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599886Y - 数字混音器 - Google Patents

数字混音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599886Y
CN2599886Y CNU022847073U CN02284707U CN2599886Y CN 2599886 Y CN2599886 Y CN 2599886Y CN U022847073 U CNU022847073 U CN U022847073U CN 02284707 U CN02284707 U CN 02284707U CN 2599886 Y CN2599886 Y CN 2599886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sound channel
around
input
b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0228470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滨松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Corp filed Critical Yamah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599886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599886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HBROADCAST COMMUNICATION
    • H04H60/00Arrangements for broadcast applications with a direct linking to broadcast information or broadcast space-time; Broadcast-related systems
    • H04H60/02Arrangements for generating broadcast information; Arrangements for generating broadcast-related information with a direct linking to broadcast information or to broadcast space-time; 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generation of broadcast information and broadcast-related information
    • H04H60/04Studio equipment; Interconnection of studio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ereophonic System (AREA)
  • Circuit For Audible Band Transduc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数字混音器。在常规的数字混音器中,通过混音总线单元可以只在一组环绕声道上进行对应于指定环绕模式的声像定位控制。本发明的数字混音器不仅能够执行一组主输入的环绕混音操作,还可以执行与主输出的环绕混音操作有连锁关系的音效赋予等的另一组混音操作。所述数字混音器包括多个输入声道,用来控制输入至所述数字混音器的信号;和混合总线单元,连接到所述多个输入声道且具有多条总线,并可根据指定的环绕模式对经一个或多个所述输入声道给出的信号进行混合,该数字混音器进一步包括AUX总线部分,环绕操作装置和发送操作装置。

Description

数字混音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数字混音器,它能够以预定的环绕模式提供赋予效果的混音信号。
背景技术
混音调音台是众所周知的,可操作来调节从许多麦克风或电子乐器输入的音频信号的电平和频率特性,将这样调节的音频信号混合为几个混音信号组,并且将这些混音信号组传送给功率放大器。通常,混音调音台的操作者通过操纵混音调音台上设置的各种面板操作部件将代表乐器乐音和/或演唱声音的音频信号的各个乐音音量和音色调节到看来最适于表现表演的条件。这种混音调音台包括:作为该调音台的信号输入部分的多个输入声道,这些声道用来输入来自多个麦克风和外部设备的信号(麦克风/线输入信号),而且编程该信号输入部分以希望的方式进行对输入信号的混合,并且将得到的混合处理的信号传送给构成该调音台的信号输出部分的多个输出声道。通常,各输入声道的信号由前置放大器放大,然后发送给混音处理部分,该混音处理部分调节这些信号的各个频率特性和电平,然后以编程的组合对这些信号进行混合。之后,通过输出衰减器把每一个这样混合处理的信号设定到希望的输出电平,然后传送给一个输出声道。
典型地,这样的混音调音台用在剧院里和音乐厅内,还用于录音棚中,用来产生录制到光盘(CD)、DVD等上的音源。例如,在音乐厅中使用的混音调音台的情况下,通过安装在舞台上或在舞台附近的多个麦克风输入由乐器所演奏的乐音和演唱的声音。该混音调音台调节通过麦克风输入的音频信号的电平和频率特性,并且以希望的组合混合这样调节的信号。然后,混音调音台调节该混合信号的电平,并且把这样电平调节的混音信号输出给用于驱动扬声器的功率放大器。现在已经知道采用DSP的数字混音器等设备,它们用来在这样的混音调音台中进行数字化混音处理。
一般地,对于电影伴音、DVD软件等的再现来说,或者对于剧院等的发声来说,将多个扬声器放置在前面和后面的位置(即,在听众座位的前面和后面),以便产生给予听众高度真实体现感觉的声场。产生这种高度真实体现感觉的***通常称为“环绕***”。许多公知的数字混音器也构造用于利用各种环绕模式的任何希望的环绕模式产生能够得到环绕效果的混音信号,这些模式中的几个模式示于图16A至16F中。
图16A中所示的环绕模式是“立体声”模式,这里放置左前扬声器L和右前扬声器R,以达到真实的感觉。图16B所示的环绕模式是“(2+2)声道”模式,这里放置左前扬声器L和右前扬声器R以及左后扬声器Ls和右后扬声器Rs,以达到真实的感觉。此外,图16C所示的环绕模式是“(3+1)声道”模式,这里放置左前扬声器L、中央前扬声器C和右前扬声器R以及一个中央后扬声器S,以达到真实的感觉。
另外,图16D示出“5.1声道”模式,这里放置左前扬声器L、中央前扬声器C和右前扬声器R,以及左后扬声器Ls和右后扬声器Rs,并且在适当的位置放置的低音扬声器LFE,以达到真实的感觉。图16E示出“6.1声道”模式,这里放置左前扬声器L、中央前扬声器C和右前扬声器R,并且放置左后扬声器Ls、中央后扬声器Cs和右后扬声器Rs,以及在适当的位置放置的低音扬声器LFE,以达到真实的感觉。此外,图16F示出“7.1声道”模式,这里放置左前扬声器L、中央前扬声器C和右前扬声器R、左中央前扬声器Lc和右中央前扬声器Rc以及左后扬声器Ls和右后扬声器Rs,在适当的位置放置的低音扬声器LFE,以达到真实的感觉。
在常规的数字混音器中,通过混音总线单元可以只在一组环绕声道上进行对应于指定环绕模式的声像定位控制。因此,例如当在要赋予效果(effect-Imparted)的输出信号中反射声像定位时,必须在另一组环绕声道上进行该声像定位的设定,而不借助该环绕模式。例如,利用与指定的环绕模式对应的声像定位控制,5.1声道的左前扬声器L、中央前扬声器C和右前扬声器R以及左后扬声器Ls和右后扬声器Rs的电平可以通过单个操作者控制。但是,在不能使用任何环绕模式的情况下,5.1声道的左前扬声器L、中央前扬声器C和右前扬声器R以及左后扬声器Ls和右后扬声器Rs的电平必须单独地逐一设定。
有时,当选择任何一个环绕模式时,数字混音器的用户可能想给出一个期望的效果,例如合唱或板声(flange)。但是,通过音效器(effecter)可选择的许多效果不必包括与数字混音器选择的环绕模式对应的输入声道结构的效果。而且,用户并不总是必须选择与选择的环绕模式对应的输入声道结构的效果。因此,对适当地处理由数字混音器选择的特定环绕模式和由音效器选择的输入声道的效果结构不相互对应情况的措施已经有很大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前面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颖的数字混音器,它不仅能够执行一组主输入的环绕混音操作,还可以执行与主输出的环绕混音操作(以如下的方式)有连锁关系的音效赋予等的另一组混音操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数字混音器,它包括:多个输入声道,其用来控制输入至所述数字混音器的信号;和混合总线单元,其连接到所述多个输入声道且具有多条总线,所述混合总线单元可根据指定的环绕模式对经一个或多个所述输入声道给出的信号进行混合,所述数字混音器进一步包括:
AUX总线部分,其连接到所述多个输入声道且具有多条总线,所述AUX总线部分可对经一个或多个所述输入声道给出的信号进行混合,其中定位跟踪模式的“开/关”状态指定于所述AUX总线部分;环绕操作装置,其连接到所述多个输入声道,用于对每一个所述输入声道指定在二维坐标中的定位位置,传送到所述混合总线单元的相应总线的信号根据所述输入声道的指定定位位置和所述指定环绕模式,通过所述多个输入声道进行电平控制;
发送操作装置,其连接到所述多个输入声道,其中,所述发送装置在所述AUX总线部分指定定位跟踪模式为“开”状态时,根据所述指定环绕模式和输入声道的指定定位位置指定每个从所述输入声道传送到所述AUX总线部分的相应总线的信号的发送电平,所述发送装置在所述AUX总线部分指定定位跟踪模式为“关”状态时,指定每个从所述输入声道传送到所述AUX总线部分的相应总线的信号的发送电平,而不考虑指定环绕模式和所述输入声道的指定定位位置,根据所述指定的发送电平通过所述多个输入声道对信号进行电平控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该数字混音器对每一个输入声道的信号进行与指定的定位位置相应的电平控制,而且当定位跟踪模式为“开”时,数字混音器根据指定的环绕模式和该声道的定位位置控制输入声道信号的发送电平,由此输出这样控制的信号至AUX总线部分。以这种方式,响应于主输出的环绕混响操作可以进行可用于效果输入的另一组混响操作。
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作为如上所述的装置实用新型还可以作为一个方法实用新型构造和实现。而且,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为由处理器如计算机或DSP执行的软件程序以及存储这种程序的存储介质安排和实现。另外,除了能够运行期望的软件程序的计算机或DSP之外,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处理器可以包括具有专用内置逻辑硬件的专用处理器。
尽管这里所述的实施例代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形式,但是应该懂得,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质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作各种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仅由权利要求书确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特征,以下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其优选实施例,在这些附图中:
图1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数字混音器以及接至该数字混音器的各***设备的方框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数字混音器的一个总设置的方框图;
图3是等效功能方框图,表示用来进行混合处理和环绕处理的图2的数字混音器的各种功能;
图4A和4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数字混音器中输入声道和输出声道各自结构的方框图;
图5是表示在输入声道内对声音图像进行二维定位控制时在数字混音器的显示装置上显示的屏幕的图,;
图6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数字混音器中进行二维声音图像定位控制时定位轨迹的图;
图7是数字混音器确定与声音图像定位位置对应的信号电平所依据的原理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响应在数字混音器中的环绕模式选择屏幕上5.1声道模式的选择显示在显示装置上的一个屏幕的图;
图9是表示响应在数字混音器中环绕模式选择屏幕上7.1声道模式的选择显示在显示装置上的一个屏幕的图;
图10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数字混音器中执行的环绕模式设定过程的流程图;
图11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数字混音器中执行的跟踪环绕模式设定过程的流程图;
图12A、12B和12C是分别在本实用新型的数字混音器中执行的AUX环绕模式设定过程、跟踪环绕模式“开”过程和跟踪环绕模式“关”过程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数字混音器中MIX总线分配给各环绕声道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数字混音器中跟踪环绕模式“开/关”设定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数字混音器中AUX总线分配给各环绕声道的图;
图16A至16F是表示在各种环绕模式的扬声器的设置实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数字混音器和接至该数字混音器各***设备的方框图。
用来拾取声乐的麦克风2(即,声乐麦克风)和用来拾取由乐器演奏出的乐音的麦克风3(即,乐器的乐音麦克风)连接至数字混音器1;由声乐麦克风2和乐器乐音麦克风3拾取的声乐(歌唱的声音)和乐音输入给数字混音器1。两个或多个声乐麦克风2以及两个或多个乐器乐音麦克风3可以接至数字混音器1。单声道乐器(即产生单声道输出的乐器)4和双声道立体声乐器(即产生立体声输出的乐器)5也接至数字混音器1;由乐器4和5产生的乐音信号也输入给数字混音器1。两个或多个单声道乐器4以及两个或多个立体声乐器5可以接至数字混音器1。输入给数字混音器1的其他信号是:从DVD(数字通用光盘)驱动8输出的声乐和乐音数字信号以及从24磁道录音机6输出的声乐、乐音、效果声音等的信号。该数字混音器1把包括在这样输入的声乐、乐音等信号内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表示形式,然后调节转换的数字信号的频率特性、延迟时间等,由此把这样调节的信号发送给总线单元,如混合总线单元。同时,在调节该数字信号的频率特性、延迟时间等之后,数字混音器1把包含在输入信号中的该数字信号发送给该总线单元。进一步调节经过该总线单元混合的信号的频率特性、延迟时间和输出电平,然后输出到数字混音器1的外部。
从数字混音器1中输出的混合的信号进行放大并声音重现或经扬声器11发声。而且,从数字混音器1中输出的混合的信号可以供给8磁道主录音机7以使录音机7可以记录该混合的信号。
图1表示将5.1声道模式选为环绕模式的实例。这种情况下,通过六个声道输出与选择的5.1声道模式对应的环绕信号,并经过各放大器10放大这六个声道的环绕信号,然后通过以如图16D所示的方式放置的六个扬声器11发声。这样,可以产生给予听众完全现场或真实感觉的声场。
当特别的效果赋予数字混音器的5.1声道环绕信号时,该效果由包括在数字混音器1内的内部音效器或接至数字混音器1的外部音效器9赋予。但是,可由外部音效器9选择的效果无需包括与5或5.1声道的输入结构对应的效果。即使可由外部音效器9选择的效果包括与5或5.1声道的输入结构对应或兼容的效果,用户也无需选择与5或5.1声道的输入结构对应的这些效果的一个效果。这里假定这样一种情况,由外部音效器9选择(2+2)声道模式的效果。甚至在像这样的由外部音效器9选择(2+2)声道模式的效果时,本实用新型的数字混音器1也能根据(2+2)声道模式通过AUX总线单元对要赋予选择的效果的信号进行混合,并且将与该(2+2)声道模式对应的所得到的混合处理后的信号供给外部音效器9,以使该外部音效器9能够把选择的效果赋予这些信号并且将这样赋予效果的信号返回给数字混音器1。然后,数字混音器1根据5.1声道模式通过MIX总线单元对返回的赋予效果后的信号进行混合,其结果是可以最终把5.1声道模式的环绕信号加到(混合)来自外部音效器9的赋予效果的信号。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数字混音器的总的设置的方框图。
该数字混音器1包括:CPU(中央处理单元)21,用来控制数字混音器1总的性能并且响应于混合与环绕操作者的操作产生控制信号;可重写、非易失快速存储器22,其中存储各种处理软件,如由CPU 21执行的混合控制程序和环绕控制程序;和RAM(随机存取存储器)23,它起CPU 21的工作区和存储各种数据的存储区的作用。利用其中存储有处理软件的快速存储器22,可以通过重写存储的处理软件来升级该处理软件的版本。由多个DSP构成的信号处理部分24在CPU 21的控制下进行混合处理和环绕处理。
数字混音器1还包括波形数据接口(波形I/O)25,通过该接口实现输入给数字混音器1和从其中输出的所有波形。对于波形输入,波形数据接口25包括多个声道的模拟输入单元、多个声道的立体声模拟输入单元和多个声道的立体声数字输入单元。对于波形输出,波形数据接口25包括多个声道的模拟输出单元、多个声道的立体声模拟输出单元和多个声道的立体声数字输出单元。
另外,在该数字混音器1中,例如显示装置26是液晶显示器(LCD)的形式,它能够以条形图显示各混合级的数字信号电平。显示装置26还能够显示二维定位控制屏幕、环绕模式设定屏幕和跟踪环绕模式设定屏幕,这些将在以下详细描述。可操作电衰减器单元27来手动或电动调节传送给混合(MIX)总线单元或辅助(AUX)总线单元的信号输出电平和已经从这些总线单元中输出的信号输出电平。面板操作单元28包括多个操作部件,用于控制各信号的均衡特性和随动特性(panning characteristics)。在进行环绕设置时,可以使用设置在操作单元28上的旋转编码器或操纵杆随意控制二维定位位置。另一个接口(I/O)29是这样一个接口,通过该接口信号在数字混音器1与DVD驱动8和外部音效器9之间通信。总线30是公共数据通道,数据通过该通道在数字混音器1的各部件之间进行传送。
在图3中,示出等效功能方框图,它表示用来进行混合处理和环绕处理的图2的数字混音器的各种功能。
在图3中,输入至(包括输入卡的)模拟输入单元40的模拟音频信号经单元40的内部A/D转换器转换为数字音频信号,然后传送至输入连接部分(Input patch section)44。输入至(包括输入卡的)立体声模拟输入单元41的立体声模拟音频信号经单元41的内部A/D转换器转换为数字音频信号,然后传送至输入连接部分44。输入至(包括输入卡的)立体声数字输入单元42的立体声数字音频信号也输入至输入连接部分44。数字混音器1还包括内部音效单元43,该单元由八个音效器组成,经内部音效单元赋予效果的每一个信号也送至传送至连接部分44。另外,从输出声道部分51中输出的八个混合输出声道和十二个AUX输出声道的信号也可以传送至输入连接部分44。
输入连接部分44可以将多个输入信号连接(耦合)到例如具有96个声道的输入声道部分45的各个输入声道上。输入声道部分45的每个输入声道装配噪声门电路、压缩器、延迟元件、衰减器和电平调节器,电平调节器用来调节输出给MIX和AUX总线单元46和49的信号电平。如以下将要详细描述的那样,在每一个输入声道中控制输出给MIX和AUX总线单元46和49的信号频率特性和信号电平。从输入声道部分45中输出的96个声道的数字信号每一个都选择地提供给八条MIX总线46中的一条或多条总线,以及提供给具有左(L)和右(R)总线的立体声总线单元(立体声_L/R)单元47、具有左(L)和右(R)总线的立体声总线单元(立体声_L/R)单元48和十二条AUX总线49的一条或多条总线。
MIX总线单元46根据混合程序通过它的八条MIX总线对96个声道的选择的输入数字信号进行混合,然后它把全部八个不同的混合的(MIX输出)信号供给包括八个MIX输出声道和十二个AUX输出声道的输出声道部分51。这样,数字混音器1可以提供最大八个声道的八个不同混合的(MIX输出)信号,即,以八种不同的方式混合处理的信号。来自MIX总线单元46的输出信号包括最终的环绕输出信号。AUX总线单元49根据混合程序通过它的十二条AUX总线对96个声道的选择的输入的数字信号进行混合,然后把十二声道的AUX输出信号提供给输出声道部分51。这样,数字混音器1可以提供最大十二个声道的十二个不同混合处理的(AUX输出)信号,即,以十二种不同的方式混合处理的信号。来自AUX总线单元49的输出信号包括最终的环绕输出信号,它们例如传送给内部音效单元43。如以后将要描述的那样,输出声道部分51包括20(8+12)输出声道,每一个输出声道配备有一个均衡器、压缩器、延迟元件、衰减器等。
立体声总线单元47根据混合程序对已经输入给它的左右总线的96个声道的数字信号进行混合,然后把一个声道的立体声混合处理后输出信号输出给立体声输出声道部分50。独奏总线单元48经过它的左右总线对经面板操作单元28选择的一个或多个声道的数字信号进行混合,这些数字信号是已经输入给它的左右总线的96个声道的信号中的信号,并且独奏总线单元48将混合处理的信号输出给监视混音器59,以使各输入声道的输出信号可能由监视混音器59的监视,不过该监视混音器59没有具体示出。
把从立体声输出声道部分50中输出的双声道立体声信号和来自输出声道部分51的20(8+12)声道的MIX与AUX输出信号选择地输入至矩阵输出声道部分52,该部分对这些输入信号进行混合以产生四个声道的矩阵输出信号。该矩阵输出声道部分52包括四个输出声道,这四个输出声道的每一个声道都配备一个均衡器、压缩器、延迟元件、衰减器等。对该矩阵输出声道部分52中的每一个输出声道进行不同的控制,以便矩阵输出声道部分52能够提供四个声道的不同矩阵输出信号。
从立体声输出声道部分50输出的双声道立体声混合处理的信号、从输出声道部分51输出的(8+12)声道的MIX和AUX输出信号以及从矩阵输出声道部分52输出的四声道矩阵输出信号提供给输出连接部分53。输出连接部分53把每一个提供的数字信号连接(耦合)至(包括一卡的)模拟输出单元54、(包括一卡的)立体声模拟输出单元55、(包括一卡的)立体声数字输出单元56和内部音效单元(包括八个音效器)43中的任意一个单元。内部音效单元43把效果如回响、回声或合唱赋予这些数字音频信号。内部音效单元43由构成信号处理部分24的DSP实现。如上所述,来自内部音效单元43的输出信号不仅可以传输给输入连接部分44,还可以发送回输出连接部分53。
通过包括在输出单元54和55内的每个D/A转换器,提供给(包括一卡的)每一个模拟输出单元54和(包括一卡的)立体声模拟输出单元55的数字输出信号被转换成模拟表示形式。从输入单元54和55中这样输出的模拟信号由放大器10放大,然后由扬声器11可闻地再现或发声。另外,从立体声数字输出单元56输出的数字音频信号提供给8磁道主录音机7、DAT(数字音频磁带)等,用于进行数字记录。
当一个或多个声道的AUX输出信号提供给外部音效器时,只需要外部音效器接至模拟输出单元54或立体声数字输出单元56,并且输出连接部分53把一个或多个声道的信号连接(耦合)至以外部音效器这样连接的输出单元54或56。此外,当由外部音效器处理的信号输入至数字混音器1的一个或多个输入声道时,只需外部音效器接至模拟输入单元40或立体声数字输入单元42,并且输入连接部分44连接(耦合)该连接的输入单元40或42至一个或多个声道。内部音效单元43和外部音效器9构造成能够把效果赋予多个声道的信号。例如,内部音效单元43和外部音效器9可以包括一个单输入/六输出的混响器(reverberator)、双输入/双输出的三波段限幅器、压缩器、扩展器以及四输入/四输出混响器和压缩器。尽管一些类型的外部音效器可以特别对5.1声道模式赋予特殊的自动随动、合唱、板声和和声效果,这里假定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外部音效器9不装备5.1声道模式、6.1声道模式和7.1声道模式的功能。还假定由构成如上所述信号处理部分24的DSP实现的内部音效单元43不装备5.1声道模式、6.1声道模式和7.1声道模式的功能。
注意,本实用新型的数字混音器1可以选择地监视从立体声输出声道部分50产生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双声道立体声输出信号、由输出声道部分51产生的(8+12)声道的MIX和AUX输出信号以及由矩阵输出声道部分52产生的四声道矩阵输出信号。由监视选择器58选择上述输出信号的那个信号应该监视,这样选择的被监视信号由监视混音器59进行混合处理。通过监视模拟输出单元60把从监视混音器59输出的每一个混合处理的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然后通过监视扬声器或监视耳机输出。
图4A示出图3的输入声道部分45中每一个输入声道的结构实例。
如图4A所示,输入声道部分45中的每一个输入声道包括以级联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的噪声门电路(GATE)70、参数均衡器(PEQ)71、压缩器(COMP)72、延迟元件(DELAY)73和衰减器74。衰减器74的输出信号传送给随动环绕电平控制部分75,而输入给衰减器74的输入信号和从其中输出的输出信号提供给AUX发送电平控制部分76。这里,噪声门电路70用来从输入数字音频信号中去除噪声;一旦输入数字音频信号的电平下降到预定参考值之下,该噪声门电路70迅速降低输入信号的增益,由此从中去除噪声。用来调节输入数字音频信号的频率特性的参数均衡器71包括例如四波段均衡器,以便它可以改变四个频段的每一个频段的输入信号频率特性:高频波段(HI):中高带波段(MID HI);中低频波段(MID LOW);和低频波段(LOW)。压缩器72起着变窄输入数字音频信号的动态范围的功能,由此防止输入信号饱和。延迟元件73时延输入数字音频信号,以便补偿声音源与麦克风之间的距离。
通过操作单元28可变地控制门电路70中使用的参考值、参数均衡器71的均衡特性、压缩器72的压缩特性、延迟元件73的延迟特性等。可以包括在电衰减单元27内的衰减器74是一个电平控制装置,用来控制传送给MIX总线单元46的信号的发送或传送电平。根据包括在操作单元28中且可操作用于调节声音图像定位的随动操作部件或环绕操作部件的操作量,并且根据当前选择的环绕模式(SMOD),随动/环绕电平控制部分75控制输出至MIX总线单元46的数字信号的电平。随动/环绕电平控制部分75包括八个随动/环绕电平控制,用来各自控制输出至MIX总线单元46的BUS1-BUS8的信号电平。注意,对于没有从输入声道输出信号的任何一个BUS1-BUS8,其信号电平设定为“0”。AUX发送电平控制部分76根据选择信号(PRE/POST)选择输入至衰减器74的输入信号或从其中输出的输出信号中的任一个信号,而对于指定为信号目的地的每一个AUX总线,AUX发送电平控制部分76根据发送操作部件的操作量和当前选择的AUX环绕模式(ASMOD)进行信号电平控制。该AUX发送电平控制部分76包括12个AUX发送电平控制,用来各自控制发送给AUX总线单元49的BUS1-BUS12的信号的发送电平。注意,启动随后叙述的“跟踪环绕模式”可以使得发送操作部件的操作量跟随环绕操作部件的操作量。基本上,提供给每一个上述输入声道的参数与除了为整个***设定的环绕模式(SMOD)和AUX环绕模式(ASMOD)之外提供给其他输入声道的参数无关。但是,通过设定一对或一群(组)输入声道,可以互锁该对或该组输入声道之间的一个或多个参数。
图4B示出图3立体声输出声道部分50、输出声道部分51和矩阵输出声道部分52中每一个输出声道的结构实例。
如图4B所示,每一个输出声道包括参数均衡器(PEQ)80、压缩器(COMP)81、延迟元件(DELAY)82和衰减器83,它们以级联的方式连接在一起。调节输出的数字音频信号的频率特性的参数均衡器80包括例如一个六波段均衡器,以便它可以改变六个频段的每一个频段的信号的电特性:高频波段(HI);中高频波段(MID HI);中频波段(MID);中低频波段(MID LOW);低频波段(LOW);和副中频波段(SUB MID)。压缩器81起着变窄输出数字音频信号的动态范围的功能,从而防止该数字音频信号饱和。延迟元件82延迟输出的数字音频信号,以便补偿声源与麦克风之间的距离。这里,参数均衡器80的均衡特性、压缩器81的压缩特性、延迟元件82的延迟特性等经操作单元28可变地控制。可以包括在电衰减单元27内的衰减器83是一个电平控制装置,用于控制传送给输出连接部分53的信号输出电平。基本上,提供给每一个上述输出声道的参数与提供给其他输出声道的参数无关。但是,通过设定一对或一群(组)输出声道,可以互锁该对或该组输出声道之间的一个或多个参数。
以下段落参照显示于显示装置26上的各种屏幕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数字混音器1中执行的环绕模式设定过程。
图5示出在环绕模式设定过程中对每一个输入声道中的声音图像进行二维定位控制时在显示装置26上显示的二维定位控制屏幕。图5的屏幕示出两个相邻输入声道的屏幕各部分、该屏幕左半部分上的一个奇数输入声道的屏幕部分和该屏幕右半部分上的一个偶数输入声道的屏幕部分。具体地说,在图5所示的实例中,在“CH NO.”区94中示出“CH17/18”,并且显示声道17(CH17)和声道18(CH18)的二维定位控制屏幕部分。通过改变在“CH NO.”区94中所示的声道号,可以对数字混音器1中每一个输入声道进行二维定位控制。根据所采用的环绕操作部件类型,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二维定位控制。在旋转编码器用作环绕操作部件的情况下,由用户选择地操作七个定位轨迹选择按钮90中的任意一个选择按钮。在图5所示的实例中,为两声道CH17和CH18已选择要实现圆形定位轨迹的一个定位轨迹选择按钮90。这种情况下,由于该旋转编码器向右或顺时针转动,所讨论的声道的声音图像定位位置沿着如图6的(b)中所示的圆形路径顺时针移动。相反,由于该旋转编码器向左或逆时针转动,该声道的声音图像定位位置沿着图6的(b)中所示的圆形路径逆时针移动。以这种方式,可以调节各声道的声音图像定位位置。
当用户操作在其上具有指示右侧向上斜线的定位轨迹选择按钮90时,可以沿着如图6的(a)中所示的右侧向上斜线移动该声道的声音图像定位位置。例如,由于该旋转编码器顺时针转动,该声道的声音图像定位位置沿着该右侧向上斜线向右上方移动。相反,由于该旋转编码器逆时针转动,该声道的声音图像定位位置沿该斜线向左下方移动。此外,可以在预定范围内改变由定位轨迹选择按钮90选择的轨迹形状和位置。通过十按钮小键盘的操作改变屏幕的WIDTH区91中的值可以控制该轨迹的水平尺寸(宽度),而通过该十按钮小键盘的操作改变屏幕的DEPTH区92中的值可以控制该轨迹的垂直尺寸(高度)。另外,通过该键数字小键盘的操作改变屏幕水平和垂直OFFSFT区93中的值可以控制该轨迹的中央位置。
在操纵杆用作环绕操作部件的情况下,如图6的(c)中所示的,响应于该操纵杆的操纵可以将声音图像定位位置移动到期望的位置。
借助显示在显示装置26上的图5的屏幕进行声音图像定位操作,可以改变输出至MIX总线单元46的每一个声道的信号输出电平;当跟踪环绕模式为“开”(ON)时,也可以改变发送给AUX总线单元49的信号发送电平。通过图4的随动/环绕电平控制部分75,根据与相应环绕操作部件的操作量对应的指定声音图像定位位置控制输出至MIX总线单元46的每一个声道的信号输出电平。此外,当跟踪环绕模式为“开”时,通过AUX发送电平控制部分76,根据与相应环绕操作部件的操作量对应的指定声音图像定位位置控制发送给AUX总线单元49的信号发送电平。这里,假定已对图7的定位范围内的一个声道操作该环绕操作部件,从而已经将该声道的声音图像定位在图7的位置“A”。基于图16B的(2+2)声道环绕模式中乐声音量分布的原理控制二维声音定位。例如,根据sin2和cos2曲线实现左声道与右声道之间的电平分配,如由图7的Vl和Vr所示,和实现前声道与后声道之间的电平分配,如图7的Vf和Vs所示。这样,这些声道的能量和保持恒定。因此,左前扬声器声道L和右前扬声器声道R的输出电平分别变为(Vl×Vf)和(Vr×Vf)。类似地,左后扬声器声道Ls和右后扬声器声道Rs的输出电平分别变为(Vl×Vs)和(Vr×Vs)。
在图16D所示的5.1声道环绕模式下,足以在左前、右前和中央前扬声器声道L、R和C中分配在(2+2)声道环绕模式下在左前扬声器声道L与右前扬声器声道R之间分配的音量。在这种音量分配中,可以进行如在日本专利公开出版文件平10-290500号所披露的算术运算,以确定输出给左前、右前和中央前扬声器声道L、R和C的输出电平。此外,通过低音扬声器控制操作部件(以下称为“LFE控制操作部件”)控制输出至低音扬声器声道LFE的信号电平。即,响应(即,以如下方式)在该***中设定的各定位位置的各电平设置加上该***的环绕模式(SMOD)的发送电平设置,“跟踪环绕”自动地设定AUX环绕模式(ASMOD)的信号电平。因此,以下环绕模式也称为“定位跟踪环绕模式”。
注意,输出给各扬声器声道的输出电平等于最终环绕输出信号输出经过的MIX总线单元46的两条或多条总线的输出电平,而以上述方式确定的各扬声器声道输出电平变为从各随动/环绕电平控制部分75输出给MIX总线单元46的信号输出电平。响应于各声道环绕操作部件的操作、环绕模式的改变等,由信号处理部分24的DSP自动地进行这些输出电平的计算,以便确定从随动/环绕电平控制部分75输出的环绕信号输出电平。
以下段落描述由图3的数字混音器1进行的具体操作以提供环绕输出信号。
这里假定使用来自输入给输入连接部分44的数字信号中的四个输入声道(INPUT1-INPUT4)的输入数字信号得到5.1声道环绕模式的环绕输出信号。这样,该输入数字信号连接到输入连接部分44的各输入声道。例如,INPUT1、INPUT2、INPUT3和INPUT4的输入数字信号分别连接到输入连接部分44的CHANNEL1、CHANNEL2、CHANNNEL3和CHANNNEL4。然后,在输入连接部分44的每一个输入声道中,不仅控制该数字信号的均衡特性、压缩特性和延迟特性,而且还控制其输出至MIX总线单元46的输出电平。由于在图示实例中5.1声道环绕模式为“开”,所以各输入声道的信号发送给与5.1声道环绕模式的扬声器声道L、C、R、Ls、Rs和LFE对应的MIX总线单元46的六条总线(BUS1-BUS6)。因此,根据环绕操作部件的操作量、选择的环绕模式(SMOD)和相应的扬声器声道,由各输入声道的随动/环绕电平控制部分75控制输出给MIX总线单元46的六条总线(BUS1-BUS6)的输出电平。
在本实施例中,以图13中所示的方式把MIX总线单元46的总线分配给环绕声道。即,当5.1声道环绕模式置位或是“开”时,MIX总线单元46的BUS1分配给左前扬声器声道L,BUS2分配给右前扬声器声道R,BUS3分配给左后扬声器声道Ls,BUS4分配给右后扬声器声道Rs,BUS5分配给中央前扬声器声道C,BUS6分配给低音扬声器声道LFE。图13中还示出当其他环绕模式为“开”时MIX总线单元46的总线分配给环绕声道的情况。注意,没有用于选择的环绕模式中的每一条总线可以用于其他期望的目的,或者可以将一对相邻的奇数和偶数总线指定给立体声混合操作。
由于MIX总线单元46的总线这样分配给扬声器声道,因此INPUT CHANNEL1-INPUT CHANNEL4的信号输出给例如MIX总线单元46的BUS1,每一个信号根据左前扬声器声道L的输出电平进行控制。类似地,INPUT CHANNEL1-INPUT CHANNEL4的信号输出给MIX总线单元46的BUS2,每一个信号根据右前扬声器声道R的输出电平进行控制,INPUT CHANNEL1-INPUT CHANNEL4的信号输出给MIX总线单元46的BUS3,每一个信号根据左后扬声器声道Ls的输出电平进行控制,INPUT CHANNEL1-INPUT CHANNEL4的信号输出给MIX总线单元46的BUS4,每一个信号根据右后扬声器声道Rs的输出电平进行控制。此外,INPUT CHANNEL1-INPUT CHANNEL4的信号输出给MIX总线单元46的BUS5,每一个信号根据中央前扬声器声道C的输出电平进行控制,而INPUT CHANNEL1-INPUT CHANNEL4的信号输出给MIX总线单元46的BUS6,每一个信号根据低音扬声器声道LFE的输出电平进行控制。
四个输入声道的输出信号经MIX总线单元46的BUS1-BUS6进行混合处理,以使与扬声器声道L、C、R、Ls、Rs和LEF对应的六声道MIX信号输出至输出声道部分51。然后,输出声道部分51控制这些信号,以使其具有与扬声器声道L、C、R、Ls、Rs和LEF对应的均衡特性、压缩特性和延迟特性,并且连接这样控制的信号,之后通过与扬声器声道L、C、R、Ls、Rs和LEF对应的输出连接部分53的输出进行输出。因此,由各扬声器声道L、C、R、Ls、Rs和LEF的输出信号驱动扬声器L、C、R、Ls、Rs和LEF,从而可以产生充满真实性的声场。
现在考虑这样一种情况,5.1声道环绕模式置位或为“开”,并且效果赋予该5.1声道环绕模式的环绕输出信号。当由数字混音器1赋予效果时,用户把内部音效单元43或外部音效器9接至输出连接部分53,在可能需要的情况下还接至输入连接部分44,并且从所连接的内部音效单元43或外部音效器9中选择期望的效果。这里假定用户已经操作了内部音效单元43,用于选择与(2+2)声道环绕模式对应的输入和输出声道结构的效果,内部音效单元43没有与5.1声道环绕模式对应的输入结构的效果。这种情况下,如已经对图3描述的那样,INPUT1、INPUT2、INPUT3和INPUT4的输入数字信号分别连接到输入连接部分44的INPUT CHANNEL1、INPUT CHANNEL2、INPUT CHANNEL3和INPUT CHANNEL4,并且通过MIX总线单元46的BUS1-BUS6进行5.1声道的混合。
这里,AUX环绕模式(ASMOD)设定为与选择的音效器的输入结构相一致的(2+2)声道环绕模式,并且启动AUX总线单元49BUS1-BUS4的跟踪环绕模式,以使AUX总线单元49进行与选择的音效器的输入结构相应的(2+2)声道环绕模式的混合。从MIX总线单元46输出的5.1声道混合的信号和从AUX总线单元49输出的(2+2)声道混合的信号在其定位位置方面彼此相同,而在其环绕模式方面不同。然后从AUX总线单元49输出的(2+2)声道混合的信号提供给输出声道部分51。然后输出声道部分51控制这些信号使其具有与(2+2)声道的扬声器声道L、R、Ls、Rs对应的均衡特性、压缩特性和延迟特性,并且这样控制的信号通过与内部音效单元43对应的输出连接部分53的输出连接然后输出。因此,内部音效单元43把选择的效果赋予各声道,然后输出(2+2)声道结构的信号。
然后,把内部音效单元43输出的赋予音效的信号连接到输入连接部分44的各输入声道。例如,(2+2)声道的左声道L连接到输入连接部分44的CHANNEL8,右声道R连接到CHANNEL9,左后声道Ls连接到CHANNEL10,右后声道Rs连接到CHANNEL11。然后,在各输入声道中控制均衡特性、压缩特性和延迟特性,而且也控制输出给AUX总线单元49的输出电平。在这种情况下,在CHANNEL8和CHANNEL9的信号已经进行适当电平控制以取得相同的电平之后,接收左声道(L)信号的CHANNFL8的输出信号传送给左前扬声器声道L(MIX总线单元46的BUS1)和中央扬声器声道C(MIX总线单元46的BUS5),而接收右声道(R)信号的CHANNEL9的输出信号传送给右前扬声器声道R(MIX总线单元46的BUS2)和中央扬声器声道C(MIX总线单元46的BUS5)。此外,在CHANNEL10和CHANNEL11的信号已经进行适当电平控制之后,接收左后声道(Ls)信号的CHANNEL10的输出信号传送给左后扬声器声道Ls(MIX总线单元46的BUS3),而接收右后声道(Rs)信号的CHANNEL11的输出信号传送给右后扬声器声道Rs(MIX总线单元46的BUS4)。
通过适当地调节各自输入声道的各声音图像定位位置实现信号的这种分配。此外,INPUT CHANNEL8-INPUT CHANNEL11的输出信号以与各声道的LFE操作部件的操作量对应电平传送给低音扬声器声道LFE(MIX总线单元46的BUS6)。应指出的是,必须预先将在“关”状态下的INPUT CHANNEL8-INPUT CHANNEL11的所有输出传送给AUX总线单元49。然后,通过操作INPUT CHANNEL8-INPUT CHANNEL11的衰减器74,可以控制通过MIX总线单元46进行混合处理的5.1声道信号的选择的效果的程度或深度。
这里可以设定是否使AUX总线单元49的每一条总线的发送电平跟随MIX总线单元46的环绕混合定位位置。如果用户想要使得该发送电平跟踪MIX总线单元46的环绕混合定位位置,那么他或她把相应总线的跟踪环绕模式设定为“开”状态。可以以如图14所示的方式作跟踪环绕模式的这样的“开/关”设定。如在前面情况下当设定(2+2)声道AUX环绕模式时,可以对AUX总线单元49的一对BUS1(AUX1)和BUS2(AUX2)设定跟踪环绕模式,并且可以对AUX总线单元49的另一对BUS3(AUX3)和BUS4(AUX4)设定跟踪环绕模式。当采用任意一个其他环绕模式时,如图14中所示,可以对AUX总线单元49的各对总线作跟踪环绕模式的“开/关”设定。
当启动该跟踪环绕模式时,以如图15所示的方式把AUX总线单元49的各总线分配给环绕声道。即,当设定(2+2)声道AUX环绕模式时,AUX总线单元46的BUS1(AUX1)分配给左前扬声器声道L,BUS2(AUX2)分配给右前扬声器声道R,BUS3(AUX3)分配给左后扬声器声道Ls,BUS4(AUX4)分配给右后扬声器声道Rs。其他环绕模式为“开”时将AUX总线单元49的各总线分配给环绕声道的情况示于图15中。
如上已经叙述的,该***的环绕模式(SMOD:用来产生最终输出信号的MIX总线单元46的环绕模式)和选择的效果的输入结构彼此不同,本实用新型的数字混音器1中的AUX总线单元49可以以与该***的环绕模式不同的AUX环绕模式(ASMOD)进行与选择的效果的输入结构对应的混合。
图8和9示出用于设定环绕模式的屏幕。具体地说,图8示出响应于用户点击“SURR MODE”标记在显示装置26上显示的一个环绕模式选择屏幕。图8的环绕模式选择屏幕显表示响应于用户选择的5.1声道环绕模式,扬声器的安排以及分配给扬声器声道L、C、R、Ls、Rs和LFE的MIX总线单元46的BUS1-BUS6。如从环绕模式选择屏幕中看到的那样,当选择了5.1声道环绕模式时,六个扬声器L、C、R、Ls、Rs和LFE以如该图所示的方式安排。
图9示出响应于在图8的环绕模式选择屏幕上用户选择的7.1声道环绕模式,显示在显示装置26上的一个环绕模式设定屏幕。图9的环绕模式设定屏幕表示在7.1声道环绕模式下扬声器的安排以及分配给扬声器声道L、Lo、C、Ro、R、Ls、Rs和LFE的MIX总线单元46的BUS1-BUS8。如从该屏幕中看到的那样,当选择了7.1声道环绕模式时,八个扬声器L、Lo、C、Ro、R、Ls、Rs和LFE以如该图所示的方式安排。
图10是表示由数字混音器1执行的环绕模式设定过程的流程图。
一旦用显示于显示装置26上的环绕模式设定屏幕起动该环绕模式设定过程,在步骤S1读取和识别由用户选择的环绕模式(SMOD)。在下一步骤S2,在数字混音器1中所有输入声道的随动/环绕电平控制部分75中设定输出给MIX总线单元46的总线的、与所识别选择的环绕模式对应的输出电平。这样,MIX总线单元46产生与选择的环绕模式对应的混合的信号,这些信号由MIX输出声道部分调节,然后输出给输出声道部分53。输出声道部分53把来自MIX输出声道部分的调节混合的信号连接(耦合)至与根据选择的环绕模式安排的扬声器相连的模拟输出单元54,以使这些扬声器能够产生充满真实性的声场。
以下段落描述由数字混音器1的随动/环绕电平控制部分75对每一个选择的环绕模式(SMOD)进行的音量控制。
[SMOD=0:立体声]
如果跟踪随动(FP)模式为“开”,那么通过对输入信号进行与随动操作量对应的随动音量控制得到的信号传送给MIX总线单元46。这种情况下,MIX总线单元46相邻的奇数和偶数总线分别设定为左(L)和右(R)声道。另一方面,如果该跟踪随动模式为“关”,那么该输入信号实际上直接传送给MIX总线单元46的各总线。
[SMOD=1:(2+2)声道]
通过输入信号进行与环绕操作部件的操作量(SR操作量)对应的(2+2)声道音量控制得到的信号传送给MIX总线单元46的BUS1-BUS4。在这种情况下,在以上述立体声模式相同的方式设定MIX总线单元46的BUS5-BUS8。即,在这种情况下,MIX总线单元46的八条总线的预定的四条总线BUS1-BUS4用于(2+2)声道环绕混合,而以立体声模式那样进行音量控制之后,可以使用剩下的四条总线BUS5-BUS8。
[SMOD=2:(3+1)声道]
通过输入信号进行与环绕操作部件的操作量(SR操作量)对应的(3+1)声道音量控制得到的信号传送给MIX总线单元46的BUS1-BUS4。这种情况下,MIX总线单元46的八条总线的预定的四条总线BUS1-BUS4用于(3+1)声道环绕混合,而以立体声模式那样进行音量控制之后,可以使用剩下的四条总线BUS5-BUS8。
[SMOD=3:5.1声道]
通过输入信号进行与环绕操作部件的操作量对应的5.1声道音量控制得到的信号传送给MIX总线单元46的BUS1-BUS6。这种情况下,MIX总线单元46的八条总线中预定的六条总线BUS1-BUS6用于5.1声道环绕混合,而以立体声模式那样进行音量控制之后,可以使用剩下的两条总线BUS7和BUS8。
[SMOD=4:6.1声道]
通过输入信号进行与环绕操作部件的操作量对应的6.1声道音量控制得到的信号传送给MIX总线单元46的BUS1-BUS7。这种情况下,MIX总线单元46的八条总线中预定的七条总线BUS1-BUS7用于6.1声道环绕混合,而以立体声模式那样进行音量控制之后,可以使用剩下的总线BUS8。
[SMOD=5:7.1声道]
通过输入信号进行与环绕操作部件的操作量对应的7.1声道音量控制得到的信号传送给MIX总线单元46的BUS1-BUS8。
图11示出响应用户点击环绕模式设定屏幕上的“OUTPUT”标记在显示装置26上显示的跟踪环绕模式设定屏幕。该跟踪环绕模式设定屏幕包括显示区104,它用来显示选择的AUX环绕模式;在图示实例中,在显示区104中表示(2+2)声道AUX环绕模式。该AUX环绕模式是AUX总线单元49的一种环绕模式,它能够设定与使用的效果的输入结构相一致。对AUX总线单元49的每一对相邻总线设定跟踪环绕模式的“开/关设定”。在该跟踪环绕模式设定屏幕上,在总线号显示区101中显示各对总线号。在每一对总线号之间和之下,显示表示两总线及其各输出声道当前是设定为立体声配对部件或设定为非立体声部件的声道模式。此外,在每一个声道模式之下,显示该跟踪环绕模式的“开/关”设定。
在图11的跟踪环绕模式设定屏幕的区域101中,在AUX总线单元49的总线号“1”与“2”之间显示完整的心形标记,用来表示当前设定分配给两总线(BUS1和BUS2)的两个输出声道为立体声成对输出声道。此外,对于这两个输出声道,跟踪环绕模式为“开”,以便对每一个输入声道根据AUX环绕模式和该声道环绕操作部件的操作量控制发送给AUX总线单元49的发送电平。通常,控制发送给成对总线的发送电平,以使彼此匹配;但是,当跟踪环绕模式为“开”时,给予与跟踪环绕模式对应的发送电平控制的优先级。另外,在图11的区域101中,在AUX总线单元49的总线号“3”与“4”之间显示断开的心形标记,用来表示当前设定分配给两总线(BUS3和BUS4)的两个输出声道为不成对的非立体声输出声道。此外,对于两总线(BUS3和BUS4),跟踪环绕模式为“关”,以便通过相应输入声道的各发送电平操作部件相互独立地设定发送电平。由于在选择的(2+2)声道环绕模式下采用AUX总线单元49的预定的四条总线,所以用区域101中的虚线指示分配给剩余总线(BUS5-BUS12)的输出声道的“开/关”设定,该区域表示跟踪环绕模式的“开/关”设定不能设定为图14所示的分配的输出声道。应指出的是,分配给BUS5-BUS12的声道可以用于环绕混合之外的其他目的。
如图11所示,该跟踪环绕模式设定屏幕还示出在环绕模式设定屏幕上设定的MIX环绕模式的信息;在图11的图示实例中,5.1声道MIX环绕模式示于该跟踪环绕模式设定屏幕的MIX环绕模式区114中。但是,无法将MIX环绕模式的类型转换成该跟踪环绕模式设定屏幕上的另一种的类型。此外,MIX总线单元46的各对总线号在另一个总线号显示区111中显示。在总线号显示区111中每一对总线号之间和之下显示表示两总线及其各输出声道当前是设定为立体声成对部件或设定为非立体声部件的声道模式。在这些声道模式显示之下显示分配给各总线的扬声器声道。
在图11的跟踪环绕模式设定屏幕的区域111中,在MIX总线单元46的总线号“1”与“2”之间显示完整的心形标记,用来表示当前设定分配给两总线(BUS1和BUS2)的两个输出声道为立体声成对输出声道。区域111还指示BUS1的声道分配给左前扬声器声道L,而BUS2的声道分配给右前扬声器声道R。此外,在图11的区域111中,在MIX总线单元46的总线号“3”与“4”之间显示断开的心形标记,用来表示当前设定分配给两总线(BUS3和BUS4)的两个输出声道为不成对非立体声输出声道。该区域111还指示BUS3的声道分配给左后扬声器声道Ls,而BUS4的声道分配给右后扬声器声道Rs。此外,在MIX总线单元46的总线号“5”与“6”之间显示断开的心形标记,用来表示当前设定分配给两总线(BUS5和BUS6)的两个输出声道为不成对非立体声输出声道。该区域111还指示BUS5的声道分配给中央前扬声器声道C,而把BUS6的声道分配给低音扬声器声道LFE。MIX总线单元46剩下的总线(BUS7和BUS8)没有用于环绕混合,这意味着这些总线可以用于环绕混合之外的其他目的。
图12A是AUX环绕模式设定过程的流程图。一旦用显示在显示装置26上的AUX环绕模式设定屏幕启动AUX环绕模式设定过程,就在步骤S10识别由用户选择的AUX环绕模式(ASMOD)。在下一步S11中,该跟踪环绕为“开”,在如图4A所示所有输入声道的AUX发送电平控制部分76的发送电平中,给AUX总线的发送电平设定为与所识别选择的AUX环绕模式和各声道声音图像定位位置对应的音量。这样,数字混音器1可以给音效器提供与该音效器拥有的AUX环绕模式对应的AUX环绕输出信号。
图12B是跟踪换好模式开时执行的跟踪环绕模式“开”过程的流程图。一旦在显示装置26上显示AUX环绕模式设定屏幕并且在分配给指定作为处理单元的给定一对AUX总线的声道中开启跟踪环绕(FS)模式,就启动跟踪环绕模式“开”过程。在步骤S20,对数字混音器1的所有声道设定该跟踪环绕为“开”时给AUX总线的发送电平为与所识别选择的AUX环绕模式(ASMOD)和各声道环绕操作部件的操作量(声音图像定位位置)对应的音量。然后,结束该跟踪环绕模式“开”过程。这样设定的发送电平控制信号提供给各声道的AUX发送电平控制部分76,从而它们可以把具有与AUX环绕模式和相应环绕操作部件的操作量(声音图像定位位置)对应的发送电平的AUX环绕输出信号提供给AUX总线单元49。
图12C是跟踪环绕模式关闭时执行的跟踪环绕模式“关”过程的流程图。一旦在显示装置26上显示AUX环绕模式设定屏幕并且对分配给指定为处理单元的给定一对AUX总线的声道关闭跟踪环绕(FS)模式,就启动跟踪环绕模式“关”过程。在步骤S30,其中跟踪环绕为“关”,在AUX总线单元49的各总线中对数字混音器1的所有声道根据与该输入声道的环绕操作部件操作量对应的发送电平(音量)控制信号设定给AUX总线的发送电平。然后,结束该跟踪环绕模式“关”过程。这样设定的发送电平控制信号提供给各声道的AUX发送电平控制部分76。
以下段落描述由数字混音器1的AUX发送电平控制部分76对每一个选择的AUX环绕模式(ASMOD)执行的音量控制。
[ASMOD=0:立体声]
对相互独立的AUX总线单元49的总线的输入信号设定发送电平,然后将它们输出至AUX总线单元49。但是,对于成对的声道,这些信号以相同发送电平输出到AUX总线单元49。
[ASMOD=1:(2+2)声道]
对AUX总线单元49的给定总线,通过输入信号进行与环绕操作部件的操作量对应的(2+2)声道音量控制得到的信号传送给AUX总线单元49的AUX1-AUX4。这种情况下,以立体声模式那样进行音量控制之后,可以使用AUX总线单元49的剩余总线AUX5-AUX12。
[ASMOD=2:(3+1)声道]
通过输入信号进行与环绕操作部件的操作量对应的(3+1)声道音量控制得到的信号传送给AUX总线单元49的AUX1-AUX4。这种情况下,以立体声模式那样进行音量控制之后,可以使用AUX总线单元49的剩余总线AUX5-AUX12。
[ASMOD=3:5.1声道]
通过输入信号进行与环绕操作部件的操作量对应的5.1声道音量控制得到的信号传送给AUX总线单元49的AUX1-AUX6。这种情况下,以立体声模式那样进行音量控制之后,可以使用AUX总线单元49的剩余总线AUX7-AUX12。
[ASMOD=4:6.1声道]
对于该跟踪环绕模式为“开”的AUX总线单元49的给定总线,通过输入信号进行与环绕操作部件的操作量对应的6.1声道音量控制而得到的信号传送给AUX总线单元49的AUX1-AUX7。这种情况下,以立体声模式那样进行音量控制之后,可以使用AUX总线单元49的剩余总线AUX8-AUX12。
[ASMOD=5:7.1声道]
对该跟踪环绕模式为“开”的AUX总线单元49的任何总线,通过输入信号进行与环绕操作部件的操作量对应的7.1声道音量控制得到的信号传送给AUX总线单元49的AUX1-AUX8。这种情况下,以立体声模式那样进行音量控制之后,可以使用AUX总线单元49的剩余总线AUX9-AUX12。
应指出的是,在上述AUX环绕模式(ASMOD1-ASMOD5)的每一个环绕模式中,以在上述立体声模式相同的方式设定该跟踪环绕模式为“关”的AUX总线单元49的那些总线。
尽管前面的段落已经描述了MIX环绕模式设定为5.1声道类型的环绕模式的情况,但是当设定任何其他类型的MIX环绕模式时也执行类似于上述的操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要得到赋予效果的环绕输出,那么用于发送环绕信号给音效器的MIX环绕模式和AUX环绕模式在类型上相互不同。这样,甚至在当前设定的MIX环绕模式与由音效器选择的音效的输入声道结构彼此不对应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也能够正确地提供赋予音效的环绕输出。当通过音效器选择与选择的MIX环绕模式对应的输入声道结构的效果时,AUX环绕模式可以是与MIX环绕模式相同的类型。在这种情况下,MIX总线单元46和AUX总线单元49以相同的环绕模式进行混合;但是,用该效果处理的信号也通过其他输入声道重新输入给MIX总线单元46。通过操纵AUX总线49的给定总线的输出声道的衰减器83可以控制效果的深度或效力,该衰减器83混合提供给音效器的信号,或者通过操纵重新输入来自音效器的输出信号的输入声道衰减器74控制效果的深度和有效性。
尽管上面叙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数字混音器能够一次只设定一种类型的AUX环绕模式,但是也可以安排该数字混音器能够一次设定两个或多个不同类型的AUX环绕模式。如果安排数字混音器一次设定两个不同的AUX环绕模式,那么AUX总线单元49可以设计用于执行与两个AUX环绕模式对应的两组环绕混合操作。
如上面已经叙述的,构造本实用新型的数字混音器用于调节信号到发送电平,该电平对应于由相关的音效器拥有的环绕模式,并且发送该电平调节的信号给第二总线,以便音效器可以将效果赋予经第二总线接收到的信号,并且在调节该信号到与选择的环绕模式对应的输出电平之后,发送该赋予音效的信号回到第一总线。因此,甚至在音效器不拥有该选择的环绕模式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该选择的环绕模式下赋予音效。
此外,该数字混音器对每个输入声道的信号执行与指定定位位置对应的电平控制,而当定位跟随模式为“开”时,该数字混音器根据指定环绕模式和该输入声道的定位位置控制该声道信号的发送电平,从而输出这样控制的信号给第二总线。以这种方式,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执行可用于效果输入等的另一组混合操作,以便跟随主输出的环绕混合操作。在这利情况下,可以相互独立地制定第一总线的环绕模式和第二总线的环绕模式。这样,通过在第二环绕模式设定的第二总线输出该受控信号和音效器把赋予音效的信号输出给在第一模式设定的第一总线,甚至在该音效器不具有第一环绕模式的情况下,第一总线也可以提供第一环绕模式的赋予音效的信号。
本实用新型涉及2001年10月24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1-325969号的主题,它所披露的内容在此全部引入以作参考。

Claims (4)

1.一种数字混音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输入声道,其用来控制输入至所述数字混音器的信号;和混合总线单元,其连接到所述多个输入声道且具有多条总线,所述混合总线单元可根据指定的环绕模式对经一个或多个所述输入声道给出的信号进行混合,所述数字混音器进一步包括:
AUX总线部分,其连接到所述多个输入声道且具有多条总线,所述AUX总线部分可对经一个或多个所述输入声道给出的信号进行混合,其中定位跟踪模式的“开/关”状态指定于所述AUX总线部分;
环绕操作装置,其连接到所述多个输入声道,用于对每一个所述输入声道指定在二维坐标中的定位位置,传送到所述混合总线单元的相应总线的信号根据所述输入声道的指定定位位置和所述指定环绕模式,通过所述多个输入声道进行电平控制;
发送操作装置,其连接到所述多个输入声道,其中,所述发送操作装置在所述AUX总线部分指定定位跟踪模式为“开”状态时,根据所述指定环绕模式和输入声道的指定定位位置指定每个从所述输入声道传送到所述AUX总线部分的相应总线的信号的发送电平,所述发送操作装置在所述AUX总线部分指定定位跟踪模式为“关”状态时,指定每个从所述输入声道传送到所述AUX总线部分的相应总线的信号的发送电平,而不考虑指定环绕模式和所述输入声道的指定定位位置,所述信号根据所述指定的发送电平通过所述多个输入声道进行电平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数字混音器,其特征在于,该指定的环绕模式是立体声模式、(2+2)声道模式、(3+1)声道模式、5.1声道模式、6.1声道模式和7.1声道模式中的至少一个声道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数字混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AUX总线部分可根据不同于所述混合总线单元指定的环绕模式的另一环绕模式对经一个或多个所述输入声道给出的信号进行混合。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数字混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绕操作装置根据所述环绕操作装置的操作量指定该定位位置。
CNU022847073U 2001-10-24 2002-10-24 数字混音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599886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325969A JP4062905B2 (ja) 2001-10-24 2001-10-24 ディジタル・ミキサ
JP2001325969 2001-10-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599886Y true CN2599886Y (zh) 2004-01-14

Family

ID=19142432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4706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1888C (zh) 2001-10-24 2002-10-24 数字混音器
CNU02284707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599886Y (zh) 2001-10-24 2002-10-24 数字混音器
CN20061007416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38573B (zh) 2001-10-24 2002-10-24 数字混音器及其混音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4706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1888C (zh) 2001-10-24 2002-10-24 数字混音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7416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38573B (zh) 2001-10-24 2002-10-24 数字混音器及其混音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6795560B2 (zh)
EP (2) EP2079175A3 (zh)
JP (1) JP4062905B2 (zh)
CN (3) CN1271888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71427B (zh) * 2007-03-19 2012-05-30 株式会社东芝 内容数据存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58189B1 (en) * 2001-12-14 2006-06-06 Pixel Instruments Corp. Audio monitoring and conver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US7319765B2 (en) * 2002-09-06 2008-01-15 Yamaha Corporation Parameter setting device
JP4062042B2 (ja) * 2002-10-03 2008-03-19 ヤマハ株式会社 信号切換装置
EP2840727B1 (en) 2002-12-24 2021-03-17 Yamaha Corporation Operation panel structure and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apparatus for mixing system
JP2004236192A (ja) * 2003-01-31 2004-08-19 Toshiba Corp 音響機器制御方法、情報機器及び音響機器制御システム
US7078608B2 (en) * 2003-02-13 2006-07-18 Yamaha Corporation Mixing system control method, apparatus and program
US7447317B2 (en) * 2003-10-02 2008-11-04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oe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Compatible multi-channel coding/decoding by weighting the downmix channel
JP4683850B2 (ja) * 2004-03-22 2011-05-18 ヤマハ株式会社 ミキシング装置
JP2005323060A (ja) * 2004-05-07 2005-11-17 Yamaha Corp オーディオ信号のミキシング演算方法
US7391875B2 (en) * 2004-06-21 2008-06-24 Waves Audio Ltd. Peak-limiting mixer for multiple audio tracks
JP4305307B2 (ja) * 2004-07-13 2009-07-29 ヤマハ株式会社 ミキサ構成をプログラム可能なディジタルミキサ、ミキサ構成編集装置、及び、ディジタルミキサの制御を行う制御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プログラム
US7356152B2 (en) 2004-08-23 2008-04-08 Dolby Laboratories Licensing Corporation Method for expanding an audio mix to fill all available output channels
JP2006086921A (ja) * 2004-09-17 2006-03-30 Sony Corp オーディオ信号の再生方法およびその再生装置
US7787631B2 (en) * 2004-11-30 2010-08-31 Agere Systems Inc. Parametric coding of spatial audio with cues based on transmitted channels
CN101161029A (zh) * 2005-02-17 2008-04-09 松下北美公司美国分部松下汽车***公司 优化音频***中的音频源资料的再现的方法和装置
JP2006287865A (ja) * 2005-04-05 2006-10-19 Yamaha Corp 音場制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645347B2 (ja) * 2005-07-29 2011-03-09 ヤマハ株式会社 ミキシング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US7698009B2 (en) * 2005-10-27 2010-04-13 Avid Technology, Inc. Control surface with a touchscreen for editing surround sound
WO2007083739A1 (ja) * 2006-01-19 2007-07-26 Nippon Hoso Kyokai 3次元音響パンニング装置
JP4949706B2 (ja) * 2006-03-17 2012-06-13 公立大学法人会津大学 音像定位装置及び音像定位方法
JP4689506B2 (ja) * 2006-03-17 2011-05-25 公立大学法人会津大学 音像定位装置及び音像定位方法
WO2008008417A2 (en) * 2006-07-12 2008-01-17 The Stone Family Trust Of 1992 Microphone bleed simulator
JP4924018B2 (ja) * 2006-12-27 2012-04-25 ヤマハ株式会社 音響信号処理システム
JP4924019B2 (ja) * 2006-12-27 2012-04-25 ヤマハ株式会社 音響信号処理システム
US20100110843A1 (en) * 2007-03-30 2010-05-06 Pioneer Corporation 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program
JP2009100185A (ja) * 2007-10-16 2009-05-07 Roland Corp 演奏音供給システム
JP2011523810A (ja) * 2008-05-15 2011-08-18 ジャムハブ エルエルシー 電子楽器および電子音楽デバイスからの入力を組合せるためのシステム
JP5310506B2 (ja) * 2009-03-26 2013-10-09 ヤマハ株式会社 オーディオミキサ
JP5251731B2 (ja) * 2009-05-29 2013-07-31 ヤマハ株式会社 ミキシングコンソール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182226B2 (ja) * 2009-06-01 2013-04-17 ヤマハ株式会社 音響装置
JP5322031B2 (ja) * 2009-07-13 2013-10-23 ヤマハ株式会社 ディジタルミキサ
JP5322032B2 (ja) * 2009-07-13 2013-10-23 ヤマハ株式会社 ディジタルミキサ
JP5233886B2 (ja) * 2009-07-17 2013-07-10 ヤマハ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ミキサ
JP5418357B2 (ja) * 2010-03-26 2014-02-19 ヤマハ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ミキサ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510893B2 (ja) * 2010-04-30 2014-06-04 ヤマハ株式会社 ミキシングコンソール
JP5789961B2 (ja) * 2010-11-24 2015-10-07 ヤマハ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オーディオミキサ
JP5879708B2 (ja) * 2011-03-17 2016-03-08 ヤマハ株式会社 電子音楽装置及び信号処理特性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102063B2 (ja) * 2011-03-25 2017-03-29 ヤマハ株式会社 ミキシング装置
US8428277B1 (en) * 2011-10-11 2013-04-23 Google Inc. Clipping protection in fixed-width audio mixing
US20130308800A1 (en) * 2012-05-18 2013-11-21 Todd Bacon 3-D Audio Data Manipulation System and Method
JP5733322B2 (ja) * 2013-01-04 2015-06-10 ヤマハ株式会社 効果付与装置および効果付与方法
US9665341B2 (en) 2015-02-09 2017-05-30 Sonos, Inc. Synchronized audio mixing
CN105407443B (zh) 2015-10-29 2018-02-13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录音方法及装置
EP3313089A1 (en) * 2016-10-19 2018-04-25 Holosbase GmbH System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digital content
JP7388061B2 (ja) * 2019-09-03 2023-11-29 ヤマハ株式会社 音信号処理方法、音信号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6520A (en) * 1978-07-20 1980-02-05 Sony Corp Digital signal mixer
GB2276796B (en) * 1993-04-01 1997-12-10 Sony Corp Audio data communications
GB9307934D0 (en) 1993-04-16 1993-06-02 Solid State Logic Ltd Mixing audio signals
US5768126A (en) * 1995-05-19 1998-06-16 Xerox Corporation Kernel-based digital audio mixer
US6005948A (en) * 1997-03-21 1999-12-21 Sony Corporation Audio channel mixing
JP3266045B2 (ja) 1997-04-11 2002-03-18 ヤマハ株式会社 ステレオシステム
US6007228A (en) * 1997-05-21 1999-12-28 Neomagic Corp. Master digital mixer with digital-audio links to external audio in a docking station and to internal audio inside a portable PC
AU8698998A (en) * 1998-01-15 1999-08-02 Mackie Designs Inc. Digital signal mixing architecture
CN2349724Y (zh) * 1998-09-28 1999-11-17 陈永刚 调音台数控音量控制器
US6642876B2 (en) * 2001-08-31 2003-11-04 Cirrus Logic, Inc. Method and system of operating a codec in an operational mod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71427B (zh) * 2007-03-19 2012-05-30 株式会社东芝 内容数据存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306993A3 (en) 2008-04-23
EP1306993A2 (en) 2003-05-02
JP2003134600A (ja) 2003-05-09
EP2079175A2 (en) 2009-07-15
CN1838573B (zh) 2011-07-27
EP2079175A3 (en) 2014-03-26
CN1414817A (zh) 2003-04-30
JP4062905B2 (ja) 2008-03-19
CN1838573A (zh) 2006-09-27
US6795560B2 (en) 2004-09-21
US20030086580A1 (en) 2003-05-08
CN1271888C (zh) 2006-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599886Y (zh) 数字混音器
US9767778B2 (en) Systems for combining inputs from electr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devices
CN2594922Y (zh) 音频信号编辑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71503C (zh) 在记录和重放中使用的多信道音频增强***和对此提供的方法
US20100223552A1 (en) Playback Device For Generating Sound Events
CN1682567A (zh) 智能扬声器
CA2406360A1 (en) Portable karaoke system
JP7143632B2 (ja) 再生システムおよび再生方法
US7262358B2 (en) Portable voice studio system and method
US7672467B2 (en) Digital mixer capable of monitoring surround signals
JP6056195B2 (ja) 音響信号処理装置
JP2006005743A (ja) 音響調整設備
CN111264064B (zh) 音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114

Termination date: 201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