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64829U - 热交换器用联管箱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用联管箱的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用联管箱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用联管箱的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64829U
CN203464829U CN201320216136.7U CN201320216136U CN203464829U CN 203464829 U CN203464829 U CN 203464829U CN 201320216136 U CN201320216136 U CN 201320216136U CN 203464829 U CN203464829 U CN 2034648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er box
heat exchanger
space
heat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21613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桥晃
松田拓也
李相武
冈崎多佳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648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6482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65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by using guiding means or impingement means inside the header box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1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in parallel spaced re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65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by using guiding means or impingement means inside the header box
    • F28F9/0268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by using guiding means or impingement means inside the header box in the form of multiple deflectors for channeling the heat exchange mediu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 F28D2021/0071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2009/0285Other particular headers or end plates
    • F28F2009/0292Other particular headers or end plates with fi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剂在并联地配置的多个扁平管(30)中并联地流动的热交换器用联管箱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用联管箱的热交换器。联管箱(10)沿长度方向并联地设有与多个扁平管的一端连接的多个通孔(12),联管箱至少形成一个与多个通孔(12)连通并成为制冷剂流路的空间,多个通孔被分为入口侧通孔和出口侧通孔,入口侧通孔与扁平管的制冷剂入口侧的端部连接,出口侧通孔与扁平管的制冷剂出口侧的端部连接,在与空间中的入口侧通孔相对的部分,沿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形成有多个沿联管箱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槽。由此,能够得到能够将压力损失抑制得低的、能够不导致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降低地均等地分配制冷剂的、且构造简单的热交换器用联管箱。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用联管箱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用联管箱的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例如空气调节机等的制冷循环装置所使用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用联管箱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用联管箱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一种热交换器,其构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联管箱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配置,在一对联管箱之间并联地配置多个扁平管,将多个热交换管的两端部与一对联管箱连通。在这种热交换器中,在作为蒸发器使用的情况下,制冷剂以气液二相流流入,从而液体沿重力方向滞留在入口侧的联管箱内,另一方面,气体滞留在联管箱内的上方。因此,存在不能将制冷剂均等地分配到各扁平管,热交换器的性能降低的课题。 
因此,在将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使用的情况下,谋求将制冷剂均等地分配到入口侧的联管箱的功能。作为具有这样的功能的联管箱,以往具有如下联管箱,在联管箱内部构成沿上下方向折回的环状流路,使流入的二相制冷剂流在联管箱内部中循环而均匀化,并分配到多个传热管的各自之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85324号公报(说明书摘要、图1)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由于在专利文献1的联管箱中将制冷剂导通到环状流路,所以存在产生压力损失,导致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降低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联管箱中,由于需要在联管箱内部另外形 成环状流路,所以存在构造复杂且导致成本升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研发的,其目的是提供能够将压力损失抑制得低的、能够不导致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降低地均等地分配制冷剂的、构造简单的热交换器用联管箱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用联管箱的热交换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内容是,一种热交换器用联管箱,其是使制冷剂在并联地配置的多个传热管中并列地流动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用联管箱,其中,所述联管箱沿长度方向并列设置与所述多个传热管的一端连接的多个通孔,所述联管箱至少形成一个与所述多个通孔连通并成为制冷剂流路的空间,所述多个通孔被分为入口侧通孔和出口侧通孔,所述入口侧通孔与所述多个传热管的制冷剂入口侧的端部连接,所述出口侧通孔与所述传热管的制冷剂出口侧的端部连接,在与所述空间中的所述入口侧通孔相对的部分,遍及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整体地形成多个沿所述联管箱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槽。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是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空间沿所述联管箱的长度方向被分隔而形成多个,多个所述空间中的每一个被分类成供来自外部的制冷剂流入的流入空间、成为折回流路的折回空间、供制冷剂向外部流出的流出空间中的任意一种,与所述流入空间连通的通孔全部是入口侧通孔,在形成所述流入空间的部分的所述长度方向的整体上形成有所述多个槽,与所述折回空间连通的通孔被分成入口侧通孔组和出口侧通孔组,在与入口侧通孔组相对的部分上形成有所述多个槽,与所述流出空间连通的通孔全部是出口侧通孔,在形成所述流出空间的部分上未形成所述多个槽。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是在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多个槽由突出的多个突部彼此之间的间隙形成,在形成于所述折回空间的所述多个突部中,所述入口侧通孔组和所述出口侧通孔组之间的边界侧的所述多个突部的端部的位置在沿所述宽度方向相邻的所述突部彼此相互 错开。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是在第三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多个槽由突出的多个突部彼此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多个突部的相邻的所述突部彼此的高度互不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是在第四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多个突部的高度沿所述宽度方向交替地高低。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是在第四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多个突部的高度随着趋向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心部分变高地形成。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是在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个的基础上,所述联管箱具有联管箱主体和盖体,所述联管箱主体呈一面开口的箱状,在与所述开口相对的底面上形成有所述多个通孔,所述盖体形成为覆盖所述开口的板状。 
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面是在第七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槽形成在所述盖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面的内容是,一种热交换器,具有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一个所述的热交换器用联管箱。 
本实用新型的第十方面的内容是,一种热交换器,其中,热交换部具有:一对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用联管箱,沿与空气通过方向正交的方向相互分离地配置;多个传热管,并联地配置在所述一对热交换器用联管箱之间,两端与一对热交换器用联管箱的所述多个通孔连接;多个翅片,沿所述空气通过方向供空气通过地配置,所述热交换器沿所述空气通过方向具有至少两个所述热交换部,所述热交换部彼此通过跨列配管被连通,形成了如下制冷剂流路,即,制冷剂在空气通过方向上游侧的所述热交换部的所述多个传热管中,从所述流入空间到所述流出空间,在所述折回空间中折回地流动之后,经由所述跨列配管流入空气通过方向下游侧的所述热交换部,同样地从所述热交换器用联管箱的所述流入空间到所述流出空间,在所述折回空间中折回地流动,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使用的情况下,在上游侧的所述热交换部中流动的制冷剂路径数量比在下游侧的所述热交换部 中流动的制冷剂路径数量少。 
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方面是在第九方面或第十方面的基础上,所述传热管是具有多个成为制冷剂流路的通孔的扁平管。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得到能够将压力损失抑制得低的、能够不导致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降低地均等地分配制冷剂的、且构造简单的热交换器用联管箱。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用联管箱的热交换器1的概要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扁平管30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入口联管箱10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的入口联管箱部分的A-A剖视图。 
图5是表示采用了图1的热交换器1的制冷循环装置50的制冷剂回路的图。 
图6是表示将图1的热交换器1作为蒸发器使用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7是表示入口联管箱10中的制冷剂流动状态的图。 
图8是图7的B-B剖视图。 
图9A是表示作为比较例未设置槽的联管箱的情况下的联管箱内的制冷剂流动状态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B是表示作为比较例未设置槽的联管箱的情况下的联管箱内的制冷剂流动状态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10是表示图3的槽14的变型例1的图。 
图11是表示图3的槽14的变型例2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1A的图。 
图13是图1的联管箱70的分解立体图。 
图14A是表示图13的槽14的变型例的图。 
图14B是表示图13的槽14的另一变型例的图。 
图15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1B的图,且是从与虚线箭头所示的空气通过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热交换器的概要侧视图。 
图15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1B的图,且是相对于空气通过方向来说靠上游侧的上游侧热交换部1Ba的概要剖视图。 
图15C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1B的图,且是相对于空气通过方向来说靠下游侧的下游侧热交换部1Bb的概要剖视图。 
图15D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1B的图,且是热交换器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热交换器,1A热交换器,1B热交换器,1Ba上游侧热交换部,1Bb下游侧热交换部,10联管箱(入口联管箱),10A空间,10a制冷剂入口配管,11联管箱主体,11a开口,11b底面,12通孔,13盖体,13a面,14槽,15突部,20联管箱(出口联管箱),20a制冷剂出口配管,30扁平管,30a通孔,40翅片,50制冷循环装置,51压缩机,52冷凝器,53膨胀阀,54蒸发器,70联管箱,71联管箱主体,71a开口,71b底面,72通孔,73隔板,74A盖体,74B盖体,74C盖体,80联管箱,83隔板,84D盖体,84E盖体,90跨列配管,100a制冷剂入口配管,200a制冷剂出口配管,700联管箱,703隔板,800联管箱,A~H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使用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用联管箱的热交换器的概要立体图。在图1及后述的图中,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的部件是相同或与其相当的部件,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通用的。而且,说 明书全文中记载的构成要素的形态仅是例示性的,并不限于这些记载。 
热交换器1是使制冷剂并联地流动的平行流的热交换器,尤其是在热交换器1整体上使制冷剂从一侧向另一侧流动的单向流路式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1具有:相互分离地配置的一对联管箱10、20;多个扁平管(传热管)30,它们并联地配置在一对联管箱10、20之间,两端与一对联管箱10、20连接;多个翅片40。一对联管箱10、20、扁平管30及翅片40都由铝或铝合金构成。 
翅片40是在一对联管箱10、20之间相互隔开间隔地被层叠、空气通过其间的板状翅片,并且贯穿有多个扁平管30。此外,翅片40不一定必须是板状翅片,只要是沿空气通过方向供空气通过地配置的翅片40即可。也可以是例如沿上下方向与扁平管30交替地层叠地配置的波纹状的翅片等,要点是沿空气通过方向供空气通过地配置的翅片即可。 
如图2所示,扁平管30具有多个成为制冷剂流路的通孔30a。此外,传热管不限于扁平管,也可以采用圆管或其他任意的形状。 
在一对联管箱10、20中的成为多个扁平管30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入口联管箱10上连接有制冷剂入口配管10a,在成为多个扁平管30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出口联管箱20上连接有制冷剂出口配管20a。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一对联管箱10、20中的尤其是入口侧的联管箱(以下称为入口联管箱10),以下,参照图3对其构造进行说明。 
图3是图1的入口联管箱10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1的入口联管箱部分的A-A剖视图。 
入口联管箱10具有一面开口的箱状的联管箱主体11、和覆盖联管箱主体11的开口11a的板状的盖体13,在两者之间形成有成为制冷剂流路的、至少一个空间10A。在联管箱主体11中,在与开口11a相对的底面11b上,作为入口侧通孔的多个通孔12沿着联管箱主体11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在该多个通孔12上连接有多个扁平管30的制冷剂入口侧的端部,并在空间10A中连通。另外,在入口联管箱10上连接有制冷剂入口配管10a。 
另外,在盖体13中,遍及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整体地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槽14,这些槽14在至少一个空间10A中,形成在与通孔12相对的面13a上。具体来说,槽14由从盖体13突出的多个突部15彼此之间的间隙形成。槽14是为了进行如下动作而设置的,即,通过表面张力的作用将流入入口联管箱10内的制冷剂液引入槽内部,均等地进行制冷剂从入口联管箱10向各路径的分配。 
制造像这样构成的入口联管箱10时,通过切削加工等形成箱状的联管箱主体11,并在联管箱主体11上形成通孔12。另外,通过切削加工等形成盖体13。盖体13以能够与联管箱主体11的开口11a临时固定(仮留め)的方式能够嵌合地构成,在嵌合部分涂敷有焊料。 
而且,制造热交换器1整体时,将盖体13嵌合并临时固定在联管箱主体11的开口11a,并且在全部组装了出口联管箱20、扁平管30及翅片40的状态下,同时地对整体进行钎焊接合。 
图5是表示采用了图1的热交换器1的制冷循环装置50的制冷剂回路的图。 
制冷循环装置50具有压缩机51、冷凝器52、作为减压装置的膨胀阀53、蒸发器54。冷凝器52和蒸发器54的至少一方使用了热交换器1。从压缩机51排出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冷凝器52,与通过冷凝器52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成为高压液体制冷剂流出。从冷凝器52流出的高压液体制冷剂在膨胀阀53中被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并流入蒸发器54。流入蒸发器54的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与通过蒸发器54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成为低压气体制冷剂,再被吸入压缩机51。 
图6是表示将图1的热交换器1作为蒸发器使用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从膨胀阀53流出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配管10a流入入口联管箱10内。流入了入口联管箱10内的制冷剂从构成热交换器1的各路径的各扁平管30的一端向另一端流动,并在出口联管箱20中合流,从制冷剂出口配管20a向外部流出。 
以下,关于入口联管箱内部的动作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入口联管箱10中的制冷剂流动状态的图。图8是图7的B-B剖视图,是表示在入口联管箱10中液体制冷剂滞留在槽间的状态的示意图。图9A是表示作为比较例未设置槽14的联管箱中的联管箱内的制冷剂流动状态的一个例子的图。图9B是表示作为比较例未设置槽14的联管箱中的联管箱内的制冷剂流动状态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首先,通过图9A、图9B说明比较例的制冷剂流动状态。在制冷剂回路内循环的制冷剂量多的情况下,从制冷剂入口配管10a流入入口联管箱10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如图9A所示地因流入时的推动力堆积在入口联管箱10的上部。另一方面,在制冷剂回路内循环的制冷剂量少的情况下,从制冷剂入口配管10a流入入口联管箱10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中的液体制冷剂因重力的影响而滞留在入口联管箱10的下部。像这样在入口联管箱10上未设置槽14的结构的情况下,液体制冷剂集中在上部或下部,向各路径的分配变得不均等。 
以下,利用图7及图8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入口联管箱10中的制冷剂流动状态。从制冷剂入口配管10a流入入口联管箱10内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在入口联管箱10内流动,并通过表面张力的作用将液体制冷剂引入槽14内。因此,液体制冷剂在入口联管箱10内沿长度方向被均匀地保持,流入各扁平管30的液体制冷剂量被平均化。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1,通过在盖体13上设置多个槽14并使表面张力作用,能够抑制液体制冷剂的偏流,能够使制冷剂均等地分配并流入多个扁平管30的各自之中。因此,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将热交换器1作为蒸发器使用的情况下的能力。 
另外,本实施方式1是利用液体制冷剂的表面张力作用来实现防止不均等的制冷剂分配的结构,从而与以往结构相比能够抑制压力损失,并能够抑制将热交换器1作为蒸发器使用的情况下的性能降低。 
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入口联管箱10由联管箱主体11和具有槽14的盖体13构成,构造简单,从而制造容易,并实现低成本化。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入口联管箱不限于图3所示的构造,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还能够例如以下(1)、(2)那样地各种地实施。 
(1)图10是表示图3的槽14的变型例1的图。 
在图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槽14的结构中,突部15的高度全部相同,但如图10所示,也可以将突部15的高度做成沿盖体13的宽度方向(图10中的上下方向)交替地高低的结构。像这样构成的情况下,槽14的扁平管30侧的端面(倾斜面)(如图10中的虚线14a所示)如图5所示地比高度对齐的结构宽,从而能够期待提供引入液体制冷剂的效果。此外,突部15的高度不限于像这样交替地长短变化的结构,只要是使沿盖体13的宽度方向相邻的突部15彼此的高度相互错开的结构,也能够期待同样的效果。作为使沿盖体13的宽度方向相邻的突部15彼此的突部15的高度相互错开的结构的其他例,也可以采用以下的变型例2。 
(2)图11是表示图3的槽14的变型例2的图。 
由表面张力所产生的对槽14内的制冷剂保持作用是,槽14的宽度(在图11中是上下方向的长度)窄,另外,槽14的高度越高,宽度越大。另外,流入入口联管箱10的液体制冷剂在盖体13的宽度方向上容易滞留在其两端。因此,在该变型例2中,随着从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趋向中心部分,突部15的高度变高地形成,调整槽14的高度并随着趋向宽度方向的中心部分,制冷剂的保持力变大。由此,在宽度方向上也能够抑制制冷剂的偏流,能够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双方上,使各槽14内的制冷剂量平均化。其结果,能够期待更均等地将制冷剂分配到各扁平管30的各自之中。此外,这里,示出了仅改变了槽14的高度的例子,但也可以构成为使槽14的宽度随着趋向中心部分而变窄。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在入口联管箱10上设置有多个槽14这点。而且,作为采用了该特征的热交换器1,在本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制冷剂在热交换器整体中从一方向另一方流动的单向流路式的 热交换器的例子,但也可以适用于在中途流路折回的同时流动的折回流路式的热交换器。下面,在以下的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3中说明将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折回流路式的热交换器的结构。 
实施方式2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1A的图。 
热交换器1A是使制冷剂并联地流动的平行流的热交换器,尤其是折回流路式的热交换器。另外,这里示出了路径数量为5的结构例。 
热交换器1A具有:相互分离地配置的一对联管箱70、80;多根(这里是20根)扁平管(传热管)30,它们并联地配置在一对联管箱70、80之间,两端与一对联管箱70、80连接;多个翅片40。一对联管箱70、80、扁平管30及翅片40都由铝或铝合金构成。扁平管30及翅片4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图13是图1的联管箱70的分解立体图。 
联管箱70具有一面开口的箱状的联管箱主体71。在与联管箱主体71的开口71a相对的底面71b上,沿联管箱主体71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有与多个扁平管30连接的多个通孔72。另外,在联管箱主体71的内部设置有2张隔板73,形成了与多个通孔12连通并成为制冷剂流路的3个独立的空间A、B、C,分别被盖体74A、74B、74C封闭。 
关于热交换器1A中的制冷剂的流动在后面说明,但在盖体74A、74B、74C中,在与扁平管30的制冷剂入口侧的端部相对的部分,形成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作用的多个槽14。以下,进行具体说明。 
空间A是供来自外部的制冷剂流入的流入空间,在与空间A连通的多个通孔72中连接有扁平管30的制冷剂入口侧的端部,所以在盖体74A中在整体上形成有槽14。另外,空间B是成为折回流路的折回空间,在与空间B连通的多个通孔72中的上半部分连接有扁平管30的制冷剂入口侧的端部,在下半部分连接有扁平管30的制冷剂出口侧的端部,所以在盖体74B的上半部分设置有槽14。另外,空间C是供制冷剂向外部流出的流出空间,与空间C连通的多个通孔72与 扁平管30的制冷剂出口侧的端部连接,所以在盖体74C中未设置槽14。此外,以下,有时将多个通孔72中的与扁平管30的制冷剂入口侧的端部连接的通孔称为入口侧通孔,将与扁平管30的制冷剂出口侧的端部连接的通孔称为出口侧通孔。 
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在联管箱80中设置有1张隔板83,内部被分成2个空间D、E。而且,与联管箱70同样地,各空间D、E分别被盖体84D、84E关闭。而且,在盖体84D、84E中,也与上述同样地在扁平管30中与入口侧通孔相对的部分形成有多个槽14。具体来说,在各个盖体84D、84E中在上半部分形成有多个槽14。 
制造像这样构成的联管箱70时,通过切削加工等形成联管箱主体71,并在联管箱主体71上形成通孔72。另外,通过切削加工等形成各盖体74A、74B、74C。各盖体74A、74B、74C以能够与联管箱主体11的各空间A、B、C的开口临时固定的方式能够嵌合地构成,在嵌合部分涂敷焊料。也能够同样地制造联管箱80。 
而且,制造热交换器1B整体时,分别将盖体74A、74B、74C嵌合并临时固定在联管箱70的各空间A、B、C的开口上,并且关于联管箱80,也同样地分别将盖体84D、84E嵌合并临时固定在各空间D、E的开口上。而且,在全部组装了扁平管30及翅片40的状态下,对整体同时钎焊接合。 
以下,参照图12说明热交换器1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这里,对将热交换器1作为蒸发器使用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在图12中,实线箭头表示制冷剂的流动。 
从制冷剂入口配管10a流入的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空间A,并从与空间A连接的扁平管组的一端向另一端流动,并流入空间D。流入了空间D的制冷剂在此折回,从与空间D连接的其他的扁平管组的一端向另一端流动并流入空间B。然后,流入了空间B的制冷剂在此折回,并从与空间B连接的其他的扁平管组的一端向另一端流动并流入空间E。然后,流入了空间E的制冷剂在此折回,并从与空间E连接的其他的扁平管组的一端向另一端流动。然后,从该另一端流出的各 制冷剂在空间C中合流,并从制冷剂出口配管20a向外部流出。 
在以上的制冷剂的流动中,与各扁平管组的制冷剂入口侧的端部相对地设置了槽14,所以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通过液体制冷剂的表面张力作用抑制了制冷剂的偏流,制冷剂大致均等地从各空间被分配到各路径。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2,在折回流路式的热交换器中,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成为折回空间的空间B、D、E的盖体74B、84D、84E上形成的多个突部15中,采用了入口侧通孔组和出口侧通孔组之间的边界侧的端部的位置全部对齐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以下的图14A、图14B那样的结构。 
图14A是表示图13的槽14的变型例的图,图14B是表示图13的槽14的另一变型例的图,是从槽14的形成面侧观察盖体74B、84D、84E的图。 
如图14A所示,在多个突部15中,也可以采用入口侧通孔组和出口侧通孔组之间的边界侧的端部的位置沿盖体的宽度方向交替地错开的结构。像这样构成时,槽14的所述边界侧的端面成为倾斜面,与图13所示的端部的位置对齐的结构相比,端面更宽,从而能够期待提高引入液体制冷剂的效果。此外,突部15的端部的位置不限于像这样交替地错开的结构,只要是沿盖体的宽度方向相邻的突部15彼此的位置相互错开的结构,就能够期待同样的效果。 
另外,图14B是使沿盖体的宽度方向相邻的突部15彼此的位置交替地错开的结构的其他例,但突部15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像这样随着趋向宽度方向的中心部变短,或者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采用突部15的长度方向的长度随着趋向宽度方向的中心部变长的结构。 
另外,关于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构成部分所适用的变型例也同样地适用于本实施方式2。另外,也可以采用组合本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变型例和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变型例而成的结构。这些方面在后述的实施方式3中也同样。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与沿空气通过方向设置多列(这里是2列)实施方式2的折回流路式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相当。 
图15A、图15B、图15C、图15D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图。图15A是从与虚线箭头所示的空气通过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热交换器的概要侧视图。图15B是相对于空气通过方向来说靠上游侧的上游侧热交换部1Ba的概要剖视图。图15C是相对于空气通过方向来说靠下游侧的下游侧热交换部1Bb的概要剖视图。图15D是热交换器的俯视图。以下,以实施方式3与实施方式2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热交换器1B将与实施方式2同样的热交换器1A作为上游侧热交换部1Ba配备,而且,还在空气通过方向的下游侧具有下游侧热交换部1Bb。而且,上游侧热交换部1Ba和下游侧热交换部1Bb通过跨列配管90被连接。 
下游侧热交换部1Bb构成为相对于上游侧热交换部1Ba由5个路径构成,下游侧热交换部1Bb由路径数量比上游侧热交换部1Ba多的10个路径构成。像这样,关于在上游侧热交换部1Ba和下游侧热交换部1Bb中改变了路径数量的理由在后面说明。下游侧热交换部1Bb除了联管箱部分的结构与上游侧热交换部1Ba不同以外,其他与上游侧热交换部1Ba相同。 
在下游侧热交换部1Bb中,连接有跨列配管90的联管箱700的隔板的数量与上游侧热交换部1Ba不同,在联管箱700中设置了1张隔板703,在内部形成了2个空间F、G。另外,在联管箱800中未设置隔板,作为整体形成了1个空间H。另外,与实施方式1、2同样地,在下游侧热交换部1Bb的联管箱700、800中,也在与各扁平管30的制冷剂入口侧的端部相对的部分设置有槽14。 
以下,参照图15A~图15D说明热交换器1B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这里,对将热交换器1作为蒸发器使用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在图15A~图15D中,实线箭头表示制冷剂的流动。 
关于上游侧热交换部1Ba,热交换器1B中的制冷剂的流动与实施方式2相同。然后,从上游侧热交换部1Ba的制冷剂出口配管20a流出的制冷剂经由跨列配管90从制冷剂入口配管100a流入下游侧热交换部1Bb的空间F。流入了空间F的制冷剂从与空间F连通的扁平管组的一端向另一端流动,并流入空间H。然后,流入了空间H的制冷剂在此折回,并从与空间H连接的其他的扁平管组的一端向另一端流动。而且,从该另一端流出的各制冷剂在空间G中合流,并从制冷剂出口配管200a向外部流出。 
在以上的制冷剂的流动中,与各扁平管组的制冷剂入口侧的端部相对地设置有槽14,所以与上述实施方式1、2同样地,通过液体制冷剂的表面张力作用抑制了制冷剂的偏流,制冷剂大致均等地从各空间被分配到各路径。 
以下,对在上游侧热交换部1Ba和下游侧热交换部1Bb中改变了路径数量的理由进行说明。 
将热交换器1B作为蒸发器使用的情况下,制冷剂以气液二相状态流入,最终成为气体制冷剂并流出,从而随着趋向流路的后半部分,干燥度变大。在干燥度小的情况下,由于流路通过时的压力损失小,所以优选加快了制冷剂流速,提高了热传导率。另一方面,在干燥度大的情况下,由于流路通过时的压力损失大,所以优选减慢制冷剂流速,路径数量越多,制冷剂流速越慢。 
在热交换器1B中与流路前半部分相当的上游侧热交换部1Ba中,制冷剂的干燥度小,所以减少路径数量来提高制冷剂流速,从而提高热传导率。另一方面,在与流路后半部分相当的下游侧热交换部1Bb中,由于干燥度变大,所以增多路径数量来降低制冷剂流速,从而实现压力损失的减少。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3,得到与实施方式1、2同样的效果,并且采用了多列结构,从而能够提高热交换能力。另外,减少了通过制冷剂的干燥度小的空气通过方向上游侧的路径数量来提高制冷剂流速,提高了热传导率,因此在这方面,还能够实现热交换能力的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说明了2列结构,但也可以采用3列以上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联管箱的外形形状是方形形状的例子,但不限于方形形状,也可以是圆筒状。此外,如实施方式3那样采用多列的情况下,从确保作为联管箱所需的大小且实现列彼此的干涉的观点出发,优选采用方形形状。 

Claims (11)

1.一种热交换器用联管箱,其是使制冷剂在并联地配置的多个传热管中并列地流动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用联管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管箱沿长度方向并列设置与所述多个传热管的一端连接的多个通孔, 
所述联管箱至少形成一个与所述多个通孔连通并成为制冷剂流路的空间, 
所述多个通孔被分为入口侧通孔和出口侧通孔,所述入口侧通孔与所述多个传热管的制冷剂入口侧的端部连接,所述出口侧通孔与所述传热管的制冷剂出口侧的端部连接, 
在与所述空间中的所述入口侧通孔相对的部分,遍及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整体地形成多个沿所述联管箱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用联管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间沿所述联管箱的长度方向被分隔而形成多个,多个所述空间中的每一个被分类成供来自外部的制冷剂流入的流入空间、成为折回流路的折回空间、供制冷剂向外部流出的流出空间中的任意一种, 
与所述流入空间连通的通孔全部是入口侧通孔,在形成所述流入空间的部分的所述长度方向的整体上形成有所述多个槽, 
与所述折回空间连通的通孔被分成入口侧通孔组和出口侧通孔组,在与入口侧通孔组相对的部分上形成有所述多个槽, 
与所述流出空间连通的通孔全部是出口侧通孔,在形成所述流出空间的部分上未形成所述多个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用联管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槽由突出的多个突部彼此之间的间隙形成,在形成于所述折回空间的所述多个突部中,所述入口侧通孔组和所述出口侧通孔组之间的边界侧的所述多个突部的端部的位置在沿所述宽度方向相邻的所述突部彼此相互错开。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用联管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槽由突出的多个突部彼此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多个突部的相邻的所述突部彼此的高度互不相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用联管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突部的高度沿所述宽度方向交替地高低。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用联管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突部的高度随着趋向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心部分变高地形成。 
7.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用联管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联管箱具有联管箱主体和盖体,所述联管箱主体呈一面开口的箱状,在与所述开口相对的底面上形成有所述多个通孔,所述盖体形成为覆盖所述开口的板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用联管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形成在所述盖体上。 
9.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用联管箱。 
10.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热交换部具有:一对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热交换器用联管箱,沿与空气通过方向正交的方向相互分离地配置;多个传热管,并联地配置在所述一对热交换器用联管箱之间,两端与一对热交换器用联管箱的所述多个通孔连接;多个翅片,沿所述空气通过方向供空气通过地配置, 
所述热交换器沿所述空气通过方向具有至少两个所述热交换部,所述热交换部彼此通过跨列配管被连通,形成了如下制冷剂流路,即,制冷剂在空气通过方向上游侧的所述热交换部的所述多个传热管中,从所述流入空间到所述流出空间,在所述折回空间中折回地流动之后,经由所述跨列配管流入空气通过方向下游侧的所述热交换部,同样地从所述热交换器用联管箱的所述流入空间到所述流出空间,在所述折回空间中折回地流动, 
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使用的情况下,在上游侧的所述热交换部中 流动的制冷剂路径数量比在下游侧的所述热交换部中流动的制冷剂路径数量少。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管是具有多个成为制冷剂流路的通孔的扁平管。 
CN201320216136.7U 2012-04-26 2013-04-26 热交换器用联管箱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用联管箱的热交换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6482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PCT/JP2012/002879 2012-04-26
PCT/JP2012/002879 WO2013160956A1 (ja) 2012-04-26 2012-04-26 熱交換器用ヘッダ及びこの熱交換器用ヘッダを備えた熱交換器
PCT/JP2013/061858 WO2013161795A1 (ja) 2012-04-26 2013-04-23 熱交換器用ヘッダ及びこの熱交換器用ヘッダを備えた熱交換器
JPPCT/JP2013/61858 2013-04-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64829U true CN203464829U (zh) 2014-03-05

Family

ID=4948233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5220.3A Active CN104285121B (zh) 2012-04-26 2013-04-23 热交换器用集管、具备该热交换器用集管的热交换器、冷冻循环装置以及空气调节机
CN201320216136.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64829U (zh) 2012-04-26 2013-04-26 热交换器用联管箱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用联管箱的热交换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5220.3A Active CN104285121B (zh) 2012-04-26 2013-04-23 热交换器用集管、具备该热交换器用集管的热交换器、冷冻循环装置以及空气调节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053384A1 (zh)
EP (1) EP2865983B1 (zh)
CN (2) CN104285121B (zh)
ES (1) ES2883139T3 (zh)
WO (2) WO201316095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41030A (zh) * 2019-06-28 2022-02-1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32693B2 (en) * 2015-10-20 2018-07-2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Heat transfer chassi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CN107367089A (zh) * 2016-05-13 2017-11-21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
US10883745B2 (en) 2016-06-27 2021-01-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WO2018062519A1 (ja) * 2016-09-29 2018-04-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6772731B2 (ja) * 2016-09-30 2020-10-2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WO2019116413A1 (ja) * 2017-12-11 2019-06-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フィンレス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7941054B (zh) * 2017-12-13 2020-04-17 深圳易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气液热交换装置
CN108592663B (zh) * 2018-02-12 2020-02-21 深圳易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液热交换装置
US11098966B2 (en) * 2018-08-08 2021-08-24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Header tank for heat exchanger
US11402161B2 (en) * 2019-04-22 2022-08-02 Hitachi-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Distributor, heat exchanger, indoor unit, outdoor unit, and air-condition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71099A (ja) * 1987-04-27 1988-11-08 Showa Alum Corp 熱交換器
JP3211044B2 (ja) * 1994-03-24 2001-09-25 株式会社ゼクセルヴァレオクライメートコントロール 熱交換器の出入口パイプの仮止め方法
JPH11325785A (ja) * 1998-05-14 1999-11-26 Zexel:Kk オイルクーラ一体型ラジエータ
JPH11337289A (ja) * 1998-05-27 1999-12-10 Showa Alum Corp 熱交換器
US6308771B1 (en) * 1998-10-29 2001-10-30 Advanced Thermal Solutions, Inc. High performance fan tail heat exchanger
US20020139515A1 (en) * 1999-07-02 2002-10-03 Kaveh Azar Heat sink with textured regions
US7044194B2 (en) * 1999-10-26 2006-05-16 Duramax Marine, Llc Heat exchanger with beveled header
JP2002130979A (ja) * 2000-10-25 2002-05-09 Showa Denko Kk 熱交換器
JP4767408B2 (ja) * 2000-12-26 2011-09-07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熱交換器
CN100510598C (zh) * 2002-07-05 2009-07-08 贝尔两合公司 特别是用于机动车的空调***的蒸发器的热交换器
JP2004301454A (ja) * 2003-03-31 2004-10-28 Calsonic Kansei Corp 熱交換器用のヘッダタンク
US7775265B2 (en) * 2004-09-15 2010-08-17 Flex-A-Lite Consolidated, Inc. Side tank design
WO2008114381A1 (ja) * 2007-03-19 2008-09-25 Fujitsu Limited ヒートシンク及び電子装置及び電子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8256234A (ja) * 2007-04-03 2008-10-23 Showa Denko Kk エバポレータ
US20100206535A1 (en) * 2007-10-12 2010-08-19 Carrier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s having baffled manifolds
JP4827882B2 (ja) * 2008-05-08 2011-11-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モジュール、熱交換器、室内ユニット及び空調冷凍装置、並びに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JP5020298B2 (ja) 2009-10-15 2012-09-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分配器及びこの冷媒分配器を用いた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5147894B2 (ja) * 2010-05-07 2013-02-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分配器、及び、蒸発器
KR101826365B1 (ko) * 2012-05-04 2018-03-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41030A (zh) * 2019-06-28 2022-02-1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053384A1 (en) 2015-02-26
EP2865983B1 (en) 2021-07-14
CN104285121A (zh) 2015-01-14
CN104285121B (zh) 2016-10-12
EP2865983A1 (en) 2015-04-29
ES2883139T3 (es) 2021-12-07
WO2013160956A1 (ja) 2013-10-31
EP2865983A4 (en) 2016-05-25
WO2013161795A1 (ja) 2013-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464829U (zh) 热交换器用联管箱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用联管箱的热交换器
US10852075B2 (en) Refrigerant distributor of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JP5071597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101644512B (zh) 热交换器
CN102287970B (zh) 蒸发器
CN203274362U (zh) 热交换器以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冷冻循环装置
CN103477177B (zh) 热交换器
CN102980328B (zh) 板式换热器
CN203785329U (zh) 具有低压降分配管的热泵热交换器
WO2017149989A1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12163328A5 (zh)
CN104272040A (zh) 制冷剂分配器及具备此制冷剂分配器的热交换器
CN105473977A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KR101951050B1 (ko) 증발기 및 공기 조절방법
US20160010905A1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r thereof
JP5741658B2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5100860B2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CN109520330A (zh) 换热器及换热***
KR101748242B1 (ko) 냉매 증발기
JP6842915B6 (ja) エバポレータ
JP5716496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203758089U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应用该微通道换热器的空调器
JP2018105593A5 (zh)
JP2014137177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装置
JP2013122368A (ja) 車両用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05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