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60138U - 外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外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60138U
CN216060138U CN202121043879.XU CN202121043879U CN216060138U CN 216060138 U CN216060138 U CN 216060138U CN 202121043879 U CN202121043879 U CN 202121043879U CN 216060138 U CN216060138 U CN 2160601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heat
heating plate
outer pot
magne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4387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俊滨
刘金旺
林鑫
先诗思
马振通
张宇晴
秦政
周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104387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601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601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6013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外锅组件和一种烹饪设备。其中,外锅组件包括:锅体,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支撑内层、连接层、隔层和支撑外层,支撑内层和隔层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隔层与支撑外层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置液体的第二容纳腔,连接层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连接层朝向支撑内层的一侧设置有隔热部和导热部;驱动装置,设置于锅体的外部,用于驱动连接层转动,以使隔热部和导热部中的一个与支撑内层抵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锅组件,使得驱动装置能够根据烹饪设备的不同模式驱动连接层转动以实现隔热或导热的作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大大提高了烹饪效率,并提高热量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外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外锅组件和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的烹饪设备,如电饭煲,在烹饪结束后,锅内的蒸汽、处于高温的食物以及内胆壁面均储有大量热量,通常情况下,这些热量中的大部分并没有有效利用,无端浪费,存在浪费资源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外锅组件和烹饪设备,以提高烹饪设备烹饪后余热的利用率,节约能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外锅组件,包括:锅体,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支撑内层、连接层、隔层和支撑外层,支撑内层和隔层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隔层与支撑外层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置液体的第二容纳腔,连接层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连接层朝向支撑内层的一侧设置有隔热部和导热部;驱动装置,设置于锅体的外部,用于驱动连接层转动,以使隔热部和导热部中的一个与支撑内层抵接。
进一步地,支撑外层设置有与第二容纳腔相连通的进液口、出液口和排气口,排气口与外部环境连通,进液口和出液口均位于排气口的下方。
进一步地,外锅组件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设置于第二容纳腔的内部或外部,用于检测容置于第二容纳腔内的液体的温度;和/或进液口、出液口、排气口设置有相对应的开关结构,以控制进液口的开闭、出液口的开闭、排气口的开闭。
进一步地,支撑内层朝向连接层的一侧设置有定位部;连接层朝向支撑内层的一侧设置有与定位部相适配的限位部,隔热部和导热部沿锅体的周向分布于限位部的两侧;连接层与隔层之间具有缝隙。
进一步地,导热部与定位部的接触面积大于隔热部与定位部的接触面积;和/或限位部的数量为多个,并沿锅体的周向间隔分布,设置有隔热部的限位部的数量小于设置有导热部的限位部的数量;和/或导热部为扇形结构。
进一步地,隔热部包括设置于限位部的隔热涂层;导热部和限位部为一体结构,限位部为金属制件。
进一步地,外锅组件还包括:加热盘,锅体的底部设置有通孔,加热盘位于通孔处,与支撑内层相连接并合围成用于容置内胆的第三容纳腔,加热盘设置有与锅体同轴的环形槽;限温器,设置于加热盘远离锅体的一侧上,并包括能够靠近和远离加热盘的伸缩部;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磁吸件、滑块、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磁吸件滑动地设置于环形槽内,滑块滑动地设置于加热盘上,并通过第一连杆与限温器连接,通过第二连杆与第一磁吸件连接;其中,连接层具有磁性或设置有与第一磁吸件相适配的第一磁性件,伸缩部移动,通过滑块能够带动第一磁吸件沿环形槽移动以使连接层转动。
进一步地,外锅组件还包括:壳体,壳体设置有安装腔,锅体、加热盘均位于安装腔内;限温器还包括第二磁性件,第二磁性件位于环形槽靠近锅体轴心的一侧,并与加热盘相连接,伸缩部包括第二磁吸件和弹性件,第二磁吸件位于第二磁性件远离加热盘的一侧,弹性件的一端与壳体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磁吸件相连接,并能够在第二磁性件具有磁性或失去磁性时,带动第一磁吸件向靠近或远离第二磁性件的方向移动。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内胆;以及第一方面任一项的外锅组件,内胆适于放置于支撑内层的内部。
进一步地,烹饪设备还包括:控制器,与外锅组件的加热盘、限温器相连接,用于在烹饪设备处于加热模式时,控制加热盘工作,限温器的第二磁性件具有磁性,在烹饪设备处于保温模式时,控制加热盘停止工作,限温器的第二磁性件失去磁性;供液部,与外锅组件的进液口相连通;储液部,与外锅组件的出液口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锅组件和烹饪设备,锅体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支撑内层、连接层、隔层和支撑外层,其中,支撑内层和隔层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隔层和支撑外层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用于容置液体,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锅组件为双夹层结构。通过在第一容纳腔内增设连接层,驱动装置能够根据烹饪设备的不同模式驱动连接层转动以使隔热部或导热部与支撑内层连接,以实现隔热或导热的作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大大提高了烹饪效率,并有效回收了烹饪设备工作后产生的大量余热,能够避免用户在取出食材时被烫伤的问题,而加热后的余热直接用于供应厨房日常热水,实用性较强,大大节约了能源,提高热量的利用率,扩大了产品的功能,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视角的锅体和内胆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个视角的锅体和内胆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撑外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部分外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个实施例的部分外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撑内层和连接层在隔热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支撑内层和连接层在导热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支撑内层和连接层在导热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温度与方便米饭的比热容的关系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0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外锅组件,110锅体,111支撑内层,1111定位部,112连接层,1121隔热部,1122导热部,1123限位部,113隔层,114支撑外层,1141进液口,1142出液口,1143排气口,115第一容纳腔,116第二容纳腔,117通孔,120驱动装置,121第一磁吸件,122滑块,123第一连杆,124第二连杆,130加热盘,131环形槽,140限温器,141伸缩部,142第二磁性件,143第二磁吸件,144弹性件,150外壳,151支脚,152电源插座,153操作面板,200烹饪设备,210内胆,220盖体,221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外锅组件100和烹饪设备200。其中,如图1所示,烹饪设备200包括内胆210和外锅组件100,内胆210用于容置食材,内胆210能够放置于外锅组件100中或从外锅组件100中取出,例如在烹饪过程中,内胆210放置于外锅组件100中以对内胆210中的食材进行烹饪,当需要对内胆210进行清洗时,可以将内胆210从外锅组件100中取出进行清洗,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具体地,烹饪设备200可以为电饭煲、电饭锅、电压力锅或满足要求的其他烹饪设备200,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定,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以烹饪设备200为电饭煲为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提及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外锅组件100,包括:锅体110,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支撑内层111、连接层112、隔层113和支撑外层114,支撑内层111和隔层113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115,隔层113与支撑外层114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置液体的第二容纳腔116,连接层112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5内,连接层112朝向支撑内层111的一侧设置有隔热部1122和导热部1121;驱动装置120,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5的外部,用于驱动连接层112转动,以使隔热部1122和导热部1121中的一个与支撑内层111抵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锅组件100,如图1、图2、图3、图4、图8、图9所示,包括锅体110和驱动装置120,锅体110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支撑内层111、连接层112、隔层113和支撑外层114,其中,支撑内层111和隔层113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115,隔层113和支撑外层114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116,第二容纳腔116用于容置液体,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锅组件100为双夹层结构。
通过在第一容纳腔115内可转动地设置连接层112,即连接层112可相对于支撑内层111和隔层113转动,连接层112朝向支撑内层111的一侧设置有隔热部1122和导热部1121,通过设置于锅体110外部的驱动装置120驱动连接层112转动,能够使隔热部1122和导热部1121中的一个与支撑内层111抵接。其中,当隔热部1122与支撑内层111抵接时,隔热部1122能够阻碍支撑内层111的热量传递至隔层113和支撑外层114,有利于降低支撑内层111和位于支撑内层111内部的内胆210的散热效率,即降低热量的散热,使得热量能够集中地作用于内胆210内的食材以提高烹饪效率,可以理解的是,此种情况下连接层112起到隔热的作用,适用于烹饪设备200的加热模式,以进行集中加热,提高食材的烹饪效率。
当导热部1121与支撑内层111抵接时,支撑内层111的热量能够经连接层112的导热部1121快速传递至隔层113和支撑外层114,以对第二容纳腔116内的液体加热,而加热后的液体能够供用户使用,如清洗厨具、清洗食材等,避免了热量无端浪费的问题,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节约能源。可以理解的是,此种情况下,连接层112起到了导热的作用,适用于烹饪设备200的保温模式,以将烹饪结束后内胆210中的热量传递至第二容纳腔116对液体加热,使内胆210中的食材快速达到可食用温度,避免内胆210较热存在烫伤用户的问题,同时利用余热加热液体,提高了热量利用率,并方便用户使用,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适于推广应用。
进一步地,烹饪设备200在保温模式下,虽然温度下降的较传统烹饪设备200较快,但加热后的液体的温度与内胆210的温度形成热平衡,后续温度降低缓慢,实现了双向保温,减少了烹饪设备200保温模式下的功率消耗。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在第一容纳腔115内增设连接层112,驱动装置120能够根据烹饪设备200的不同模式驱动连接层112转动以实现隔热或导热的作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大大提高了烹饪效率,并有效回收了烹饪设备200工作后产生的大量余热,能够避免用户在取出食材时被烫伤,而加热后的余热直接用于供应厨房日常热水,实用性较强,大大节约了能源,提高热量的利用率,扩大了产品的功能,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支撑外层114设置有与第二容纳腔116相连通的进液口1141、出液口1142和排气口1143,其中,进液口1141用于将外部的液体供给至第二容纳腔116内,如将水源的水输入至第二容纳腔116,出液口1142用于将第二容纳腔116内的液体输出至外部环境以供用户使用,如将加热后的液体经出液口1142输出至外部环境供用户清洁厨具,使用方便。其中,排气口1143的设置,使第二容纳腔116与外部环境连接,能够避免第二容纳腔116的空间有限而使进水困难的问题,进而提高第二容纳腔116的进水效率,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进一步地,进液口1141和出液口1142均位于排气口1143的下方,这样的设置,方便出水与进水,同时有利于提高进水的平稳性,并提高第二容纳腔116内液体受热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进液口1141、出液口1142、排气口1143设置有相对应的开关结构,以控制进液口1141的开闭、出液口1142的开闭、排气口1143的开闭,以满足第二容纳腔116进液、排液、排气等不同功能的需求,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具体地,开关结构可以为电磁阀、闸门开关、或满足要求的其他结构,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外锅组件100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容纳腔116内部或外部的温度检测装置,通过温度检测装置来检测第二容纳腔116内液体的温度,使得在第二容纳腔116中的液体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阈值时,经出液口1142排出供用户使用,并经进液口1141将冷水输入至第二容纳腔116,避免第二容纳腔116中的液体的温度较高而影响支撑内层111和内胆210的散热效率,进一步提高烹饪设备200的保温效率,并提高热量的利用率,节约能源。可以理解的是,温度检测装置设定预设温度阈值要比烹饪设备200处于保温模式下内胆210的预设温度阈值高,以通过温度检测装置的感应更好地控制水浴温度,确保良好的散热效果,以提高保温效率。
进一步地,烹饪设备200包括供液部和储液部,供液部与进液口1141连通,以将冷水输入至第二容纳腔116中,储液部与出液口1142连通,以将第二容纳腔116内加热后的温水输出至储液部进行存储,供用户使用。具体地,储液部可以具有保温功能,以对存储至储液部中的温水进行保温,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具体地,温度检测装置可以设置在第二容纳腔116的内部,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容纳腔116的外部,温度检测装置的不同设置位置能够满足温度检测装置不同结构的需求,其中,温度检测装置可以为温度传感器或满足要求的其他装置,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3、图4、图8和图9所示,支撑内层111朝向连接层112的一侧设置有定位部1111,连接层112朝向支撑内层111的一侧设置有与定位部1111相适配的限位部1123,也就是说,连接层112与支撑内层111是通过限位部1123与定位部1111相接触进行抵接的。通过隔热部1122和导热部1121沿锅体110的周向分布于限位部1123的两侧,这样的设置,当连接层112沿锅体110的周向正转(如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时,位于限位部1123一侧的隔热部1122与定位部1111抵接,能够阻碍支撑内层111的热量传递至隔层113和支撑外层。当连接层112沿锅体110的周向反转(如逆时针旋转或顺时针旋转)时,位于限位部1123另一侧的导热部1121与定位部1111抵接,能够将支撑内层111的热量快速传递至隔层113和支撑外层114。也就是说,通过设置相适配的定位部1111和限位部1123,并将隔热部1122和导热部1121沿锅体110的周向分布于限位部1123的两侧,在确保连接层112正向或反向转动的过程中,隔热部1122或导热部1121能够可靠与支撑内层111抵接的情况下,有利于减小支撑内层111与连接层112之间的距离,进而满足外锅组件100结构紧凑、体积较小、占用空间小的需求,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
进一步地,连接层112与隔层113之间具有缝隙,缝隙的设置,有利于确保连接层112相对于隔层113能够可靠、灵活转动,避免连接层112与隔层113紧密贴合而降低连接层112转动的灵活性,进而提高连接层112转动的可靠性。具体地,缝隙的宽度为0.5mm至1mm,例如,缝隙的宽度为0.5mm、0.7mm、0.8mm、1mm或满足要求的其他数值,合理设置缝隙的宽度,在确保连接层112相对于隔层113灵活转动的情况下,减小隔层113与连接层112之间的缝隙,以保证热量良好的传递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定位部1111和限位部1123可以为相适配的凸起结构、凹槽结构或满足要求的其他结构,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定。如图所示,定位部1111包括定位凸起,限位部1123包括限位凸起,隔热部1122和导热部1121设置于限位凸起的两侧,且沿顺时针方向,隔热部1122位于导热部1121的前方。
具体地,隔热部1122包括设置于限位部1123的隔热涂层,即在限位凸起的一侧覆设隔热材料以形成隔热涂层,连接层112正转使限位部1123设置有隔热涂层的部分与定位部1111抵接,隔热涂层的设置能够阻碍支撑内层111的热量经定位部1111、限位部1123、连接层112传递至隔层113和支撑外层114,进而起到降低热传导的作用。可以理解的是,隔热部1122也可以为满足要求的其他结构,如图9所示,例如隔热部1122为隔热材质质件,该隔热材质质件连接于限位件上。
导热部1121和限位部1123为一体结构,限位部1123为金属制件,即导热部1121和限位部1123均为金属质件,导热部1121为限位部1123的一部分,利用金属的导热性,连接层112反转使限位部1123未设置隔热涂层的部分与定位部1111抵接,即限位部1123的金属质件直接与定位部1111抵接,进而使得支撑内层111的热量经定位部1111、限位部1123、连接层112传递至隔层113和支撑外层114,对第二容纳腔116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提高了散热效率,并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可以理解的是,导热部1121也可以为满足要求的其他结构,例如导热部1121为导热材质质件,该导热材质质件连接于限位件上。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也可以将隔热部1122设置在支撑内层111的定位部1111上,这样,连接层112正转使限位部1123与定位部1111的一侧抵接,隔热部1122位于限位部1123和定位部1111之间能够阻碍支撑内层111的热量经定位部1111、限位部1123、连接层112传递至隔层113和支撑外层114,进而起到降低热传导的作用。当连接层112反转使限位部1123与定位部1111的另一侧抵接时,隔热部1122位于定位部1111与限位部1123抵接的另一侧,即隔热部1122并未与限位部1123接触,通支撑内层111的热量经定位部1111、限位部1123、连接层112传递至隔层113和支撑外层114,进而起到热传导的作用,实现了连接层112的导热作用。
进一步地,连接层112为白口铸铁件,如连接层112为白口铸铁片,限位部1123和导热部1121形成于连接层112,即限位部1123和导热部1121均为白口铸铁件且与连接层112为一体结构,隔热部1122为设置于限位部1123一侧的隔热涂层,这样的设置,有利于简化连接层112的加工步骤,降低制造成本,同时,在确保连接层112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
具体地,支撑内层111为铸铝制件,如支撑内层111为铸铝片,隔层113为铸铝制件,如隔层113为铸铝片,支撑外层114为塑料制件,如支撑外层114为塑料片。可以理解的是,支撑内层111、隔层113、支撑外层114也可以为满足要求的其他材质制件,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定。可以理解的是,铸铝制件、白口铸铁件成本较低,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锅组件100的成本与相关技术中的外锅组件100的成本相比增长较少,在批量生产的情况下,成本增长并不显著,适于推广应用。
在上述实施例中,一方面,导热部1121与定位部1111的接触面积大于隔热部1122与定位部1111的接触面积,由于真空结构具有隔热的效果,当隔热部1122与定位部1111的接触面积小于导热部1121和定位部1111的接触面积的情况下,可以利用隔热部1122、支撑内层111和连接层112之间的真空结构、连接层112和隔层113之间的真空结构同时进行隔热,进而确保良好的隔热效果,同时,由于导热部1121与定位部1111的接触面积较大,也能够确保良好的导热效果,进而能够满足烹饪设备200加热模式下集中对食材进行进行加热,保温模式下快速使食材达到可食用温度的需求,即确保了良好的加热效率和保温效率。
另一方面,限位部1123的数量为多个,并沿锅体110的周向间隔分布,其中,设置有隔热部1122的限位部1123的数量小于设置有导热部1121的限位部1123的数量,也就是说,设置有导热部1121的部分限位部1123设置有隔热部1122,设置有导热部1121的另一部分限位部1123未设置有隔热部1122。可以理解的是,支撑内层111设置有与限位部1123相匹配的定位部1111,这样地设置,使得隔热部1122与定位部1111接触的数量小于导热部1121与定位部1111接触的数量,可以利用支撑内层111和连接层112之间的真空结构、连接层112和隔层113之间的真空结构同时进行隔热,确保良好的隔热效果,同时,由于导热部1121与定位部1111的接触的数量较多,也能够确保良好的导热效果,进而能够满足烹饪设备200加热模式下集中对食材进行进行加热,保温模式下快速使食材达到可食用温度的需求,即确保了良好的加热效率和保温效率。
进一步地,可以所有限位部1123上设置导热部1121,在部分限位部1123上设置隔热部1122,如当限位部1123的数量大于等于三时,可以进在一个或两个限位部1123上设置隔热部1122。
进一步地,也可以使任一隔热部1122与定位部1111的接触面积小于任一导热部1121与定位部1111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大真空空间,保证良好的隔热效果和导热效果。
进一步地,可以将导热部1121设置为扇形结构,扇形结构的导热部1121有利于增大导热面积,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可以理解的是,导热部1121也可以为满足要求的其他结构,如三角形结构、梯形结构或满足要求的其他结构,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外锅组件100还包括加热盘130和限温器140,锅体110的底部设置有通孔117,加热盘130位于通孔117处,与支撑内层111相连接并合围成用于容置内胆210的第三容纳腔。也就是说,当内胆210放置于第三容纳腔后,加热盘130工作能够对内胆210中的食材进行烹饪。加热盘130设置有与锅体110同轴的环形槽131,限温器140设置于加热盘130远离锅体110的一侧上,并包括能够靠近和远离加热盘130的伸缩部141。可以理解的是,当烹饪设备200更换烹饪模式,如由加热模式变更为保温模式,或由保温模式变为加热模式,伸缩部141会移动。具体地,当烹饪设备200处于加热模式时,伸缩部141与加热盘130接触,当烹饪设备200处于保温模式时,伸缩部141远离加热盘130。也就是说,限温器140的伸缩部141会根据烹饪设备200的模式的切换而移动。
进一步地,当烹饪设备200处于保温模式下,锅体110还可以吸收底部来自加热盘130传递至支撑内层111、连接层112、第一容纳腔115和第二容纳腔116中难以回收的部分热量,进一步加快第二容纳腔116底部的液体较快达到预设温度阈值。
如图7所示,驱动装置120包括第一磁吸件121、滑块122、第一连杆123和第二连杆124,第一磁吸件121滑动地设置于环形槽131内,滑块122通过第一连杆123与限温器140连接,滑块122通过第二连杆124与第一磁吸件121连接,且滑块122能够沿加热盘130的径向移动。通过连接层112具有磁性或设置有与第一磁吸件121相适配的第一磁性件,伸缩部141向靠近或远离加热盘130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通过第一连杆123能够带动滑块122沿加热盘130的径向移动,滑块122通过第二连杆124能够带动第一磁吸件121沿环形槽131移动,进而使连接层112转动,以使连接层112的隔热部1122或导热部1121与支撑内层111抵接。也就是说,通过合理设置第一磁吸件121、滑块122、第一连杆123和第二连杆124与限温器140之间的位置关系,使得驱动装置120和限温器140形成曲柄滑块122机构,通过限温器140的伸缩部141移动即可驱动连接层112转动,以使隔热部1122或导热部1121与支撑内层111连接,以实现隔热或散热的作用,并与烹饪设备200的工作模式相适配,进而提高加热效率或保温效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大大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并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适于推广应用。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利用限温器140与驱动装置120相配合,结合烹饪设备200的控制器,即可实现连接层112的隔热或导热功能与烹饪设备200的加热模式或保温模式同步联动控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便于加工,且成本较低,适于推广应用。
具体地,一方面,连接层112具有磁性,如连接层112为白口铸铁质件,第一磁吸件121为磁铁、磁钢或满足要求的其他磁吸件,第一磁吸件121移动,即可带动连接层112移动。另一方面,连接层112设置有第一磁性件,如连接层112连接有金属片,第一磁吸件121移动,即可通过金属片制的第一磁性件带动连接层112移动。也就是说,第一磁吸件121通过非接触磁力给连接层112提供旋转力矩,从而带动连接层112转动,起到控制连接层112转动的作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同时,能够确保第一容纳腔115的密封性,有利于提高隔热效果或传热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外锅组件100还包括壳体,壳体设置有安装腔,锅体110、加热盘130均位于安装腔内,也就是说,壳体对锅体110和加热盘130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避免支撑外层114和加热盘130的温度较高而烫伤用户,有利于提高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并提高锅体110和加热盘130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如图7所示,限温器140包括第二磁性件142和伸缩部141,第二磁性件142位于环形槽131靠近锅体110轴心的一侧,并与加热盘130相连接,伸缩部141包括第二磁吸件143和弹性件144,第二磁吸件143位于第二磁性件142远离加热盘130的一侧,弹性件144的一端与壳体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磁吸件143相连接,弹性件144能够在第二磁性件142具有磁性或失去磁性时,带动第二磁吸件143向靠近或远离第二磁性件142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当烹饪设备200处于加热模式时,第二磁性件142具有磁性,如第二磁性件142接电具有磁性,此时,第二磁吸件143与第二磁性件142之间具有吸合力,使得第二磁吸件143带动弹性件144向靠近加热盘130的方向移动并与第二磁性件142相互吸合,进而通过第一连杆123使滑块122向远离锅体110轴心的方向移动,通过第二连杆124带动第一磁吸件121沿环形槽131正向移动,由于连接层112具有磁性或设置有第一磁性件,因此,会带动连接层112正向转动以使隔热部1122与支撑内层111抵接,即连接层112实现隔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烹饪设备200的加热效率。
当烹饪设备200处于保温模式时,第二磁性件142失去磁性,如第二磁性件142断电失去磁性,此时,第二磁吸件143和第二磁性件142之间没有吸合力,第二磁吸件143在弹性件144的作用下向远离加热盘130的方向移动,进而通过第一连杆123使滑块122向靠近锅体110轴心的方向移动,通过第二连杆124带动第一磁吸件121沿环形槽131反向移动,由于连接层112具有磁性或设置有第一磁性件,因此,会带动连接层112反向转动以使导热部1121与支撑内层111抵接,即连接层112实现散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烹饪设备200的保温效率。
具体地,弹性件144为弹簧,可以理解的是,弹性件144也可以为满足要求的其他结构。第二磁吸件143为磁铁、磁钢或满足要求的其他磁吸件,第二磁性件142为铁块或满足要求的其他磁性件。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外壳150上设置有支脚151,通过支脚151能够将外锅组件100支撑在工作面上,如将烹饪设备200支撑在橱柜台面上。外壳150上还设置有电源插座152,可以理解的是,电源插座152与烹饪设备200的控制器电连接,以实现将烹饪设备200的控制***与电源的电连接,确保烹饪设备200的正常使用。外壳150上还设置有操作面板153,以方面用户通过操作面板153选择烹饪设备200的工作模式,如通过操作面板153选择加热模式或保温模式,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具体地,操作面板153上还设置有指示灯,以显示烹饪设备200的当前工作状态。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200,包括:内胆210;以及第一方面任一项的外锅组件100,内胆210适于放置于支撑内层111的内部。由于烹饪设备200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的外锅组件100,因此具有该外锅组件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烹饪设备200还包括:控制器,与外锅组件100的加热盘130、限温器140相连接,当烹饪设备200处于加热模式时,控制器控制加热盘130工作,限温器140的第二磁性件142具有磁性,此时,通过驱动装置120即可驱动连接层112转动转动至使隔热部1122与支撑内层111抵接,即连接层112实现隔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烹饪设备200的加热效率。当烹饪设备200处于保温模式时,控制器控制加热盘130停止工作,限温器140的第二磁性件142失去磁性,此时,通过驱动装置120即可驱动连接层112转动转动至使导热部1121与支撑内层111抵接,即连接层112实现导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烹饪设备200的保温效率,有效回收了烹饪设备200工作后产生的大量余热,且避免用户在取出食物时被烫伤,热量直接用于供应厨房日常热水,实用性强。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利用驱动装置120和限温器140相连接,即可实现连接层112的隔热或导热功能与烹饪设备200的加热模式或保温模式同步联动控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便于加工,减少成本。
进一步地,烹饪设备200还包括与进液口1141相连通的供液部,以及与出液口1142相连通的储液部。具体地,进液口1141、出液口1142、排气口1143的开关结构与控制器相连通,控制器还与温度检测装置相连接,以根据烹饪设备200的工作模式和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切换进液口1141的关闭、出液口1142的关闭、排气口1143的关闭。
具体地,当烹饪设备200处于加热模式下,控制器控制开关结构使进水口和排气口1143打开,出水口关闭,供水部工作将冷水输入至第二容纳腔116,直至第二容纳腔116充满水,关闭供水部闸门,并控制进水口和排气口1143关闭。
当烹饪设备200处于保温模式下,第二容纳腔116中的冷水温度逐渐升高,当第二容纳腔116中的冷水温度达到预设温度阈值时,即第二容纳腔116中的液体温度与内胆210形成热平衡状态时,其中,预设温度阈值可以为55℃、60℃、65℃或满足要求的其他数值。也就是说,当第二容纳腔116中的水温达到或超过预设温度阈值时,控制器控制开关结构使出液口1142打开,将第二容纳腔116中的液体排出至储液箱进行保温,此时,控制器通过开关结构控制出液口1142与排气口1143开启,进气口关闭,直至水全部排出,关闭所有闸门,即控制出液口1142和排气口1143关闭,然后重复上述进液的操作,再次将第二容纳腔116中输满液体。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烹饪设备200还包括盖体220,外锅组件100远离加热盘130的一侧设置有开口,通过开口能够将内胆210放入外锅组件100中或从外锅组件100中取出,盖体220能够打开或闭合开口以满足烹饪设备200正常烹饪、获取烹饪食材等不同功能的需求,其中,盖体220上还设置有把手221,通过把手221方便盖体220与外锅组件100的连接和分离,提升用户的操作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烹饪设备200为电饭煲,电饭煲的外锅组件100包括由内至外的支撑内层111、连接层112、隔层113和支撑外层114,内胆210设置于支撑内层111内,用于容纳米饭,并与加热盘130接触。支撑内层111和隔层113构成密封真空层,即第一容纳腔115为密封真空层,如支撑内层111和隔层113上下相接,形成真空层,起到隔热的作用,连接层112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5内部,连接层112和隔热之间具有缝隙以使连接层112相对于隔层113能够发生旋转运动,隔层113和支撑外层114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116,用于容纳水。
其中,如图8、他9和图10所示,连接层112朝向支撑内层111的一侧设置有隔热部1122和导热部1121,支撑内层111朝向连接层112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凸起,具体地,连接层112朝向支撑内层111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凸起,沿锅体110的周向,限位凸起的一侧设置有隔热涂层。当连接层112需要隔热时,驱动装置120驱动连接层112转动使设置有隔热涂层的限位凸起与支撑内层111的定位凸起接触,配合真空层隔热,起到降低热传导作用。连接层112为金属制件,具有导热性,即限位凸起未设置隔热涂层的一侧具有导热性,当连接层112需要导热时,驱动装置120驱动连接层112转动使未设置有隔热涂层的限位凸起与支撑内层111的定位凸起接触,起到导热的作用。
如图5和图6所示,加热盘130的底部设置有环形槽131,驱动装置120包括第一磁吸件121、滑块122、第一连杆123和第二连杆124,第一磁吸件121滑动地设置于环形槽131内,滑块122通过第一连杆123与限温器140连接,滑块122通过第二连杆124与第一磁吸件121连接,且滑块122能够沿加热盘130的径向移动。限温器140包括第二磁性件142的、第二磁吸件143和弹性件144。当第二磁性件142达到一定温度时,失去磁性,弹性件144将第二磁吸件143块往下拉,使开关断开,此时电饭煲由加热模式切换为保温,此时,第二磁吸件143通过第一连杆123杆拉动滑块122向加热盘130圆心移动,从而推动第一磁吸件121在环形槽131内做旋转运动。即第一磁吸件121通过非接触磁力给真空层内的连接层112力矩,从而带动连接层112转动,起到控制作用。
当电饭煲处于加热模式时,控制器控制加热盘130工作对内胆210内的食材加热,为了防止内胆210的热量散失,连接层112在驱动装置120的控制下受到逆时针磁钮矩的作用,即连接层112逆时针方向转动,使连接层112的限位凸起中的隔热涂层与支撑内层111的定位凸起相连,具体地,相接触的限位凸起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其他未设置有隔热涂层的限位凸起并不与定位凸起接触,配合真空隔热,起到降低热传导作用。此时控制器控制供水部向第二容纳腔116开始加入冷水,控制器控制进液口1141与排气口1143闸门开启,出液口1142闸门关闭,直至第二容纳腔116内充满水,关闭所有闸门。
当电饭煲处于保温模式下,相关技术中的电饭煲的热量会通过内胆、支撑内层传递至支撑外层,手摸电饭煲外壳会有微热感。而本使用新型提供的电饭煲,通过驱动装置120控连接层112顺时针转动,使得连接层112上未设置有隔热涂层的限位凸起与支撑内层111上的定位凸起大面积相接,连接层112为导热模式,热量通过金属热传导越过真空结构,传递到第二容纳腔116使水温上升,当第二容纳腔116中的冷水温度达到预设温度阈值时,即第二容纳腔116中的液体温度与内胆210形成热平衡状态时,将第二容纳腔116中的热水排出热水至外置的储液部进行保温,以方便用户使用。
其中,第二容纳腔116是一个小空腔,进液口1141出液口1142均设置在支撑外层114的下部,可以使得进出水平稳,且保证加热均匀。水除通过吸收内胆210散发出来的米饭降温放热与蒸汽液化潜热外,还可以吸收底部来自加热盘130传递至锅体110底部的难以回收的部分热量,可加快第二容纳腔116底部的水较快达到预设温度阈值,排气口1143设置在水层顶部,以解决内腔进水不通畅的问题。
举例而言,以5L左右的电饭煲为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锅组件节约能耗的过程,具体如下:
(1)5L左右的电饭煲的功率范围大约为900W至1000W,以950W为例,蒸(煮)米饭时,加热时间大约为25min至30min,以30min为例,保温时的平均功率大约为70W至80W,以75W为例,假设一次吃饭中保温时间为30min至45min,以40min为例,则电饭煲做一次饭所消耗的能量Q为:
Q=950W×0.5×60×60s+75W×0.67×60×60s=1890.9KJ。
(2)以一次4至5个人的饭量,可以一次煮大米1kg左右为例,根据大米和水的比例为1:(1.2-1.5),假设煮1kg大米需要1.5kg的水,可以煮出来2.2kg左右的熟米饭,其中,米饭做熟时的温度为105℃,保温时温度为55℃,正常室内水温为20℃。已知熟米饭的比热容为C=2.9kJ/(kg.℃);水的比热容C=4.2kJ/(kg.℃);水的汽化潜热γ=539.5kcal/kg,方便米饭的比热容Cp=2.2249+0.7042(1-e-0.0423T);其中,T表征方便米饭的温度;Cp表征方便米饭的比热容,KJ/(Kg·℃),温度与方便密封的比热容的关系如图11所示。
①食用米饭的热量Q为:
Q=cmΔT=2.9kJ/(kg.℃)×2.2kg×(55-37)℃=114.84KJ;
则理想情况下散失的热量Q为:
Q=Q-Q=1890.9KJ-114.84KJ=1776.06KJ;
由此可知,做一次饭所消耗的能量绝大部分都以热能形式所散失。
②煮熟的米饭散热至可食用时所散出的热量Q1为:
Q1=cmΔT=2.9kJ/(kg.℃)×2.2kg×(105-55)℃=319kJ;
水蒸汽冷凝成水放出热量Q2为:
Q2=(2.5-2.2)kg×50%×539.5kcal/kg=80.925kcal;
冷凝水降温到60℃时所放出的热量Q3为:
Q3=(2.5-2.2)kg×50%×(105-60)℃=6.75kcal;
所以,米饭保温过程所放出的热量Q为:
Q=319KJ+80.925×4.186KJ+6.75×4.186KJ=686.1KJ;
由于热量不能完全被水吸收,通常情况下,热量的传递效率为60%至80%,以70%为例,水吸收的热量Q为:
Q=Q×0.7=686.1×0.7=480.2KJ;
则可加热的水的质量m为:
Figure BDA0003066817550000181
也就是说,电饭锅做一次饭所散失的热量可加热大约2.86L左右的水。以日常使用电饭锅煮饭的频率为一天1至2次,电饭锅的使用寿命大约为6至8年,以7年为例,日常使用的电烧水壶容量为1.5L,功率为1500W,每次烧水至60℃大概需要4min为例,有以下数据:
电烧水壶每烧1L的水至60℃所需的电量Q水壶为:
Q水壶=1500W×4×60s÷1.5L=240000W.s/L=0.067KW.h/L;
一个电饭锅在使用寿命内可回收的余热可加热的水的总量V为:
V=365×7×1.5×2.86L=10960.95L;
可节约电量Q节约为:Q节约=10960.95L×0.067KW.h/L=734.38KW.h;
而电饭锅在使用寿命中所消耗的电量为Q消耗为:
Q消耗=365×7×1.5×1890.5KW.s=2012.59KW.h。
由此可见,利用余热回收节省的电量大约为电饭锅所消耗的电量的1/3,进而大大节约了能源,适于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0)

1.一种外锅组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110),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支撑内层(111)、连接层(112)、隔层(113)和支撑外层(114),所述支撑内层(111)和所述隔层(113)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115),所述隔层(113)与所述支撑外层(114)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置液体的第二容纳腔(116),所述连接层(112)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115)内,所述连接层(112)朝向所述支撑内层(111)的一侧设置有隔热部(1122)和导热部(1121);
驱动装置(120),设置于所述锅体(110)的外部,用于驱动所述连接层(112)转动,以使所述隔热部(1122)和所述导热部(1121)中的一个与所述支撑内层(111)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锅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外层(114)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容纳腔(116)相连通的进液口(1141)、出液口(1142)和排气口(1143),所述排气口(1143)与外部环境连通,所述进液口(1141)和所述出液口(1142)均位于所述排气口(1143)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锅组件(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温度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116)的内部或外部,用于检测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116)内的液体的温度;和/或
所述进液口(1141)、所述出液口(1142)、所述排气口(1143)设置有相对应的开关结构,以控制所述进液口(1141)的开闭、所述出液口(1142)的开闭、所述排气口(1143)的开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锅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内层(111)朝向所述连接层(112)的一侧设置有定位部(1111);
所述连接层(112)朝向所述支撑内层(111)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定位部(1111)相适配的限位部(1123),所述隔热部(1122)和所述导热部(1121)沿所述锅体(110)的周向分布于所述限位部(1123)的两侧;
所述连接层(112)与所述隔层(113)之间具有缝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锅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部(1121)与所述定位部(1111)的接触面积大于所述隔热部(1122)与所述定位部(1111)的接触面积;和/或
所述限位部(1123)的数量为多个,并沿所述锅体(110)的周向间隔分布,设置有所述隔热部(1122)的所述限位部(1123)的数量小于设置有所述导热部(1121)的所述限位部(1123)的数量;和/或
所述导热部(1121)为扇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锅组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部(1122)包括设置于所述限位部(1123)的隔热涂层;
所述导热部(1121)和所述限位部(1123)为一体结构,所述限位部(1123)为金属制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外锅组件(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加热盘(130),所述锅体(110)的底部设置有通孔(117),所述加热盘(130)位于所述通孔(117)处,与所述支撑内层(111)相连接并合围成用于容置内胆的第三容纳腔,所述加热盘(130)设置有与所述锅体(110)同轴的环形槽(131);
限温器(140),设置于所述加热盘(130)远离所述锅体(110)的一侧上,并包括能够靠近和远离所述加热盘(130)的伸缩部(141);
所述驱动装置(120)包括第一磁吸件(121)、滑块(122)、第一连杆(123)和第二连杆(124),所述第一磁吸件(121)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环形槽(131)内,所述滑块(122)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加热盘(130)上,并通过第一连杆(123)与所述伸缩部(141)连接,通过第二连杆(124)与所述第一磁吸件(121)连接;
其中,所述连接层(112)具有磁性或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磁吸件(121)相适配的第一磁性件,所述伸缩部(141)移动,通过所述滑块(122)能够带动所述第一磁吸件(121)沿所述环形槽(131)移动以使所述连接层(112)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外锅组件(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安装腔,所述锅体(110)、所述加热盘(130)均位于所述安装腔内;
所述限温器(140)还包括第二磁性件(142),所述第二磁性件(142)位于所述环形槽(131)靠近所述锅体(110)轴心的一侧,并与所述加热盘(130)相连接,所述伸缩部(141)包括第二磁吸件(143)和弹性件(144),所述第二磁吸件(143)位于所述第二磁性件(142)远离所述加热盘(130)的一侧,所述弹性件(144)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磁吸件(143)相连接,并能够在所述第二磁性件(142)具有磁性或失去磁性时,带动所述第二磁吸件(143)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磁性件(142)的方向移动。
9.一种烹饪设备(2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胆(210);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外锅组件(100),所述内胆(210)适于放置于所述支撑内层(111)的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设备(2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器,与所述外锅组件(100)的加热盘(130)、限温器(140)相连接,用于在所述所述烹饪设备(200)处于加热模式时,控制所述加热盘(130)工作,所述限温器(140)的第二磁性件(142)具有磁性,在所述烹饪设备(200)处于保温模式时,控制所述加热盘(130)停止工作,所述限温器(140)的第二磁性件(142)失去磁性;
供液部,与所述外锅组件(100)的进液口(1141)相连通;
储液部,与所述外锅组件(100)的出液口(1142)相连通。
CN202121043879.XU 2021-05-14 2021-05-14 外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60601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43879.XU CN216060138U (zh) 2021-05-14 2021-05-14 外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43879.XU CN216060138U (zh) 2021-05-14 2021-05-14 外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60138U true CN216060138U (zh) 2022-03-18

Family

ID=806355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43879.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6060138U (zh) 2021-05-14 2021-05-14 外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6013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1010A1 (zh) * 2022-05-18 2023-11-23 深圳市虎一科技有限公司 储液箱及烹饪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1010A1 (zh) * 2022-05-18 2023-11-23 深圳市虎一科技有限公司 储液箱及烹饪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106749C (en) High temperature adiabatic cooking device
CN201847449U (zh) 一种预约煮食机
CN216060138U (zh) 外锅组件和烹饪设备
CN210989805U (zh) 空气炸锅
CN108777889A (zh) 利用石墨烯电热膜加热方式制作的节能家用电器
CN103070608B (zh) 一种三合一多用锅
CN201977552U (zh) 预约煮食机
CN210801741U (zh) 一种保鲜装置
WO2016189897A1 (ja) 蓋および調理器
CN102551517A (zh) 预约煮食机
EP3865042B1 (en) Heat recovery oven with dishwasher
KR200448417Y1 (ko) 냉장 보온 식탁
CN212546587U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烹饪装置
KR101888532B1 (ko) 전열식 회전 국솥
CN203059351U (zh) 一种三合一多用锅
CN112113366A (zh) 制冷制热装置及家用电器
CN214891383U (zh) 一种电磁炉暖菜盘
CN214341678U (zh) 一种内锅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914929Y (zh) 电压力烹饪器具
CN213238012U (zh) 制冷制热装置及家用电器
JP3244134U (ja) 多目的電気調理鍋と蒸し器アセンブリ
CN215077538U (zh) 一种多功能电水壶
CN216822120U (zh) 一种户外可蒸煮饭盒
CN213189137U (zh) 一种新型微压电火锅
CN218044822U (zh) 一种蒸汽空气炸烤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