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30086A - 起重機 - Google Patents

起重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30086A
TW201730086A TW105134307A TW105134307A TW201730086A TW 201730086 A TW201730086 A TW 201730086A TW 105134307 A TW105134307 A TW 105134307A TW 105134307 A TW105134307 A TW 105134307A TW 201730086 A TW201730086 A TW 20173008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pace
cover
electric motor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rotor co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43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32103B (zh
Inventor
小山泰平
尾崎圭史
岡林正浩
Original Assignee
東芝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東芝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東芝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300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00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21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210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 H02K9/0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having means for generating a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9/0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having means for generating a flow of cooling medium with fans or impellers driven by the machine shaf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根據一實施例,一實施例中的起重機包含一槽輪,可供一纜索捲繞於其上,一電馬達,旋轉驅動該槽輪,及一基座,支撐該槽輪及該電馬達。該電馬達包含連接至該槽輪之一轉子核心,並可繞一中心軸線旋轉,一圓筒狀定子核心,設置於該轉子核心在徑向方向上的外面一側,及一支架,其可與該轉子核心的外側周邊表面形成一通氣空間,且設置有一進氣埠及一排氣埠,可供該通氣空間的內側及外側經由之互相連通。一送風機可將空氣自該支架內側排放至該支架外側,且係設置於該排氣埠內。

Description

起重機
本文中所描述的實施例主要是有關於起重機。
在起重機之電馬達的冷卻系統上,常會採用使用送風機電馬達讓內空氣循環、利用驅動作業而進行旋轉的風扇、及類似者來冷卻電馬達的強制空氣冷卻系統。但是,近年來,起重機電馬達的負載容量逐漸加大,而一電馬達內部的冷卻能力則不敷使用。
1‧‧‧起重機
2‧‧‧槽輪
3‧‧‧電馬達
4‧‧‧軸承單元
4a‧‧‧軸承
5‧‧‧軸承單元
5a‧‧‧軸承
6‧‧‧基座
10‧‧‧轉子
11‧‧‧軸
13‧‧‧轉子核心
15‧‧‧風扇
20‧‧‧定子
21‧‧‧定子核心
23‧‧‧定子線圈
30‧‧‧支架
31‧‧‧管
33‧‧‧外側凸緣
35‧‧‧環狀壁部
35A‧‧‧環狀壁部
35B‧‧‧環狀壁部
39‧‧‧支撐肋
39a‧‧‧切口部位
41‧‧‧進氣埠
41A‧‧‧第一進氣埠
41B‧‧‧第二進氣埠
42‧‧‧排氣埠
42A‧‧‧第一排氣埠
42B‧‧‧第二排氣埠
45‧‧‧送風機
47A‧‧‧第一隔板
47B‧‧‧第二隔板
48A‧‧‧第一隔板
48B‧‧‧第二隔板
49A‧‧‧第一隔板
49Aa‧‧‧第一迂迴部位
49Ab‧‧‧第二迂迴部位
49Ac‧‧‧連接部位
49B‧‧‧第二隔板
49Ba‧‧‧第一迂迴部位
49Bb‧‧‧第二迂迴部位
49Bc‧‧‧連接部位
50‧‧‧封蓋
51‧‧‧第一封蓋
51a‧‧‧軸插置孔
52‧‧‧第二封蓋
103‧‧‧電馬達
131‧‧‧管
203‧‧‧電馬達
231‧‧‧管
303‧‧‧電馬達
335‧‧‧環狀壁部
336‧‧‧貫穿孔
350‧‧‧封蓋
351‧‧‧第一封蓋
351a‧‧‧通氣埠
352‧‧‧第二封蓋
352a‧‧‧通氣埠
403‧‧‧電馬達
503‧‧‧電馬達
550‧‧‧封蓋
551‧‧‧第一封蓋
552‧‧‧第二封蓋
551a‧‧‧第一通氣埠
551b‧‧‧第二通氣埠
552a‧‧‧第一通氣埠
552b‧‧‧第二通氣埠
A1‧‧‧箭號
A2‧‧‧箭號
B1‧‧‧箭號
B2‧‧‧箭號
B3‧‧‧箭號
B4‧‧‧箭號
O‧‧‧中心軸線
R‧‧‧通氣空間
R1‧‧‧第一空間
R1a‧‧‧末端
R1b‧‧‧末端
R2‧‧‧第二空間
R2a‧‧‧末端
R2b‧‧‧末端
第1圖是一部分剖面圖,顯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起重機的前半部。
第2圖是沿著第1圖線II-II所取的剖面圖。
第3圖是沿著第2圖線III-III所取的剖面圖。
第4圖是一部分剖面圖,顯示出根據第二實 施例之起重機的電馬達。
第5圖是一部分剖面圖,顯示出根據第二實施例之改良例的電馬達。
第6圖是一部分剖面圖,顯示出根據第三實施例之起重機的電馬達。
第7圖是一部分剖面圖,顯示出根據第四實施例之起重機的電馬達。
第8圖是沿著第7圖線VIII-VIII所取的剖面圖。
第9圖是一部分剖面圖,顯示出根據第五實施例之起重機的電馬達。
第10圖是一解釋性圖式,顯示出根據第五實施例的電馬達,及一外觀圖,顯示出下方觀視時位在支架之管之內側周邊表面內部的部位。
第11圖是一解釋性圖式,顯示出根據第五實施例的電馬達,及一外觀圖,顯示出上方觀視時位在支架之管之內側周邊表面內部的部位。
第12圖是一部分剖面圖,顯示出根據第六實施例之起重機的電馬達。
第13圖是一部分剖面圖,顯示出根據第六實施例之改良例的電馬達。
【發明內容及實施方式】
根據一實施例,一實施例中的起重機包含一 槽輪,可供一纜索捲繞於其上,一電馬達,旋轉驅動該槽輪,及一基座,支撐該槽輪及該電馬達。該電馬達包含一轉子核心連接至該槽輪,並可繞一中心軸線旋轉,一圓筒狀定子核心,設置於該轉子核心在徑向方向上的外面一側,及一支架,其可與該轉子核心的外側周邊表面形成一通氣空間,且設置有一進氣埠及一排氣埠,可供該通氣空間的內側及外側經由之互相連通。一送風機可將空氣自該支架內側排放至該支架外側,且係設置於該排氣埠內。
下文中將配合參閱圖式說明起重機的多個實施例。
(第一實施例)
首先將說明第一實施例的起重機1。
第1圖是一部分剖面圖,顯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起重機的前半部。
如第1圖所示,起重機1包含一槽輪2,係設置供一用來懸吊電梯車廂或類似者的纜索捲繞於其上;一電馬達3,旋轉驅動槽輪2;一對軸承單元4及5,支撐槽輪2及電馬達3;以及一基座6,支撐電馬達3及軸承單元4及5。軸承4a及5a分別設置於軸承單元4及5內。
第2圖是沿著第1圖線II-II所取的剖面圖。第3圖是沿著第2圖線III-III所取的剖面圖。
如第3圖所示,電馬達3主要具有一轉子 10、一定子20、一支架30、一進氣埠41、一排氣埠42、一送風機45、以及一封蓋50。
如第1圖所示,轉子10繞著一中心軸線O旋轉。轉子10包含一軸11,連接至槽輪2,以及一轉子核心13,固定於軸11上。
在以下的說明中,沿著中心軸線O的方向將稱為軸向方向;垂直於中心軸線O的方向將稱為徑向方向;而圍繞中心軸線O旋轉的方向則稱為環周方向。
軸11係與中心軸線O呈同軸設置。軸11係由軸承單元4及5的軸承4a及5a加以可旋轉地支撐。
轉子核心13係形成為一圓筒狀,其內沿著軸向方向疊置著複數環狀磁性鐵板。軸11是壓入配合於轉子核心13內。
風扇15係設置於轉子核心13與封蓋50之間。風扇15包含複數板狀葉片,設置於轉子核心13二側軸向端面上。該葉片係設置成沿著軸向方向豎立。該葉片係設置成其前向及後向表面係朝向著環周方向。再者,該葉片可直接附著於轉子核心13上,也可透過由鋁之類非磁性材料製成的構件來加以附著。風扇15係跟隨轉子核心13之旋轉而轉動。
定子20主要具有一定子核心21及一定子線圈23。
定子核心21係由複數沿著軸向方向疊置之環狀磁性鐵板所形成的圓筒狀形狀,沿著軸向方向延伸。定 子核心21係設置於轉子10轉子核心13在徑向方向上的外側。在定子核心21中,在環周方向上等間距處設有沿著軸向方向延伸的複數定子槽(未顯示)。定子線圈23設置於定子槽內。
如第2圖所示,支架30係由例如鋼之類的金屬材料製成為沿著軸向方向觀之呈環形的形狀。如第3圖所示,支架30是沿著整個周邊自徑向外側圍繞著定子核心21的外側周邊表面。一通氣空間R形成於支架30與定子核心21的外側周邊表面之間。支架30包含一圓柱管31,沿著軸向方向延伸、一對環狀外側凸緣33,自管31二軸向末端徑向向外突出、以及一對環狀壁部35,自管31二軸向末端徑向向內向內突出,而固持住定子核心21。外側凸緣33係由焊接或類似手段加以固定至管31上。外側凸緣33係與管31一體形成。
一對環狀壁部35設置成沿著軸向方向互相分隔開。該對環狀壁部35係以焊接或類似者加以固定至管31的二側軸向末端上。每一環狀壁部35的內側周邊係與定子核心21外側周邊表面的一側末端相接觸。再者,環狀壁部35可與管31形成為一體。
通氣空間R係形成為由管31、該對環狀壁部35、及定子核心21加以圍繞,可供空氣經由之循環。通氣空間R在環周方向係呈連續狀。
如第2圖所示,一對進氣埠41(第一進氣埠41A及第二進氣埠41B)及一對排氣埠42(第一排氣埠 42A及第二排氣埠42B)形成於管31內。進氣埠41及排氣埠42沿著徑向方向貫穿,以供通氣空間R的內側及外側互相連通。第一進氣埠41A係形成在自管31垂直方向下方末端沿著環周方向偏移45°的位置處。第二進氣埠41B係形成在自管31垂直方向下方末端沿著環周方向偏移45°的位置處,且係位在與第一進氣埠41A隔著管31下方末端相對的位置處。
第一排氣埠42A係形成在自管31垂直方向上方末端沿著環周方向偏移45°的位置處。第二排氣埠42B係形成在自管31垂直方向上方末端沿著環周方向偏移45°的位置處,且係位在與第一排氣埠42A隔著管31上方末端相對的位置處。第一排氣埠42A係設置於隔著中心軸線O與第一進氣埠41A相對的位置處。第二排氣埠42B係設置於隔著中心軸線O與第二進氣埠41B相對的位置處。
送風機45係分別設置於每一排氣埠42的外側。在本實施例中,送風機45是一種多葉片風扇(西洛哥(sirocco)風扇)。送風機45可將空氣自通氣空間R內側(支架30內側)經由每一排氣埠42排出至通氣空間R外側(支架30外側)。
複數(在本實施例中為十個)支撐肋39,用以支撐定子20,係設置於通氣空間R內部。如第1圖所示,支撐肋39係固定在管31的內側周邊表面,並沿著軸向方向延伸。支撐肋39與定子核心21的外側周邊表面接 觸。支撐肋39係形成為矩形形狀,對應於通氣空間R沿著環周方向觀視的形狀。支撐肋39的徑向內側末端上形成有自環周方向觀視是沿著徑向方向自內側向外徑凹入的切口部位39a。支撐肋39是以焊接或類似方式固定在管31上。支撐肋39係透過收縮配合的方式固持住定子核心21。
封蓋50連接至支架30上,並且在軸向方向上自外側圍繞著定子核心21、轉子核心13、及支架30。封蓋50包含:一第一封蓋51,在軸向方向上位在較轉子核心13更靠近於軸承單元4及5的位置處;以及一第二封蓋52,在軸向方向上位在與軸承單元4及5隔著轉子核心13相對的位置處。第一封蓋51係形成為一具有底部的圓柱形形狀,且係與中心軸線O同軸設置。第一封蓋51的開放邊緣連接至支架30的管31上。在第一封蓋51的底壁上形成有一軸插置孔51a,沿著軸向方向貫穿,且與中心軸線O同軸。軸插置孔51a的內徑等於軸11的外徑。軸11***穿過軸插置孔51a。第二封蓋52係形成為一具有底部的圓柱形形狀,且係與中心軸線O同軸設置。第二封蓋52的開放邊緣連接至支架30的管31上。
下文中將說明此第一實施例之起重機1的操作。
在送風機45啟動時,通氣空間R內的空氣會經由排氣埠42排放出去。因此,通氣空間R內部的壓力會變成負壓力。當通氣空間R內部的壓力變成負壓力時, 空氣會自通氣空間R的外部經由進氣埠41導入至通氣空間R內。以此方式,如第2圖中箭號A1及A2所示,經由進氣埠41導入的空氣會沿著定子核心21的外側周邊表面循環,並經由排氣埠42排出,而不會流出通氣空間R之外。
在根據前述第一實施例的起重機1中,電馬達3包含有與定子核心21外側周邊表面共同形成通氣空間R的支架30,以及形成在支架30上可供通氣空間R內側與外側互相連通的進氣埠41及排氣埠42。因此,可以透過由送風機45將通氣空間R內部設為負壓力而將空氣經由進氣埠41導入至通氣空間R內。因此,自通氣空間R外側經由進氣埠41導入通氣空間R內的空氣可沿著定子核心21的外側周邊表面循環至排氣埠42,使得定子核心21得以被冷卻。因此之故,其可以增進電馬達3內部的冷卻效能。
再者,由於電馬達3包含有固定在管31內側周邊表面上的支撐肋39,其係面對著位在支架30內的定子核心21的外側周邊表面並與定子核心21的外側周邊表面接觸,因此其可讓支架30更牢固地固持住定子核心21。
再者,由於在支撐肋39上形成有切口部位39a,其可以防止通氣空間R內空氣的循環受到限制。
再者,由於電馬達3的進氣埠41是向下方開放的,因此可以防止異物經由進氣埠41進入通氣空間R 內。
在前述第一實施例中,每一進氣埠41均是形成在自管31在垂直方向下方末端沿著環周方向向二側偏移45°的位置處,但並不侷限於此。每一進氣埠41均可形成在任何位置處。此原則亦可應用至每一排氣埠42所形成的位置。
在前述第一實施例中,支撐肋39的切口部位39a是形成支撐肋39的徑向內側末端,但並不侷限於此。支撐肋的切口部位可以防止通氣空間R內空氣的循環受到限制,且可以例如說形成支撐肋的徑向外側末端。
(第二實施例)
接下來將說明設置於起重機第二實施例內之電馬達103。
第4圖是一解釋用圖式,顯示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電馬達,也是一部分剖面圖,顯示出對應於第1圖中線II-II的部位。
在第2圖所示的第一實施例中,電馬達3包含有支撐肋39。相反的,第4圖中的第二實施例不同於第一實施例之處在於電馬達103不具有支撐肋(此亦適用於以下的實施例)。在第2圖所示的第一實施例中,該對進氣埠41及該對排氣埠42係形成在電馬達3的管31上。相反的,第4圖中的第二實施例不同於第一實施例之處在於進氣埠41及排氣埠42係以一個一個的方式形成在 電馬達103的管131上。與第1圖至第3圖中所示相同的架構係以相同的參考編號加以標示,將不再詳細說明之。
如第4圖所示,在管131中,沿著徑向方向貫穿而乭供通氣空間R內側及外側互相連通的進氣埠41及排氣埠42,係以一個一個的方式形成。進氣埠41係形成在自管131垂直方向下方末端沿著環周方向向一側偏移45°的位置處。排氣埠42是設置於與進氣埠41隔著中心軸線O相對的一側。排氣埠42是形成在自管131垂直方向上方末端沿著環周方向向一側偏移45°的位置處。
在根據前述第二實施例的電馬達103中,排氣埠42是設置於與進氣埠41隔著中心軸線O相對的一側。因此,如第4圖中箭號A1及A2所示,經由進氣埠41導入通氣空間R內的空氣會在環周方向上區分成二側,且會沿定子核心21外側周邊表面的整個周邊循環。因此,可以均勻地冷卻定子核心21。
第5圖是一解釋用圖式,顯示出根據第二實施例之改良例的電馬達,也是一部分剖面圖,顯示出對應於第1圖中線II-II的部位。
如第5圖所示,在通氣空間R內設有一第一隔板47A及一第二隔板47B,將通氣空間R沿著環周方向加以分割。具體地說,第一隔板47A係設置成使其前側及後側表面均朝向著環周方向。第一隔板47A自通氣空間R的內側延伸至進氣埠41的內側。換言之,第一隔板47A的內側末端是位在通氣空間R內,而第一隔板47A的外 側末端則位在進氣埠41內。第二隔板47B係設置成使其前側及後側表面均朝向著環周方向。第二隔板47B自通氣空間R的內側延伸至排氣埠42的內側。換言之,第二隔板47B的內側末端是位在通氣空間R內,而第二隔板47B的外側末端則位在排氣埠42內。通氣空間R包含一第一空間R1及一第二空間R2,夾置於第一隔板47A與第二隔板47B之間。
以此方式,將通氣空間R沿環周方向加以分割的第一隔板47A及第二隔板47B是設置在通氣空間R內,且第二隔板47B自通氣空間R的內側延伸至排氣埠42的內側。因此,在送風機45啟動時,分割開的通氣空間R(即第一空間R1及第二空間R2)即可同樣地設定成負壓狀態。再者,由於第一隔板47A是自通氣空間R的內側延伸至進氣埠41的內側,其可以相同地將空氣經由進氣埠41導入通氣空間R內。因此,如第5圖中箭號A1及A2所示,經由進氣埠41導入通氣空間R內的空氣可以更確實地在環周方向上分成二側,並可沿著定子核心21外側周邊表面的整個周邊循環。因此之故,可以更均勻地冷卻定子核心21。
(第三實施例)
接下來將說明設置於起重機第二實施例內之電馬達203。
第6圖是一解釋用圖式,顯示出根據第三實 施例的電馬達,也是一部分剖面圖,顯示出對應於第1圖中線II-II的部位。
第6圖中所示的第三實施例不同於第一實施例之處在於將通氣空間R沿著環周方向加以分割的第一隔板48A及第二隔板48B係分別設置於各相鄰的進氣埠41之間及各相鄰的排氣埠42之間。再者,與第1圖至第3圖中所示相同的架構是以相同的參考編號加以標示,將不再詳細說明之。
如第6圖所示,第一隔板48A及第二隔板48B是設置於通氣空間R內。第一隔板48A是設置於自管231垂直方向下方末端沿著環周方向向一側偏移45°的位置處。第二隔板48B是設置於自管231垂直方向上方末端沿著環周方向向一側偏移45°的位置處。每一隔板48A及48B均係設置成使各自之前側及後側表面朝向著環周方向。隔板48A及48B沿著環周方向將通氣空間R加以分割而形成一第一空間R1及一第二空間R2。
一第一進氣埠41A形成於第一空間R1在環周方向上的一側末端。一第一排氣埠42A形成於第一空間R1在環周方向的另一側末端。一第二排氣埠42B形成於第二空間R2在環周方向上的一側末端。一第二進氣埠41B形成於第二空間R2在環周方向上的另一側末端。第一排氣埠42A是設置於與第二進氣埠41B隔著中心軸線O相對的一側。第二排氣埠42B是設置於與第一進氣埠41A隔著中心軸線O相對的一側。
在根據前述第三實施例的電馬達203中,第一進氣埠41A及第一排氣埠42A係形成在夾置於第一隔板48A與第二隔板48B間之第一空間R1在環周方向上的末端處。再者,第二進氣埠41B及第二排氣埠42B係形成第二空間R2在環周方向上的末端處。因此,如第6圖中箭號A1及A2所示,可以透過將空氣經由進氣埠41A及41B導入第一空間R1及第二空間R2每一者內而使空氣沿著定子核心21外側周邊表面的整個周邊循環。因此之故,可以更均勻地冷卻定子核心21。
(第四實施例)
接下來將說明設置於起重機第四實施例內之電馬達303。
第7圖是一解釋用圖式,顯示出根據第四實施例的電馬達,也是一部分剖面圖,顯示出對應於第1圖中線II-II的部位。第8圖是沿著第7圖中線VIII-VIII所取的剖面圖。
第7圖及第8圖中所示的第四實施例不同於第一實施例之處在於沿著軸向方向貫穿的貫穿孔336係形成於支架30的一環狀壁部335上。再者,第8圖所示的第四實施例不同於第一實施例之處在於可供封對350之內側及外側互相連通的通氣埠351a及352a,係形成於封蓋350上。再者,與第1圖至第3圖中所示相同的架構是以相同的參考編號加以標示,將不再詳細說明之。
如第7圖及第8圖所示,該對貫穿孔336係形成於該對環狀壁部335上。貫穿孔336係形成環狀壁部335的上方末端及下方末端處。貫穿孔336是沿著環周方向延伸的長孔。貫穿孔336與通氣空間R及封蓋350的內部連通。
如第8圖所示,封蓋350包含一第一封蓋351,在軸向方向上位在較轉子核心13更靠近於軸承單元4及5(見第1圖)的位置處,以及一第二封蓋352,在軸向方向上位在與軸承單元4及5隔著轉子核心13相對的一側處。
第一封蓋351係形成為一具有底部的圓柱形形狀。在第一封蓋351的底壁上形成有一通氣埠351a,沿著軸向方向貫穿,且與中心軸線O同軸。通氣埠351a的內徑大於軸11的外徑。軸11插置於通氣埠351a內。第二封蓋352係形成為一具有底部的圓柱形形狀。在第二封蓋352的底壁上形成有一通氣埠352a,沿著軸向方向貫穿,且與中心軸線O同軸。通氣埠352a的內徑是例如等於第一封蓋351之通氣埠351a的內徑。
在根據前述第四實施例的電馬達303中,可供通氣空間R之內側及外側互相連通的貫穿孔336係形成於環狀壁部335上。因此,可以透過送風機45經由貫穿孔336將通氣空間R及封蓋350的內側設定為負壓力。由於通氣埠351a及352a係形成在封蓋350上,可以經由通氣埠351a及352a將空氣導入至定子核心21及轉子核心 13的周邊。因此之故,如第8圖中箭號B1至B4所示,可以讓封蓋350內部的空氣流動,且可以冷卻轉子核心13及定子核心21。
(第五實施例)
接下來將說明設置於起重機第五實施例內之電馬達403。
第9圖是一解釋用圖式,顯示出根據第五實施例的電馬達,也是一部分剖面圖,顯示出對應於第1圖中線II-II的部位。第10圖是一解釋用圖式,顯示出根據第五實施例的電馬達,也是一外觀圖,顯示出位在支架之管的內側周邊表面內的部位自下方觀視的情形。第11圖是一解釋用圖式,顯示出根據第五實施例的電馬達,也是一外觀圖,顯示出位在支架之管的內側周邊表面內的部位自上方觀視的情形。
第9圖至第11圖中所示之第五實施例不同於第6圖中所示之第三實施例之處在於第一空間R1及第二空間R2自軸向方向觀之會在某些區域內互相重疊。再者,與第6圖中所示之第三實施例相同的架構是以相同的參考編號加以標示,將不再詳細說明之。
如第9圖至第11圖所示,第一隔板49A及第二隔板49B係設置於通氣空間R。第一隔板49A及第二隔板49B將通氣空間R沿著環周方向分割而形成第一空間R1及第二空間R2。
如第10圖所示,第一隔板49A係延伸成將該對環狀壁部35(即環狀壁部35A及35B)互相連接在一起。第一隔板49A包含一第一迂迴部位49Aa,迂迴繞過第一進氣埠41A、一第二迂迴部位49Ab,迂迴繞過第二進氣埠41B、以及一連接部位49Ac,連接第一迂迴部位49Aa及第二迂迴部位49Ab。第一迂迴部位49Aa自一環狀壁部35A延伸出,繞過第一進氣埠41A,而在另一側跨越第一進氣埠41A到達第二進氣埠41B。第二迂迴部位49Ab自另一環狀壁部35B延伸出,繞過第二進氣埠41B,而在另一側跨越第二進氣埠41B到達第一進氣埠41A。連接部位49Ac是沿著環周方向延伸於進氣埠41A與41B之間。如第9圖所示,第一隔板49A係由焊接或類似手段加以固定至管31的內側周邊表面上。第一隔板49A接觸於定子核心21的外側周邊表面。
如第11圖所示,第二隔板49B係延伸成將該對環狀壁部35互相連接在一起。第二隔板49B包含一第一迂迴部位49Ba,迂迴繞過第一排氣埠42A、一第二迂迴部位49Bb,迂迴繞過第二排氣埠42B、以及一連接部位49Bc,連接第一迂迴部位49Ba及第二迂迴部位49Bb。第一迂迴部位49Ba自該另一環狀壁部35B延伸出,繞過第一排氣埠42A,而在另一側跨越第一排氣埠42A到達第二排氣埠42B。第二迂迴部位49Bb自該一環狀壁部35A延伸出,繞過第二排氣埠42B,而在另一側跨越第二排氣埠42B到達第一排氣埠42A。連接部位49Bc 是沿著環周方向延伸於排氣埠42A與42B之間。如第9圖所示,第二隔板49B係由焊接或類似手段加以固定至管31的內側周邊表面。第二隔板49B接觸於定子核心21的外側周邊表面上。
如第9圖所示,一第一進氣埠41A形成在第一空間R1在環周方向上的一側末端R1a處。一第一排氣埠42A形成在第一空間R1在環周方向上的另一側末端R2b處。一第二排氣埠42B形成在第二空間R2在環周方向上的一側末端R2a處。一第二進氣埠41B形成在第二空間R2在環周方向上的另一側末端R2b處。自軸向方向觀之,第一空間R1的二側末端R1a及R1b均重疊於第二空間R2。
根據前述第五實施例的電馬達403,第一空間R1的二側末端R1a及R1b自軸向方向觀視是與第二空間R2重疊。因此之故,經由進氣埠41A及41B導入的空氣可沿著定子核心21外側周邊表面的整個周邊循環。因此之故,可以更均勻地冷卻定子核心21。
(第六實施例)
接下來將說明設置於起重機第六實施例內之電馬達503。
第12圖是一解釋用圖式,顯示出根據第六實施例的電馬達,也是一部分剖面圖,顯示出對應於第2圖中線III-III的部位。
第12圖中所示之第六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可供電馬達503之內側及外側經由之互相連通的第一通氣埠551a與552a及第二通氣埠551b與552b,係形成在封蓋550上。再者,與第1圖至第3圖中所示相同的架構是以相同的參考編號加以標示,將不再詳細說明之。
如第12圖所示,封蓋550包含一第一封蓋551,在軸向方向上位在較轉子核心13更靠近於軸承單元4及5(見第1圖)的位置處,以及一第二封蓋552,在軸向方向上位在與軸承單元4及5隔著轉子核心13相對的一側處。
第一封蓋551係形成為一具有底部的圓柱形形狀。在第一封蓋551上形成有一第一通氣埠551a,以及一第二通氣埠551b,在徑向方向上設置於第一通氣埠551a的外側。第一通氣埠551a係形成於第一封蓋551的底壁上。第一通氣埠551a係沿著軸向方向貫穿,且與中心軸線O同軸。第一通氣埠551a在徑向方向上係形成於風扇15的內側。第一通氣埠551a的內徑大於軸11的外徑。軸11***穿過第一通氣埠551a。第二通氣埠551b係形成於第一封蓋551的環周壁部上。第二通氣埠551b沿著徑向方向貫穿。複數個第二通氣埠551b形成為沿著環周方向對齊。
第二封蓋552係形成為一具有底部的圓柱形形狀。在第二封蓋552上形成有一第一通氣埠552a,以 及一第二通氣埠552b,在徑向方向上設置於第一通氣埠552a的外側。第一通氣埠552a係形成於第二封蓋552的底壁上。第一通氣埠552a係沿著軸向方向貫穿,且與中心軸線O同軸。第一通氣埠552a在徑向方向上係形成於風扇15的內側。第一通氣埠552a的內徑是例如等於第一封蓋551之第一通氣埠551a的內徑。第二通氣埠552b係形成第二封蓋552的環周壁部上。第二通氣埠552b沿著徑向方向貫穿。複數個第二通氣埠552b形成為沿著環周方向對齊。
在此,當風扇15隨著轉子10的旋轉而轉動時,在封蓋550內部會產生沿著徑向方向自內側導向外側的空氣流。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通氣埠551a及552a,以及在徑向方向上設置於第一通氣埠551a及552a外側的第二通氣埠551b及552b,係分別形成於封蓋551及552上。因此,由於封蓋550內部的空氣流動之故,如第12圖中箭號B1至B4所示,封蓋550外部的空氣會經由第一通氣埠551a及552a導入封蓋550內。再者,在封蓋550內部空氣沿著徑向方向自內側流向外側時,該空氣會自第二通氣埠551b及552b排放至封蓋550的外部。因此,由於可以讓空氣在封蓋550、轉子核心13、及定子核心21所圍繞的空間內循環之故,所以能夠冷卻轉子核心13及定子核心21。
第13圖是一解釋用圖式,顯示出根據第六實施例之改良例的電馬達,也是一部分剖面圖,顯示出對應 於第2圖中線III-III的部位。
如第13圖所示,形成在封蓋551及552上的通氣埠551a、551b、552a、及552b可以形成封蓋551及552的底壁上。具體地說,第一封蓋551上的複數個第一通氣埠551a係形成為圍繞著該底壁中心點沿著環周方向對齊。第一封蓋551上的複數個第二通氣埠551b係形成為沿環周方向對齊,在徑向方向上位在第一通氣埠551a外側。第二通氣埠551b可以是例如設置於與第一通氣埠551a在環周方向上相同的位置處。第二封蓋552上的複數個第一通氣埠552a係形成為圍繞著該底壁中心點沿著環周方向對齊。第二封蓋552上的複數個第二通氣埠552b係形成為沿環周方向對齊,在徑向方向上位在第一通氣埠552a外側。第二通氣埠552b可以是例如設置於與第一通氣埠552a在環周方向上相同的位置處。
在此架構下,如第13圖中箭號B1至B4所示,在封蓋550外側的空氣經由第一通氣埠551a及552a導入封蓋550內,並在封蓋550內循環而沿著徑向方向自內側流向外側,該空氣會自第二通氣埠551b及552b排放至封蓋550的外部。因此,由於可以讓空氣在封蓋550、轉子核心13、及定子核心21所圍繞的空間內循環之故,所以能夠冷卻轉子核心13及定子核心21。
再者,雖然第二至第六實施例中的電馬達內未設置第一實施例中的支撐肋39,該等電馬達也可建構成包含有如同第一實施例之電馬達3的支撐肋39。
根據前述實施例之至少一者,電馬達包含一支架,其與定子核心之外側周邊表面共同形成一通氣空間,而可供該通氣空間之內側及外側經由之互相連通的進氣埠及排氣埠,則形成在該支架上。因此,可以透過送風機將空氣經由進氣埠導入至該通氣空間內,以將該通氣空間內部設定為負壓力。因此之故,經由進氣埠自該通氣空間外部導入至該通氣空間內的空氣可沿著定子核心之外側周邊表面朝向排氣埠循環,而定子核心可被冷卻。因此之故,可以改善電馬達內部的冷卻效能。
雖然上文中提及某些實施例,但這些實施例僅係做為舉例之用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發明的範圍。事實上,本文中所描述的新穎實施例能夠以多種的其他形式來加以實施。再者,本文中所描述的實施例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的情形下,在形式可以有多種的省略、替代、及改變。下附之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者係用以涵蓋屬於本發明範圍及精神內的型態及改良。
3‧‧‧電馬達
10‧‧‧轉子
11‧‧‧軸
13‧‧‧轉子核心
15‧‧‧風扇
20‧‧‧定子
21‧‧‧定子核心
23‧‧‧定子線圈
30‧‧‧支架
31‧‧‧管
33‧‧‧外側凸緣
35‧‧‧環狀壁部
41‧‧‧進氣埠
41A‧‧‧第一進氣埠
42‧‧‧排氣埠
42A‧‧‧第一排氣埠
45‧‧‧送風機
50‧‧‧封蓋
51‧‧‧第一封蓋
51a‧‧‧軸插置孔
52‧‧‧第二封蓋
O‧‧‧中心軸線
R‧‧‧通氣空間

Claims (8)

  1. 一種起重機,包含:槽輪,可供纜索捲繞於其上;電馬達,可旋轉驅動該槽輪,該電馬達包含:轉子核心,係連接至該槽輪,並可繞中心軸線旋轉;圓筒狀定子核心,係設置於該轉子核之徑向方向的外面側;及支架,其在該轉子核心之外側周邊表面與該支架之間形成通氣空間,並設置有進氣埠及排氣埠,可供該通氣空間的內側及外側互相連通;基座,支撐該槽輪及該電馬達;以及送風機,建構成可將氣體自該支架內側排放至該支架外側,並係設置於該排氣埠內。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起重機,進一步包含:支撐肋,係固定於該支架面對著該定子核心外側周邊表面的內側周邊表面上,並接觸該定子核心的外側周邊表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起重機,其中該通氣空間係設置成沿著該轉子核心之環周方向呈連續狀,且該排氣埠係設置於與該進氣埠橫過該中心軸線相對的側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起重機, 進一步包含: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設置於該通氣空間內,並沿著該定子核心的環周方向分割該通氣空間,其中該第一隔板係自該通氣空間的內側延伸至該進氣埠的內側,且該第二隔板係自該通氣空間的內側延伸至該排氣埠的內側。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起重機,進一步包含: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設置於該通氣空間內,並將該通氣空間沿著該定子核心的環周方向加以分割而形成第一空間及第二空間,其中該進氣埠包含第一進氣埠及第二進氣埠,該排氣埠包含第一排氣埠及第二排氣埠,該第一進氣埠係形成該在第一空間的環周方向上的一側末端,該第一排氣埠係形成該在第一空間的環周方向上的另一側末端,該第二排氣埠係形成該在第二空間的環周方向上的一側末端,且該第二進氣埠係形成該在第二空間的環周方向上的另一側末端。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起重機,其中該第一空間的二側末端自該中心軸線的軸向方向觀看 是與該第二空間重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起重機,進一步包含:封蓋,係自該中心軸線之軸向方向的二側包圍著該定子核心、該轉子核心、及該支架,其中通氣埠形成在該封蓋上,可供該封蓋的內側及外側經由之互相連通,且貫穿孔形成在該支架上,可供該通氣空間及該封蓋內側經由之互相連通。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起重機,進一步包含:封蓋,係連接至該支架,並自該中心軸線之軸向方向的外側包圍該轉子核心及該定子核心;及風扇,設置於該轉子核心及該封蓋之間,並根據該轉子核心的旋轉而轉動,其中該封蓋包含:第一通氣埠,貫穿過該封蓋;及第二通氣埠,在徑向方向設置於該第一通氣埠的外側,並貫穿過該封蓋。
TW105134307A 2015-12-15 2016-10-24 起重機 TWI6321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44562 2015-12-15
JP2015244562A JP6629064B2 (ja) 2015-12-15 2015-12-15 巻上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0086A true TW201730086A (zh) 2017-09-01
TWI632103B TWI632103B (zh) 2018-08-11

Family

ID=59080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4307A TWI632103B (zh) 2015-12-15 2016-10-24 起重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629064B2 (zh)
CN (1) CN106887926B (zh)
TW (1) TWI6321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34590A1 (zh) * 2018-08-14 2020-02-20 舒畅 电机和电机腔体排气方法
JP6962401B2 (ja) * 2020-03-11 2021-11-05 株式会社明電舎 回転機及び巻上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7185A (ja) * 1984-06-22 1986-01-13 株式会社東芝 エレベ−タ用巻上装置
JPS6176043A (ja) * 1984-09-21 1986-04-18 Toshiba Corp 巻上機
JPH07250455A (ja) * 1994-01-19 1995-09-26 Fuji Electric Co Ltd 開放形回転電機
JPH09285080A (ja) * 1996-04-17 1997-10-31 Nippon Otis Elevator Co 巻き上げ用電動機
US6129193A (en) * 1997-08-29 2000-10-10 American Cooling Systems, L.L.C. Electric fan clutch
DE19943444A1 (de) * 1999-09-11 2001-03-15 Heinz Dieter Eberhardt Kühlsystem für rotierende elektrische Maschinen
JP2002020063A (ja) * 2000-07-07 2002-01-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JP3882637B2 (ja) * 2002-02-22 2007-02-2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冷却装置
JP4369192B2 (ja) * 2003-09-29 2009-11-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JP2005168204A (ja) * 2003-12-03 2005-06-23 Toshiba Corp 回転電機
KR101657726B1 (ko) * 2008-11-17 2016-09-19 리텐스 오토모티브 파트너쉽 클러치 표면과 나선형 코일 클러치의 접속을 달성하기 위해 액추에이터를 포함하는 나선형 코일 클러치 조립체
JP2010126325A (ja) * 2008-11-28 2010-06-10 Toshiba Industrial Products Manufacturing Corp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US8714116B2 (en) * 2011-05-12 2014-05-06 Cnh Industrial America Llc Engine cooling fan speed control system
JP2013046554A (ja) * 2011-08-26 2013-03-04 Toshiba Corp 回転電機
CN102324804A (zh) * 2011-09-19 2012-01-18 浙江凯利达防爆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防爆电机
TWI504106B (zh) * 2012-11-30 2015-10-11 Yamaha Motor Co Ltd Rotating machines and engines with them, as well as vehicles and locomotives with the engine
CN105340158B (zh) * 2013-06-27 2017-10-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用曳引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87926B (zh) 2019-09-10
JP2017109823A (ja) 2017-06-22
TWI632103B (zh) 2018-08-11
CN106887926A (zh) 2017-06-23
JP6629064B2 (ja) 2020-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01139B2 (en) Electric coolant pump
JP2011211862A (ja) 密閉型回転電機
KR20150089469A (ko) 냉각기능을 갖는 모터
CN103023162A (zh) 旋转电机
TW201730086A (zh) 起重機
US10374487B2 (en) Electric machine with air channels
JP2007089255A (ja) 回転電機
JP5977298B2 (ja) 全閉式回転電機
JP2015162936A (ja) 全閉型電動機
JP2017135932A (ja) アウターロータ型回転電機
JP2009011059A (ja) 回転電機
KR101036437B1 (ko) 공랭식 수중펌프
JP2017192163A (ja) 全閉形回転電機
JP6089502B2 (ja) 回転機
US20150015098A1 (en) Rotor with cooling passage and motor having the same
WO2008059687A1 (fr) Moteur rotatif
JP6988108B2 (ja) 回転電機
CN103023181B (zh) 旋转电机
WO2022044450A1 (ja) 回転電機
JPWO2016079806A1 (ja) 回転電機
WO2020208730A1 (ja) 電動機
JP2017109823A5 (zh)
JP7524768B2 (ja) ダクテッドファン
WO2023127349A1 (ja) モータ
JP2017188993A (ja) ブラシレス回転電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