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49811U - 导风组件及具有该导风组件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导风组件及具有该导风组件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49811U
CN214249811U CN202022705128.1U CN202022705128U CN214249811U CN 214249811 U CN214249811 U CN 214249811U CN 202022705128 U CN202022705128 U CN 202022705128U CN 214249811 U CN214249811 U CN 2142498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air
button
connecting rod
air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70512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卫洁
孙升华
孟相宏
曹师增
李书佳
张乃伟
黄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70512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498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498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498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导风组件及具有该导风组件的空调器。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目前的由于空调器直吹人而导致空调病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两个连接杆以及至少一个第一调整装置,每个连接杆的第一端与一个端盖中枢转连接,至少一个连接杆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调整装置与端盖枢转相连,每个连接杆的第二端与第一导风板的一个端部相连,第一调整装置配置成能够使与其连接的连接杆相对于壳体枢转运动至多个预设位置并持续处于每个预设位置。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调整装置调整连接杆的预设位置,从而调整第一导风板相对于壳体的相对位置,在需要调整出风方向时,通过第一调整装置即可实现,避免直吹人。

Description

导风组件及具有该导风组件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导风组件及具有该导风组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越来越高,家庭配置空调器的越来越多。以空调器制冷为例,经由其出风口进入室内空间的风的实际温度要远低于设定的温度。如果长时间对着空调吹,从出风口出来的风的低温温差刺激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可能会出现感冒头疼、关节疼痛、皮肤干燥、全身乏力等空调病。为此,通常在空调器的室内机的出风口设置导风板,通过导风板的转动调整从出风口吹出来的风的方向,具有导流作用。
但是导风板的面积较小,通常只能起到有限的导向作用,室内空间还是存在部分直吹人的区域,若用户处于直吹人的区域,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抵抗力较弱,时间长了还是容易得空调病。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由于空调器直吹人而导致空调病等问题,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空调器的导风组件,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前面板以及位于所述前面板两侧的两个端盖,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两个连接杆以及至少一个第一调整装置,每个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与一个所述端盖中枢转连接,至少一个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调整装置与所述端盖枢转相连,每个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一个端部相连,其中,所述第一调整装置配置成能够使与其连接的所述连接杆相对于所述壳体枢转运动至多个预设位置并能够持续处于每个预设位置。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调整装置包括第一按钮、第一转动主件和第一转动副件,所述第一转动主件与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固定相接,所述第一转动副件与所述端盖固定相接,所述第一转动主件与所述第一转动副件枢转连接,所述第一转动主件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第一转动主件,所述第一转动副件靠近所述第一转动主件的端部形成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按钮沿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一安装孔内,并且所述第一按钮沿其滑动方向具备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一按钮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形下,所述第一转动主件与所述第一转动副件之间无相对转动;所述第一按钮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形下,施加外力,所述第一转动主件与所述第一转动副件发生相对运动。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转动主件的外缘的至少一部分朝向所述端盖延伸有翻边,所述翻边的内侧形成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转动副件靠近所述第一转动主件的位置形成有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匹配相接,从而实现所述第一转动主件与所述第一转动副件的枢转连接,并且组装好的状态下,施加外力,能够使所述第一转动主件与所述第一转动副件发生相对运动。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按钮的外壁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构件,所述第一通孔内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定位槽,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二定位构件,所述第一按钮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形下,所述第一定位构件的一部分与其中一个所述定位槽匹配卡接,所述第一定位构件的另一部分卡设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构件之间,以便使所述第一按钮持续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按钮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形下,所述第一定位构件卡设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构件之间。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调整装置还包括第一弹性构件,所述第一弹性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按钮与所述第一转动副件之间,所述第一按钮借助于所述第一弹性构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转动副件远离所述第一转动主件的端部设置有第三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转动副件通过所述第三连接结构与所述端盖固定相接。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调整装置,每个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其中一端枢转相接,至少一个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调整装置枢转设置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其中,所述第二调整装置设置成能够使所述第一导风板沿枢转轴转动至不同的预设角度并能够持续处于每个预设角度。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调整装置包括第二按钮、第二转动主件和第二转动副件,所述第二转动主件与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固定相接,所述第二转动副件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其中一端固定相接,所述第二转动主件与所述第二转动副件枢转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主件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贯穿所述第二转动主件,所述第二转动副件靠近所述第二转动主件的端部形成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按钮沿所述第三通孔的轴向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内,并且所述第二按钮沿其滑动方向具备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所述第二按钮处于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形下,所述第二转动主件与所述第二转动副件之间无相对转动;所述第二按钮处于所述第四位置的情形下,施加外力,所述第二转动主件与所述第二转动副件发生相对运动。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调整装置还包括第二弹性构件,所述第二弹性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按钮与所述第二转动副件之间,所述第二按钮借助于所述第二弹性构件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切换。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转动副件远离所述第二转动主件的端部设置有第四连接结构,所述第二转动副件通过所述第四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导风板固定相接。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导风板上设置有通风结构,所述通风结构设置成在所述第一导风板处于出风口时,允许气流通过的同时引导所述气流向斜上方流动。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通风结构包括沿所述第一导风板的长度方向分布的横向导风板以及沿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宽度方向分布的竖向板,其中,所述横向导风板的截面为弧形。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导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两个连接杆以及至少一个第一调整装置,每个连接杆的第一端分别两个端盖中的一个枢转连接,其中,至少一个连接杆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调整装置与端盖枢转相连。每个连接杆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导风板的一个端部相连,第一调整装置配置成能够使与其连接的连接杆相对于壳体枢转运动至多个预设位置并能够持续处于每个预设位置。这样的设置方式,通过第一调整装置就能够使连接杆转动至多个预设位置,从而带动第一导风板运动至不同的位置,并能够持续处于任一位置。如,在需要调整风向时,通过第一调整装置使连接杆的转动进而将第一导风板带动至出风口的外侧,这样壳体内的空气从出风口出来之后再经第一导风板调整方向后进入室内空间,从而能够避免直吹人的情况的发生。又如,在不需要调整风向时,可以通过连接杆的转动将第一导风板带动至进风口的外侧以便阻挡灰尘通过进风口落入壳体内,或者是,通过连接杆的转动将第一导风板带动至壳体的底部收纳好,不影响空调器的正常出风,也不影响空调器整机的美观性。这样,通过使连接杆处于不同的预设位置,从而能够使得第一导风板位于出风口的外侧的不同位置,从而能够更加多样化地调整出风方向,避免直吹人的情况的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第一调整装置包括第一按钮、第一转动主件和第一转动副件,第一转动主件与连接杆的第一端固定相连,第一转动副件与端盖固定相接,第一转动主件与第一转动副件枢转连接,这样通过第一转动主件与第一转动副件之间的枢转运动就能够带动与其相连的连接杆运动至多个预设位置。通过将第一按钮沿第一通孔的轴向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一通孔和第一安装孔内,并且该第一按钮沿其滑动方向具备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从而,在第一按钮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形下,第一转动主件与第一转动副件之间无相对转动,这样就能够使得连接杆持续处于某一预设位置不动;在第一按钮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形下,施加外力,就可以使得第一转动主件与第一转动副件发生相对运动,从而带动连接杆相对于壳体枢转运动至多个预设位置。
进一步地,第一转动主件的外缘的至少一部分朝向端盖延伸有翻边,翻边的内侧形成有第一连接结构,第一转动副件靠近第一转动主件的位置形成有第二连接结构,该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二连接结构匹配相接,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的配合实现第一转动主件与第一转动副件的枢转连接。在组装好的状态下,施加外力,就能够使第一转动主件与第一转动副件发生相对运动,这样就可以通过第一转动主件与第一转动副件的相对运动带动连接杆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导风板转动。
进一步地,第一按钮的外壁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构件,第一通孔内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定位槽,第一安装孔内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二定位构件。在第一按钮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形下,第一定位构件的一部分与其中一个定位槽匹配卡接、另一部分卡设在相邻两个第二定位构件之间,这样就能够使第一按钮持续处于第一位置,这种情形下,即使施加外力,也不能够使第一转动主件与第一转动副件发生相对转动,这样就能够使连接杆相对于壳体持续处于其所在的预设位置。在第一按钮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形下,第一定位构件卡设在相邻两个第二定位构件之间,这样施加外力,就能够使得第一转动主件与第一转动副件发生相对运动,进而带动连接杆相对于壳体枢转运动至多个预设位置。
进一步地,第一调整装置还包括第一弹性构件,该第一弹性构件设置在第一按钮与第一转动副件之间,该第一按钮借助于该第一弹性构件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这样也就能够使得第一转动主件与第一转动副件之间无相对转动,进而使得连接杆持续处于某一预设位置,或者是,通过施加外力使第一转动主件与第一转动副件发生相对运动,进而使得连接杆相对于壳体枢转运动至多个预设位置。
进一步地,第一转动副件远离第一转动主件的端部设置有第三连接结构,该第三连接结构与端盖固定相接,从而也就实现了第一转动副件与端盖的固定相接,从而也就将连接杆枢转设置在了端盖上。
进一步地,导风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调整装置,每个连接杆的第二端与第一导风板的其中一端枢转相接,至少一个连接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二调整装置枢转设置于第一导风板,其中,第二调整装置设置成能够使第一导风板沿枢转轴转动至不同的预设角度并能够持续处于每个预设角度。通过这样的设置方式,通过第二调整装置能够使第一导风板转动至多个预设角度并能够持续处于每一个预设角度。这样在需要调整风向时,就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调整第一导风板的预设角度,通过第一导风板所处的预设角度的不同,从出风口出来的空气就能够被调整至不同的方向后再进入室内空间,从而能够更加多样化地调整空气的方向,更好地解决空调直吹人的问题。
进一步地,第二调整装置包括第二按钮、第二转动主件和第二转动副件,第二转动主件与连接杆的第二端固定相接,第二转动副件与第一导风板的其中一端固定相接,这样通过第二转动主件与第二转动副件之间的枢转运动就能够带动第一导风板枢转运动至不同的预设角度并能够持续处于每个预设角度,再加上连接杆相对于壳体枢转运动时,通过连接杆能够带动第一导风板转动,从而调整第一导风板相对于壳体的相对位置,从而能够更加多样化地改变风向,避免直吹人。第二转动主件与第二转动副件枢转连接,这样通过第二转动主件与第二转动副件之间的枢转运动就能够使第一导风板枢转运动至多个预设角度。第二转动主件上设置有第三通孔,该第三通孔贯穿第二转动主件,第二转动副件靠近第二转动主件的端部形成有第二安装孔,第二按钮沿第三通孔的轴向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三通孔和第二安装孔内,并且,该第二按钮沿其滑动方向具备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在第二按钮处于第三位置的情形下,第二转动主件与第二转动副件之间无相对转动,这样就能够使得第一导风板持续处于某一预设角度不动;在第二按钮处于第四位置的情形下,施加外力,就可以使得第二转动主件与第二转动副件发生相对运动,从而带动第一导风板转动至多个预设角度。
进一步地,第二调整装置还包括第二弹性构件,该第二弹性构件设置在第二按钮与第二转动副件之间,该第二按钮借助于该第二弹性构件能够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切换,这样也就能够使得第二转动主件与第二转动副件之间无相对转动,进而使得第一导风板持续处于某一预设角度,或者是,通过施加外力使第二转动主件与第二转动副件发生相对运动,进而使得第一导风板转动至多个预设角度。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上设置有通风结构,该通风结构设置成在第一导风板处于出风口时,允许气流通过的同时能够引导该部分气流向斜上方流动,这样经由出风口出来空气中的一部分在流经通风结构后,其运动方向被调整为了倾斜向上流动,从而能够更好地避免直吹人的情况的发生。优选地,该通风结构包括沿第一导风板的长度方向分布的横向导风板和沿第一导风板的宽度方向分布的竖向板,且横向导风板的截面为弧形,这样通过横向导风板和竖向板就能够形成格栅状的通风结构,这样形成的通风结构也就为格栅状结构,从而能够更好地分散空气。而弧形的横向导风板能够使空气的流动方向调整为微微向上运动,从而能够更好地避免直吹人。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配置有至少一个前述任一项方案所述的导风组件。
需要说明的是,该空调器具有前述的导风组件的所有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方案1、一种导风组件,用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前面板以及位于所述前面板两侧的两个端盖,
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两个连接杆以及至少一个第一调整装置,每个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与一个所述端盖中枢转连接,至少一个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调整装置与所述端盖枢转相连,每个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一个端部相连,
其中,所述第一调整装置配置成能够使与其连接的所述连接杆相对于所述壳体枢转运动至多个预设位置并能够持续处于每个预设位置。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装置包括第一按钮、第一转动主件和第一转动副件,所述第一转动主件与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固定相接,所述第一转动副件与所述端盖固定相接,所述第一转动主件与所述第一转动副件枢转连接,
所述第一转动主件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第一转动主件,所述第一转动副件靠近所述第一转动主件的端部形成有第一安装孔,
所述第一按钮沿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一安装孔内,并且所述第一按钮沿其滑动方向具备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所述第一按钮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形下,所述第一转动主件与所述第一转动副件之间无相对转动;
所述第一按钮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形下,施加外力,所述第一转动主件与所述第一转动副件发生相对运动。
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主件的外缘的至少一部分朝向所述端盖延伸有翻边,所述翻边的内侧形成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转动副件靠近所述第一转动主件的位置形成有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匹配相接,从而实现所述第一转动主件与所述第一转动副件的枢转连接,并且
组装好的状态下,施加外力,能够使所述第一转动主件与所述第一转动副件发生相对运动。
方案4、根据方案2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钮的外壁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构件,所述第一通孔内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定位槽,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二定位构件,
所述第一按钮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形下,所述第一定位构件的一部分与其中一个所述定位槽匹配卡接,所述第一定位构件的另一部分卡设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构件之间,以便使所述第一按钮持续处于所述第一位置;
所述第一按钮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形下,所述第一定位构件卡设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构件之间。
方案5、根据方案2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装置还包括第一弹性构件,所述第一弹性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按钮与所述第一转动副件之间,所述第一按钮借助于所述第一弹性构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方案6、根据方案2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副件远离所述第一转动主件的端部设置有第三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转动副件通过所述第三连接结构与所述端盖固定相接。
方案7、根据方案1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调整装置,每个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其中一端枢转相接,至少一个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调整装置枢转设置于所述第一导风板,
其中,所述第二调整装置设置成能够使所述第一导风板沿枢转轴转动至不同的预设角度并能够持续处于每个预设角度。
方案8、根据方案7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整装置包括第二按钮、第二转动主件和第二转动副件,所述第二转动主件与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固定相接,所述第二转动副件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其中一端固定相接,所述第二转动主件与所述第二转动副件枢转连接,
所述第二转动主件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贯穿所述第二转动主件,所述第二转动副件靠近所述第二转动主件的端部形成有第二安装孔,
所述第二按钮沿所述第三通孔的轴向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内,并且所述第二按钮沿其滑动方向具备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
所述第二按钮处于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形下,所述第二转动主件与所述第二转动副件之间无相对转动;
所述第二按钮处于所述第四位置的情形下,施加外力,所述第二转动主件与所述第二转动副件发生相对运动。
方案9、根据方案8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整装置还包括第二弹性构件,所述第二弹性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按钮与所述第二转动副件之间,所述第二按钮借助于所述第二弹性构件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切换。
方案10、根据方案8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副件远离所述第二转动主件的端部设置有第四连接结构,所述第二转动副件通过所述第四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导风板固定相接。
方案11、根据方案1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上设置有通风结构,所述通风结构设置成在所述第一导风板处于出风口时,允许气流通过的同时引导所述气流向斜上方流动。
方案12、根据方案11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结构包括沿所述第一导风板的长度方向分布的横向导风板以及沿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宽度方向分布的竖向板,
其中,所述横向导风板的截面为弧形。
方案13、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配置有上述方案1-12 中任一项所述的导风组件。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并以壁挂式空调器为例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组件及具有该导风组件的空调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一导风板位于进风口外侧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一导风板位于空调器的底部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一导风板位于出风口外侧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导风组件的结构图一;
图5是图4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端盖的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一调整装置的***图一;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一调整装置的***图二;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导风组件的结构图二;
图10是图9中局部B的放大图;
图11是图9中局部C的放大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一导风板上安装台的结构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二调整装置的***图一;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二调整装置的***图二。
附图标记列表:
1、壳体;11、进风口;12、出风口;13、第二导风板;14、前面板;15、端盖;151、第一圆形孔;152、第一矩形孔;153、矩形框; 2、导风组件;21、第一调整装置;211、第一转动主件;2111、第一部分;21111、第一翻边;21112、第一弧形段;21113、第一通孔;21114、第一定位槽;2112、第二部分;21121、第二弧形段;21122、凸起;212、第一转动副件;2121、基体;2122、第三弧形段;2123、第一安装孔; 2124、第二条形定位凸;2125、第一伸出端;2126、第一卡扣;213、第一按钮;2131、第一条形定位凸;2132、第一定位柱;21321、第一定位孔;2133、支撑筋;214、第一弹簧;22、连接杆;23、第一导风板;231、安装台;2311、第二圆形孔;2312、第二矩形孔;232、通风口;233、横向导风板;234、竖向板;24、第二调整装置;241、第二转动主件; 2411、第三部分;24111、第三通孔;24112、第三翻边;24113、第二定位槽;2412、第四部分;242、第二转动副件;2421、第二安装孔;2422、第四条形定位凸;2423、第二伸出端;2424、第二卡扣;243、第二按钮; 2431、第三条形定位凸;2432、第二定位柱;2433、第二定位孔;244、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虽然本实施例是以壁挂式空调器为例来进行阐述的,但是还可以适用于柜式空调等其他类型的空调器或者其他需要调整出风方向的场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首先参照图1至图3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器的导风组件的可能的设置方式。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一导风板位于进风口外侧的结构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一导风板位于空调器的底部的结构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一导风板位于出风口外侧的结构图。
如图1至图3所示,壁挂式空调器(下称“空调器”)包括壳体1,壳体1具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出风口12处枢转设置有第二导风板13,室内空间的空气通过进风口11进入壳体1内,与壳体内设置的换热器(图中未示出)换热后,再经由第二导风板13调整方向后进入室内空间,从而达到制冷或者制热室内空间的目的。壳体1内的空气经第二导风板13调整方向后,能够适当避免空调器直吹人的情形发生,不过,效果有限。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配置有导风组件2,通过该导风组件2 能够更好、更加多样化地调整壳体1内的空气进入室内空间的角度,从而更好地避免空调直吹人。上述在出风口12处枢转设置第二导风板13仅仅只是一种示例性的描述,显然,第二导风板13也可以不枢转设置在出风口12处,而是以可移动或者可滑动等其他方式设置在出风口12处,需要出风时,从出风口12处移开即可,或者是,第二导风板13相对于出风口 12是固定设置的,仅在其上设置允许空气通过的通风结构即可。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第二导风板13的具体设置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壳体1包括前面板14和两个端盖15,两个端盖15分别设置在前面板14的左右两侧。导风组件2包括第一导风板23、两个连接杆22和至少一个第一调整装置21,每个连接杆22的第一端(即图1中的下端)与一个端盖15枢转连接,其中,至少一个连接杆22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调整装置21与端盖15枢转相连。每个连接杆22的第二端与第一导风板23的一个端部相连,第一调整装置21配置成能够使与其连接的连接杆22相对于壳体1枢转运动至多个预设位置并能够持续处于每个预设位置。
这样的设置方式,通过第一调整装置21就能够使连接杆22 转动至多个预设位置,从而带动第一导风板23运动至不同的位置,并能够持续处于任一位置。如图3所示,在需要调整风向时,通过连接杆22的转动将第一导风板23带动至出风口12的外侧,这样壳体1内的空气从出风口12出来之后再经第一导风板23调整方向后进入室内空间,从而能够避免直吹人的情况的发生。又如图1所示,在不需要调整风向时,可以通过连接杆22的转动将第一导风板23带动至进风口11的外侧以便阻挡灰尘通过进风口11落入壳体1内。或者是如图2所示,在不需要调整风向时,通过连接杆22的转动将第一导风板23带动至壳体1的底部收纳好,不影响空调器的正常出风,也不影响空调器整机的美观性。总之,通过使连接杆22处于不同的预设位置,从而能够使得第一导风板23位于出风口12的外侧的不同位置,从而能够更加多样化地调整出风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导风组件2可以仅包括一个第一调整装置21,其中一个连接杆22的第一端通过该第一调整装置21与一个端盖15枢转连接,另一个连接杆22的第一端通过枢转轴等枢转结构与另一个端盖15枢转连接,这样在需要调整连接杆22的预设位置时,只需要调整这一个第一调整装置21使与其相连的一个连接杆22运动,然后通过该连接杆22带动第一导风板23进而带动另一个连接杆22运动,这样就能够实现连接杆 22的预设位置的调整。显然,导风组件2也可以包括两个第一调整装置21,即每个连接杆22的第一端都通过一个第一调整装置21与一个端盖15枢转连接,通过两个第一调整装置21来同时使两个连接杆22运动至预设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第一调整装置21的设置数量,以便适应更加具体的应用场合。
为了阐述方便,下面以导风组件2包括两个第一调整装置 21为例并结合图1至图8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组件2的具体设置形式。其中,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导风组件的结构图一,图5 是图4中局部A的放大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端盖的结构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一调整装置的***图一,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一调整装置的***图二。
如图4至图8所示,第一调整装置21包括第一按钮213、第一弹性构件、第一转动主件211和第一转动副件212,第一转动主件211与连接杆22的第一端固定相接,第一转动副件212与端盖15固定相接,第一转动主件211与第一转动副件212枢转连接,这样通过第一转动主件211与第一转动副件212之间的枢转运动就能够带动与其相连的连接杆22运动至多个预设位置。第一转动主件211上设置有第一通孔21113,该第一通孔 21113贯穿第一转动主件211,第一转动副件212靠近第一转动主件211的端部形成有第一安装孔2123,第一按钮213沿第一通孔21113的轴向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一通孔21113和第一安装孔2123内,第一按钮213能够沿其滑动方向具备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一弹性构件设置在第一按钮213与第一转动副件212之间,在第一弹性构件的作用下,第一按钮213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第一按钮213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形下,第一转动主件211与第一转动副件212之间无相对转动,这样就能够使得连接杆22持续处于某一预设位置不动;在第一按钮213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形下,施加外力,就可以使得第一转动主件211与第一转动副件212发生相对运动,从而带动连接杆22相对于壳体1枢转运动至多个预设位置。
显然,第一调整装置21还可以不设置第一弹性构件,第一按钮213通过其他的方式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如,第一通孔 21113和第一安装孔2123内设置有第一卡置位和第二卡置位,第一卡置位和第二卡置位之间设置有滑道,第一按钮213通过手动的方式在第一卡置位和第二卡置位之间滑动,从而实现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切换。又如,第一按钮213与驱动电机相连,驱动电机带动第一按钮21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第一调整装置21的具体设置方式,只要能够带动连接杆22运动至多个预设位置并能够持续处于每个预设位置即可。
具体而言,如图7和图8所示并按照图7所示的方位,第一转动主件211包括彼此扣合的第一部分2111和第二部分2112,第一部分2111 大致为板状结构,其上缘设置为圆弧状结构,该圆弧状的上缘朝向端盖 15的方向延伸有圆弧状到的第一翻边21111,该第一翻边21111的内侧形成有两对第一弧形段21112,这两对第一弧形段21112分别设置在第一翻边21111的两端,每对第一弧形段21112均并列排布与第一翻边21111的内侧,并形成有两个第一弧形槽。第二部分2112大致为板状结构,其上缘向下凹陷形成有与圆弧状的豁口,第二部分2112在对应于豁口的位置形成有一对第二弧形段21121,这两个第二弧形段21121并列排布于第二部分2112对应于豁口的位置,并形成有两个第二弧形槽。第二部分2112对应于豁口且靠近第一部分2111的位置设置有四个凸起21122,这四个凸起 21122分别位于其中一个第二弧形段21121的两侧。在组装好的状态下,这四个凸起21122分别沿周向插设至第一弧形槽内,从而就能够将第一部分2111和第二部分2112扣合在一起,此时,豁口与第一翻边21111构成一个完整的圆形孔。进一步地,连接杆22大致为中空的矩形结构,第一部分2111和第二部分2112的下端插设至连接杆22内,从而就能够将第一部分2111和第二部分2112更好地扣合在一起。通过上述设置方式,扣合好之后的第一部分2111上第一弧形槽和第二部分2112上的第二弧形槽彼此连通,从而构成螺纹状的第一连接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4、图7和图8所示并按照图7所示的方位,第一转动副件212包括基体2121,该基体2121靠近第一转动主件211的位置形成有作为第二连接结构的两对第三弧形段2122,这两对第三弧形段 2122间隔设置在基体2121上。第三弧形段2122与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匹配相接,第三弧形段2122能够沿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滑动。在组装好的状态下,向第一转动主件211施加外力,这样就能够使第一转动主件211与第一转动副件212发生相对转动,从而带动连接杆22转动。
显然,上述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的设置方式仅仅只是一种示例性的描述,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还可以是匹配相接的滑块和滑轨等结构,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灵活选择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的具体设置方式,只要能够实现第一转动主件211和第一转动副件212的枢转连接即可。
如图7和图8所示并按照图7所示的方位,第一部分2111形成有第一通孔21113,该第一通孔21113贯穿第一部分2111。第一部分2111 在对应于第一通孔21113的位置向内延伸有大致为圆筒状的第二翻边,第二翻边的内壁上沿周向对称设置有三对第一定位槽21114。
如图7和图8所示并按照图7所示的方位,第一按钮213大致为一端封口(即图7中的右端封口)的圆柱状结构,其外壁沿周向相对设置有两个作为第一定位构件的第一条形定位凸2131,该第一条形定位凸 2131设置于第一按钮213靠近第一转动副件212的端部周侧,且其长度比第一按钮213的长度短。第一按钮213面向第一转动副件212设置有第一定位柱2132,该第一定位柱2132内设置有第一定位孔21321,作为第一弹性构件的第一弹簧214的至少一部分抵接设置在其内。在组装好的状态下,第一弹簧214的另一端与第一转动副件212的基体2121相抵。并且,第一定位柱2132与第一按钮213的内壁之间设置有支撑筋2133,以便更好地固定第一弹簧214。显然,第一弹簧214还可以通过粘接、卡接等方式固定设置在第一按钮213与第一转动副件212之间。显然,第一弹性构件还可以设置成如橡胶等其他具有弹性的结构。
如图7和图8所示并按照图7所示的方位,第一转动副件212 的基体2121靠近第一转动主件211的端部(即图7中的右端)形成有第一安装孔2123,该第一安装孔2123由基体2121向外延伸的筒状结构围设而成,筒状结构的内壁上沿周向设置有多个作为第二定位构件的第二条形定位凸2124,该第二条形定位凸2124的长度小于筒状结构的长度。显然,第二条形定位凸2124的长度也可以与筒状结构的长度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灵活选择第二条形定位凸2124的长度,只要使其分布在筒状结构靠近第一转动主体的一侧、能够将第一条形定位凸2131卡设在两个第二条形定位凸2124之间即可。
通过上述设置方式,按照图7所示的方位,当第一按钮213 上第一条形定位凸2131的右端卡设至相对设置的第一定位槽21114内、左端卡设至相邻两个第二条形定位凸2124之间时,此时通过第一条形定位凸2131就完全固定了第一转动主件211与第一转动副件212,从而使得第一按钮213持续处于第一位置,第一转动主件211与第一转动副件212之间无相对转动,这样就能够使得连接杆22持续处于某一预设位置。施加向内的外力,压迫第一按钮213,使第一弹簧214变形,第一按钮213上相对设置的第一条形定位凸2131向内移动至筒状结构的内壁上的两个第二条形定位凸2124之间,直至第一条形定位凸2131沿其长度方向脱离第一定位槽21114,此时,第一转动主件211与第一转动副件之间解除了束缚,从而使得第一按钮213处于第二位置,此时向第一转动主件211施加外力,就能够使得第一转动主件211与第一转动副件之间发生相对运动,进而带动连接杆22相对于壳体1枢转运动。待连接杆22转动至其他预设位置之后,第二翻边的内壁上的另一对第一定位槽21114恰好分别对准第一按钮 213上的两个第一条形定位凸2131,此时,第一按钮213在第一弹簧214自身的回弹作用下,推动第一按钮213向右滑动至其右端卡设至第一定位槽 21114内,从而使得第一按钮213回复至第一位置,第一转动主件211与第一转动副件212之间无相对转动,这样就能够使得连接杆22持续处于该调整后的预设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翻边的内壁上设置的三对第一定位槽21114、第一按钮213上设置一对第一条形定位凸2131能够分别使连接杆22处于三个预设位置,即当第一条形定位凸2131分别位于不同方位的第一定位槽21114内时,就能够使连接杆22分别固定在相应的预设位置,如使连接杆22分别位于竖直向下(如图2)或者是竖直向上(如图1)或者是与竖直方向具有一定夹角的位置(如图3)等。显然,可以在第二翻边的内壁上设置其他数量的第一定位槽21114,从而能够使连接杆22相对于壳体1枢转运动至其他相应数量的预设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第一定位槽21114和第一条形定位凸2131的设置数量,以便适应更加具体的应用场合。
如图4至图8所示并按照图7所示的方位,第一转动副件212 的基体2121远离第一转动主件211的端部(即图7中的左端)向外延伸有大致为矩形的第一伸出端2125,该第一伸出端2125上设置有作为第三连接结构的两个第一卡扣2126。端盖15上向内凹陷形成有与第一伸出端 2125相匹配的安装位,该安装位包括从外至内的第一圆形孔151和第一矩形孔152,端盖15在对应于第一矩形孔152的位置向内延伸有矩形框153。在组装好的状态下,第一伸出端2125部分位于第一圆形孔151内,部分位于第一矩形孔152内,第一卡扣2126与矩形框153卡接,从而也就实现了第一转动副件212与端盖15的固定连接,从而也就将第一调整装置21固定设置在了端盖15上。在组装好的状态下,两个第一卡扣2126分别卡设在矩形框153的上侧边和下侧边。
显然,上述第一卡扣2126仅仅只是第三连接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的描述,第三连接结构还可以是卡钩、卡块的结构,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第三连接结构的具体设置方式,只要能够将第一转动副件212通过卡接的方式固定设置于端盖15即可。显然,第一转动副件212还可以通过螺接、粘接等方式固定设置在端盖15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第一转动副件212与端盖15的固定连接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图9至图14,为了更好地调整壳体1内的空气进入室内空间的方向,导风组件2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调整装置24,每个连接杆22的第二端(即图1中的上端)与第二导风板13的其中一端枢转相接,其中至少一个连接杆22的第二端是通过该第二调整装置24与第一导风板23枢转相接的,第二调整装置24设置成能够使第一导风板23沿枢转轴转动至不同的预设角度并能够持续处于每一个预设角度。这样的设置方式,通过第二调整装置24能够使第一导风板23转动至多个预设角度并能够持续处于每一个预设角度。特别是在需要调整风向时,通过第一调整装置21使连接杆22转动直至将第一导风板23带动至出风口12的外侧,然后通过第二调整装置24使第一导风板23转动至不同的预设角度,这样就能够更加多样化地调整出风方向,更好地避免直吹人。
与第一调整装置21相似地,导风组件2可以仅包括一个第二调整装置24,其中一个连接杆22的第二端通过该第二调整装置24与第一导风板23的第一端枢转连接,另一个连接杆22的第二端通过枢转轴等枢转结构与第一导风板23的第二端枢转连接,这样在需要调整第一导风板23的预设角度时,只需要调整这一个第二调整装置24就能够实现第一导风板23的预设角度的调整。显然,导风组件2也可以包括两个第二调整装置24,即每个连接杆22的第二端都通过一个第二调整装置 24与第一导风板23的其中一端枢转连接,通过两个第二调整装置24来使第一导风板23沿其枢转方向枢转至不同的预设角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第二调整装置24的设置数量,以便适应更加具体的应用场合。
为了阐述方便,下面以导风组件2包括两个第二调整装置 24为例并结合图9至图14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组件2的具体设置形式。其中,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导风组件的结构图二,图10 是图9中局部B的放大图,图11是图9中局部C的放大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一导风板上安装台的结构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二调整装置的***图一,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二调整装置的***图二。
与第一调整组件装置地,如图9、图13和图14所示,第二调整装置24包括第二按钮243、第二弹性构件、第二转动主件241和第二转动副件242,第二转动主件241与连接杆22的第二端固定相接,这样连接杆22相对于壳体1枢转运动时,通过连接杆22能够带动第一导风板23转动,从而就能够调整第一导风板23相对于壳体1的相对位置。第二转动副件242与第一导风板23的其中一端固定相接,这样在通过第二转动主件 241与第二转动副件242之间的枢转运动就能够带动第一导风板23枢转运动至不同的预设角度并能够持续处于每个预设角度,从而能够更加多样化地改变风向,避免直吹人。第二转动主件上设置有第三通孔,该第三通孔贯穿第二转动主件,第二转动副件靠近第二转动主件的端部形成有第二安装孔,第二按钮沿第三通孔的轴向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三通孔和第二安装孔内,第二按钮能够沿其滑动方向具备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第二弹性构件设置在第二按钮与第二转动副件之间,在第二弹性构件的作用下,第二按钮能够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切换。在第二按钮处于第三位置的情形下,第二转动主件与第二转动副件之间无相对转动,这样就能够使得连接杆22第一导风板23持续处于某一预设角度不动;在第二按钮处于第四位置的情形下,施加外力,就可以使得第二转动主件与第二转动副件发生相对运动,从而带动连接杆22第一导风板23相对于壳体1连接杆22枢转运动至多个预设角度。
显然,第二调整装置24还可以不设置第二弹性构件,第二按钮243通过其他的方式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切换。如,第三通孔 24111和第二安装孔2421内设置有第三卡置位和第四卡置位,第三卡置位和第四卡置位之间设置有滑道,第二按钮243通过手动的方式在第三卡置位和第四卡置位之间滑动,从而实现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的切换。又如,第二按钮243与驱动电机相连,驱动电机带动第二按钮243在第三卡置位和第四卡置位之间切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第二调整装置24的具体设置方式,只要能够使第一导风板23 枢转运动至多个预设角度并能够持续处于每个预设角度即可。
具体而言,如图13至图14所示,按照图13所示的方位,与第一调整装置21相似地,第二转动主件241包括彼此扣合的第三部分2411和第四部分2412,第三部分2411和第四部分2412的上部从下至上插设至连接杆22的第二端,从而实现第二调整装置24与连接杆22的固定相接。第三部分2411的下部形成有第三通孔24111,该第三通孔24111贯穿该第三部分2411。第三部分2411在对应于第三通孔24111的位置向内延伸有大致为圆筒状的第三翻边24112,第三翻边24112的内壁上沿周向对称设置有三对第二定位槽24113,这三对第二定位槽24113沿第三翻边24112均匀分布。第四部分2412的下部向上凹陷形成有圆弧状开口,第三部分2411和第四部分2412彼此扣合的方式与上述第一调整装置21的第一部分2111和第二部分2112彼此扣合的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在扣合好的状态下,第四部分2412的圆弧状开口与第三翻边24112彼此扣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形孔。
进一步地,第二转动主件241与第二转动副件242之间实现枢转连接的方式与第一转动主件211与第一转动副件212之间实现枢转连接的具体方式相同,具体设置此处不再赘述。在组装好的状态下,向第一导风板23施加外力,进而就能够使第二转动主件241与第二转动副件242 发生相对转动,从而调整第一导风板23的预设角度。
如图13至图14所示,按照图13所示的方位,与第一调整组件相似地,第二按钮243大致为一端封口(即图13中的右端封口)的圆柱状结构,其外壁沿周向相对设置有两对第三条形定位凸2431,该第三条形定位凸2431设置于第二按钮243靠近第二转动副件242的端部周侧,且其长度比第二按钮243的长度短。第二按钮243面向第二转动副件242设置有第二定位柱2432,该第二定位柱2432内设置有第二定位孔2433,作为第二弹性构件的第二弹簧244的至少一部分抵接设置在其内。在组装好的状态下,第二弹簧244的另一端与第二转动副件242相抵。通过该第二定位柱2432固定设置在第二按钮243与第二转动副件242之间。显然,第二弹簧244还可以通过粘接、卡接等方式固定设置在第二按钮243与第二转动副件242之间。显然,与第一弹性构件相似地,第二弹性构件还可以设置成如橡胶等其他具有弹性的结构。
按照图13所示的方位,第二转动副件242靠近第二转动主件 241的端部(即图14中的右端)形成有第二安装孔2421,第二转动副件242 的内壁上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四条形定位凸2422,该第四条形定位凸 2422的长度小于第二安装孔2421的长度。显然,第二条形定位凸2124的长度也可以与第二安装孔2421的长度相同。这多个第四条形定位凸2422 的宽度可以均相同,也可以部分相同、部分不同,如图13中所示,其中一个第四条形定位凸2422的宽度与第二按钮243上的一对第三条形定位凸2431之间的距离相同,这样在第二按钮243受到外力向内滑动时,能够恰好插设至该第四条形定位凸2422的两侧,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第四条形定位凸的具体设置形式。
通过上述设置方式,按照图13所示的方位,当第二按钮243 上的两对第三条形定位凸2431的右端分别卡设至对应的第二定位槽 24113内、左端分别卡设至相邻两个第四条形定位凸2422之间时,此时通过第三条形定位凸2431就完全固定了第二转动主件241与第二转动副件 242,从而使得第二按钮243持续处于第三位置,第二转动主件241与第二转动副件242之间无相对转动,这样就能够使第一导风板23持续处于某一预设角度。施加向内的外力,压迫第二按钮243,使第二弹簧244变形,第二按钮243上的第三条形定位凸2431向内移动至两个第四条形定位凸 2422之间,直至第三条形定位凸2431沿其长度方向脱离第二定位槽 24113,此时,第二转动主件241与第二转动副件242之间解除了束缚,从而使得第二按钮243处于第四位置,此时向第一导风板23施加外力,就能够使得第二转动主件241与第二转动副件242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从而使第一导风板23发生枢转运动。待第一导风板23转动至其他预设角度之后,第二按钮243上的两对第三条形定位凸2431分别对准另外两对第二定位槽24113,此时,第二按钮243在第二弹簧244自身的回弹作用下,推动第二按钮243向右滑动至其右端卡设至相应的第二定位槽24113内,从而使得第二按钮243回复至第三位置,第二转动主件241与第二转动副件242之间无相对转动,这样就能够使得第一导风板23持续处于该调整后的预设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三对定位槽均匀分布于第三翻边24112 的内壁上,其能够与第二按钮243上设置的两对第三条形定位凸2431分别使第一导风板23处于六个预设角度,即当一对第三条形定位凸2431分别位于不同方位的第二定位槽24113内时,就能够使第一导风板23分别固定下相应的预设角度,如与连接杆22呈30°角或者60°角等。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第二定位槽24113和第三条形定位凸2431的设置数量,以便适应更加具体的应用场合。
继续与第一调整装置21相似地,如图9至图14所示并按照图 13所示的方位,第二转动副件242远离第二转动主件241的端部(即图13 中的左端)向外延伸有第二伸出端2423,该第二伸出端2423上设置有作为第四连接结构的两个第二卡扣2424。第一导风板23的端部设置有安装台231,该安装台231从外至内形成有第二圆形孔2311和第二矩形孔2312。第二伸出端2423依次穿过第二圆形孔2311和第二矩形孔2312之后,第二卡扣2424与安装台231卡接,从而实现了第二转动副件242与第一导风板 23的固定连接,从而也就将第二调整装置24固定设置在了第一导风板23 上。
显然,上述第二卡扣2424仅仅只是第四连接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的描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第四连接结构还可以是卡钩、卡块等结构。显然,第二转动副件242还可以通过螺接、粘接等方式固定设置在第一导风板23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第二转动副件242与第一导风板23的固定连接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用户手动对第一按钮 213和第一转动主件211、第二按钮243和第二转动主件241施加外力,也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驱动机构来分别对第一按钮213和第一转动主件 211、第二按钮243和第二转动主件241施加外力。以第一按钮213和第一转动主件211为例,驱动机构包括能够推动第一按钮213滑动的第一驱动电机和能够带动第一转动主件211转动的第二驱动电机,在需要调整连接杆22的预设位置时,首先控制第一驱动电机将第一按钮213从第一位置推动到第二位置,然后控制第二驱动电机带动第一转动主件211转动,从而带动连接杆22转动至另一个预设位置。待连接杆22转动至另一个预设位置之后,再控制第一驱动电机将第一按钮213从第二位置推回到第一位置,此时,第一转动主件211与第一转动副件212之间无相对转动,从而能够使连接杆22持续处于调整后的预设位置。
如图9、图11、图12所示并按照图9所示的方位,第一导风板 23的中部区域形成有通风口232,通风口232处形成有通风结构,在第一导风板23位于出风口12的外侧时,从出风口出来的空气中的一部分能够经由该通风结构进入室内空间,通过该通风结构能够将这部分空气的方向调整为倾斜向上的方向,从而能够更好地避免直吹人的情况的发生。
继续参照图9、图11、图12,该通风结构包括沿第一导风板 23的长度方向分布的多个横向导风板233和沿第一导风板23的宽度方向分布的竖向板234,这样形成的通风结构也就为格栅状结构,从而能够更好地分散空气。多个横向导风板233彼此平行,横向导风板233的截面为弧形,这样与将横向导风板233设置为板状结构相比,流经该弧形的横向导风板233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会从沿直线向下运动调整为向斜上方运动,从而能够更好地避免直吹人。并且在改变经横向导风板233进入室内空间的空气的方向的同时,还会适当减缓其流动速度,这样经第一导风板23 进入室内空间的空气就不会到达距离空调器太远的位置。并且,由于空气的流动速度变慢,这样即便有风吹到用户,也不会导致用户不适。沿第一导风板23的厚度方向观察,多个横向导风板233在厚度方向上的投影基本上彼此相接,这样当第一导风板位于进风口的上方时,通过该第一导风板23就能够阻挡灰尘经进风口11落入壳体1内。
进一步地,该竖向板234将每一个横向导风板233都分隔成了多段,从而在通风口232处形成了允许空气通过的格栅状结构,从而能够分散经由该通风口232进入室内空间的空气,使得进入室内空间的空气更加柔和,从而让用户感觉到更加舒适。
显然,通风结构还可以由多个通风孔构成,这多个通风孔的轴线为弧线或者曲线等,只要能够引导经由通风结构进入室内空间的空气向斜上方运动即可。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通风结构的具体设置形式,只要能够在允许空气通过的同时分散空气即可。
显然,第一导风板23上也可以设置多个轴线为直线的通风孔,这样空气就能够被多个通风孔分散,这样也能够起到防止直吹人的目的。当然,第一导风板23上也可以不设置通风结构,仅通过其调整空气的方向,也能够避免直吹人的情况的发生。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第一导风板23的具体设置形式,以便适应更加具体的应用场合。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至少一个连接杆22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调整装置21枢转设置在端盖15上,通过该第一调整装置21能够使与其相连的连接杆22相对于壳体1枢转运动至多个预设位置并持续处于每个预设位置。第一导风板23的至少一端通过第二调整装置24与连接杆22的第二端枢转连接,通过该第二调整装置24能够使第一导风板23枢转运动至多个预设角度并持续处于每个预设角度。通过第一调整装置21和第二调整装置24的设置,从而能够更好地调整第一导风板23与壳体1的相对位置、以及第二导风板13的预设角度,从而能够更好地调整出风方向,避免直吹人。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导风组件,用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前面板以及位于所述前面板两侧的两个端盖,
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两个连接杆以及至少一个第一调整装置,每个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与一个所述端盖中枢转连接,至少一个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调整装置与所述端盖枢转相连,每个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一个端部相连,
其中,所述第一调整装置配置成能够使与其连接的所述连接杆相对于所述壳体枢转运动至多个预设位置并能够持续处于每个预设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装置包括第一按钮、第一转动主件和第一转动副件,所述第一转动主件与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固定相接,所述第一转动副件与所述端盖固定相接,所述第一转动主件与所述第一转动副件枢转连接,
所述第一转动主件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第一转动主件,所述第一转动副件靠近所述第一转动主件的端部形成有第一安装孔,
所述第一按钮沿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一安装孔内,并且所述第一按钮沿其滑动方向具备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所述第一按钮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形下,所述第一转动主件与所述第一转动副件之间无相对转动;
所述第一按钮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形下,施加外力,所述第一转动主件与所述第一转动副件发生相对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主件的外缘的至少一部分朝向所述端盖延伸有翻边,所述翻边的内侧形成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转动副件靠近所述第一转动主件的位置形成有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匹配相接,从而实现所述第一转动主件与所述第一转动副件的枢转连接,并且
组装好的状态下,施加外力,能够使所述第一转动主件与所述第一转动副件发生相对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钮的外壁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构件,所述第一通孔内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定位槽,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二定位构件,
所述第一按钮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形下,所述第一定位构件的一部分与其中一个所述定位槽匹配卡接,所述第一定位构件的另一部分卡设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构件之间,以便使所述第一按钮持续处于所述第一位置;
所述第一按钮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形下,所述第一定位构件卡设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构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装置还包括第一弹性构件,所述第一弹性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按钮与所述第一转动副件之间,所述第一按钮借助于所述第一弹性构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副件远离所述第一转动主件的端部设置有第三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转动副件通过所述第三连接结构与所述端盖固定相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调整装置,每个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其中一端枢转相接,至少一个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调整装置枢转设置于所述第一导风板,
其中,所述第二调整装置设置成能够使所述第一导风板沿枢转轴转动至不同的预设角度并能够持续处于每个预设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整装置包括第二按钮、第二转动主件和第二转动副件,所述第二转动主件与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固定相接,所述第二转动副件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其中一端固定相接,所述第二转动主件与所述第二转动副件枢转连接,
所述第二转动主件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贯穿所述第二转动主件,所述第二转动副件靠近所述第二转动主件的端部形成有第二安装孔,
所述第二按钮沿所述第三通孔的轴向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内,并且所述第二按钮沿其滑动方向具备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
所述第二按钮处于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形下,所述第二转动主件与所述第二转动副件之间无相对转动;
所述第二按钮处于所述第四位置的情形下,施加外力,所述第二转动主件与所述第二转动副件发生相对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整装置还包括第二弹性构件,所述第二弹性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按钮与所述第二转动副件之间,所述第二按钮借助于所述第二弹性构件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切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副件远离所述第二转动主件的端部设置有第四连接结构,所述第二转动副件通过所述第四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导风板固定相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上设置有通风结构,所述通风结构设置成在所述第一导风板处于出风口时,允许气流通过的同时引导所述气流向斜上方流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结构包括沿所述第一导风板的长度方向分布的横向导风板以及沿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宽度方向分布的竖向板,
其中,所述横向导风板的截面为弧形。
13.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配置有上述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导风组件。
CN202022705128.1U 2020-11-20 2020-11-20 导风组件及具有该导风组件的空调器 Active CN2142498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05128.1U CN214249811U (zh) 2020-11-20 2020-11-20 导风组件及具有该导风组件的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05128.1U CN214249811U (zh) 2020-11-20 2020-11-20 导风组件及具有该导风组件的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49811U true CN214249811U (zh) 2021-09-21

Family

ID=777333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705128.1U Active CN214249811U (zh) 2020-11-20 2020-11-20 导风组件及具有该导风组件的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4981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93511A (zh) * 2021-11-29 2022-06-0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控制空调出风角度的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
CN114593510A (zh) * 2021-11-29 2022-06-0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空调防直吹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93511A (zh) * 2021-11-29 2022-06-0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控制空调出风角度的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
CN114593510A (zh) * 2021-11-29 2022-06-0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空调防直吹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
CN114593510B (zh) * 2021-11-29 2023-03-2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空调防直吹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07690B1 (en) Air conditioner
CN214249811U (zh) 导风组件及具有该导风组件的空调器
EP3489589B1 (en) Air conditioner
EP1607692B1 (en) Air conditioner
EP1607693A1 (en) Air conditioner
EP1632727A2 (en) Air conditioner
US4633770A (en) Variable discharge grill for room air conditioner
AU2019242466B2 (en) Ceiling-embedded air conditioner
CN212481480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211261053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1345574U (zh) 窗式空调器
KR102457780B1 (ko) 공기조화기
CN218645645U (zh) 空调器
CN211177081U (zh) 导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211716694U (zh) 空调器
CN213514110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083268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357101U (zh) 一种用于空调室内机的导风结构及空调室内机
CN216308002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4841192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0861387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EP3779315B1 (en) Ceiling-embedded air conditioner
CN112880019A (zh) 导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118274385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KR100547687B1 (ko) 공기조화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