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401191U - 纺纱机械 - Google Patents

纺纱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401191U
CN202401191U CN2011203305728U CN201120330572U CN202401191U CN 202401191 U CN202401191 U CN 202401191U CN 2011203305728 U CN2011203305728 U CN 2011203305728U CN 201120330572 U CN201120330572 U CN 201120330572U CN 202401191 U CN202401191 U CN 2024011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pinning
suction tube
yarn
chass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33057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横田至
上田健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5942810&utm_sourc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202401191(U)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4011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40119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纺纱机械,作为纺纱机械的细纱机具有多个纺纱单元、接头台车和第1吸引管。多个纺纱单元沿第1方向排列,从纤维束生成纺纱。接头台车能够沿第1方向行驶,对多个纺纱单元中的某一个进行接头作业。第1吸引管的至少一部分被沿第1方向配置于在纺纱单元(2)的高度方向上比接头台车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和比下表面低的位置中的至少某一个位置。第1吸引管吸引并搬送接头台车进行了接头作业时产生的纱屑。

Description

纺纱机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纱机械,尤其涉及给纤维束付与捻以生成纺纱,卷绕被生成的纺纱形成卷装的细纱机等纺纱机械。
背景技术
以往的纺纱机械具有多个纺纱单元、统一支承多个纺纱单元的多个单元框架、能够沿多个纺纱单元移动的接头作业用的作业台车(参照例如日本特开2010-77577号公报)。多个纺纱单元给纤维束付与捻以生成纺纱,卷绕生成的纺纱而生成卷装。多个纺纱单元沿第1方向并排配置。在单元框架上配置有吸引接头作业产生的纱屑等的吸引管。吸引管沿多个纺纱单元的第1方向配置。作业台车用的吸引管配置在成为作业台车后方的位置上。
以往的纺纱机械中,由于在作业台车的后方配置有吸引管,因此进深方向的长度变长。因此存在整个纺纱机械的进深方向变长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就是要尽可能地缩短纺纱机械进深方向的长度。
以下说明多个形态作为用来解决问题的手段。这些形态能够根据需要而任意组合。本实用新型一个观点的纺纱机械具备多个纺纱单元、接头台车和第1吸引管。多个纺纱单元沿第1方向排列,从纤维束生成纺纱。接头台车能够沿第1方向行驶,对纺纱单元进行接头作业。第1吸引管的至少一部分被沿上述第1方向配置于在纺纱单元的高度方向上比接头台车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和比下表面低的位置中的至少某一个位置。第1吸引管吸引并搬送接头台车进行了接头作业时产生的纱屑。该纺纱机械中第1吸引管的至少一部分被沿第1方向配置于在纺纱单元的高度方向上比接头台车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和比下表面低的位置中的至少某一个位置。由此,第1吸引管没被配置在接头台车背面一侧的空间中。结果,能够尽可能地缩短纺纱机械进深方向的长度。
上述纺纱机械还可以具有多个副吸引管和多个连接管。副吸引管按多个纺纱单元中每规定数量的纺纱单元沿第1方向、并且被设置在相对于接头台车与第1吸引管相反一侧的位置上。多个连接管各自分别连接第1吸引管和多个副吸引管。接头台车进行了接头作业时产生的纱屑通过副吸引管和连接管被搬送到第1吸引管内。由此,第1吸引管被配置在比接头台车的上表面高的位置(或者比下表面低的位置)上,副吸引管被配置在比接头台车的下表面低的位置(或比上表面高的位置)上。即,第1吸引管和副吸引管夹着接头台车配置在相互相反的一侧。结果,能够尽可能地缩短纺纱机械的进深方向的长度,并且能够有效地吸引并搬送由接头台车进行的接头作业产生的纱屑。
第1吸引管也可以配置在接头台车的下表面之下,吸引空气流被从第1吸引管直接提供给接头台车。由此,第1吸引管与接头台车的距离变短,减小上述纺纱机械中吸引空气流的压力损失,上述纺纱机械能够有效地吸引纱屑。
上述纺纱机械还可以具备沿第1方向配置于在纺纱单元的高度方向上比接头台车的上表面高的位置的第2吸引管。第2吸引管在纱屑产生的位置附近吸引并搬送纺纱的纱屑。由此,能够在纱屑产生的位置附近吸引纺纱切断时产生的纱屑。结果,能够尽可能地缩短纺纱机械的进深方向的长度,并且纺纱机械能够有效地吸引并搬送纺纱切断时产生的纱屑。
上述纺纱机械还可以具备沿第1方向配置于在纺纱单元的高度方向上相对于接头台车与第1吸引管相反一侧的第2吸引管。第2吸引管吸引并搬送纺纱切断时产生的纱屑。由此,在第1吸引管配置在接头台车下方的情况下,第2吸引管配置在接头台车的上方;在相反的情况下,第2吸引管配置在接头台车的下方。因此,即使配置第2吸引管,由于第1吸引管和第2吸引管夹着接头台车上下地配置,因此能够尽可能地缩短纺纱机械的进深方向的尺寸。
多个纺纱单元各自分别具有牵伸部和气流纺纱部。牵伸部牵伸纤维束。气流纺纱部利用捻回气流给被牵伸部牵伸过的纤维束加捻,由此生成纺纱。牵伸部和气流纺纱部被配置在纺纱单元的上部。上述纺纱机械还具备沿第1方向、并且配置在多个纺纱单元的上部的第3吸引管。第3吸引管吸引并搬送由牵伸部和气流纺纱部产生的纱屑。
由此,能够将第3吸引管配置到由牵伸部和气流纺纱部产生的纱屑的产生场所附近。因此,能够用第3吸引管有效地吸引并搬送由牵伸部和气流纺纱部产生的纱屑。
上述纺纱机械还可以具备支承纺纱单元和接头台车的单元框架。第3吸引管兼作单元框架的结构部件。由此,即使是使进深方向的尺寸结构紧凑的单元框架,也能够将第3吸引管兼作结构部件。因此,即使是进深方向结构紧凑的纺纱机械也能够将单元框架维持在所希望的强度。
上述纺纱机械还可以具备在上下方向加强单元框架的加强部件。由此,即使是进深方向结构紧凑的纺纱机械,也能够用加强部件将单元框架维持在所希望的强度。
纺纱单元还可以具有卷绕由气流纺纱部生成的纺纱、形成卷装的卷绕部。接头台车具有面向由气流纺纱部和卷绕部形成的纱道的第1面,以及设置在与第1面相反一侧的第2面。单元框架具有通到接头台车的第2面的开口部。由此,能够从开口部对接头台车的第2面进行维修保养或者从开口部取出接头台车。因此,为了维修保养接头台车而使纺纱机械整体停止的时间变短,能够提高纺纱机械的工作效率。
接头台车还可以具有第1引导部、第2引导部和接头部。第1引导部在纺纱切断时吸引并引导从气流纺纱部纺出的纺纱的纱端。第2引导部在纺纱切断时吸引并引导卷绕部一侧的纺纱的纱端。接头部将被第1引导部和第2引导部引导来的纺纱的2个纱端接头。由此,在具备利用吸引空气流引导纺纱、用接头装置进行接头的接头台车的纺纱机械中,由于像上述那样配置了吸引管,因此能够尽可能地缩短纺纱机械进深方向的长度。
实用新型的效果:如果采用本实用新型,吸引管没被配置在接头台车背面一侧的空间中。结果,能够尽可能地缩短纺纱机械进深方向的长度。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形态的细纱机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细纱机的剖视图;
图3为细纱机的正面透视图;
图4为细纱机的背面透视图;
图5为变形例的细纱机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形态的细纱机(纺纱机械)。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上游”和“下游”是指纺纱时纱线的行驶方向的上游和下游。
图1所示的作为纺纱机械的细纱机1具备并排设置的多个纺纱单元2。细纱机1具备接头台车(yarnjoining cart)3、落纱台车(doffing cart)4、鼓风箱80、动力箱(motor box)5、单元框架6和棒状部件16。而且,如图2所示,细纱机1还具有第1吸引管17、第2吸引管18和第3吸引管19。
多个纺纱单元2沿细纱机1的长度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即第1方向并排配置在单元框架6上。各纺纱单元2形成分别卷绕了规定长度的纺纱10的卷装45。一个单元框架6上能够安装例如8个纺纱单元2。另外,安装在一个单元框架6上的纺纱单元2的数量没有特别的限制。并且,一个细纱机1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单元框架6。
如图1所示,各纺纱单元2具有从上游往下游依次配置的牵伸部7、纺纱部9、纱线松弛消除部(yarn slack eliminating section)12、卷绕部(windingsection)13作为主要结构。牵伸部7设置在细纱机1的单元框架6的上端附近。牵伸部7牵伸纱条15使其变成纤维束8。纺纱部9通过利用捻回气流给从牵伸部7输送来的纤维束8付与捻的气流纺纱,纺出纺纱10。从纺纱部9纺出的纺纱10经过清纱器52后被送给纱线松弛消除部12,被卷绕部13卷绕,由此形成卷装45。由此,从各纺纱单元2的纺纱部9到卷绕部13沿纺纱单元2的上下方向形成纱道LP(图2)。另外,清纱器52检测纺纱10的粗细有无异常和/或纺纱10中有无包含异物。
纱线松弛消除部12具有给纺纱10付与规定的张力而从纺纱部9拉出的功能,以及当用接头台车3进行接头时使从纺纱部9纺出的纺纱10滞留、消除纺纱10的松弛的功能。纱线松弛消除部12具有使卷绕部13一侧的张力的变动不会传递到纺纱部9一侧的缓冲功能。
如图2所示,卷绕部13具有被围绕支承轴70摆动自由地支承着的摇架臂71和卷绕鼓72。摇架臂71为了卷绕纺纱10而能够旋转地支承筒管48。卷绕鼓72设置在单元框架6的前面、与筒管48或卷装45的外周面接触,以规定的卷绕速度旋转驱动。
接头台车3能够沿第1方向在设置于单元框架6上的第1行驶轨道81上行驶。接头台车3这样构成:当纱线切断时行驶到需要接头的纺纱单元2的位置,使纺纱部9一侧的上纱能够与卷绕部13一侧的下纱接头。虽然图1中只描绘了1台接头台车3,但整个细纱机1设置有多台。如图1及图2所示,各接头台车3具有台车部41、安装在台车部41上的接头装置(接头部的一例)43、吸管(第1引导部的一例)44、吸嘴(第2引导部的一例)46以及吸引空气供给管47(图2)。
台车部41具有面向纱道LP的正面41a、设置在与正面41a相反一侧的背面41b以及在上下连接正面41a和背面41b的上表面41c及下表面41d。正面41a和背面41b在进深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的投影面积相同。上表面41c与下表面41d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面积也相同。
台车部41在第1方向的两端具有沿行驶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的2个行驶轮41e。在台车部41的上部及下部分别设置有一对导辊41f。上部的导辊41f由引导轨41g引导。吸管44围绕水平轴转动,捕捉位于纺纱部9的上纱端,引导到接头装置43。吸嘴46围绕水平轴转动,捕捉位于卷绕部13的下纱端,引导到接头装置43。接头装置43进行上纱与下纱的接头。
吸引空气供给管47将来自第1吸引管17的吸引空气流提供给接头台车3。吸引空气供给管47设置在台车部41的上表面41c上。后述的副吸引管17b从第1吸引管17分支。在副吸引管17b的与各纺纱单元2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开闭器95。吸引空气供给管47开闭该开闭器95。由此,从副吸引管17b分别给接头装置43、吸管44和吸嘴46供给吸引空气流。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落纱台车4能够沿第1方向行驶地配置在纺纱单元2的正面一侧。当纺纱单元2中卷装45变成满卷时,落纱台车4在第2行驶轨道82上行驶到该纺纱单元2,停止在这里。如图1及图2所示,落纱台车4具有台车壳体85。在台车壳体85上设置有吸管88、空筒管供给部件89、以及摇架操作臂90。
台车壳体85具有配置在第1方向两端的2个行驶轮85a。行驶轮85a配置在台车壳体85的下表面的远离纺纱单元2的一侧。因此,落纱台车4在远离纺纱单元2的一侧被第2行驶轨道82引导。台车壳体85的高度比纺纱单元2的高度低。具体为,台车壳体85的高度比纺纱单元2的纱线松弛消除部12的位置稍低。
台车壳体85从上方覆盖设置在单元框架6上的后述卷装载置部21地形成。因此,本实施形态中落纱台车4被配置在细纱机1的最外侧。台车壳体85具有棒状部件16能够通过的剖视凹陷成“C”字形的通过凹陷部。通过凹陷部形成在与纺纱单元2相对的面上、具有除棒状部件16外支承棒状部件16的支承构件96也能通过的大小。
吸管88能够伸缩并且能够摆动地设置在台车壳体85上。吸管88朝纺纱部9前进边吸引边捕捉从纺纱部9送出的纺纱10的上纱端。并且,吸管88边后退边摆动将捕捉到的纺纱10引导到安装在卷绕部13上的筒管48。吸管88的引导动作的范围GL为图2中双点划线表示的范围。空筒管供给部件89转动自由地设置在台车壳体85上,将空的筒管48提供给卷绕部13。摇架操作臂90被摆动自由地安装在台车壳体85上,使卷绕部13的摇架臂71摆动而能够拆下卷装45。
第1吸引管17、第2吸引管18和第3吸引管19被连接在鼓风箱80上。用来使这些第1吸引管17、第2吸引管和第3吸引管19中产生吸引的空气流的未图示的鼓风机搭载在鼓风箱80中。
单元框架6为例如安装有8个纺纱单元2的框形部件。单元框架6具有安装纺纱单元2的主框架20、配置在主框架20的正面一侧的卷装载置部21、踏板22和脚尖收容部23。
主框架20为通过组装钢材而构成的部件。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主框架20的正面上部形成有用来支承纺纱单元2的牵伸部7和纺纱部9的、倾斜的支承部20a。支承部20a的倾斜角度α为例如50°以上、70°以下的角度范围。由此,牵伸部7和纺纱部9比以往的细纱机要更竖起配置。结果,从作业通道到牵伸部7和纺纱部9的距离缩短,变得容易作业者维修保养牵伸部7和纺纱部9。
在主框架20的正面中央部位,凹陷形成有接头台车3行驶的行驶空间20c。接头台车3用的第1行驶轨道81沿第1方向安装在行驶空间20c的下部。
如图4中用双点划线所示,主框架20的背面形成有开口部20b。开口部20b通到接头台车3的背面41b地形成,为能够从主框架20的背面一侧取出接头台车3的大小。具体为,开口部20b比接头台车的台车部41的背面41b大。更详细为,开口部20b比正面41a和背面41b在进深方向的投影面积大。
在开口部20b的第1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加强用的一对加强筋构件20d和梁构件20e。加强筋构件20d从主框架20的上部连接下部,第1方向的端部起的长度为下部的长度比上部的要长。梁构件20e从主框架20的上部向下部的第1方向的端部倾斜地配置。在这一对加强筋构件20d和梁构件20e之间形成开口部20b。加强筋构件20d和梁构件20e是为了防止因设置了开口部20b而使主框架20的强度降低而设置的。
在主框架20背面的开口部20b的侧边,配置有单元电源箱31。在开口部20b的上方配置有单元电源导管(duct)32。单元电源箱和单元电源导管以往配置在接头台车3的后方。
在主框架20的背面下部,形成有作为作业者的踏台而使用的背面踏板20f。背面踏板20f在作业者从背面一侧进行作业时使用。背面踏板20f的高度比细纱机1正面侧的踏板22稍微高地设定。
如图2和图3所示,卷装载置部21为载置在卷绕部13中变成满卷的卷装45的场所。卷装载置部21被以不翻转地载置头部被切断的圆锥台形状的卷装45为目的、凹陷形成为剖视多边形形状。如图1所示,卷装载置部21沿第1方向横跨整个细纱机1全长地配置。卷装载置部21具有例如带式输送机形态的卷装输送部。卷装输送部将载置的卷装45输送到第1方向的一端侧(例如鼓风箱80一侧)或另一端侧。
在卷装载置部21与卷绕部13之间设置有卷装引导部28。卷装引导部28在落纱台车4落纱卷装45时被使用。卷装引导部28将卷绕有纺纱10的卷装45引导到卷装载置部21。卷装引导部28具有顶端从卷绕部13向着卷装载置部21下降的倾斜面28a。
通过在卷绕部13与卷装载置部21之间设置具有这样的倾斜面28a的卷装引导部28,卷绕中的卷装45与配置在卷装载置部21上的卷装45不干涉。因此,卷绕部13能够与载置在卷装载置部21上的卷装45的状况无关地进行卷装45的卷绕作业。因此,能够提高细纱机1的纺纱效率。
踏板22配置在卷装载置部21的作业者通道一侧(图2的左侧面)。踏板22作为作业者维修保养纺纱单元2而使用的踏台使用。踏板22由平坦面构成。在踏板22的上表面配置有落纱台车4行驶的第2行驶轨道82。第2行驶轨道82为较薄厚度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在踏板22的内部配置有用来使给落纱台车4供给电力、进行各种信号的通讯及压缩空气的供给的布线及气动管线软管经过的线缆承载管(cable bear)26。踏板22的远离纺纱单元2的外侧为作业者通道。
如图2所示,脚尖收容部23具有能够收容作业者的鞋子的脚尖部分的空间。脚尖收容部23进入卷装载置部21的下方地形成。通过设置这样的脚尖收容部23,站在踏板22上的作业者能够更靠近纺纱单元2。由此,当作业者进行细纱机1的维修保养等作业时,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棒状部件16具有作为扶手的功能以及作为落纱台车4的引导部件的功能。棒状部件16为例如不锈钢制的管部件,配置在远离纺纱单元2的位置上。由此,在例如对纺纱单元2进行维修保养等作业时,作业者能够将手放在棒状部件16上或者将身体倚靠在棒状部件16上进行作业。因此,即使面向纺纱单元2进行作业,作业者也能够使姿势稳定地进行作业。如图2所示,落纱台车4的引导辊85c与棒状部件16的长度方向的两侧接触。如图1所示,棒状部件16沿第1方向配置。如图2所示,棒状部件16配置在比落纱台车4的吸管88的引导动作的范围GL更远离纺纱单元2的一侧。棒状部件16配置在纱道LP与踏板22之间。这样一来,落纱台车4的引导通过第2行驶轨道82和棒状部件16来进行。通过用棒状部件16引导落纱台车4的上部、用第2行驶轨道82引导落纱台车4的下部,落纱台车4相对于纺纱单元2的位置精度提高。因此,落纱台车4能够从落纱位置进行精度良好的落纱作业。
棒状部件16由沿第1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支承构件96支承。支承构件96例如每4个纺纱单元2地配置。支承构件96被固定在主框架20的正面。支承构件96为壁厚厚的板状构件,内部具有与第2吸引管18连通的吸引通道(未图示)。在吸引通道的顶端例如在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转动自由地安装有作为吸引部的吸引盖96a。当使吸引盖96a转动到打开位置时,能够开放吸引通道,能够吸引纱屑等。由此,能够从吸引盖96a废弃作业者在维修保养作业等中收集到的纱屑等废弃物。
如图1和图3所示,在棒状部件16的下方沿棒状部件16配置有停止操作部29。在支承构件96的顶端下部形成有停止操作部29能够经过的通孔96a。停止操作部29为一端连接有紧急停止按钮30的绳状部件。停止操作部29这样构成:当向远离支承构件96的方向拉拽停止操作部29时,与按压操作紧急停止按钮30时一样地细纱机1紧急停止动作。由此,作业者在细纱机1的正面的话,无论在什么位置都能够迅速地进行细纱机1的紧急停止操作。由于停止操作部29配置在棒状部件16的下方,因此作业者不容易误操作停止操作部29。
如图2、图3及图4所示,第1吸引管17回收接头台车3进行接头作业时产生的纱屑并输送到鼓风箱80。第2吸引管18回收因纺纱10的切断进行的接头作业前后产生的纱屑并输送到鼓风箱80。纱线收集器35连接在第2吸引管18上。纱线收集器35的顶端在纱线松弛消除部12的上方开口,根部连接在第2吸引管18上。纱线收集器35起吸入纺纱10切断时产生的纱屑的吸引口的作用。第3吸引管19回收牵伸部7的牵伸过程中产生的尘埃和浮游纤维、纺纱部9进行纺纱过程中产生的尘埃及纱屑等并输送到鼓风箱80。
以往的第1吸引管和第2吸引管位于接头台车3的后方。因此,作业者不能对接头台车3的背面41b进行作业。本实施形态的第1吸引管17在纺纱单元2的高度方向上配置在比接头台车3的下表面41d低的位置上地配置在主框架20内。第2吸引管18配置在比接头台车3的上表面41c高的位置上地配置在主框架20内。第3吸引管19配置在牵伸部7和纺纱部9的后方地配置在主框架20内。因此,本实施形态中作业者能够对接头台车3的背面41b进行作业。
第1吸引管17、第2吸引管18和第3吸引管19连续地设置在细纱机1的各主框架20中。第1吸引管17上通过连接管17c而连接有副吸引管17b。副吸引管17b两端堵塞地设置在各主框架20上。连接管17c将第1吸引管17和副吸引管17b连通。副吸引管17b设置在第2吸引管18的下方、比接头台车3的上表面41c高的位置上。副吸引管17b按每规定个数的纺纱单元2而设置,本实施形态中每8个纺纱单元2——即每个单元框架6分割而设置。副吸引管17b的两端被堵塞。连接管17c每个单元框架6设置有例如1个。在副吸引管17b的下表面与纺纱单元2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开闭器95。开闭器95与接头台车3的行驶相对应地开闭。由此,给停止在纺纱单元2的接头台车3提供吸引空气流。
第1吸引管17和第2吸引管18的截面为圆形。第1吸引管17和第2吸引管18固定在主框架20中,但不直接与主框架20连接。因此,第1吸引管17和第2吸引管18没有作为主框架20的结构部件的功能。第3吸引管19具有切掉矩形截面的一个拐角的形状的异形五边形截面。第3吸引管19与主框架20连接着,具有作为主框架20的结构部件的功能。因此,第3吸引管19还用于提高主框架20的强度。
这种结构的细纱机1在进行接头台车3的维修保养作业的情况下,使接头台车3停止在最靠近的单元框架6的面向主框架20的开口部20b的位置上。在这种状态下,接头台车3能够原封不动地经过开口部20b而取出。此时,由于接头台车3能够从主框架20的背面一侧取出,因此不会妨碍纺纱单元2的纺纱动作。因此,如果接头台车3的取出作业结束,即使在维修保养作业中也能够继续进行纺纱动作。
在进行纺纱单元2的维修保养作业时,作业者登上踏板22。当作业者登上踏板22时,能够将鞋子的脚尖配置到脚尖收容部23中。由于脚尖收容部23位于卷装载置部21的下方,因此作业者能够尽可能地靠近纺纱单元2。因此,能够提高作业者的作业效率。而且,棒状部件16面向纺纱单元2的正面地沿第1方向配置。因此,作业者能够将手扶在棒状部件16上或者将身体倚靠在棒状部件16上进行维修保养作业。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业者的作业效率。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通过连接管17c将设置在各单元框架6中的副吸引管17b连接在沿细纱机1的整个长度形成的第1吸引管17上。将第1吸引管17和副吸引管17b配置在于纺纱单元2的高度方向上比接头台车3的下表面41d低的位置和比上表面41c高的位置上。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仅说明与上述实施形态不同的结构。
如图5所示,变形例中接头台车103的台车部141的下表面141d用没有台阶的平面构成。第1吸引管117配置在比台车部141的下表面141d低的位置——具体为比行驶轮41e低的位置上。在台车部141的下表面141d上设置有吸引空气供给管147。第1吸引管117为例如矩形截面的管状。第1吸引管117与上述实施形态不同,直接给接头台车103提供吸引用空气流。在第1吸引管117的上表面、与纺纱单元2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开闭器195。开闭器195与接头台车103的行驶相对应地开闭。由此,吸引空气流直接从第1吸引管117提供给停止在纺纱单元2的接头台车103。结果,接头台车103进行了接头作业时产生的纱屑由第1吸引管117直接吸引和搬送。即使在这样的结构中,由于第1吸引管117配置在比接头台车103的下表面141d低的位置上,因此能够尽可能地缩短细纱机1整体的进深方向的长度。
上述实施形态能够如下所述地表现。
作为纺纱机械的细纱机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2、接头台车3和第1吸引管17。多个纺纱单元2沿第1方向排列,从纤维束8生成纺纱10。接头台车3能够沿第1方向行驶,对纺纱单元2进行接头作业。第1吸引管17的至少一部分沿第1方向配置在于纺纱单元2的高度方向上比接头台车3的上表面41c高的位置和比下表面41d低的位置中的至少某一个上。第1吸引管17吸引并搬送接头台车3进行了接头作业时产生的纱屑。在该细纱机1中,第1吸引管17(或117)的至少一部分沿第1方向配置在于纺纱单元2的高度方向上比接头台车3的上表面41c(或141c)高的位置和比下表面41d(或141d)低的位置中的至少某一个上。由此,第1吸引管17(或117)没配置在接头台车3的背面41b(或141d)一侧的空间内。结果,能够尽可能地缩短细纱机1的进深方向的长度。
细纱机1还具有多个副吸引管17b和多个连接管17c。副吸引管17b沿第1方向按多个纺纱单元2中每规定数量的纺纱单元2而设置,并且相对于接头台车3设置在与第1吸引管17相反一侧的位置上。多个连接管17c分别连接第1吸引管17与多个副吸引管17b。接头台车3进行了接头作业时产生的纱屑通过副吸引管17b和连接管17c被搬送到第1吸引管17。由此,第1吸引管17配置在比接头台车3的上表面41c高的位置(或者比下表面41d低的位置)上,副吸引管17b配置在比接头台车3的下表面41d低的位置(或者比上表面41c高的位置)上。即,第1吸引管17和副吸引管17b夹着接头台车3而配置在相互相反侧。结果,能够尽可能地缩短细纱机1的进深方向的长度,而且细纱机1能够有效地吸引和搬送接头台车3进行接头作业时产生的纱屑。
第1吸引管117配置在接头台车103的下表面41d的下方,吸引空气流从第1吸引管117被直接提供给接头台车103。由此,第1吸引管117与接头台车3的距离变短,减少了细纱机1中的吸引空气流的压力损失,细纱机1能够有效地吸引纱屑。
细纱机1还具备沿第1方向配置在纺纱单元2的高度方向上比接头台车3的上表面41c高的位置上的第2吸引管18。第2吸引管18在纱屑产生的位置附近吸引纺纱10切断时产生的纱屑并进行搬送。由此,细纱机1能够在纱屑产生的位置附近吸引纺纱10切断时产生的纱屑。结果,能够尽可能地缩短细纱机1的进深方向的长度。而且,细纱机1能够有效地吸引以及搬送纺纱10切断时产生的纱屑。
细纱机1还具备在纺纱单元2的高度方向上相对于接头台车3与第1吸引管17相反一侧、沿第1方向配置的第2吸引管18。第2吸引管18吸引并搬送纺纱10切断时产生的纱屑。由此,在第1吸引管17(或117)配置在接头台车3(或103)的下方的情况下,第2吸引管18配置在接头台车3(或103)的上方。在第1吸引管17(或117)配置在接头台车3(或103)上方的情况下,第2吸引管配置在接头台车3(或103)的下方。因此,即使配置第2吸引管18,由于第1吸引管17(或117)和第2吸引管18夹着接头台车3而上下地配置,因此能够更尽可能地缩短细纱机1的进深尺寸。
多个纺纱单元2分别具有牵伸部7和纺纱部9。牵伸部7牵伸纤维束8。纺纱部9用捻回气流给被牵伸部7牵伸了的纤维束加捻,通过这样生成纺纱10。牵伸部7和纺纱部9配置在纺纱单元2的上部。细纱机1还具有沿第1方向并且配置在多个纺纱单元2的上部的第3吸引管19。第3吸引管19吸引并搬送牵伸部7和纺纱部9生成的纱屑。
由此,能够将第3吸引管19配置在牵伸部7和纺纱部9产生的纱屑的产生场所附近。因此,能够用第3吸引管19有效地吸引和搬送牵伸部7和纺纱部9产生的纱屑。
细纱机1还具备支承纺纱单元2和接头台车3(或103)的单元框架6。第3吸引管19兼作单元框架6的结构部件。由此,即使是使进深方向的尺寸机构紧凑的单元框架6也能够将第3吸引管19兼用作结构部件。因此,即使是进深方向结构紧凑的细纱机1也能够将单元框架6维持在所希望的强度。
细纱机1还具有作为在上下方向上加强单元框架6的加强部件的加强筋构件20d和梁构件20e。由此,即使是进深方向结构紧凑的细纱机1,也能够用加强筋构件20d和梁构件20e将单元框架6维持在所希望的强度。
纺纱单元2还具有卷绕由纺纱部9生成的纺纱10而形成卷装45的卷绕部13。接头台车3(103)具有面向由纺纱部9和卷绕部13形成的纱道LP的正面41a(或141a)和设置在与正面41a(或141a)相反一侧的背面41b(或141b)。单元框架6具有通到接头台车3(或103)的背面41b(或141b)的开口部20b。由此,能够从开口部20b对接头台车3(或103)的背面41b(或141b)进行维修保养,或者从开口部20b取出接头台车3(或103)。因此,为了维修保养接头台车3(或103)而使整个细纱机1停止的时间变短,能够提高细纱机1的工作效率。
接头台车3(或103)具有吸管44、吸嘴46和接头装置43。吸管44在纺纱10切断时吸引并引导从纺纱部9纺出的纺纱10的纱端。吸嘴46在纺纱10切断时吸引并引导卷绕部13一侧的纺纱10的纱端。接头装置43将由吸管44和吸嘴46引导的纺纱10的2个纱端接头。由此,在具备利用吸引空气流来引导纺纱10、用接头装置43接头的接头台车3(或103)的细纱机1中,由于像上述那样配置了第1吸引管17,因此能够尽可能地缩短细纱机1的进深方向的长度。
虽然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形态,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在不脱离实用新型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种种变更。尤其本说明书中叙述的多个实施形态及变形例能够根据需要而任意组合。
虽然上述实施形态及变形例中从细纱机1的上方向下方形成纱道,但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用于从下方往上方形成纱道的纺纱机械中。
上述实施形态及变形例中,第2吸引管18配置在了接头台车3(或103)的上方、第1吸引管17配置在了接头台车3(或103)的下方。也可以取而代之,将第1吸引管17配置到接头台车3(或103)的上方、将第2吸引管18配置到接头台车3(或103)的下方。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从第2吸引管18对多个纺纱部9的每一个配置吸引管道。
虽然上述实施形态及变形例中,第3吸引管19兼作单元框架6的结构部件,但也可以第1吸引管17和第2吸引管18中的至少一个兼作结构部件。在单元框架6能维持规定强度的情况下,也可以第1吸引管17、第2吸引管18和第3吸引管19都不兼作结构部件。
虽然上述实施形态及变形例中用纱线松弛消除部12从纺纱部9拉出纺纱10,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众所周知的配置有送出辊和夹持辊,用2个旋转的辊夹持纺纱10,从纺纱部9拉出纺纱10的结构取代纱线松弛消除部12。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消除卷绕动作时产生的纺纱10的松弛,也可以在送出辊和夹持辊的下游侧配置纱线松弛消除部12。
上述实施形态及变形例中,将第1吸引管17(或117)配置在了接头台车3(或103)的下方。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在将第2吸引管18配置在接头台车3的下方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第1吸引管17配置到接头台车3(或103)的上方。
上述实施形态及变形例中,将整个第1吸引管17(或117)配置在了接头台车3(或103)的下方。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利用使第1吸引管17的一部分相对单元框架6装卸自由或能够退避的结构,将第1吸引管17的一部分配置在接头台车3的背面41b一侧。此时,通过从单元框架6上拆下配置在接头台车3背面41b一侧的第1吸引管17的一部分或使其退避,能够看见接头台车3的整个背面41b。由此,能够从开口部20b对接头台车3的背面41b进行维修保养,或者从开口部20b取出接头台车3。
工业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够广泛用于具有吸引管的纺纱机械。

Claims (16)

1.一种纺纱机械,具备:
多个纺纱单元,沿第1方向排列,从纤维束生成纺纱;
接头台车,能够沿上述第1方向行驶,用来对上述纺纱单元进行接头作业;以及
第1吸引管,至少一部分沿上述第1方向被配置于在上述纺纱单元的高度方向上比上述接头台车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和比下表面低的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吸引并搬送上述接头台车进行了接头作业时产生的纱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机械,还具备:多个副吸引管,按上述多个纺纱单元中每规定数量的纺纱单元被设置在沿上述第1方向、并且相对于上述接头台车与上述第1吸引管相反一侧的位置上;以及
多个连接管,各自分别连接上述第1吸引管和上述多个副吸引管;
上述接头台车进行了接头作业时产生的纱屑通过上述副吸引管和上述连接管被搬送到上述第1吸引管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机械,上述第1吸引管被配置在上述接头台车的下表面之下;吸引空气流被从上述第1吸引管直接提供给上述接头台车。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械,还具备第2吸引管,该第2吸引管被沿上述第1方向配置于在上述纺纱单元的高度方向上比上述接头台车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在上述纱屑产生的位置附近吸引并搬送上述纺纱切断时产生的纱屑。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械,还具备第2吸引管,该第2吸引管被沿上述第1方向配置于在上述纺纱单元的高度方向上相对于上述接头台车与上述第1吸引管相反的一侧,吸引并搬送上述纺纱切断时产生的纱屑。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械,上述多个纺纱单元各自分别具有:牵伸部,牵伸上述纤维束;以及
气流纺纱部,利用捻回气流给被上述牵伸部牵伸了的上述纤维束加捻,由此生成上述纺纱;
上述牵伸部和上述气流纺纱部被配置在上述纺纱单元的上部;
还具有第3吸引管,该第3吸引管沿上述第1方向且被配置在上述多个纺纱单元的上部,吸引并搬送由上述牵伸部和上述气流纺纱部产生的纱屑。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纺纱机械,上述多个纺纱单元各自分别具有:牵伸部,牵伸上述纤维束;以及
气流纺纱部,利用捻回气流给被上述牵伸部牵伸了的上述纤维束加捻,由此生成上述纺纱;
上述牵伸部和上述气流纺纱部被配置在上述纺纱单元的上部;
还具有第3吸引管,该第3吸引管沿上述第1方向且被配置在上述多个纺纱单元的上部,吸引并搬送由上述牵伸部和上述气流纺纱部产生的纱屑。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纺纱机械,上述多个纺纱单元各自分别具有:牵伸部,牵伸上述纤维束;以及
气流纺纱部,利用捻回气流给被上述牵伸部牵伸了的上述纤维束加捻,由此生成上述纺纱;
上述牵伸部和上述气流纺纱部被配置在上述纺纱单元的上部;
还具有第3吸引管,该第3吸引管沿上述第1方向且被配置在上述多个纺纱单元的上部,吸引并搬送由上述牵伸部和上述气流纺纱部产生的纱屑。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纺纱机械,还具备支承上述纺纱单元和上述接头台车的单元框架;上述第3吸引管兼作上述单元框架的结构部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纺纱机械,还具备在上下方向加强上述单元框架的加强部件。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纺纱机械,上述纺纱单元还具有卷绕由上述气流纺纱部生成的上述纺纱、形成卷装的卷绕部;
上述接头台车具有面向由上述气流纺纱部和上述卷绕部形成的纱道的第1面,以及设置在与上述第1面相反一侧的第2面;
上述单元框架具有通到上述接头台车的上述第2面的开口部。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纺纱机械,上述纺纱单元还具有卷绕由上述气流纺纱部生成的上述纺纱、形成卷装的卷绕部;
上述接头台车具有面向由上述气流纺纱部和上述卷绕部形成的纱道的第1面,以及设置在与上述第1面相反一侧的第2面;
上述单元框架具有通到上述接头台车的上述第2面的开口部。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纺纱机械,上述接头台车具有:
第1引导部,在上述纺纱切断时吸引并引导从上述气流纺纱部纺出的上述纺纱的纱端;
第2引导部,在上述纺纱切断时吸引并引导上述卷绕部一侧的上述纺纱的纱端;以及
接头部,将被上述第1引导部和上述第2引导部引导的上述纺纱的2个纱端接头。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纺纱机械,上述接头台车具有:
第1引导部,在上述纺纱切断时吸引并引导从上述气流纺纱部纺出的上述纺纱的纱端;
第2引导部,在上述纺纱切断时吸引并引导上述卷绕部一侧的上述纺纱的纱端;以及
接头部,将被上述第1引导部和上述第2引导部引导的上述纺纱的2个纱端接头。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纺纱机械,上述接头台车具有:
第1引导部,在上述纺纱切断时吸引并引导从上述气流纺纱部纺出的上述纺纱的纱端;
第2引导部,在上述纺纱切断时吸引并引导上述卷绕部一侧的上述纺纱的纱端;以及
接头部,将被上述第1引导部和上述第2引导部引导的上述纺纱的2个纱端接头。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纺纱机械,上述接头台车具有:
第1引导部,在上述纺纱切断时吸引并引导从上述气流纺纱部纺出的上述纺纱的纱端;
第2引导部,在上述纺纱切断时吸引并引导上述卷绕部一侧的上述纺纱的纱端;以及
接头部,将被上述第1引导部和上述第2引导部引导的上述纺纱的2个纱端接头。 
CN2011203305728U 2010-09-10 2011-09-05 纺纱机械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0119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02658A JP2012057274A (ja) 2010-09-10 2010-09-10 紡績機
JP202658/2010 2010-09-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401191U true CN202401191U (zh) 2012-08-29

Family

ID=45942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330572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01191U (zh) 2010-09-10 2011-09-05 纺纱机械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057274A (zh)
CN (1) CN20240119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55211A (zh) * 2015-11-11 2017-08-18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筒管供给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26980A (ja) 2017-08-02 2019-02-21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空気紡績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55211A (zh) * 2015-11-11 2017-08-18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筒管供给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57274A (ja) 2012-03-22
CN102418173A (zh) 2012-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95175B (zh) 纱线卷绕单元、纱线卷绕机及摇架装置
CN103787150A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CN103010849A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CN202401191U (zh) 纺纱机械
CN103014956B (zh) 纱线处理装置、纺纱单元以及纺纱机
CN202401190U (zh) 纺纱机械
CN103014962A (zh) 纺纱机
CN202323190U (zh) 纺纱机械
CN117107406A (zh) 一种环锭纺细纱纺纱过程中断纱的处理装置
CN202245548U (zh) 纺纱机械
CN103014952A (zh) 牵伸装置及纺纱机械
CN102418173B (zh) 纺纱机械
JP2014009052A (ja) 繊維機械
CN105568453B (zh) 导纱器、芯纱供给装置及纺纱机械
EP3153613A1 (en) Drafting device, spinning machine, and method of spinning technical field
CN1205102C (zh) 用于长丝卷曲变形和卷绕的卷曲变形机
CN103485010A (zh) 纺纱机
CN105274664B (zh) 芯纱供给单元、芯纱供给装置、纺纱机及芯纱供给方法
CN112921454A (zh) 一种加捻卷绕分离式环锭纺纱***
CN105274677A (zh) 芯纱供给单元、芯纱供给装置及纺纱机
JP2021110062A (ja) ドラフト装置、紡績機、紡績方法及びドラフトローラ
CN103484989B (zh) 纺纱机
CN215666132U (zh) 卡合部件和卷取装置
JP3341726B2 (ja) 紡績装置
CN209098881U (zh) 纺纱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29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