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38428A - 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38428A
TW201638428A TW105104387A TW105104387A TW201638428A TW 201638428 A TW201638428 A TW 201638428A TW 105104387 A TW105104387 A TW 105104387A TW 105104387 A TW105104387 A TW 105104387A TW 201638428 A TW201638428 A TW 20163842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bsorbing layer
fine particles
ink absorbing
sublimation type
fabric prin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43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03256B (zh
Inventor
Yoshinobu Dentani
Yuta Kirihara
Original Assignee
Daio Seishi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390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78366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582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8904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7988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8905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o Seishi Kk filed Critical Daio Seishi Kk
Publication of TW2016384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84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32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325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2Macromolecular coatings
    • B41M5/5236Macromolecular coat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tural gums, of proteins, e.g. gelatins, or of macromolecular carbohydrates, e.g. cellulos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02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details, e.g. multilayer materials
    • B41M5/508Suppo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2Macromolecular coa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4DECORATIVE ARTS
    • B44CPRODUCING DECORATIVE EFFECTS; MOSAICS; TARSIA WORK; PAPERHANGING
    • B44C1/00Process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producing decorative surface effects
    • B44C1/16Process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producing decorative surface effects for applying transfer pictures or the like
    • B44C1/165Process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producing decorative surface effects for applying transfer pictures or the like for decalcomanias; sheet material therefor
    • B44C1/17Dry transfer
    • B44C1/1712Decalcomanias applied under heat and pressure, e.g. provided with a heat activable adhesive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PDYEING OR PRINTING TEXTILES; DYEING LEATHER, FURS OR SOLID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IN ANY FORM
    • D06P5/00Other features in dyeing or printing textiles, or dyeing leather, furs, or solid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in any form
    • D06P5/003Transfer printing
    • D06P5/004Transfer printing using subliming dye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HPULP COMPOSITIONS; PREPARATION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D21C OR D21D; IMPREGNATING OR COATING OF PAPER; TREATMENT OF FINISHED PAPER NOT COVERED BY CLASS B31 OR SUBCLASS D21G; PAP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21H19/00Coated paper; Coating material
    • D21H19/36Coatings with pigments
    • D21H19/38Coatings with pig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ig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HPULP COMPOSITIONS; PREPARATION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D21C OR D21D; IMPREGNATING OR COATING OF PAPER; TREATMENT OF FINISHED PAPER NOT COVERED BY CLASS B31 OR SUBCLASS D21G; PAP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21H19/00Coated paper; Coating material
    • D21H19/36Coatings with pigments
    • D21H19/38Coatings with pig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igments
    • D21H19/40Coatings with pig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igments siliceous, e.g. clay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HPULP COMPOSITIONS; PREPARATION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D21C OR D21D; IMPREGNATING OR COATING OF PAPER; TREATMENT OF FINISHED PAPER NOT COVERED BY CLASS B31 OR SUBCLASS D21G; PAP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21H19/00Coated paper; Coating material
    • D21H19/36Coatings with pigments
    • D21H19/44Coatings with pig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other ingredients, e.g. the binder or dispersing agent
    • D21H19/52Cellulose; Derivatives thereof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HPULP COMPOSITIONS; PREPARATION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D21C OR D21D; IMPREGNATING OR COATING OF PAPER; TREATMENT OF FINISHED PAPER NOT COVERED BY CLASS B31 OR SUBCLASS D21G; PAP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21H19/00Coated paper; Coating material
    • D21H19/80Paper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 coating
    • D21H19/82Paper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 coating superposed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HPULP COMPOSITIONS; PREPARATION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D21C OR D21D; IMPREGNATING OR COATING OF PAPER; TREATMENT OF FINISHED PAPER NOT COVERED BY CLASS B31 OR SUBCLASS D21G; PAP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21H19/00Coated paper; Coating material
    • D21H19/80Paper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 coating
    • D21H19/82Paper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 coating superposed
    • D21H19/828Paper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 coating superposed two superposed coatings, the first applied being non-pigmented and the second applied being pigmented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HPULP COMPOSITIONS; PREPARATION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D21C OR D21D; IMPREGNATING OR COATING OF PAPER; TREATMENT OF FINISHED PAPER NOT COVERED BY CLASS B31 OR SUBCLASS D21G; PAP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21H21/00Non-fibrous material added to the pulp, characterised by its function, form or properties; Paper-impregnating or coat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its function, form or properties
    • D21H21/50Non-fibrous material added to the pulp, characterised by its function, form or properties; Paper-impregnating or coat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its function, form or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form
    • D21H21/52Additives of definite length or shape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HPULP COMPOSITIONS; PREPARATION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D21C OR D21D; IMPREGNATING OR COATING OF PAPER; TREATMENT OF FINISHED PAPER NOT COVERED BY CLASS B31 OR SUBCLASS D21G; PAP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21H27/00Special pap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made by multi-step proc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2Macromolecular coatings
    • B41M5/5218Macromolecular coatings characterised by inorganic additives, e.g. pigments, clay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s And Recording Media Thereof (AREA)
  • Color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Abstract

一種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textile printing)轉印紙,其於基材上形成有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基材之10秒Cobb吸水度為5~20g/m2,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由含有水溶性樹脂與微細粒子之油墨吸收層塗料構成,水溶性樹脂至少為CMC,於油墨吸收層塗料中,相對於微細粒子100質量份含有100~400質量份之CMC,微細粒子至少為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無機微粒子之中值粒徑d50為0.4~2.3μm,縱橫比為5~30,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塗布量為3~13g/m2,針孔顯現個數之平均值為5個以下。

Description

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textile printing)轉印紙及其製造方法。進一步詳細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於將印刷圖像轉印至布帛之昇華型織物印花轉印法中,於藉由噴墨記錄方式使用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進行印刷時所使用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及其製造方法。
轉印織物印花法中有使用由蠟、樹脂等熱軟化性固著劑與顏料組成之油墨的熔融型轉印織物印花法、使用由聚氯乙烯等之粉末、塑化劑及顏料組成之塑溶膠油墨(plastisol ink)的橡膠印刷型轉印織物印花法、使用熱昇華性染料的昇華型織物印花轉印法等。
先前,轉印織物印花片之形成需要各種印刷版及與其相應之印刷機,但近年提出有應對小批量之噴墨記錄方式用之轉印織物印花片,應對小批量之昇華型織物印花轉印法之需求正不斷擴大。
所謂昇華型織物印花轉印法係如下方法:使將作為被轉印物之聚酯等之布帛與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重疊而得者與加熱乾燥機密接,使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上之印刷油墨熱昇華,而轉印織物印花 至被轉印物。昇華型織物印花轉印法具有不損及織物印花物之質地、可實現對其他轉印法而言困難之清晰(sharp)圖案之印刷的優點。
於專利文獻1及2中,作為上述噴墨記錄方式用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揭示有於基材上設置有含有二氧化矽等顏料或聚乙烯醇等黏合劑等之油墨吸收層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
又,於專利文獻3中揭示有為了提高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於油墨吸收層中之保持性而於油墨吸收層中含有例如多孔性無機微粒子等無機粒子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
然而,該等先前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於噴墨印刷時,重視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吸收、乾燥性,結果油墨通過塗布層而到達原紙層。因此,於轉印織物印花至被轉印物時,存在如下問題: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浸透至轉印紙之與油墨吸收層不同之背面側,或通過(浸透)作為被轉印物之布帛等而附著於轉印用加壓機等。
由於上述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吸收、乾燥性與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浸透防止性為相反之性質,因此難以製造同時兼具該等兩者之轉印紙,即於印刷時迅速吸收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並使其乾燥,且於轉印時不會浸透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進一步,對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而言,圖像之再現性、轉印圖像之解像性、轉印圖像之濃度級別、該等之均一性等轉印至被轉印物之效率亦逐漸必需更高之級別。
又,近年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由於其本身於乾燥性方面謀求大幅改善,因此先前對於提高在油墨吸收層中之保持性而言為必需之多孔性無機微粒子之必要性降低。並且,該多孔性無機微粒子之存在反而會 成為降低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昇華性、使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殘留於油墨吸收層中之主要原因,因此要求改善。
進一步,例如於如上述專利文獻1及2所揭示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般設置有含有二氧化矽等顏料之油墨吸收層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之情形時,於噴墨印刷時雖然具有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乾燥性良好之優點,但於轉印織物印花至被轉印物時,有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之殘留量變多之傾向。其結果存在如下問題:對被轉印物之轉印變得不充分,圖像之再現性、轉印圖像之解像性、轉印圖像之濃度級別、該等之均一性等轉印至被轉印物之效率無法達到近年所要求之水準。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27630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表2002-292995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3-313786號公報
(I)本發明提供一種於噴墨印刷時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接受性優異,具有優異之圖像再現性及浸透防止性,並且於轉印織物印花至被轉印物時,圖像之再現性、轉印圖像之解像性、轉印圖像之濃度級別、該等之均一性等轉印至被轉印物之效率亦優異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 紙(以下稱為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
(II)本發明提供一種於噴墨印刷時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乾燥性優異,並且於轉印織物印花至被轉印物時,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於其自身之殘留量少,圖像之再現性、轉印圖像之解像性、轉印圖像之濃度級別、該等之均一性等轉印至被轉印物之效率亦優異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以下稱為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又,本發明提供一種該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之簡易之製造方法(以下稱為轉印紙II之製造方法II)。
(III)本發明提供一種於噴墨印刷時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乾燥性優異,並且於轉印織物印花至被轉印物時,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於其自身之殘留量少,圖像之再現性、轉印圖像之解像性、轉印圖像之濃度級別、該等之均一性等轉印至被轉印物之效率亦優異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以下稱為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又,本發明提供一種該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之簡易且操作性優異之製造方法(以下稱為轉印紙III之製造方法III)。
(1)本發明中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之特徵在於:係於基材上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而成,上述基材依照JIS P 8140之10秒Cobb吸水度為5~20g/m2,上述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由含有水溶性樹脂與微細粒子之油墨吸收層塗料構成,上述水溶性樹脂至少為羧甲基纖維素鈉,於上述油墨吸收層塗料中, 以相對於上述微細粒子100質量份為100~400質量份之比例含有該羧甲基纖維素鈉,上述微細粒子至少為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上述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於0.4~2.3μm之範圍具有中值粒徑d50,縱橫比為5~30,上述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塗布量(乾燥)為3~13g/m2,基於如下顯現個數之5處之顯現個數的平均值為5個以下,該顯現個數為:利用使用有正十六烷之根據依照JIS P 3001(1976)之吸油度試驗方法進行的滴加方法,於上述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上不同之5處各滴加1滴正十六烷,於滴加之1分鐘後,在各滴加處顯露於上述基材之未形成該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之面之正十六烷痕跡的顯現個數。
(II)本發明中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之特徵在於:其係於基材上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而成,上述基材依照JIS P 8140之10秒Cobb吸水度為5~20g/m2,上述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由含有水溶性樹脂A及微細粒子A之油墨吸收層塗料A、與含有水溶性樹脂B及微細粒子B之油墨吸收層塗料B的混合塗料構成,於上述油墨吸收層塗料A中,上述水溶性樹脂A至少為羧甲基纖維素鈉,於上述油墨吸收層塗料A中,以相對於100質量份之上述微細粒子A為100~400質量份之比例含有該羧甲基纖維素鈉, 上述微細粒子A至少為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上述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於0.4~2.3μm之範圍具有中值粒徑d50,縱橫比為5~30,基於如下顯現個數之5處之顯現個數的平均值為5個以下,該顯現個數為:利用使用有正十六烷之根據依照JIS P 3001(1976)之吸油度試驗方法進行的滴加方法,於上述基材上由上述油墨吸收層塗料A形成之層A上不同之5處各滴加1滴正十六烷,於滴加之1分鐘後,在各滴加處顯露於該基材之未形成該層A之面之正十六烷痕跡的顯現個數,於上述油墨吸收層塗料B中,上述水溶性樹脂B至少為羧甲基纖維素鈉,上述微細粒子B至少為二氧化矽粒子,上述混合塗料之塗布量(乾燥)為2~12g/m2
又,本發明中之轉印紙II之製造方法II之特徵在於由以下步驟構成:至少由水溶性樹脂A及微細粒子A製備油墨吸收層塗料A之步驟;至少由水溶性樹脂B及微細粒子B製備油墨吸收層塗料B之步驟;將上述油墨吸收層塗料A與上述油墨吸收層塗料B混合而製備混合塗料之步驟;及將上述混合塗料塗布於基材上而於該基材上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之步驟。
(III)本發明中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之特徵在 於:其係於基材上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而成,上述基材依照JIS P 8140之10秒Cobb吸水度為5~20g/m2,上述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由至少含有水溶性樹脂、微細粒子A、及微細粒子B之油墨吸收層塗料構成,上述水溶性樹脂至少為羧甲基纖維素鈉,上述微細粒子A至少為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該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於0.4~2.3μm之範圍具有中值粒徑d50,縱橫比為5以上,上述微細粒子B至少為二氧化矽粒子,上述微細粒子A與上述微細粒子B之比例(微細粒子A/微細粒子B)以質量比計為15/85~90/10,上述羧甲基纖維素鈉之量以固體成分計為相對於100質量份之微細粒子A為50質量份與相對於100質量份之微細粒子B為120質量份的合計以上,且相對於微細粒子A與微細粒子B之合計100質量份為400質量份以下,上述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塗布量(乾燥)為2~12g/m2
又,本發明中之轉印紙III之製造方法III之特徵在於由以下步驟構成:製備微細粒子A之高濃度分散體後,以特定之比例將溶劑添加於該高濃度分散體而加以稀釋,立即將微細粒子B添加於所得之稀釋分散體並使其分散,而製備微細粒子A及微細粒子B之混合分散漿料的步驟; 將水溶性樹脂添加於上述混合分散漿料並加以混合,而製備油墨吸收層塗料之步驟;將上述油墨吸收層塗料塗布於基材上,而於該基材上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之步驟。
再者,於本發明中,亦將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及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一併簡稱為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又,亦將轉印紙II之製造方法II及轉印紙III之製造方法III一併簡稱為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中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於噴墨印刷時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接受性優異,具有優異之圖像再現性及浸透防止性,並且於轉印織物印花至被轉印物時,圖像之再現性、轉印圖像之解像性、轉印圖像之濃度級別、該等之均一性等轉印至被轉印物之效率亦優異。
本發明中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於噴墨印刷時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乾燥性優異,並且於轉印織物印花至被轉印物時,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於其自身之殘留量少,圖像之再現性、轉印圖像之解像性、轉印圖像之濃度級別、該等之均一性等轉印至被轉印物之效率亦優異。
又,藉由本發明中之轉印紙II之製造方法II,可以簡易之步驟高效率地製造此種具備優異之特性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
本發明中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於噴墨印刷時,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乾燥性優異,不僅因剝離油墨吸收層引起之來自紙面之落粉少,而且於轉印織物印花至被轉印物時,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於 其自身之殘留量少,圖像之再現性、轉印圖像之解像性、轉印圖像之濃度級別、該等之均一性等轉印至被轉印物之效率亦優異。
又,本發明中之轉印紙III之製造方法III之操作性優異,藉由該轉印紙III之製造方法III,可以簡易之步驟高效率地製造此種具備優異之特性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
以下,對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其中,存在省略不必要之詳細之說明之情形。例如,存在省略充分已知之事項之詳細說明或對實質上相同之構成之重複說明之情形。其原因在於:避免以下說明變得不必要地冗長,使業者容易理解。
再者,發明人等係為了使業者充分理解本發明而提供以下說明,並無意藉由該等限定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主題。
(實施形態I: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
本發明中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係於基材上形成有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者,該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由含有水溶性樹脂與微細粒子之油墨吸收層塗料構成。
用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之基材只要為可設置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之基材,且不會因熱轉印時之加熱而引起過度之 熱收縮,則其材料並無特別限定。例如,除了以木漿作為主成分之紙、或由含有無機微粒子之熱塑性樹脂構成之多孔性樹脂膜以外,可列舉不織布、布帛、樹脂被覆紙、合成紙等。
再者,於本發明中,所謂「作為主成分」係指構成成分總量之50質量%以上。
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之效果顯著表現之基材,係藉由對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之背面之加熱,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容易昇華之多孔質材料。具體而言,為以木漿作為主成分之紙、不織布、布帛等。
作為基材,較佳為使用以木漿作為主成分之紙,尤佳為使用牛皮紙。牛皮紙具有如下特徵:尺寸穩定性優異,不同於膜,其可再利用,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吸收、乾燥性優異。
作為可較佳地使用之基材,以下列舉牛皮紙為例進行說明。可較佳地用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之牛皮紙如JIS P 3401亦規定般,為滿足先前作為包裝紙之品質者,或處於牛皮紙之範疇之經楊基烘缸(Yankee dryer)乾燥處理之單光紙(楊基(Yankee)紙)。由於該等尺寸穩定性優異,因此可達成優異之圖像再現性。
用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之基材較佳為其基重為50~140g/m2,更佳為55~110g/m2。若基重未達50g/m2,則於目前之噴墨印表機之情形時,就其性能而言,有如下傾向:於通常之油墨量下會產生由油墨對牛皮紙之滲入引起之起縐(cockling)(波紋),並且於轉印加熱時,相反地會產生牛皮紙之收縮,而與作為被轉印物之布帛之密接性變 低,轉印圖像之品質降低。又,拉伸強度及撕裂強度之降低導致變得容易引起紙斷裂。若基重超過140g/m2,則有於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加熱轉印時對被轉印物之熱傳遞變差而轉印效率降低之傾向。
又,基材中之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塗布面較佳為依照JIS P 8119之Bekk平滑度為30~400秒,更佳為50~300秒。若Bekk平滑度未達30秒,則認為有引起基材表面之凹凸之虞,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有滲透至基材之部分與未滲透至基材之部分容易出現差異而變得容易產生塗布缺陷之傾向。又,雖然印刷時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吸收、乾燥性變高,但有圖像再現性降低、或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轉印至被轉印物時之圖像再現性及轉印效率降低之傾向。該等傾向可藉由增大平滑度而改善,尤其是由於單光紙之經楊基烘缸乾燥處理之背面(抄紙機之網(wire)側之面=楊基(Yankee)面)之平滑度高,因此藉由塗布於楊基面,塗布缺陷之產生風險少,具有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優異之圖像再現性及浸透防止性,並且於轉印織物印花至被轉印物時,圖像之再現性、轉印圖像之解像性、轉印圖像之濃度級別、該等之均一性等轉印至被轉印物之效率優異。並且,由於並未進行基材之表面側之平坦化處理,因此於使其密接於加熱乾燥機而對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進行加熱轉印時,具有提高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熱昇華性之效果。然而,若Bekk平滑度超過400秒,則有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與基材之密接性降低,油墨吸收層較薄之部分變得容易引發塗布缺陷之傾向。又,有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之形成產生不均,圖像再現性降低之傾向。
可用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之牛皮紙包含所謂製 紙領域所使用之原料。所使用之紙漿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針葉樹未漂白牛皮紙漿(NUKP)或針葉樹漂白牛皮紙漿(NBKP)、闊葉樹未漂白牛皮紙漿(LUKP)或闊葉樹漂白牛皮紙漿(LBKP)等化學紙漿;熱機械紙漿(TMP)、化學熱機械紙漿(CTMP)、精磨機械紙漿(RMP)、細磨紙漿(RGP)、化學細磨紙漿(CGP)、熱法磨紙漿(TGP)、碎木紙漿(GP)、磨石磨紙漿(SGP)、加壓磨石磨紙漿(PGW)等機械紙漿;脫墨紙漿(DIP)、廢紙漿(WP)等包括化學紙漿或機械紙漿之廢紙漿等,可自該等中選擇一種或兩種以上而使用。該等中,使用闊葉樹牛皮紙漿、進一步適當組合使用闊葉樹漂白牛皮紙漿及針葉樹漂白牛皮紙漿,就紙質強度、基材表面之平坦性、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中之印字圖像之品質確認之方面而言較佳。
可於本發明中之基材中摻合氧化澱粉、乙醯化澱粉、酯化澱粉、醚化澱粉等各種澱粉,或紙力增強劑、烷基乙烯酮二聚物等內部上漿劑、外部上漿劑、良率提高劑等添加化學品,進一步可於可調整之範圍內摻合氧化鈦、黏土、滑石、碳酸鈣等填料。
本發明中之基材之依照JIS P 8140之10秒Cobb吸水度為5~20g/m2,較佳為10~16g/m2。若10秒Cobb吸水度未達5g/m2,則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與基材之密接性變差,局部產生油墨吸收層較薄之部分,引起無法保持油墨吸收層之連續被膜之塗布缺陷。若10秒Cobb吸水度超過20g/m2,則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變得容易滲透至基材,局部較深地滲透之部位引起無法保持油墨吸收層之連續被膜之塗布缺陷。
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中,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 收層由含有水溶性樹脂與微細粒子之油墨吸收層塗料構成,且形成於基材上。
上述水溶性樹脂於通常之塗料中主要用作黏合劑,於本發明中,由於兼具捕捉、吸收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特性,因此至少為羧甲基纖維素鈉(以下稱為CMC),亦可使用CMC以外之化合物。作為CMC以外之化合物,例如可列舉:澱粉、氧化澱粉、陽離子化澱粉、醚化澱粉、磷酸酯化澱粉等澱粉衍生物;羥基甲基纖維素、羥基乙基纖維素、纖維素硫酸鹽等纖維素衍生物;各種皂化度之聚乙烯醇(以下稱為PVA)或其矽烷醇改質物、羧基化物、陽離子化物等各種PVA衍生物;酪蛋白、明膠、改質明膠、大豆蛋白等水溶性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吡咯啶酮、聚丙烯酸鈉、苯乙烯-順丁烯二酸酐共聚物鈉鹽、聚苯乙烯磺酸鈉等水溶性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可自該等中選擇一種或兩種以上而與CMC併用。
為了作為本發明中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欲解決之課題之一,即,使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表現出極迅速地吸收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並加以乾燥之性能,而至少使用CMC作為水溶性樹脂,但由於亦考慮到CMC之聚合度或分子量會對該性能造成影響,因此較佳為使用特定之聚合度、分子量之CMC,於塗布油墨吸收層塗料時控制溫度。
作為可較佳地使用之CMC,可列舉聚合度為30~180、重量平均分子量為6600~40000之CMC。聚合度為30~180、重量平均分子量為6600~40000之CMC就黏性與作業性之方面而言,容易形成塗布缺陷少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且可使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塗布變得容易。若聚合度未達30、重量平均分子量未達6600,則認為由於CMC之黏性低, 因此導致如油墨吸收層之塗布膜碎裂之現象,連續被膜容易產生缺陷。若聚合度大於180,重量平均分子量大於40000,則有塗布步驟中之作業性降低之虞。例如有如下擔憂:CMC之黏性過高而塗布困難;或若為了降低黏性而減少固體成分,則會增加乾燥負荷;或者若為了降低黏性而長時間保持於高溫下,則會對皮膜形成造成不良影響。
又,例如可使用醚化度為0.5~1.0左右之CMC。
作為CMC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CELLOGEN 5A、CELLOGEN 7A(均為商品名,第一工業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CELLOGEN」為註冊商標)、FINNFIX2、FINNFIX5(均為商品名,斯比凱可(CP Kelco)製造,「FINNFIX」為註冊商標)等。
於油墨吸收層塗料中、即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中,相對於微細粒子100質量份以100~400質量份之比例含有CMC,較佳為以150~300質量份之比例含有CMC。若CMC之量未達100質量份,則僅利用CMC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吸收、乾燥性並不充分,必須與油墨吸收性高之微細粒子併用。若CMC之量超過400質量份,則由微細粒子而得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吸收之障壁效果降低,而使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殘留於油墨吸收層中。
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中,亦可與CMC一併使用PVA作為水溶性樹脂。PVA中,尤其是皂化度約為87~99mol%(進一步約為98~99mol%)且聚合度約為1700以下(進一步約為1000以下,尤其為500以下)之PVA與CMC之相溶性良好,具有使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適當殘留於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之效果。除此以外,此種PVA亦具有提 高作為微細粒子之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之分散性之效果。
作為PVA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KURARAY POVAL PVA110、KURARAY POVAL PVA105(均為商品名,可樂麗(Kuraray)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等。
於與CMC一併使用PVA作為水溶性樹脂之情形時,油墨吸收層塗料中、即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中之PVA之量以固體成分計,較佳為相對於微細粒子100質量份為15質量份以下,進一步較佳為8質量份以下。藉由將PVA之量調整為該範圍,可達成更優異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吸收、乾燥性。若PVA之量超過15質量份,則出現利用PVA之被膜形成妨礙到利用CMC之被膜形成之徵兆,有引起塗布缺陷之虞。
進一步,於併用CMC與PVA製備油墨吸收層塗料之情形時,就可獲得塗布缺陷變得更少之效果之方面而言,較佳為將PVA先於CMC添加於微細粒子。其理由尚未確定,認為游離之PVA之量越多,越容易產生利用CMC之被膜形成之阻礙,藉由使PVA先於CMC與微細粒子接觸,由微細粒子捕捉之PVA之量變得更多,而利用CMC之被膜形成之阻礙變少。
上述油墨吸收層塗料所含之微細粒子至少為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
於由油墨吸收層塗料所形成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中,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作為填充劑與上述水溶性樹脂組合而被含有。因此,印刷時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吸收、乾燥性因與例如基材所含之滲透劑之協同效應而大幅提高,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於圖 像再現性、加熱轉印時之耐熱性、轉印後之被轉印物表面之圖像再現性或轉印效率之方面可獲得優異之特性。
作為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例如,可較佳地使用具有親水性之二級黏土或剝層黏土,藉由使用於0.4~2.3μm之範圍(較佳為0.4~1.4μm)之範圍具有中值粒徑d50且縱橫比為5~30(較佳為8~20)之無機微粒子,可於不妨礙CMC之連續被膜之形成之情況下形成由無機微粒子形成之油墨障壁層。若為中值粒徑未達0.4μm,縱橫比未達5之無機微粒子,則無法形成充分之油墨障壁層。若為中值粒徑超過2.3μm之無機微粒子,則容易產生油墨吸收層塗料中之微粒子之沈澱,塗料之流送性等處理性降低,有礙品質之穩定。若為縱橫比超過30之無機微粒子,則障壁性變得過高而會降低油墨乾燥性。
再者,本發明中之微細粒子之粒徑係將少量樣品添加於甲醇溶液,藉由超音波分散器使其分散3分鐘,對於由此而得之溶液,藉由庫爾特計數器(Coulter counter)法粒度分布測定器(COULTER ELECTRONICS INS製造,TA-II型),使用50μm之孔徑進行測定。
只要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之效果得以發揮,則可與上述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一併摻合其他微細粒子。作為其他微細粒子,例如可列舉:輕質碳酸鈣、重質碳酸鈣、碳酸鎂、氫氧化鎂、滑石、硫酸鈣、硫酸鋇、二氧化鈦、氧化鋅、硫化鋅、碳酸鋅、緞光白(satin white)、矽酸鋁、矽藻土、矽酸鈣、矽酸鎂、氧化鋁、膠體氧化鋁、假水鋁石(pseudo boehmite)等氧化鋁水合物、氫氧化鋁、鋅鋇白、沸石、水合禾樂石、氫氧化鎂、合成非晶質二氧化矽等無機顏料;苯乙烯系塑膠顏料、 丙烯酸系塑膠顏料、聚乙烯、微膠囊、脲樹脂、三聚氰胺樹脂等有機顏料等,該等可單獨使用,或可適當選擇兩種以上而使用。
油墨吸收層塗料中、即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中之微細粒子之含量,相對於油墨吸收層塗料(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100質量份,較佳為17~60質量份,更佳為20~50質量份。若微細粒子之含量未達17質量份,則雖然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吸收量變多,但有利用微細粒子之油墨障壁層之形成不充分、轉印時之昇華效率降低之傾向,存在產生污損之問題之情形。若微細粒子之含量超過60質量份,則油墨障壁層變得過量,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吸收量變少,而有油墨乾燥性降低之傾向。
油墨吸收層塗料之製備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但例如若於65~80℃左右之高溫之CMC中添加20~30℃左右之低溫之微細粒子分散漿料,則產生微細粒子之凝聚,變得難以製作出微細粒子被均勻地塗滿塗布面之狀態,會妨礙到油墨障壁層之形成,故而欠佳。就可於保持微細粒子之分散狀態之情況下進行塗料化之方面而言,可較佳地採用對微細粒子分散漿料添加CMC或PVA等水溶性樹脂,並於20~45℃左右使其混合分散之方法。
由此獲得之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固體成分濃度並無特別限定,就作為主要成分之CMC之特性而言,為了形成連續被膜,較佳為固體成分濃度高、黏性亦高之高分子量。然而,若固體成分濃度過高,則油墨吸收層塗料之黏度提高,與塗布作業性相反,因此實用上,固體成分濃度較佳為10~25%左右。若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固體成分濃度未達10%,則油墨吸收層塗料容易滲透至基材,為了獲得連續被膜,必須增多塗布量,但有 伴隨乾燥之水分量變得過多而產生乾燥皺褶之傾向。其結果為,不僅紙之外觀變差,而且有油墨轉印時之熱傳遞因紙痕而變得不均之虞。若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固體成分濃度超過25%,則油墨吸收層塗料之黏度變高,難以藉由通常之塗布方式控制塗布量。
藉由於上述基材塗布上述油墨吸收層塗料,而於基材上形成含有水溶性樹脂與微細粒子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可製造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
於塗布油墨吸收層塗料時,其方法並無特別限定,為了有效地達成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之效果,可使用例如氣刀塗布機、輥塗機、棒塗機、缺角輪塗布機(Comma coater)、刮刀塗布機等公知之塗布機塗布以上述方式製備之油墨吸收層塗料。該等中,就抑制因發揮作為填充劑之作用之微細粒子之存在所導致之條痕、或藉由對紙表面進行輪廓塗布而形成均勻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之方面而言,較佳使用氣刀塗布機。
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塗布量(乾燥)為3~13g/m2之範圍,較佳為5~11g/m2之範圍。若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塗布量未達3g/m2,則難以藉由塗料完全被覆基材,而產生微細之未塗布部分即針孔之類之塗布缺陷。若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塗布量超過13g/m2,則雖然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印字、轉印品質隨塗布量之增加而變得良好,但於熱轉印時之熱傳遞時,由於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與基材間由紙之收縮所產生之尺寸變化程度不同,因此會產生捲曲或轉印面之凹凸。由此,成為布與紙之密接變得不均而產生轉印濃度不均之原因。
關於由此製造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基於「利用使用有正十六烷之根據依照JIS P 3001(1976)之吸油度試驗方法進行的滴加方法,於上述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上不同之5處各滴加1滴正十六烷,於滴加之1分鐘後,在各滴加處顯露於上述基材之未形成該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之面之正十六烷痕跡的顯現(以下亦簡稱為針孔顯現I)個數」之5處之針孔顯現I個數之平均值為5個以下,較佳為平均值為3個以下。若針孔顯現I個數之平均值超過5個,則針孔部分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轉印效率降低,圖像再現性變差,除此以外,存在產生相對較大之針孔之情況,而產生因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浸透引起之噴墨印表機之污染,或於明顯之情形時轉印圖像會產生針孔狀之空隙。
再者,為了將上述針孔顯現I個數之平均值調整為5個以下,例如可採用以下之方法。即,除了使用以木漿作為主成分之紙作為上述基材並適當調整該原料紙漿之種類、打漿處理等以外,亦可採用如下方法:尤其是使用牛皮紙作為基材,將依照JIS P 8220使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解離後之依照JIS P 8121-2之游離度(CSF)調整為350~650ml左右之範圍;或者調整摻合於上述油墨吸收層塗料中之水溶性樹脂之種類或濃度、黏度等。
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如上所述,為於基材上形成有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且針孔顯現I個數之平均值為5個以下者。該等中,基材由以闊葉樹牛皮紙漿作為主成分之紙漿構成,於基材之一面形成有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於基材之另一面以水溶性樹脂之固體成分量成為0.15~3.5g/m2之方式塗布有含有水溶性樹脂且不含填充劑之樹 脂組成物,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所含之CMC之15%溶液於30℃之黏度為0.15~6Pa‧s者尤其大幅發揮作為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之效果。
塗布於基材之未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一側之面(背面)之樹脂組成物,含有與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時所使用之水溶性樹脂同樣之水溶性樹脂,但不含微細粒子等填充劑。藉此,尤其可發揮容易以少塗布量形成由水溶性樹脂形成之被膜之效果。背面之水溶性樹脂之被膜不僅具有防止印字、轉印時之捲曲之效果,而且亦具有防止因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滲透至背面而引起之印字、轉印時之設備之污染之效果。
上述樹脂組成物較佳為以水溶性樹脂之固體成分量成為0.15~3.5g/m2(進一步成為0.3~2.5g/m2)之方式進行塗布。藉此,可充分表現出藉由形成水溶性樹脂之被膜而防止因油墨滲透至背面而引起之印字、轉印時之設備之污染之效果。又,藉由不使塗布量過多,可不使紙必要以上地變硬而防止由因熱轉印時之紙之收縮引起之應變而產生之紙面之凹凸或產生皺褶之傾向,抑制轉印濃度不均之產生。
又,關於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所含之CMC,該CMC之15%溶液於30℃之黏度較佳為0.15~6Pa‧s,進一步較佳為0.2~5Pa‧s。藉此,不會引起由於CMC之黏度低而導致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之塗布膜碎裂等現象,不會於連續被膜產生缺陷。又,亦可避免下述問題:相反地CMC之黏度過高,塗布會變得困難,若為了降低黏度而減少固體成分,則會增加乾燥負荷,此外,若為了降低黏度而於高溫下長時間保持,則有 對皮膜形成造成不良影響之虞。
進一步,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中,於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與基材之間形成有底層,藉由使該底層含有作為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之主要成分之CMC,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發揮尤其大之效果。
藉由於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與基材之間形成含有CMC之底層,尤其是藉由與基材之表面相接之剛塗布後之濕潤塗料之適應性變得良好,而可發揮以更少之塗布量容易獲得無針孔之連續被膜之效果。
底層中之CMC之含量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60~100質量%左右。
再者,於用以形成底層之底層塗料中除了CMC以外,例如亦可含有以下物質等成分:澱粉、氧化澱粉、陽離子化澱粉、醚化澱粉、磷酸酯化澱粉等澱粉衍生物;羥基甲基纖維素、羥基乙基纖維素、纖維素硫酸鹽等纖維素衍生物;各種皂化度之PVA或其矽烷醇改質物、羧基化物、陽離子化物等各種PVA衍生物;酪蛋白、明膠、改質明膠、大豆蛋白等水溶性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吡咯啶酮、聚丙烯酸鈉、苯乙烯-順丁烯二酸酐共聚物鈉鹽、聚苯乙烯磺酸鈉等水溶性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只要不阻礙藉由設置底層而得之效果,則並無特別限定。
又,亦可使用與油墨吸收層塗料相同之塗料作為底層塗料。於該情形時,可藉由以少於塗布1次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塗布量而充分阻止塗布缺陷。
由此,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於具有特定之吸水度之 基材上形成至少以特定之比例含有作為水溶性樹脂之CMC與作為填充劑之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針孔顯現I非常少。因此,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於噴墨印刷時,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吸收、乾燥性優異,具有優異之圖像再現性及浸透防止性,並且於轉印織物印花至被轉印物時,圖像之再現性、轉印圖像之解像性、轉印圖像之濃度級別、該等之均一性等轉印至被轉印物之效率亦優異。
(實施形態II: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及轉印紙II之製造方法II)
本發明中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係於基材上形成有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者,該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由含有水溶性樹脂A及微細粒子A之油墨吸收層塗料A、與含有水溶性樹脂B及微細粒子B之油墨吸收層塗料B的混合塗料構成。
用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之基材之種類、例如牛皮紙等可較佳地使用之基材之種類、特性等均與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中之基材相同即可。
用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之基材之基重亦與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中之基材同樣地較佳為50~140g/m2,更佳為55~110g/m2
又,對於用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之基材而言,混合塗料之塗布面之依照JIS P 8119之Bekk平滑度亦與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中之基材同樣地較佳為30~400秒,更佳為50~300秒。
於用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之基材中,亦與上述 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中之基材同樣,可摻合各種添加化學品,或者進一步以可調整之範圍摻合各種填料。
用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之基材之依照JIS P 8140之10秒Cobb吸水度亦與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中之基材同樣地為5~20g/m2,較佳為10~16g/m2
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中,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係由至少含有水溶性樹脂A及微細粒子A之油墨吸收層塗料A、與至少含有水溶性樹脂B及微細粒子B之油墨吸收層塗料B的混合塗料構成,且形成於基材上。
首先,對油墨吸收層塗料A進行說明。
上述水溶性樹脂A於通常之塗料中主要用作黏合劑,於本發明中,就兼具捕捉、吸收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特性之方面而言,至少為CMC,但亦可使用CMC以外之化合物。作為CMC以外之化合物,例如,可列舉可用於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之水溶性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及水溶性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可自該等中選擇一種或兩種以上而與CMC一併使用。
為了使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表現出本發明中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之特徵即迅速吸收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並加以乾燥之性能,而至少使用CMC作為水溶性樹脂A,但由於亦考慮到CMC之聚合度或分子量會對該性能造成影響,因此較佳使用特定之聚合度、分子量之CMC,於塗布含有油墨吸收層塗料A之混合塗料時控制溫度。
作為可較佳地使用之CMC,與用於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 花轉印紙I之CMC同樣,可列舉聚合度為30~180,重量平均分子量為6600~40000之CMC。聚合度為30~180,重量平均分子量為6600~40000之CMC就黏性與作業性之方面而言,容易形成塗布缺陷少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且可使含有油墨吸收層塗料A之混合塗料之塗布變得容易。
又,例如可使用醚化度為0.5~1.0左右之CMC。
作為CMC之具體例,可列舉與用於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之CMC相同者。
於油墨吸收層塗料A中,以相對於100質量份之微細粒子A為100~400質量份之比例含有CMC,較佳為以150~300質量份之比例含有CMC。若CMC之量未達100質量份,則僅利用CMC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吸收、乾燥性並不充分,必須與油墨吸收性高之微細粒子併用。若CMC之量超過400質量份,則由微細粒子A而得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吸收之障壁效果降低,而使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殘留於油墨吸收層中。
亦可將PVA與CMC一併作為水溶性樹脂A而用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於PVA中,尤其是皂化度約為87~99mol%(進一步約為98~99mol%)且聚合度約為1700以下(進一步約為1000以下,尤其為500以下)之PVA與CMC之相溶性良好,具有使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適當殘留於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之效果。除此以外,此種PVA亦具有提高作為微細粒子A之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之分散性之效果。
作為PVA之具體例,可列舉與用於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之PVA相同者。
於將PVA與CMC一併用作水溶性樹脂A之情形時,油墨吸收層塗料A中之PVA之量以固體成分計,相對於100質量份之微細粒子A較佳為15質量份以下,進一步較佳為8質量份以下。藉由將PVA之量調整為該範圍,可達成更優異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吸收、乾燥性。若PVA之量超過15質量份,則出現利用PVA之被膜形成妨礙到利用CMC之被膜形成之徵兆,有引起塗布缺陷之虞。
進一步,於併用CMC與PVA製備油墨吸收層塗料A之情形時,就可獲得塗布缺陷變得更少之效果之方面而言,較佳為將PVA先於CMC添加至微細粒子A。其理由尚未確定,認為游離之PVA之量越多,越容易產生利用CMC之被膜形成之阻礙,藉由使PVA先於CMC與微細粒子A接觸,由微細粒子A捕捉之PVA之量變得更多,而利用CMC之被膜形成之阻礙變少。
上述油墨吸收層塗料A所含之微細粒子A至少為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
於油墨吸收層塗料A中,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作為填充劑與上述水溶性樹脂A組合而被含有。因此,印刷時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吸收、乾燥性因與例如基材所含之滲透劑之協同效應而大幅提高,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於圖像再現性、加熱轉印時之耐熱性、轉印後之被轉印物表面之圖像再現性或轉印效率之方面可獲得優異之特性。
作為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與用於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之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同樣,例如,可較佳 地使用具有親水性之二級黏土或剝層黏土,藉由使用於0.4~2.3μm之範圍、較佳為0.4~1.4μm之範圍具有中值粒徑d50且縱橫比為5~30(較佳為8~20)之無機微粒子,可於不妨礙CMC之連續被膜之形成之情況下形成由無機微粒子形成之油墨障壁層。若為中值粒徑未達0.4μm,縱橫比未達5之無機微粒子,則無法形成充分之油墨障壁層。若為中值粒徑超過2.3μm之無機微粒子,則容易產生油墨吸收層塗料A中之微粒子之沈澱,混合塗料之流送性等處理性降低,有礙品質之穩定。若為縱橫比超過30之無機微粒子,則障壁性變得過高而會降低油墨乾燥性。
再者,本發明中之微細粒子A之粒徑之測定方法與上述實施形態I中之方法相同。
只要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之效果得以發揮,則可與上述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一併摻合其他微細粒子。作為其他微細粒子,例如可列舉:輕質碳酸鈣、重質碳酸鈣、碳酸鎂、氫氧化鎂、滑石、硫酸鈣、硫酸鋇、二氧化鈦、氧化鋅、硫化鋅、碳酸鋅、緞光白、矽酸鋁、矽藻土、矽酸鈣、矽酸鎂、氧化鋁、膠體氧化鋁、假水鋁石等氧化鋁水合物、氫氧化鋁、鋅鋇白、沸石、水合禾樂石、氫氧化鎂等無機顏料;苯乙烯系塑膠顏料、丙烯酸系塑膠顏料、聚乙烯、微膠囊、脲樹脂、三聚氰胺樹脂等有機顏料等,該等可單獨使用,或可適當選擇兩種以上而使用。
油墨吸收層塗料A中之微細粒子A之含量相對於100質量份之油墨吸收層塗料A,較佳為19~50質量份,更佳為24~40質量份。若微細粒子A之含量未達19質量份,則雖然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吸收量變 多,但有利用微細粒子A之油墨障壁層之形成不充分、轉印時之昇華效率降低之傾向,存在產生污損之問題之情形。若微細粒子A之含量超過50質量份,則油墨障壁層變得過量,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吸收量變少,而有油墨乾燥性降低之傾向。
油墨吸收層塗料A之製備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採用與用於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之油墨吸收層塗料之製備方法同樣之方法。
由此獲得之油墨吸收層塗料A之固體成分濃度並無特別限定,與用於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之油墨吸收層塗料同樣,實用上較佳為10~25%左右。
又,於油墨吸收層塗料A中,基於「利用使用有正十六烷之根據依照JIS P 3001(1976)之吸油度試驗方法進行的滴加方法,於在上述基材上由該油墨吸收層塗料A形成之層A上不同之5處各滴加1滴正十六烷,於滴加之1分鐘後,在各滴加處顯露於該基材之未形成該層A之面之正十六烷痕跡的顯現(以下簡稱為針孔顯現II)個數」之5處之針孔顯現II個數之平均值為5個以下,較佳為平均值為3個以下。若針孔顯現II個數之平均值超過5個,則針孔部分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轉印效率降低,圖像再現性變差,除此以外,存在產生相對較大之針孔之情況,而產生因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浸透引起之噴墨印表機之污染,或於明顯之情形時轉印圖像會產生針孔狀之空隙。混合塗料中之油墨吸收層塗料A之作用為抑制油墨於下文所述之作為微細粒子B之二氧化矽粒子部分以外之紙面之吸收,增加油墨轉印量,藉由製成針孔顯現II少之塗料,可確保此種油墨 阻隔性。
再者,為了將上述針孔顯現II個數之平均值調整為5個以下,例如可採用以下之方法。即,除了使用以木漿作為主成分之紙作為上述基材並適當調整該原料紙漿之種類、打漿處理等以外,亦可採用如下方法:尤其是使用牛皮紙作為基材,將依照JIS P 8220使形成有上述層A之基材解離後之依照JIS P 8121-2之游離度(CSF)調整為350~650ml左右之範圍;或者調整摻合於上述油墨吸收層塗料A中之水溶性樹脂A之種類或濃度、黏度等。
繼而,對油墨吸收層塗料B進行說明。
上述水溶性樹脂B主要用作黏合劑,至少為CMC,但亦可使用CMC以外之化合物。作為CMC以外之化合物,例如,可列舉可用於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之水溶性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及水溶性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可自該等中選擇一種或兩種以上而與CMC一併使用。
用作水溶性樹脂B之CMC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例如醚化度為0.5~1.0左右者。
作為CMC之具體例,可列舉與用於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之CMC相同者。
再者,下文所述之作為微細粒子B之二氧化矽粒子與作為上述微細粒子A之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相比為多孔質。因此,考慮到與該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相比容易產生來自紙面之落粉,較理想為適當選擇較佳之分子量之CMC而使用,並調整為例如下文所述之範圍之量。
於使用CMC作為水溶性樹脂B之情形時,油墨吸收層塗料B中之CMC之量以固體成分計,相對於100質量份之微細粒子B較佳為100~500質量份,進一步較佳為150~350質量份。若CMC之量未達100質量份,則有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對被轉印物之轉印效率降低,並且產生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中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浸透問題之虞。若CMC之量超過500質量份,則有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乾燥性降低,且於保管時產生因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引起之透印等污損問題之虞。
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亦可將PVA與CMC一併用作水溶性樹脂B。於使用PVA之情形時,其種類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各種皂化度,分子量之PVA,尤佳為皂化度約為87~99mol%,數量平均分子量約為1000以下者。
作為PVA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與用於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之PVA相同者。
於將PVA與CMC一併用作水溶性樹脂B之情形時,油墨吸收層塗料B中之PVA之量以固體成分計,相對於100質量份之微細粒子B較佳為200質量份以下,進一步較佳為100質量份以下。藉由以該範圍使用PVA,可同時實現優異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乾燥性、及高度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浸透防止性。若PVA之量超過200質量份,則有因過量之PVA被覆微細粒子B之表面導致妨礙到利用微細粒子進行之油墨吸收,而降低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乾燥性之傾向。
藉由以上述各範圍併用CMC與PVA作為水溶性樹脂B,可同時實現更優異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乾燥性、及高度之昇華型織物印 花油墨之浸透防止性。
上述油墨吸收層塗料B所含之微細粒子B至少為二氧化矽粒子。
作為上述二氧化矽粒子,較佳為細孔容積多之多孔性合成非晶質二氧化矽粒子。此種所謂合成非晶質二氧化矽粒子係藉由矽酸之凝膠化而形成SiO2之三維結構之多孔性、不定形微粒子,具有細孔徑10~2000埃左右。尤其是藉由使用此種合成非晶質二氧化矽粒子,可提高被轉印物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吸收性,並且亦可提高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對被轉印物之轉印率,而使被轉印物上之圖像更鮮明。
上述合成非晶質二氧化矽粒子可較佳地使用市售者,例如可列舉:Mizukasil P-526、Mizukasil P-801、Mizukasil NP-8、Mizukasil P-802、Mizukasil P-802Y、Mizukasil C-212、Mizukasil P-73、Mizukasil P-78A、Mizukasil P-78F、Mizukasil P-87、Mizukasil P-705、Mizukasil P-707、Mizukasil P-707D、Mizukasil P-709、Mizukasil C-402、Mizukasil C-484(以上為水澤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Tokusil U、Tokusil UR、Tokusil GU、Tokusil AL-1、Tokusil GU-N、Tokusil N、Tokusil NR、Tokusil PR、Solex、Finesil E-50、Finesil T-32、Finesil X-30、Finesil X-37、Finesil X-37B、Finesil X-45、Finesil X-60、Finesil X-70、Finesil RX-70、Finesil A、Finesil B(以上為OSC日本股份有限公司製造)、Sipernat、Carplex FPS-101、Carplex CS-7、Carplex 80、Carplex 80D、Carplex 67(以上為DSL.日本股份有限公司製造)、Sylysia 350、Sylysia 445(以上為富士西利西亞化學(Fuji Silysia Chemical)股份有限公司製造)、Nipgel AY-200、Nipgel AY -6A3、Nipgel AZ-200、Nipgel AZ-6A0、Nipgel BY-200、Nipgel CX-200、Nipgel CY-200、Nipsil E-150J、Nipsil E-220A、Nipsil E-200A(以上為東曹矽化工(Tosoh Silica)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等。
上述二氧化矽粒子之平均粒徑較佳為2~20μm,進一步較佳為4~16μm。藉由使用平均粒徑為2~20μm之微細之二氧化矽粒子作為微細粒子B,可獲得更高品質之顏色再現性、圖像再現性。
進一步,較佳為組合平均粒徑不同之至少兩種二氧化矽粒子而使用,尤佳為組合平均粒徑為2~5μm之二氧化矽粒子、與平均粒徑超過5μm之二氧化矽粒子用作微細粒子B。藉由如上所述併用平均粒徑不同之二氧化矽粒子,可進一步提高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乾燥性。
於組合使用平均粒徑不同之至少兩種二氧化矽粒子之情形時,平均粒徑為2~5μm之二氧化矽粒子與平均粒徑超過5μm之二氧化矽粒子之比例(平均粒徑為2~5μm之二氧化矽粒子/平均粒徑超過5μm之二氧化矽粒子)並無特別限定,以固體成分之質量比計,較佳為10/90~50/50。藉由設為此種比例,可獲得更優異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乾燥性、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中之圖像之再現性、被轉印物中之圖像之再現性、及更高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轉印效率。
再者,本發明中之微細粒子B之粒徑之測定方法除了使用50μm或200μm之孔徑以外,與上述實施形態I中之方法相同。
只要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之效果得以發揮,則可與上述二氧化矽粒子一併摻合其他微細粒子。作為其他微細粒子,例如可列舉:輕質碳酸鈣、重質碳酸鈣、碳酸鎂、氫氧化鎂、高嶺石、滑石、硫 酸鈣、硫酸鋇、二氧化鈦、氧化鋅、硫化鋅、碳酸鋅、緞光白、矽酸鋁、矽藻土、矽酸鈣、矽酸鎂、氧化鋁、膠體氧化鋁、氧化鋁水合物(假水鋁石等)、氫氧化鋁、鋅鋇白、沸石、水合禾樂石、氫氧化鎂等無機顏料;苯乙烯系塑膠顏料、丙烯酸系塑膠顏料、聚乙烯、微膠囊、脲樹脂、三聚氰胺樹脂等有機顏料等,該等可單獨使用,或可適當選擇兩種以上而使用。
油墨吸收層塗料B中之微細粒子B之含量,相對於100質量份之油墨吸收層塗料B,較佳為12.5~50質量份,更佳為18~40質量份。若微細粒子B之含量未達12.5質量份,則由於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吸收量變少而有油墨乾燥性降低之傾向,存在產生因油墨之摩擦引起之污損、或若油墨到達原紙層則產生起縐(由因油墨之吸收引起之紙之收縮產生之紙之表面波紋)之問題之情形。反之,若微細粒子B之含量超過50質量份,則雖然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吸收量變多,但有轉印時之昇華效率降低之傾向,存在產生轉印圖像之濃度不足之問題之情形。
油墨吸收層塗料B之製備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採用如下方法:對微細粒子B分散漿料添加CMC或PVA等水溶性樹脂B,藉此可於保持微細粒子B之分散狀態之情況下進行塗料化,並於20~45℃左右使其混合分散。
由此獲得之油墨吸收層塗料B之固體成分濃度並無特別限定,就作為主要成分之CMC之特性而言,為了形成連續被膜,較佳為固體成分濃度高、黏性亦高之高分子量。然而,若固體成分濃度過高,則混合塗料之黏度提高,與塗布作業性相反,因此實用上,固體成分濃度較佳為10~20%左右。若油墨吸收層塗料B之固體成分濃度未達10%,則混合塗料 容易滲透至基材,為了獲得連續被膜,必須增多混合塗料之塗布量,但有伴隨乾燥之水分量變得過多而產生乾燥皺褶之傾向。其結果為,不僅紙之外觀變差,而且有油墨轉印時之熱傳遞因紙痕而變得不均之虞。若油墨吸收層塗料B之固體成分濃度超過20%,則混合塗料之黏度變高,難以藉由通常之塗布方式控制混合塗料之塗布量。
於本發明中之轉印紙II之製造方法II中,以上述方式製備油墨吸收層塗料A,且以上述方式另行製備油墨吸收層塗料B,將該等油墨吸收層塗料A與油墨吸收層塗料B混合而製備混合塗料。
通常,增加油墨吸收層塗料中之二氧化矽含量而得之織物印花轉印紙於噴墨印刷時雖然油墨乾燥性提高,但於對被轉印物轉印織物印花時有於織物印花轉印紙之油墨殘留量亦變多之傾向。例如,若為藉由通常之塗料製備方法(即,將黏土之漿料與二氧化矽之漿料混合後添加CMC等水溶性樹脂之方法)製備之塗料,則伴隨二氧化矽含量之增加,油墨乾燥性會提高,但因藉由黏土而得之油墨之遮斷效果導致大幅喪失降低昇華轉印後之紙面之油墨殘留濃度之效果。即,於採用通常之塗料製備方法之情形時,關於油墨乾燥性與油墨殘留量之關係,根據油墨吸收層塗料A中之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與油墨吸收層塗料B中之二氧化矽粒子之比例,認為油墨乾燥性大致線性變化,但認為降低油墨殘留量之效果更迅速地失效。
此外,若如轉印紙II之製造方法II般,將油墨吸收層塗料A與油墨吸收層塗料B混合而製成混合塗料,則油墨乾燥性根據油墨吸收層塗料B中之二氧化矽粒子之比例而線性變化,但朝「油墨於昇華型噴墨 織物印花轉印紙II之殘留量變少」之方向、即「轉印濃度變高」之方向偏移。即,認為油墨吸收層塗料B所含之二氧化矽粒子提高油墨乾燥性,另一方面,強烈殘存有「油墨吸收層塗料A所含之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減少油墨殘留量」之效果。表現出此種效果之理由尚不明確,但認為藉由分開製備塗料,油墨吸收層塗料A之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油墨吸收層塗料B之二氧化矽粒子以容易發揮各自之功能之狀態存在於各塗料中,另一方面,於通常之塗料製備方法中,成為「雖然二氧化矽粒子容易發揮其功能,但難以發揮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之功能」之狀態。因此認為,於轉印紙II之製造方法II中,油墨乾燥性與油墨殘留量之關係根據油墨吸收層塗料A中之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與油墨吸收層塗料B中之二氧化矽粒子之比例而大致線性變化,但於通常之塗料製備方法中,抑制油墨殘留量之效果大幅失效,而不再為線性之變化。
於混合塗料中,油墨吸收層塗料A與油墨吸收層塗料B之比例(油墨吸收層塗料A/油墨吸收層塗料B)以固體成分之質量比計,較佳為20/80~80/20,進一步較佳為25/75~75/25。若兩者之比例未達20/80,則存在無法充分發揮油墨吸收層塗料A之特性、紙面之油墨殘留濃度變高之情形。若兩者之比例超過80/20,則存在變得難以發揮油墨吸收層塗料B之特性、油墨乾燥性之提高效果不充分之情形。
混合塗料之製備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採用如下方法:對藉由上述各方法分開製備之油墨吸收層塗料A與油墨吸收層塗料B以兩者之比例成為例如上述範圍之方式進行調整,於20~45℃左右均勻攪拌混合。
再者,混合塗料之固體成分濃度亦無特別限定,就容易控制通常之塗布方式之混合塗料之塗布量之方面而言,例如較佳為10~22%左右。
並且,藉由於上述基材塗布上述混合塗料,於該基材上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可製造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
於塗布混合塗料時,其方法並無特別限定,為了有效地達成由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而得之效果,可例如以與製造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時同樣之方式塗布以上述方式製備之混合塗料。尤其,就抑制因發揮作為填充劑之作用之微細粒子A、微細粒子B之存在所導致之條痕、或藉由對紙表面進行輪廓塗布而形成均勻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之方面而言,較佳使用氣刀塗布機。
混合塗料之塗布量(乾燥)為2~12g/m2之範圍,較佳為3~10g/m2之範圍。於該混合塗料中含有作為微細粒子A之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及作為微細粒子B之二氧化矽粒子,由於二氧化矽粒子與以具有親水性之二級黏土或剝層黏土為代表之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相比體積較大,因此可以更少之塗布量提高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之品質。若混合塗料之塗布量未達2g/m2,則因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滲入至基材而產生起縐(cockling)(波紋),或難以藉由混合塗料完全被覆基材而產生微細之未塗布部分即針孔之類之塗布缺陷,圖像之再現性降低。若混合塗料之塗布量超過12g/m2,則雖然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印字、轉印品質隨塗布量之增加而變得良好,但於熱轉印時之熱傳遞時,由於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與基材間因紙之收縮所產生之尺寸變化程度 不同,因此會產生捲曲或轉印面之凹凸。由此,成為布與紙之密接變得不均而產生轉印濃度不均之原因。又,由於局部塗布量之差異變大,因此圖像之再現性降低。
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如上所述,為於基材上形成有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者。該等中,基材由以闊葉樹牛皮紙漿作為主成分之紙漿構成,於基材之一面形成有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於基材之另一面以水溶性樹脂之固體成分量成為0.15~3.5g/m2之方式塗布有含有水溶性樹脂且不含填充劑之樹脂組成物,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所含之CMC之15%溶液於30℃之黏度為0.15~6Pa‧s者尤其大幅發揮作為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之效果。
塗布於基材之未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一側之面(背面)之樹脂組成物含有與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時所使用之水溶性樹脂A、水溶性樹脂B同樣之水溶性樹脂,但不含微細粒子A、微細粒子B等填充劑。藉此,尤其可發揮容易以少塗布量形成由水溶性樹脂形成之被膜之效果。背面之水溶性樹脂之被膜不僅具有防止印字、轉印時之捲曲之效果,而且亦具有防止因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滲透至背面而引起之印字、轉印時之設備之污染之效果。
上述樹脂組成物較佳為以水溶性樹脂之固體成分量成為0.15~3.5g/m2、進一步成為0.3~2.5g/m2之方式進行塗布。藉此,可充分表現出藉由形成水溶性樹脂之被膜而防止因油墨滲透至背面而引起之印字、轉印時之設備之污染之效果,藉由不使塗布量過多,可不使紙必要以上地變硬而防止由因熱轉印時之紙之收縮引起之應變而產生之紙面之凹凸 或產生皺褶之傾向,抑制轉印濃度不均之產生。
又,關於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所含之作為水溶性樹脂A、水溶性樹脂B之CMC,該CMC之15%溶液於30℃之黏度較佳為0.15~6Pa‧s,進一步較佳為0.2~5Pa‧s。藉此,不會引起由於CMC之黏度低而導致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之塗布膜碎裂等現象,不會於連續被膜產生缺陷。又,亦可避免下述問題:相反地CMC之黏度過高,塗布會變得困難,若為了降低黏度而減少固體成分,則會增加乾燥負荷,此外,若為了降低黏度而於高溫下長時間保持,則有對皮膜形成造成不良影響之虞。
進一步,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中,於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與基材之間形成有底層,藉由使該底層含有作為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之主要成分之CMC,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III發揮尤其大之效果。
於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與基材之間形成含有CMC之底層之效果、該底層中之CMC之含量、用以形成該底層之底層塗料亦可含有之CMC以外之成分等均與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相同。
如上所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於具有特定之吸水度之基材上由混合塗料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該混合塗料係「以特定之比例含有作為水溶性樹脂之CMC與作為填充劑之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且可使針孔顯現非常少之塗料」及「含有作為水溶性樹脂之CMC與作為填充劑之二氧化矽粒子之塗料」的混合塗料。因此,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於噴墨印刷時,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乾燥性優異,並且於轉印織物印花至被轉印物時,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於其自身之 殘留量少,圖像之再現性、轉印圖像之解像性、轉印圖像之濃度級別、該等之均一性等轉印至被轉印物之效率亦優異。
(實施形態III: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及轉印紙III之製造方法III)
本發明中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係於基材上形成有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者,該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由至少含有水溶性樹脂、微細粒子A、及微細粒子B之油墨吸收層塗料構成。
用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之基材之種類、例如牛皮紙等可較佳地使用之基材之種類、特性等均與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中之基材相同即可。
用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之基材之基重亦與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中之基材同樣地較佳為50~140g/m2,更佳為55~110g/m2
又,對於用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之基材而言,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塗布面之依照JIS P 8119之Bekk平滑度亦與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中之基材同樣地較佳為30~400秒,更佳為50~300秒。
於用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之基材中,亦與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中之基材同樣地可摻合各種添加化學品,或者進一步以可調整之範圍摻合各種填料。
用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之基材之依照JIS P 8140之10秒Cobb吸水度亦與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中之基材同樣地 為5~20g/m2,較佳為10~16g/m2
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中,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由至少含有水溶性樹脂、微細粒子A、及微細粒子B之油墨吸收層塗料構成,且形成於基材上。
上述水溶性樹脂於通常之塗料中主要用作黏合劑,於本發明中,就兼具捕捉、吸收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特性之方面而言,至少為CMC,但亦可使用CMC以外之化合物。作為CMC以外之化合物,例如,可列舉可用於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之水溶性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及水溶性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可自該等中選擇一種或兩種以上而與CMC一併使用。
為了使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表現出本發明中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之特徵即迅速吸收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並加以乾燥之性能,而至少使用CMC作為水溶性樹脂,但由於亦考慮到CMC之聚合度或分子量會對該性能造成影響,因此較佳使用特定之聚合度、分子量之CMC,於塗布油墨吸收層塗料時控制溫度。
作為可較佳地使用之CMC,與用於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之CMC同樣地可列舉聚合度為30~180,重量平均分子量為6600~40000之CMC。聚合度為30~180,重量平均分子量為6600~40000之CMC就黏性與作業性之方面而言,容易形成塗布缺陷少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且可使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塗布變得容易。
又,例如可使用醚化度為0.5~1.0左右之CMC。
作為CMC之具體例,可列舉與用於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 花轉印紙I之CMC相同者。
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亦可將PVA與CMC一併用作水溶性樹脂。較佳之PVA及其效果與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之情形相同。
又,如下文所述般,若CMC之量相對於微細粒子A及微細粒子B變得過多,則CMC會將該等微細粒子被覆,於轉印織物印花至被轉印物時容易產生轉印不均,但藉由將PVA與CMC一併用作水溶性樹脂,可適當減少CMC之量。
作為PVA之具體例,可列舉與用於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之PVA相同者。
上述油墨吸收層塗料所含之微細粒子A至少為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
於油墨吸收層塗料中,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作為填充劑與上述水溶性樹脂組合而被含有。因此,印刷時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吸收、乾燥性因與例如基材所含之滲透劑之協同效應而大幅提高,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於圖像再現性、加熱轉印時之耐熱性、轉印後之被轉印物表面之圖像再現性或轉印效率之方面可獲得優異之特性。
作為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例如,可較佳地使用具有親水性之二級黏土或剝層黏土,藉由使用於0.4~2.3μm之範圍、較佳為0.4~1.4μm之範圍具有中值粒徑d50且縱橫比為5以上(較佳為8~80)之無機微粒子,可於不妨礙CMC之連續被膜之形成之情況下形成由無機微粒子形成之油墨障壁層。若為中值粒徑未達0.4μm、縱橫比未達5之無機 微粒子,則無法形成充分之油墨障壁層。若為中值粒徑超過2.3μm之無機微粒子,則容易產生油墨吸收層塗料中之微粒子之沈澱而流送性等處理性降低,有礙品質之穩定。再者,若為縱橫比超過80之無機微粒子,則有如下傾向:由於粒子之分散濃度之降低導致油墨吸收層塗料之濃度亦降低,塗布後更多之水分被奪去,因此容易產生乾燥皺褶,為了防止該情況,有其使用量進一步受到限制之虞。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III中,由於作為微細粒子A之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與下文所述之作為微細粒子B之二氧化矽粒子共存於油墨吸收層塗料中,因此亦可使用縱橫比相對較高之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於不含二氧化矽粒子之油墨吸收層塗料中,有由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而得之油墨之阻擋效果過大、油墨乾燥性大幅降低之虞,於摻合有二氧化矽粒子之情形時,藉由該二氧化矽粒子賦予油墨吸收性,亦可不必如此考慮由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而得之油墨之阻擋效果過度之情況。
上述油墨吸收層塗料所含之微細粒子B至少為二氧化矽粒子。
用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之二氧化矽粒子之種類、例如合成非晶質二氧化矽粒子等可較佳地使用之二氧化矽粒子之種類、特性等均與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中之二氧化矽粒子相同即可。
用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之二氧化矽粒子之平均粒徑亦與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中之二氧化矽粒子同樣地較佳 為2~20μm,進一步較佳為4~16μm。
進一步,較佳組合平均粒徑不同之至少兩種二氧化矽粒子而使用之方面及其效果亦與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相同,尤佳為以平均粒徑為2~5μm之二氧化矽粒子與平均粒徑超過5μm之二氧化矽粒子之比例(平均粒徑為2~5μm之二氧化矽粒子/平均粒徑超過5μm之二氧化矽粒子)以固體成分之質量比計成為10/90~50/50之方式將該等組合而用作微細粒子B。
只要發揮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之效果,則可與作為微細粒子A之上述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或作為微細粒子B之上述二氧化矽粒子一併摻合其他微細粒子。作為其他微細粒子,例如,可例示於上述實施形態II中可與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一併摻合之微細粒子。
油墨吸收層塗料中,上述微細粒子A與上述微細粒子B之比例(微細粒子A/微細粒子B)以質量比計為15/85~90/10,較佳為15/85~85/15,進一步較佳為20/80~80/20。若兩者之比例未達15/85,則無法充分發揮微細粒子A之特性,紙面之油墨殘留濃度變高,圖像之再現性降低。若兩者之比例超過90/10,則無法充分發揮微細粒子B之特性,油墨乾燥性之提高效果變得不充分,且圖像會產生濃淡不均。
於油墨吸收層塗料中,上述CMC之量以固體成分計為相對於100質量份之上述微細粒子A為50質量份與相對於100質量份之上述微細粒子B為120質量份的合計以上,較佳為相對於100質量份之微細粒子A為60質量份與相對於100質量份之微細粒子B為140質量份的合計以上, 且相對於微細粒子A與微細粒子B之合計100質量份為400質量份以下,較佳為360質量份以下。若CMC之量未達上述合計,則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之表面強度變得不充分,產生由該油墨吸收層之剝離引起之來自紙面之落粉,除此以外,於轉印織物印花至被轉印物時,轉印圖像之濃度級別降低。若CMC之量超過400質量份,則微細粒子A及微細粒子B被CMC所被覆,該等微細粒子之特性無法充分發揮,於轉印織物印花至被轉印物時會產生轉印不均等。
再者,於決定油墨吸收層塗料中之CMC之量之下限值時,相對於100質量份之微細粒子A而設定為50質量份(較佳為60質量份)之原因在於考慮到如下情況:若CMC未達50質量份,則僅藉由CMC而得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吸收、乾燥性並不充分,必須與油墨吸收性高之微細粒子併用;由於油墨吸收層塗料之濃度低,因此作為黏合劑發揮功能之CMC被基材吸收而損失。又,相對於100質量份之微細粒子B而設定為120質量份(較佳為140質量份)之原因在於:若CMC未達120質量份,則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對被轉印物之轉印效率降低,同時產生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中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浸透問題,且考慮到由於作為微細粒子B之二氧化矽粒子與作為微細粒子A之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相比為多孔質,因此與該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相比容易產生來自紙面之落粉。
於將PVA與CMC一併用作水溶性樹脂之情形時,油墨吸收層塗料中之PVA之量以固體成分計,相對於微細粒子A與微細粒子B之合計100質量份,較佳為80質量份以下,進一步較佳為50質量份以下。藉由 將PVA之量調整為該範圍,可達成更優異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吸收、乾燥性。若PVA之量超過80質量份,則出現利用PVA之被膜形成妨礙到利用CMC之被膜形成之徵兆,有引起塗布缺陷之虞。
於本發明中之轉印紙III之製造方法III中,首先製備微細粒子A之高濃度分散體後,立即於將其稀釋而得之稀釋分散體中添加微細粒子B,製備微細粒子A及微細粒子B之混合分散漿料,於其中添加水溶性樹脂並加以混合,而製備油墨吸收層塗料。
若以低濃度分散作為微細粒子A之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則無法完全破壞該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之凝聚狀態,未成為微細之狀態,因此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阻擋效果降低。因此,於轉印紙III之製造方法III中,對「使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以高濃度分散而完全破壞該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之凝聚狀態、製成充分微細之狀態而得者」進行稀釋。並且,將微細粒子B之添加量設定為:於其中添加作為微細粒子B之二氧化矽粒子而得之混合分散漿料亦可保持高濃度分散之狀態。
為了製備微細粒子A之高濃度分散體,例如,使用水作為溶劑,根據微細粒子A之特性適量添加焦磷酸鈉等多磷酸鹽或聚丙烯酸鈉等分散劑,以該溶劑與微細粒子A之比例(溶劑/微細粒子A)以質量比計較佳為成為20/80~45/55左右,進一步較佳為成為25/75~40/60左右之方式添加微細粒子A並使其分散。微細粒子A之分散例如可使用通常之高速葉輪型分散機,例如,藉由Colles分散機、高速混合機、Keddy磨機、速磨機、均質器等濕式混合分散機等,可獲得微細粒子A之濃度較佳為約 55~80%、進一步較佳為約60~75%之高濃度分散體。
繼而,以特定之比例於上述高濃度分散體中添加溶劑並加以稀釋,立即將微細粒子B添加於所得之稀釋分散體。然後,使用與用於上述微細粒子A之分散者相同之分散機使微細粒子B分散,製備微細粒子A及微細粒子B之混合分散漿料。此時,較佳為根據微細粒子B之特性,適量添加適於該微細粒子B之高濃度分散之分散劑。
於以上述方式製備之混合分散漿料中,微細粒子A之濃度與微細粒子B之濃度之比(微細粒子A之濃度/微細粒子B之濃度)、即以油墨吸收層塗料中之微細粒子A與微細粒子B之比例計為15/85~90/10,較佳為15/85~85/15,進一步較佳為20/80~80/20,混合分散漿料中之微細粒子A與微細粒子B之混合濃度較佳為約20~52%。
於依照轉印紙III之製造方法III使微細粒子A與微細粒子B混合分散而成之混合分散漿料具有如下優點:與微細粒子B單獨之漿料相比粒子沈澱變慢,例如於流送配管內或藉由篩網進行異物去除之過濾時減小堵塞之風險,處理性提高。除此以外,若如習知之方法般製備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即微細粒子A之高濃度分散漿料與二氧化矽粒子即微細粒子B之高濃度分散漿料,並將該等混合而使用,則會產生兩分散漿料之殘液,與此相對,若依照轉印紙III之製造方法III製備混合分散漿料,則相對較廉價之微細粒子A會產生殘留量,但相對價格較高之微細粒子B不會產生殘留量,因此亦具有可充分謀求低成本化之優點。
繼而,藉由將水溶性樹脂添加於上述混合分散漿料,可於保持微細粒子A及微細粒子B之分散狀態之情況下進行塗料化,於20~45℃ 左右混合而製備油墨吸收層塗料。
再者,於併用CMC與PVA作為水溶性樹脂製備油墨吸收層塗料之情形時,就可獲得塗布缺陷變得更少之效果之方面而言,較佳為將PVA先於CMC添加於混合分散漿料。其理由尚未確定,認為游離之PVA量越多,越容易產生利用CMC之被膜形成之阻礙,藉由使PVA先於CMC與微細粒子接觸,由微細粒子捕捉之PVA量變得更多,而利用CMC之被膜形成之阻礙變少。
由此獲得之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固體成分濃度並無特別限定,就作為主要成分之CMC之特性而言,為了形成連續被膜,較佳為固體成分濃度高、黏性亦高之高分子量。然而,若固體成分濃度過高,則油墨吸收層塗料之黏度提高,與塗布作業性相反,因此實用上,固體成分濃度較佳為10~22%左右。若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固體成分濃度未達10%,則油墨吸收層塗料容易滲透至基材,為了獲得連續被膜,必須增多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塗布量,但有伴隨乾燥之水分量變得過多而產生乾燥皺褶之傾向。其結果為,不僅紙之外觀變差,而且有油墨轉印時之熱傳遞因紙痕而變得不均之虞。若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固體成分濃度超過22%,則油墨吸收層塗料之黏度變高,難以藉由通常之塗布方式控制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塗布量。
此外,藉由於上述基材塗布上述油墨吸收層塗料,而於該基材上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可製造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
於塗布油墨吸收層塗料時,其方法並無特別限定,為了有效地達成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之效果,可例如以與製造上述昇華型 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時同樣之方式塗布以上述方式製備之油墨吸收層塗料。尤其,就抑制因發揮作為填充劑之作用之微細粒子A、微細粒子B之存在所導致之條痕、或藉由對紙表面進行輪廓塗布而形成均勻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之方面而言,較佳使用氣刀塗布機。
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塗布量(乾燥)為2~12g/m2之範圍,較佳為3~10g/m2之範圍。於該油墨吸收層塗料中含有作為微細粒子A之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及作為微細粒子B之二氧化矽粒子,由於二氧化矽粒子與以具有親水性之二級黏土或剝層黏土為代表之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相比體積較大,因此可以更少之塗布量提高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之品質。若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塗布量未達2g/m2,則因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滲入至基材而產生起縐(cockling)(波紋),或難以藉由油墨吸收層塗料完全被覆基材而產生微細之未塗布部分即針孔之類之塗布缺陷,若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通過該部分而滲透至基材,則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難以自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昇華,因此產生轉印圖像之空隙等圖像之再現性降低。若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塗布量超過12g/m2,則雖然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印字、轉印品質隨塗布量之增加而變得良好,但於熱轉印時之熱傳遞時,由於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與基材間因紙之收縮所產生之尺寸變化程度不同,因此會產生捲曲或轉印面之凹凸。由此,成為布與紙之密接變得不均而產生轉印濃度不均之原因。又,由於局部塗布量之差異變大,因此圖像之再現性降低。
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如上所述,為於基材上形成有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者。該等中,基材由含有闊葉樹牛皮紙漿作 為主成分之紙漿構成,於基材之一面形成有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於基材之另一面以水溶性樹脂之固體成分量成為0.15~3.5g/m2之方式塗布有含有水溶性樹脂且不含填充劑之樹脂組成物,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所含之CMC之15%溶液於30℃之黏度為0.15~6Pa‧s者尤其大幅發揮作為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之效果。
塗布於基材之未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一側之面(背面)之樹脂組成物含有與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時所使用之水溶性樹脂同樣之水溶性樹脂,且不含微細粒子A、微細粒子B等填充劑。由此而得之效果與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中之效果相同。
上述樹脂組成物與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同樣地較佳為以水溶性樹脂之固體成分量成為0.15~3.5g/m2(進一步成為0.3~2.5g/m2)之方式進行塗布。由此而得之效果與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相同。
又,關於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所含之作為水溶性樹脂之CMC,與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同樣,該CMC之15%溶液於30℃之黏度較佳為0.15~6Pa‧s,進一步較佳為0.2~5Pa‧s。由此而得之效果與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相同。
進一步,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中,於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與基材之間形成有底層,藉由該底層含有作為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之主要成分之CMC,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發揮尤其大之效果。
於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與基材之間形成有含有CMC 之底層之效果、該底層中之CMC之含量、用以形成該底層之底層塗料亦可含有之CMC以外之成分等均與上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相同。
如上所述,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於具有特定之吸水度之基材上由油墨吸收層塗料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該油墨吸收層塗料以特定之比例含有作為水溶性樹脂之CMC、作為填充劑之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及作為填充劑之二氧化矽粒子。
CMC具有作為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及二氧化矽粒子之接著劑之作用,發揮針孔之遮斷效果及由CMC本身之膨潤而得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捕捉效果。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藉由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滲透遮斷效果而發揮減少該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紙殘留、提高轉印圖像之濃度之效果,另一方面,由於無助於油墨乾燥性,會遮斷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滲透,因此藉由熱之昇華轉印速度變高,若於使熱板與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密接時產生不均之部分,則存在引起轉印圖像之濃淡差之情形。二氧化矽粒子由於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捕捉效果高,會提高油墨乾燥性,且降低昇華轉印速度,因而抑制由熱之不均勻傳遞引起之轉印濃度之濃淡差,另一方面,存在引起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紙殘留及轉印圖像之濃度降低之情形。因此,於用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之油墨吸收層塗料中,以藉由CMC、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及二氧化矽粒子充分發揮各自之效果之方式,而以特定之比例摻合該等3種成分。
因此,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於噴墨印刷時,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乾燥性優異,不僅由油墨吸收層之剝離引起之來自紙面 之落粉少,而且於轉印織物印花至被轉印物時,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於其自身之殘留量亦少。又,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III藉由適度降低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昇華轉印速度,可使昇華轉印機中之熱之傳遞方式之若干差異難以對轉印圖像產生影響,圖像之再現性、轉印圖像之解像性、轉印圖像之濃度級別、該等之均一性等轉印至被轉印物之效率亦優異。
繼而,以下基於實施例對本發明中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及其製造方法進一步進行詳細說明,但本發明並不僅限定於該等實施例。再者,摻合中之份數為固體成分之份數。
<實施態樣I>
各製造例、製備例、實施例及比較例所使用之成分如以下所述。
(1)牛皮紙漿
‧LBKP
闊葉樹漂白牛皮紙漿
依照JIS P 8121-2之游離度(CSF):530ml
‧NBKP
針葉樹漂白牛皮紙漿
依照JIS P 8121-2之游離度(CSF):580ml
(2)水溶性樹脂
‧CMC-A1
CELLOGEN 5A(第一工業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CMC-A2
FINNFIX2(斯比凱可製造)
‧PVA-A
KURARAY POVAL PVA105(可樂麗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皂化度:98~99mol%,聚合度:500)
(3)微細粒子
‧粒子-A1
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
二級黏土(中值粒徑d50:0.7μm,縱橫比:8)
‧粒子-A2
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
剝層黏土(中值粒徑d50:1.4μm,縱橫比:20)
‧粒子-A3
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
二級黏土(中值粒徑d50:0.4μm,縱橫比:8)
‧粒子-4
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
二級黏土(中值粒徑d50:0.2μm,縱橫比:8)
‧粒子-5
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
二級黏土(中值粒徑d50:2.5μm,縱橫比:8)
‧粒子-6
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
二級黏土(中值粒徑d50:0.7μm,縱橫比:4)
製造例I-1(基材之製造)
摻合85質量%之LBKP與15質量%之NBKP,作為助劑,相對於牛皮紙漿總量100質量份,添加陽離子化澱粉0.8質量份、烷基乙烯酮二聚物(內部上漿劑)1.1質量份、陰離子改質聚丙烯醯胺0.3質量份,而製備紙料。藉由抄紙機對該紙料進行抄紙,而製造基重為100g/m2、依照JIS P 8119之Bekk平滑度為100秒、依照JIS P 8140之10秒Cobb吸水度為10g/m2之牛皮紙(以下稱為基材I-1)。
製造例I-2~I-4(基材之製造)
以牛皮紙之10秒Cobb吸水度成為表I-1所示之值之方式調整烷基乙烯酮二聚物(內部上漿劑)之量,除此以外,以與製造例I-1同樣之方式製造牛皮紙(以下分別稱為基材I-2~基材I-4)。將各牛皮紙之基重及Bekk平滑度一併示於表I-1。
製備例I-1(油墨吸收層塗料之製備)
使用粒子-A1作為微細粒子,相對於100質量份之粒子-A1而使用200質量份之CMC-A1作為水溶性樹脂。於粒子-A1之分散漿料中添加CMC-A1並加以混合,而製備固體成分濃度為18%之油墨吸收層塗料(以 下稱為塗料I-1)。
製備例I-2~I-14(油墨吸收層塗料之製備)
以表I-2所示之方式變更組成,除此以外,以與製備例I-1同樣之方式,製備具有表I-2所示之固體成分濃度之油墨吸收層塗料(以下分別稱為塗料I-2~塗料I-14)。再者,於製備例I-3~I-5中,於粒子-A1之分散漿料中先添加PVA-A並加以混合後添加CMC-A1並加以混合,而製備油墨吸收層塗料。又,將各油墨吸收層塗料中之微細粒子之含量亦一併示於表I-2。
實施例I-1(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之製造)
使用氣刀塗布機,於基材I-1之單面以塗布量(乾燥)成為5g/m2之方式塗布塗料I-1,於約130℃加以乾燥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而製造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
實施例I-2~I-12及比較例I-1~I-9(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之製造)
以表I-3所示之方式變更基材及油墨吸收層塗料之種類、以及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塗布量(乾燥),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I-1同樣之方式製造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再者,於實施例I-3、I-4中,使用氣刀塗布機,以表I-3所示之塗布量(乾燥)於基材之單面塗布底層塗料,於約130℃加以乾燥而形成底層後,於該底層上塗布表I-3所示之油墨吸收層塗料。作為該底層塗料,使用與油墨吸收層塗料相同者。
試驗例
對於所得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依照以下之方法調查物性及特性。將其結果示於表I-4。
再者,噴墨記錄評價係使用噴墨印表機(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製造,EP704A型)及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Power System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EPSON用昇華油墨SU-110系列),於「普通紙+清晰」之設定模式下列印各評價用之圖像。又,被轉印物使用聚酯布素材。
(1)針孔顯現I個數
調查「藉由使用有正十六烷之根據依照JIS P 3001(1976)之吸油度試驗方法進行的滴加方法,於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上不同之5處各滴加1滴正十六烷,於滴加之1分鐘後,在各滴加處顯露於基材之未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之面之正十六烷痕跡的顯現個數」,計算出5處之顯現個數之平均值。
(2)油墨吸收、乾燥性
藉由噴墨印表機於各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進行純黑印字後,立即以衛生紙擦拭印字面,擦拭時以目視確認紙面上之油墨有無延伸,基於以下之評價基準進行評價。再者,評價3以上為實用級別。
(評價基準)
5:吸收後之乾燥非常迅速,擦拭後之紙面上油墨完全未延伸。
4:吸收後之乾燥迅速,擦拭後之紙面上油墨幾乎未延伸。
3:吸收後之乾燥有些許緩慢,擦拭後之紙面上可觀察到油墨略有延伸,但實用上並無問題。
2:吸收後之乾燥緩慢,擦拭後之紙面上可觀察到油墨之延伸。
1:吸收後之乾燥非常緩慢,可觀察到裝置污染或印字部之污染,擦拭後之紙面上油墨之延伸長,不可使用。
(3)圖像再現性
以目視觀察數位圖像於各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紙面之圖像再現性,基於以下之評價基準進行評價。再者,評價3以上為實用級別。
(評價基準)
5:未觀察到與原版之差異,圖像再現性優異。
4:幾乎未觀察到與原版之差異,圖像再現性良好。
3:觀察到與原版略有差異,圖像再現性略差,但實用上並無問題。
2:觀察到與原版有許多差異,圖像再現性差,不可使用。
1:與原版之差異明顯,幾乎無圖像再現性,不可使用。
(4)浸透防止性
藉由噴墨印表機,以寬165mm×長275mm之面積對各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進行紅100%+黃100%之滿版印字,於190℃保持90秒而進行對布之熱轉印後,確認朝轉印紙背面之油墨透過之個數、及與油墨透過之部分相當之位置之布上有無空隙,基於以下之評價基準進行評價。再者,評價3以上為實用級別。
(評價基準)
5:朝轉印紙背面之油墨透過為0個,且布上亦未觀察到空隙。
4:朝轉印紙背面之油墨透過未達5個,且布上亦未觀察到空隙。
3:朝轉印紙背面之油墨透過為5個以上,但布上未觀察到空隙。
2:朝轉印紙背面之油墨透過未達5個,但布上觀察到1個以上之空隙。
1:朝轉印紙背面之油墨透過為5個以上,且布上亦觀察到複數個空隙。
實施例I-1~I-12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係於10秒Cobb吸水度為5~20g/m2之基材上形成有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者,該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係以乾燥後之塗布量成為3~13g/m2之方式塗布相對於微細粒子100質量份以100~400質量份之比例含有CMC之油墨吸收層塗料而形成,作為微細粒子,使用中值粒徑d50為0.4~2.3μm、縱橫比為5~30之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
因此,實施例I-1~I-12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之針孔顯現I個數之平均值為5個以下,且兼具油墨吸收、乾燥性、圖像再現 性及浸透防止性均可滿足實用級別之優異之特性。
再者,於實施例I-3、I-4中,由於在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與基材之間形成有含有CMC之底層,因此雖然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塗布量為3~4g/m2,相對較少,但具有與該塗布量為10g/m2之情形同等以上之優異之特性。
與此相對,比較例I-1、I-2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由於基材之10秒Cobb吸水度未達5g/m2(比較例I-1)、或超過20g/m2(比較例I-2),因此針孔顯現I個數均多,浸透防止性差(比較例I-1),或圖像再現性差(比較例I-2)。
比較例I-4、I-5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由於CMC之量相對於微細粒子100質量份未達100質量份(比較例I-4)、或超過400質量份(比較例I-5),因此針孔顯現I個數多,油墨吸收、乾燥性、圖像再現性及浸透防止性均差(比較例I-4),或圖像再現性差(比較例I-5)。
比較例I-3、I-6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由於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之中值粒徑d50未達0.4μm(比較例I-3)、或超過2.3μm(比較例I-6),因此針孔顯現I個數均多,圖像再現性及浸透防止性差(比較例I-3),或油墨吸收、乾燥性差(比較例I-6)。
比較例I-7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由於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之縱橫比未達5,因此針孔顯現I個數多,浸透防止性差。
比較例I-8、I-9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由於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塗布量超過13g/m2(比較例I-8)、或未達3g/m2(比較例 I-9),因此圖像再現性差(比較例I-8),或針孔顯現I個數多,圖像再現性及浸透防止性差(比較例I-9)。
<實施態樣II>
各製造例、製備例、實施例及比較例所使用之成分如以下所述。
(1)牛皮紙漿
‧LBKP
闊葉樹漂白牛皮紙漿
依照JIS P 8121-2之游離度(CSF):530ml
‧NBKP
針葉樹漂白牛皮紙漿
依照JIS P 8121-2之游離度(CSF):580ml
(2)水溶性樹脂A
‧CMC-A1
CELLOGEN 5A(第一工業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CMC-A2
FINNFIX2(斯比凱可製造)
‧PVA-A
KURARAY POVAL PVA105(可樂麗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皂化度:98~99mol%,聚合度:500)
(3)微細粒子A
‧粒子-A1
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
二級黏土(中值粒徑d50:0.7μm,縱橫比:8)
‧粒子-A2
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
剝層黏土(中值粒徑d50:1.4μm,縱橫比:20)
‧粒子-A3
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
二級黏土(中值粒徑d50:0.4μm,縱橫比:8)
(4)水溶性樹脂B
‧CMC-B1
CELLOGEN 7A(第一工業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CMC-B2
FINNFIX5(斯比凱可製造)
‧PVA-B
KURARAY POVAL PVA110(可樂麗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皂化度:98~99mol%,聚合度:1000)
(5)微細粒子B
‧粒子-B1
合成非晶質二氧化矽粒子
Carplex 80(DSL.日本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平均粒徑:15.0μm)
‧粒子-B2
合成非晶質二氧化矽粒子
Finesil X-37B(OSC日本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平均粒徑:3.7μm)
製造例II-1(基材之製造)
使用LBKP、NBKP、陽離子化澱粉、烷基乙烯酮二聚物(內部上漿劑)及陰離子改質聚丙烯醯胺,以與製造例I-1同樣之方式,製造基重為100g/m2、依照JIS P 8119之Bekk平滑度為100秒、依照JIS P 8140之10秒Cobb吸水度為10g/m2之牛皮紙(以下稱為基材II-1)。
製造例II-2~II-4(基材之製造)
以牛皮紙之10秒Cobb吸水度成為表II-1所示之值之方式,調整烷基乙烯酮二聚物(內部上漿劑)之量,除此以外,以與製造例II-1同樣之方式製造牛皮紙(以下分別稱為基材II-2~基材II-4)。將各牛皮紙之基重及Bekk平滑度示於表II-1。
製備例II-1A(油墨吸收層塗料A之製備)
使用粒子-A1作為微細粒子A,相對於100質量份之粒子-A1而使用200質量份之CMC-A1作為水溶性樹脂A。於粒子-A1之分散漿料中添加CMC-A1並加以混合,而製備固體成分濃度為18.0%之油墨吸收層塗料A(以下稱為塗料II-A1)。
製備例II-2A~II-7A(油墨吸收層塗料A之製備)
以表II-2所示之方式變更組成,除此以外,以與製備例II-1A同樣之方式製備具有表II-2所示之固體成分濃度之油墨吸收層塗料A(以下分別稱為塗料II-A2~塗料II-A7)。再者,將各油墨吸收層塗料A中之微細粒子A之含量亦一併示於表II-2。
又,關於製備例II-1A~II-7A所獲得之油墨吸收層塗料A,調查針孔顯現II個數。即,調查「藉由使用有正十六烷之根據依照JIS P 3001(1976)之吸油度試驗方法進行的滴加方法,於以塗布量(乾燥)成為10g/m2之方式將油墨吸收層塗料A塗布於基材II-1上而形成之層A上不同之5處各滴加1滴正十六烷,於滴加之1分鐘後,在各滴加處顯露於基材II-1之未形成層A之面之正十六烷痕跡的顯現個數」,計算出5處之顯現個數之平均值。將其結果亦一併示於表II-2。
製備例II-1B(油墨吸收層塗料B之製備)
使用粒子-B1作為微細粒子B,相對於100質量份之粒子-B1使用200質量份之CMC-B1作為水溶性樹脂B。於粒子-B1之分散漿料中添加CMC-B1並加以混合,而製備固體成分濃度為16.0%之油墨吸收層塗料B(以 下稱為塗料II-B1)。
製備例II-2B~II-7B(油墨吸收層塗料B之製備)
以表II-3所示之方式變更組成,除此以外,以與製備例II-1B同樣之方式製備具有表II-3所示之固體成分濃度之油墨吸收層塗料B(以下分別稱為塗料II-B2~塗料II-B7)。再者,將各油墨吸收層塗料B中之微細粒子B之含量亦一併示於表II-3。
製備例II-1(混合塗料之製備)
以成為均勻之組成之方式將75質量份之塗料II-A1與25質量份之塗料II-B1攪拌混合,而製備固體成分濃度為17.5%之混合塗料(以下稱為混合塗料II-1)。
製備例II-2~II-15(混合塗料之製備)
以表II-4所示之方式變更組成,除此以外,以與製備例II-1同樣之方式製備具有表II-4所示之固體成分濃度之混合塗料(以下分別稱為混合塗料II-2~混合塗料II-15)。
比較製備例II-1(比較塗料之製備)
使用75質量份之粒子-A1與25質量份之粒子-B1作為微細粒子,使用150質量份之CMC-A1與50質量份之CMC-B1作為水溶性樹脂。分別製備粒子-A1之分散漿料及粒子-B1之分散漿料後,於粒子-A1之分散漿料中添加粒子-B1之分散漿料,進一步添加CMC-A1及CMC-B1並加以混合,而製備固體成分濃度為17.5%之比較塗料(以下稱為比較塗料II-1)。
比較製備例II-2(比較塗料之製備)
使用50質量份之粒子-A1與50質量份之粒子-B1作為微細粒子,使用100質量份之CMC-A1與100質量份之CMC-B1作為水溶性樹脂,除此以外,以與比較製備例II-1同樣之方式製備固體成分濃度為17.0%之比較塗料(以下稱為比較塗料II-2)。
比較製備例II-3(比較塗料之製備)
使用25質量份之粒子-A1與75質量份之粒子-B1作為微細粒子,使用50質量份之CMC-A1與150質量份之CMC-B1作為水溶性樹脂,除此以外,以與比較製備例II-1同樣之方式製備固體成分濃度為16.5%之比較塗料(以下稱為比較塗料II-3)。
實施例II-1(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之製造)
使用氣刀塗布機,於基材II-1之單面,以塗布量(乾燥)成為8g/m2之方式塗布混合塗料II-1,於約130℃加以乾燥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而製造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
實施例II-2~II-18及比較例II-1~II-9(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之製造)
以表II-5所示之方式變更基材及塗料之種類、以及塗料之塗布量(乾燥),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II-1同樣之方式製造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再者,於實施例II-17及II-18、比較例II-8中,使用氣刀塗布機,以表II-5所示之塗布量(乾燥)於基材之單面塗布底層塗料,於約130℃加以乾燥而形成底層後,於該底層上塗布表II-5所示之混合塗料。作為該底層塗料,使用與用於混合塗料之油墨吸收層塗料A相同者。
試驗例
對於所得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依照以下之方法調查特性。將其結果示於表II-6。
再者,噴墨記錄評價係使用噴墨印表機(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製造,EP704A型)及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Power System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EPSON用昇華油墨SU-110系列),於「照片用紙+清晰」之設 定模式下列印各評價用之圖像。該設定印字濃度較<實施態樣I>中之「普通紙+清晰」之設定印字濃度更濃。又,被轉印物使用聚酯布素材。圖像之轉印係藉由使利用噴墨印表機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印字而得之圖像與聚酯布素材密接,並於190℃保持90秒進行熱轉印而進行。
(1)油墨乾燥性
藉由噴墨印表機於各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進行純黑印字後,立即以衛生紙擦拭印字面,擦拭時以目視確認紙面上之油墨有無延伸,基於以下之評價基準進行評價。再者,評價3以上為實用級別。
(評價基準)
5:乾燥非常迅速,擦拭後之紙面上油墨完全未延伸。
4:乾燥迅速,擦拭後之紙面上油墨幾乎未延伸。
3:乾燥有些許緩慢,擦拭後之紙面上可觀察到油墨略有延伸,但實用上並無問題。
2:乾燥緩慢,擦拭後之紙面上可觀察到油墨之延伸。
1:乾燥非常緩慢,可觀察到裝置污染或印字部之污染,擦拭後之紙面上油墨之延伸長,不可使用。
(2)油墨殘留量
藉由噴墨印表機對各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進行紅100%+黃100%之滿版印字,於190℃保持90秒而熱轉印至聚酯布素材。其後,調查殘留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之油墨之濃度及對布素材之轉印濃度,基於以下之評價基準進行評價。再者,評價3以上為實用級別。
(評價基準)
5:為於紙面殘留有極少油墨之程度,對布素材之轉印濃度亦高。
4:雖然於紙面殘留有油墨,但幾乎未影響到對布素材之轉印濃度。
3:殘留於紙面之油墨濃度稍高,但對布素材之轉印濃度為與「評價4」相比稍感降低之程度,實用上並無問題。
2:殘留於紙面之油墨濃度高,對布素材之轉印濃度亦與「評價3」相比大幅降低。
1:殘留於紙面之油墨濃度非常高,對布素材之轉印濃度即便單獨而言亦明顯降低。
(3)圖像濃度再現性
以目視觀察數位圖像於各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紙面之圖像濃度再現性,基於以下之評價基準進行評價。再者,評價3以上為實用級別。
(評價基準)
5:未觀察到與原版之濃度之差異,圖像濃度再現性優異。
4:幾乎未觀察到與原版之濃度之差異,圖像濃度再現性良好。
3:觀察到與原版相比濃度略有差異,圖像濃度再現性略差,但實用上並無問題。
2:觀察到與原版相比濃度之差異多,圖像濃度再現性差,不可使用。
1:與原版之濃度之差異明顯,幾乎無圖像濃度再現性,不可使用。
(4)圖像濃淡不均
藉由噴墨印表機對各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進行紅100%+黃100%之滿版印字,將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聚酯布素材及毛氈底布依序重疊,將毛氈底布切出切口而使其成為熱傳遞容易變得不均之狀態, 並且於190℃保持15秒而進行對布素材之熱轉印。其後,確認與毛氈底布之切口對應之位置上之對布素材之轉印圖像之濃淡之有無,基於以下之評價基準進行評價。再者,評價3以上為實用級別。
(評價基準)
5:完全未見切口之影響。
4:於切口較深之部分略可見稀薄之殘像,但於切口較淺之部分未見殘像。
3:於切口較深之部分形狀大致可辨,於切口較淺之部分形狀亦隱約可確認,但實用上並無問題。
2:不僅於切口較深之部分,而且於切口較淺之部分形狀亦可辨。
1:切口以明顯之濃淡形式出現,切口較淺之部分形狀亦清晰可辨。
實施例II-1~II-18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係於10秒Cobb吸水度為5~20g/m2之基材上形成有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者,該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以特定之比例含有作為水溶性樹脂A之CMC與作為填充劑而發揮作用之作為微細粒子A之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由「可使針孔顯現II之平均值成為5個以下之油墨吸收層塗料A」及「含有作為水溶性樹脂B之CMC與作為填充劑而發揮作用之作為微細粒子B之二氧化矽粒子之油墨吸收層塗料B」的混合塗料形成。
因此,實施例II-1~II-18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之噴墨印刷時之油墨乾燥性優異,轉印織物印花至被轉印物時於織物印花轉印紙之油墨殘留量少,對被轉印物之轉印濃度亦高,圖像濃度再現性優異,圖像濃淡不均小。即,實施例II-1~II-18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均可滿足實用級別,兼具評價合計為14以上之優異之特性。
再者,於實施例II-17、II-18中,由於在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與基材之間形成有含有CMC之底層,因此雖然混合塗料之塗布量為5g/m2、2g/m2,相對較少,但具有與該塗布量為8g/m2之情形同等優異之特性。
與此相對,比較例II-1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由於僅由油墨吸收層塗料A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因此雖然於織物印花轉印紙之油墨殘留量少,對被轉印物之轉印濃度亦高,但油墨乾燥性非常差。又,雖然圖像濃度再現性優異,但圖像濃淡不均非常大。
比較例II-2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由於僅由油墨吸收層塗料B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因此雖然油墨乾燥性優異,但於織物印花轉印紙之油墨殘留量非常多,對被轉印物之轉印濃度亦非常低。又,雖然圖像濃淡不均小,但圖像濃度再現性非常差。
比較例II-3~II-5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由於均為由將兩種微細粒子各自之漿料混合後混合水溶性樹脂而製備之塗料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而非由將分開製備之兩種塗料混合而成之混合塗料形成,因此油墨乾燥性差,圖像濃淡不均大(比較例II-3),或油墨殘留量多,對被轉印物之轉印濃度亦低(比較例II-4),或油墨殘留量非常多, 對被轉印物之轉印濃度亦非常低,而且圖像濃度再現性亦差(比較例II-5)。
比較例II-6、II-7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由於基材之10秒Cobb吸水度未達5g/m2(比較例II-6)、或超過20g/m2(比較例II-7),因此油墨殘留量多,對被轉印物之轉印濃度亦低,圖像濃度再現性差,圖像濃淡不均大(比較例II-6),或油墨乾燥性差,油墨殘留量多,對被轉印物之轉印濃度亦低,圖像濃度再現性差,圖像濃淡不均大(比較例II-7)。
比較例II-8、II-9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由於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塗布量未達2g/m2(比較例II-8)、或超過12g/m2(比較例II-9),因此油墨乾燥性非常差,油墨殘留量非常多,對被轉印物之轉印濃度亦非常低,圖像濃度再現性非常差(比較例II-8),或油墨殘留量非常多,對被轉印物之轉印濃度亦非常低,圖像濃度再現性非常差(比較例II-9)。
<實施態樣III>
各製造例、製備例、實施例及比較例所使用之成分如以下所述。
(1)牛皮紙漿
‧LBKP
闊葉樹漂白牛皮紙漿
依照JIS P 8121-2之游離度(CSF):530ml
‧NBKP
針葉樹漂白牛皮紙漿
依照JIS P 8121-2之游離度(CSF):580ml
(2)水溶性樹脂
‧CMC-A1
CELLOGEN 5A(第一工業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PVA-A
KURARAY POVAL PVA105(可樂麗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皂化度:98~99mol%,聚合度;500)
(3)微細粒子A
‧粒子-A1
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
二級黏土(中值粒徑d50:0.7μm,縱橫比:8)
(4)微細粒子B
‧粒子-B1
合成非晶質二氧化矽粒子
Carplex 80(DSL.日本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平均粒徑:15.0μm)
‧粒子-B2
合成非晶質二氧化矽粒子
Finesil X-37B(OSC日本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平均粒徑;3.7μm)
製造例III-1(基材之製造)
使用LBKP、NBKP、陽離子化澱粉、烷基乙烯酮二聚物(內部上漿劑)及陰離子改質聚丙烯醯胺,以與製造例I-1同樣之方式,製造基重為100g/m2、依照JIS P 8119之Bekk平滑度為100秒、依照JIS P 8140之10秒Cobb吸水度為10g/m2之牛皮紙(以下稱為基材III-1)。
製造例III-2~III-4(基材之製造)
以牛皮紙之10秒Cobb吸水度成為表III-1所示之值之方式,調整烷基乙烯酮二聚物(內部上漿劑)之量,除此以外,以與製造例III-1同樣之方式製造牛皮紙(以下分別稱為基材III-2~基材III-4)。將各牛皮紙之基重及Bekk平滑度示於表III-1。
製備例III-1(油墨吸收層塗料之製備)
使用CMC-A1作為水溶性樹脂,使用粒子-A1作為微細粒子A,使用粒子-B1作為微細粒子B,使用水作為溶劑。水溶性樹脂(固體成分)、微細粒子A及微細粒子B之比例(水溶性樹脂:微細粒子A:微細粒子B)以質量比計為200:75:25。
首先,以相對於水30質量份粒子-A1之比例成為70質量份之形式進行調整,於水中添加粒子-A1使其分散,而獲得70%之高濃度分散體。繼而,於該高濃度分散體45.0質量份中添加水44.5質量份而製備稀釋分散體,並立即添加10.5質量份之粒子-B1使其分散,而製備混合分散漿料。所得之混合分散漿料中,粒子-A1之濃度為31.5%,粒子-B1之濃度為10.5%,兩者之混合濃度為42.0%。
繼而,於上述混合分散漿料中添加CMC-A1並加以混合,而製備固體成分濃度為17.5%之油墨吸收層塗料(以下稱為塗料III-1)。
製備例III-2~III-6(油墨吸收層塗料之製備)
以表III-2所示之方式變更組成及各成分之添加比例,除此以外,以與製備例III-1同樣之方式製備具有表III-3所示之固體成分濃度之油墨吸收層塗料(以下分別稱為塗料III-2~塗料III-6)。
比較製備例III-1(比較塗料之製備)
使用CMC-A1作為水溶性樹脂,使用粒子-A1作為微細粒子A,使用水作為溶劑。水溶性樹脂(固體成分)與微細粒子A之比例(水溶性樹 脂:微細粒子A)以質量比計為200:100。
首先,以與製備例III-1同樣之方式製備作為微細粒子A之分散漿料之稀釋分散體。繼而,於該分散漿料中添加CMC-A1並加以混合,而製備固體成分濃度為18.0%之比較塗料(以下稱為比較塗料III-1)。
比較製備例III-2~III-3(比較塗料之製備)
以表III-4所示之方式變更組成,除此以外,以與比較製備例III-1同樣之方式製備具有表III-5所示之固體成分濃度之比較塗料(以下分別稱為比較塗料III-2~比較塗料III-3)。
比較製備例III-4(比較塗料之製備)
使用CMC-A1作為水溶性樹脂,使用粒子-B1作為微細粒子B,使用水作為溶劑。水溶性樹脂(固體成分)與微細粒子B之比例(水溶性樹脂:微細粒子B)以質量比計為200:100。
首先,使用微細粒子B代替微細粒子A,除此以外,以與比較製備例III-1同樣之方式製備作為微細粒子B之分散漿料之稀釋分散體。繼而,於該分散漿料中添加CMC-A1並加以混合,而製備固體成分濃度為16.0%之比較塗料(以下稱為比較塗料III-4)。
比較製備例III-5~III-8(比較塗料之製備)
以表III-4所示之方式變更組成,除此以外,以與比較製備例III-4同樣之方式製備具有表III-5所示之固體成分濃度之比較塗料(以下分別稱為比較塗料III-5~比較塗料III-8)。
再者,於比較製備例III-5、III-6中,將PVA-A先於CMC-A1添加至分散漿料而製備比較塗料。
比較製備例III-9~III-12(比較塗料之製備)
以表III-4所示之方式變更組成及各成分之添加比例,除此以外,以與製備例III-1同樣之方式製備具有表III-5所示之固體成分濃度之比較塗料(以下分別稱為比較塗料III-9~比較塗料III-12)。
實施例III-1(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之製造)
使用氣刀塗布機,於基材III-1之單面以塗布量(乾燥)成為8g/m2之方式塗布塗料III-1,於約130℃加以乾燥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而製造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
實施例III-2~III-6及比較例III-1~III-14(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之製造)
以表III-6所示之方式變更基材及塗料之種類,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III-1同樣之方式製造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
試驗例
對於所得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依照以下之方法調查特性。將其結果示於表III-7。
再者,噴墨記錄評價係使用噴墨印表機(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製造,EP704A型)及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Power System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EPSON用昇華油墨SU-110系列),於「照片用紙+清晰」之設定模式下列印各評價用之圖像。該設定印字濃度較<實施態樣I>中之「普通紙+清晰」之設定印字濃度更濃。又,被轉印物使用聚酯布素材。圖像之轉印係藉由使利用噴墨印表機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印字而得之圖像與聚酯布素材密接,並於190℃保持90秒進行熱轉印而進行。
(1)油墨乾燥性
藉由噴墨印表機於各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進行純黑印字後,立即以衛生紙擦拭印字面,擦拭時以目視確認紙面上之油墨有無延伸,基於以下之評價基準進行評價。再者,評價3以上為實用級別。
(評價基準)
5:乾燥非常迅速,擦拭後之紙面上油墨完全未延伸。
4:乾燥迅速,擦拭後之紙面上油墨幾乎未延伸。
3:乾燥有些許緩慢,擦拭後之紙面上可觀察到油墨略有延伸,但實用上並無問題。
2:乾燥緩慢,擦拭後之紙面上可觀察到油墨之延伸。
1:乾燥非常緩慢,可觀察到裝置污染或印字部之污染,擦拭後之紙面上油墨之延伸長,不可使用。
(2)油墨殘留量
藉由噴墨印表機對各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進行紅100%+黃100%之滿版印字,於190℃保持90秒而熱轉印至聚酯布素材。其後,調查殘留於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之油墨之濃度及對布素材之轉印濃度,基於以下之評價基準進行評價。再者,評價3以上為實用級別。
(評價基準)
5:為於紙面殘留有極少油墨之程度,對布素材之轉印濃度亦高。
4:雖然於紙面殘留有油墨,但幾乎未影響到對布素材之轉印濃度。
3:殘留於紙面之油墨濃度稍高,但對布素材之轉印濃度為與「評價4」相比稍感降低之程度,實用上並無問題。
2:殘留於紙面之油墨濃度高,對布素材之轉印濃度亦與「評價3」相比大幅降低。
1:殘留於紙面之油墨濃度非常高,對布素材之轉印濃度即便單獨而言亦明顯降低。
(3)圖像濃度再現性
以目視觀察數位圖像於各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紙面之圖像濃度再現性,基於以下之評價基準進行評價。再者,評價3以上為實用級別。
(評價基準)
5:未觀察到與原版之濃度之差異,圖像濃度再現性優異。
4:幾乎未觀察到與原版之濃度之差異,圖像濃度再現性良好。
3:觀察到與原版相比濃度略有差異,圖像濃度再現性略差,但實用上並無問題。
2:觀察到與原版相比濃度之差異多,圖像濃度再現性差,不可使用。
1:與原版之濃度之差異明顯,幾乎無圖像濃度再現性,不可使用。
(4)圖像濃淡不均
藉由噴墨印表機對各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進行紅100%+黃100%之滿版印字,將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聚酯布素材及毛氈底布依序重疊,將毛氈底布切出切口而使其成為熱傳遞容易變得不均之狀態,並且於190℃保持15秒而進行對布素材之熱轉印。其後,確認與毛氈底布之切口對應之位置上之對布素材之轉印圖像之濃淡之有無,基於以下之評價基準進行評價。再者,評價3以上為實用級別。
(評價基準)
5:完全未見切口之影響。
4:於切口較深之部分略可見稀薄之殘像,但於切口較淺之部分未見殘像。
3:於切口較深之部分形狀大致可辨,於切口較淺之部分形狀亦隱約可確認,但實用上並無問題。
2:不僅於切口較深之部分,而且於切口較淺之部分形狀亦可辨。
1:切口以明顯之濃淡形式出現,切口較淺之部分形狀亦清晰可辨。
(5)落粉
藉由2kg輥往復1次而使容易辨別粉之附著之透明且寬度15mm左右之市售之玻璃紙膠帶(日絆(Nichiba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No.405)以長度5cm左右壓接於各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之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之表面後,以不破壞轉印紙本體之速度將其剝離。以目視觀察剝離之透明膠帶之糊劑面,調查是否附著有塗料之粉,基於以下之評價基準對落 粉進行評價。再者,評價「優」為實用級別。
(評價基準)
優:未觀察到落粉。
劣:即便微量亦可觀察到落粉。
(6)綜合評價
基於以下之評價基準進行綜合評價。
(評價基準)
○:於上述(1)~(5)中全部為實用級別。
×:於上述(1)~(5)中即便一者不滿足實用級別。
實施例III-1~III-6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係於10 秒Cobb吸水度為5~20g/m2之基材上形成有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者,該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由以特定之比例含有作為水溶性樹脂之CMC、作為填充劑之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及作為填充劑之二氧化矽粒子之油墨吸收層塗料形成。
因此,實施例III-1~III-6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之噴墨印刷時之油墨乾燥性優異,不僅無來自紙面之落粉,而且轉印織物印花至被轉印物時於織物印花轉印紙之油墨殘留量亦少,對被轉印物之轉印濃度亦高,圖像濃度再現性優異,圖像濃淡不均小。即,實施例III-1~III-6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均可滿足實用級別,兼具優異之特性。
與此相對,比較例III-1~III-3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由於由未摻合有微細粒子B之油墨吸收層塗料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因此油墨乾燥性差,圖像濃淡不均亦大。又,比較例III-3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由於由相對於微細粒子A之CMC之摻合量較少之油墨吸收層塗料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因此亦觀察到來自紙面之落粉。
比較例III-4~III-8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由於由未摻合有微細粒子A之油墨吸收層塗料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因此於織物印花轉印紙之油墨殘留量多,並且對被轉印物之轉印濃度低,圖像濃度再現性亦差。又,比較例III-6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由於由相對於微細粒子B之CMC之量較多之油墨吸收層塗料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因此油墨乾燥性亦差。進一步,比較例III-8之昇華型 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由於由相對於微細粒子B之CMC之量較少之油墨吸收層塗料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因此亦觀察到來自紙面之落粉。
比較例III-9、III-10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由於由微細粒子A與微細粒子B之比例(微細粒子A/微細粒子B)超過85/15(比較例III-9)、或未達15/85(比較例III-10)之油墨吸收層塗料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因此油墨乾燥性差,圖像濃淡不均亦大(比較例III-9),或於織物印花轉印紙之油墨殘留量多,並且對被轉印物之轉印濃度低,圖像濃度再現性亦差(比較例III-10)。
比較例III-11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由於由CMC之量相對於微細粒子A與微細粒子B之合計量100質量份超過400質量份之油墨吸收層塗料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因此油墨乾燥性差,圖像濃淡不均大。
比較例III-12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由於由CMC之量未達相對於100質量份之微細粒子A為50質量份與相對於100質量份之微細粒子B為120質量份之合計之油墨吸收層塗料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因此觀察到來自紙面之落粉。
比較例III-13、III-14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由於基材之10秒Cobb吸水度未達5g/m2(比較例III-13)、或超過20g/m2(比較例III-14),因此油墨殘留量多,對被轉印物之轉印濃度亦低,圖像濃度再現性差,圖像濃淡不均大(比較例III-13),或油墨乾燥性差,油墨殘留量多,對被轉印物之轉印濃度亦低,圖像濃度再現性差,圖像濃淡不均大(比較例III-14)。
如以上所述,已說明實施形態作為本發明中之技術之例示。為此已提供詳細之說明。
因此,詳細之說明所記載之構成要素中不僅包括用以解決課題所必需之構成要素,而且為了例示上述技術,亦可包括並非解決課題所必需之構成要素。因此,不應因詳細之說明中記載有該等非必需之構成要素而直接認定該等非必需之構成要素為必需。
又,由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係用以例示本發明中之技術者,因此可於申請專利之範圍或與其等同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置換、附加、省略等。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中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尤其適於藉由噴墨印表機實施使用有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之印刷之噴墨記錄方式等。

Claims (9)

  1. 一種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textile printing)轉印紙,係於基材上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而成,該基材依照JIS P 8140之10秒Cobb吸水度為5~20g/m2,該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由含有水溶性樹脂與微細粒子之油墨吸收層塗料構成,該水溶性樹脂至少為羧甲基纖維素鈉,於該油墨吸收層塗料中,以相對於該微細粒子100質量份為100~400質量份之比例含有該羧甲基纖維素鈉,該微細粒子至少為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該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於0.4~2.3μm之範圍具有中值粒徑d50,縱橫比為5~30,該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塗布量(乾燥)為3~13g/m2,基於如下顯現個數之5處之顯現個數的平均值為5個以下,該顯現個數為:利用使用有正十六烷之根據依照JIS P 3001(1976)之吸油度試驗方法進行的滴加方法,於該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上不同之5處各滴加1滴正十六烷,於滴加之1分鐘後,在各滴加處顯露於該基材之未形成該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之面之正十六烷痕跡的顯現個數。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其於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與基材之間形成有底層,該底層含有羧甲基纖維素鈉。
  3. 一種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係於基材上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而成,該基材依照JIS P 8140之10秒Cobb吸水度為5~20g/m2,該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由含有水溶性樹脂A及微細粒子A之油墨吸收層塗料A、與含有水溶性樹脂B及微細粒子B之油墨吸收層塗料B的混合塗料構成,於該油墨吸收層塗料A中,該水溶性樹脂A至少為羧甲基纖維素鈉,於該油墨吸收層塗料A中,以相對於100質量份之該微細粒子A為100~400質量份之比例含有該羧甲基纖維素鈉,該微細粒子A至少為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該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於0.4~2.3μm之範圍具有中值粒徑d50,縱橫比為5~30,基於如下顯現個數之5處之顯現個數的平均值為5個以下,該顯現個數為:利用使用有正十六烷之根據依照JIS P 3001(1976)之吸油度試驗方法進行的滴加方法,於該基材上由該油墨吸收層塗料A形成之層A上不同之5處各滴加1滴正十六烷,於滴加之1分鐘後,在各滴加處顯露於該基材之未形成該層A之面之正十六烷痕跡的顯現個數,於該油墨吸收層塗料B中,該水溶性樹脂B至少為羧甲基纖維素鈉,該微細粒子B至少為二氧化矽粒子, 該混合塗料之塗布量(乾燥)為2~12g/m2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其中,於油墨吸收層塗料B中,以相對於100質量份之微細粒子B為100~500質量份之比例含有羧甲基纖維素鈉。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其中,於混合塗料中,油墨吸收層塗料A與油墨吸收層塗料B之比例(油墨吸收層塗料A/油墨吸收層塗料B)以固體成分之質量比計為20/80~80/20。
  6. 一種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之製造方法,其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之製造方法,由以下步驟構成:至少由水溶性樹脂A及微細粒子A製備油墨吸收層塗料A之步驟;至少由水溶性樹脂B及微細粒子B製備油墨吸收層塗料B之步驟;將該油墨吸收層塗料A與該油墨吸收層塗料B混合而製備混合塗料之步驟;及將該混合塗料塗布於基材上而於該基材上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之步驟。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製造方法,其將油墨吸收層塗料A與油墨吸收層塗料B以按固體成分之質量比計20/80~80/20(油墨吸收層塗料A/油墨吸收層塗料B)之比例加以混合而製備混合塗料。
  8. 一種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係於基材上形成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而成,該基材依照JIS P 8140之10秒Cobb吸水度為5~20g/m2, 該昇華型織物印花油墨吸收層由至少含有水溶性樹脂、微細粒子A、及微細粒子B之油墨吸收層塗料構成,該水溶性樹脂至少為羧甲基纖維素鈉,該微細粒子A至少為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該具有平板結晶結構之無機微粒子於0.4~2.3μm之範圍具有中值粒徑d50,縱橫比為5以上,該微細粒子B至少為二氧化矽粒子,該微細粒子A與該微細粒子B之比例(微細粒子A/微細粒子B)以質量比計為15/85~90/10,該羧甲基纖維素鈉之量以固體成分計為相對於100質量份之微細粒子A為50質量份與相對於100質量份之微細粒子B為120質量份的合計以上,且相對於微細粒子A與微細粒子B之合計100質量份為400質量份以下,該油墨吸收層塗料之塗布量(乾燥)為2~12g/m2
  9. 一種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之製造方法,其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之製造方法,由以下步驟構成:製備微細粒子A之高濃度分散體後,以特定之比例將溶劑添加於該高濃度分散體而加以稀釋,立即將微細粒子B添加於所得之稀釋分散體並使其分散,而製備微細粒子A及微細粒子B之混合分散漿料的步驟;將水溶性樹脂添加於該混合分散漿料並加以混合,而製備油墨吸收層塗料之步驟;及將該油墨吸收層塗料塗布於基材上,而於該基材上形成昇華型織物 印花油墨吸收層之步驟。
TW105104387A 2015-02-27 2016-02-16 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及其製造方法 TWI7032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JP2015-039058 2015-02-27
JP2015039058A JP5778366B1 (ja) 2015-02-27 2015-02-27 昇華型インクジェット捺染転写紙
JPJP2015-158204 2015-08-10
JP2015158204A JP6689043B2 (ja) 2015-08-10 2015-08-10 昇華型インクジェット捺染転写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JP2015-179885 2015-09-11
JP2015179885A JP6689050B2 (ja) 2015-09-11 2015-09-11 昇華型インクジェット捺染転写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8428A true TW201638428A (zh) 2016-11-01
TWI703256B TWI703256B (zh) 2020-09-01

Family

ID=56789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4387A TWI703256B (zh) 2015-02-27 2016-02-16 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322595B2 (zh)
AU (1) AU2016225736B2 (zh)
TW (1) TWI703256B (zh)
WO (1) WO20161361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61376A1 (ja) * 2016-09-29 2018-04-05 三菱製紙株式会社 転写用紙
JP6656203B2 (ja) * 2016-09-29 2020-03-04 三菱製紙株式会社 転写用紙
EP3521508B1 (en) 2016-09-29 2021-09-01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imited Transfer paper
FR3061726B1 (fr) * 2017-01-12 2021-05-07 Munksjo Oyj Papier transfert pour impression par sublimation comportant un sel alcalino-terreux
JP6310121B1 (ja) * 2017-06-08 2018-04-11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昇華型インクジェット捺染転写紙
JP6930351B2 (ja) * 2017-10-02 2021-09-01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昇華型捺染用転写紙
US11780252B2 (en) 2018-11-28 2023-10-1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ducing distortion while printing on a flexible print medium
DE102021118319A1 (de) * 2021-07-15 2023-01-19 Koehler Innovation & Technology Gmbh Thermosublimationspapier und bedrucktes Thermosublimationspapi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90672A3 (en) 1997-07-12 2002-10-30 Seiren Co., Ltd. Cloth for ink-jet printing, method of fabricating same, and method of ink-jet printing same
JP4226111B2 (ja) 1997-07-12 2009-02-18 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捺染用布帛、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捺染方法
WO2000006392A1 (en) 1998-07-29 2000-02-10 W.A. Sanders Papierfabriek Coldenhove B.V. Transfer paper for ink-jet printing
JP2002292995A (ja) 2001-03-28 2002-10-09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昇華インク用インクジェット被記録媒体及び転写記録方法
JP2003276309A (ja) * 2002-03-26 2003-09-30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昇華インク用インクジェット被記録媒体と転写記録方法
JP2003313786A (ja) 2002-04-23 2003-11-06 Upepo & Maji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捺染用乾式転写紙
JP5420209B2 (ja) 2008-08-07 2014-02-19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昇華型捺染転写紙
JP5300399B2 (ja) 2008-10-07 2013-09-25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昇華型インクジェット捺染転写紙
JP5215132B2 (ja) 2008-11-05 2013-06-19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昇華型インクジェット捺染転写紙
JP5778366B1 (ja) 2015-02-27 2015-09-16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昇華型インクジェット捺染転写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264864A1 (en) 2018-09-20
US10322595B2 (en) 2019-06-18
AU2016225736B2 (en) 2021-01-07
AU2016225736A1 (en) 2017-09-28
WO2016136122A1 (ja) 2016-09-01
TWI703256B (zh) 2020-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638428A (zh) 昇華型噴墨織物印花轉印紙及其製造方法
JP5778366B1 (ja) 昇華型インクジェット捺染転写紙
JP5420209B2 (ja) 昇華型捺染転写紙
US20060141176A1 (en) Recording medium having ink-receiving lay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215132B2 (ja) 昇華型インクジェット捺染転写紙
JP4368918B2 (ja) 昇華捺染型転写紙
JP200816849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JP6689050B2 (ja) 昇華型インクジェット捺染転写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025223B2 (en) Ink jet recording medium having anionic inorganic particles
JP5324186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紙
JP6717708B2 (ja) 昇華型インクジェット捺染転写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310675A (zh) 喷墨记录介质
JP2010184391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体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体の製造方法
JP200808721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媒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049541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媒体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4082399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用記録媒体
JP6689043B2 (ja) 昇華型インクジェット捺染転写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30585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媒体
JP200802394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11530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媒体
JP2005288841A (ja) 光沢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紙、及び、光沢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紙の製造方法
JP200726099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紙の製造方法
JP200910153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媒体
JP200810052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媒体
JP2007223118A (ja) 被記録媒体、該被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該被記録媒体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