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66132U - 卡合部件和卷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卡合部件和卷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66132U
CN215666132U CN202121810741.8U CN202121810741U CN215666132U CN 215666132 U CN215666132 U CN 215666132U CN 202121810741 U CN202121810741 U CN 202121810741U CN 215666132 U CN215666132 U CN 2156661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engaging
engaging portion
winding
handle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1074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林洋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661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661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 Snaps, Bayonet Connections, Set Pins, And Snap Rings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卡合部件及卷取装置。限位件(31)安装于将细纱卷绕成卷装的卷取装置所设有的轴部件。限位件(31)具备卡合部(32)、第1把手(35)、第2把手(36)、第1连结部(33)和第2连结部(34)。卡合部(32)为弯曲形状。第1连结部(33)和第2连结部(34)沿第2方向延伸,且将卡合部(32)与第1把手(35)和第2把手(36)连结起来。

Description

卡合部件和卷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卡合部件和卷取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纤维机械,例如,在日本特开2015-78037号公报中公开有如下结构:具备用于将纱线卷绕于由卷装保持部保持的筒管而形成卷装的卷取装置。
该卷取装置具备:将筒管或者卷装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卷装保持部、与卷装接触而使该卷装旋转的接触罗拉、以及切换部,该切换部具有使卷装保持部以转动轴线为中心转动的驱动部,该切换部使卷装保持部离开卷装。此外,在卷取装置的周边设有用于固定卷取装置的框架、用于搬运完成卷绕的卷装的输送机。
在这样的卷取装置中,切换部利用螺母、定位环等固定件来安装。在维修时,从卷取装置上卸下切换部。但是,由于在卷取装置的周边设有用于固定卷取装置的框架、用于搬运卷装的输送机,因此,没有用于拆卸将切换部固定的螺母、定位环等固定件的空间。因此,以往,为了卸下切换部而将卷取装置整个卸下,期望维修时间的缩短和维修的简单化。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使切换部的拆装容易进行。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卡合部件安装于将细纱卷绕成卷装的卷取装置所具有的轴部件,该卡合部件具备:卡合部,其具有在第1方向上至少局部弯曲的弯曲形状,且沿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延伸;把手部,其设于在第2方向上与卡合部分离开的位置;和一对连结部,它们沿第2方向延伸,且将卡合部和把手部连结起来。并且,卡合部、把手部、连结部中至少一者由弹性部件形成。
该结构的情况下,卡合部件设有把手部,因此,不使用工具就能够进行卡合部件向卷取装置的拆装。
卡合部、把手部、连结部也可以由一根线状部件形成。采用该结构,不需要将各部分连接的加工,因此,能够进一步实现卡合部件的制造成本的降低。
在卡合部件中,也可以是:把手部沿与第1方向和第2方向均正交的第3方向延伸。由此,在向卷取装置拆装卡合部件时,能够使作业者的把持把手部的手指等在第3方向上位于与切换部相反一侧。
在卡合部件中,也可以是:卡合部的弯曲形状为圆形状。由此,能够增大与安装切换部的轴部件间的接触面积,能够使卡合部件不容易脱落。
在卡合部件中,也可以是:连结部具有与卡合部的一端部连接的第1连结部和与卡合部的另一端部连接的第2连结部,从与第1方向和第2方向均正交的第3方向观察时,第1连结部和第2连结部形成有交点。由此,能够通过使把手部向接近的方向移动来使卡合部的内径变化,能够从第3方向将卡合部件安装于轴部件。
在卡合部件中,也可以是:交点形成于在第2方向上与卡合部分离开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在卡合部件安装于轴部时第1连结部和第2连结部同卡合部的端部彼此重叠。因此,能够将卡合部件稳定地安装于轴部。
也可以是,卡合部的两端在第2方向上分离开的。由此,能够防止在卡合部件安装于轴部时卡合部的端部彼此重叠。因此,能够将卡合部件稳定地安装于轴部。
在卡合部件中,也可以是:把手部具有与第1连结部连接的第1把手部和与第2连结部连接的第2把手部,第1把手部和第2把手部各自的局部为圆弧状,第1把手部的端部和第2把手部的端部位于第1方向上的一侧。由此,能够增大第1把手部和第2把手部与作业者的手指间的接触面积。并且,使第1把手部的端部和第2把手部的端部在第1方向上位于同侧,从而能够简化卡合部件的制造工序,能够廉价地进行制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卡合部件安装于将细纱卷绕成卷装的卷取装置所具有的轴部件,该卡合部件具备:卡合部,其在由第1方向和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具有弯曲形状;第1把手部和第2把手部,它们设于在第2方向上与卡合部分离开的位置;第1连结部,其连接于卡合部的一端部与第1把手部;和第2连结部,其连接于卡合部的另一端部与第2把手部,卡合部、把手部、连结部中至少一者由弹性部件形成,卡合部、第1把手部、第2把手部、第1连结部、第2连结部由一根线状部件形成,第1把手部和第2把手部向与第1方向和第2方向均正交的第3方向延伸,卡合部的两端在第2方向上是分离开的,从第3方向观察时,第1连结部和第2连结部形成有交点,交点形成于在第2方向上与卡合部分离开的位置。
能够通过使第1把手部和第2把手部向接近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卡合部的端部向分离开的方向移动。由此,不使用工具就能够进行卡合部件向卷取装置的拆装。此外,卡合部的端部是分离开的,并且交点形成于在第2方向上与卡合部分离开的位置,从而能够将卡合部件稳定地安装于轴部。
卷取装置也可以是:具备卷取部,卷取部具有上述卡合部件,卷取部具有:轴部件,其具有设于一端侧并供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和设于另一端侧的支承部;切换部,其在轴部件上在被卡合部和支承部之间回旋,连结部的在第2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在轴部件的径向上从被卡合部到所述被卡合部附近的切换部的端部这段长度。由此,把手部位于切换部的外侧,因此,卡合部件的拆装能够容易地进行,能够简单地进行切换部向轴部件的拆装。
也可以是:被卡合部形成有槽,槽在与第1方向和第2方向均正交的第3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卡合部形成为呈由规定的半径形成的圆形状的截面地延伸,槽在第3方向上具有大于或等于卡合部的半径的2倍的长度,并且在由第1方向和第2方向形成的平面具有半径以上且半径的1.5倍以下的深度。由此,能够以壁面成为卡合部切线的方式与卡合部接触。因此,即使切换部沿第3方向移动,与卡合部抵接,也能够防止卡合部向从槽脱落的方向移动。因而,能够将卡合部件稳定地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纺纱机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纺纱机的纺纱单元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纺纱机的主要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纺纱机所包含的卷取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卷取时的卷取装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a是第1实施方式的限位件的俯视图。
图6b是第1实施方式的限位件的侧视图。
图7是安装有限位件的旋转连杆的剖视图。
图8是安装有限位件31的状态下的第1切换部60的局部放大图。
图9a是第2实施方式的限位件的立体图。
图9b是第2实施方式的限位件的俯视图。
图10是第3实施方式的限位件的俯视图。
图11是安装有限位件31b的状态下的第1切换部60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附图的尺寸比例并非一定与说明对象一致。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上游”和“下游”是指纺纱时细纱10的行进方向的上游和下游。
图1所示,纺纱机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2、接纱台车3、落纱台车、第1端侧框架4和第2端侧框架5。多个纺纱单元2排列成一列。各纺纱单元2生成细纱10并使其卷绕成卷装45。在图1中,图示为纺纱机1卷绕筒子状的卷取卷装45。在某纺纱单元2中细纱10被切断或者因为什么原因细纱10断掉的情况下,接纱台车3在该纺纱单元2进行接纱动作。在某纺纱单元2中,卷装45成为满卷的情况下,落纱台车更换卷装45,向该纺纱单元2供给新的筒管48。在第1端侧框架4中收纳有回收在纺纱单元2产生的纤维屑和线头等的回收装置等。
在第2端侧框架5中收纳有:调整要向纺纱机1的各部分供给的压缩空气(空气)的气压并将空气供给向各部分的空气供给部和用于向纺纱单元2的各部分供给动力的驱动马达等。在第2端侧框架5上设有机台控制装置和触摸屏(未图示)。机台控制装置对纺纱机1的各部分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触摸屏能够显示纺纱单元2的与设定内容和/或与状态相关的信息等。操作者能够使用触摸屏上显示的按钮来进行适当的操作,从而进行纺纱单元2的设定作业。
如图1及图2所示,各纺纱单元2中,从细纱10的行进方向的上游侧起按顺序具备牵伸装置7、气流纺纱装置9、清纱器52、张力传感器、纱线存留装置12、上蜡装置和卷取装置13。针对每规定数量的纺纱单元2设有单元控制器30,来控制纺纱单元2的动作。
牵伸装置7牵伸纤维束(棉条)8。牵伸装置7中,从纤维束8的行进方向的上游侧起按顺序具有后罗拉对16、第三罗拉对17、中罗拉对19、和前罗拉对20。各罗拉对16、17、19和20具有下罗拉和上罗拉。下罗拉由设于第2端侧框架5的驱动马达或者设于各纺纱单元2的驱动马达驱动旋转。针对中罗拉对19的上罗拉设有龙带18。在中罗拉对19的下罗拉设有龙带18。
气流纺纱装置9利用回旋气流对被牵伸装置7牵伸过的纤维束8加捻而生成细纱10。更详细而言,气流纺纱装置9具有纺纱室、纤维引导部、回旋气流产生喷嘴和中空引导轴体(未图示)。纤维引导部将从上游侧的牵伸装置7供给来的纤维束8向纺纱室内引导。回旋气流产生喷嘴配置在纤维束8的行进路径四周。从回旋气流产生喷嘴喷射空气,从而在纺纱室内产生回旋气流。由于该回旋气流,构成纤维束8的多个纤维的各纤维端翻转而进行回旋。中空引导轴体将细纱10从纺纱室内向气流纺纱装置9的外部引导。
清纱器52监视在气流纺纱装置9与纱线存留装置12之间行进的细纱10的信息,并基于监视得到的信息来检测有无纱疵。清纱器52在检测到纱疵的情况下,向单元控制器30发送检出纱疵信号。作为纱疵,清纱器52例如检测细纱10的粗细异常和/或在细纱10中含有的异物。清纱器52也检测断纱等。张力传感器检测在气流纺纱装置9与纱线存留装置12之间行进的细纱10的张力,并向单元控制器30发送张力检测信号。在基于清纱器52和/或张力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单元控制器30判断为有异常的情况下,在纺纱单元2将细纱10切断。具体而言,停止向气流纺纱装置9的空气供给,中断细纱10的生成,由此,将细纱10切断。或者,也可以利用另外设置的刀具将细纱10切断。
上蜡装置在纱线存留装置12与卷取装置13之间对细纱10上蜡。
纱线存留装置12在气流纺纱装置9与卷取装置13之间存留细纱10。纱线存留装置12具备纱线存留罗拉21,通过使细纱10卷绕于在纱线存留罗拉21的外周面来存留细纱10。纱线存留装置12具有下述功能:从气流纺纱装置9稳定地拉出细纱10;在利用接纱台车3进行接纱动作时等,使从气流纺纱装置9送出的细纱10滞留,防止细纱10松弛;以及防止比纱线存留装置12靠下游侧的细纱10的张力变动传递到气流纺纱装置9。
在某纺纱单元2细纱10被切断或者因什么原因细纱10断掉的情况下,接纱台车3行进至该纺纱单元2,进行接纱动作。接纱台车3具有接纱装置43、吸管44和吸嘴46。吸管44被支承轴支承为能够转动,捕捉来自气流纺纱装置9的细纱10并将其向接纱装置43引导。吸嘴46被支承轴支承为能够转动,捕捉来自卷取装置13的细纱10并将其向接纱装置43引导。接纱装置43进行被引导来的细纱10之间的接纱。接纱装置43是使用压缩空气的捻接器或者对细纱10以机械方式接起来的打结器等。
接纱台车3进行接纱动作时,使卷装45沿卷曲方向反方向旋转(反转)。此时,利用后述的第1切换部60和第2切换部80使摇架臂71移动,以使卷装45与卷取筒91分离开,利用设于接纱台车3的反转用罗拉(未图示)使卷装45反转。
卷取装置13将细纱10卷绕于筒管48而形成卷装45。卷取装置13具有摇架臂71、卷取筒91和横动引导件95。摇架臂71将筒管48支承为能够旋转。摇架臂71被支承轴70支承为能够摆动,使筒管48的表面或者卷装45的表面以适当的压力与卷取筒91的表面接触。设于第2端侧框架5的驱动马达(未图示)将多个纺纱单元2的卷取筒91一齐驱动。由此,在各纺纱单元2中,使筒管48或者卷装45向卷取方向旋转。各纺纱单元2的横动引导件95设于多个纺纱单元2共用的轴体。第2端侧框架5的驱动马达将轴沿卷取筒91的旋转轴线方向往复驱动,从而横动引导件95使细纱10相对于旋转的筒管48或者卷装45以规定幅度横动。
使用图4及图5对卷取装置13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卷取装置13具备摇架臂71、第1切换部60(驱动部)、第2切换部80、卷取筒91、横动引导件95和单元控制器30(参照图3)。在图4中,图示出纺纱机1卷绕锥形的卷装45。卷取装置13使第1切换部60和第2切换部80工作,从而使摇架臂71移动到分别预先设定的第1位置和第2位置。
另外,在以下的记载中,有时基于图5所示那样的状态的摇架臂71的上下关系,在各部分的位置关系的说明中使用包含“上”、“下”的概念的语句。另外,在各部分的位置关系的说明中使用包含“前”、“后”的概念的语句的情况下,以纺纱机1的正面侧(图5的左侧)为“前”,以纺纱机1的背面侧(图5的右侧)为“后”。另外,在图5所示的摇架臂71的侧视图中,省略了近前侧的夹持臂75a的图示。
如图4及图5所示,摇架臂71是将卷装45保持为能够旋转的部分,具有被固定于框架6的固定部73和能够相对于固定部73向前后转动的转动部75。
固定部73是固定于框架6的部分,框架6位于卷取筒91的下方。具体而言,固定部73在固定部73上设有的螺纹固定部73a处螺纹固定于框架6。
在固定部73的向下方延伸的下部固定部73b的下端,设有一对旋转连杆73d。一对旋转连杆73d夹着下部固定部73b地被在厚度方向(纺纱单元2的配置方向)上贯穿的旋转轴73c连结。一个旋转连杆73d具有支承部60a和供将在后面详述的第1切换部60的下端安装的轴部件74。第1切换部60被支承部60a与后述的限位件夹着地安装于轴部件74。另一个旋转连杆73d也同样地具有轴部件74,与将在后面详述的第2切换部80所包含的单向驱动缸81的活塞杆82的末端82a连结。下部固定部73b的上端与单向驱动缸81的壳体的上端81a连结。
转动部75是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部73绕支承轴70转动的部分。转动部75具有主体部75f和两根夹持臂(夹持臂75a和夹持臂75b)。
主体部75f被设为能够相对于固定在固定部73上的支承轴70转动。换言之,主体部75f被设为能够相对于框架6转动。将在后面详述的第1切换部60的活塞杆61的末端61a通过螺母等固定件连结于主体部75f的后端部75g。
第1切换部60是使摇架臂71的保持卷装45的转动部75与卷取筒91适当地接触的机构。第1切换部60由双向气动缸构成,如图4所示,具备活塞杆61、固定于该活塞杆61的活塞62、接压口63、反压口64和升降口68来作为主要结构。
对于第1切换部60,从接压口63和反压口64向该第1切换部60所具备的壳体内供给空气。当向接压口63和反压口64供给的空气的气压存在压力差时,空气推动活塞62而驱动活塞杆61。当活塞杆61被推向上方时,主体部75f的后端部75g被抬起,转动部75以支承轴70为中心向纺纱单元2的正面侧(图5的左方向)转动,卷装45向与卷取筒91分离开的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当活塞杆61被推向下方时,主体部75f的后端部75g被拉向下方,摇架臂71以支承轴70为中心向纺纱单元2的背面侧(图5的右方向)转动。由此,卷装45被按压于卷取筒91。接压口63与设于风箱4内的接压用压缩空气源65连接。反压口64经由减压阀67而与接压用压缩空气源65。
另外,第1切换部60使摇架臂71从向卷装45卷绕细纱10的位置即卷取位置向离开卷取位置的位置即第1位置移动。换言之,第1切换部60使卷装45的位置从卷取位置向第1位置移动。
从升降口68向该第1切换部60所具备的壳体内供给压缩空气。升降口68与第1压缩空气源69连接。除反压口64之外另外设置升降口68,用以使活塞杆61稍微向上方移动。在升降口68与第1压缩空气源69之间配置有电磁阀(未图示),由单元控制器30控制是否向升降口68供给压缩空气。
当将压缩空气供给向升降口68时,活塞杆61稍微被推向上方,主体部75f的后端部75g被稍微抬起。夹持臂75a与夹持臂75b以支承轴70为中心向纺纱单元2的正面侧稍微转动,使卷装45与卷取筒91稍微分离开。这样的摇架臂71的移动在对细纱10的卷取速度进行微调节、调节纱线存留装置12的细纱10的存留量时使用。另外,在由第1切换部60使摇架臂71从卷取位置移动到了第1位置时,维持横动引导件95与细纱10之间的卡合。即,在由横动引导件95使细纱10横动的状态下,将细纱10卷绕成卷装45。
第2切换部80使摇架臂71从卷取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第2位置是比上述第1位置远离卷取位置的位置。换言之,第2切换部80使卷装45的位置从卷取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如图4所示,第2切换部80具有:使摇架臂71的位置从卷取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的单向驱动缸81和使摇架臂71的位置从第2位置向卷取位置移动的弹簧84。单向驱动缸81具备活塞杆82、固定于该活塞杆82的活塞83和口86来作为主要结构。在口86与第2压缩空气源89之间配置有电磁阀(未图示),由单元控制器30控制是否向口86供给气压。
从口86向单向驱动缸81所具备的壳体内供给空气。当向口86供给压缩空气而活塞杆82被拽入壳体时,轴部件74绕旋转轴73c旋转。随之,由轴部件74将第1切换部60的壳体的下端上推。由此,第1切换部60整体被以比较大的行程向上方上推。结果,主体部75f的后端部75g被以比较大的行程抬起。夹持臂75a和夹持臂75b以支承轴70为中心向纺纱单元2的正面侧(图5的左方向)较大幅度地转动,使卷装45与卷取筒91较大幅度地分离开。
这样的摇架臂71(卷装45)的由第2切换部80驱动的移动在断纱时和/或要利用接纱装置43进行接纱动作时使用。另外,在由第2切换部80使摇架臂71从卷取位置移动到了第2位置时,横动引导件95与细纱10之间的卡合被解除。即,不再由横动引导件95使细纱10横动,因此,在卷装45形成条形卷绕。
接着,使用图6a~图8对第1实施方式的限位件(卡合部件)31进行说明。图6a及图6b是限位件31的安装于轴部件74之前的状态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图7是安装有限位件31的轴部件74的剖视图。图8是安装有限位件31的状态下的第1切换部60的局部放大图。将图6a中的上下方向记作第1方向,左右方向记作第2方向,与第1方向和第2方向均正交的方向记作第3方向。
限位件31具有:与轴部件74的外周卡合的圆形的卡合部32、与卡合部32的一端部连接的第1连结部(连结部)33、与卡合部32的另一端部连接的第2连结部(连结部)34、与第1连结部33连接且供作业者按压的第1把手(把手部)35、和与第2连结部34连接且供作业者按压的第2把手(把手部)36。限位件31是整体为弹性部件的一根由SW-C构成的直径L2为1.2mm的金属线材弯曲加工而形成的。由此,能够不需要将各部连接的加工。其中,限位件31也可以是L2为1.2mm以外的值。另外,也可以由SW-C以外的材质构成。另外,作为其他例子,也可以不是整个限位件31都由弹性部件形成。使形成限位件31的至少一部分部件弹性变形,就能够进行拆装和使卡合部32向轴部件74卡合。即,也可以在限位件31的局部使用刚性高的物质。
如图6a所示,卡合部32形成为在由第1方向和第2方向构成的平面具有内径L1。并且,卡合部32形成为呈直径L2(=半径R×2)的圆形状地延伸。即如图7所示,卡合部32形成为在由第1方向和第3方向构成的平面上具有直径L2的截面。卡合部32沿第1方向和第2方向延伸并且弯曲,从而从第3方向观察时形成圆形状。
从第3方向观察时,第1连结部33和第2连结部34的局部交叉(交点Q)。当由作业者将第1把手35和第2把手36沿第1方向朝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按压时,限位件31的局部(弹性部件)变形。由此,卡合部32沿径向扩张,限位件31的局部变形时的卡合部32的内径变为大于内径L1和轴部件74的靠第3方向侧的端部的外径L3。另外,当作业者对第1把手35和第2把手36的按压消除时,由于限位件31的发生了变形的局部的弹力而想要恢复为图6a所示的原来状态。
第1把手35以第1把手35的端部37在第1方向上靠近第2把手36的方式向第2方向和第3方向弯曲。第2把手36以第2把手的端部37在第1方向上远离第1把手35的方式向第2方向和第3方向弯曲。像这样第1把手35和第2把手36为圆形状,因此,能够增大与作业者的手指间的接触面积,方便按压第1把手35和第2把手36。另外,采用向同一方向弯曲的构造,能够使形成第1把手35和第2把手36时的加工单一,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其中,圆形状包含局部具有圆弧状的带圆角的形状。
如图7所示,卡合部32安装于在轴部件74的外周形成的槽(被卡合部)38。图7中的槽38的在第1方向上的深度大于或等于卡合部32的半径R。另外,槽38的深度小于或等于卡合部32的半径R的1.5倍。卡合部32的内径L1小于或等于槽38的底部的外径L4。并且,槽38的在第3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卡合部32的直径L2。因此,即使卡合部32的截面是半径R的圆形状,卡合部32也能够与槽38的壁部平行地抵接。即,例如能够成为卡合部32的位于图7中的第1方向上侧(图7的上侧)的部分的位于下侧的半圆与槽38的壁部不接触的结构。因此,即使第1切换部60与卡合部32抵接,也能够防止卡合部32向脱离槽38的方向移动。因而,能够稳定地安装限位件31。
利用图4及图8说明向轴部件74安装第1切换部60时限位件31的安装方法。首先,向轴部件74安装第1切换部60。此时,推第1切换部60直至第1切换部60与支承部60a抵接。即,安装为第1切换部60比形成于轴部件74的槽38在第3方向上靠内侧。
接着,由作业者按压第1把手35和第2把手36,在卡合部32的内径成为变大的内径的状态下,从第3方向导入到轴部件74。导入后,解除作业者对第1把手35和第2把手36的按压,于是,卡合部32想要恢复为原来状态。但是,在卡合部32与槽38的底部抵接或与槽38的外侧的端部抵接的状态下,卡合部32的内径大于原来状态下的内径L1。因此,弹力向卡合部32的内径方向施力,卡合部32稳定地安装于轴部件74。
另外,第1把手35和第2把手36在安装于图8所示轴部件74时位于比第1切换部60的下端靠外侧的位置。即,第1连结部33和第2连结部34的在图6a中从卡合部32的端部到第1把手35和第2把手36的第2方向上的长度大于轴部件74的在径向上的从槽38到第1切换部60的端部的最短长度。即,连结部的在第2方向上的长度大于轴部件的在径向上的从被卡合部到被卡合部附近的切换部的端部的长度。如图4所示,第1切换部60的下端位于比框架6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在进行限位件31的安装作业时,作业者从框架6的前侧越过框架6的上部地伸手来进行作业。此时,由于第1把手35和第2把手36位于比第1切换部60的下端靠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作业者的按压第1把手35和第2把手36的手指与第1切换部60相干扰。因此,即使是限位件31在作业空间少的地方的拆装作业也能够容易地进行。
第1连结部33和第2连结部34的交点Q位于沿第2方向离开卡合部32的位置。并且,与卡合部32的端部也分离开。因此,能够防止卡合部32的端部、第1连结部33与第2连结部34在第2方向上重叠。由此,能够防止槽38的在第3方向上的长度变大,并且能够稳定地安装卡合部32。在卡合部32的端部重叠的情况下,需要使槽38的在第3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2×L2。但是,例如槽38的长度为2×L2的情况下,在卡合部32的除了端部以外的部位,卡合部32的直径L2小于槽38的长度即2×L2。因此,无法将卡合部32稳定地安装于轴部件74。另外,卡合部32的端部不重叠还能够增加与槽38的壁面间的接触面积。因此,使第1连结部33和第2连结部34的交点Q位于沿第2方向离开卡合部32的位置,且使卡合部32的端部分离开,从而能够将卡合部32稳定地安装于轴部件74。
接着,使用图9a及图9b对第2实施方式的限位件(卡合部件)31a进行说明。其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图9a及图9b是限位件31a的向轴部件74安装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和俯视图。
限位件31a具有:弯曲形状的一对卡合部32、第1连结部33和第2连结部34、将第1连结部33和第2连结部34连结起来且供作业者把持的第3把手(把手部)39、设于卡合部32的与第1连结部33和第2连结部34相反一侧的一对导入部40。一对卡合部32与一对导入部40设于由第1方向和第2方向构成的同一平面。
第3把手39向第3方向延伸。因此,作业者能够通过把持第3把手39来实施限位件31a的拆装作业。导入部40随着在第2方向上远离卡合部32而与它分离开。即,一对导入部40设为朝向沿第2方向离开卡合部32的方向张开。另外,一对卡合部32的靠导入部40侧以相对于第1方向与一对导入部40对称的方式倾斜。即,一对卡合部32设为朝向离开导入部40的方向张开。
由于是这样的结构,因此,若由作业者把持第3把手39的状态下将限位件31a从一对导入部40之间朝向轴部件74的槽38推进去,则沿着导入部40的倾斜方向,一对卡合部32在第1方向上分离开。若将限位件31a进一步推向槽38,则一对导入部40的与张开侧相反一侧的端部的分开距离变得与槽38的底部的外径L4或者轴部件74的第3方向侧的端部的外径L3相等。此时若再进一步将限位件31a推向槽38,则能够使轴部件74位于一对卡合部32之间。
要将限位件31a从轴部件74卸下时,在作业者把持第3把手39的状态下,使限位件31a相对于第3把手39向与导入部40相反一侧移动。由此,一对卡合部32沿卡合部32的倾斜方向分离开,因此,能够将限位件31a从轴部件74卸下。
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第2实施方式的第3把手39并非位于比第1切换部60的下端靠外侧的位置,而是从第3方向观察时局部与第1切换部60的下端重合。这是因为:第3把手39沿第3方向延伸,因此,即使作业者把持第3把手39,作业者的手指也不会与第1切换部60的下端接触。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使第3把手39位于比第1切换部60的下端靠外侧的位置。这样,能够在离开第1切换部60的位置进行限位件31a的拆装作业,因此,安全性更高。
接着,使用图10及图11对第3实施方式的限位件(卡合部件)31b进行说明。其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0是限位件31b的向轴部件74安装前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1是安装有限位件31b的状态下的第1切换部60的局部放大图。
限位件31b具有:沿第2方向延伸的直线形状的第1卡合部32a、在第2方向上弯曲的弯曲形状的第2卡合部32b、与第1卡合部32a的一端部连接的第1连结部33、与第2卡合部32b的一端部连接的第2连结部34、将第1连结部33和第2连结部34连结起来且供作业者把持的第3把手(把手部)39a、与第1卡合部32a的另一端部连接的第1导入部40a、与第2卡合部32b的另一端部连接的第2导入部40b。第1卡合部32a、第2卡合部32b、第1导入部40a和第2导入部40b设于由第1方向和第2方向构成的同一平面。
第1导入部40a是与第1卡合部32a的延长方向即第2方向平行的直线形状。第2导入部40b沿与第1导入部40a交叉的方向延伸。即,第1导入部40a与第2导入部40b设为朝向离开第1卡合部32a和第2卡合部32b的方向张开。
与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不同,第3实施方式的轴部件74并未形成槽38,而是由在前表面形成槽38的第1方向和第2方向构成的平面,形成有贯通孔38a。
由于是这样的结构,因此,若由作业者把持第3把手39a的状态下将限位件31b以第1导入部40a***贯通孔38a的状态朝向轴部件74的贯通孔38a推进去,则沿着第2导入部40b的倾斜方向,第2卡合部32b与第1卡合部32a分离开。若将限位件31b进一步推向贯通孔38a,则能够使轴部件74位于第1卡合部32a和第2卡合部32b之间。
要将限位件31b从轴部件74卸下时,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作业者把持第3把手39a的状态下使限位件31b相对于第3把手39a向与第1导入部40a和第2导入部40b相反一侧移动,从而能够卸下限位件31b。
与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不同,第3实施方式的限位件31b在限位件31b安装于轴部件74时不需要弹力一定向朝向轴部件74侧去的方向施力。这是因为:限位件31b相对于轴部件74的在第3方向上的位置被贯通孔38a与第1卡合部32a限定。弹力只要起到不会因为第1切换部60等的振动而第2卡合部32b与第1卡合部32a分离开的程度的作用即可。
第3实施方式的第3把手39a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第3把手39a整体都没有位于比第1切换部60的下端靠外侧,从第3方向观察时第3把手39a的局部与第1切换部60的下端重合。这是因为:第3把手39a为弯曲形状,因此,作业者的手指能够从侧方(第3方向)钩住。在向轴部件74安装限位件31b时,把持第3把手39a直到将第1导入部40a***贯通孔38a,之后,向前推第3把手39a的外侧即可。要将限位件31b从轴部件74卸下时,用手指钩住第3把手39a的弯曲部分并拉动即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使第3把手39a位于比第1切换部60的下端靠外侧的位置。这样,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把持第3把手39a的状态下进行安装和拆卸作业。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牵伸装置7具备后罗拉对16、第三罗拉对17、中罗拉对19和前罗拉对20的形态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前罗拉对(配置在纤维束8的搬运路径上最接近气流纺纱装置9的位置处的罗拉对)也可以构成为其他装置的局部。例如,也可以是:纺纱单元2具备将被牵伸装置7牵伸的纤维束8供给向气流纺纱装置9的供给装置,前罗拉对20包含在供给装置的局部中。前罗拉对20可以被牵伸纤维束8的牵伸装置7或者将纤维束8供给向气流纺纱装置9的供给装置所包含,也可以不被其他装置所包含,而是单独地设置。
也可以设置精梳罗拉来替代牵伸装置7,气流纺纱装置9对从精梳罗拉供给来的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细纱10。
也可以使气流纺纱装置具备对纤维束朝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加捻的一对空气喷嘴来替代上述结构。
也可以在纺纱单元2中设置自由端纺纱装置(转杯纺纱装置)来替代牵伸装置7和气流纺纱装置9。自由端纺纱装置是这样的装置:利用精梳罗拉或者空气流使纤维束8的纤维分离,利用空气流将分离纤维搬运到高速旋转的纺纱杯内,利用纺纱杯的内壁使纤维成束。成束的纤维被从自由端纺纱装置拉出,从而生成细纱10。
在纺纱单元2中,纱线存留装置12具有从气流纺纱装置9拉出细纱10的功能,但也可以利用输送罗拉和夹持罗拉从气流纺纱装置9中拉出细纱10。在利用输送罗拉和夹持罗拉从气流纺纱装置9中拉出细纱10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使用了抽吸空气流的松弛管或者机械式的补偿器等来替代纱线存留装置12。
在纺纱单元2中,也可以将来自卷装45的细纱10***气流纺纱装置9,开始牵伸装置7的牵伸动作和气流纺纱装置9的纺纱动作,从而将来自气流纺纱装置9的细纱10和卷装45的细纱10连接(接纱),由此来替代利用接纱装置43连接两个纱线端的结构。
在纺纱机1中,各装置配置为在机台高度方向上在下侧卷取在上侧供给的细纱10。但是,也可以将各装置配置为在上侧卷取在下侧供给的纱线。
在纺纱机1中,利用来自第2端侧框架5的动力(即,以多个纺纱单元2共用的方式)驱动牵伸装置7的下罗拉中至少一个罗拉和横动引导件95。但是,也可以针对每个纺纱单元2独立地驱动纺纱单元2的各部分(例如,牵伸装置、纺纱装置、卷取装置等)。
张力传感器也可以在细纱10的行进方向上配置在清纱器52的上游侧。也可以针对每个纺纱单元2都设有单元控制器30。在纺纱单元2中,也可以省略上蜡装置、张力传感器和清纱器52。在不对细纱10上蜡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省略上蜡装置,而是仅从上蜡装置卸下蜡。
在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卷取装置13中,第1切换部60的上部61a的末端利用固定件来安装,但是也可以与下端同样地利用限位件31、31a、31b来安装。在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上部61a位于比框架6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由作业者进行固定件的拆装。但是,上部61a也与下端同样利用限位件31、31a、31b来安装,从而不使用工具就能够进行拆装作业,因此,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在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卷取装置13中,说明了限位件31、31a、31b对第1切换部60的安装,但是第2切换部80也可以同样地利用限位件31、31a、31b来安装。由此,与第1切换部60的拆装同样地,第2切换部80的拆装也能够容易地进行。
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的卡合部32、32a、32b由曲线形成,但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的卡合部32也可以是从第3方向观察时呈四边形、三角形。另外,第2实施方式中的卡合部32、第3实施方式中的卡合部32b也可以是从第3方向观察时两个直线连接成锐角。
在第1实施方式中,限位件31的一对端部37相对于第1把手35和第2把手36而言位于第1方向上的同侧,但也可以设于不同的位置。例如,也可以将一对端部37设为相互面对。即,也可以将一对端部37设为在第1方向上位于内侧。这样,能够防止一对端部37碰到作业者的手指。
在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限位件31、31a、31b由单一的SW-C形成,但是也可以将局部由其他部件构成。例如,也可以给第1把手35和第2把手36安装橡胶部件。这样,能够提高作业者的操作性。
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1把手35和第2把手36为圆形状,但是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也可以是:例如从第1方向观察时,第1把手35和第2把手36中至少一者为椭圆形或多边形(例如四边形)。即,成为能够由作业者的手指按压的构造即可。
在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卡合部32、32a、32b形成为呈圆形状的截面地延伸,但也可以呈其他形状。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呈四边形的截面地延伸。并且,截面为正方形或者长方形且与槽38的底部面接触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考虑槽的应对截面大小的深度。在卡合部32、32a、32b与槽38的底部面接触的情况下,卡合部32、32a、32b与槽38的壁面也面接触。因此,即使卡合部32、32a、32b与第1切换部60接触,也能够防止卡合部32、32a、32b向脱离槽38的方向移动。即,在该情况下,截面的大小大于槽38的深度即可。
在第2实施方式中,第3把手39向第3方向延伸,但也可以是向第2方向延伸。另外,同样地,在第3实施方式中第3把手39a向第2方向延伸,但也可以是向第3方向延伸。即,成为作业者能够把持的构造即可。

Claims (15)

1.一种卡合部件,其安装于将细纱卷绕成卷装的卷取装置所具有的轴部件,其中,
该卡合部件具备:
卡合部,其具有在第1方向上至少局部弯曲的弯曲形状,且沿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延伸;
把手部,其设于在第2方向上与所述卡合部分离开的位置;和
一对连结部,它们沿第2方向延伸,且将所述卡合部和所述把手部连结起来,
所述卡合部、所述把手部、所述连结部中至少一者由弹性部件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合部件,其中,
所述卡合部、所述把手部、所述连结部由一根线状部件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合部件,其中,
所述把手部沿与第1方向和第2方向均正交的第3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合部件,其中,
所述把手部沿与第1方向和第2方向均正交的第3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合部件,其中,
所述卡合部的弯曲形状为圆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合部件,其中,
所述卡合部的弯曲形状为圆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合部件,其中,
所述卡合部的弯曲形状为圆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卡合部件,其中,
所述连结部具有与所述卡合部的一端部连接的第1连结部和与所述卡合部的另一端部连接的第2连结部,
从与第1方向和第2方向均正交的第3方向观察时,所述第1连结部和所述第2连结部形成有交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卡合部件,其中,
所述交点形成于在第2方向上与所述卡合部分离开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卡合部件,其中,
所述卡合部的两端在第2方向上是分离开的。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卡合部件,其中,
所述把手部具有与所述第1连结部连接的第1把手部和与所述第2连结部连接的第2把手部,
所述第1把手部和所述第2把手部各自的至少局部为圆弧状,所述第1把手部的端部和所述第2把手部的端部位于第1方向上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卡合部件,其中,
所述把手部具有与所述第1连结部连接的第1把手部和与所述第2连结部连接的第2把手部,
所述第1把手部和所述第2把手部各自的至少局部为圆弧状,所述第1把手部的端部和所述第2把手部的端部位于第1方向上的一侧。
13.一种卡合部件,其安装于将细纱卷绕成卷装的卷取装置所具有的轴部件,其中,
该卡合部件具备:
卡合部,其在由第1方向和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形成的平面具有弯曲形状;
第1把手部和第2把手部,它们设于在第2方向上与所述卡合部分离开的位置;
第1连结部,其与所述卡合部的一端部和所述第1把手部连接;和
第2连结部,其与所述卡合部的另一端部和所述第2把手部连接,
所述卡合部、所述把手部、所述连结部中至少一者由弹性部件形成,
所述卡合部、所述第1把手部、所述第2把手部、所述第1连结部、所述第2连结部由一根线状部件形成,
所述第1把手部和所述第2把手部向与第1方向和第2方向均正交的第3方向延伸,
所述卡合部的两端在第2方向上是分离开的,
从第3方向观察时,所述第1连结部和所述第2连结部形成有交点,
所述交点形成于在第2方向上与所述卡合部分离开的位置。
14.一种卷取装置,其中,
该卷取装置具备卷取部,所述卷取部具有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卡合部件,
所述卷取部具有:轴部件,其具有设于一端侧的供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和设于另一端侧的支承部;切换部,其在所述轴部件上在所述被卡合部和所述支承部之间回旋,
所述连结部的在第2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在所述轴部件的径向上从所述被卡合部到所述被卡合部附近的所述切换部的端部这段长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卷取装置,其中,
所述被卡合部形成有槽,所述槽在与第1方向和第2方向均正交的第3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
所述卡合部形成为呈由规定的半径形成的圆形状的截面延伸,
所述槽在第3方向上具有大于或等于所述卡合部的所述半径的2倍的长度,并且在由第1方向和第2方向形成的平面中具有所述半径以上且所述半径的1.5倍以下的深度。
CN202121810741.8U 2020-08-06 2021-08-04 卡合部件和卷取装置 Active CN21566613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33758 2020-08-06
JP2020133758A JP2022030041A (ja) 2020-08-06 2020-08-06 係合部材、及び巻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66132U true CN215666132U (zh) 2022-01-28

Family

ID=79983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10741.8U Active CN215666132U (zh) 2020-08-06 2021-08-04 卡合部件和卷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030041A (zh)
CN (1) CN215666132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30041A (ja) 2022-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69851B1 (en) Spinning machine
CN101265623A (zh) 自由端纺纱机中的自动纱线生头装置
EP3075890B1 (en) Draft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EP3428330B1 (en) Air spinning device
EP3040458B1 (en) Core yarn supplying device, spinning machine, and method of supplying core yarn
CN215666132U (zh) 卡合部件和卷取装置
JP2016188444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ドラフト装置及び紡績機
JP2019044306A (ja) 空気紡績装置、空気紡績ユニット及び紡績方法
EP3095742A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CN108286093B (zh) 一种纺纱机
EP3150531B1 (en) Yarn threading member, yarn storage device and yarn winder
EP3517663A1 (en) Spinning machine
CN113249835B (zh) 纺纱机械以及纺纱方法
JP3128040B2 (ja) 紡績機のピーシング装置
CN112093584B (zh) 用于无结连接两个纱线头的纱线连接装置
CN208055532U (zh) 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牵伸装置以及气流纺纱机械
JP2013057152A (ja) 糸巻取機
JPH03505240A (ja) 紡績機の作動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を実施するためのサービスロボット
CN218478842U (zh) 一种棉混纺纱机
WO2021153479A1 (ja) 糸巻取機
CN109137162B (zh) 空气纺纱机
CN117361231A (zh) 纺纱机械、卷装的形成方法以及卷装
WO2018056468A1 (ja) 繊維機械
JP2020079155A (ja) 糸巻取機
JP2020179985A (ja) 糸巻取機及び糸掛け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