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27217A - 汽车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汽车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27217A
CN1727217A CNA2005100853679A CN200510085367A CN1727217A CN 1727217 A CN1727217 A CN 1727217A CN A2005100853679 A CNA2005100853679 A CN A2005100853679A CN 200510085367 A CN200510085367 A CN 200510085367A CN 1727217 A CN1727217 A CN 17272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ot
exit passageway
heat exchanger
heating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08536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川嗣崇
饭野靖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rell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alsonic Kanse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lsonic Kansei Corp filed Critical Calsonic Kanse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272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272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64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for sending air stream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in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60H1/04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from cooling liquid of the plant
    • B60H1/08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from cooling liquid of the plant from other radiator than main radiator
    • B60H1/1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from cooling liquid of the plant from other radiator than main radiator the other radiator being situated in a duct capable of being connected to atmosphere outside vehicle
    • B60H1/1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from cooling liquid of the plant from other radiator than main radiator the other radiator being situated in a duct capable of being connected to atmosphere outside vehicle using an air blow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185Distribution of conditionned air
    • B60H2001/002Distribution of conditionned air to front and rear part of passenger compar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空调机,包括一个加热换热器,一个旁路通道,一个热空气通道,一个空气混合门,一个空气混合腔,一个朝向乘客车厢前端侧面的、自空气混合腔分出来的前出口通道,一个朝向乘客车厢后端侧面的、自热空气通道里加热换热器的下游分出来的后出口通道,一个用于开启和关闭后出口通道的门及一个后出口通道的进口被设置为避免在气流方向垂直于加热换热器表面方向与热空气通道的进口相重叠,这个后出口通道的进口在气流方向远离空气混合腔,并位于热空气通道的进口的对面。

Description

汽车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空调机。
背景技术
汽车空调机包括一个加热器芯体,一个将在加热器里加热的空气输出的热空气通道,一个将冷空气绕过加热器的旁路通道,一个调节来自热空气通道和旁路通道的气流比率的空气混合控制器,一个位于冷热空气汇合处的空气混合腔,多个自空气混合腔至乘客车厢前排座位的前出口通道。
在日本未审专利申请No.H10-114209中,公开的实施例是自前出口通道分出后出口通道至乘客车厢后排座位。这种情况下,改进了将热空气输送到后端座位上的运行。
传统做法是,在加热器中加热的热空气流经了曲折的路径,自加热器芯体经由热空气通道、空气混合腔、前出口通道及后出口通道,最后到后排座位上。由于通道的曲折从而在将热空气输送到后排座位上时产生了较大的阻力。所以一直存在难以保持空气输送量及噪音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着眼于解决这些问题而发展出来的,提供了一种能将加热器产生的热空气输送到乘客车厢后排座位的汽车空调机并且避免了传统装置中产生的过高空气流动阻力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汽车空调机,它包括:加热换热器;使冷空气绕过加热换热器流经的旁路通道;使热空气流经加热换热器流经的热空气通道,该热空气通道包括部分自加热换热器到旁路通道的下游部分;用来控制流经旁路通道的冷空气流量和控制流经热空气通道的热空气流量的空气混合门;用于混合冷热空气的位于旁路通道和热空气通道汇合处的空气混合腔;至少一个自空气混合腔流向乘客车厢前排的前出口通道;一个自热空气通道的加热换热器流向乘客车厢后端的后出口通道;一个可以开闭后出口通道的门;以及,一个后出口通道的进口,在垂直于加热换热器的表面的空气流动的方向上,这个进口避免与热空气通道入口重叠,这个进口设在在空气流动方向远离空气混合腔位于热空气通道的进口的对面。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汽车空调机,它包括:一个加热换热器;使冷空气绕过加热换热器的旁路通道;使热空气流经加热换热器的热空气通道,这个热空气通道包括自加热换热器到旁路通道的下游部分;用来控制流经旁路通道的冷空气流量和控制流经热空气通道的热空气流量的空气混合门;用于混合冷热空气的位于旁路通道和热空气通道汇合处的空气混合腔;至少一个自空气混合腔流向乘客车厢的前端的前出口通道;至少一个自热空气通道的加热换热器流向乘客车厢后端的后出口通道;一个自热空气通道中的加热换热器的下游分出来的到至少一个后出口通道里去的连接路径,这个连接路径避免了在垂直于加热换热器的表面的空气流动的方向上与热空气通道入口的重叠,该连接路径在空气流动方向远离空气混合腔,位于热空气通道入口的对面;一个用于开启和关闭所述连接路径的门。
附图说明
图1是在本发明中第一实施例的汽车空调机的侧视图;
图2是所述汽车空调机中空气调节单元的平面图;
图3是所述汽车空调机中空气调节单元的一部分的正面图;
图4是取自图3所述汽车空调机中空气调节单元的自SA-SA方向剖开的剖视图;
图5A是取自图3的所述汽车空调机中空气调节单元的自SB-SB方向剖开的剖视图;图5B是图5A中的沿Y方向的投影平面图;
图6是取自图3的所述汽车空调机中空气调节单元的自SC-SC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说明加热器芯体设置方位的透视图
图8A到图8C的示意图说明了在汽车空调机里通风模式下调节的空气的流动;图8A是取自图3的沿SA-SA方向的剖视图;图8B是取自图3的沿SB-SB方向的剖视图;图8C是取自图3的沿SC-SC方向的剖视图;
图9A到图9C的示意图说明了在汽车空调机里双模式下调节的空气的流动;图9A是取自图3的沿SA-SA方向的剖视图;图9B是取自图3的沿SB-SB方向的剖视图;图9C是取自图3的沿SC-SC方向的剖视图;
图10A到图10C的示意图说明了在汽车空调机里地脚模式下调节的空气的流动;图10A是取自图3的沿SA-SA方向的剖视图;图10B是取自图3的沿SB-SB方向的剖视图;图10C是取自图3的沿SC-SC方向的剖视图;
图11A到图11C的示意图说明了在汽车空调机里除霜-地脚模式下调节的空气的流动;图11A是取自图3的沿SA-SA方向的剖视图;图11B是取自图3的沿SB-SB方向的剖视图;图11C是取自图3的沿SC-SC方向的剖视图;
图12A到图12C的示意图说明了在汽车空调机里除霜模式下调节的空气的流动;图12A是取自图3的沿SA-SA方向的剖视图;图12B是取自图3的沿SB-SB方向的剖视图;图12C是取自图3的沿SC-SC方向的剖视图;
图13是在本发明中第二实施例的汽车空调机的侧视图;
图14是所述汽车空调机中空气调节单元的平面图;
图15是所述汽车空调机中空气调节单元的一部分的正面图;
图16是取自图15的所述汽车空调机中空气调节单元的自SA-SA方向剖开的剖视图;
图17A是取自图15的所述汽车空调机中空气调节单元的自SB-SB方向剖开的剖视图;图17B是取自图17A的沿Y方向的投影平面图;
图18是所述汽车空调机中空气调节单元的自SC-SC方向剖开的取自图15的剖视图;
图19是汽车空调机中空气调节单元的局部透视图;
图20A到图20C的示意图说明了在汽车空调机里通风模式下调节的空气的流动;图20A是取自图15的沿SA-SA方向的剖视图;图20B是取自图15的沿SB-SB方向的剖视图;图20C是取自图15的沿SC-SC方向的剖视图;
图21A到图21C的示意图说明了在汽车空调机里双位模式下调节的空气的流动;图21A是取自图15的沿SA-SA方向的剖视图;图21B是取自图15的沿SB-SB方向的剖视图;图21C是取自图15的沿SC-SC方向的剖视图;
图22A到图22C的示意图说明了在汽车空调机里地脚模式下调节的空气的流动;图22A是取自图15的沿SA-SA方向的剖视图;图22B是取自图15的沿SB-SB方向的剖视图;图22C是取自图15的沿SC-SC方向的剖视图;
图23A到图23C的示意图说明了在汽车空调机里除霜-地脚模式下调节的空气的流动;图23A是取自图15的沿SA-SA方向的剖视图;图23B是取自图15的沿SB-SB方向的剖视图;图23C是取自153的沿SC-SC方向的剖视图;
图24A到图24C的示意图说明了在汽车空调机里除霜模式下调节的空气的流动;图24A是取自图15的沿SA-SA方向的剖视图;图24B是取自图15的沿SB-SB方向的剖视图;图24C是取自图15的沿SC-SC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在图1中,附图标记1表示空气调节单元;51表示仪表盘;52表示风板;53表示控制板;54表示地板通道;55表示乘客车厢;汽车空调机包括了一个自乘客车厢内部和外部选择性地吸收空气的进口盒子,一个输送来自进口盒子的下游的空气鼓风机,以及一个调节来自鼓风机的空气和输送空气到乘客车厢55的空气调节单元1。
空气调节单元1位于仪表盘51内部并且在汽车的中央。空气调节单元1包括一个空气调节箱2,其内部形成了空气通道。空气调节箱2在空气通道上流端部设有个进口4,在空气通道下游端部设有出口16b到20b和41b。出口管16D到20D和41D分别连接到出口16b到20b和41b。在空气调节单元1中调节好的空气通过出口管16D到20D和41D经由出口16b到20b和41b输送到乘客车厢55。
空气调节单元1的结构将参考图4到6详细描述。
如图4所示,蒸发器5的作用就象一个冷却换热器,空气混合门6的作用就象一个温度调节器,加热器芯体7作为加热换热器,都被设置在空气调节箱2中。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在蒸发器5内部循环,这样制冷剂就可以吸收空气中的热量来冷却空气并除霜。蒸发器5放置在一个相对于汽车的纵向方向略微向后倾斜的垂直方向以使空气从前向后穿过蒸发器5。
加热器芯体7内热水作为加热介质加热空气。发动机的废热作为热源加热热水。加热器芯体7放置在一个相对于汽车的纵向方向比蒸发器5更向后倾斜的方向。加热器芯体7有个接收冷空气流的前表面7a,热空气从后表面7b流出。加热器芯体7的表面7a和7b比蒸发器5的表面略低尺寸略小。加热器芯体7与蒸发器5相对,并在蒸发器5的后面位置,它们之间有足够的空间以避免干扰蒸发器5上端。
蒸发器5下游部分分支成热空气通道12和旁路通道13。热空气通道12允许冷却的空气通过蒸发器5再经过加热器芯体7并且循环热空气。旁路通道13允许冷却的空气通过蒸发器5以绕开加热器芯体7。热空气通道12的进口12a和旁路通道13的进口13a垂直排列。
空气混合门6用作温度调节器位于进口12a和13a处。空气混合门6用于控制分配到旁路通道13和热空气通道12的空气流量的比率。在第一实施例描述中提及的空气混合门6是个滑动门,由一个向下游方向凸出的圆盘形成。流向通道12,13的空气流量的比率是由位于进口12a和13a上的空气混合门6的滑动来控制的。
旁路通道13经过一个空气混合腔14向通风出口通道18,19线性伸展。热空气通道12是个弯曲的通道向旁路通道13伸展,上方有热空气导引壁30。热空气导引壁30与加热器芯体7基本平行、相临近并且相对。热空气导引壁30做成了U形,包括底部部分30a,反向部分30c和上部部分30e。底部部分30a顺着加热器芯体7的底部部分。反向部分30c基本平行于加热器芯体7的后表面7b。上部部分30e沿着加热器芯体7的上部部分。底部部分30a和反向部分30c通过圆形曲线部分30b相连接,反向部分30c和上部部分30e通过圆形曲线部分30d相连接。
旁路通道13和热空气通道12的下游汇合构成了空气混合腔14用于混合冷空气和热空气。自空气混合腔14分出多个前出口通道16到20。前出口通道16到20包括一对除霜出口通道16,一个上部通风出口通道17,通风出口通道18和19,以及一对地脚出口通道20。
以下将会详细描述出口通道16到20。
除霜出口通道16自空气混合腔14向上端分出。除霜门16C位于除霜出口通道16的进口16a处。除霜门16C允许除霜出口通道16开启和闭合。向风门输送调节空气的出口管与除霜出口通道16的出口16b相连接。
上部通风出口通道17自空气混合腔14向上端分出。上部通风门17C位于上部通风出口通道17的进口17a处。上部通风门17C允许上部通风出口通道17开启和闭合。为前排座位乘客输送向上空气的出口管17D与上部通风出口通道17的出口17b相连接。
除霜出口通道16上的出口通道16b位于上部通风出口通道17的出口17b的左右两侧(见图2)。除霜门16C和上部通风门17C完整地结合在转动轴上以便整体开启和关闭。
通风出口通道18,19是中央通风出口通道18输送已经调节的空气到前端座位上乘客的上方,一对侧通风出口通道19输送调节好的空气到侧窗。中央通风出口通道18的进口18a和侧通风出口通道19的进口19a是横向排列的。门18C和19C分别位于进口18a和19a处。门18C和19C允许出口通道18,19开启和闭合。通风门18C和19C共用一个转动轴以便整体开启和闭和。通风门18C和19C被弯曲成V型并在通道18,19充分开启时分别平行于它们,这样可以减少空气流动的阻力并且使得自通风出口18,19向外输送冷气效果更佳(降温中的输送效果)。
出口管18D位于指向前端座位乘客上方的位置并且与中央通风出口通道18的出口18b相连接。出口管19D位于指向侧窗的位置(没有显示)并且与侧通风出口通道19的出口19b相连接。
地脚出口通道20自空气混合腔14分出朝向前端座位乘客的足部。地脚出口通道20包括位于空气混合腔14左右、两侧的圆柱状进口20a。地脚门20C位于地脚出口通道20的进口20a处。每个地脚门20C允许地脚出口通道20开启和闭合。
在第一实施例中,除了前出口通道16到20外还有后出口通道41。后出口通道41自热空气通道12的下游部分分出,它的位置低于加热器芯体7。门42位于后出口通道41的进口41a处。门42允许后出口通道41开启和闭合。当门42开启后出口通道41的进口41a时,在热空气通道12里的热空气直接流进后出口通道41不用通过空气混合腔14后还经过很长的路径。
后出口通道41的进口41a位于热空气导引壁30的圆形曲线部分30b之上或附近。如图5A和5B所示,在沿着垂直于加热器7的表面7a,7b的空气流动方向Y的投影平面图里,进口41a位于加热器芯体7的后部表面7b的投影平面上。在沿着空气流动方向Y看,进口41a不与热空气通道12的进口12a重叠。在沿着空气流动方向Y看,进口41a设置在远离空气混合腔14且位于热空气通道12的进口12a的对面。
图7说明了加热器芯体7的方位。尤其是,图7说明了设置热水上游路径和下游路径的位置关系。
如图7所示,第一实施例中的加热器芯体7包括两条路径7A和7B。热水首先自热水进口8引入到加热器芯体7,流入上边路径7A,然后转回来流入下边路径7B。热水最后由热水出口9流出。就是说,在第一实施例中,路径7A是个靠近空气混合腔14的上游路径,路径7B是个靠近后出口通道41的进口41a处的下游路径。
上面描述汽车空调机的调节后的空气的流动的主要模式将参考图8A到12C进行描述。
通风模式(图8A到8C)
首先,参照图8A到8C解释通风模式。在通风模式下调节后的空气从通风出口通道18,19排出。  特别地,如图8A所示,调节所述门16C到20C及42的开启以便上部通风出口通道17完全关闭且中央通风出口通道18完全开启。如图8B所示,除霜出口通道16完全关闭且侧通风出口通道19完全开启;并且,如图8C所示地脚出口通道20关闭。在通风模式下,空调机模式被设为完全制冷模式。就是说,空气混合门完全关闭热空气通道12同时完全开启旁路通道13以便仅仅排出冷空气。
这样,冷空气通过旁路通道13流入空气混合腔14,经由中央通风通道18和侧通风通道19输送到乘客车厢55。
双位模式(Bi-level mode)(图9A到9C)
双位模式将参考图9A到9C给予说明。在双位模式下,调节好的空气自通风通道18,19和地脚出口通道20输送。特别地,如图9A所示,调节门16C到20C及42以便上部通风出口通道17完全关闭且中央通风出口通道18完全开启。如图9B所示,除霜出口通道16完全关闭且侧通风出口通道19完全开启;并且,如图9C所示,地脚出口通道20开启。在双位模式下,空调机模式被设为空气混合模式。特别地,空气混合门6开启热空气通道12和旁路通道13以便冷空气和热空气在空气混合腔14内混合并由此处向外输送。
在这样的安排下,在空气混合腔内混合并调节到一个设定的温度的空气自空气混合腔经由中央通风出口通道18,侧通风出口通道19及地脚出口通道20输送到乘客车厢55。
地脚模式(Foot mode)(图10A到10C)
地脚模式将参照图10A到10C进行描述。在地脚模式下,调节好的空气自地脚出口通道20输送。特别地,如图10A所示,调节门16C到20C及42的开启以便上部通风出口通道17完全关闭且中央通风出口通道18完全开启。如图10B所示,除霜出口通道16完全关闭且侧通风出口通道19完全开启;并且,如图10C所示,地脚出口通道20开启。同时,后出口通道41的进口41a完全开启。在地脚模式下,空调机模式被设为完全加热模式。就是说,空气混合门6完全开启热空气通道12,完全关闭旁路通道13以便仅仅输送热空气。
如此设置,如图10B所示,来自加热器芯体7的热空气由热空气导引壁30导引并分开流入空气混合腔14和后出口通道41。热空气经由热空气通道12流入空气混合腔14(见图10B),然后经由侧通风出口通道19和地脚出口通道20输送到乘客车厢55,如图10C所示。另一方面,直接流入后出口通道41的热空气输送到乘客车厢55的后地脚处。
如上描述,热空气引导热空气导引壁30分别到空气混合腔14和后出口通道41分叉。也许有人担心,大部分来自加热器7的热空气会因为后出口通道进口41a位于加热器芯体7的后部表面7b附近从而不均衡地流入后部出口通道41。然而,在第一实施例中,后出口通道进口41a的位置在垂直于加热器芯体7的表面7a和7b的沿着空气流动Y方向看后出口通道进口41a并不会干涉热空气通道进口12a。不仅如此,进口41a的位置远离空气混合腔14,并位于进口12a的对面。这样,避免了不均衡和过度空气流量流入后出口通道41。
除霜地脚模式(图11A到11C)
除霜地脚模式将会参考图11A到11C给予解释。特别地,在除霜地脚模式下,调节好的空气自除霜出口通道16和地脚出口通道20输送出。如图11A所示,调节门16C到20C及42的开启以便上部通风出口通道17可以完全关闭并且中央通风出口通道18完全开启。如图11B所示除霜出口通道16开启且侧通风出口通道19开启;如图11C所示地脚出口通道20开启。在除霜地脚模式下,空调机模式将被设为完全加热模式。就是说,空气混合门6完全开启热空气通道12并且完全关闭旁路通道13以便仅仅输送热空气。
这样设置,自热空气通道12流入空气混合腔14的热空气经由侧通风出口通道19、除霜出口通道16和地脚出口通道20输送到乘客车厢55。
除霜模式(图12A到12C)
参考图12A到12C描述除霜模式。在除霜模式下,调节好的空气自除霜出口通道输送出来。特别地,如图12A所示,调节门16C到20C及42的开启以便上部通风出口通道17完全关闭且中央通风出口通道18完全关闭。如图12B所示除霜出口通道16开启侧通风出口通道19开启。并且,如图12C所示地脚出口通道20完全关闭。在除霜模式下,空调机模式将被设为完全加热模式。就是说,空气混合门6完全打开了热空气通道12并完全关闭了旁路通道13,这样仅仅输送了热空气。
这样设置,自热空气通道12流入空气混合腔14的热空气经由侧通风出口通道19和除霜出口通道16输送到乘客车厢55。
如下是对第一实施例的汽车空调机的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的总结。
(I)按照第一实施例描述,后出口通道41与热空气通道12中的加热器芯体7的下游部分12b相连接。通过加热器芯体7加热的空气能够直接流入后出口通道41并不流经空气混合腔14。这样,流向后部座位的热空气的气流阻力将会减小。
按照第一实施例描述,如图5B所示,后出口通道41的进口41a并不会与热空气通道12的进口12a沿着空气流动方向Y相重叠。进口41a沿着气流方向Y从空气混合腔14穿过进口12a。于是,即便后出口通道41是开启的,也不会发生过多的气流流向后出口通道41的情形。
(II)在第一实施例的描述里,旁路通道13是直的。热空气通道12的一部分,即加热器芯体7的下游部分呈曲线状通向旁路通道13。这样,旁路通道13和热空气通道12可以以较小尺寸设计同时保证输送冷气的最大性能。在这样的结构下,后出口通道41的进口41a可以很容易地放置在靠近加热器芯体7的后部表面7b附近。如此,在(I)中描述的结构变得更为有效率。
(III)在第一实施例描述中,热空气导引壁30被相向放置并且基本平行于加热器芯体7的后部表面7b。这样,汽车空调机在加热器芯体7的气流方向Y可以以较小尺寸设计。在第一实施例的情形里,例如,加热器芯体的气流的方向Y就是汽车的纵向方向。这样,汽车空调机可以在汽车的纵向方向做的紧凑。以这样的结构,后出口通道41的进口41a可以很容易地被放置在靠近加热器芯体7的后部表面7b附近以便使得在(I)中描述的结构变得更为有效率。
(IV)按照第一实施例描述,高温的上游气流的路径7A被放置在空气混合腔14;并且低温的下游气流的路径7B被放置在后出口通道进口41a。这样的结构积极地避免了流入后出口通道41的热空气的温度过高。这样的结构将前出口通道作为主要部件而将后出口通道作为次要部件。在第一实施例的描述中,加热器芯体7有2个路径,但是,也可以提供3个或更多的路径。在这样的情形下,热水的上游路径放置在空气混合腔14的侧面,下游路径放置在后出口通道进口14a的侧面,这样就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了。
[第二实施例]
需要提出的是,在第二实施例里,对于和第一实施例里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将会使用同样的附图标记并且对于那些结构或运行机制的解释将会省略。
图13到图24C说明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描述中的汽车空调机除了多个前出口通道16到20外,还具有自空气混合腔14分叉出来的后出口通道21,22。这是与第一实施例的一个主要不同之处。第二实施例的描述主要集中在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的地方。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个自前端中央通风出口通道18分叉出来的后端通风出口通道21,它位于空气混合腔14的下游部分。后端地脚出口通道22自前地脚出口通道20的进口20a分叉出来,它位于空气混合腔14的下游部分。门18C允许后端通风出口通道21同前端中央通风出口通道18一起开启和闭合。门20C允许后端地脚出口通道22同前端地脚出口通道20一起开启和闭合。每个门20C允许地脚出口通道20,22同时完全闭合,允许一个开的同时另一个关闭,或者允许地脚出口通道20,22同时完全打开。
后端通风出口通道21和后端地脚出口通道22位于热空气通道12的后面。热空气导引壁30将后端通风出口通道21和后端地脚出口通道22与热空气通道12分开。后端地脚出口通道22位于后端通风出口通道21的左右两侧。
连接热空气通道12和两个后端地脚出口通道22的中间部分22m的路径33位于热空气导引壁下部的圆形曲线部分30b处。连接路径33处的门34用于打开和闭合路径33。两个路径33的门34在转动轴35上整体形成。取决于门34开启和关闭的位置,所有的流经路径33流入后端地脚出口通道22的中间部分22m的热空气可以被导入后端地脚出口通道22的上游部分22a处;或者热空气可以分流入后端地脚出口通道22的上游部分22a和下游部分22b处。路径33向后端地脚出口通道22的下游部分22b开启。当完全开启时,路径33的门34朝向后端地脚出口通道22的下游部分22b。当路径33的门34完全开启,几乎所有流入的热空气直接流到后端地脚出口通道22的下游部分22b处。
如图17B所示,在沿着垂直于加热器芯体7的表面7a,7b空气流动方向Y的投影平面图里,路径33位于加热器芯体7的后部表面7b的投影平面上。路径33不会沿着空气流动方向Y上与热空气通道12的进口12a重叠。路径33在空气流动方向Y上远离空气混合腔14,并位于热空气通道12的进口12a的对面。
在基本模式下汽车空调机里的调节好的空气流动将会参照图20A到24C给予描述。
通风模式(图20A到20C)
首先,将会参照图20A到20C解释通风模式。在通风模式下,调节好的空气自通风出口通道18,19及21输送出来。特别地,如图20A,调节调节门16C到20C及34的开启以便上部通风出口通道17完全关闭中央通风出口通道18完全打开。如图20B所示,除霜出口通道16完全关闭侧通风出口通道19完全打开;如图20C所示,地脚出口通道20和后端地脚出口通道22完全关闭。在通风模式下,空调机模式被设为完全制冷模式。就是说,空气混合门6完全关闭热空气通道12且完全打开旁路通道13以便仅仅输送冷空气。
在这样的安排下,通过旁路通道13流入空气混合腔14的冷空气经由中央通风出口通道18、侧通风出口通道19以及后部通风出口通道21输送到乘客车厢55。
双位模式(图21A到21C)
双位模式将会参照图21A到21C给予解释。在双位模式下,调节好的空气自通风出口通道18,19和地脚出口通道20输送出来。特别地,如图21A所示,调节门16C到20C及34的开启以便上部通风出口通道17完全关闭且中央通风出口通道18完全开启;如图21B,除霜出口通道16完全关闭侧通风出口通道19完全开启;地脚出口通道20和后部地脚出口通道22打开,如图21C所示。在双位模式下,空调机模式被设为空气混合模式。就是说,空气混合门6打开了热空气通道12和旁路通道13以便冷热空气在空气混合腔14内混合并输送调节好的空气。
在这样的设置下,在空气混合腔14内混合好并调节至设定温度的空气自空气混合腔14经由中央通风出口通道18、侧通风出口通道19及后部通风出口通道21输送到乘客车厢55。同时,空气经由地脚出口通道20和后部地脚出口通道22输送到乘客车厢55。
地脚模式(图22A到22C)
地脚模式将会参照图22A到22C给予解释。在地脚模式下,调节好的空气自地脚出口通道20排出。特别地,如图22A所示,调节门16C到20C及34以便上部通风出口通道17完全关闭且中央通风出口通道18完全关闭。如图22B所示,除霜出口通道16完全关闭且侧通风出口通道19打开;并且,地脚出口通道20和后部地脚出口通道22如图22C所示开启。在地脚模式下,空调机模式被设为完全加热模式。就是说,空气混合门6完全打开了热空气通道12并且完全关闭了旁路通道13以便仅仅输送热空气。
在这样的设置下,如图22B,流进热空气通道12的一些热空气经由热空气通道12流入了空气混合腔14,剩余的热空气经由连接路径33流入后部地脚出口通道22的中间部分22m。
通过热空气通道12流入空气混合腔14的热空气(见图22B)经由侧通风出口通道19和地脚出口通道20流入乘客车厢55,如图22C所示。
经由连接路径33流入后部地脚出口通道22中间部分22m的热空气分开一部分进入后部地脚出口通道22的上游部分22a,一部分进入下游部分22b(如图22B所示)。流入后部地脚出口通道22的下游部分22b的热空气直接从汽车座位的下面位置流向乘客车厢55。流入后部地脚出口22的上游部分22a的热空气从地脚通道20的进口20a流向前端座位乘客的脚部(如图22C所示)。取决于门34的开启和关闭位置,所有流经连接路径33的热空气可以被引导到后部地脚出口通道22的上游部分22a处。在第二实施例描述中,当门34位于开启和闭合的中间位置时,后部地脚出口通道22的下游部分22b完全关闭以将所有的热空气导入到后部地脚出口通道22的上游部分22a处。
流经加热器芯体7的热空气与热空气导引壁30相接触,这样使得热空气分开一部分进入空气混合腔14,一部分进入连接路径33。相应地,可能会有这样的担心就是大多数被加热器芯体7加热的热空气因为连接路径33位于靠近加热器芯体7的后部表面7b的地方从而不均衡地流入后部地脚出口通道22。然而,在第二实施例里,设置了连接路径33以便不去干涉热空气通道进口12a。除此之外,连接路径33设置在远离空气混合腔14、且在进口12a的对面。这样,避免了过多的空气流向后部地脚出口通道22。
除霜-地脚模式(图23A到23C)
将参照图23A到23C对除霜-地脚模式进行描述。特别地,在除霜-地脚模式下,调节好的空气从除霜出口通道16和地脚出口通道20输出。如图23A所示,调节门1 6C到20C及34的开启以便上部通风出口通道17完全关闭且中央通风出口通道18完全关闭。如图23B所示,除霜出口通道16打开和侧通风出口通道19打开;并且,地脚出口通道20和后部地脚出口通道22打开,如图23C所示。在除霜-地脚模式下,空调机模式被设为完全加热模式。就是说,空气混合门6完全打开热空气通道12和完全关闭旁路通道13以便仅仅排出热空气。
这样设置,来自热空气通道12流入空气混合腔14的热空气经由侧通风出口通道19和除霜出口通道16输送到乘客车厢55。同时,热空气经由地脚出口通道20和后部地脚出口通道22输送到乘客车厢55。
除霜模式(图24A到24C)
参照图24A到24C对除霜模式进行描述。在除霜模式下,调节好的空气自除霜出口通道16排出。特别地,如图24A所示,调节门16C到20C及34的开启以使上部通风出口通道17完全关闭且中央通风出口通道18完全关闭。如图24B,除霜出口通道16开启且侧通风出口通道19开启;并且,地脚出口通道20和后部地脚出口通道22完全关闭,如图24C。在除霜模式下,空调机模式被设为全加热模式。就是说,空气混合门6完全打开热空气通道12完全关闭旁路通道13,以便仅仅排出热空气。
这样设置,来自热空气通道12流入空气混合腔14的热空气经由侧通风出口通道19和除霜出口通道16输送到乘客车厢55。
第二实施例中的汽车空调机的结构和运行机制将会在下面给予解释。
(I)按照第二实施例,就象第一实施例一样,我们为热空气通道12里的加热器芯体7的下游部分提供了连接路径33,它与后部出口通道22的中间部分22m相连接。于是,流入热空气通道12的热空气能够不通过空气混合腔14走很长的路直接流入后出口通道22。这样,热空气可以以减小的气流阻力流入后端座位。
按照第二实施例,在垂直于加热换热器7的表面7a,7b的空气流动方向Y上,连接路径33位于远离空气混合腔14、且在热空气通道12的进口12a的对面,并且不会干涉热空气通道12的进口12a。于是,即便当连接路径33开启时,也不会发生过多的热气流流入后部出口通道22的情形。
(II)按照第二实施例,旁路通道13是直的,并且热空气通道12的一部分低于加热器芯体7的位置呈曲线状通向旁路通道13。这样,旁路通道13和热空气通道12可以以最小尺寸设计并保证输送冷气的最佳性能。对于这种结构,连接后出口通道22的连接路径33可以很容易的设在热换热器7的后部表面7b附近。因此,在(I)中描述的结构变得更为有效。
(III)按照第二实施例,热空气导引壁30相对且基本平行于加热器芯体7的后部表面7b。于是,在加热器芯体7的气流方向Y轴空调机可以以最小尺寸设计。在第二实施例中,例如,加热器芯体7的气流方向Y正是汽车纵向方向。这样,汽车空调机可以在汽车纵向方向制造得比较小巧。在这样的结构里,连接路径33可以较为容易地放置在靠近加热器芯体7的后部表面7b处以使在(I)中描述的结构更为有效。
(IV)按照第二实施例,高温上游气流的路径7A被放置在空气混合腔14的侧面;低温下游气流的路径7B被放置在连接路径33的侧面。这样的结构避免了流入后部出口通道22的热空气的温度过高。
(V)按照第二实施例里的汽车空调机,后部地脚出口通道22沿着热空气通道12设置以便来自空气混合腔14流入后部地脚出口通道22的空气可以以热空气通道12里的气流相反的方向流动。并且后部地脚出口通道22具有门34连接的连接路径33被放置在热空气通道12的上游部分。当调节门34开启连接路径33时,至少一部分来自连接路径33流入后部地脚出口通道22的气流可以后部地脚出口通道22的上游部分的方向流动。这样,如图22A到22C所示,当连接路径33开启,一部分来自加热器芯体7的热空气经由热空气通道12和后部地脚出口通道22被引导入空气混合腔14内。相应地,自加热器芯体7到空气混合腔14的热空气流动空间12,22就得到拓宽。同时,自加热器芯体7到空气混合腔14的热空气气流阻力相应减小。
(VI)按照第二实施例中的汽车空调机,提供了分流门,沿着后部地脚出口通道22的上游部分22a和后部地脚出口通道22的下游部分22b的方向来输送来自连接路径33的热空气到后部地脚出口通道22。(在这里,门34同样起着分流门的作用)
(VII)按照第二实施例汽车空调机,结构可以简化因为连接路径33的门34同样也是作为分流门。于是,汽车空调机变得小巧,生产成本降低。
(VIII)按照第二实施例汽车空调机,导引来自加热器芯体7的热空气的热空气导引壁30在旁路通道13的方向上将热空气通道12和后部地脚出口通道22分开。相应地,在热空气通道12和后部地脚出口通道22之间就没有了浪费的空间。如此一来,汽车空调机可以紧凑。因为第二实施例举例说明了热空气通道12和后部地脚出口通道22沿着汽车的纵向方向放置在一条线上,汽车空调机在汽车的纵向方向上紧凑。
(IX)为了将热空气通道12做得紧凑,气通道12高度弯曲且热空气导引壁30靠近且正对加热器芯体7的后部表面7b。在这样的结构下,通过通道22的反向流动在减少气流阻力方面更为有效。
尽管在此已参照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超过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和变更。因此,这两个实施例仅仅作为说明而不是使限制本发明。

Claims (6)

1.一种汽车空调机,包括:
一个加热换热器;
一个使冷空气绕过所述加热换热器流动的旁路通道;
一个使热空气流经加热换热器流动的热空气通道,这个热空气通道包括朝所述旁路通道弯曲的所述加热换热器的下游部分;
一个控制流经旁路通道的冷空气流量和流经热空气通道的热空气流量的空气混合门;
一个位于旁路通道和热空气通道的汇合处、用于混合冷热空气的空气混合腔;
至少一个自空气混合腔分出来的、朝向乘客车厢前端侧面的前出口通道;
一个从热空气通道里的加热换热器的下游分出来的、朝向乘客车厢后端侧面的后出口通道;
一个开启和关闭后出口通道的门;以及
一个后出口通道的进口,被设置为避免与在垂直于加热换热器表面的空气流动方向的热空气通道的进口相重叠,该后出口通道的进口在空气流动方向上设于远离空气混合腔的热空气通道进口的对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空调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热空气导引壁用于将热空气从所述加热换热器引导至所述旁路通道,该热空气导引壁位于所述加热换热器的下游部分,基本平行于加热换热器的后部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换热器还包括多个加热介质流的路径,
所述多个路径中的一个上游路径位于空气混合腔的一侧,
所述多个路径中的一个下游路径位于后出口通道的进口的一侧。
4.一种汽车空调机,包括:
一个加热换热器;
一个使冷空气绕过所述加热换热器流动的旁路通道;
一个使热空气流经加热换热器流动的热空气通道,这个热空气通道包括朝所述旁路通道弯曲的所述加热换热器的下游部分;
一个控制流经旁路通道的冷空气流量和流经热空气通道的热空气流量的空气混合门;
一个位于旁路通道和热空气通道的汇合处、用于混合冷热空气的空气混合腔;
至少一个自空气混合腔分出来的、朝向乘客车厢前端侧面的前出口通道;
至少一个自该空气混合腔分出来的、朝向乘客车厢后端侧面的后出口通道;
一个从热空气通道里的加热换热器的下游分出来的、通向至少一个后出口通道的连接路径,该连接路径被设置为避免与在垂直于加热换热器表面的空气流动方向的热空气通道的进口相重叠,该连接路径在空气流动方向上设于远离空气混合腔的热空气通道进口的对面,以及
一个开启和关闭该连接路径的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空调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热空气导引壁用于将热空气从所述加热换热器引导至所述旁路通道,该热空气导引壁位于所述加热换热器的下游部分,基本平行于加热换热器的后部表面。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换热器还包括多个加热介质流的路径,
所述路径中的一个上游路径位于空气混合腔的一侧,
所述路径中的一个下游路径位于所述连接路径的一侧。
CNA2005100853679A 2004-07-27 2005-07-26 汽车空调机 Pending CN17272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19005A JP2006036032A (ja) 2004-07-27 2004-07-27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2004219005 2004-07-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27217A true CN1727217A (zh) 2006-02-01

Family

ID=35730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100853679A Pending CN1727217A (zh) 2004-07-27 2005-07-26 汽车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60021424A1 (zh)
JP (1) JP2006036032A (zh)
KR (1) KR20060046558A (zh)
CN (1) CN1727217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8385A (zh) * 2011-05-18 2012-11-21 威斯通全球技术公司 具有搁脚空间出口的hvac设备
CN103158500A (zh) * 2011-12-08 2013-06-19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的排气***
CN103764419A (zh) * 2011-08-30 2014-04-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空调装置
CN108394251A (zh) * 2018-03-28 2018-08-14 艾泰斯热***研发(上海)有限公司 反向布置的空调***及控制方法
CN109715294A (zh) * 2016-09-14 2019-05-03 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6051231A1 (de) * 2006-10-31 2008-05-0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Klimaanlage für Fahrzeuge
DE102008030399B4 (de) * 2008-06-26 2019-03-21 Airbus Operations Gmbh Luftkanal zur Umgebungsluftzufuhr in einem Flugzeug
KR101124947B1 (ko) * 2009-07-21 2012-03-2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
IT1402714B1 (it) * 2010-10-28 2013-09-18 Delphi Italia Automotive Systems S R L Sedile climatizzato per una cabina di un veicolo
JP2013124077A (ja) * 2011-12-16 2013-06-24 Keihin Corp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US9649907B2 (en) * 2012-04-26 2017-05-16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air-conditioner
DE102012107230B4 (de) * 2012-08-07 2022-01-05 Hanon Systems Anordnung von Luftauslässen an einem Kraftfahrzeugklimagerät
WO2015026198A1 (ko) * 2013-08-22 2015-02-26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JP6329404B2 (ja) * 2014-03-17 2018-05-23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281362B2 (ja) * 2014-03-26 2018-02-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DE102014224817B4 (de) * 2014-12-03 2023-08-03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Klimaanlage
CN108215715A (zh) * 2018-01-25 2018-06-29 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客车的双通道侧置式空调风道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59517A (ja) * 1984-06-04 1985-12-21 Diesel Kiki Co Ltd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DE3529940C3 (de) * 1985-08-21 1999-11-04 Valeo Klimasysteme Gmbh Heiz- und Klimagerät für Kraftfahrzeuge
JPS63312223A (ja) * 1987-06-15 1988-12-20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ヒ−タユニット構造
US5190096A (en) * 1987-11-11 1993-03-02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Chuo Kenkyusho Car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with temperature variation system to avoid occupant boredom with constant temperature air
EP0397997B1 (de) * 1989-05-19 1992-12-3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Heiz- und Klimagerät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2780471B2 (ja) * 1990-09-17 1998-07-3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装置
DE59300637D1 (de) * 1993-12-20 1995-10-26 Siemens Ag Heiz- bzw. Klimagerät, insbesondere zum Einbau in ein Kraftfahrzeug.
JP2000062441A (ja) * 1998-08-25 2000-02-29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0723812B1 (ko) * 2001-12-21 2007-05-31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이층기류 공급을 위한 공조유니트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8385A (zh) * 2011-05-18 2012-11-21 威斯通全球技术公司 具有搁脚空间出口的hvac设备
CN103764419A (zh) * 2011-08-30 2014-04-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空调装置
CN103764419B (zh) * 2011-08-30 2016-01-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空调装置
CN103158500A (zh) * 2011-12-08 2013-06-19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的排气***
CN109715294A (zh) * 2016-09-14 2019-05-03 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装置
CN108394251A (zh) * 2018-03-28 2018-08-14 艾泰斯热***研发(上海)有限公司 反向布置的空调***及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60046558A (ko) 2006-05-17
JP2006036032A (ja) 2006-02-09
US20060021424A1 (en) 2006-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27217A (zh) 汽车空调机
JP4173096B2 (ja) 車両用のクーリング・システム及びラジエータを貫流する少なくとも1つの空気塊流を制御する方法
JP5569513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280117C (zh) 空气调节***
JP4173646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639800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634775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495055A (zh) 用于汽车空气管的空气变向***
CN107813674A (zh) 用于分离控制内部/外部空气的流动的车辆空调***
US20050205247A1 (en) Automotiv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CN1278492A (zh) 车辆空调器
US6796368B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1133793A (zh) 空气导管选择器和汽车空气调节器
CN1248877C (zh) 具有旋转风门的汽车空调器
CN1666897A (zh) 用于车辆的后部空气调节器
CN1839060A (zh) 机动车座椅的通风装置
CN1153112A (zh) 用于车辆的空调器
JP2010023540A (ja) 車両用デフロスタ装置
JP2017149307A (ja) 車両用空気吹き出し装置
JP2017105235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2331819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7377309B2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2001080339A (ja) 空気調和ユニット及び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4134407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201103446Y (zh) 一种静音发电机组的通风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