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40383A - 成像*** - Google Patents

成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40383A
CN1540383A CNA2004100353885A CN200410035388A CN1540383A CN 1540383 A CN1540383 A CN 1540383A CN A2004100353885 A CNA2004100353885 A CN A2004100353885A CN 200410035388 A CN200410035388 A CN 200410035388A CN 1540383 A CN1540383 A CN 15403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group
lens
optical
image pick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3538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92281C (zh
Inventor
С����̫��
小林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5403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403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9228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9228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种光学单元,在用于摄影的第一模式与用于非摄影的第二模式之间转变,并且所述支撑单元和所述驱动单元被布置在用于容纳关于作为中心的光轴布置的倾斜单元的圆筒中,同时所述支撑单元和所述驱动单元被如此布置,即,与可移动组一起移动,并且避开从光学轴向上所看到的成像器和所述成像***保持单元。

Description

成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接收光线的成像***。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摄像镜头的可收缩透镜筒,其中透镜筒的整体长度在摄像镜头被布置在摄影间距的使用模式和透镜间距与到图像拾取表面的间隔被减小的储存模式之间是可改变的。透镜筒的整体长度中的改变是通过使得透镜筒具有适当布置的凸轮放松机构和螺旋面放松机构实现的。另外,还可构成其中通过独立地移动两个或多个透镜组而改变焦距的变焦透镜筒。
图8是示出了传统可收缩透镜筒的收缩模式的横截面图,其中CCD101(即,成像器)包括成像表面101a和防护玻璃101b。CCD底板102保持CCD101和透镜筒的部件,稍后将对其进行描述。在对具有重复性图案的目标进行摄影期间,光学LPF(低通滤波器)103使用晶体双折射防止亮度波纹和假色。第一组透镜104构成了传统透镜筒的光学***。附图标记105表示第二组透镜;同样,附图标记106表示第三组透镜。在图8中,每组透镜都被布置在非摄影的储存位置处。
图9是图8中所示的透镜的横截面图,示出了用于摄影的使用情况。管状固定圆筒107被固定于CCD底板102。管状凸轮圆筒108装有形成于外圆柱形表面上以作为凸轮随动件的突出部分。固定圆筒107装有形成于内部以便于与凸轮圆筒108的凸轮随动件相接合的凸轮。驱动单元(未示出)可使得凸轮圆筒108转动以便于朝向目标放松,同时随着固定圆筒107的凸轮转动。
线性移动圆筒109以可转动的方式与凸轮圆筒108的内表面相配。爪109a防止线性移动圆筒109离开凸轮圆筒108。突出部分109b从线性移动圆筒109处径向地延伸。槽107a以与光轴平行的方式被形成于固定圆筒107的内表面上。突出部分109b与槽107a相配,以使得线性移动圆筒109被构成得在没有随着凸轮圆筒108的转动放松而转动的情况下放松。
第一组透镜筒110保持第一组透镜104;并且第一组凸轮随动件被栓钉在其中并且被指向第一组透镜筒110的外部。第一组凸轮随动件随着形成于凸轮圆筒108内部的第一组凸轮移动。第二组透镜筒111保持第二组透镜105。第二组透镜筒111还具有被栓钉在其中并且以与第一组透镜筒110中一样的方式被指向外部的第二组凸轮随动件,第二组凸轮随动件随着形成于凸轮圆筒108内部的第二组凸轮移动。
而且,线性移动圆筒109具有以与光轴平行的方式形成的切口,并且所述切口与第一组凸轮随动件相配以便于控制第一组透镜筒110以使其直线移动,因此第一组透镜筒110在没有随着凸轮圆筒108的转动沿设置于凸轮圆筒108中的第一组凸轮转动的情况下前后移动。同样地,第二组透镜筒111由以与光轴平行的方式形成于线性移动圆筒109中并与第二组凸轮随动件相配的另一个切口控制以便于直线移动,因此第二组透镜筒111在没有随着凸轮圆筒108的转动沿设置于凸轮圆筒108中的第二组凸轮转动的情况下前后移动。因此,第一组透镜筒110和第二组透镜筒111在用于摄影的位置处是可移动的。图9中的横截面图示出了传统透镜筒的位置布置,其中通过用凸轮圆筒108的凸轮适当地改变第一组透镜104和第一组透镜105之间的间隔,焦距是可变的。
透镜屏障110a用于在储存模式下保护透镜筒的透镜;屏障底板110b包括透镜屏障110a的滑动面;屏障罩110c用于防止透镜屏障110a掉落并且用于通过屏障底板110b以及屏障罩110c形成透镜屏障110a的移动空间;以及屏障驱动环110d用于封闭透镜屏障110a。
第三组透镜筒112保持具有调焦功能的第三组透镜106,以使得第三组透镜筒112沿光学轴向移动以便于调焦。导向杆113用于以可移动的方式沿光轴支撑第三组透镜筒112,并且被栓钉在CCD底板102中;用于驱动第三组透镜筒112的马达114被固定于CCD底板102;马达114使得螺丝114a转动;轴承115a用于轴颈连接导向杆113;以及轴承115b用于轴颈连接螺丝114a。轴承115a和115b都被固定于CCD底板102。第三组透镜筒112装有被旋拧于螺丝114a并且被固定得不能转动的螺母。因此马达114前后地驱动第三组透镜筒112,使之可进行调焦操作。
在从图像拾取单元中产生的信号没有用于摄影的状态中,可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减小整个透镜筒长度以便于提高轻便性并且减少图像拾取设备的储存空间。因此,在透镜筒的收缩模式中,如图8中所示的,第二组透镜筒111可以进入到第三组透镜筒112的可移动范围中的方式被储存。在这样的结构下,为了避开用于使得第三组透镜筒112移动的部件(诸如导向杆113、螺丝114a以及其轴承115a和115b),第二组透镜筒111必须被很大程度地切掉。
图10是第二组透镜筒111的正视图,其中附图标记116表示第二组透镜筒111的切口区域以避开导向杆113和螺丝114a的轴承115a和115b,以及用于轴颈连接用于抑制第三组透镜筒112关于导向杆113转动的杆的轴承(未示出)。附图标记117表示用于避开第一组凸轮随动件的切口区域,其中三个切口区域117基本以相同的间距布置。附图标记118表示在储存模式下用于驱动透镜屏障以保护透镜的切口区域。
如上所述的,在传统的第二组透镜筒111中,切口区域的面积如此巨大,以致于存在强度不足以及漏光的问题。由于强度不足所导致的问题是,在保持透镜方面的不稳定性,从而导致光学功能的恶化。用于确保足够强度的肋的添加不利于透镜筒的小型化,因此无益于以进入到第三组透镜筒112的可移动范围中的方式储存第二组透镜筒111。
漏光是除用于摄影的光通量以外的光线被图像拾取装置拾取的现象。在传统的透镜筒中,以一定角度进入到第一组透镜104中然后被线性移动圆筒109的内表面反射的光线可在不穿过第二组透镜105的情况下进入到CCD101中。然而,由于第二组透镜筒111包括较大的切口区域,因此不能避免所述漏光,形成了对于透镜筒的小型化的挑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透镜筒中的一种元件布置,以便于在不增加透镜筒直径的情况下减小透镜筒的整个长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成像***包括:用于通过从目标中接收光线而产生信号的图像拾取装置;用于保持所述图像拾取装置的第一保持装置;以及用于对所述图像拾取装置上的目标图像进行聚焦的光学装置,所述光学装置包括:可移动组;用于保持第二透镜的第二保持装置;用于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撑所述第二保持装置的支撑装置;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保持装置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装置在用于摄影的第一模式与用于非摄影的第二模式之间转换,并且所述支撑装置和所述驱动装置被布置在用于容纳关于光轴布置的倾斜装置的圆筒中,同时所述支撑装置和所述驱动装置被如此布置,即,与可移动组一起移动,并且避开从光学轴向上所看到的所述图像拾取装置和所述成像***保持装置。
从以下结合附图所作出的对于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可更加明白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例所涉及的透镜筒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该实施例所涉及的第二组透镜筒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该实施例所涉及的第一组透镜筒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该实施例所涉及的图像拾取表面的倾斜机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该实施例所涉及的图像拾取表面的倾斜机构的后视图。
图6是该实施例所涉及的第二组透镜筒的正视图。
图7是该实施例所涉及的第二组底板的正视图。
图8示出了传统可收缩透镜筒的收缩模式的横截面图。
图9示出了传统可收缩透镜筒的使用模式的横截面图。
图10是传统可收缩透镜筒的第二组透镜筒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涉及的透镜筒的分解透视图。该实施例所涉及的光学***包括用作第一组透镜的补偿器、用作第二组透镜的变换器、以及用作第三组透镜的聚焦透镜。在以下的描述中,第一组透镜被保持在第一组透镜筒中,同样地,第二组透镜被保持在第二组透镜筒中;以及第三组透镜被保持在第三组透镜筒中。
CCD底板1保持CCD31,稍后将对其详细描述。管状固定圆筒2被固定于CCD底板1。放松凸轮2a以相同的形状在相等的间距下被布置在固定圆筒2内表面上的三点处。
管状凸轮圆筒3装有放松凸轮随动件3a,所述放松凸轮随动件3a形成于所述圆筒的外部,与放松凸轮(paying-out cams)2a相接合。凸轮圆筒齿轮3b被布置于凸轮圆筒3的外表面部分上。马达(未示出)使得主动齿轮4转动以便于通过与凸轮圆筒齿轮3b相接合而向凸轮圆筒3传输转动力。
下面将描述凸轮圆筒3的放松和***操作。转动力通过主动齿轮4被传输到凸轮圆筒3,以使得随着放松凸轮2a的放松凸轮随动件3a使得转动的凸轮圆筒3相对于固定圆筒2被放松。当凸轮圆筒3被***时,可逆转主动齿轮4的转动方向。凸轮圆筒3的位置由检测装置(未示出)检测,因此不仅防止过度的放松或***,而且还可使得凸轮圆筒3停止在预定位置处。至于检测装置,可具有诸如检测马达转数的方法和用于使用可变电阻器检测凸轮圆筒3的位置的方法等方法;然而,所述方法不特定局限于此。
管状线性移动圆筒5与凸轮圆筒3的内表面相配。脱落防止键5a与形成于凸轮圆筒3的内表面上的环状的槽3c相接合以防止线性移动圆筒5从凸轮圆筒3上脱落。线性移动键5b与形成于固定圆筒2的内表面上的与固定圆筒2的中心轴平行的槽2b相接合。
下面将描述线性移动圆筒5的操作。如上所述,凸轮圆筒3在转动时放松;此时,在没有由于线性移动键5b导致脱落防止键5a相对于固定圆筒2转动的情况下,可通过凸轮圆筒3拉动线性移动圆筒5使得线性移动圆筒5被放松。也就是说,线性移动圆筒5被构成得仅平行于固定圆筒2的中心轴线性移动。
返回来看凸轮圆筒3,凸轮3d和3e被布置在凸轮圆筒3的内表面上,每种中的三个都以相同的形状以相等的间距被构成在三个圆周位置处。第二组凸轮3d使得第二组透镜筒单元6移动,稍后将对其进行描述,同样地,第一组凸轮3e使得第一组透镜筒单元7移动。连接槽3f将第一组凸轮3e的不使用区域与槽3c相连接。当凸轮圆筒3与线性移动圆筒5相组合时,脱落防止键5a将经由第一组凸轮3e和连接槽3f到达槽3c。在透镜筒的放松期间,由于凸轮圆筒3转动而线性移动圆筒5没有转动,因此如此设定转动和转动相位,以使得脱落防止键5a不会到达连接槽3f。
第二组透镜筒单元6保持第二组透镜同时具有用于第三组透镜的驱动单元。第二组凸轮随动件6a被栓接和导向第二组透镜筒单元6的外部以便于与第二组凸轮3d相接合。第二组凸轮3d以相等的间距被布置在三个圆周位置处,并且第二组凸轮随动件6a也以相等的间距被栓接在与每个凸轮相对应的三个位置处。因此,第二组透镜筒单元6被独特地支撑。通过切掉线性移动圆筒5的管状形状所构成的与固定圆筒的中心轴平行的第二组线性移动槽5c与第二组凸轮随动件6a相接合。由于第二组透镜筒单元6的线性移动被具有这两个接合的线性移动圆筒5限制,因此第二组透镜筒单元6可通过描绘第二组凸轮3d的轮廓随着凸轮圆筒3的转动沿固定圆筒的轴向移动。在这种方式下,固定圆筒的中心轴被布置得与光学***的光轴平行。
第一组透镜筒单元7保持第一组透镜同时具有在储存模式下用于保护透镜的功能。第一组凸轮随动件7a被栓接和导向第一组透镜筒单元7的外部以便于与第一组凸轮3e相接合。第一组凸轮3e以相等的间距被布置在三个圆周位置处,并且第一组凸轮随动件7a也以相等的间距被栓钉在与每个凸轮相对应的三个位置处。因此,第一组透镜筒单元7被独特地支撑。线性移动接收器7b基本与第一组凸轮随动件同轴地布置。通过切掉线性移动圆筒5的管状形状所构成的与光轴平行的第一组线性移动槽5d与线性移动接收器7b相接合。由于第一组透镜筒单元7的线性移动被具有这两个接合的线性移动圆筒5限制,因此第一组透镜筒单元7可通过描绘第一组凸轮3e的轮廓随着凸轮圆筒3的转动沿光学轴向移动。
放松凸轮2a、第一组凸轮3e以及第二组凸轮3d包括:将整个透镜筒长度减小到最小的可收缩凸轮单元、用于摄影的摄影凸轮单元、以及用于将可收缩凸轮单元与摄影凸轮单元相连接的凸轮连接单元。
第一组透镜平行于光轴被放松直到放松凸轮2a的位置增加到第一组凸轮3e,同时第二组透镜平行于光轴被放松直到放松凸轮2b的位置增加到第二组凸轮3d。在摄影凸轮单元中,第一组透镜和第二组透镜之间的间隔被适当地设定以使得焦距是可变的。
接下来,将详细地描述第二组透镜筒单元6的结构。图2是当沿反向观察图1时的第二组透镜筒单元6的分解透视图。底板11具有第二组凸轮随动件6a以便于作为用于驱动第三组透镜筒13的元件基底,稍后将对其详细描述。具有隔膜和快门功能的光圈快门单元12被固定于第二组底板11。第三组透镜筒13保持第三组透镜。与光轴平行的棒状的导向轴14被栓钉在第二组底板11中。形成于第三组透镜筒13中的导向孔13a被装配于导向轴14中以使得第三组透镜筒13沿光学轴向可移动地被支撑。
步进马达15被固定于第二组底板11。由连接齿轮(未示出)传输的步进马达15的驱动力使得齿轮16a转动。螺丝16b随着齿轮16a一起转动。由不转动的第三组透镜筒13保持的螺母13b与螺丝16b被旋拧在一起。用于螺丝16b的轴保持器17被固定于第二组底板11。因此,步进马达15的转动通过齿轮16a使得螺丝16b转动以便于沿光学轴向移动第三组透镜筒。
光断路器(下文中称之为PI)18被固定于第二组底板11。遮光板13c被布置在第三组透镜筒13中的预定位置处以便于与PI18相交叉。当第三组透镜筒13被驱动时,首先由PI18的信号检测第三组透镜筒13的位置以使其具有初始位置。由于步进马达15的每一个步幅的距离都是预先已知的,因此通过计算所进入的步幅数可知道第三组透镜筒13的位置。尽管未示出,但是使用挠性衬底将步进马达15和PI18的电线连接于透镜筒的外部。
接下来,将详细地描述第一组透镜筒单元7的结构。图3是当沿反向观察图1时的第一组透镜筒单元7的分解透视图。第一组透镜筒21具有第一组凸轮随动件7a和用以作为透镜屏障的元件基底的线性移动接收器7b,稍后将对其详细描述。透镜屏障22在储存模式下保护透镜,并且依照该实施例,提供了一对两个透镜屏障22。透镜屏障22装有转动中心22a和销22b,转动力通过所述转动中心22a和销22b被施加于透镜屏障22。附图标记22c表示在打开区域示出的透镜屏障。弹簧(未示出)一直沿关闭方向向透镜屏障22施加推动力。屏障底板23被固定在第一组透镜筒21的内部以便于使得转动轴装配于转动中心22a中。
屏障驱动环(barrier drive ring)24在屏障底板23与第一组透镜筒21之间的空间中关于第一组透镜筒21的中心轴转动。由屏障驱动环24的一部分24a推动所述销22b使得透镜屏障22沿打开透镜屏障22的方向转动。弹簧(未示出)一直沿图3中箭头B方向向屏障驱动环24施加推动力。该推动力被设定得大于用以关闭透镜屏障22的推动力,因此在外力未施加于屏障驱动环24的状态中,部分24a推动所述销22b以便于打开透镜屏障22。装饰板25被固定于第一组透镜筒21,用以防止透镜屏障22脱落以及改进其外观。
具有倾斜表面的屏障突出部分24b被栓钉在屏障驱动环24中。返回来参照图1,在透镜筒到收缩模式的转换过程中,CCD底板突出部分1a抵靠屏障突出部分24b。当使得透镜筒移动到收缩模式下时,CCD底板突出部分1a的倾斜表面首先与屏障突出部分24b的倾斜表面相接触,并且朝向目标的推动力和沿图3中箭头A方向的转动力被施加到屏障驱动环24。由马达(未示出)收缩透镜筒的力被设定得大于沿箭头B方向施加于屏障驱动环24的推动力,以使得屏障驱动环24通过克服推动力而沿箭头A的方向转动。因此,解除了由部分24a推动所述销22b,以使得由沿关闭方向的推动力关闭透镜屏障22。
接下来,将描述成像表面倾斜机构。由于构成光学***的透镜本身的偏心率和倾斜度以及透镜保持器的偏心率和倾斜度,根据该设计将光学***装配在中心是困难的。当以这种方式从所述设计中划分出光学***时,目标的图像平面可不必垂直于光轴,即,可能出现所谓的场倾斜。另外CCD的成像表面可不必平行于包装表面而是与之倾斜,因此如果使用包装表面作为参照点连接CCD的话,可保持倾斜度。在这两个因素下,如果图像平面的中心被定为焦点的话,穿过该中心的两点可沿彼此相反的方向沿焦点移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能够通过使得图像平面相对于垂直于光轴的表面倾斜而调节以便于尽可能地在图像平面的整个区域上定焦的一种机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成像表面倾斜机构是用于同步地校正场倾斜和CCD倾斜度的机构。
图4是成像表面倾斜机构的分解透视图。CCD31装有图像平面(内部)。CCD31被粘接和固定在CCD保持板32上。形成于CCD保持板32中的孔32a以非常小的间隙与栓钉在CCD底板1中的销1b相配,以便于相对于CCD底板1在垂直于光轴的表面上限定图像平面位置。在对具有重复性图案的目标进行摄影期间,光学LPF33使用晶体双折射防止亮度波纹和假色。
在CCD底板1中形成有具有底部的孔1c。压缩弹簧34被宽松地装配于孔1c中。压缩弹簧34被夹持在CCD底板1和CCD保持板32之间,以使得来自于CCD底板1的分离力被施加于CCD保持板32。调节螺丝35a、35b以及35c与CCD底板1旋拧在一起以便于将由压缩弹簧34分离的CCD保持板32推动到CCD底板1。
图5是成像表面倾斜机构的后视图,并且将参照该附图描述成像表面的倾斜调节。其中,附图标记34a表示来自于这两个压缩弹簧34的合力,如果弹簧特性和压缩量是相同的情况下,所述合力34a将位于这两个弹簧之间的基本中间的位置处。首先,对具有合乎标准的平坦表面的目标进行若干次摄影同时改变焦距以便于通过监控图像信号清晰度中的变化而掌握图像平面的倾斜度。接下来,通过适当地分别地转动三个调节螺丝使得成像表面倾斜以便于消除图像平面的倾斜度。
例如,当转动调节螺丝35b时,由于向CCD保持板32施加了压缩弹簧的合力34a,因此可使得CCD保持板32关于作为轴线的调节螺丝35a和35c之间的连接线自由地倾斜。如果调节螺丝35a和35c被完全拧紧的话,CCD保持板32不能倾斜,因此所述螺丝处于预定量的松动状态,并且CCD底板1的螺丝旋转板的高度被如此设定,即,在设计中使得成像表面以预定量的松动状态位于中心。如果连接调节螺丝35b和35c的线在想象上被合力34a以及它们之间的调节螺丝35b夹持的话,施加于CCD底板1的推动力总是被施加到CCD保持板32的调节螺丝35b上,从而不能调节。也就是说,为了能够沿任何方向倾斜,压缩弹簧的合力位于连接三个调节螺丝的三角形中。依照该实施例,使用了两个压缩弹簧;或者,可使用任何数量的弹簧,只要压缩弹簧的合力位于连接三个调节螺丝的三角形中。而且,连接三个调节螺丝的三角形的重心与压缩弹簧的合力之间的距离越近,调节工作效率就越好。
同样地,通过调节螺丝35a的转动,CCD保持板32关于作为轴线的调节螺丝35b和35c之间的连接线倾斜;通过调节螺丝35c的转动,CCD保持板32关于作为轴线的调节螺丝35a和35b之间的连接线倾斜。由于三个调节螺丝的高度可限定表面倾斜度,因此至少需要三个调节螺丝。另外,孔32a以具有小间隙的方式与销1b相配以使得CCD保持板32可倾斜。
接下来,将描述用于减小收缩模式下透镜筒整个长度同时尽可能地减小透镜筒直径的部件的布置。为了减小收缩模式下透镜筒的整个长度,主要使得第二组透镜筒单元6尽可能近地接近CCD底板1。此时,CCD底板1装有朝向目标突出的元件和不朝向该目标突出的元件,诸如作为成像器的CCD31、光学LPF33,以及用于成像表面倾斜机构的元件,诸如压缩弹簧34和调节螺丝35a、35b和35c。因此,迎面看过去,第二组透镜筒单元6上的元件最好被布置得避开CCD底板1的突出部分。
如果简单地减小透镜筒的整个长度的话,沿光学轴向减小凸轮圆筒3的位移,以使得透镜组不能被放松到预定位置。因此,需要将凸轮圆筒3构成得在收缩模式下朝向成像表面落下。这样做,为了避开从CCD底板1突出的部分,最好将凸轮圆筒3装配在突出部分的外部。实际上,由于线性移动圆筒5被装配于凸轮圆筒3中,线性移动圆筒5的内表面最好以较小间隙被支撑于CCD底板1的突出部分。
图6是用于驱动第三组透镜筒13和CCD底板1的元件的正视图。遏制圆41主要用于容纳成像表面倾斜机构。第一突出部分42由诸如具有成像表面倾斜机构底部的孔1c的突出部分和调节螺丝35a、35b及35c组成。光学LPF33的第二突出部分43;以及CCD31的第三突出部分44也是同样的。如图6中所示的,导向轴14和步进马达15被布置得避开全部突出部分。较长的导向轴14可具有与第三组透镜筒13的较长的装配长度以便于减小由于装配间隙所导致的倾斜。较长的步进马达15可减小每次输出的电流消耗。当以这种方式将第二组透镜筒的元件布置得避开突出部分时,可在不降低其操作性能的情况下使得透镜筒最小化。
PI18避开第一和第二突出部分42和43;然而它与第三突出部分44交叉。其原因在于,PI18本身较小,并且如果它被扩大(jumboized)的话,就无法提高其功能,因此它不必避开全部突出部分。因此,可将PI18布置在遏制圆41中。在遏制圆41外部没有突出部分,并且鉴于每个元件的特征,构成第二组透镜筒的元件被包含于其中,因此凸轮圆筒3和线性移动圆筒5可被收缩到CCD底板1的底表面。另外,CCD底板突出部分1a被布置得与由成像表面倾斜机构构成的第一突出部分42搭接,以使得在没有增大突出部分的面积的情况下将用于驱动所述屏障的突出部分布置得从正面处可看到。
接下来,将描述第二组透镜筒单元6的元件布置与第二组底板11之间的关系。图7是第二组底板11与光圈快门单元12的正视图。由于用于驱动第三组透镜筒13的元件被安装在第二组底板11本身上,因此切口部分不必像传统透镜筒中的那样用于驱动第三组透镜筒13。附图标记“a表示用于避开第一组凸轮随动件7a的凹槽;并且如图10的附图标记117所表示的传统透镜筒被切掉。依照该实施例,由于用于驱动第三组透镜筒13的元件没有被安装在CCD底板1上,因此在收缩模式下在第二组底板11与CCD底板1之间具有空间,以使得可使用该空间覆盖用于避开第一组凸轮随动件7a的切口,从而具有凹槽。
切口11b用于避开CCD底板突出部分11a。如上所述的,由于CCD底板突出部分11a直接抵靠屏障突出部分24b,因此第二组底板11必须被切掉。然而,第二组底板11的切口小于传统下的切口,因此可将第二组底板的强度保持得较大以便于提高用于第二组透镜的保持精确度,通过抑制由于图象放大所导致的波动而产生改进的光学性能。另外,在过去,穿过第二组透镜筒单元的切口的光线直接进入到成像表面以致于由于成像表面与第二组透镜筒单元之间的不规则反射而导致产生叠影或翳雾斑;然而,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第二组透镜筒单元可大大地抑制叠影或翳雾斑。
而且,在传统机构中,如果增加第三组透镜筒的可移动范围的话,甚至必须切掉第一组透镜筒110,因此难于布置构成透镜屏障的元件;然而,依照本实施例,可减轻该困难。另外,第三组透镜不能实际上朝向超过收缩模式下整个透镜筒长度的目标移动,限制了减小整个透镜筒长度;然而,依照本实施例,可减轻该限制。
在以上所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拾取设备中,可在没有损失安装在透镜筒中的透镜屏障机构的情况下减小整个透镜筒长度和透镜筒直径同时提高其光学性能。
本发明可适用于由多个装置(例如,主机、界面、读出器、打印机)构成的***或适用于由独立装置(例如,复印机、传真机)构成的设备。
此外,通过为计算机***或设备(例如,个人电脑)提供储存用于执行前述程序的程序代码的存储媒体、由计算机***或设备的CPU或MPU从存储媒体中读出所述程序代码、然后执行所述程序也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从存储媒体中读出的程序代码实现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功能,并且储存程序代码的存储媒体构成了本发明。
此外,诸如软盘、硬盘、光盘、磁光盘、CD-ROM、CD-R、磁带、非易失性的存储卡、以及ROM等存储媒体可用于提供所述程序代码。
而且,除上述实施例所涉及的前述功能是通过执行由电脑读出的程序代码而实现的之外,本发明还包括这样一种情况,即OS(操作***)或计算机上的类似操作等依照程序代码的设计执行一部分或全部处理并且实现上述实施例所涉及的功能。
而且,本发明还包括这样一种情况,即,在从存储媒体中读出的程序代码被写入到***到电脑中的功能扩充插卡中或被写入到设在与电脑相连接的功能扩充单元中的存储器中之后,包含在功能扩充插卡或单元中的CPU等依照程序代码的设计执行一部分或全部处理并且实现上述实施例所涉及的功能。
在本发明适用于前述存储媒体的一种情况中,存储媒体储存与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流程相对应的程序代码。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发明的精神和保护范围内可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正。因此为了告知公众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给出了以下权利要求。

Claims (5)

1.一种成像***,包括:
用于通过从物体接收光线而产生信号的图像拾取单元;
用于保持所述图像拾取单元的保持单元;
用于保持所述图像拾取单元的第一保持单元;以及
用于对所述图像拾取单元上的物体图像进行聚焦的光学单元,所述光学单元包括:
可移动组;
用于保持透镜单元的第二保持单元;
用于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撑所述第二保持单元的支撑单元;以及
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保持单元的驱动单元,
其中,所述光学单元在用于摄影的第一模式与用于非摄影的第二模式之间转换,并且所述支撑单元和所述驱动单元被布置在用于容纳关于作为中心的光轴布置的倾斜单元的圆筒中,同时所述支撑单元和所述驱动单元被如此布置,即,与可移动组一起移动,并且避开从光学轴向上所看到的所述图像拾取单元和所述保持单元。
2.依照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持单元包括用于使得所述图像拾取单元的成像表面相对于垂直于光轴的表面倾斜的倾斜单元。
3.依照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还包括用于检测第二保持单元的检测单元,其位于预定位置处,
其中,所述检测单元被布置在用于容纳关于作为中心的光轴布置的倾斜单元的圆筒中,同时所述检测单元如此布置,即与可移动组一起移动,并且避开从光学轴向上所看到的所述图像拾取单元和所述倾斜单元。
4.一种成像***,包括:
用于通过从物体接收光线而产生信号的图像拾取单元;
用于保持所述图像拾取单元的保持单元;以及
用于对所述图像拾取单元上的物体图像进行聚焦的光学单元,所述光学单元包括:
用于保持透镜单元的第二保持单元;
用于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撑所述第二保持单元的支撑单元;以及
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保持单元的驱动单元,
其中,所述光学单元在用于摄影的第一模式与用于非摄影的第二模式之间转换,并且所述支撑单元和所述驱动单元被布置在光学装置中以便避开从光学轴向上所看到的所述图像拾取单元和所述保持单元。
5.依照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还包括用于校正所述图像拾取单元的倾斜度的校正单元,其中,在所述第二模式中,所述支撑单元被布置在光学单元中以便避开从光学轴向上所看到的所述图像拾取单元和所述校正单元。
CNB2004100353885A 2003-04-22 2004-04-22 成像***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9228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6910/2003 2003-04-22
JP2003116910A JP2004325555A (ja) 2003-04-22 2003-04-22 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40383A true CN1540383A (zh) 2004-10-27
CN1292281C CN1292281C (zh) 2006-12-27

Family

ID=33296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3538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92281C (zh) 2003-04-22 2004-04-22 成像***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457056B2 (zh)
JP (1) JP2004325555A (zh)
CN (1) CN1292281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03307A (zh) * 2009-12-22 2011-06-22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
CN110515172A (zh) * 2019-09-03 2019-11-29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设备及镜头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31882B2 (ja) * 2004-11-09 2011-07-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バリア付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カメラ
JP4735012B2 (ja) * 2005-04-14 2011-07-27 株式会社ニコン 光学機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19430B2 (ja) * 2005-07-26 2011-1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2007121738A (ja) * 2005-10-28 2007-05-17 Tamron Co Ltd 位置検出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レンズ鏡筒
JP4817877B2 (ja) 2006-02-20 2011-1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4958804B2 (ja) * 2008-01-22 2012-06-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US8441572B2 (en) * 2008-07-18 2013-05-14 Panasonic Corporation Imaging device
KR20110101768A (ko) * 2010-03-09 2011-09-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 개폐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한 촬상 장치
JP5484141B2 (ja) 2010-03-18 2014-05-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7118853B2 (ja) 2018-10-16 2022-08-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ユニット
JP2021063926A (ja) * 2019-10-15 2021-04-22 エスゼット ディージェイアイ テクノロジー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Sz Dji Technology Co.,Ltd レンズ装置、撮像装置、及び移動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48394A (en) * 1995-07-26 1998-05-05 Konica Corporation Lens driving device
JPH11231201A (ja) 1998-02-19 1999-08-27 Asahi Optical Co Ltd 光軸調整機構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4285846B2 (ja) * 1998-09-09 2009-06-2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2000194025A (ja) * 1998-12-28 2000-07-14 Canon Inc ピント調整機構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3860719B2 (ja) 2001-03-29 2006-12-20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レンズ鏡胴
JP3574629B2 (ja) * 2001-05-31 2004-10-06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3861241B2 (ja) * 2002-03-15 2006-12-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フィルタ移動型カメラ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03307A (zh) * 2009-12-22 2011-06-22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
CN102103307B (zh) * 2009-12-22 2013-08-21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
CN110515172A (zh) * 2019-09-03 2019-11-29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设备及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92281C (zh) 2006-12-27
US7457056B2 (en) 2008-11-25
US20040212720A1 (en) 2004-10-28
JP2004325555A (ja) 2004-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92281C (zh) 成像***
CN1275064C (zh) 透镜镜筒和摄像装置
CN100444018C (zh) 数字相机***
CN102401973B (zh) 透镜镜筒和摄像装置
CN1781048A (zh) 伸缩透镜筒
CN1682525A (zh) 图象传感器模块
CN1700080A (zh) 透镜镜筒
CN1297833C (zh) 摄像透镜装置和具有摄像功能的便携式设备
CN1340735A (zh) 步进式变焦距镜头照相机
CN1721973A (zh) 透镜单元和具备该透镜单元的照相机
CN100595615C (zh) 镜筒及具有该镜筒的成像装置
CN101075012A (zh) 监视用透镜装置以及监视摄像机
CN101620310A (zh) 镜头筒及摄像设备
CN1169017C (zh) 光学装置
CN103080803A (zh) 镜头
CN1661409A (zh) 透镜镜筒
US20040227844A1 (en) Digital camera
CN100338524C (zh) 透镜装置、照相机和摄影***
CN1193121A (zh) 具有温度补偿功能的光学设备
CN1388907A (zh) 变焦距透镜装置、使用了该装置的光学设备及投影仪
CN102087406B (zh) 变焦镜头***
CN1580947A (zh) 用于产生全方位立体数码图像的***和方法
CN1707303A (zh) 镜筒结构和图像捕捉设备
CN102313960B (zh) 镜筒
CN1212104A (zh) 高分辨率图像捕获装置及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227

Termination date: 202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