的空氣,使得加熱效果好,加熱效率高。
3、所述烹飪容器上還設有容器蓋,所述容器蓋位於所述容置腔外。由於容器蓋位於容置腔外,容器蓋受到容置體的傳熱影響小,溫度相對較低,可以方便取食時開蓋,也可以降低容器蓋的成本。
4、所述保溫罩和容置體形成隔層,所述隔層內設有加熱裝置。
通過在隔層中設置加熱裝置,使得熱量始終位於隔層內,熱量難以散失,提高加熱效率。而且可以避免加熱裝置傳熱給殼體,避免殼體發燙。
實施例2:
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於,參考圖7和圖8,本實施例提出的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包括機蓋2,機蓋2上設有排汽通道6。
本實施例的殼體100一側開口,機蓋2蓋合在殼體100的開口處,容器蓋42可安裝在機蓋2上,也可安裝在烹飪容器500上。當容置體200在烹飪過程中回轉時,容器蓋42與烹飪容器500保持同步轉動,容器蓋42隨所述機蓋2與所述殼體100的開合而與所述烹飪容器500配合或分離。為了對烹飪容器500內部烹飪腔的油煙水汽進行排放,在容器蓋42上設有排汽口43,並在機蓋2上設置排汽通道6,該排汽口43與排汽通道6相連通,由此,需要對油煙水汽進行控制排放時,可通過排汽口43和排汽通道6來實現。設置了排汽通道6之後,烹飪腔通過該排汽口43向所述旋轉軸線方向外側的排汽通道6進行排汽。
參考圖9,本實施例中,排汽口43與排汽通道6之間的連通可以通過旋轉軸51來實現,即將轉軸51設置成中空狀,使其一端連接排汽口43,另一端與外界相通,當機蓋2蓋合時,旋轉軸51的一端抵接在容器蓋42上,機蓋2打開時,旋轉軸51脫離容器蓋42,由此,烹飪腔中的油煙水汽將經排汽口43進入旋轉軸51內的排汽通道6,進而排放至外界中去。通過在旋轉軸51中設置排汽通道6,可以實現對油煙水汽的100%收集,徹底杜絕油煙水汽向放置腔11中的彌散,避免在機蓋2、放置腔11等殼體100內部殘留油漬,使得旋轉式加熱的炒菜 機乾淨衛生,避免死角污漬殘留,由此避免細菌、蚊蟲的滋生。
在本實施例的一些變通實施例中,容器蓋42可以設置在機蓋2上,此時,為了保持容器蓋42與烹飪容器500的同步回轉,在機蓋2上設有旋轉軸51,並將容器蓋42直接固定在旋轉軸51上,旋轉軸51可在外力的作用下實現回轉,當機蓋2開合時,容器蓋42也隨之開合,該變通實施例中,所述容器蓋42設置在機蓋2上,所述容器蓋42隨所述機蓋2與所述殼體的開合而與所述烹飪容器500配合或分離。具體地,該變通實施例中,機蓋2一端鉸接在殼體100的一側,另一端扣合在殼體100上,旋轉軸51設置在機蓋2的中部位置,機蓋2的內側設有容器蓋42,當機蓋2扣合在殼體100上時,容器蓋42蓋合在烹飪容器500的開口處,驅動旋轉軸51及容器蓋42旋轉的外力可以為回轉的容置體200,也可以在機蓋2上設置驅動裝置進行驅動,進而實現容器蓋42與烹飪容器500的同步轉動,當機蓋2與殼體100分離時,容器蓋42與烹飪容器500彼此分離,此時殼體100打開的同時也將烹飪容器500的容器蓋42也打開。
通過將容器蓋42設置在回轉的旋轉軸51上,除了能實現容器蓋42與烹飪容器500的同步轉動外,還能在機蓋2打開殼體100的同時將烹飪容器500打開,如此,用戶在打開機蓋2後,可以方便地對烹飪容器500內側的食材進行查看,可提高用戶體驗。
參考圖9,本實施例中,為了保證排汽通道6與容器蓋42之間的密封效果,在排汽通道6與容器蓋42之間還設有第一密封圈61,第一密封圈61可以設置在機蓋2上,從而可在機蓋2的開合下而與容器蓋42的表面分離或配合。
當烹飪容器500為金屬箔材時,由於金屬箔材的特性,相對密閉的烹飪腔中產生的油煙水汽,會對容器蓋42產生壓力,進而向著取放開口12的旋轉軸線外側變形,因此,可以利用烹飪腔中烹飪壓力來提高排汽口43和排汽通道6之間的密封性,從而使得第一密封圈61與容器蓋42之間的密封性隨烹飪容器500中的烹飪壓力的增大而增大。具體為,烹飪容器500的容器蓋42為薄膜或箔紙狀,受壓下將發生形變,從而使得第一密封圈61的密封性越來越高。當然,容器蓋42也可以為其他材料,本發明不做限制。
參考圖9,為了固定旋轉軸51,機蓋2的內部設有軸承52,軸承52通過軸承座53固定在機蓋2上,在旋轉軸51外側一端設有軸向密封圈56,該軸向密封圈56套設在旋轉軸51上,與旋轉軸51實現動態密封,軸向密封圈56通過壓蓋54來固定,壓蓋54固定在軸承座53上,軸向密封圈56被壓蓋54限位在軸承座53與壓蓋54之間,為了防止旋轉軸51旋轉時,軸向密封圈56旋轉,因此壓蓋54設有定位塊,並在軸向密封圈56上設有定位孔,定位塊與定位孔配合,從而阻止軸向密封圈56的旋轉。
本實施例的機蓋2包括襯蓋21和外蓋22,旋轉軸51設置在襯蓋21上,外蓋22設置在襯蓋21上,外蓋22對應於排汽通道6的位置設有出汽口23,出汽口23與排汽通道6相連通,為了保證油煙水汽能順利的經襯蓋21到達外蓋22,本實施例在外蓋22與襯蓋21之間設有第三密封圈55,第三密封圈55設置在壓蓋54上,外側通過外蓋22的筋板壓緊,從而實現密封。
設置排汽通道後,可以通過排汽通道對油煙水汽進行有效控制,如在所述機蓋上設置蒸汽閥,所述蒸汽閥與排汽通道相連通。通過蒸汽閥完成對油煙水汽的控制,此外,所述機蓋設有被所述排汽通道貫穿的出汽口,以使油煙水汽能順利排出機蓋。
除具有實施例1的有益效果外,本實施例相比於實施例1而言,還具備以下有益效果:由於設置了機蓋2,所以炒菜機是非敞開式烹飪,因此可在機蓋2中設置排汽通道對油煙水汽進行有效控制,對於本實施例而言,烹飪容器500上設有容器蓋42,並加設機蓋2後,食材不論在烹飪的開始階段、中間階段或結束階段,都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烹飪腔中進行烹飪,提高了保溫效果,特別是在烹飪結束、機蓋2開蓋的瞬間,油煙水汽也不會因為機蓋2的打開而四處彌漫,避免了用戶燙傷的風險,提高了炒菜機在菜肴取用時的安全性;烹飪的過程中,設置的排汽口43能使得烹飪容器500中產生的油煙水汽經排放通道進行排放,避免器具本體烹飪的過程中內部壓力過大而***的風險,且能實現對油煙水汽的有效控制,同時,通過排汽口43和排汽通道6進行排汽,保證了炒菜機內部的放置腔11、機蓋2表面的潔淨衛生,避免了炒菜機內部滋生細菌,滋養蚊蟲;另外,設置的烹飪容器500可方便用戶對菜肴 的取用,當烹飪完成時,只需要將烹飪容器500取出即可,而無需再用鍋鏟將食物鏟出,無需盛取,使用方便,體驗好。
本實施例的一些變通實施例中,當容器蓋42設置在機蓋2上時,能在打開機蓋2後就能查看烹飪容器500內部的食材,用戶體驗好。
實施例3:
與實施例1和實施例2的區別在於,本實施例的烹飪容器500為金屬內膽,金屬內膽同樣放置在容置體內進行加熱,該金屬內膽依然可以適用於快速烹飪,餐具化的炒菜烹飪模式,因此在烹飪時配備有容器蓋,金屬內膽膽體強度更高,結構成型容易,因此,可以實現將容器蓋卡扣固定在上側,進行完成蓋合。金屬內膽同樣適用於實施例1的無蓋或實施例2中有蓋烹飪的情形,具備等同的有益效果。
在有機蓋的情況下,容器蓋可以設置在機蓋上,此時,本實施例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設置的容器蓋與烹飪容器之間還可以設置密封裝置,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在容器蓋的外沿和烹飪容器的固定翻邊之間設置第二密封圈(未示出),在容器蓋與烹飪容器的同步回轉下,設置的第二密封圈與烹飪容器之間可以保持靜態密封,因此不會出現磨損第二密封圈的可能,解決了滾筒式炒菜機的回轉烹飪容器難以密封的問題。
實施例4:
本實施例中,機蓋2具有壓緊烹飪容器500和容器蓋42之間的結合面的效果。當容器蓋42與烹飪容器500結合時,通過蓋合殼體100上的機蓋2,機蓋2壓緊結合面M,使得容器蓋42不易脫離烹飪容器500。
具體地,如圖10和圖14所示,本實施例的機蓋2包括內蓋5和上蓋,本實施例的所述內蓋5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上蓋上,所述機蓋2蓋合在所述殼體100時,所述內蓋5隨所述容置體200一起旋轉。本實施例中,上蓋包括襯蓋21和外蓋22,當然襯蓋21和外蓋22也可以是一體成型的。當機蓋2蓋合時,內蓋5壓緊容置體200。而烹飪容器500和容器蓋42的結合可以參考實施例一中的方式,而容置體200設有鍋沿翻邊102,所述固定翻邊411貼合在所述鍋沿翻邊102上。所以機蓋2蓋合到所述殼體時,所述固定翻邊411和蓋沿翻邊421被夾持在 機蓋2和鍋沿翻邊102102之間。具體來說,內蓋5和鍋沿翻邊102將固定翻邊411和蓋沿翻邊421夾持。而且,機蓋2在蓋合時,內蓋5具有壓緊烹飪容器500的效果,同樣地,使得烹飪容器和500容器蓋42形成的結合面被壓緊。通過壓緊完成了對烹飪容器500的固定,使得烹飪容器500與容置體200之間能更好的一體旋轉,以保證排汽的順利進行。通過內蓋5實現壓緊,可以使得烹飪時保持容置體200的內部相對封閉,避免油煙水汽洩露至放置腔11中,進而保證了放置腔11的潔淨衛生。
進一步地,將內蓋5設置在旋轉軸51上,以使得內蓋5能與容置體200保持同步旋轉,進而完成對烹飪容器500的夾持,同時,設置在旋轉軸51上的內蓋5能隨機蓋2與殼體100的開合而與容置體200配合或分離,此種固定方式大大方便了使用者對烹飪容器500的取用,當機蓋2打開時,內蓋5隨之與容置體200分離,使得烹飪容器500解除夾持固定,進而使得用戶可以將放置在容置體200內側的烹飪容器500進行取放;當機蓋2合上時,內蓋5隨之與容置體200配合,使得烹飪容器500被內蓋5和容置體200夾持固定,進而得以保證烹飪容器500保持同步轉動,完成菜肴的烹飪。
當未設置內蓋壓緊結構時,在烹飪容器500被固定在容置體200上的情況(卡扣固定或磁吸固定或褶皺面固定等)下,排汽口43可直接通過轉軸51與烹飪容器500對接(即實施例2的變通方案),實現與排汽口43的對接,從而完成排汽口43與排汽通道6的連接。
參考圖11和12所示,為了便於實現對烹飪容器500的夾持固定,同時使得壓緊結構能高效地與容置體200相配合,在所述容置體200上設有第一限位部31,所述內蓋5上設有第二限位部57,所述第一限位部31與所述第二限位部57配合實現所述內蓋5的同步旋轉。在同步旋轉時,第一限位部31與第二限位部57配合,第一限位部31在旋轉的過程受第二限位部57的阻擋,使得第二限位部57受到切向的推力,進而使得內蓋5能與容置體200同步旋轉。第一限位部31和第二限位部57均設置了多個,彼此之間間隔設置,第一限位部31彼此之間間隔的距離大於第二限位部57的本體的寬度,因此,能方便蓋合機蓋2時,第二限位部57能順利的***第一限位部31之間的間隙中,進而 保證第一限位部31與第二限位部57的可靠配合。
上述設置能使得內蓋5與容置體200配合且未旋轉前,容置體200與內蓋5之間具有預設的一段空行程,在空行程下,容置體200旋轉,而內蓋5不旋轉,當空行程運行完全後,容置體200與內蓋5之間才是同步旋轉,如此設置,可以提高內蓋5與容置體200之間的容錯率,無需第一限位部31和第二限位部57在合蓋的瞬間便完成配合,而是在空行程後才完成配合,由此用戶在合蓋時,可隨意將機蓋2合蓋,無需內蓋5與容置體200之間的對位,提高的用戶的合機蓋2的體驗。
在此情況下,第一密封圈61在空行程下與烹飪容器500表面是相對運動的,具有滑動摩擦,屬於動態密封,在同步旋轉下彼此是相對靜止的,具有靜摩擦,是靜態密封,為了保證密封圈在兩種狀態下都能達到良好的密封效果,參考圖13所示,將第一密封圈61的唇邊611設置成外擴型,外擴型的唇邊的密封面隨唇邊的形變量變大而變大,因此,與烹飪容器500表面接觸時,未變形的部分將不會與烹飪容器500表面相接觸,從而保證密封唇邊與烹飪容器500表面在滑動摩擦時接觸面積小,使得切向摩擦力小,同時外擴型的唇邊的徑向剛度較大,該切向摩擦力將難以使得唇邊的剛度失效,以此避免唇邊的捲曲和失效,進而保證良好的密封效果。第一密封圈61的形狀可以不局限於外擴型,還可以是其他形狀。
實施例5:
本實施例中,如圖15所示,與實施例1相比,加熱裝置與容置體分離設置,具體地,為了對容置體200和烹飪容器500進行加熱,在殼體100的放置腔11中設有加熱裝置201,該加熱裝置201為發熱管,排布在容置體200周圍,以對容置體200均勻加熱;設置在放置腔11中的加熱裝置優選為呈局部設置在殼體上,如本實施例中,加熱裝置設置在殼體的下側,主要對容置體的下側進行加熱,這樣可以節省能源,可以契合烹飪容器中食材翻炒時,由於重力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下側的特性。當然,也可以是在殼體上360度均勻排布,此時,位於重力方向上側的加熱裝置將對容置體及烹飪容器進行幹燒,使得旋轉至上側的烹飪容器的內壁的溫度更高,當該受過幹燒的部分由於旋轉再次向下側旋轉時,高溫的內壁與食材接觸,實現爆炒的效果,提升口感。此外,加 熱裝置可以單獨控制發熱,實現不同的烹飪效果。
實施例6:
參考圖16,本實施例提出了一種烹飪器具,包括殼體100、容置體200和傳動組件300,容置體200設置在殼體100中,與傳動組件300相連,在傳動元件300的傳動下,容置體200可以在殼體100中旋轉。本體外設有殼體(圖中未示出),從而使得本體的外部造型更加美觀。
容置體200中,可以烹飪食材,傳動元件300與容置體200的底部耦合或固定,實現容置體200的旋轉,通過在殼體100或容置體200的周圍設置加熱裝置,能對容置體200進行加熱,食物在烹飪器具的回轉過程中,在重力或回轉的慣性力、離心力的作用下,實現翻炒,保證食材均勻受熱均勻,從而完成食材的烹飪。
容置體200可以設置成可拆的形式,也可以設置成不可拆的形式,本實施例中,容置體200與傳動元件300之間不可拆設置。容置體200上設有隨其一起旋轉的加熱裝置201和\或電子元件202;一起旋轉的加熱裝置201可以提高發熱效率,設置的電子元件202可用於烹飪過程中的參數獲取及控制。
參考圖17,殼體100上設有用於接線的接線視窗101,接線視窗101可以方便烹飪器具裝配時線的連接。
參考圖17,傳動元件300,設置在殼體100上,傳動組件300中部設有過線孔303,過線孔303的一側設有導電滑環302,導電滑環302的導線經過線孔303穿過,通過接線視窗101實現加熱裝置201和\或電子元件202的接線端子203與導線的固定連接。
本實施例設置的導電滑環302能夠實現與加熱裝置201和\或電子元件202的電連接,這樣,在加熱裝置201和\或電子元件202的旋轉過程中,連接加熱裝置201和\或電子元件202的導線不至於絞斷,實現了加熱裝置201和\或電子元件202隨容置體200一體旋轉的接線。在此基礎上,在殼體100上設有接線視窗101,加熱裝置201和\或電子元件202的接線端子203與導線304連接固定時,可通過殼體100上接線視窗101進行安裝作業,從而克服了容置體200的容易轉動導致接線端子203位置不固定,造成的接線難的問題。
具體地,殼體100的頂側設有取放開口,容置體200通過該側的取放開口放置在殼體100中,殼體100和容置體200通過支座400支撐著,殼體100可旋轉地設置在支座400上,通過將殼體100傾斜,可以使得容置體200完成對食材的傾斜烹飪,容置體200的外側壁上設有加熱裝置201,以提供烹飪時所要的熱量。由於食材的攪拌是通過容置體200的旋轉實現的,將加熱裝置201和\或電子元件202設置在容置體200上,能夠提高熱效率,方便烹飪控制。
殼體100的取放開口設置在容置體200的旋轉軸線方向上,殼體100的底側設有傳動元件300,該傳動元件300固定在殼體100上,包括驅動電機301和傳動機構,驅動電機301的電機軸與容置體200的旋轉軸之間偏心設置,驅動電機301通過傳動機構驅動容置體200旋轉。偏心設置的驅動電機301,使得導電滑環302可以設置在容置體200的旋轉軸線方向,當容置體200旋轉時,導線能夠避免纏繞,方便與外部元器件的接線。
參考圖18和19,為了固定驅動電機301,在一實施例中,殼體100上設有固定座305,固定座305上設有驅動電機301、傳動機構306,驅動電機301包括電機本體和形成於電機本體外側的固定環,電機本體通過固定環的螺絲孔與固定座305的螺絲柱進行對接,通過緊固螺釘完成固定。為了使得電機運行平穩,在驅動電機301與固定座305之間設有減震墊,減震墊能起到緩衝的作用,使得電機能安全穩定運行。電機軸與傳動機構306連接,由於驅動電機301偏心設置,為了與旋轉軸位於殼體100中心處的容置體200實現傳動,傳動機構306優選齒輪傳動機構,齒輪傳動機構306包括與電機軸連接的主動輪3061,和被主動輪3061所驅動的從動輪3062,齒輪傳動機構設置在齒輪箱3063內,齒輪箱3063內設有降噪介質,可以為潤滑脂,以避免產生大的雜訊,固定座305中部設有軸承308,軸承308連接著聯軸器307,聯軸器307一端連接著容置體200,一端與從動輪3062連接,聯軸器307中部設有過線孔303,導電滑環302與固定座305連接固定,從導電滑環302的滑頭處引出的導線304進入過線孔303,穿過聯軸器307,到達容置體200的底側,為了實現聯軸器307與從動輪3062的快速連接,從動輪3062上設有鍵槽309,聯軸器307上也設有鍵槽309,鍵槽309配合 後,再在鍵槽309上設置固定螺釘來實現固定,進而避免聯軸器307從從動輪3062上脫離,實現傳動的可靠性。驅動電機301上電,在控制電路的控制下驅動主動輪3061旋轉,主動輪3061與從動輪3062嚙合,主動輪3061實現與從動輪3062的傳動,進而帶動聯軸器307旋轉,聯軸器307的旋轉最終驅動容置體200轉動。
轉動的過程中,加熱裝置201和\或電子元件202與連接著導電滑環302的導線連接,但當導線304穿過過線孔303後,機器在完成裝配時,無法很好的實施接線作業,為了能方便將穿過過線孔303的導線304與可旋轉的容置體200上的加熱裝置201或電子元件202電連接,在殼體100的底側設有接線視窗101,只要容置體200上的接線端子203能夠通過接線視窗101外露,便能方便地完成接線作業工作。
參考圖20,本實施例中,接線窗口101與容置體200的旋轉軸之間偏心設置,且容置體200上的接線端子203也與旋轉軸之間偏心設置。通過將接線視窗101和接線端子203分別相對旋轉軸偏心設置,能夠提高接線視窗101的面積,從而方便接線作業。此外,接線視窗101上還可以設置蓋板(圖中未示出),蓋板以可拆或不可拆的形式與接線視窗101連接;設置的蓋板,第一:能夠填補殼體100上的空洞,避免內部容置體200外露,用戶不至於觸摸到容置體200和接線端子203,造成燒傷,觸電等的安全事故,第二:將殼體100上的空洞填補,能夠提高保溫效果,避免加熱裝置201產生的熱量無意義的散失,從而提高熱效率,提高節能性能。蓋板可以設置成可拆的形式,從而方便後續維護;為了避免用戶的誤操作,造成觸電,蓋板也可以設置成不可拆的形式。
由於容置體200可以旋轉,所以接線視窗101可以根據容置體200上的接線端子203部位選擇性設置,一般而言,接線端子203至少包括兩個,為正極或負極,對於加熱裝置201而言,兩個接線端子203基本設置在同一位置,有時,接線端子203還可能包括兩個以上,如包括多組加熱裝置201時,以及其他的電子元件202時,此時,接線端子203可能所在的位置均不相同,因此,為了能方便接線作業,在設置接線視窗101時,接線視窗101至少部分的區域與所述接線端子203重合,即接線視窗101無需全部覆蓋所有的接線端子203,而是利用旋轉 容器的旋轉,從而改變接線端子203的位置,以將容置體200上的接線端子203外露,從而完成接線端子203的接線作業;上述設置,使得殼體100的底側開口或開孔的數目能盡可能地減少,進而能保證殼體100的強度。
殼體100的底側設有外罩(圖中未示出),外罩上設有控制電路,所述控制電路通過導電滑環302與加熱裝置201和\或電子元件202電連接。設置的外罩一方面起到保護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方便與導電滑環302的接線。
聯軸器307與容置體200的連接處,為了方便將從過線孔303處穿過的導線304向容置體200的其他位置進行牽引,在傳動元件300與容置體200之間設有過線間隙或者過線槽3071,設置的過線間隙,可實現導線304在360度方向上的牽引,過線槽3071可以實現某一特定方向的定向牽引;過線間隙和過線槽可以依據實際情況進行設置。
參考圖20,在進行接線作業時,可將殼體100倒置或側置,使得傳動組件300朝上或側向放置,撥動容置體200,使得容置體200繞其旋轉軸旋轉,進而使得容置體200上的接線端子203處在接線視窗101的區域中,通過接線視窗101處伸入起子等接線工具,將導線固定在接線端子203上。
實施例7:
參考圖21,實施例6中的烹飪器具在殼體100的底側設有導電滑環302,從而實現了與容置體200同步旋轉的加熱裝置201和\或電子元件202的連接,但容置體200在烹飪的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將輻射或傳導至導電滑環302一側,影響導電滑環302的使用壽命。
本實施例中,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在容置體200與導電滑環302之間設置隔熱元件,能夠避免導電滑環302受到大量的熱量的炙烤,進而損壞的問題。
具體地,參考圖22,在本實施例中,隔熱組件包括設置在容置體200外側的保溫罩204,保溫罩204包括外罩本體2041和形成於外罩本體2041內的隔層2042,容置體200設置在隔層2042中,外罩本體2041包括罩外壁2043、罩內壁2044和形成於罩外壁2043與罩內壁2044之間的隔熱腔2045;具體地,本實施例中,隔熱腔2045為真空腔, 因此,保溫罩204為真空外罩,真空外罩的底側設有避讓孔2046,避讓孔2046處設有隔熱部件205,本實施例中,隔熱部件205為非真空底座,非真空底座設置在容置體200的旋轉軸方向上;在設置了真空外罩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設置非真空底座,形成真空+非真空的隔熱形式,不但能提高烹飪的熱效率,還可以克服真空外罩上不便開孔的問題(真空外罩內部真空,在其上開孔將難以保證真空度),非真空隔熱部件不是利用真空原理進行隔熱,而是通過隔熱材料如矽酸鋁或其他材質的隔熱棉等實現隔熱,因此能夠在上側開孔,開設的孔可以使得傳動元件300直接與容置體200固定連接,若如此,旋轉過程中,真空外罩將不會承受來自傳動元件300的力,主要受力部件還是為容置體200,進而保證真空外罩不受損壞;設置的非真空底座上開孔能夠方便接線,進而提高裝配效率。
在本實施例的一些變通實施例中,參考圖23,隔熱元件可以僅僅只設置真空外罩,利用真空隔熱的隔熱性能大於非真空隔熱的隔熱性能的特點,在旋轉軸線方向上也覆蓋真空外罩,直接在容置體200上設置真空外罩,將設置在容置體200上的加熱裝置201和\或電子元件202完全包裹住,可以從源頭上避免熱量的散失,從而得以實現導電滑環302的隔熱;設置的真空外罩具有優良的隔熱性能,除此之外,設置的真空外罩能夠提高容置體200的熱效率,加熱效果好。
僅僅設置真空外罩時,走線以及與傳動元件300的固定,可以在罩外壁上作出相應的結構來實現。
具體地,參考圖24和25,該變通實施例中,罩外壁2043包括罩底壁2047和罩側壁2048,在罩底壁2047上設有加強結構2049,該加強結構2049為與罩底壁2047一體成型的凸起或凹槽,從而提高罩底壁2047的強度,然後在罩底壁2047上設有固定馬仔20410,通過固定馬仔20410與傳動元件300實現固定連接。由於傳動元件300與真空外罩固定,因此真空外罩不僅僅作為隔熱部件205,也作為傳動部件,因此需要與容置體200固定連接,在該變通實施例中,真空外罩在容置體200的取放開口一側進行固定,具體地,容置體200在驅動開口一側設有鍋沿翻邊102,容置體200通過該鍋沿翻邊102與真空外罩固定連接,以實現傳動元件300通過保溫罩204帶動容置體200轉動,連接方式不 限於螺釘固定、卡接等。
為了提高熱效率,避免加熱裝置201的熱量散失,在鍋沿翻邊102與外罩本體2041的埠部密封設置。為了降低鍋沿翻邊102的溫升,因此在鍋沿翻邊102與外罩本體2041之間設有隔熱環103,這樣,可以避免鍋沿翻邊102溫度過高,取放時不至於燙手。
通過設置非真空底座,加熱裝置201和\或電子元件202的接線端子203穿過非真空底座設置,或,容置體200的固定引腳穿過非真空底座設置。設置的固定引腳與傳動元件300直接連接,在傳動時,力直接傳遞給容置體200,而不會作用在真空外罩或非真空外罩上,所以,連接更為可靠,能提高傳動的壽命。
對於僅僅設置真空外罩的容置體200,走線時,可從保溫罩204的罩側壁上繞至埠部,然後與包裹在真空外罩內的接線端子203連接,具體地:當僅設置了真空外罩時,加熱裝置201和\或電子元件202的接線端子203位於真空外罩與容置體200之間,接線端子203連接有外引導線,外引導線經真空外罩的罩側壁延伸至容置體200的開口一側,從而進入真空外罩與容置體200之間,與加熱裝置201和\或電子元件202的接線端子203電連接。本方案解決了真空外罩下的隔熱方式,不便開孔,加熱裝置201和\或電子元件202的接線端子203無法在容置體200的軸線方向上外露,導致無法與導電滑環302的導線電連接的問題;從而通過設置外引導線,沿著容置體200的開口一側引出,到達真空外罩的外側壁上,進而到達旋轉軸線方向上的導電滑環302,由此實現與導電滑環302的電連。
進二步地,參考圖25,為了能夠實現外引導線的引出,在鍋沿翻邊102與外罩本體2041之間設有佈線孔1031,外罩本體2041的外側壁設有卡線位20411,從而避免外引導線晃動。
在本實施例的另一實施例中,參考圖26和27所示,隔熱元件包括設置在傳動元件300上的隔熱墊。進一步地,本實施方案中採用了另一種隔熱結構來實現導電滑環302的設置,即將隔熱元件設置在傳動元件300上,從而隔離容置體200所發出的熱量,此時,可不在容置體200上設置隔熱元件,也能對導電滑環302進行隔熱。具體地,傳動組件300包括設置在殼體100上的固定座305,導電滑環302設置在固定 座305上,隔熱墊包括設在導電滑環302與固定座305之間的第一隔熱墊310。對於上述隔熱墊可能的實施方式,便是直接隔絕從固定座305上傳導來的熱量,因為固定座305一般為金屬件,導熱性能良好,而導電滑環302固定在固定座305上,與固定座305直接接觸,通過在導電滑環302與固定座305之間直接設置隔熱墊,將隔絕大部分熱量,從而保護導電滑環302。
進一步地,聯軸器307和過線孔303方向傳導過來的熱量也會對導電滑環302造成溫升,因此,傳動元件300包括與容置體200連接的聯軸器307,隔熱墊包括設於聯軸器307上的第二隔熱墊311。聯軸器307直接連接著容置體200,且位於旋轉軸的方向上,特別的,在此還設有過線孔303,導線從此穿過,所以沿軸線方向傳導的熱量將也很大,有必要隔絕從聯軸器307和過線孔303方向傳導的熱量。在此,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為,在旋轉軸的方向上進行隔熱,設置第二隔熱墊311,以隔絕軸線方向上的熱傳導。
導電滑環302固定在固定座305上,導電滑環302的滑頭處設有第一軸承312,第一軸承312的內環固定在固定座305上,外環與從動輪3062連接,從動輪3062設有軸肩,軸肩連接著聯軸器307,聯軸器307被固定在第二軸承313的內環中,第二軸承313的外環固定在固定座305上。第一隔熱墊310就設置在導電滑環302與固定座305之間,第一隔熱墊310設有過線孔303,滑頭的導線穿過過線孔303設置,從動輪3062也設有過線孔303,第二隔熱墊311設置在從動輪3062與聯軸器307之間,用於隔絕容置體200的旋轉軸線方向輻射而來的熱量,第二隔熱墊311還設有束線孔314,束線孔314比過線孔303的孔徑更小,進而避免容置體200旋轉時,過線孔303中的線束髮生纏繞。
實施例8:
本實施例中,參考圖21-25,所示與實施例7類似,在容置體200上設有隨其一起旋轉的加熱裝置201和保溫罩204。保溫罩204能提高加熱裝置201的熱效率,避免熱量散失。本實施例中,相比于傳統的隔熱方案,保溫罩204隨容置體200一體旋轉,這樣保溫罩204將距離發熱源的距離更小,發熱元件產生的熱量將大部分由容置體200所吸收,從而實現爆炒的功能。
本實施例中,所述保溫罩204包括外罩本體2041和形成於外罩本體2041內的隔層2042,所述容置體200設置在所述隔層2042中,隔層2042中的發熱元件自發熱,產生的熱量通過外罩本體2041進行隔熱,從而防止熱量散失。
外罩本體2041具有隔熱功能,為了使得外罩本體2041的隔熱性能良好,在外罩本體2041內設置隔熱腔2045,具體為,所述外罩本體2041包括:罩外壁2043、罩內壁2044和形成罩外壁2043與罩內壁2044之間的隔熱腔2045。
設置的隔熱腔2045能隔絕熱量的傳遞,能夠利用隔熱腔2045的結構填充其他的隔熱材料或形成真空腔,從而形成一個複合式的隔熱結構,從而提高隔熱效果;隔熱材料可以為例如,隔熱棉、以及相變介質等,隔熱腔2045還可以是真空腔,真空腔沒有介質,取消了導熱的媒介,因此,隔熱效果良好。當採用真空隔熱外罩時,在烹飪的過程中,設置的隔熱外罩能夠充分隔絕發熱源的熱量,當需要對食物進行爆炒時,真空外罩能夠對旋轉容器產生聚能的作用,使得旋轉容器的溫度迅速升高,進而能夠對菜品進行爆炒,提高烹飪效果。真空外罩具有其他隔熱元件所不能及的隔熱性能,能有效提升菜品質量。其他材質的隔熱外罩的爆炒效果會弱一些。因此,本實施例中使用真空外罩作為隔熱。
本實施例中,所述旋轉容器設有鍋沿翻邊102,所述鍋沿翻邊102與所述外罩本體2041的埠部密封設置,能夠使得隔層2042形成一個相對密閉的腔體,從而確保熱量不會散失。密封設置也是同步旋轉的一個好處,正因為保溫罩204與容置體200同步設置,所以外罩本體2041與鍋沿翻邊102之間能夠密封設置,較少熱量散失,與傳統的在殼體上進行隔熱的方式相比,能夠很好地解決在埠部無法實現動態密封的問題。
【00100】所述罩外壁2043包括罩底壁2047和罩側壁2048,所述罩底壁2047上設有加強結構2049。由於外罩本體2041採用隔熱腔2045設置,加上,外罩本體2041需要隨容置體200同步旋轉,罩底壁2047需要受力,因此在罩底壁2047的結構的強度有可能不夠,在此罩底壁2047的結構成型出加強結構2049,從而提高罩底壁2047的抗變形能力。加強結構2049可以為與罩底壁2047一體成型的凹槽或凸起,設置的凹槽或 凸起能夠提高罩底壁2047的抗變形能力,一方面當需要傳動元件直接驅動隔熱外罩時,能夠實現傳動組件300來驅動外罩本體2041的旋轉時的變形能力,避免由於外罩本體中空,薄薄的罩底壁受剪切力而變形;另一方面,即使傳動組件不直接驅動罩底壁,設置的加強結構也能避免外罩本體中空,受磕碰發生變形的問題,從而保證外罩本體的使用壽命,避免隔熱腔內的隔熱材料或真空環境遭受破壞,特別是在對隔熱腔進行抽真空時,因為罩側壁是個柱面,所以具有蛋殼效應,承受的力較強,但罩底壁是個平面,抽真空時所承受的壓強越大,罩底壁越容易形變,因此,設置加強結構能夠提高其壽命,此時,凹槽或凸起的位置應盡可能地設置在靠近罩側壁一側,因為此處容易應力集中,當然,凹槽或凸起也可以整個分佈在罩底壁上。
【00101】隔熱外罩底側可以設置非真空底座,以使加熱裝置201和\或電子元件202的接線端子203容易穿過非真空底座設置,或,容置體200的固定引腳穿過非真空底座設置。設置的固定引腳與傳動元件300直接連接,在傳動時,力直接傳遞給容置體200,而不會作用在真空外罩或非真空外罩上,所以,連接更為可靠,能提高傳動的壽命。
【00102】當隔熱腔2045為真空結構時,走線時,可從保溫罩204的外側壁上繞至埠部,然後與包裹在真空外罩內的接線端子203連接,具體地:當僅設置了真空外罩時,加熱裝置201和\或電子元件202的接線端子203位於真空外罩與容置體200之間,接線端子203連接有外引導線,外引導線經真空外罩的外側壁延伸至容置體200的開口一側,從佈線孔1031處進入真空外罩與容置體200之間,與加熱裝置201和\或電子元件202的接線端子203電連接。本方案解決了真空外罩下的隔熱方式,不便開孔,加熱裝置201和\或電子元件202的接線端子203無法在容置體200的軸線方向上外露,導致無法與導電滑環302的導線電連的問題;從而設置外引導線,沿著容置體200的開口一側引出,到達真空外罩的外側壁上,進而到達旋轉軸線方向上的導電滑環302,由此實現與導電滑環302的電連。
【00103】進一步地,為了能夠實現外引導線的引出,在鍋沿翻邊102與外罩本體2041之間設有佈線孔1031,外罩本體2041的外側壁設有卡線位20411,從而避免外引導線晃動。為了降低鍋沿翻邊102的溫升, 因此在鍋沿翻邊102與外罩本體2041之間設有隔熱環103,這樣,可以避免鍋沿翻邊102溫度過高,取放時不至於燙手。
【00104】當傳動組件300直接驅動罩底壁2047時,為了實現傳動,所述鍋沿翻邊102與所述外罩本體2041之間固定連接,以實現傳動元件300通過保溫罩204帶動容置體200轉動。
【00105】設置的隔熱外罩具有聚熱的功能,能夠提高烹飪器具的熱效率,提高菜品烹飪效果。
【00106】實施例9:
【00107】本實施例中,與實施例8類似,參考圖28-29,提出了一種烹飪器具,包括:
【00108】殼體(此實施例中未體現,結構可參考實施例8的圖21);
【00109】容置體200,其可旋轉地設置於所述殼體內,所述容置體200上設有隨其一起旋轉的加熱裝置201和保溫罩204,所述保溫罩204在所述容置體200的軸線方向上設有避讓孔2046;以及
【00110】設置在所述避讓孔2046內的隔熱部件205,所述隔熱部件205隨所述容置體200一起旋轉。
【00111】實施例9與實施例8的主要區別在於,所述保溫罩204在所述容置體200的軸線方向上設有避讓孔2046,並在避讓孔2046內設置有隔熱部件205,隔熱部件205隨容置體200一起旋轉。
【00112】對於容置體200的隔熱,不僅僅只使用保溫罩204進行隔熱,而是使用隔熱部件205+保溫罩204的隔熱形式,從而解決僅僅設置保溫罩204,不便對容置體200進行驅動的問題,以及接線的問題。
【00113】本實施例中,參考圖29,所述隔熱部件205設有過線口2051,因此,保溫罩204與容置體200之間的電氣元件能夠通過過線口2051進行佈線,而不用將導線延伸至外罩本體2041的埠部一側,縮短了佈線距離,節約了成本。
【00114】本實施例中,為了使傳動元件300直接驅動容置體200,而不是通過驅動保溫罩204來間接的驅動容置體200轉動,從而提高保溫罩204的壽命,在保溫罩204上設置避讓孔2046,所述容置體200設有固定柱217,所述固定柱217穿過所述隔熱部件205與傳動元件300固定連接,從而實現傳動元件300的直接驅動,減小保溫罩204的受力。傳 動時,固定柱217將穿過避讓孔2046,直接與傳動元件300連接,從而使得傳動元件300直接驅動容置體200,此時容置體200將作為驅動作用力的主要作用對象,而保溫罩204將作為間接的驅動對象隨容置體200一體旋轉。
【00115】為了讓容置體200的轉軸方向也具備一定的隔熱能力,在避讓孔2046處設置隔熱部件205,隔熱部件205設有過線口2051,以及供固定柱217穿過的固定柱孔,從而實現將固定柱217穿過的同時,還能實現旋轉軸線方向的隔熱。為了方便開設過線口2051,本實施例中,隔熱部件205採用可直接開孔洞的隔熱材料,如隔熱棉等。作為主要隔熱結構的保溫罩204,為了提高其隔熱性能,除開設有避讓孔2046外,將不在外罩本體2041上開設其他孔洞,由此來保證隔熱性能,因此保溫罩204可採用不便開孔洞的隔熱材料,如真空結構。
【00116】本實施例既保證了容置體200具有良好的隔熱效果,又保證了良好的傳動性能,且方便走線,節約成本,良好的傳動性能,使得保溫罩204的壽命大大提高,避免變形失效,進而得以實現好的烹飪效果。
【00117】實施例10:
【00118】本實施提出了一種炒菜機,與實施例6至9相比,參考圖30-32,容置體200不再作為食物的直接烹飪器皿,而是內設一隨容置體200一起旋轉的烹飪容器500來完成食材的烹飪,包括:
【00119】殼體100,設有用於接線的接線視窗101;
【00120】容置體200,內設有隨其一起旋轉的烹飪容器500,容置體200可旋轉地設置於所述殼體100內,所述容置體200上設有隨其一起旋轉的加熱裝置201和\或電子元件202;
【00121】傳動組件300,設置在所述殼體100上,用於驅動容置體200旋轉,所述傳動組件300中部設有過線孔303,所述過線孔303的一側設有導電滑環302,所述導電滑環302的導線經所述過線孔303穿過,通過所述接線視窗101實現所述加熱裝置201和\或電子元件202的接線端子203與所述導線的固定連接。
【00122】通過設置烹飪容器500,從而能夠解決現有技術中食材在容置體200中烹飪需要洗鍋的問題,烹飪容器500作為烹飪食材的容器,直接放置在容置體200中,容置體200上的加熱裝置201產生熱量,傳導至 容置體200上後再傳導給烹飪容器500,旋轉的過程中,烹飪容器500與容置體200一起旋轉,利用旋轉產生的翻炒效果完成食材的烹飪,進行熟化食材,烹飪結束後,通過將烹飪容器500整個提起,內部食材便能夠完全脫離容置體200,從而保證了容置體200的乾淨衛生。設置的接線視窗101方便了接線效率,裝配作業體驗更好。
【00123】在上述炒菜機中,所述烹飪容器500的材質為金屬箔材,放置在所述容置體200的容置腔內。金屬箔材易成形,環保,成本低,導熱性好,可一次性使用,能夠作為餐具使用。
【00124】在上述炒菜機中,所述容置體200旋轉過程中,所述接線視窗101至少部分的區域與所述接線端子203重合。利用容置體200的旋轉,從而改變接線端子203的位置,能夠實現對接線端子203與接線視窗101的至少部分重合,從而將容置體200上的接線端子203外露,便於從接線視窗101進行安裝作業。
【00125】本實施例中,參考圖31-32,所述容置體200上還設有隨其一起旋轉的測溫感測器215,所述容置體200使所述測溫感測器215與所述烹飪容器500之間相互隔離。測溫感測器215用於獲取烹飪容器500的烹飪溫度,並回傳給控制系統,以實現菜品的加熱控制。烹飪容器500放置在容置體200上時,熱量靠容置體200傳遞而來,再經烹飪容器500傳遞給食材。
【00126】由於烹飪容器500放置在容置體200中,且依靠容置體200的旋轉來實現菜肴的烹飪,此時,為了達到良好的烹飪效果,一般而言,會對容置體200傾斜設置,利用重力、離心力、摩擦力的作用,使得食材充分翻滾,一方面,烹飪時烹飪容器500的旋轉主要依靠容置體200帶動,因此,烹飪容器500與容置體200之間的摩擦力就顯得十分重要;另一方面,為了準確獲取食材的烹飪溫度,會設置與烹飪容器500能準確貼合的可彈性伸縮的測溫感測器215,從而保證食材能加熱熟化,當烹飪容器500放置在容置體200中時,依靠烹飪容器500的重量,使得測溫感測器215被壓縮,從而保證與烹飪容器500的準確貼合。基於此,存在的一個問題是,烹飪容器500與容置體200之間的摩擦力將受到影響,旋轉時,由於測溫感測器215抵頂在烹飪容器500上,使得烹飪容器500與容置體200之間很難完全貼合,此時烹飪容器500與容置體 200之間的摩擦力將減小,造成打滑。此外傾斜設置時,此時測溫感測器215很難保持在重力方向,因此作用在測溫感測器215上的重力減小,所以烹飪容器500將在動態運動下,漸漸脫離容置體200,不再貼合,造成打滑,無法正常烹飪。
【00127】為了避免放置在容置體200上的烹飪容器500打滑,能夠正常烹飪,容置體200使所述測溫感測器215與所述烹飪容器500之間相互隔離,由於測溫感測器215與烹飪容器500不再接觸,烹飪容器500能夠與容置體200保持應有的摩擦力,避免打滑。
【00128】本實施例的一變通實施例中,為了使得測溫更加準確,測溫感測器215設置在容置體200的旋轉軸線方向上,本實施例的測溫感測器偏心設置。因此容置體200旋轉的過程中,測溫位置將相對固定,且能較為準確的獲取食材的真實溫度。
【00129】本實施例中,通過在容置體200的底側設置安裝槽的方式來實現隔離,所述容置體200上設有安裝槽2151,所述測溫感測器215設置在所述安裝槽2151中。安裝槽2151是一個沉槽,未完全穿過容置體200的底壁,為了能夠提高測溫的準確性,測溫感測器215的測溫頭與安裝槽2151貼合設置。
【00130】所述容置體200的旋轉軸線方向設有隔熱結構,所述隔熱結構上設有過線口2051,所述測溫感測器215的導線經所述過線口2051與外部控制電路電連接。設置的測溫感測器215與實施例6類似,需要與外部的控制電路進行電連接,但外部控制電路需要隔熱設置,因此,一種可行的方式是,在隔熱結構上開設過線口2051,然後將測溫感測器215的導線從過線口2051中穿過,進而實現與外部控制電路的電連接。隔熱結構可以為隔熱棉等材料,外部控制電路的連接可以通過導電滑環302來實現,從而避免導線在旋轉過程中的纏繞。
【00131】本實施例,還設有控溫開關216,與測溫感測器215所不同的是,控溫開關216不做為溫度資料的採集感測器,因此不具備將資料回傳給控制電路的功能,控溫開關216主要作為安全控制的電氣元器件設置在容置體200上。當測溫感測器215檢測到容置體200的溫度超過其額定溫控值時,控溫開關216將切斷加熱裝置201的電力,避免加熱裝置201持續加熱幹燒,造成安全隱患。測溫感測器215可以為NTC溫 度感測器,控溫開關216為陶瓷控溫器。
【00132】本實施例中,所述容置體200上設有第一發熱管2011和第二發熱管2012,所述第一發熱管2011設置在所述容置體200的側壁上,所述第二發熱管2012設置在所述容置體200的底壁上,從而實現對容置體200的立體加熱。為了控制第一發熱管2011和第二發熱管2012不至於溫度過高,相應地,所述溫控開關包括第一溫控開關2061和第二溫控開關2062,所述第一溫控開關2061控制所述第一發熱管2011的發熱,所述第二溫控開關2062控制所述第二發熱管2012的發熱。當檢測到側壁的溫度過高時,第一溫控開關2061將切斷第一發熱管2011的電力,使得側壁的溫度處在安全值;當檢測到底壁的溫度過高時,第二溫控開關2062將切斷第二發熱管2012的電力,使得底壁的溫度處在安全值。
【00133】為了提高溫度的檢測準確性,所述烹飪容器500為易變形的柔性材質或其在旋轉軸線方向上的底壁為易變形的柔性材質。這樣烹飪容器500將與容置體200保持嚴密貼合,此時,從而降低測溫誤差。為此,所述烹飪容器500的材質可為金屬箔材,放置在所述容置體200的容置腔內。
【00134】本實施例,還可以像實施例8那樣進行隔熱設置,從而保護導電滑環302不受損壞。
【00135】本實施例還可以像實施例9那樣,對容置體200設置保溫罩204,從而提高對烹飪容器500的加熱效率,具體參考具體參考實施例4,本實施例不再贅述。
【00136】實施例11:
【00137】本實施例提出了一種烹飪器具,參考圖40,包括殼體100、容置體200和傳動組件300,容置體200設置在殼體100中,與傳動組件300相連,在傳動元件300的傳動下,容置體200可以在殼體100中旋轉。
【00138】容置體200中,可以烹飪食材,傳動元件300與容置體200的底部耦合或固定,實現容置體200的旋轉,通過在殼體100或容置體200的周圍設置加熱裝置,能對容置體200進行加熱,食物在烹飪器具的回轉過程中,在重力或回轉的慣性力、離心力的作用下,實現翻炒, 保證食材均勻受熱均勻,從而完成食材的烹飪。
【00139】容置體200可以設置成可拆的形式,也可以設置成不可拆的形式,本實施例中,容置體200與傳動元件300之間不可拆設置。容置體200上設有隨其一起旋轉的加熱裝置201和\或電子元件;一起旋轉的加熱裝置201可以提高發熱效率,設置的電子元件202可用於烹飪過程中的參數獲取及控制。
【00140】為了方便對容置體200的取放,傳統的容置體200的鍋沿翻邊一般外露設置,進而使得鍋沿翻邊能夠被手握持,但是外露的鍋沿翻邊將導致熱量散失,對於滾筒式炒菜機而言,將影響烹飪菜品的品質;
【00141】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施例提出的旋轉式烹飪器具,參考圖40,包括:
【00142】殼體100;
【00143】容置體200,其可旋轉地設置於所述殼體100內,所述容置體200設有位於所述殼體100的內側的鍋沿翻邊102,所述鍋沿翻邊102上設有隔熱件212。
【00144】本實施例中,容置體200的鍋沿翻邊102設置在殼體100的內側,並在鍋沿翻邊102上設有隔熱件212,一方面,相比于傳統的將鍋沿翻邊102設置在殼體100的外側而言,本實施例的設置形式,避免了鍋沿翻邊102的外露,使得鍋沿翻邊102處在殼體100的放置腔中,所以可以利用殼體100以降低熱量的散失,另一方面,設置的隔熱件212將阻礙熱量從鍋沿翻邊102處散去,並可利用隔熱件212來實現對容置體200的提放,從而解決鍋沿翻邊102內置後,不好取放的問題。
【00145】容置體200被放置在殼體100中,為了容置體200能被傳動組件300驅動旋轉,容置體200與殼體100之間不能有干涉,因此,需要在容置體200與殼體100之間留有回轉間隙213,由於該回轉間隙213的存在,烹飪時產生的熱量將容易從此處輻射出去,導致熱量的損失。為此,所述隔熱件212設有第一唇邊2121,所述第一唇邊2121遮擋所述容置體200與所述殼體100之間的回轉間隙213。
【00146】所述殼體100上設有支撐環214,所述支撐環214設有向所述回轉間隙213延伸的凸環2141,所述第一唇邊2121位於所述凸環2141的上方。為了避免炒菜過程中的油水湯汁落入到回轉間隙213中,在支 撐環214上設有凸環2141,凸環2141上方覆蓋第一唇邊2121,當有油水湯汁從容置體200中流出時,特別是在傾斜狀態下進行烹飪時,油水湯汁容易滴落至支撐環214上,支撐環214上,設置的凸環2141能夠增大湯汁油水進入回轉間隙213內的難度,油水湯汁將沿著第一唇邊2121滴落到支撐環214外側;考慮到容置體200需要轉動,因此第一唇邊2121設置在凸環2141的上方,進而避免第一唇邊2121與凸環2141接觸,造成干涉。
【00147】參考圖41,所述隔熱件212包括第一隔熱件2123和第二隔熱件2122,所述第一隔熱件2123設置在所述鍋沿翻邊102的上側面,所述第二隔熱件2122設置在所述鍋沿翻邊102的下側面。第二隔熱件2122主要的功能是隔絕鍋沿翻邊102的熱量,第一隔熱件2123主要是實現可拆連接,以便清洗;由於本實施例的鍋沿翻邊102內置,所以在容置體200的開口一側只有鍋沿翻邊102的上側面能夠方便用戶觸摸,而鍋沿翻邊102的下側面和側面並不容易觸摸,考慮到使用過程中,鍋沿翻邊102的上表面容易被湯汁油水弄髒,因此,隔熱件212設置成兩個,從而實現可拆設計。當鍋沿翻邊102的上表面弄髒需要清洗時,只需要將上表面的第一隔熱件2123拆下進行清洗即可,方便使用。
【00148】為了便於拆卸,本實施例還包括固定架2124,所述第一隔熱件2123通過所述固定架2124固定在所述鍋沿翻邊102上。
【00149】所述第二隔熱件2122包括上唇邊21221和下唇邊21222,所述鍋沿翻邊102被所述上唇邊21221和下唇邊21222夾持。設置的上唇邊21221包裹在鍋沿翻邊102的上側面上,下側面包裹在鍋沿翻邊102的下側面上,通過第二隔熱件2122將整個鍋沿翻邊102包裹,能夠避免鍋沿翻邊102的側面散發的熱量對殼體100進行炙烤造成殼體100變形的問題。
【00150】本實施例中,還包括外蓋(未示出),所述外蓋蓋設在所述殼體100上,所述外蓋與所述隔熱件212之間的間距為1-10mm。設置的間距有利於容置體200的旋轉,避免隔熱件212與外蓋之間發生干涉,影響容置體200的旋轉,從而避免電機堵轉的風險。
【00151】所述容置體200外側設有隨所述容置體200一起旋轉的保溫罩204,所述保溫罩204與所述鍋沿翻邊102之間設有所述隔熱件212。 設置的保溫罩204能夠將熱量束縛在容置體200上,避免熱量散失,容置體200上設有一體旋轉的加熱裝置201,加熱裝置201被包裹在保溫罩204中,為了避免熱量從鍋沿翻邊102處散失,隔熱件212設置在保溫罩204和鍋沿翻邊102之間,當傳動元件300驅動的是保溫罩204時,保溫罩204與鍋沿翻邊102之間固定連接,從而實現對容置體200的驅動,此時隔熱件212為隔熱環103。
【00152】所述隔熱件212為柔性材質,如矽膠材質。
【00153】在本實施例的一些變通實施例中,可以只設置一個隔熱件212,而不是設置第一隔熱件2123或第二隔熱件2122。
【00154】實施例12:
【00155】本實施提出了一種炒菜機,與實施例11相比,參考圖42,容置體200不再作為食物的直接烹飪器皿,而是內設一隨容置體200一起旋轉的烹飪容器500來完成食材的烹飪,包括:
【00156】殼體100;
【00157】容置體200,內設有隨其一起旋轉的烹飪容器500,容置體200可旋轉地設置於所述殼體100內,所述容置體200上設有隨其一起旋轉的加熱裝置201和\或電子元件;
【00158】傳動組件300,設置在所述殼體100上,用於驅動容置體200旋轉。
【00159】通過設置烹飪容器500,從而能夠解決現有技術中食材在容置體200中烹飪需要洗鍋的問題,烹飪容器500作為烹飪食材的容器,直接放置在容置體200中,容置體200上的加熱裝置201產生熱量,傳導至容置體200上後再傳導給烹飪容器500,旋轉的過程中,烹飪容器500與容置體200一起旋轉,利用旋轉產生的翻炒效果完成食材的烹飪,進行熟化食材,烹飪結束後,通過將烹飪容器500整個提起,內部食材便能夠完全脫離容置體200,從而保證了容置體200的乾淨衛生。設置的接線視窗101方便了接線效率,裝配作業體驗更好。
【00160】在上述炒菜機中,所述烹飪容器500的材質為金屬箔材,放置在所述容置體200的容置腔內。金屬箔材易成形,環保,成本低,導熱性好,可一次性使用,能夠作為餐具使用。
【00161】本實施例還可以像實施例11那樣,對容置體200的鍋沿翻邊102 設置隔熱件212。此時烹飪容器500用於烹飪食材,相應的,容置體200可以不設置成可拆形式;當烹飪完成後,需要對烹飪容器500進行取放,烹飪容器500的容器翻邊搭在鍋沿翻邊102上,當在拿取烹飪容器500時,雙手難免會觸碰到容置體200的鍋沿翻邊102,設置了隔熱件212後,隔熱件212將起到防燙隔熱的作用,使得用戶不會被鍋沿翻邊102燙傷。
【00162】對於烹飪容器500雙手取放時,鍋沿翻邊102容易燙手的問題,一種可實施的方式是,所述烹飪容器500放置在所述容置體200的容置腔內時,所述烹飪容器500的容器翻邊與所述鍋沿翻邊102間隔設置。由於容器翻邊與鍋沿翻邊102之間未接觸,手指更容易從間隔處伸入,進而避免與鍋膽翻邊接觸,降低燙傷的風險。
【00163】具體地,所述容器翻邊與所述鍋沿翻邊102之間形成握持操作空間218,以方便人手對所述烹飪容器500進行取放。該握持操作空間218能夠允許手指深入握持操作空間218中,避免接觸鍋膽翻邊。
【00164】當然,在將烹飪容器取出後,由於鍋沿翻邊102還是會外露,因此,用戶容易觸碰到鍋膽翻邊的上表面,為此在所述鍋沿翻邊102上設有隔熱件212,從而避免加熱過程中,由於誤觸,進而燙傷的風險。
【00165】當然隔熱件212還具有實施例11所述的作用,也可以像實施例11那樣設置第一隔熱件2123、第二隔熱件2122等,本實施例不再贅述。
【00166】此外,為了密封回轉間隙213,避免雜質落入到回轉間隙213中,可在殼體100上設置密封唇邊217,在一些實施例中還可以將所述密封唇邊217設置在所述鍋沿翻邊102上,此時所起的作用等同於實施例11的第一唇邊2121。殼體100上的密封唇邊217可以設置在支撐環214上。
【00167】實施例13:
【00168】參考圖37-39,本實施例提出了一種烹飪器具,包括殼體100、容置體200和傳動組件300,容置體200設置在殼體100中,與傳動組件300相連,在傳動元件300的傳動下,容置體200可以在殼體100中旋轉。
【00169】容置體200中,可以烹飪食材,傳動元件300與容置體200的底部耦合或固定,實現容置體200的旋轉,通過在殼體100或容置體 200的周圍設置加熱裝置,能對容置體200進行加熱,食物在烹飪器具的回轉過程中,在重力或回轉的慣性力、離心力的作用下,實現翻炒,保證食材均勻受熱均勻,從而完成食材的烹飪。
【00170】容置體200可以設置成可拆的形式,也可以設置成不可拆的形式,本實施例中,容置體200與傳動元件300之間不可拆設置。容置體200上設有隨其一起旋轉的加熱裝置201和\或電子元件;一起旋轉的加熱裝置201可以提高發熱效率,設置的電子元件可用於烹飪過程中的參數獲取及控制。
【00171】本實施例中,為了使得傾斜狀態下的容置體200能受熱均勻,對容置體200採用立體加熱,同時設置的加熱裝置201隨容置體200一體旋轉,從而使得加熱裝置201產生的熱量盡可能地保持住,並盡可能地被容置體200所吸收,相比於非一體旋轉設置的加熱方式而言,能夠提高熱效率。立體加熱設置有第一發熱元件和第二發熱元件,分別位於容置體200的外側壁和底壁上。
【00172】為此,本實施例提出的烹飪器具,包括:
【00173】支座400,支座400上設有可傾斜設置的殼體100;
【00174】容置體200,其可旋轉地設置於所述殼體100內,容置體200上設有隨其一起旋轉的第一加熱裝置2011和第二加熱裝置2012。
【00175】第一加熱裝置2011和第二加熱裝置2012各對應設置在所述容置體200的外側壁和底壁上,所述容置體200傾斜狀態下在重力方向的下側形成烹飪區,所述烹飪區的軸向截面的幾何重心所在位置高度為H1,所述旋轉容器其內腔的中心高度為H2,所述第一加熱裝置2011的位置高度H為H1
Figure 108147445-A0101-12-0035-43
H
Figure 108147445-A0101-12-0035-44
H2。
【00176】其中H、H1和H2的單位為mm。
【00177】殼體100在傾斜狀態下,食物在重力的作用下處在下側的烹飪區內,容置體200回轉,食物便在重力、摩擦力、離心力等的作用下翻滾,一部分食材被容器壁帶起,又在重力的作用下,克服容器壁摩擦力而跌落回下側的烹飪區。菜肴在翻滾的過程中,大部分食材都集中在容置體200內側壁與底壁之間的區域內,越是靠近底壁一側,食材的堆疊就越是嚴重,此處食材的受熱熟化成為一個問題。
【00178】一方面,為了解決底壁處堆積的食材難以熟化的問題,設置了 第二加熱裝置2012,從而使得底壁處堆積的食材能夠受熱充分;另一方面,還設置了第一加熱裝置2011來對這一部分堆積的食材進行加熱,設置的位置依據烹飪區的軸向截面的幾何重心所在位置高度進行設置。
【00179】下側的烹飪區為殼體100傾斜設置後,靜態下,食材主要的堆積區,堆積區的軸向截面依據容置體200的形狀而定,本實施例中,容置體200呈柱狀,容置體200的側壁傾斜設置在底壁上,容置體200的內側壁和底壁之間的夾角為鈍角,對於沒有容器蓋的旋轉容器而言,食材的堆積量上不會超過容置體200的容器口部,下不會超過底壁的最高點,此時烹飪區的軸向截面類似為三角形,對應的三角形的幾何重心即為烹飪區的軸向截面的幾何重心,外側壁的中心高度為外側壁中點的高度,在軸向方向,中心高度距離底壁和距離容器口部的距離相等。參考圖38,具體為,A點為頂側開口位置,AB為傾斜狀態下的水平線,△ABC即為烹飪區的軸線截面,x為AB的中點,y為BC的中點,z為AC的中點,則幾何重心為,xy、yz、xz三者的交點O1,幾何重心O1的在內腔中的高度為H1;O2為內腔的中心,中心O2的高度為H2;第一發熱元件的高度為H,此時H位於H1和H2之間。
【00180】在設置第一加熱裝置2011時,將第一加熱裝置2011設置在中心高度和幾何重心高度之間,因為,對於幾何重心位置而言,以三角形為例,重心到三角形3個頂點組成的3個三角形面積相等,且重心到頂點的距離與重心到對邊中點的距離之比為2:1,在烹飪時,視食材密度相同,所以在3個三角形中分佈的食材品質相同,若將第一加熱裝置2011設置在幾何重心附近的高度位置,便能夠兼顧到整個烹飪區中食材的均勻加熱,從而能使堆積的食材熟化。優選地,第一加熱裝置2011的高度設置在中心高度位置處,此時第一加熱裝置2011距離中心較近,亦能夠兼顧烹飪區內的食材均勻加熱。
【00181】烹飪區的具體形式可以依據食材堆積的情況作出設定,本實施例中,烹飪區的軸向截面近似為三角形,但在一些變通實施例中,如筒狀的容置體200,底壁直徑較小,傾斜角度較小,或者在開口一側設置了容器蓋,則軸向截面有可能近似為四邊形或者其他形狀,只要第一加熱裝置2011能依據幾何重心高度作出相應設置即可。一般而言,為了 達到良好的烹飪效果,容置體200傾斜狀態下,在重力方向上的烹飪區,最高刻度不超過底壁與側壁的連接處,以及不超過容置體200的頂側開口的最低端。對於設置有容器蓋,且在容器蓋上設有排氣口的旋轉容器而言,可以越過頂側開口,只要最高刻度不超過所述容器蓋的排氣口的位置即可。參考圖39,具體地,當烹飪區的軸向截面為近似四邊形時,A點為容器蓋的排氣口位置,AB為傾斜狀態下的水平線;□ABCD為烹飪區的軸向截面,x、y、z、w分別為邊AD、AB、BC、CD的中點,中位線Aw、Cx交於質點s,中位線Cy、Az交於質點q;中位線Bx、Dy交於質點p;中位線Bw、Dz交於質點r;連接sq和pr,得到質點O1,幾何重心O1的在內腔中的高度為H1;O2為內腔的中心,中心O2的高度為H2;第一發熱元件的高度為H,此時H位於H1和H2之間。
【00182】為了能夠使得幾何重心周邊的食材都能均勻受熱,將第一加熱裝置2011設置成環形,環繞設置在容置體200的外側壁上,環形設置的第一加熱裝置2011距離底部的距離相同,以烹飪區為三角形為例,環形設置的第一加熱裝置2011,能夠依次穿過重心到三角形3個頂點組成的3個三角形,從而能夠對容置體200進行環形加熱,食物在翻炒時,能夠受熱均勻。
【00183】第二加熱裝置2012設置在底壁處,與底壁外壁貼合設置,貼合設置的第二加熱裝置2012能夠以熱傳導的方式向底壁進行加熱,減少第二加熱裝置2012的熱輻射加熱所造成的熱量散失,因此對堆積食材的加熱效率更高,能夠使得容置體200堆積在底部的食材能夠充分受熱,進而解決堆積的食材難以完全熟化的問題。
【00184】容置體200和殼體100在支座400上傾斜烹飪時,傾斜角度相對於水平面的夾角為20-35度,在此角度範圍下,容置體200能夠對食材進行有效地翻滾,本實施例中,角度為30度,在其他實施例中,炒菜時的角度可以設置成其他角度,如20、25、32、35度等。
【00185】本實施例中,為了避免傾斜狀態下,炒菜時,食材從容置體200的開口一側掉落,因此所述容置體200的內側壁為內凹的弧形,內凹的弧形,能夠提高食材的翻炒效果,阻止食材向著容置體200一側翻滾,使得食材能在重力的作用下處在凹陷的內側壁內,進而及時地翻滾至容置體200底部一側,由於第一加熱裝置2011和第二加熱裝置2012的設 置,即使食材在底部堆積,也能夠熟化食材。
【00186】當然,凹陷的內側壁最好設置在傾斜的側壁上,否則食材將在底部過度堆積,影響烹飪品質和口感,因此對所述容置體200的側壁設置一定的傾斜角,使得整個容置體200具有呈碗狀的開口,該傾斜角不宜過大,過大容易使得食材翻滾時從口部跌落,過小,容易使得食材在腔體底部沉積,因此將側壁設置一定的傾斜角度該傾斜角度可以設置成90~100度。該傾斜角度的設置,能夠方便傾斜後食材向取放開口處翻滾,進而防止食材在底部的堆積。優選為95度,100度。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依據具體情況具體設置。
【00187】本實施例中,還可以設置電磁加熱(INDUCTION HEATING,後面簡稱IH)線盤(未示出)來替代第一加熱裝置2011和第二加熱裝置2012,本實施例中,第一加熱裝置2011和第二加熱裝置2012為電阻式的發熱管,通過熱傳導或熱輻射的方式對容置體200進行加熱,為了提高熱效率,第一加熱裝置2011和第二加熱裝置2012隨容置體200一體旋轉,當用IH線盤中來替代第一加熱裝置2011和第二加熱裝置2012,電磁線盤利用產生的電磁能進行加熱,非自發熱,且線盤結構複雜,因此,一般而言,將IH設置成非一體旋轉式。
【00188】為了解決食材堆積下,食材難以熟化的問題,IH線盤也採用凹形線盤,從而實現所述IH線盤對所述容置體200的外側壁和底壁進行加熱,所述容置體200傾斜狀態下在重力方向的下側形成烹飪區,所述烹飪區的軸向截面的幾何重心所在位置高度為H1,所述外側壁的中心高度為H2,所述IH線盤的側壁高度H為H1
Figure 108147445-A0101-12-0038-45
H
Figure 108147445-A0101-12-0038-46
H2;
【00189】相應的,線盤的側壁高度關係著整個堆積食材的加熱均勻性,因此,側壁高度也能依據烹飪區的幾何重心進行設置,從而實現對傾斜狀態下堆積的食材的均勻加熱,從而熟化食材。
【00190】採用IH加熱後,容置體200上的容器本體206可以設置電磁加熱片,通過電磁加熱片進行覆底,電磁能來加熱容置體200,此時將通過電磁加熱片接收電磁能產生熱量,實現對容置體200的加熱,容器本體206可以是其他金屬材料,如鋁材等,這些材料為電磁能激勵下的非發熱材質.當然,一些變通實施例中,所述容置體200的材料為鐵材質,那麼可以直接自發熱,無需覆底,鐵材質的容置體200蓄熱能力強,能 夠提高烹飪效果,加快食材熟化。
【00191】實施例14:
【00192】本實施提出了一種炒菜機,參考圖30,與實施例11相比,容置體200不再作為食物的直接烹飪器皿,而是內設一隨容置體200一起旋轉的烹飪容器500來完成食材的烹飪,包括:
【00193】殼體100;
【00194】容置體200,內設有隨其一起旋轉的烹飪容器500,容置體200可旋轉地設置於所述殼體100內,所述容置體200上設有隨其一起旋轉的加熱裝置201和\或電子元件;
【00195】傳動組件300,設置在所述殼體100上,用於驅動容置體200旋轉。
【00196】通過設置烹飪容器500,從而能夠解決現有技術中食材在容置體200中烹飪需要洗鍋的問題,烹飪容器500作為烹飪食材的容器,直接放置在容置體200中,容置體200上的加熱裝置201產生熱量,傳導至容置體200上後再傳導給烹飪容器500,旋轉的過程中,烹飪容器500與容置體200一起旋轉,利用旋轉產生的翻炒效果完成食材的烹飪,進行熟化食材,烹飪結束後,通過將烹飪容器500整個提起,內部食材便能夠完全脫離容置體200,從而保證了容置體200的乾淨衛生。與本實用新型提出的烹飪器具類似,設置的接線視窗101方便了接線效率,裝配作業體驗更好。
【00197】在上述炒菜機中,所述烹飪容器500的材質為金屬箔材,放置在所述容置體200的容置腔內。金屬箔材易成形,環保,成本低,導熱性好,可一次性使用,能夠作為餐具使用。
【00198】本實施例還可以像實施例二那樣,對容置體200的第一加熱裝置2011和第二加熱裝置2012進行類似設置,具體參考實施例4,本實施例不再贅述。
【00199】實施例15:
【00200】本實施例中,參考圖33-34,意在解決容置體200上設置的發熱管無法使得容置體200受熱均勻的技術問題,而提出了一種容置體200,包括:
【00201】容器本體206,內部設有腔體;以及
【00202】設置在所述容器本體206上的反射外罩207,所述反射外罩207與所述容器本體206之間設有支撐部208;
【00203】發熱管,設置在所述支撐部208上,所述發熱管與所述容器本體206之間存在第一間隙d,與所述反射外罩207之間存在第二間隙D。
【00204】本實施例中的反射外罩207可以具有隔熱功能,也可以不具備隔熱功能,主要是將發熱管產生的熱量反射回容置體200一側,使得容置體200的外側壁能受熱均勻。容置體200設置了發熱管,發熱管可以為電阻式發熱管,通過發熱絲產生熱量進行加熱,容置體200中可以進行食物的烹飪,在反射外罩207與容器本體206之間設置了支撐部208,發熱管設在支撐部208上,使得發熱管與容器本體206之間存在第一間隙d,與反射外罩207之間存在第二間隙D。
【00205】傳統的發熱管設置方式,為了能均勻加熱,一般會彎折多次繞著被加熱體進行設置,從而提高加熱的均勻性,但這需要很大的空間來完成發熱管的排布,且浪費能源,同時不管怎麼繞制,由於發熱管一般緊貼設置在容置體200的側壁上,將導致在發熱管于容置體200的側壁上的投影位置處,局部溫度過高,而在容置體200外側壁的其他位置,若距離發熱管的設置位置越遠,熱量則越難快速傳導至相應位置,使得容置體200的受熱不均勻。本實施例中,由於發熱管與容器本體206之間存在第一間隙d,因此在對容置體200進行加熱時,在投影位置處,發熱管將更多的是以輻射的形式進行熱傳導。相比於緊貼式設置而言,輻射式傳導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投影位置處的局部溫度,減小與其他偏遠位置處的溫差,進而提高整個容置體200的受熱均勻性;再加上設置的第二間隙D,將使得發熱管距離反射外罩207的距離更近,發熱管朝發熱外罩方向輻射的熱能,將更快的到達反射外罩207,進而反射回容置體200一側。在輻射時,以發熱管為中心,向反射外罩207方向輻射,到達反射外罩207時,再反射回來,這時利用反射的發射角,能使得其他位置也能儘快輻射到熱能,且面積更大,這樣將充分利用熱輻射的作用在容置體200上,從而提高整個容置體200外側壁的受熱均勻性。
【00206】參考圖33和34,反射外罩207內靠近內側壁一側設有隔熱層209,隔熱層209使得反射外罩207具備一定的隔熱能力,避免熱量散失,從而盡可能地保證朝反射外罩207方向輻射的熱能可以被容置體 200所吸收。
【00207】為了提高反射外罩207的反射能力,反射外罩207內側壁表面設有光滑的反射面;反射面粗糙度更小,漫反射效果更弱,能形成較強的鏡面反射能力。進而使得反射外罩207的反射能力提高。
【00208】發熱管包括:設置在容器本體206外側壁上的上發熱管210和下發熱管211,下發熱管211的第一間隙d2大於上發熱管210的第一間隙d1,烹飪的過程中,食物一般靠近底側,為了避免食材燒糊,因此下發熱管211的第一間隙d2設置成大於上發熱管210的間隙。
【00209】下發熱管211的第一間隙d2大於下發熱管211的管徑,保證支撐部208能夠有效地支撐起下發熱管211,避免支撐部208長期受熱變形而導致下發熱管211脫落的問題。
【00210】為了保證上發熱管210和下發熱管211朝向發熱外罩輻射的熱量能均勻地反射回來,因此,上發熱管210的第二間隙d2與下發熱管211的第二間隙d2相等,從而保證容置體200受熱的均勻性。
【00211】本實施例的容置體200可以運用於實施例1和2中,形成烹飪器具,容置體200設置在殼體100上,通過傳動元件300進行驅動旋轉,以完成食材的烹飪。
【00212】食材的烹飪不限於炒菜、煲湯、做飯、煮粥等。
【00213】實施例16:
【00214】本實施例提出了一種烹飪器具,參考圖35和36,包括殼體100、容置體200和傳動組件300,容置體200設置在殼體100中,與傳動組件300相連,在傳動元件300的傳動下,容置體200可以在殼體100中旋轉。
【00215】容置體200中,可以烹飪食材,傳動元件300與容置體200的底部耦合或固定,實現容置體200的旋轉,通過在殼體100或容置體200的周圍設置加熱裝置,能對容置體200進行加熱,食物在烹飪器具的回轉過程中,在重力或回轉的慣性力、離心力的作用下,實現翻炒,保證食材均勻受熱均勻,從而完成食材的烹飪。
【00216】容置體200可以設置成可拆的形式,也可以設置成不可拆的形式,本實施例中,容置體200與傳動元件300之間不可拆設置。容置體200上設有隨其一起旋轉的加熱裝置201和\或電子元件;一起旋轉的加 熱裝置201可以提高發熱效率,設置的電子元件可用於烹飪過程中的參數獲取及控制。
【00217】傳動組件300,設置在殼體100上,用於驅動所述旋轉容器旋轉。
【00218】殼體100的取放開口設置在容置體200的旋轉軸線方向上,殼體100的底側設有傳動元件300,該傳動元件300固定在殼體100上,包括驅動電機301和傳動機構,驅動電機301通過傳動機構驅動容置體200旋轉。
【00219】本實施例的旋轉容器為實施例一的結構,採用該類型的旋轉容器後,能夠使得本烹飪器具的旋轉容器受熱均勻。
【00220】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熟悉該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明白本發明包括但不限於附圖和上面具體實施方式中描述的內容。任何不偏離本發明的功能和結構原理的修改都將包括在權利要求書的範圍中。
200‧‧‧容置體
500‧‧‧烹飪容器
400‧‧‧支座
11‧‧‧放置腔
12‧‧‧取放開口
201‧‧‧加熱裝置
301‧‧‧驅動電機
42‧‧‧容器蓋
43‧‧‧排汽口
102‧‧‧鍋沿翻邊
2042‧‧‧隔層
100‧‧‧殼體
204‧‧‧保溫罩

Claims (15)

  1. 一種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包括殼體,殼體內設有可旋轉的容置體,其特徵在於,所述殼體內還設有隨容置體一起旋轉的保溫罩,所述容置體底部設有驅動電機,驅動電機驅動所述容置體或保溫罩轉動,所述容置體內放置有隨容置體一起旋轉的烹飪容器,所述殼體內還設有加熱裝置,所述加熱裝置隨所述容置體一起旋轉,所述烹飪容器貼合放置在所述容置體內表面;
    其中,所述保溫罩包括外罩殼體和形成於外罩殼體內的隔層,所述容置體設置在所述隔層中,所述加熱裝置設置在所述容置體外表面。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烹飪容器上設有容器蓋,所述烹飪容器和容器蓋結合形成結合面,所述烹飪容器的旋轉軸線與所述結合面垂直。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殼體上設有機蓋,所述機蓋蓋合在所述殼體上時壓緊所述結合面。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外罩殼體包括:罩外壁、罩內壁和形成於罩外壁與罩內壁之間的隔熱腔。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容置體設有鍋沿翻邊,所述鍋沿翻邊與所述外罩殼體的埠部密封設置。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鍋沿翻邊與所述外罩殼體之間設有隔熱環。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其特徵在於,
    所述容置體上設有隨其一起旋轉的所述加熱裝置和\或電子元件;
    設置在所述殼體上的傳動組件,用於驅動所述容置體旋轉,所述傳動組件中部設有過線孔,所述過線孔的一側設有導電滑環,所述導電滑環的導線經所述過線孔與所述加熱裝置和\或電子元件電連接;
    隔熱元件,設置在所述容置體與所述導電滑環之間。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隔熱組件包括位於所述容置體的旋轉軸方向上的非真空底座。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加熱裝置和\或電子元件的接線端子穿過所述非真空底座設置;或,所述容置體的固定引腳穿過所述非真空底座設置。
  10.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隔熱組件包括設置在所述傳動組件上的隔熱墊。
  11.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容置體設有位於殼體內側的所述鍋沿翻邊,所述鍋沿翻邊上設有隔熱件。
  12. 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隔熱件設有第一唇邊,所述第一唇邊遮擋所述容置體與所述殼體之間的回轉間隙。
  1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加熱裝置包括第一發熱元件和第二發熱元件,所述第一發熱元件和第二發熱元件各對應設置在所述容置體的外側壁和底壁上,所述容置體傾斜狀態下在重力方向的下側形成烹飪區,所述烹飪區的軸向截面的幾何重心所在位置高度為H1,所述容置體其內腔的中心高度為H2,所述第一發熱元件的位置高度為H,且H1
    Figure 108147445-A0101-13-0002-47
    H
    Figure 108147445-A0101-13-0002-48
    H2;其中H、H1和H2的單位為mm。
  14. 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容置體傾斜狀態下在重力方向的所述烹飪區,最高刻度不超過所述底壁與所述側壁的連接處。
  15. 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容置體傾斜狀態下在重力方向的所述烹飪區:最高刻度不超過所述容置體的頂側開口的最低端;或,所述容置體設有容器蓋,所述容器蓋設有排氣口,最高刻度不超過所述容器蓋的排氣口的位置。
TW108147445A 2018-12-25 2019-12-24 一種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 TW20202345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87769.2A CN111358272B (zh) 2018-12-25 2018-12-25 一种旋转式加热的炒菜机
CN201811587769.2 2018-12-25
CN201920411690.8 2019-03-28
CN201910241476.7 2019-03-28
CN201920411690.8U CN210124574U (zh)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烹饪器具
CN201910241476.7A CN111743379B (zh)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烹饪器具和翻炒式炒菜机
CN201920411619.X 2019-03-28
CN201920411712.0U CN209996033U (zh)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旋转容器和烹饪器具及炒菜机
CN201920411712.0 2019-03-28
CN201920411619.XU CN210124572U (zh)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旋转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3456A true TW202023456A (zh) 2020-07-01

Family

ID=71126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7445A TW202023456A (zh) 2018-12-25 2019-12-24 一種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023456A (zh)
WO (1) WO202013501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11013B2 (en) * 2003-02-18 2006-03-14 Leason Holdings Company, Llc Electric wok having food processor with automatic feed
CN103519676B (zh) * 2013-10-18 2016-02-03 翟冬梅 多功能组合炊具
CN204336629U (zh) * 2015-01-09 2015-05-20 广东顺德东方麦田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多功能自动炒菜机
CN108634766B (zh) * 2018-05-14 2021-06-25 浙江华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需人工翻炒的炒菜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35018A1 (zh) 2020-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80042891A (ko) 가열 용기
WO2013155227A1 (en) Microwave moisture lock cover
CN111358275B (zh) 一种旋转式炒菜机
US20240221452A1 (en) Heating assembly and automatic meals-selling machine
CN210697141U (zh) 一种旋转式炒菜机
CN210124575U (zh) 一种旋转烹饪炒菜机
TW202023456A (zh) 一種旋轉式加熱的炒菜機
WO2016189897A1 (ja) 蓋および調理器
CN111358272B (zh) 一种旋转式加热的炒菜机
CN216060138U (zh) 外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CN210520760U (zh) 烹饪装置
CN209863303U (zh) 一种烹饪容器的压紧装置及炒菜机
CN209863301U (zh) 一种旋转式加热的炒菜机
CN210354406U (zh) 一种通配式烹饪器具
CN209074127U (zh) 一种双内胆电饭锅
CN209863308U (zh) 一种旋转烹饪型炒菜机
CN209863305U (zh) 一种可视旋转翻炒型炒菜机
CN111358270B (zh) 一种旋转烹饪型炒菜机
JP2020018859A (ja) 多機能調理器具
CN221307977U (zh) 一种用于烹饪器具内胆的升降板结构
CN206979308U (zh) 早餐机
CN111358271A (zh) 一种旋转式炒菜机
CN219206516U (zh) 一种便于取出内锅防止烫手的电饭锅
CN208541104U (zh) 一种带有煎烤功能的早餐机
CN105310485A (zh) 防护节能高压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