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55548U - 加强部件的成型模具、加强部件以及缓冲体 - Google Patents

加强部件的成型模具、加强部件以及缓冲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55548U
CN219855548U CN202223434169.7U CN202223434169U CN219855548U CN 219855548 U CN219855548 U CN 219855548U CN 202223434169 U CN202223434169 U CN 202223434169U CN 219855548 U CN219855548 U CN 2198555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member
die
heater
sheet
mo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3416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齐藤诚二
城户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Kogy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Kogy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Kogyo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Kogyo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555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555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Molding Of Porous Articles (AREA)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强部件的成型模具、使用该成型模具制造的加强部件、以及使用该加强部件制造的缓冲体。成型模具用于由片状原材料将与缓冲垫的背侧面一体化的加强部件形成为立体形状,并且具备:上模具部和下模具部、以及内置于所述上模具部和所述下模具部中的至少一者的第一加热器,具有与所述缓冲垫的背侧面的展开形状相应的形状的所述片状原材料能够配置于所述上模具部或所述下模具部,通过所述第一加热器对所述成型模具进行加热,并且将所述片状原材料夹持在所述上模具部与所述下模具部之间。

Description

加强部件的成型模具、加强部件以及缓冲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强部件的成型模具、加强部件以及缓冲体。
背景技术
例如,车辆等所使用的缓冲体有时在由发泡成型体构成的缓冲垫的背侧面配置加强部件来使用。加强部件由将纤维状热塑性树脂形成为片状而成的无纺布等构成。对于加强部件,在利用成型模具进行缓冲垫的发泡成型时,大多将片状的部件以沿着成型模具的方式配置。
另一方面,在利用成型模具进行缓冲垫的发泡成型时,有时也使用形成为立体形状的加强部件。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无纺布成型体的制造方法中,利用成型模具,将由无纺布构成的布料片成型为无纺布成型体。在该无纺布成型体的制造方法中,在对由无纺布构成的布料片进行加热后,在加热后的布料片的成型面加入切口,通过成型模具将布料片成型为立体形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603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无纺布成型体的制造方法中,分别进行对布料片进行加热的工序和将布料片成型为立体形状的工序。因此,用于成型无纺布成型体的作业工序多,作业工序的管理复杂。因此,为了以较少的作业工序形成具有立体形状的无纺布成型体等加强部件,需要进一步努力。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用于形成立体形状的加强部件的作业工序、能够简化作业工序的管理的加强部件的成型模具、使用该成型模具制造的加强部件、以及使用该加强部件制造的缓冲体。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是一种加强部件的成型模具,用于由片状原材料将与缓冲垫的背侧面一体化的加强部件形成为立体形状,所述加强部件的成型模具具备:
上模具部和下模具部;以及
第一加热器,所述第一加热器内置于所述上模具部和所述下模具部中的至少一者,
具有与所述缓冲垫的背侧面的展开形状相应的形状的所述片状原材料能够配置于所述上模具部或者所述下模具部,
构成为通过所述第一加热器对所述成型模具进行加热且将所述片状原材料夹持在所述上模具部与所述下模具部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式是一种加强部件,所述加强部件使用上述所涉及的成型模具制造,
所述加强部件形成为,通过将所述片状原材料夹持在由所述第一加热器和所述第二加热器中的至少一者加热后的所述成型模具的所述上模具部与所述下模具部之间,并使所述片状原材料的至少一部分变形,从而具有所述立体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式是一种缓冲体,所述缓冲体使用上述所涉及的加强部件制造,所述缓冲体具备:
所述加强部件;以及
所述缓冲垫,
所述加强部件配置于具有上侧模具部及下侧模具部的缓冲体用成型模具中的相对于所述下侧模具部打开的所述上侧模具部,
构成所述缓冲垫的发泡原料被注入到所述下侧模具部,
相对于所述下侧模具部关闭所述上侧模具部,使所述发泡原料在由所述上侧模具部及所述下侧模具部形成的型腔内发泡,由此成型将所述加强部件与背侧面一体化后的所述缓冲垫。
实用新型效果
(成型模具和加强部件)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使用在上模具部和下模具部的至少一者中内置有加热器的成型模具。然后,利用加热器对成型模具进行加热,并且将片状原材料夹持在上模具部与下模具部之间。此时,片材状材料的一部分因成型模具的热而变形,形成立体形状的加强部件(形成工序)。
通过这样的构成,片状原材料的加热能够通过在形成片状原材料的形成工序中使用的成型模具进行。因此,根据上述一个方式的成型模具,能够减少用于形成立体形状的加强部件的作业工序,能够简化作业工序的管理。
(缓冲体)
在所述其他方式中,使用所述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立体形状的加强部件。并且,加强部件简单地配置于作为上侧模具部目标的位置(配置工序)。另外,通过配置有加强部件的缓冲垫的成型,在缓冲垫的背侧面的作为目标的位置,能够抑制褶皱的产生而配置加强部件,能够制造将加强部件沿着缓冲垫的背面形状一体化的缓冲体(成型工序)。
附图说明
图1是以从背侧观察的状态示出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缓冲垫的背侧面一体化有加强部件而成的缓冲体的说明图。
图2是以从背侧观察的状态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加强部件的说明图。
图3是立体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具有上模具部、下模具部以及滑动模具部的成型模具的说明图。
图4是通过相当于图3的IV-IV剖面的剖面来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具有上模具部、下模具部及滑动模具部的成型模具的说明图。
图5是通过相当于图3的V-V剖面的剖面来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具有上模具部、下模具部及滑动模具部的成型模具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构成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加强部件的片状原材料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从坯料切割出多个片状原材料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将图4的VIII框部分放大示出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设置于成型模具的磁铁上吸附片状原材料的磁性体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在片状原材料上形成接合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在片状原材料上形成其他接合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1是通过沿着左右方向的剖面来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具有上侧模具部以及下侧模具部的缓冲体用成型模具的说明图。
图12是通过沿着上下方向的剖面来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具有上侧模具部以及下侧模具部的缓冲体用成型模具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 缓冲体
2 缓冲垫
20 发泡原料
201 背面侧
21 主体部
22 袋状部
221 折回部
3 加强部件
30 片状原材料
31 主体部
32 袋状部
321 折回部
33 折弯部
331 狭缝
36 磁性体
37、38 接合部
4 成型模具
401 成型面
41 上模具部
42 下模具部
421 ***部
43 滑动模具部
44 加热器
45 磁铁
5 缓冲体用成型模具
51 上侧模具部
52 下侧模具部
53 型腔
具体实施方式
对上述成型模具、加强部件以及缓冲体所涉及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上述一个方式的成型模具中,也可以构成为,还具备滑动模具部,该滑动模具部能够在与所述上模具部和所述下模具部的开闭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滑动。通过该结构,具有所谓的倒扣(undercut)形状等复杂形状的加强部件的形成变得容易。
在上述一个方式的成型模具中,也可以构成为还具备内置于所述滑动模具部的第二加热器。
在上述一个方式的成型模具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加热器和所述第二加热器使所述成型模具的成型面的表面温度比所述片状原材料的软化点高。通过该结构,容易使片状原材料的至少一部分迅速软化而使其变形。
在上述一个方式的成型模具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加热器和所述第二加热器埋设于所述成型模具的靠近所述成型面的位置。
在上述一个方式的成型模具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是热水配管、通过电气进行发热的电热加热器或板加热器、或者将加热后的油作为载热体的油加热器。
在上述一个方式的成型模具中,也可以构成为,还具备磁铁,该磁铁设置于所述上模具部的成型面或所述下模具部的成型面,所述磁铁对在所述片状原材料设置的磁性体进行吸附,将所述片状原材料配置于设置有所述磁铁的所述成型面。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在成型模具的成型面配置的片状原材料不易发生位置偏移。
在所述其他方式的加强部件中,也可以构成为,形成所述立体形状后的所述加强部件通过切除该加强部件的一部分从而成为用于与所述缓冲垫的背侧面一体化的产品形状。根据该结构,能够调整加强部件的外形形状。
在所述其他方式的加强部件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加强部件具有将所述片状原材料的一部分重叠而接合成的接合部。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加强部件的褶皱的产生。
在所述其他方式的加强部件中,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加强部件的所述片状原材料设置有狭缝。根据该结构,能够美观且立体地形成加强部件。
参照附图对上述成型模具、加强部件以及缓冲体所涉及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如图1及图2所示,本方式的加强部件3的制造方法利用片状原材料30将与缓冲垫2的背侧面201一体化的加强部件3形成为立体形状。在加强部件3的制造方法中,如图3~图5所示,使用具有上模具部41以及下模具部42并在上模具部41以及下模具部42中内置有加热器44的成型模具4,进行准备工序、配置工序以及形成工序。另外,加热器44也可以称为第一加热器以及第二加热器44。
在准备工序中,如图6及图7所示,准备与缓冲垫2的背侧面201的展开形状对应的形状的片状原材料30。在配置工序中,如图8所示,将片状原材料30配置于下模具部42。在形成工序中,如图4和图5所示,在由加热器44加热后的成型模具4的上模具部41与下模具部42之间夹持片状原材料30,使片状原材料30的至少一部分变形,形成立体形状的加强部件3。
以下,详细说明本方式的加强部件3的制造方法(加强部件3以及缓冲体1)。
如图1及图2所示,加强部件3配置于缓冲垫2的背侧面201,构成缓冲体1。图1以从背面侧观察缓冲体1的状态示出,图2以从背面侧观察加强部件3的状态示出。在图1及图2中,用符号H1表示上侧,用符号H2表示下侧。另外,用符号D1表示背侧,用符号D2表示表侧。缓冲体1能够用于构成车辆的座椅等。加强部件3由将纤维状的热塑性树脂形成为片状而得的无纺布等构成。在将缓冲体1配置于座椅框架等骨架体时,加强部件3用于与骨架体接触而减少噪音的产生。
本实施方式的缓冲体1构成车辆座椅的靠背部。缓冲体1的缓冲垫2具有:主体部21;以及将主体部21的上部211及左右的侧部212向背面侧折回而成的折回部221。在缓冲垫2的上部211及左右的侧部212,形成有由折回部221连接成的袋状部22。另外,缓冲垫2的主体部21的背侧位于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后侧。
在缓冲垫2的背侧面201,除了主体部21的背侧面201之外,还包括作为袋状部22(折回部221)的背侧面201的内侧面。加强部件3配置在缓冲垫2的背侧面201的大致整个面。而且,加强部件3具有沿着缓冲垫2的背侧面201形状的形状。加强部件3具有:在缓冲垫2的主体部21的背侧面201配置的主体部31;和在缓冲垫2的袋状部22的背侧面201配置的袋状部32。袋状部32具有将折回部321相连而成的形状,该折回部321是将主体部31的上部311及左右的侧部312向背面侧折回而成。
如图2及图6所示,在加强部件3的主体部31,用于使缓冲体1容易挠曲的多个变形用开口部341沿上下方向形成为长条状。另外,在加强部件3的一个侧部还形成有气囊用开口部342,该气囊用开口部342用于使配置于座椅内的气囊在工作时容易向座椅的外部伸出。
加强部件3是使片状原材料30立体变形并局部接合而成的部件。在片状原材料30中,在形成山形状的折弯部33的位置存在设置有狭缝331的部分。如图10所示,狭缝331是为了形成折弯部33而设置,折弯部33由片状原材料30的位于狭缝331的两侧的部分重叠成两层以上而接合成。通过狭缝331,能够将片状原材料30外观良好且立体地弯折。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加强部件3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片状原材料30通过在配置工序之前进行准备工序,从而形成为规定的片形状。在配置工序中配置于成型模具4的片状原材料30在准备工序中,从长条状的坯料300裁切成接近加强部件3展开形状的规定的片形状。在从坯料300切出的片状原材料30上形成有变形用开口部341、气囊用开口部342、头枕用***孔343、狭缝331等。
通过将在配置工序中使用的片状原材料30切割成规定的片形状,从而能够将多个片状原材料30以坯料300中相互邻接地在横向排列的状态切下。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少在片状原材料30的坯料中不被使用被而舍弃的部分,能够使片状原材料30的成品率良好。
构成片状原材料30的纤维状热塑性树脂具有100℃以下的软化点,以能够通过成型模具4迅速软化。成型模具4中的加热器44构成为将片状原材料30加热至软化点以上的温度。软化点是指在热塑性树脂等材料被加热时开始变形或软化的温度。换言之,软化点也被称为软化温度,表示从硬的状态变化为柔软且能够塑性变形的状态的温度。
如图8所示,在片状原材料30的适当部位的缘部设置有磁性体36,磁性体36用于容易进行沿着成型模具4的成型面401的配置。磁性体36用于吸附于在成型模具4的成型面401设置的磁铁45,保持片状原材料30相对于成型模具4的配置位置。作为磁性体36,例如使用装订机等固定针、铁粉带、磁铁等。
(成型模具4)
如图3至图5所示,将加强部件3形成为立体形状的成型模具4由上模具部41、下模具部42以及滑动模具部43构成。成型模具4构成为以主体部31的表侧面302朝向上侧的状态形成加强部件3。上模具部41按压加强部件3的表侧面302,下模具部42构成为支承加强部件3的背侧面301。滑动模具部43被分割成3个而形成为:在从侧方与上模具部41和下模具部42配合的状态下,将加强部件3的上部311和左右的侧部312分别压入。
下模具部42的成型面401形成为沿着加强部件3的立体形状的形状。如图3~图5及图8所示,在下模具部42中的与袋状部32(折回部32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上表面向上方***且从下模具部42的中央部分向外方突出的***部421。
本方式的片状原材料30中的形成有袋状部32(折回部321)的部位配置于下模具部42的***部421的成型面401。在***部421的成型面401设置有磁铁45,该磁铁45用于吸附片状原材料30的磁性体36。本方式的磁铁45以表面的一部分在成型面401露出的状态埋设于***部421。换言之,***部421的成型面401的一部分由磁铁45的表面形成。
磁铁45分散配置在***部421的成型面401的多个部位。另外,磁铁45与片状原材料30中的设置有缘部的磁性体36的位置对应地设置于***部421的成型面401。通过在下模具部42的***部421的多个磁铁45上吸附片状原材料30的多个磁性体36,从而能够将片状原材料30以难以发生位置偏移的状态稳定地配置在下模具部42中的目标位置。
如图3所示,上模具部41的成型面401形成为与下模具部42的成型面401对置地夹持片状原材料30的形状。滑动模具部43能够在与上模具部41和下模具部42的开闭方向K交叉的方向(在本方式中为正交的方向)上滑动。3个滑动模具部43通过将片状原材料30夹持在滑动模具部43与下模具部42或上模具部41之间,从而在片状原材料30形成袋状部32。袋状部32形成所谓的倒扣形状,能够通过使用滑动模具部43而形成及脱模。
如图2、图4及图5所示,对加强部件3的上部进行按压的滑动模具部43主要形成加强部件3的上部311的折回部321。对加强部件3的左右的侧部312进行按压的一对滑动模具部43主要形成加强部件3的左右的侧部312的折回部321。
本方式的加热器44分别埋设于上模具部41、下模具部42以及滑动模具部43。加热器44埋设在上模具部41、下模具部42以及滑动模具部43中的靠近成型面401的位置即可。本方式的加热器44由在工厂中使用的有热水流动的热水配管构成。另外,加热器44也可以代替使用热水配管,而使用通过电气进行发热的电热加热器或板加热器、或者将加热后的油作为载热体的油加热器等。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在成型模具4中埋设加热器44,从而相比于与成型模具4独立地设置加热装置的情况,能够减小设置装置所需的空间。
(加强部件3的制造方法的详细情况)
在将片状原材料30成型为立体形状的加强部件3时,进行准备工序、配置工序以及形成工序。如图6及图7所示,在准备工序中,对长条状的坯料300进行冲压加工(裁切加工),形成多个片状原材料30。如图3及图8所示,在配置工序中,将片状原材料30配置于下模具部42。此时,通过使片状原材料30中的多个磁铁36吸附于***部421中的多个磁铁45,从而能够将片状原材料30固定于下模具部42。
在配置工序中,片状原材料30中的形成有袋状部32(折回部321)的部位以与下模具部42的***部421的形状相匹配地弯折的方式配置于***部421。如图2及图9所示,在片状原材料30上,在上部311与左右的侧部312之间的角部313附近,设定有形成接合部37的部分。形成该接合部37的部分以片状原材料30的一部分重叠成三层以上的方式弯折而配置于***部421。通过接合部37,在之后的形成工序中,能够抑制加强部件3的褶皱的产生,从而能够由片状原材料30将加强部件3形成为期望的形状。
另外,如图2所示,在将片状原材料30立体地配置于***部421时,在一个侧部312的下侧部分的附近设定设置有作为切口的狭缝331的部分。设置有该狭缝331的部分以片状原材料30的位于狭缝331两侧的部分重叠成两层以上的方式弯折而配置于***部421。
在配置工序中,利用埋设于上模具部41、下模具部42以及滑动模具部43的加热器44,分别对上模具部41、下模具部42以及滑动模具部43进行加热。在本方式中,在进行配置工序及形成工序的期间,始终在构成加热器44的热水配管中流动热水,上模具部41、下模具部42及滑动模具部43分别始终被加热。
而且,特别是在形成工序中,通过加热器44的加热,使上模具部41、下模具部42及滑动模具部43中的各成型面401的表面温度比片状原材料30的软化点高。片状原材料30的软化点在70℃以上且小于100℃的范围内,本方式的加热器44将上模具部41、下模具部42及滑动模具部43加热至100℃。
如图4及图5所示,在形成工序中,在下模具部42配置有片状原材料30之后,相对于下模具部42关闭多个滑动模具部43,上模具部41相对于下模具部42以及多个滑动模具部43关闭。并且,片状原材料30被上模具部41、下模具部42及多个滑动模具部43夹持。另外,根据所制造的加强部件3的形状,也可以在将片状原材料30配置于下模具部42之后,将上模具部41相对于下模具部42关闭,再将多个滑动模具部43相对于下模具部42以及上模具部41关闭。
在形成工序中,片状原材料30被加热后的上模具部41、下模具部42及多个滑动模具部43夹持,由此片状原材料30因从上模具部41、下模具部42及多个滑动模具部43传递的热而软化。在片状原材料30软化时,片状原材料30成为适度熔融的状态。
然后,软化后的片状原材料30沿着上模具部41、下模具部42及多个滑动模具部43的各成型面401变形,通过各成型面401进行冲压成型。此时,如图2所示,在片状原材料30的袋状部32中的、上部311与左右的侧部312之间的角部313附近,如图9所示,形成有将片状原材料30的一部分重叠成三层以上而接合成的接合部37。另外,此时,如图2所示,在片状原材料30的一个侧部312的下侧部分的附近,如图10所示,形成片状原材料30中的位于狭缝331两侧的部分重叠成两层以上而接合成的接合部38。
接着,在形成工序中,将通过上模具部41、下模具部42及多个滑动模具部43来夹持片状原材料30的状态维持规定时间。由此,从片状原材料30形成立体形状的加强部件3。之后,上模具部41和多个滑动模具部43相对于下模具部42打开(退避),从下模具部42取出加强部件3。
(作用效果)
在本方式的加强部件3的制造方法中,使用在上模具部41、下模具部42及多个滑动模具部43中内置有加热器44的成型模具4。而且,在形成工序中,在已被加热器44加热的上模具部41、下模具部42及多个滑动模具部43之间夹持片状原材料30。此时,片状原材料30的一部分通过上模具部41、下模具部42以及多个滑动模具部43的热量而熔融并接合,形成立体形状的加强部件3。
通过这样的结构,片状原材料30的加热能够通过在形成片状原材料30的形成工序中使用的成型模具4来进行。因此,根据本方式的加强部件3的制造方法,能够减少用于形成立体形状的加强部件3的作业工序,能够简化作业工序的管理。
<实施方式2>
本方式表示使用了通过加强部件3的制造方法制造的立体形状的加强部件3的缓冲体1的制造方法。在缓冲体1的制造方法中,进行配置工序、注入工序及成型工序,成型将加强部件3与缓冲垫2的背侧面201一体化而得到的缓冲体1。在缓冲体1的制造方法中,以将立体形状的加强部件3与背侧面201一体化的方式将缓冲垫2发泡成型。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缓冲体1的制造方法中,使用具有用于成型缓冲体1的上侧模具部51及下侧模具部52的缓冲体用成型模具5。上侧模具部51构成为,对配置有加强部件3的缓冲垫2的背侧面201进行成型,下侧模具部52对缓冲垫2的表侧面进行成型。
在配置工序中,在相对于下侧模具部52打开的上侧模具部51配置加强部件3。此时,由于加强部件3被形成为立体形状,从而能够容易地将加强部件3配置于上侧模具部51的期望的位置。接着,在注入工序中,将构成缓冲垫2的发泡原料20注入到下侧模具部52内。发泡原料20是在热塑性树脂的液态原材料中含有发泡剂的原料。
接着,在成型工序中,相对于下侧模具部52关闭上侧模具部51。并且,在由上侧模具部51和下侧模具部52形成的型腔53内,发泡原料20在下侧模具部52与加强部件3之间发泡而流动,发泡原料20被填充到型腔53内。由此,在型腔53内,成型有将加强部件3与背侧面201一体化后的缓冲垫2,制造具有缓冲垫2和加强部件3的缓冲体1。之后,上侧模具部51相对于下侧模具部52打开,从上模具部41取出制造后的缓冲体1。
在本方式的缓冲体1的制造方法中,使用通过加强部件3的制造方法制造的立体形状的加强部件3。而且,在配置工序中,能够将加强部件3简单地配置于上侧模具部51的目标位置。另外,在成型工序中,通过配置有加强部件3的缓冲垫2的成型,在缓冲垫2的背侧面201的目标位置配置希望形状的加强部件3。因此,在缓冲垫2的成型时,也能够抑制在加强部件3产生褶皱,能够制造具有沿着缓冲垫2的背侧面201的形状无褶皱地一体化而成的加强部件3的缓冲体1。
本实施方式的加强部件3与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部件相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示出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所示的结构要素也与实施方式1的结构要素相同。
<其他实施方式>
立体形状的加强部件3也可以在加强部件3的制造方法中形成后,切除不需要的端部。更具体而言,也可以在加强部件3的制造方法的形成工序之后,进行切除工序,即:切除立体形状的加强部件3的一部分,将加强部件3形成为用于与缓冲垫2的背侧面201一体化的产品形状。
在该情况下,通过切除加强部件3的一部分,从而能够调整加强部件3的外形形状。另外,在该情况下,在准备片状原材料30时,片状原材料30也可以形成为大致的形状,因此能够容易地准备片状原材料30。
另外,在加强部件3未形成有袋状部32的情况、加强部件3为单纯的形状的情况下,不需要滑动模具部43,成型模具4也可以由上模具部41和下模具部42构成。例如,在制造构成座椅的就座部的缓冲体1的加强部件3的情况下,有时不需要滑动模具部43。
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定于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一步构成不同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实用新型包括各种变形例、等同范围内的变形例等。

Claims (16)

1.一种加强部件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
用于由片状原材料将与缓冲垫的背侧面一体化的加强部件形成为立体形状,所述加强部件的成型模具具备:
上模具部和下模具部;以及
第一加热器,所述第一加热器内置于所述上模具部和所述下模具部中的至少一者,
具有与所述缓冲垫的背侧面的展开形状相应的形状的所述片状原材料能够配置于所述上模具部或者所述下模具部,
所述成型模具构成为通过所述第一加热器对所述成型模具进行加热且将所述片状原材料夹持在所述上模具部与所述下模具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部件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滑动模具部,所述滑动模具部能够在与所述上模具部和所述下模具部的开闭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强部件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内置于所述滑动模具部的第二加热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强部件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使所述成型模具的成型面的表面温度高于所述片状原材料的软化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强部件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热器和所述第二加热器埋设于所述成型模具的靠近成型面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强部件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热器是热水配管、通过电气进行发热的电热加热器或板加热器、或者将加热后的油作为载热体的油加热器。
7.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强部件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加热器是热水配管、通过电气进行发热的电热加热器或板加热器、或者将加热后的油作为载热体的油加热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强部件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磁铁,所述磁铁设置于所述上模具部的成型面或所述下模具部的成型面,
所述磁铁吸附在所述片状原材料设置的磁性体,将所述片状原材料配置于设置有所述磁铁的所述成型面。
9.一种加强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使用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型模具制造,
所述加强部件形成为,通过将所述片状原材料夹持在由所述第一加热器加热后的所述成型模具的所述上模具部与所述下模具部之间,并使所述片状原材料的至少一部分变形,从而具有所述立体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强部件,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立体形状后的所述加强部件通过切除该加强部件的一部分而成为用于与所述缓冲垫的背侧面一体化的产品形状。
11.一种加强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使用权利要求3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型模具制造,
所述加强部件形成为,通过将所述片状原材料夹持在由所述第二加热器加热后的所述成型模具的所述上模具部与所述下模具部之间,并使所述片状原材料的至少一部分变形,从而具有所述立体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强部件,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立体形状后的所述加强部件通过切除该加强部件的一部分而成为用于与所述缓冲垫的背侧面一体化的产品形状。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强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具有将所述片状原材料的一部分重叠而接合成的接合部。
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强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强部件的所述片状原材料设置有狭缝。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强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强部件的所述片状原材料设置有狭缝。
16.一种缓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体是使用权利要求9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强部件制造而成,
所述缓冲体具备:
所述加强部件;以及
所述缓冲垫,
所述加强部件配置于具有上侧模具部和下侧模具部的缓冲体用成型模具中的相对于所述下侧模具部打开的所述上侧模具部,
构成所述缓冲垫的发泡原料被注入到所述下侧模具部,
相对于所述下侧模具部关闭所述上侧模具部,使所述发泡原料在由所述上侧模具部和所述下侧模具部形成的型腔内发泡,由此成型将所述加强部件与背侧面一体化后的所述缓冲垫。
CN202223434169.7U 2022-03-11 2022-12-21 加强部件的成型模具、加强部件以及缓冲体 Active CN21985554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38178A JP2023132698A (ja) 2022-03-11 2022-03-11 補強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補強部材を用いたクッション体の製造方法
JP2022-038178 2022-03-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55548U true CN219855548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065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34169.7U Active CN219855548U (zh) 2022-03-11 2022-12-21 加强部件的成型模具、加强部件以及缓冲体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132698A (zh)
CN (1) CN219855548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32698A (ja) 2023-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05733B2 (ja) クッション要素およびそれを生産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金型
US11427117B2 (en) Panel assembly with molded foam backing
EP3768505B1 (en) Seat trim covers and process for molding cover materials for seating applications
WO2016103986A1 (ja) 車両用シートおよび車両用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GB1560565A (en) Method of producing foamed plastic cushion or the like having integral sheet material cover and apparatus therefor
JP2015091628A (ja) 成形体、成形体の製造方法、車両用シート材、および車両用シート材の製造方法
JP5951439B2 (ja) シート用バックパッ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9855548U (zh) 加强部件的成型模具、加强部件以及缓冲体
JP6345230B2 (ja) 車両用の背もたれのフレームを形成する方法
JP6641564B2 (ja) パッド
KR102200966B1 (ko) 차량용 시트백 프레임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KR102165285B1 (ko) 리얼 스티치가 형성된 내장재의 인서트 사출 공법
KR20210005755A (ko) Img 원단을 이용한 내장재 제조방법
JP6036026B2 (ja) 車両内装品の製造方法
KR20130029443A (ko) 가변 밀도 시팅 재료를 형성하는 시스템 및 장치
JP3565961B2 (ja) 積層成形品の製造方法と製造用金型
WO2005025379A1 (ja) 座や背凭れ、パーティション等として機能する構造物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方法により製造された構造物
JP2015009539A (ja) 板状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KR102200970B1 (ko) 차량용 시트백 프레임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6305684B2 (ja) 表皮一体発泡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2011115495A (ja) シート用バックパッ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787746B2 (ja) ダクト入りシートパッ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71914B2 (ja) シート用バックパッドの製造方法
JP2012240308A (ja) 車両用内装材の製造方法
KR102088497B1 (ko) 일체형 원단을 이용한 내장재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