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91704U - 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及呼吸动力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及呼吸动力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91704U
CN217091704U CN202123449311.0U CN202123449311U CN217091704U CN 217091704 U CN217091704 U CN 217091704U CN 202123449311 U CN202123449311 U CN 202123449311U CN 217091704 U CN217091704 U CN 2170917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ody
end surface
elastic
damping piece
venti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4931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继成
曾令波
王胜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indray Anim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indray Anim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indray Anim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indray Anim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4931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917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917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917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医疗器械领域,公开了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及呼吸动力装置。吸动力装置包括涡轮增压部件,涡轮增压部件包括固定组件、涡轮风机、第一弹性减振件和第二弹性减振件:固定组件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涡轮风机包括风机主体和导风管,风机主体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二端部形成有第一进风口,第一弹性减振件弹性连接于第一板体与第一端部之间;第二弹性减振件弹性连接于第二板体与第二端部之间,第二弹性减振件形成有第一通风腔和第一通风口。本实用新型只是在涡轮风机的两端设置减振部件,而不需要在涡轮风机的整个外周都包覆减振部件,有效减小了涡轮增压部件的体积,且保障了涡轮风机进风的通畅性。

Description

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及呼吸动力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及呼吸动力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技术提供的一种呼吸设备,采用涡轮风机产生具有一定压力的驱动气体,并通过该驱动气体驱动折叠囊中的呼吸循环气体输送至患者。传统技术中,涡轮风机采用的减振设计方案是:采用一定厚度的海绵包裹涡轮风机,以避免涡轮风机高速转动时产生的振动传递到整机。然而,这种传统方案在具体应用中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该传统方案将海绵放置在风道之内,会导致整个涡轮增压部件的体积较大;2)由于要压缩海绵,所以会对海绵的吸声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3)海绵如果长期使用会失效,海绵失效分解出的物质容易进入动物或者人的肺内,从而引起动物或者人的不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其旨在解决传统呼吸设备中采用海绵包裹涡轮风机进行减振导致涡轮增压部件体积大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是:一种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包括:
呼吸循环回路,所述呼吸循环回路用于连接至患者;
新鲜气体支路,所述新鲜气体支路与所述呼吸循环回路连接,且用于向所述呼吸循环回路输送新鲜气体;
缓存装置,所述缓存装置与所述呼吸循环回路连接,且所述缓存装置用于存储患者经所述呼吸循环回路呼出的呼吸循环气体;
呼吸动力装置,所述呼吸动力装置用于向所述缓存装置输送驱动气体,以驱动所述缓存装置内存储的呼吸循环气体经所述呼吸循环回路向患者输送;
所述呼吸动力装置包括机壳、涡轮增压部件、单向阀和呼气阀,所述涡轮增压部件、所述单向阀和所述呼气阀都设于所述机壳内,且所述单向阀气路连接于所述涡轮增压部件与所述呼气阀之间;
所述涡轮增压部件包括固定组件、涡轮风机、第一弹性减振件和第二弹性减振件:
所述固定组件包括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
所述涡轮风机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减振件和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夹持固定于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
所述涡轮风机包括风机主体和凸设于所述风机主体侧部的导风管,所述风机主体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端部和朝向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形成有第一进风口,所述导风管之远离所述风机主体的端部形成有第一出风口;
所述第一弹性减振件弹性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一端部之间;
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弹性连接于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形成有第一通风腔和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腔设于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内且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口从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的外侧部延伸连通所述第一通风腔。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呼吸动力装置,其包括机壳、涡轮增压部件、单向阀和呼气阀,所述涡轮增压部件、所述单向阀和所述呼气阀都设于所述机壳内,且所述单向阀气路连接于所述涡轮增压部件与所述呼气阀之间;
所述涡轮增压部件包括固定组件、涡轮风机、第一弹性减振件和第二弹性减振件:
所述固定组件包括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
所述涡轮风机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减振件和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夹持固定于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
所述涡轮风机包括风机主体和设于所述风机主体一侧的导风管,所述风机主体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端部和朝向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形成有第一进风口,所述导风管形成有第一出风口;
所述第一弹性减振件弹性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一端部之间;
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弹性连接于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形成有第一通风腔和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腔设于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内且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口从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的外侧部延伸连通所述第一通风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及呼吸动力装置,通过第一弹性减振件和第二弹性减振件从涡轮风机的两端将涡轮风机夹持固定于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这样,既可实现涡轮风机的安装定位,又可通过第一弹性减振件和第二弹性减振件的弹性特性对涡轮风机进行减振。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二弹性减振件内形成有与涡轮风机第一进风口连通的第一通风腔,并通过在第二弹性减振件形成有从第二弹性减振件外侧部延伸连通所述第一通风腔的第一通风口,从而使得第二弹性减振件的设置不会影响涡轮风机的进风。由于本实用新型只是在涡轮风机的两端设置减振部件,而不需要在涡轮风机的整个外周都包覆减振部件,故,有效减小了涡轮增压部件的体积,且保障了涡轮风机进风的通畅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涡轮增压部件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涡轮增压部件的分解示意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涡轮增压部件的分解示意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涡轮增压部件一个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涡轮风机、第一弹性减振件、第二弹性减振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涡轮风机、第一弹性减振件、第二弹性减振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弹性减振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弹性减振件的主视平面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弹性减振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涡轮风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机壳的分解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呼吸动力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呼吸动力装置的分解示意图一;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呼吸动力装置的分解示意图二;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呼吸设备的管路连接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第二弹性减振件的主视平面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第二弹性减振件的主视平面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第二弹性减振件的主视平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10、呼吸设备;100、呼吸动力装置;110、机壳;120、涡轮增压部件;121、固定组件;1211、第一壳体;1201、第一板体;1202、第二板体;1203、围板组件;1204、第一腔体;1205、第二进风口;1206、第二出风口;1212、第二壳体;1207、第二腔体;1208、第三进风口;1213、第三壳体;1209、第三腔体;1210、第三出风口;1214、第二定位部;1215、第四定位部;122、涡轮风机;1221、风机主体;1222、导风管;1223、第一进风口;1224、第一出风口;1225、第一端部;1226、第二端部;1227、弧形端面;123、第一弹性减振件;1231、第二通风腔;1232、第二通风口;1233、第一端面;1234、第二端面;1235、第一定位部;1236、基板;1237、延伸臂;124、第二弹性减振件;1241、第一通风腔;1242、第一通风口;1243、第三端面;1244、第四端面;1245、第三定位部;1246、弧形凹槽;1247、筋条;1248、开口槽;1249、C字型基体;125、消音部件;126、散热器;130、单向阀;140、呼气阀;150、出气管道组件;151、第一出气管道;152、第二出气管道;160、过滤组件;170、支架;180、显示屏;200、呼吸循环回路;210、吸气支路;211、吸气单向阀;212、二氧化碳吸收装置;220、呼气支路;221、呼气单向阀;230、呼吸连接件;300、新鲜气体支路;400、缓存装置;410、风箱;420、折叠囊;500、废气吸收罐;600、排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10,包括呼吸循环回路200、新鲜气体支路300、缓存装置400和呼吸动力装置100。呼吸循环回路200用于连接至患者。新鲜气体支路300与呼吸循环回路200连接,且用于向呼吸循环回路200输送新鲜气体。缓存装置400与呼吸循环回路200连接,且缓存装置400用于存储患者经呼吸循环回路200呼出的呼吸循环气体。呼吸动力装置100用于向缓存装置400输送驱动气体,以驱动缓存装置400内存储的呼吸循环气体经呼吸循环回路200向患者输送。患者吸气时,呼吸动力装置100向缓存装置400输送具有一定压力的驱动气体,推动缓存装置400内存储的呼吸循环气体排向呼吸循环回路200,与新鲜气体支路300输送的新鲜气体汇合后输送至患者;患者呼气时,患者呼出的气体输送至缓存装置400内,将缓存装置400内的部分驱动气体推出缓存装置400外。
参照图12至图14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呼吸动力装置100包括机壳110、涡轮增压部件120、单向阀130和呼气阀140,涡轮增压部件120、单向阀130和呼气阀140都设于机壳110内,且单向阀130气路连接于涡轮增压部件120与呼气阀140之间。机壳110主要用于收容和防护涡轮增压部件120、单向阀130、呼气阀140,并可提高呼吸动力装置100的美观性。涡轮增压部件120为呼吸动力装置100的动力部件,其主要用于产生具有一定压力和流量的驱动气体。单向阀130主要用于限制气体的流向,以防止气体产生倒流现象。呼气阀140主要用于根据呼吸设备10的呼气和吸气进行调控气体的输出流向。
参照图1至图11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涡轮增压部件120包括固定组件121、涡轮风机122、第一弹性减振件123和第二弹性减振件124,涡轮风机122通过第一弹性减振件123和第二弹性减振件124弹性连接于固定组件121内。固定组件121与机壳110连接。涡轮风机122通过第一弹性减振件123和第二弹性减振件124,既可实现涡轮风机122在固定组件121内的安装定位,又可使得涡轮风机122具有一定的弹性浮动空间,从而实现对涡轮风机122的减振功能。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固定组件121包括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体1201和第二板体1202;涡轮风机122通过第一弹性减振件123和第二弹性减振件124夹持固定于第一板体1201和第二板体1202之间。第一板体1201和第二板体1202之间具有间距,且二者相对固定。涡轮风机122通过第一弹性减振件123和第二弹性减振件124安装于第一板体1201与第二板体1202之间,且涡轮风机122可在第一板体1201与第二板体1202之间进行弹性浮动,从而实现对涡轮风机122的减振。本实施方案,只是在涡轮风机122的两端设置减振部件,而不需要在涡轮风机122的外周都包覆减振部件,故,有效减小了涡轮增压部件120的体积。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涡轮风机122包括风机主体1221和凸设于风机主体1221侧部的导风管1222,风机主体1221具有朝向第一板体1201的第一端部1225和朝向第二板体1202的第二端部1226,第一端部1225和第二端部1226为风机主体1221相背设置的两个端部。第一弹性减振件123弹性连接于第一板体1201与第一端部1225之间,第二弹性减振件124弹性连接于第二板体1202与第二端部1226之间。风机主体1221主要用于对气体进行增压,导风管1222主要用于将风机主体1221流出的气体流导向至指定位置。本实施方案中,涡轮风机122相对的两个端部分别通过第一弹性减振件123和第二弹性减振件124弹性连接固定组件121。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涡轮风机122以一定的过盈量夹持于第一弹性减振件123和第二弹性减振件124之间,即第一端部1225与第二端部1226之间的最大尺寸大于第一弹性减振件123和第二弹性减振件124之间的距离,这样,利于保证涡轮风机122在固定组件121之间安装定位的稳固可靠性。具体地,当涡轮风机122安装于固定组件121上后、且涡轮风机122在不工作的状态下,第二弹性减振件124处于一定的压缩状态,且第一弹性减振件12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板体1201、涡轮风机122贴合。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端部1226形成有第一进风口1223,导风管1222之远离风机主体1221的端部形成有第一出风口1224。第二弹性减振件124形成有第一通风腔1241和第一通风口1242,第一通风腔1241设于第二弹性减振件124内且与第一进风口1223连通,第一通风口1242从第二弹性减振件124的外侧部延伸连通第一通风腔1241。第一通风口1242具体为第二弹性减振件124的侧部开口。第二弹性减振件124上形成的第一通风腔1241和第一通风口1242,在保证第一弹性减振件123、第二弹性减振件124对涡轮风机122的定位、缓冲作用前提下,又可保证第二弹性减振件124不会影响涡轮风机122的进风,充分保障了涡轮风机122进风的通畅性。具体地,涡轮增压部件120工作时,涡轮风机122产生抽吸力,该抽吸力可以将空气从第一通风口1242依次经第一通风腔1241、第一进风口1223抽吸入涡轮风机122内进行增压后,再从第一出风口1224排出。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弹性减振件123为采用弹性胶料制成的部件。弹性胶料相比于海绵,弹性减振性能更佳,定位更可靠,且更不易分解,避有效避免了减振部件失效分解出的物质进入动物或者人的肺内情况发生。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弹性减振件123为采用硅胶制成的部件,硅胶弹性佳。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一弹性减振件123也可以采用其它弹性的胶料制成。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弹性减振件124为采用弹性胶料制成的部件。弹性胶料的弹性减振性能佳,定位可靠,且不易分解。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弹性减振件124为采用硅胶制成的部件,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二弹性减振件124也可以采用其它弹性的胶料制成。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固定组件121包括第一壳体1211,第一壳体1211包括第一板体1201、第二板体1202和围板组件1203,围板组件1203环绕连接于第一板体1201的外边缘与第二板体1202的外边缘之间,且围板组件1203与第一板体1201、第二板体1202围合形成第一腔体1204,第一板体1201、第二板体1202和围板组件1203中的一者形成有与第一腔体1204连通的第二进风口1205,围板组件1203形成有与第一腔体1204连通的第二出风口1206,导风管1222延伸至第二出风口1206。涡轮风机122通过第一弹性减振件123和第二弹性减振件124夹持固定于第一壳体1211内。本实施方案,将涡轮风机122收容于第一壳体1211内,即相当于通过第一壳体1211将涡轮风机122罩住,这样,一方面利于通过第一壳体1211进行防护涡轮风机122,另一方面利于减少涡轮风机122工作时声音的向外传递。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也可以不设置围板组件1203,而通过一个开放式地支架170固定涡轮风机122。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进风口1205形成于第一板体1201上,第一弹性减振件123上还形成有第二通风腔1231和第二通风口1232,第二通风腔1231设于第一弹性减振件123内且与第二进风口1205连通,第二通风口1232从第一弹性减振件123的外侧部延伸连通第二通风腔1231。第二进风口1205具体贯穿第一板体1201设置。本实施方案中,通过将第二进风口1205设于第一板体1201上,并在第一弹性减振件123设置第二通风腔1231和第二通风口1232,这样,可以使得第二进风口1205进入的空气,可以沿着涡轮风机122的侧部从第一端部1225流向第二端部1226,即相当于空气在进入涡轮风机122之前先对涡轮风机122进行散热,从而利于通过涡轮增压部件120自身的风道对涡轮风机122进行散热,有效提高了涡轮风机122的散热效果。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弹性减振件123具有第一端面1233和第二端面1234,第一端面1233与第一板体1201贴合,第二端面1234背对第一端面1233设置,第二通风口1232为从第一端面1233朝向第二端面1234贯穿设置的贯通口。本实施方案中,第二通风口1232沿第一弹性减振件123的轴向贯穿第一弹性减振件123,这样,既利于增加通风面积,又利于将从第二进风口1205进入的空气更好地导向至涡轮风机122的表面。当然,具体应用中,第二通风口1232也可以设计为不沿第一弹性减振件123的轴向贯穿第一弹性减振件123,即第二通风口1232为局部开口,例如,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二通风口1232为从第一端面1233朝向第二端面1234凹入设置且与第二端面1234存在间距的通风槽,即第二通风口1232可以不延伸贯穿至第二端面1234;或者,作为另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二通风口1232为从第二端面1234朝向第一端面1233凹入设置且与第一端面1233存在间距的通风槽,即第二通风口1232也可以不延伸贯穿至第一端面1233;或者,作为又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一弹性减振件123具有第一端面1233和第二端面1234,第一端面1233与第一板体1201贴合,第二端面1234背对第一端面1233设置,第二通风口1232为与第一端面1233、第二端面1234都存在间距的通风孔,即第二通风口1232也可以为既不延伸贯穿至第一端面1233、也不延伸贯穿至第二端面1234的结构。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固定组件121还包括第二壳体1212,第二壳体1212设于第一板体1201的一侧,且第二壳体1212形成有第二腔体1207和与第二腔体1207连通的第三进风口1208,第二腔体1207内容置有消音部件125。第二进风口1205连通第二腔体1207和第一腔体1204,即第二腔体1207设于第一腔体1204的进风端。第二腔体1207相当于消音腔。本实施方案,将消音部件125和减振部件(减振部件即第一弹性减振件123和第二弹性减振件124)分开放在两个不同的腔体,这样,利于使得消音部件125不需要被压缩以实现对涡轮风机122的定位,从而利于保证消音部件125的吸声效果。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消音部件125为海绵。海绵由于单独放置于第二腔体1207内,没有被压缩,所以,其吸声效果可以得到充分保障。当然,具体应用中,消音部件125也可以采用其它吸声较好的材质代替。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固定组件121还包括第三壳体1213,第三壳体1213设于围板组件1203的一侧,且第三壳体1213形成有第三腔体1209和与第三腔体1209连通的第三出风口1210,第二出风口1206连通第三腔体1209和第一腔体1204,第三出风口1210用于与单向阀130对接连通,第二出风口1206的中心轴与第三出风口1210的中心轴呈错位设置。第三出风口1210与单向阀130的进气端连接。第三壳体1213的设置,可以使得从导风管1222排出的气体可以输送至与导风管1222不同轴的单向阀130进风端,从而利于更好地排布涡轮增压部件120与单向阀130的位置,进而利于提高呼吸动力装置100内部结构的紧凑性。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也可以不设置第三壳体1213,例如,可以通过调整单向阀130的位置使得单向阀130的进风端与第二出风口1206对接。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弹性减振件123设有第一定位部1235,第一板体1201设有第二定位部1214,第一定位部1235和第二定位部1214中的一者为定位槽、另一者为与定位槽卡插配合的定位凸出部。第一定位部1235和第二定位部1214的卡插配合,可以利于提高第一弹性减振件123与第一板体1201连接的稳固可靠性,从而利于提高涡轮风机122安装的稳固可靠性。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一弹性减振件123和第一板体1201也可以不通过第一定位部1235和第二定位部1214的卡插实现定位,例如,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也可以通过第一弹性减振件123的压缩变形实现第一弹性减振件123在第一板体1201与涡轮风机122之间的压紧定位。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弹性减振件123设有至少两个沿周向间隔分布的第一定位部1235,第二定位部1214的数量与第一定位部1235的数量相同,且各第二定位部1214分别与各第一定位部1235对位设置。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弹性减振件123包括基板1236和至少两个环绕分布于第一基体外侧的延伸臂1237,第一板体1201与延伸臂1237贴合并定位配合,第一板体1201与基板1236之间具有间距,任意相邻两个延伸臂1237之间形成一个第二通风口1232,基板1236之朝向第一板体1201的表面与各延伸臂1237围合形成第二通风腔1231。各延伸臂1237呈放射状分布于基板1236的外侧。延伸臂1237的设置,一方面用于与第一定位板定位配合,另一方面用于对从第一板体1201进入的气体的流动进行导向,以利于将空气导向至涡轮风机122周向的不同方位,从而利于提高涡轮风机122的散热效果。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延伸臂1237的厚度(即延伸臂1237沿第一弹性减振件123轴向延伸的尺寸)大于基板1236的厚度,延伸臂1237的底部端面与基板1236的底部端面平齐,延伸臂1237的顶部端面高于基板1236的顶部端面,延伸臂1237之靠近基板1236的侧部端面与基本的顶部端面围合形成第二通风腔1231。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每个延伸臂1237都设有第一定位部1235。将第一定位部1235设于延伸臂1237上,使得第一弹性减振件123与第一板体1201的定位配合不会影响第一板体1201与第一弹性减振件123的通风。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弹性减振件123包括四个环绕分布于第一基体外侧的延伸臂1237,每个延伸臂1237上对应设有一个第一定位部1235,第一板体1201对应设有四个沿周向间隔分布的第二定位部1214。第二通风口1232对应有四个。本实施方案中,可以使得第一弹性减振件123与第一板体1201具有四个定位受力部位,且可以将空气导向至涡轮侧部的四个方位,其定位和通风散热效果均较佳。当然,具体应用中,第一定位部1235和第二定位部1214的数量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两个或者三个或者五个以上。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定位部1235为定位槽,第二定位部1214为定位凸出部。由于第一板体1201的刚性大于第一弹性减振件123的刚性,所以将第一板体1201上的第二定位部1214设置为定位凸出部,将第一弹性减振件123上的第一定位部1235设置为定位槽,相当于将刚性的定位凸出部卡插于弹性的定位槽内,从而利于保障第一定位部1235与第二定位部1214卡插配合的稳固可靠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定位部1214为大致呈梯形的块状部件,第一定位部1235为与第二定位部1214形状适配的槽。此处,通过对第一定位部1235和第二定位部1214的形状优化设计,利于提高第一定位部1235和第二定位部1214卡插定位的稳固可靠性。当然,具体应用中,第一定位部1235和第二定位部1214的形状不限于此。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弹性减振件124设有第三定位部1245,第二板体1202设有第四定位部1215,第三定位部1245和第四定位部1215中的一者为定位槽、另一者为与定位槽卡插配合的定位凸出部。第三定位部1245和第四定位部1215的卡插配合,可以利于提高第二弹性减振件124与第二板体1202连接的稳固可靠性,从而利于提高涡轮风机122安装的稳固可靠性。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二弹性减振件124和第二板体1202也可以不通过第三定位部1245和第四定位部1215的卡插实现定位,例如,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也可以通过第二弹性减振件124的压缩变形实现第二弹性减振件124在第二板体1202与涡轮风机122之间的压紧定位。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弹性减振件124设有至少两个沿周向间隔分布的第三定位部1245,第四定位部1215的数量与第一定位部1235的数量相同,且各第四定位部1215分别与各第三定位部1245对位设置。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弹性减振件124具有第三端面1243和第四端面1244,第三端面1243与第二板体1202贴合,第四端面1244背对第三端面1243设置,第一通风口1242为从第三端面1243朝向第四端面1244贯穿设置的贯通口。第四端面1244朝向第一板体1201设置。本实施方案中,第一通风口1242沿第二弹性减振件124的轴向贯穿第二弹性减振件124,这样,既利于增加通风面积,又利于将从涡轮风机122周围的空气更好地导向至涡轮风机122内。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端部1226形成有弧形端面1227,第二弹性减振件124还形成有与弧形端面1227适配的弧形凹槽1246,弧形端面1227与弧形凹槽1246的壁面贴合。弧形凹槽1246具体设于第二弹性减振件124之朝向涡轮风机122的一侧,即弧形凹槽1246从第四端面1244朝向第三端面1243凹设。弧形凹槽1246的设置,可以使得涡轮风机122的局部陷入其内,从而可以使得第二弹性减振件124既可实现对涡轮风机122的轴向限位,又可实现对涡轮风机122的径向限位。且弧形端面1227与弧形凹槽1246壁面的配合,可以使得涡轮风机122与第二弹性减振件124的配合更为紧密。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弹性减振件124还形成有多个筋条1247,多个筋条1247环绕分布于第一通风腔1241的外侧,且相邻两个筋条1247之间形成有连通第一通风腔1241与弧形凹槽1246的开口槽1248,弧形端面1227至少局部支撑于筋条1247上。筋条1247从弧形凹槽1246的底壁朝向第二板体1202延伸,且第一通风腔1241的部分侧壁由各筋条1247构成。本实施方案中,通过筋条1247的设置,可以利于提高第二弹性减振件124的弹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弹性减振件124包括C字型基体1249,C字型基体1249的内孔形成第一通风腔1241,C字型基体1249的侧部开口形成第一通风口1242,C字型基体1249的一端与第二板体1202贴合、另一端凹设形成弧形凹槽1246,多个筋条1247环绕形成于C字型基体1249的内侧壁。本实施方案中,第一通风口1242的数量为一个,且第一通风腔1241和第一通风口1242都沿第二弹性减振件124的轴向贯穿第二弹性减振件124设置,这样,既可以使得第二弹性减振件124具有较大的通风面积,又可以使得第二弹性减振件124具有一定的开合弹性,利于涡轮风机122与第二弹性减振件124的安装配合。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三定位部1245设于C字型基体1249之朝向第二板体1202的一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C字型基体1249设有三个沿周向间隔分布的第三定位部1245,第四定位部1215对应设有三个。当然,具体应用中,第三定位部1245和第四定位部1215的数量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两个或者四个以上。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三定位部1245为定位槽,即第三定位部1245为从第三端面1243朝向第四端面1244凹设的凹槽。第四定位部1215为定位凸出部。由于第二板体1202的刚性大于第二弹性减振件124的刚性,所以将第二板体1202上的第四定位部1215设置为定位凸出部,将第二弹性减振件124上的第三定位部1245设置为定位槽,相当于将刚性的定位凸出部卡插于弹性的定位槽内,从而利于保障第三定位部1245与第四定位部1215卡插配合的稳固可靠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四定位部1215为定位柱,即,第四定位部1215呈柱状,第三定位部1245为与第四定位部1215形状适配的柱状定位槽。本实施方案中,第四定位部1215和第三定位部1245的形状都比较简单,易于制造成型。当然,具体应用中,第三定位部1245和第四定位部1215的形状不限于此。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涡轮增压部件120还包括散热器126,散热器126夹持安装于涡轮风机122的侧部。散热器126具有多个散热翅片。散热器126的设置,可以利于进一步提高涡轮风机122的散热效果。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散热器126靠近第一端部1225设置。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固定组件121与机壳110连接,即涡轮增压部件120通过固定组件121与机壳110连接。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呼吸动力装置100还包括支架170,支架170安装于机壳110内,涡轮增压部件120和单向阀130都安装于支架170上。支架170具体安装于机壳110的底板上,涡轮增压部件120的固定组件121通过紧固件和弹性垫圈与支架170连接。本实施方案中,涡轮增压部件120和单向阀130通过同一个支架170安装于机壳110的底板上,使得涡轮增压部件120和单向阀130可以作为一个整体的组件进行安装和拆卸,便于维护。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涡轮增压部件120和单向阀130也可以通过两个不同的支架170分别安装于机壳110的底板上。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涡轮增压部件120、单向阀130和呼气阀140沿一个L型轨迹水平排布,涡轮增压部件120和呼气阀140分别位于单向阀130的相邻两侧。本实施方案中,涡轮增压部件120、单向阀130和呼气阀140不是沿一个直线轨迹依次水平排布,而是沿两条相交的直线轨迹依次水平排布,从而有效减小了呼吸动力装置100单一水平方向的尺寸,进而减小了呼吸动力装置100的体型和占地面积,利于呼吸动力装置100的小型化发展。此外,本实施方案通过将涡轮增压部件120和呼气阀140分别设于单向阀130的相邻两侧,这样,利于单向阀130可以直接分别与涡轮增压部件120、呼气阀140实现气路连接,而不需设计复杂的气路结构,进而利于简化呼吸动力装置100的结构,并利于进一步提高呼吸动力装置100的结构紧凑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腔体1207和第一腔体1204沿竖直方向排布,即第二腔体1207沿竖直方向位于第一腔体1204的一侧。消音部件125与涡轮风机122沿竖直方向排布,消音部件125沿竖直方向位于涡轮风机122的一侧。本实施方案中,消音部件125和涡轮风机122沿竖直方向层叠设置,可以使得消音部件125不占用涡轮增压部件120、单向阀130和呼气阀140所在区域的水平空间,从而可以利于进一步减小呼吸动力装置100水平方向的尺寸,进而利于减小呼吸动力装置100的占地面积。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二腔体1207和第一腔体1204也可以沿水平方向排布,即第二腔体1207也可以设为沿水平方向位于第一腔体1204的一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呼吸动力装置100还包括过滤组件160,过滤组件160设于第二腔体1207的进气端。过滤组件160主要用于对进入呼吸动力装置100的驱动气体进行过滤,从而利于防止驱动气体中的杂质对呼吸动力装置100及呼吸设备10产生污染,进而利于保障呼吸动力装置100及呼吸设备10的使用寿命。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过滤组件160与第二壳体1212沿水平方向排布,即过滤组件160沿水平方向设于第二壳体1212的一侧。本实施方案中,过滤组件160与消音部件125沿水平方向层叠设置,且由于消音部件125和涡轮风机122沿竖直方向层叠设置,因此,可以使得消音部件125和过滤组件160都不占用涡轮增压部件120、单向阀130和呼气阀140所在区域的水平空间,从而利于减小呼吸动力装置100水平方向的尺寸,进而利于减小呼吸动力装置100的占地面积。当然,具体应用中,过滤组件160的分布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过滤组件160与消音部件125也可以沿竖直方向排布,即过滤组件160也可以沿竖直方向设于消音部件125的一侧,在该替代的实施方案中,消音部件125和涡轮风机122可以沿竖直方向排布也可以沿水平方向排布。
参照图13至图15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呼吸动力装置100还包括出气管道组件150,出气管道组件150包括第一出气管道151和第二出气管道152。第一出气管道151和第二出气管道152分别与呼气阀140的两个出口连接。第一出气管道151主要用于与呼吸设备10的缓存装置400连接,以驱动缓存装置400内的呼吸循环气体推送至呼吸设备10的呼吸循环回路200,进而实现为患者提供辅助吸气的功能。第二出气管道152主要用于与呼吸设备10的排气支路连接,以控制呼末压力值,使得患者呼出的气体压力大于预设值时才从排气支路中排出。
参照图12至图14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机壳110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设有显示屏180,涡轮增压部件120和单向阀130在机壳110内沿第一侧板设置,单向阀130和呼气阀140在机壳110内沿第二侧板设置。本实施方案中,涡轮增压部件120和单向阀130设于靠近显示屏180的一侧,可以便于涡轮增压部件120和单向阀130的拆卸、维护。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机壳110还包括顶板、底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机壳110的内腔由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顶板和底板围合形成。顶板位于内腔的上方,底板位于内腔的下方。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分别位于内腔的四周,且第一侧板和第三侧板间隔、相对设置,第二侧板和第四侧板间隔、相对设置。本实施例中,机壳110呈矩形状,内腔为矩形腔,其形状简单,便于制造成形,且在满足内部部件布局空间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使得呼吸动力装置100的体型和占地面积较小。当然了,具体应用中,机壳110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在替代的实施方案中,机壳110的形状也可以为圆柱形或者五边形或者六边形或者其它形状。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侧板为呼吸动力装置100的前侧板,第三侧板为呼吸动力装置100的后侧板,第二侧板为呼吸动力装置100的右侧板,第四侧板为呼吸动力装置100的左侧板。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呼吸设备10可以为呼吸机或者麻醉机。
参照图15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呼吸循环回路200包括并联连接的吸气支路210和呼气支路220,吸气支路210的一端和呼气支路220的一端交汇连接于呼吸连接件230,以通过呼吸连接件230连接至患者;呼气支路220的另一端和吸气支路210的另一端交汇连接于缓存装置400。呼吸连接件230具体可为面罩或者气管。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吸气支路210设有吸气单向阀211和二氧化碳吸收装置212,吸气单向阀211用于限制吸气支路210上气体的流向;二氧化碳吸收装置212内设有二氧化碳吸收材料或二氧化碳吸收部件,以用于吸收流经其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较佳实施方案,吸气单向阀211设于呼吸连接件230和二氧化碳吸收装置212之间;当然了,具体应用中,吸气单向阀211和二氧化碳吸收装置212的设置位置不限于此,例如,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也可以是二氧化碳吸收装置212设于呼吸连接件230和吸气单向阀211之间。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呼气支路220设有呼气单向阀221,呼气单向阀221用于限制呼气支路220上气体的流向。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新鲜气体支路300与吸气支路210连接,以用于向患者输送新鲜气体。当呼吸设备10为呼吸机时,新鲜气体支路300向吸气支路210输送的新鲜气体为氧气;当呼吸设备10为麻醉机时,新鲜气体支路300向吸气支路210输送的新鲜气体可以是氧气或者带有麻药的麻醉气体。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新鲜气体支路300的一端连接吸气支路210之位于吸气单向阀211和二氧化碳吸收装置212之间的部位处,即:新鲜气体支路300的一端与吸气支路210连接,且新鲜气体支路300与吸气支路210的连接点位于吸气单向阀211和二氧化碳吸收装置212之间。当然了,具体应用中,新鲜气体支路300接入吸气支路210的位置不限于此,例如,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也可以将新鲜气体支路300与吸气支路210的连接点设于吸气支路210之位于缓存装置400和二氧化碳吸收装置212之间的部位处。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缓存装置400形成有第四腔体,第四腔体用于储存患者经呼吸循环回路200输出的呼吸循环气体。呼吸循环回路200和呼吸动力装置100分别与缓存装置400连接,呼吸动力装置100用于通过驱动气体驱动第四腔体内的呼吸循环气体经呼吸循环回路200向患者输送。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缓存装置400为囊式装置,囊式装置包括具有第五腔体的风箱410和设于第五腔体内的折叠囊420。折叠囊420形成有第四腔体、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分别与第四腔体连通,且第一接口与呼吸循环回路200连接,第二接口通过排气通道600连接第一出气管道151。风箱410形成有第三接口,第三接口与第五腔体连通,且第三接口与第一出气管道151连接。患者吸气时,驱动气体从第一出气管道151进入风箱410内,压缩折叠囊420,推动折叠囊420内存储的呼吸循环气体排向吸气支路210,与新鲜气体支路300输送的新鲜气体汇合后经过吸气单向阀211输送至患者;患者呼气时,患者呼出的气体,经过呼气单向阀221输送至折叠囊420内,并将折叠囊420顶起,将风箱410内的部分驱动气体推出风箱410外;当折叠囊420顶起到达风箱410的顶部时,如果还有呼吸循环气体进入折叠囊420,则多余的呼吸循环气体会从排气通道600排至废气吸收罐500。缓存装置400采用囊式装置,可以利于物理隔离呼吸循环气体和驱动气体,从而利于呼吸循环气体的充分利用。当然,具体应用中,缓存装置400的设置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缓存装置400也可以为曲折气道式装置,曲折气道式装置包括一根或者两根以上并联的曲折气道,曲折气道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出气管道151和呼吸循环回路200。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呼吸动力装置100,其包括机壳110、涡轮增压部件120、单向阀130和呼气阀140,涡轮增压部件120、单向阀130和呼气阀140都设于机壳110内,且单向阀130气路连接于涡轮增压部件120与呼气阀140之间。涡轮增压部件120包括固定组件121、涡轮风机122、第一弹性减振件123和第二弹性减振件124。固定组件121包括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体1201和第二板体1202。涡轮风机122通过第一弹性减振件123和第二弹性减振件124夹持固定于第一板体1201和第二板体1202之间;涡轮风机122包括风机主体1221和设于风机主体1221一侧的导风管1222,风机主体1221具有朝向第一板体1201的第一端部1225和朝向第二板体1202的第二端部1226,第二端部1226形成有第一进风口1223,导风管1222形成有第一出风口1224;第一弹性减振件123弹性连接于第一板体1201与第一端部1225之间;第二弹性减振件124弹性连接于第二板体1202与第二端部1226之间,第二弹性减振件124形成有第一通风腔1241和第一通风口1242,第一通风腔1241设于第二弹性减振件124内且与第一进风口1223连通,第一通风口1242从第二弹性减振件124的外侧部延伸连通第一通风腔1241。呼吸动力装置100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可参照上述呼吸设备10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二:
参照图8、图13、图15和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10及呼吸动力装置100,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通风口1242的设置方式不同。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风口1242为从第四端面1244朝向第三端面1243凹入设置且与第三端面1243存在间距的通风槽。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风口1242延伸至第四端面1244,但没有延伸至第三端面1243,即第一通风口1242不沿第二弹性减振件124的轴向贯穿第二弹性减振件124。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第一通风腔1241可以与实施例一相同,即为贯穿第二弹性减振件124轴向的通孔;当然,在替代的实施方案中,本实施例第一通风腔1241也可以与第一通风口1242类似,不延伸至第三端面1243。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四端面1244为第二弹性减振件124的顶部表面,第三端面1243为第二弹性减振件124的底部表面,第一通风口1242为从第二弹性减振件124的顶部表面向下凹设的凹槽。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弹性减振件124可以形成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通风口1242,当第一通风口1242有两个以上时,各第一通风口1242沿第二弹性减振件124的周向间隔分布。
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10及呼吸动力装置100的其它部分均可参照实施例一对应设计,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三:
参照图8、图13、图15和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10及呼吸动力装置100,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通风口1242的设置方式不同。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风口1242为从第三端面1243朝向第四端面1244凹入设置且与第四端面1244存在间距的通风槽。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风口1242延伸至第三端面1243,但没有延伸至第四端面1244,即第一通风口1242不沿第二弹性减振件124的轴向贯穿第二弹性减振件124。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第一通风腔1241与实施例一相同,即为贯穿第二弹性减振件124轴向的通孔。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四端面1244为第二弹性减振件124的顶部表面,第三端面1243为第二弹性减振件124的底部表面,第一通风口1242为从第二弹性减振件124的底部表面向上凹设的凹槽。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弹性减振件124可以形成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通风口1242,当第一通风口1242有两个以上时,各第一通风口1242沿第二弹性减振件124的周向间隔分布。
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10及呼吸动力装置100的其它部分均可参照实施例一对应设计,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四:
参照图8、图13、图15和图1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10及呼吸动力装置100,与实施例一至三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通风口1242的设置方式不同。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风口1242为与第三端面1243、第四端面1244都存在间距的通风孔。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风口1242既没有延伸至第三端面1243,也没有延伸至第四端面1244,即第一通风口1242沿第二弹性减振件124的轴向间隔设于第三端面1243与第四端面1244之间。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第一通风腔1241与实施例一相同,即为贯穿第二弹性减振件124轴向的通孔。当然,在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一通风腔1241也可以只从第一通风口1242的高度位置处延伸至第四端面1244,而不延伸至第三端面1243。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通风口1242为从第二弹性减振件124的外侧部中部区域朝向第二弹性减振件124中心延伸的侧部开孔。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弹性减振件124可以形成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通风口1242,当第一通风口1242有两个以上时,各第一通风口1242沿第二弹性减振件124的周向间隔分布。
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10及呼吸动力装置100的其它部分均可参照实施例一对应设计,在此不再详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呼吸循环回路,所述呼吸循环回路用于连接至患者;
新鲜气体支路,所述新鲜气体支路与所述呼吸循环回路连接,且用于向所述呼吸循环回路输送新鲜气体;
缓存装置,所述缓存装置与所述呼吸循环回路连接,且所述缓存装置用于存储患者经所述呼吸循环回路呼出的呼吸循环气体;
呼吸动力装置,所述呼吸动力装置用于向所述缓存装置输送驱动气体,以驱动所述缓存装置内存储的呼吸循环气体经所述呼吸循环回路向患者输送;
所述呼吸动力装置包括机壳、涡轮增压部件、单向阀和呼气阀,所述涡轮增压部件、所述单向阀和所述呼气阀都设于所述机壳内,且所述单向阀气路连接于所述涡轮增压部件与所述呼气阀之间;
所述涡轮增压部件包括固定组件、涡轮风机、第一弹性减振件和第二弹性减振件:
所述固定组件包括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
所述涡轮风机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减振件和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夹持固定于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
所述涡轮风机包括风机主体和凸设于所述风机主体侧部的导风管,所述风机主体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端部和朝向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形成有第一进风口,所述导风管之远离所述风机主体的端部形成有第一出风口;
所述第一弹性减振件弹性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一端部之间;
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弹性连接于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形成有第一通风腔和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腔设于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内且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口从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的外侧部延伸连通所述第一通风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减振件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板体设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中的一者为定位槽、另一者为与所述定位槽卡插配合的定位凸出部;且/或,
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设有第三定位部,所述第二板体设有第四定位部,所述第三定位部和所述第四定位部中的一者为定位槽、另一者为与所述定位槽卡插配合的定位凸出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和围板组件,所述围板组件环绕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的外边缘与所述第二板体的外边缘之间,且所述围板组件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围合形成第一腔体,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围板组件中的一者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第二进风口,所述围板组件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第二出风口,所述导风管延伸至所述第二出风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风口形成于所述第一板体上,所述第一弹性减振件上还形成有第二通风腔和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二通风腔设于所述第一弹性减振件内且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通风口从所述第一弹性减振件的外侧部延伸连通所述第二通风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减振件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板体贴合,所述第二端面背对所述第一端面设置,所述第二通风口为从所述第一端面朝向所述第二端面贯穿设置的贯通口;或者,
所述第一弹性减振件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板体贴合,所述第二端面背对所述第一端面设置,所述第二通风口为从所述第一端面朝向所述第二端面凹入设置且与所述第二端面存在间距的通风槽;或者,
所述第一弹性减振件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板体贴合,所述第二端面背对所述第一端面设置,所述第二通风口为从所述第二端面朝向所述第一端面凹入设置且与所述第一端面存在间距的通风槽;或者,
所述第一弹性减振件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板体贴合,所述第二端面背对所述第一端面设置,所述第二通风口为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面都存在间距的通风孔。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减振件包括基板和至少两个环绕分布于所述基板外侧的延伸臂,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延伸臂贴合并定位配合,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基板之间具有间距,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延伸臂之间形成一个所述第二通风口,所述基板之朝向所述第一板体的表面与各所述延伸臂围合形成所述第二通风腔。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设于所述第一板体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有第二腔体和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的第三进风口,所述第二腔体内容置有消音部件,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一腔体;且/或,
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壳体设于所述围板组件的一侧,且所述第三壳体形成有第三腔体和与所述第三腔体连通的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三腔体和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三出风口用于与所述单向阀对接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中心轴与所述第三出风口的中心轴呈错位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具有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第二板体贴合,所述第四端面背对所述第三端面设置,所述第一通风口为从所述第三端面朝向所述第四端面贯穿设置的贯通口;或者,
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具有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第二板体贴合,所述第四端面背对所述第三端面设置,所述第一通风口为从所述第四端面朝向所述第三端面凹入设置且与所述第三端面存在间距的通风槽;或者,
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具有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第二板体贴合,所述第四端面背对所述第三端面设置,所述第一通风口为从所述第三端面朝向所述第四端面凹入设置且与所述第四端面存在间距的通风槽;或者,
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具有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第二板体贴合,所述第四端面背对所述第三端面设置,所述第一通风口为与所述第三端面、所述第四端面都存在间距的通风孔。
9.如权利要求1或2或8所述的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部形成有弧形端面,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还形成有与所述弧形端面适配的弧形凹槽,所述弧形端面与所述弧形凹槽的壁面贴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还形成有多个筋条,所述多个筋条环绕分布于所述第一通风腔的外侧,且相邻两个所述筋条之间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通风腔与所述弧形凹槽的开口槽,所述弧形端面至少局部支撑于所述筋条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包括C字型基体,所述C字型基体的内孔形成所述第一通风腔,所述C字型基体的侧部开口形成所述第一通风口,所述C字型基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板体贴合、另一端凹设形成所述弧形凹槽,所述多个筋条环绕形成于所述C字型基体的内侧壁。
12.如权利要求1或2或8所述的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减振件为采用弹性胶料制成的部件;且/或,
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为采用弹性胶料制成的部件。
13.一种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涡轮增压部件、单向阀和呼气阀,所述涡轮增压部件、所述单向阀和所述呼气阀都设于所述机壳内,且所述单向阀气路连接于所述涡轮增压部件与所述呼气阀之间;
所述涡轮增压部件包括固定组件、涡轮风机、第一弹性减振件和第二弹性减振件:
所述固定组件包括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
所述涡轮风机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减振件和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夹持固定于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
所述涡轮风机包括风机主体和设于所述风机主体一侧的导风管,所述风机主体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端部和朝向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形成有第一进风口,所述导风管形成有第一出风口;
所述第一弹性减振件弹性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一端部之间;
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弹性连接于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形成有第一通风腔和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腔设于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内且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口从所述第二弹性减振件的外侧部延伸连通所述第一通风腔。
CN202123449311.0U 2021-12-31 2021-12-31 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及呼吸动力装置 Active CN2170917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49311.0U CN217091704U (zh) 2021-12-31 2021-12-31 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及呼吸动力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49311.0U CN217091704U (zh) 2021-12-31 2021-12-31 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及呼吸动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91704U true CN217091704U (zh) 2022-08-02

Family

ID=82592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49311.0U Active CN217091704U (zh) 2021-12-31 2021-12-31 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及呼吸动力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917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76669B2 (en) Ventless mask CPAP system
JP5879354B2 (ja) 呼吸弁装置
EP3569277B1 (en) Ventilator comprising a single stage, axial symmetric blower
EA200501785A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неинвазивной механической вентиляции
CN113710303A (zh) 呼吸压力治疗***
HK1080703A1 (en) Ventilation apparatus for pulmonary scintigraphy
CN114272480A (zh) 呼吸压力治疗***
CN217091704U (zh) 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及呼吸动力装置
WO2024017377A1 (zh) 通气组件和通气设备
JP2000024111A (ja) 呼吸回路
CN218338800U (zh) 一种双水平呼吸机气道结构
CN215135189U (zh) 呼吸机
CN108543180B (zh) 一种无创静音呼吸机
CN216985967U (zh) 呼吸动力装置及适用于人体或动物使用的呼吸设备
CN206652064U (zh) 便携式呼吸机及其***
CN214274049U (zh) 一种涡轮风道结构
JPH07275362A (ja) 気道陽圧式呼吸補助装置
CN211327569U (zh) 患者接口装置和通气治疗设备
CN113289178A (zh) 一种icu病房用呼吸机
CN219614661U (zh) 一种空氧混合装置及呼吸设备
CN112704789A (zh) 一种高频震荡呼吸气流产生方法及呼吸支持设备
CN215231696U (zh) 呼吸动力装置、呼吸设备及兽用呼吸设备
CN220979961U (zh) 一种涡轮风机降噪结构及呼吸机
CN220442996U (zh) 一种呼吸机消音与整流的结合设备
CN219711873U (zh) 一种静音风机模组及呼吸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room 702, building 4, Yinxing Zhijie phase III, No. 1301-88, sightseeing Road, Xinlan community, Guanlan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Mindray Animal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room 702, building 4, Yinxing Zhijie phase III, No. 1301-88, sightseeing Road, Xinlan community, Guanlan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Mindray Animal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