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97824U - 车身后端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端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97824U
CN215097824U CN202121591078.7U CN202121591078U CN215097824U CN 215097824 U CN215097824 U CN 215097824U CN 202121591078 U CN202121591078 U CN 202121591078U CN 215097824 U CN215097824 U CN 2150978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wall
longitudinal beam
inner plate
vehicle body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59107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常洪丰
莫帅
孙静瑶
李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59107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978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978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978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后端结构及车辆,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后端结构在整体构成上包括后纵梁、后围和后防撞梁。其中,后纵梁的尾端延伸至后围中的后围外板处,后防撞梁通过穿经后围外板的连接结构固连于后纵梁的尾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通过使得后纵梁的尾端延伸至后围中的后围外板处,不仅能够增大后围内的腔体空间,而提高车身后端的NVH性能;同时,后纵梁的尾端可充当吸能盒而碰撞吸能,从而也可有效保护车内的驾乘人员。

Description

车身后端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后端结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车身后端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现在对汽车安全性能、保险评级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许多车辆上在前侧和后侧均设置防撞梁。由于现有大部分车辆的后端结构设计不合理,现有的后侧防撞梁占用空间较大,不仅导致行李舱空间较小,同时也使得后围内的腔体较小,从而导致车身后部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的英文缩写)性能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身后端结构,以可提高车身后端的NVH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身后端结构,包括后纵梁、后围和后防撞梁,其中:
所述后纵梁的尾端延伸至所述后围中的后围外板处;
所述后防撞梁通过设置在所述后围外板的连接结构固连于所述后纵梁的尾端。
进一步的,所述后纵梁包括后纵梁本体,以及拼接于所述后纵梁本体尾部的后纵梁延长段;所述后纵梁延长段延伸至所述后围外板处的一端构成所述后纵梁的尾端。
进一步的,所述后纵梁的尾端固连有安装板;所述后防撞梁通过所述连接结构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安装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后围中的后围内板和所述后围外板之间形成有空腔;
所述后纵梁的尾端穿经所述后围内板而延伸至所述后围外板处。
进一步的,所述后围内板的沿车身宽度方向的中部向所述后围外板一侧外凸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后围内板和所述后围外板之间夹设有支撑支架。
进一步的,所述后围内板上设有后背门锁扣安装部;所述后围外板的外端面上固连有后保险杠安装支架;所述后围的两端均设有分别与所述后围内板及所述后围外板相连的后围侧围连接板。
进一步的,所述后围内板包括一侧与所述后围外板相连的后围内板上段,以及顶部与所述后围内板上段另一侧相连的后围内板下段;所述后围内板下段的底部搭接固连于所述后围外板上;所述后纵梁的尾端穿经所述后围内板下段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后防撞梁长度方向的中部呈向车辆后方外凸的拱形。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通过使得后纵梁的尾端延伸至后围中的后围外板处,不仅能够增大后围内的腔体空间,而提高车身后端的NVH性能;同时,后纵梁的尾端可充当吸能盒而碰撞吸能,从而也可有效保护车内的驾乘人员。
另外,后纵梁包括后纵梁本体和后纵梁延长段,并使得该后纵梁延长段的一端构成后纵梁的尾端,如此可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使得后纵梁延长段吸能,从而可有效保护后纵梁本体。将后防撞梁通过连接结构可拆卸地连接于安装板上,可在车辆发生碰撞后,仅更换后防撞梁即可,无需更换其他部件,可降低维修成本。通过在后围内板和后围外板之间形成空腔,并使后纵梁的尾端穿经后围内板而延伸到后围外板处,可增大后围的横截面,从而能够提高后围的抗扭刚度。而通过将后围内板的沿车身宽度方向的中部向后围外板一侧外凸设置,能够加大行李舱空间。
此外,通过在后围内板和后围外板之间夹设支撑支架,能够有效提升后围内空腔的刚度。通过在后围的两端分别设置后围侧围连接板,可便于后围与侧围进行拼接相连。将后防撞梁长度方向的中部设成向车辆后方外凸的拱形,能够提高后防撞梁的结构强度和吸能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该车辆的车身中具有如上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通过在车身中设置如上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能够提高车身后端的NVH性能,并可有效保护车内的驾乘人员,从而可使得本车辆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另一视角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去除后纵梁本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后围和后防撞梁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后围去除后围内板上段时和后防撞梁的装配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后围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后围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后围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支撑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后背门锁扣安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后背门锁扣安装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后保险杠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后保险杠安装支架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后纵梁;2、后围;3、后防撞梁;4、后背门锁扣安装部;5、支撑板;6、后围侧围连接板;7、后保险杠安装支架;8、支撑支架;
101、后纵梁本体;102、后纵梁延长段;
201、后围内板下段;2011、过孔;202、后围内板上段;203、后围外板;
401、安装外板;402、安装内板;403、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身后端结构,在整体构成上,其包括后纵梁1、后围2和后防撞梁3。其中,后纵梁1的尾端延伸至后围2中的后围外板203处,后防撞梁3通过设置在后围外板203的连接结构固连于后纵梁1的尾端。
本实施例的车身后端结构,通过使得后纵梁1的尾端延伸至后围2中的后围外板203处,不仅能够增大后围2内的腔体空间,而提高车身后端的NVH性能;同时,后纵梁1的尾端可充当吸能盒而碰撞吸能,从而也可有效保护车内的驾乘人员。
基于如上整体构成,本实施例的车身后端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结合图1至图3中所示,其中,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后纵梁1一般为两对布置的两个,后围2一般包括围构形成有空腔的后围外板203和后围内板。而且,本实施例中,为提高后纵梁1的结构强度,如图2中所示,后纵梁1的横截面被构造成U型。当然,除了将后纵梁1的横截面被构造成U型,亦可根据设计需求而将其横截面设为口字形、“日”字形等其他形状。
另外,为提高使用效果,本实施例的后纵梁1包括后纵梁本体101,以及拼接于后纵梁本体101尾部的后纵梁延长段102。该后纵梁延长段102延伸至后围外板203处的一端即构成上述后纵梁1的尾端,如此设置,可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使得后纵梁延长段102吸能,从而可有效保护后纵梁本体101。此外,为提高后纵梁延长段102的结构强度,如图4中所示,后纵梁延长段102内设有支撑板5,且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该支撑板5呈“n”形。
由图4结合图5中所示,为便于后防撞梁3与后纵梁延长段102之间的连接,在后纵梁延长段102上固连有安装板,后防撞梁3即通过连接结构连接于该安装板上。进一步地,为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能够有效降低维修成本,本实施例的后防撞梁3可拆卸地设于安装板上,由此,可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仅更换后防撞梁3即可。另外,为利于轻量化设计,在安装板的中部形成有减重孔,且通过设置减重孔,也利于后纵梁延长段102溃缩吸能。
其中,为提高后防撞梁3与后纵梁延长段102之间的连接强度,连接结构为相对布置的两组。由图4中所示,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连接结构包括固设于安装板上的螺母,以及穿经后防撞梁3并与该螺母螺接的螺栓。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后防撞梁3除了采用螺母和螺栓与后纵梁延长段102构成可拆卸连接,亦可采用焊接或铆接而将后防撞梁3和后纵梁延长段102固连于一起,但此时可能会在车辆发生碰撞后,增加维修成本。
仍参照图5中所示,为提高使用效果,本实施例的后防撞梁3长度方向的中部呈向后辆后方延伸外凸的拱形,如此设置,可充分利用整车空间,而提高后防撞梁3的结构强度和吸能能力。作为进一步地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后防撞梁3的横截面为“目”字型,以此可进一步提高后防撞梁3的结构强度。另外,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后防撞梁3采用铝合金制成,以使其具有较好的刚度和抗变形能力。当然,具体实施时,后防撞梁3除了采用铝合金制成,亦可由钢制成。另外,后防撞梁3的横截面除了设为“目”字型,亦可设为“日”字型,或者设为其他形状。
本实施例的后围2的结构结合图6至图8中所示,且正如上文所述的,后围2包括围构形成有空腔的后围外板203和后围内板,于后围内板上形成有过孔2011,前述的后纵梁延长段102具体穿过后围内板上的过孔2011而延伸至后围外板203处。如此设置,可有效增大后围2的横截面,从而能够提高后围2的抗扭刚度。此时,为保证后围内板的过孔2011处的结构强度,如图8中所示,环过孔2011的边缘形成有外翻边。另外,为增大行李舱的空间,由图7中所示,后围内板的沿车身宽度方向的中部向后围外板203一侧外凸设置。
仍由图7中所示,为便于加工制造,本实施例的后围内板包括一侧与后围外板203相连的后围内板上段202,以及顶部与后围内板上段202另一侧相连的后围内板下段201,前述后纵梁延长段102具体穿经后围内板下段201设置。而且,为便于连接,由图9中所示,在后围内板下段201的顶部形成有第一翻边,并在后围外板203底部的边缘形成有第二翻边。后围内板上段202即与第一翻边焊接相连,而后围内板下段201的底部则搭接固连于第二翻边上。
本实施例中,为便于本车身后端结构与车身其他部件之间的连接,如图6中所示,在后围2的两端均设有后围侧围连接板6,该后围侧围连接板6分别与后围内板和后围外板203相连,并构成对后围2内空腔的封堵。通过设置后围侧围连接板6,可便于后围2与侧围进行拼接相连。而且,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后围侧围连接板6具体呈“L”形,当然,后围侧围连接板6还可视设计需求而更改为其他形状。
此外,为提高后围2内空腔的刚度,结合图8和图9中所示,在后围内板和后围外板203之间夹设有支撑支架8。而且,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如图9中所示,本实施例的支撑支架8具体为间隔设置的三个。该支撑支架8的具体结构如图10中所示,其整体呈“Z”形,而具有分别向两侧翻折的翻边,此两个翻边用于分别和后围内板和后围外板203焊接相连。另外,为提高支撑支架8的结构强度,在支撑支架8上形成有间隔设置的多道凸起。
除此之外,如图9中所示,在后围内板上设有后背门锁扣安装部4,且该后背门锁扣安装部4一般位于后围2长度方向的中部。结合图11和图1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后背门锁扣安装部4具体包括安装外板401、加强板403和安装内板402。
其中,安装外板401的两端分别与后围内板上段202和后围内板下段201焊接相连,安装内板402的边缘与安装外板401焊接相连,并将加强板403夹置于两者之间。另外,在加强板403上形成有外凸设置的两个安装台,并在该安装台上构造有后背门锁扣安装孔,且该安装台穿过安装内板402设置。
由图6中所示,为提高使用效果,在后围外板203的外端面上固连有后保险杠安装支架7,该后保险杠安装支架7为间隔设置的两个。其中,后保险杠安装支架7的结构如图13和图14中所示,其中部端面上设有由自身形成的卡舌,其两侧分别设有连接耳,其中,一侧的连接耳用于和后围外板203连接,另一侧的连接耳上形成有通孔。
本实施例的车身后端结构,通过采用上述结构,不仅能够增大后围2内的腔体空间,而提高车身后端的NVH性能,而且,还能够加大行李舱空间。另外,后纵梁延长段102可充当吸能盒而碰撞吸能,从而可有效保护车内的驾乘人员。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车辆的车身中具有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
本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在车身中设置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能够提高车身后端的NVH性能,并可有效保护车内的驾乘人员,从而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身后端结构,包括后纵梁(1)、后围(2)和后防撞梁(3),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纵梁(1)的尾端延伸至所述后围(2)中的后围外板(203)处;
所述后防撞梁(3)通过设置在所述后围外板(203)的连接结构固连于所述后纵梁(1)的尾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纵梁(1)包括后纵梁本体(101),以及拼接于所述后纵梁本体(101)尾部的后纵梁延长段(102);
所述后纵梁延长段(102)延伸至所述后围外板(203)处的一端构成所述后纵梁(1)的尾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纵梁(1)的尾端固连有安装板;
所述后防撞梁(3)通过所述连接结构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安装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围(2)中的后围内板和所述后围外板(203)之间形成有空腔;
所述后纵梁(1)的尾端穿经所述后围内板而延伸至所述后围外板(203)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围内板的沿车身宽度方向的中部向所述后围外板(203)一侧外凸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围内板和所述后围外板(203)之间夹设有支撑支架(8)。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围内板上设有后背门锁扣安装部(4);
所述后围外板(203)的外端面上固连有后保险杠安装支架(7);
所述后围(2)的两端均设有分别与所述后围内板及所述后围外板(203)相连的后围侧围连接板(6)。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围内板包括一侧与所述后围外板(203)相连的后围内板上段(202),以及顶部与所述后围内板上段(202)另一侧相连的后围内板下段(201);
所述后围内板下段(201)的底部搭接固连于所述后围外板(203)上;
所述后纵梁(1)的尾端穿经所述后围内板下段(201)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防撞梁(3)长度方向的中部呈向车辆后方外凸的拱形。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车身中具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端结构。
CN202121591078.7U 2021-07-13 2021-07-13 车身后端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50978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91078.7U CN215097824U (zh) 2021-07-13 2021-07-13 车身后端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91078.7U CN215097824U (zh) 2021-07-13 2021-07-13 车身后端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97824U true CN215097824U (zh) 2021-12-10

Family

ID=79320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591078.7U Active CN215097824U (zh) 2021-07-13 2021-07-13 车身后端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978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76460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7408927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US9540047B2 (en)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for coping with front collision
US20090085373A1 (en) Front end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US20140014794A1 (en) Onboard equipment fixing structure
US11955650B2 (en) Battery-mounting structure
CN10920446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12606911A (zh) 汽车前部加强结构
CN215097824U (zh) 车身后端结构及车辆
CN116101384A (zh) 车辆地板***
KR20140039664A (ko) 차량용 범퍼빔 유닛
CN220349808U (zh) 电池包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8141405U (zh) 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N216128333U (zh) 一种前围板总成及汽车
CN220281317U (zh) 连接杆组件及发动机舱
CN218228812U (zh) 汽车前大灯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6969813U (zh) 汽车b柱和汽车
CN218258379U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汽车
CN215097820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CN219406602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US20240140533A1 (en) Side Sill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of Vehicle
CN219838625U (zh) 车辆
CN218287652U (zh) 一种汽车的前轮罩上边梁总成以及车辆
CN217864012U (zh) 防撞梁安装板和具有其的防撞梁组件、车辆
CN217022671U (zh) 一种偏置边梁加强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