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35590A - 车辆的制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制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35590A
CN1935590A CN 200610139879 CN200610139879A CN1935590A CN 1935590 A CN1935590 A CN 1935590A CN 200610139879 CN200610139879 CN 200610139879 CN 200610139879 A CN200610139879 A CN 200610139879A CN 1935590 A CN1935590 A CN 19355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brake
mentioned
rod
bra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13987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35590B (zh
Inventor
出羽圭吾
涩谷雅典
须田知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355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55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355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559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 Hydraulic Control Valves For Brake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在车辆中不需要较大的空间的制动装置。使收纳在壳体(101)内的操作力分配杆(102)夹设在输入制动线缆(67)以及输出制动线缆(68)的途中,借助线缆方向转换机构(131),将联动制动线缆(71)连结到此操作力分配杆(102)上,通过将此联动制动线缆(71)的前端连结到右制动杆上,相对于拉拽输入制动线缆(67)以及输出制动线缆(68)的方向而言,对拉拽联动制动线缆(71)的方向进行了转换。

Description

车辆的制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车辆的制动装置的改进。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制动装置中,有的是这样的制动装置:在杆式手柄上设置左右一对的制动杆,通过操作上述两者之一的制动杆,例如对前轮进行制动,通过操作上述两者之另一制动杆,例如对后轮进行制动。还有的是这样的联动式的制动装置:为了提高操作性,通过操作其中之一的制动杆,便可制动前轮以及后轮这两者。
作为像这样的联动式的以往的车辆的制动装置,已知的是,将用于向前轮侧以及后轮侧的制动器分别传递制动杆的操作力的操作力分配杆配置在制动杆的附近的制动装置(例如,参照日本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167152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图1中,记载了用于使液压式的前轮制动器BF动作的前轮用制动杆31;和用于使机械式的后轮制动器BR以及前轮制动器BF这两者动作的联动用制动杆32;以及为了将此联动用制动杆32的操作力向前轮制动器BF以及后轮制动器BR分配传递而配置在联动用制动杆32的附近的操作力分配杆33。
联动用制动杆32借助连结杆59,被连结到操作力分配杆33上,在操作力分配杆33上,在与连结杆59相反的一侧,连结着前轮制动线缆34和后轮制动线缆35,前轮制动线缆34的前端被连结在前轮用制动杆31侧,后轮制动线缆35的前端被连结在后轮制动器BR。
因此,若操作联动用制动杆32,则借助连结杆59、操作力分配杆33、前轮制动线缆34,前轮用制动杆31侧的辅助操作杆86进行摆动,在主液压缸87上产生液压,前轮制动器BF动作,另外,连结杆59、操作力分配杆33、后轮制动线缆35被拉拽,后轮制动器BR也动作。
因为上述的连结杆59、操作力分配杆33被收纳在较大的壳体56中,所以在杆式手柄的周围需要用于壳体56的较大的空间。再有,因为前轮制动线缆34被跨越在前轮用制动杆31和联动用制动杆32之间,所以也必须确保用于此前轮制动线缆34的空间。
因此,可以考虑加长连结杆59,使收纳了操作力分配杆33的壳体56离开杆式手柄,并将其配置在能够容易确保空间的位置上。在此情况下,例如,若将连结杆59和后轮制动线缆35配置在杆式手柄和后轮之间,使它们大致成一条直线,则因为前轮制动线缆34从壳体56向与后轮制动线缆35相同的方向延伸,所以在将此前轮制动线缆34一度向车辆前方侧转换后,便将前端连结到前轮用制动杆31侧。因为前轮制动线缆34不能以这样小的曲率被弯曲,所以为了对前轮制动线缆34进行方向转换,还是需要较大的空间。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车辆上不需要较大的空间的制动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技术方案1为一种车辆的制动装置,其具有如下的构造:将杆式手柄可自由转动地安装在车体框架上,在此杆式手柄上具有一对制动操作元件,通过操作一方的制动操作元件,使主液压缸内的活塞动作,由此使液压式车轮制动器动作,通过操作另一方的制动操作元件,借助制动线缆,使机械式车轮制动器动作,同时,也使液压式车轮制动器动作,其特征在于,使收纳在壳体内的操作力分配杆夹设在制动线缆的途中,借助线缆方向转换机构,将联动制动线缆连结到此操作力分配杆上,通过将此联动制动线缆的前端连结到一方的制动操作元件上,相对于拉拽制动线缆的方向而言,对拉拽联动制动线缆的方向进行转换。
其作用为,通过使操作力分配杆夹设在制动线缆的途中,借助线缆方向转换机构,将联动制动线缆连结到此操作力分配杆上,通过线缆方向转换机构,相对于拉拽制动线缆的方向而言,对联动制动线缆的拉拽方向进行转换,例如,相对于拉拽制动线缆的方向而言,将联动制动线缆的拉拽方向转换180°。
本发明技术方案2为一种车辆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制动线缆由分别连结另一方的制动操作元件以及操作力分配杆的输入制动线缆和分别连结操作力分配杆以及机械式车轮制动器的输出制动线缆构成,输入制动线缆和联动制动线缆从壳体的同一侧延伸。
其作用为,用输入制动线缆连结另一方的制动操作元件和操作力分配杆,用输出制动线缆连结操作力分配杆和机械式车轮制动器,借助线缆方向转换机构,将联动制动线缆连结到操作力分配杆上,使输入制动线缆和联动制动线缆从壳体的同一侧延伸,将联动制动线缆的前端连结到一方的制动操作元件上。
因为若将壳体配置在两方的制动器操作元件之间的下方,则联动制动线缆和输入制动线缆分别从壳体向上方延伸,被分为左、右而分别与制动操作元件连结,因此较容易配置各制动线缆。
本发明技术方案3为一种车辆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线缆方向转换机构由连结在操作力分配杆以及联动制动线缆上的链条,和张挂着此链条并由壳体可自由旋转地支承着的链轮构成。
其作用为,链条可以以较小的曲率张挂在链轮上,能够在小的空间内进行线缆的方向转换。另外,与线缆相比,摩擦较小。
本发明技术方案4为一种车辆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线缆方向转换机构由连结在操作力分配杆以及联动制动线缆上的皮带,和张挂着此皮带并由壳体可自由旋转地支承着的皮带轮构成。
其作用为,皮带可以以较小的曲率张挂在皮带轮上,能够在小的空间内进行线缆的方向转换。另外,与线缆相比,摩擦较小,而且,通过使用皮带,能够极力抑制由于设置了线缆方向转换机构而导致的重量增加。
本发明技术方案5为一种车辆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线缆方向转换机构由被连结在操作力分配杆侧以及联动制动线缆上并由壳体可自由摆动地支承着的转换杆构成。
其作用为,用转换杆较简单地构成线缆方向转换机构,实现轻量化、壳体的小型化、降低成本的目的。
本发明技术方案6为一种车辆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对通过另一方的制动操作元件实现的制动操作进行检测的制动开关被设置在壳体内,并通过操作力分配杆的移动进行动作。
其作用为,因为在离开两方的制动操作元件配置了壳体时,制动开关离开两方的制动操作元件,所以与以往那样将制动开关配置在杆式手柄的制动操作元件的附近的情况相比,不需要杆式手柄周围的用于制动开关的空间或者线束。
(发明的效果)
在技术方案1中,因为是使收纳在壳体的操作力分配杆夹设在制动线缆的途中,借助线缆方向转换机构,将联动制动线缆连结到此操作力分配杆上,通过将此联动制动线缆的前端连结到一方的制动操作元件上,相对于拉拽制动线缆的方向而言,对拉拽联动制动线缆的方向进行了转换,所以不需要像以往那样的、使多个制动器联动的联动机构配置在杆式手柄周围的较大的空间。因此,能够提高制动装置乃至车辆的设计自由度,而且,因为可在壳体内对拉拽联动制动线缆的方向进行转换,所以可以使壳体小型化,同时可以缩短联动制动线缆,能够有效利用空间。
在技术方案2中,因为制动线缆由分别连结另一方的制动操作元件以及操作力分配杆的输入制动线缆,和分别连结操作力分配杆以及机械式车轮制动器的输出制动线缆构成,输入制动线缆和联动制动线缆从壳体的同一侧开始延伸,所以容易将各制动线缆汇总在一起配置,可以使各制动线缆的配置更加容易。
在技术方案3中,因为线缆方向转换机构由连结在操作力分配杆以及联动制动线缆上的链条,和张挂着此链条并由壳体可自由旋转地支承着的链轮构成,所以可以以小于线缆的曲率来转换方向,能够实现壳体进一步小型化的目的,同时由于摩擦降低,所以可以使传递效率提高。
在技术方案4中,因为线缆方向转换机构由连结在操作力分配杆以及联动制动线缆上的皮带、和张挂着此皮带并由壳体可自由旋转地支承着的皮带轮构成,所以可以以小于线缆的曲率转换方向实现壳体小型化的目的。另外,能够极力抑制线缆方向转换机构的重量增加。
在技术方案5中,因为线缆方向转换机构由与操作力分配杆侧以及联动制动线缆连结并由壳体可自由摆动地支承着的转换杆构成,所以能够以较简单的结构进行线缆的方向转换,可以实现轻量化、小型化以及降低成本的目的。
在技术方案6中,因为对通过另一方的制动操作元件进行制动操作进行检测的制动开关被设置在壳体内,通过操作力分配杆的移动进行动作,所以与以往那样将制动开关设置在手柄的制动杆的附近的情况相比,能够节省手柄周围的线束,可以实现手柄周围的简洁化的目的,同时能够缩短线束。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与本发明有关的制动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与本发明有关的车辆的制动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图。
图3是具有与本发明有关的制动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联动装置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4是具有与本发明有关的制动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联动装置的车辆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5是表示与本发明有关的联动装置的主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6是表示与本发明有关的右制动杆及其周围的主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7是表示与本发明有关的右制动杆和联动制动线缆之间的连结构造的说明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8是表示与本发明有关的制动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的第一作用图。
图9是表示与本发明有关的制动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的第二作用图。
图10是表示与本发明有关的联动装置的主视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11是表示与本发明有关的联动装置的主视图(第三实施方式)。
符号的说明
10:车辆;11:车体框架;33:杆式手柄;51:液压式车轮制动器(前制动器);55:机械式车轮制动器(后制动器);60:制动装置;61、62:制动操作元件(右制动杆、左制动杆);63:主液压缸;67、68:制动线缆(输入制动线缆、输出制动线缆);71:联动制动线缆;101:壳体;102、181:操作力分配杆;103:链条;106:链轮;107:制动开关;131、177、191:线缆方向转换机构;161:活塞;172:皮带(带齿的皮带);173:皮带轮(带齿的皮带轮);184:转换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另外,附图应该是顺着符号的朝向看。
图1是具有与本发明有关的制动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侧视图,车辆10是踏板(scooter)型的二轮摩托车,在设置于车体框架11的前端上的头管12上安装着可自由操作的前叉13,在此前叉13的下端安装着前轮14,摆动单元18(由发动机21以及无级变速器22构成)借助连结部件17以可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被安装在设置于车体框架11后部的支承轴16上,在无级变速器22的后端安装着后轮25。
在这里,符号31是前罩,符号32是前照灯,符号33是与前叉13连结着的杆式手柄,符号34是腿部护罩,符号36是脚踏板,符号37是座席,符号38是跨越在摆动单元18的后部和车体框架11的后部而安装的后减振单元,符号41是空气滤清器。
前轮14附设了液压式的前制动器51,前制动器51由一体地安装在前轮14上的制动盘52,和用于夹持此制动盘52而使其进行制动并安装在前叉13上的制动卡钳53构成。
后轮25附设了机械式的后制动器55(详细情况后述。)。
图2是与本发明有关的车辆的制动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制动装置60由下述的部件构成,即,安装在杆式手柄33的两端的右制动杆61以及左制动杆62;通过操作右制动杆61而使制动液产生液压的主液压缸63;使前轮制动的前制动器51;与设置在此前制动器51上的制动卡钳53以及主液压缸63分别连接着的制动配管64;制动后轮的后制动器55;用于在操作左制动杆62时使前制动器51以及后制动器55联动的联动装置66;分别连结左制动杆62以及联动装置66的输入制动线缆67;分别连结联动装置66以及后制动器55的输出制动线缆68;分别连结右制动杆61侧以及联动装置66的联动制动线缆71。
前制动器51的制动卡钳53具有液压缸部53a、53b,在这些液压缸部53a、53b中分别以可自由移动的方式***活塞53c、53d,通过从与液压缸部53a、53b连接着的制动配管64供给液压,使液压缸部53a、53b内的各个活塞53c、53d移动,借助未图示的垫片(pad),使制动盘52制动。
后制动器55是鼓式制动器,由下述的零部件构成:一体地安装在后轮上的制动鼓75;安装在摆动单元侧的制动板76(brakepanel);借助支承轴76a、76a,可自由摆动地安装在此制动板76上的一对制动闸瓦77、77;为了将推开这些制动闸瓦77、77并使其压住制动鼓75的内面,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制动板76上的凸轮部件78;安装在此凸轮部件78上并与输出制动线缆68的内钢丝(innerwire)连接的杆81;将输出制动线缆68的外线缆的端部固定在制动板76上的托架82;在操作了左制动杆62时,向与拉拽输出制动线缆68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对杆81加载的弹簧(未图示)。
图3是具有与本发明有关的制动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联动装置的车辆的立体图,表示的是从安装在杆式手柄33上的右制动杆61以及左制动杆62分别将联动制动线缆71、输入制动线缆67向车体框架11的头管12侧延伸,将这些联动制动线缆71以及输入制动线缆67的前端部与安装在头管12上的联动装置66的上部连接,从此联动装置66的下部向车体后部的后制动器55(参照图1)将输出制动线缆68延伸的情况。另外,在图3中,表示的是从安装在杆式手柄33上的主液压缸63将制动配管64沿着头管12、前叉13向下方延伸,并连接在设置在前叉13的下部的制动卡钳53上的情况。
图4是具有与本发明有关的制动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联动装置的车辆的主要部分侧视图,表示的是将托架91安装在车体框架11的头管12上,将联动装置66借助安装板92而安装在该托架91上的情况。
联动装置66在侧视的情况下,与头管12和构成车体框架11的下管94这两者的结合部95大致重合,在前后方向上不占有大的空间,被容纳在头管12的高度H内以及前后宽度W内。
另外,各线缆(输入制动线缆67、联动制动线缆71、输出制动线缆68)从联动装置66不受约束地向上下延伸。输入制动线缆67和联动制动线缆71连接在联动装置66的同一侧。
图5是表示与本发明有关的联动装置的主视图(第一实施方式),联动装置66由下述的零部件构成,即:壳体101;配置在此壳体101内的操作力分配杆102;连接在此操作力分配杆102的一端上的链条103;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构成壳体101的壳体主体104上,并且挂着链条103的链轮106;安装在壳体主体104上的制动开关107。另外,符号108表示支承轴,它是为了支承可旋转的链轮106而安装在壳体主体104上的。
壳体101由壳体主体104,和为了覆盖此壳体主体104的开口部而通过多个螺钉109安装在壳体主体104上的壳体罩105构成。另外,符号104A、104A表示设置在壳体主体104上的侧部安装部,其用于通过螺栓110、110向安装板92上安装。
壳体主体104具有第一孔缘(boss)部104a、第二孔缘部104b及安装孔104c,该第一孔缘部104a对设置在输入制动线缆67的端部(详细地说是构成输入制动线缆67的外线缆67a的端部)的安装五金件111进行固定;该第二孔部104b对设置在联动制动线缆71的端部(详细地说是构成联动制动线缆71的外线缆71a的端部)的安装五金件112进行固定;该安装孔104c对设置在输出制动线缆68的端部(详细地说是构成输出制动线缆68的外线缆68a的端部)的安装五金件113进行固定。
安装五金件111是下述那样的零部件,即,形成了设置在前端的外螺纹111a和用于使用工具拧的六角柱状的头部111b,将锁止螺母115拧到外螺纹111a上,从前端使构成输入制动线缆67的内钢丝67b突出。在将外螺纹111a拧入形成于第一孔部104a的内螺纹104e上后,通过紧固锁止螺母115,将安装五金件111固定在壳体101上。内钢丝67b可自由移动地被***在外线缆67a内。
安装五金件112是与安装五金件111构造相同的零件,并且是从前端使构成联动制动线缆71的内钢丝71b突出的零件。关于安装五金件112的安装要领是,在将外螺纹111a拧入形成于第二凸缘部104b的内螺纹104f上后,通过紧固锁止螺母115,将安装五金件112固定在壳体101上。内钢丝71b可自由移动地被***在外线缆71a内。
安装五金件113,具有大径部113a以及小径部113b,是使构成输出制动线缆68的内钢丝68b从前端突出的零件,内钢丝68b可自由移动地被***在外线缆68a内。小径部113b是***到壳体主体104的安装孔104c中的部分。
操作力分配杆102是将板折曲成截面コ字形状的部件,在其大致中央部开设了贯穿孔102a、102a(仅表示出跟前一侧的符号102a。),在其一个端部内使销121贯穿,在其另一个端部开设了贯穿孔102b、102b,通过使设置在输入制动线缆67的内钢丝67b前端的圆柱状端部部件122嵌合于贯穿孔102a、102a内,用止动环123、123(仅表示出跟前一侧的符号123。)对此端部部件122的两端进行固定,通过销121来连结链条103的一端,使设置在输出制动线缆68的内钢丝68b前端的圆柱状端部部件124嵌合于贯穿孔102b、102b内,用止动环止动环126、126(仅表示出跟前一侧的符号123。)对此端部部件124的两端进行固定。另外,符号102c、102d表示狭缝,它们是在将内钢丝67b、68b向操作力分配杆102上连结时,用于将内钢丝67b、68b***到操作力分配杆102内。
在这里,若设端部部件122的轴心和端部部件124的轴心之间的距离为L1,设端部部件122的轴心和销121的轴心之间的距离为L2,则杆比R为R=L1/L2,在对输入制动线缆67的内钢丝67b进行了拉拽时,根据力的平衡关系,可将输出制动线缆68的内钢丝68b和链条103的张力这两者的比作为(L2/(L1+L2))∶(L1/(L1+L2)),进而,可将输出制动线缆68的内钢丝68b和联动制动线缆71的内钢丝71b这两者的张力的比设定成规定的比。
链条103是通过挂在链轮106上而进行了大致180°的U形转向的,即,是使方向进行转换的部件,其前端部连结在设置于联动制动线缆71的内钢丝71b的前端上的连结五金件128。
上述的链条103以及链轮106构成线缆方向转换机构131,该线缆方向转换机构131用于将联动制动线缆71相对于输入制动线缆67配置在壳体101的同一侧。若向上方拉拽输入制动线缆67的内钢丝67b,则联动制动线缆71的内钢丝71b被向与内钢丝67b相反的下方拉拽。
制动开关107被***和固定在设置于壳体主体104上的筒部104h内,通常,可自由移动地设置在制动开关107的前端的检测片107a与操作力分配杆102的平面部102f接触,处于被压入制动开关107内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制动开关107是关闭的。
图6是表示与本发明有关的右制动杆及其周围的主视图(第一实施方式),该图表示下述情况,即,在与杆式手柄33的把手135相比的内侧,安装着一体地具有备用容器(reserver tank)136的主液压缸63,在一体形成在主液压缸63上的上、下托架部137、137(仅表示出上方的符号137。)之间***右制动杆61,同时,借助支承轴141,将右制动杆61可自由摆动地安装在托架部137、137上,同样,借助支承轴141,将辅助操作杆142可自由摆动地安装在托架部137、137上,另外,通过螺栓144、144,将线缆保持器143与主液压缸63的液压缸轴大致平行地安装在设置于主液压缸63的下部的下部安装部63a上,将设置在联动制动线缆71的前端上的安装五金件146的前端的外螺纹拧到此线缆保持器143上,并用锁止螺母147固定,通过将端部连结部件148连结到联动制动线缆71的内钢丝71b的前端侧,并使压缩螺旋弹簧151夹设于此端部连结部件148和线缆保持器143之间,来使端部连结部件148离开线缆保持器143,将端部连结部件148连结在辅助操作杆142上。
图中的符号154是表示主液压缸63和制动配管64之间的连接部,符号155是表示以包围支承轴141的形式配置并将端部挂在右制动杆61和上侧的托架部137上的右制动杆61用的回位弹簧。
图7是表示与本发明有关的右制动杆和联动制动线缆之间的连结构造的说明图(第一实施方式),联动制动线缆71和右制动杆61借助辅助操作杆142连结在一起。即,在联动制动线缆71的内钢丝71b的前端的端部连结部件148上设置长孔148a,将安装在辅助操作杆142的前端部的连结销158***在此长孔148a中,将突出于辅助操作杆142的上部的上部突出部142a的一个端部与可自由移动地***在此主液压缸63内的活塞161(假想线所示的部分。)的端部接触,同时,使上部突出部142a的另一个端部与右制动杆61的后部端面61a接触。
辅助操作杆142因为是通过设置在主液压缸63内的弹簧的弹力并借助活塞161而以支承轴141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被加载,所以,通常它的上部突出部142a的另一个端部处于被推压到右制动杆61的后部端面61a的状态。
图中的右制动杆61通过回位弹簧155(参照图6)而以支轴141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被加载,处于设置在右制动杆61上的止动部61b与设置在主液压缸63上的承受部63b接触的状态。
接下来,说明以上所述的制动装置60的作用。
图8(a)、(b)是表示与本发明有关的制动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的第一作用图。
在图8(a)中,若操作左制动杆62(参照图2),则输入制动线缆67的内钢丝67b向箭头A的指向被拉拽,操作力分配杆102向上方移动,因此,输出制动线缆68的内钢丝68b如用箭头B所示的那样,被向上方拉拽,使后制动器55(参照图2)动作,同时,链条103如用箭头C所示的那样,被向上方拉拽,链条103的移动方向由链轮106转换,如用箭头D所示的那样,向下方拉拽联动制动线缆71的内钢丝71b。此时,因为随着操作力分配杆102的移动,制动开关107的检测片107a向箭头的方向突出,所以制动开关107为打开,设置在车辆后部的停车灯亮。
在图8(b)中,若联动制动线缆71的内钢丝71b如由箭头E所示的那样被拉拽,则内钢丝71b的前端的端部连结部件148借助连结销158,使辅助操作杆142如用箭头F所示的那样摆动。其结果为,辅助操作杆142的上方突出部142a的一个端部将主液压缸63的活塞161如用箭头G所示的那样,向内侧压入。由此,主液压缸63内的制动液被压缩,产生液压,前制动器51(参照图2)通过此液压动作。
此时,上部突出部142a的另一个端部仅离开右制动杆61的后部端面61a,右制动杆61处于静止的状态。
图9是表示与本发明有关的制动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的第二作用图。
因为仅使前制动器动作,所以若如由箭头所示的那样操作右制动杆61,则上部突出部142a被推压在右制动杆61的后部端面61a上,辅助操作杆142也向箭头方向摆动,因此,上部突出部142a的一个端部使活塞161移动,在主液压缸63内产生液压。
此时,由于辅助操作杆142的连结销158在端部连结部件148的长孔148a内移动,所以端部连结部件148不会在轴向上移动,或是不会对端部连结部件148或内钢丝71b施加强制性的力,或是不会妨碍辅助操作杆142的动作。
图10是表示与本发明有关的联动装置的主视图(第二实施方式),这里对与图5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详细说明。
联动装置170由下述零部件构成,即,壳体101、操作力分配杆102、借助连结部件171而连结在此操作力分配杆102的一端上的带齿的皮带172、安装在壳体主体104上可旋转并张挂着带齿的皮带172的带齿的皮带轮173、制动开关107。另外,符号175是表示为了支承可自由旋转的带齿的皮带轮173而安装在壳体主体104上的支承轴。
带齿的皮带172的前端借助连结部件171而被连结在联动制动线缆71的连结五金件128上。
上述带齿的皮带172以及带齿的皮带轮173是构成线缆方向转换机构177的部件,该线缆方向转换机构177用于将联动制动线缆71相对于输入制动线缆67而言配置在壳体101的同一侧。
图11是表示与本发明有关的联动装置的主视图(第三实施方式),对与图5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详细说明。
联动装置180由下述零部件构成,即,壳体101、配置在此壳体101内的操作力分配杆181、连结在此操作力分配杆181的一端的钢丝182、通过支承轴183可自由摆动地安装在壳体主体104上,并且一端连结着钢丝182,另一端连结着联动制动线缆71的转换杆184、制动开关107。
操作力分配杆181不采用相对于操作力分配杆102(参照图5)而言使销121(参照图5)贯穿于它的一端部的结构,而是采用开设了贯穿孔181a、181a(仅表示出跟前一侧的符号181a。)并且设置了在连结钢丝182时用于将钢丝182***到操作力分配杆181内的狭缝181b的结构。
钢丝182是在其两端分别设有圆柱状的端部部件186的部件,通过使一个端部部件186嵌合于操作力分配杆181的贯穿孔181a、181a内,用止动环181、187对此端部部件186的两端进行固定,并且通过使另一个端部部件186嵌合于转换杆184的后述的贯穿孔184a、184a(仅表示出跟前一侧的符号184a。)内,用止动环187、187对此端部部件186的两端进行固定。
转换杆184是在其两端部开设了贯穿孔184a、184a和贯穿孔184b、184b(仅表示出跟前一侧的符号184b。),并设置了用于在连结钢丝182以及联结制动线缆71的内钢丝71b时,将钢丝182以及内钢丝71b***到转换杆184内的狭缝184c、184c的部件,通过使设置在内钢丝71b的端部的端部部件188嵌合于贯穿孔184b、184b内,用止动环189、189对此端部部件186的两端进行固定(仅表示出跟前一侧的符号189。)。
上述的钢丝182以及转换杆184是构成线缆方向转换机构191的部件,该线缆方向转换机构191用于将联动制动线缆71相对于输入制动线缆67而言配置在壳体101的同一侧的部件。
如以上的图1、图2以及图5所示,本发明第一是一种车辆10的制动装置60,其具有如下的构造,将杆式手柄33可自由转动地安装在车体框架11上,在此杆式手柄33上具有作为一对制动操作元件的右制动杆61以及左制动杆62,通过操作上述两者之一的右制动杆61,使主液压缸63内的活塞161动作,使作为液压式车轮制动器的前制动器51动作,通过操作上述两者之另一者的左制动杆62,借助作为制动线缆的输入制动线缆67以及输出制动线缆68,使作为机械式车轮制动器的后制动器55动作,同时,也使前制动器51动作,其特征在于,在使收纳在壳体101内的操作力分配杆102夹设子输入制动线缆67以及输出制动线缆68的途中,借助线缆方向转换机构131,将联动制动线缆71连结到此操作力分配杆102上,通过将此联动制动线缆71的前端连结到右制动杆61上,相对于拉拽输入制动线缆67以及输出制动线缆68的方向而言,对拉拽联动制动线缆71的方向进行了转换。
由此,不需要像以往那样的在杆式手柄周围配置使多个制动器联动的联动机构的较大的空间。因此,能够使制动装置60乃至车辆10的设计自由度提高,而且因为可在壳体101内对拉拽联动制动线缆71的方向进行转换,所以可以使壳体101小型化,同时可以缩短联动制动线缆71,能够有效利用空间。
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于,将制动线缆由分别连结左制动杆62以及操作力分配杆102的输入制动线缆67和分别连结操作力分配杆102以及后制动器55的输出制动线缆68构成,将输入制动线缆67和联动制动线缆71从壳体101的同一侧开始延伸。
据此,容易将各制动线缆67、68、71汇总在一起进行配置,可以使各制动线缆67、68、71的布向更加容易。
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于,将线缆方向转换机构131由连结在操作力分配杆102以及联动制动线缆71上的链条103和张挂此链条103,并由壳体101可自由旋转地支承着的链轮106构成。
据此,可以以小于线缆的曲率来转换方向,能够谋求壳体101的进一步的小型化,同时由于摩擦降低,所以可以使传递效率提高。
如图10所示,本发明的第四特征在于,将线缆方向转换机构177由连结在操作力分配杆102以及联动制动线缆71上的带齿的皮带172,和张挂此带齿的皮带172并由壳体101可自由旋转地支承着的带齿的皮带轮173构成。
据此,可以以小于线缆的曲率来转换方向,能够实现壳体101的小型化的目的。另外,通过使用带齿的皮带172,能够极力抑制由于设置线缆方向转换机构177而导致的重量增加。
如图11所示,本发明的第五特征在于,将线缆方向转换机构191由与操作力分配杆181侧以及联动制动线缆71连结并由壳体101可自由摆动地支承的转换杆184构成。
据此,能够以较简单的结构对联动制动线缆71进行方向转换,可以实现轻量化、小型化以及降低成本的目的。
如图2以及图5所示,本发明的第六特征在于,将对通过左制动杆62实现的制动操作进行检测的的制动开关107设置在壳体101内,并使之通过操作力分配杆102的移动进行动作。
据此,与以往那样将制动开关设置在手柄的制动杆的附近的情况相比,能够节省杆式手柄33周围的线束,可以实现杆式手柄33周围的简洁化的目的,同时能够缩短线束。
另外,在图10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用了带齿的皮带172以及带齿的皮带轮173,但并非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不带齿的皮带以及皮带轮。
本发明的制动装置较适用于二轮摩托车。

Claims (6)

1.一种车辆的制动装置,具有如下的构造,将杆式手柄可自由转动地安装在车体框架上,在此杆式手柄上具有一对制动操作元件,通过操作其中一方的制动操作元件,使主液压缸内的活塞动作,由此使液压式车轮制动器动作,通过操作另一方的制动操作元件,借助制动线缆,使机械式车轮制动器动作,同时,也使上述液压式车轮制动器动作,其特征在于,
使收纳在壳体内的操作力分配杆夹设在上述制动线缆的途中,借助线缆方向转换机构,将联动制动线缆连结到此操作力分配杆上,通过将此联动制动线缆的前端连结到上述一方的制动操作元件上,相对于拉拽上述制动线缆的方向而言,对拉拽上述联动制动线缆的方向进行转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制动线缆由分别连结上述另一方的制动操作元件以及上述操作力分配杆的输入制动线缆和分别连结上述操作力分配杆以及上述机械式车轮制动器的输出制动线缆构成,上述输入制动线缆和上述联动制动线缆从上述壳体的同一侧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线缆方向转换机构由连结在上述操作力分配杆以及上述联动制动线缆上的链条,和张挂着此链条并由上述壳体可自由旋转地支承着的链轮构成。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线缆方向转换机构由连结在上述操作力分配杆以及上述联动制动线缆上的皮带,和张挂着此皮带并由上述壳体可自由旋转地支承着的皮带轮构成。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线缆方向转换机构由被连结在上述操作力分配杆侧以及上述联动制动线缆上并由上述壳体可自由摆动地支承着的转换杆构成。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对通过上述另一方的制动操作元件实现的制动操作进行检测的制动开关被设置在上述壳体内,并通过上述操作力分配杆的移动进行动作。
CN2006101398793A 2005-09-22 2006-09-20 车辆的制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355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75690/2005 2005-09-22
JP2005275690A JP4676290B2 (ja) 2005-09-22 2005-09-22 車両のブレーキ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5590A true CN1935590A (zh) 2007-03-28
CN1935590B CN1935590B (zh) 2010-12-01

Family

ID=37953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3987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35590B (zh) 2005-09-22 2006-09-20 车辆的制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676290B2 (zh)
CN (1) CN1935590B (zh)
TW (1) TW200716433A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98663A (zh) * 2010-09-16 2012-04-04 洪铭泽 控制前后轮刹车的刹车结构
CN103010385A (zh) * 2011-09-23 2013-04-03 健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煞车装置
CN104002914A (zh) * 2013-02-27 2014-08-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中的制动缆线支承结构
CN104755366A (zh) * 2013-02-25 2015-07-01 曙制动器工业株式会社 前后联动制动机构
CN104875840A (zh) * 2015-05-06 2015-09-02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前后联动制动装置及二轮车
WO2016119215A1 (zh) * 2015-01-30 2016-08-04 张奉琦 动态式力量分配装置及其在单手刹前后轮装置之应用
CN106184577A (zh) * 2015-04-30 2016-12-07 安硕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辅助刹车器
CN106697160A (zh) * 2015-11-13 2017-05-24 屏东科技大学 分离式可变比例的二刹车把手连动刹车装置及其车辆
CN107364535A (zh) * 2016-05-13 2017-11-21 明鸿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高变动刹车比例范围的煞车连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23031B2 (ja) * 2008-11-28 2012-04-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5425491B2 (ja) * 2009-02-17 2014-02-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TW201116737A (en) * 2009-11-02 2011-05-16 Ming-Ze Hong Brake device and brake system thereof
JP5540751B2 (ja) * 2010-02-12 2014-07-02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後輪用制動装置
JP5546904B2 (ja) * 2010-02-26 2014-07-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5364618B2 (ja) * 2010-02-26 2013-12-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ブレーキロック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TW201139202A (en) * 2010-05-06 2011-11-16 Ming-Ze Hong Brake structure controlling brakes of front and rear wheels
JP2014015176A (ja) * 2012-07-11 2014-01-30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用連動ブレーキ装置及び鞍乗型車両
TWI478843B (zh) * 2013-01-25 2015-04-01 Jui Lung Chang 齒輪式時差煞車裝置
TWI708708B (zh) * 2019-03-25 2020-11-01 明鴻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剎車連動系統
JP7394823B2 (ja) * 2021-12-14 2023-12-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支持構造、ブレーキシステム及び鞍乗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75657B (en) * 1985-05-07 1989-09-06 Masataro Sato Brake system for bicycles
JPH047973U (zh) * 1990-05-10 1992-01-24
JPH1016864A (ja) * 1996-07-05 1998-01-20 Nissin Kogyo Kk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3754513B2 (ja) * 1996-12-12 2006-03-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前後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CN2363960Y (zh) * 1999-01-22 2000-02-16 陈聪益 自行车刹车控制器结构改良
JP4206181B2 (ja) * 1999-12-15 2009-01-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CN2454263Y (zh) * 2000-02-14 2001-10-17 佳承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助行器或自行车的刹车装置
JP2004256054A (ja) * 2003-02-27 2004-09-16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三輪車のブレーキ装置
DE10336667B4 (de) * 2003-08-09 2008-11-06 Daimler Ag Kraftübetragungseinrichtung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98663A (zh) * 2010-09-16 2012-04-04 洪铭泽 控制前后轮刹车的刹车结构
CN103010385A (zh) * 2011-09-23 2013-04-03 健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煞车装置
CN104755366B (zh) * 2013-02-25 2017-09-08 曙制动器工业株式会社 前后联动制动机构
CN104755366A (zh) * 2013-02-25 2015-07-01 曙制动器工业株式会社 前后联动制动机构
CN104002914B (zh) * 2013-02-27 2016-03-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中的制动缆线支承结构
CN104002914A (zh) * 2013-02-27 2014-08-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中的制动缆线支承结构
WO2016119215A1 (zh) * 2015-01-30 2016-08-04 张奉琦 动态式力量分配装置及其在单手刹前后轮装置之应用
CN106184577A (zh) * 2015-04-30 2016-12-07 安硕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辅助刹车器
CN106184577B (zh) * 2015-04-30 2019-04-16 安硕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辅助刹车器
CN104875840A (zh) * 2015-05-06 2015-09-02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前后联动制动装置及二轮车
CN104875840B (zh) * 2015-05-06 2017-10-17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前后联动制动装置及二轮车
CN106697160A (zh) * 2015-11-13 2017-05-24 屏东科技大学 分离式可变比例的二刹车把手连动刹车装置及其车辆
CN106697160B (zh) * 2015-11-13 2019-04-12 屏东科技大学 分离式可变比例的二刹车把手连动刹车装置及其车辆
CN107364535A (zh) * 2016-05-13 2017-11-21 明鸿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高变动刹车比例范围的煞车连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5590B (zh) 2010-12-01
TW200716433A (en) 2007-05-01
JP4676290B2 (ja) 2011-04-27
TWI302510B (zh) 2008-11-01
JP2007083892A (ja) 2007-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35590B (zh) 车辆的制动装置
CN110015373B (zh) 跨骑型车辆的abs配置结构
JP5853663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ブレーキ配管構造
EP2915731B1 (en) Brake caliper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saddled vehicle
EP1186524B1 (en) Brake device
US7090234B2 (en) Three-wheel vehicle with swinging mechanism
US20180105226A1 (en)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CN103523143B (zh) 骑乘型车辆用制动装置及骑乘型车辆
JP2014015176A (ja) 鞍乗型車両用連動ブレーキ装置及び鞍乗型車両
WO2018104833A1 (en) Synchronized braking system
EP1369345A1 (en) Forward disposed part installation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JP4923031B2 (ja) 鞍乗型車両
EP3444174A1 (en) Saddle-type vehicle
WO2020026269A1 (en) A motor vehicle and a braking system thereof
CN110035948B (zh) 一种带有同步制动***的两轮车辆
JPH11105770A (ja)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JP5685110B2 (ja) バーハンドル型車両のパーキングロック装置
EP3774511B1 (en) A braking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JP2004256054A (ja) 自動三輪車のブレーキ装置
CN108883807B (zh) 鞍乘式车辆
CN101850763A (zh) 跨骑型车辆的连动制动装置
CN108698668B (zh) 连动制动装置
CN110035936B (zh) 用于同步制动***的主缸组件
JP2013047035A (ja) ブレーキホースガイド
JPS63184588A (ja) 自動二輪車等の車両における後輪用油圧ブレ−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01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