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49201A - 碱性蓄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碱性蓄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49201A
CN1649201A CNA2005100519692A CN200510051969A CN1649201A CN 1649201 A CN1649201 A CN 1649201A CN A2005100519692 A CNA2005100519692 A CN A2005100519692A CN 200510051969 A CN200510051969 A CN 200510051969A CN 1649201 A CN1649201 A CN 16492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xide
battery
carrier ring
negative pole
alka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05196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46331C (zh
Inventor
岩仓千秋
古川直治
暖水庆孝
和泉阳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492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492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4633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46331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24Electrodes for alkaline accumulators
    • H01M4/242Hydrogen storag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24Alkaline accumulators
    • H01M10/30Nickel 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35Safety or regulating additives or arrangements in electrodes, separators or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6Composite material consisting of a mixture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34Gastight accumulators
    • H01M10/345Gastight metal hydride 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3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46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tubular or cylindric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08Electric battery cell making
    • Y10T29/49115Electric battery cell making including coating or impregnating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含有氢氧化镍的正极、负极、介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板层以及碱性电解液的碱性电池,其中所述隔板层含有吸水性聚合物、疏水剂、碱性水溶液及用于捕捉从负极向碱性水溶液溶出的元素的捕捉剂,所述捕捉剂由含氧的金属化合物所构成。负极可以使用储氢合金电极、镉电极或锌电极,吸水性聚合物可以使用含有选自由丙烯酸盐单元和甲基丙烯酸盐单元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单体单元的交联聚合物。

Description

  碱性蓄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镍氢蓄电池、镍镉蓄电池、镍锌蓄电池等碱性蓄电池具备正极、负极、介于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隔板和碱性电解液。正极使用含有氢氧化镍的镍电极,负极分别使用储氢合金电极、镉电极、锌电极等。另外,隔板一般使用由聚烯烃构成的无纺布等,碱性电解液使用氢氧化钾水溶液等(Power Sources 12,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Non-mechanical Electrical Power Sources,1988,p393-410.)。
如上所述的以往碱性蓄电池存在以下课题。
关于镍氢蓄电池的情况,如果电池在高温反复充放电,则负极中含有的储氢合金与电解液反应、腐蚀而生成氧化物或氢氧化物。该反应将消耗电解液中的水分。因此,如果发生合金的腐蚀,则保持于隔板中的电解液减少,电池的内阻上升,从而使电池寿命缩短。另外,由于腐蚀而在电解液中溶出的储氢合金的构成元素将通过隔板向正极移动,因而促进了电池的自放电,使容量维持性能恶化。于是,为了抑制储氢合金的腐蚀,迄今关于储氢合金组分变化、合金表面处理等方面的研究仍非常活跃。
关于镍锌蓄电池的情况,因锌电极中含有的锌和/或氧化锌对于碱性电解液的溶解度高,所以伴随着充放电循环容易产生树枝状晶体。树枝状晶体会成为内部短路的原因。
因此,鉴于上述课题,进行了关于隔板改良的研究。
例如有报告指出:通过提高隔板的亲水性,即使电池内的电解液量减少,电池的内阻也难以上升。但是,需要旨在提高隔板亲水性的工序,所以存在电池制造成本升高的问题。
另外,在特开平5-258767号公报中,为得到保存中的自放电少的碱性蓄电池,提出了在电解液中含有吸水性聚合物的方法。但是,该方法存在吸水性聚合物不均匀地分布于正极与负极之间的缺点,由于电池反应不均匀地进行,所以不大可能期待循环寿命的改善。
另一方面,美国专利第5541019号说明书中提出了以防止电解液泄漏为目的、在镍氢蓄电池中使用聚合物电解质的方法。但是,如果使密闭型的镍氢蓄电池发生过充电,则引起水的电解而产生气体。由于聚合物电解质的气体透过性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电池内压容易增高的缺点。
鉴于上述情况,特开2002-33093号公报中提出了在镍氢蓄电池中使用含有吸水性聚合物、疏水剂及碱性水溶液的隔板层,藉此同时改善亲水性和气体透过性的方法。
另外,WO02/23663号小册子中提出了在镍锌蓄电池中使用含有无纺布和吸水性聚合物的隔板层,藉此提高其碱性水溶液的保持能力,同时抑制向电解液中溶出的锌的移动从而抑制树枝状晶体之生成的方法。
如上所述,虽然提出了隔板的改良技术,但仍然无法杜绝伴随着反复充放电循环而由从负极溶出的元素引起的诸多问题,如电池的自放电和树枝状晶体的生成。即依旧发生从储氢合金电极溶出的元素通过隔板向正极移动而促进自放电的现象和从锌电极溶出的元素生成树枝状晶体的现象,因而采用上述技术的效果有其局限性。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提出了减少由负极溶出的元素引起的诸多问题发生的有效方法。因而本发明的碱性蓄电池不仅循环寿命长、自放电少,而且还能够将制造成本抑制在较低的水平。
本发明涉及一种碱性蓄电池,其具备含有氢氧化镍的正极、负极、介于所述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板层以及碱性电解液,其中所述隔板层含有吸水性聚合物、疏水剂、碱性水溶液及用于捕捉从所述负极向所述碱性水溶液溶出的元素的捕捉剂,所述捕捉剂由含氧的金属化合物所构成。
作为隔板层中含有的捕捉剂的含氧金属化合物,把从负极溶出的金属离子捕获到隔板层中。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所有碱性蓄电池。因此,可适用于所述负极为储氢合金电极的镍氢蓄电池、所述负极为镉电极的镍镉蓄电池、所述负极为锌电极的镍锌蓄电池等。
另外,储氢合金电极含有储氢合金。锌电极含有锌和/或氧化锌。镉电极含有镉和/或氧化镉。这些电极除了所述物质以外,还可以含有作为粘合剂的水溶性树脂、由共聚物构成的橡胶粒子等、进而也可以含有羧甲基纤维素等增稠剂等添加剂。
所述吸水性聚合物优选由含有选自由丙烯酸盐单元和甲基丙烯酸盐单元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单体单元的交联聚合物所构成。
所述疏水剂优选由氟化碳和/或氟树脂构成。氟树脂优选聚四氟乙烯等。
所述隔板层可以含有由无纺布构成的芯材,例如可以使用以聚烯烃和/或聚酰胺为主体的一直广泛使用的无纺布。
所述隔板层可以是接合在所述正极表面和所述负极表面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状态。
所述隔板层可以进一步含有用于保持含氧金属化合物的粘合剂。所述粘合剂优选使用选自由聚乙烯、聚丙烯、羧甲基纤维素、丁苯橡胶及聚乙烯醇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隔板层的厚度优选为20~200μm。
所述含氧金属化合物优选为选自由金属氧化物和金属氢氧化物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金属化合物优选为选自由氧化锌、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铝、氧化铬、氧化钒、氧化钛、氧化钴及氢氧化钙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相对于所述吸水性聚合物100重量份,所述隔板层中含有的所述含氧金属化合物合适的量为0.02重量份~0.5重量份。
本发明还涉及碱性蓄电池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制作含有氢氧化镍的正极的工序;制作负极的工序;调制含有吸水性聚合物、疏水剂、碱性水溶液和含氧金属化合物的混合物的工序;把所述混合物成型为薄板状而制作隔板层(聚合物薄板)的工序;将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通过在其间夹持所述隔板层而进行层叠以获得电极组的工序;以及使用所述电极组组装碱性蓄电池的工序。
本发明进一步涉及碱性蓄电池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制作含有氢氧化镍的正极的工序;制作负极的工序;调制含有吸水性聚合物、疏水剂、碱性水溶液和含氧金属化合物的混合物的工序;把所述混合物涂布在所述正极表面和所述负极表面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而形成隔板层的工序;把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通过在其间夹持所述隔板层而进行层叠以获得电极组的工序;以及使用所述电极组组装碱性蓄电池的工序。
根据本发明,随着充放电循环的进行,从负极溶出的元素被隔板层中含有的含氧金属化合物捕获,因此能够获得循环寿命长、且自放电少的碱性蓄电池。另外,含氧金属化合物因操作容易且价格低廉,所以本发明的碱性蓄电池能够以低成本进行制造。
附图说明
图1是展开了作为本发明碱性蓄电池一例的密闭型镍氢蓄电池的一部分的剖面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具备含有氢氧化镍的正极、负极、介于所述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板层、碱性电解液的碱性蓄电池,本发明的碱性蓄电池具有被改良的隔板层。
本发明的碱性蓄电池在含有氢氧化镍的正极和负极之间具有含有吸水性聚合物、疏水剂、碱性水溶液及用于捕捉从负极向碱性水溶液溶出的元素的捕捉剂的隔板层。所述捕捉剂由含氧金属化合物构成。
所述隔板层因含有碱性水溶液,所以具有适度的离子传导性。另外,碱性水溶液的成分通常与碱性电解液相同,隔板层中所含碱性水溶液作为碱性电解液发挥作用。
所述隔板层含有吸水性聚合物,所以电解液的保持能力高,不易引起内阻的上升。另外,吸水性聚合物与碱性水溶液一同形成凝胶电解质。凝胶电解质与碱性水溶液相比,不易引起储氢合金的腐蚀、锌的溶出等。因而也能够抑制镍氢蓄电池的自放电和镍锌蓄电池的树枝状晶体的生长。
所述隔板层含有疏水剂,所以也能够确保气体透过性,即使对电池进行过充电,电池内压也不易增高。
所述隔板层进一步含有含氧金属化合物,所以能够将从负极向碱性水溶液(碱性电解液)溶出的成分捕获到其内部。因而能够减少从负极溶出的元素到达正极而引起的诸多问题的发生。
由于如上所述多个构成带来的多个效果的协同作用,本发明的碱性蓄电池的循环寿命与以往相比得以显著延长。
作为所述吸水性聚合物,只要是主链或侧链具有亲水性基团的聚合物,则可以没有特别的限定地使用。
作为所述吸水性聚合物的亲水性基团,优选含有选自由丙烯酸盐单元和甲基丙烯酸盐单元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单体单元。作为丙烯酸盐单元,优选丙烯酸钠单元、丙烯酸钾单元等,作为甲基丙烯酸盐单元,优选甲基丙烯酸钠单元、甲基丙烯酸钾单元等。
具体地说,作为所述吸水性聚合物,例如可以使用如下聚合物的碱金属盐。作为形成盐的聚合物,可以使用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异丁烯/马来酸共聚物、聚(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聚丙烯酰氧基丙磺酸、聚乙烯基膦酸等。另外,这些聚合物具有多个酸性基团,但无需所有的酸性基团都形成碱金属盐。吸水性聚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多种使用。其中,尤其优选聚丙烯酸钾、聚丙烯酸钠、聚甲基丙烯酸钾、聚甲基丙烯酸钠等。
所述吸水性聚合物优选为交联聚合物。为了使吸水性聚合物交联,例如在调制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等聚合物时,可以添加二乙烯基苯等交联剂。另外,所述吸水性聚合物也可以是离子键聚合物交联体。
作为所述疏水剂,可以举出如氟化碳、氟树脂等。一般的氟化碳在常温下为固体,所含氟原子与碳原子的摩尔比为1∶1。即普遍的是由式CFx表示的、且x=1的氟化碳。但也可以使用由式CFx表示的、且x<1的氟化碳。作为氟树脂可以使用如聚四氟乙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聚偏氟乙烯、乙烯-氯三氟乙烯共聚物等。
相对于吸水性聚合物100重量份,适宜的疏水剂的量为0.1~100重量份。如果不足0.01重量份,则因隔板层的气体透过性下降而往往导致电池内压上升,如果超过100重量份,则隔板层的疏水性过度增高而导致电解液难以浸透。
疏水剂优选为粉末状。粉末状疏水剂适宜的平均粒径为0.01~1μm。
作为捕获从负极溶出的元素的捕捉剂的含氧金属化合物,优选为选自由金属氧化物及金属氢氧化物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金属氧化物可以举出如氧化锌、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铝、氧化铬、氧化钒、氧化钛、氧化钴等,金属氢氧化物可以使用如氢氧化钙、氢氧化锶、氢氧化镁等。
例如,镍氢蓄电池的储氢合金负极由于腐蚀而向电解液中溶出Mn、Al、Cu等。这些元素被如氧化锌、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铝、氧化铬、氧化钒、氧化钛、氧化钴、氢氧化钙等氧化物乃至氢氧化物所捕捉,从而在电池内移动受到抑制。
同样,镍锌蓄电池的锌电极向电解液中溶出Zn。Zn容易被如氢氧化钙所捕捉。
一般认为含微量氧的金属化合物以离子形式溶解在电解液中。该离子与来自负极的溶出成分相结合,被封闭在保持电解液的隔板层中的吸水性聚合物中,抑制了自放电特性的退化或正极的退化。
金属氧化物大多在碱性水溶液中水合其一部分或全部而形成金属氢氧化物。因而本发明中,在可以将金属氧化物有效用作含氧金属化合物的情况下,也可以添加相同金属的氢氧化物以代替其金属氧化物。尤其是像氧化钙那样,伴随着水合反应而产生大量热的氧化物,优选用相同金属的氢氧化物来代替。
相对于吸水性聚合物100重量份,含氧金属化合物适宜的量为0.02重量份~0.5重量份。如果不足0.02重量份,则往往无法获得充分的捕捉来自负极的溶出成分的效果。另外,即使多于0.5重量份也没有问题,但由于受到对电解液的溶解度的限制,捕捉来自负极的溶出成分的效果是有限度的。与含氧金属化合物的量成比例地提高效果的量是0.5重量份左右。
含氧金属化合物适宜的平均粒径为0.1~10μm。
所述隔板层从提高其成型性或耐久性、以及保持含氧金属化合物的能力的角度考虑可以含有粘合剂。粘合剂优选使用选自由聚乙烯、聚丙烯、羧甲基纤维素、丁苯橡胶及聚乙烯醇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将聚乙烯或聚丙烯与吸水性聚合物、疏水剂、碱性水溶液、含氧金属化合物一同在加热状态下混炼,并将所得混合物制膜,则能够获得机械强度高的隔板层。羧甲基纤维素或聚乙烯醇通常作为水溶液添加到如上所述隔板层的原料混合物中。这些粘合剂被制膜为隔板层后,也作为吸水性聚合物发挥作用。丁苯橡胶与羧甲基纤维素等组合而发挥粘合性,从而赋予隔板层以挠曲性。
相对于吸水性聚合物100重量份,粘合剂适宜的量为0.01~5重量份。如果不足0.01重量份,可能会无法保持含氧金属化合物,如果超过5重量份,则往往使隔板层的电解液浸透性降低。
用作疏水剂的聚四氟乙烯,与隔板层的原料一同混炼而获得混合物时,如果对混合物施加大的剪切力,则还能作为粘合剂发挥作用。
也可以把吸水性聚合物与至今常用的无纺布芯材组合而作为隔板层。无纺布的材料可以使用聚烯烃、聚酰胺、聚烯烃与聚酰胺的复合物等。使用这种芯材时,隔板层的拉伸强度提高,其操作变得容易。例如把隔板层介于正极和负极之间进行卷绕时,隔板层将不易破损。
把无纺布用作碱性蓄电池的隔板时,通常需要对无纺布施加亲水处理等而提高保液力。但是,对无纺布浸透吸水性聚合物而用作隔板层时,由于吸水性聚合物是亲水性的,所以无需对无纺布施加亲水处理。因而在本发明中,即使在把无纺布用作隔板层芯材的情况下,单是从无需亲水处理来看,就能够相应地降低电池的制造成本。
隔板层的厚度优选为20~200μm。如果厚度过薄,则隔板层的强度降低而容易产生电池的内部短路等问题。另一方面,如果厚度超过200μm,则难以实现电池的小型化,并且会使隔板层的空气透过性变小,或者使电池的内阻增大。不过,隔板层的厚度与电池的尺寸以及设计有关,因而并不限定于上述范围。另外,在使用无纺布芯材的情况下,其适宜的厚度为10~200μm。
本发明的隔板层例如可以按照如下要领获得。
首先,调制含有吸水性聚合物、疏水剂、碱性水溶液和含氧金属化合物的混合物(以下称之为隔板层的原料混合物)。例如使用搅拌器、捏和机等混炼装置混炼上述原料,则可以获得隔板层的原料混合物。原料的配合顺序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添加其它原料之前,如果使疏水剂与水充分混合,则可以提高原料混合物的分散性。
由隔板层的原料混合物形成隔板层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种。
在其中的一个方法中,将隔板层的原料混合物成型为薄板状而制作成为隔板层的聚合物薄板。此时,也可以在无纺布上涂布或浸渍原料混合物等而制作带有芯材的聚合物薄板。
接着层叠通过隔板层分隔的正极和负极,并根据需要进行卷绕,由此便构成电极组。在这种情况下,构成电极组时,除了正极和负极的供给装置外,另行需要聚合物薄板的供给装置。
在另一方法中,通过把隔板层的原料混合物涂布到正极表面和负极表面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而形成处于粘接在其表面的状态的隔板层。此时,也可以把浸渍原料混合物的无纺布粘接在电极表面。还可以在电极表面涂布原料混合物,从其上重叠无纺布。另外,也可以在电极表面配置无纺布,从其上涂布原料混合物。
另外,既可以把隔板层仅形成于正极表面,也可以仅形成于负极表面,也可以形成于正极和负极两者的表面上。另外,也可以仅在各电极的单面形成隔板层,也可以在两面形成隔板层。其中,应该考虑至少在正极与负极之间介有隔板层。
接着层叠通过隔板层分隔的所述正极和负极,并根据需要进行卷绕,由此便构成电极组。此时,由于电极和隔板层成为了一体,所以在构成电极组时,不需要供给聚合物薄板的装置。即无需层叠或卷绕正极、负极及隔板三者,例如只要层叠或卷绕正极和与隔板层一体化的负极就行。因此,卷绕错位、重叠错位等不大可能产生。
下面参照图1说明本发明的碱性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一例。
图1是圆筒形镍氢蓄电池的一例,是展开一部分的剖面立体图。图1中,含有氢氧化镍的正极1、含有储氢合金的负极2、成型为薄板状的隔板层3构成了电极组。
正极1是通过在金属箔、膨胀合金等集电体上附载正极合剂而制造,刚制造后的形状为普通带状。
负极2是通过在金属箔、膨胀合金等集电体上附载负极合剂而制造,刚制造后的形状为普通带状。
正极1和负极2可以使用采用与以往相同的方法来制造的物质。
隔板层3由吸水性聚合物、疏水剂、碱性水溶液及含氧金属化合物构成,如前所述往往具有由无纺布构成的芯材。
如上所述,为了形成隔板层3,首先调制由吸水性聚合物、疏水剂、氧化物及碱性水溶液构成的原料混合物。此时,根据需要添加适当的粘合剂。
相对于吸水性聚合物及碱性水溶液的总计量100重量份,疏水剂适宜的量为1~8重量份,粘合剂适宜的量为0.1~2重量份。这里,如果疏水剂的量过少,则隔板层的气体透过性减小,无法充分获得本发明的效果。另一方面,如果疏水剂的量过多,则电池的内阻增大。
碱性水溶液的量可以根据吸水性聚合物的种类进行适宜的选择。并且碱性水溶液的比重优选为1.1~1.4g/ml。
把隔板层的原料混合物成型为薄板状时,在具有平滑表面的玻璃板等基板表面以一定厚度涂布,干燥至某种程度,从而进行凝胶化。然后,把所得凝胶从基板上剥离,即可获得作为隔板层的聚合物薄板。另外,如果把隔板层的原料混合物浸渍或涂敷在无纺布上,并干燥至某种程度,即可获得具有无纺布芯材的聚合物薄板。
接着使用正极1、负极2、由所得聚合物薄板构成的隔板层3,与以往同样地组装镍氢蓄电池。首先,层叠通过隔板层3分隔的正极1和负极2并进行卷绕,从而构成电极组。电极组在底部配置绝缘板4并收纳到电池外壳5中。然后,在电池外壳5中注入碱性电解液。
电池外壳5的开口部由封口体8封口。封口体8具有正极端子6,进而具备结构为用橡胶阀塞住连通电池外壳内部和外部的通气孔的安全阀7。封口体8的周边部配置有绝缘密封垫片9,因而如果电池被密封,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则处于绝缘状态。如果在电池内部产生气体,导致内部压力上升,则气体会使橡胶阀变形而从通气孔向外部排放。
构成电极组的正极上连接着正极引线10的一端,正极引线10的另一端连接在具有正极端子6的封口体8上。位于电极组的最外周部分的负极的一部分与金属制电池外壳5的内面接触。电池外壳5的外面除底部外用绝缘材料覆盖,所以底部外面成为负极端子。
本发明的碱性蓄电池的结构并不局限于图1所示的结构。例如,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圆筒形电池,还可以适用于方形、硬币形等其他形状的电池。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具有卷绕形电极组的电池,还可以适用于具有层叠形电极组的电池。另外,电池外壳、封口体和其它要素也并不局限于图1所示的结构,可以不受特别限制地组合使用以往的要素。
下面基于实施例就本发明进行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
(i)正极的制作
在含有1重量%甲基纤维素的水溶液中分散羰基镍粉(INCO公司制造的#255),调制固体组分含量为35重量%的料浆。把所得料浆涂覆在金属基材的表面,以便使烧结后的镍粉的重量密度为50g/m2。金属基材使用由电镀法制作的、厚度20μm、重量密度170g/m2的镍箔。
接着对附载着料浆的镍箔进行干燥而蒸发水分,然后在含水蒸气的氢还原气氛中,于950℃烧结15分钟。其结果,料浆中含有的有机物得以去除,获得了镍箔与镍粉的烧结物(以下称之为镍烧结基板)。
所得镍烧结基板被切成矩阵状以制造0.5mm间隔的、长度2mm的切口(裂缝),并使在裂缝之间的镍烧结基板的矩形部分交替地向上和向下突出出来。这样,三维立体加工的镍烧结基板的表观厚度设定为200μm。
接着,作为正极活性物质,调制含有Co及Zn的固溶体的氢氧化镍。在氢氧化镍的表面附载着氢氧化钴。附载到氢氧化镍表面的氢氧化钴的量,相对于氢氧化镍100重量份设定为7重量份。
附载有氢氧化钴的氢氧化镍在碱性水溶液的共存下进行氧化处理。在100重量份氧化处理后的粉末中添加适量水和0.1重量份粘合剂(聚四氟乙烯)并进行混合,调制正极合剂料浆。将正极合剂料浆填充到上述被立体加工为表观厚度200μm的镍烧结基板上。
对附载有正极合剂料浆的镍烧结基板进行干燥、压延并切成预定尺寸,从而获得正极。正极的尺寸为厚度160μm、宽度50mm、长度1600mm。
(ii)负极的制作
这里,制作储氢合金电极。储氢合金使用公知的AB5型合金。把该合金粉碎成平均粒径24μm后,用碱进行处理。在100重量份碱处理后的合金粉末中添加适量水和1重量份粘合剂(丁苯橡胶)并进行混合,调制负极合剂料浆。把负极合剂料浆涂覆在镀镍的冲孔金属基板上。
对附载有负极合剂料浆的冲孔金属基板进行干燥、压延并切成预定尺寸,从而获得负极。负极的尺寸为厚度110μm、宽度50mm、长度1670mm。
(iii)隔板层(聚合物薄板)的制作
对10g交联型聚丙烯酸钾(吸水性聚合物)添加125g浓度6mol/L的氢氧化钾水溶液(碱性水溶液)、0.2g羧甲基纤维素(粘合剂)、6.75g平均粒径(中值粒径D50)0.1μm的聚四氟乙烯粉末(疏水剂)及0.5g平均粒径(中值粒径D50)1μm的预定氧化物(含氧金属化合物)并混合,使之发生凝胶化。
把所得凝胶涂布在具有平滑表面的玻璃板表面上,干燥后剥离。对这样得到的膜进行压延,使其厚度为80μm,切成预定尺寸后,便获得聚合物薄板。
所得聚合物薄板的空气透过性在压力差124Pa的条件下为18ml/cm2·s。
上述氧化物使用了氧化锌、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铝、氧化铬、氧化钒、氧化钛及氧化钴。
(iv)电池的制作
对通过聚合物薄板分隔的正极和负极进行层叠、卷绕,从而构成电极组。在电极组的上部,将正极集电板焊接在正极的镍烧结基板的露出部分。另外,在电极组的下部,将负极集电板焊接在负极的冲孔金属基板的露出部分。然后,将电极组收纳在D尺寸的电池外壳内,把负极集电板的中心点焊在电池外壳的底部。
接着在电池外壳内注入比重1.3g/ml的氢氧化钾水溶液作为电解液。然后,在电极组的上部放置上部绝缘板,用边缘部具备密封垫圈的封口板封口电池外壳的开口部,其中封口板上装有安全阀和正极端子。值得注意的是:在封口前,应将正极集电板和正极帽进行电连接。这样,便制成了初始状态的公称容量为6000mAh的密闭电池。
下面把使用氧化锌、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铝、氧化铬、氧化钒、氧化钛及氧化钴作为含氧金属化合物的电池分别称为实施例电池A-1、A-2、A-3、A-4、A-5、A-6、A-7、A-8及A-9。
另外,为了比较,除了不在聚合物薄板中添加氧化物以外,制作与实施例电池同样的电池。下面把该电池称为比较例电池A-10。
(v)电池的评价
在大气温度40℃下反复对初始状态的公称容量为6000mAh的实施例电池A-1~A-9进行充放电,比较初始与15000次循环后的自放电特性。
充放电时,充电电流与放电电流均设定为50A。充电进行至电池容量变成60%的SOC(State of Charge,充电状态)状态,放电进行至电池容量变成40%的SOC状态。
测定自放电特性时,把初始和15000次循环后的电池在25℃分别充电至80%的充电状态,这相当于4.8Ah的电池容量,接着在45℃保存10天。然后,使电池温度回复到25℃,以2A的电流值放电至电池电压达1.0V为止。把此时的放电容量与4.8Ah的比率定义为残存容量率。
实施例电池A-1~A-9各制作9个,求出9个电池的残存容量率的平均值。
比较例1
(i)电池的制作
不使用实施例1得到的聚合物薄板而使用施加亲水处理的厚度80μm的聚丙烯制无纺布,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初始状态的公称容量为6000mAh的密闭电池。将该电池设定为电池B。
(ii)电池的评价
接着使用电池B,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评价。
以上实施例1及比较例1的电池的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电池 氧化物         残存容量率(%)
    初始   15000次循环后
    A-1     氧化锌     92.2     89.3
    A-2     氧化铁     92.2     88.5
    A-3     氧化镁     92.2     89.5
    A-4     氧化锰     92.0     87.5
    A-5     氧化铝     92.0     88.2
    A-6     氧化铬     92.1     89.0
    A-7     氧化钒     92.0     89.2
    A-8     氧化钛     92.2     89.5
    A-9     氧化钴     92.0     89.5
    A-10     无     92.2     86.9
    B     无     91.0     72.9
实施例2
(i)电池的制作
制作隔板层时,使用平均粒径(中值粒径D50)0.2μm的氟化碳(CF1.0)代替聚四氟乙烯,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初始状态的公称容量为6000mAh的密闭电池。
下面把使用氧化锌、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铝、氧化铬、氧化钒、氧化钛及氧化钴作为含氧金属化合物的电池分别称为实施例电池C-1、C-2、C-3、C-4、C-5、C-6、C-7、C-8及C-9。
(ii)电池的评价
接着,使用电池C-1~C-9,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电池 氧化物        残存容量率(%)
    初始   15000次循环后
    C-1     氧化锌     92.3     89.3
    C-2     氧化铁     92.4     88.6
    C-3     氧化镁     92.1     89.3
    C-4     氧化锰     92.2     87.7
    C-5     氧化铝     92.3     88.3
    C-6     氧化铬     92.1     89.3
    C-7     氧化钒     92.2     89.5
    C-8     氧化钛     92.3     89.4
    C-9     氧化钴     92.1     89.6
实施例3
(i)隔板层(聚合物薄板)的制作
相对于10g交联型聚丙烯酸钾(吸水性聚合物),添加125g比重1.25g/ml的氢氧化钾水溶液(碱性水溶液)、0.2g羧甲基纤维素(粘合剂)、6.75g平均粒径(中值粒径D50)0.1μm的聚四氟乙烯粉末(疏水剂)及0.5g平均粒径(中值粒径D50)1μm的预定氧化物(含氧金属化合物)并混合,使之发生凝胶化。
使所得凝胶浸渍到比较例1中使用的聚丙烯制无纺布中并使之干燥。这样便获得了厚度80μm的聚合物薄板。
所得聚合物薄板的空气透过性在压力差124Pa的条件下大约为18ml/cm2·s。
(ii)电池的制作
除了使用这样得到的聚合物薄板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初始状态的公称容量为6000mAh的密闭电池。
下面把使用氧化锌、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铝、氧化铬、氧化钒、氧化钛及氧化钴作为含氧金属化合物的电池分别称为实施例电池D-1、D-2、D-3、D-4、D-5、D-6、D-7、D-8及D-9。
(ii)电池的评价
接着使用电池D-1~D-9,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电池 氧化物        残存容量率(%)
    初始   15000次循环后
    D-1     氧化锌     92.4     89.5
    D-2     氧化铁     92.5     88.6
    D-3     氧化镁     92.2     89.8
    D-4     氧化锰     92.2     87.8
    D-5     氧化铝     92.1     88.1
    D-6     氧化铬     92.2     89.1
    D-7     氧化钒     92.2     89.5
    D-8     氧化钛     92.3     89.4
    D-9     氧化钴     92.1     89.6
实施例4
(i)隔板层的制作
相对于10g交联型聚丙烯酸钾(吸水性聚合物),添加125g比重1.25g/ml的氢氧化钾水溶液(碱性水溶液)、0.2g羧甲基纤维素(粘合剂)、6.75g平均粒径(中值粒径D50)0.1μm的聚四氟乙烯粉末(疏水剂)及0.5g平均粒径(中值粒径D50)1μm的预定氧化物(含氧金属化合物)并混合,使之发生凝胶化。
把所得凝胶涂布到负极的两面,干燥至某种程度,形成隔板层。把这样与隔板层一体化的负极与正极重叠后,用0.1kgf/cm2左右的压力轻轻挤压,测定极板间的隔板层厚度,结果约为80μm。
(ii)电池的制作
重叠正极和上述与隔板层一体化的负极、并卷绕而构成电极组,并且不使用聚合物薄板,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初始状态的公称容量为6000mAh的密闭电池。
下面,把使用氧化锌、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铝、氧化铬、氧化钒、氧化钛及氧化钴作为含氧金属化合物的电池分别称为实施例电池E-1、E-2、E-3、E-4、E-5、E-6、E-7、E-8及E-9。
(ii)电池的评价
接着使用电池E-1~E-9,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电池 氧化物        残存容量率(%)
    初始   15000次循环后
    E-1     氧化锌     92.4     89.4
    E-2     氧化铁     92.2     88.6
    E-3     氧化镁     92.4     89.5
    E-4     氧化锰     92.1     87.8
    E-5     氧化铝     91.9     88.1
    E-6     氧化铬     92.1     89.0
    E-7     氧化钒     92.1     89.1
    E-8     氧化钛     92.4     89.7
    E-9     氧化钴     92.1     89.5
实施例5
(i)隔板层的制作
相对于10g交联型聚丙烯酸钾(吸水性聚合物),添加125g比重1.25g/ml的氢氧化钾水溶液(碱性水溶液)、0.2g羧甲基纤维素(粘合剂)、6.75g平均粒径(中值粒径D50)0.1μm的聚四氟乙烯粉末(疏水剂)及0.5g平均粒径(中值粒径D50)1μm的预定氧化物(含氧金属化合物)并混合,使之发生凝胶化。
把所得凝胶涂布到正极的两面,干燥至某种程度,形成隔板层。把这样与隔板层一体化的正极与负极重叠后,测定极板间的隔板层厚度,结果约为80μm。
(ii)电池的制作
重叠负极和上述与隔板层一体化的正极、并卷绕而构成电极组,并且不使用聚合物薄板,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初始状态的公称容量为6000mAh的密闭电池。
下面把使用氧化锌、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铝、氧化铬、氧化钒、氧化钛及氧化钴作为含氧金属化合物的电池分别称为实施例电池F-1、F-2、F-3、F-4、F-5、F-6、F-7、F-8及F-9。
(iii)电池的评价
接着使用电池F-1~F-9,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评价。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电池 氧化物         残存容量率(%)
    初始   15000次循环后
    F-1     氧化锌     92.3     89.2
    F-2     氧化铁     92.2     88.7
    F-3     氧化镁     92.3     89.5
    F-4     氧化锰     92.2     87.5
    F-5     氧化铝     92.1     88.5
    F-6     氧化铬     92.0     88.9
    F-7     氧化钒     92.1     89.2
    F-8     氧化钛     92.4     89.6
    F-9     氧化钴     92.0     89.6
实施例6
(i)隔板层(聚合物薄板)的制作
相对于交联型聚丙烯酸钾(吸水性聚合物)10g添加125g比重1.25g/ml的氢氧化钾水溶液(碱性水溶液)、0.2g羧甲基纤维素(粘合剂)、6.75g平均粒径(中值粒径D50)0.1μm的聚四氟乙烯粉末(疏水剂)及0.5g平均粒径(中值粒径D50)1μm的预定氧化物(含氧金属化合物)并混合,使之发生凝胶化。
把所得凝胶涂布在负极的两面以便使厚度为10μm,干燥至某种程度,形成隔板层。
(ii)电池的制作
卷绕通过厚度70μm的聚丙烯制无纺布分隔的正极和上述与隔板层一体化的负极而构成电极组,并且不使用聚合物薄板,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初始状态的公称容量为6000mAh的密闭电池。
下面把使用氧化锌、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铝、氧化铬、氧化钒、氧化钛及氧化钴作为含氧金属化合物的电池分别称为实施例电池G-1、G-2、G-3、G-4、G-5、G-6、G-7、G-8及G-9。
(iii)电池的评价
接着使用电池G-1~G-9,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评价。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电池 氧化物        残存容量率(%)
    初始   15000次循环后
    G-1     氧化锌     92.1     89.2
    G-2     氧化铁     92.3     88.5
    G-3     氧化镁     92.4     89.4
    G-4     氧化锰     91.7     87.5
    G-5     氧化铝     92.1     88.3
    G-6     氧化铬     92.3     88.9
    G-7     氧化钒     91.8     89.1
    G-8     氧化钛     92.4     89.7
    G-9     氧化钴     92.1     89.5
实施例7
(i)隔板层的制作
相对于10g交联型聚丙烯酸钾(吸水性聚合物),添加125g比重1.25g/ml的氢氧化钾水溶液(碱性水溶液)、0.2g羧甲基纤维素(粘合剂)、6.75g平均粒径(中值粒径D50)0.1μm的聚四氟乙烯粉末(疏水剂)及0.5g平均粒径(中值粒径D50)1μm的预定氧化物(含氧金属化合物)并混合,使之发生凝胶化。
把所得凝胶涂布在正极的两面以便使厚度为10μm,干燥至某种程度,形成隔板层。
(ii)电池的制作
卷绕通过厚度70μm的聚丙烯制无纺布分隔的负极和上述与隔板层一体化的正极而构成电极组,并且不使用聚合物薄板,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初始状态的公称容量为6000mAh的密闭电池。
下面把使用氧化锌、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铝、氧化铬、氧化钒、氧化钛及氧化钴作为含氧金属化合物的电池分别称为实施例电池H-1、H-2、H-3、H-4、H-5、H-6、H-7、H-8及H-9。
(iii)电池的评价
接着使用电池H-1~H-9,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评价。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电池 氧化物        残存容量率(%)
    初始   15000次循环后
    H-1     氧化锌     92.1     89.5
    H-2     氧化铁     92.3     88.6
    H-3     氧化镁     92.4     89.7
    H-4     氧化锰     91.8     87.6
    H-5     氧化铝     92.0     88.3
    H-6     氧化铬     92.2     88.9
    H-7     氧化钒     92.1     89.2
    H-8     氧化钛     92.4     89.6
    H-9     氧化钴     92.1     89.7
实施例8
(i)正极的制作
在含有0.3重量%甲基纤维素的水溶液中分散羰基镍粉(平均粒径0.2μm),调制固体组分含量60重量%的料浆。把所得料浆涂覆在金属基材表面,金属基材使用厚度60μm的冲孔金属。
接着使附载着料浆的冲孔金属进行干燥而蒸发水分,然后在还原气氛中于800~900℃的温度进行烧结。其结果,便得到了厚度约0.3mm、孔隙率约87%的烧结物(以下称之为多孔镍基板)。
把所得多孔镍基板浸渍到温度调整为80℃的、浓度为6mol/L的硝酸镍水溶液中,然后从水溶液中取出基板,用热风干燥。接着把干燥后的基板浸渍在浓度10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然后从碱性水溶液中取出基板,用纯水清洗,清洗后用热风干燥。通过6次反复这一连串的操作,把作为活性物质的氢氧化镍填充到多孔镍基板上。
然后,对基板上所填充的氢氧化镍进行活化,同时为了去除杂质,在电解液中进行氢氧化镍的充放电。充放电后,用纯水清洗填充有氢氧化镍的基板,用热风干燥,接着加工成宽度50mm、长度930mm,从而得到正极。
(ii)负极的制作
这里,制作储氢合金电极。储氢合金使用公知的AB5型合金。把该合金粉碎成平均粒径20μm后,用碱进行处理。在100重量份碱处理后的合金粉末中,添加适量水和1重量份粘合剂(丁苯橡胶)并混合,调制负极合剂浆料。把负极合剂浆料涂覆在镀镍的冲孔金属基板上。
对附载有负极合剂浆料的冲孔金属基板进行干燥、压延并切成预定尺寸,便得到负极。负极的尺寸为厚度150μm、宽度50mm、长度1000mm。
(iii)隔板层(聚合物薄板)的制作
相对于10g交联型聚丙烯酸钾(吸水性聚合物),添加125g浓度6mol/L的氢氧化钾水溶液(碱性水溶液)、0.2g羧甲基纤维素(粘合剂)、6.75g平均粒径(中值粒径D50)0.1μm的聚四氟乙烯粉末(疏水剂)及0.03g平均粒径(中值粒径D50)1μm的预定氧化物(含氧金属化合物)并混合,使之发生凝胶化。
把所得凝胶涂布到具有平滑表面的玻璃板表面,干燥后剥离。对这样得到的膜进行压延,使其厚度为80μm,切成预定尺寸便获得聚合物薄板。
所得聚合物薄板的空气透过性在压力差124Pa的条件下为13ml/cm2·s。
上述氧化物使用氧化锌、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铝、氧化铬、氧化钒、氧化钛及氧化钴。
(iv)电池的制作
除了使用上述正极、负极及聚合物薄板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初始状态的公称容量为6000mAh的密闭电池。
下面把使用氧化锌、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铝、氧化铬、氧化钒、氧化钛及氧化钴作为含氧金属化合物的电池分别称为实施例电池I-1、I-2、I-3、I-4、I-5、I-6、I-7、I-8及I-9。
(v)电池的评价
接着使用电池I-1~I-9,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评价。其结果,将进行了15000个循环反复充放电后的电池于45℃保存10天时,这样自放电后的残存容量为4.3Ah±0.05Ah。另一方面,使用以往隔板的电池B的自放电后的残存容量为3.5Ah左右。由此可知本发明的电池的残存容量与以往相比得到显著提高。
实施例9
(i)负极的制作
这里,制作储氢合金电极。储氢合金使用公知的AB5型合金。把该合金粉碎成平均粒径20μm后,用碱进行处理。
作为负极芯材,使用在实施例1中用作正极芯材的三维立体加工的镍烧结基板(表观厚度为200μm)。
在一对压延辊之间,通过所述镍烧结基板的同时,把储氢合金粉末供给于所述基板表面,同时加热压延基板和储氢合金粉末,把储氢合金粉末以烧结状态固定在基板的两面。
对固定了储氢合金粉末的基板进行压延,并切成预定尺寸,便获得负极。负极的尺寸为厚度110μm、宽度50mm、长度1670mm。
(ii)电池的制作
除了使用这样获得的负极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初始状态的公称容量为6000mAh的密闭电池。
下面把使用氧化锌、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铝、氧化铬、氧化钒、氧化钛及氧化钴作为含氧金属化合物的电池分别称为实施例电池J-1、J-2、J-3、J-4、J-5、J-6、J-7、J-8及J-9。
(iii)电池的评价
接着使用电池J-1~J-9,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评价。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电池 氧化物        残存容量率(%)
    初始   15000次循环后
    J-1     氧化锌     92.4     89.3
    J-2     氧化铁     92.1     88.6
    J-3     氧化镁     92.2     89.6
    J-4     氧化锰     92.1     87.8
    J-5     氧化铝     92.3     88.3
    J-6     氧化铬     92.2     89.1
    J-7     氧化钒     91.9     89.4
    J-8     氧化钛     92.2     89.6
    J-9     氧化钴     92.1     89.7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中制作镍锌蓄电池。
(i)正极的制作
改变在立体加工成表观厚度200μm的镍烧结基板上的正极合剂料浆的涂覆量,使压延后的厚度变为600μm,并把尺寸变为宽度42mm、长度80m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正极。
(ii)负极的制作
这里,制作锌电极。把氧化锌粉末、锌粉末、氢氧化钙粉末及聚乙烯醇以重量比10∶3∶0.6∶0.3的比例混合,加入适量水混合,调制负极合剂浆料。把负极合剂浆料涂覆在厚度80μm的黄铜制冲孔金属基板上。
对附载有负极合剂浆料的冲孔金属基板进行干燥、压延并切成预定尺寸,便获得负极。负极的尺寸为厚度400μm、宽度42mm、长度110mm。
(iii)隔板层(聚合物薄板)的制作
相对于10g交联型聚丙烯酸钾(吸水性聚合物),添加125g浓度6mol/L的氢氧化钾水溶液(碱性水溶液)、0.2g聚乙烯醇(粘合剂)、6.75g平均粒径(中值粒径D50)0.1μm的聚四氟乙烯粉末(疏水剂)及0.5g平均粒径(中值粒径D50)1μm的氢氧化钙(含氧金属化合物)并混合,使之发生凝胶化。
把所得凝胶涂布到具有平滑表面的玻璃板表面,干燥后剥离。对这样得到的膜进行压延,使其厚度为110μm,切成预定尺寸后,便获得聚合物薄板。
(iv)电池的制作
层叠通过聚合物薄板分隔的正极和负极并进行卷绕,从而构成电极组。在电极组的上部,将正极集电板焊接在正极的镍烧结基板的露出部分。另外,在电极组的下部,将负极集电板焊接在负极的冲孔金属基板的露出部分。然后,将电极组收纳在AA尺寸的电池外壳内,把负极集电板的中心点焊在电池外壳的底部。
接着在电池外壳内注入比重1.3g/ml的氢氧化钾水溶液作为电解液。然后,在电极组的上部放置上部绝缘板,用边缘部具备密封垫圈的封口板封口电池外壳的开口部,其中封口板上装有安全阀和正极端子。值得注意的是:在封口前,应将正极集电板和正极帽进行电连接。这样,便制成了初始状态的公称容量为1500mAh的AA型密闭电池。该电池被称为实施例电池K。
比较例2
不使用实施例10得到的聚合物薄板而使用施加亲水处理的厚度200μm的聚丙烯制无纺布,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0同样地制作初始状态的公称容量为1500mAh的AA型密闭电池。该电池被称为电池L。
对以上实施例10和比较例2的电池进行循环寿命试验。即各电池于25℃在200mA充电10小时后,用1A的电流放电至终止电压达1.0V为止,如此反复循环,结果比较例电池L第100次循环后,其放电容量就下降到不足初始容量的50%,与此相比较,实施例电池K经过300次循环后,其放电容量仍维持在初始容量的60%或以上。
如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碱性蓄电池由于含有吸水性聚合物、疏水剂及碱性水溶液,同时还具有含有含氧金属化合物的隔板层,所以与正极和负极的形状或构成无关,都使反复充放电循环后的自放电特性和循环寿命得以显著提高。
上述的本实施例中,制作了镍氢蓄电池或镍锌蓄电池,但对于镍镉蓄电池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不用说碱性蓄电池的容量或尺寸等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举出的例子。
本发明的碱性蓄电池可用于耐久性尤其重要的混合动力汽车用镍氢电池、需要长寿命的备用电源、用于以动力工具为首的坚韧材料加工工具的电源以及需要高容量的电源等。另外,碱性锌蓄电池虽然与镍氢蓄电池相比其循环寿命一般较短,但通过使用本发明的隔板层,能够显著提高碱性锌蓄电池的循环寿命。
实施例10中,作为含氧金属化合物,使用氢氧化镁代替氢氧化钙而制作镍锌蓄电池,结果得到了与实施例10几乎相同的性能。
另外,在实施例1、10中,改变各氧化物(含氧金属化合物)的量,结果相对于100重量份吸水性聚合物,氧化物量在0.02~0.5重量份的范围内,能够看到残存容量率得以改善的效果。
另外,在实施例1、10中,改变隔板层的厚度制作各种电池,结果隔板层的厚度只要在20~200μm的范围内,就能够得到具有充分特性的电池。
另外,在实施例1、10中,把吸水性聚合物的种类改变为交联型聚甲基丙烯酸钾、交联型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的钾盐等,结果均能够获得性能与实施例1、10相同的电池。
另外,在实施例1、10中,使用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聚偏氟乙烯、乙烯-氯三氟乙烯共聚物等代替聚四氟乙烯粉末,结果均能够获得性能与实施例1、10相同的电池。

Claims (13)

1.一种碱性蓄电池,其具备含有氢氧化镍的正极、负极、介于所述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板层以及碱性电解液,其中所述隔板层含有吸水性聚合物、疏水剂、碱性水溶液及用于捕捉从所述负极向所述碱性水溶液溶出的元素的捕捉剂,所述捕捉剂由含氧的金属化合物所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碱性蓄电池,其中所述负极为储氢合金电极、镉电极或锌电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碱性蓄电池,其中所述吸水性聚合物由含有从丙烯酸盐单元和甲基丙烯酸盐单元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单体单元的交联聚合物所构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碱性蓄电池,其中所述疏水剂由氟化碳和/或氟树脂构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碱性蓄电池,其中所述隔板层含有由无纺布构成的芯材,所述无纺布由聚烯烃和/或聚酰胺构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碱性蓄电池,其中所述隔板层接合在所述正极表面和所述负极表面的至少一个表面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碱性蓄电池,其中所述隔板层进一步含有用于保持所述含氧金属化合物的粘合剂,所述粘合剂由选自由聚乙烯、聚丙烯、羧甲基纤维素、丁苯橡胶及聚乙烯醇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所构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碱性蓄电池,其中所述隔板层的厚度为20~200μ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碱性蓄电池,其中所述含氧金属化合物为选自由金属氧化物和金属氢氧化物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碱性蓄电池,其中所述金属化合物为选自由氧化锌、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铝、氧化铬、氧化钒、氧化钛、氧化钴及氢氧化钙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碱性蓄电池,其中所述隔板层中含有的所述含氧金属化合物的量相对于所述吸水性聚合物100重量份,为0.02重量份~0.5重量份。
12.一种碱性蓄电池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制作含有氢氧化镍的正极的工序;制作负极的工序;调制含有吸水性聚合物、疏水剂、碱性水溶液和含氧金属化合物的混合物的工序;把所述混合物成型为薄板状而制作隔板层的工序;将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通过在其间夹持所述隔板层而进行层叠以获得电极组的工序;以及使用所述电极组组装碱性蓄电池的工序。
13.一种碱性蓄电池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制作含有氢氧化镍的正极的工序;制作负极的工序;调制含有吸水性聚合物、疏水剂、碱性水溶液和含氧金属化合物的混合物的工序;把所述混合物涂布在所述正极表面和所述负极表面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而形成隔板层的工序;把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通过在其间夹持所述隔板层而进行层叠以获得电极组的工序;以及使用所述电极组组装碱性蓄电池的工序。
CNB2005100519692A 2004-02-23 2005-02-23 碱性蓄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633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45912/2004 2004-02-23
JP2004045912A JP4661059B2 (ja) 2004-02-23 2004-02-23 アルカリ蓄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49201A true CN1649201A (zh) 2005-08-03
CN100446331C CN100446331C (zh) 2008-12-24

Family

ID=348581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5196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6331C (zh) 2004-02-23 2005-02-23 碱性蓄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820330B2 (zh)
JP (1) JP4661059B2 (zh)
CN (1) CN100446331C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36617C (zh) * 2006-08-25 2008-11-26 西北大学 改性铁氧化物固体储氢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3259024A (zh) * 2013-05-16 2013-08-21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铈锌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复合负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03951A (zh) * 2011-03-16 2013-11-20 新神户电机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
CN104157915A (zh) * 2014-09-03 2014-11-19 郴州格兰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容量镍氢电池及其制作工艺
CN104247088A (zh) * 2012-04-10 2014-12-24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树脂的用途、树脂组合物、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间隔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CN104701477A (zh) * 2013-12-05 2015-06-10 常州优特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锌系电池用抗枝晶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03340A (zh) * 2013-03-26 2015-11-25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9119635A (zh) * 2013-12-20 2019-01-01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电池
CN110323413A (zh) * 2019-06-28 2019-10-11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一种负极基带及其制备方法和高容量二次电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7347B (zh) * 2003-08-18 2012-05-30 鲍尔热尼***公司 制造镍锌电池的方法
US20080163478A1 (en) * 2003-08-18 2008-07-10 Powergenix Systems, Inc.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nickel zinc batteries
US8703330B2 (en) * 2005-04-26 2014-04-22 Powergenix Systems, Inc. Nickel zinc battery design
JP5172138B2 (ja) * 2006-12-19 2013-03-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アルカリ蓄電池
US8000084B2 (en) 2007-07-25 2011-08-16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High voltage electrolytes
EP2272124B1 (en) * 2008-04-02 2016-03-23 PowerGenix Systems, Inc. Cylindrical nickel-zinc cell with negative can
US8501351B2 (en) * 2009-05-18 2013-08-06 Powergenix Systems, Inc. Pasted zinc electrode for rechargeable nickel-zinc batteries
JP5743780B2 (ja) * 2010-08-27 2015-07-0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円筒型ニッケル−水素蓄電池
DE102011106036A1 (de) * 2011-06-30 2013-01-03 Dechema Gesellschaft Für Chemische Technik Und Biotechnologie E.V.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alkalischen Polymerelektrolyt-Membranen für galvanische Elemente
EP2738841B1 (en) * 2011-07-28 2018-09-12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Negative electrode for alkaline storage battery and alkaline storage battery
JP2013196948A (ja) * 2012-03-21 2013-09-30 Osaka Gas Co Ltd 正極セパレータ一体型電極及び光電変換素子
WO2014119663A1 (ja) 2013-02-01 2014-08-07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電極前駆体、電極、及び、電池
EP2782168A1 (de) * 2013-03-22 2014-09-24 VARTA Microbattery GmbH Elektroden-Festelektrolyt-Verbund für Batterien und seine Herstellung
US11888112B2 (en) 2017-05-19 2024-01-30 Apple Inc. Rechargeable battery with anion conducting polymer
US11296351B1 (en) 2018-01-12 2022-04-05 Apple Inc. Rechargeable battery with pseudo-reference electrode
CN112436203B (zh) * 2020-12-28 2021-12-1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降低锌钴电池自放电的充电方法
JP2023153726A (ja) * 2022-04-05 2023-10-18 静岡県公立大学法人 分離対象金属の分離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37368A (ja) * 1990-09-26 1992-05-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ニッケル/水素蓄電池とその製造法
JPH05258767A (ja) 1992-03-13 1993-10-08 Hitachi Maxell Ltd アルカリ蓄電池
US5541019A (en) 1995-11-06 1996-07-30 Motorola, Inc. Metal hydride electrochemical cell having a polymer electrolyte
JP3783048B2 (ja) * 1996-03-15 2006-06-07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アルカリ二次電池
JP4309494B2 (ja) * 1998-06-30 2009-08-05 株式会社東芝 ニッケル水素二次電池
JP2000113904A (ja) 1998-10-07 2000-04-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アルカリ蓄電池
JP3744734B2 (ja) * 1999-06-29 2006-02-1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ニッケル・水素蓄電池
EP1069634A2 (en) * 1999-07-13 2001-01-17 Sanyo Electric Co., Ltd. Hydrogen absorbing alloy electrode and nickel-metal hydride battery
JP2002033093A (ja) 2000-07-17 2002-01-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ニッケル水素蓄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216435C (zh) 2000-09-11 2005-08-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碱性锌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3998446B2 (ja) * 2001-10-04 2007-10-2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アルカリ蓄電池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36617C (zh) * 2006-08-25 2008-11-26 西北大学 改性铁氧化物固体储氢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3403951A (zh) * 2011-03-16 2013-11-20 新神户电机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
CN104247088A (zh) * 2012-04-10 2014-12-24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树脂的用途、树脂组合物、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间隔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CN105103340A (zh) * 2013-03-26 2015-11-25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3259024A (zh) * 2013-05-16 2013-08-21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铈锌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复合负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59024B (zh) * 2013-05-16 2015-11-18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铈锌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复合负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01477A (zh) * 2013-12-05 2015-06-10 常州优特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锌系电池用抗枝晶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9119635A (zh) * 2013-12-20 2019-01-01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电池
CN104157915A (zh) * 2014-09-03 2014-11-19 郴州格兰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容量镍氢电池及其制作工艺
CN110323413A (zh) * 2019-06-28 2019-10-11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一种负极基带及其制备方法和高容量二次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820330B2 (en) 2010-10-26
JP2005235674A (ja) 2005-09-02
JP4661059B2 (ja) 2011-03-30
US20050186478A1 (en) 2005-08-25
CN100446331C (zh) 2008-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49201A (zh) 碱性蓄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66022C (zh) 碱性可充电电池和所述可充电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00340017C (zh) 正极活性材料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236511C (zh) 制备正极活性材料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方法
CN1088920C (zh) 碱性二次电池
CN1324729C (zh) 非水电解液电池
CN1084057C (zh) 过放电特性优良的碱蓄电池用的非烧结式镍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CN100338815C (zh) 电池
CN1265480C (zh) 电池
CN1947281A (zh) 包括羟基氧化镍阴极和锌阳极的碱性电池
CN1423353A (zh) 用于电池的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489235A (zh) 非水电解质蓄电池
CN1866606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电池模块
CN1790801A (zh) 电池
CN1525584A (zh) 碱性蓄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方法
CN1168196A (zh) 储氢电极、镍电极和碱性蓄电池
CN1905102A (zh) 电化学元件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和电化学元件的制造方法
CN101069303A (zh) 密封式电池和其制造方法、以及由多个密封式电池构成的组电池
CN1591932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和其制造方法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134080C (zh) 正极、其制造方法及利用该正极的锂电池
CN1345103A (zh) 碱性电池
CN1650451A (zh) 具有包含银铜氧化物的改进阴极的碱性电池
CN1202019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1061601A (zh) 锂二次电池
CN1728424A (zh) 贮氢合金电极及使用了该电极的二次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24

Termination date: 2013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