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90470A - 套管卡箍 - Google Patents

套管卡箍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90470A
CN1890470A CN200480035654.2A CN200480035654A CN1890470A CN 1890470 A CN1890470 A CN 1890470A CN 200480035654 A CN200480035654 A CN 200480035654A CN 1890470 A CN1890470 A CN 18904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verlapping
outside
card complex
complex hole
fast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48003565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04082C (zh
Inventor
荻野隆司
池田博
北村胜博
尾形安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HK Sp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HK Sp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HK Sp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HK Sp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904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904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0408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0408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3/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hoses to rigid members; Rigid hose connectors, i.e. single members engaging both hoses
    • F16L33/02Hose-clips
    • F16L33/035Hose-clips fixed by means of teeth or hoo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3/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hoses to rigid members; Rigid hose connectors, i.e. single members engaging both hoses
    • F16L33/02Hose-clips
    • F16L33/025Hose-clips tightened by deforming radially extending loops or fol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14Bale and package ties, hose clamps
    • Y10T24/1457Metal ban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14Bale and package ties, hose clamps
    • Y10T24/1457Metal bands
    • Y10T24/1478Circumferentially swagged band clam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14Bale and package ties, hose clamps
    • Y10T24/1457Metal bands
    • Y10T24/148End-to-end integral band end conn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14Bale and package ties, hose clamps
    • Y10T24/1457Metal bands
    • Y10T24/1482Ratchet and tool tightened band clam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套管卡箍,在卡箍本体紧固时,内侧重叠部不发生纵弯曲,可靠地紧固被紧固部件,同时提高紧固的操作性。其包括:卡箍本体(31),形成外侧重叠部(32)和内侧重叠部(33)相互重叠的环状,卷绕于被紧固部件上;卡合孔(34)、(35),形成于外侧重叠部上;卡合爪(36)、(37),形成于内侧重叠部上,通过与上述卡合孔(34)、(35)卡合来保持卡箍本体的紧固状态;第一工具爪(41),形成于外侧重叠部上,位于上述卡合孔(34)、(35)的前端侧;第二工具爪(38),形成于内侧重叠部上,用于与第一工具爪(41)一起紧固卡箍本体;负荷降低装置(45),形成于外侧重叠部上,以使卡箍本体的紧固中外侧重叠部越过卡合爪(36)、(37)时,降低作用于内侧重叠部上的负荷。

Description

套管卡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紧固由橡胶、树脂等形成的管状或套管状的被紧固部件、并将其固定于对象部件上的套管卡箍。
背景技术
套管卡箍(boots band,保护罩带)用于紧固遮盖例如汽车的动力传递部分的套管,防止内部的润滑油等流到套管的外侧,或者水、异物侵入套管的内部。而且,在套管卡箍上设置有一对工具爪,在缠绕在被紧固部件上并紧固被紧固部件时,通过紧固工具进行紧固。
图15和图16示出美国专利Re.33744号说明书中记载的第一现有技术的套管卡箍1,图17和图18示出日本专利第3001266号公报中记载的第二现有技术的套管卡箍2。套管卡箍1、2由金属薄板形成的卡箍本体3构成,其卷绕成环状,以使被紧固部件可以贯穿其内部,然后进行紧固。因此,形成有外侧重叠部4和内侧重叠部5,以使卷绕卡箍本体3时具有上下重叠的重叠部分。
在第一现有技术的套管卡箍1中,第一工具爪6形成于外侧重叠部4上,与其成为一对的第二工具爪7形成于内侧重叠部5上。在外侧重叠部4的第一工具爪6的前端侧(自由端侧),形成有卡合孔8和卡合孔9。卡合孔8比卡合孔9稍长,作为临时固定孔使用,用于卡箍本体3的临时固定。在套管卡箍1的内侧重叠部5上,以第二工具爪7为起点,沿卡箍本体3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临时固定钩10、卡合爪11、12。
在套管卡箍1中,如图15所示,当卷绕成环状之后,第二工具爪7和临时固定钩10***外侧重叠部4的卡合孔8中,将紧固工具(未图示)卡在一对工具爪6、7上进行拉近,以使工具爪6和7之间的距离变短,从而使环状卡箍本体的缩径。图16中的箭头F表示该紧固方向。通过该拉近,卡合爪11***卡合孔8,卡合爪12***卡合孔9、并进行卡合,因此处于保持缩径状态的紧固状态。
此时,由于外侧重叠部4的前端部分(卡合孔9部分)离开了内侧重叠部5,因此将外侧重叠部4的前端部分从外周侧向环的中心方向按压,在保持该按压的状态下,使卡合孔9卡合,从而实现此次紧固。
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第二现有技术的套管卡箍2中,第一工具爪21形成于外侧重叠部4的前端侧上,并且,与第一工具爪21成对的第二工具爪22形成于内侧重叠部5上。而且,在外侧重叠部4上,从第一工具爪21侧开始,沿卡箍本体3的长度方向,依次形成有卡合孔23、24、25,在内侧重叠部5上形成有与这些卡合孔23、24、25相对应的卡合爪26、27、28。
第二工具爪22冲压成形成向径向外侧立起,由此,在第二工具爪22上形成有向第一工具爪21开口的开口部22a。另一方面,在外侧重叠部4上的第一工具爪21的前端(自由端)形成有平坦状延伸的末端部29,该末端部29从开口部22a***第二工具爪22中。
对于第二现有技术的对套管卡箍2的紧固,如图18所示,使卡箍本体3成为环状并外套于被紧固部件上,在该状态下,将紧固工具15的一对爪部15a、15b卡在工具爪21、22上、并进行卡扣,向箭头F所示的方向拉近,使其缩径。在进行该拉近时,末端部29沿箭头F方向进入开口部22a,同时,卡合爪26、27、28与相应的卡合孔23、24、25卡合,从而处于紧固状态。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Re.33744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001266号公报
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第一现有技术的套管卡箍1中,需要利用紧固工具向着缩径方向施加负荷,在保持该负荷状态的情况下,将外侧重叠部4向中心方向按压,保持按压状态并紧固卡箍本体3。因此,在进行紧固时,需要向圆周方向进行操作和向中心方向进行操作的两个动作,紧固作业繁琐。此外,由于需要两个动作,因此,存在紧固作业时间变长、操作性降低的技术缺陷。
对此,在图17和图18所示的第二现有技术的套管卡箍2中,由于位于外侧重叠部4前端的第一工具爪21的末端部29设置于靠近第二工具爪22的开口部22a的位置上,因此无需进行向中心方向按压外侧重叠部4的操作,可通过拉近各工具爪21、22用一个动作进行紧固,与第一现有技术的套管卡箍1相比,提高了紧固的操作性。
但是,在图17和图18所示的套管卡箍2中,在进行紧固时,内侧重叠部5发生纵弯曲。
图19用于说明发生纵弯曲19的机理,通过对一对工具爪21、22作用紧固负荷,外侧重叠部4沿负荷方向滑动。由于该滑动,外侧重叠部4越过内侧重叠部5的卡合爪26,但是,在越过时,外侧重叠部4卡在卡合爪26的顶部而成为锁紧状态。由于该锁紧,外侧重叠部4滑动并缩径,因此,消耗的负荷通过外侧重叠部4作用于内侧重叠部5的卡合爪26上。
因此,即使对一对工具爪21、22作用负荷,仍然与内侧重叠部5的第二工具爪22和卡合爪26之间承受负荷的状态相同。而且,由于卡箍本体3的紧固负荷超过卡箍本体的耐纵弯曲负荷,因此,在内侧重叠部5的第二工具爪22和卡合爪26之间产生纵弯曲19。如果产生这样的纵弯曲19时,对被紧固部件的紧固性则不稳定。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套管卡箍,在紧固卡箍本体时,在内侧重叠部不发生纵弯曲,可以可靠地紧固被紧固部件。而且,其目的还在于,通过形成外侧重叠部和内侧重叠部自动卡合的结构以提高紧固的操作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套管卡箍,包括:卡箍本体,形成外侧重叠部和内侧重叠部相互重叠的环状,卷绕于被紧固部件;卡合孔,形成于外侧重叠部上;卡合爪,形成于内侧重叠部,通过与上述卡合孔卡合,保持卡箍本体的紧固状态;第一工具爪,形成于外侧重叠部,位于上述卡合孔的前端侧;第二工具爪,形成于内侧重叠部,用于与第一工具爪一起紧固卡箍本体;负荷降低装置,形成于外侧重叠部上,用于卡箍本体的紧固过程中外侧重叠部越过卡合爪时降低作用于内侧重叠部的负荷。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在卡箍本体紧固时,外侧重叠部越过内侧重叠部的卡合爪,但在越过时,形成于外侧重叠部上的负荷降低装置降低作用于内侧重叠部上的负荷。因此,作用于内侧重叠部上的负荷不会超过耐纵弯曲负荷,可防止内侧重叠部发生纵弯曲。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第二方面的套管卡箍,上述负荷降低装置具有在越过卡合孔时外侧重叠部离开内侧重叠部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由于外侧重叠部从内侧重叠部离开,故可降低紧固时作用于内侧重叠部上的负荷,因此,可防止发生内侧重叠部的纵弯曲。
根据本发明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第三方面的套管卡箍,上述负荷降低装置具有将卡合孔形成区域沿着紧固方向与外侧重叠部的剩余的周围区域分开的结构。其中,卡合孔形成区域是在外侧重叠部内划分的,并包括上述卡合孔。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外侧重叠部内的卡合孔形成区域与周围分割开,从而,在外侧重叠部越过内侧重叠部的卡合爪时,如果卡合爪与卡合孔形成区域接触,则卡合孔形成区域向卡箍本体的外周方向离开而发生位移。由于该卡合孔形成区域的离开,可以降低从外侧重叠部作用于内侧重叠部上的负荷,防止内侧重叠部发生纵弯曲。
而且,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在卡合孔形成区域向卡箍本体的外周方向离开后,通过本身的回弹功能向内周方向移动,并处于沿着内侧重叠部的状态。由此,卡合孔和卡合爪相互自动地卡合,通过它们的卡合,外侧重叠部和内侧重叠部处于相互固定的状态。因此,提高了紧固的操作性。
根据本发明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第四方面的套管卡箍,上述负荷降低装置具有将在外侧重叠部内划分的、包括上述卡合孔的卡合孔形成区域沿紧固方向与外侧重叠部的剩余的周围区域分割开的结构,同时,卡合孔形成区域向内侧重叠部的方向弹性地挠曲。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卡合孔形成区域向内侧重叠部的方向挠曲,但是,即使这样挠曲,由于卡箍本体的紧固而越过卡合爪时,卡合孔形成区域向卡箍本体的外周方向发生位移并离开,所以,可以降低从外侧重叠部作用于内侧重叠部上的负荷,防止发生内侧重叠部的纵弯曲。
而且,如上所述,即使卡合孔形成区域离开,但由于卡合孔形成区域向内侧重叠部的方向弹性地挠曲,所以,在越过卡合爪后,卡合孔形成区域自动地恢复到原状态,并进行卡合孔和卡合爪的卡合。因此,不仅提高了紧固的操作性,而且可以在适度的状态下进行卡合孔和卡合爪的卡合。
根据本发明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第五方面的套管卡箍,上述负荷降低装置具有将在外侧重叠部内划分的、包括上述卡合孔的卡合孔形成区域沿着紧固方向与外侧重叠部的剩余的周围区域分割开的结构,同时,在上述卡合孔形成区域内形成有与上述外侧重叠部的剩余的周围区域结合的可复原的弹性部。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在外侧重叠部越过内侧重叠部的卡合爪时,卡合孔形成区域向卡箍本体的外周方向发生位移并离开,因此可降低从外侧重叠部作用于内侧重叠部上的负荷,防止发生内侧重叠部的纵弯曲。此时,形成于分割部位的弹性部随着离开而发生变形。但是,在越过卡合爪后,通过恢复力恢复到原状态。通过该弹性部的复原,外侧重叠部处于沿着内侧重叠部的状态,由此,卡合爪和卡合孔卡合。这样,可以提高紧固的操作性,并进行适度的卡合。
根据本发明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第六方面的套管卡箍,上述负荷降低装置是切缝,其沿紧固方向形成于外侧重叠部上,以使外侧重叠部以卡合爪为支点在卡合爪两侧倾斜地立起。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当外侧重叠部越过内侧重叠部的卡合爪时,外侧重叠部在卡合爪的两侧倾斜地立起并离开,因此,可以降低从外侧重叠部作用于内侧重叠部上的负荷,防止发生内侧重叠部的纵弯曲。
附图说明
图1(a)、(b)是表示实施例一的紧固之前状态的俯视图和截面图;
图2(a)、(b)是表示实施例一的紧固过程中状态的俯视图和截面图;
图3是实施例一的紧固过程中的截面图;
图4(a)、(b)是表示实施例一的紧固结束状态的俯视图和截面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一的紧固结束状态的截面图;
图6(a)、(b)是表示实施例二的紧固之前状态的俯视图和截面图;
图7(a)、(b)是表示实施例二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和截面图;
图8(a)、(b)是表示实施例三的紧固之前状态的俯视图和截面图;
图9(a)、(b)是表示实施例三的紧固过程中状态的俯视图和截面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三的紧固过程中状态的截面图;
图11(a)、(b)是表示实施例三的紧固结束状态的俯视图和截面图;
图12(a)、(b)、(c)是表示实施例四的紧固之前状态的俯视图、截面图和端面图;
图13(a)、(b)、(c)是表示实施例四的紧固过程中状态的俯视图、截面图和端面图;
图14(a)、(b)、(c)是表示实施例四的紧固结束状态的俯视图、截面图和端面图;
图15是第一现有技术的套管卡箍的卷绕状态的截面图;
图16是表示第一现有技术的套管卡箍的紧固动作的侧视图;
图17是第二现有技术的套管卡箍的紧固状态的截面图;
图18是表示第二现有技术的套管卡箍的紧固动作的截面图;
图19是说明纵弯曲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示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此外,在各实施例中,对相同部件标注了相同标号。
(实施例一)
图1~图5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套管卡箍30,图1表示紧固之前的状态,图2和图3表示紧固过程中的状态,图4和图5表示紧固结束的状态。
套管卡箍30由卡箍状的卡箍本体31形成。该卡箍本体31通过对金属薄板进行冲裁和纵切加工形成为带状,以从带状卷绕成环状的状态用于被紧固部件(未图示)的紧固。在卷绕为环状的卡箍本体31中,形成有相互重叠的外侧重叠部32和内侧重叠部33,如后所述,通过向缩径方向拉近这些重叠部32、33,从而紧固被紧固部件。
在卡箍本体31的外侧重叠部32的前端侧(自由端侧),向径向外侧立起地形成有第一工具爪41。此外,末端部39位于第一工具爪41的前端(自由端),并沿长度方向延伸。即、末端部39形成为与后述的第二工具爪38相对。该末端部39形成为平坦状,因此,可以顺利地***第二工具爪38。
此外,在外侧重叠部32上,沿长度方向依次形成有卡合孔34、35。卡合孔34、35在外侧重叠部32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间部分形成为横向较长的形状,通过后述的卡合爪36、37与之卡合,保持卡箍本体31的紧固状态。
在卡箍本体31的内侧重叠部33上,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卡合爪36、37,在这些卡合爪36、37的邻接位置上,形成有与第一工具爪41成对的第二工具爪38。卡合爪36、37形成为从卡箍本体31倾斜立起的状态,其立起端朝向第二工具38的方向。这些卡合爪36、37***外侧重叠部32的卡合孔34、35后卡合。
第二工具爪38形成于内侧重叠部33上,并呈立起状。如图1和图3所示,该第二工具爪38包括开口部38a和按压部38b。开口部38a向第一工具爪41侧开口,从而,可***上述末端部39。按压部38b沿圆周方向与开口部38a连接设置,具有从外侧按压***上述开口部38a中的末端部39的作用。
而且,在套管卡箍30中,形成负荷降低装置,该负荷降低装置在外侧重叠部32跨过内侧重叠部33的卡合爪36、37时,降低作用于内侧重叠部33上的负荷。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卡合孔形成区域43与周围分割开而形成负荷降低装置。
具体地说,将规定范围内规定长度的区域作为卡合孔形成区域45,其中,该规定范围包括紧固方向(长度方向)上的卡合孔34、35,并将外侧重叠部32的卡合孔形成区域45的两侧作为周围,此时,沿卡合孔形成区域45形成直线缝隙或切断线44,从而将卡合孔形成区域45和周围分割开。在这种情况下,卡合孔形成区域45包括内侧重叠部32的卡合爪36、37卡合的卡合孔34、35,由于卡箍本体31的紧固力的作用,卡合孔形成区域45的周围使整个外侧重叠部32沿夹紧方向移动。
对于在拉紧片部47上作用拉紧力,通过直线缝隙或切断线44,与拉紧片部47分割开的卡合孔形成区域45相对内侧重叠部33可发生位移,以向卡箍本体31的外周方向离开。通过进行上述离开的位移,在外侧重叠部32越过内侧重叠部33的卡合爪36、37时,降低从外侧重叠部32作用于内侧重叠部33上的负荷。由此,可防止发生内侧重叠部33的纵弯曲。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套管卡箍30的紧固动作进行说明。图1表示紧固前的状态,在被紧固部件的外周侧,形成外侧重叠部32和内侧重叠部33相互重叠地卷绕成环状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将紧固工具(参照图18中的紧固工具15)卡在第一工具爪41和第二工具爪38上,沿缩径方向拉近侧重叠部32和内侧重叠部33并夹紧。
图2和图3表示卡箍本体31的紧固过程中的状态,在夹紧卡箍本体31时,外侧重叠部32越过内侧重叠部33的卡合爪36、37。在该越过时,如果卡合爪36、37(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卡合爪37)与外侧重叠部32接触,则外侧重叠部32的卡合孔形成区域45通过卡合爪37被上推后向卡箍本体31的外周方向位移、离开。由于该卡合孔形成区域45的离开,从而降低从外侧重叠部32作用于内侧重叠部33上的负荷。因此,不会对内侧重叠部33作用大于等于耐纵弯曲负荷的负荷,内侧重叠部33不会发生纵弯曲。
另一方面,在卡合孔形成区域45周围的拉紧片部47上作用拉紧力,由此,通过继续进行卡箍本体31的紧固,外侧重叠部32和内侧重叠部33之间滑动。通过该滑动,第一工具爪41的前端侧的末端部39进入第二工具爪38的开口部38a中,通过按压部38b阻止脱开。
图4和图5表示通过持续的紧固而充分拉紧的状态。在该紧固的最后,卡合孔形成区域45通过其本身的回弹功能,向内周方向移动,形成沿着内侧重叠部33的状态。由此,卡合孔34、35和卡合爪36、37自动地相互卡合,通过这些卡合,外侧重叠部32和内侧重叠部33形成相互固定的状态。而且,在回弹功能不充分的情况下,也可向内侧重叠部33的方向按压卡合孔形成区域45。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卡箍本体31的紧固,外侧重叠部32越过卡合爪36、37时,卡合孔形成区域45向外周方向离开而位移,因此,可以降低从外侧重叠部32作用于内侧重叠部33上的负荷,防止发生内侧重叠部33的纵弯曲。而且,在卡箍本体31紧固时,卡合孔形成区域45由于回弹功能而形成沿着内侧重叠部33的状态,卡合孔34、35与卡合爪36、37自动地卡合,因此,提高了卡合的操作性。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工具爪41的前端侧的末端部39***第二工具爪38,因此形成外侧重叠部32的前端部分沿着内侧重叠部33的状态。而且,由于第一工具爪41设置于前端侧的末端部39的附近,并且设置于接近第二工具爪38的位置,因此可通过拉近用一次动作进行紧固,进一步提高了紧固的操作性。
(实施例二)
图6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套管卡箍50。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本实施例的套管卡箍50中,外侧重叠部32的卡合孔形成区域45通过直线缝隙或切断线44与周围的拉紧片部47分割开。
而且,被分割的卡合孔形成区域45以倾斜状态向内侧重叠部33的方向弹性地挠曲。如果在这样弹性挠曲的状态下进行卡箍本体31的紧固,则在外侧重叠部32越过内侧重叠部33的卡合爪36、37时,卡合孔形成区域45为了向卡箍本体31的外周方向位移、离开而进行动作。因此,可以降低从外侧重叠部32作用于内侧重叠部33上的负荷,防止内侧重叠部33发生纵弯曲。
而且,在进行了充分地紧固、且外侧重叠部32越过卡合爪36、37后,卡合孔形成区域45因回弹功能而自动地恢复,进行卡合孔34、35和卡合爪36、37的卡合。因此,提高了紧固的操作性,并且可在具有适度的状态下,进行卡合孔34、35和卡合爪36、37的卡合,并可以告知紧固结束。
图7表示本实施例的变形例。在该变形例中,在卡合孔形成区域45的后侧,形成有向外周方向弯曲的弯曲部49。弯曲部49通过将卡合孔形成区域45与外侧重叠部32的主要部分连接、并被弯曲,从而具有弹性。利用这样具有弹性的弯曲部49连接卡合孔形成区域45,具有卡合孔形成区域45可以顺利地向卡箍本体外周方向位移并恢复的优点。
(实施例三)
图8~图11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套管卡箍60,图8表示紧固之前的状态,图9和图10表示紧固过程中的状态,图11表示紧固结束的状态。
同样,在本实施例的套管卡箍60中,外侧重叠部32的卡合孔形成区域45通过直线缝隙或切断线44从周围的拉紧片部47分割开。
此外,在分割部位形成有弹性部51。弹性部51形成于外侧重叠部32的卡合孔形成区域45的前端侧部分,处于向外周方向弯曲的状态。弹性部51沿卡箍本体31的宽度方向形成一对,在成对的弹性部51之间,形成有与外侧重叠部32的前端侧部分连接的连接部52。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弹性部51向外周方向弯曲,从而使弹性部51具有弹性,因此,弹性部51即使发生变形,仍可恢复到原始的状态。
同样,在本实施例中,在紧固之前,在被紧固部件的外周侧,外侧重叠部32和内侧重叠部33卷绕成环状并相互重叠。在该状态下,将紧固工具卡在第一工具爪41和第二工具爪38上,将外侧重叠部32和内侧重叠部33向缩径方向拉近,从而实现夹紧。
通过该紧固,在外侧重叠部32越过内侧重叠部33的卡合爪37时,通过卡合爪37将卡合孔形成区域45上推,如图9和图10所示,该卡合孔形成区域45向外周方向发生位移并离开。此时,弹性部51从弯曲状态拉伸变形,从而积蓄恢复转矩。如上所述,由于卡合孔形成区域45沿外周方向离开,从而降低从外侧重叠部32作用于内侧重叠部33上的负荷,因此,不会在内侧重叠部33上作用大于等于纵弯曲负荷的负荷,内侧重叠部33不会发生纵弯曲。
然后,通过充分地紧固,当外侧重叠部32越过卡合爪37、36,则弹性部51因其弹性而恢复到原状态,如图11所示,卡合孔形成区域45处于沿着内侧重叠部33的重叠状态。这样,卡合孔34、35和卡合爪36、37适度地卡合,处于被紧固部件的紧固状态。
而且,在紧固之后,第一工具爪41的前端侧的末端部39***第二工具爪38的开口部38a的内部,利用按压部38b阻止脱开。
在该实施例中,不但可防止内侧重叠部33发生纵弯曲,而且通过弹性部51的复原,卡合孔34、35和卡合爪36、37自动地卡合,因此,提高紧固操作性的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度地卡合,并告知结束紧固。
(实施例四)
图12~图14示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的套管卡箍70,图12表示紧固之前的状态,图13表示紧固过程中的状态,图14表示紧固结束的状态。
对于本实施例的套管卡箍70中,在外侧重叠部32上形成切缝55。切缝55以沿着卡箍本体31的紧固方向(长度方向)的状态形成于外侧重叠部32的前端侧部分。在本实施例中,切缝55形成于外侧重叠部32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间部分,其包括:从卡合孔34向前端侧延伸的第一切缝部55a、连接卡合孔34和卡合孔35的第二切缝部55b、以及从卡合孔35向后侧延伸的第三切缝部55c。在外侧重叠部32上形成这样的切缝55,因此,外侧重叠部32的切缝55的周围部分可以以切缝55为中心倾斜。
在本实施例中,从图12所示的紧固之前的状态进行卡箍本体31的紧固,并在外侧重叠部32越过内侧重叠部33的卡合爪37、36时,如图13所示,按照狭缝55的周围部分在卡合爪36、37的两侧倾斜地立起并离开。通过该立起、离开降低从外侧重叠部32作用于内侧重叠部33上的负荷。由此,不会在内侧重叠部33上作用大于等于耐纵弯曲负荷的负荷,内侧重叠部33不会发生纵弯曲。
如图14所示,通过进一步继续紧固,在外侧重叠部32越过卡合爪36、37的状态下,狭缝55的周围部分恢复原状态后处于沿内侧重叠部33的状态,并且,卡合孔34、35和卡合爪36、37卡合。由此,可良好地紧固被紧固部件。
产业上的应用可能性
利用本发明,在卡箍本体紧固时,在内侧重叠部不会发生纵弯曲,可以可靠地紧固被紧固部件。而且,由于具有外侧重叠部的卡合孔和内侧重叠部的卡合爪自动地卡合的结构,所以还提高紧固的操作性。
符号说明
30、50、60、70套管卡箍      31卡箍本体
32外侧重叠部                33内侧重叠部
34、35卡合孔                36、37卡合爪
38第二工具爪                41第一工具爪
44直线缝隙或切断线          45卡合孔形成区域
47拉紧片部                  51弹性部
55切缝

Claims (6)

1.一种套管卡箍,其特征在于,包括:
卡箍本体,形成外侧重叠部和内侧重叠部相互重叠的环状,卷绕于被紧固部件上;
卡合孔,形成于外侧重叠部上;
卡合爪,形成于内侧重叠部上,通过与所述卡合孔卡合,保持卡箍本体的紧固状态;
第一工具爪,形成于所述外侧重叠部上,位于所述卡合孔的前端侧;
第二工具爪,形成于所述内侧重叠部上,用于与所述第一工具爪一起紧固卡箍本体;以及
负荷降低装置,形成于所述外侧重叠部上,以使在卡箍本体的紧固中外侧重叠部越过卡合爪时降低作用于内侧重叠部上的负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降低装置具有越过卡合孔时外侧重叠部离开内侧重叠部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套管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降低装置具有如下结构:将在所述外侧重叠部内划分的、包括所述卡合孔的卡合孔形成区域沿着紧固方向与外侧重叠部的剩余的周围区域分割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套管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降低装置具有将在外侧重叠部内划分的、包括所述卡合孔的卡合孔形成区域沿着紧固方向与外侧重叠部的剩余的周围区域分割开的结构,同时,卡合孔形成区域向内侧重叠部的方向弹性地挠曲。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套管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降低装置具有将在外侧重叠部内划分的、包括所述卡合孔的卡合孔形成区域沿着紧固方向与外侧重叠部的剩余的周围区域分割开的结构,同时,在所述卡合孔形成区域内,形成与所述外侧重叠部的剩余的周围区域结合的可复原的弹性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套管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降低装置是沿着紧固方向形成于外侧重叠部上的切缝,以使所述外侧重叠部以卡合爪为支点,在卡合爪两侧倾斜地立起。
CN200480035654.2A 2003-12-01 2004-11-30 套管卡箍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408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402108/2003 2003-12-01
JP2003402108 2003-12-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90470A true CN1890470A (zh) 2007-01-03
CN100504082C CN100504082C (zh) 2009-06-24

Family

ID=34649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48003565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4082C (zh) 2003-12-01 2004-11-30 套管卡箍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549197B2 (zh)
JP (1) JP4706923B2 (zh)
CN (1) CN100504082C (zh)
WO (1) WO2005054689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21293A (zh) * 2010-11-24 2013-07-24 株式会社利富高 盖部件
CN103842707B (zh) * 2011-09-06 2015-11-25 汉斯奥蒂克机械和设备工厂股份公司 软管卡箍
CN106532620A (zh) * 2016-12-28 2017-03-22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湖州供电公司 一种便于带电更换的避雷器外泄漏屏蔽抱箍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13011B2 (ja) * 2005-03-31 2010-07-28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ブーツバンド
CA2725372C (en) * 2008-06-18 2014-04-08 Hans Oetiker Ag Maschinen-Und Apparatefabrik Hose clamp
CN102770701B (zh) * 2010-02-12 2015-08-05 株式会社东乡制作所 软管夹
JP5937675B2 (ja) * 2012-03-12 2016-06-22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ブーツバンド
JP5968796B2 (ja) * 2013-01-15 2016-08-10 Ntn株式会社 ブーツバンド
CN105546243A (zh) * 2016-01-19 2016-05-04 成都科盛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密封效果好的固定装置
DE102016104834A1 (de) * 2016-03-16 2017-09-21 Norma Germany Gmbh Schlauchschelle
CN114607683B (zh) * 2022-03-09 2024-01-09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内饰板的连接结构、驾驶室及汽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35329C1 (de) * 1982-09-24 1984-02-16 Rasmussen Gmbh, 6457 Maintal Schraublose Bandschelle
JPS63119726A (ja) 1986-11-07 1988-05-2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自走式掃除機
JPS63119726U (zh) * 1987-01-28 1988-08-03
JPH07107434B2 (ja) * 1987-12-28 1995-11-15 日本発条株式会社 締付け用バンド
US5138746A (en) * 1990-04-06 1992-08-18 Nkh Spring Co., Ltd. Clamp structure
JP3129580B2 (ja) 1993-07-27 2001-01-31 株式会社高木製作所 ブーツ用クランプ
US6178601B1 (en) * 1999-07-09 2001-01-30 Paul M. Craig, Jr. Mechanical connection for open clamps
JP4499880B2 (ja) * 2000-07-05 2010-07-07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ブーツバンド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21293A (zh) * 2010-11-24 2013-07-24 株式会社利富高 盖部件
CN103221293B (zh) * 2010-11-24 2015-11-25 株式会社利富高 盖部件
CN103842707B (zh) * 2011-09-06 2015-11-25 汉斯奥蒂克机械和设备工厂股份公司 软管卡箍
CN106532620A (zh) * 2016-12-28 2017-03-22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湖州供电公司 一种便于带电更换的避雷器外泄漏屏蔽抱箍装置
CN106532620B (zh) * 2016-12-28 2018-06-15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湖州供电公司 一种便于带电更换的避雷器外泄漏屏蔽抱箍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5054689A1 (ja) 2005-06-16
JP4706923B2 (ja) 2011-06-22
US20070186387A1 (en) 2007-08-16
CN100504082C (zh) 2009-06-24
JPWO2005054689A1 (ja) 2007-12-06
US7549197B2 (en) 2009-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90470A (zh) 套管卡箍
EP1867881B1 (en) Boot band
CN101513867B (zh) 用于电动停车制动器的停车线缆的连接装置
CN101028145A (zh) 带扣
CN1662766A (zh) 用于使一个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套管与一个管子连接的装置
CN1621732A (zh) 快速连接器
CN1854554A (zh) 盘式制动器
CN1836938A (zh) 车辆用安全装置
CN101055052A (zh) 管道的连接装置
JP4744640B1 (ja) 締付けバンド
CN102478137B (zh) 软管用夹
CN1805882A (zh) 束带
CN1806129A (zh) 防护罩带
CN1756000A (zh) 一种端子接头以及使用这种端子接头的连接器
CN1688841A (zh) 用于流体***的插接装置
EP1400374A3 (en) Runflat tire having crown-reinforcing insert extending into the sidewalls
CN1181465A (zh) 双重涡旋形卡箍
CN1692059A (zh) 具有可塑性变形的耳状物的敞开型软管夹紧件及其制造方法
WO2013001981A1 (ja) ブーツバンド
CN100345717C (zh) 具有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和连接件的装置
KR101786595B1 (ko) 차량용 배터리 접속장치
EP1253357A3 (en) Boot and seat belt device employing the same
CN1266362C (zh) 一种通过弹性键搭架与收拢的帐篷
CN205565074U (zh) 电连接件
CN1847713A (zh) 管道接头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6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