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19695U - 一种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19695U
CN220319695U CN202322281954.1U CN202322281954U CN220319695U CN 220319695 U CN220319695 U CN 220319695U CN 202322281954 U CN202322281954 U CN 202322281954U CN 220319695 U CN220319695 U CN 2203196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ste heat
water jacket
heat recovery
liquid outlet
outlet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8195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易小峰
唐德润
王皓
王东东
邓厚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re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re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re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re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8195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196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196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196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xhaust-Gas Circula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包括:发动机余热回收***,用于发动机的余热回收,所述发动机余热回收***包括第一余热回收回路和第二余热回收回路;电池包余热回收***,用于电池包的余热回收,所述电池包余热回收***包括第一电池包余热回收回路和第二电池包余热回收回路;第一回路,用于对发动机进行散热;第二回路,为无余热回收需求时冷媒的流动路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利用三通阀对流过EGR冷却器的冷媒进行分配,进而实现冬季采暖时间短余热回收充分;无余热回收时,发动机散热器的冷媒流量得到提高,有利于增加散热器换热系数及冷媒流量,提高散热器的散热功率,减少夏季极限热平衡工况的失效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合动力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传统的发动机冷却***的冷却液流经路线为水泵-缸体水套-气缸垫-缸盖水套-暖风芯体(或EGR冷却器或调温器座-散热器)-水泵进水口,暖风芯体、EGR冷却器以及调温器座处于并联的状态。一般暖风芯体采用的是常通式结构,不管春夏秋冬,暖风芯体中都有冷却液通过,分流了夏季高温条件下的散热器的冷却液流量,导致散热器热交换性能下降,极限工况下的热平衡测试存在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以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使得发动机冷却***的余热回收结构合理,提高散热性能,减少夏季极限热平衡工况的失效风险。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包括:
发动机余热回收***,用于发动机的余热回收,所述发动机余热回收***包括第一余热回收回路和第二余热回收回路;
电池包余热回收***,用于电池包的余热回收,所述电池包余热回收***包括第一电池包余热回收回路和第二电池包余热回收回路;
第一回路,用于对发动机进行散热;
第二回路,为无余热回收需求时冷媒的流动路径。
如上所述的一种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余热回收回路包括第一水泵、缸体水套、缸盖水套、EGR冷却器、电磁三通阀、PTC加热器、第二水泵、暖风芯体以及电子调节阀,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液端与所述缸体水套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缸体水套的出液端与所述缸盖水套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缸盖水套的出液端与所述EGR冷却器的进液端连通,所述EGR冷却器的出液端与所述电磁三通阀的第一阀口连通,所述电磁三通阀的第二阀口与所述PTC加热器的进液端连通,所述PTC加热器的出液端与第二水泵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液端与所述暖风芯体的进液端连通,所述暖风芯体的出液端与所述电子调节阀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电子调节阀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一水泵的进液端连通。
如上所述的一种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暖风芯体上设有第一温度采集器。
如上所述的一种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余热回收回路包括第一水泵、缸体水套、缸盖水套、EGR冷却器、电磁三通阀、PTC加热器、第二水泵以及热交换器,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液端与所述缸体水套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缸体水套的出液端与所述缸盖水套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缸盖水套的出液端与所述EGR冷却器的进液端连通,所述EGR冷却器的出液端与所述电磁三通阀的第一阀口连通,所述电磁三通阀的第二阀口与所述PTC加热器的进液端连通,所述PTC加热器的出液端与第二水泵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液端与所述热交换器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热交换器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一水泵连通。
如上所述的一种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电池包余热回收回路包括第三水泵、电池包水套以及热交换器,所述第三水泵的出液端与所述电池包水套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电池包水套的出液端与所述热交换器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热交换器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三水泵的进液端连通。
如上所述的一种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电池包余热回收回路包括第三水泵、电池包水套以及第一膨胀水箱,所述第三水泵的出液端与所述电池包水套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电池包水套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一膨胀水箱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第一膨胀水箱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三水泵的进液端连通。
如上所述的一种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电池包水套上设有第二温度采集器。
如上所述的一种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回路包括第一水泵、缸体水套、缸盖水套、调温器以及散热器,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液端与所述缸体水套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缸体水套的出液端与所述缸盖水套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缸盖水套的出液端与所述调温器的第一阀口连通,所述调温器的第二阀口与所述散热器的进液端连通,所述散热器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一水泵的进液端连通,所述调温器的第三阀口与所述第一水泵的进液端连通。
如上所述的一种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回路包括第一水泵、缸体水套、缸盖水套、EGR冷却器以及电磁三通阀,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液端与所述缸体水套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缸体水套的出液端与所述缸盖水套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缸盖水套的出液端与所述EGR冷却器的进液端连通,所述EGR冷却器的出液端与所述电磁三通阀的第一阀口连通,所述电磁三通阀的第三阀口与所述第一水泵的进液端连通。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前述的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利用三通阀对流过EGR冷却器的冷媒进行分配,进而实现冬季采暖时间短余热回收充分;无余热回收时,发动机散热器的冷媒流量得到提高,有利于增加散热器换热系数及冷媒流量,提高散热器的散热功率,减少夏季极限热平衡工况的失效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水泵,2-缸体水套,3-缸盖水套,4-EGR冷却器,5-电磁三通阀,6-PTC加热器,7-第二水泵,8-暖风芯体,9-电子调节阀,10-第一温度采集器,11-热交换器,12-第三水泵,13-电池包水套,14-第一膨胀水箱,15-第二温度采集器,16-调温器,17-散热器,18-第二膨胀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包括发动机余热回收***、电池包余热回收***、第一回路以及第二回路,其中:
发动机余热回收***用于发动机的余热回收,发动机余热回收***包括第一余热回收回路和第二余热回收回路。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一余热回收回路包括第一水泵1、缸体水套2、缸盖水套3、EGR冷却器4、电磁三通阀5、PTC加热器6、第二水泵7、暖风芯体8以及电子调节阀9,第一水泵1的出液端与缸体水套2的进液端连通,缸体水套2的出液端与缸盖水套3的进液端连通,缸盖水套3的出液端与EGR冷却器4的进液端连通,EGR冷却器4的出液端与电磁三通阀5的第一阀口连通,电磁三通阀5的第二阀口与PTC加热器6的进液端连通,PTC加热器6的出液端与第二水泵7的进液端连通,第二水泵7的出液端与暖风芯体8的进液端连通,暖风芯体8的出液端与电子调节阀9的进液端连通,电子调节阀9的出液端与第一水泵1的进液端连通。
在EGR冷却器4与暖风芯体8之间布置电磁三通阀5、PTC加热器6以及第二水泵7,第二水泵7为电子水泵,在第一余热回收回路中,电磁三通阀5的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开启,第三阀口关闭,发动机工作产生的热量由冷媒吸附依次经第一水泵1、缸体水套2、缸盖水套3以及EGR冷却器4后,经电磁三通阀5的第一阀口以及第二阀口依次流经PTC加热器6和第二水泵7后,经暖风芯体8向乘员舱供暖。
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暖风芯体8上设有第一温度采集器10,第一温度采集器10为乘员舱温度采集器,第一温度采集器10可对乘员舱内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进而实现冬季时对乘员舱及时供暖。
第二余热回收回路包括第一水泵1、缸体水套2、缸盖水套3、EGR冷却器4、电磁三通阀5、PTC加热器6、第二水泵7以及热交换器11,第一水泵1的出液端与缸体水套2的进液端连通,缸体水套2的出液端与缸盖水套3的进液端连通,缸盖水套3的出液端与EGR冷却器4的进液端连通,EGR冷却器4的出液端与电磁三通阀5的第一阀口连通,电磁三通阀5的第二阀口与PTC加热器6的进液端连通,PTC加热器6的出液端与第二水泵7的进液端连通,第二水泵7的出液端与热交换器11的进液端连通,热交换器11的出液端与第一水泵1连通。
经EGR冷却器4冷却后的冷媒经电磁三通阀5的第一阀口以及第二阀口依次进入PTC加热器6、第二水泵7以及热交换器11后流回第一水泵1,电磁三通阀5的第三阀口关闭,经PTC加热器6加热后的冷媒到达热交换器11后,向电池包供热。
电池包余热回收***用于电池包的余热回收,电池包余热回收***包括第一电池包余热回收回路和第二电池包余热回收回路。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池包余热回收回路包括第三水泵12、电池包水套13以及热交换器11,第三水泵12的出液端与电池包水套13的进液端连通,电池包水套13的出液端与热交换器11的进液端连通,热交换器11的出液端与第三水泵12的进液端连通。电池包水套13的热量由第三水泵12的冷媒带走经热交换器11将热量转移回收后流回第三水泵12进行循环。
第二电池包余热回收回路包括第三水泵12、电池包水套13以及第一膨胀水箱14,第三水泵12的出液端与电池包水套13的进液端连通,电池包水套13的出液端与第一膨胀水箱14的进液端连通,第一膨胀水箱14的出液端与第三水泵12的进液端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由电池包水套13流出的温度较高的气态冷媒进入第一膨胀水箱14液面以上的区域后冷凝成液态,然后流回第三水泵12进行循环。
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电池包水套13上设有第二温度采集器15,第二温度采集器15为电池温度采集器,可对电池包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进而便于调节电池包的温度在设计范围内。
第一回路用于对发动机进行散热。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一回路包括第一水泵1、缸体水套2、缸盖水套3、调温器16以及散热器17,第一水泵1的出液端与缸体水套2的进液端连通,缸体水套2的出液端与缸盖水套3的进液端连通,缸盖水套3的出液端与调温器16的第一阀口连通,调温器16的第二阀口与散热器17的进液端连通,散热器17的出液端与第一水泵1的进液端连通,调温器16的第三阀口与第一水泵1的进液端连通。
由第一水泵1流出的冷媒在调温器16的作用下,调节进入散热器17的冷媒流量,在散热器17的作用下,对进入散热器17的冷媒进行降温散热后流回第一水泵1,以保证发动机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第二回路为无余热回收需求时冷媒的流动路径。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二回路包括第一水泵1、缸体水套2、缸盖水套3、EGR冷却器4以及电磁三通阀5,第一水泵1的出液端与缸体水套2的进液端连通,缸体水套2的出液端与缸盖水套3的进液端连通,缸盖水套3的出液端与EGR冷却器4的进液端连通,EGR冷却器4的出液端与电磁三通阀5的第一阀口连通,电磁三通阀5的第三阀口与第一水泵1的进液端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电磁三通阀5的第一阀口和第三阀口开启,电磁三通阀5的第二阀口关闭,由第一水泵1流出的冷媒经EGR冷却器4后直接流回第一水泵1进行循环。与此同时,散热器17的冷媒流量提高,有利于增加散热器17的换热系数以及冷媒流量,提高了散热器17的热交换功率,减少了夏季极限热平衡工况的失效风险。
参照图1所示,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还包括第二膨胀水箱18,第二膨胀水箱18的除气管设于高于第二膨胀水箱18内液面的位置,可以有效避免第二膨胀水箱18内冷媒的溢出风险,由于发动机工作产生大量热量,由第一水泵1流出的高温冷媒可由缸盖水套3或者EGR冷却器4后,经缸盖水套3除气与EGR冷却器4除气分别进入第二膨胀水箱18液面以上的区域,气态的高温冷媒在第二膨胀水箱18冷凝后流回第一水泵1进行循环。
在第一回路中,高温的气体冷媒经散热器17除气进入第二膨胀水箱18液面以上的区域冷凝,冷凝后的液态冷媒流回第一水泵1进行循环。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前述的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当车辆采用本申请的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能够合理的利用各个回路,在冬季对乘员舱进行及时供暖,在夏季能够避免在极限热平衡工况下的失效风险。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动机余热回收***,用于发动机的余热回收,所述发动机余热回收***包括第一余热回收回路和第二余热回收回路;
电池包余热回收***,用于电池包的余热回收,所述电池包余热回收***包括第一电池包余热回收回路和第二电池包余热回收回路;
第一回路,用于对发动机进行散热;
第二回路,为无余热回收需求时冷媒的流动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余热回收回路包括第一水泵、缸体水套、缸盖水套、EGR冷却器、电磁三通阀、PTC加热器、第二水泵、暖风芯体以及电子调节阀,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液端与所述缸体水套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缸体水套的出液端与所述缸盖水套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缸盖水套的出液端与所述EGR冷却器的进液端连通,所述EGR冷却器的出液端与所述电磁三通阀的第一阀口连通,所述电磁三通阀的第二阀口与所述PTC加热器的进液端连通,所述PTC加热器的出液端与第二水泵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液端与所述暖风芯体的进液端连通,所述暖风芯体的出液端与所述电子调节阀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电子调节阀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一水泵的进液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暖风芯体上设有第一温度采集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余热回收回路包括第一水泵、缸体水套、缸盖水套、EGR冷却器、电磁三通阀、PTC加热器、第二水泵以及热交换器,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液端与所述缸体水套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缸体水套的出液端与所述缸盖水套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缸盖水套的出液端与所述EGR冷却器的进液端连通,所述EGR冷却器的出液端与所述电磁三通阀的第一阀口连通,所述电磁三通阀的第二阀口与所述PTC加热器的进液端连通,所述PTC加热器的出液端与第二水泵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液端与所述热交换器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热交换器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一水泵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池包余热回收回路包括第三水泵、电池包水套以及热交换器,所述第三水泵的出液端与所述电池包水套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电池包水套的出液端与所述热交换器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热交换器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三水泵的进液端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池包余热回收回路包括第三水泵、电池包水套以及第一膨胀水箱,所述第三水泵的出液端与所述电池包水套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电池包水套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一膨胀水箱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第一膨胀水箱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三水泵的进液端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水套上设有第二温度采集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路包括第一水泵、缸体水套、缸盖水套、调温器以及散热器,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液端与所述缸体水套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缸体水套的出液端与所述缸盖水套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缸盖水套的出液端与所述调温器的第一阀口连通,所述调温器的第二阀口与所述散热器的进液端连通,所述散热器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一水泵的进液端连通,所述调温器的第三阀口与所述第一水泵的进液端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路包括第一水泵、缸体水套、缸盖水套、EGR冷却器以及电磁三通阀,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液端与所述缸体水套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缸体水套的出液端与所述缸盖水套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缸盖水套的出液端与所述EGR冷却器的进液端连通,所述EGR冷却器的出液端与所述电磁三通阀的第一阀口连通,所述电磁三通阀的第三阀口与所述第一水泵的进液端连通。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
CN202322281954.1U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以及车辆 Active CN2203196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81954.1U CN220319695U (zh)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81954.1U CN220319695U (zh)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19695U true CN220319695U (zh) 2024-01-09

Family

ID=89424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81954.1U Active CN220319695U (zh)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196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17076B (zh) 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热管理***及其控制方法
CN110077197A (zh) 一种电动汽车热管理***及方法
CN110978945B (zh) 一种增程式电车热管***及其方法
CN207225022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
CN210821903U (zh) 一种燃料电池车余热利用采暖***
CN114161997B (zh) 双电堆大功率氢燃料电池汽车热管理***
CN114361514A (zh) 一种车用燃料电池热管理***及其控制方法
CN111186340A (zh) 一种电动汽车热量管理***及电动汽车
CN112428766B (zh) 混合动力车热量管理***及管理方法
CN213199402U (zh) 增程式电动车复合热管理***
CN110385963B (zh) 一种电动汽车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218400117U (zh) 车辆热管理***及车辆
CN220319695U (zh) 一种发动机余热回收布置结构以及车辆
CN111746224A (zh) 一种增程式电动汽车热管理***及其控制方法
CN111422026A (zh) 一种增程式电动车冷却***水路结构
CN216002118U (zh) 一种增程式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以及车辆
CN215444214U (zh) 一种发动机热管理***及车辆
CN210153191U (zh) 一种燃油车冷却***
CN220267816U (zh) 一种机油冷却器布置结构以及车辆
CN217124478U (zh) 热管理***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6886623U (zh) 一种液氢燃料电池货车刹车温度控制***
CN212219830U (zh) 一种增程式电动车冷却***水路结构
CN220262614U (zh) 燃料电池汽车热管理***及燃料电池汽车
CN218505682U (zh)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热管理***及汽车
CN216733829U (zh) 一种新能源车辆热分配***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