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57101U - 一种用于空调室内机的导风结构及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空调室内机的导风结构及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57101U
CN217357101U CN202220422245.3U CN202220422245U CN217357101U CN 217357101 U CN217357101 U CN 217357101U CN 202220422245 U CN202220422245 U CN 202220422245U CN 217357101 U CN217357101 U CN 2173571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ole
air deflector
deflector
h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2224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升华
张乃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lian Haier Air Conditioner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lian Haier Air Conditioner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lian Haier Air Conditioner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lian Haier Air Condition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2224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571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571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571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空调室内机的导风结构及空调室内机。导风结构包括:第一导风板,设置在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处,配置成可受控地转动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第一导风板开设有多个第一孔;第二导风板,其至少部分与第一导风板贴合设置,并配置成可在手动调节下在第一导风板的表面上滑动以调节多个第一孔的风量流通截面积。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结构,可根据用户需求手动调节第二导风板的位置来准确地、自由地调节第一孔的风量流通截面积,避免了因第二导风板移动路径不稳定带来的导致定位不准确、出风效率低的问题,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空调室内机的导风结构及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空调室内机的导风结构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空调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电器之一。当用户与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距离较近时,空调风直接吹在人身上容易引起人的不适感,而当人与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距离较远时,又需要空调能够实现远距离送风。因此,为了实现防直吹和远距离送风的双重功能,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具有均开设有微孔的双层导风板的空调室内机。
然而现有的具有双层导风板的空调室内机中的一部分是利用重力实现双层导风板之间自动发生相对移动的,存在微孔送风模式的微孔的风量流通截面积不能进一步调节的问题;同时,很可能因移动路径不稳定、双层导风板之间反复碰撞造成磨损导致定位不准确,进而无法保证预期的出风效率的问题。另外,现有的具有双层导风板的空调室内机中的另一部分则是通过遥控双层导风板之间的位置关系来实现防直吹和远距离送风这双重功能的,这种空调室内机需要在内部额外搭载控制模块和电控运动组件,存在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以及通用性差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用于空调室内机的导风结构及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个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手动式导风结构,使空调室内机可以具有包括微孔送风和远距离送风的双重工作模式,并在微孔送风模式下可根据用户需求调节微孔的风量流通截面积。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另一个目的是在简化工艺的同时保证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之间的定位准确性,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导风结构的空调室内机,并方便快捷地在微孔送风工作模式和远距离送风工作模式之间切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风结构,所述导风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处,并且所述导风结构包括:
第一导风板,设置在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处,配置成可受控地转动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第一导风板开设有多个第一孔;
第二导风板,其至少部分与第一导风板贴合设置,并配置成可在手动调节下在第一导风板的表面上滑动以调节多个第一孔的风量流通截面积。
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孔,多个第二孔与多个第一孔一一对应设置,并且每个第二孔配置成随着手动对第二导风板位置的调整,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孔完全重合、部分重合或完全错开。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凸设有第一限位结构,第二导风板凸设有与第一限位结构卡接配合的第二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配置成可在手动调节下在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上发生相对移动,并限制第二导风板在第一导风板厚度方向上的移动。
进一步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分布于第一导风板左右两端内侧的至少两个第一直立挡板和分别开设在至少两个第一直立挡板上的至少两个开口孔,第二限位结构包括分布于第二导风板左右两端内侧的至少两个第二直立挡板和分别凸设于至少两个第二直立挡板上的至少两个连接轴;其中
连接轴与开口孔数量相同,并且每个连接轴配置成轴线方向与第一导风板的长度方向平行并仅可在和其相对应的开口孔内进行轴向移动。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第二直立挡板与至少两个第一直立挡板一一对应设置,并且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还配置成当位于左右两端中的一端的第二直立挡板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直立挡板相互抵住时,第二孔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孔完全重合,当位于左右两端中的另一端的第二直立挡板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直立挡板相互抵住时,第二孔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孔完全错开。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连接轴包括第一连接轴,第一连接轴的中部向外凸设有凸环;其中
凸环配置当位于左右两端中的一端的第二直立挡板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直立挡板相互抵住时,凸环的一侧面抵住和第一连接轴相对应的开口孔的一侧孔口,当位于左右两端中的另一端的第二直立挡板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直立挡板相互抵住时,凸环的另一侧面抵住和第一连接轴相对应的开口孔的另一侧孔口。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为两个弧度相同的弧形板;
至少两个连接轴包括第二连接轴,第二连接轴为方轴,并且和第二连接轴相对应的开口孔为与方轴尺寸匹配的方形孔,以限制第二导风板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导风板的移动。
进一步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分布于第二导风板左右两端的至少两个第三直立挡板和分别开设在至少两个第三直立挡板上的按照第二导风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两个槽孔;
第一导风板的左右两端的端面分别与位于左右两端的第三直立挡板相抵接,并且第一限位结构包括分布于第一导风板的左右两端的端面上的至少两个卡扣件;其中
至少两个槽孔和至少两个卡扣件一一对应设置,并且每个槽孔套设一个在和其相对应的卡扣件外并配置成仅可允许卡扣件在槽孔的延伸方向上运动。
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还配置成当槽孔的上下两端中的一端内壁抵住与和其对应的卡扣件时,第二孔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孔完全重合,当槽孔的上下两端中的另一端内壁抵住与和其对应的卡扣件时,第二孔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孔完全错开。
进一步地,槽孔在左右两端的至少一端内壁中部向槽孔的轴线方向凸设有限位凸起,限位凸起将槽孔分割为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的第一限位区域、移动区和第二限位区域;其中
第一限位区域和第二限位区域在第二导风板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与卡扣件在第一导风板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匹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其上开设有出风口;以及
前述的导风结构,导风结构设置于出风口处。
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结构通过可转动设置在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从而自如调节送风距离,并通过包括开设有多个第一孔的第一导风板和至少部分与第一导风板贴合设置的第二导风板,并且第二导风板配置成可在手动调节下在第一导风板的表面上滑动以调节多个第一孔的风量流通截面积,使空调室内机具有了包括关闭出风口开启第一孔的微孔送风模式和开启出风口关闭第一孔的远距离送风模式的双重工作模式,同时,实现了可根据用户需求,手动调节第一孔的风量流通截面积来对微孔送风模式下的风量进行细微调整,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另外,本实用新型仅通过使第二导风板与第一导风板紧密贴合设置,并需要手动调节才能改变第二导风板相对于第一导风板的位置,提高了第二导风板运动路径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第一孔打开状态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两种工作模式下的出风效率。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仅通过在第二导风板上开设有与多个第一孔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第二孔,并通过手动调节第二导风板的位置可以调整第二孔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孔的重合面积,实现了准确地、自由地调节第一孔的风量流通截面积,进而调节出风量或出风速度,设计巧妙。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结构还通过使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以卡接配合的方式连接,工艺简单,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无需改变空调室内机的结构,通用性高,并且利用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之间的卡接配合,限制了第二导风板在第一导风板厚度方向上的移动,保证了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之间的定位准确性,同时避免了因发生反复碰撞带来的磨损,也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结构的结构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导风结构的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第一孔完全打开的状态;
图6是图5所示的导风结构的B1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5所示的导风结构的B2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第一孔完全关闭的状态;
图9是图8所示的导风结构的C1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导风结构的C2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导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第一孔完全打开的状态;
图12是图11所示的导风结构的侧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第一孔完全关闭的状态;
图14是图13所示的导风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600的结构示意图。图2 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6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 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600。该空调室内机600一般性地可包括机壳610,机壳610的前端面板上开设有出风口611以允许向室内输送换热后的气流。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600还包括设置在出风口611处的导风结构 10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导风结构100沿横向可转动地设置在出风口611处,并配置成可在用户的遥控下翻转。当启动远距离送风模式时,导风结构100翻转到如图1中所示出的位置,以完全打开出风口611,并且此时的导风结构100配置成多个微完全关闭以形成完全封闭的连续表面,从而引导自出风口611吹出的气流向远距离扩散。当启动微孔送风模式时,导风结构 100翻转到如图2中所示出的位置,以完全关闭出风口611,并且此时的导风结构100配置成多个微孔部分开启或完全开启,以使换热后的气流可经由多个微孔散入室内环境空气中。另外,当用户通过遥控器切换送风模式时,导风结构 100可以翻转到露出内侧结构的位置,从而方便用户手动调节其上微孔的开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600通过在出风口611处设置具有两种工作形态的导风结构100,实现了可具有包括微孔送风模式和远距离送风模式的双重工作模式,并且通过将导风结构100设置为可在用户通过遥控器切换空调送风模式时完全翻转过来,便于用户手动调节其上微孔的开闭,方便地实现了微孔送风模式与远距离送风模式之间的切换。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结构 100的结构进行具体介绍。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结构100的结构分解图。特别地,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结构100设置在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处,并配置成可受控地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如图3所示,导风结构100包括第一导风板200 和第二导风板300。
第一导风板200开设有多个第一孔210。第二导风板300至少部分地与第一导风板200贴合设置,并配置成可在手动调节下在第一导风板200的表面上滑动以调节多个第一孔210的风量流通截面积。具体地,第二导风板300可配置成具有至少部分连续表面,该至少部分连续表面与第一导风板200上分布有多个第一孔210的表面紧密贴合设置,并且在用户手动使其在第一导风板200 的表面上滑动时,该至少部分连续表面可将多个第一孔210完全开启、部分开启或完全封闭,从而调节多个第一孔210的风量流通截面积。
在该实施例中,当该至少部分连续表面可将多个第一孔210完全封闭时,多个第一孔210的风量流通截面积为零,使得此时的导风结构100可相当于具有完全封闭的连续表面,可以在空调启动并打开出风口时引导自出风口611吹出的气流向远距离扩散,以进入远距离送风模式,也可以在空调关闭时完全封住出风口,为用户提供一个空调室内机已经完全停止出风的视觉效果。当该至少部分连续表面将多个第一孔210完全开启时,可以实现在空调启动并关闭出风口时使换热后的气流经由多个第一孔210轻柔地散入室内环境空气,已进入微孔送风模式。另外,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调节控制第一孔210开启的程度,以便调整微孔送风模式下的风量以及风速。
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结构100通过可转动设置在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从而自如调节送风距离,并通过包括开设有多个第一孔210 的第一导风板200和至少部分与第一导风板200贴合设置的第二导风板300,并且第二导风板300配置成可在手动调节下在第一导风板200的表面上滑动以调节多个第一孔210的风量流通截面积,使空调室内机具有了包括关闭出风口开启第一孔210的微孔送风模式和开启出风口关闭第一孔210的远距离送风模式的双重工作模式,同时,实现了可根据用户需求,手动调节第一孔210的风量流通截面积来对微孔送风模式下的风量进行细微调整,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另外,本实用新型仅通过使第二导风板300与第一导风板200紧密贴合设置,并需要手动调节才能改变第二导风板300相对于第一导风板200的位置,提高了第二导风板300运动路径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第一孔210打开状态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两种工作模式下的出风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导风板300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孔310,多个第二孔310与多个第一孔210一一对应设置,并且每个第二孔310配置成随着手动对第二导风板300位置的调整,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孔210完全重合、部分重合或完全错开。具体地,第二孔310与第二孔310的数量相同、形状相同、大小相同、排列分布相同,以随着手动对第二导风板300 位置的调整,多个第二孔310同步配置成随着手动对第二导风板300位置的调整,同步调节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孔210的重合面积,从而实现对第一孔210 的风量流通截面积的调节。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孔310和多个第一孔210均包括多个阵列,每个阵列的多个第二孔310和多个第一孔210均等间距分布。且每个第一孔210和第二孔310的垂直于其轴线方向的横截面均为圆形。
在该实施例中,同一阵列内相邻的两个第一孔210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与第一孔210的孔径相同,从而实现了每个第二孔310从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孔210 完全重合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或上下方向上移动与该第一孔210完全错开的位置时,刚好不会与和该第一孔210相邻的第一孔210重合,以此提高了板面的利用率。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导风板200凸设有第一限位结构220,第二导风板300凸设有与第一限位结构220卡接配合的第二限位结构 320。第一限位结构220和第二限位结构320配置成可在手动调节下在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上发生相对移动,并限制第二导风板300在第一导风板200厚度方向上的移动。具体地,第一限位结构220在第一导风板20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导风板200的中心线对称设置,第二限位结构320在第二导风板30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第二导风板300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以尽可能减少对板面的占用,从而保证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的通风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结构100仅通过在第二导风板300上开设有与多个第一孔210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第二孔310,并且手动调节每个第二孔310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孔210的重合面积,即可实现自由调节第一孔210的风量流通截面积进而调节出风量或出风速度,设计巧妙。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结构通过使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以卡接配合的方式连接,工艺简单,通用性高,降低了空调的生产成本,通过使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之间卡接配合,限制了第二导风板300在第一导风板200厚度方向上的移动,避免了因反复碰撞带来的磨损,也进一步提高了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 之间的定位准确性,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图4是图4所示的导风结构100的A部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结构100的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第一孔210完全打开的状态。图6是图5所示的导风结构100的B1部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图5 所示的导风结构100的B2部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结构100的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第一孔210完全关闭的状态。图9 是图8所示的导风结构100的C1部的局部放大图。图10是图8所示的导风结构100的C2部的局部放大图。
参见图3到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限位结构220包括分布于第一导风板200左右两端内侧的至少两个第一直立挡板221和分别开设在至少两个第一直立挡板221上的至少两个开口孔222,第二限位结构320包括分布于第二导风板300左右两端内侧的至少两个第二直立挡板321和分别凸设于至少两个第二直立挡板321上的至少两个连接轴322。具体地,连接轴322 与开口孔222数量相同并一一正对设置。每个开口孔222的开口向内收缩,也即开口孔222呈Ω状,以将和其相对应的连接轴322卡扣住,并配置成轴线方向与第一导风板200的长度方向平行。每个连接轴322配置成轴线方向与第一导风板200的长度方向平行并仅可在和其相对应的开口孔222内进行轴向移动。也就是说,每个连接轴322的轴线与和其相对应的开口孔222的轴线重合,并且每个连接轴322的尺寸与和其相对应的开口孔222的尺寸相近以尽量减少连接轴322的径向运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风板300通过将分别位于左右两端的至少两个连接轴322***分别位于第一导风板200左右两端的至少两个开口孔222中,实现了将第二导风板稳定地与第一导风板200卡接连接,并与第一导风板200一起受控地在出风口611处转动,以共同形成可以开启或关闭出风口611的一个完整的导风结构100。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为两个弧度相同的弧形板,此时如图6和图9所示,至少两个连接轴322包括第二连接轴3222,第二连接轴3222为方轴,并且和第二连接轴3222相对应的开口孔222为与方轴尺寸匹配的方形孔,由于尺寸匹配方形轴在方形孔内难以发生旋转,为第二导风板300因重力作用带来的相对于第一导风板200向下旋转的运动趋势提供阻力,从而限制了移动第二导风板300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导风板200的移动。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到图9所示,第二导风板300贴合设置在第一导风板200的内表面,并且第一导风板200的上下两端边缘分别设置有凸边340,第二导风板300的上下两端分别抵在第一导风板200的上下两端的两个凸边340内,从而限制了移动第二导风板300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导风板200的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到图10所示,第二导风板300贴合设置在第一导风板200的内表面,且第二导风板300的长度小于第一导风板200的长度。本实施的第一导风板200的板面上还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结构230,第二导风板 300的板面上还开设有允许至少两个安装结构230穿过的至少两个安装口330,第一导风板200通过至少两个安装结构230安装在出风口611处,以实现受控地在出风口611处转动。
在上述实施例中,分布于第一导风板200左右两端内侧的至少两个第一直立挡板221分别位于分布于第二导风板300左右两端内侧的至少两个第二直立挡板321的外侧。并且至少两个第二直立挡板321与至少两个第一直立挡板221 一一对应设置。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还配置成当位于左右两端中的一端的第二直立挡板321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直立挡板221相互抵住时,第二孔310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孔210完全重合,当位于左右两端中的另一端的第二直立挡板321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直立挡板221相互抵住时,第二孔310 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孔210完全错开。
为了方便说明,将在同一高度上的分布于左右两端的两个第一直立挡板 221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和分布于左右两端的两个第二直立挡板321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之间的差值记为第一差值。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差值为每个第二孔 310从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孔210完全重合到完全错开所需的移动长度。例如,当多个第二孔310和多个第一孔210均包括多个阵列,每个阵列的多个第二孔 310和多个第一孔210均为等间距分布的圆孔,且同一阵列内相邻的两个第一孔210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与第一孔210的孔径相同时,第一差值为第一孔的直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连接轴322包括第一连接轴3221,第一连接轴 3221的中部向外凸设有凸环323。凸环323配置当位于左右两端中的一端的第二直立挡板321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直立挡板221相互抵住时,凸环323的一侧面抵住和第一连接轴3221相对应的开口孔222的一侧孔口,当位于左右两端中的另一端的第二直立挡板321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直立挡板221相互抵住时,凸环323的另一侧面抵住和第一连接轴3221相对应的开口孔222的另一侧孔口。
具体地,如图4、图7和图10所示,凸环323成中部高两端低状。凸环323 朝向设置有第一连接轴3221第二直立挡板321的侧面与该第二直立挡板321 的外侧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大于和相对应的开口孔222的厚度,凸环323背离该第二直立挡板321的侧面与该第二直立挡板321的外侧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小于和该第二直立挡板321相对应的第一差值。另外,连接轴322在设置有凸环323的位置中空形成一个空心区域324。当用户左右推动第二导风板时,凸环323可向空心区域324内压缩以减小占用面积,从而顺利通过和相对应的开口孔222。
本实施例导风结构100通过在连接轴322上设置凸环323,利用凸环323 和第二直立挡板321的双重限位作用,实现了将第二导风板稳定地在位于左右两端中的任一端的第二直立挡板321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直立挡板221相互抵住的状态,从而将导风结构100稳定在第一孔完全打开以用于微孔送风模式的状态,或者第一孔完全关闭以用于远距离送风模式或空调停止运行的状态。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到10所示,第二导风板300贴合设置在第一导风板200的内表面,且第二导风板300的长度小于第一导风板200的长度。分布于第一导风板200左右两端内侧的至少两个第一直立挡板221分别位于分布于第二导风板300左右两端内侧的至少两个第二直立挡板321的外侧。第一连接轴3221位于第二导风板300右侧。
在该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到图7所示,当位于左端的第二直立挡板321 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直立挡板221相互抵住时,第一孔210完全打开,此时凸环323的右端侧面抵住相对应的开口孔222的左侧孔口,从而将第二导风板300 稳定在第一孔210完全打开以用于微孔送风模式的状态。此时,若用户施加给第二导风板300一个超过预设大小的向右的力时,第一连接轴3221向右移动,凸环323发生形变以穿过和相对应的开口孔222,位于右端的第二直立挡板321 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直立挡板221相互抵住,如图8到图10所示,此时第一孔 210完全关闭,凸环323的左端侧面抵住和第一连接轴3221相对应的开口孔222 的右侧孔口,从而将第二导风板300稳定在第一孔210完全关闭以用于远距离送风模式或者空调停止工作的状态。此时,若用户施加给第二导风板300一个超过预设大小的向左的力时,凸环323发生形变再次穿过和相对应的开口孔 222,以将第二导风板300再次切换并稳定在第一孔210完全打开以用于微孔送风模式的状态。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导风结构100的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第一孔210完全打开的状态。图12是图11所示的导风结构100的侧视图。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结构100的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第一孔210完全关闭的状态。图14是图13所示的导风结构100的侧视图。
参见图11到图14,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导风板300贴合设置在第一导风板200的外表面,并且第一导风板200的长度小于第二导风板 300的长度。第二限位结构320包括按照第二导风板300的中心线对称地分布于第二导风板300左右两端的至少两个第三直立挡板324。第一导风板200的左右两端的端面分别与位于左右两端的第三直立挡板324相抵接,即第一导风板200的长度刚好等于第二导风板300的位于同一高度上的左右两端的第三直立挡板324之间的距离,从而避免了第二导风板300相对于第一导风板200发生左右滑动。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限位结构320还包括分别开设在至少两个第三直立挡板324上的按照第二导风板30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两个槽孔325。第一限位结构220包括按照第一导风板200的中心线对称地分布于第一导风板200的左右两端的端面上的至少两个卡扣件225。具体地,至少两个槽孔325和至少两个卡扣件225一一对应设置,并且每个槽孔325套设一个在和其相对应的卡扣件225外并配置成仅可允许卡扣件225在槽孔325的延伸方向上运动。也就是说,每个槽孔325在第二导风板300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与和其相对应的卡扣件225在第一导风板200的厚度方向的尺寸相匹配,以限制卡扣件225在第一导风板200的厚度方向上的运动,从而避免了第一导风板200 和第二导风板300相贴合的表面之间出现缝隙,从而提高了出风效率。
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300还配置成当槽孔325的上下两端中的一端内壁抵住与和其对应的卡扣件225时,第二孔310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孔210完全重合,当槽孔325的上下两端中的另一端内壁抵住与和其对应的卡扣件225时,第二孔310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孔210完全错开。为了方便说明,将槽孔325 的延伸长度与卡扣件225在第一导风板200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之间的差值记为第二差值。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差值等于每个第二孔310从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孔210完全重合到完全错开所需的移动长度。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例如,当多个第二孔310和多个第一孔210均包括多个阵列,每个阵列的多个第二孔310和多个第一孔210均为等间距分布的圆孔,且同一阵列内相邻的两个第一孔210的圆心之间的距离与第一孔210的直径相同时,第二差值为第一孔的直径。
进一步地,如图12和图14所示,槽孔325在左右两端的至少一端内壁中部向槽孔325的轴线方向凸设有限位凸起326,限位凸起326将槽孔325分割为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的第一限位区域、移动区和第二限位区域。第一限位区域和第二限位区域在第二导风板300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与卡扣件225在第一导风板200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匹配。本实施例通过在槽孔325设有限位凸起 326,实现了将卡扣件稳定在第一限位区域或第二限位区域,从而将第二导风板 300稳定在第一孔210完全打开以用于微孔送风模式的状态,或者第一孔210完全关闭以用于远距离送风模式或者空调停止工作的状态。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当槽孔325的上端内壁抵住与和其对应的卡扣件225时,第二孔310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孔210完全重合,并且第二导风板300借由在槽孔325的上端内壁受到的来自第一导风板200左右两端的卡扣件225的支撑力抵抗自身重力,以使导风结构100稳定在第一孔 210完全打开以用于微孔送风模式的状态。此时,若用户施加给第二导风板300 一个超过预设大小的向上的力时,卡扣件225克服限位凸起326施加的阻力进入第二限位区域,如图13和图14所示,此时槽孔325的下端内壁抵住与和其对应的卡扣件225,第二孔310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孔210完全错开,同时限位凸起326的下侧表面抵住卡扣件225的上侧表面。此时,第二导风板300借由在限位凸起326的下侧表面受到的来自第一导风板200左右两端的卡扣件 225的支撑力抵抗自身重力,以使导风结构100稳定在第一孔210完全关闭以用于远距离送风模式或者空调停止工作的状态。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结构可以用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也可以用于立式空调室内机。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称的“上”、“下”、“前”、“后”、“左”、“右”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是以导风结构100的实际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这些用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不见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1)

1.一种用于空调室内机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处,并且所述导风结构包括:
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开设有多个第一孔;
第二导风板,其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导风板贴合设置,并配置成可在手动调节下在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表面上滑动以调节所述多个第一孔的风量流通截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第二导风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孔,所述多个第二孔与所述多个第一孔一一对应设置,并且每个所述第二孔配置成随着手动对所述第二导风板位置的调整,与和其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孔完全重合、部分重合或完全错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风板凸设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二导风板凸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卡接配合的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配置成可在手动调节下在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上发生相对移动,并限制所述第二导风板在所述第一导风板厚度方向上的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分布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左右两端内侧的至少两个第一直立挡板和分别开设在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直立挡板上且轴线方向与第一导风板的长度方向平行的至少两个开口孔,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分布于所述第二导风板左右两端内侧的至少两个第二直立挡板和分别凸设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直立挡板上的至少两个连接轴;其中
所述开口孔与所述连接轴数量相同并一一正对设置,并且每个所述开口孔配置成仅允许和其相对应的连接轴进行轴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直立挡板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直立挡板一一对应设置,并且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还配置成当位于左右两端中的一端的所述第二直立挡板与和其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直立挡板相互抵住时,所述第二孔与和其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孔完全重合,当位于左右两端中的另一端的所述第二直立挡板与和其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直立挡板相互抵住时,所述第二孔与和其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孔完全错开。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两个连接轴包括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的中部向外凸设有凸环;其中
所述凸环配置当位于左右两端中的一端的所述第二直立挡板与和其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直立挡板相互抵住时,所述凸环的一侧面抵住和所述第一连接轴相对应的开口孔的一侧孔口,当位于左右两端中的另一端的所述第二直立挡板与和其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直立挡板相互抵住时,所述凸环的另一侧面抵住和所述第一连接轴相对应的开口孔的另一侧孔口。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为两个弧度相同的弧形板;
所述至少两个连接轴包括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轴为方轴,并且和所述第二连接轴相对应的所述开口孔为与所述方轴尺寸匹配的方形孔,以限制所述第二导风板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分布于所述第二导风板左右两端的至少两个第三直立挡板和分别开设在所述至少两个第三直立挡板上的按照第二导风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两个槽孔;
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左右两端的端面分别与位于左右两端的所述第三直立挡板相抵接,并且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分布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左右两端的端面上的至少两个卡扣件;其中
所述至少两个槽孔和所述至少两个卡扣件一一对应设置,并且每个所述槽孔套设一个在和其相对应的所述卡扣件外并配置成仅可允许所述卡扣件在所述槽孔的延伸方向上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风板还配置成当所述槽孔的上下两端中的一端内壁抵住与和其对应的所述卡扣件时,所述第二孔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孔完全重合,当所述槽孔的上下两端中的另一端内壁抵住与和其对应的所述卡扣件时,所述第二孔与和其相对应的第一孔完全错开。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孔在左右两端的至少一端内壁中部向所述槽孔的轴线方向凸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将所述槽孔分割为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的第一限位区域、移动区和第二限位区域;其中
所述第一限位区域和所述第二限位区域在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与所述卡扣件在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匹配。
1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上开设有出风口;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所述的导风结构,所述导风结构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
CN202220422245.3U 2022-02-28 2022-02-28 一种用于空调室内机的导风结构及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73571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22245.3U CN217357101U (zh) 2022-02-28 2022-02-28 一种用于空调室内机的导风结构及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22245.3U CN217357101U (zh) 2022-02-28 2022-02-28 一种用于空调室内机的导风结构及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57101U true CN217357101U (zh) 2022-09-02

Family

ID=83045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22245.3U Active CN217357101U (zh) 2022-02-28 2022-02-28 一种用于空调室内机的导风结构及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571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35039B1 (ko) 자동차의 에어벤트
EP2942579B1 (en)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circuit
EP2942578B1 (en)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circuit
EP3714214B1 (en) Air conditioner
CN210373760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WO2020118954A1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9877307U (zh) 空调器
CN113739272A (zh) 导风部件、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CN113623847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7357101U (zh) 一种用于空调室内机的导风结构及空调室内机
CN214249811U (zh) 导风组件及具有该导风组件的空调器
CN110578968A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8626783B (zh)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板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0762818A (zh) 风口结构和空调器
EP3722685A1 (en)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for air conditioner
CN211400055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CN106594880B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67545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3657079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0601954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273140U (zh) 导风板组件、导风机构及空调器
CN210399152U (zh)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US20220205655A1 (en) Floor-standing air-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CN21986815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26009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