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05983U - 车身尾部框架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尾部框架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05983U
CN218505983U CN202223079141.6U CN202223079141U CN218505983U CN 218505983 U CN218505983 U CN 218505983U CN 202223079141 U CN202223079141 U CN 202223079141U CN 218505983 U CN218505983 U CN 2185059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pillar
assembly
hat r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7914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先勇
王绍伟
铁吉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7914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059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059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059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身尾部框架结构及车辆,本车身尾部框架结构包括:两个C柱组件、后地板梁组件、衣帽架组件、后围板横梁以及两个D柱本体;所述衣帽架组件在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D柱本体的上部以及两个所述C柱组件的中部连接,两个所述D柱本体的下部分别与所述后围板横梁在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连接,两个所述C柱组件的下部分别与所述后地板梁组件在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连接,两个所述C柱组件的上部分别用于与顶盖横梁连接。本车身尾部框架结构形成的双环结构可以提高衣帽架组件以及后挡风玻璃处的局部模态以及扭转刚度,还可以提高行李箱空间的刚度,改善车身整体的垂弯模态。

Description

车身尾部框架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身尾部框架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新能源汽车对驾控动态的要求逐渐提高,对车身结构的扭转刚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相关技术中的三厢轿车的后风挡处与车身尾部的联系较弱,导致后风挡处的扭转刚度较弱,影响后风挡的局部模态,从而影响车身尾部行李箱处的扭转刚度,进而影响行李箱处的连接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尾部框架结构及车辆,以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身尾部框架结构,包括两个C柱组件、后地板梁组件、衣帽架组件、后围板横梁以及两个D柱本体;
所述衣帽架组件在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D柱本体的上部以及两个所述C柱组件的中部连接,两个所述D柱本体的下部分别与所述后围板横梁在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连接,两个所述C柱组件的下部分别与所述后地板梁组件在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连接,两个所述C柱组件的上部分别用于与顶盖横梁连接;
其中,两个所述C柱组件、所述衣帽架组件以及所述后地板梁组件共同组成第一环形框架结构;
所述后地板梁组件、所述后围板横梁、所述两个D柱本体以及所述衣帽架组件共同合围成用于容纳物品的行李箱空间,且两个所述D柱本体、所述后围板横梁以及所述衣帽架组件共同组成第二环形框架结构。
可选地,所述C柱组件包括边梁、立柱和C柱内板,所述边梁的下部与所述立柱的上部连接,所述边梁的上部用于与顶盖横梁连接,所述C柱内板的上部连接于所述立柱的下部,所述立柱与所述衣帽架组件以及所述D柱本体的上部连接,所述C柱内板的下部与所述后地板梁组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C柱内板构造为“人”字形结构,所述C柱内板的下部具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置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下部形成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下部形成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分别所述后地板梁组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所述C柱内板的上部形成有搭接边,所述搭接边搭接于所述立柱的下部。
可选地,所述衣帽架组件包括衣帽架后横梁、衣帽架隔板以及衣帽架前横梁,所述衣帽架隔板连接于所述衣帽架后横梁和所述衣帽架前横梁之间,所述衣帽架后横梁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以及所述衣帽架前横梁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立柱连接,且所述衣帽架后横梁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与两个所述D柱本体的上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衣帽架后横梁位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后地板梁组件连接处的上方,以使所述衣帽架后横梁、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件以及所述后地板梁组件共同组成所述第一环形框架结构,所述衣帽架前横梁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后地板梁组件连接处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车身尾部框架结构还包括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后轮罩,两个所述后轮罩的上部分别与其对应的两个所述立柱的下部连接,所述C柱内板以及所述后地板梁组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后轮罩的内侧壁连接,以使所述后轮罩的受力能够传递至所述第一环形框架结构和所述第二环形框架结构。
可选地,所述C柱组件还包括C柱外板,所述C柱外板的上部连接于所述立柱,所述C柱外板的下部与其对应的所述后轮罩的上部的外壁连接。
可选地,所述后围板横梁在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地板梁组件在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连接,以使所述第一环形框架结构和所述第二环形框架结构形成一个整体。
可选地,所述后地板梁组件包括后地板横梁和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后纵梁,所述后地板横梁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后纵梁,两个所述后纵梁的后部分别与所述后围板横梁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连接,两个所述后纵梁的前部分别与两个所述C柱组件的下部连接。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尾部框架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构成的第一环形框架能够产生对衣帽架组件的支撑作用,从而提高衣帽架组件以及后挡风玻璃处的局部模态以及扭转刚度。通过构成的第二环形框架能够提高行李箱空间的刚度,使得车身尾部的载荷得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可以改善车身整体的垂弯模态,同时提高车身尾部的扭转刚度,另外衣帽架组件的强度提高可以增加行李箱盖的安装强度。第一环形框架和第二环形框架共用衣帽架组件可以将使得第一环形框架和第二环形框架形成双环结构,可以共同受力,从而提高整个车身尾部的模态以及强度,也能提高车身尾部的碰撞性能。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身尾部框架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身尾部框架结构的内侧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D柱本体;
2、后围板横梁;
3、衣帽架组件,31、衣帽架前横梁,32、衣帽架隔板,33、衣帽架后横梁;
4、C柱组件,41、边梁,42、立柱,43、C柱内板,44、C柱外板,45、第一连接件,46、第二连接件;
5、后地板梁组件,51、后纵梁,52、后地板横梁;
6、后轮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通常是相对于车辆正常行驶的状态而言的,具体地,在车辆正常行驶时,朝向车头的方向为“前”,朝向车尾的方向为“后”,朝向顶棚的方向“上”,朝向地板的方向为“下”,朝向左车轮的方向“左”,朝向右车轮的方向为“右”。
另外,本公开中的“横梁”是指沿车辆左右方向延伸的梁,所有的“纵梁”是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梁。本公开中的“前碰”是指车辆的前部遭受撞击的情况,“侧碰”是指车辆的侧面遭受撞击的情况。此外,在没有其他特殊解释的情况下,本公开各实施方式中涉及的“前围板”、“地板面板”、“门槛内板”等名词的含义是其在本领域内公知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未做特殊说明和限定的情况下,诸如“连接”、“安装”、“相连”、“固定”等术语可做广义解释,其可以通过例如焊接等不可拆卸的方式,螺栓等可拆卸的方式,或者模制等一体成型的方式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方式实现,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身尾部框架结构,包括两个C柱组件4、后地板梁组件5、衣帽架组件3、后围板横梁2以及两个D柱本体1。
衣帽架组件3在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D柱本体1的上部以及两个C柱组件4的中部连接,两个D柱本体1的下部分别与后围板横梁2在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连接,两个C柱组件4的下部分别与后地板梁组件5在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连接,两个C柱组件4的上部分别用于与顶盖横梁连接。
其中,两个C柱组件4、衣帽架组件3以及后地板梁组件5共同组成第一环形框架结构。
后地板梁组件5、后围板横梁2、两个D柱本体1以及衣帽架组件3共同合围成用于容纳物品的行李箱空间,且两个D柱本体1、后围板横梁2以及衣帽架组件3共同组成第二环形框架结构。
其中,衣帽架组件3能够分隔乘员舱和行李箱空间,通过将衣帽架组件3与两个C柱组件4连接,可以实现两个C柱组件4、衣帽架组件3以及后地板梁组件5共同组成第一环形框架结构,从而可以提高对于衣帽架组件3处的扭转刚度。
其中,两个D柱本体1作为行李箱空间的开口处的支撑结构,D柱本体1为一个整体结构,其本身的结构强度高,能够有效提升车身尾部的结构强度以及整车模态。其中,后围板横梁2的上部、两个D柱本体1以及衣帽架组件3的后部共同围成行李箱空间的开口,使得第二环形框架结构位于行李箱空间的开口处,能够提高行李箱空间处的扭转刚度。其中,衣帽架组件3可以用于安装行李箱盖。
其中,第一环形框架结构和第二环形框架结构均包含衣帽架组件3,使得第一环形框架结构和第二环形框架结构能够整体受力。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环形框架结构受力时,可以分散部分受力到第二环形框架结构,当第二环形框架结构受力时,可以分散部分受力到第一环形框架结构,从而可以提升衣帽架组件3、后挡风玻璃处、以及行李箱空间处的扭转刚度,提升局部以及整车的模态性能。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构成的第一环形框架能够产生对衣帽架组件3的支撑作用,从而提高衣帽架组件3以及后挡风玻璃处的局部模态以及扭转刚度。通过构成的第二环形框架能够提高行李箱空间的刚度,使得车身尾部的载荷得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可以改善车身整体的垂弯模态,同时提高车身尾部的扭转刚度,另外衣帽架组件3的强度提高可以增加行李箱盖的安装强度。第一环形框架和第二环形框架共用衣帽架组件3可以将使得第一环形框架和第二环形框架形成双环结构,可以共同受力,从而提高整个车身尾部的模态以及强度,也能提高车身尾部的碰撞性能。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C柱组件4包括边梁41、立柱42和C柱内板43,边梁41的下部与立柱42的上部连接,边梁41的上部用于与顶盖横梁连接,C柱内板43的上部连接于立柱42的下部,立柱42与衣帽架组件3以及D柱本体1的上部连接,C柱内板43的下部与后地板梁组件5连接。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边梁41的上部用于与顶盖横梁连接,从而可以安装后挡风玻璃。在一些示例中,边梁41沿斜向上倾斜,用于构成轿车的尾部。其中,立柱42作为中间部件,立柱42与衣帽架组件3连接,同时立柱42与边梁41以及D柱本体1连接,使得衣帽架组件3、边梁41以及D柱本体1连接在一起,提高车身的强度。在一些示例中,立柱42的中部分别与衣帽架组件3以及D柱本体1的上部连接,其中D柱本体1的上部与立柱42的中部的一侧边连接,衣帽架组件3与立柱42的中部的朝内面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由C柱内板43将立柱42与后地板梁组件5连接,从而衣帽架组件3、立柱42、C柱内板43以及后地板梁组件5构成第一环形框架结构,实现对衣帽架组件3的强度的加强。
通过如此设置可以方便与D柱本体1、衣帽架组件3以及后地板梁组件5进行连接,从而可以方便形成第一环形框架结构。
可选地,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C柱组件4包括C柱本体,C柱本体的上部用于与顶盖横梁连接,C柱本体的下部用于与后地板梁组件5连接,C柱本体的中部与衣帽架组件3和D柱本体1的上部连接。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C柱内板43构造为“人”字形结构,C柱内板43的下部具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上设置第一连接件45,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二连接件46,第一连接件45的下部形成有第一翻边,第二连接件46的下部形成有第二翻边,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分别后地板梁组件5连接,第一连接件45和第二连接件46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C柱内板43的上部形成有搭接边,搭接边搭接于立柱42的下部。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C柱内板43的上部通过搭接边搭接在立柱42的下部,然后通过焊接固定,可以提高C柱内板43的上部与立柱42的下部的连接强度。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分别向前和向后倾斜,使得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构成“人”字形结构。通过“人”字形结构的C柱内板43可以实现两个点位的连接固定,从而可以提高C柱内板43与后地板梁组件5的连接强度,可以提高驾控性能。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45的上部搭接在第一连接部上,可以通过焊接固定,第二连接件46的上部搭接在第二连接部上,可以通过焊接固定。通过第一连接件45和第二连接件46能够提高与后地板梁组件5的连接强度。其中,第一连接件45上的第一翻边可与后地板梁组件5的前部的表面贴合,然后可以通过焊接固定,第二连接件46上的第二翻边可与后地板梁组件5的后部的表面贴合,可以通过焊接固定。
可选地,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C柱内板43也可以为竖直板,C柱内板43的上部直接与立柱42的下部连接,C柱内板43的下部直接与后地板梁组件5连接。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衣帽架组件3包括衣帽架后横梁33、衣帽架隔板32以及衣帽架前横梁31,衣帽架隔板32连接于衣帽架后横梁33和衣帽架前横梁31之间,衣帽架后横梁33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以及衣帽架前横梁31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立柱42连接,且衣帽架后横梁33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与两个D柱本体1的上部连接。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衣帽架前横梁31、衣帽架隔板32以及衣帽架后横梁33沿车辆的前后方向依次设置,从而衣帽架前横梁31用于与后排座椅接触,衣帽架隔板32主要用于安装行李箱盖等结构,衣帽架后横梁33主要起到提升车身强度和扭转刚度的作用,同时用于安装后挡风玻璃。
其中,第一环形框架结构主要通过衣帽架后横梁33、立柱42、C柱内板43以及后地板梁组件5构成,而第二环形框架结构主要通过衣帽架后横梁33、D柱本体1以及后围板横梁2共同构成。其中主要是衣帽架后横梁33作为受力点,用于提升衣帽架隔板32的强度,从而提高行李箱盖的安装点处的强度,可以减小行李箱盖产生的异响概率,从而提高车辆的NVH性能。同时衣帽架后横梁33作为后挡风玻璃的连接处,从而提高后挡风玻璃处的扭转刚度。而衣帽架前横梁31与立柱42连接,同样也可以提升车身的扭转刚度以及模态,还能够提高耐久性能,也可提高后悬架安装点的强度。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衣帽架后横梁33位于第二连接件46与后地板梁组件5连接处的上方,以使衣帽架后横梁33、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件46以及后地板梁组件5共同组成第一环形框架结构,衣帽架前横梁31位于第一连接件45与后地板梁组件5连接处的上方。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衣帽架后横梁33位于第二连接件46与后地板梁组件5连接处的上方可以提高车身的扭转刚度。通过将衣帽架前横梁31位于第一连接件45与后地板梁组件5连接处的上方,使得衣帽架前横梁31与第一连接件45和后地板梁组件5的受力位置处于一个平面,可以更好的提高后悬架安装点的强度。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车身尾部框架结构还包括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后轮罩6,两个后轮罩6的上部分别与其对应的两个立柱42的下部连接,C柱内板43以及后地板梁组件5分别与对应的后轮罩6的内侧壁连接,以使后轮罩6的受力能够传递至第一环形框架结构和第二环形框架结构。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后轮罩6用于罩盖轮胎,C柱内板43和后地板梁组件5与后轮罩6的内侧壁连接,可以对后轮罩6起到加强作用,提高后轮罩6的强度。其中,在一些示例中,C柱内板43上形成有第三翻边,第三翻边用于贴合在后轮罩6的内侧壁,然后可以通过焊接固定,能够提高连接强度,保证对后轮罩6的加强作用。
通过将C柱内板43和后地板梁组件5与后轮罩6的内侧壁连接,可以使得后轮罩6的受力传递至第一环形框架结构和第二环形框架结构,可以减少后轮罩6的响应,提升后排的NVH的性能,同时还可以分散底盘悬挂的冲击力,从而提升驾控性能。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C柱组件4还包括C柱外板44,C柱外板44的上部连接于立柱42,C柱外板44的下部与其对应的后轮罩6的上部的外壁连接。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C柱外板44的上部与立柱42的朝外面连接,C柱外板44可与C柱内板43相对设置,C柱外板44的下部与后轮罩6的上部的外侧壁连接。通过C柱外板44与后轮罩6的连接,可以更好的减少后轮罩6的响应,提升后排的NVH的性能。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后围板横梁2在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后地板梁组件5在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连接,以使第一环形框架结构和第二环形框架结构形成一个整体。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后围板横梁2与后地板梁组件5进行连接,可以使得第一环形框架结构和第二环形框架结构的底部也形成一个整体,从而第一环形框架结构和第二环形框架结构可以整体受力,可以提升整个车身尾部的扭转刚度以及模态,同时底盘传递的载荷也可以扩散至第一环形框架结构和第二环形框架结构,可以获得更好的底盘的刚度性能,改善了受冲击情况下的车身变形问题,使得车辆的驾控性能更好的提升。
可选地,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后地板梁组件5包括后地板横梁52和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后纵梁51,后地板横梁52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后纵梁51,两个后纵梁51的后部分别与后围板横梁2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连接,两个后纵梁51的前部分别与两个C柱组件4的下部连接。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后地板横梁52位于两个后纵梁51之间,后地板横梁52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通过焊接固定。其中,在一些示例中,后地板横梁52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四翻边,通过第四翻边与后纵梁51的朝内侧壁连接。
其中,后纵梁51的前部的朝外侧壁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后轮罩6的内侧壁连接,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45和第二连接件46分别与后纵梁51的前部和后部连接,第二连接件46与后纵梁51的连接位置位于后地板横梁52与后纵梁51连接位置的上方。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尾部框架结构。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车身尾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C柱组件、后地板梁组件、衣帽架组件、后围板横梁以及两个D柱本体;
所述衣帽架组件在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D柱本体的上部以及两个所述C柱组件的中部连接,两个所述D柱本体的下部分别与所述后围板横梁在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连接,两个所述C柱组件的下部分别与所述后地板梁组件在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连接,两个所述C柱组件的上部分别用于与顶盖横梁连接;
其中,两个所述C柱组件、所述衣帽架组件以及所述后地板梁组件共同组成第一环形框架结构;
所述后地板梁组件、所述后围板横梁、所述两个D柱本体以及所述衣帽架组件共同合围成用于容纳物品的行李箱空间,且两个所述D柱本体、所述后围板横梁以及所述衣帽架组件共同组成第二环形框架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尾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组件包括边梁、立柱和C柱内板,所述边梁的下部与所述立柱的上部连接,所述边梁的上部用于与顶盖横梁连接,所述C柱内板的上部连接于所述立柱的下部,所述立柱与所述衣帽架组件以及所述D柱本体的上部连接,所述C柱内板的下部与所述后地板梁组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尾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内板构造为“人”字形结构,所述C柱内板的下部具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置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下部形成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下部形成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分别所述后地板梁组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所述C柱内板的上部形成有搭接边,所述搭接边搭接于所述立柱的下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尾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衣帽架组件包括衣帽架后横梁、衣帽架隔板以及衣帽架前横梁,所述衣帽架隔板连接于所述衣帽架后横梁和所述衣帽架前横梁之间,所述衣帽架后横梁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以及所述衣帽架前横梁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立柱连接,且所述衣帽架后横梁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与两个所述D柱本体的上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尾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衣帽架后横梁位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后地板梁组件连接处的上方,以使所述衣帽架后横梁、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件以及所述后地板梁组件共同组成所述第一环形框架结构,所述衣帽架前横梁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后地板梁组件连接处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尾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尾部框架结构还包括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后轮罩,两个所述后轮罩的上部分别与其对应的两个所述立柱的下部连接,所述C柱内板以及所述后地板梁组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后轮罩的内侧壁连接,以使所述后轮罩的受力能够传递至所述第一环形框架结构和所述第二环形框架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尾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组件还包括C柱外板,所述C柱外板的上部连接于所述立柱,所述C柱外板的下部与其对应的所述后轮罩的上部的外壁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尾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板横梁在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地板梁组件在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连接,以使所述第一环形框架结构和所述第二环形框架结构形成一个整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尾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梁组件包括后地板横梁和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后纵梁,所述后地板横梁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后纵梁,两个所述后纵梁的后部分别与所述后围板横梁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连接,两个所述后纵梁的前部分别与两个所述C柱组件的下部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尾部框架结构。
CN202223079141.6U 2022-11-18 2022-11-18 车身尾部框架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85059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79141.6U CN218505983U (zh) 2022-11-18 2022-11-18 车身尾部框架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79141.6U CN218505983U (zh) 2022-11-18 2022-11-18 车身尾部框架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05983U true CN218505983U (zh) 2023-02-21

Family

ID=85219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79141.6U Active CN218505983U (zh) 2022-11-18 2022-11-18 车身尾部框架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059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32827B2 (en) Vehicle lower portion structure
JP6694023B2 (ja) 電気自動車
US6705667B1 (en)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a motor vehicle
JP7408927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04583062A (zh) 汽车的frp制舱室
JPH05201356A (ja) 電気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US20230242195A1 (en) Modular vehicle structure
CN114228833B (zh) 一种汽车小偏置碰撞的吸能结构及汽车
KR20170068326A (ko) 전기 자동차용 배터리 조립 구조
JP2021075089A (ja) 車両下部構造
US11186321B2 (en) Load absorb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211167108U (zh) 后车体焊接总成
CN218505983U (zh) 车身尾部框架结构及车辆
WO2020059248A1 (ja) 車体下部構造
US20230202580A1 (en) Structure of purpose-built vehicle
CN109927787B (zh) 一种用于车身后部的连接结构及汽车
CN214729125U (zh) 车身连接总成及车辆
CN112441126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14348118B (zh) 模块化车身及模块化车身制造方法
JP2018161934A (ja) 車体のフロア構造
WO2020059249A1 (ja) 車体下部構造
CN219277640U (zh) 加强支架、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5474288U (zh) 汽车顶盖及具有该汽车顶盖的飞行汽车
US20240166270A1 (en) Underbody for vehicle
CN219838625U (zh) 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