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83843U -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83843U
CN213783843U CN202023285427.0U CN202023285427U CN213783843U CN 213783843 U CN213783843 U CN 213783843U CN 202023285427 U CN202023285427 U CN 202023285427U CN 213783843 U CN213783843 U CN 2137838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ending
bending portion
assembly
bend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8542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28542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838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838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838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壳体组件包括背板及中框。中框与背板相连,中框包括第一侧板、第一弯折板和第二弯折板,第一侧板围设于背板的周侧,第一弯折板的一端连接第一侧板的一端,第一弯折板的另一端与背板相对设置,第二弯折板的一端连接第一侧板的另一端,第二弯折板的另一端位于第一弯折板背离背板的一侧,第一弯折板与第二弯折板之间形成第一收容空间,第二弯折板背离第一弯折板的一侧形成第二收容空间。本申请提供的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可简化其组装其他装配件时的组装工序,提高组装效率。

Description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壳体组件组装其他装配件后形成显示设备,然而,相关技术中,壳体组件与其他装配件的组装工序复杂,因此,如何设计壳体组件的结构简化壳体组件与其他装配件的组装工序,提高组装效率成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提高组装效率的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包括:
背板;及
中框,所述中框与所述背板相连,所述中框包括第一侧板、第一弯折板和第二弯折板,所述第一侧板围设于所述背板的周侧,所述第一弯折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侧板的一端,所述第一弯折板的另一端与所述背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弯折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侧板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弯折板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弯折板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弯折板与所述第二弯折板之间形成第一收容空间,所述第二弯折板背离所述第一弯折板的一侧形成第二收容空间。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包括光学组件、显示面板及所述的壳体组件,所述光学组件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内,所述显示面板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内。
本申请提供的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通过对中框进行结构设计,使中框的第一弯折板与中框的第二弯折板相对设置形成第一收容空间,使第二弯折板背离第一弯折板的一侧形成第二收容空间。由于第一收容空间与第二收容空间位于背板的同侧,从而,可将一个装配件组装于第一收容空间后,于第二收容内组装另一装配件,而无需在组装另一装配件时倾斜或翻转壳体组件,进而,减少组装工序,提高组装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显示设备沿A-A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显示设备中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显示设备中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显示设备沿A-A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壳体组件的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壳体组件的中框的平面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显示设备B区域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图6所示显示设备C区域的截面示意图;
图10是图1所示显示设备的部分平面示意图;
图11是图4所示显示设备D区域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申请所列举的实施例之间可以适当的相互结合。
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显示设备100包括但不限于电视机、显示器、手机、车载导航仪等具有显示屏的电子设备。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设备100包括但不限于为窄边框的显示器。
为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定义显示设备100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定义显示设备100的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定义显示设备100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其中,显示设备100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可大于或等于显示设备10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箭头的指向为正向方向。
如图2所示,显示设备100包括壳体组件1、发光组件2、光学组件3及显示面板4。
壳体组件1用于承载和收容发光组件2、光学组件3及显示面板4。换言之,发光组件2、光学组件3、显示面板4组装于壳体组件1上以形成显示设备100。
发光组件2包括光源21、反射板22。光源21用于发射光线。光源21发射的光线直接射向光学组件3,或经反射板22反射至光学组件3,在光学组件3中进行扩散、匀光、增亮后射向显示面板4。
光学组件3包括但不限于扩散膜、匀光膜、增亮膜等。
显示面板4包括但不限于液晶显示面板。具体的,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4包括但不限于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41、彩膜基板42及液晶层43。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41与彩膜基板42相对设置,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41的外周边与彩膜基板42的外周边通过胶框进行封装并形成空腔,液晶层43封装于空腔内。
其中,请参照图4和图5,壳体组件1包括背板10和中框20。中框20与背板10相连形成壳体组件1的内腔30。发光组件2、光学组件3及显示面板4皆位于壳体组件1的内腔30中。具体的,发光组件2设于背板10上。光学组件3位于发光组件2背离背板10的一侧。显示面板4位于光学组件3背离背板10的一侧。换言之,显示面板4、光学组件3、发光组件2及背板10沿显示设备100的厚度方向依次排列。中框20围接于显示面板4、光学组件3的周侧。中框20用于收容、承载显示面板4、光学组件3。其中,中框20与背板10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不可拆卸连接。例如:中框20与背板10之间螺栓连接、焊接、胶粘连接、卡扣连接等。中框20围设于背板10的周侧。可选的,中框20围设于背板10沿X轴方向的两侧,或者,中框20围设于背板10沿Y轴方向的两侧,或者,中框20围设于背板10沿X轴方向的一侧和背板10沿Y轴方向的一侧,再或者,中框20围设于背板10沿X轴方向的两侧,并围设于背板10沿Y轴方向的一侧,又或者,中框20围设于背板10沿Y轴方向的两侧,并围设于背板10沿X轴方向的一侧。本实施例中,由于中框20与背板10中具有单侧或双侧未围设,可便于中框20与背板10组装后,将光学组件3以类似于抽屉式组装方式组装于壳体组件1上。
以下实施例中,以壳体组件1的一侧结构为例对壳体组件1的结构进行说明。换言之,所示壳体组件1的结构可以理解为沿X轴方向单侧的结构,也可以理解为沿Y轴方向单侧的结构。本申请实施例中,所示壳体组件1的结构标记为沿X轴方向一侧的结构。
如图6所示,中框20包括第一侧板201、第一弯折板202和第二弯折板203。
请参照图5至图7,第一侧板201设于背板10的一侧。具体的,第一侧板201与背板10沿X轴方向排列。第一侧板201包括沿X轴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一侧面210和第二侧面211。第一侧面210朝向背离背板10的一侧,以形成壳体组件1的外观面。第二侧面211朝向背板10的一侧,以形成壳体组件1的内表面。对于整个壳体组件1而言,第一侧板201可以围设于背板10的周侧。其中,对于背板10沿X轴方向的两侧和沿Y轴方向的两侧,第一侧板201可围设于沿X轴方向中的两侧,或者沿Y轴方向两侧,或者,围设于沿X轴方向的一侧和沿Y轴方向一侧,围设于沿X轴方向的两侧和沿Y轴方向一侧,或者围设于沿Y轴方向的两侧和沿X轴方向一侧。第一侧板201还包括沿Z轴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一端212和第二端213。第一端212朝向Z轴反向。第二端213朝向Z轴正向。
第一弯折板202的一端连接第一侧板201的一端。具体的,第一弯折板202的一端连接第一侧板201的第一端212。其中,第一弯折板202连接第一侧板201一端可以理解为第一弯折板202与第一侧板201连接为一体,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弯折板202与第一侧板201一体成型。第一弯折板202的另一端与背板10相对设置。具体的,第一弯折板202的另一端与背板10沿Z轴方向相对设置。
第二弯折板203的一端连接第一侧板201的另一端。具体的,第二弯折板203的一端连接第一侧板201的第二端213。其中,第二弯折板203的一端连接第一侧板201的另一端可以理解为第二弯折板203与第一侧板201连接为一体,也可以理解为第二弯折板203与第一侧板201一体成型。第二弯折板203的另一端位于第一弯折板202背离背板10的一侧。具体的,在沿Z轴方向上,第二弯折板203的另一端位于第一弯折板202背离背板10的一侧。
请参照图5至图7,第一弯折板202与第二弯折板203之间形成第一收容空间204。第二弯折板203背离第一弯折板202的一侧形成第二收容空间205。可以理解的,第一收容空间204与第二收容空间205沿Z轴方向排列。第二收容空间205位于第一收容空间204背离背板10的一侧。第一收容空间204与第二收容空间205相连通。
请参照图5至图7,光学组件3设于第一收容空间204内。光学组件3承载于第一弯折板202与第二弯折板203之间。可选的,光学组件3沿X轴方向的两端及沿Y轴方向的两端承载于第一弯折板202与第二弯折板203之间。一实施例中,光学组件3朝向背板10的一侧支撑于第一弯折板202上。光学组件3朝向显示面板4的一侧与第二弯折板203之间设有泡棉5。换言之,光学组件3通过泡棉5抵接第二弯折板203。泡棉5用于避免组装光学组件3与中框20时,第二弯折板203与光学组件3之间刮蹭。其中,Y轴方向垂直于XZ平面。
请参照图5至图7,显示面板4设于第二收容空间205内。显示面板4承载于第二弯折板203背离第一弯折板202的一侧。可选的,显示面板4沿X轴方向的两端及沿Y轴方向的两端承载于第二弯折板203背离第一弯折板202的一侧。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4朝向背板10的一侧支撑于第二弯折板203上。显示面板4与第二弯折板203之间设有泡棉胶带。显示面板4与第二弯折板203通过泡棉胶带连接。泡棉胶带用于减少显示面板4与第二弯折板203组装时受损、产生异物等问题,提高显示设备100的装配良率。其中,Y轴方向垂直于XZ平面。
本申请提供的壳体组件1及显示设备100通过对中框20进行结构设计,使中框20的第一弯折板202与中框20的第二弯折板203相对设置形成第一收容空间204,使第二弯折板203背离第一弯折板202的一侧形成第二收容空间205。由于第一收容空间204与第二收容空间205位于背板10的同侧,从而,可将一个装配件组装于第一收容空间204后,于第二收容内组装另一装配件,而无需在组装另一装配件时倾斜或翻转壳体组件1,进而,减少组装工序,提高组装效率。
可以理解的,在组装显示设备100时,可将中框20与背板10连接后,于第一收容空间204内组装光学组件3。光学组件3组装完成后可于第二收容空间205内组装显示面板4。由于第一收容空间204与第二收容空间205沿Z轴方向排列,因此,在组装显示面板4时,无需将壳体组件1倾斜或翻转安装连接件,从而,减少组装工序,提高组装效率。此外,还可以避免倾斜、翻转安装连接件时,磨损已组装于第一收容空间204内的光学组件3。
可选的,请参照图5至图7,第一侧板201、第一弯折板202及第二弯折板203由板件一体弯折成型。具体的,本申请对于中框20的材质不做具体的说明,例如,中框20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塑料、金属、陶瓷等。本实施例中,中框20的材质为金属,例如铝、合金、钣金、不锈钢等。中框20可采用辊轧方式一体弯折成型。通过设置第一侧板201、第一弯折板202及第二弯折板203由一个板件一体弯折成型,以使中框20上的断面较少,以减少在组装过程中,光学组件3、显示面板4、背板10与中框20摩擦产生的异物,进而提高显示设备100的显示效果。此外,一体弯折成型的中框20,有利于调整第一弯折板202及第二弯折板203的弯折角度。
可选的,请参照图8和图9,第一弯折板202包括相连的第一弯折部220和第二弯折部221。具体的,第一弯折部220的一端连接第一侧板201的第一端212,第一弯折部220的另一端朝向显示设备100的Z轴正向延伸。第一弯折部220至少部分贴合第一侧板201的第二侧面211。可选的,第一弯折部220部分或全部贴合第二侧面211。当然,第一弯折部220与第一侧板201之间可以具有间隙。第二弯折部221连接第一弯折部220的另一端,并沿显示设备100的X轴朝向背离第一侧板201的一侧延伸。第二弯折部221与背板10沿显示设备100的Z轴相对设置。其中,第一弯折部220与第二弯折部221一体成型或连接为一体。
第一弯折部220和/或第二弯折部221连接背板10。可选的,第一弯折部220背离第一侧板201的一侧连接背板10,或者,第二弯折部221朝向背板10的一侧连接背板10,再或者,第一弯折部220背离第一侧板201的一侧和第二弯折部221朝向背板10的一侧皆连接背板10。
通过使第一弯折部220与第二弯折部221弯折形成第一弯折板202,第一弯折部220与第一侧板201相贴合增加了中框20沿X轴方向的尺寸,有利于提高中框20的强度。第二弯折部221连接第一弯折部220,形成用于承载和收容光学组件3的第一收容空间204,当光学组件3收容于收容空间内时,中框20与光学组件3沿X轴方向的整体尺寸减小,有利于减小显示设备100的边框尺寸。其中,显示设备100的边框尺寸可以理解为显示设备100中由于结构件材质的特性而无法透光,导致显示设备100部分区域不用于显示画面的区域。可以理解的,显示设备100的边框尺寸减小,有利于增加显示设备100的显示区域。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9和图10,第一弯折板202还包括第三弯折部223。第三弯折部223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弯折部221背离第一弯折部220的一侧,第三弯折部223的另一端朝向背板10延伸。换言之,第三弯折部223连接于第二弯折部221背离第一弯折部220的一侧,并沿显示设备100的Z轴反向延伸。第一弯折部220、第二弯折部221及第三弯折部223之间形成第三收容空间206。第三收容空间206用于收容部分背板10。
具体的,背板10包括底板101和第二侧板102。底板101大致呈矩形。第二侧板102围设于底板101的周侧。第二侧板102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三收容空间206内。可选的,第二侧板102全部或部分收容于第三收容空间206内。第一弯折部220和/或第二弯折部221连接第二侧板102。
一实施例中,背板10的底板101与第一侧板201的第一端212大致齐平。第二侧板102包括第一延伸部120和第二延伸部121。第一延伸部120围设于底板101的周侧,并沿显示设备100的Z轴方向延伸。第二延伸部121连接第一延伸部120远离底板101的一端,并沿显示设备100的X轴方向延伸。第一延伸部120与第二延伸部121皆位于第三收容空间206内。换言之,第二延伸部121沿X轴方向位于第一弯折部220与第三弯折部223之间。第一延伸部120与第一弯折板202的第一弯折部220相配合。第二延伸部121与第一弯折板202的第二弯折部221相配合。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120与第一弯折部220间隙配合。第二延伸部121与第二弯折部221粘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第一延伸部120与第一弯折部220粘接、卡扣连接、磁吸连接等,将第二延伸部121与第二弯折部221粘接、卡扣连接、磁吸连接等。
通过将背板10的底板101与第一侧板201的第一端212齐平,可减小壳体组件1的厚度,实现显示设备100的轻薄化。通过将第二侧板102收容于第三收容空间206内,并连接第一弯折部220和/或第二弯折部221,可将背板10与中框20之间的连接结构隐藏于第三收容空间206,以避免背板10吸收光线影响显示设备100的显示效果。此外,中框20与背板10沿X轴方向的整体尺寸减小,有利于减小显示设备100的边框尺寸。
在组装中框20与背板10前,可于第二弯折部221设置与背板10配合连接的结构,从而减小生产线上组装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其中,请参照图9和图10,第三弯折部223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弯折部221背离第一弯折部220的一侧,第三弯折部223的另一端朝向背板10延伸,当背板10收容于第三收容空间206内时,第三弯折部223可用于遮挡背板10与第二弯折部221之间的间隙,避免背板10与第二弯折部221之间漏光。
可选的,第三弯折部223朝向远离第一弯折部220且靠近背板10的一侧倾斜。换言之,第三弯折部223沿显示设备100的Z轴反向和X轴正向延伸。通过将第三弯折部223倾斜设置可增大第三收容空间206的收容空间,有利于背板10与中框20的组装。此外,倾斜设置的第三弯折部223有利于使第三弯折部223遮盖背板10与第二弯折部221之间的间隙,避免漏光。
进一步的,可在第三弯折部223背离第二弯折部221的一侧进行表面处理。例如:喷漆等,从而减小第三弯折部223对光线的影响。此外,还可在第三弯折部223背离第二弯折部221的一侧设置反射层,以使第三弯折部223能够将光线反射于显示面板4所在侧,提高发光组件2的发光效率。
可选的,请参照图10和图11,第二弯折板203包括第四弯折部230和第五弯折部231。第四弯折部230与第五弯折部231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05。第四弯折部230和第五弯折部231大致呈弧形弯折。第四弯折部230与第一弯折板202的另一端相对设置。换言之,第四弯折部230与第二弯折部221沿显示设备100的Z轴方向相对设置。第五弯折部231连接于第一侧板201的另一端与第四弯折部230之间。一实施例中,第五弯折部231连接于第一侧板201的第二端213与第四弯折部230之间。第五弯折部231位于第四弯折部230背离第一弯折板202的一侧。换言之,第五弯折部231沿显示设备100的Z轴方向设于第四弯折部230背离背板10的一侧。其中,第五弯折部231至少部分贴合第一侧板201的第二侧面211。同样的,通过使第五弯折部231贴合第一侧板201增加了中框20沿X轴方向的尺寸,有利于提高中框20的强度。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10和图11,壳体组件1还包括连接件30和缓冲件40。连接件30设于第一弯折板202背离第二弯折板203的一侧。缓冲件40设于第二弯折板203朝向第一弯折板202的一侧。其中,连接件30用于连接背板10。缓冲件40用于抵接光学组件3(参照图5)。可选的,连接件30为双面胶带。缓冲件40为泡棉。本实施例中,在组装显示设备100之前,可将连接件30与缓冲件40设于中框20,从而减少生产线上中框20与背板10、显示面板4组装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中框20与背板10之间可以通过胶水连接。
可选的,请参照图8和图10,发光组件2的光源21的出光面位于反射板22背离背板10的一侧。一实施例中,反射板22设于背板10上。光源21贯穿反射板22并伸出于反射板22背离背板10的一侧。反射板22的边缘位于第一弯折板202与背板10之间。具体的,反射板22的边缘位于第二弯折部221或第三弯折部223朝向背板10的一侧。
通过将反射板22的边缘延伸于第一弯折板202与背板10之间,可避免显示设备100工作时,反射板22由于热胀冷缩,导致背板10露出,致使显示面板4相对应的区域由于无法实现反射特性而相对于其他区域亮度降低,影响显示面板4的整体显示效果。
以上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板;及
中框,所述中框与所述背板相连,所述中框包括第一侧板、第一弯折板和第二弯折板,所述第一侧板围设于所述背板的周侧,所述第一弯折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侧板的一端,所述第一弯折板的另一端与所述背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弯折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侧板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弯折板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弯折板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弯折板与所述第二弯折板之间形成第一收容空间,所述第二弯折板背离所述第一弯折板的一侧形成第二收容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板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连接所述第一侧板,且所述第一弯折部设于所述第一侧板朝向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弯折部连接所述第一弯折部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端,并与所述背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或所述第二弯折部连接所述背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板还包括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弯折部背离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一侧,所述第三弯折部的另一端朝向所述背板延伸,所述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及所述第三弯折部之间形成第三收容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围设于所述底板的周侧,且所述第二侧板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三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或所述第二弯折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弯折部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弯折部且靠近所述背板的一侧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弯折板包括第四弯折部和第五弯折部,所述第四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弯折板的另一端相对设置,所述第五弯折部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弯折部之间,且所述第五弯折部位于所述第四弯折部背离所述第一弯折板的一侧,所述第四弯折部与所述第五弯折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收容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连接件和缓冲件,所述连接件设于所述第一弯折板背离所述第二弯折板的一侧,所述缓冲件设于所述第二弯折板朝向所述第一弯折板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一弯折板及所述第二弯折板由板件一体弯折成型。
9.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光学组件、显示面板及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所述光学组件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内,所述显示面板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设备还包括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设于所述背板与所述光学组件之间,所述发光组件包括光源和反射板,所述光源的出光面位于所述反射板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反射板的边缘位于所述第一弯折板与所述背板之间。
CN202023285427.0U 2020-12-29 2020-12-29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Active CN2137838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85427.0U CN213783843U (zh) 2020-12-29 2020-12-29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85427.0U CN213783843U (zh) 2020-12-29 2020-12-29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83843U true CN213783843U (zh) 2021-07-23

Family

ID=76900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85427.0U Active CN213783843U (zh) 2020-12-29 2020-12-29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8384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22300A (zh) * 2022-04-14 2022-07-29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背板组件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22300A (zh) * 2022-04-14 2022-07-29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背板组件和显示装置
CN114822300B (zh) * 2022-04-14 2023-08-15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背板组件和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10317B2 (en) Illuminating device for display device
KR100425167B1 (ko) 평판형 표시장치의 결합구조
JP3789401B2 (ja) 液晶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モニタ
US8550689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TWI391740B (zh) 液晶顯示裝置及液晶顯示裝置之防塵方法及液晶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
US7126650B2 (en) Illumination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comprising same
JP2002311417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20070085943A1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JP5035951B2 (ja) 表示装置
JP2009092721A (ja) 液晶モジュール
TWI595295B (zh) 顯示裝置
JP3565101B2 (ja) サイドライト型面光源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電気光学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CN213783843U (zh)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US11644615B2 (en)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a position limiting and fixing structure and display assembly including the same
JP3695229B2 (ja) 面光源ユニットならびにそ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13219692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
CN213755340U (zh)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JP2015219387A (ja) 表示装置
WO2019237269A1 (zh) 显示屏组件、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US20220350073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212781605U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WO2003052504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870496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2000122057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213750583U (zh) 壳体组件及显示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