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95838U - 面状光源 - Google Patents

面状光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95838U
CN218995838U CN202222835015.2U CN202222835015U CN218995838U CN 218995838 U CN218995838 U CN 218995838U CN 202222835015 U CN202222835015 U CN 202222835015U CN 218995838 U CN218995838 U CN 2189958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source
outer side
side portion
pl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3501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门竜马
吉永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chi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chi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chia Corp filed Critical Nichi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958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958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75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light guides
    • G02B6/0078Side-by-side arrangements, e.g. for large area displ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1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2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by shap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light guide, e.g. with collimating, focussing or diverging surfaces
    • G02B6/0021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by shap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light guide, e.g. with collimating, focussing or diverging surfaces for hous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light source, e.g. by forming holes or reces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2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between the light guide and the light source, or around the light source
    • G02B6/0031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4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 G02B6/0043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1Diffusing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5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8Arrangements of plural sources, e.g. multi-colour light sour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73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3Details of electrical connections of light sources to drivers, circuit board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5/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05B45/10Controlling the intensity of the ligh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减少亮度不均的面状光源。面状光源具备:导光构件,其具有被槽分离的多个发光部;以及光源,其分别配置于多个发光部。多个发光部具有多个外侧部、以及在俯视观察下位于由多个外侧部围成的区域的至少一个内侧部。在俯视观察下,多个外侧部分别与比一个内侧部所相邻的发光部的数量少的数量的发光部相邻。供给相同的电力而使一个外侧部和一个内侧部分别单独发光的状态下的外侧部的亮度比内侧部的亮度亮。

Description

面状光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面状光源。
背景技术
组合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和导光板而得到的发光模块被广泛利用于例如液晶显示器的背光灯等面状光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3714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减少亮度不均的面状光源。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面状光源具备:导光构件,其具有被槽分离的多个发光部;以及光源,其分别配置于多个所述发光部,多个所述发光部具有多个外侧部、以及在俯视观察下位于由多个所述外侧部围成的区域的至少一个内侧部,在俯视观察下,多个所述外侧部分别与比一个所述内侧部所相邻的所述发光部的数量少的数量的所述发光部相邻,供给相同的电力而使一个所述外侧部和一个所述内侧部分别单独发光的状态下的所述外侧部的亮度比所述内侧部的亮度亮。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可提供能够减少亮度不均的面状光源。
附图说明
图1是各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的A部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处的剖视图。
图4A是各实施方式的光源的仰视图。
图4B是图4A的IVB-IVB线处的剖视图。
图4C是示出各实施方式的光源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4D是示出各实施方式的光源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5是图1中的B部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VI-VI线处的剖视图。
图7A是各实施方式的第一光反射构件40的俯视图。
图7B是各实施方式的第一光反射构件40的俯视图。
图7C是各实施方式的第一光反射构件40的俯视图。
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外侧部的剖视图。
图9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外侧部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的X-X线处的剖视图。
图11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外侧部的剖视图。
图12是第七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3是第七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4是第八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5是第九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6是第十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7是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8是第十二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第十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孔部的配置例的俯视图。
图20是示出第十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孔部的配置例的俯视图。
图21是示出第十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孔部的配置例的俯视图。
图22A是示出第十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孔部的配置例的俯视图。
图22B是示出第十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孔部的配置例的俯视图。
图23A是示出第十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孔部的配置例的俯视图。
图23B是示出第十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孔部的配置例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发光部;1a内侧部;1b、1c外侧部;10导光构件;11第一面;12第二面;14槽;14c外侧面;20A~20C光源;21发光元件;30第一透光性构件;40第一光反射构件;40A内侧光反射构件;40B外侧光反射构件;50支承构件;h1第一孔部;h2第二孔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各附图用于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因此存在对各构件的比例、间隔或位置关系等进行夸张、或者省略构件的一部分的图示的情况。另外,作为剖视图,有时示出仅示出切断面的端面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使用共同的参照附图标记表示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功能的构成要素,并省略说明。另外,有时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或位置的用语(例如,“上”“下”以及包含这些用语的其他用语)。但是,这些用语仅为了易于理解参照的附图中的相对的方向或位置而使用。若参照的附图中的“上”“下”等用语所表示的相对的方向或位置的关系相同,则在本公开以外的附图、实际的产品等中,也可以不是与参照的附图相同的配置。在本说明书中,“平行”不仅包括两条直线、边、面等即使延长也不相交的情况,也包括两条直线、边、面等在所成的角度为10°以内的范围内相交的情况。在本说明书中,表现为“上”的位置关系包括相接触的情况,也包括并不接触但位于上方的情况。
图1是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俯视图。
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具有导光构件10。导光构件10具有第一面11、以及位于第一面11的相反侧的第二面12(在后述的图3等中示出)。在本说明书中,将相对于导光构件10的第一面11平行且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设为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另外,将从第二面12朝向第一面11且与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正交的方向设为第三方向Z。俯视观察下的导光构件10的形状例如是具有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两条边和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两条边的四边形。
导光构件10具有由于槽14而在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上相互分离的多个发光部1。各发光部1例如能够作为局部调暗的驱动单位。多个发光部1具有多个外侧部1b、多个外侧部1c以及至少一个内侧部1a。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多个内侧部1a配置于在俯视观察下由多个外侧部1b以及多个外侧部1c包围的区域。例如,多个内侧部1a的数量比多个外侧部1b以及多个外侧部1c的数量多。
在俯视观察下,多个外侧部1b以及多个外侧部1c分别与比一个内侧部1a所相邻的发光部1的数量少的数量的发光部1相邻。多个外侧部1b以及多个外侧部1c是在俯视观察下配置有多个发光部1的区域中的位于最外周的发光部1。多个外侧部1b以及多个外侧部1c在俯视观察下沿着导光构件10的边排列。外侧部1c在俯视观察下位于导光构件10的角部。发光部1包括四个外侧部1c。
在俯视观察下,位于角部的一个外侧部1c在第一方向X上与一个外侧部1b相邻,在第二方向Y上与一个外侧部1b相邻,在导光构件10的对角线方向上与一个内侧部1a相邻。即,在俯视观察下,位于角部的一个外侧部1c与三个发光部1相邻。
在俯视观察下,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外侧部1b中的一个外侧部1b在第一方向X上与一个内侧部1a相邻,在第二方向Y上与两个外侧部1b(或一个外侧部1b和一个外侧部1c)相邻,在相对于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倾斜的倾斜方向上与两个内侧部1a(或一个内侧部1a和一个外侧部1b)相邻。在俯视观察下,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外侧部1b中的一个外侧部1b在第二方向Y上与一个内侧部1a相邻,在第一方向X上与两个外侧部1b(或一个外侧部1b和一个外侧部1c)相邻,在相对于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倾斜的倾斜方向上与两个内侧部1a(或一个内侧部1a和一个外侧部1b)相邻。即,在俯视观察下,一个外侧部1b与五个发光部1相邻。
在俯视观察下,一个内侧部1a在第一方向X上与两个内侧部1a(或一个内侧部1a和一个外侧部1b)相邻,在第二方向Y上与两个内侧部1a(或一个内侧部1a和一个外侧部1b)相邻,在相对于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倾斜的倾斜方向上与四个内侧部1a(或两个内侧部1a和两个外侧部1b、或一个内侧部1a和两个外侧部1b和一个外侧部1c)相邻。即,在俯视观察下,一个内侧部1a与八个发光部1相邻。
图2是在图1中配置有内侧部1a的A部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处的剖视图。
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除了导光构件10以外还具备多个光源20A。并且,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能够具备支承构件50、第一透光性构件30以及第一光反射构件40。
以下,对构成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各要素进行详细说明。
<导光构件>
导光构件10是具有相对于光源20A发出的光的透光性的构件。导光构件10相对于光源20A的峰值波长的透射率例如优选为50%以上,更优选为70%以上。
作为导光构件10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亚克力、聚碳酸酯、环状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酯等热塑性树脂、环氧树脂或硅酮等热固化性树脂、或者玻璃。
导光构件10的厚度例如优选为150μm以上且800μm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各构件的厚度表示第三方向Z上的各构件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导光构件10可以在第三方向Z上由单层构成,也可以由多层的层叠体构成。在导光构件10由层叠体构成的情况下,可以在各层之间配置透光性的粘接层。层叠体的各层可以使用不同种类的主材料。作为粘接层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亚克力、聚碳酸酯、环状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酯等热塑性树脂、或者环氧树脂或硅酮等热固化性树脂。
导光构件10具有从第一面11贯穿至第二面12的第一孔部h1。如图2所示,在俯视观察下,第一孔部h1例如能够设为圆形。另外,第一孔部h1在俯视观察下例如能够设为椭圆、或者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或八边形等多边形。在本说明书中,俯视意味着从第三方向Z进行观察。
如前所述,在导光构件10形成有将各个发光部1相互分离的槽14。通过形成槽14,例如,能够抑制由光源20A的发热引起的面状光源的翘曲等。如图3所示,槽14具有在第一面11侧开口的第一槽部14a、以及在第二面12侧开口的第二槽部14b。第一槽部14a和第二槽部14b在第三方向Z上连通。第一槽部14a的宽度比第二槽部14b的宽度宽。第一槽部14a的宽度以及第二槽部14b的宽度是与槽14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
能够在第一槽部14a内配置划分构件15。划分构件15具有相对于光源20A发出的光的反射性。划分构件15例如是含有光散射粒子的树脂构件。作为划分构件15的光散射粒子,例如能够使用二氧化钛、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镁、氧化锆、氧化钇、氟化钙、氟化镁、五氧化铌、钛酸钡、五氧化钽、硫酸钡、或者玻璃等的粒子。作为划分构件15的树脂材料,例如能够使用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环状聚烯烃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或聚酯树脂等热塑性树脂、或者环氧树脂或硅酮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另外,划分构件15也可以是铝、银等金属构件。例如,划分构件15以沿着第一槽部14a的内表面的方式被配置为膜状。另外,划分构件15也可以填充在第一槽部14a内。
划分构件15抑制相邻的发光部1间的导光。例如,从发光状态的发光部1向非发光状态的发光部1的导光被划分构件15抑制。由此,在进行以各个发光部1为驱动单位的局部调暗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对每个发光部1分别进行亮度控制。
在图3中,槽14从导光构件10的第一面11贯穿至第二面12。另外,槽14可以是在第一面11侧具有开口而底并未到达第二面12的有底的槽。另外,槽14也可以是在第二面12侧具有开口而底并未到达第一面11的有底的槽。另外,槽14也可以是配置在导光构件10的内部的中空槽。
<光源>
光源20A配置于导光构件10的第一孔部h1。第一孔部h1分别配置于多个发光部1。因此,光源20A分别配置于多个发光部1。
光源20A包括发光元件21。发光元件21包括半导体层叠体。半导体层叠体例如包括蓝宝石或氮化镓等的基板、配置在基板上的n型半导体层、p型半导体层、以及被它们夹住的发光层。另外,发光元件21包括与n型半导体层电连接的n侧电极、以及与p型半导体层电连接的p侧电极。并且,光源20A包括配置于下表面侧的正负一对电极25。一对电极25中的一方与p侧电极电连接,另一方与n侧电极电连接。
半导体层叠体也可以使用去除了基板而得到的半导体层叠体。另外,作为发光层的构造,可以是双异质构造、单量子阱构造(SQW)那样具有单一的活性层的构造,也可以是多量子阱构造(MQW)那样具有合为一体的活性层组的构造。发光层能够发出可见光或紫外光。发光层能够发出蓝色至红色的光作为可见光。作为包含这样的发光层的半导体层叠体,例如能够含有InxAlyGa1-x-yN(0≤x、0≤y、x+y≤1)。半导体层叠体能够至少包含一个上述能够发光的发光层。例如,半导体层叠体可以是在n型半导体层与p型半导体层之间包含一个以上的发光层的构造,也可以是将依次包括n型半导体层和发光层和p型半导体层的构造重复多次而得到的构造。在半导体层叠体包含多个发光层的情况下,可以包含发光峰值波长不同的发光层,也可以包含发光峰值波长相同的发光层。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发光峰值波长相同而言,例如,也可以存在几nm程度的偏差。作为这样的发光层的组合,能够适当地进行选择,例如在半导体层叠体包含两个发光层的情况下,能够以蓝色光和蓝色光、绿色光和绿色光、红色光和红色光、紫外光和紫外光、蓝色光和绿色光、蓝色光和红色光、或绿色光和红色光等组合来选择发光层。另外,发光层可以包含发光峰值波长不同的多个活性层,也可以包含发光峰值波长相同的多个活性层。
如图3~图4B所示,光源20A能够还包括第二透光性构件22。第二透光性构件22覆盖发光元件21的上表面以及侧面。第二透光性构件22保护发光元件21,并且根据向第二透光性构件22添加的粒子而具备波长转换或光扩散等功能。
例如,第二透光性构件22包含透光性树脂,也可以还包含荧光体。作为透光性树脂,例如能够使用硅酮树脂或环氧树脂等。另外,作为荧光体,能够使用钇·铝·石榴石系荧光体(例如,Y3(Al,Ga)5O12:Ce)、镥·铝·石榴石系荧光体(例如,Lu3(Al,Ga)5O12:Ce)、铽·铝·石榴石系荧光体(例如,Tb3(Al,Ga)5O12:Ce)、CCA系荧光体(例如,Ca10(PO4)6Cl2:Eu)、SAE系荧光体(例如,Sr4Al14O25:Eu)、氯酸盐系荧光体(例如,Ca8MgSi4O16Cl2:Eu)、β赛隆系荧光体(例如,(Si,Al)3(O,N)4:Eu)或α赛隆系荧光体(例如,Ca(Si,Al)12(O,N)16:Eu)等氧氮化物系荧光体、SLA系荧光体(例如,SrLiAl3N4:Eu)、CASN系荧光体(例如,CaAlSiN3:Eu)或SCASN系荧光体(例如,(Sr,Ca)AlSiN3:Eu)等氮化物系荧光体、KSF系荧光体(例如,K2SiF6:Mn)、KSAF系荧光体(例如,K2Si0.99Al0.01F5.99:Mn)或MGF系荧光体(例如,3.5MgO·0.5MgF2·GeO2:Mn)等氟化物系荧光体、具有钙钛矿结构的荧光体(例如,CsPb(F,Cl,Br,I)3)、或者量子点荧光体(例如,CdSe、InP、AgInS2或AgInSe2)等。作为向第二透光性构件22添加的荧光体,可以使用一种荧光体,也可以使用多种荧光体。
作为KSAF系荧光体,可以具有由下述式(I)表示的组成。
M2[SipAlqMnrFs](I)
在式(I)中,M表示碱金属,优选至少含有K。Mn可以是4价的Mn离子。p、q、r以及s优选满足0.9≤p+q+r≤1.1、0<q≤0.1、0<r≤0.2、5.9≤s≤6.1。优选的是,0.95≤p+q+r≤1.05或0.97≤p+q+r≤1.03、0<q≤0.03、0.002≤q≤0.02或0.003≤q≤0.015、0.005≤r≤0.15、0.01≤r≤0.12或0.015≤r≤0.1、5.92≤s≤6.05或5.95≤s≤6.025。例如,可以列举出由K2[Si0.946Al0.005Mn0.049F5.995]、K2[Si0.942Al0.008Mn0.050F5.992]、K2[Si0.939Al0.014Mn0.047F5.986]表示的组成。根据这样的KSAF系荧光体,能够得到亮度较高且发光峰值波长的半值宽度较窄的红色发光。
另外,可以将含有上述的荧光体的波长转换片配置在面状光源上。波长转换片能够作为吸收来自光源20A的蓝色光的一部分,发出黄色光、绿色光及/或红色光,并射出白色光的面状光源。例如,可以将能够发出蓝色的光的光源20A和含有能够发出黄色的光的荧光体的波长转换片进行组合而得到白色光。此外,也可以将能够发出蓝色的光的光源20A和含有红色荧光体以及绿色荧光体的波长转换片进行组合。另外,也可以将能够发出蓝色的光的光源20A和多个波长转换片进行组合。作为多个波长转换片,例如可以选择含有能够发出红色的光的荧光体的波长转换片、以及含有能够发出绿色的光的荧光体的波长转换片。另外,也可以将具有能够发出蓝色的光的发光元件21和含有能够发出红色的光的荧光体的第二透光性构件22的光源20A与含有能够发出绿色的光的荧光体的波长转换片进行组合。
作为在波长转换片中使用的黄色的荧光体,例如优选使用上述的钇·铝·石榴石系荧光体。另外,作为在波长转换片中使用的绿色的荧光体,优选使用发光峰值波长的半值宽度较窄的、例如上述的具有钙钛矿结构的荧光体或量子点荧光体。另外,作为在波长转换片中使用的红色的荧光体,优选使用与绿色的荧光体同样发光峰值波长的半值宽度较窄的、例如上述的KSF系荧光体、KSAF系荧光体或量子点荧光体。特别是,量子点荧光体由于余辉时间短而能够适当地用于进行局部调暗的面状光源。
光源20A能够还包括覆盖构件24。覆盖构件24配置于发光元件21的下表面。覆盖构件24以光源20A的电极25的下表面从覆盖构件24露出的方式配置。覆盖构件24也配置于覆盖发光元件21的侧面的第二透光性构件22的下表面。
覆盖构件24具有相对于光源20A发出的光的反射性。覆盖构件24例如是含有光散射粒子的树脂构件。作为覆盖构件24的光散射粒子,例如能够使用二氧化钛、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镁、氧化锆、氧化钇、氟化钙、氟化镁、五氧化铌、钛酸钡、五氧化钽、硫酸钡、或者玻璃等的粒子。作为覆盖构件24的树脂材料,例如能够使用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环状聚烯烃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或聚酯树脂等热塑性树脂、或者环氧树脂或硅酮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
并且,光源20A能够包括第二光反射构件23。第二光反射构件23配置于光源20A的上表面。第二光反射构件23覆盖发光元件21的上表面。第二光反射构件23配置于第二透光性构件22的上表面,对从第二透光性构件22的上表面射出的光的量或射出方向进行控制。第二光反射构件23具有相对于发光元件21发出的光的反射性以及透光性。从第二透光性构件22的上表面射出的光的一部分被第二光反射构件23反射,另一部分透射第二光反射构件23。第二光反射构件23相对于发光元件21发出的光的透射率例如优选为1%以上且50%以下,更优选为3%以上且30%以下。由此,降低光源20A的正上方的亮度,从而减少面状光源的亮度不均。
第二光反射构件23能够由透光性树脂以及透光性树脂中所含的光散射粒子构成。作为透光性树脂,例如能够使用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环状聚烯烃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或聚酯树脂等热塑性树脂、或者环氧树脂或硅酮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作为光散射粒子,例如能够使用二氧化钛、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镁、氧化锆、氧化钇、氟化钙、氟化镁、五氧化铌、钛酸钡、五氧化钽、硫酸钡、或者玻璃等的粒子等。另外,第二光反射构件23例如也可以是Al或Ag等金属构件、或者电介质多层膜。
光源也可以不包括覆盖构件24。例如,图4C所示的光源20B的下表面由发光元件21的下表面以及第二透光性构件22的下表面构成。
另外,光源20C也可以是发光元件21的单体。如图4D所示,第二光反射构件23也可以配置于发光元件21的上表面。另外,在图4D中,光源20C在发光元件21的下表面未配置有覆盖构件24,但也可以在发光元件21的下表面配置有覆盖构件24。
<第一透光性构件>
第一透光性构件30配置在导光构件10的第一孔部h1中的光源20A的侧面与导光构件10之间、以及光源20A的上方。第一透光性构件30覆盖光源20A的上表面以及侧面。第一透光性构件30优选与导光构件10以及光源20A相接触。这样一来,容易使来自光源20A的光向导光构件10导光。
第一透光性构件30具有相对于光源20A发出的光的透光性。第一透光性构件30相对于光源20A的峰值波长的透射率例如优选为50%以上,更优选为70%以上。作为第一透光性构件30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树脂。例如,作为第一透光性构件30的材料,能够使用与导光构件10的材料相同的树脂、或与导光构件10的材料的折射率差较小的树脂。
第一透光性构件30可以在第三方向Z上由单层构成,也可以由多层的层叠体构成。另外,第一透光性构件30也可以包含荧光体或光扩散材料。在第一透光性构件30为层叠体的情况下,各层可以包含也可以不包含荧光体及/或光扩散材料。例如,第一透光性构件30可以由包含荧光体的层和不包含荧光体的层构成。
<第一光反射构件>
第一光反射构件40配置在第一透光性构件30的上方。如图2所示,第一光反射构件40隔着第一透光性构件30配置在光源20A的上方。另外,第一光反射构件40也可以与第一透光性构件30以及光源20A接触。另外,第一光反射构件40也可以经由粘接树脂配置在第一透光性构件30以及光源20A的上方。作为粘接树脂,例如能够使用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环状聚烯烃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或聚酯树脂等热塑性树脂、或者环氧树脂或硅酮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另外,如图2所示,第一光反射构件40配置于在俯视观察下与配置有光源20A以及第一透光性构件30的第一孔部h1重叠的位置。
第一光反射构件40具有相对于光源20A发出的光的反射性以及透光性。第一光反射构件40相对于光源20A的峰值波长的透射率例如优选为1%以上且50%以下,更优选为3%以上且30%以下。
第一光反射构件40能够由透光性树脂和透光性树脂中所含的光散射粒子构成。作为透光性树脂,例如能够使用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环状聚烯烃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或聚酯树脂等热塑性树脂、或者环氧树脂或硅酮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作为光散射粒子,例如能够使用二氧化钛、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镁、氧化锆、氧化钇、氟化钙、氟化镁、五氧化铌、钛酸钡、五氧化钽、硫酸钡、或者玻璃等的粒子等。另外,对于第一光反射构件40而言,上述的透光性树脂也可以不包含光散射粒子而包含多个气泡。另外,第一光反射构件40例如也可以是铝或银等金属构件、或者电介质多层膜。
第一光反射构件40的上表面与导光构件10的第一面11一起作为面状光源的发光面(光射出面)而发挥功能。第一光反射构件40反射朝向配置有光源20A的第一孔部h1的上方的光的一部分,而使另一部分透射。由此,在面状光源的发光面中,能够缩小光源20A的正上方以及周边的区域的亮度与其他区域的亮度之差。由此,能够减少面状光源的发光面中的亮度不均。
在第一光反射构件40与光源20A的第二光反射构件23之间配置有第一透光性构件30。与第一光反射构件40以及第二光反射构件23相比,第一透光性构件30的相对于光源20A发出的光的透射率较高。第一透光性构件30相对于光源20A发出的光的透射率能够在100%以下的范围内设为第二光反射构件23的透射率以及第一光反射构件40的透射率的2倍以上且100倍以下。从光源20A的侧面射出的光、或被后述的第三光反射构件53反射的光等绕到第一光反射构件40与第二光反射构件23之间的第一透光性构件30而被导光。由此,光源20A的正上方区域不会变得过亮也不会变得过暗,其结果是,能够减少面状光源的发光面中的亮度不均。
从光源20A直接向正上方射出的光的一部分被第二光反射构件23抑制透射,因此,为了抑制光源20A的正上方区域变得过暗,优选相对于光源20A发出的光而第一光反射构件40的透射率比第二光反射构件23的透射率高。
<支承构件>
支承构件50对导光构件10以及光源20A进行支承。导光构件10使第二面12与支承构件50的上表面对置,并配置在支承构件50上。光源20A在第一孔部h1中配置在支承构件50上。
支承构件50具有布线基板60。布线基板60具有绝缘基材61、以及在绝缘基材61的至少一面配置的至少一层布线层62。绝缘基材61可以是刚性基板,也可以是柔性基板。为了面状光源的薄型化,优选绝缘基材61是柔性基板。绝缘基材61可以在第三方向Z上由单层构成,也可以由多层的层叠体构成。例如,绝缘基材61可以由单层的柔性基板构成,也可以由多个刚性基板的层叠体构成。作为绝缘基材61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酰亚胺等树脂。布线层62是金属膜,例如是铜膜。
支承构件50还具有配置在布线基板60上的第一粘接层51、配置在第一粘接层51上的第三光反射构件53、以及配置在第三光反射构件53上的第二粘接层52。
第一粘接层51配置于绝缘基材61中的配置有布线层62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第一粘接层51配置在绝缘基材61与第三光反射构件53之间,将绝缘基材61与第三光反射构件53粘接。第一粘接层51例如是含有光散射粒子的树脂层。作为光散射粒子,例如能够使用二氧化钛、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镁、氧化锆、氧化钇、氟化钙、氟化镁、五氧化铌、钛酸钡、五氧化钽、硫酸钡、或者玻璃等的粒子等。作为第一粘接层51的树脂,例如能够使用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环状聚烯烃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或聚酯树脂等热塑性树脂、或者环氧树脂或硅酮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
第三光反射构件53配置在导光构件10的第二面12的下方、光源20A的下方、第一透光性构件30的下方、以及槽14的下方。第三光反射构件53具有相对于光源20A发出的光的反射性。作为第三光反射构件53,例如能够使用包含多个气泡的树脂构件、或含有光散射粒子的树脂构件。第三光反射构件53的树脂例如能够从上述的作为能够用于第一粘接层51的树脂而列举出的树脂中选择。光散射粒子例如能够从上述的作为能够用于第一粘接层51的光散射粒子而列举出的光散射粒子中选择。
在第三光反射构件53与导光构件10的第一面11之间的区域中,通过第三光反射构件53和第一面11反复进行反射,并且来自光源20A的光朝向槽14而在导光构件10内被导光。朝向第一面11的光的一部分从第一面11被向导光构件10的外部取出。朝向第二面12的光的一部分被第三光反射构件53向第一面11侧反射,因此能够提高从第一面11取出的光的亮度。第三光反射构件53优选使用包含多个气泡的树脂构件。由第三光反射构件53反射的光的反射量提高,从而来自光源20A的光容易朝向槽14而在导光构件10内被导光。并且,若使在第三光反射构件53的下表面配置的第一粘接层51具有光反射性,则能够进一步提高从第一面11取出的光的亮度。
第二粘接层52配置在第三光反射构件53与导光构件10的第二面12之间,将第三光反射构件53与导光构件10粘接。光源20A在导光构件10的第一孔部h1内配置在第二粘接层52上。第二粘接层52具有相对于光源20A发出的光的透光性。作为第二粘接层52的材料,例如能够从上述的作为能够用于第一粘接层51的树脂而列举出的树脂中选择。另外,第二粘接层52可以含有光散射粒子,该光散射粒子例如能够从上述的作为能够用于第一粘接层51的光散射粒子而列举出的光散射粒子中选择。
支承构件50还具有导电构件70。导电构件70例如包含树脂以及树脂中所含的金属粒子。作为导电构件70的树脂,例如能够使用环氧树脂或酚醛树脂。作为金属粒子,例如能够使用铜或银的粒子。
导电构件70具有连接部71和布线部72。连接部71在第三方向Z上贯穿第二粘接层52、第三光反射构件53、第一粘接层51以及绝缘基材61。布线部72配置于布线基板60中的配置有布线层62的面,并与连接部71连接。连接部71和布线部72例如能够以相同的材料形成为一体。布线部72的一部分72a与布线层62连接。
一对导电构件70与光源20A的正负一对电极25相对应地相互分离地配置。一方的导电构件70的连接部71在光源20A的下方与正侧的电极25连接,另一方的导电构件70的连接部71在光源20A的下方与负侧的电极25连接。光源20A的电极25与导电构件70以及布线层62电连接。
支承构件50还具有绝缘层54。绝缘层54覆盖并保护布线基板60中的配置有布线层62的面、布线层62以及导电构件70。
图5是图1中的B部的俯视图。B部是包括多个发光部1中的、在导光构件10的角部配置的一个外侧部1c、在第一方向X上与外侧部1c相邻的一个外侧部1b、在第二方向Y上与外侧部1c相邻的一个外侧部1b、以及在相对于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倾斜的倾斜方向上与外侧部1c相邻的一个内侧部1a的部分。
图6是图5的VI-VI线处的剖视图,是外侧部1c的面状光源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外侧部1b能够采用与外侧部1c相同的结构。
外侧部1b以及外侧部1c能够具备与前文参照图3叙述的内侧部1a相同的构件。需要说明的是,在外侧部1b以及外侧部1c中不与另一发光部1相邻的一侧的侧面(在图6中为右侧的侧面)成为在槽14的宽度方向上的一半的位置将槽14切断的结构。
并且,作为外侧部1b与内侧部1a不同点以及外侧部1c与内侧部1a的不同点,存在个别发光状态的亮度的不同。一个外侧部1b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一个外侧部1c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这里的亮度表示向在外侧部1b、外侧部1c以及内侧部1a配置的各个光源20A供给相同的电力而使一个外侧部1b、一个外侧部1c以及一个内侧部1a分别单独发光的状态下的亮度。
例如,发光部1的亮度能够通过分光亮度计来测定。在将分光亮度计设置在一个发光部1的上方的状态下向光源20A供给电力,对亮度进行测定。
在俯视观察下,与一个外侧部1b相邻的发光部1的数量以及与一个外侧部1c相邻的发光部1的数量比与一个内侧部1a相邻的发光部1的数量少。因此,从相邻的发光部1进入到一个外侧部1b的光的量以及从相邻的发光部1进入到一个外侧部1c的光的量比从相邻的发光部1进入到一个内侧部1a的光的量少。因此,在使所有发光部1发光的全点亮状态下,配置有外侧部1b以及外侧部1c的导光构件10的外周侧容易比配置有内侧部1a的区域暗。
如后述中详细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例如,通过使第一光反射构件40覆盖发光部1的比例、第一光反射构件40的厚度、第一光反射构件40中的光散射粒子的浓度等不同,在通过相同的电力而单独发光的状态下,使一个外侧部1b的亮度以及一个外侧部1c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由此,在全点亮状态下,能够弥补外周侧的亮度的降低,从而能够减少面状光源的发光面中的亮度不均。
例如,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能够作为在图1所示的俯视观察下至少最接近导光构件10的中心的内侧部1a的亮度。导光构件10的中心位于俯视观察下导光构件10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在俯视观察下内侧部1a与导光构件10的中心重叠的情况下,该内侧部1a是最接近导光构件10的中心的内侧部1a。在俯视观察下内侧部1a不与导光构件10的中心重叠的情况下,具有最接近导光构件10的中心的外缘(与槽14相邻的侧面)的内侧部1a是最接近导光构件10的中心的内侧部1a。在该情况下,最接近导光构件10的中心的内侧部1a可以存在多个,可以将这多个内侧部1a中的任一个作为最接近导光构件10的中心的内侧部1a。
比一个内侧部1a亮的一个外侧部1b是从多个外侧部1b中选择的一个外侧部1b。比一个内侧部1a亮的一个外侧部1c是从多个外侧部1c中选择的一个外侧部1c。有时,比一个内侧部1a亮的外侧部1b的数量以及比一个内侧部1a亮的外侧部1c的数量为多个。有时,所有外侧部1b以及所有外侧部1c各自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在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减少全点亮状态下的面状光源的发光面中的亮度不均。
为了进一步减少面状光源的发光面中的亮度不均,例如,优选一个外侧部1b的亮度以及一个外侧部1c的亮度为一个内侧部的亮度的1.3倍以上且3倍以下。
另外,在外侧部1b以及外侧部1c中,与位于导光构件10的角部的一个外侧部1c相邻的发光部1的数量也比与位于角部以外的位置的一个外侧部1b相邻的发光部1的数量少。因此,在全点亮状态下,在导光构件10的外周部中,尤其角部的亮度也容易变暗。因此,在通过相同的电力而单独发光的状态下,优选使位于角部的一个外侧部1c的亮度比位于角部以外的位置的一个外侧部1b的亮度亮。
需要说明的是,在多个内侧部1a中,也可以根据与外侧部1b的距离而使单独发光状态下的亮度不同。例如,能够使与外侧部1b相邻的内侧部1a的单独发光状态下的亮度比最接近导光构件10的中心的内侧部1a的单独发光状态下的亮度亮。由此,在全点亮状态下,能够通过来自与外侧部1b相邻的内侧部1a的光来弥补外侧部1b的亮度降低,从而减少面状光源的发光面中的亮度不均。
另外,在多个内侧部1a中,也可以根据与外侧部1c的距离而使单独发光状态下的亮度不同。例如,能够使与外侧部1c相邻的内侧部1a的单独发光状态下的亮度比最接近导光构件10的中心的内侧部1a的单独发光状态下的亮度亮。由此,在全点亮状态下,能够通过来自与外侧部1c相邻的内侧部1a的光来弥补外侧部1c的亮度降低,从而减少面状光源的发光面中的亮度不均。
如图2以及图5所示,在一个发光部1中,第一光反射构件40能够以在俯视观察下连续地覆盖光源20A以及第一孔部h1全部的方式重叠地配置。
另外,如图7A所示,可以在第一光反射构件40形成有开口部40a。另外,如图7B所示,可以呈多个点状地配置第一光反射构件40,在由多个点状的第一光反射构件40围成的区域中形成有不配置有第一光反射构件40的间隙40b。另外,如图7C所示,可以将多个第一光反射构件40以隔开间隙40c而多个点不重叠的方式配置。第一光反射构件40例如能够通过涂布形成。可以按照点形成第一光反射构件40,也可以通过一次性印刷而形成多个点。在通过一次性印刷形成第一光反射构件40的多个点的情况下,例如,图7B所示的第一光反射构件40即使在多个点重叠的区域中也不易产生厚度的偏差。
在第一光反射构件40中,将配置在内侧部1a上的第一光反射构件40作为内侧光反射构件40A(图3所示)。在第一光反射构件40中,将配置在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上的第一光反射构件40作为外侧光反射构件40B(图6所示)。在图7A~图7C等中,有时不对内侧光反射构件40A与外侧光反射构件40B进行区分而作为第一光反射构件40来示出。
以下,对在通过相同的电力而单独发光的状态下,用于使一个外侧部1b的亮度以及一个外侧部1c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根据各实施方式,如以下说明的这样,通过使一个外侧部1b的亮度以及一个外侧部1c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其结果是,能够减少全点亮状态下的面状光源的发光面中的亮度不均。需要说明的是,各实施方式能够分别单独实施,也能够将各实施方式中的两个以上的实施方式组合实施。
[第一实施方式]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俯视观察下,外侧光反射构件40B覆盖外侧部1b的比例(或外侧部1b中的每单位面积的外侧光反射构件40B的面积)比内侧光反射构件40A覆盖内侧部1a的比例(或内侧部1a中的每单位面积的内侧光反射构件40A的面积)小。由此,能够使向外侧部1b的上方取出的光的量比向内侧部1a的上方取出的光的量多,从而能够使单独发光状态下的一个外侧部1b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
另外,在俯视观察下,外侧光反射构件40B覆盖外侧部1c的比例(或外侧部1c中的每单位面积的外侧光反射构件40B的面积)比内侧光反射构件40A覆盖内侧部1a的比例(或内侧部1a中的每单位面积的内侧光反射构件40A的面积)小。由此,能够使向外侧部1c的上方取出的光的量比向内侧部1a的上方取出的光的量多,从而能够使单独发光状态下的一个外侧部1c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
例如,能够不在内侧光反射构件40A形成图7A所示的开口部40a、或图7B所示的间隙40b、或图7C所示的间隙40c,而在外侧光反射构件40B形成开口部40a、间隙40b、间隙40c。另外,能够使形成于外侧光反射构件40B的开口部40a、间隙40b、间隙40c的数量比形成于内侧光反射构件40A的开口部40a、间隙40b、间隙40c的数量多。另外,能够使形成于外侧光反射构件40B的开口部40a、间隙40b、间隙40c的大小比形成于内侧光反射构件40A的开口部40a、间隙40b、间隙40c的大小大。另外,能够使形成于外侧光反射构件40B的开口部40a、间隙40b、间隙40c的数量比形成于内侧光反射构件40A的开口部40a、间隙40b、间隙40c的数量多,并且,使形成于外侧光反射构件40B的开口部40a、间隙40b、间隙40c的大小比形成于内侧光反射构件40A的开口部40a、间隙40b、间隙40c的大小大。
[第二实施方式]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通过使外侧光反射构件40B的光透射率比内侧光反射构件40A的光透射率高,能够使单独发光状态下的一个外侧部1b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且能够使一个外侧部1c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
例如,通过使图6所示的外侧光反射构件40B的厚度比图3所示的内侧光反射构件40A的厚度薄,能够使外侧光反射构件40B的光透射率比内侧光反射构件40A的光透射率高。另外,通过使外侧光反射构件40B所含的光散射粒子的浓度比内侧光反射构件40A所含的光散射粒子的浓度低,能够使外侧光反射构件40B的光透射率比内侧光反射构件40A的光透射率高。外侧光反射构件40B所含的光散射粒子的浓度比内侧光反射构件40A所含的光散射粒子的浓度低也包括外侧光反射构件40B不包含光散射粒子的情况。内侧光反射构件40A以及外侧光反射构件40B所含的光散射粒子的浓度例如能够设为20重量%以上且30重量%以下。外侧光反射构件40B所含的光散射粒子的浓度与内侧光反射构件40A所含的光散射粒子的浓度之差例如能够设为5重量%以内。另外,通过使外侧光反射构件40B的厚度比内侧光反射构件40A的厚度薄,并且,使外侧光反射构件40B所含的光散射粒子的浓度比内侧光反射构件40A所含的光散射粒子的浓度低,能够使外侧光反射构件40B的光透射率比内侧光反射构件40A的光透射率高。
[第三实施方式]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在俯视观察下,内侧光反射构件40A覆盖划定第一孔部h1的第一孔部h1的外缘h1a。与此相对地,在俯视观察下,外侧光反射构件40B使划定第一孔部h1的第一孔部h1的外缘h1a露出。如图8所示,在剖视观察下,外侧光反射构件40B使划定第一孔部h1的第一孔部h1的外缘h1a露出。外侧光反射构件40B的端部也可以被第一透光性构件30覆盖。
在第一透光性构件30与导光构件10的边界,有时会由于这两者的折射率差而产生光的反射或折射,从而朝向上方的光变多。即,有时,位于第一透光性构件30与导光构件10的边界的上端的第一孔部h1的外缘h1a附近的亮度变高。因此,通过内侧光反射构件40A覆盖第一孔部h1的外缘h1a,而外侧光反射构件40B使第一孔部h1的外缘h1a露出,能够使单独发光状态下的一个外侧部1b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且能够使一个外侧部1c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
另外,在图8所示的外侧部1b或外侧部1c中,第一透光性构件30的上表面具有不被外侧光反射构件40B覆盖的区域。在该区域中,不透射外侧光反射构件40B,来自第一透光性构件30的光被向上方取出。由此,也能够使单独发光状态下的一个外侧部1b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且能够使一个外侧部1c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
[第四实施方式]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使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第一透光性构件30中的光扩散材料的浓度比内侧部1a的第一透光性构件30中的光扩散材料的浓度高。在该情况下,有时,内侧部1a的第一透光性构件30中的光扩散材料的浓度为0,即内侧部1a的第一透光性构件30不包含光扩散材料。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第一透光性构件30中的光扩散材料的浓度例如为0.1重量%以上且2重量%以下。内侧部1a的第一透光性构件30中的光扩散材料的浓度例如为0重量%以上且0.1重量%以下。根据第四实施方式,能够在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使在第一透光性构件30进行漫反射而向各个方向行进的光入射到外侧光反射构件40B。由此,能够在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中,使在第一透光性构件30与外侧光反射构件40B的界面不进行反射而向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上方取出的光的量比内侧部1a多。其结果是,能够使单独发光状态下的一个外侧部1b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且能够使一个外侧部1c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
[第五实施方式]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通过使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光源20A自身的亮度比内侧部1a的光源20A自身的亮度亮,能够使单独发光状态下的一个外侧部1b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且能够使一个外侧部1c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例如,在供给了相同的电力的状态下,在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配置输出较高的光源20A,在内侧部1a配置输出比配置于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光源20A低的光源20A,从而能够使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光源20A的亮度比内侧部1a的光源20A的亮度亮。另外,例如,通过使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光源20A的尺寸比内侧部1a的光源20A的尺寸大,能够使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光源20A的亮度比内侧部1a的光源20A的亮度亮。
[第六实施方式]
图9是第六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图1的B部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的X-X线处的剖视图。
根据第六实施方式,在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上表面(导光构件10的第一面11)配置第三透光性构件16。第三透光性构件16在俯视观察下配置在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光源20A与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外侧面之间。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外侧面是不存在相邻的发光部1的一侧的侧面,沿着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延伸,构成面状光源的外缘。除去槽14的位置以外,第三透光性构件16沿着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连续地配置。或者,第三透光性构件16也可以沿着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覆盖槽14而断续地配置。
第三透光性构件16是具有相对于来自光源20A的光的透光性的树脂构件。作为第三透光性构件16的树脂材料,例如能够使用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环状聚烯烃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或聚酯树脂等热塑性树脂、或者环氧树脂或硅酮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第三透光性构件16的树脂构件的折射率比导光构件10的折射率小,且比空气的折射率大。即,在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中,在导光构件10的第一面11与空气之间配置有具有导光构件10的折射率与空气的折射率之间的折射率的第三透光性构件16。由此,与导光构件10的第一面11直接接触空气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导光构件10的第一面11与空气之间的光路中的全反射,从而使从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上表面向上方取出的光的量增加。其结果是,能够使单独发光状态下的一个外侧部1b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且能够使一个外侧部1c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
第三透光性构件16能够还包含光散射粒子。通过光散射粒子使光扩散,从而能够使向第三透光性构件16的上方取出的光的量进一步增加。例如,作为第三透光性构件16,能够使用与配置于槽14的划分构件15相同结构的构件。例如,能够将第三透光性构件16的厚度设为5μm以上且30μm以下,作为第三透光性构件16中的光散射粒子,将例如酸化钛的浓度设为40重量%以上且70重量%以下。
如图11所示,第三透光性构件16能够以覆盖配置于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外侧面14c的划分构件15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使由于反射而从外侧面14c侧返回到导光构件10内的光的量增加,从而能够使该从外侧面14c侧返回的光进一步在第二面12侧反射而朝向上方。由此,能够使向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上方取出的光的量进一步增加。
外侧面14c是划定槽14的一对侧面中的、由于槽14的切断而留下的一方的侧面。因此,在外侧面14c已配置有划分构件15,并以覆盖该划分构件15的方式进一步配置有第三透光性构件16。划分构件15和第三透光性构件16能够使用相同的材料,配置于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外侧面14c的透光性构件(划分构件15以及第三透光性构件16)的厚度比配置于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上表面的第三透光性构件16的厚度厚。通过增厚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外侧面14c的透光性构件,能够使从外侧面14c返回到导光构件10内的光进一步增加,其结果是,能够使向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上方取出的光的量进一步增加。
第三透光性构件16也可以配置于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下表面(导光构件10的第二面12)。与配置于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上表面的第三透光性构件16同样地,配置于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下表面的第三透光性构件16也能够在俯视观察下配置在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光源20A与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外侧面之间。配置于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下表面的第三透光性构件16优选包含光散射粒子。由此,通过配置于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下表面的第三透光性构件16中的漫反射,能够使向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上方取出光的量增加。
[第七实施方式]
图12是第七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一部分(包括图1所示的面状光源的右上的角部的部分)的俯视图。
根据第七实施方式,除了将导光构件10分离为多个发光部1的槽14以外,还在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配置有槽14A。槽14A在俯视观察下配置在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光源20A与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外侧面14c之间,沿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延伸。槽14A的形状、尺寸、深度等能够设为与槽14相同。另外,在槽14A也可以配置有划分构件15。
在导光构件10内从光源20A朝向槽14A行进的光容易由于导光构件10与槽14A的界面的折射或反射而向上方改变朝向。因此,容易从配置于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槽14A向上方取出光,槽14A成为亮线。由于该亮线配置于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中的外侧面14c侧的区域,因此能够弥补不存在相邻的发光部1的外侧面14c侧的亮度的降低。其结果是,能够使单独发光状态下的一个外侧部1b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且能够使一个外侧部1c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
由于从光源20A朝向外侧面14c的光容易从槽14A向上方取出,因此光不易到达槽14A与外侧面14c之间的区域。因此,外侧部1b中的实质的发光面积以及外侧部1c中的实质的发光面积比内侧部1a的发光面积小,从而能够使外侧部1b的每单位面积的发光强度以及外侧部1c的每单位面积的发光强度比内侧部1a的每单位面积的发光强度高。由此,能够使单独发光状态下的一个外侧部1b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且能够使一个外侧部1c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
如图13所示,在俯视观察下,能够将第四光反射构件17(在图13中以阴影线表示)配置在配置于外侧部1b及/或外侧部1c的槽14A与外侧面14c之间的上表面(导光构件10的第一面11)。
面状光源例如能够用作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灯。在该情况下,有时,面状光源的发光面(导光构件10的第一面)与液晶面板对置地配置,在面状光源的发光面与液晶面板之间配置有光扩散片、棱镜片等光学片。第四光反射构件17使从光学片向面状光源侧返回的返回光朝向光学片侧反射。如前所述,在导光构件10中,槽14A与外侧面14c之间的区域实质上不易作为发光区域而发挥功能。因此,通过将第四光反射构件17配置在该槽14A与外侧面14c之间的区域的上方,能够抑制来自光学片的返回光入射到导光构件10中的槽14A与外侧面14c之间的区域而成为损耗光的情况。
第四光反射构件17例如是含有光散射粒子的树脂构件。作为第四光反射构件17,例如能够使用与第一光反射构件40相同材料的构件。例如,能够将第四光反射构件17的厚度设为5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作为第四光反射构件17中的光散射粒子,将例如酸化钛的浓度设为20重量%以上且30重量%以下。
[第八实施方式]
图14是第八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一部分(包括图1所示的面状光源的右上的角部的部分)的俯视图。
根据第八实施方式,使配置于外侧部1b的光源20A的位置从俯视观察下的外侧部1b的中心向外侧面14c侧偏移,使配置于外侧部1c的光源20A的位置从俯视观察下的外侧部1c的中心向外侧面14c侧偏移。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配置于外侧部1b的俯视观察下的光源20A的中心从俯视观察下的外侧部1b的中心向外侧面14c侧偏移10μm以上,使配置于外侧部1c的俯视观察下的光源20A的中心从俯视观察下的外侧部1c的中心向外侧面14c侧偏移10μm以上。优选配置于外侧部1b的俯视观察下的光源20A的中心从俯视观察下的外侧部1b的中心向外侧面14c侧偏移20μm以上,优选配置于外侧部1c的俯视观察下的光源20A的中心从俯视观察下的外侧部1c的中心向外侧面14c侧偏移20μm以上。在俯视观察下,外侧部1b以及外侧部1c的形状为四边形,外侧部1b的中心以及外侧部1c的中心位于各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在俯视观察下,光源20A的形状为四边形,光源20A的中心位于该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在图14中,分别以单点划线来表示沿第一方向X将外侧部1b以及外侧部1c二等分的中心线Cx、以及沿第二方向Y将外侧部1b以及外侧部1c二等分的中心线Cy。
在俯视观察下,配置于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外侧部1b的各个光源20A的中心在第二方向Y上位于比中心线Cy靠外侧面14c侧的位置。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外侧部1b与内侧部1a的光源20A的中心间的第二方向Y上的距离比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内侧部1a的光源20A的中心间的第二方向Y上的距离长。
在俯视观察下,配置于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外侧部1b的各个光源20A的中心在第一方向X上位于比中心线Cx靠外侧面14c侧的位置。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的外侧部1b与内侧部1a的光源20A的中心间的第一方向X上的距离比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的内侧部1a的光源20A的中心间的第一方向X上的距离长。
在俯视观察下,配置于角部的外侧部1c的光源20A的中心在第二方向Y上位于比中心线Cy靠外侧面14c侧的位置,且在第一方向X上位于比中心线Cx靠外侧面14c侧的位置。即,配置于角部的外侧部1c的光源20A的中心以从外侧部1c的中心接近导光构件10的角的方式偏移位置。
根据第八实施方式,通过使外侧部1b以及外侧部1c各自的光源20A的位置向外侧面14c侧偏移,能够弥补未配置有相邻的发光部1的外侧面14c侧的亮度的降低。并且,通过将第八实施方式与其他实施方式中的至少任一个进行组合,能够弥补外侧面14c侧的亮度的降低,并且能够使单独发光状态下的一个外侧部1b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且能够使一个外侧部1c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
与不位于角部的外侧部1b相比,角部的外侧部1c的相邻的发光部1的数量较少。因此,通过仅使配置于角部的外侧部1c的光源20A在第二方向Y上向比中心线Cy靠外侧面14c侧偏移,且在第一方向X上向比中心线Cx靠外侧面14c侧偏移,也有助于减少全点亮状态下的面状光源的发光面中的亮度不均。
在俯视观察下,外侧光反射构件40B的中心位于外侧部1c的光源20A的中心。在俯视观察下,外侧部1c的第一孔部h1的中心位于外侧部1c的光源20A的中心。或者,也可以是,在俯视观察下,第一孔部h1的中心位于外侧部1c的中心,光源20A的中心从第一孔部h1的中心向外侧面14c侧偏移。
[第九实施方式]
图15是第九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一部分(包括图1所示的面状光源的右上的角部的部分)的俯视图。
根据第九实施方式,使分别配置于外侧部1b以及外侧部1c的外侧光反射构件40B的位置从俯视观察下的外侧部1b以及外侧部1c各自的中心向内侧部1a侧偏移。
在俯视观察下,配置于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外侧部1b的各个外侧光反射构件40B的中心在第二方向Y上位于比中心线Cy靠内侧部1a侧的位置。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外侧部1b的外侧光反射构件40B与内侧部1a的内侧光反射构件40A的中心间的第二方向Y上的距离比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内侧部1a的内侧光反射构件40A的中心间的第二方向Y上的距离短。在此,在第一光反射构件40的俯视观察形状为四边形的情况下,包括内侧光反射构件40A和外侧光反射构件40B的第一光反射构件40的中心位于该四边形的对角线,在第一光反射构件40的俯视观察形状为圆形的情况下,包括内侧光反射构件40A和外侧光反射构件40B的第一光反射构件40的中心位于该圆形的中心。另外,在第一光反射构件40的俯视观察形状为圆角的四边形的情况下,将由各边的延长线的交点划定的四边形的交点设为第一光反射构件40的中心。
在俯视观察下,配置于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外侧部1b的各个外侧光反射构件40B的中心在第一方向X上位于比中心线Cx靠内侧部1a侧的位置。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的外侧部1b的外侧光反射构件40B与内侧部1a的内侧光反射构件40A的中心间的第一方向X上的距离比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的内侧部1a的内侧光反射构件40A的中心间的第一方向X上的距离短。
在俯视观察下,配置于角部的外侧部1c的外侧光反射构件40B的中心在第二方向Y上位于比中心线Cy靠内侧部1a侧的位置,且在第一方向X上位于比中心线Cx靠内侧部1a侧的位置。
根据第九实施方式,通过使外侧部1b以及外侧部1c的外侧光反射构件40B的位置向内侧部1a侧偏移,能够使从光源20A向外侧面14c侧的区域的上方取出的光的量增多。由此,能够弥补未配置有相邻的发光部1的外侧面14c侧的亮度的降低,并且能够使单独发光状态下的一个外侧部1b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且能够使一个外侧部1c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观察下,外侧部1b以及外侧部1c的光源20A的中心位于外侧部1b以及外侧部1c的中心。或者,也可以将第九实施方式与第八实施方式组合,使外侧部1b以及外侧部1c的外侧光反射构件40B的位置向内侧部1a侧偏移,并且使外侧部1b以及外侧部1c的光源20A的位置向外侧面14c侧偏移。另外,在第九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仅使配置于角部的外侧部1c的外侧光反射构件40B在第二方向Y上向比中心线Cy靠内侧部1a侧偏移,并且在第一方向X上向比中心线Cx靠内侧部1a侧偏移。
[第十实施方式]
图16是第十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一部分(包括图1所示的面状光源的右上的角部的部分)的俯视图。
根据第十实施方式,使俯视观察下的外侧部1b的面积的大小以及外侧部1c的面积的大小比内侧部1a的面积的大小小。例如,如图16所示,通过使将外侧部1b与和外侧部1b相邻的内侧部1a分离的槽14以及将外侧部1c与和外侧部1c相邻的内侧部1a分离的槽14在俯视观察下向比配置于与外侧部1b相邻的内侧部1a的光源20A以及配置于与外侧部1c相邻的内侧部1a的光源20A靠配置于外侧部1b的光源20A侧以及配置于外侧部1c的光源20A侧偏移,能够使俯视观察下的外侧部1b的面积的大小以及外侧部1c的面积的大小比内侧部1a的面积的大小小。
在俯视观察下,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外侧部1b的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比内侧部1a的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短。在俯视观察下,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外侧部1b的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比内侧部1a的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短。角部的外侧部1c的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比内侧部1a的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短,角部的外侧部1c的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比内侧部1a的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短。
根据第十实施方式,能够使由槽14以及外侧面14c划定的外侧部1b的发光面积以及外侧部1c的发光面积比由槽14划定的内侧部1a的发光面积小,从而能够使外侧部1b的每单位面积的发光强度以及外侧部1c的每单位面积的发光强度比内侧部1a的每单位面积的发光强度高。由此,能够使单独发光状态下的一个外侧部1b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且能够使一个外侧部1c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6中,与和外侧部1b以及外侧部1c均不相邻的内侧部1a相比,与外侧部1b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的内侧部1a以及与外侧部1b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内侧部1a的发光面积较大,但所有的内侧部1a也可以是相同的发光面积。例如,通过使外侧面14c的位置向配置于外侧部1b的光源20侧以及配置于外侧部1c的光源20A侧偏移,能够使所有的内侧部1a成为相同的发光面积,并且能够使外侧部1b的发光面积以及外侧部1c的发光面积比所有的内侧部1a小。
也可以通过将第八实施方式与第十实施方式组合,缩小外侧部1b的发光面积以及外侧部1c的发光面积,并且使外侧部1b的光源20A的位置以及外侧部1c的光源20A的位置向外侧面14c侧偏移。另外,也可以通过将第九实施方式与第十实施方式组合,缩小外侧部1b的发光面积以及外侧部1c的发光面积,并且使外侧部1b的外侧光反射构件40B的位置以及外侧部1c的外侧光反射构件40B的位置向内侧部1a侧偏移。并且,也可以将第八实施方式和第九实施方式这双方与第十实施方式组合。另外,在第十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缩小外侧部1b的发光面积以及外侧部1c的发光面积,并且使分别配置于发光部1的光源20A的间隔为恒定。
[第十一实施方式]
图17是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一部分(包括图1所示的面状光源的右上的角部的部分)的俯视图。
根据第十一实施方式,使配置于一个外侧部1b的光源20A的数量以及配置于一个外侧部1c的光源20A的数量比配置于一个内侧部1a的光源20A的数量多。例如,能够在一个外侧部1b配置两个光源20A,在一个外侧部1c配置两个光源20A,在一个内侧部1a配置一个光源20A。由此,能够使单独发光状态下的一个外侧部1b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且能够使一个外侧部1c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
配置于一个外侧部1b的外侧光反射构件40B以在俯视观察下与一个外侧部1b的多个光源20A重叠的方式配置,配置于一个外侧部1c的外侧光反射构件40B以在俯视观察下与一个外侧部1c的多个光源20A重叠的方式配置。
[第十二实施方式]
图18是第十二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导光构件10还具备第二孔部h2。第二孔部h2位于光源20A与槽14之间。第二孔部h2在第一面11侧开口。划定第二孔部h2的导光构件10的底面例如优选由导光构件10构成,且在剖视观察下位于比光源20A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另外,第二孔部h2的深度能够优选设为10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设为200μm以下。第二孔部h2也可以在第一面11至第二面12间贯穿。第二孔部h2也可以在第二面12侧开口。第二孔部h2也可以是在第一面11侧和第二面12侧均不具有开口的中空。
在导光构件10内从光源20A朝向槽14行进的光容易由于导光构件10与第二孔部h2的界面的光的折射或反射而向第二孔部h2的上方改变朝向。因此,容易向第二孔部h2的上方取出光,从而能够使第二孔部h2的正上方以及第二孔部h2的周围的区域的上方明亮。
根据第十二实施方式,配置于一个外侧部1b的第二孔部h2的数量比配置于一个内侧部1a的第二孔部h2的数量多。配置于一个外侧部1c的第二孔部h2的数量比配置于一个内侧部1a的第二孔部h2的数量多。有时,也可以不在内侧部1a配置第二孔部h2。或者,在俯视观察下,配置于一个外侧部1b的第二孔部h2的面积比配置于一个内侧部1a的第二孔部h2的面积大。配置于一个外侧部1c的第二孔部h2的面积比配置于一个内侧部1a的第二孔部h2的面积大。对于一个外侧部1b、一个外侧部1c以及一个内侧部1a各自而言,在配置有多个第二孔部h2的情况下,第二孔部h2的面积表示多个第二孔部h2的面积的合计值。由此,根据第十二实施方式,能够使单独发光状态下的一个外侧部1b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且能够使一个外侧部1c的亮度比一个内侧部1a的亮度亮。
以下,参照图19~图23B的俯视图对第二孔部h2的配置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9~图23B中,不区分外侧部1b和外侧部1c和内侧部1a地对发光部1进行表示。图19~23B所示的第二孔部h2也能够应用于外侧部1b、外侧部1c以及内侧部1a中的任一个。
如图19~图21所示,在俯视观察下,第二孔部h2例如能够设为圆形。另外,第二孔部h2在俯视观察下例如能够设为椭圆、或者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或八边形等多边形。另外,第二孔部h2在俯视观察下例如能够设为线形状。在第二孔部h2在俯视观察下为线形状的情况下,能够设为沿着槽14以及外侧面14c延伸的槽。
将配置于俯视观察下夹着槽14相邻的发光部1中的一方的发光部1的第二孔部h2设为一方的第二孔部h2,将配置于另一方的发光部1的第二孔部h2设为另一方的第二孔部h2。
如前所述,在第二孔部h2中,光容易向上方取出。因此,在从光源20A朝向槽14的光路中的中途存在第二孔部h2的位置,光不易到达比该第二孔部h2靠前方的区域。即,在槽14以及其附近的区域中,在俯视观察下与第二孔部h2相面对的区域容易变暗。
根据图19~图21所示的例子,在第一方向X上,其间不隔有光源20A地夹着槽14相邻的一方的第二孔部h2与另一方的第二孔部h2的第二方向Y上的位置相互错开。换言之,在第一方向X上,在夹着槽14相邻的两个发光部1中,一方的发光部1的最接近槽14的第二孔部2h与另一方的发光部1的最接近槽14的第二孔部2h的第二方向Y上的位置相互错开。在俯视观察下,另一方的第二孔部h2不位于通过一方的第二孔部h2的中心且与第一方向X平行的直线上。在俯视观察下,一方的第二孔部h2不位于通过另一方的第二孔部h2的中心且与第一方向X平行的直线上。
另外,在第二方向Y上,其间不隔有光源20A地夹着槽14相邻的一方的第二孔部h2与另一方的第二孔部h2的第一方向X上的位置相互错开。换言之,在第二方向Y上,在夹着槽14相邻的两个发光部1中,一方的发光部1的最接近槽14的第二孔部2h与另一方的发光部1的最接近槽14的第二孔部2h的第一方向X上的位置相互错开。在俯视观察下,另一方的第二孔部h2不位于通过一方的第二孔部h2的中心且与第二方向Y平行的直线上。在俯视观察下,一方的第二孔部h2不位于通过另一方的第二孔部h2的中心且与第二方向Y平行的直线上。
由此,能够抑制在从光源20A朝向槽14的光路中,比第二孔部h2靠前方的区域变暗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减少面状光源的发光面中的亮度不均。
在图19所示的例子中,在各发光部1中的光源20A与槽14之间的区域,在沿着槽14的方向上配置两个第二孔部h2。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各发光部1中的光源20A与槽14之间的区域,在沿着槽14的方向上配置三个以上的第二孔部h2。另外,如图20所示,也可以在各发光部1中的光源20A与槽14之间的区域配置一个第二孔部h2。另外,也可以在各发光部1中的光源20A与槽14之间的区域,沿着相对于槽14延伸的方向正交或倾斜的方向配置多个第二孔部h2。
另外,如图21所示,在俯视观察下,能够在一方的发光部1中,在四个角部的附近分别配置第二孔部h2,在与一方的发光部1相邻的另一方的发光部1中,在将发光部1在第一方向X上二等分的位置以及将发光部1在第二方向Y上二等分的位置分别配置第二孔部h2。
接下来,对图22A~图23B所示的第二孔部h2进行说明。在图22A~图23B中,为了便于说明,在发光部1内设定假想的第一直线L1以及第二直线L2。第一直线L1是在发光部1的俯视观察下将光源20A的中心与槽14中的最远离光源20A的中心的位置连结的直线。第二直线L2是在发光部1的俯视观察下将光源20A的中心与槽14中的最接近光源20A的中心的位置连结的直线。俯视观察下的发光部1的形状为四边形,光源20A的中心与发光部1的中心一致。在该情况下,槽14中的最远离光源20A的中心的位置是发光部1的角部。槽14中的最接近光源20A的中心的位置是将槽14在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上分别二等分的位置。第一直线L1以及第二直线L2分别各存在四条。
在图22A所示的例子中,第二孔部h2配置于与第二直线L2交叉的位置,不配置在第一直线L1上。另外,第二孔部h2的俯视观察下的形状为V字形状。以V字形状的顶点(弯曲部)h2a与光源20A的一条边对置的方式配置第二孔部h2。通过这样的第二孔部h2,从光源20A的一条边射出的光被形成第二孔部h2的V字形状的两个侧面反射或折射,从而容易朝向发光部1的角部的方向行进。由此,能够弥补最远离光源20A的位置处的角部中的亮度的降低,从而减少面状光源的发光面中的亮度不均。
另外,在第一方向X上夹着光源20A配置的两个第二孔部h2各自的第二方向Y上的中心(V字形状的顶点h2a)的位置在第一方向X上不位于同一直线上。在第二方向Y上夹着光源20A配置的两个第二孔部h2各自的第一方向X上的中心(V字形状的顶点h2a)的位置在第二方向Y上不位于同一直线上。因此,在沿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配置有多个图22A所示的发光部1的面状光源中,能够抑制从光源20A朝向槽14的光路中的比第二孔部h2靠前方的区域变暗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减少面状光源的发光面中的亮度不均。
图22B示出使图22A所示的配置于一个发光部1的四个第二孔部h2绕发光部1的中心进行了旋转移动的配置例。在该图22B所示的例子中,从光源20A的一条边射出的光也被形成第二孔部h2的V字形状的两个侧面反射或折射,从而容易朝向发光部1的角部的方向行进。并且,在第一方向X上夹着光源20A配置的两个第二孔部h2各自的第二方向Y上的中心(V字形状的顶点h2a)的位置在第一方向X上不位于同一直线上。在第二方向Y上夹着光源20A配置的两个第二孔部h2各自的第一方向X上的中心(V字形状的顶点h2a)的位置在第二方向Y上不位于同一直线上。由此,在沿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配置有多个图22B所示的发光部1的面状光源中,能够抑制从光源20A朝向槽14的光路中的比第二孔部h2靠前方的区域变暗的情况,从而能够减少面状光源的发光面中的亮度不均。
与图22A的例子相比,在图22B的例子中,能够缩小在第一方向X上夹着槽14配置的两个第二孔部h2在第二方向Y上重叠的部分以及在第二方向Y上夹着槽14配置的两个第二孔部h2在第一方向X上重叠的部分。由此,在图22B所示的例子中,能够进一步抑制从光源20A朝向槽14的光路中的比第二孔部h2靠前方的区域变暗的情况。
在图23A所示的例子中,在俯视观察下,将三角形的第二孔部h2配置于光源20A与槽14之间的区域。在第二孔部h2不配置在第一直线L1上的图23A所示的例子中,在包围一个发光部1的四个槽14各自与光源20A之间的区域,以在第一方向X或第二方向Y上夹着第二直线L2的方式接近地配置两个第二孔部h2。
在夹着第二直线L2接近的两个第二孔部h2中,与光源20A对置的一侧的侧面(内侧面)相对于光源20A的一条边平行。在这两个第二孔部h2中,与槽14对置的一侧的侧面(外侧面)相对于槽14延伸的方向倾斜。来自光源20A的光在通过第二孔部h2的内侧面并入射到第二孔部h2内后,被第二孔部h2的外侧面折射,从而容易朝向角部方向行进。由此,能够弥补角部中的亮度的降低,从而减少面状光源的发光面中的亮度不均。
在图23A所示的例子中,也如前述的图19所示的例子那样,能够使夹着槽14相邻的一方的第二孔部h2与另一方的第二孔部h2的第一方向X上的位置以及第二方向Y上的位置相互错开。
在图23B所示的例子中,第二孔部h2配置于与第一直线L1交叉的位置,不配置在第二直线L2上。第二孔部h2的俯视观察下的形状是平凹型的凹透镜状。该第二孔部h2的凹面朝向光源20A,平面朝向发光部1的角部。来自光源20A的光被凹透镜状的第二孔部h2朝向角部聚光。由此,能够弥补角部中的亮度的降低,从而减少面状光源的发光面中的亮度不均。
在图23B所示的例子中,也如前述的图20所示的例子那样,能够使夹着槽14相邻的一方的第二孔部h2与另一方的第二孔部h2的第一方向X上位置以及第二方向Y上的位置相互错开。
[第十三实施方式]
图19~图23B所示的第二孔部h2的配置例能够以不区分内侧部1a和外侧部1b和外侧部1c的方式应用。即,并不限定于使配置于一个外侧部1b的第二孔部h2的数量以及配置于一个外侧部1c的第二孔部h2的数量比配置于一个内侧部1a的第二孔部h2的数量多的情况。另外,并不限定于在俯视观察下,使配置于一个外侧部1b的第二孔部h2的面积以及配置于一个外侧部1c的第二孔部h2的面积比配置于一个内侧部1a的第二孔部h2的面积大的情况。配置于一个外侧部1b的第二孔部h2的数量可以与配置于一个内侧部1a的第二孔部h2的数量相同,或者也可以比配置于一个内侧部1a的第二孔部h2的数量少。配置于一个外侧部1c的第二孔部h2的数量可以与配置于一个内侧部1a的第二孔部h2的数量相同,或者也可以比配置于一个内侧部1a的第二孔部h2的数量少。在俯视观察下,配置于一个外侧部1b的第二孔部h2的面积可以与配置于一个内侧部1a的第二孔部h2的面积相同,或者也可以比配置于一个内侧部1a的第二孔部h2的面积小。在俯视观察下,配置于一个外侧部1c的第二孔部h2的面积可以与配置于一个内侧部1a的第二孔部h2的面积相同,或者也可以比配置于一个内侧部1a的第二孔部h2的面积小。
在第十三实施方式中,也与第十二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使夹着槽14相邻的一方的第二孔部h2与另一方的第二孔部h2的第一方向X上的位置以及第二方向Y上的位置相互错开,能够抑制从光源20A朝向槽14的光路中的比第二孔部h2靠前方的区域变暗的情况,从而能够减少面状光源的发光面中的亮度不均。
以上,参照具体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这些具体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的实施方式,只要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主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进行适当的设计变更来实施的所有方案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思想的范畴内,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能够想到各种变更例及修正例,这些变更例以及修正例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面状光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状光源具备:
导光构件,其具有被槽分离的多个发光部;以及
光源,其分别配置于多个所述发光部,
多个所述发光部具有多个外侧部、以及在俯视观察下位于由多个所述外侧部围成的区域的至少一个内侧部,
在俯视观察下,多个所述外侧部分别与比一个所述内侧部所相邻的所述发光部的数量少的数量的所述发光部相邻,
供给相同的电力而使一个所述外侧部和一个所述内侧部分别单独发光的状态下的所述外侧部的亮度比所述内侧部的亮度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光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部的亮度是俯视观察下最接近所述导光构件的中心的所述内侧部的亮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面状光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部的亮度是所述内侧部的亮度的1.3倍以上且3倍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面状光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状光源还具备:
外侧光反射构件,其配置于所述外侧部上的俯视观察下与所述光源重叠的位置,将来自所述光源的光的一部分反射;以及
内侧光反射构件,其配置于所述内侧部上的俯视观察下与所述光源重叠的位置,将来自所述光源的光一部分反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面状光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光反射构件覆盖所述外侧部的比例比所述内侧光反射构件覆盖所述内侧部的比例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面状光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光反射构件的光透射率比所述内侧光反射构件的光透射率高。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面状光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光反射构件的厚度比所述内侧光反射构件的厚度薄。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面状光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光反射构件和所述内侧光反射构件包含光散射粒子,
所述外侧光反射构件的所述光散射粒子的浓度比所述内侧光反射构件的所述光散射粒子的浓度低。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面状光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构件具有第一面、位于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以及从所述第一面贯穿至所述第二面且分别配置于多个所述发光部的第一孔部,
所述光源配置于所述第一孔部,
在俯视观察下,所述内侧光反射构件覆盖划定所述第一孔部的外缘,
在俯视观察下,所述外侧光反射构件使划定所述第一孔部的外缘露出。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面状光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状光源还具备包含光扩散材料的透光性构件,
所述导光构件具有第一面、位于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以及从所述第一面贯穿至所述第二面且分别配置于多个所述发光部的第一孔部,
所述光源配置于所述第一孔部,
所述透光性构件以覆盖所述光源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一孔部,
所述外侧部的所述透光性构件中的所述光扩散材料的浓度比所述内侧部的所述透光性构件中的所述光扩散材料的浓度高。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面状光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部的所述光源的亮度比所述内侧部的所述光源的亮度亮。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面状光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部还具备第二孔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面状光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部还具备所述第二孔部,
所述外侧部具有比所述内侧部多的所述第二孔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面状光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部还具备所述第二孔部,
在俯视观察下,所述外侧部的所述第二孔部的面积比所述内侧部的所述第二孔部的面积大。
CN202222835015.2U 2021-10-29 2022-10-26 面状光源 Active CN21899583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77477 2021-10-29
JP2021177477A JP7461603B2 (ja) 2021-10-29 2021-10-29 面状光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95838U true CN218995838U (zh) 2023-05-09

Family

ID=86221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35015.2U Active CN218995838U (zh) 2021-10-29 2022-10-26 面状光源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927795B2 (zh)
JP (1) JP7461603B2 (zh)
CN (1) CN218995838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33395B2 (ja) 2005-01-06 2011-07-27 シチズン電子株式会社 発光ダイオードを用いたlcdバックライト
JP4684073B2 (ja) 2005-10-11 2011-05-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Led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9018461A (ja) 2007-07-11 2009-01-29 Hitachi Ltd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機器
US20090086508A1 (en) * 2007-09-27 2009-04-02 Philips Lumileds Lighting Company, Llc Thin Backlight Using Low Profile Side Emitting LEDs
JP5306799B2 (ja) 2008-12-26 2013-10-02 日東光学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および発光装置
JP5386258B2 (ja) 2009-07-27 2014-01-15 日立コンシューマ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US8421955B2 (en) 2009-05-22 2013-04-16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5363874B2 (ja) 2009-05-22 2013-12-11 日立コンシューマ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US9122094B2 (en) 2009-08-31 2015-09-0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lluminating apparatus and display apparatus
JP5550505B2 (ja) 2010-09-16 2014-07-16 株式会社東芝 面状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13157258A (ja) 2012-01-31 2013-08-15 Canon Inc 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6706982B2 (ja) 2016-07-11 2020-06-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JP2020013714A (ja) 2018-07-19 2020-01-23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WO2020101038A1 (ja) 2018-11-18 2020-05-22 株式会社オプトデザイン 面照明装置
CN111208670A (zh) * 2018-11-22 2020-05-29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发光机构、背光模块及其显示设备
CN109188781A (zh) * 2018-11-23 2019-01-1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21138366A1 (en) 2019-12-31 2021-07-08 Southern States Llc High voltage electric power switch with carbon arcing electrodes and carbon dioxide dielectric gas
JP6912747B1 (ja) 2020-02-07 2021-08-04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モジュール及び面状光源
JP6912746B1 (ja) 2020-02-07 2021-08-04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モジュール及び面状光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927795B2 (en) 2024-03-12
US20230152511A1 (en) 2023-05-18
JP2023066718A (ja) 2023-05-16
JP7461603B2 (ja) 2024-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5496B (zh) 發光模組及面狀光源
CN216792629U (zh) 面状光源
CN113253513B (zh) 发光模块以及面状光源
CN113253514B (zh) 发光模块以及面状光源
US11692688B2 (en) Light emitting module, surface light sourc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ght emitting module
TWI786715B (zh) 發光模組及面狀光源
US11808966B2 (en) Light-emitting module
US11892671B2 (en) Light-emitting module and planar light source
CN218995838U (zh) 面状光源
US11699689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lanar light source
JP7458581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面状光源
JP7425952B2 (ja) 面状光源
JP7299522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及び面状光源
JP7397349B2 (ja) 面状光源
CN117219721A (zh) 发光模块
CN115685621A (zh) 面状光源
JP2024047138A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
JP2022021300A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面状光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