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62755U -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前悬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前悬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62755U
CN220662755U CN202322369322.0U CN202322369322U CN220662755U CN 220662755 U CN220662755 U CN 220662755U CN 202322369322 U CN202322369322 U CN 202322369322U CN 220662755 U CN220662755 U CN 2206627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ring
swing arm
arm
hinge shaft
front susp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6932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东军
郭振
徐平均
刘锐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Malabesi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Malabesi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Malabesi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Malabesi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6932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627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627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627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轮摩托车前悬机构及倒三轮摩托车,包括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包括转向杆、转向传动连杆、转向节以及转向支撑连杆;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阻尼器以及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套设在所述阻尼器的外侧,所述阻尼器的上端与所述转向机构相连接;摆臂组件,所述摆臂组件包括左上摆臂、右上摆臂、左下摆臂以及右下摆臂。上述结构仅采用一组缓冲组件、且摆臂组件中的上、下两组摆臂直接连接,相较于现有的其他倒三轮前悬机构而言零部件数量更少,结构更加简单,装卸更加方便,有利于检修维护;且有利于整个前悬机构的轻量化,进而有利于减轻转向负载,使得转向更加轻便灵活,给用户更佳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前悬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倒三轮摩托车前悬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出行的交通工具的舒适型,个性化追求越来越高。各种款式的电动摩托车作为通勤工具,都朝着个性化,舒适性的方向发展。现有的摩托车通常采用两轮结构,两轮摩托车给千家万户带来了出行的便捷,但也存在着很大的隐患,比如转弯急时的侧滑侧翻,雨雪或天冷时轮胎抓地力不足引起的操纵事故等。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市场上逐渐兴起一种倒三轮摩托车,是前轮具有左、右各一轮,后轮具有一轮的三轮车,两个前轮具有转向功能,而后轮具有驱动功能。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在复杂地形环境下,平稳安全通过性比二轮车好,特别是转弯时轮胎抓地力强于二轮车而且与四轮摩托车相比则显然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为此,极受民众的喜爱。
但是,现有的倒三轮摩托车的前悬挂机构设置不合理,为了进行有效避让连接,实现所需的传动,造成连接强度低,而且遇到路况较差的路面时,车辆操控性较差且现有的现有的倒三轮摩托车的前悬挂机构通常存在结构复杂,转向沉重、操作不灵活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倒三轮摩托车前悬机构,用以解决现有倒三轮摩托车的前悬挂机构结构复杂,转向沉重、操作不灵活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方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倒三轮摩托车前悬机构,包括转向机构、摆臂组件以及与分别与所述摆臂组件和所述转向机构相连接的缓冲组件;
所述转向机构包括转向杆、转向传动连杆、转向节以及转向支撑连杆;所述缓冲组件包括阻尼器以及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套设在所述阻尼器的外侧,所述阻尼器的上端与所述转向机构相连接;摆臂组件,所述摆臂组件包括左上摆臂、右上摆臂、左下摆臂以及右下摆臂;所述阻尼器的下端与所述左下摆臂和所述右下摆臂转动连接。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转向杆通过所述转向传动连杆与所述转向节相连接,所述转向节与前轮相连接;所述转向支撑连杆与所述转向节相连接且沿车身延伸方向所述转向支撑连杆设置在所述转向传动连杆的前侧。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左上摆臂与所述右上摆臂相邻的一端与第一铰接件铰接;所述左下摆臂靠近所述左上摆臂的一端通过第三铰接轴铰接在所述左上摆臂的中部,所述右下摆臂靠近所述右上摆臂的一端通过第四铰接轴铰接在所述右上摆臂的中部;所述左下摆臂与所述右下摆臂临近的一端通过第二铰接轴铰接;所述阻尼器的下端设置有所述第二铰接轴。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转向传动连杆包括左转向传动连杆和右转向传动连杆,所述转向支撑连杆包括左转向支撑连杆和右转向支撑连杆,所述转向节包括左转向节和右转向节;所述左转向传动连杆与所述左转向节之间、所述右转向传动连杆与所述右转向节之间通过万向节相连接;
所述左转向节、左转向支撑连杆、所述左上摆臂分别与第五铰接轴相连接;所述左转向节、所述左转向支撑连杆能够在水平方向上绕所述第五铰接轴转动,所述左上摆臂能够在竖直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五铰接轴上下摆动;所述右转向节、右转向支撑连杆、所述右上摆臂分别与第五铰接轴相连接;所述右转向节、所述右转向支撑连杆能够在水平方向上绕所述第五铰接轴转动,所述右上摆臂能够在竖直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五铰接轴上下摆动。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左上摆臂包括左前臂和左后臂,所述左前臂与所述左后臂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三铰接轴;所述右上摆臂包括右前臂和右后臂,所述右前臂与所述右后臂之间设置有所述第四铰接轴;所述左转向支撑连杆与所述右转向支撑连杆通过球头连接轴相连接。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左前臂与所述左后臂之间、所述右前臂与所述右后臂之间设置有加强部。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左下摆臂与所述右下摆臂二者之一具有中部铰接部,二者之另一设置有分叉铰接部;所述中部铰接部铰接在所述第二铰接轴的中部,所述分叉铰接部铰接在所述第二铰接轴的两端。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沿竖直方向,所述转向杆、所述阻尼器、所述第二铰接轴的轴线处在一个平面上,且所述转向杆、所述阻尼器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铰接轴的轴线垂直。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三铰接轴以及所述第四铰接轴的轴线与所述转向杆的轴线平行且位于所述左前臂与所述左后臂、所述右前臂与所述右后臂之间的距离等分处。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铰接件包括支架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左铰接轴和右铰接轴,所述左铰接轴与所述左上摆臂转动连接,所述右铰接轴与所述右上摆臂转动连接。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本申请中的倒三轮前悬机构仅采用一组缓冲组件、且摆臂组件中的上、下两组摆臂直接连接,相较于现有的其他倒三轮前悬机构而言零部件数量更少,结构更加简单,装卸更加方便,有利于检修维护;且有利于整个前悬机构的轻量化,进而有利于减轻转向负载,使得转向更加轻便灵活,给用户更佳的使用体验。
2.本申请中的前悬机构能够直接与倒三轮摩托车的车架直接相连接,相较于现有的倒三轮摩托车而言减少了前悬机构支架的设置,从而有利于整车的轻量化,同时也为整车其他零部件的安装节省了安装空间,整车的装配更加简单方便,且方便安装其他性能组件/结构对车辆性能进行提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倒三轮摩托车前悬机构的部分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缓冲组件及摆臂组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缓冲组件及摆臂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缓冲组件及摆臂组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缓冲组件及摆臂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摆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缓冲组件与左下摆臂、右下摆臂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为倒三轮摩托车前悬机构与车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部件和附图标记列表:
1转向杆;
2转向传动连杆,21左转向传动连杆,22右转向传动连杆;
3转向节,31左转向节,32右转向节;
4转向支撑连杆,41左转向支撑连杆,42右转向支撑连杆;
5缓冲组件,51阻尼器,52减震弹簧;
61左上摆臂,611左前臂,612左后臂,62右上摆臂,621右前臂,622右后臂,63左下摆臂,64右下摆臂,65加强部,66中部铰接部,67分叉铰接部;
71第一铰接件,711左铰接轴,712有铰接轴,72第二铰接轴,73第三铰接轴,74第四铰接轴,75第五铰接轴;
8前轮;
9车架,91第一连接部,92第二连接部,93复合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再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需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如图1-7所示,本申请中提供了一种倒三轮摩托车前悬机构,其包括转向机构,转向机构包括转向杆1、转向传动连杆2、转向节3以及转向支撑连杆4;转向杆1通过转向传动连杆2与转向节3相连接,转向节3与前轮8相连接;转向支撑连杆4与转向节3相连接且沿车身延伸方向转向支撑连杆4设置在转向传动连杆2的前侧;缓冲组件5,缓冲组件5包括阻尼器51以及减震弹簧52,减震弹簧52套设在阻尼器51的外侧,阻尼器51的上端与转向机构相连接;摆臂组件,摆臂组件包括左上摆臂61、右上摆臂62、左下摆臂63以及右下摆臂64;左上摆臂61与右上摆臂62相邻的一端与第一铰接件71铰接;左下摆臂63靠近左上摆臂61的一端通过第三铰接轴73铰接在左上摆臂61的中部,右下摆臂64靠近右上摆臂62的一端通过第四铰接轴74铰接在右上摆臂62的中部;左下摆臂63与右下摆臂64临近的一端通过第二铰接轴72铰接;阻尼器51的下端设置有第二铰接轴72。
在上述方案中,本申请中的倒三轮前悬机构仅采用一组缓冲组件5、且摆臂组件中的上、下两组摆臂直接连接,相较于现有的其他倒三轮前悬机构而言零部件数量更少,结构更加简单,装卸更加方便,有利于检修维护;且有利于整个前悬机构的轻量化,进而有利于减轻转向负载,使得转向更加轻便灵活,给用户更佳的使用体验。
在一个示例中,参照图1-图6所示,转向传动连杆2包括左转向传动连杆21和右转向传动连杆22,转向支撑连杆4包括左转向支撑连杆41和右转向支撑连杆42,转向节3包括左转向节31和右转向节32;左转向传动连杆21与左转向节31之间、右转向传动连杆22与右转向节32之间通过万向节相连接;
左转向节31、左转向支撑连杆41、左上摆臂61分别与第五铰接轴75相连接;左转向节31、左转向支撑连杆41能够在水平方向上绕第五铰接轴75转动,左上摆臂61能够在竖直方向上相对第五铰接轴75上下摆动;右转向节32、右转向支撑连杆42、右上摆臂62分别与第五铰接轴75相连接;右转向节32、右转向支撑连杆42能够在水平方向上绕第五铰接轴75转动,右上摆臂62能够在竖直方向上相对第五铰接轴75上下摆动。
继续参照图1-图6所示,左上摆臂61包括左前臂611和左后臂612,左前臂611与左后臂612之间设置有第三铰接轴73;右上摆臂62包括右前臂621和右后臂622,右前臂621与右后臂622之间设置有第四铰接轴74;左转向支撑连杆41与右转向支撑连杆42通过球头连接轴相连接。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图6所示,左前臂611与左后臂612之间、右前臂621与右后臂622之间设置有加强部65。通过加强部65的设置能够提升左上摆臂61、右上摆臂62的结构强度,且方便第四铰接轴74和第五铰接轴75的安装。
进一步地,参照图6及图7所示,左下摆臂63与右下摆臂64二者之一具有中部铰接部66,二者之另一设置有分叉铰接部67;中部铰接部66铰接在第二铰接轴72的中部,分叉铰接部67铰接在第二铰接轴72的两端。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充分利用第二铰接轴72的上的安装空间,提高安装空间的利用率。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图3及图4所示,沿竖直方向,转向杆1、阻尼器51、第二铰接轴72的轴线处在一个平面上,且转向杆1、阻尼器51的轴线与第二铰接轴72的轴线垂直;第三铰接轴73以及第四铰接轴74的轴线与转向杆1的轴线平行且位于左前臂611与左后臂612、右前臂621与右后臂622之间的距离等分处。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在水平上竖直方向上合理分配转向负载,使得转向操作更加平衡且轻便灵活,使得整车具有良好的操控性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参照图2-图5所示,第一铰接件71包括支架以及设置在支架上的左铰接轴711和右铰接轴,左铰接轴711与左上摆臂61转动连接,右铰接轴与右上摆臂62转动连接。采用这种方案使得左上摆臂61、右上摆臂62各自独立相对第一铰接件71转动,相较于将左上摆臂61、右上摆臂62铰接在单一铰接轴上而言,避免了左上摆臂61、右上摆臂62相互干扰的风险且左铰接轴711和右铰接轴各自承载负载避免单一铰接轴负载过大出现断裂的风险。
进一步地,在一个示例中,参照图8所示,本申请中的倒三轮摩托车前悬机构能够直接设置在车架9上。具体的,继续参照图1及图8所示,车架9的前部设置有第一连接部91和第二连接部92,第一连接部91与第一铰接件71相连接,第二连接部92与转向支撑连杆4相连接;车架9还设置有复合连接件93,转向杆1与复合连接件93转动连接,阻尼器51的上端固定连接在复合连接件93的下端。采用上述方案,车架9直接与上述前悬机构相连接,相较于现有的倒三轮摩托车而言减少了前悬机构支架的设置,从而有利于整车的轻量化,同时也为整车其他零部件的安装节省了安装空间,整车的装配更加简单方便,且方便安装其他性能组件/结构对车辆性能进行提升。
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技术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应当指出,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其他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技术方案的结合,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倒三轮摩托车前悬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机构、摆臂组件以及与分别与所述摆臂组件和所述转向机构相连接的缓冲组件;
所述转向机构包括转向杆、转向传动连杆、转向节以及转向支撑连杆;所述缓冲组件包括阻尼器以及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套设在所述阻尼器的外侧,所述阻尼器的上端与所述转向机构相连接;摆臂组件,所述摆臂组件包括左上摆臂、右上摆臂、左下摆臂以及右下摆臂;所述阻尼器的下端与所述左下摆臂和所述右下摆臂转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前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杆通过所述转向传动连杆与所述转向节相连接,所述转向节与前轮相连接;所述转向支撑连杆与所述转向节相连接且沿车身延伸方向所述转向支撑连杆设置在所述转向传动连杆的前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前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上摆臂与所述右上摆臂相邻的一端与第一铰接件铰接;所述左下摆臂靠近所述左上摆臂的一端通过第三铰接轴铰接在所述左上摆臂的中部,所述右下摆臂靠近所述右上摆臂的一端通过第四铰接轴铰接在所述右上摆臂的中部;所述左下摆臂与所述右下摆臂临近的一端通过第二铰接轴铰接;所述阻尼器的下端设置有所述第二铰接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前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传动连杆包括左转向传动连杆和右转向传动连杆,所述转向支撑连杆包括左转向支撑连杆和右转向支撑连杆,所述转向节包括左转向节和右转向节;所述左转向传动连杆与所述左转向节之间、所述右转向传动连杆与所述右转向节之间通过万向节相连接;
所述左转向节、左转向支撑连杆、所述左上摆臂分别与第五铰接轴相连接;所述左转向节、所述左转向支撑连杆能够在水平方向上绕所述第五铰接轴转动,所述左上摆臂能够在竖直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五铰接轴上下摆动;所述右转向节、右转向支撑连杆、所述右上摆臂分别与第五铰接轴相连接;所述右转向节、所述右转向支撑连杆能够在水平方向上绕所述第五铰接轴转动,所述右上摆臂能够在竖直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五铰接轴上下摆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前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上摆臂包括左前臂和左后臂,所述左前臂与所述左后臂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三铰接轴;所述右上摆臂包括右前臂和右后臂,所述右前臂与所述右后臂之间设置有所述第四铰接轴;所述左转向支撑连杆与所述右转向支撑连杆通过球头连接轴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前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臂与所述左后臂之间、所述右前臂与所述右后臂之间设置有加强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前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下摆臂与所述右下摆臂二者之一具有中部铰接部,二者之另一设置有分叉铰接部;所述中部铰接部铰接在所述第二铰接轴的中部,所述分叉铰接部铰接在所述第二铰接轴的两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前悬机构,其特征在于,沿竖直方向,所述转向杆、所述阻尼器、所述第二铰接轴的轴线处在一个平面上,且所述转向杆、所述阻尼器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铰接轴的轴线垂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前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铰接轴以及所述第四铰接轴的轴线与所述转向杆的轴线平行且位于所述左前臂与所述左后臂、所述右前臂与所述右后臂之间的距离等分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前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件包括支架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左铰接轴和右铰接轴,所述左铰接轴与所述左上摆臂转动连接,所述右铰接轴与所述右上摆臂转动连接。
CN202322369322.0U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前悬机构 Active CN2206627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69322.0U CN220662755U (zh)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前悬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69322.0U CN220662755U (zh)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前悬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62755U true CN220662755U (zh) 2024-03-26

Family

ID=903306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69322.0U Active CN220662755U (zh)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前悬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627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80125C (zh) 四轮车
US11358672B2 (en) Rolling motor vehicle
US4650210A (en) Saddle type wheeled vehicle for off-road service
KR100319580B1 (ko) 전방서스펜션
JP2001328410A (ja) 鞍乗り型車輌
CN101670757B (zh) 一种用于双体车的前悬架
CN110329023B (zh) 一种轮毂电机用双横臂独立悬架
EP4155179A1 (en) Front chassis system of tilting vehicle
CN113682412A (zh) 一种倒三轮前悬挂机构及倒三轮电动车
CN211195750U (zh) 一种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轮边集成***
CN220662755U (zh)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前悬机构
CN111186270B (zh) 一种具有四控制臂的电动车轮独立悬架结构
CN2601868Y (zh) 一种四轮独立悬挂底盘
EP0847883B1 (en) Motor-vehicle rear suspension
CN117141628A (zh) 一种可倾斜悬挂平衡机构及可倾斜悬挂车辆
US7819216B1 (en) Motorcycle conversion assembly
JPH0767881B2 (ja) トレ−リングア−ム型リヤサスペンシヨン
JPH07232524A (ja) 駆動輪用サスペンション
CN2778662Y (zh) 一种六轮摩托车平衡悬架
CN219857501U (zh) 一种后轴带悬架的助力三轮车
CN220243359U (zh) 一种双摇臂式转向杆装置
CN213056597U (zh) 一种巴哈赛车的悬架结构
CN216070358U (zh) 一种倒三轮前悬挂机构及倒三轮电动车
CN218929114U (zh) 悬架推力组件、扭梁式悬架结构及汽车
CN1651274A (zh) 一种六轮摩托车平衡悬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