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36848U - 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后排座椅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后排座椅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36848U
CN219236848U CN202223255175.6U CN202223255175U CN219236848U CN 219236848 U CN219236848 U CN 219236848U CN 202223255175 U CN202223255175 U CN 202223255175U CN 219236848 U CN219236848 U CN 2192368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armrests
supporting
rear seat
height adjus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5517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莫雪峰
陶辰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bo Auto Parts Tai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obo Auto Parts Tai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bo Auto Parts Tai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Nobo Auto Parts Tai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5517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368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368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368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后排座椅及汽车,所述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包括支撑单元和驱动部;支撑单元包括多个支撑板,各支撑板的顶部与扶手转动相连,底部与车身转动相连,且各支撑板因转动能够处于叠设于扶手和车身之间的初始状态,以及支撑于扶手和车身之间的支撑状态。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通过设于扶手和车身之间的多个支撑板,各支撑板因转动能够处于叠设于扶手和车身之间的初始状态,以及支撑于扶手和车身之间的支撑状态,不仅能够对扶手的高度进行调节,而且通过改变支撑板的支撑高度,即可对扶手的高度进行任意的调节,从而利于提高扶手在使用中的舒适性,并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后排座椅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的汽车后排座椅,以及具有该汽车后排座椅的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于汽车性能的需求越来越高,汽车后排座椅扶手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汽车座椅中。现有技术中,扶手布置在后排座椅靠背的中间位置,具有较好的实用性。但扶手的高度调节装置因为结构设计部合理,存在结构复杂的缺点,不仅使得布置困难,而且还会增加生产成本。另外,高度调整装置只能使扶手具有两个位置,难以满足不同身高的人们的使用需求,导致扶手的舒适性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以便于对扶手的高度进行调节,且具有较好的调节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包括支撑单元和驱动部;所述支撑单元包括沿整车长度方向依次设于扶手和车身之间的多个支撑板,各所述支撑板的顶部与所述扶手转动相连,底部与车身转动相连,且各所述支撑板因转动能够处于叠设于所述扶手和所述车身之间的初始状态,以及支撑于所述扶手和所述车身之间的支撑状态;
所述驱动部设置在所述车身上,并与其一所述支撑板传动连接,且所述驱动部用于驱使各所述支撑板在所述初始状态和所述支撑状态之间切换。
进一步的,所述车身和所述扶手上分别转动设有沿整车长度方向上下交错设置的多个转轴;各所述支撑板通过多个所述转轴首尾依次相接的连接于所述扶手和所述车身之间,且各所述转轴中具有与其一所述支撑板固连在一起的第一转轴;所述驱动部通过所述第一转轴驱动各所述支撑板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部通过减速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一转轴传动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减速传动机构包括设于所述驱动部的动力输出端上的主动齿轮,以及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上的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啮合相连。
进一步的,各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转动连接部,相邻所述支撑板的首端与尾端处的所述转动连接部交错设置,并连接于同一所述转轴上。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的数量为三个。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部采用电机。
进一步的,至少其一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加强结构;和/或,至少其一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减重孔。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通过设于扶手和车身之间的多个支撑板,各支撑板因转动能够处于叠设于扶手和车身之间的初始状态,以及支撑于扶手和车身之间的支撑状态,不仅能够对扶手的高度进行调节,而且通过改变支撑板的支撑高度,即可对扶手的高度进行任意的调节,从而利于提高扶手在使用中的舒适性,并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通过转轴使得多个支撑板首尾依次相接,利于提高支撑单元的在初始状态和支撑状态下的结构稳定性,通过第一转轴驱使各支撑板转动,则利于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设置减速传动机构,利于提高驱动部对第一转轴的驱动效果,而能够提高支撑单元的状态切换效果。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结构简单,两者配合的传动稳定性较高。
另外,通过设置转动连接部利于支撑板的安装,而转动连接部交错设置,则利于两个支撑板连接在同一转轴上。通过三个支撑板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便于布置实施。电机的产品成熟,且驱动效果好。加强结构利于提高支撑板的结构强度,减重孔利于降低支撑单元的生产成本。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后排座椅,包括座椅本体,以及设于所述座椅本体中部的扶手,所述扶手和车身之间设有如上所述的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后排座椅,通过设置如上所述的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能够对扶手的高度进行调节,而利于提高汽车后排座椅的舒适性。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所述汽车上设有如上所述的汽车后排座椅。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与上述的汽车后排座椅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支撑单元和连接板在其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支撑单元和连接板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三个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扶手骨架;2、底板;3、电机;4、连接板;5、第一转轴;6、前支撑板;7、中支撑板;8、后支撑板;9、第二转轴;
301、主动齿轮;401、前连接孔;402、后连接孔;501、从动齿轮;601、第一加强凸起;602、第一减重孔;603、第一下连接臂;604、第一上连接臂;701、第二加强凸起;702、第二下连接臂;703、第二上连接臂;801、第三加强凸起;802、第二减重孔;803、第三上连接臂;804、第三下连接臂。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背”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在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是以汽车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为基准进行定义的。其中,汽车的上下方向也即汽车的高度方向(Z向),汽车的前后方向也即汽车的长度方向(X向),汽车的左右方向也即汽车的宽度方向(Y向)。另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整体构成上,其包括支撑单元和驱动部。其中,支撑单元包括沿整车长度方向依次设于扶手和车身之间的多个支撑板,各支撑板的顶部与扶手转动相连,底部与车身转动相连,且各支撑板因转动能够处于叠设于扶手和所述车身之间的初始状态,以及支撑于扶手和车身之间的支撑状态。驱动部设置在车身上,并与其一支撑板传动连接,且驱动部用于驱使各支撑板在初始状态和支撑状态之间切换。
基于如上整体介绍,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和图2中所示。为凸显本实施例中支撑单元和驱动部的结构,图中仅示意出了扶手骨架1的结构,以及车身上的底板2,连接于底板2上的连接板4,支撑单元具体设于扶手骨架1和连接板4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车身和扶手上分别转动设有沿整车长度方向上下交错设置的多个转轴。各支撑板通过多个转轴首尾依次相接的连接于扶手和车身之间,且各转轴中具有与其一支撑板固连在一起的第一转轴5。驱动部通过第一转轴5驱动各支撑板。
此处,通过多个转轴使得多个支撑板首尾依次相接,利于提高支撑单元的在初始状态和支撑状态下的结构稳定性,而通过第一转轴5驱使各支撑板转动,则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另外,通过多个支撑板首尾依次相连地连接于扶手骨架1和连接板4之间,利于形成多个三角形结构,利用三角形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从而利于提高支撑单元在使用中的稳定性。
为便于各支撑板的安装,本实施例中,各支撑板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转动连接部,相邻支撑板的首端与尾端处的转动连接部交错设置,并连接于同一转轴上。如此设置,便于使得两个支撑板能够通过同一转轴相连,从而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具体结构上,如图1至图4中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撑板的数量为三个,如此设置,使得支撑状态下的三个支撑板相连呈N形,此处三个支撑板的结构简单,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且便于布置实施。为便于对下文进行描述,按照沿整车长度方向由前向后的顺序将三个支撑板分别称为前支撑板6、中支撑板7以及后支撑板8。作为优选的,中支撑板7的底部与第一转轴5固定相连,如此利于提高使用稳定性。当然,除了仅采用中支撑板7与第一转轴5固连外,还可仅通过后支撑板8的底部与第一转轴5固连,此时也能满足使用需求。
如图6中所示,前支撑板6顶部的转动连接部为沿前支撑板6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上连接臂604,各第一上连接臂604上设有沿前支撑板6宽度方向贯通设置的第一上连接孔。前支撑板6底部的转动连接部为沿前支撑板6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下连接臂603,且各第一下连接臂603上设有沿前支撑板6宽度方向贯通设置的第一下连接孔。
仍参照图6中所示,中支撑板7顶部的转动连接部为沿中支撑板7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上连接臂703,各第二上连接臂703上设有沿中支撑板7宽度方向贯通设置的第二上连接孔。中支撑板7底部的转动连接部为沿中支撑板7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下连接臂702,且各第二下连接臂702上设有沿中支撑板7宽度方向贯通设置的第二下连接孔。
同样的,后支撑板8顶部的转动连接部为沿后支撑板8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三上连接臂803,各第三上连接臂803上设有沿后支撑板8宽度方向贯通设置的第三上连接孔。后支撑板8底部的转动连接部为沿后支撑板8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三下连接臂804,且各第三下连接臂804上设有沿后支撑板8宽度方向贯通设置的第三下连接孔。
另外,结合图4和图5中所示,对应于各第一下连接臂603,在连接板4上设有沿其宽度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一下连接凸起,且相邻两第一下连接凸起之间设有第一缺口。因第一下连接凸起的设置,使得连接板4上形成有间隔布置的多个前连接孔401。对应于各第二下连接臂702和第三下连接臂804,在连接板4上设有沿其宽度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二下连接凸起,且相邻两第二下连接凸起之间设有第二缺口。因第二下连接凸起的设置,使得连接板4上形成有间隔布置的多个后连接孔402。
其中,对应于前支撑板6和中支撑板7的顶部,在扶手骨架1上转动设有其一上述的转轴,该转轴穿经第一上连接孔和第二上连接孔设置,从而将前支撑板6和中支撑板7与扶手骨架1转动相连。在各前连接孔401中转动设有其一上述的转轴,前支撑板6的底部经由第一下连接孔转动设于转轴上。
另外,第一转轴5穿经各后连接孔402而转动设于连接板4上,中支撑板7经由第二下连接孔固定连接于第一转轴5上,后支撑板8经由第三下连接孔转动设于第一转轴5上。而扶手骨架1上还转动设有穿经各第三上连接孔设置的转轴,以实现后支撑板8顶部与扶手骨架1之间的转动连接。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的驱动部通过减速传动机构与第一转轴5传动相连。此处,驱动部优选采用电机3,其产品成熟,驱动效果好。如图1和图2所示,减速传动机构包括设于电机3的动力输出端上的主动齿轮301,以及设于第一转轴5上的从动齿轮501,主动齿轮301与从动齿轮501啮合相连。为便于布置实施,在车身上转动设有第二转轴9,电机3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二转轴9的一端相连,从动齿轮501设置在第二转轴9上。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支撑板7的数量除了采用三个外,还可根据使用需求进行适应性的增加,只要满足使用需求即可。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支撑单元的使用效果,至少其一支撑板上设有加强结构,如此利于提高支撑板的结构强度。而为进一步降低生产质量,至少其一支撑板上设有减重孔。当然,还可根据使用需求,仅设置加强结构或减重孔。
详细结构上,参照图6中所示,前支撑板6上的加强结构包括由前支撑板6的一侧向另一侧凸出的第一加强凸起601,且第一加强凸起601在前支撑板6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并为沿前支撑板6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前支撑板6的中部设有第一减重孔602。
中支撑板7上的加强结构包括位于自身宽度方向两侧的第二加强凸起701,各第二加强凸起701起沿中支撑板7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后支撑板8的加强结构包括由后支撑板8的一侧向另一侧凸出的第三加强凸起801,且第三加强凸起801在后支撑板8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并为沿后支撑板8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此外,后支撑板8的中部设有第二减重孔802。当然,各加强凸起的布置方式不限于上述的沿支撑板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具体实施时,可根据使用需求进行灵活布置。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支撑板还可包括扣合相连的内板和外板,如此,利于进一步提高支撑板的结构强度,而提高支撑单元的支撑稳定性。当然,仅其一支撑板采用内板和外板的结构方式,而其他支撑板为单一板体的方案也是可行的,只要满足使用需求即可。
本实施例中,支撑单元处于初始状态时,前支撑板6、中支撑板7和后支撑板8由下至上叠置于扶手骨架1和连接板4之间。当需要将扶手高度调高时,电机3驱使主动齿轮301正向转动,并经由从动齿轮501和转轴带动第一转轴5和中支撑板7朝向车身后部转动,此时中支撑板7能够带动前支撑板6和后支撑板8同时向后转动,进而使得三个支撑板在扶手骨架1和车身之间的支撑高度变高,直至调整到目标高度,电机3停止对第一转轴5的驱使并保持,从而将扶手的高度调高。
而需要将扶手的高度调低时,电机3驱使主动齿轮301反向转动,并经由从动齿轮501和转轴带动第一转轴5和中支撑板7朝向车身前部转动,此时中支撑板7能够带动前支撑板6和后支撑板8同时向前转动,进而使得三个支撑板在扶手骨架1和车身之间的支撑高度变低,直至调整到目标高度,电机3停止对第一转轴5的驱使并保持,从而将扶手的高度调低。
本实施例所述的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通过设于扶手和车身之间的多个支撑板,各支撑板因转动能够处于叠设于扶手和车身之间的初始状态,以及支撑于扶手和车身之间的支撑状态,不仅能够对扶手的高度进行调节,而且通过改变支撑板的支撑高度,即可对扶手的高度进行任意的调节,从而利于提高扶手在使用中的舒适性,并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汽车后排座椅,包括座椅本体,以及设于座椅本体中部的扶手,扶手和车身之间设有如上所述的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
本实施例所述的汽车后排座椅,通过设置如上所述的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能够对扶手的高度进行调节,而利于提高汽车后排座椅的舒适性。
除此之外,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汽车,汽车上设有如上所述的汽车后排座椅。本实施例所述的汽车,与上述的汽车后排座椅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支撑单元和驱动部;
所述支撑单元包括沿整车长度方向依次设于扶手和车身之间的多个支撑板,各所述支撑板的顶部与所述扶手转动相连,底部与车身转动相连,且各所述支撑板因转动能够处于叠设于所述扶手和所述车身之间的初始状态,以及支撑于所述扶手和所述车身之间的支撑状态;
所述驱动部设置在所述车身上,并与其一所述支撑板传动连接,且所述驱动部用于驱使各所述支撑板在所述初始状态和所述支撑状态之间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和所述扶手上分别转动设有沿整车长度方向上下交错设置的多个转轴;
各所述支撑板通过多个所述转轴首尾依次相接的连接于所述扶手和所述车身之间,且各所述转轴中具有与其一所述支撑板固连在一起的第一转轴(5);
所述驱动部通过所述第一转轴(5)驱动各所述支撑板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通过减速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一转轴(5)传动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速传动机构包括设于所述驱动部的动力输出端上的主动齿轮(301),以及设于所述第一转轴(5)上的从动齿轮(501),所述主动齿轮(301)与所述从动齿轮(501)啮合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转动连接部,相邻所述支撑板的首端与尾端处的所述转动连接部交错设置,并连接于同一所述转轴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板的数量为三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采用电机(3)。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其一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加强结构;
和/或,至少其一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减重孔。
9.一种汽车后排座椅,包括座椅本体,以及设于所述座椅本体中部的扶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扶手和车身之间设有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上设有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后排座椅。
CN202223255175.6U 2022-12-05 2022-12-05 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后排座椅及汽车 Active CN2192368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55175.6U CN219236848U (zh) 2022-12-05 2022-12-05 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后排座椅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55175.6U CN219236848U (zh) 2022-12-05 2022-12-05 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后排座椅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36848U true CN219236848U (zh) 2023-06-23

Family

ID=86839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55175.6U Active CN219236848U (zh) 2022-12-05 2022-12-05 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后排座椅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368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63607B2 (en) Reclining device for seats in vehicles
CN106965727B (zh) 拟人化的可枢转的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
US11065996B2 (en) Vehicle seat
WO2021036222A1 (zh) 汽车座椅及包含其的汽车
US20150130248A1 (en) Powered head restraint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11567732U (zh) 一种便于后排进出且靠背可放平的汽车座椅
US20090273220A1 (en) Ottoman Device
CN202641431U (zh) 座椅靠背上部可调机构
CN217495887U (zh) 座椅骨架和车辆
CN110435506B (zh) 零重力座椅及包含其的汽车
CN219236848U (zh) 后排座椅的扶手高度调节装置、后排座椅及汽车
US20130284874A1 (en) Seat underframe for motor vehicle seats
WO2023174112A1 (zh) 座椅本体、座椅和车辆
CN218892464U (zh) 零重力车辆座椅及座椅骨架
KR20120136556A (ko) 차량 시트용 레그 레스트 장치
CN218021288U (zh) 一种电动肩部结构及座椅
CN114261320B (zh) 一种靠背向后翻转与座垫齐平的座椅结构及调节方法
CN103895536A (zh) 一种座椅角度调节装置
CN219133940U (zh) 腿托装置、座椅和车辆
CN215552674U (zh) 一种汽车座椅和汽车
CN218141155U (zh) 座靠联动式汽车座椅
CN216993986U (zh) 用于座椅的肩部调节装置、座椅和车辆
CN117507962A (zh) 车辆的座椅骨架和车辆
CN220700962U (zh) 一种汽车座椅调节机构
CN215552679U (zh) 车辆座椅总成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