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26047A - 測量系統及基板處理系統、以及元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測量系統及基板處理系統、以及元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26047A
TW201826047A TW106128770A TW106128770A TW201826047A TW 201826047 A TW201826047 A TW 201826047A TW 106128770 A TW106128770 A TW 106128770A TW 106128770 A TW106128770 A TW 106128770A TW 201826047 A TW201826047 A TW 20182604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asurement
wafer
substrate
marks
expos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87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89362B (zh
Inventor
一之瀨剛
柴崎祐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260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60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93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936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483Information management; Active and passive control; Testing; Wafer monitoring, e.g. pattern monitor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1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 G01B11/26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angles or tapers; for testing the alignment of axes
    • G01B11/27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angles or tapers; for testing the alignment of axes for testing the alignment of axes
    • G01B11/272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angles or tapers; for testing the alignment of axes for testing the alignment of axes using photoelectric det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483Information management; Active and passive control; Testing; Wafer monitoring, e.g. pattern monitoring
    • G03F7/70605Workpiece metrology
    • G03F7/70616Monitoring the printed patterns
    • G03F7/70633Overlay, i.e. relative alignment between patterns printed by separate exposures in different layers, or in the same layer in multiple exposures or stitch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2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or details thereof, where the measuring technique is not covered by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unspecified or not relevant
    • G01B21/30Measuring arrangements or details thereof, where the measuring technique is not covered by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unspecified or not relevant for measuring roughness or irregularity of surfa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1/00Originals for 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masks, photo-masks, reticles; Mask blanks or pellicles therefor;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Preparation thereof
    • G03F1/38Masks having auxiliary features, e.g. special coatings or marks for alignment or testing; Preparation thereof
    • G03F1/42Alignment or registration features, e.g. alignment marks on the mask substrat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1/00Originals for 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masks, photo-masks, reticles; Mask blanks or pellicles therefor;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Preparation thereof
    • G03F1/68Preparation process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3F1/20 - G03F1/50
    • G03F1/80Etch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20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2022Multi-step exposure, e.g. hybrid; backside exposure; blanket exposure, e.g. for image reversal; edge exposure, e.g. for edge bead removal; corrective expo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20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2041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in the presence of a fluid, e.g. immersion; using fluid cool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216Mask projection systems
    • G03F7/70258Projection system adjustments, e.g. adjustments during exposure or alignment during assembly of projection syste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691Handling of masks or workpieces
    • G03F7/70716Stag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691Handling of masks or workpieces
    • G03F7/70775Position control, e.g. interferometers or encoders for determining the stage 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9/00Registration or positioning of originals, masks, frames, photographic sheets or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automatically
    • G03F9/70Registration or positioning of originals, masks, frames, photographic sheets or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automatically for microlithography
    • G03F9/7003Alignment type or strategy, e.g. leveling, global alignment
    • G03F9/7007Alignment other than original with workpiece
    • G03F9/7011Pre-exposure scan; original with original holder alignment; Prealignment, i.e. workpiece with workpiece hold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8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positioning, orientation or alignment
    • H01L21/682Mask-wafer alignmen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2210/00Aspects not specifically covered by any group under G01B, e.g. of wheel alignment, caliper-like sensors
    • G01B2210/56Measuring geometric parameters of semiconductor structures, e.g. profile, critical dimensions or trench depth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16Coating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Landscapes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xposure And Positioning Against Photoresist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AREA)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 General Factory Administration (AREA)
  • Multi-Process Working Machines And Systems (AREA)
  •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And Combined Machining (AREA)
  • Testing Or Calibration Of Command Recording Devices (AREA)
  • Testing Or Measuring Of Semiconductors Or The Like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With Unspecified Measuring Means (AREA)
  • Exposure Of Semiconductors, Excluding Electron Or Ion Beam Exposure (AREA)

Abstract

用於微元件生產線之測量系統(500)具備:分別進行針對基板之測量處理之複數個測量裝置(1001~1003)、及可控制複數個測量裝置之控制裝置(530),上述複數個測量裝置(1001~1003)包含至少1個獲取基板上所形成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第1測量裝置。

Description

測量系統及基板處理系統、以及元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測量系統及基板處理系統、以及元件製造方法,更詳細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微元件生產線之測量系統及包含測量系統之基板處理系統、以及使用構成基板處理系統之一部分之曝光裝置之元件製造方法。
於製造半導體元件等微元件之微影步驟中,係於晶圓或玻璃板等基板(以下總稱為晶圓)上疊合形成多層電路圖案,但若各層間之疊合精度差,則微元件無法發揮既定之電路特性,視情形亦會成為不良品。因此,通常,於晶圓上之複數個照射區域(shot)分別預先形成標記(對準標記),檢測該標記於曝光裝置之載台座標系上之位置(座標值),然後,進行基於該標記位置資訊與新形成之圖案(例如標線片圖案)之已知之位置資訊,使晶圓上之1個照射區域對於該圖案而對位之晶圓對準。
作為晶圓對準之方式,基於兼顧產出量之觀點,僅檢測晶圓上之若干個照射區域(亦稱作取樣照射區域或對準照射區域)之對準標記,並以統計之方法算出晶圓上之照射區域之排列之增強型全域對準(EGA)成為主流。
然而,於微影步驟中,對晶圓上進行疊合曝光之情形時,在經過 抗蝕劑塗佈、顯影、蝕刻、CVD(化學氣相沈積)、CMP(化學機械研磨)等製程處理步驟之晶圓上,有時會因該製程導致前層之照射區域之排列產生形變,該形變可能成為疊合精度下降之因素。鑒於此點,近來之曝光裝置不僅對晶圓變形之1次成分進行修正,還具有對因製程產生的照射區域排列之非線性成分等進行修正的格子修正功能等(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然而,伴隨積體電路之微細化,疊合精度之要求逐漸變嚴格,為進行更高精度之修正,增加取樣照射區域之數量,即,增加應檢測標記之數量是不可或缺的。又,於具備2個載置晶圓之載台之雙載台型曝光裝置中,可與於1個載台上進行對晶圓之曝光並行地,於另1個載台上執行晶圓上之標記檢測等,因此可儘可能不使產出量下降地增加取樣照射區域之數量。
然而,當今對疊合精度的要求進一步變嚴格,即便是雙載台型曝光裝置,亦難以不使產出量下降地檢測足以實現所要求之疊合精度之數量之標記。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美國申請案公開第2002/0042664號說明書
根據第1形態,提供一種測量系統,係用於微元件之生產線,其具備:複數個測量裝置,其等分別進行針對基板之測量處理;以及控制裝置,其可控制上述複數個測量裝置,上述複數個測量裝置包含至少1個獲取基板上形成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第1測量裝置。
根據第2形態,提供一種測量系統,係用於微元件之生產線,其 具備:第1測量裝置,其獲取於基板上所形成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以及控制裝置,其可控制上述第1測量裝置,上述第1測量裝置獲取於經實施曝光及顯影處理之基板上所形成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
根據第3形態,提供一種測量系統,係用於微元件之生產線,其具備:第1測量裝置,其獲取於基板上形成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以及控制裝置,其可控制上述第1測量裝置,上述第1測量裝置獲取於經蝕刻處理及成膜處理後且塗佈感光材之前之基板上所形成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
根據第4形態,提供一種基板處理系統,其具備:第3形態之測量系統;以及曝光裝置,其具有基板載台,該基板載台載置上述測量系統中所包含之上述第1測量裝置對上述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測量結束後之上述基板,對於載置於該基板載台上之上述基板,進行獲取該基板上之複數個標記之中所選擇之一部分標記之位置資訊之對準測量、及利用能量束對上述基板進行曝光。
根據第5形態,提供一種基板處理系統,其具備:第1形態之測量系統及第2形態之測量系統中之任一者;以及曝光裝置,其具有基板載台,該基板載台載置上述測量系統中所包含之上述第1測量裝置對上述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測量結束後之上述基板,對於載置於該基板載台上之上述基板,進行獲取該基板上之複數個標記之中所選擇之一部分標記之位置資訊之對準測量、及利用能量束對上述基板進行曝光。
根據第6形態,提供一種元件製造方法,其包含:使用構成第4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及第5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中之任一者之一部分之曝光裝置對基板進行曝光,;以及對經曝光之上述基板進行顯影。
10‧‧‧滑件
12‧‧‧定盤
14‧‧‧除振裝置
16‧‧‧底座框架
18‧‧‧空氣軸承
20‧‧‧驅動系統
20A‧‧‧第1驅動裝置
20B‧‧‧第2驅動裝置
22a、22b‧‧‧可動件
23a、23b‧‧‧可動件
24‧‧‧可動載台
25a、25b‧‧‧固定件
26a、26b‧‧‧固定件
28A、28B‧‧‧X軸線性馬達
29A、29B‧‧‧Y軸線性馬達
30‧‧‧第1位置測量系統
32‧‧‧讀頭部
33‧‧‧編碼器系統
35a~35d‧‧‧雷射干涉儀
37x‧‧‧X讀頭
37ya、37yb‧‧‧Y讀頭
40‧‧‧測量單元
48‧‧‧除振裝置
50‧‧‧第2位置測量系統
52A、52B‧‧‧讀頭部
58X1、58X2‧‧‧XZ讀頭
58Y1、58Y2‧‧‧YZ讀頭
60i‧‧‧控制裝置
70i‧‧‧晶圓搬送系統
530‧‧‧測量系統控制裝置
100i‧‧‧測量裝置
200‧‧‧曝光裝置
300‧‧‧C/D
330‧‧‧調溫部
500‧‧‧測量系統
510‧‧‧EFEM系統
512‧‧‧EFEM本體
514‧‧‧加載埠
516‧‧‧機器人
521‧‧‧搬送系統
524‧‧‧加載搬送構件
526‧‧‧卸載搬送構件
1000‧‧‧基板處理系統
MDS‧‧‧標記檢測系統
RG1‧‧‧光柵
RG2a、RG2b‧‧‧光柵
W‧‧‧晶圓
WST‧‧‧晶圓載台
圖1係將第1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與用於微元件生產線之其他裝置一同予以表示之方塊圖。
圖2係表示圖1之基板處理系統所具備之測量系統之外觀立體圖。
圖3係表示將腔室之天花板部去除後之圖1之測量系統之俯視圖。
圖4係概略地表示構成測量系統之一部分之測量裝置之構成之立體圖。
圖5(A)係圖4之測量裝置之一部分省略之前視圖(自-Y方向觀察之圖),圖5(B)係以通過標記檢測系統之光軸AX1之XZ平面剖開之測量裝置之一部分省略之剖面圖。
圖6係以通過標記檢測系統之光軸AX1之YZ平面剖開之測量裝置之一部分省略之剖面圖。
圖7(A)係表示第1位置測量系統之讀頭部之立體圖,圖7(B)係第1位置測量系統之讀頭部之俯視圖(自+Z方向觀察之圖)。
圖8係用於說明第2位置測量系統之構成之圖。
圖9係表示主要構成測量裝置之控制系統的控制裝置之輸入/輸出關係之方塊圖。
圖10係與處理1批次之晶圓時之控制裝置之處理演算法對應之流程圖。
圖11係概略地表示圖1所示之曝光裝置之構成之圖。
圖12係表示曝光裝置所具備之曝光控制裝置之輸入/輸出關係之方塊圖。
圖13(A)係用於說明高次偏微分修正之一例之圖,圖13(B)係用於說明1次近似修正之一例之圖。
圖14係概略地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將使用測量裝置之起因於曝光裝置之晶圓格子之管理方法適用於圖1之基板處理系統之情形時之處理流程之圖。
圖15係概略地表示將第2實施形態之使用測量裝置之疊合測量方法適用於圖1之基板處理系統之情形時之處理流程之圖。
圖16係表示半導體元件之製造製程之一例之圖。
《第1實施形態》
以下,基於圖1~圖13(B)說明第1實施形態。圖1中,將用於微元件(例如半導體元件)生產線之第1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0,與用於生產線之其他裝置一同以方塊圖予以表示。
基板處理系統1000如圖1所示,具備彼此以聯機方式連接之曝光裝置200及塗佈顯影機(抗蝕劑塗佈顯影裝置)300。又,基板處理系統1000如圖1所示般具備測量系統500。以下,將塗佈顯影機300簡稱為C/D 300。再者,所謂以聯機方式連接,係指不同裝置以晶圓(基板)之搬送路徑實質上相連之方式而彼此連接,本說明書中,於該含義下,使用「以聯機方式連接」或者「聯機連接」之用語。例如,於不同之2個裝置聯機連接之情形時,可使用機械臂等搬送機構,將於其中一個裝置中完成處理之晶圓(基板)依序搬送至另一個裝置。再者,不同裝置透過介面部而連接之情形亦有時稱為「聯機連接」。
此處,測量系統500具備於同一腔室502(參照圖2)內沿既定方向鄰接地配置之3台測量裝置1001~1003、及統一管理整個測量系統500之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等。測量裝置1001~1003各自具有控制裝置60i(i=1~3),控制裝置60i各自連接於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再者,亦可不具備控制裝置60i(i=1~3),而利用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控制測量裝置1001~1003之各個。
基板處理系統1000所具備之曝光裝置200及C/D 300均具有腔室,且腔室彼此鄰接地配置。
曝光裝置200所具有之曝光控制裝置220、C/D 300所具有之C/D控制裝置320與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係透過區域網路(LAN)1500而彼此連接。 於LAN1500中,還連接有管理整個生產線之主機電腦(HOST)2000、分析裝置3000及處於主機電腦2000管理下之進行各種製程處理(晶圓製程之前步驟之製程處理)之裝置群。圖1中,代表性地表示有該裝置群中之疊合測量器400、蝕刻裝置2100、CMP裝置2200及CVD裝置等成膜裝置2300。除此之外,於LAN1500中,還連接有清洗裝置、氧化/擴散裝置及離子注入裝置等。
再者,於基板處理系統1000中,亦可包含主機電腦2000、分析裝置3000、疊合測量器400、蝕刻裝置2100、CMP裝置2200、成膜裝置2300中之至少一個。
首先對測量系統500進行說明。圖2表示測量系統500之外觀立體圖。測量系統500係與構成基板處理系統1000之其他裝置分離地設置於無塵室之地面F上。即,測量系統500並未聯機連接於曝光裝置200及C/D 300。
測量系統500具備:腔室502,於其內部配置有前述3台測量裝置1001~1003;以及載架系統510,其配置於該腔室502之一側。本實施形態中,載架系統510為EFEM(Equipment Front End Module)系統。以下,亦可將載架系統510稱為EFEM系統510。
再者,如後所述,本實施形態之載架系統510為FOUP(Front-Opening Unified Pod)用,但並不限於FOUP,對於可收容1個或複數個晶圓之其他種類之載架(例如SMIF艙盒),亦可利用載架系統510進行處理。
以下,設腔室502與EFEM系統510的排列方向為X軸方向、於平行於地面F的面內垂直於X軸的方向為Y軸方向、正交於X軸及Y軸的方向為Z軸方向來進行說明。
如圖2所示,腔室502具有長方體之形狀,於其內部之第1空間,如圖3所示,沿X軸方向排列地收納有測量裝置1001~1003。圖3表示將腔室502之天花板部去除之測量系統500之俯視圖,於該圖3中,表示了測量裝置1001~ 1003各自具有之腔室101i(i=1~3)。再者,測量裝置1001~1003亦可不各自具備腔室101i
測量系統500中,由於將複數個測量裝置1001~1003沿X軸方向排列,因此可不使測量系統500之Y軸方向之寬度增大地具備複數個測量裝置1001~1003。於設置測量系統500等之工場中,操作員用之通道係沿Y軸方向延伸,進行上述各種處理之裝置(蝕刻裝置2100、CMP裝置2200等)係沿該通道而配置。因此,為有效活用工場之地面F,關鍵在於抑制測量系統500之Y軸方向之寬度。
又,於腔室502內之第1空間之-Y側,配置有搬送系統521,該搬送系統521可與測量裝置1001~1003分別進行晶圓之輸送。再者,以下,為了方便,將第1空間之-Y側之、設置有搬送系統521之空間稱為第2空間。於圖2中,粗的虛線表示第1空間與第2空間之假想分隔。
與腔室502之-X側(前表面側)鄰接地,於地面F上設置有EFEM系統510。EFEM系統510係具備EFEM本體512與負載埠之模組機器,該EFEM本體512於內部設置有晶圓搬送用機器人,該負載埠被安裝於EFEM本體512之-X側(前表面側)。於EFEM本體512上,於其前表面側,沿Y軸方向排列設有FOUP用之複數個負載埠514(亦可稱為載架載置裝置)。再者,本實施形態中,EFEM本體512具有3個負載埠514,但負載埠之數量並不限定於3個,亦可為1個、2個、4個以上。此處,所謂FOUP,係指以SEMI標準E47.1中所規定之迷你潔淨環境(mini-environment)方式之半導體工場中所使用的晶圓用之搬送、保管為目的之載架,為正面開口式匣盒一體型搬送、保管箱。圖2及圖3中,於3個負載埠514各自上設置有FOUP520,於FOUP內,作為測量對象,收容有至少1片晶圓。
本實施形態中,雖省略了圖示,但於3個負載埠514正上方之無塵室之天花板附近,設有OHT(Overhead Hoist Transport)用之軌道導軌。所謂 OHT,係指於天花板位準之空間行走之無人搬送車,藉由該OHT,FOUP520被搬入至負載埠514上。
3個負載埠514各自具有載置部515、及對載置於載置部515之FOUP520之罩進行開閉之開閉機構518。開閉機構518係設於與載置於負載埠514之載置部515上的FOUP520對向之、EFEM本體512之前側部分,可將FOUP520之內部相對於外部而保持氣密狀態地開閉FOUP520之罩。此種開閉機構為眾所周知者,因此省略開閉機構518之構成等之說明。
於EFEM本體512之內部,設有可進出打開罩之狀態之3個FOUP內部之晶圓搬送用機器人516(參照圖3),以取出/放入晶圓。再者,於EFEM本體512之上部,亦可設有用於保持EFEM本體512內部之潔淨度之FFU(Fan Filter Unit,未圖示),將來自空調機之調溫空氣透過FFU而送往EFEM本體512之內部。再者,亦可於EFEM本體512之內部設置使用來自空調機之調溫空氣來使晶圓之溫度穩定之緩衝部。
於與腔室502之第2空間對向之、EFEM本體512之背面側之部分,形成有開口,該開口藉由開閉構件而開閉。
EFEM系統510之構成各部(機器人516、開閉機構518等)由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參照圖1)予以控制。
於腔室502之第2空間之內部,如圖3所示,設置有搬送系統521。設有:導軌522A、522B,其等分別配置於第2空間內之Y軸方向之一側與另一側,且遍及腔室502之大致全長而沿X軸方向延伸;負載用搬送構件524,其可沿導軌522A往復移動;以及卸載用搬送構件526,其可沿導軌522B往復移動。
負載用搬送構件524可藉由具有內建於導軌522A中之固定件及設於搬送構件524中之可動件的線性馬達(使用與內建有固定件之導軌相同之符號,表達為線性馬達522A)而沿導軌522A移動。又,卸載用搬送構件526可藉 由具有內建於導軌522B中之固定件及設於搬送構件526中之可動件的線性馬達(使用與內建有固定件之導軌相同之符號,表達為線性馬達522B)而沿導軌522B移動。線性馬達522A、522B由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予以控制。再者,搬送構件524、526亦可使用氣動滑件等而非接觸地移動。又,驅動搬送構件524、526之驅動機構並不限於上述線性馬達(522A、522B),亦可為使用旋轉馬達與滾珠螺桿機構之構成。
導軌522A被配置於較導軌522B更高之位置。因此,負載用搬送構件524係於卸載用搬送構件526上方之空間移動。
再者,於上述搬送系統521中,亦可將搬送構件524、導軌522A用於晶圓之負載與卸載,將搬送構件526與導軌522B用於晶圓之負載與卸載。
又,上述搬送系統521可與複數個測量裝置1001~1003分別進行晶圓之輸送,但搬送系統521亦可具有僅與測量裝置1001進行晶圓輸送之搬送裝置(包含導軌與搬送構件)、僅與測量裝置1002進行晶圓輸送之搬送裝置(包含導軌與搬送構件)、僅與測量裝置1003進行晶圓輸送之搬送裝置(包含導軌與搬送構件)。此時,搬送裝置既可分別具有負載用之導軌與搬送構件、及卸載用之導軌與搬送構件,亦可具有兼用於負載與卸載之導軌與搬送構件。
如圖3所示,於測量裝置100i中,設有晶圓搬送系統70i(i=1~3),該晶圓搬送系統70i(i=1~3)具有於搬送構件524及搬送構件526之間進行晶圓輸送之多關節型機器人。晶圓搬送系統70i(i=1~3)透過腔室101i之開口而於搬送構件524及搬送構件526之間進行晶圓之輸送。
搬送構件524係在設定於EFEM本體512與腔室502之邊界附近之晶圓輸送位置(負載側晶圓輸送位置),自機器人516接取FOUP520內之作為測量處理對象之晶圓,並搬送至晶圓搬送系統70i(i=1~3中之任一個)之與測量裝置100i之晶圓輸送位置。本實施形態中,上述作為測量處理對象之晶圓,係至 少第1層之曝光已結束,進而顯影結束後,蝕刻、氧化/擴散、成膜、離子注入、平坦化(CMP)等晶圓製程之前步驟之製程處理中的必要處理已結束之晶圓,且係為了塗佈抗蝕劑而搬入至C/D 300之前之晶圓。
搬送構件526自晶圓搬送系統70i(i=1~3中之任一個)接取測量已結束之晶圓,並搬送至設定於EFEM本體512與腔室502之邊界附近之卸載側晶圓輸送位置(前述負載側晶圓輸送位置下方之位置)。
機器人516將藉由搬送構件526搬送至卸載側晶圓輸送位置之完成測量處理之晶圓搬入(返回)至FOUP520內。
返回圖1,作為測量裝置1001~1003之各個,本實施形態中,係使用同樣構成之測量裝置。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例示了下述情形,即,搬送構件524、搬送構件526等之用於與測量裝置100i進行晶圓輸送之搬送系統521配置於腔室502之第2空間內,藉此,藉由搬送構件524、搬送構件526搬送晶圓之空間最終成為氣密空間,但並不限於此,亦可將3個測量裝置1001~1003排列配置於地面F上,並於該等測量裝置1001~1003(不論是否收容於同一腔室內)中,設置其內部形成收容有搬送系統521之氣密室之其他腔室。
又,亦可取代搬送構件524、526而使用可沿導軌往復移動之多關節型機器人。此時,晶圓搬送系統70i亦可不具備多關節型機器人,只要具備與搬送系統521之多關節型機器人進行晶圓輸送之負載用晶圓保持部及卸載用晶圓保持部即可。
又,於取代搬送構件524、526而使用多關節型機器人之情形時,EFEM系統510亦可不具備機器人516。此時,搬送系統521之多關節型機器人亦可自FOUP520取出晶圓,或者使晶圓返回至FOUP520。
此處,對測量裝置100i進行詳述。圖4中,以立體圖概略地表示 測量裝置100i之構成。再者,圖4所示之測量裝置100i實際上包含前述腔室101i與收容於該腔室101i內部之構成部分,但以下省略與腔室101i相關之說明。本實施形態之測量裝置100i中,如後所述般設有標記檢測系統MDS,以下,設標記檢測系統MDS之光軸AX1之方向一致於前述Z軸方向,且在與其正交之XY平面內,後述之可動載台以長行程移動之方向一致於前述Y軸方向,並且設繞X軸、Y軸、Z軸之旋轉(傾斜)方向分別為θx、θy及θz方向來進行說明。此處,標記檢測系統MDS於其下端(前端)設有圓筒狀之鏡筒部41,於鏡筒部41之內部,收納有光學系統(折射光學系統),該光學系統(折射光學系統)包含具有共同之Z軸方向之光軸AX1之複數個透鏡要素。本說明書中,為便於說明,將鏡筒部41內部之折射光學系統之光軸AX1稱為標記檢測系統MDS之光軸AX1。
圖5(A)中,部分省略地表示圖4之測量裝置100i之正面圖(自-Y方向觀察之圖),圖5(B)中,部分省略地表示以通過光軸AX1之XZ平面剖開之測量裝置100i之剖面圖。又,圖6中,部分省略地表示以通過光軸AX1之YZ平面剖開之測量裝置100i之剖面圖。
測量裝置100i如圖4所示,具備:定盤12,其具有與正交於光軸AX1之XY平面大致平行之上表面;晶圓滑件(以下簡稱為滑件)10,其配置於定盤12上,保持晶圓W而相對於定盤12沿X軸及Y軸方向以既定行程可動,且可於Z軸、θx、θy及θz方向上微小移動(微小位移);驅動系統20(參照圖9),其驅動滑件10;第1位置測量系統30(圖4中未圖示,參照圖6、圖9),其對滑件10相對於定盤12之於X軸、Y軸、Z軸、θx、θy及θz之各方向(以下稱為6自由度方向)之位置資訊進行測量;測量單元40,其具有對搭載(保持)於滑件10之晶圓W上之標記進行檢測之標記檢測系統MDS;第2位置測量系統50(參照圖9),其對標記檢測系統MDS(測量單元40)與定盤12之相對位置資訊進行測量;以及控制裝置60i(圖4中未圖示,參照圖9),其一邊控制驅動系統20對滑件10之驅 動,一邊獲取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量資訊及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測量資訊,並使用標記檢測系統MDS,求出保持於滑件10之晶圓W上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
定盤12由俯視矩形(或正方形)之長方體構件構成,其上表面以使平坦度成為非常高之方式完成,形成滑件10移動時之導軌面。作為定盤12之素材,使用亦被稱為零膨脹材料之低熱膨脹率材料,例如因鋼型合金、極低膨脹鑄鋼或者極低膨脹玻璃陶瓷等。
於定盤12上,於-Y側之面之X軸方向中央部之1處、於+Y側之面之X軸方向兩端部之各1處,合計於3處形成有底部開口之切口狀之空腔12a。於圖4中,表示有該3處空腔12a中之形成於-Y側之面之空腔12a。於各個空腔12a之內部,配置有除振裝置14。定盤12係在設置於地面F上之俯視矩形之底座框架16之與XY平面平行之上表面上,藉由3個除振裝置14,以上表面大致平行於XY平面之方式而受到3點支持。再者,除振裝置14之數量並不限於3個。
滑件10如圖6所示,於底面之四角將各1個、合計4個空氣靜壓軸承(空氣軸承)18,以各自之軸承面與滑件10之下表面成為大致同一面之狀態予以安裝,藉由自該等4個空氣軸承18朝向定盤12噴出之加壓空氣之軸承面與定盤12上表面(導軌面)之間之靜壓(間隙內壓力),滑件10於定盤12之上表面上透過既定之餘隙(空隙、間隙)例如數μm左右之餘隙而受到懸浮支持。本實施形態中,滑件10係使用為零膨脹材料之一種之零膨脹玻璃(例如,Schott公司之Zerodur等)作為其素材。
於滑件10之上部,形成有稍大於晶圓W之直徑之內徑之俯視圓形之既定深度之凹部10a,於凹部10a之內部,配置有與晶圓W之直徑為大致相同直徑之晶圓保持具WH。作為晶圓保持具WH,可使用真空夾具、靜電夾具或者機械夾具等,作為一例,使用銷夾持方式之真空夾具。晶圓W係以其上表面與滑 件10之上表面成為大致同一面之狀態,藉由晶圓保持具WH吸附保持。於晶圓保持具WH上,形成有複數個吸引口,該複數個吸引口透過未圖示之真空配管系統而連接於真空泵11(參照圖9)。並且,真空泵11之開/關等係由控制裝置60i予以控制。再者,亦可將滑件10與晶圓保持具WH中之其中任一者或兩者稱為「第1基板保持構件」。
又,於滑件10上,設有上下移動構件(未圖示),該上下移動構件透過晶圓保持具WH上形成之例如3個圓形開口而上下移動,且與晶圓搬送系統70i(圖4中未圖示,參照圖9)協動地將晶圓負載至晶圓保持具WH上,並且自晶圓保持具WH上卸載晶圓。驅動上下移動構件之驅動裝置13係由控制裝置60i予以控制(參照圖9)。
本實施形態中,作為晶圓保持具WH之一例,係使用可吸附保持直徑300mm之300毫米晶圓之尺寸者。再者,於晶圓搬送系統70i具有自上方非接觸地吸引保持晶圓保持具WH上之晶圓之非接觸保持構件例如白努利夾具等之情形時,無須於滑件10上設置上下移動構件,亦無須於晶圓保持具WH上形成用於上下移動構件之圓形開口。
如圖5(B)及圖6所示,於滑件10下表面之較晶圓W大一圈之區域,水平(與晶圓W表面平行)地配置有2維光柵(以下簡稱為光柵)RG1。光柵RG1包含:將X軸方向設為週期方向之反射型繞射格子(X繞射格子);及將Y軸方向設為週期方向之反射型繞射格子(Y繞射格子)。X繞射格子及Y繞射格子之格子線之間距例如設定為1μm。
除振裝置14為主動型振動分離系統(所謂之AVIS(Active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具備加速度計、位移感測器(例如靜電電容感測器等)及致動器(例如音圈馬達等)、以及作為空氣阻尼器發揮功能之空氣避震器等。除振裝置14可藉由空氣避震器(空氣阻尼器)使相對較高頻率之振動衰減, 並且可藉由致動器進行除振(減振)。因此,除振裝置14可避免振動於定盤12與底座框架16之間傳遞。再者,亦可取代空氣避震器(空氣阻尼器)而使用液壓式阻尼器。
此處,除空氣避震器以外還設置致動器,是因為:空氣避震器之氣室內之氣體內壓高,控制響應僅可確保20Hz左右,因此於需要高響應控制之情形時,必須根據未圖示之加速度計等之輸出來控制致動器。然而,地板振動等微振動可藉由空氣避震器而除振。
除振裝置14之上端面連接於定盤12。對於空氣避震器,可透過未圖示之氣體供給口而供給氣體(例如壓縮空氣),空氣避震器對應於填充至內部之氣體量(壓縮空氣之壓力變化)而於Z軸方向上以既定之行程(例如1mm左右)伸縮。因此,藉由使用3個除振裝置14各自具有之空氣避震器,使定盤12之3處自下方個別地上下移動,從而可對定盤12及懸浮支持於其上之滑件10任意調整Z軸方向、θx方向、及θy方向各自之位置。又,除振裝置14之致動器不僅沿Z軸方向驅動定盤12,亦可沿X軸方向及Y軸方向驅動定盤12。再者,朝向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驅動量較朝向Z軸方向之驅動量小。3個除振裝置14連接於控制裝置60i(參照圖9)。再者,3個除振裝置14各自不限於X軸方向、Y軸方向及Z軸方向,例如亦可具備使定盤12以6自由度方向移動之致動器。控制裝置60i基於由第2位置測量系統50所測量之標記檢測系統MDS(測量單元40)與定盤12之相對位置資訊,始終即時地控制3個除振裝置14之致動器,以使後述之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讀頭部32所固定之定盤12之6自由度方向之位置相對於標記檢測系統MDS而維持所期望之位置關係。再者,亦可對3個除振裝置14各自進行前饋控制。例如,控制裝置60i亦可基於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量資訊,對3個除振裝置14各自進行前饋控制。再者,控制裝置60i對除振裝置14之控制將進一步後述。
驅動系統20如圖9所示,包含沿X軸方向驅動滑件10之第1驅動裝 置20A、及與第1驅動裝置20A一體地沿Y軸方向驅動滑件10之第2驅動裝置20B。
由圖4及圖6可知,於滑件10之-Y側之側面,沿X軸方向以既定間隔而固定有一對可動件22a,該一對可動件22a由磁鐵單元(或線圈單元)構成且側視為逆L字狀。於滑件10之+Y側之側面,如圖6所示,沿X軸方向以既定間隔而固定有由磁鐵單元(或線圈單元)構成之一對可動件22b(但+X側之可動件22b未圖示)。一對可動件22a與一對可動件22b係左右對稱地配置,但為彼此同樣地構成。
可動件22a、22b如圖4~圖6所示,在一對板構件24a、24b之與XY平面實質上平行之上表面上非接觸地受到支持,該一對板構件24a、24b構成俯視矩形框狀之可動載台24之一部分並沿Y軸方向隔開既定距離而配置,且分別沿X軸方向延伸。即,於可動件22a、22b之下表面(與板構件24a、24b分別對向之面),分別設有空氣軸承(未圖示),藉由該等空氣軸承相對於板構件24a、24b而產生之懸浮力(加壓空氣之靜壓),可動件22a、22b由可動載台24自下方非接觸地予以支持。再者,固定有各一對可動件22a、22b之滑件10之自重如前所述,藉由4個空氣軸承18相對於定盤12而產生之懸浮力予以支持。
於一對板構件24a、24b各自之上表面,如圖4至圖6所示,在除X軸方向兩端部之區域配置有由線圈單元(或磁鐵單元)構成之固定件26a、26b。
藉由一對可動件22a與固定件26a之間之電磁相互作用,產生將一對可動件22a沿X軸方向驅動之驅動力(電磁力)及沿Y軸方向驅動之驅動力(電磁力),藉由一對可動件22b與固定件26b之間之電磁相互作用,產生將一對可動件22b沿X軸方向驅動之驅動力(電磁力)及沿Y軸方向驅動之驅動力(電磁力)。即,由一對可動件22a與固定件26a構成產生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驅動力之XY線性馬達28A,由一對可動件22b與固定件26b構成產生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驅動力之XY線性馬達28B,由XY線性馬達28A與XY線性馬達28B構成將滑件10沿X 軸方向以既定行程進行驅動並且沿Y軸方向進行微小驅動之第1驅動裝置20A(參照圖9)。第1驅動裝置20A藉由使XY線性馬達28A與XY線性馬達28B各自產生之X軸方向之驅動力之大小不同,從而可沿θz方向驅動滑件10。第1驅動裝置20A係由控制裝置60i予以控制(參照圖9)。本實施形態中,由第1驅動裝置20A與後述之第2驅動裝置一同構成沿Y軸方向驅動滑件10之粗微動驅動系統,基於此關係,第1驅動裝置20A不僅產生X軸方向之驅動力,亦產生Y軸方向之驅動力,但第1驅動裝置20A未必需要產生Y軸方向之驅動力。
可動載台24具有一對板構件24a、24b以及沿X軸方向隔開既定距離而配置且分別沿Y軸方向延伸之一對連結構件24c、24d。於連結構件24c、24d之Y軸方向之兩端部,分別形成有階部。並且,在板構件24a之長度方向之一端部與另一端部載置於連結構件24c、24d各自之-Y側之階部上之狀態下,連結構件24c、24d與板構件24a一體化。又,在板構件24b之長度方向之一端部與另一端部載置於連結構件24c、24d各自之+Y側之階部上之狀態下,連結構件24c、24d與板構件24b一體化(參照圖5(B))。即,如此,一對板構件24a、24b藉由一對連結構件24c、24d而連結,構成矩形框狀之可動載台24。
如圖4及圖5(A)所示,於底座框架16上表面之X軸方向之兩端部附近,固定有沿Y軸方向延伸之一對線性導軌27a、27b。於位於+X側之其中一個線性導軌27a之內部,在上表面及-X側之面之附近,收納有遍及Y軸方向之大致全長之由線圈單元(或磁鐵單元)構成之Y軸線性馬達29A之固定件25a(參照圖5(B))。與線性導軌27a之上表面及-X側之面對向地配置有可動件23a,該可動件23a由剖面L字狀之磁鐵單元(或線圈單元)構成且與固定件25a一同構成Y軸線性馬達29A。於與線性導軌27a之上表面及-X側之面分別對向之、可動件23a之下表面及+X側之面上,分別固定有對對向之面噴出加壓空氣之空氣軸承。其中,尤其作為固定於可動件23a之+X側之面之空氣軸承,係使用真空預壓型空 氣軸承。該真空預壓型空氣軸承係藉由軸承面與線性導軌27a之-X側之面之間的加壓空氣之靜壓與真空預壓壓力之平衡,將可動件23a與線性導軌27a之間之X軸方向之餘隙(間隙、空隙)維持為固定值。
於可動件23a之上表面上,沿Y軸方向隔開既定間隔地固定有由複數個例如2個長方體構件構成之X導軌19。於2個X導軌19上分別非接觸地卡合有剖面逆U字狀之滑動構件21,該滑動構件21與X導軌19一同構成單軸導軌裝置。於滑動構件21之與X導軌19對向之3個面,分別設有空氣軸承。
2個滑動構件21如圖4所示,分別固定於連結構件24c之下表面(-Z側之面)。
位於-X側之另一個線性導軌27b於內部收納有由線圈單元(或磁鐵單元)構成之Y軸線性馬達29B之固定件25b,與線性導軌27a左右對稱但構成相同(參照圖5(B))。與線性導軌27b之上表面及+X側之面對向地配置有可動件23b,該可動件23b與可動件23a左右對稱但由同樣之剖面L字狀之磁鐵單元(或線圈單元)構成,且與固定件25b一同構成Y軸線性馬達29B。與線性導軌27b之上表面及+X側之面分別對向地,於可動件23b之下表面及-X側之面分別固定有空氣軸承,尤其作為固定於可動件23b之-X側之面之空氣軸承,係使用真空預壓型空氣軸承。藉由該真空預壓型空氣軸承,將可動件23b與線性導軌27b之間之X軸方向之餘隙(間隙、空隙)維持為固定值。
於可動件23b之上表面與連結構件24d之底面之間,與前述同樣地,設有2個單軸導軌裝置,該單軸導軌裝置由X導軌19及非接觸地卡合於該X導軌19之滑動構件21構成。
可動載台24透過+X側與-X側之各2個(合計4個)單軸導軌裝置而由可動件23a、23b自下方予以支持,從而可於可動件23a,23b上沿X軸方向移動。因此,當滑件10藉由前述第1驅動裝置20A而沿X軸方向受到驅動時,該驅 動力之反作用力作用於設有固定件26a、26b之可動載台24,可動載台24依照動量守恆定律而朝與滑件10相反之方向移動。即,藉由可動載台24之移動,防止(或者有效地抑制)因對滑件10之X軸方向驅動力之反作用力引起之振動之產生。即,可動載台24於滑件10之X軸方向之移動時,作為配衡質量發揮功能。但是,未必需要使可動載台24作為配衡質量發揮功能。再者,滑件10相對於可動載台24僅沿Y軸方向進行微小移動,因此無須特別設置配衡質量,但亦可設置用於防止(或者有效地抑制)因相對於可動載台24而沿Y軸方向驅動滑件10之驅動力引起之振動之產生之配衡質量。
Y軸線性馬達29A藉由可動件23a與固定件25a之間之電磁相互作用而產生沿Y軸方向驅動可動件23a之驅動力(電磁力),Y軸線性馬達29B藉由可動件23b與固定件25b之間之電磁相互作用而產生沿Y軸方向驅動可動件23b之驅動力(電磁力)。
Y軸線性馬達29A、29B所產生之Y軸方向之驅動力透過+X側與-X側之各2個單軸導軌裝置而作用於可動載台24。藉此,滑件10與可動載台24一體地沿Y軸方向受到驅動。即,本實施形態中,由可動載台24、4個單軸導軌裝置及一對Y軸線性馬達29A、29B,構成沿Y軸方向驅動滑件10之第2驅動裝置20B(參照圖9)。
本實施形態中,一對Y軸線性馬達29A、29B係與定盤12物理分離,並且藉由3個除振裝置14而在振動上亦分離。再者,亦可將分別設有一對Y軸線性馬達29A、29B之固定件25a、25b的線性導軌27a、27b設為可相對於底座框架16而沿Y軸方向移動之構成,從而作為滑件10之Y軸方向之驅動時之配衡質量發揮功能。
測量單元40如圖4所示,具有:單元本體42,其於-Y側之面形成有底部開口之切口狀之空腔42a;前述標記檢測系統MDS,其在基端部***該空 腔42a內之狀態下連接於單元本體42;以及連接機構43,其將標記檢測系統MDS前端之鏡筒部41連接於單元本體42。
連接機構43包含:支持板44,其於背面側(+Y側)透過未圖示之安裝構件而支持鏡筒部41;以及一對支持臂45a、45b,其等於各自之一端部支持支持板44,且另一端部固定於單元本體42之底面。
本實施形態中,於保持於滑件10上之晶圓上表面,塗佈有感應劑(抗蝕劑),與此對應地,作為標記檢測系統MDS,使用不使抗蝕劑感光之波長之檢測光束。作為標記檢測系統MDS,例如使用圖像處理方式之FIA(Field Image Alignment)系統,即:將不會使塗佈於晶圓上之抗蝕劑感光之寬頻之檢測光束照射至對象標記,使用攝像元件(CCD等),拍攝藉由來自該對象標記之反射光而於受光面上成像之對象標記之像與未圖示之指標(內部所設之指標板上之指標圖案)之像,並輸出該等攝像訊號。來自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攝像訊號透過訊號處理裝置49(圖4中未圖示,參照圖9)而供給至控制裝置60i(參照圖9)。標記檢測系統MDS具有對光學系統之焦點位置進行調整之對準自動對焦功能。
於鏡筒部41與支持板44之間,如圖4所示,配置有大致二等邊三角形狀之讀頭安裝構件51。於讀頭安裝構件51中,形成有貫穿圖4之Y軸方向之開口部,鏡筒部41透過***至該開口部內之安裝構件(未圖示)而安裝(固定)於支持板44。又,讀頭安裝構件51亦將其背面固定於支持板44。如此,鏡筒部41(標記檢測系統MDS)、讀頭安裝構件51與支持板44透過一對支持臂45a、45b而與單元本體42一體化。
於單元本體42之內部,配置有前述訊號處理裝置49等,該訊號處理裝置49對自標記檢測系統MDS作為檢測訊號而輸出之攝像訊號進行處理,而算出對象標記相對於檢測中心之位置資訊,並輸出至控制裝置60i。單元本體42係於設置於底座框架16上之自-Y側觀察為門型之支持框架46上,透過複數個例 如3個除振裝置48而自下方受到3點支持。各除振裝置48為主動型振動分離系統(所謂之AVIS(Active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具備加速度計、位移感測器(例如靜電電容感測器等)及致動器(例如音圈馬達等)、以及空氣阻尼器或液壓式阻尼器等機械式阻尼器等,除振裝置48可藉由機械式阻尼器來使相對較高頻率之振動衰減,並且可藉由致動器進行除振(減振)。因此,各除振裝置48可避免相對較高頻率之振動於支持框架46與單元本體42之間傳遞。
再者,作為標記檢測系統MDS,並不限於FIA系統,例如亦可使用繞射光干涉型對準檢測系統取代FIA系統,該繞射光干涉型對準檢測系統將同調之檢測光照射至對象標記,使自該對象標記產生之2個繞射光(例如同次數之繞射光、或者朝同方向繞射之繞射光)干涉並進行檢測,並輸出檢測訊號。或者,亦可與FIA系統一同使用繞射光干涉型對準系統,以同時檢測2個對象標記。進而,作為標記檢測系統MDS,亦可使用光束掃描型對準系統,該光束掃描型對準系統係在使滑件10朝既定方向移動之期間,使測量光沿既定方向掃描對象標記。又,本實施形態中,標記檢測系統MDS具有對準自動對焦功能,但亦可取代或者除此之外,測量單元40具備焦點位置檢測系統,例如與美國專利第5,448,332號說明書等中揭示者為同樣構成之斜入射方式之多點焦點位置檢測系統。
第1位置測量系統30如圖5(B)及圖6所示,具有讀頭部32,該讀頭部32被配置於定盤12之上表面所形成之凹部內,且固定於定盤12。讀頭部32之上表面與滑件10之下表面(光柵RG1之形成面)對向。於讀頭部32之上表面與滑件10之下表面之間,形成有既定之餘隙(間隙、空隙)例如數mm左右之餘隙。
第1位置測量系統30如圖9所示,具備編碼器系統33與雷射干涉儀系統35。編碼器系統33可自讀頭部32對滑件10下表面之測量部(光柵RG1之形成 面)照射複數個光束,並且接收來自滑件10下表面之測量部之複數個返回光束(例如來自光柵RG1之複數個繞射光束),以獲取滑件10之位置資訊。編碼器系統33包含:對滑件10於X軸方向之位置進行測量之X線性編碼器33x、及對滑件10於Y軸方向之位置進行測量之一對Y線性編碼器33ya、33yb。編碼器系統33中,例如使用與美國專利第7,238,931號說明書及美國專利申請案公開第2007/288,121號說明書等中揭示之編碼器讀頭(以下適當地簡稱為讀頭)為同樣構成之繞射干涉型讀頭。再者,讀頭包含光源及受光系統(包含檢光器)、以及光學系統,但於本實施形態中,只要該等中之至少光學系統與光柵RG1對向地配置於讀頭部32之框體內部即可,光源及受光系統中之至少一者亦可配置於讀頭部32之框體外部。
於圖7(A)中,以立體圖表示讀頭部32,於圖7(B)中,表示自+Z方向觀察讀頭部32上表面之俯視圖。編碼器系統33利用1個X讀頭37x測量滑件10於X軸方向之位置,利用一對Y讀頭37ya、37yb測量Y軸方向之位置(參照圖7(B))。即,由使用光柵RG1之X繞射格子對滑件10於X軸方向之位置進行測量之X讀頭37x構成前述X線性編碼器33x,由使用光柵RG1之Y繞射格子對滑件10於Y軸方向之位置進行測量之一對Y讀頭37ya、37yb構成一對Y線性編碼器33ya、33yb。
如圖7(A)及圖7(B)所示,X讀頭37x係自通過讀頭部32中心且平行於X軸之直線LX上,與通過讀頭部32中心且平行於Y軸之直線CL處於等距離之2點(參照圖7(B)之白圓),將測量光束LBx1、LBx2(圖7(A)中以實線所示)照射至光柵RG1上之同一照射點。對於測量光束LBx1、LBx2之照射點,亦即X讀頭37x之檢測點(參照圖7(B)中之符號DP)而言,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位置一致於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中心。
此處,測量光束LBx1、LBx2係將來自光源之光束藉由未圖示之 偏光分光鏡而偏光分離者,當測量光束LBx1、LBx2照射至光柵RG1時,該等測量光束LBx1、LBx2經X繞射格子繞射後之既定次數例如1次繞射光束(第1繞射光束)分別透過未圖示之透鏡、四分之一波長板而藉由反射鏡折返,並2次通過四分之一波長板,藉此,偏光方向旋轉90度,通過原本之光路再次入射至偏光分光鏡而合成為同軸後,測量光束LBx1、LBx2之1次繞射光束彼此之干涉光由未圖示之檢光器所接收,藉此測量滑件10於X軸方向之位置。
如圖7(B)所示,一對Y讀頭37ya、37yb分別配置於直線CL之+X側、-X側。Y讀頭37ya如圖7(A)及圖7(B)所示,係自直線LYa上距直線LX之距離相等之2點(參照圖7(B)之白圓),將圖7(A)中分別以虛線所示之測量光束LBya1、LBya2照射至光柵RG1上之共同之照射點。測量光束LBya1、LBya2之照射點,亦即Y讀頭37ya之檢測點於圖7(B)中以符號DPya所示。
Y讀頭37yb係自關於直線CL而與Y讀頭37ya之測量光束LBya1、LBya2之射出點對稱之2點(參照圖7(B)之白圓),將測量光束LByb1、LByb2照射至光柵RG1上之共同之照射點DPyb。如圖7(B)所示,Y讀頭37ya、37yb各自之檢測點DPya、DPyb配置於與X軸平行之直線LX上。
測量光束LBya1、LBya2亦是由同一光束藉由偏光分光鏡而偏光分離者,該等測量光束LBya1、LBya2經Y繞射格子成為既定次數例如1次繞射光束(第2繞射光束)彼此之干涉光與上述同樣地,由未圖示之檢光器進行光電檢測,藉此測量滑件10於Y軸方向之位置。對於測量光束LByb1、LByb2,亦與測量光束LBya1、LBya2同樣地,1次繞射光束(第2繞射光束)彼此之干涉光由未圖示之檢光器進行光電檢測,藉此測量滑件10於Y軸方向之位置。
此處,控制裝置60i基於2個Y讀頭37ya、37yb之測量值之平均,決定滑件10於Y軸方向之位置。因此,本實施形態中,滑件10於Y軸方向之位置係將檢測點DPya、DPyb之中點DP作為實質上之測量點而測量。中點DP與測量 光束LBx1、LBX2於光柵RG1上之照射點一致。
即,本實施形態中,關於滑件10之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位置資訊之測量,具有共同之檢測點,藉由控制裝置60i而即時地控制3個除振裝置14之致動器,以使該檢測點於XY平面內之位置例如以nm級而一致於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中心。該3個除振裝置14之致動器之控制係基於由第2位置測量系統50所測量之標記檢測系統MDS(測量單元40)與定盤12之相對位置資訊而進行。因此,本實施形態中,控制裝置60i使用編碼器系統33,藉此,對載置於滑件10上之晶圓W上之對準標記進行測量時,可始終於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中心之下方最近處(滑件10之背面側),進行滑件10於XY平面內之位置資訊之測量。又,控制裝置60i基於一對Y讀頭37ya、37yb之測量值之差,測量滑件10之θz方向之旋轉量。
雷射干涉儀系統35可使測長光束入射至滑件10下表面之測量部(形成有光柵RG1之面),並且接收其返回光束(例如來自形成有光柵RG1之面之反射光),以獲取滑件10之位置資訊。雷射干涉儀系統35如圖7(A)所示,使4束測長光束LBz1、LBz2、LBz3、LBz4入射至滑件10之下表面(形成有光柵RG1之面)。雷射干涉儀系統35具備分別照射該等4束測長光束LBz1、LBz2、LBz3、LBz4之雷射干涉儀35a~35d(參照圖9)。本實施形態中,由雷射干涉儀35a~35d構成4個Z讀頭。
雷射干涉儀系統35中,如圖7(A)及圖7(B)所示,4束測長光束LBz1、LBz2、LBz3、LBz4係自相當於正方形之各頂點之4點平行於Z軸而射出,該正方形係以檢測點DP為中心,具有平行於X軸之2邊與平行於Y軸之2邊。此時,測長光束LBz1、LBz4之射出點(照射點)係於直線LYa上距直線LX為等距離,剩餘之測長光束LBz2、LBz3之射出點(照射點)係於直線IYb上距直線LX為等距離。本實施形態中,形成有光柵RG1之面亦兼作來自雷射干涉儀系統35 之各測長光束之反射面。控制裝置60i使用雷射干涉儀系統35,對滑件10於Z軸方向之位置、於θx方向及θy方向之旋轉量之資訊進行測量。再者,由上述說明可明確得知,滑件10於Z軸、θx及θy之各方向並非相對於定盤12由前述驅動系統20積極地驅動,但由於藉由配置於底面4角之4個空氣軸承18而懸浮支持於定盤12上,因此實際上,滑件10之於Z軸、θx及θy之各方向之位置於定盤12上發生變化。即,滑件10實際上於Z軸、θx及θy之各方向相對於定盤12可動。尤其,滑件10於θx及θy之各方向之位移會產生編碼器系統33之測量誤差(阿貝誤差)。考慮到該點,藉由第1位置測量系統30(雷射干涉儀系統35),對滑件10於Z軸、θx及θy之各方向之位置資訊進行測量。
再者,為測量滑件10於Z軸方向之位置、於θx方向及θy方向之旋轉量之資訊,只要可使光束入射至形成有光柵RG1之面上之不同的3點便足夠,因此Z讀頭例如雷射干涉儀只要有3個即可。再者,亦可於滑件10之下表面設置用於保護光柵RG1之保護玻璃,並設置波長選擇濾光片,該波長選擇濾光片使來自編碼器系統33之各測量光束透過保護玻璃之表面,並阻止來自雷射干涉儀系統35之各測長光束之透過。
根據以上說明可知,控制裝置60i藉由使用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編碼器系統33及雷射干涉儀系統35,可測量滑件10於6自由度方向之位置。此時,編碼器系統33中,測量光束於空氣中之光路長度極短,且自X讀頭73x照射至光柵RG1之2個測量光束LBx1、LBx2之光路長度彼此、自Y讀頭37ya照射至光柵RG1之2個測量光束LBya1、LBya2之光路長度彼此、及自Y讀頭37yb照射至光柵RG1之測量光束LByb1、LByb2之光路長度彼此相互大致相等,因此可大致忽略空氣擾動之影響。因此,藉由編碼器系統33,可高精度地測量滑件10於XY平面內(亦包含θz方向)之位置資訊。又,編碼器系統33對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實質上之光柵RG1上之檢測點、及雷射干涉儀系統35對Z軸方向之滑件10下表面 上之檢測點,分別於XY平面內一致於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中心,因此可將因檢測點與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中心於XY平面內之偏離引起之所謂阿貝誤差之產生,抑制為實質上可忽略之程度。因此,控制裝置60i藉由使用第1位置測量系統30,可無因檢測點與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中心於XY平面內之偏離引起之阿貝誤差且高精度地測量滑件10於X軸方向、Y軸方向及Z軸方向之位置。
然而,關於與標記檢測系統MDS之光軸AX1平行之Z軸方向,並非於晶圓W表面之位置藉由編碼器系統33測量滑件10於XY平面內之位置資訊,即,光柵RG1之配置面與晶圓W之表面之Z位置並不一致。因此,於光柵RG1(即,滑件10)相對於XY平面而傾斜之情形時,若基於編碼器系統33之各編碼器之測量值而定位滑件10,結果,會因光柵RG1之配置面與晶圓W之表面之Z位置之差△Z(即,編碼器系統33之檢測點與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中心(檢測點)於Z軸方向之位置偏離),而產生與光柵RG1相對於XY平面之傾斜相應之定位誤差(一種阿貝誤差)。然而,該定位誤差(位置控制誤差)可使用差△Z與縱搖量θx、橫搖量θy而利用簡單的運算求出,將其設為補償值,基於以該補償量對編碼器系統33(之各編碼器)之測量值進行修正所得之修正後之位置資訊,對滑件10進行定位,藉此,將不再受上述一種阿貝誤差之影響。或者,亦可取代對編碼器系統33(之各編碼器)之測量值進行修正,而基於上述補償值,對於應定位滑件10之目標位置等用於移動滑件之1個或複數個資訊進行修正。
再者,於光柵RG1(即,滑件10)相對於XY平面而傾斜之情形時,亦可移動讀頭部32,以免產生因該傾斜引起之定位誤差。即,於由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例如干涉儀系統35)測量出光柵RG1(即,滑件10)相對於XY平面而傾斜之情形時,亦可基於使用第1位置測量系統30所獲取之位置資訊,移動保持讀頭部32之定盤12。定盤12如上所述,可使用除振裝置14而移動。
又,於光柵RG1(即,滑件10)相對於XY平面而傾斜之情形時, 亦可基於因該傾斜引起之定位誤差,對使用標記檢測系統MDS所獲取之標記之位置資訊進行修正。
第2位置測量系統50如圖4、圖5(A)及圖5(B)所示,具有:一對讀頭部52A、52B,其等分別設於前述讀頭安裝構件51之長度方向之一端部與另一端部之下表面;以及標尺構件54A、54B,其等與讀頭部52A、52B對向地配置。標尺構件54A、54B之上表面係與保持於晶圓保持具WH之晶圓W之表面設為同一高度。於標尺構件54A、54B各自之上表面,形成有反射型之2維光柵RG2a、RG2b。2維光柵(以下簡稱為光柵)RG2a、RG2b均包含:將X軸方向設為週期方向之反射型繞射格子(X繞射格子);及將Y軸方向設為週期方向之反射型繞射格子(Y繞射格子)。X繞射格子及Y繞射格子之格子線之間距例如設定為1μm。
標尺構件54A、54B包含熱膨脹率低之材料、例如前述零膨脹材料,且如圖5(A)及圖5(B)所示,分別透過支持構件56而固定於定盤12上。本實施形態中,標尺構件54A、54B及支持構件56之尺寸被規定為,光柵RG2a、RG2b與讀頭部52A、52B隔開數mm左右之間隙而對向。
如圖8所示,於讀頭安裝構件51之+X側之端部之下表面所固定之其中一個讀頭部52A,包含被收容於同一框體內部之、將X軸及Z軸方向設為測量方向之XZ讀頭58X1與將Y軸及Z軸方向設為測量方向之YZ讀頭58Y1。XZ讀頭58X1(更準確而言,為XZ讀頭58X1所發出之測量光束於光柵RG2a上之照射點)與YZ讀頭58Y1(更準確而言,為YZ讀頭58Y1所發出之測量光束於2維光柵RG2a上之照射點)係配置於同一平行於Y軸之直線上。
另一個讀頭部52B係於通過標記檢測系統MDS之光軸AX1且平行於Y軸之直線(以下稱為基準軸)LV與讀頭部52A對稱地配置,但與讀頭部52A同樣地構成。即,讀頭部52B於基準軸LV具有與XZ讀頭58X1、YZ讀頭58Y1對稱 地配置之XZ讀頭58X2、YZ讀頭58Y2,自XZ讀頭58X2、YZ讀頭58Y2分別照射至光柵RG2b上之測量光束之照射點係設定於同一平行於Y軸之直線上。
作為XZ讀頭58X1及58X2以及YZ讀頭58Y1及58Y2之各個,例如可使用與美國專利第7,561,280號說明書中揭示之位移測量感測器讀頭為同樣構成之編碼器讀頭。
讀頭部52A、52B分別使用標尺構件54A、54B構成對光柵RG2a、RG2b於X軸方向之位置(X位置)及於Z軸方向之位置(Z位置)進行測量之XZ線性編碼器、及對於Y軸方向之位置(Y位置)及Z位置進行測量之YZ線性編碼器。此處,光柵RG2a、RG2b係形成於分別透過支持構件56而固定於定盤12上的標尺構件54A、54B之上表面,讀頭部52A、52B係設於與標記檢測系統MDS一體之讀頭安裝構件51。其結果,讀頭部52A、52B對定盤12相對於標記檢測系統MDS之位置(標記檢測系統MDS與定盤12之位置關係)進行測量。以下,為了方便,對XZ線性編碼器、YZ線性編碼器使用與XZ讀頭58X1、58X2、YZ讀頭58Y1、58Y2分別相同之符號,而表達為XZ線性編碼器58X1、58X2及YZ線性編碼器58Y1、58Y2(參照圖9)。
本實施形態中,由XZ線性編碼器58X1與YZ線性編碼器58Y1構成4軸編碼器581,該4軸編碼器581對定盤12相對於標記檢測系統MDS之關於X軸、Y軸、Z軸及θx之各方向之位置資訊進行測量(參照圖9)。同樣,由XZ線性編碼器58X2與YZ線性編碼器58Y2構成4軸編碼器582,該4軸編碼器582對定盤12相對於標記檢測系統MDS之關於X軸、Y軸、Z軸及θx之各方向之位置資訊進行測量(參照圖9)。此時,基於由4軸編碼器581、582分別測量之、定盤12相對於標記檢測系統MDS之關於Z軸方向之位置資訊,求出(測量出)定盤12相對於標記檢測系統MDS之關於θy方向之位置資訊,並基於由4軸編碼器581、582分別測量之、定盤12相對於標記檢測系統MDS之關於Y軸方向之位置資訊,求出(測量出)定 盤12相對於標記檢測系統MDS之關於θz方向之位置資訊。
因此,由4軸編碼器581與4軸編碼器582構成第2位置測量系統50,該第2位置測量系統50對定盤12相對於標記檢測系統MDS之6自由度方向之位置資訊,亦即標記檢測系統MDS與定盤12之關於6自由度方向之相對位置之資訊進行測量。由第2位置測量系統50所測量之、標記檢測系統MDS與定盤12之關於6自由度方向之相對位置之資訊被始終供給至控制裝置60i,控制裝置60i基於該相對位置之資訊,即時地控制3個除振裝置14之致動器,以使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檢測點相對於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中心而成為所期望之位置關係,具體而言,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檢測點於XY平面內之位置例如以nm級一致於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中心,且滑件10上之晶圓W之表面一致於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位置。此時,前述直線CL一致於例如基準軸LV。再者,只要可控制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檢測點相對於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中心而成為所期望之位置關係,則第2位置測量系統50即使無法於6自由度之所有方向上測量相對位置之資訊亦可。
根據前述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說明與上述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說明可知,於測量裝置100i中,由第1位置測量系統30與第2位置測量系統50構成位置測量系統,該位置測量系統對滑件10相對於標記檢測系統MDS之6自由度方向之位置資訊進行測量。
圖9表示一方塊圖,該方塊圖表示主要構成本實施形態之測量裝置100i之控制系統的控制裝置60i之輸入/輸出關係。控制裝置60i包含工作站(或微電腦)等,統一控制測量裝置100i之構成各部。如圖9所示,測量裝置100i具備晶圓搬送系統70i,該晶圓搬送系統70i之一部分與圖4所示之構成部分一同配置於腔室101i內。晶圓搬送系統70i如前所述,例如由水平多關節型機器人構成。
繼而,對於在如上所述般構成之本實施形態之測量裝置100i中, 對1批次之晶圓進行處理時之一連串動作,基於與控制裝置60i之處理演算法對應之圖10之流程圖進行說明。
作為前提,測量裝置100i之測量對象亦即晶圓W為300毫米晶圓,於晶圓W上,藉由前層以前之曝光,以矩陣狀之配置而形成有複數個例如I個(作為一例,I=98)被稱為照射區域之區劃區域(以下稱為照射區域),於圍繞各照射區域之界線或各照射區域內部之界線(於1照射區域取複數個晶片之情形時)之上,設有複數種標記例如搜尋對準用之搜尋對準標記(搜尋標記)、精細對準用之晶圓對準標記(晶圓標記)等。該複數種標記係與照射區域一同形成。本實施形態中,作為搜尋標記及晶圓標記,係使用2維標記。
又,測量裝置100i可設定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標記檢測條件互不相同之複數個測量模式。作為複數個測量模式,作為一例,可設定A模式與B模式,該A模式係針對所有晶圓而對所有照射區域檢測各1個晶圓標記,該B模式係針對批次內之最初之既定片數之晶圓而對所有照射區域檢測複數個晶圓標記,並根據該晶圓標記之檢測結果,對於批次內之剩餘晶圓,對每個照射區域決定成為檢測對象之晶圓標記,並對該決定之晶圓標記進行檢測。
又,由測量裝置100i之操作員,預先透過未圖示之輸入裝置而輸入對晶圓W之對準測量所需之資訊,並記憶於控制裝置60i之記憶體內。此處,作為對準測量所需之資訊,包含晶圓W之厚度資訊、晶圓保持具WH之平面度資訊、晶圓W上之照射區域及對準標記之配置之設計資訊等各種資訊。再者,測量模式之設定資訊係例如由操作員透過未圖示之輸入裝置而預先輸入。
與圖10之流程圖對應之處理演算法之開始,例如係自操作員或主機電腦2000指示有測量開始時。此時,1批次中所含之複數個晶圓(例如25片晶圓)係被收納在位於測量裝置100i之腔室101i內之既定位置之晶圓載架內。並不限於此,亦可與測量裝置100i之測量處理並行地,將1批次之晶圓分別依序搬入 至測量裝置100i內。例如,亦可於對機器人516、搬送構件524及搬送構件526等進行控制之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之管理之下,將既定之FOUP520內之1批次之晶圓藉由機器人516依序取出,並藉由搬送構件524而搬送至與測量裝置100i之既定輸送位置。此時,與圖10之流程圖對應之處理演算法之開始,係由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對控制裝置60i及機器人516給予搬送開始之指令時。
再者,於曝光裝置200與測量系統500相連接之情形時,亦可自曝光裝置200之曝光控制裝置220不透過主機電腦2000而對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指示測量開始。
再者,測量裝置100i具備條碼閱讀器(未圖示),於晶圓搬送系統70i(參照圖9)對晶圓之搬送中,藉由條碼閱讀器,適當進行各晶圓之識別資訊例如晶圓編號、批次編號等之讀取。以下,為簡化說明,省略與使用條碼閱讀器對各晶圓之識別資訊之讀取相關之說明。再者,測量裝置100i亦可不各自具備條碼閱讀器。例如,亦可於搬送系統521中配置條碼閱讀器。
首先,於步驟S102中,將表示批次內之晶圓編號之計數器之計數值i初始化為1(i←1)。
於接下來的步驟S104中,將晶圓W加載至滑件10上。該晶圓W之負載係於控制裝置60i之管理之下,藉由晶圓搬送系統70i與滑件10上之上下移動構件而進行。具體而言,藉由晶圓搬送系統70i,將晶圓W自晶圓載架(或輸送位置)搬送至位於加載位置之滑件10之上方,藉由驅動裝置13使上下移動構件上升驅動既定量,藉此,將晶圓W交至上下移動構件。然後,晶圓搬送系統70i自滑件10之上方退避後,藉由驅動裝置13使上下移動構件下降驅動,藉此,將晶圓W載置於滑件10上之晶圓保持具WH上。然後,將真空泵11設為開啟,利用晶圓保持具WH來真空吸附加載於滑件10上之晶圓W。再者,於與測量裝置100i之測量處理並行地將1批次中所含之複數個晶圓分別依序搬入測量裝置100i內之 情形時,於上述晶圓加載之前,先藉由機器人516,將既定之FOUP520內之複數個晶圓逐片地藉由機器人516依序取出,並自機器人516交至搬送構件524,再藉由搬送構件524搬送至與測量裝置100i之既定輸送位置,並交至晶圓搬送系統70i
於接下來的步驟S106中,對晶圓W於Z軸方向之位置(Z位置)進行調整。於該Z位置之調整之前,先藉由控制裝置60i,基於由第2位置測量系統50所測量之標記檢測系統MDS與定盤12之關於Z軸方向、θy方向、θx方向之相對位置資訊,控制3個除振裝置14之空氣避震器之內壓(除振裝置14所產生之Z軸方向之驅動力),以將定盤12設定為其上表面平行於XY平面且Z位置處於既定之基準位置。晶圓W可認為厚度為一樣。因此,於步驟S106中,控制裝置60i基於記憶體內之晶圓W之厚度資訊,調整3個除振裝置14所產生之Z軸方向之驅動力例如空氣避震器之內壓(壓縮空氣之量),以沿Z軸方向驅動定盤12,調整晶圓W表面之Z位置,以使得晶圓W表面被設定於可藉由標記檢測系統MDS之自動對焦功能而調整光學系統之焦點位置之範圍內。再者,於測量單元40具備焦點位置檢測系統之情形時,控制裝置60i亦可基於焦點位置檢測系統之檢測結果(輸出)而進行晶圓表面之Z位置調整。例如,標記檢測系統MDS亦可具備焦點位置檢測系統,該焦點位置檢測系統透過前端部之光學元件(對物光學元件)而檢測晶圓W表面於Z軸方向之位置。又,基於焦點位置檢測系統之檢測結果對晶圓W表面之Z位置之調整,可藉由下述操作而進行,即,使用除振裝置14來移動定盤12,使移動滑件10與定盤12一同移動。再者,亦可採用不僅於XY平面內之方向,而且於Z軸方向、θx方向及θy方向上亦可驅動滑件10之構成之驅動系統20,使用該驅動系統20來移動滑件10。再者,晶圓表面之Z位置調整亦可包含晶圓表面之傾斜調整。藉由使用驅動系統20以調整晶圓表面之傾斜,從而於有可能產生因光柵RG1之配置面與晶圓W之表面之Z位置之差△Z引起之誤差(一種阿貝誤差)之情形時,只要執行如上所述之對策之至少1個即可。
於接下來的步驟S108中,進行晶圓W之搜尋對準。具體而言,使用標記檢測系統MDS,對例如關於晶圓W中心而大致對稱地位於周邊部之至少2個搜尋標記進行檢測。控制裝置60i控制驅動系統20對滑件10之驅動,將各個搜尋標記定位於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區域(檢測視野)內,並獲取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量資訊及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測量資訊,且基於使用標記檢測系統MDS對晶圓W上所形成之搜尋標記進行檢測時之檢測訊號、與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量資訊(及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測量資訊),求出各搜尋標記之位置資訊。
更具體而言,控制裝置60i基於自訊號處理裝置49輸出之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結果(自檢測訊號求出之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中心(指標中心)與各搜尋標記之相對位置關係)、及各搜尋標記檢測時之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量值(及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測量值),求出2個搜尋標記於基準座標系上之位置座標。即,控制裝置60i基於自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訊號所求出的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中心(指標中心)與各搜尋標記之相對位置關係、各搜尋標記檢測時之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量值、及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測量值,求出2個搜尋標記於基準座標系上之位置座標。此處,基準座標系係由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長軸而規定之正交座標系。
然後,自2個搜尋標記之位置座標算出晶圓W之殘留旋轉誤差,使滑件10微小旋轉,以使該旋轉誤差大致為零。藉此,晶圓W之搜尋對準結束。再者,晶圓W實際上是以進行了預對準之狀態而加載於滑件10上,因此晶圓W之中心位置偏離小至可忽略之程度,殘留旋轉誤差非常小。
於接下來的步驟S110中,判斷所設定之測量模式是否為A模式。並且,於該步驟S110中之判斷為肯定之情形時,即設定為A模式之情形時,前進至步驟S112。
於步驟S112中,進行針對所有晶圓之對準測量(全照射區域1點測量,換言之,全照射區域EGA測量),即針對98個照射區域分別測量1個晶圓標記。具體而言,控制裝置60i與前述搜尋對準時的各搜尋標記之位置座標之測量同樣地,求出晶圓W上之晶圓標記於基準座標系上之位置座標、即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但是,此時,與搜尋對準時不同,於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計算時,必須使用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測量資訊。其理由為:如前所述,藉由控制裝置60i基於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測量資訊來即時地控制3個除振裝置14之致動器,以使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檢測點於XY平面內之位置例如以nm級一致於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中心,且滑件10上之晶圓W之表面一致於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位置,然而,於晶圓標記之檢測時,不進行使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檢測點於XY平面內之位置例如以nm級一致於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中心之補償,因此必須將兩者之位置偏離量考慮為補償值而算出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例如,藉由使用上述補償值對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結果或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量值進行修正,可對所算出之晶圓W上之晶圓標記於基準座標系上之位置座標進行修正。
此處,於該全照射區域1點測量時,控制裝置60i基於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量資訊及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測量資訊,使滑件10(晶圓W)透過驅動系統20而朝X軸方向及Y軸方向中之至少一個方向移動,將晶圓標記定位於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區域內。即,以步進重複方式使滑件10於XY平面內相對於標記檢測系統MDS而移動,以進行全照射區域1點測量。
再者,於測量單元40具備焦點位置檢測系統之情形時,亦可與步驟S106中之說明同樣地,控制裝置60i基於焦點位置檢測系統之檢測結果(輸出)進行晶圓表面之Z位置之調整。
於步驟S112之針對所有晶圓之對準測量(全照射區域1點測量) 時,若滑件10於XY平面內移動,則伴隨該移動,不平衡負載會作用於定盤12,但於本實施形態中,控制裝置60i根據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量資訊中所含之滑件之X、Y座標位置,對3個除振裝置14個別地進行前饋控制,從而個別地控制各個除振裝置14所產生之Z軸方向之驅動力,以使不平衡負載之影響相互抵消。再者,控制裝置60i亦可不使用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量資訊,而基於滑件10之已知之移動路徑之資訊,預測作用於定盤12之不平衡負載,並對3個除振裝置14個別地進行前饋控制,以使不平衡負載之影響相互抵消。又,本實施形態中,晶圓保持具WH之晶圓保持面(由銷夾具之複數個銷之上端面所規定之面)之凹凸資訊(以下稱為保持具平面度資訊)係預先透過實驗等而求出,因此於對準測量(例如全照射區域1點測量)時,當移動滑件10時,控制裝置60i基於該保持具平面度資訊對3個除振裝置14進行前饋控制,藉此,對定盤12之Z位置進行微調整,以使晶圓W表面之包含作為測量對象之晶圓標記之區域迅速位於標記檢測系統MDS之光學系統之焦深範圍內。再者,亦可不執行上述用於使作用於定盤12之不平衡負載之影響相互抵消之前饋控制、及基於保持具平面度資訊之前饋控制中的其中任一者或兩者。
再者,於標記檢測系統MDS之倍率可調整之情形時,亦可在搜尋對準時設定為低倍率,而在對準測量時設定為高倍率。又,於加載至滑件10上之晶圓W之中心位置偏離及殘留旋轉誤差小至可忽略之情形時,亦可省略步驟S108。
於步驟S112中之全照射區域1點測量中,對後述之EGA運算中所使用的、基準座標系中之取樣照射區域(取樣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實測值進行檢測。所謂取樣照射區域,係指晶圓W上之所有照射區域中,作為後述之EGA運算中所使用者而預先決定之特定之複數個(至少3個)照射區域。再者,於全照射區域1點測量中,晶圓W上之所有照射區域成為取樣照射區域。於步驟 S112之後,前進至步驟S124。
另一方面,於步驟S110中之判斷為否定之情形時,即設定為B模式之情形時,移行至步驟S114,判斷計數值i是否小於既定數K(K為滿足1<K<I之自然數且為預先決定之數,例如為4)。再者,計數值i於後述之步驟S128中進行增量。並且,於該步驟S114中之判斷為肯定之情形時,移行至步驟S120,進行全照射區域多點測量。此處,所謂全照射區域多點測量,係指對於晶圓W上之所有照射區域,分別測量複數個晶圓標記。成為測量對象之複數個晶圓標記係預先決定者。例如,亦可將可藉由統計運算而求出照射區域形狀(自理想格子之形狀誤差)之配置之複數個晶圓標記設為測量對象。測量之流程除了作為測量對象之標記之數量不同以外,與步驟S112中之全照射區域1點測量之情形同樣,因此省略詳細說明。於步驟S120之後,移行至步驟S124。
另一方面,於步驟S114中之判斷為否定之情形時,移行至步驟S116,判斷計數值i是否小於K+1。此處,該步驟S116中之判斷為肯定者,係計數值i為i≧K且i<K+1之情形,因而為i=K之情形。
於步驟S116之判斷為肯定之情形時,前進至步驟S118,基於對至此為止進行了測量之K-1片(例如於K=4之情形時為3片)晶圓W之晶圓標記之檢測結果,對每個照射區域決定應設為測量對象之晶圓標記。具體而言,對每個照射區域決定是否1個晶圓標記之檢測便足夠,或是應檢測複數個晶圓標記。於後者之情形時,亦決定將哪個晶圓標記設為檢測對象。例如,對每個照射區域求出複數個晶圓標記各自之實測位置與設計位置之差(絕對值),根據該差之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是否超過某閾值,來對每個照射區域決定是否應檢測複數個晶圓標記,或是1個晶圓標記之檢測便足夠。於前者之情形時,例如以包含實測位置與設計位置之差(絕對值)達到最大之晶圓標記和達到最小之晶圓標記之方式,而決定應檢測之晶圓標記。於步驟S118之後,前進至步驟S122。
另一方面,於步驟S116中之判斷為否定之情形時,移行至步驟S122。此處,步驟S116中之判斷為否定者,係計數值i滿足K+1≦i之情形,在此之前必然為計數值i=K而於步驟S118中對每個照射區域決定應設為測量對象之晶圓標記。
於步驟S122中,對在步驟S118中對每個照射區域所決定之應設為測量對象之晶圓標記進行測量。測量之流程除了作為測量對象之標記之數量不同以外,與步驟S112中之全照射區域1點測量之情形同樣,因此省略詳細說明。於步驟S122之後,移行至步驟S124。
根據至此為止之說明可知,於B模式之情形時,對於批次內之第1片至第K-1片(例如第3片)晶圓,進行全照射區域多點測量,對於第K片(例如第4片)至第I片(例如第25片)晶圓,基於最初之K-1片(例如3片)晶圓之全照射區域多點測量之結果而對每個照射區域所決定之晶圓標記進行測量。
於步驟S124中,使用於步驟S112、步驟S120及步驟S122之任一步驟中所測量出之晶圓標記之位置資訊進行EGA運算。所謂EGA運算,係指如下所述之統計運算,即,於上述晶圓標記之測量(EGA測量)之後,基於取樣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設計值與實測值之差之資料,使用最小平方法等統計運算,求出表達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與該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修正量之關係之模型公式之係數。
本實施形態中,作為一例,將下個模型公式用於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自設計值之修正量之計算。
此處,dx、dy係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自設計值之於X軸方向、Y軸方向之修正量,X、Y係以晶圓W之中心為原點之晶圓座標系上之照射區域之設計上之位置座標。即,上述式(1)係與以晶圓之中心為原點之晶圓座標系上之各照射區域之設計上之位置座標X、Y相關之多項式,係為表達該位置座標X、Y與該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修正量(對準修正成分)dx、dy之關係之模型公式。再者,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前述搜尋對準,基準座標系與晶圓座標系之旋轉被消除,因此,以下,不特別區分基準座標系與晶圓座標系,而全部視為基準座標系進行說明。
使用模型公式(1),便可根據晶圓W之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X、Y而求出該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修正量。但是,為了算出該修正量,必須求出係數a0、a1、...、b0、b1、...。於EGA測量之後,基於該取樣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設計值與實測值之差之資料,使用最小平方法等統計運算,求出上述式(1)之係數a0、a1、...、b0、b1、...。
決定模型公式(1)之係數a0、a1、...、b0、b1、...後,將晶圓座標系上之各照射區域(區劃區域)之設計上之位置座標X、Y代入係數決定後之模型公式(1),求出各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修正量dx、dy,藉此,可求出晶圓W上之複數個照射區域(區劃區域)之真實排列(作為變形成分,不僅有線性成分,甚至亦包含非線性成分)。
然而,於已進行了曝光之晶圓W之情形時,因至此為止之製程之影響,作為測量結果而獲得之檢測訊號之波形未必於所有晶圓標記均為良好。若使該測量結果(檢測訊號之波形)為不良之晶圓標記之位置包含於上述EGA運算中,則該測量結果(檢測訊號之波形)為不良之晶圓標記之位置誤差會對係數a0、a1、...、b0、b1、...之計算結果造成不良影響。
因此,本實施形態中,訊號處理裝置49僅將測量結果為良好之晶 圓標記之測量結果送往控制裝置60i,控制裝置60i使用收到測量結果之所有晶圓標記之位置,執行上述EGA運算。再者,上述式(1)之多項式之次數並無特別限制。控制裝置60i將EGA運算之結果關聯於晶圓之識別資訊(例如晶圓編號、批次編號),而作為對準履歷資料檔案記憶於內部或外部之記憶裝置中。再者,於對準履歷資料檔案中,亦可包含EGA運算結果以外之資訊(例如用於EGA運算之標記之資訊)。
當步驟S124之EGA運算結束時,前進至步驟S126,自滑件10上卸載晶圓W。該卸載係於控制裝置60i之管理之下,以與步驟S104中之加載流程相反之流程,由晶圓搬送系統70i與滑件10上之上下移動構件而進行。再者,與測量裝置100i之測量處理並行地,將1批次之晶圓分別依序搬入至測量裝置100i內,並自測量裝置100i中依序搬出之情形時,完成測量之晶圓W係藉由晶圓搬送系統70i而交至搬送構件526,並藉由搬送構件526搬送至前述卸載側晶圓輸送位置後,藉由機器人516返回既定之FOPU520內。
於接下來的步驟S128中,使計數器之計數值i增量1(i←i+1)後,前進至步驟S130,判斷計數值i是否大於批次內之晶圓之總數I。並且,於該步驟S130中之判斷為否定之情形時,判斷為對批次內之所有晶圓之處理尚未結束,返回步驟S104,以後,反覆步驟S104至步驟S130之處理(包含判斷),直至步驟S130中之判斷為肯定為止。
並且,若步驟S130中之判斷為肯定,則判斷為已對批次內之所有晶圓結束處理,從而結束本程序之一連串處理。
根據至此為止之說明可知,根據測量裝置100i,於對準測量時,對於晶圓W上之I個(例如98個)照射區域,分別測量至少各1個晶圓標記之位置資訊(座標位置資訊),使用該位置資訊,藉由最小平方法等統計運算,求出上述式(1)之係數a0、a1、...、b0、b1、...。因此,對於晶圓格子之變形成分,不 僅可準確地求出線性成分,甚至可準確地求出非線性成分。此處,所謂晶圓格子,係指將依照照射區域映射(與晶圓W上所形成之照射區域之排列相關之資料)而排列之晶圓W上之照射區域之中心連接而形成之格子。對複數個照射區域求出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修正量(對準修正成分)dx、dy,正是求出晶圓格子之變形成分。再者,本說明書中,將晶圓格子簡稱為「格子」,或者亦稱為「照射區域(或照射區域)之排列」。
本實施形態之測量系統500中,藉由3台測量裝置1001~1003,可並行地進行沿著前述流程圖之測量處理。即,藉由測量裝置1001~1003,可針對收納於晶圓載架內之各1批次之晶圓、合計3批次之晶圓,實質上以對1批次晶圓之測量處理時間,而對各晶圓之所有照射區域進行至少1個晶圓標記之位置測量,對於晶圓格子之變形成分,不僅可準確地求出線性成分,甚至可準確地求出非線性成分。再者,於與測量處理並行地對各測量裝置100i搬入晶圓及從各測量裝置100i搬出完成測量之晶圓之情形時,亦可對分別搬入至3個加載埠514中之3個FOUP520內部之各1批次、合計3批次之晶圓,並行地進行處理,從而可對3批次之晶圓,實質上以對1批次晶圓之處理時間,對各晶圓之所有照射區域進行至少1個晶圓標記之位置測量,對於晶圓格子之變形成分,不僅可準確地求出線性成分,甚至可準確地求出非線性成分。
所求出之各晶圓之晶圓格子之資訊,例如所求出之各晶圓之晶圓格子之變形成分之資料(決定係數a0、a1、...、b0、b1、...後之模型公式(1)之資料),係作為各晶圓之對準履歷資料檔案之一部分而由測量裝置100i之控制裝置60i發送至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將包含所收到之各晶圓之晶圓格子之資訊、例如所收到之各晶圓之晶圓格子之變形成分之資料(決定係數a0、a1、...、b0、b1、...後之模型公式(1)之資料)的對準履歷資料檔案,例如記憶於每個晶圓內部之記憶裝置中。
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於1批次中所含之所有晶圓之測量結束時,將該批次中所含之複數個晶圓各自之晶圓格子之資訊(對準履歷資料檔案)發送至主機電腦2000。不言而喻的,自測量系統500發送之晶圓格子之資訊(對準履歷資料檔案)中亦包含晶圓格子之非線性成分之資料。
再者,亦可將測量裝置100i之控制裝置60i透過LAN1500而連接於主機電腦2000,將晶圓格子之資訊(對準履歷資料檔案)不透過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而自控制裝置60i發送至主機電腦2000。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係自測量系統500發送(輸出)晶圓格子之資訊,但自測量系統發送之資訊(資料)並不限於此,例如亦可將由測量裝置100i所測量之複數個晶圓標記之座標位置資訊作為各晶圓之對準履歷資料之至少一部分而予以發送(輸出)。
作為一例,構成基板處理系統1000之一部分之曝光裝置200係步進掃描方式之投影曝光裝置(掃描器)。於圖11中,部分省略地表示了曝光裝置200之腔室內之構成部分。
曝光裝置200如圖11所示,具備照明系統IOP、保持標線片R之標線片載台RST、將標線片R上所形成之圖案之像投影至塗佈有感應劑(抗蝕劑)之晶圓W上之投影單元PU、保持晶圓W於XY平面內移動之晶圓載台WST、及該等之控制系統等。曝光裝置200具備投影光學系統PL,該投影光學系統PL具有與前述標記檢測系統MDS之光軸AX1平行之Z軸方向之光軸AX。
照明系統IOP包含光源、及透過送光光學系統而連接於光源之照明光學系統,對於在由標線片遮廉(遮蔽系統)所設定(限制)之標線片R上沿X軸方向(圖11中之紙面正交方向)細長地延伸之狹縫狀之照明區域IAR,藉由照明光(曝光用光)IL而以大致相等之照度進行照明。照明系統IOP之構成例如於美國專利申請案公開第2003/0025890號說明書等中有所揭示。此處,作為照明 光IL,作為一例,使用ArF準分子雷射光(波長193nm)。
標線片載台RST係配置於照明系統IOP之圖11中之下方。標線片載台RST例如藉由包含線性馬達等之標線片載台驅動系統211(圖11中未圖示,參照圖12),而可在未圖示之標線片載台定盤上於水平面(XY平面)內進行微小驅動,並且可沿掃描方向(圖11中之紙面內左右方向,亦即Y軸方向)以既定行程範圍而驅動。
於標線片載台RST上,載置有標線片R,該標線片R於-Z側之面(圖案面)上形成有圖案區域、及與該圖案區域之位置關係為已知之複數個標記。標線片載台RST於XY平面內之位置資訊(包含於θz方向之旋轉資訊)係藉由標線片雷射干涉儀(以下稱為「標線片干涉儀」)214,透過移動鏡212(或者於標線片載台RST之端面所形成之反射面),例如始終以0.25nm左右之解析度進行檢測。標線片干涉儀214之測量資訊被供給至曝光控制裝置220(參照圖12)。再者,對於上述標線片載台RST於XY平面內之位置資訊,亦可取代標線片雷射干涉儀214而由編碼器進行測量。
投影單元PU係配置於標線片載台RST之圖11中之下方。投影單元PU包含鏡筒240、及保持於鏡筒240內之投影光學系統PL。投影光學系統PL例如為兩側遠心,且具有既定之投影倍率(例如1/4倍、1/5倍或1/8倍等)。標線片R係以圖案面與投影光學系統PL之第1面(物體面)大致一致之方式而配置,表面塗佈有抗蝕劑(感應劑)之晶圓W被配置於投影光學系統PL之第2面(像面)側。因此,當藉由來自照明系統IOP之照明光IL對標線片R上之照明區域IAR進行照明時,藉由通過標線片R之照明光IL,該照明區域IAR內之標線片R之電路圖案之縮小像(電路圖案之一部分之縮小像)透過投影光學系統PL而形成於與照明區域IAR共軛之晶圓W上之區域(以下亦稱為曝光區域)IA。並且,藉由標線片載台RST與晶圓載台WST之同步驅動,使標線片R相對於照明區域IAR(照 明光IL)而沿掃描方向(Y軸方向)相對移動,並且使晶圓W相對於曝光區域IA(照明光IL)而沿掃描方向(Y軸方向)相對移動,藉此,進行晶圓W上之1個照射區域(區劃區域)之掃描曝光,於該照射區域轉印標線片R之圖案。
作為投影光學系統PL,作為一例,使用折射系統,該折射系統僅包含沿與Z軸方向平行之光軸AX而排列之複數片例如10~20片左右之折射光學元件(透鏡元件)。構成該投影光學系統PL之複數片透鏡元件中,物體面側(標線片R側)之複數片透鏡元件為可動透鏡,該可動透鏡可藉由未圖示之驅動元件例如壓電元件等,而沿Z軸方向(投影光學系統PL之光軸方向)進行位移驅動、及可沿相對於XY面之傾斜方向(即θx方向及θy方向)進行驅動。並且,成像特性修正控制器248(圖11中未圖示,參照圖12)基於來自曝光控制裝置220之指示,獨立地調整對各驅動元件之施加電壓,藉此,個別地驅動各可動透鏡,以調整投影光學系統PL之各種成像特性(倍率、畸變、像散、彗形像差、像面彎曲等)。再者,亦可取代可動透鏡之移動或者除此之外,設為下述構成,即,於鏡筒240內部之鄰接之特定透鏡元件間設置氣密室,成像特性修正控制器248對該氣密室內之氣體之壓力進行控制,還可採用成像特性修正控制器248可使照明光IL之中心波長偏移之構成。藉由該等構成,亦可進行投影光學系統PL之成像特性之調整。
晶圓載台WST藉由包含平面馬達或線性馬達等之載台驅動系統224(圖11中為了方便而以方塊表示),於晶圓載台定盤222上沿X軸方向、Y軸方向以既定行程進行驅動,並且沿Z軸方向、θx方向、θy方向及θz方向進行微小驅動。於晶圓載台WST上,透過晶圓保持具(未圖示),藉由真空吸附等而保持有晶圓W。本實施形態中,晶圓保持具可吸附保持300mm晶圓。再者,亦可取代晶圓載台WST而使用載台裝置,該載台裝置具備:沿X軸方向、Y軸方向及θz方向移動之第1載台;以及於該第1載台上沿Z軸方向、θx方向及θy方向微動之第2 載台。再者,亦可將晶圓載台WST與晶圓載台WST之晶圓保持具之其中任一者或兩者稱為「第2基板保持構件」。
晶圓載台WST於XY平面內之位置資訊(包含旋轉資訊(平擺量(θz方向之旋轉量θz)、縱搖量(θx方向之旋轉量θx)、橫搖量(θy方向之旋轉量θy)))係藉由雷射干涉儀系統(以下簡稱為干涉儀系統)218,透過移動鏡216(或者於晶圓載台WST之端面所形成之反射面),例如始終以0.25nm左右之解析度進行檢測。再者,對於晶圓載台WST於XY平面內之位置資訊,亦可取代干涉儀系統218而藉由編碼器系統進行測量。
干涉儀系統218之測量資訊被供給至曝光控制裝置220(參照圖12)。曝光控制裝置220基於干涉儀系統218之測量資訊,透過載台驅動系統224來控制晶圓載台WST於XY平面內之位置(包含θz方向之旋轉)。
又,於圖11中省略了圖示,但晶圓W之表面於Z軸方向之位置及傾斜量例如係藉由焦點感測器AFS(參照圖12)而測量,該焦點感測器AFS包含於美國專利第5,448,332號說明書等中揭示之斜入射方式之多點焦點位置檢測系統。該焦點感測器AFS之測量資訊亦被供給至曝光控制裝置220(參照圖12)。
又,於晶圓載台WST上,固定有基準板FP,該基準板FP之表面為與晶圓W之表面相同之高度。於該基準板FP之表面,形成有用於對準檢測系統AS之基線測量等之第1基準標記、及由後述之標線片對準檢測系統所檢測之一對第2基準標記等。
於投影單元PU之鏡筒240之側面,設有對形成於晶圓W之對準標記或者第1基準標記進行檢測之對準檢測系統AS。作為對準檢測系統AS,作為一例,使用作為圖像處理方式之成像式對準感測器之一種之FIA(Field Image Alignment)系統,該FIA系統係利用鹵素燈等寬頻(寬頻帶)光對標記進行照明,並對該標記之圖像進行圖像處理,藉此來測量標記位置。再者,亦可取代圖像 處理方式之對準檢測系統AS,或者與對準檢測系統AS一同使用繞射光干涉型對準系統。
於曝光裝置200中,進而於標線片載台RST之上方,沿X軸方向隔開既定距離而設有一對標線片對準檢測系統213(圖11中未圖示,參照圖12),該一對標線片對準檢測系統213可同時檢測於標線片載台RST上所載置之標線片R上之位於同一Y位置之一對標線片標記。標線片對準檢測系統213對標記之檢測結果被供給至曝光控制裝置220。
於圖12中,以方塊圖表示了曝光控制裝置220之輸入/輸出關係。如圖12所示,曝光裝置200除了上述構成以外,還具備連接於曝光控制裝置220之、搬送晶圓之晶圓搬送系統270等。曝光控制裝置220包含微電腦或工作站等,對包含上述構成之裝置整體進行統一控制。晶圓搬送系統270例如由水平多關節型機器人構成。
返回圖1,雖省略圖示,但C/D 300例如具備對晶圓塗佈感應劑(抗蝕劑)之塗佈部、可進行晶圓之顯影之顯影部、進行預烘烤(PB)及顯影前烘烤(post-exposure bake,PEB)之烘烤部、及晶圓搬送系統(以下,為了方便而稱為C/D內搬送系統)。C/D 300更具備可對晶圓進行調溫之調溫部330。調溫部330通常為冷卻部,例如具備被稱為冷卻板之平坦的板(調溫裝置)。冷卻板例如藉由冷卻水之循環等而冷卻。除此之外,亦有時利用基於帕爾帖效應之電子冷卻。
疊合測量器400藉由測量於下層之曝光時所轉印之第1標記、與於當前層之曝光時所轉印之第2標記各自之像(抗蝕劑像)之相對位置關係,而測量疊合偏離,該第1標記與該第2標記構成疊合測量標記(定位標記),該疊合測量標記係與各照射區域一同形成於在C/D 300中結束了顯影之晶圓W上。此處,作為第1標記像和對應之第2標記像之組,例如可使用框中框標記之抗蝕劑像 等,該框中框標記包含外框標記與配置於其內側之內框標記。
分析裝置3000根據來自主機電腦2000之指示,進行各種分析、運算。若列舉一例,則分析裝置3000例如基於來自疊合測量器400之疊合偏離之測量結果,進行依照既定程式之運算,算出用於反饋給曝光裝置200之修正值。
於本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0中,與測量裝置100i同樣地,曝光裝置200及C/D 300均具備條碼閱讀器(未圖示),於晶圓搬送系統270(參照圖12)及C/D內搬送系統(未圖示)各自對晶圓之搬送中,藉由條碼閱讀器,適當地進行各晶圓之識別資訊例如晶圓編號、批次編號等之讀取。以下,為簡化說明,省略與使用條碼閱讀器對各晶圓識別資訊之讀取相關之說明。
於基板處理系統1000中,藉由測量系統500與包含曝光裝置200及C/D 300之微影系統之各個,連續地處理複數個晶圓。於基板處理系統1000中,測量系統500之對前述測量對象晶圓之前述測量處理、與微影系統之對測量系統500之測量已結束之晶圓之處理係彼此獨立地進行。因此,存在下述限制,即,微影系統之處理係對測量系統500之測量已結束之晶圓進行,但可規定整體之處理序列,以使作為基板處理系統整體之產出量達到最大。
以下,對藉由包含曝光裝置200及C/D 300之微影系統,連續地處理複數個晶圓之情形時之動作流程進行說明。
首先,藉由C/D內搬送系統(例如選擇順應性裝配機械臂(SCARA)),自配置於C/D 300之腔室內之晶圓載架取出第1片晶圓(設為W1),並搬入至塗佈部。藉此,藉由塗佈部開始抗蝕劑之塗佈。當抗蝕劑之塗佈結束時,C/D內搬送系統將晶圓W1自塗佈部取出並搬入至烘烤部。藉此,於烘烤部中開始晶圓W1之加熱處理(PB)。然後,當晶圓之PB結束時,藉由C/D內搬送系統,將晶圓W1自烘烤部取出並搬入至調溫部330內。藉此,利用調溫部330內部之冷卻板開始晶圓W1之冷卻。該冷卻係以對曝光裝置200無影響之溫度,一般而 言,例如以規定為20~25℃範圍內之曝光裝置200之空調系統之目標溫度作為目標溫度而進行。通常,於搬入至調溫部330內之時刻,晶圓之溫度相對於目標溫度而處於±0.3[℃]之範圍內,但藉由調溫部330而調溫至目標溫度±10[mK]之範圍。
然後,當調溫部330內之冷卻(調溫)結束時,該晶圓W1藉由C/D內搬送系統而載置於C/D 300與曝光裝置200之間所設之基板輸送部之加載側基板載置部。
於C/D 300內,依序反覆進行與上述同樣之一連串針對晶圓之抗蝕劑塗佈、PB、冷卻、及伴隨該等一連串處理之上述晶圓搬送動作,將晶圓依序載置於加載側基板載置部。再者,實際上,於C/D 300之腔室內分別設置2個以上之塗佈部及C/D內搬送系統,藉此,可實現對複數片晶圓之並行處理,從而可縮短曝光前處理所需之時間。
前述載置於加載側基板載置部之晶圓W1藉由晶圓搬送系統270搬送至曝光裝置200內部之既定之待機位置。但是,第1片晶圓W1並非於待機位置處待機,而是直接藉由曝光控制裝置220加載至晶圓載台WST上。該晶圓之負載係藉由曝光控制裝置220,與由前述測量裝置100i所進行者同樣地,使用晶圓載台WST上之未圖示之上下移動構件與晶圓搬送系統270而進行。於加載後,對於晶圓載台WST上之晶圓,使用對準檢測系統AS進行與前述同樣之搜尋對準、及例如將3~16個左右之照射區域設為對準照射區域之EGA方式之晶圓對準。於該EGA方式之晶圓對準時,將成為曝光裝置200中之晶圓對準及曝光對象之晶圓(對象晶圓)之對準履歷資料檔案,與對象晶圓之識別資訊(例如晶圓編號、批次編號)等一同自主機電腦2000提供給曝光裝置200之曝光控制裝置220。於曝光裝置200自主機電腦2000獲取之對準履歷資料中,包含有由測量系統500所測量之各晶圓之晶圓格子之資訊,曝光控制裝置220於既定之準備作業之後,根 據所獲取之對準履歷資料中所含之測量模式之資訊,進行如後所述之晶圓對準。再者,曝光控制裝置220與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亦可不透過主機電腦2000而進行對準履歷資料等之交換。
此處,在具體說明晶圓對準之前,先對利用曝光裝置200進行將3~16個左右之照射區域設為對準照射區域之EGA方式之晶圓對準之理由進行說明。
由測量裝置100i所求出之晶圓W之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修正量(上述式(1)之係數a0、a1、...、b0、b1、...),例如係被用於藉由曝光裝置200對晶圓W進行曝光時之晶圓相對於曝光位置之對位。然而,藉由曝光裝置200,將利用測量裝置100i測量了位置座標修正量之晶圓W如前所述般自測量裝置100i之滑件10予以卸載後,收納至FOUP520內,並藉由OHT等其他搬送系統而將該FOUP520搬入至C/D 300。然後,將該晶圓W經C/D 300塗佈抗蝕劑後,載置於曝光裝置200之晶圓載台WST上以進行曝光。於此情形時,滑件10上之晶圓保持具WH與曝光裝置200之晶圓載台WST上之晶圓保持具即便使用同一類型之晶圓保持具,仍會因晶圓保持具之個體差異而導致晶圓W之保持狀態不同。因此,即使好不容易利用測量裝置100i求出晶圓W之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修正量(上述式(1)之係數a0、a1、...、b0、b1、...),亦無法直接使用該係數a0、a1、...、b0、b1、...之全部。然而,可認為,因每個晶圓保持具對晶圓W之保持狀態不同而受到影響者,係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修正量之1次以下之低次成分(線性成分),而2次以上之高次成分幾乎不受影響。其理由是:2次以上之高次成分可認為是主要由起因於製程之晶圓W之變形而產生之成分,故可認為其係與晶圓保持具對晶圓之保持狀態無關之成分。
基於該考量,由測量裝置100i耗費時間而對晶圓W求出之高次成分之係數a3、a4、......、a9、......及b3、b4、......、b9、......亦可直接用作曝光裝 置200中之晶圓W之位置座標修正量之高次成分之係數。因此,於曝光裝置200之晶圓載台WST上,只要進行用於求出晶圓W之位置座標修正量之線性成分的簡易EGA測量(例如3~16個左右之晶圓標記之測量)便足夠。
首先,對在對象晶圓之對準履歷資料檔案中包含有模式A之資訊之情形進行說明。於此情形時,自對準履歷資料中所含之、由測量裝置100i測量出位置資訊(於修正量之計算中使用有標記之位置資訊)之晶圓標記中,選擇與對準照射區域數對應數量之晶圓標記來作為檢測對象,使用對準檢測系統AS對該作為檢測對象之晶圓標記進行檢測,並基於其檢測結果與檢測時之晶圓載台WST之位置(干涉儀系統218之測量資訊),求出作為檢測對象之各晶圓標記之位置資訊,使用該位置資訊進行EGA運算,求出下式(2)之各係數。
然後,曝光控制裝置220將此處求出之係數(c0、c1、c2、d0、d1、d2)替換為對象晶圓之晶圓格子之變形成分之資料中所含之係數(a0、a1、a2、b0、b1、b2),使用由包含替換後之係數之下式(3)所表示之、與將晶圓之中心作為原點之晶圓座標系上之各照射區域之設計上之位置座標X、Y相關之多項式,求出各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修正量(對準修正成分)dx、dy,並基於該修正量,決定用於修正晶圓格子之、用於各照射區域之相對於曝光時的曝光位置(標線片圖案之投影位置)之對位之目標位置(以下為了方便,稱為定位目標位置)。再者,本實施形態中,並非以靜止曝光方式,而是以掃描曝光方式進行曝光,但為了方便而稱為定位目標位置。
[式3]
再者,於曝光裝置200中,藉由搜尋對準,對晶圓載台WST之移動進行規定之基準座標系(載台座標系)與晶圓座標系之旋轉亦被消除,因此亦無須特別區分基準座標系與晶圓座標系。
繼而,對在對象晶圓之對準履歷資料檔案中包含有B模式之資訊之情形進行說明。於此情形時,曝光控制裝置220係依照與上述含有A模式資訊之情形同樣之流程,決定用於修正晶圓格子之、各照射區域之定位目標位置。但是,此時,於對準履歷資料中,包含關於若干個照射區域之複數個晶圓標記與關於剩餘照射區域之各1個晶圓標記之中的檢測訊號為良好之晶圓標記,其作為於修正量之計算中使用了標記位置資訊之晶圓標記。
因此,曝光控制裝置220除了決定上述各照射區域之定位目標位置以外,還自上述關於若干個照射區域之複數個晶圓標記中,選擇求出照射區域形狀所需數量之晶圓標記,並使用該等晶圓標記之位置資訊(實測值),進行例如對美國專利第6,876,946號說明書所揭示之[式7]之模型公式適用最小自乘法之統計運算(亦稱為照射區域內多點EGA運算),而求出照射區域形狀。具體而言,求出上述美國專利第6,876,946號說明書所揭示之[式7]之模型公式中之10個參數中的、晶片旋轉(θ)、晶片之正交度誤差(w)以及x方向之晶片比例(rx)及y方向之晶片比例(ry)。再者,關於照射區域內多點EGA運算,於上述美國專利中已詳細揭示,因此省略詳細說明。
然後,曝光控制裝置220一邊依照該定位目標位置對晶圓載台WST進行位置控制,一邊以步進掃描方式對晶圓W1上之各照射區域進行曝光。此處,於藉由照射區域內多點EGA測量亦求出照射區域形狀之情形時,於掃描 曝光中,對標線片載台RST與晶圓載台WST之相對掃描角度、掃描速度比、標線片載台RST及晶圓載台WST之至少一者相對於投影光學系統之相對位置、投影光學系統PL之成像特性(像差)、及照明光(曝光用光)IL之波長中之至少1個進行調整,以使標線片R之圖案藉由投影光學系統PL之投影像配合所求出之照射區域形狀變形。此處,投影光學系統PL之成像特性(像差)之調整及照明光IL之中心波長之調整係由曝光控制裝置220透過成像特性修正控制器248而進行。
然後,於對晶圓載台WST上之晶圓(此時為晶圓W1)之曝光結束之前,將第2片晶圓W2藉由C/D內搬送系統而載置於基板輸送部之加載側基板載置部,並藉由晶圓搬送系統270而搬送至曝光裝置200內部之既定之待機位置,並於該待機位置處進行待機。
然後,當晶圓W1之曝光結束時,於晶圓載台上交換晶圓W1與晶圓W2,對交換後之晶圓W2進行與前述同樣之晶圓對準及曝光。再者,在對晶圓載台上之晶圓(此時為晶圓W1)之曝光結束前,晶圓W2至待機位置之搬送尚未完成時,使晶圓載台保持已完成曝光之晶圓而於待機位置之附近進行待機。
與對上述交換後之晶圓W2之晶圓對準並行地,藉由晶圓搬送系統270將完成曝光之晶圓W1搬送至基板輸送部之卸載側基板載置部。
如前所述,藉由晶圓搬送系統270而載置於基板輸送部之卸載側基板載置部之完成曝光之晶圓係藉由C/D內搬送系統而搬入至烘烤部內,藉由該烘烤部內之烘烤裝置進行PEB。於烘烤部內,可同時收容複數片晶圓。
另一方面,PEB結束之晶圓係藉由C/D內搬送系統而自烘烤部取出,並搬入至顯影部內,藉由該顯影部內之顯影裝置開始顯影。
然後,當晶圓之顯影結束時,該晶圓藉由C/D內搬送系統而自顯影部取出,並搬入至搬入時所用之FOUP520、或者與其不同之晶圓載架內之既 定之收納手段。以後,於C/D 300內,對於完成曝光之第2片以後之晶圓,以與晶圓W1同樣之流程,反覆進行PEB、顯影及晶圓之搬送。
如以上所說明般,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0,可與包含前述簡易EGA測量及曝光之、曝光裝置200對於對象晶圓之處理動作獨立地,藉由測量系統500之測量裝置100i進行對象晶圓之對準測量,從而可實現幾乎不會使曝光裝置200之晶圓處理之產出量下降之、有效率之處理。又,作為基板處理系統1000整體,藉由並行地進行曝光裝置200對已藉由測量系統500之測量裝置100i事先進行了測量處理之某批次晶圓之對準及曝光處理、與測量系統500之測量裝置100i對另一批次晶圓之測量處理,從而亦可實現幾乎不會使晶圓處理之產出量下降之、有效率之處理。並且,於測量系統500之測量裝置100i中,可與曝光裝置200對某批次晶圓之晶圓對準及曝光之動作並行地,對另一批次之晶圓進行將所有照射區域作為取樣照射區域之全照射區域EGA。
又,於測量系統500之測量裝置100i中,在曝光裝置200對晶圓處理之前步驟之製程處理(蝕刻、氧化/擴散、成膜、離子注入、平坦化(CMP)等)已結束之同一批次之晶圓進行晶圓對準及曝光動作之前,先進行將所有照射區域設為取樣照射區域的全照射區域EGA或者包含關於至少一部分照射區域之多點EGA之全照射區域EGA(以下總稱為與模式之設定相應之對準測量),獲取藉由對準測量而獲得之關於各晶圓之、包含晶圓格子資訊(例如晶圓格子之變形成分之資料)之對準履歷資料。所獲取之關於各晶圓之對準履歷資料係對每個晶圓由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記憶於內部之記憶裝置中。因此,於曝光裝置200中,可有效地活用使用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而求出之關於對象晶圓之包含晶圓格子資訊之對準履歷資料,對該對象晶圓進行晶圓對準及曝光。即,可以說,本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0中,藉由測量系統500之測量裝置100i中之事先測量處理所獲得之關於對象晶圓之、包含晶圓格子資訊(例如晶圓格子之 變形成分之資料)之對準履歷資料,實質上是前饋地轉發(提供)給曝光裝置200。
又,藉由測量裝置100i之事先測量處理中之全照射區域EGA所獲得之模型公式中的高次成分之係數,於曝光裝置200中亦可直接採用,因此於曝光裝置200中,只要進行將數個照射區域設為對準照射區域之對準測量而求出上述模型公式之低次成分之係數,藉由使用該低次成分之係數與由測量裝置100i所獲取之高次成分之係數,不僅可確認模型公式(1)之低次成分之係數(未定係數),亦可確認高次成分之係數(未定係數),使用該未定係數已確定之模型公式(1)(即,上式(3))與晶圓上之複數個照射區域之排列之設計值(X、Y),可求出自各照射區域之設計上之位置之修正量,藉此,可獲取與利用曝光裝置200求出模型公式(1)之低次及高次成分之係數之情形時同樣精度良好之修正量。並且,基於該修正量與晶圓上之複數個照射區域之排列之設計值,可算出各照射區域之曝光時之定位目標位置。因此,藉由依照該目標位置來控制晶圓載台WST之位置,可使各照射區域相對於曝光位置(標線片圖案之投影位置)而精度良好地對位。藉此,不會使曝光裝置200之產出量下降,而可提高曝光時之標線片圖案之像與晶圓上之各照射區域中所形成之圖案之疊合精度。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測量裝置100i,控制裝置60i一邊控制驅動系統20對滑件10之移動,一邊使用第1位置測量系統30及第2位置測量系統50,獲取滑件10相對於定盤12之位置資訊、及標記檢測系統MDS與定盤12之相對位置資訊,並且使用標記檢測系統MDS而求出於晶圓W上所形成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因此,根據測量裝置100i,可精度良好地求出於晶圓W上所形成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測量裝置100i,控制裝置60i經常獲取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測量資訊(定盤12與標記檢測系統MDS之相對位置資訊),並 透過3個除振裝置14(之致動器)而即時地控制定盤12之6自由度方向之位置,以使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中心、與對滑件10相對於定盤12之於6自由度方向之位置資訊進行檢測之第1位置測量系統之測量點之位置關係以nm級維持於所期望之關係。又,控制裝置60i一邊控制驅動系統20對滑件10之驅動,一邊獲取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量資訊(滑件10相對於定盤12之位置資訊)及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測量資訊(定盤12與標記檢測系統MDS之相對位置資訊),基於使用標記檢測系統MDS對形成於晶圓W上之標記進行檢測時之檢測訊號、使用標記檢測系統MDS對形成於晶圓W之標記進行檢測時所獲得之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量資訊、及使用標記檢測系統MDS對形成於晶圓W之標記進行檢測時所獲得之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測量資訊,求出複數個晶圓標記之位置資訊。因此,根據測量裝置100i,可精度良好地求出於晶圓W上所形成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
再者,例如,於不使用所測量出之標記之位置資訊進行EGA運算,而是基於所測量出之標記之位置資訊進行曝光時之晶圓W(晶圓載台WST)之位置控制之情形時等,例如亦可不將上述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測量資訊用於標記之位置資訊之計算。但是,於此情形時,只要將使用標記檢測系統MDS對形成於晶圓W之標記進行檢測時所獲得之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測量資訊作為補償值而使用,例如對晶圓W(晶圓載台WST)之定位目標值等用於使晶圓W移動之資訊進行修正即可。或者,亦可考慮上述補償值而對曝光時之標線片R(標線片載台RST)之移動進行控制。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測量裝置100i,對載置保持晶圓W之滑件10於6自由度方向之位置資訊進行測量之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係利用標記檢測系統MDS至少對晶圓W上之晶圓標記進行檢測,因此可於滑件10移動之範圍內,自讀頭部32將測量光束持續照射至光柵RG1。因此,第1位置測量系統30可於用 以檢測標記而滑件10移動之XY平面內之整個範圍,連續地進行該位置資訊之測量。因此,例如於測量裝置100i之製造階段(包含半導體製造工場內之裝置之啟動階段),找出由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長軸所規定之正交座標系(基準座標系)之原點,藉此,可於基準座標系上對滑件10之絕對位置,甚而對根據滑件10之位置資訊與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結果所求出之、保持於滑件10上之晶圓W上之標記(不限於搜尋標記、晶圓標記,亦包含其他標記例如疊合測量標記(對位標記)等)之絕對位置進行管理。再者,本說明書中,所謂「絕對位置」,係指基準座標系上之座標位置。
根據至此為止之說明可明確得知,本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0中具備測量系統500,藉此,即使於曝光裝置200僅具備於既定時間(為了維持所要求之高產出量而容許之時間)內,進行用於求出晶圓之位置座標修正量之線性成分之簡易EGA測量(例如使用對準檢測系統AS獲取3~16個左右之晶圓標記之位置資訊)之功能之情形時,亦可使用進行該簡易EGA測量所求出之晶圓格子之變形之低次成分、與藉由測量系統500而事先求出之例如藉由全點EGA所求出之晶圓格子之變形之高次成分,而高精度地求出晶圓格子之變形。因此,藉由測量系統500,可實質上提高曝光裝置200之格子修正功能。因此,相較最先進之不具有格子修正功能之曝光裝置,可對晶圓以高產出量,或者不使產出量下降地進行高精度之曝光。
再者,於上述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0中,對測量裝置100i、C/D 300及曝光裝置200具備條碼閱讀器之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亦可取代條碼閱讀器而具備無線IC標籤即RFID標籤之寫入/讀出裝置。於此情形時,藉由於各晶圓上安裝RFID標籤,測量裝置100i使用寫入/讀出裝置,對每個晶圓將前述對準履歷資料寫入至RFID標籤,其他裝置例如曝光裝置200使用寫入/讀出裝置,自對象晶圓之RFID標籤讀出對準履歷資料,藉此,可簡單地實現關於前述 對象晶圓之對準履歷資料之前饋轉發。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0中,對曝光裝置200求出上述模型公式之1次以下之低次成分之係數,並使用該低次成分之係數與由測量裝置100i所獲取之上述模型公式之2次以上之高次成分之係數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並不限於此,例如亦可根據曝光裝置200內之對準標記之檢測結果而求出上述模型公式之2次以下之成分之係數,並使用該2次以下之成分之係數、與由測量裝置100i所獲取之上述模型公式之3次以上之高次成分之係數。或者,例如亦可根據曝光裝置200內之對準標記之檢測結果而求出上述模型公式之3次以下之成分之係數,並使用該3次以下之成分之係數、與由測量裝置100i所獲取之上述模型公式之4次以上之高次成分之係數。即,亦可根據曝光裝置200內之對準標記之檢測結果而求出上述模型公式之(N-1)次(N為2以上之整數)以下之成分之係數,並使用該(N-1)次以下之成分之係數、與由測量裝置100i所獲取之上述模型公式之N次以上之高次成分之係數。
再者,上述實施形態中,測量裝置100i亦求出模型公式(1)之2次以上之高次成分之係數a3、a4、a5...及b3、b4、b5...、以及1次以下之低次成分之係數a0、a1、a2、b0、b1、b2,該模型公式(1)表達晶圓座標系(與基準座標系一致)上之各照射區域之設計上之位置座標X、Y與該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修正量(對準修正成分)dx、dy之關係,但由於利用曝光裝置200求出低次成分之係數,因此於測量裝置100i中亦可不必求出低次成分之係數。
再者,上述實施形態中,於測量裝置100i中設定B模式,而測量出關於晶圓上之若干個照射區域之複數個晶圓標記之位置資訊之情形時,於曝光裝置200中,藉由照射區域內多點EGA運算,求出晶片旋轉(θ)、晶片之正交度誤差(w)以及x方向之晶片比例(rx)及y方向之晶片比例(ry),藉此,求出照射區域之形狀。然而,並不限於此,例如即使於測量裝置100i中設定A模式, 而對晶圓上之所有照射區域測量出各1個晶圓標記之位置資訊之情形時,曝光裝置200亦可推測照射區域之變形(照射區域之形狀變化)。以下,對其進行說明。
晶圓W上之晶圓格子會因製程而發生變形,各個照射區域亦會因該製程而稍許變形,但認為該變形將沿著晶圓格子之變形。晶圓格子之變動成分可分為以下所示之彼此獨立之4個變動成分,各變動成分會造成以下所示之照射區域變形。
(1)dx之關於X軸方向之變動成分
X軸方向之倍率變化
(2)dx之關於Y軸方向之變動成分
相對於Y軸之旋轉
(3)dy之關於X軸方向之變動成分
Y軸方向之倍率變化
(4)dy之關於Y軸方向之變動成分
相對於X軸之旋轉
因此,本實施形態中,算出上述(1)~(4)之變動成分,基於該變動成分來推測晶圓W上之照射區域之變形。
此外,推測照射區域變形之方法大致有以下所示之2個方法。
(A)依照使係數(未定係數)確定後之式(3)對X、Y偏微分所得之值,使照射區域發生變形。
(B)將晶圓格子近似於1次之模型公式,依照該模型公式之係數,使照射區域發生變形。此處,對於晶圓格子,可將各照射區域之設計上之位置座標X、Y分別代入係數(未定係數)確定後之式(3),求出晶圓上之複數個照射區域之排列之自設計值之修正量(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修正量dx、dy),亦即晶圓格子之變形成分,並使用該修正量與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設計值而算出。
以下,將藉由(A)之推測方法來修正照射區域之形狀之方法稱為高次偏微分修正,將藉由(B)之推測方法來修正照射區域之形狀之方法稱為1次近似修正。即使是相同之晶圓格子,於使用(A)之方法之情形時與使用(B)之方法之情形時,照射區域之變形狀態亦不同。
於圖13(A)、圖13(B)中,概略地表示了高次偏微分修正與1次近似修正之差異之一例。此處,為使說明變得簡單,設晶圓格子中之Y成分dy=b6‧X3。於圖13(A)中,表示藉由高次偏微分修正而經修正之3個照射區域。於進行了高次偏微分修正之情形時,各照射區域相對於Y軸之旋轉將遵循dy=b6‧X3之偏微分即dy'=3b6‧X2。此時,3個照射區域中,中央照射區域之變形量為0。另一方面,於圖13(B)中,表示藉由1次近似修正而經修正之3個照射區域。於1次近似修正中,重新以1次之模型公式進行EGA方式之對準,使用該模型公式中之與相對於Y軸之旋轉有關之1次之係數來修正照射區域形狀。於進行了該1次近似修正之情形時,如圖13(B)所示,3個照射區域中之中央照射區域亦發生1次變形,整體上,各照射區域之變形會成為相同。
如圖13(A)、圖13(B)所示,於高次偏微分修正中,照射區域之變形係局部地沿著該照射區域周邊之晶圓格子,與此相對,於1次近似修正中,晶圓W之所有照射區域之變形會成為相同。例如,對於選擇哪個方法,可根據曝光配方來指定,亦可由用戶根據所製造之半導體之要求規格而適當選擇。於進行該照射區域之變形之推測之情形時,亦與前述同樣地,曝光控制裝置220於掃描曝光中,對標線片載台RST與晶圓載台WST之相對掃描角度、掃描速度比、標線片載台RST及晶圓載台WST之至少一者相對於投影光學系統之相對位置、投影光學系統PL之成像特性(像差)、及照明光(曝光用光)IL之波長中之至少1個進行調整,以使標線片R之圖案藉由投影光學系統PL之投影像配合所求出之照射區域形狀(藉由照射區域變形之推測而求出之照射區域形狀)變 形。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0中,於測量裝置100i之測量單元40具備前述多點焦點位置檢測系統之情形時,亦可藉由測量裝置100i進行晶圓對準測量以及晶圓W之平面度測量(亦稱為對焦映射)。此時,藉由使用該平面度測量之結果,可實現曝光時之晶圓W之對焦、校平控制,而無須藉由曝光裝置200進行平面度測量。
又,亦可將測量系統500之測量裝置1001、1002及1003之至少1個設為與其他測量裝置為不同功能之測量裝置。例如,亦可將1個測量裝置設為具備進行晶圓表面之凹凸(平面度)測量之多點焦點位置檢測系統之測量裝置,還可設為晶圓形狀測定裝置。又,測量系統500亦可具備2台或者4台以上之測量裝置。
再者,上述實施形態中,對象係設為300mm晶圓,但並不限於此,亦可為直徑450mm之450mm晶圓。由於可與曝光裝置200獨立地藉由測量裝置100i進行晶圓對準,因此即使為450mm晶圓,亦不會導致曝光處理之產出量下降而可進行例如全點EGA測量等。
再者,上述實施形態中,為簡化說明,作為測量裝置100i之測量模式,係設定A模式與B模式中之任一種,但B模式亦可無法設定。又,亦可設定:對於批次內之所有晶圓上之所有照射區域,檢測2個以上之第1數量之晶圓標記之C模式;以及對於批次內之所有晶圓,對一部分照射區域、例如位於晶圓周邊部之預先決定之照射區域,檢測2個以上之第2數量之晶圓標記,而對剩餘之照射區域,檢測各1個晶圓標記之模式(稱為D模式)等。進而,亦可設定E模式,即,對應批次內之最初之既定片數之晶圓的晶圓標記之檢測結果,對於批次內之剩餘之晶圓,選擇A模式、C模式、D模式中之任一種。
又,作為測量裝置100i之測量模式,亦可針對批次內之所有晶 圓,對一部分照射區域、例如9成或8成數量之照射區域之1個以上之晶圓標記進行測量,或者,對於位於晶圓中央部之照射區域,對間隔一個之照射區域之1個以上之晶圓標記進行測量。
再者,於上述實施形態之測量裝置100i中,對光柵RG1、RG2a、RG2b分別將X軸方向及Y軸方向作為週期方向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於此,只要第1位置測量系統30、第2位置測量系統50各自具備之格子部(2維光柵)將XY平面內彼此交叉之2方向作為週期方向即可。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測量裝置100i之構成不過是一例。例如,測量裝置只要為下述構成即可,即,具有可相對於底座構件(定盤12)而移動之載台(滑件10),可對保持於該載台之基板(晶圓)上的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進行測量。因此,測量裝置未必需要具備例如第1位置測量系統30與第2位置測量系統50。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讀頭部32之構成、及檢測點之配置等當然僅是一例。例如,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點與讀頭部32之檢測中心之位置亦可於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至少一者上不一致。又,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讀頭部與光柵RG1(格子部)之配置亦可相反。即,亦可將讀頭部設於滑件10,而將格子部設於定盤12。又,第1位置測量系統30未必需要具備編碼器系統33與雷射干涉儀系統35,亦可僅由編碼器系統構成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亦可由下述編碼器系統構成第1位置測量系統,其自讀頭部對滑件10之光柵RG1照射光束,並接收來自光柵之返回光束(繞射光束)而對滑件10相對於定盤12之6自由度方向之位置資訊進行測量。於此情形時,讀頭部之讀頭之構成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亦可設置對相對於光柵RG1上之既定點而於X軸方向上相隔同一距離之2點照射檢測光束之一對XZ讀頭、以及對相對於既定點而於Y軸方向上相隔同一距離之2點照射檢測光束之一對YZ讀頭,或者,還可設置對 光柵RG1之於X軸方向上相隔之2個點分別照射檢測光束之一對3次元讀頭、以及對Y軸方向之位置與上述2個點不同之點照射檢測光束之XZ讀頭或YZ讀頭。第1位置測量系統30未必需要可測量滑件10相對於定盤12之6自由度方向之位置資訊,例如亦可僅能測量X、Y、θz方向之位置資訊。又,對滑件10相對於定盤12之位置資訊進行測量之第1位置測量系統亦可配置於定盤12與滑件10之間。又,用於測量滑件10之前述絕對位置之第1測量系統未必需要具備自前述讀頭部對滑件10之光柵RG1照射光束之編碼器系統,亦可包含對滑件10相對於定盤12之6自由度方向或者於水平面內之3自由度方向之位置資訊進行測量之干涉儀系統或其他測量裝置。
同樣地,上述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構成不過是一例。例如,讀頭部52A、52B亦可固定於定盤12側,而標尺54A、54B亦可與標記檢測系統MDS一體地設置。又,例示了第2位置測量系統50具備一對讀頭部52A、52B之情形,但並不限於此,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亦可僅具備1個讀頭部,還可具備3個以上之讀頭部。總之,較佳為可藉由第2位置測量系統50,對定盤12與標記檢測系統MDS之6自由度方向之位置關係進行測量。但是,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亦可不必能測量6自由度方向所有之位置關係。
再者,上述實施形態中,對下述情形進行了說明,即,滑件10藉由複數個空氣軸承18而懸浮支持於定盤12上,且構成驅動系統20,該驅動系統20包含沿X軸方向驅動滑件10之第1驅動裝置20A、及與第1驅動裝置20A一體地沿Y軸方向驅動滑件10之第2驅動裝置20B,且以相對於定盤12為非接觸之狀態而驅動滑件10。然而,並不限於此,作為驅動系統20,亦可採用於定盤12上沿6自由度方向驅動滑件10之構成之驅動系統。該驅動系統,作為一例,亦可由磁懸浮型平面馬達構成。於此情形時,不需要空氣軸承18。再者,測量裝置100i亦可獨立於除振裝置14而具備驅動定盤12之驅動系統。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測量系統500具備EFEM系統作為載架系統510,但亦可取代EFEM系統,而設置可沿Y軸方向保管複數個(例如3個)載架(FOUP等)之載架保管裝置。此時,測量系統500亦可具備:與複數個測量裝置100i分別鄰接地設置之複數個加載埠、及於載架保管裝置與複數個加載埠之載置部之間進行載架(FOUP等)輸送之載架搬送裝置。
《第2實施形態》
繼而,對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中,對使用基板處理系統1000之測量系統500所進行之晶圓格子之變動管理、及疊合測量進行說明。
如上所述,測量裝置100i具備第1位置測量系統30,因此,藉由找出由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長軸所規定之正交座標系(基準座標系)之原點,從而可於基準座標系上對滑件10之絕對位置進行管理,甚而,可對根據滑件10之位置資訊與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結果所求出之、保持於滑件10上之晶圓W上之晶圓標記例如疊合測量標記(對位標記)之絕對位置進行管理。即,亦可使測量裝置100i作為疊合測量器400發揮功能。
《晶圓格子之變動管理》
繼而,以將使用測量裝置之起因於曝光裝置之晶圓格子管理方法適用於基板處理系統1000之情形為例進行說明。圖14中,概略地表示此情形時之晶圓格子管理方法之處理流程。
首先,於步驟S202中,藉由曝光裝置200,針對某批次中所含之裸晶圓(為方便,稱為晶圓W0),使用產品標線片R,以步進掃描方式進行曝光。此處,假設於標線片R上,於其圖案面上,與矩形之圖案區域一同在其周圍區域或圖案區域內部(於1照射區域取複數個晶片之情形時)形成有標記(轉印至晶圓上則成為晶圓標記)等。此處,晶圓W0係未曝光之晶圓,於其表面藉由C/D 300而塗佈有抗蝕劑。因此,於晶圓W0之曝光時,不進行對準,而基於設計值,由 曝光控制裝置220對標線片載台RST與晶圓載台WST進行驅動控制。藉由該步驟S202之曝光,於晶圓W0表面之抗蝕劑層,形成呈矩陣狀配置之I個(例如98個)矩形之圖案區域、及與各照射區域之位置關係在設計上已知之與各照射區域對應之標記之轉印像(潛像)。
繼而,於步驟S204中,將該完成曝光之晶圓W0自晶圓載台WST卸載,並搬入至C/D 300之顯影部內。具體而言,晶圓W0由晶圓搬送系統270予以搬送,而載置於C/D 300與曝光裝置200之間所設之基板輸送部之卸載側基板載置部。然後,晶圓W0藉由C/D內搬送系統而搬入至C/D 300之顯影部內。
繼而,於步驟S206中,晶圓W0藉由C/D 300之顯影部之顯影裝置進行顯影。於該顯影後,於晶圓W0上,形成呈矩陣狀配置之I個(例如98個)矩形之照射區域、及與各照射區域之位置關係在設計上已知之與各照射區域對應之晶圓標記之抗蝕劑像(以下適當簡稱為晶圓標記)。
繼而,於步驟S208中,將收容有包含完成顯影之晶圓W0之、某批次之複數個晶圓的FOUP自C/D 300中予以取出,並使用上述之OHT等,載置於測量系統500之加載埠514。即,自C/D 300取出之FOUP內之晶圓W0於實施在顯影處理後所進行之製程處理(蝕刻處理、或蝕刻處理後之成膜處理(包含濺鍍處理、CVD處理、熱氧化處理之至少一個))之前,被搬送至測量系統500。收容於FOUP中之晶圓W0係使用機器人516等而自FOUP取出,並使用搬送系統521等而加載至測量裝置100i之滑件10上。
再者,以下,將收容於FOUP中之複數個晶圓中之1片設為晶圓W0進行說明,但同樣之處理可對收容於FOUP中之複數個晶圓之全部或一部分進行。
繼而,於步驟S210中,藉由測量裝置100i,對完成顯影之晶圓W0進行前述全照射區域1點測量,求出各晶圓標記之絕對位置座標。即,控制裝 置60i一邊使用第1位置測量系統30(及第2位置測量系統50)測量滑件10之位置資訊,一邊使用標記檢測系統MDS分別檢測與I個(例如98個)照射區域各自對應之I個晶圓標記,基於I個晶圓標記各自之檢測結果、與I個晶圓標記各自之檢測時之滑件10之絕對位置座標(X、Y),求出與晶圓W0上之I個照射區域各自對應之I個晶圓標記之絕對位置座標(X、Y)。此時,控制裝置60i基於由第1位置測量系統30所測量之滑件10於θx方向及θy方向之測量值,使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X軸方向及Y軸方向阿貝誤差、及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測量值作為補償值,而求出I個晶圓標記之絕對位置座標(X、Y)。再者,於步驟210中,理想的是進行全照射區域1點測量,但亦可不進行一部分照射區域之晶圓標記之檢測。
繼而,於步驟S212中,由控制裝置60i使用所求出之I個標記之絕對位置座標,求出晶圓W0上之I個照射區域之排列(晶圓格子)之變動資訊。例如,控制裝置60i基於晶圓標記與照射區域中心之已知之位置關係,自I個晶圓標記之絕對位置座標求出I個照射區域各自之絕對位置座標(X、Y)之實測值,並基於該I個照射區域各自之絕對位置座標(X、Y)之實測值與各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X、Y)之設計值之差之資料,使用最小平方法等統計運算,求出前述式(1)之係數a0、a1、...、b0、b1、...。此處,將所求出之係數a0、a1、...、b0、b1、...代入式(1),將係數確定後之式(1)作為晶圓格子之變動資訊,而記憶於測量系統500內部之記憶體(例如控制裝置60i之記憶裝置、或者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內部之記憶裝置)、或者外部之記憶裝置中。
或者,控制裝置60i亦可基於晶圓標記與照射區域中心之已知之位置關係,自I個晶圓標記之絕對位置座標求出I個照射區域各自之絕對位置座標(X、Y)之實測值,並製作一映射,並將該映射作為晶圓格子之變動資訊,上述映射包含該I個照射區域各自之絕對位置座標(X、Y)之實測值與各照射區域 之位置座標(X、Y)之設計值之差之資料。
又,亦可將I個照射區域各自之絕對位置座標(X、Y)之實測值作為晶圓格子之變動資訊。
藉此,無論何時,皆可求出晶圓格子之自設計值之變動量,並管理該變動量。
接下來的步驟S214可視需要而進行。於步驟S214中,控制裝置60i將於步驟S210中求出之晶圓格子之自設計值之變動資訊,與事先記憶於記憶體(或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之記憶裝置)內的、作為基準之晶圓格子之變動資訊進行比較,以求出其差。例如,求出自該作為基準之晶圓格子之變動之、晶圓格子之變動量。藉由該步驟S214之處理,可對因不同曝光裝置間的載台格子之誤差等引起之照射區域排列之誤差、或者因同一曝光裝置之不同時刻間的載台格子之誤差等引起之照射區域排列之誤差進行管理。
於前者之情形時,於步驟S214之處理之前,先利用與曝光裝置200不同之掃描步進機,使用標線片R,對與晶圓W0不同批次之裸晶圓上,與前述步驟S202同樣地進行曝光,對於該曝光完成之晶圓,進行與步驟S204~S212同樣之處理,藉此求出作為基準之晶圓格子之變動資訊,並記憶於記憶體(或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之記憶裝置)內。
於後者之情形時,於步驟S214之處理之前,先對與晶圓W0相同之批次中所含或者與晶圓W0不同批次中所含之、晶圓W0以外之其他晶圓,與前述步驟S202同樣地,利用曝光裝置200進行使用標線片R之曝光,對該晶圓進行與步驟S203~S212同樣之處理,藉此,求出作為基準之晶圓格子之變動資訊,並記憶於記憶體(或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之記憶裝置)內。
再者,用於獲取晶圓W0之晶圓格子變動資訊之測量裝置100i既可與用於獲取作為基準之晶圓格子變動資訊之測量裝置100i相同,亦可不同。
根據上述說明可明確得知,本實施形態之管理方法中,無須使用基準晶圓,便可管理因裝置引起之晶圓格子之變動。因此,可避免使用基準晶圓時之以下之各種問題。
即,基準晶圓之運用,會將基準晶圓用於複數個曝光裝置,因此會導致互相爭奪。基準晶圓通常不僅為1片而是製作複數片,因此必須保證基準晶圓彼此之個體差異。又,基準晶圓亦有時會破損,或於使用過程中發生劣化。進而,於使用基準晶圓之晶圓格子管理方法中,於基準晶圓表面塗佈抗蝕劑並進行曝光,隨後,一旦所需之處理完成,須剝離抗蝕劑並對基準晶圓進行清洗。因反覆該製程,表面亦有時會造成損傷。又,於基準晶圓之背面,亦會形成晶圓保持具所具有之夾具構件(銷夾具等)之痕跡,其會導致基準晶圓之吸附形變,從而使晶圓格子發生形變。
另一方面,藉由不使用基準晶圓,有如下所述之優點。
a.無須在意基準晶圓之空餘或序號,欲測量晶圓格子之變動(欲進行修正)時便可執行測量(修正)。
b.由於可取代基準晶圓而使用裸晶圓,因此可簡便地執行品質管理。
c.可利用產品照射區域映射、產品標線片進行晶圓格子之管理。即,可使用附於產品標線片之疊合測量用標記或對準標記進行晶圓格子之管理。其結果,不需要品質管理用之專用標線片。又,利用產品照射區域映射自身便可進行品質管理,進而,不僅可測量因依存於場所之誤差引起之晶圓格子之變動量,亦可測量因掃描速度或加速度、其他在產品曝光動作中產生之所有誤差因素引起之晶圓格子之變動量,因此,藉由基於該測量結果進行修正,可將以下說明之、伴隨使用基準晶圓之格子管理所產生之一種妥協全部排除。
a.所謂格子之誤差,係依存於座標者,若場所相同,則具備相同之誤差。若是測量標記之位置並進行了格子誤差修正之點之附近,則認為誤差亦小。
b.掃描速度或者掃描加速度等之誤差不會造成格子誤差。即使造成格子誤差,該誤差亦不會於每次掃描時發生變化,因此一次調整便足夠,而無須定期維護。
再者,亦可將於步驟212中求出之晶圓W0之晶圓格子之資訊提供(反饋)給曝光裝置200,於包含晶圓W0之批次之後,對於與晶圓W0不同批次中所含之裸晶圓,於曝光裝置200中使用標線片R進行曝光處理時,進行曝光裝置200之載台WST之移動控制等,以使第1層晶圓格子之變動(自設計值之偏離)變小。即,可使用於步驟212中求出之晶圓W0之晶圓格子資訊,決定對其他批次中所含之裸晶圓曝光各照射區域時之定位目標位置。
又,於步驟210中,可對晶圓W0上之所有照射區域獲取2個以上之晶圓標記之絕對位置座標,而可獲取與各照射區域之形狀及大小相關之資訊之情形時,亦可將該資訊提供(反饋)給曝光裝置200,對成像特性修正控制器248進行控制,或者對標線片載台RST之速度與方向中之至少一者進行控制,以使各照射區域之形狀與大小成為所期望之狀態。
又,為了進行第2層(將第1層設為下層之上層)之曝光處理,亦可在使晶圓W0經過各種製程(包含蝕刻處理及成膜處理)而搬入至C/D裝置300(或其他C/D裝置)之前,獲取晶圓W0之晶圓格子之變動資訊。此時,既可如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般,將包含所獲取之晶圓格子變動資訊之晶圓W0之對準履歷資料提供(前饋)給進行第2層之曝光處理之曝光裝置200或其他曝光裝置,亦可將晶圓W0之晶圓格子變動資訊提供(反饋)給曝光裝置200,以用於包含晶圓W0之批次之後,對與晶圓W0不同批次中所含之裸晶圓,藉由曝光裝置200而使用標線片R進行曝光處理之時。
《疊合測量》
繼而,以將使用測量裝置之疊合測量方法適用於基板處理系統1000之情形 為例進行說明。圖15概略地表示此情形時之疊合測量方法中之處理流程。
首先,於步驟S302中,將某批次中所含之晶圓(設為晶圓W11)搬入至C/D 300,於C/D 300之塗佈部中,對藉由曝光裝置200或者與曝光裝置200不同之曝光裝置例如掃描器或步進機進行了第1層(下層)之曝光之晶圓W11,進行抗蝕劑之塗佈。於抗蝕劑塗佈前之晶圓W11上,藉由下層之曝光,與複數個例如I(I例如為98)個照射區域一同,對應於各個照射區域而形成有與照射區域之設計上之位置關係為已知之晶圓標記及疊合偏離測量用之第1標記(準確而言,為第1標記之抗蝕劑像(亦適當地稱為第1標記像))。此時,I個第1標記像各自之設計上之位置關係亦為已知。
繼而,於步驟S304中,塗佈有抗蝕劑之晶圓W11經過與前述晶圓W1同樣之既定之處理過程,而加載至曝光裝置200之晶圓載台WST上。具體而言,晶圓W11於烘烤部中進行加熱處理(PB)、調溫部330中之調溫等之後,加載至晶圓載台WST上。
繼而,於步驟S306中,藉由曝光裝置200之曝光控制裝置220,對於晶圓載台WST上之晶圓W11,使用對準檢測系統AS進行與前述同樣之搜尋對準、及將例如3~16個左右之照射區域作為對準照射區域之EGA方式之晶圓對準。
再者,於步驟S302之前,如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般,利用測量系統500之測量裝置100i求出晶圓W11之晶圓格子之資訊,並提供給曝光裝置200之曝光控制裝置220。
繼而,於步驟S308中,藉由曝光控制裝置220,基於晶圓對準之結果,求出以前述式(3)所表示之各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修正量(對準修正成分)dx、dy,並基於該修正量,決定用於修正晶圓格子之、各照射區域之曝光時之定位目標位置。
再者,於步驟302之前,亦可不利用測量系統500之測量裝置100i求出晶圓W11之晶圓格子之資訊,而僅根據使用對準檢測系統AS之、將例如3~16個左右之照射區域作為對準照射區域之EGA方式之晶圓對準之結果,決定各照射區域之曝光時之定位目標位置。
繼而,於步驟S310中,藉由曝光裝置200,一邊依照該定位目標位置對晶圓載台WST進行位置控制,一邊以步進掃描方式對晶圓W11上之各照射區域進行第2層(將第1層設為下層之上層)之曝光。此時,曝光裝置200使用與晶圓W11上之第1標記像對應地形成有第2標記之標線片(為了方面,稱為標線片R11)進行曝光。因此,藉由該第2層之曝光,對晶圓W11上之I個照射區域疊合地轉印標線片R11之圖案區域,並且形成以與I個第1標記之位置關係對應之位置關係而配置之I個第2標記之轉印像。
繼而,於步驟S312中,第2層之曝光已結束之晶圓W11經過與前述完成曝光之晶圓W1同樣之處理過程,而搬入至C/D 300之顯影部內。具體而言,晶圓W11藉由晶圓搬送系統270而搬送至基板輸送部之卸載側基板載置部,並藉由C/D內搬送系統而自卸載側基板載置部搬入至C/D 300之烘烤部內,藉由該烘烤部內之烘烤裝置進行PEB。PEB結束之晶圓W11藉由C/D內搬送系統而自烘烤部取出,並搬入至顯影部內。
繼而,於步驟S314中,藉由顯影部內之顯影裝置,對形成有複數個第2標記之轉印像之晶圓W11進行顯影。藉由該顯影,於晶圓W11上,與I個照射區域一同,以既定之位置關係而形成I個第1標記像和對應之第2標記像之組,從而成為疊合測量時之測量對象之基板。即,如此般製作成為疊合測量時之測量對象之基板(疊合測量對象基板)。此處,作為第1標記像和對應之第2標記像之組,例如可使用框中框標記之抗蝕劑像等,該框中框標記包含外框標記及配置於其內側之內框標記。
繼而,於步驟S316中,將收容有包含完成顯影之晶圓W11(作為疊合測量對象之基板)之、某批次之複數個晶圓之FOUP自C/D 300中取出,並使用上述OHT等,載置於測量系統500之加載埠514。即,自C/D 300中取出之FOUP內之晶圓W11在實施於顯影處理後所進行之製程處理(蝕刻處理、或蝕刻處理後之成膜處理(包含濺鍍處理、CVD處理、熱氧化處理中之至少一個))之前,搬送至測量系統500。收容於FOUP中之晶圓W11係使用機器人516等而自FOUP取出,並使用搬送系統521等而搬送至測量裝置100i
再者,以下,將收容於FOUP之複數個晶圓中之1片設為晶圓W11進行說明,但亦可對收容於FOUP中之複數個晶圓之全部或一部分進行同樣之處理。
繼而,於步驟S318中,藉由測量裝置100i,將所搬送之完成顯影之晶圓W11(疊合測量對象基板)以前述流程加載至滑件10上,以下述方式求出I組第1標記像與第2標記像各自於XY平面內之絕對位置座標。即,控制裝置60i一邊使用第1位置測量系統30(及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來測量滑件10之位置資訊,一邊使用標記檢測系統MDS分別檢測晶圓W11上之I個第1標記像與I個第2標記像,基於I個第1標記像與I個第2標記像各自之檢測結果及各個標記像之檢測時之滑件10之絕對位置座標(X、Y),求出晶圓W11上之I個第1標記像與I個第2標記像各自於XY平面內之絕對位置座標。此時,控制裝置60i基於由第1位置測量系統30所測量之滑件10於θx方向及θy方向之測量值,使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X軸方向及Y軸方向阿貝誤差、及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測量值作為補償值,而求出I個第1標記像與I個第2標記像各自於XY平面內之絕對位置座標。
再者,於步驟S318中,亦可求出較I個少之K個第1標記像之絕對位置座標與K個第2標記像之絕對位置座標。
繼而,於步驟S320中,藉由控制裝置60i,基於相互成組之第1標記像之絕對位置座標與第2標記像之絕對位置座標,求出第1層與第2層之疊合誤差(疊合偏離)。
繼而,於步驟S322中,藉由控制裝置60i,基於I個第1標記像之絕對位置座標與I個第2標記像之絕對位置座標,例如以下述方式判斷疊合誤差主要起因於第1層之曝光與第2層之曝光之何者。即,控制裝置60i求出第1標記像之絕對位置座標自設計上之位置座標之偏離量(△X1i、△Y1i)(i=1~I)、與第2標記像之絕對位置座標自設計上之位置座標之偏離量(△X2i、△Y2i)(i=1~I),對於△X1i、△X2i、△Y1i、△Y2i分別求出i=1~I之總和ΣX1i、ΣX2i、ΣY1i、ΣY2i。並且,控制裝置60i於ΣX1i>ΣX2i且ΣY1i>ΣY2i之情形時,判斷為疊合誤差於X軸方向及Y軸方向皆是主要起因於第1層之曝光,於ΣX1i<ΣX2i且ΣY1i<ΣY2i之情形時,判斷為疊合誤差關於X軸方向及Y軸方向皆是主要起因於第2層之曝光。又,控制裝置60i於ΣX1i>ΣX2i且ΣY1i<ΣY2i之情形時,判斷為疊合誤差關於X軸方向主要起因於第1層之曝光,且關於Y軸方向主要起因於第2層之曝光,於ΣX1i<ΣX2i且ΣY1i>ΣY2i之情形時,判斷為疊合誤差關於X軸方向主要起因於第2層之曝光,且關於Y軸方向主要起因於第1層之曝光。
再者,上述判斷方法係為一例,總之,控制裝置60i只要基於I個第1標記像之絕對位置座標與I個第2標記像之絕對位置座標來判斷疊合誤差主要起因於第1層之曝光與第2層之曝光之何者,則其具體判斷方法無特別限定。
藉由上述疊合測量方法而獲得之晶圓W11之疊合誤差(疊合偏離)之資料、及疊合誤差主要起因於第1層之曝光與第2層之曝光之何者之判斷結果之資料,被反饋給控制裝置60i、或者藉由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進行第1層之曝光之曝光裝置與進行第2層之曝光之曝光裝置200之至少一者。
例如,於疊合誤差之主要原因為第1層之曝光之情形時,亦可將 該等資料反饋給進行第1層之曝光裝置。並且,於利用該曝光裝置,對與包含晶圓W11之批次不同批次中所含之晶圓,進行與晶圓W11之第1層同樣之曝光處理之情形時,可基於所反饋之資料決定定位目標位置,以使與第2層之疊合誤差變小。
又,於疊合誤差之主要原因為第2層之曝光之情形時,亦可將該等資料反饋給進行第2層之曝光裝置200。並且,於利用曝光裝置200,對與包含晶圓W11之批次不同批次中所含之晶圓,進行與晶圓W11之第2層同樣之曝光處理之情形時,可基於所反饋之資料決定定位目標位置,以使與第1層之疊合誤差變小。
再者,資料之反饋亦可透過主機電腦2000而進行。
又,於步驟318中,可對晶圓W11上之所有照射區域獲取2個以上標記之絕對位置座標,並可獲取與第1層之各照射區域之形狀及大小相關之第1資訊、及與第2層之各照射區域之形狀及大小相關之第2資訊之情形時,亦可將第1資訊提供(反饋)給對第1層進行曝光之曝光裝置,將第2資訊提供(反饋)給對第2層進行曝光之曝光裝置200。此時,亦可對成像特性修正控制器248進行控制,或者對標線片載台RST之速度與方向之至少一者進行控制,以使第2層之各照射區域之形狀與大小成為所期望之狀態。
再者,於上述說明中,係基於第1標記像之絕對位置座標與第2標記像之絕對位置座標,求出第1層與第2層之疊合誤差(疊合偏離),但亦可將第1標記像之絕對位置座標之資料與第2標記像之絕對位置座標之資料作為第1層與第2層之疊合誤差(第1層與第2層之位置偏離)之資訊,而自測量系統500予以輸出。此時,亦可將自測量系統500輸出之資料,提供(反饋)給進行第1層之曝光之曝光裝置(曝光裝置200或其他曝光裝置)與進行第2層之曝光之曝光裝置200之至少一者。
又,亦可基於第1標記像之絕對位置座標與第2標記像之絕對位置 座標,分別求出彼此成組之第1標記像與第2標記像之位置偏離,並將該等位置偏離之資料作為第1層與第2層之疊合誤差(第1層與第2層之位置偏離)之資訊而自測量系統500輸出。於此情形時,亦可將自測量系統500輸出之資料提供(反饋)給進行第1層之曝光之曝光裝置(曝光裝置200或其他曝光裝置)與進行第2層之曝光之曝光裝置200之至少一者。
根據上述說明可明確得知,根據本第2實施形態之、由基板處理系統1000所進行之疊合測量方法,測量系統500可分別測量第1標記像之絕對位置座標與第2標記像之絕對位置座標,並可基於該等絕對位置座標而測量疊合誤差。又,可獲得以往沒有之優異效果,即,可特定該疊合誤差係主要起因於下層之曝光,抑或是主要起因於上層之曝光。
再者,於上述說明中,為求出第1層與第2層之疊合誤差,係使用疊合偏離測量用標記(第1標記像、第2標記像),但亦可使用晶圓標記(對準標記)。即,亦可根據第1層之I個晶圓標記之絕對位置座標與第2層之I個晶圓標記之絕對位置座標,求出第1層與第2層之疊合誤差。
再者,於上述步驟S320中,已求出第1層與第2層之疊合誤差(疊合偏離),因此步驟S322只要根據需要來執行即可。
又,於上述說明中,於第2層之曝光處理後,利用測量系統500之測量裝置100i,獲取完成顯影之晶圓W11之第1標記像(或第1層之晶圓標記)之絕對位置座標與第2標記像(或第2層之晶圓標記)之絕對位置座標,但亦可於第1層之曝光處理後且第2層之曝光處理前,利用測量系統500之測量裝置100i獲取完成顯影之晶圓W11之第1標記像(或第1層之晶圓標記)之絕對位置座標,於第2層之曝光處理後,利用測量系統500之測量裝置100i獲取完成顯影之晶圓W11之第2標記像(或第2層之晶圓標記)之絕對位置座標。此時,第1層與第2層之疊合誤差既可由測量系統500(控制裝置60i、530)所求出,亦可由其他裝置 (例如主機電腦2000)所求出。又,用於獲取第1標記像(或第1層之晶圓標記)之絕對位置座標之測量裝置100i、與用於獲取第2標記像(或第2層之晶圓標記)之絕對位置座標之測量裝置100i亦可不同。
又,為進行第2層之下一層之曝光處理,亦可在將晶圓W11經過各種製程(包含蝕刻處理及成膜處理)而搬入至C/D裝置300(或其他C/D裝置)之前,將晶圓W11搬入至測量系統500,利用測量系統500之測量裝置100i,獲取晶圓W11之第1標記像(或第1層之晶圓標記)之絕對位置座標與第2標記像(或第2層之晶圓標記)之絕對位置座標之兩者、或晶圓W11之第2標記像(或第2層之晶圓標記)之絕對位置座標。於此情形時,可利用測量系統500求出第1層與第2層之疊合誤差(第1層與第2層之位置偏離),或從測量系統500提供由測量系統500所獲取之絕對位置座標之資訊,並由其他裝置(例如主機電腦2000)求出第1層與第2層之疊合誤差(第1層與第2層之位置偏離)。又,亦可將由測量系統500所求出之第1層與第2層之疊合誤差(第1層與第2層之位置偏離)之資訊、或者由測量系統500所獲取之絕對位置座標之資訊提供給曝光裝置200或其他曝光裝置。
再者,於上述說明中,利用測量系統500獲取第1層與第2層之疊合誤差之資訊,但並不限於此,亦可獲取第m層(下層,m為1以上之整數)與第n層(上層,n為大於m且2以上之整數)之疊合誤差。此時,第n層亦可並非為第m層之下一層。
再者,上述第2實施形態中,上述用於晶圓格子之變動管理之測量裝置100i與用於疊合測量之測量裝置100i亦可不同。
再者,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0中,進行了上述晶圓格子之變動管理與疊合測量之兩者,但亦可僅進行其中任一者。
又,於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0中,測量系統500 與曝光裝置200及C/D 300均未進行聯機連接,但亦可與曝光裝置200及C/D裝置300之其中一者或兩者進行聯機連接。例如,亦可以C/D裝置300配置於曝光裝置200與測量系統500之間之方式,而將C/D裝置300與測量系統500進行聯機連接。或者,亦可以配置於曝光裝置200與C/D裝置300之間之方式,而將測量系統500聯機連接於曝光裝置200與C/D裝置300之兩者。此時,測量系統500亦可不具備載架系統510。
又,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中,測量系統500亦可不具備複數個測量裝置100i。即,測量系統500亦可具備1台測量裝置,例如僅具備測量裝置1001
再者,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以下簡稱為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對下述情形進行了說明:對測量裝置100i(i=1~4之任一個)所具備之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訊號進行處理之訊號處理裝置49僅將作為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結果而獲得之檢測訊號之波形為良好之晶圓標記之測量結果送往控制裝置60i,藉此,由控制裝置60i使用該等晶圓標記之測量結果進行EGA運算,結果,由曝光控制裝置220使用自作為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結果而獲得之檢測訊號之波形為良好之複數個晶圓標記中選擇之晶圓標記之位置資訊之一部分位置資訊來進行EGA運算。然而,並不限於此,訊號處理裝置49亦可將除了作為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結果而獲得之檢測訊號之波形為不良之晶圓標記以外之剩餘晶圓標記之測量結果送往控制裝置60i。又,亦可取代訊號處理裝置49而由控制裝置60i進行作為標記檢測系統MDS之檢測結果而獲得之檢測訊號是否為良好之判斷,於此情形時,控制裝置60i僅使用判斷為該檢測訊號為良好之晶圓標記、或者判斷為該檢測訊號為不良之晶圓標記以外之剩餘晶圓標記之測量結果,進行前述EGA運算。並且,理想的是,曝光控制裝置220使用自用於控制裝置60i之EGA運算之晶圓標記之測量結果所選擇之一部分晶圓標記之測量結果進 行前述EGA運算。
再者,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對C/D 300聯機連接於曝光裝置200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亦可取代C/D 300,而將對基板(晶圓)上塗佈感應劑(抗蝕劑)之塗佈裝置(塗佈機)聯機連接於曝光裝置200。此時,曝光後之晶圓將被搬入至未聯機連接至曝光裝置之顯影裝置(顯影機)。或者,亦可取代C/D 300而將對曝光後之基板(晶圓)進行顯影之顯影裝置(顯影機)聯機連接於曝光裝置200。此時,將於其他場所預先塗佈有抗蝕劑之晶圓搬入至曝光裝置。
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對曝光裝置為掃描步進機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於此,曝光裝置亦可為步進機等靜止型曝光裝置,還可為將照射區域與照射區域予以合成之步進拼接方式之縮小投影曝光裝置。進而,於例如美國專利第6,590,634號說明書、美國專利第5,969,441號說明書、美國專利第6,208,407號說明書等所揭示般,具備複數個晶圓載台之多載台型曝光裝置中亦可適用上述實施形態。又,曝光裝置並不限於前述不透過液體(水)進行晶圓W之曝光之乾式曝光裝置,例如亦可為歐州專利申請案公開第1420298號說明書、國際公開第2004/055803號、國際公開第2004/057590號、美國專利申請案公開第2006/0231206號說明書、美國專利申請案公開第2005/0280791號說明書、美國專利第6,952,253號說明書等中記載之透過液體對基板進行曝光之液浸型曝光裝置。又,曝光裝置並不限定於半導體製造用之曝光裝置,例如亦可為對方型之玻璃板轉印液晶顯示元件圖案之液晶用曝光裝置等。
半導體元件係透過微影步驟而製造,該微影步驟係利用構成上述各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之一部分之曝光裝置,使用形成有圖案之標線片(光罩)對感光物體進行曝光,並且對經曝光之感光物體進行顯影。此時,可良率佳地製造高積體度之元件。
再者,半導體元件之製造製程除了微影步驟以外,亦可包含進行 元件之功能、性能設計之步驟、製作基於該設計步驟之標線片(光罩)之步驟、元件組裝步驟(包含切割步驟、接合步驟、封裝步驟)、檢查步驟等。

Claims (59)

  1. 一種測量系統,係用於微元件之生產線,其具備:複數個測量裝置,其等分別進行針對基板之測量處理;以及控制裝置,其可控制上述複數個測量裝置;上述複數個測量裝置包含至少1個獲取基板上所形成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第1測量裝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測量系統,其進一步具備用於進行基板輸送之搬送系統。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上述搬送系統係與上述複數個測量裝置進行基板輸送。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測量系統,其進一步具備載架系統,其具有可設置收納有複數片基板之載架之至少1個載架載置部;上述搬送系統係於與上述載架系統之間進行基板之輸送。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上述載架系統具有沿第1方向配置之複數個載架載置部;上述複數個測量裝置沿與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配置。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上述第1測量裝置獲取於經過曝光前之抗蝕劑塗佈、曝光後之顯影、清洗、氧化/擴散、成膜、蝕刻、離子注入、CMP中之至少1個製程處理之基板上所形成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上述複數個測量裝置包含至少1台對上述基板進行與上述第1測量裝置為不同種類之測量之第2測量裝置。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測量系統,其中, 上述第2測量裝置係可測量上述基板表面之凹凸資訊之裝置;上述第1測量裝置與上述第2測量裝置係將同一基板作為測量對象,依序進行上述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測量、與上述基板表面之凹凸資訊之測量。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上述第1測量裝置獲取於經實施曝光及顯影處理之基板上所形成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
  10. 一種測量系統,係用於微元件之生產線,其具備:第1測量裝置,其獲取於基板上所形成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以及控制裝置,其可控制上述第1測量裝置;上述第1測量裝置獲取於經實施曝光及顯影處理之基板上所形成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或10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上述複數個標記係形成於上述基板上之第1層。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測量系統,其將基於使用上述第1測量裝置所獲取之、上述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而求出之資訊輸出。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上述輸出之資訊包含與上述複數個標記一同形成於上述基板上之複數個區劃區域之排列資訊。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至13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其將使用上述第1測量裝置所獲取之、上述基板上之上述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輸出。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至14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上述輸出之資訊被提供給用於上述第1層之曝光之曝光裝置。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至15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上述複數個標記包含形成於上述基板上之第m層(m為1以上之整數)之複 數個標記、及形成於第n層(n為大於m且2以上之整數)之複數個標記。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測量系統,其分別輸出上述第m層上形成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與上述第n層上形成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或17項之測量系統,其將基於上述第m層上形成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與上述第n層上形成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而求出之資訊輸出。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上述第m層上形成之複數個標記包含第1標記,上述第n層上形成之複數個標記包含與上述第1標記對應之第2標記;上述輸出之資訊包含與上述第1標記和上述第2標記之位置偏離相關之資訊。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或19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上述輸出之資訊包含與上述第m層和上述第n層之疊合偏離相關之資訊。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測量系統,其中,基於上述第m層上形成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與上述第n層上形成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判別上述疊合偏離主要是因為上述m層與上述n層中之何者所引起。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至21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使用上述第1測量裝置之上述位置資訊之獲取,係於對上述基板實施上述顯影處理後所進行之製程處理之前進行。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上述製程處理包含蝕刻處理。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或23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上述製程處理包含成膜處理。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4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上述第1測量裝置具備:載台,其可保持上述基板而移動;驅動系統,其移動上述載台;第1位置測量系統,其可獲取上述載台之位置資訊;以及標記檢測系統,其檢測上述基板上所形成之標記;上述控制裝置控制上述驅動系統對上述載台之移動,使用上述標記檢測系統分別檢測上述基板上所形成之上述複數個標記,並基於上述複數個標記各自之檢測結果、及於上述複數個標記各自之檢測時使用上述第1位置測量系統所獲得之上述載台之位置資訊,求出上述複數個標記各自之絕對位置座標。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上述第1位置測量系統可獲取上述載台之至少3自由度方向之位置資訊。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或26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上述第1位置測量系統係將具有格子部之測量面及對上述測量面照射光束之讀頭部中之其中一者設於上述載台,將來自上述讀頭部之光束照射至上述測量面,並且接收該光束之來自上述測量面之返回光束,從而可獲取上述載台之位置資訊。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之測量系統,其進一步具備:底座構件,其設有上述讀頭部;以及第2位置測量系統,其獲取上述標記檢測系統與上述底座構件之相對位置資訊;上述控制裝置係基於使用上述第2位置測量系統而獲取之位置資訊、與使用上述第1位置測量系統而獲取之位置資訊,控制上述驅動系統對上述載台之移動。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上述底座構件係在6自由度方向上可移動地支持上述載台,該6自由度方向包含於既定平面內彼此正交之第1、第2方向及垂直於上述既定平面之第3方向;上述第2位置檢測系統可獲取上述標記檢測系統與上述底座構件關於上述6自由度方向之相對位置資訊。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上述控制裝置於求取上述複數個標記之上述絕對位置座標時,將使用上述第2位置測量系統而獲得之上述標記檢測系統與上述底座構件於上述既定面內之相對位置資訊用作修正量。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至30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上述格子部具有2維格子,該2維格子具有於上述既定平面內彼此交叉的第1週期方向及第2週期方向;來自上述測量面之返回光束包含來自上述格子部之繞射光束;上述讀頭部具有:第1讀頭,其對上述測量面照射第1光束,接收來自上述格子部之第1繞射光束,以測量上述載台於上述第1週期方向之位置資訊;第2讀頭,其對上述測量面照射第2光束,接收來自上述格子部之第2繞射光束,以測量上述載台於上述第2週期方向之位置資訊;以及至少3個第3讀頭,其等對上述測量面照射第3光束,接收來自上述格子部之光,以測量上述載台於上述第3方向之位置資訊。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來自上述第1讀頭之上述第1光束於上述測量面上之照射點、與來自上述第2讀頭之上述第2光束於上述測量面上之照射點係被設定為位於上述標記檢測系統之檢測區域下方之同一檢測點,來自上述至少3個第3讀頭各自之第3光束於上述測量面上之照射點係被設定於上述檢測點之周圍。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上述檢測點位於上述標記檢測系統之檢測中心之下方最近處,上述檢測點與上述檢測中心於上述既定平面內之位置一致。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至33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上述第1週期方向與上述第2週期方向彼此正交。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上述第1週期方向和上述第2週期方向中之其中一者與上述第1方向一致,上述第1週期方向和上述第2週期方向中之另一者與上述第2方向一致。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至35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上述控制裝置使用所求出之複數個上述標記之上述絕對位置座標進行統計運算,求出自上述基板上之上述複數個區劃區域之排列設計值之修正量。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至36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其中,於上述基板上,藉由曝光裝置之使用光罩之曝光,同時形成上述複數個標記以及與複數個標記之對應關係已知之複數個區劃區域;上述控制裝置求出上述複數個標記之上述絕對位置座標,並且基於該複數個標記之絕對位置座標,求出上述複數個區劃區域之排列之因上述曝光裝置引起之誤差。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7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上述複數個標記包含對準標記。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8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上述複數個標記包含疊合偏離測量用標記。
  40. 一種測量系統,係用於微元件之生產線,其具備:第1測量裝置,其獲取於基板上形成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以及控制裝置,其可控制上述第1測量裝置; 上述第1測量裝置獲取於經蝕刻處理及成膜處理後且塗佈感光材之前之基板上所形成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
  41. 一種基板處理系統,其具備: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之測量系統;以及曝光裝置,其具有基板載台,該基板載台載置上述測量系統中所包含之上述第1測量裝置對上述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測量已結束之上述基板,對於載置於該基板載台上之上述基板,進行獲取該基板上之複數個標記中的所選擇之一部分標記之位置資訊之對準測量、及利用能量束對上述基板進行曝光之曝光。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進一步具備:聯機連接於上述曝光裝置並於基板上塗佈感應劑之塗佈裝置、或於基板上塗佈感應劑並且對曝光後之上述基板進行顯影之塗佈顯影裝置;上述測量系統中所包含之上述第1測量裝置對基板上之上述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獲取,係對塗佈上述感應劑之前之上述基板進行。
  43. 一種基板處理系統,其具備: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0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以及曝光裝置,其具有基板載台,該基板載台載置上述測量系統中所包含之上述第1測量裝置對上述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測量已結束之上述基板,對於載置於該基板載台上之上述基板,進行獲取該基板上之複數個標記中的所選擇之一部分標記之位置資訊之對準測量、及利用能量束對上述基板進行曝光之曝光。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至43項中任一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於上述基板上,與複數個區劃區域一同形成有上述複數個標記;基於由上述第1測量裝置所獲取之上述複數個區劃區域之排列資訊、及於上述曝光裝置中藉由上述對準測量而獲得之標記之位置資訊,控制上述基板載台之移動。
  4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4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使用利用上述第1測量裝置所獲取之上述複數個標記之上述位置資訊,求出與上述基板上之上述複數個區劃區域之排列相關之第1資訊;上述曝光裝置使用上述對準測量所獲取之上述一部分標記之位置資訊,求出與上述基板上之上述複數個區劃區域之排列相關之第2資訊;基於上述第1資訊與上述第2資訊,於進行上述基板之曝光動作時控制上述基板載台之位置。
  4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5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上述第1資訊包含上述基板上之上述複數個區劃區域之排列之非線性變形成分。
  4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5或46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上述第2資訊包含上述基板上之上述複數個區劃區域之排列之線性變形成分。
  4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5至47項中任一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使用利用上述第1測量裝置所獲取之上述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並利用由第1既定次之多項式構成之模型公式,求出上述基板上之上述複數個區劃區域之排列相對於基準值之修正量之關係;上述曝光裝置使用藉由上述對準測量所獲取之上述一部分標記之位置資訊,並利用由第2既定次之多項式構成之模型公式,求出上述基板上之上述複數個區劃區域之排列相對於基準值之修正量之關係。
  4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8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上述複數個區劃區域係於上述基板上以矩陣狀之配置而形成,上述複數個區劃區域之排列之上述修正量係基於由與X、Y相關之多項式構成之模型公式而求出,該與X、Y相關之多項式表示基板座標系中的各區劃區域之設計上之位置 座標X、Y與該區劃區域之位置座標之修正量之關係,該基板座標系係以上述基板上之既定基準點作為原點,將上述矩陣之列方向亦即X軸方向與行方向亦即Y軸方向作為軸方向之2維正交座標系;上述第1測量裝置藉由統計運算而求出上述模型公式之高次項之係數;上述曝光裝置藉由統計運算而求出上述模型公式之低次項之係數,基於將該低次項之係數與上述高次項之係數代入上述模型公式中之係數確定後之模型公式,求出上述基板上之上述複數個區劃區域之排列之上述修正量。
  5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9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上述低次項為1次以下之項,上述高次項為2次以上之項。
  5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9或50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上述曝光裝置依照使上述係數確定後之模型公式對X、Y偏微分所得之值來推測上述複數個區劃區域之變形。
  5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9至51項中任一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上述曝光裝置基於上述求出之修正量與上述基板上之上述複數個區劃區域之排列之設計值,求出上述基板上之上述複數個區劃區域之排列亦即格子,將該格子近似為1次之模型公式,並依照該模型公式之係數來推測上述複數個區劃區域之變形。
  5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1或52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上述曝光裝置係如下所述之裝置,即,使保持形成有圖案之光罩之光罩載台與上述第2載台同步地相對於投影光學系統而相對移動,以進行將上述圖案轉印至上述基板上之上述區劃區域之掃描曝光;上述曝光裝置於上述掃描曝光中,對上述光罩載台與上述第2載台之相對掃描角度、掃描速度比、上述光罩載台及上述第2載台中之至少一者相對於上述投影光學系統之相對位置、上述投影光學系統之成像特性、及曝光用光之波長之 至少1個進行調整,以使上述投影光學系統對上述圖案之投影像配合上述推測出之上述區劃區域之變形後之形狀變形。
  5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至53項中任一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上述第1測量裝置可設定上述標記檢測系統之檢測條件互不相同之複數個測量模式。
  5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4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上述複數個測量模式中包含第1模式、第2模式及第3模式中之至少1個模式,該第1模式係對上述基板上之所有區劃區域將各1個標記作為檢測對象,該第2模式係對上述基板上之所有區劃區域檢測各2個以上之第1數量之標記,該第3模式係對上述基板上之一部分區劃區域檢測2個以上之第2數量之標記,而對剩餘之區劃區域檢測各1個標記。
  5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4或55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上述複數個測量模式包含第4模式,該第4模式係對複數片基板進行連續處理時,根據包含最初處理之第1片基板在內之既定片數之基板之測量結果,設定上述複數個模式中之1個模式。
  5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4或55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上述複數個測量模式包含下述模式,該模式係對複數片基板進行連續處理時,基於包含最初處理之第1片基板在內之既定片數之基板之測量結果,對剩餘之基板決定成為上述標記檢測系統之檢測對象之標記。
  5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4至57項中任一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於藉由上述第1測量裝置對上述基板上之複數個區劃區域中的至少一部分區劃區域測量出複數個上述標記之位置資訊之情形時,上述曝光裝置於進行上述測量動作時,對自上述基板上之複數個標記中選擇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進行測量,並使用該測量出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 訊進行包含上述統計運算之運算,以推測上述區劃區域之變形,上述基板上之複數個標記包含對上述基板上之上述至少一部分區劃區域藉由上述測量裝置測量出位置資訊之上述複數個標記。
  59. 一種元件製造方法,其包含:使用構成申請專利範圍第41至58項中任一項之基板處理系統之一部分之曝光裝置對基板進行曝光之動作;以及對經曝光之上述基板進行顯影之動作。
TW106128770A 2016-08-24 2017-08-24 測量系統及基板處理系統、以及元件製造方法 TWI7893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64168 2016-08-24
JPJP2016-164168 2016-08-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6047A true TW201826047A (zh) 2018-07-16
TWI789362B TWI789362B (zh) 2023-01-11

Family

ID=6124491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8770A TWI789362B (zh) 2016-08-24 2017-08-24 測量系統及基板處理系統、以及元件製造方法
TW111147781A TW202316205A (zh) 2016-08-24 2017-08-24 測量系統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47781A TW202316205A (zh) 2016-08-24 2017-08-24 測量系統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11274919B2 (zh)
EP (1) EP3506012A4 (zh)
JP (3) JPWO2018038071A1 (zh)
KR (1) KR20190040279A (zh)
CN (1) CN109863457A (zh)
TW (2) TWI789362B (zh)
WO (1) WO201803807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6496B (zh) * 2018-09-27 2020-10-0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感應器、裝載埠及水平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57291B2 (en) * 2013-05-16 2018-01-02 Kla-Tencor Corporation Metrology system calibration refinement
CN107278279B (zh) 2015-02-23 2020-07-03 株式会社尼康 基板处理***及基板处理方法、以及组件制造方法
CN111158220A (zh) 2015-02-23 2020-05-15 株式会社尼康 测量装置及方法、光刻***、曝光装置及方法
WO2018038071A1 (ja) * 2016-08-24 2018-03-01 株式会社ニコン 計測システム及び基板処理システム、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DE102018113786A1 (de) * 2018-06-08 2019-12-12 Vat Holding Ag Waferübergabeeinheit und Waferübergabesystem
WO2020083612A1 (en) * 2018-10-23 2020-04-30 Asml Netherlands B.V.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aptive alignment
CN112880597B (zh) * 2019-12-26 2022-12-27 南京力安半导体有限公司 晶圆平整度的测量方法
JP7482651B2 (ja) * 2020-03-04 2024-05-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監視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物品製造方法
GB202005832D0 (en) 2020-04-21 2020-06-03 Teknoweb Mat S R L Applying highly viscous curable binder systems to fibrous webs comprising natural fibers
KR20220133102A (ko) * 2021-03-24 2022-10-04 가부시키가이샤 스크린 홀딩스 기판 처리 장치, 해석 방법, 표시 장치 및 프로그램
JP2022162313A (ja) 2021-04-12 2022-10-24 株式会社ニコン 露光装置、露光方法、デバイス製造方法、及びデバイ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7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12748B2 (ja) * 1992-06-05 2002-08-12 株式会社東京精密 ウエハ検査装置及びウエハ検査方法
KR100300618B1 (ko) 1992-12-25 2001-11-22 오노 시게오 노광방법,노광장치,및그장치를사용하는디바이스제조방법
US20010049589A1 (en) 1993-01-21 2001-12-06 Nikon Corporation Align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JP3326902B2 (ja) 1993-09-10 2002-09-2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パターン検出方法及びパターン検出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投影露光装置
CN1244018C (zh) 1996-11-28 2006-03-01 株式会社尼康 曝光方法和曝光装置
DE69717975T2 (de) 1996-12-24 2003-05-28 Asml Netherlands Bv In zwei richtungen ausgewogenes positioniergerät, sowie lithographisches gerät mit einem solchen positioniergerät
JPH10284396A (ja) * 1997-04-03 1998-10-23 Nikon Corp アライメント方法及び重ね合わせ精度計測方法
US6208407B1 (en) 1997-12-22 2001-03-27 Asm Lithography B.V.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etitively projecting a mask pattern on a substrate, using a time-saving height measurement
WO1999036949A1 (fr) * 1998-01-16 1999-07-22 Nikon Corporation Procede d'exposition et systeme de lithographie, appareil d'exposition et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SG107560A1 (en) 2000-02-25 2004-12-29 Nikon Corp Exposure apparatus and exposure method capable of controlling illumination distribution
JP2001274073A (ja) 2000-03-28 2001-10-05 Toshiba Corp 重ね合わせ露光方法及び露光システム
US20020042664A1 (en) 2000-05-31 2002-04-11 Nikon Corporation Evaluation method, position detection method,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exposure apparatus
JP4798891B2 (ja) * 2000-09-21 2011-10-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KR100811964B1 (ko) * 2000-09-28 2008-03-10 동경 엘렉트론 주식회사 레지스트 패턴 형성장치 및 그 방법
DE10120701A1 (de) * 2001-04-27 2002-10-31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s Prozeßgerätes zur sequentiellen Verarbeitung von Halbleiterwafern
WO2002091248A1 (en) * 2001-05-04 2002-11-14 Therma-Wav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etrology recipe and model generation
JP4689081B2 (ja) 2001-06-06 2011-05-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露光装置、調整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KR100927560B1 (ko) 2002-01-29 2009-11-23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이미지 형성 상태 조정 시스템, 노광 방법 및 노광 장치, 그리고 프로그램 및 정보 기록 매체
JP3967935B2 (ja) * 2002-02-25 2007-08-2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合わせ精度計測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JP2004022552A (ja) 2002-06-12 2004-01-22 Sony Corp 露光ずれ検査方法、露光ずれ検査装置および露光ずれ検査プログラムならびに露光ずれ検査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取可能な記録媒体
TWI227814B (en) * 2002-09-20 2005-02-11 Asml Netherlands Bv Alignment system and methods for lithographic systems using at least two wavelengths
SG121818A1 (en) 2002-11-12 2006-05-26 Asml Netherlands Bv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EP2495613B1 (en) 2002-11-12 2013-07-31 ASML Netherlands B.V. Lithographic apparatus
CN100370533C (zh) 2002-12-13 2008-02-20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照射层的方法和用于将辐射导向层的装置
JP4364806B2 (ja) 2002-12-19 2009-11-18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層上にスポットを照射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KR101506408B1 (ko) 2003-02-26 2015-03-26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노광 장치, 노광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JP4444920B2 (ja) 2003-09-19 2010-03-31 株式会社ニコン 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US7728953B2 (en) 2004-03-01 2010-06-01 Nikon Corporation Exposure method, exposure system, and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JP4751032B2 (ja) 2004-04-22 2011-08-17 株式会社森精機製作所 変位検出装置
EP1791169A4 (en) 2004-08-31 2011-03-02 Nikon Corp ALIGNMENT PROCESS, DEVELOPMENT SYSTEM, SUBSTRATED REPEATABILITY MEASURING METHOD, POSITION MEASURING METHOD, EXPOSURE METHOD, SUBSTRATE PROCESSING DEVICE, MEASURING METHOD AND MEASURING DEVICE
JP2006140204A (ja) * 2004-11-10 2006-06-01 Nikon Corp 計測条件の最適化方法、該最適化方法を使用した位置計測方法、該位置計測方法を使用した位置合わせ方法、該位置合わせ方法を使用したデバイス製造方法、計測条件の最適化システム、該最適化システムを使用した位置計測装置及び該位置計測装置を使用した露光装置
TWI401580B (zh) * 2004-11-30 2013-07-11 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A component processing system, an information display method, and a recorded recording medium, an exposure apparatus, a measurement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
JP2006245030A (ja) * 2005-02-28 2006-09-14 Nikon Corp 計測方法及び計測用パターンを備えた物体
EP1863071B1 (en) * 2005-03-25 2016-09-21 Nikon Corporation Shot shape measuring method, mask
KR101274434B1 (ko) * 2005-05-25 2013-06-14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노광 방법 및 리소그래피 시스템
JP4840684B2 (ja) * 2005-11-04 2011-12-21 株式会社ニコン 露光方法
US8411271B2 (en) 2005-12-28 2013-04-02 Nikon Corporation Pattern forming method, pattern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WO2007077925A1 (ja) * 2005-12-28 2007-07-12 Nikon Corporation パターン形成方法及びパターン形成装置、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2007184343A (ja) 2006-01-05 2007-07-19 Nikon Corp 処理方法、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EP2752714B8 (en) 2006-01-19 2015-10-28 Nikon Corporation Exposure apparatus and exposure method
SG178791A1 (en) * 2006-02-21 2012-03-29 Nikon Corp Pattern forming apparatus, mark detecting apparatus, exposure apparatus, pattern forming method,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EP2003680B1 (en) * 2006-02-21 2013-05-29 Nikon Corporation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JP5077770B2 (ja) * 2006-03-07 2012-11-21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デバイス製造方法、デバイス製造システム及び測定検査装置
JP2008004581A (ja) 2006-06-20 2008-01-10 Nikon Corp 露光装置及びセンサ
KR101824374B1 (ko) * 2006-08-31 2018-01-31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이동체 구동 방법 및 이동체 구동 시스템, 패턴 형성 방법 및 장치, 노광 방법 및 장치, 그리고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US7842442B2 (en) * 2006-08-31 2010-11-30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ducing overlay errors within exposure fields by APC control strategies
US7561280B2 (en) 2007-03-15 2009-07-14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Displacement measurement sensor head and system having measurement sub-beams comprising zeroth order and first order diffraction components
US8175831B2 (en) 2007-04-23 2012-05-08 Kla-Tencor Corp.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reating or performing a dynamic sampling scheme for a process during which measurements are performed on wafers
NL1036179A1 (nl) * 2007-11-20 2009-05-25 Asml Netherlands Bv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method.
JP4897006B2 (ja) * 2008-03-04 2012-03-14 エーエスエムエル ネザーランズ ビー.ブイ. アラインメントマークを設ける方法、デバイス製造方法及びリソグラフィ装置
US8325325B2 (en) 2008-09-22 2012-12-04 Nikon Corporation Movable body apparatus, movable body drive method,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US8994923B2 (en) 2008-09-22 2015-03-31 Nikon Corporation Movable body apparatus,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NL2003762A (en) * 2008-11-18 2010-05-20 Asml Netherlands Bv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010186918A (ja) * 2009-02-13 2010-08-26 Nikon Corp アライメント方法、露光方法及び露光装置、デバイス製造方法、並びに露光システム
JP5385652B2 (ja) * 2009-03-24 2014-01-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位置検出装置、露光装置、位置検出方法、露光方法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US8472008B2 (en) * 2009-06-19 2013-06-25 Nikon Corporation Movable body apparatus,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US8493547B2 (en) * 2009-08-25 2013-07-23 Nikon Corporation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JP5668999B2 (ja) 2010-01-26 2015-02-12 株式会社ニコン 露光方法及び露光装置、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US20120244461A1 (en) * 2011-03-25 2012-09-27 Toshiba America Electronic Components, Inc. Overlay control method and a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JP5632810B2 (ja) * 2011-09-12 2014-11-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露光装置、ショット補正パラメータの決定方法、プログラム、コンピュータ可読媒体、デバイス製造方法および位置合わせ装置
JP2013175500A (ja) * 2012-02-23 2013-09-05 Toshiba Corp 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
US9305815B2 (en) * 2012-03-01 2016-04-05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Automated material handl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JP2014022467A (ja) * 2012-07-13 2014-02-03 Canon Inc 露光装置、校正方法および物品の製造方法
JP5494755B2 (ja) * 2012-08-03 2014-05-21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マーク検出方法及び装置、位置制御方法及び装置、露光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US9772564B2 (en) * 2012-11-12 2017-09-26 Nikon Corporation Exposure apparatus and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014192400A (ja) * 2013-03-27 2014-10-06 Nikon Corp マーク形成方法、マーク検出方法、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6007171B2 (ja) * 2013-12-26 2016-10-12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基板処理システム、基板搬送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記憶媒体
CN111158220A (zh) 2015-02-23 2020-05-15 株式会社尼康 测量装置及方法、光刻***、曝光装置及方法
KR20230107706A (ko) * 2015-02-23 2023-07-17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계측 장치, 리소그래피 시스템 및 노광 장치, 그리고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WO2018038071A1 (ja) * 2016-08-24 2018-03-01 株式会社ニコン 計測システム及び基板処理システム、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6496B (zh) * 2018-09-27 2020-10-0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感應器、裝載埠及水平方法
US11022437B2 (en) 2018-09-27 2021-06-01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Leveling sensor, load port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leveling a load por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6205A (zh) 2023-04-16
US20220155062A1 (en) 2022-05-19
WO2018038071A1 (ja) 2018-03-01
JP7505536B2 (ja) 2024-06-25
JPWO2018038071A1 (ja) 2019-07-18
JP2023022066A (ja) 2023-02-14
CN109863457A (zh) 2019-06-07
JP2021121872A (ja) 2021-08-26
TWI789362B (zh) 2023-01-11
US20190257647A1 (en) 2019-08-22
US11274919B2 (en) 2022-03-15
EP3506012A4 (en) 2020-04-15
EP3506012A1 (en) 2019-07-03
KR20190040279A (ko) 2019-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64290B2 (ja) 計測装置、露光装置及びリソグラフィシステム、並びに計測方法及び露光方法
JP7487754B2 (ja) 計測システム及び基板処理システム、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7505536B2 (ja) 計測システム
JP7220176B2 (ja) 基板処理システム及び基板処理方法、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CN107250717B (zh) 测量装置、光刻***及曝光装置、以及组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