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73536U - 牵伸装置、喷气纺纱机、牵伸装置用侧板以及弹簧箱 - Google Patents

牵伸装置、喷气纺纱机、牵伸装置用侧板以及弹簧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73536U
CN217973536U CN202221406953.4U CN202221406953U CN217973536U CN 217973536 U CN217973536 U CN 217973536U CN 202221406953 U CN202221406953 U CN 202221406953U CN 217973536 U CN217973536 U CN 2179735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plate
roller shaft
roller
shaft accommodating
dr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0695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秀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735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735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牵伸装置、喷气纺纱机、牵伸装置用侧板以及弹簧箱。牵伸装置(6)具备:牵伸摇架(40);安装于牵伸摇架(40)的弹簧箱(50);将弹簧箱(50)固定于牵伸摇架(40)的弹簧箱固定螺钉(97);可装卸地安装于弹簧箱(50),并分别具有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以及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的一对侧板(80、80);将侧板(80)固定于弹簧箱(50)的第一固定螺钉(107)以及第二固定螺钉(106);以及以通过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以及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的方式配置的前上辊(17b)以及中上辊(16b)。

Description

牵伸装置、喷气纺纱机、牵伸装置用侧板以及弹簧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牵伸装置、喷气纺纱机、牵伸装置用侧板以及牵伸装置用弹簧箱。
背景技术
在纺纱机中,公知有将上辊(牵伸辊)按压在牵伸装置的下辊的摇架(例如,日本特开2010-168690号公报(专利文献1)以及日本特开2009-001928号公报(专利文献2))。在摇架设置有支承前上辊、中上辊、第三上辊以及后上辊的四个支承部。上述支承部的配置设定为前上辊与中上辊之间的隔距或第三上辊与后上辊之间的隔距为规定的间隔。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将支承后上辊的支承构造体以及支承第三上辊的支承构造体分别固定于摇架的长孔的结构。还记载有将支承前上辊以及中上辊的支承构造体固定于摇架的长孔的结构。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将摇架的侧板分割为支承前上辊和中上辊的前部、以及支承第三上辊和后上辊的后部的结构。
在上述纺纱机中,虽考虑了摇架中的上辊的配置以及隔距,但为了进行隔距变更,各部件的调整或者分解等存在需要时间的倾向,不能说隔距变更是容易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在进行隔距变更的情况下,需要从摇架取下轴支承框架、弹簧保持框架、弹簧,并将取下后的多个部件再次安装于摇架。在专利文献2中,在进行隔距变更的情况下,不仅需要调整侧板的位置,还需要将设置于摇架内的弹簧等施力机构等暂时从摇架取下进行更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进行牵伸辊的隔距变更的牵伸装置、喷气纺纱机、牵伸装置用侧板以及牵伸装置用弹簧箱。
本实用新型的牵伸装置具备:牵伸摇架;弹簧箱,其安装于牵伸摇架;第一固定部,其将弹簧箱固定于牵伸摇架;一对侧板,其可装卸地安装于弹簧箱,分别具有至少一个辊轴容纳凹部;第二固定部,其将侧板固定于弹簧箱;以及至少一个牵伸辊,其配置为通过辊轴容纳凹部。
根据该牵伸装置,相对于安装于牵伸摇架的弹簧箱,可装卸地安装具有辊轴容纳凹部的侧板。通过解除第一固定部的固定,能够从牵伸摇架容易地取下弹簧箱。通过解除第二固定部的固定,能够从弹簧箱容易地取下侧板。因此,例如在将弹簧箱固定于牵伸摇架的状态下,通过从弹簧箱仅取下侧板,能够容易地更换侧板。能够容易地进行牵伸辊的隔距变更。在该牵伸装置中,若弹簧箱对牵伸辊的加压在有效的范围内,则无需如以往那样从牵伸摇架取下多个部件,而通过仅更换侧板就能够完成隔距变更。
牵伸装置作为牵伸辊,也可以具备前上辊、和在牵伸方向上配置在比前上辊靠上游侧的中上辊,在侧板的各个形成有两个辊轴容纳凹部亦即第一辊轴容纳凹部以及第二辊轴容纳凹部,以通过第一辊轴容纳凹部的方式配置前上辊,以通过第二辊轴容纳凹部的方式配置中上辊。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侧板的更换容易地进行前上辊与中上辊之间的隔距的变更。
在牵伸装置中,也可以在侧板上,在牵伸方向上在比第一辊轴容纳凹部的第一辊轴线靠下游侧形成有用于第二固定部的第一孔部,在牵伸方向上在比第二辊轴容纳凹部的第二辊轴线靠下游侧形成有用于第二固定部的第二孔部。
第二固定部的各孔部也可以形成在比任何辊轴线靠下游侧,所以能够避免两个孔部之间的距离过短或孔部彼此干涉的情况,能够通过孔部的位置的自由度。
在牵伸装置中,第一孔部与第一辊轴线之间的第一距离也可以比第二孔部与第二辊轴线之间的第二距离短。
在与前上辊接近的位置处进行将侧板安装于弹簧箱时的前上辊的定位,由此能够提高前上辊的定位精度。
在牵伸装置中,侧板也可以具备形成于辊轴容纳凹部的周围的加强部。
根据该结构,侧板的强度得以提高。相对于牵伸辊的旋转方向的滑动,也能够提高侧板的耐久性。
在牵伸装置中,一对侧板也可以配置为左右对称,在将与一对侧板对置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定义为外侧的情况下,加强部也可以以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于一对侧板的各个。
根据该结构,由于加强部在弹簧箱的左右两侧向外侧突出,所以能够提高侧板的强度。
在牵伸装置中,侧板的加强部也可以形成为具有倒U字形的突出部,弹簧箱也可以具有供侧板安装的一对侧方支承部,也可以在侧方支承部的各个形成有圆弧状或者倒U字形的凹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加强部和凹部,能够进行侧板的定位。更具体而言,加强部和凹部的接触区域与基于螺钉和螺纹孔等的定位相比覆盖更大的范围,所以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侧板的定位。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喷气纺纱机也可以具备:上述任一个牵伸装置;喷气纺纱装置,其在牵伸方向上配置在比牵伸装置靠下游侧;以及卷取装置,其配置在比喷气纺纱装置靠下游侧。
由此,在喷气纺纱机中,能够容易地进行牵伸辊的隔距变更。因此,例如能够缩短伴随着隔距变更的作业的时间,所以能够避免伴随着隔距变更的喷气纺纱机的生产率的降低。
本实用新型的牵伸装置用侧板是安装于牵伸装置的弹簧箱的牵伸装置用侧板,其具备:板状的主体部,其固定于弹簧箱的侧板部,主体部具有至少一个辊轴容纳凹部、以及用于使辊轴容纳凹部的周缘部的轴向的位置与侧板部的位置对齐的台阶部。
根据该牵伸装置用侧板,能够从弹簧箱容易地取下侧板。能够容易地更换侧板,能够容易地进行牵伸辊的隔距变更。通过台阶部使辊轴容纳凹部的周缘部与弹簧箱的侧板部的位置对齐,所以在以侧板部为基准定位牵伸辊的情况下,以及在以侧板的辊轴容纳凹部为基准定位牵伸辊的情况下,在轴向上壁面的位置不发生改变。因此,轴向的牵伸辊的定位也是容易的。
在牵伸装置用侧板中,辊轴容纳凹部的周缘部也可以构成主体部的加强部。
根据该结构,侧板的强度得以提高。虽牵伸辊与辊轴容纳凹部接触并进行滑动,但相对于牵伸辊的滑动,也能够提高侧板的耐久性。
本实用新型的牵伸装置用侧板是安装于牵伸装置的弹簧箱的牵伸装置用侧板,其具备:板状的主体部,其固定于弹簧箱的侧板部;主体部具有至少一个辊轴容纳凹部、以及形成于辊轴容纳凹部的周围的加强部。
根据该牵伸装置用侧板,能够从弹簧箱容易地取下侧板。能够容易地更换侧板,能够容易地进行牵伸辊的隔距变更。通过加强部,侧板的强度得以提高。虽牵伸辊在辊轴容纳凹部滑动,但相对于牵伸辊的滑动,也能够提高侧板的耐久性。
在牵伸装置用侧板中,主体部也可以具有与弹簧箱的侧板部重叠的平板部,加强部也可以形成为从平板部突出的肋状。
根据该结构,肋状的加强部能够具有与平板部的厚度相同的厚度而形成。即、不是通过增加厚度的方法形成加强部。通过侧板牢固地支承牵伸辊,并且在将牵伸辊以及侧板安装于牵伸装置时,牵伸摇架(牵伸装置)也不会过重。因此,操作性不会降低。
在牵伸装置用侧板中,加强部也可以相对于与弹簧箱的侧板部重叠的平板部,突出了2.4mm以上且3.5mm以下。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辊轴容纳凹部的周围的强度而不使侧板整体大型化。
在牵伸装置用侧板中,加强部也可以形成为倒U字形。根据该结构,在将侧板安装于弹簧箱时,容易定位侧板。
在牵伸装置用侧板中,也可以在主体部作为两个辊轴容纳凹部,形成有第一辊轴容纳凹部以及第二辊轴容纳凹部,也可以仅在第一辊轴容纳凹部以及第二辊轴容纳凹部中的任一个的上方形成有相对于主体部以直角折弯的板状的辅助加强部。
近几年,牵伸速度(纺纱速度)的高速化是显著的。伴随着牵伸速度的高速化,特别是前辊的旋转高速化,前上辊的稳定旋转成为课题。在前上辊的旋转不稳定的情况下,存在牵伸品质(纱线品质)降低的担忧。本实用新型的侧板设置有加强部以及辅助加强部,所以作为用于使前上辊稳定地旋转的部件,有助于牵伸装置的性能维持。另外,伴随着牵伸辊的高速旋转,例如即使侧板已磨损,也能够容易地更换侧板。
本实用新型的牵伸装置用弹簧箱具备:主体部;以及施力部,其安装于主体部,主体部具有:平面部,其供施力部安装,并且沿牵伸方向以及与牵伸方向正交的轴向延伸;一对第一侧板部,其设置于平面部的轴向的两端;以及一对第二侧板部,其设置于平面部的牵伸方向的两端,第一侧板部在与牵伸方向以及轴向双方正交的上下方向上,比第二侧板部短。
根据该牵伸装置用弹簧箱,能够将具有辊轴容纳凹部的侧板可装卸地安装于第一侧板部。能够从第一侧板部容易地取下侧板。因此,能够容易地更换侧板,能够容易地进行牵伸辊的隔距变更。
在牵伸装置用弹簧箱中,也可以在牵伸装置用弹簧箱的第一侧板部形成有朝向下方开放的圆弧状或者倒U字形的凹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侧板的例如倒U字形的突出部嵌入凹部,能够进行侧板的定位。
在牵伸装置用弹簧箱中,第一侧板部的凹部的深度也可以小于被主体部支承的牵伸辊的半径。
根据该结构,容易将侧板嵌入第一侧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喷气纺纱机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喷气纺纱机的纺纱单元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图2中的牵伸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牵伸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牵伸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从牵伸方向下游侧观察牵伸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弹簧箱以及一对侧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侧板的主视图。
图9是侧板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从斜下方观察侧板的立体图。
图11是侧板的仰视图。
图12是在第一辊轴容纳凹部的附近以与XY平面平行的面切断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此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所示,纺纱机(喷气纺纱机)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2、接头台车3、落纱台车(省略图示)、第一端部框架4以及第二端部框架5。多个纺纱单元2排列成一列。各纺纱单元2生成纱线Y并卷绕于卷装P。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纱线Y被切断,或因某种原因纱线Y被切断的情况下,接头台车3在该纺纱单元2中进行接头动作。落纱台车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卷装P成为满卷的情况下,将卷装P落纱,将新的筒管B向该纺纱单元2供给。在第一端部框架4收纳有对在纺纱单元2中产生的纤维屑以及回丝等进行回收的回收装置等。
在第二端部框架5收纳有调整向纺纱机1的各部供给的压缩空气(空气)的空气压,并将空气向各部供给的空气供给部;以及用于向纺纱单元2的各部供给动力的驱动马达等。在第二端部框架5设置有机台控制装置100、触摸面板画面102以及输入键104。机台控制装置100集中管理以及控制纺纱机1的各部分。触摸面板画面102能够显示与纺纱单元2的设定内容和/或状态有关的信息等。操作人员使用显示于触摸面板画面102的按钮或者输入键104等进行适当的操作,由此能够进行纺纱单元2的设定作业。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各纺纱单元2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依次具备牵伸装置6、喷气纺纱装置7、纱线监视装置8、张力传感器9、纱线存积装置11、上蜡装置12以及卷取装置13。单元控制器10以规定量的纺纱单元2为单位而设置,控制纺纱单元2的动作。
牵伸装置6牵伸纤维束(纱条)S。牵伸装置6在纤维束S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依次具有后辊对14、第三辊对15、中间辊对16以及前辊对17。
后辊对14包含驱动侧的后下辊14a以及从动侧的后上辊14b。后下辊14a以及后上辊14b隔着使纤维束S行进的行进路径而相互对置。第三辊对15包含驱动侧的第三下辊15a以及从动侧的第三上辊15b。第三下辊15a以及第三上辊15b隔着使纤维束S行进的行进路径而相互对置。中间辊对16包含驱动侧的中间下辊16a以及从动侧的中上辊16b。中间下辊16a以及中上辊16b隔着使纤维束S行进的行进路径而相互对置。前辊对17包含驱动侧的前下辊17a以及从动侧的前上辊17b。前下辊17a以及前上辊17b隔着使纤维束S行进的行进路径而相互对置。
后下辊14a、第三下辊15a、中间下辊16a以及前下辊17a通过设置于纺纱单元2的驱动马达,以相互不同的旋转速度旋转,以便越是下游侧的辊则越快。对于中间下辊16a设置有挡板带18a。对于中上辊16b设置有挡板带18b。前下辊17a以及中间下辊16a也可以由共用地设置于多个纺纱单元2的第二端部框架5内的驱动马达驱动。
后上辊14b、第三上辊15b、中上辊16b以及前上辊17b被牵伸摇架40支承为能够旋转。后上辊14b、第三上辊15b、中上辊16b以及前上辊17b的各个以规定压力与后下辊14a、第三下辊15a、中间下辊16a以及前下辊17a的各个接触而从动旋转。
喷气纺纱装置7利用旋转空气流对由牵伸装置6牵伸的纤维束S加捻,由此生成纱线Y。喷气纺纱装置7以恒定的速度连续纺出纱线Y。虽省略了喷气纺纱装置7的详细的说明以及图示,但其具有纤维引导部、旋转空气流产生喷嘴以及中空引导轴体。纤维引导部将从上游侧的牵伸装置6供给的纤维束S向形成于喷气纺纱装置7的内部的纺纱室引导。旋转空气流产生喷嘴配置于纤维束S行进的路径的周围。从旋转空气流产生喷嘴喷射空气,由此在纺纱室内产生旋转空气流。利用该旋转空气流使构成纤维束S的多个纤维的各纤维端反转地旋转。中空引导轴体将纺纱后的纱线Y从纺纱室向喷气纺纱装置7的外部引导。
纱线监视装置8在喷气纺纱装置7与纱线存积装置11之间,监视行进的纱线Y的信息,基于监视出的信息检测纱疵的有无。纱线监视装置8在检测出纱疵的情况下,将纱疵检测信号向单元控制器10发送。纱线监视装置8作为纱疵,例如检测纱线Y的粗度异常和/或纱线Y所含有的异物。纱线监视装置8也检测断纱等。
张力传感器9在喷气纺纱装置7与纱线存积装置11之间,测定行进的纱线Y的张力,将张力测定信号向单元控制器10发送。在单元控制器10基于纱线监视装置8和/或张力传感器9的检测结果判断为存在异常的情况下,在纺纱单元2中切断纱线Y。具体而言,使向喷气纺纱装置7供给的空气停止,纱线Y的生成被中断,由此纱线Y被切断。或也可以通过另外设置的切断器切断纱线Y。
上蜡装置12在纱线存积装置11与卷取装置13之间,对纱线Y上蜡。
纱线存积装置11在喷气纺纱装置7与卷取装置13之间,存积纱线Y。纱线存积装置11具有通过将纱线Y卷绕在外周面而存积纱线Y的纱线存积辊。纱线存积装置11具有从喷气纺纱装置7稳定地拉出纱线Y的功能、在由接头台车3进行的接头动作时等使从喷气纺纱装置7送出的纱线Y滞留而防止纱线Y松弛的功能、以及防止比纱线存积装置11靠下游侧的纱线Y的张力的变动向喷气纺纱装置7传递的功能。
卷取装置13将纱线Y卷绕在筒管B而形成卷装P。卷取装置13具有摇架臂21、卷取滚筒22、以及横动导纱器23。摇架臂21将筒管B支承为能够旋转。摇架臂21被支轴24支承为能够摆动,使筒管B的表面或者卷装P的表面以适当的压力与卷取滚筒22的表面接触。设置于第二端部框架5的驱动马达(省略图示)同时驱动多个纺纱单元2的卷取滚筒22。由此,在各纺纱单元2中,筒管B或者卷装P沿卷取方向旋转。各纺纱单元2的横动导纱器23设置在由多个纺纱单元2共用的轴25。第二端部框架5的驱动马达将轴25沿卷取滚筒22的旋转轴方向往复驱动,由此横动导纱器23使纱线Y相对于旋转的筒管B或者卷装P以规定宽度横动。
接头台车3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纱线Y被切断或因某种原因纱线Y被切断的情况下,行进到该纺纱单元2并进行接头动作。接头台车3具有接头装置26、吸管27以及吸入口28。吸管27被支轴27a支承为能够转动,捕捉来自喷气纺纱装置7的纱线Y并向接头装置26引导。吸入口28被支轴28a支承为能够转动,捕捉来自卷取装置13的纱线Y并向接头装置26引导。接头装置26进行被引导来的纱线Y彼此的接头。接头装置26是使用压缩空气的捻接器或者机械地对纱线Y进行接纱的打结器等。
在接头台车3进行接头动作时,使卷装P向反卷取方向旋转(反转)。此时,以卷装P从卷取滚筒22离开的方式,通过空气气缸(省略图示)使摇架臂21移动,通过设置于接头台车3的反转用辊(省略图示)使卷装P反转。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纺纱单元2(纺纱机1)具备牵伸装置6、配置在比牵伸装置6靠下游侧的喷气纺纱装置7以及配置在比喷气纺纱装置7靠下游侧的卷取装置13。以下,更详细地说明牵伸装置6。
在牵伸装置6中,多个辊对14、15、16以及17将从条筒(省略图示)供给的纤维束S牵伸并使其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行进,将纤维束F向喷气纺纱装置7供给。以下,将沿着纤维束S的行进路径的方向称为“牵伸方向”。将牵伸方向的上游侧简称为“上游侧”,将牵伸方向的下游侧简称为“下游侧”。
在图3以后的几个图中,为了便于说明,示出了X轴、Y轴以及Z轴。+Y轴方向是牵伸方向。X轴方向是前上辊17b以及中上辊16b等(牵伸辊)的轴向。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左右方向”是X轴方向,是与牵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是Z方向,是与牵伸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X轴、Y轴以及Z轴相互正交。
各下辊14a、15a、16a以及17a被基座45支承为能够旋转。在图3中,图示为由一个基座45支承所有的下辊14a、15a、16a以及17a。然而,基座45也可以由多个部分构成,构成为各部分支承各下辊。各下辊14a、15a、16a以及17a以相互不同的旋转速度被驱动旋转,以使得越是下游侧越快。
如图1、图3、图4以及图5所示,牵伸装置6具备牵伸摇架40;弹簧箱50;一对侧板80、80;前上辊17b以及中上辊16b。弹簧箱50安装于牵伸摇架40。一对侧板80、80可装卸地安装于弹簧箱50,分别具有第一辊轴容纳凹部(辊轴孔)81以及第二辊轴容纳凹部(辊轴孔)82。前上辊17b配置为通过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中上辊16b配置为通过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即、牵伸装置6作为牵伸辊具备前上辊17b、和在牵伸方向上配置在比前上辊17b靠上游侧的中上辊16b。
牵伸装置6具备牵伸摇架40、相对于牵伸摇架40可装卸的弹簧箱50、以及相对于弹簧箱50可装卸的一对侧板80。在本实施方式的牵伸摇架40中,能够容易地进行各零件的分解。牵伸装置6具备将弹簧箱50固定在牵伸摇架40的例如两个弹簧箱固定螺钉97(第一固定部)。例如,将弹簧箱固定螺钉97***形成于弹簧箱50的平面部54的两个贯通孔57(参照图7)、和形成于主体罩41的安装板46的两个贯通孔46b(参照图5)的各个。通过紧固弹簧箱固定螺钉97和螺母等,将弹簧箱50安装、固定在牵伸摇架40。通过取下弹簧箱固定螺钉97,能够容易地从牵伸摇架40取下弹簧箱50。
并且,牵伸装置6例如作为将侧板80固定于弹簧箱50的第二固定部,具备第一固定螺钉107以及第二固定螺钉106(参照图4以及图5)。通过取下第一固定螺钉107以及第二固定螺钉106,能够容易地从弹簧箱50取下侧板80。
由此,在牵伸装置6中,能够容易地进行作为消耗品的侧板80的更换。即使在将弹簧箱50固定于牵伸摇架40的状态下,也能够容易地取下侧板80。与侧板80相关的结构将在后面详述。此外,在从弹簧箱50取下侧板80之前,从侧板80取下中上辊16b和前上辊17b等。
参照图6对前上辊17b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前上辊17b沿左右方向延伸。前上辊17b具有前辊轴体71、以及设置于前辊轴体71的左右两端部的一对橡胶辊71c。前辊轴体71包含配置在弹簧箱50的下方的中央的轴主体部71a、和与轴主体部71a的左右的两端部连续的一对小径部71b。各小径部71b具有比轴主体部71a的直径小的直径。一对橡胶辊71c位于侧板80的外侧。
如图1以及图3所示,牵伸摇架40将相邻的一对纺纱单元2各自具备的牵伸装置6的各上辊14b、15b、16b以及17b支承为能够旋转。例如,两个相邻的橡胶辊71c(参照图4)分别安装于一个前辊轴体71的轴向两端。两个相邻的橡胶辊61c(参照图4)分别安装于一个中间辊轴体61的轴向两端。
前辊轴体71由设置于弹簧箱50的内侧的板簧59(参照图5以及图7)保持。中间辊轴体61也由设置于弹簧箱50的内侧的板簧59(参照图5)保持。后上辊14b和第三上辊15b的各轴体也由设置于弹簧箱50的内侧的板簧58(参照图5)保持。通过板簧防止各上辊从弹簧箱50落下的情况。
如图3以及图4所示,牵伸摇架40具有主体罩41、和从主体罩41向左右伸出的一对安装板46。主体罩41以及安装板46由金属板构成。
在牵伸摇架40的上游侧端部设置有转动轴43。转动轴43在各上辊14b、15b、16b以及17b与各下辊14a、15a、16a以及17a接触的接触位置、与各上辊14b、15b、16b以及17b从离开的离开位置之间,可转动地支承牵伸摇架40。
在牵伸摇架40的下游侧端部设置有操作人员进行牵伸摇架40的转动操作时使用的手柄44。若使牵伸摇架40向接触位置转动,则设置于手柄44的下端部的钩(未图示)与设置于基座45的下游侧端部的固定辊(未图示)卡合,各上辊14b、15b、16b以及17b与各下辊14a、15a、16a以及17a以规定压力接触的状态被保持。
在牵伸装置6中,通过以不同的旋转速度旋转的后辊对14、第三辊对15、中间辊对16以及前辊对17牵伸纤维束S,成为纤维束F并向喷气纺纱装置7输送。为了适当地进行牵伸,在牵伸装置6中,需要适当地设定后辊对14、第三辊对15、中间辊对16以及前辊对17的牵伸方向的间隔(即、隔距)。牵伸辊的隔距能够根据纺纱的纤维的种类和/或其它条件而不同。
在牵伸装置6中,在基座45上,后下辊14a以及第三下辊15a的位置能够沿着牵伸方向调整。在牵伸摇架40中,后上辊14b以及第三上辊15b的位置能够沿着牵伸方向调整。由此,例如能够根据牵伸的纤维束S的纤维长来调整相邻的辊对14、15间的距离以及相邻的辊对15、16间的距离。在牵伸摇架40中,通过变更(更换)侧板80的种类,能够沿着牵伸方向调整中上辊16b和前上辊17b的位置以及间隔。
接着,参照图4~图7对安装于牵伸摇架40的弹簧箱50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弹簧箱50具备主体部51和施力部52。主体部51经由侧板80支承前上辊17b以及中上辊16b。施力部52安装于主体部51上,将前上辊17b以及中上辊16b向下方(图中的-Z轴方向)施力。主体部51具有沿前上辊17b以及中上辊16b的轴向以及牵伸方向延伸的平面部54。主体部51作为整体具有沿轴向以及牵伸方向延伸的立方体那样的形状。施力部52在主体部51上的轴向的中央处向上方突出。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主体罩41内收纳有施力部52,将平面部54固定在安装板46,由此弹簧箱50被固定于牵伸摇架40的内部。包含主体部51以及施力部52的框体52a的弹簧箱50的主要部位分由金属板构成。
如图7所示,施力部52具有沿牵伸方向延伸的框体52a、和收纳于框体52a内并沿牵伸方向排列的多个按压弹簧52b。各按压弹簧52b例如是压缩螺旋弹簧。在各按压弹簧52b插通有按压轴体52c。在各按压轴体52c的下部固定有圆形的承受板52f,按压弹簧52b的下端按压承受板52f。各按压轴体52c的下端部通过形成于平面部54的贯通孔52e。一个按压轴体52c的下端部与前辊轴体71的轴向中央部(图6所示的轴主体部71a的中央部)抵接。一个按压轴体52c的下端部与中间辊轴体61的轴向中央部抵接。由此,对前上辊17b或者中上辊16b施加按压力。施力部52构成为经由各按压轴体52c将前上辊17b或者中上辊16b向下方(朝向前下辊17a或者中间下辊16a)施力。
针对前上辊17b以及中上辊16b的按压力能够通过旋转以在框体52a上露出的方式设置的调整部52h来调整。在保持将弹簧箱50安装在牵伸摇架40的状态下,能够从主体罩41(参照图4)的外部通过操作人员的手来操作调整部52h。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牵伸摇架40除了上述弹簧箱50之外,还安装有分别支承第三上辊15b以及后上辊14b的两个弹簧箱90。在各弹簧箱90的轴向的两端可装卸地安装有一对侧板91。第三上辊15b被一对侧板91支承。后上辊14b被另一对侧板91支承。
如图4所示,支承第三上辊15b的弹簧箱90通过弹簧箱固定螺钉95而固定于安装板46。支承后上辊14b的弹簧箱90通过弹簧箱固定螺钉94而固定于安装板46。将弹簧箱固定螺钉95、94***以沿牵伸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的长孔46a,并将各弹簧箱固定螺钉95、94和螺母等紧固,由此将两个弹簧箱90安装、固定在牵伸摇架40的安装板46。通过使弹簧箱固定螺钉95、94在长孔46a内移动,能够进行上述后上辊14b以及第三上辊15b的牵伸方向的位置调整。
虽存在弹簧箱50支承两个辊轴体71、61、而各弹簧箱90支承一个辊轴体这样的不同点,但各弹簧箱90具有与弹簧箱50大致相同的结构。即、各弹簧箱90构成为具有收纳于主体罩41的施力部92,将第三上辊15b或者后上辊14b向下方施力。
接着,参照图5~图11来详细地说明侧板80相对于弹簧箱50的安装构造和侧板80的结构。如图7所示,弹簧箱50具有设置于平面部54的轴向的两端的一对第一侧板部(侧方支承部)55、和设置于平面部54的牵伸方向的两端的一对第二侧板部56。通过对一张金属板进行折弯加工,而以与平面部54连续的方式形成了各第一侧板部55以及各第二侧板部56。各第一侧板部55以及各第二侧板部56垂直于平面部54而被折弯。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弹簧箱50形成为左右对称。在主体部51中,一对第一侧板部55相对于与YZ平面平行的中央面呈面对称。一对侧板80也配置为左右对称。一对侧板80相对于与YZ平面平行的中央面呈面对称。一对侧板80除了具有对称的形状以外,材质、大小以及形状完全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仅说明一个侧板80的构造,由此能够理解两方的侧板80的构造。此外,在图7以及图8中,虽示出了一对侧板80,但在图9~图12中,仅示出了图7所示的里侧(左侧)(图6所示的左侧)的侧板80。
如图7、图8以及图9所示,侧板80具备固定于弹簧箱50的第一侧板部55的板状的主体部80M。主体部80M由金属板构成。主体部80M作为供牵伸辊通过的两个辊轴容纳凹部,具有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以及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
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以及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的各个呈向下方开放的倒U字形。
在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配置前上辊17b的前辊轴体71。在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配置中上辊16b的中间辊轴体61。即、前上辊17b的前辊轴体71配置为通过一对侧板80的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前辊轴体71的小径部71b通过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
中上辊16b的中间辊轴体61配置为通过一对侧板80的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中间辊轴体61的小径部通过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
主体部80M还具有梯形的切口83。切口83配置在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与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之间,接纳挡板带18b的挡板带支承体18c。
主体部80M具有与弹簧箱50的第一侧板部55重叠的长方形的平板部80a。在平板部80a形成上述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以及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
在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中,上圆弧部(位于+Z方向的端部区域的圆弧部)的半径设定为适合于前上辊17b的前辊轴体71的半径。与圆弧部连续的下平行部的宽度(牵伸方向的距离)设定为适合于前辊轴体71的直径。
在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中,上圆弧部(+Z方向的端部区域的圆弧部)的半径设定为适合于中上辊16b的中间辊轴体61的半径。与圆弧部连续的下平行部的宽度(牵伸方向的距离)设定为适合于中间辊轴体61的直径。
上述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的圆弧部的半径以及平行部的宽度被调整为能够正好收纳前辊轴体71的小径部71b。在轴主体部71a与各小径部71b之间分别形成有台阶部71e。一对台阶部71e被一对侧板80的平板部80a限制轴向的移动。由此,进行前辊轴体71的轴向的定位。
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以及中间辊轴体61也同样。
被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支承的前上辊17b一边旋转一边沿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的周面滑动。被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支承的中上辊16b一边旋转一边沿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的周面滑动。前上辊17b的小径部71b沿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的周面滑动。中上辊16b的小径部沿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的周面滑动。因此,侧板80是经时间推移磨损而得到的部件,在规定期间后需要更换。
主体部80M具有在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的周围形成为从平板部80a突出的肋状的第一加强部84、和在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的周围形成为从平板部80a突出的肋状的第二加强部85。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以及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例如可以通过冲压加工等而形成。
第一加强部84以及第二加强部85提高各侧板80的强度。在将侧板80安装于弹簧箱50的状态下,第一加强部84以及第二加强部85向外侧突出。“外侧”是指左右方向的主体部51的外侧、即远离施力部52的一侧。
如图9所示,平板部80a的表面80aa形成了沿着YZ平面延伸的平坦面。如图10所示,平板部80a的里面80ab形成了沿着YZ平面延伸的平坦面。第一加强部84以及第二加强部85的各个在具有与平板部80a的厚度相同的厚度的状态下,向轴向外侧突出。第一加强部84以及第二加强部85的各个形成为具有倒U字形的突出部。由此,在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的周围形成有倒U字形的第一台阶部84s,在第二加强部85的周围形成有倒U字形的第二台阶部85s。
如图11所示,第一加强部84相对于与弹簧箱50的第一侧板部55重叠的平板部80a,例如突出了2.4mm以上且3.5mm以下。第二加强部85相对于与弹簧箱50的第一侧板部55重叠的平板部80a,例如突出了2.4mm以上且3.5mm以下。上述数值相当于图11所示的突出长度T。突出长度T是平板部80a的里面80ab与第一加强部84的第一肋表面84a(或者第二加强部85的第二肋表面85a)之间的距离。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仅在支承中上辊16b的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的上方形成有相对于平板部80a(主体部80M)以直角折弯的第一辅助加强部88。第一辅助加强部88与XY平面平行地延伸,遍及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以及切口83的上方而形成。关于侧板80,“上方”是指与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以及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的开放侧相反的一侧。
另外,在平板部80a的牵伸方向的两端形成有相对于平板部80a以直角折弯的一对第二辅助加强部89。上述第一辅助加强部88和一对第二辅助加强部89均向平板部80a的内侧突出。第一加强部84以及第二加强部85的突出方向、和第一辅助加强部88以及第二辅助加强部89的突出方向虽都与轴向平行,但彼此反向。
如图8所示,在侧板80的平板部80a上,在比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的中心轴线(第一辊轴线。配置在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的前上辊17b的旋转轴线)靠下游侧(图示右侧)形成有用于第一固定螺钉107(参照图4以及图5)的第一孔部87。在平板部80a上,在比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的中心轴线(第二辊轴线。配置在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的中上辊16b的旋转轴线)靠下游侧(图示右侧)形成有用于第二固定螺钉106(参照图4以及图5)的第二孔部86。
第一孔部87形成于平板部80a的上部且下游侧的角部。第二孔部86形成于平板部80a的上部且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与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的中间部(切口83的上方)。从图8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的中心轴线与第一孔部87之间的第一距离比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的中心轴线与第二孔部86之间的第二距离短。前上辊17b的旋转速度远大于中上辊16b的旋转速度,所以为了适当地支承前上辊17b,使第一孔部87的位置、即第一固定螺钉107的固定位置与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接近。
返回图7,对弹簧箱50的第一侧板部55进行说明。由于在第一侧板部55安装上述一对侧板80,所以第一侧板部55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被限制。换言之,考虑了保持侧板80所需的最小的强度等,来决定第一侧板部55的大小。由此,实现了弹簧箱50的轻型化。例如,第一侧板部55在上下方向(图中的Z方向)上,比第二侧板部56短。
在第一侧板部55形成有朝向下方开放的第一凹部64以及第二凹部65。第一凹部64以及第二凹部65的各个形成了朝向下方开放的圆弧状。第一凹部64的深度小于前辊轴体71的橡胶辊71c(参照图4)的半径。第二凹部65的深度小于中间辊轴体61的橡胶辊61c(参照图4)的半径。在安装侧板80的第一侧板部55形成第一凹部64以及第二凹部65,由此侧板80的第一加强部84以及第二加强部85分别与第一凹部64以及第二凹部65配合,提高了侧板80的安装稳定性。
在第一侧板部55与侧板80的第一孔部87对应地形成有第一贯通孔67,与第二孔部86对应地形成有第二贯通孔66。侧板80的平板部80a与第一侧板部55的里面55b(即、第一侧板部55的内表面侧)(参照图12)重叠。在第一孔部87相对于第一贯通孔67在轴向上排列为一条直线的状态下,***第一固定螺钉107。在第二孔部86相对于第二贯通孔66在轴向上排列为一条直线的状态下,***第二固定螺钉106。由此,将侧板80固定于弹簧箱50。在第一贯通孔67的内部以及第二贯通孔66的内部例如形成有内螺纹。也可以将第一固定螺钉107拧入第一贯通孔67,且将第二固定螺钉106拧入第二贯通孔66,由此侧板80被紧固以及固定。将第一固定螺钉107以及第二固定螺钉106的各个从外侧拧入,由此能够容易地安装侧板80。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牵伸装置6,相对于安装于牵伸摇架40的弹簧箱50可装卸地安装有具有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以及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的侧板80。通过解除弹簧箱固定螺钉97的固定,能够从牵伸摇架40容易地取下弹簧箱50。通过解除第一固定螺钉107以及第二固定螺钉106的固定,能够从弹簧箱50容易地取下侧板80。在取下侧板80时,不需要从牵伸摇架40取下弹簧箱50。因此,能够容易地更换侧板80,能够容易地进行前上辊17b以及中上辊16b的隔距变更。能够容易地更换随时间的推移而容易磨损的具有辊轴容纳凹部的部件(即、侧板80)。在该在牵伸装置6中,若弹簧箱50对前上辊17b以及中上辊16b(牵伸辊)的加压在有效的范围内,则无需如以往那样从牵伸摇架40取下多个部件,而仅通过更换侧板80就能够完成隔距变更。
特别是,近几年在牵伸装置6中牵伸的纤维束S的种类和/或牵伸比的变化的数量等也有增加的趋势。从伴随着牵伸速度的高速化的牵伸装置6的生产率的提高出发,伴随着牵伸装置6中的改装的前上辊17b以及中上辊16b(牵伸辊)的隔距变更的频率也变高。为了应对上述近几年的要求,在本实施方式的在牵伸装置6中,能够容易地进行前上辊17b以及中上辊16b(牵伸辊)的隔距变更。由此,通过进行前上辊17b以及中上辊16b(牵伸辊)的微细的位置设定,能够提高牵伸装置6的牵伸精度。
根据侧板80具有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以及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的结构,能够通过侧板80的更换,容易地进行前上辊17b与中上辊16b之间的隔距变更。
将用于第一固定螺钉107的第一孔部87在牵伸方向上形成在比前上辊17b的辊轴线(第一辊轴线)靠下游侧。将用于第二固定螺钉106的第二孔部86在牵伸方向上形成在比中上辊16b的辊轴线(第二辊轴线)靠下游侧。由此,能够避免两个孔部之间的距离过短或孔部彼此干涉的情况,能够提高第一孔部87以及第二孔部86的位置的自由度。
第一孔部87与第一辊轴线之间的第一距离比第二孔部86与第二辊轴线之间的第二距离短。在与前上辊17b接近的位置处进行将侧板80安装在弹簧箱50时的前上辊17b的定位,由此能够提高前上辊17b的定位精度。
侧板80具备形成于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的周围的第一加强部84。侧板80具备形成于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的周围的第二加强部85。由此,侧板80的强度得以提高。虽前上辊17b与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接触并在旋转方向上滑动,中上辊16b与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接触并在旋转方向上滑动,但相对于上述滑动也能够提高耐久性。
一对侧板80配置为左右对称,第一加强部84以及第二加强部85配置为向外侧突出。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加强部84以及第二加强部85在弹簧箱50的左右两侧向外侧突出,所以能够提高侧板80的强度。
第一加强部84以及第二加强部85的各个形成为具有倒U字形的突出部。在弹簧箱50的第一侧板部55的各个形成有圆弧状的第一凹部64以及第二凹部65。根据该结构,通过第一加强部84和第一凹部64、以及第二加强部85和第二凹部65,能够进行侧板80的定位。第一加强部84与第一凹部64的接触区域、以及第二加强部85与第二凹部65的接触区域与基于螺钉和螺纹孔等的定位相比,都覆盖更大的范围,所以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侧板80的定位。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纺纱单元2(纺纱机1)中,能够容易地进行牵伸辊的隔距变更。因此,例如能够缩短伴随着隔距变更的作业的时间,所以能够避免伴随着隔距变更的纺纱单元2(纺纱机1)的生产率的降低。另外,如上述那样,在牵伸装置6中能够进行微细的隔距变更,所以能够使由纺纱单元2(纺纱机1)生成的纱线的品质优良。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侧板80,能够容易地从弹簧箱50取下侧板80。能够容易地更换侧板80,能够进行前上辊17b与中上辊16b之间的隔距变更。另外,如图11所示,通过第一台阶部84s以及第二台阶部85s,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以及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的周缘部与第一侧板部55的位置对齐。即、从下方观察,第二肋表面85a与第一侧板部55的表面55a一致,第二肋里面85b与第一侧板部55的里面55b一致。虽在图12中没有图示,但第一肋表面84a也与第一侧板部55的表面55a一致,第一肋里面84b(参照图11)与第一侧板部55的里面55b一致。以第一侧板部55以基准定位前上辊17b以及中上辊16b的情况下,以及在以侧板80的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为基准定位前上辊17b,以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为基准定位中上辊16b的情况下,壁面的位置在轴向上不发生变化。因此,前上辊17b以及中上辊16b的轴向的定位也是容易的。
通过第一加强部84以及第二加强部85,提高侧板80的强度。虽前上辊17b与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接触并在旋转方向上滑动,中上辊16b与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接触并在旋转方向上滑动,但相对于上述滑动也能够提高耐久性。
形成为肋状的第一加强部84以及第二加强部85具有与平板部80a的厚度相同的厚度而形成。即、不是通过增加厚度的方法来形成加强部。能够通过侧板80牢固地支承前上辊17b以及中上辊16b。在将侧板80、前上辊17b以及中上辊16b安装于牵伸装置6时,牵伸摇架40(牵伸装置6)也不会过重。因此,操作性不会降低。
在侧板80中,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相对于与弹簧箱50的第一侧板部55重叠的平板部80a,突出2.4mm以上且3.5mm以下。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相对于与弹簧箱50的第一侧板部55重叠的平板部80a,突出2.4mm以上且3.5mm以下。因此,能够提高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以及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的周围的强度而不使侧板80整体大型化。
第一加强部84以及第二加强部85分别形成为倒U字形,所以在向弹簧箱50安装时,容易定位侧板80。
在侧板80形成有以直角折弯的板状的第一辅助加强部88。近几年,牵伸速度(纺纱速度)的高速化显著。伴随着牵伸速度的高速化,特别是前上辊17b的旋转高速化,前上辊17b的稳定旋转成为课题。在前上辊17b的旋转不稳定的情况下,存在牵伸品质(纱线品质)降低的担忧。本实施方式的侧板80作为用于使前上辊17b稳定地旋转的部件,有助于牵伸装置6的性能维持。例如即使侧板80已经磨损,也能够容易地更换侧板80。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弹簧箱50,能够将具有第一辊轴容纳凹部81以及第二辊轴容纳凹部82的侧板80可装卸地安装于第一侧板部55。能够容易地从第一侧板部55取下侧板80。因此,能够容易地更换侧板80,能够容易地进行前上辊17b与中上辊16b之间的隔距变更。
通过将侧板80的突出部嵌入第一凹部64以及第二凹部65,能够进行侧板80的定位。
第一凹部64的深度小于前上辊17b的半径,第二凹部65的深度小于中上辊16b的半径。根据该结构,容易将侧板80嵌入第一侧板部55。
以上,虽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喷气纺纱装置也可以代替上述结构,具备相互在相反方向上对纤维束加捻的一对空气喷射喷嘴。
在纺纱单元2中,纱线存积装置11虽具有从喷气纺纱装置7拉出纱线Y的功能,但也可以通过输送辊和夹持辊从喷气纺纱装置7拉出纱线Y。在通过输送辊和夹持辊从喷气纺纱装置7拉出纱线Y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纱线存积装置11,设置使用吸引空气流的松弛管和/或机械补偿器等。
也可以在牵伸摇架40安装有清扫上辊的清扫装置等。前辊轴体71也可以不具有图6所示那样的台阶部,而是外径恒定的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机台高度方向上,以在上侧供给的纱线Y在下侧被卷绕的方式配置了各装置。然而,也可以以在下侧供给的纱线在上侧被卷绕的方式配置各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以牵伸装置6具备后辊对14、第三辊对15、中间辊对16以及前辊对17的形态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在比后辊对14靠上游侧设置有一个以上的辊对。在该情况下,牵伸摇架40例如支承包含上游侧的辊对的所有辊对的上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以牵伸装置6的下辊的至少一个以及横动导纱器23由来自第二端部框架5的动力(即、多个纺纱单元2共用)驱动的形态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纺纱单元2的各部(例如,牵伸装置、纺纱装置、卷取装置等)也可以以纺纱单元2为单位而被独立地驱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以喷气纺纱装置7以恒定速度连续地纺出纱线Y的形态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喷气纺纱装置7连续地纺出纱线Y的速度也可以不是恒定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以通过接头装置26连接两个纱头的形态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代替通过接头装置26连接纱头的结构,将来自卷装P的纱线Y***到喷气纺纱装置7,开始牵伸装置6的牵伸动作和喷气纺纱装置7的纺纱动作,由此将来自喷气纺纱装置7的纱线Y和卷装P的纱线Y连接(接头)。在任何情况下,也可以省略接头台车3,各纺纱单元2具备接头所需的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以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将张力传感器9配置在比纱线监视装置8靠下游侧的形态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张力传感器9也可以配置在纱线监视装置8的上游侧。单元控制器10也可以以一个纺纱单元2为单位来设置。在纺纱单元2中,也可以省略上蜡装置12、张力传感器9以及纱线监视装置8。在不对纱线Y上蜡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省略上蜡装置12,而仅从上蜡装置12取下蜡。
在图1中,纺纱机1虽图示为卷绕筒子形状(チーズ形状)的卷装P,但也可以卷绕椎体形状的卷装。在椎体形状的卷装的情况下,虽因纱线Y的横动而产生纱线Y的松动,但能够通过纱线存积装置11吸收该松动。各结构的材料以及形状并不限于上述材料以及形状,能够采用各种材料以及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以弹簧箱以及侧板支承两个牵伸辊(前上辊17b以及中上辊16b)的形态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弹簧箱以及侧板也可以仅支承一个牵伸辊。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仅将前上辊17b支承于弹簧箱以及侧板。
侧板的加强部并不限于形成为从平板部突出的肋状的形态,也可以通过加厚侧板的板厚而形成。侧板的加强部也可以由与平板部不同的部件(其它部件)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以一对侧板是左右对称的形态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不是左右对称,而采用相同形状的一对侧板。在该情况下,通过使用共同的零件作为左右的侧板,能够减少零件的种类。此外,在侧板通用化的情况下,优选侧板不区分表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以在弹簧箱50的第一侧板部55形成圆弧状的第一凹部64以及第二凹部65的形态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第一凹部64的深度也可以大于前上辊17b的橡胶辊71c的半径,和/或第二凹部65的深度也可以大于中上辊16b的橡胶辊的半径。第一凹部64以及第二凹部65也可以形成包含与圆弧连续的平行的边缘部的倒U字形。在该情况下,将第一加强部84嵌入第一凹部64,将第二加强部85嵌入第二凹部65。
台阶部并不限于形成为倒U字形的加强部的形态,也可以是沿着侧板部的下边缘(与下端平行地)形成为直线状并从平板部突出的形态。在该情况下,台阶部也可以形成为一条直线的肋状。
在侧板支承在牵伸方向上邻接配置的两个牵伸辊的形态中,辅助加强部也可以仅形成于第二辊轴容纳凹部的上方,也可以遍及第一辊轴容纳凹部以及第二辊轴容纳凹部的上方而形成。

Claims (29)

1.一种牵伸装置,其牵伸纤维束,其特征在于,具备:
牵伸摇架;
弹簧箱,其安装于上述牵伸摇架;
第一固定部,其将上述弹簧箱固定于上述牵伸摇架;
一对侧板,其可装卸地安装于上述弹簧箱,分别具有至少一个辊轴容纳凹部;
第二固定部,其将上述侧板固定于上述弹簧箱;以及
至少一个牵伸辊,其配置为通过上述辊轴容纳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牵伸辊,具备前上辊、和在牵伸方向上配置在比上述前上辊靠上游侧的中上辊,
在上述侧板的各个形成有两个上述辊轴容纳凹部亦即第一辊轴容纳凹部以及第二辊轴容纳凹部,
以通过上述第一辊轴容纳凹部的方式配置上述前上辊,
以通过上述第二辊轴容纳凹部的方式配置上述中上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侧板上
在上述牵伸方向上在比上述第一辊轴容纳凹部的第一辊轴线靠下游侧形成有用于上述第二固定部的第一孔部,
在上述牵伸方向上在比上述第二辊轴容纳凹部的第二辊轴线靠下游侧形成有用于上述第二固定部的第二孔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孔部与上述第一辊轴线之间的第一距离比上述第二孔部与上述第二辊轴线之间的第二距离短。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侧板具备形成于上述辊轴容纳凹部的周围的加强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侧板配置为左右对称,
在将与上述一对侧板对置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定义为外侧的情况下,
上述加强部以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于上述一对侧板的各个。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侧板的上述加强部形成为具有倒U字形的突出部,
上述弹簧箱具有供上述侧板安装的一对侧方支承部,
在上述侧方支承部的各个形成有圆弧状或者倒U字形的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侧板的上述加强部形成为具有倒U字形的突出部,
上述弹簧箱具有供上述侧板安装的一对侧方支承部,
在上述侧方支承部的各个形成有圆弧状或者倒U字形的凹部。
9.一种喷气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牵伸装置;
喷气纺纱装置,其在上述牵伸方向上配置在比上述牵伸装置靠下游侧;以及
卷取装置,其配置在比上述喷气纺纱装置靠下游侧。
10.一种牵伸装置用侧板,是安装于牵伸装置的弹簧箱的牵伸装置用侧板,其特征在于,具备:
板状的主体部,其固定于上述弹簧箱的侧板部,
上述主体部具有至少一个辊轴容纳凹部、以及用于使上述辊轴容纳凹部的周缘部的轴向的位置与上述侧板部的位置对齐的台阶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牵伸装置用侧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辊轴容纳凹部的上述周缘部构成上述主体部的加强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牵伸装置用侧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部具有与上述弹簧箱的上述侧板部重叠的平板部,
上述加强部形成为从上述平板部突出的肋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牵伸装置用侧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强部相对于与上述弹簧箱的上述侧板部重叠的平板部,突出了2.4mm以上且3.5mm以下。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牵伸装置用侧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强部形成为倒U字形。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牵伸装置用侧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强部形成为倒U字形。
16.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或15所述的牵伸装置用侧板,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主体部作为两个上述辊轴容纳凹部,形成有第一辊轴容纳凹部以及第二辊轴容纳凹部,
仅在上述第一辊轴容纳凹部以及上述第二辊轴容纳凹部中的任一个的上方形成有相对于上述主体部以直角折弯的板状的辅助加强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牵伸装置用侧板,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主体部作为两个上述辊轴容纳凹部,形成有第一辊轴容纳凹部以及第二辊轴容纳凹部,
仅在上述第一辊轴容纳凹部以及上述第二辊轴容纳凹部中的任一个的上方形成有相对于上述主体部以直角折弯的板状的辅助加强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牵伸装置用侧板,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主体部作为两个上述辊轴容纳凹部,形成有第一辊轴容纳凹部以及第二辊轴容纳凹部,
仅在上述第一辊轴容纳凹部以及上述第二辊轴容纳凹部中的任一个的上方形成有相对于上述主体部以直角折弯的板状的辅助加强部。
19.一种牵伸装置用侧板,是安装于牵伸装置的弹簧箱的牵伸装置用侧板,其特征在于,具备:
板状的主体部,其固定于上述弹簧箱的侧板部;
上述主体部具有至少一个辊轴容纳凹部、以及形成于上述辊轴容纳凹部的周围的加强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牵伸装置用侧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部具有与上述弹簧箱的上述侧板部重叠的平板部,
上述加强部形成为从上述平板部突出的肋状。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牵伸装置用侧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强部相对于与上述弹簧箱的上述侧板部重叠的平板部,突出了2.4mm以上且3.5mm以下。
22.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牵伸装置用侧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强部形成为倒U字形。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牵伸装置用侧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强部形成为倒U字形。
24.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或23所述的牵伸装置用侧板,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主体部作为两个上述辊轴容纳凹部,形成有第一辊轴容纳凹部以及第二辊轴容纳凹部,
仅在上述第一辊轴容纳凹部以及上述第二辊轴容纳凹部中的任一个的上方形成有相对于上述主体部以直角折弯的板状的辅助加强部。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牵伸装置用侧板,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主体部作为两个上述辊轴容纳凹部,形成有第一辊轴容纳凹部以及第二辊轴容纳凹部,
仅在上述第一辊轴容纳凹部以及上述第二辊轴容纳凹部中的任一个的上方形成有相对于上述主体部以直角折弯的板状的辅助加强部。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牵伸装置用侧板,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主体部作为两个上述辊轴容纳凹部,形成有第一辊轴容纳凹部以及第二辊轴容纳凹部,
仅在上述第一辊轴容纳凹部以及上述第二辊轴容纳凹部中的任一个的上方形成有相对于上述主体部以直角折弯的板状的辅助加强部。
27.一种牵伸装置用弹簧箱,其特征在于,具备:
主体部;以及
施力部,其安装于上述主体部,
上述主体部具有:
平面部,其供上述施力部安装,并且沿牵伸方向以及与上述牵伸方向正交的轴向延伸;
一对第一侧板部,其设置于上述平面部的上述轴向的两端;以及
一对第二侧板部,其设置于上述平面部的上述牵伸方向的两端,
上述第一侧板部在与上述牵伸方向以及上述轴向双方正交的上下方向上,比上述第二侧板部短。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牵伸装置用弹簧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侧板部形成有朝向远离上述平面部的方向开放的圆弧状或者倒U字形的凹部。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牵伸装置用弹簧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的深度小于被上述主体部支承的牵伸辊的半径。
CN202221406953.4U 2021-06-09 2022-06-07 牵伸装置、喷气纺纱机、牵伸装置用侧板以及弹簧箱 Active CN21797353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96728 2021-06-09
JP2021096728A JP2022188577A (ja) 2021-06-09 2021-06-09 ドラフト装置、エアジェット紡績機、ドラフト装置用サイドプレート及びドラフト装置用スプリングボック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73536U true CN217973536U (zh) 2022-12-06

Family

ID=842695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06953.4U Active CN217973536U (zh) 2021-06-09 2022-06-07 牵伸装置、喷气纺纱机、牵伸装置用侧板以及弹簧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88577A (zh)
CN (1) CN217973536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88577A (ja) 2022-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73216B1 (en) Air-jet spinning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pun yarn
EP2537968B1 (en) Hollow guide shaft unit, air-jet spinn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EP3269851B1 (en) Spinning machine
CN106048789B (zh) 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
EP3130553B1 (en) Yarn monitoring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EP3103750B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and spinning machine
CN217973536U (zh) 牵伸装置、喷气纺纱机、牵伸装置用侧板以及弹簧箱
EP2573018B1 (en) Spinning unit and spinning machine
EP2573230B1 (en) Draft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EP3026152B1 (en) Fiber collecting device, draft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EP3176294A1 (en) Tensor, draft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JP2016188444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ドラフト装置及び紡績機
CN108977945B (zh) 辊单元、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EP3153613A1 (en) Drafting device, spinning machine, and method of spinning technical field
JP2019044306A (ja) 空気紡績装置、空気紡績ユニット及び紡績方法
CN210104152U (zh) 纺纱机械
EP2865795A1 (en) Draft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CN106987935B (zh) 张力器、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JP2019007102A (ja) 空気紡績装置モジュール、空気紡績ユニット及び空気紡績機
WO2013031607A1 (ja) 紡績機
CN114645343A (zh) 纺纱机、纤维引导件及喷气纺纱装置
JP2023026083A (ja) ファイバーガイド、空気紡績装置及び空気紡績ユニット
CN111088568B (zh) 横动装置、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
EP3421650A1 (en) Air-jet spinning machine
JP2017014639A (ja) 糸監視装置、糸巻取機及び糸監視装置の組付け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