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96738B - 冷却水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却水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96738B
CN1796738B CN 200510134505 CN200510134505A CN1796738B CN 1796738 B CN1796738 B CN 1796738B CN 200510134505 CN200510134505 CN 200510134505 CN 200510134505 A CN200510134505 A CN 200510134505A CN 1796738 B CN1796738 B CN 17967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water
thermostat
radiator
cooling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13450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96738A (zh
Inventor
额田芳隆
平山周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967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967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7967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967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气缸盖周围的空间并有效利用散热器和发动机之间的无用空间的冷却水供给装置。该装置具有:用于支承通过发动机(50)转动驱动的曲轴(58)的曲轴箱(54);由曲轴产生的驱动力驱动并加压冷却水以排出冷却水的冷却水泵(125);设置在曲轴箱的侧部并进行冷却水放热的散热器(129);恒温器(130),其设置在散热器及冷却水泵之间的路径中,并且在冷却水的温度大于规定值时使冷却水流入散热器,而在冷却水的温度小于等于规定值时使冷却水绕过散热器,将冷却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水供给至形成于发动机内的水冷套(122),其中,将冷却水泵设置在曲轴箱的侧面,将恒温器设置在所述冷却水泵和散热器之间的空间中。

Description

冷却水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冷却水供给至形成于气缸盖内的水冷套中并冷却所述气缸盖的冷却水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在通过发动机产生高效率的动力的情况下,存在最好分别设定气缸盖和气缸体的温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已知技术为,在曲轴箱的侧面设置散热器,另外,将恒温器(thermostat)设置在气缸盖的侧面(例如,参见特开2003-172143号公报(专利文献1))。
但是,若采用这种结构,由于从气缸盖至散热器的距离较远,因此,冷却水的流动路径(冷却水管)较长。另外,在侧面视图中,散热器为仅覆盖交流发电机(ACG)而未覆盖其它部件的结构。因此,存在的问题为:在散热器和发动机之间会产生无用空间。另外,还存在的问题为:由于将恒温器设置在气缸盖上,因此,设有多个部件的气缸周围会进一步加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这些问题,并提供能够确保气缸盖周围的空间并有效利用散热器和发动机之间的无用空间的冷却水供给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1的冷却水供给装置用于将冷却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水供给至形成在发动机内的水冷套中,其具有:曲轴箱,其用于支承通过发动机转动驱动的曲轴;冷却水泵,其由从曲轴产生的驱动力驱动并对冷却水进行加压以排出冷却水;设置在曲轴箱的侧部并进行冷却水放热的散热器;恒温器,其设置在散热器以及冷却水泵之间的路径中,并且在冷却水的温度大于规定值时,使冷却水流入散热器,而在冷却水的温度小于等于规定值时,使冷却水绕过散热器,将冷却水泵设置在曲轴箱的侧面,将恒温器设置在所述冷却水泵和散热器之间的空间中。
最好,技术方案1的冷却水供给装置在曲轴的端部具有冷却散热器的散热器风扇,在侧面所示时,恒温器设置在散热器风扇的前方以及下方。
技术方案2的冷却水供给装置用于将冷却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水供给至形成在发动机内的水冷套中,其具有:设置在发动机侧部并进行冷却水放热的散热器;覆盖散热器的散热器罩;对冷却水进行加压以排出冷却水的冷却水泵;恒温器,其设置在散热器以及冷却水泵之间的路径中,并且在冷却水的温度大于规定值时,使冷却水流入散热器,而在冷却水的温度小于等于规定值时,使冷却水绕过散热器;覆盖所述恒温器的恒温器盖;在恒温器盖上形成冷却水管连接部,该连接部与绕过散热器的冷却水流过的旁通通道相连,在侧面所示时,所述冷却水管连接部与散热器罩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此时,最好,在侧面所示时,散热器与恒温器盖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在散热器的与恒温器盖重叠的位置处,形成排出冷却水的排出孔,并且,具有连接所述排出孔与恒温器盖内的连接管。
在技术方案1及2的冷却水供给装置中,最好恒温器利用设置在内部的阀体,可自由开闭地将所述内部划分为第1恒温器室和第2恒温器室,同时,具有分别与第1和第2恒温器室相连的第1导入部和第2导入部,所述第1导入部和第2导入部沿竖直方向,位于与第1恒温器室和第2恒温器室上端相同高度以上的位置处。
若以上述方式构成技术方案1的冷却水供给装置,由于在散热器和设置于曲轴箱中的冷却水泵之间设有恒温器,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散热器和曲轴箱之间的无用空间。另外,由于恒温器形成了使冷却水流入冷却泵的冷却水流路的一部分,因此,能够缩短冷却水流经的冷却水管。此时,通过将恒温器设置在散热器风扇的前方和下方,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无用空间。
另外,若以上述方式构成技术方案2的冷却水供给装置,则能够通过散热器罩保护从恒温器盖伸出形成的冷却水管连接部。此时,通过在散热器的与恒温器盖重叠的位置处形成排出孔,能够缩短散热器和恒温器的距离,同时,通过散热器罩能够保护连接管。
此时,利用阀体可自由开闭地分隔了恒温器的内部,第1以及第2导入部与由所述阀体分隔的第1以及第2恒温器室连通,沿竖直方向,使第1以及第2导入部位于与所述第1恒温器室和第2恒温器室上端相同高度以上的位置处,以此方式,即使不设置用于排出滞留在内部的空气的特殊结构,空气仍难以滞留在第1以及第2恒温器室内。
附图说明
图1为安装了本发明的冷却水供给装置的踏板型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为动力组件的俯视图。
图3为动力组件的左侧视图。
图4为动力组件的右侧视图。
图5为气缸盖的剖面图。
图6为包含冷却水供给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剖面图。
图7为包含冷却水供给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面俯视图。
图8为包含冷却水供给装置的动力组件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9为气缸体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0为动力组件的主视图。
图11为显示冷却水流路结构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进行说明。首先,利用图1,说明装载有本发明的冷却水供给装置的踏板型摩托车1。踏板型摩托车1具有车架2,所述车架2具有:位于其前部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头管3,从头管3向下方延伸的下架4,从下架4的大致中央向下方、进而向后并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架5,通过侧板6安装在这些侧架5上的圆弧状弯曲架7。
在头管3上安装图中未示出的可相对头管3自由转动的转向轴,在所述转向轴的下端安装前叉8。并且,将前轮9支承在所述前叉8的下端。另一方面,在转向轴的上端安装车把支柱10,另外,在所述车把支柱10的上端还安装有车把11,操纵车把11可操纵前轮9。另外,以从头管3向前方延伸的方式安装上部撑条12以及下部撑条13,在这些上部和下部撑条12、13的前端安装前筐14。
在一对侧架5的下部,在所述一对侧架5之间安装燃料箱15。在位于所述燃料箱15后方的弯曲架7的后端,可安装形成于动力组件16前端的连杆安装部48,该连杆安装部48可相对弯曲架7的后端上下自由摆动,同时,通过后缓冲装置17,将动力组件16的后端安装在任意一个侧架5的后端。在该处,在燃料箱15中设置在内部设有倒转传感器的燃料泵18,可以从设置在上部的供油口(盖)19供给燃料。另外,动力组件16构成包括:发动机50、变速器90、油门主体21、空气净化器22、从发动机50向后延伸的排气管23以及与所述排气管23后端相连的***24。并且,在所述动力组件16的后端安装后轮25,通过动力组件16驱动后轮25,从而踏板型摩托车1获得动力并可以行驶。
在侧架5的后部安装行李箱26和扶手杆20。行李箱26的前部通过前侧板28,由安装在侧架5的前侧横向管27支承,其后部由安装在侧架5上的门形架29支承。另外,扶手杆20由从侧架5向上方延伸的后部撑条20支承。并且,头盔31、32表示了其存储在行李箱26内的状态。另外,在扶手杆20的后部安装后部储物箱33。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踏板型摩托车1中,车体前部的上部由前盖34覆盖,在所述前盖34的侧部下方安装左右前部侧盖35。在所述前部侧盖35上安装图中未示出的转向灯。在前盖34的后部安装前部内盖36,放置驾驶者以及同乘者的脚的脚踏板37的侧部由侧盖以及下盖38覆盖。另外,在行李箱26的上部安装座椅39,座椅39的下方周围由主体盖以及主体侧盖40覆盖。另外,在前盖34的上部还安装有覆盖车把11的车把盖42,在所述车把盖42上安装前照灯43。另外,以覆盖前轮9上方的方式安装前防护板44,以覆盖后轮25上方的方式安装后防护板45。
另外,在扶手杆20的下方设置尾灯46,在前盖34和前部内盖36之间存放蓄电池41。
下面,利用图2~图5,对动力组件16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图2中箭头F的方向定为前方,将图3中箭头U的方向定为上方。构成动力组件16的发动机50由气缸盖51、气缸盖52、气缸体53以及曲轴箱54构成。在由嵌入气缸体53内的气缸套55包围形成的气缸室55a中,可上下自由滑动地设置活塞56,所述活塞56通过连杆57与可自由转动地保持在曲轴箱54内的曲轴58相连。通过吸气口以及排气口,分别使吸气孔60以及排气孔61与由气缸体53(气缸套55)、气缸盖52以及活塞56形成的燃烧室59连通。并且,蘑菇形吸气阀62以及蘑菇形排气阀63被阀簧64、65分别向平时关闭吸气口以及排气口的方向加载,其中,阀簧64、65的一端安装在阀轴上并支承在保持件上,另一端被气缸盖52支承。
另外,在气缸盖52上还可自由转动地设置用于打开和关闭吸气阀62以及排气阀63的凸轮轴66,同步链条69绕设在所述轮轴66具有的凸轮从动链轮67以及设置在曲轴58上的凸轮驱动链轮68上。因此,凸轮轴66配合曲轴58的转动而转动,形成在所述凸轮轴66上的凸轮70、71通过摇臂72、73压下吸气阀62以及排气阀63,以此方式打开和关闭吸气口以及排气口。另外,在吸气孔60中设有喷射器74,通过所述喷射器74使燃料在吸气孔60内形成微粒并进行喷射。另外,在气缸盖52中还安装有火花塞75。
在气缸体53的侧部,安装有凸轮链条张紧器84,其用于调整同步链条69的张力以调整通过凸轮70、71开闭吸气阀62和排气阀63的时间点。
在以此方式构成的发动机50中,将由空气净化器22净化的空气和通过喷射器74喷射的燃料的混合气从吸气孔60供给至燃烧室59,在通过活塞56压缩后,通过火花塞75点火并使其燃烧,从而形成通过活塞56使曲轴58转动的能量,之后,作为排放气体从排气孔61排至外部。
曲轴58由右侧曲轴半体58a和左侧曲轴半体58b构成,通过为连接两个曲轴半体58a、58b而设置的曲轴销76连接连杆57。另外,容纳曲轴58的曲轴箱54由右侧箱半体54a和左侧箱半体54b构成,曲轴58的一端(右侧曲轴半体58a的轴颈部)通过轴承77支承在右侧箱半体54a上,另一端(左侧曲轴半体58b的轴颈部)通过轴承78支承在左侧箱半体54b上。另外,在右侧曲轴半体58a的轴颈部的顶端部设置ACG 79以及散热器风扇85。
左侧箱半体54b的左侧部向后延伸并构成变速器壳体80的一部分,在由安装于所述左侧箱半体54b左侧面的变速器盖81包围的变速器室82中装入变速器90。变速器90由驱动轮91、中间轴92、从动轮93、离合器94以及图中未示出的变速器皮带构成,其中,驱动轮91安装于在变速器室82内延伸的左侧曲轴半体58b的轴颈的前端部上并可与其一体转动;中间轴92位于变速器室80的后方并平行于曲轴58延伸且可以转动地安装;从动轮93相对于所述中间轴92可转动地安装在中间轴92的大致中央部;离合器94安装在中间轴92的左端并可以与从动轮93和中间轴92结合、脱离;所述变速器皮带绕设在驱动轮91和从动轮93上并能够将驱动轮91的转动传递至从动轮93上。
驱动轮91由固定皮带轮半体91a和可动皮带轮半体91b构成,其中,所述固定皮带轮半体91a可一体转动地安装在曲轴58上,所述可动皮带轮半体91b可以相对于所述固定皮带轮半体91a沿轴向相对移动并且可以与曲轴58一体转动,变速器皮带夹持在所述固定皮带轮半体91a和可动皮带轮半体91b中。另一方面,从动轮93构成包括:可相对于中间轴92转动地安装的固定皮带轮半体93a,可相对于固定皮带轮半体93a沿轴向移动且可相对于中间轴92转动的可动皮带轮半体93b,变速器皮带夹持在所述固定皮带轮半体93a和可动皮带轮半体93b中。因此,通过可改变地设定驱动轮91和从动轮93的皮带轮宽度,能够连续改变变速器皮带绕设在两个皮带轮91、93上的半径,从而能够无级(连续)控制变速比。
平行于中间轴92,可转动地安装空转轴95以及装有后轮25的后轮轴96,通过安装在中间轴92、空转轴95以及后轮轴96上的齿轮列,将中间轴92的转动驱动力传递至后轮25上。这样,便能将发动机50的输出传递至曲轴58,通过变速器90变速后,传递至后轮25。
在使这种动力组件16工作时,必须对发热的各个部件进行冷却。因此,气缸盖52形成有使冷却水在内部流动而冷却的水冷套122以便通过所述冷却水进行冷却,气缸体53形成有在侧部向外伸出的多个冷却片86以便能够从所述冷却片86排出由气缸体53产生的热量,另外,变速器壳体80采用的结构为:在所述变速器壳体80的前部设置向前延伸并将外部气体送入变速器室82内的冷却风导入通道83,以便进行冷却。
下面,根据图6~图10对在具有上述结构的踏板型摩托车1中使用的冷却水供给装置120进行说明。这种冷却水供给装置120用于将冷却水供给至形成于气缸盖52中的水冷套122内以使所述气缸盖52冷却,并且该装置构成包括:对冷却水加压并排出的冷却水泵125,回收在水冷套122冷却用的冷却水并进行排热的散热器129,以及在冷却水的温度低于规定值时不由散热器129散热而返回水冷套122的恒温器130。
冷却水泵125安装在沿与右侧曲轴半体58a大致平行延伸的泵轴132的一端,并具有通过所述泵轴132转动以对冷却水加压的叶轮131,在所述泵轴132的另一端安装泵从动链轮133。另外,在泵轴132和右侧曲轴半体58a之间设置与这些轴58a、132大致平行延伸的泵空转轴134。在所述泵空转轴134上,安装泵从动齿轮136,该泵从动齿轮136与结合于右侧曲轴半体58a的泵传动齿轮135啮合。并且,与泵从动齿轮136并排安装泵主动链轮137。并且,在泵主动链轮137和泵从动链轮133上绕设有泵的链条138。以此方式,由发动机50的驱动所形成的右侧曲轴半体58a的转动通过泵传动齿轮135和泵从动齿轮136传递至泵空转轴134,通过泵的链条138,将该转动从泵主动链轮137传递至泵从动链轮133,并且泵轴132转动,以便从所述冷却水泵125的排出口126加压·排出冷却水。
在形成于气缸盖52中的燃烧室59的前方设置作为以覆盖所述燃烧室59的方式形成的空间的水冷套122。另外,气缸盖52在所述水冷套122的上方后部具有冷却水导出部121,该冷却水导出部形成有与外部和水冷套122连通以将冷却水排至外部的冷却水导出通道121a。在气缸盖52中具有与水冷套122的下部后方相邻形成的冷却水导入空间123,所述冷却水导入空间123在气缸盖52下方的后侧面开口,并与水冷套122连通。
另一方面,在气缸体53前部的下侧面上形成向下方伸出的冷却水导入部128,在所述冷却水导入部128上形成:具有开设在侧面的导入口128a并向侧面延伸的第1通道140a,以及与所述第1通道140a连通并向前延伸的第2通道140b(以下,将第1以及第2通道140a、140b统称为“冷却水导入通道140”)。所述第2通道140b具有在气缸体53前端面开口的导出口128b,在将气缸盖52安装在所述气缸体53上时,第2通道140b的开口部(导出口128b)与气缸盖52的冷却水导入空间123的开口部连通,以便使冷却水导入通道140与水冷套122连通。冷却水泵125的排出口126与形成在气缸体53上的冷却水导入部128邻接设置,这些部件通过冷却水供给管127相连。
恒温器130具有第1导入部141以及第2导入部142,在从这些第1以及第2导入部141、142流入的冷却水的温度低于规定温度时,关闭第2导入部142以使冷却水从第1导入部141向导出部143排出,在高于规定温度时,关闭第1导入部141以使冷却水从第2导入部142向导出部143排出。另外,在恒温器130的内部设有在侧视图中轴线向前方倾斜的阀体154,将恒温器130的内部分隔为第1恒温器室S1和第2恒温器室S2,其中,第1恒温器室S1通过所述阀体154与第1导入部141连通,第2恒温器室S2与第2导入部142连通。
使第1冷却水管144与形成于气缸盖52中的冷却水导出部121相连,所述第1冷却水管144通过分岔部145分为第2冷却水管146a和第3冷却水管146b。第2冷却水管146a与散热器129的吸入口147相连,第3冷却水管146b与恒温器130的第1导入部141相连。另一方面,恒温器130的第2导入部142通过刚性连接管149与设置在附近的散热器129的排出孔148相连。在所述分岔部145上形成安装第1~第3冷却水管144、146a、146b时用于定位的定位部145a。
另外,存放恒温器130的壳体(恒温器盖130a)与存放冷却水泵125的壳体一体形成,恒温器130的导出部143与冷却水泵125的吸入口150直接连接。因此,恒温器130构成将冷却水送入冷却水泵125的吸入口150的冷却水流道的一部分,从而能够缩短冷却水流动的流动路径,并使整体紧凑。另外,通过连接管149连接散热器129和恒温器130,从而能够提高动力组件16的组装性。
采用具有上述结构的冷却水供给装置120,从冷却水泵125排出的冷却水通过形成在气缸体53中的冷却水导入部128的冷却水导入通道140流入水冷套122。之后,使气缸盖52冷却并将其冷却水从冷却水导出部121排至外部。虽然所排出的冷却水流入散热器129的吸入孔147或恒温器130的第1导入部141,但是,在所述冷却水的温度低于规定温度的情况下,由于通过恒温器130关闭了第2导入部142,因此,冷却水并不通过散热器129而返回冷却水泵125,在冷却水温度高于规定值的情况下,恒温器130关闭第1导入部141,冷却水经散热器129放热之后,从第2导入部142返回冷却水泵125并进行循环。
这样,用于冷却气缸盖52的冷却水的导入口(冷却水导入部128)由于不是形成在气缸盖52上,而是形成在气缸体53上,因此,在提高气缸盖52周围的设计自由度的同时,能够有效利用气缸体53周围的无用空间。另外,也可从图4等中理解,由于所述冷却水导入部128设置在气缸体53的前端部,即气缸盖52的附近,因此,能够缩短整个冷却水导入通道140,所以,能够减轻重量,并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另外,还易于进行气缸体53中的冷却水导入通道140的加工。
另外,所述冷却水供给装置120集中设置在动力组件16的右侧部,使散热器129容纳在安装于右侧箱半体54a的右端部上的散热器罩152以及散热器罩153中。此时,与散热器风扇85相比,散热器129设置偏向在车体外侧,恒温器130在侧视图中设置在散热器129的前方和下侧。另外,冷却水泵125以及恒温器130和散热器129(散热器罩152)的一部分以在侧视图中重叠的方式设置。
因此,由于在曲轴箱54的侧部,可以在接近曲轴58的位置处设置冷却水泵125,因此,易于利用曲轴58的驱动力。另外,由于能够在散热器129(散热器罩152)和气缸体53或曲轴箱54之间形成的空间中设置冷却水泵125以及恒温器130,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无用空间,并实现整体紧凑。同样,通过将恒温器130(恒温器盖130a)设置在气缸体53和连杆安装部48之间,能够提高空间效率。另外,通过将恒温器130设置在散热器129的下方,空气(气泡)难以滞留在所述恒温器130中。另外,由于将与第2导入部142连通的第2恒温器室S2设置在从排出口148上端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线L1的下方,因此,空气(气泡)难以滞留在第2恒温器室S2中。另外,通过使恒温器130的轴线L2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从而能够缩短恒温器130的高度,同时,能够在恒温器130的内部任意确定空气滞留的位置,并且,能够在该位置处设置用于排出空气的通道,从而能够有效地排出空气。
通过将冷却水供给装置120集中设置在动力组件16的右侧部,从而能够将冷却水管(第1~第3冷却水管144、146a、146b)也集中设置在右侧部。另外,由于如图11所示,这些冷却水管以及冷却水流入和流出的冷却水导出部121、吸入孔147、排出孔148以及冷却水导入部128在侧视图中形成梯形,因此,易于组装和维修冷却水管。通过这种结构,能够缩短冷却水不通过散热器129而循环的旁通流路(第3冷却水管146b)的长度。
此时,由于通过分岔部145分岔的第3冷却水管146b大致竖直向下延伸并与形成在恒温器盖130a中的冷却水管连接部141a(第1导入部141)相连,因此,第3冷却水管146b以及从恒温器盖130a向外伸出的冷却水管连接部141a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图中,由散热器罩152覆盖和保护。同样,散热器129的排出孔148和恒温器130的第2导入部142在侧视图中形成在重叠的位置处,因此,通过散热器罩152保护连接这些部件的连接管149。
在本实施例所示的发动机50中,除上述冷却水供给装置120以外,在气缸盖52中还装有检测排气孔61内的排放气体的氧浓度的O2传感器116和测定水冷套122内的冷却水温度的水温传感器119,安装这些传感器116、119的O2传感器安装孔116a以及水温传感器安装孔119a与冷却水导出部121相同,形成在动力组件16的右侧部。另外,由于这些安装孔116a、119a的轴线与冷却水导出通道121a的轴线大致平行设置,因此,如图5所示,冷却水导出部121、O2传感器116以及水温传感器119大致平行延伸。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这些传感器116、119的安装,并且,在将第1冷却水管144等安装在冷却水导出部121上时,由于能够从发动机50的一侧(右侧)进行作业,因此,易于进行装配作业。

Claims (5)

1.冷却水供给装置,其用于将冷却发动机的冷却水供给至形成在所述发动机内的水冷套中,其特征在于,具有:
曲轴箱,其用于支承通过所述发动机转动驱动的曲轴;
冷却水泵,其由所述曲轴产生的驱动力驱动并对所述冷却水进行加压以排出冷却水;
散热器,其设置在所述曲轴箱侧部并进行所述冷却水放热;
恒温器,其设置在所述散热器以及所述冷却水泵之间的路径中,并且在所述冷却水的温度大于规定值时,使所述冷却水流入所述散热器,而在所述冷却水的温度小于等于规定值时,使冷却水绕过所述散热器,其中,
所述冷却水泵设置在所述曲轴箱的侧面,
所述恒温器设置在所述冷却水泵和所述散热器之间的空间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水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曲轴的端部具有冷却所述散热器的散热器风扇,
在侧面所示时,所述恒温器设置在所述散热器风扇的前方以及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水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散热器罩,其覆盖所述散热器;
恒温器盖,其覆盖所述恒温器,其中,
在所述恒温器盖上形成冷却水管连接部,该连接部与绕过所述散热器的冷却水流过的旁通通道相连,
在侧面所示时,所述冷却水管连接部与所述散热器罩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水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侧面所示时,所述散热器与所述恒温器盖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在所述散热器的与所述恒温器盖重叠的位置处,形成排出所述冷却水的排出孔,
具有连接所述排出孔与所述恒温器盖内的连接管。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却水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器利用设置在内部的阀体,可自由开闭地将所述内部划分为第1恒温器室和第2恒温器室,同时,具有分别与所述第1和第2恒温器室相连的第1导入部和第2导入部,
所述第1导入部和第2导入部沿竖直方向,位于与所述第1恒温器室和第2恒温器室上端相同高度以上的位置处。
CN 200510134505 2004-12-27 2005-12-08 冷却水供给装置 Active CN17967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75393A JP4431032B2 (ja) 2004-12-27 2004-12-27 冷却水供給装置
JP375393/2004 2004-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96738A CN1796738A (zh) 2006-07-05
CN1796738B true CN1796738B (zh) 2011-09-07

Family

ID=367367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10134505 Active CN1796738B (zh) 2004-12-27 2005-12-08 冷却水供给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431032B2 (zh)
CN (1) CN17967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22080B2 (ja) * 2006-09-20 2012-04-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排風ダクトを備える車両搭載内燃機関
JP2013068161A (ja) * 2011-09-22 2013-04-18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KR101875620B1 (ko) * 2012-04-10 2018-07-06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엔진 냉각 시스템과 전자식 서모스탯 제어장치 및 방법
KR102277081B1 (ko) * 2020-04-13 2021-07-14 (주)모토닉 Lpdi 차량의 고압펌프 연료공급 구조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1388A (zh) * 2000-03-02 2001-09-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CN1334400A (zh) * 2000-07-18 2002-02-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冷却构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1388A (zh) * 2000-03-02 2001-09-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CN1334400A (zh) * 2000-07-18 2002-02-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冷却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96738A (zh) 2006-07-05
JP4431032B2 (ja) 2010-03-10
JP2006183488A (ja) 2006-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441731C (en) Engine mounting structure of low floor type vehicle
CN102575568B (zh) 水冷式动力装置的散热器冷却构造
CN101220765B (zh) 具备散热器的水冷式内燃机
CA2442082C (en) Exhaust pipe structure of low floor type vehicle
KR100533653B1 (ko) 저바닥식 차량의 리어 쿠션 설치 구조
EP1122409B1 (en) Cooling water circulating structure 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796738B (zh) 冷却水供给装置
CN1796737B (zh) 发动机
CN100458113C (zh) 冷却水供给装置
JP3777298B2 (ja) 車両におけるラジエータ搭載構造
KR100856645B1 (ko) 오일 필터 커버 구조
JP2005153877A (ja) 自動二輪車
JP2009030500A (ja) 雪上車用エンジンの補機配置構造
JP4089279B2 (ja) パワーユニットの冷却装置
JP2020097312A (ja) 電動鞍乗型車両
CN104251154A (zh) 骑乘型车辆
JP7022219B2 (ja) 内燃機関
JP7019831B2 (ja) 内燃機関
JP6682803B2 (ja) 鞍乗型車両
CN101746455B (zh) 跨骑式车辆
JP3686077B2 (ja) 車両用ラジエータ装置
JP4576995B2 (ja) 2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