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12220U - 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12220U
CN214112220U CN202022977190.6U CN202022977190U CN214112220U CN 214112220 U CN214112220 U CN 214112220U CN 202022977190 U CN202022977190 U CN 202022977190U CN 214112220 U CN214112220 U CN 2141122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oor
foot
back row
row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7719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师伟
孔建平
陈文瀚
陈永彬
蔡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7719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122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122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122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包括构造有后排吹面风道与后排吹脚风道的壳体,并于所述后排吹面风道和所述后排吹脚风道中分别转动设有后排吹面风门与后排吹脚风门,所述后排吹面风门与所述后排吹脚风门共轴设置,且所述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顶部或底部的电机,所述电机经传动机构与所述后排吹面风门及所述后排吹脚风门传动相连,以由所述电机的驱使而可构成对后排吹面风门和所述后排吹脚风门开度的调节。本实用新型的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可实现后排吹面、吹脚出风的控制,且也便于后排出风控制结构的设计,而有很好实用性。

Description

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的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一些车型上,后排区域的空调出风也已可具有后排吹面与后排吹脚两种出风模式,对应地,在后排空调出风总成中会设置有后排吹面风门和后排吹脚风门,两种风门通过电机控制旋转,以实现在吹面与吹脚模式之间的切换。而现有传统的用于风门驱动控制的结构多为平面四连杆机构形式,但对于汽车后排出风位置,由于后排出风结构Y向(即整车宽度方向)布置空间受限,电机无法在出风结构侧面布置,这就导致平面四连杆机构难以在后排出风结构处应用,从而给后排出风控制结构的设计带来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以可实现后排吹面、吹脚出风的控制,并便于后排出风控制结构的设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包括构造有后排吹面风道与后排吹脚风道的壳体,并于所述后排吹面风道和所述后排吹脚风道中分别转动设有后排吹面风门与后排吹脚风门,所述后排吹面风门与所述后排吹脚风门共轴设置,且所述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顶部或底部的电机,所述电机经传动机构与所述后排吹面风门及所述后排吹脚风门传动相连,以由所述电机的驱使而可构成对后排吹面风门和所述后排吹脚风门开度的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后排吹面风门与所述后排吹脚风门之间成夹角设置,且由所述电机驱使,所述后排吹面风门与所述后排吹脚风门可择一开启。
进一步的,所述后排吹面风门与所述后排吹脚风门之间成45°角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后排吹面风门的闭合角度为顺时针55°,所述后排吹脚风门的闭合角度为逆时针55°。
进一步的,所述后排吹脚风道包括分设于所述后排吹面风道两侧的后排左吹脚风道和后排右吹脚风道,且所述后排吹脚风门包括分别设于所述后排左吹脚风道与后排右吹脚风道中的后排左吹脚风门和后排右吹脚风门。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扣合相连的上壳体与下壳体,所述后排吹面风道和所述后排吹脚风道由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扣合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电机相连的电机摇臂,与所述后排吹面风门及所述后排吹脚风门相连的风门摇臂,以及铰接于所述电机摇臂与所述风门摇臂之间的传动连杆。
进一步的,所述电机摇臂与所述传动连杆之间,以及所述风门摇臂与所述传动连杆之间至少其一为球铰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于构造有所述后排吹面风道和所述后排吹脚风道的部位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风门摇臂布置于所述间隙中。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通过后排吹面风门与后排吹脚风门共轴设置,且电机设置于壳体顶部或底部,由此在实现对后排吹面风门和后排吹脚风门开度调节,以用于对后排吹面及吹脚出风进行控制的同时,也能够克服后排出风结构Y向布置空间受限的问题,而便于后排出风控制结构的设计。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有一种汽车,于所述汽车上应用有如上所述的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排出风控制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排出风控制结构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机与风门间的传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传动机构的构成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机摇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传动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风门摇臂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壳体;2、下壳体;3、后排吹面风道;4、后排左吹脚风道;5、后排右吹脚风道;6、后排吹面风门;7、后排左吹脚风门;8、后排右吹脚风门;9、转轴结构;10、安装孔;11、电机;12、电机摇臂;13、传动连杆;14、风门摇臂;
31、吹面风门闭合面;41、左吹脚风门闭合面;51、右吹脚风门闭合面;
121、电机连接端;122、电机摇臂球铰孔;
131、连杆球铰头;132、连杆球铰孔;
141、风门摇臂球铰头;142、插接柱;143、凸楞。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整体构成上,其包括构造有后排吹面风道3与后排吹脚风道的壳体,并于后排吹面风道3和后排吹脚风道中分别转动设置有后排吹面风门6与后排吹脚风门。其中,后排吹面风门6与后排吹脚风门共轴设置,并且本实施例的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还包括有设置于壳体顶部或底部的电机11,该电机11经传动机构与后排吹面风门6及后排吹脚风门传动相连,以由电机11的驱使而可构成对后排吹面风门6和后排吹脚风门开度的调节,从而实现对后排吹面与吹脚的控制。
本实施例的后排出风控制结构,通过后排吹面风门6与后排吹脚风门共轴设置,且电机11设置于壳体顶部或底部,由此在实现对后排吹面风门6和后排吹脚风门开度调节,以用于对后排吹面及吹脚出风进行控制的同时,也能够克服后排出风结构Y向布置空间受限的问题,进而能够便于后排出风控制结构的设计。
而基于以上设计思想,本实施例的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及图2中所示,且在本示例性结构中,作为一种优选实施形式,上述后排吹脚风道具体包括分设于后排吹面风道3两侧的后排左吹脚风道5和后排右吹脚风道4。而上述的后排吹脚风门也即对应包括有分别设于后排左吹脚风道5与后排右吹脚风道4中的后排左吹脚风门8和后排右吹脚风门7。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形式,如图3中所示的,本实施例的壳体具体包括扣合相连的上壳体1和下壳体2,且上述的后排吹面风道3和各后排吹脚风道即由上壳体1和下壳体2扣合而成,并在上下壳体之间也形成有以转动安装风门的安装孔10。同时,在上壳体1的顶部也设置有电机安装柱,本示例结构中的电机11即为安装于壳体的顶部,而与之类似的,当电机11为设置于壳体的底部时,在下壳体2的底部也相应设置电机安装柱即可。
本实施例在上壳体1和下壳体2上也设置有用于整体壳体在车身上安装的安装点,而在各风道内也设置有用于与相应的风门抵接贴合,以用于实现风门闭合状态的闭合面。此时,各风道内的闭合面具体也即为吹面风门闭合面31、左吹脚风门闭合面41和右吹脚风门闭合面51,且随着电机11驱使转动,当风门贴合于对应的闭合面上时,即关闭该风道,而若风门与闭合面分离,则能够开启风道。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后排吹面风门6与各后排吹脚风门之间也成夹角设置,以可通过电机11的驱动,实现两种风门的开、闭两种状态的组合,达到减少零部件数量的目的。与此同时,与两种风门之间成夹角设置相匹配的,本实施例以上的吹面风门闭合面31与两个吹脚风门闭合面之间也为呈一定夹角设置,而左吹脚风门闭合面41与右吹脚风门闭合面51则为平行设置。
本实施例中,针对于两种风门之间的成夹角设置,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形式,例如后排吹面风门6与后排吹脚风门之间的夹角可设计为45°,并且后排吹面风门6的闭合角度可设计为顺时针55°,后排吹脚风门的闭合角度则可设计为逆时针55°。
此时,如下述表1中所示的,本实施例即可在电机11的驱使,使得后排吹面风门6与后排吹脚风门可择一开启,而分别实现后排的吹面模式或吹脚模式。当然,除了单独的吹面模式与吹脚模式,本实施例也可设置电机11驱使两种风门位于同时开启的状态,以同步实现后排的吹面和吹脚,这些不同模式根据汽车后排空调的设计需求进行选取便可。
表1.后排风门开闭状态示意
Figure BDA0002826036650000051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以上所示例的各风门之间的夹角角度,以及各风门的闭合角度,当然根据后排出风的具体设计需求,两种风门之间的夹角和各风门的闭合角度,也可设计为其它数值,对此本实施例并不加以限制。
仍如图1或图2中所示的,本实施例的传动机构具体为于后排吹面风门6与后排右吹脚风门8之间构成与两种风门间的传动相连。不过,除了位于后排右吹脚风门8一侧,当然将传动机构设置于后排左吹脚风门7一侧,也即使得传动机构位于后排左吹脚风门7和后排吹面风门6之间也是可以的。
而如图4和图5中所示的,本实施例的传动机构具体包括与电机11相连的电机摇臂12,与后排吹面风门6及后排吹脚风门相连的风门摇臂14,以及铰接于电机摇臂12与风门摇臂14之间的传动连杆13。
其中,上述电机摇臂12与风门摇臂14和传动连杆13之间的铰接,本实施例可优选地设置为使得电机摇臂12与传动连杆13之间,以及风门摇臂14与传动连杆13之间均为采用球铰相连。通过传动机构采用球铰方式连接,可使得电机11的布置更加灵活,以利于其在壳体上的设置,并且除了使得传动连杆13的两端均采用球铰形式,当然条件许可时,仅其一端采用球铰方式连接也是可行的。
而此时如图6所示的,在电机摇臂12的一端设置有电机连接端121,其另一端则设置有电机摇臂球铰孔122。电机连接端121用于和电机11的连接,电机摇臂球铰孔122则用于实现和传动连杆13一端的球铰连接。
传动连杆13的结构如图7所示,在其一端即设置有对应于上述电机摇臂球铰孔122设置的连杆球铰头131,传动连杆13的另一端则也设置有连杆球铰孔132。而风门摇臂14的结构如图8所示,在其一端对应于连杆球铰孔132设置有风门摇臂球铰头141,风门摇臂14的另一端则设置有插接柱142,并于该插接柱142上成型有凸楞143。
插接柱142具体也为于风门摇臂14的两侧分别外伸设置,且各侧插接柱142上也为上下对称地布置有凸楞143。而在本实施例的传动机构,也即风门摇臂14与后排吹面风门6及后排吹脚风门连接时,风门摇臂14上两侧的插接柱142即可分别插接于两侧的风门内,凸楞143则能够保证插接柱142与相应的风门之间形成可靠的传动配合,如此实现对风门的有效驱动。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后排吹面风门6和后排右吹脚风门8之间通过风门摇臂14上两侧的插接柱142传动相连于一起,当然另一侧的后排左吹脚风门7和后排吹面风门6也可采用类似的插接结构,以实现两者的传动相连。由此,经由各插接结构以及各风门上的以插设于安装孔10内的结构部分,便实现了各风门在壳体中的转动设置,且各插接结构及各风门上的所述结构部分也即组成了实现各风门转动布置的转轴结构9。
当然,除了采用以上的风门转动布置方式,本实施例也可通过单独的轴体实现各风门在壳体内的布置,且此时风门摇臂14直接与该轴体相连便可。
本实施例中,再参见于图1中所示的,在壳体上,构造有后排吹面风道3的部位与两侧的构造有后排吹脚风道的部位之间也分别形成有间隙,而风门摇臂14即布置于后排吹面风道3与后排右吹脚风道5之间的间隙中。通过将风门摇臂14设置于间隙内,可充分利用布置空间,以能够实现HVAC壳体的小型化设计。
本实施例的后排出风控制结构在使用时,电机11可连接至整车控制台处,或者也可在后排单独设置空调调节部件,以与之相连。乘车过程中,后排乘客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出风模式,以由电机11驱使两种风门同步转动,达到相应的出风效果便可。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汽车,于该汽车上即应用有实施例一中的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而本实施例的汽车通过采用实施例一种的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可实现后排吹面、吹脚出风的控制,且也便于后排出风控制结构的设计,而有着很好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构造有后排吹面风道(3)与后排吹脚风道的壳体,并于所述后排吹面风道(3)和所述后排吹脚风道中分别转动设有后排吹面风门(6)与后排吹脚风门,所述后排吹面风门(6)与所述后排吹脚风门共轴设置,且所述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顶部或底部的电机(11),所述电机(11)经传动机构与所述后排吹面风门(6)及所述后排吹脚风门传动相连,以由所述电机(11)的驱使而可构成对后排吹面风门(6)和所述后排吹脚风门开度的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吹面风门(6)与所述后排吹脚风门之间成夹角设置,且由所述电机(11)驱使,所述后排吹面风门(6)与所述后排吹脚风门可择一开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吹面风门(6)与所述后排吹脚风门之间成45°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吹面风门(6)的闭合角度为顺时针55°,所述后排吹脚风门的闭合角度为逆时针5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吹脚风道包括分设于所述后排吹面风道(3)两侧的后排左吹脚风道(5)和后排右吹脚风道(4),且所述后排吹脚风门包括分别设于所述后排左吹脚风道(5)与后排右吹脚风道(4)中的后排左吹脚风门(8)和后排右吹脚风门(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扣合相连的上壳体(1)与下壳体(2),所述后排吹面风道(3)和所述后排吹脚风道由所述上壳体(1)和所述下壳体(2)扣合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电机(11)相连的电机摇臂(12),与所述后排吹面风门(6)及所述后排吹脚风门相连的风门摇臂(14),以及铰接于所述电机摇臂(12)与所述风门摇臂(14)之间的传动连杆(1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摇臂(12)与所述传动连杆(13)之间,以及所述风门摇臂(14)与所述传动连杆(13)之间至少其一为球铰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于构造有所述后排吹面风道(3)和所述后排吹脚风道的部位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风门摇臂(14)布置于所述间隙中。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汽车上应用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
CN202022977190.6U 2020-12-09 2020-12-09 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及汽车 Active CN2141122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77190.6U CN214112220U (zh) 2020-12-09 2020-12-09 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77190.6U CN214112220U (zh) 2020-12-09 2020-12-09 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12220U true CN214112220U (zh) 2021-09-03

Family

ID=77510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77190.6U Active CN214112220U (zh) 2020-12-09 2020-12-09 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122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55581B2 (en) Air duct outlets with remotely-located joystick louver controls
JP2002337544A (ja) 空調用吹出口装置
US6881139B2 (en) Device for opening or closing car air vents
US6669548B2 (en) Inside/outside air switching device with rotary door, and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using the same
US20060172679A1 (en) Air duct outlets having slider controls for air directability
JP4562626B2 (ja) 車両のレジスタ構造
CN214112220U (zh) 汽车后排出风控制结构及汽车
KR200457556Y1 (ko) 차량용 에어벤트
JP4671566B2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4150462B2 (ja) 空気吹出調整用レジスタ
JP3264039B2 (ja) 車両用ベンチレータグリル
JP2002337533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4281226B2 (ja) 空調装置用ドア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JPH09263123A (ja) ベンチレータ
JP4254260B2 (ja) 空調装置
JPH071947A (ja) キャビンの空調装置の外気導入構造
JPH0243000Y2 (zh)
JP3788655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4150541B2 (ja) 空気吹出調整用レジスタ
JP2011218993A (ja) レジスタ
JP4155135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KR100422844B1 (ko) 4절 링크를 이용한 에어 벤트 댐퍼
JP4954851B2 (ja) 空調吹き出し装置
JP3774846B2 (ja) 空気吹出調整用レジスタ
JP2508026Y2 (ja)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ド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