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50321U - 客车舱体和客车 - Google Patents

客车舱体和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750321U
CN204750321U CN201520401694.XU CN201520401694U CN204750321U CN 204750321 U CN204750321 U CN 204750321U CN 201520401694 U CN201520401694 U CN 201520401694U CN 204750321 U CN204750321 U CN 2047503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ortion
hatch
cabin body
passenger vehicle
fl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40169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剑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40169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7503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7503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75032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客车舱体和客车。客车舱体,包括:在所述客车舱体的舱口设置加强机构,所述加强机构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支撑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所述舱口第一对角位置,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舱口的侧围下腰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舱口的舱门立柱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沿所述第一对角位置的对角线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客车舱体和客车,在客车舱体的舱口设置加强机构,将舱口的四边形结构变成两个三角形结构,从而提高了客车舱体的稳定性,由于加强机构结构简单,且方便安装和拆卸,在客车舱体增加极小重量的情况下,即使得客车舱体的性能显著提高,又不会影响客车舱体的使用。

Description

客车舱体和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结构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客车舱体和客车。
背景技术
随着客车产品的不断发展,客车车身结构设计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如何获得兼顾轻量化与高性能的车身结构方案已经是目前客车车身设计者的关注重点之一。车身前后车轴间的弯曲刚度、扭转刚度及整体低阶自由模态是评价车身结构基本性能的部分关键指标。现有的大客车油箱舱及行李舱通常布置于前后车轴之间,这些功能舱体跨度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车身结构的刚度与模态性能。
在现有的旅游客车上,油箱舱和行李舱一般布置在前后轴之间,且在车身长度、高度方向上的跨度很大,油箱舱和行李舱的舱口一般都是四边形的开口结构。由于这些舱口位于前后车轴之间、开口跨度大,且这些舱口的四边形结构在工作载荷下容易发生变形,因此导致客车车身的轴间性能,如弯曲刚度、扭转刚度及模态等性能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客车舱体和客车,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客车舱体跨度大导致的客车车身的轴间性能,如弯曲刚度、扭转刚度及模态等性能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客车舱体,包括:在所述客车舱体的舱口设置加强机构,所述加强机构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支撑部,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所述舱口第一对角位置,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舱口的侧围下腰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舱口的舱门立柱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部沿所述第一对角位置的对角线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杆,在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两端设置第一法兰盘,
所述第一法兰盘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开设至少一个第一螺纹孔,在所述第一法兰盘上开设至少一个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和所述第二螺纹孔的数量和尺寸匹配;
所述第一法兰盘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螺纹孔和所述第二螺纹孔螺接。
本实用新型再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所述第一法兰盘的一端与所述侧围下腰梁连接,所述第一法兰盘的另一端与所述舱门立柱连接。
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所述加强机构还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支撑部,其中,
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所述舱口第二对角位置,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侧围下腰梁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舱门立柱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部沿所述第二对角位置的对角线设置,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支撑杆,在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两端设置第二法兰盘,
所述第二法兰盘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开设至少一个第三螺纹孔,在所述第二法兰盘上开设至少一个第四螺纹孔,所述第三螺纹孔和所述第四螺纹孔的数量和尺寸匹配;
所述第二法兰盘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三螺纹孔和所述第四螺纹孔螺接。
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所述第二法兰盘的一端与所述侧围下腰梁连接,所述第二法兰盘的另一端与所述舱门立柱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客车,包括至少一个如上所述的客车舱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客车舱体和客车,在客车舱体的舱口设置加强机构,将舱口的四边形结构变成两个三角形结构,从而提高了客车舱体的稳定性,由于加强机构结构简单,且方便安装和拆卸,在客车舱体增加极小重量的情况下,即使得客车舱体的性能显著提高,又不会影响客车舱体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客车舱体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第一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第一支撑部与第一连接部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第一支撑部与第一连接部的配合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客车舱体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客车骨架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
1-舱口;2-加强机构;21-第一连接部;
22-第一支撑部;11-侧围下腰梁;12-舱门立柱;
221-第一支撑杆;222-第一法兰盘;a-第一螺纹孔;
b-第二螺纹孔;23-第二连接部;24-第二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客车舱体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客车舱体,包括:在所述客车舱体的舱口1设置加强机构2,所述加强机构2包括:第一连接部21和第一支撑部22。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21设置在所述舱口1第一对角位置,所述第一连接部21的一端与所述舱口1的侧围下腰梁1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21的另一端与所述舱口1的舱门立柱12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22沿所述第一对角位置的对角线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1连接。
具体的,第一连接部21的形状需要满足其两端能分别与舱口1的侧围下腰梁11的内壁和舱门立柱12的内壁紧密贴合,比如可以是板状结构,也可以是任意弧形结构等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第一连接部21的两端可以通过焊接、螺接或铆接等方式分别与侧围下腰梁11的内壁和舱门立柱12的内壁连接。本实施例中的侧围下腰梁11指任意油箱舱舱口或行李舱舱口的上、下横梁,舱门立柱12指任意油箱舱舱口或行李舱的舱口的立柱。
在客车车身形成时,将两个第一连接部21分别固定在舱口1的第一对角位置后,再将第一支撑部2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连接部21连接,这样加强机构2就将舱口1由原来的四边形结构分成了两个三角形结构,由于三角形比四边形的稳定性更高,使得客车舱体的扭转刚度、弯曲刚度、一阶扭转模态频率和一阶弯曲模态频率都显著改善,而且加强机构体积小,重量轻,使得客车舱体仅增加极小的重量,即可获得较好的性能。
进一步地,当需要使用客车舱体时,例如往行李舱存放东西,则将第一支撑部22从第一连接部21拆卸下来,使用完后,再将第一支撑部22与第一连接部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客车舱体,在客车舱体的舱口设置加强机构,将舱口的四边形结构变成两个三角形结构,从而提高了客车舱体的稳定性,由于加强机构结构简单,且方便安装和拆卸,在客车舱体增加极小重量的情况下,即使得客车舱体的性能显著提高,又不会影响客车舱体的使用。
针对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第一支撑部22的结构有很多实现形式,只要能够与第一连接部21可以连接起到支撑作用,需要拆卸的时候,可将第一支撑部22与第一连接部21拆开即可。举例说明,第一支撑部22通过卡扣与第一连接部21连接,需要时将第一支撑部22与第一连接部21卡接,不需要时将第一支撑部22从第一连接部21拆卸下来。下面通过图2-图4具体说明第一支撑部22的结构以及其与第一连接部21相配合的工作方式,具体如下: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第一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第一支撑部22包括:第一支撑杆221,在所述第一支撑杆221的两端设置第一法兰盘222,所述第一法兰盘22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1连接。
针对图2所示实施例中第一法兰盘222与第一连接部21可以采用焊接、螺接或铆接等的方式进行连接。下面以图3为例,具体介绍一下螺接的实现方式。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第一支撑部与第一连接部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第一支撑部与第一连接部的配合连接示意图。
参见图3和图4,具体的,需要在所述第一连接部21上开设至少一个第一螺纹孔a,在所述第一法兰盘222上开设至少一个第二螺纹孔b,所述第一螺纹孔a和所述第二螺纹孔b的数量和尺寸匹配;所述第一法兰盘22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1通过所述第一螺纹孔a和所述第二螺纹孔b螺接。第一螺纹孔a和第二螺纹孔b的数量可以根据第一连接部21和第一法兰盘222的尺寸及形状设置,比如2个、3个或4个等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221通过第一法兰盘222与第一连接部21进行螺接,当需要时,将第一法兰盘222与第一连接部21通过螺钉或螺栓进行连接,然后用螺母打紧,不需要时,将螺母和螺栓移除,进而将第一支撑杆221和第一法兰盘222从客车舱口1中移除。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与第一连接部采用螺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在提高客车舱体稳定性的同时,又使得第一支撑部的安装和拆卸都极为方便。
参见图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法兰盘222的一端与所述侧围下腰梁11连接,所述第一法兰盘222的另一端与所述舱门立柱12连接。
具体来说,当第一支撑杆221的两端通过第一法兰盘222与第一连接部21连接时,为了增加第一支撑杆221的稳固性,可以进一步地将第一法兰盘222分别与所述侧围下腰梁11,以及与所述舱门立柱12连接,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客车舱体的稳定性。
上述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客车舱体的舱口1的第一对角位置设置第一连接部21,为了进一步加强舱口1的稳定性,客车舱体可以采用图5所示的方式来实现。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客车舱体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上述加强机构2还包括:第二连接部23和第二支撑部24。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23设置在所述舱口1第二对角位置,所述第二连接部23的一端与所述侧围下腰梁1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23的另一端与所述舱门立柱12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24沿所述第二对角位置的对角线设置,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3连接。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部23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部21相同或相似的结构,第二支撑部24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支撑部22相同或相似的结构,第二连接部23和第二支撑部24的连接方式也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1和第一支撑部22相同或相似的连接方式,具体可参见上述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下面以第二连接部23与第二支撑部24采用螺接的方式为例进行说明,第二支撑部24的结构及第二支撑部24与第二连接部23的配合方式可参照上述图2-图4。
具体的,所述第二支撑部24包括:第二支撑杆,在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两端设置第二法兰盘,所述第二法兰盘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3连接。
则为了实现第二连接部23与第二法兰盘的螺接,在所述第二连接部23上开设至少一个第三螺纹孔,在所述第二法兰盘上开设至少一个第四螺纹孔,所述第三螺纹孔和所述第四螺纹孔的数量和尺寸匹配;所述第二法兰盘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3通过所述第三螺纹孔和所述第四螺纹孔螺接。
并且,为了增加第二支撑杆的稳固性,所述第二法兰盘的一端与所述侧围下腰梁11连接,所述第二法兰盘的另一端与所述舱门立柱12连接。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支撑部24与第一支撑部22可以分开设置,也可以一体设置,进一步地增加加强机构2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提供的客车舱体,通过在舱口设置结构简单的加强机构,将舱口的四边形结构变成多个三角形结构,从而提高了客车舱体的稳定性,在客车舱体仅增加较小重量的情况下,使得客车舱体的性能显著提高。另外,加强机构中的第一支撑部与第一连接部采用活动连接,第二支撑部与第二连接部采用活动连接,使得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可以方便的从客车舱体的舱口1中移除,在提供客车舱体的性能的同时,又不影响舱体的功能。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客车骨架的侧视图。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客车,包括:至少一个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客车舱体。
本实用新型中的客车舱体可以为油箱舱,也可以为行李舱。参见图6,举例说明如下:从车头至车尾方向来看,第一个舱口1上设置的加强机构2包括第一连接部21和第一支撑部22,第二个舱口1上设置的加强机构2包括第一连接部21、第一支撑部22、第二连接部23和第二支撑部24。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图6中在不同的舱口设置不同的加强机构仅是示意性说明,且客车上的其它任意舱体都可以采用与图中任意一个舱口相同或相似的方式设置加强机构。
本实施例提供的客车,在客车舱体的舱口上通过安装可拆卸的加强机构,将客车舱体的四边形结构变成多个三角形结构,在不影响客车舱体使用的情况下,提高了客车舱体的稳定性,改善了客车车身的弯曲刚度、扭转刚度及模态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客车舱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所述客车舱体的舱口设置加强机构,所述加强机构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支撑部,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所述舱口第一对角位置,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舱口的侧围下腰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舱口的舱门立柱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部沿所述第一对角位置的对角线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杆,在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两端设置第一法兰盘,
所述第一法兰盘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客车舱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开设至少一个第一螺纹孔,在所述第一法兰盘上开设至少一个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和所述第二螺纹孔的数量和尺寸匹配;
所述第一法兰盘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螺纹孔和所述第二螺纹孔螺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客车舱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法兰盘的一端与所述侧围下腰梁连接,所述第一法兰盘的另一端与所述舱门立柱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客车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机构还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支撑部,其中,
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所述舱口第二对角位置,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侧围下腰梁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舱门立柱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部沿所述第二对角位置的对角线设置,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客车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支撑杆,在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两端设置第二法兰盘,
所述第二法兰盘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客车舱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开设至少一个第三螺纹孔,在所述第二法兰盘上开设至少一个第四螺纹孔,所述第三螺纹孔和所述第四螺纹孔的数量和尺寸匹配;
所述第二法兰盘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三螺纹孔和所述第四螺纹孔螺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客车舱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法兰盘的一端与所述侧围下腰梁连接,所述第二法兰盘的另一端与所述舱门立柱连接。
9.一种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客车舱体。
CN201520401694.XU 2015-06-11 2015-06-11 客车舱体和客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7503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01694.XU CN204750321U (zh) 2015-06-11 2015-06-11 客车舱体和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01694.XU CN204750321U (zh) 2015-06-11 2015-06-11 客车舱体和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750321U true CN204750321U (zh) 2015-11-11

Family

ID=54465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401694.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750321U (zh) 2015-06-11 2015-06-11 客车舱体和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75032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40028A (zh) * 2017-06-20 2017-09-08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客车底架中段支撑机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40028A (zh) * 2017-06-20 2017-09-08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客车底架中段支撑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783437U (zh) 纯电动汽车地板结构
CN102390438B (zh) 具有大件装载功能的地板结构
CN106488869B (zh) 车辆和底盘
CN209037663U (zh) 一体全框式副车架和车辆
CN202080335U (zh) 一种无大梁模块化客车底架
CN105246768A (zh) 车辆
CN103935402A (zh) 一种汽车前围
CN204750321U (zh) 客车舱体和客车
CN209305660U (zh) 一种混合动力车用v形车架总成
CN102452420B (zh) 一种矩形管焊接结构的半承载式车架
CN105501298B (zh) 一种车架
CN209037665U (zh) 全框式副车架和车辆
CN201646866U (zh) 一种连接汽车纵梁与前轮罩边梁的连接组件
CN202624392U (zh) 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及汽车
KR20210063839A (ko) 차량용 모듈형 샤시 프레임
CN208963158U (zh) 一种车辆方向机固定支架
CN203126984U (zh) 汽车固定加强支架
CN205010321U (zh) 一种小型校车车架
CN203293835U (zh) 双层车独立悬挂下推力座固定结构
CN202686478U (zh) 车架元宝梁安装机构
CN203111313U (zh) 乘用车前横梁与前托架梁加强结构
CN210793335U (zh) 一种轻量化搅拌车车架结构
CN208746087U (zh) 一种新型加长皮卡车车架总成
CN203255265U (zh) 汽车底板加强板
CN203864801U (zh) 窄体车车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