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29133U - 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29133U
CN218229133U CN202222528684.5U CN202222528684U CN218229133U CN 218229133 U CN218229133 U CN 218229133U CN 202222528684 U CN202222528684 U CN 202222528684U CN 218229133 U CN218229133 U CN 2182291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ngitudinal beam
mounting hole
flange
rear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2868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维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2868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291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291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291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包括:后纵梁内部具有容纳腔,支撑架位于容纳腔内,支撑架的第一端与后纵梁的顶壁连接,支撑架的第二端与后纵梁的底壁相对地设置以形成安装空间,至少两个加强板位于安装空间内,至少两个加强板上下间隔地设置,并将安装空间分隔成至少两个腔体,螺母管位于容纳腔内,螺母管依次穿过各加强板设置,且螺母管与各加强板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中,多个加强板均作为支撑点对螺母管进行支撑,增强了螺母管的自身刚度,以降低螺母管对振动的传递。相邻的支撑点之间形成支撑空间,螺母管位于支撑空间内,螺母管上的振动能够在支撑空间内进行消耗,以降低向车身的振动传递。

Description

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在行驶状态下的路噪水平是衡量车辆品质的一个关键因素。车辆噪声的激励源是路面和发动机,车辆噪声通过悬架和副车架传递到车身安装点,再通过车身安装点把振动传递到整个车身,车身振动引起空气振动,振动的空气引起驾驶员和乘客耳膜振动,使人感觉到噪声。
现有车型的后副车架安装结构由螺纹管和螺纹管固定板组成,仅螺纹管固定板的两端的翻边与后纵梁存在连接关系,在可靠耐久试验中存在刚度不足、焊点开裂风险,后幅车架安装结构的刚度不足,将进一步导致车身振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以解决因后副车架安装点的刚度不足而易引起车身振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包括:后纵梁,后纵梁内部具有容纳腔;支撑架,支撑架位于容纳腔内,支撑架的第一端与后纵梁的顶壁连接,支撑架的第二端与后纵梁的底壁相对地设置以形成安装空间;加强板组件,加强板组件具有至少两个加强板,至少两个加强板位于安装空间内,至少两个加强板上下间隔地设置,并将安装空间分隔成至少两个腔体;螺母管,螺母管位于容纳腔内,螺母管依次穿过各加强板并与各加强板连接。
进一步地,加强板组件包括第一加强板,第一加强板包括:第一本体,第一本体至少部分的上表面与后纵梁的底壁连接,第一本体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螺母管穿过第一安装孔,并与第一安装孔的孔壁连接,第一本体沿后纵梁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第一翻边,第一翻边连接于第一本体长度方向的一侧,第一翻边朝向后纵梁的底壁延伸并与后纵梁的底壁连接,第一翻边、第一本体以及后纵梁的底壁围成第一腔体;两个第二翻边,两个第二翻边分别连接于第一本体宽度方向的两侧,两个第二翻边朝向容纳腔的顶部延伸并分别与对应的后纵梁的侧壁连接。
进一步地,后纵梁的端部连接有加强梁,第一翻边的第一端与第一本体连接,第一翻边的第二端设置有支撑折边,支撑折边远离第一本体的一侧延伸设置,支撑折边承托在后纵梁与加强梁的衔接位置处。
进一步地,加强板组件还包括第二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包括:第二本体,第二本体与支撑架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本体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支撑架的第二端设有与第二安装孔对应的第三安装孔,螺母管依次穿过第二安装孔、第三安装孔,并与第二安装孔、第三安装孔的孔壁连接,第二本体沿后纵梁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两个第一折边,两个第一折边分别连接于第二本体长度方向的两侧,两个第一折边朝向第一本体延伸并分别与第一本体连接,第一折边、第二本体以及第一本体围合形成第二腔体;两个第二折边,两个第二折边分别连接于第二本体宽度方向的两侧,两个第二折边朝向后纵梁的顶壁延伸并分别与第二翻边的内壁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折边延伸至与后纵梁的侧壁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本体上具有第三折边,第三折边朝向第一加强板延伸设置并与第一本体连接,第三折边位于两个第一折边之间。
进一步地,支撑架的第二端上具有朝向后纵梁的底壁延伸设置的挡边,挡边与第二加强板的外边缘连接。
进一步地,加强板组件的各加强板上具有冲压成型的凸起和/或凹陷。
进一步地,加强板组件的各加强板上开设有减重孔。
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后副车架安装组件为上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支撑架与后纵梁底壁之间形成安装空间,至少两个加强板将安装空间分隔成至少两个腔体,螺母管依次穿过各加强板、并与加强板连接。相邻的加强板之间以及加强板与后纵梁底壁之间均形成腔体结构,螺母管依次穿过各腔体,多个加强板均作为支撑点对螺母管进行支撑,增强了螺母管的自身刚度,以降低螺母管对振动的传递。相邻的支撑点之间形成支撑空间,螺母管位于支撑空间内,螺母管上的振动能够在支撑空间内进行消耗,以降低向车身的振动传递。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的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2示出了第一加强板、加强梁以及后纵梁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加强板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6示出了第二加强板与支撑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0、后纵梁;101、纵梁壳体;102、纵梁盖板;
200、支撑架;201、挡边;202、支撑弯板;
300、螺母管;
400、第一加强板;401、第一本体;402、第一翻边;403、第一腔体;404、第二翻边;405、支撑折边;
500、加强梁;
600、第二加强板;601、第二本体;602、第一折边;603、第二腔体;604、第二折边;605、第三折边。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有可能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结合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后副车架安装组件。
具体地,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包括:后纵梁100、支撑架200、加强板组件以及螺母管300。后纵梁100内部具有容纳腔,支撑架200位于容纳腔内,支撑架200的第一端与后纵梁100的顶壁连接,支撑架200的第二端与后纵梁100的底壁相对地设置以形成安装空间。加强板组件具有至少两个加强板,至少两个加强板位于安装空间内,至少两个加强板上下间隔地设置,并将安装空间分隔成至少两个腔体。螺母管300位于容纳腔内,螺母管300依次穿过各加强板设置,且螺母管300与各加强板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为后副车架安装组件的纵截面剖视图,后纵梁100包括纵梁壳体101以及纵梁盖板102,后纵梁100通过纵梁盖板102与车辆地板连接,纵梁盖板102作为后纵梁100的顶壁。纵梁壳体101位于纵梁盖板102的下方,即纵梁壳体101的顶端开口,纵梁壳体101的横截面为U形结构,纵梁壳体101的底端作为后纵梁100的底壁,纵梁壳体101的侧壁作为后纵梁100的侧壁。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支撑架200与后纵梁100底壁之间形成安装空间,至少两个加强板将安装空间分隔成至少两个腔体,螺母管300依次穿过各加强板、并与各个加强板连接。相邻的加强板之间以及加强板与后纵梁100底壁之间均形成腔体结构,螺母管300依次穿过各腔体,多个加强板均作为支撑点对螺母管300进行支撑,增强了螺母管300的自身刚度,以降低螺母管300对振动的传递。相邻的支撑点之间形成支撑空间,螺母管300位于支撑空间内,螺母管300上的振动能够在支撑空间内进行消耗,以降低向车身的振动传递。
结合图1、图4所示,加强板组件包括第一加强板400,第一加强板400包括:第一本体401、第一翻边402以及两个第二翻边404。第一本体401至少部分的上表面与后纵梁100的底壁连接,第一本体401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螺母管300穿过第一安装孔,并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孔壁连接,第一本体401沿后纵梁10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第一翻边402连接于第一本体401长度方向的一侧,第一翻边402朝向后纵梁100的底壁延伸并与后纵梁100的底壁连接,第一翻边402、第一本体401以及后纵梁100的底壁围成第一腔体403。两个第二翻边404分别连接于第一本体401宽度方向的两侧,两个第二翻边404朝向所述容纳腔的顶部延伸并分别与对应的后纵梁100的侧壁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翻边402朝向后纵梁100的底壁延伸设置,与第一本体401的表面形成高度差,以使第一本体401与后纵梁100底壁之间形成间隔空间。第二翻边404的设置,增加第一加强板400与后纵梁100的连接面积,以使第一加强板400的连接更加牢固。
其中,如图2、图3所示,后纵梁100的端部连接有加强梁500,加强梁500用于与后门槛梁连接,增加后地板与后纵梁100的连接强度,增强后副车架安装组件的稳定性。第一翻边402的第一端与第一本体401连接,第一翻边402的第二端设置有支撑折边405,支撑折边405远离第一本体401延伸设置,支撑折边405承托在后纵梁100与加强梁500的衔接位置处,使后纵梁100与加强梁500的衔接更加牢固,以增加后地板与加强梁500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使第一加强板400的连接更加牢固。
如图5、图6所示,加强板组件还包括第二加强板600,第二加强板600包括:第二本体601、两个第一折边602以及两个第二折边604。第二本体601与支撑架200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本体601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支撑架200的第二端设有与第二安装孔对应的第三安装孔,螺母管300依次穿过第二安装孔、第三安装孔,并与第二安装孔、第三安装孔的孔壁连接,第二本体601沿后纵梁10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两个第一折边602分别连接于第二本体601长度方向的两侧,两个第一折边602朝向第一本体401延伸并分别与第一本体401连接,第一折边602、第二本体601以及第一本体401围合形成第二腔体603。两个第二折边604分别连接于第二本体601宽度方向的两侧,两个第二折边604朝向后纵梁100的顶壁延伸并分别与第二翻边404的内壁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折边602朝向后纵梁100的底壁延伸设置,与第二本体601的表面形成高度差,以使第二本体601与第一本体401之间形成间隔空间。第二折边604的设置,以增强第二加强板600与第一加强板400的连接面积,以使第二加强板600的连接更加牢固。
如图5所示,第二折边604延伸至与后纵梁100的内侧壁连接,第二折边604分别与第二翻边404以及后纵梁100的内侧壁连接,即第二加强板600同时与第一加强板400以及后纵梁100内侧壁连接,增加了第二加强板600的固定面的面积,以使第二加强板600的连接更加牢固。
为了进一步增强第二加强板600的稳定性,可进一步增加第二加强板600的固定面积,如图5所示,第二本体601上具有第三折边605,第三折边605朝向第一加强板400延伸设置并与第一本体401连接,第三折边605位于两个第一折边602之间。具体地,第三折边605沿第二本体601的长度方向进行延伸的分布,其中,第三折边605的一端与第一折边602连接,以增强第三折边605以及第一折边602的自身强度。
如图6、图7所示,支撑架200为类L型结构,支撑架200的第一端设有支撑弯板202,支撑架200通过支撑弯板202与后纵梁100的底壁连接,支撑架200的第二端上具有朝向后纵梁100的底壁延伸设置的挡边201,挡边201与第二加强板600的外边缘抵接。挡边201的设置,增加支撑架200与第二加强板600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增强支撑架200对第二加强板600的支撑力度。
其中,加强板组件的各加强板上具有冲压成型的凸起和/或凹陷,凸起和凹陷的设置,增加了加强板自身的支撑强度。
其中,在保证各加强板的支撑强度的提前下,为了轻量化设计,可在加强板组件的各加强板上开设有减重孔。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后副车架安装组件为上述实施例中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除上述以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纵梁(100),所述后纵梁(100)内部具有容纳腔;
支撑架(200),所述支撑架(200)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支撑架(200)的第一端与所述后纵梁(100)的顶壁连接,所述支撑架(200)的第二端与所述后纵梁(100)的底壁相对地设置以形成安装空间;
加强板组件,所述加强板组件具有至少两个加强板,至少两个所述加强板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至少两个所述加强板上下间隔地设置,并将所述安装空间分隔成至少两个腔体;
螺母管(300),所述螺母管(300)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螺母管(300)依次穿过各所述加强板并与各所述加强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组件包括第一加强板(400),所述第一加强板(400)包括:
第一本体(401),所述第一本体(401)至少部分的上表面与所述后纵梁(100)的底壁连接,所述第一本体(401)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螺母管(300)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并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孔壁连接,所述第一本体(401)沿所述后纵梁(10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第一翻边(402),所述第一翻边(402)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401)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翻边(402)朝向所述后纵梁(100)的底壁延伸并与所述后纵梁(100)的底壁连接,所述第一翻边(402)、所述第一本体(401)以及所述后纵梁(100)的底壁围成第一腔体(403);
两个第二翻边(404),两个所述第二翻边(404)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401)宽度方向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翻边(404)朝向所述容纳腔的顶部延伸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后纵梁(100)的侧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100)的端部连接有加强梁(500),所述第一翻边(40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本体(401)连接,所述第一翻边(402)的第二端设置有支撑折边(405),所述支撑折边(405)远离所述第一本体(401)的一侧延伸设置,所述支撑折边(405)承托在所述后纵梁(100)与所述加强梁(500)的衔接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组件还包括第二加强板(600),所述第二加强板(600)包括:
第二本体(601),所述第二本体(601)与所述支撑架(200)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本体(601)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支撑架(200)的第二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对应的第三安装孔,所述螺母管(300)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并与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的孔壁连接,所述第二本体(601)沿所述后纵梁(10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两个第一折边(602),两个所述第一折边(602)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601)长度方向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折边(602)朝向所述第一本体(401)延伸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401)连接,所述第一折边(602)、所述第二本体(601)以及所述第一本体(401)围合形成第二腔体(603);
两个第二折边(604),两个所述第二折边(604)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601)宽度方向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折边(604)朝向所述后纵梁(100)的顶壁延伸并分别与所述第二翻边(404)的内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边(604)延伸至与所述后纵梁(100)的侧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601)上具有第三折边(605),所述第三折边(605)朝向所述第一加强板(400)延伸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本体(401)连接,所述第三折边(605)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折边(602)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200)的第二端上具有朝向所述后纵梁(100)的底壁延伸设置的挡边(201),所述挡边(201)与所述第二加强板(600)的外边缘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组件的各所述加强板上具有冲压成型的凸起和/或凹陷。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组件的各所述加强板上开设有减重孔。
10.一种车辆,包括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副车架安装组件为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组件。
CN202222528684.5U 2022-09-23 2022-09-23 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82291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28684.5U CN218229133U (zh) 2022-09-23 2022-09-23 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28684.5U CN218229133U (zh) 2022-09-23 2022-09-23 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29133U true CN218229133U (zh) 2023-01-06

Family

ID=84666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28684.5U Active CN218229133U (zh) 2022-09-23 2022-09-23 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291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73057B2 (en)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US7261322B2 (en) Coupling structure of side member to cross member
US9302711B2 (en)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JP5334565B2 (ja) 自動車用ルームランプの取付構造
US7040639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employing gussets fastened to cross member portion between damper bases
CN108928395B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2020029162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WO2008062763A1 (en) Reinforc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US20030067191A1 (en) Vehicle roof structure
JP2020029161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10591747U (zh) 一种前保险杠总成支撑组件及车辆
JP6973329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18229133U (zh) 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JP2005219607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4133723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4731734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JP4513475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N213413484U (zh) 汽车天窗的支撑框架和车辆
CN209921420U (zh) 后副车架安装点的加强结构
CN210063132U (zh) 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JP2015058877A (ja) バックドアガーニッシュ
CN217554025U (zh) 仪表板管梁安装板及汽车
JP2005231507A (ja) 車両用強度部材構造
CN218431163U (zh) 安全气囊安装组件和车辆
CN218141767U (zh) 车架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