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47414C - 吹塑成形容器 - Google Patents

吹塑成形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47414C
CN1247414C CNB02803337XA CN02803337A CN1247414C CN 1247414 C CN1247414 C CN 1247414C CN B02803337X A CNB02803337X A CN B02803337XA CN 02803337 A CN02803337 A CN 02803337A CN 1247414 C CN1247414 C CN 124741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check strap
check
splicing tape
interna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0280333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81319A (zh
Inventor
米山正史
中村弘幸
瀬口昌人
后藤孝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33563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87111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33563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85816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2238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00136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813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813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4741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4741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1/00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e.g. by casting metall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lastics, by blowing vitreous material, by throwing ceram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ulped fibrous material, by deep-drawing operations performed on sheet material
    • B65D1/02Bottles or similar containers with necks or like restricted apertures, designed for pouring contents
    • B65D1/0207Bottles or similar containers with necks or like restricted apertures, designed for pouring content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e.g. composition, physical features
    • B65D1/0215Bottles or similar containers with necks or like restricted apertures, designed for pouring content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e.g. composition, physical features multilayer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215/00Bottles and jars
    • Y10S215/902V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220/00Receptacles
    • Y10S220/913Ventilated contain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ackages (AREA)
  • 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AREA)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 Details Of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吹塑成形容器,通过吹塑成形,其构成包括形成定形的外壳的合成树脂制的外层(11);与该外层(11)剥离自如地叠层,且形成内袋的挠性合成树脂制的内层(12);以及纵带状的一对限制带(15),该一对限制带(15)把外层(11)和内层(12)在整个高度范围内粘接固定,并关于容器(1)的中心轴大致对称,且位于避开在上述外层(11)上形成的使外部空气侵入该外层(11)与内层(12)之间的吸气孔(7)的位置,靠相互成为平行的纵细带状的多个粘接带(14)来构成至少一个该限制带(15),借此提供一种充分地具有底部的机械强度,而且能够用通常的金属模成形,生产性高的分层式容器,此外提供一种具有均一而良好的挤压变形性,没有触觉的不和谐感,和粘接带的形成引起的对外观的影响小的挤压式容器。

Description

吹塑成形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形成定形的外壳的外层内,剥离自如地叠层形成形成变形自如的内袋的内层,不改变外观形状,而可以排出使用内装液的叠层剥离合成树脂制吹塑成形容器。
此外本发明涉及在挤压变形自如的外部容体内,能够剥离地叠层自由地减容变形的内部容体,不吸入外部空气,可以用于内装液的反复排出的合成树脂制的吹塑成形容器。
背景技术
在形成定形的外壳的外层内,剥离自如地叠层形成变形自如的内袋的内层而构成的,一般称为分层瓶的作为吹塑成形罐体的叠层剥离合成树脂容器是公知的。
该吹塑成形的叠层剥离合成树脂制容器虽然通过把几乎没有相溶性的外层型坯和内层型坯共同挤压而挤压形成叠层型坯,把该叠层型坯吹塑成形而得到,但是因为靠吹塑金属模具的挟断部挟断成形的封底部分基本为几乎没有相溶性的外层部分和内层部分的叠层结构,故存在着外层部分上容易发生底裂的缺点。
作为消除该缺点的现有技术,有重合压接一对肋片成形为沿着分模线的突条状,在该突条状物上设置多个从一对肋片的一方咬合另一方的咬合部而构成靠吹塑金属模具的挟断部扁平地挟断成形的封底部的技术(参照特开平8-216238号公报)。
该现有技术,通过把封底部制成具有高度宽度的突条状,加大封底部的外层与内层的压接面积,和设置多个咬合部,不仅进一步增大外层与内层的压接面积,而且大大提高对平行于压接面的剪切力的抵杭力,借此不容易发生底裂,并可以得到机械强度高的封底部。
可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由于容器的吹塑成形结束后的底部的历时收缩的影响,存在着在封底部上有时发生底裂,特别是在大型容器中,如果在充填了内装液的状态下跌落,或者受到冲击,则屡屡发生底裂这样的问题。
因此,这种吹塑成形容器虽然有必要在金属模具内收缩,也就是结束冷却收缩,但是由于封底部具有较大的高度宽度和厚度,所以存在着其体积变大,因此冷却需要较长时间,容器的生产效率极低这样的问题。
此外,在实开昭57-44063号公报和实开平7-22951号公报中,有就包括内部容体,和收纳内部容体的外部容体的挤压式排出容器的现有技术的记载。
实开昭57-44063号公报中所述的现有技术,在容器主体的底部设有通气孔,借此通过容器主体的挤压,排出内装液后,外界的空气导入外部容体与内部容体之间,内部容体保持变形了的形状,而且容器主体靠其回复力,恢复原来的形状。
实开平7-22951号公报中所述的现有技术的构成为,把外部容体与内部容体结合固定,设有虽然允许来自内部容体的内装液的通过,但是阻止外部空气向内装液的进入的第1止回阀,和虽然允许外部空气向外部容体与内部容体之间的通过,但是阻止进入外部容体与内部容体之间的外部空气的排出的第2止回阀。
特开平8-26241号公报中所述的现有技术中,瓶体由合成树脂制外层和挠性合成树脂制内层构成,外层由吹塑成形形成定形的外壳,内层相对该外层自由剥离地层积并形成内袋,在瓶体的整个高度范围内,在上述外层的一部分上开设有使上述内层的一部分露出纵细带状的缺欠部。
此外,一般采用下述方法:在容器主体的整个高度范围内设置一对粘接固定外部容体和内部容体的纵带状的粘接带,借此把内部容体的减容变形限制成不产生高度方向的缩小的一定的形态,借此确保内装液的流动通路,顺利地进行排出操作,在关于体部的中心轴轴对称的位置上配置一对粘接带的方法是简单而有效的。
可是,虽然为了使粘接带发挥内部容体的减容变形的控制功能,粘接带需要具有一定的宽度,但是在粘接带所形成的部分变得较厚,此外由于外部容体的体部为了具有作为挤压容器的挠性而比较薄壁地形成,所以该粘接带部分成为骨状,存在着妨碍均匀的挤压变形的问题,此外存在着使用者在手的触觉中感觉不和谐的问题,形成粘接带的粘接性树脂价格较高等问题。
此外虽然通常,容器的体部外表面通过标签的粘贴、印刷等显示,装饰商品名成为商品的外观上重要的部分,但是由于粘接带的形成在体的外表面上出现凹凸,存在着工序上或外观上的问题,进而存在着骨状的粘接带本身醒目的外观上的问题。
这里,本发明主要通过粘接固定外层(外部容体)和内层(内部容体)的纵带状的粘接带的形成条数、形成位置等的构成,来消除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第1本发明以不增大封底部的体积,而实现封底部处的内层与外层或经由内层的外层之间的牢固的粘接为技术课题,因而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底部的强度和作为底座的功能不降低,而且生产性、经济性优良的叠层剥离合成树脂制吹塑成形容器。
第2本发明以可以进行均匀的挤压变形,且对外观的影响小的粘接带的形成为技术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直到最后都可以顺利地进行排出操作,低成本的外观优良的挤压式的合成树脂制的吹塑成形容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当中,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机构在于,
通过吹塑成形,包括形成定形的外壳的合成树脂制的外层,与该外层剥离自如地叠层,形成内袋的挠性合成树脂制的内层,以及纵带状的一对限制带,该一对限制带把外层和内层在整个高度范围内粘接固定,并关于容器的中心轴大致对称形成,
上述限制带(15)位于避开在上述外层上形成的使外部空气侵入该外层与内层之间的吸气孔的位置,
上述限制带(15)中的至少一个由相互平行的纵细带状的多个粘接带构成。
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上述构成中在整个高度范围内粘接固定外层与内层,靠关于容器的中心轴大致对称的纵带状的一对限制带,和位于一对限制带之间的吸气孔,可以控制内装液的排出引起的由内层所形成的内袋的减容变形的形状,可以顺利地实现排出操作。
可以在容器的底部处靠限制带粘接固定封底部的外层与内层,可以提高该封底部的强度。
这里,在本技术方案1的构成中,由于靠多个纵细带状的粘接带形成限制带,所以不必加宽粘接带本身的宽度就可以使限制带的宽度为上述的内层的减容变形的控制,或者提高封底部的强度所需的足够的宽度,可以消除加宽粘接带本身的宽度引起的外观不良的问题,均匀的挤压变形受到妨碍的问题,形成粘接带的粘接性树脂价格较高等问题。
再者,在本技术方案1的构成中,靠相互平行的纵细带状的多个粘接带来构成至少一限制带,是因为通过多个粘接带来构成一对限制带当中的一方的限制带也发挥上述技术方案1的作用效果的缘故,在本技术方案1所述的构成中根据容器的使用目的等可以靠多个粘接带来构成两方的限制带,也可以靠多个粘接带只构成一方的限制带。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的机构,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
以分模线为界,使一对限制带位于相反侧,并且使容器的底部的靠吹塑组合金属模具的挟断部扁平地挟断而形成的封底部处的两个限制带的下端缘位于相反侧。
由于容器靠具有通常的挟断部结构的吹塑组合金属模吹塑形成所以在底部所形成的作为脊缝部的封底部与通常的吹塑成形品同样,低的突出高度的一对肋条片成为重合的突条状,使两个肋条片重合的内层彼此被牢固地焊接。
这样一来,由于该封底部的体积与通常的吹塑成形品的封底部同样,足够地小,所以在容器的脱模时的对封底部的冷却可以迅速且充分地实现。
由于以分模线为界位于相反侧的两个限制带,使其下端缘位于分模线上的封底部的个肋条片的前端部(脊缝部),所以在该限制带的下端缘所位于的肋条片部分处,在限制带的下端缘的宽度范围内,成为外层与内层牢固地粘接固定的状态。
上述这种在限制带下端缘处外层与内层牢固地粘接固定的部分和封底部的左右端部的三处对包括外层与内层的叠层体的封底部处的变形发挥节点的功能,即使在封底部的没有限制带的部分处外层和内层单独的变形也受到抑制,结果,即使在封底部上施加某个力的状态下,也可以抵抗该力,可以防止封底部的开裂。
同样,通过拉开构成限制带的多个粘接带的间隔,可以加宽限制带的宽度范围,借此可以确实发挥作为节点的功能,可以有效地抑制外层和内层单独的变形,可以得到足够的防止开裂的效果。
此外,由于靠细的多个粘接带来构成至少一个限制带,所以可以大幅度地减少消耗于构成想要宽度的限制带的,价格较高的粘接性合成树脂材料的量,此外不需要严格要求封底部处的两个限制带的下端缘的相向位置关系,允许自由地设定。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的机构,是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的构成的基础上,加上靠多个粘接带来构成两个限制带的每个。
在该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中,由于分别靠多个粘接带来构成两个限制带,所以可以靠少量粘接性合成树脂材料来形成较大宽度的限制带,此外可以简单地变更设定限制带的宽度。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机构,是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的构成的基础上,加上靠多个且相同数量的粘接带来构成两个限制带。
在该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中,由于分别靠多个且相同数量的粘接带来构成两个限制带,所以可以靠少量粘接性合成树脂材料来形成大宽度的限制带,此外可以简单地变更设定限制带的宽度,进而由于可以使两个限制带的各粘接带的下端缘一对一地相向位置,所以两个限制带的下端缘的相向姿势的设定是容易的。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的机构,是在技术方案2、3或4所述的发明的构成的基础上,加上使构成一个限制带的各粘接带的下端缘的整个范围对接地相向位于构成另一个限制带的粘接带的下端缘。
在该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中,由于至少一个限制带的下端缘的整个范围相对于另个限制带,经由焊着的内层变得极其接近,所以两个限制带的下端缘成为几乎直接粘接结合的状态,可以得到限制带的下端缘所位于的封底部部分的牢固的粘接结合。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的机构,是在技术方案2、3或4所述的发明的构成的基础上,加上使构成个限制带的各粘接带的下端缘相对于构成另一个限制带的粘接带的下端缘最大错开到几乎不产生挠曲变形的程度的内层部分位于其间的相向位置。
在该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中,因为即使在相向的粘接带的下端缘间发生最大到几乎不产生挠曲变形的程度的内层部分位于其间的程度的错位,位于两个下端缘间的内层部分也几乎不产生挠曲变形的缘故,所以靠各粘接带使外层与内层粘接固定的肋条片部分靠该几乎没有挠曲变形的内层部分大致不动地结合,不使限制带的下端缘位于的两个肋条片部和与该肋条片部相向、邻接位置的另一个肋条片部位于的封底部部分胡乱地变形,而稳定地保持一定。
这样一来,由于限制带的下端缘位于的封底部的姿势稳定地保持一定,所以在该封底部部分上几乎没有外力作用使结合着的外层与内层剥离,外层与内层的接合状态被比较稳定地保持。
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的机构,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分别靠一对粘接带来构成一对限制带,使各粘接带的下端缘的整个宽度与相反侧的粘接带的下端缘一对一地对接状地相向位置。
技术方案7的上述构成,使构成一个限制带的一对粘接带的两条,以分模线为界,分别位于相向的两侧,并且使封底部处的各粘接带的下端缘整个宽度与相反侧的粘接带的下端缘一对一地对接状地位置,靠这两处的对接部分,分模线两侧的外层和夹在这两个外层中的内层成为在粘接带的下端缘的宽度范围内,经由粘接带牢固地粘接固定的状态。
此外,虽然两处的粘接带的对接状部分之间的区域不存在粘接带,但是由于在其两侧处外层与内层经由粘接带被牢固地粘接,所以外层与内层表现为整体变形,结果,可以把两个粘接带的宽度与粘接带间部分的宽度合起来的,即限制带的宽度范围作为外层与内层牢固地粘接的粘接固定部分。
虽然上述这种限制带和封底部的左右端部的三处对包括外层与内层的叠层体的封底部处的变形发挥节点的功能,即使在封底部的限制带以外的部分处,外层和内层单独的变形也受到抑制,结果,即使在封底部上施加某个力的状态下,也可以抵抗该力,可以防止封底部的开裂,但是由于可以以限制带的宽度作为粘接固定部,确实发挥作为节点的功能,有效地抑制外层和内层单独的变形,所以可以得到充分的防止开裂的效果。
如上所述,由于在两个粘接带宽度和粘接带间部分的宽度合起来的宽度,即限制带的宽度的区域内外层与内层显示整体化的行为,所以可以狭窄地设定粘接带的宽度本身,可以减少材料成本高的粘接性材料的使用量。
位于整个高度范围的限制带发挥限制内层的萎缩变形的功能,可以顺利地实现内装液的排出。
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的机构,在技术方案1、2或7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把体部处的限制带的宽度设定成能够萎缩变形的内层的部分,在用光内装液的阶段,可以刚好堵住容器的体部的俯视剖面。
通过技术方案8所述的上述构成,可以防止内装液尚有残存的状态下的体部俯视剖面的完全的破损变形,此外由于在大致用光内装液的状态下,体部俯视剖面完全破损,所以可以一边确保内装液的流动通路,保持良好的排出性,几乎用光内装液。
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的机构,在技术方案1、2或7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在分模线附近的两处的外层部分上关于容器的中心轴大致轴对称地设置吸气孔。
通过技术方案9所述的上述构成,由于外部空气从设在分模线附近的吸气孔侵入,所以可以更加对称地进行内层的萎缩变形,可以顺利地实现内装液的排出。
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的机构,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
外层形成能够挤压变形且具有恢复自如的挠性的外部容体,内层把内装液收纳于其内部,形成因内压的减少而自由地减容变形的内部容体,
由一对粘接带来构成一对限制带的每个。
可以以技术方案10所述的上述构成的容器为容器主体提供挤压式排出容器。虽然纵带状的限制带由一对粘接带和夹在该粘接带中,且外层与内层不粘接的部分(以下称为粘接带间部分)来形成,但是在这一对粘接带和粘接带间部分合起来的整个宽度中发挥限制内层的减容变形的作用效果。
如果该限制带在容器主体的大致整个高度范围,关于外部容体的中心轴大致轴对称地形成一对,则内部容体的自由的减容变形受到限制,在体部的俯视剖面上看,一边使以该限制带为界位于两侧的一对未粘接的内层部分(以下称为内层变形部)的中央部变形为扁平,一边伴随挤压操作引起的内装液的排出的进行而进行内部容体的减容变形。
这里,虽然形成限制带的一对纵细带状的粘接带在吹塑成形工序中形成,但是由于在该工序中从技术上、生产性的观点来看所允许的范围内可以使宽度较小,所以限制带的整个宽度不会较厚而成为骨状,在容器的整个体部可以确保均匀的挤压变形,此外也可以消除挤压时的骨状的纵带引起的触觉的不和谐感。
此外,虽然可以减少形成粘接带的粘接性树脂的使用量,但是由于通常该粘接性树脂价格较高,所以可以把材料成本抑制得低些。
技术方案11的发明的机构,在技术方案10的发明的基础上,
在把设置防止内装液向内部容体内的逆流和外部的空气的进入的第1止回阀部的排出盖体组装固定于口筒部,进而设置不能从吸气孔排出空气地开闭该吸气孔的第2止回阀部,作为排出容器使用。
通过技术方案11所述的上述构成,特别是可以提供防止外部的空气的进入的挤压式排出容器。即,由于通过容器的挤压,排出内装液后,如果停止挤压,解除推压,则外部容体开始靠弹性的回复力恢复原形,通过设在排出盖体上的第1止回阀部的功能,使内装液的排出停止,内装液向内部容体的逆流和外部空气的流入停止,内部容体保持减容变形后的状态不动,所以外部的空气从吸气部被导入外层与内层的层间,外部容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如果从外部容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状态再次挤压,则由于层间的空气靠第2止回阀部密封,所以该空气被加压,内部容体中压力增加,内装液被排出。
由于靠第1止回阀部,外部空气不会流入内部容体内,所以在内部容体中没有空气滞留,因此内装液始终位于朝向开口筒部的位置,因此随便以什么姿势使用排出容器,都可以简单地很快排出内装液,此外还可以防止空气引起的内装液的分解、氧化劣化等问题。
再者,虽然第2止回阀部的设置位置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在例如在口筒部形成吸气孔的场合,有在对着排出盖体的该吸气孔的位置上设置等方法。
技术方案12所述的发明的机构在于,在技术方案10或11所述的发明中,构成为在容器的左右分模线的附近设置一对限制带。
通过技术方案12所述的上述构成,通过使限制带位于分模线附近,可以使在通常容器的正面部处粘贴或印刷标签的与分模线垂直的体部的前后表面为没有凹凸的光滑的状态,可以提供外观良好且商品性高的容器。
技术方案13所述的发明的机构在于,在技术方案12的发明中,限制带的左右中心线位于分模线上。
通过技术方案13所述的上述构成,可以使限制带刚好位于从容器的正面看来90°的位置上,可以改善外观,可以使内层的变形关于连接左右的分模线的线对称,可以得到良好的操作性、排出性。
技术方案14所述的发明的机构在于,在技术方案12的发明中,使限制带的左右中心线从分模线上错开。
由于容器通常靠具有挟断部结构的吹塑成形组合金属模具吹塑成形,所以在靠底部挟断部来形成的容器的封底部处,成为外层从两侧夹住内层的三明治状,外层与内层可以剥离。
这里,虽然上述封底部从与分模线的方向垂直的方向,靠组合金属模具的挟断部从两侧夹住圆筒状型坯,并将其挟断为扁平地形成,但是通过技术方案14的上述构成,在容器中从分模线上错开地形成限制带的左右中心线的场合,形成该限制带的一对粘接带当中位于离开分模线的部位的粘接带在封底部位于更靠近左右长度方向的中央的部分。
因此可以在更靠近封底部的中央的位置的两处形成外层与内层粘接的部分,该粘接部分与封底部的左右端部四处,对包括外层与内层的叠层体的封底部处的变形发挥节点的功能,即使是在封底部上施加某个力的状态下,也可以抵杭该力,可以更确实地防止封底部的开裂。
技术方案15所述的发明的机构在于,在技术方案10、11、13或14所述的发明中,体部为圆形的俯视剖面形状。
通过技术方案15所述的上述构成,如果体部为圆筒状,就可以不在乎握持的方向地使用挤压容器,此外虽然通常在圆形的场合为了得到与具有椭圆形或长圆形等扁平的断面形状相比更好的排出操作性需要加宽限制带的宽度,但是在本构成中由于靠一对纵细带状的粘接带来形成限制带,所以没有宽的限制带不会妨碍挤压变形的均一性,可以提供从任何方向都具有同样的挤压性的圆筒状的体部的挤压容器。
技术方案16所述的发明的机构在于,在技术方案10、11、13或14的发明中,体部为圆形、椭圆形和长圆形的任何一种的俯视剖面形状,把限制带的宽度设定成(1/4)(L-2D1)。(L:俯视剖面的周长,D1:俯视剖面的长径)
如果把限制带的宽度设定得宽些,则在残留相当多的内装液的状态下,因内层变形部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尺寸的限制,几乎没有能够变形的部分,因此,即使用手按压内部容体,也很难排出内装液。
此外,如果把限制带的宽度设定得窄些,则因为内层变形部的长度上有足够的富余,故作为整个容器即使在内装液还残留很多的状态下,因容器的排出或保管的状态,在容器中,在内装液容易减少的部分,内部容体的俯视剖面形状成为几乎堵住内装液的流动通路的状态,变得以后无法进行内装液的顺利的排出。
在圆形的场合,长径相当于直径,虽然在椭圆形和长圆形的场合考虑用手握持的挤压性,通常在长径的方向上有分模线,使限制带位于该方向上,但是这里通过技术方案16的上述构成,把限制带的宽度设定成(1/4)(L-2D1),借此内层变形部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刚好为通过减容变形引起的破损堵住体部的俯视剖面的长度。即,如果在整个高度方向进行理想的变形则可以与内装液的排出结束大致同时地在内部容体的整个高度范围内俯视剖面大致成为完全破损的状态,可以大致直到最后都维持良好的排出性、挤压操作性。
技术方案17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2、7、10、11、13或14所述的发明的构成的基础上,加上在口筒部的外层部分上设置吸气孔。
在该技术方案17所述的发明中,由于在靠盖子覆盖的口筒部开设吸气孔,所以该吸气孔不会影响容器的外观,此外由于在通过后加工切割形成该吸气孔时,口筒部处的内层部分的壁厚较大,所以不必在内层部分开孔就可以容易地进行该吸气孔的切割成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局部剖切整体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实施例的俯视剖视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实施例的仰视放大纵剖视图。
图5是图4中的封底部的放大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例中的两个限制带的组合例的仰视放大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例中的两个限制带的组合的另一例的仰视放大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例中的两个限制带的组合的又一例的仰视放大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局部剖切整体立体图。
图10是图9中所示的实施例的俯视剖视图。
图11是图9中所示的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12是图9中所示的实施例的底部放大纵剖视图。
图13是图12中的封底部的放大图。
图14是图11中的封底部的放大图。
图15是图10的俯视剖视图,是表示内层的变形的推移的说明图。
图16是局部剖切地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容器的整体放大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容器中组装固定排出盖体的状态的半纵剖侧视图。
图18是沿图17中的A-A线表示的俯视剖视图。
图19是放大表示图17中的主要部分的半纵剖侧视图。
图20是表示图18中所示的俯视剖视图中的内层的变形的推移的说明图。
图21是局部放大地表示图16的容器的底部的仰视图。
图22是表示吹塑成形为图16的容器的型坯的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3是沿图22中的B-B线表示的俯视剖视图。
图24是表示型坯和挟断型坯状态下的粘接带的配置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至图5表示本发明的容器1的第1实施例的基本构成,该容器1是把由聚乙烯、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材料,作为具有必要的自身形状保持能力的外壳体形成的外层11,和由尼龙、乙基乙烯醇异分子聚合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对外层11相溶性低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挠曲变形自如的袋状的内层12,以及纵带状的粘接带14叠层的吹塑成形容器,其中粘接带14由对外层11和内层12发挥充分的粘接性的粘接性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并在容器1的整个高度范围设置。靠粘接带14在容器1的前后形成一对限制带15。
该容器1的体部3为圆筒形,在体部3的上端直立连接设置,且在外周面上刻设有螺纹条的口筒部2的左右的外层11部分上,开设用于把外部空气导入外层11与内层12之间用的吸气孔7,两个限制带15对称地位于与该吸气孔7成大致中心角90°的部位,在体部3的下端,连接设置具有球弧状凹陷的底壁的底部4。
底部4(参照图3、图4、图5)在底壁的周围形成容器1的脚功能部,在该底壁的下表面中央形成位于分模线21上大致横跨底壁且靠吹塑组合金属模具的挟断部挟断成形、使一对肋条片23重合的封底部22,封底部22。
容器1的吹塑成形,把成为外层11的外层型坯,位于该外层型坯的内侧的成为内层12的内层型坯,以及位于外层型坯与内层型坯之间的纵细带状或纵带状的粘接带14一起挤压,挤压形成在关于中心轴大致对称位置上形成有一对纵带状的限制带15的型坯,靠吹塑成形组合金属模把该型坯吹塑成成形为容器1。
在该容器1的吹塑成形时,由于型坯对吹塑组合金属模的姿势设定为使一对、两条限制带15位于从其中心轴沿大致吹塑成形组合金属模具的合模方向上,所以如图3中所示,两个限制带15达到位于底部4的分模线21上的封底部22,因此如图4和图5中所示,构成作为脊缝部的封底部22的两个肋条片23的限制带15位于的中央部分处的外层11与内层12靠限制带15被牢固地粘接固定。
图6表示第1实施例中的两个限制带15的组合例之一。一个限制带15由一条纵带状的粘接带14来构成,另一个限制带15由两条纵细带状的粘接带14来构成,一个限制带15的粘接带14成为在另个的限制带15的两个粘接带14间,使两端部对接地相向的姿势。
因此,在封底部22处,两个限制带15的下端缘,在其抵接的侧端部处以把外层11彼此牢固地粘接结合的状态下,在另一个限制带15的整个宽度范围内,稳定地保持外层11与内层12的结合。
图7表示第1实施例中的两个限制带15的组合的另一例。在图6所示的例子的两个限制带15的构成中,其构成为,使几乎没有挠曲变形的程度的内层部分19位于封底部22处的一个限制带15的粘接带14的下端缘与另个限制带15的粘接带14的下端缘之间。
因为在封底部22处,位于各粘接带14的下端缘间的内层部分19几乎没有挠曲变形的缘故,所以外层11与内层12靠粘接带14粘接固定的两个肋条片23部分靠该几乎没有挠曲变形的内层部分19大致整体地连接,借此可以把没有胡乱的挠曲变形的封底部22的宽度取为另一个限制带15的较大的宽度范围。
即,在图7所示的例子的场合,如图6所示的例子,由于两个限制带15,不是经由不动地焊接结合的内层12直接地结合,而是经由几乎没有挠曲变形的内层12部分连接的,所以限制带15的不动的结合程度,与图6所示的例子相比差一些,但是可以得到更大的没有胡乱的挠曲变形的范围。
图8表示第1实施例中的两个限制带15的组合的又一个例子。在该例子的场合,靠同一宽度尺寸并间隔地配置的一对粘接带14同样地构成两个限制带15,由于使各粘接带14的下端缘整个区域对接状地与另一个限制带15的粘接带14的下端缘状相向位置,所以相向的粘接带14的结合力极其大,力最大地实现并维持封底部22处的外层11与内层12的结合。
吸气孔7虽然沿圆周方向离两个限制带15等距离地大致位于分模线21上,但是有利于顺利而良好地进行内层12的萎缩变形。
再者,虽然在图6和图7所示的例子中,表示了靠一条粘接带14来构成一方的限制带15,靠两条粘接带14来构成另一方的限制带15的例子,但是构成限制带15的粘接带14的数量未予限定,构成限制带15的粘接带14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设定,这一点,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也是同样的。
此外,在本申请发明的构成中,靠相互平行的纵细带状的多个粘接带14来构成至少一方限制带15是因为通过靠多个粘接带14来构成一对限制带15当中的一个限制带15也可以发挥上述本申请发明的作用效果的缘故,如上述两个限制带15的组合例(参照图6~图8)中所示根据容器的使用目的等,可以靠多个粘接带来构成两个限制带15,也可以靠多个粘接带14来构成仅一个限制带15。
再者,虽然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以外层11与内层12的两层结构说明了容器1,但是不言而喻,内层12并不特定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例如在外侧把具有与外层11的剥离性的合成树脂层叠层,然后在内侧把耐内装液性方面良好的合成树脂层叠层。
图9至图15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容器1的第2实施例,该容器1是把由聚乙烯、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作为具有必要的自身形状保持能力的外壳体的外层11,和由尼龙、乙基乙烯醇异分子聚合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对外层11相溶性低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挠曲变形自如的袋状的内层12,以及纵细带状的两对共四条粘接带14叠层的吹塑成形容器,粘接带14对外层11和内层12发挥充分的粘接性的粘接性树脂形成,并在容器1的整个高度范围设置。靠一对两条粘接带在容器1的前后形成一对限制带15。
该容器1的体部3为圆筒形,在体部3的上端直立连接设置且在外周面上刻设有螺纹条的口筒部2的左右的分模线21的位置的外层11部分上,开设用于把外部空气导入外层11与内层12之间的吸气孔7。
对上述吸气孔7隔着大致中心角90°位移的位置,粘接带14布置四条(14a1、14a2、14b1、。14b2),这当中14a1与14b2和14a2与14b1处于轴对称的位置,在筒部3处以分模线21为界处于同一侧的两条粘接带14(14a1与14b1和14a2与14b2)与隔着这两条粘接带14的部分合起来的区域(以下称为限制带15)的宽度设定成(1/4)(L-2D)。(L:体部俯视剖面的周长,D:体部俯视剖面的直径)
在体部3的下端,连接设置具有球弧状凹陷的底壁的底部4,该底部4(参照图11、图12)的构成为:在底壁的周围形成容器1的脚部,在该底壁的下表面中央位于分模线21上形成大致横跨底壁,且靠吹塑金属模具的挟断部挟断成形的封底部22。
容器1的吹塑成形,把成为外层11的外层型坯,位于该外层型坯的内侧的成为内层12的内层型坯,以及位于外层型坯与内层型坯之间的纵细带状的粘接带14一起挤压,而挤压成形在关于其中心轴大致对称位置上形成一对纵带状的限制带15的型坯,靠吹塑成形组合金属模具把该型坯吹塑成形成容器1。
在本第2实施例的容器1的吹塑成形时,设定对吹塑成形组合金属模具的姿势,以便型坯使两对共四条粘接带14位于从其中心轴沿吹塑成形组合金属模具的合模方向附近,如图11中所示,粘接带14达到位于底部4的分模线21上的封底部22。
此外,如图11和图14中所示,以分模线21为界位于相反侧的粘接带14的14a1与14a2,和14b1与14b2,在封底部22处,其一方的下端缘的整个宽度一对一地对接状地位于相反侧的下端缘。(以下,把这两条粘接体对接状的位置部分称为对接部24)。
因此,如图13和图14中所示,作为脊缝部的封底部22的对接部24位于的部分处的分模线21两侧的外层11和夹在这两个外层11间的内层12靠粘接带14被牢固地粘接固定,进而,就这两个对接部24之间的粘接带间部分18来说也是,其两侧靠对接部24来固定,内层11或者外层12的单独的变形受到抑制,结果,在两个粘接带14的宽度与粘接带间部分18的宽度合起来的,也就是限制带15的宽度区域中,实现外层11与内层12的牢固的结合。
图15是图10中的俯视剖视图,是表示内层的变形的推移的说明图。在本第2实施例中,由于吸气孔7位于口筒部2的分模线21上,所以内压减少、内装液31的减少等引起的内层12的萎缩变形一边发挥限制与分模线21大致成中心角90°的位置上所形成的一对限制带15变形的功能,一边在位于粘接带14a1与粘接带14a2之间,和粘接带14b1与粘接带14b2之间的两个内层变形部17处进行。
如果随着内装液31的排出的进行,观看在体部3的俯视剖面处的内层变形部17的变形,则首先该接触部一边伸展一边以理想的左右对称的形状进行萎缩变形使该左右的内层变形部17的中央部变形成扁平状,变形进一步进行,大致在中央部接触,进而把内装液31推到在周向形成有限制带15的部分。
如果内装液31的排出进一步进行,萎缩变形继续,则在几乎没有内装液31的状态下,俯视剖面大致接近于完全破损的状态,但是这里,把内层变形部17的长度设定为等于体部3俯视剖面的直径D与限制带15的宽度之和,也就是说把限制带15的宽度设定成等于(1/4)(L-2D),借此既确保内装液31的流动通路又可以大致用光内装液31。
再者,虽然在上述第2实施例中,以外层11与内层12的两层结构说明了容器1,但是,不言而喻,内层12并不特定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例如在外侧把具有与外层11的剥离性的合成树脂层叠层,然后在内侧把耐内装液性方面良好的合成树脂层叠层。
图16、图18、图20和图21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容器1的第3实施例,容器1包括由低密度聚乙烯制树脂制成的外层11、与低密度聚乙烯制树脂相溶性低的尼龙制树脂制成的内层12,以及对低密度聚乙烯制树脂和尼龙制树脂发挥足够的粘接性的粘接性树脂制成的粘接带14。
容器1是包括底部4、圆筒状的体部3、以及在该体部3的上端经由肩部直立连接设置,且在外周面上刻设有螺纹条的圆筒状的口筒部2的罐体状。
容器1的高度为160mm,体部3的圆形俯视剖面的直径为60mm(以内径表示)。
形成容器1的外层11与内层12,除了靠粘接带14粘接固定的部分,能够剥离地叠层着,外层11形成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挤压变形性和回复自如的挠性的外部容体5,内层12在外部容体5的内侧形成可以自由地发挥减容变形的薄壁的内部容体6。(参照图16、17)
图18虽然表示体部3的俯视剖面,但是在体部3的圆形的俯视剖面形状的左右分模线21的位置(在图18中表示为上下的位置)上、在容器1的大致整个高度范围形成一对限制带15。
该限制带15包括一对粘接带14和处于其间的粘接带间部18,内部容体6的减容变形受这一对限制带15限制,其挤压操作性良好。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限制带15的宽度为(1/4)(L-2D1)也就是在圆形中按(1/4)D(π-2)算出的17mm,粘接带14的宽度为2mm。(D代表直径,π代表圆周率)
这样一来由于把限制带15配置于分模线21上,所以可以使通常在容器1的正面粘贴或印刷标签的与分模线21垂直的体部3的前后表面为没有凹凸的光滑的状态,此外可以使粘接带14变细,由于限制带15不醒目所以可以提供外观良好且商品性高的容器。
如图22和图23中所示,该容器1的吹塑成形是把外侧型坯63,位于该外侧型坯63的内侧的内侧型坯62,以及外侧型坯63与内侧型坯62之间,关于型坯的中心轴轴对称的两对共四条纵细带状的粘接带14一起挤压而形成型坯61,用吹塑成形组合金属模具把该型坯61形成为容器1。
在外周面上刻设螺纹条的圆筒状的口筒部2上,在与分模线21成90°的位置上关于外部容体5的中心轴轴对称地形成一对吸气孔7。(参照图16)
图17和图19表示把排出盖体41组装固定于本第3实施例的容器1的状态。排出盖体41在中央部具有形成有开口筒部44的顶壁,在内周面上具有刻设有用于与容器1的口筒部2螺纹配合的螺纹条的有顶圆筒状的盖主体42,以及在该盖主体42的顶壁的上表面上,具有直立连接设置于开口筒部44的开口缘部的排出筒48,是内装液31从该排出筒48的前端的排出口43向外部排出的构成,靠盖子49盖住排出口43。
此外排出盖体41通过螺纹配合组装于容器1的口筒部2,在盖主体42的顶壁的下表面下垂设置的密封筒片48a,和设置于盖主体42的筒壁的内周面下端的密封周条45分别密封接触于容器1的口筒部2的内周面上端和外周面下端,密封地组装于容器1。
此外,排出盖体41通过在盖主体42的开口筒部44上设置带有第1阀体46a的第1止回阀部46,平时,封闭开口筒部46a,发挥阻止外部空气进入的止回功能,在挤压容器1而排出内装液31时,靠内部容体6的内压打开,发挥打开开口筒部44的功能。
此外,在排出盖体41上,在盖主体42的筒壁上,在对着设在口筒部2上的吸气孔7的位置的部位,设置构成第2止回阀部47的第2阀体47a,该第2阀体47a具有经由吸气孔7把外部空气引入外层11与内层12的层间16的功能,和使层间16的空气不能相反地向外逃逸的止回功能。
接下来,就把排出盖体41安装于上述本第3实施例的容器1的排出容器的使用状态进行说明。在如上所述所构成的排出容器中,如果挤压容器1,则第2阀体47a处于关闭状态,收纳有内装液31的内部容体6内的压力上升,打开第1阀体46a,内装液31从排出盖体41的前端的排出口43排出到外部,内部容体6进行容积减少排出量的变形。
这里,限制带15本身的宽度为17mm,如果是在该整个宽度上叠层粘接带14来粘接外层11与内层12的构成,则与为了具有挠性其体部比较薄壁地形成的外部容体5相比该限制带15成为不容易变形的骨状的部分,不能均匀地顺利变形,此外在用手握持进行挤压时因该骨状的部分使触觉不和谐。
可是,在本第3实施例的容器1中,因为由宽度2mm左右的粘接带14来形成该限制带15,所以从任何方向握住容器1的体部3进行挤压都可以得到相同的挤压变形性,可以消除上述的不和谐感。
如果停止容器1的挤压,解除对体部3的按压,则外部容体5靠弹性的回复力,开始恢复原形,外部容体5与内部容体6之间即层间16的压力降低,结果,内部容体6的内压力恢复到外部空气压力,第1阀体46a关闭,停止内装液31的排出。
如果外部容体5进一步恢复原形,则内部容体6保持减容变形了的形状不动,第2阀体47a打开而外部空气通过吸气孔7被吸入外层11与内层12的层间16内,此时进行外层11与内层12的剥离。
图20是本第3实施例的容器1的体部3的俯视剖面图,是表示内层12(内部容体6)的变形的推移的说明图,如果在俯视剖面上观看减容变形的理想的进行状况,则首先由限制带15左右分开的内层变形部17a、17b变形为扁平状,该变形进行,在连接分模线21的线上接触,该接触一边进一步向限制带15位于的部分进展一边进行减容变形。
虽然这里通过把限制带15的宽度取为17mm,一对内层变形部17a、17b各自的圆周方向的长度为77mm,但是该长度是把直径与限制带15的宽度加起来的长度,通过像这样设定限制带15的宽度,由于即使在如图20中所示的变形进行到相当程度的状态下也,在限制带15附近也确保流动通路32直到内装液31大致用光,所以直到最后都可以维持良好的排出操作性。
虽然图21是本第3实施例的容器1的仰视图,但是由于容器1靠具有挟断部结构的吹塑成形组合金属模具吹塑成形,所以在靠挟断部所形成的容器1的封底部22处,成为外层11从两侧夹住内层12的三明治状,外层11与内层12变得能够剥离。
图24是表示型坯61(左侧的图),和在挟断该型坯61的状态(右侧的图)下的粘接带14的位置的说明图,其中(a)表示限制带15的左右中心线(宽度方向的中心)重合于分模线21的情况,(b)表示该中心线与分模线21错开的情况。
与把中心线配置于分模线21上的场合的粘接带14a1、14a2、14a3、14a4相比,在错开配置的情况下在型坯61中位于离开分模线21的位置的粘接带14b1、14b4在挟断的状态下位于比挟断部的长度方向更接近中央的位置。
因此可以在容器1的封底部22的更靠近中央的位置的两处形成粘接固定内层12与外层11的部分,该粘接部分与封底部22的左右端部共四处对包括外层11与内层12的叠层体的封底部22处的变形发挥节点的功能,即使是在封底部22上施加某个力的状态下,也可以抵抗该力,可以更确实地防止封底部22的开裂。
再者,体部3的俯视剖面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第3实施例中所述的圆形,即使在椭圆形、长圆形的俯视剖面形状,其他吹塑成形品中一般使用的形状中也可以充分发挥本发明的作用效果。
此外,虽然在上述第3实施例中,使吸气部7为在口筒部2的外部容体11上形成的小圆孔吸气孔7,但是该吸气孔7并不限于该例子,也可以例如把封底部22,和在吹塑成形时在口筒部2上设置挟断部而形成的狭缝等作为吸气孔7。
本发明,由于为上述的构成,所以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中,由于靠多个纵细带状的粘接带来形成限制带,所以不加宽粘接带本身的宽度就可以使限制带的宽度为内层的减容变形的控制,或封底部的强度提高所需的足够宽度,可以消除加宽粘接带本身的宽度引起的外观不良问题、均匀的挤压变形受妨碍的问题,此外使用者手的触觉中不和谐感的问题,形成粘接带的粘接性树脂价格较高等问题。
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中,由于可以迅速而充分地实现对容器的底部的封底部的冷却,所以可以把容器的生产循环提高到与通常的吹塑成形制品相同的程度。
此外,由于没有必要用考虑金属模具冷却效率的特殊的金属模具而可以使用通常的金属模具,所以可以实现设备费用的大幅降低。
另外,由于可以不增加价格较高的粘接性合成树脂材料的消耗量而实质性地加大限制带的宽度,所以可以在很宽的宽度范围内实现外层与内层的不能剥离的粘接固定,借此可以确实、充分、廉价地防止由剥离自如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外层与内层引起的封底部的机械强度的降低。
进而,通过靠多个粘接带来构成限制带,可以在把两个限制带的下端缘的在底部的封底部处的相向位置对准时,增大允许尺寸误差,借此可以提高容器的生产性。
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中,可以更经济地加大限制带的宽度,此外可以简单地变更设定限制带的宽度,可以没有浪费地设定底部的机械强度的加固程度。
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中,除了发挥与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同样的效果外,两个限制带的下端缘的相向姿势的设定变得容易。
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中,由于可以使两个限制带的下端缘间为几乎直接粘接结合的状态,所以可以确实地得到限制带的下端缘位于的封底部部分的极牢固的粘接结合。
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中,由于限制带的下端缘位于的封底部部分的姿势比较稳定地保持一定,所以在该封底部部分上几乎没有作用使结合的外层与内层剥离的外力,外层与内层的接合状态在很大范围内被比较稳定地保持。
在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中,虽然构成为共配置四条粘接带,但是在还包含粘接带间的宽度的限制带的宽度区域中实现牢固的结合,可以把粘接带的宽度本身设定得窄些,可以减少材料成本高的粘接性材料的使用量。
在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中,可以一边确保内装液的流动通路,保持良好的排出性一边几乎把内装液全部用光。
在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中,由于外部空气从设在分模线附近的吸气孔侵入,所以可以更加对称地进行内层的萎缩变形,可以顺利地实现内装液的排出。
在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中,由于由一对宽度窄的粘接带来形成限制带,借此不形成骨状的不容易变形的部分,所以可以提供具有均匀而良好的挤压变形性,没有触觉的不和谐感,此外粘接带的形成引起的外观的影响小的挤压式容器。
在技术方案11所述的发明中,把设置第1止回阀部的排出盖体组装固定于口筒部,作为排出容器使用,借此可以提供特别防止外部空气的进入的挤压式排出容器。
在技术方案12所述的发明中,通过使限制带位于分模线附近,可以使在通常容器的正面部粘贴或印刷标签的垂直于分模线的体部的前后表面成为没有凹凸的光滑状态,可以提供外观良好且商品性高的容器。
在技术方案13所述的发明中,由于限制带的左右中心线位于分模线上,所以可以使限制带位于从容器的正面看刚好90°的位置,可以进一步改善外观,此外可以使内层的变形关于连接左右的分模线的线对称,可以得到良好的操作性、排出性。
在技术方案14所述的发明中,通过使限制带的左右中心线从分模线错开,使粘接带在封底部处位于更靠近中央的位置,可以更确实地防止封底部的开裂。
在技术方案15所述的发明中,体部为圆筒状,借此与由宽度窄的粘接带所形成的限制带的作用效果相结合,可以提供从任何方向都具有同样的挤压性的挤压容器。
在技术方案16所述的发明中,使体部的俯视剖面形状圆形、椭圆形和长圆形的任何一种形状,使限制带的宽度为由该形状来决定的一定宽度,借此可以直到最后确保良好的排出操作性。
在技术方案17所述的发明中,可以开设不对容器的外观产生不良影响的吸气孔,并且可以通过后加工安全而简单地开设形成该吸气孔。

Claims (17)

1.一种吹塑成形容器,
通过吹塑成形,其构成包括形成定形的外壳的合成树脂制的外层(11);与该外层(11)剥离自如地叠层,且形成内袋的挠性合成树脂制的内层(12);以及纵带状的一对限制带(15),该一对限制带(15)把外层(11)和内层(12)在整个高度范围内粘接固定,并关于容器(1)的中心轴大致对称形成,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制带(15)位于避开在上述外层(11)上形成的使外部空气侵入该外层(11)与内层(12)之间的吸气孔(7)的位置,
上述限制带(15)中的至少一个由相互平行的纵细带状的多个粘接带(14)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塑成形容器,其特征为:
以分模线(21)为界,使一对限制带(15)位于相反侧,并且使容器(1)的底部(4)的靠吹塑组合金属模具的挟断部挟断为扁平而形成的封底部(22)处的上述两个限制带(15)的下端缘位于相向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吹塑成形容器,其特征为:靠多个粘接带(14)来构成两个限制带(15)的每个。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吹塑成形容器,其特征为:靠多个且相同数量的粘接带(14)来构成两个限制带(15)的每个。
5.如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吹塑成形容器,其特征为:使构成个限制带(15)的各粘接带(14)的下端缘的整个范围对接地位于构成另个的限制带(15)的粘接带(14)的下端缘的相向位置。
6.如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吹塑成形容器,其特征为:使构成一个限制带(15)的各粘接带(14)的下端缘处于与构成另个限制带(15)的粘接带(14)的下端缘相向的位置且最大错开到几乎不产生挠曲变形的程度的内层部分(19)位于其间。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吹塑成形容器,其特征为:分别靠一对粘接带(14)来构成一对限制带(15),使各粘接带(14)的下端缘整个宽度处于与相反侧的粘接带(14)的下端缘一对一地对接状地相向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1、2或7所述的吹塑成形容器,其特征为:把体部(3)处的限制带(15)的宽度设定成能够萎缩变形的内层(12)的部分,在用光内装液(31)的阶段,可以刚好堵住容器(1)的体部(3)的俯视剖面。
9.如权利要求1、2或7所述的吹塑成形容器,其特征为:关于容器(1)的中心线大致轴对称地,在分模线(21)附近的两处的外层部分上设置吸气孔(7)。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塑成形容器,其特征为:外层(11)形成能够挤压变形且具有恢复自如的挠性的外部容体(5),内层(12)把内装液(31)收纳入其内部,形成因内压的减少而自如地减容变形的内部容体(6),由一对粘接带(14)来构成一对限制带(15)的每个。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吹塑成形容器,其特征为:把设置防止内装液(31)向内部容体(6)的逆流和外部的空气的进入的第1止回阀部(46)的排出盖体(41)组装固定于口筒部(2),进而设置不能从吸气孔(7)排出空气地开闭该吸气孔(7)的第2止回阀部(47),作为排出容器使用。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吹塑成形容器,其特征为:在容器(1)的左右分模线(21)的附近设置一对限制带(15)。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吹塑成形容器,其特征为:限制带(15)的左右中心线位于分模线(21)上。
14.如权利要求12的所述的吹塑成形容器,其特征为:使限制带(15)的左右中心线从分模线(21)上错开。
15.如权利要求10、11、13或14所述的吹塑成形容器,其特征为:体部(3)为圆形的俯视剖面形状。
16.如权利要求10、11、13或14所述的吹塑成形容器,其特征为:体部(3)为圆形、椭圆形和长圆形的任何一种的俯视剖面形状,把限制带(15)的宽度设定成(1/4)(L-2D1)。(L:俯视剖面的周长,D1:俯视剖面的长径)
17.如权利要求1、2、7、10、11、13或14所述的吹塑成形容器,其特征为:在口筒部(2)的外层(11)部分上设置吸气孔(7)。
CNB02803337XA 2001-10-31 2002-10-31 吹塑成形容器 Expired - Lifetime CN124741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335631A JP3871114B2 (ja) 2001-10-31 2001-10-31 ブロー成形容器
JP335631/01 2001-10-31
JP335631/2001 2001-10-31
JP2001335632A JP3858169B2 (ja) 2001-10-31 2001-10-31 ブロー成形容器
JP335632/01 2001-10-31
JP335632/2001 2001-10-31
JP2002223859A JP4001367B2 (ja) 2002-07-31 2002-07-31 注出容器
JP223859/2002 2002-07-31
JP223859/02 2002-07-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81319A CN1481319A (zh) 2004-03-10
CN1247414C true CN1247414C (zh) 2006-03-29

Family

ID=27347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803337XA Expired - Lifetime CN1247414C (zh) 2001-10-31 2002-10-31 吹塑成形容器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6976600B2 (zh)
EP (1) EP1449779B1 (zh)
CN (1) CN1247414C (zh)
AU (1) AU2002343802B2 (zh)
CA (1) CA2433407C (zh)
DE (1) DE60237304D1 (zh)
TW (1) TWI238803B (zh)
WO (1) WO20030377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38045A1 (en) * 2005-12-21 2007-06-21 Sonoco Development, Inc. Stackable blow-molded container and cap therefor
US9944453B2 (en) * 2007-04-19 2018-04-17 Anheuser-Busch Inbev S.A. Integrally blow-moulded bag-in-container having an inner layer and the outer layer made of the same material and preform for making it
US9919841B2 (en) 2007-04-19 2018-03-20 Anheuser-Busch Inbev S.A. Integrally blow-moulded bag-in-container having interface vents opening to the atmosphere at location adjacent to bag's mouth, preform for making it; and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the preform and bag-in-container
US20080257883A1 (en) 2007-04-19 2008-10-23 Inbev S.A. Integrally blow-moulded bag-in-container having an inner layer and the outer layer made of the same material and preform for making it
DE102010024980B4 (de) 2010-06-24 2012-04-26 Gaplast Gmbh Behälter mit Innenbeutel
JP5979467B2 (ja) * 2011-08-31 2016-08-24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積層ブロー成形容器及び吸気孔の形成方法
CN103917457B (zh) * 2011-10-31 2015-08-19 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排出容器
EP3409604B1 (en) * 2013-03-29 2020-07-29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Laminated bottle
JP6345062B2 (ja) 2013-09-30 2018-06-20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積層剥離容器
US20170203883A1 (en) * 2013-12-18 2017-07-20 Nestec S.A. Squeezable bottle for aseptic filling with viscous food
EP3088325B1 (en) * 2013-12-27 2018-11-21 Kao Corporation Squeeze container
JP6561442B2 (ja) * 2014-09-10 2019-08-21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被加工物の加工方法、穴あけドリル
JP6489851B2 (ja) * 2015-01-30 2019-03-27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二重容器
CN106809461A (zh) * 2015-12-01 2017-06-09 威玛精密化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层容器及其制法
JP6594771B2 (ja) * 2015-12-25 2019-10-23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二重容器
DE102016108242A1 (de) * 2016-05-03 2017-11-09 Pi-Design Ag Doppelwandiges Gefäß zum Aufbewahren einer trinkbaren Flüssigkeit
CN105800050A (zh) * 2016-05-31 2016-07-27 上海品冠塑胶工业有限公司 便于挤压的塑料瓶和瓶盖组合
CN106115043A (zh) * 2016-08-16 2016-11-16 李克勤 防空气混入瓶装液的双层塑料瓶组件
JP6959498B2 (ja) 2017-01-26 2021-11-02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積層剥離容器
JP6906844B2 (ja) * 2017-04-28 2021-07-21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積層剥離容器
JP6910735B2 (ja) * 2017-12-28 2021-07-28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合成樹脂製容器、プリフォーム、及び合成樹脂製容器の製造方法
JP7072999B2 (ja) * 2018-11-30 2022-05-23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合成樹脂製容器、及び合成樹脂製容器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72455A (en) * 1980-01-18 1983-02-08 National Can Corporation Thin walled plastic container construction
JPS5744063U (zh) 1980-08-28 1982-03-10
JPH04267727A (ja) * 1991-02-05 1992-09-24 Keisuke Ito 多層成形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69333246T2 (de) * 1992-05-11 2004-08-05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Pumpeinheit für eine Flasche aus Verbundmaterial
JPH0722951U (ja) 1993-09-29 1995-04-25 花王株式会社 注出容器
JP3336351B2 (ja) * 1994-07-13 2002-10-21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壜体およびその成形方法
JP3401519B2 (ja) 1995-02-16 2003-04-28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ブロー成形容器およびその成形用金型
JP3373707B2 (ja) * 1995-09-13 2003-02-04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積層ボトル
JP3497736B2 (ja) * 1998-06-30 2004-02-16 花王株式会社 積層剥離容器
JP3672163B2 (ja) 1998-06-30 2005-07-13 花王株式会社 スクイズ容器
AU2002343776B2 (en) * 2001-10-31 2008-02-14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Blow-molded contain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449779A4 (en) 2009-04-29
CN1481319A (zh) 2004-03-10
AU2002343802A1 (en) 2003-05-12
CA2433407A1 (en) 2003-05-08
WO2003037726A1 (fr) 2003-05-08
CA2433407C (en) 2010-10-19
EP1449779B1 (en) 2010-08-11
US6976600B2 (en) 2005-12-20
US20040060889A1 (en) 2004-04-01
TWI238803B (en) 2005-09-01
EP1449779A1 (en) 2004-08-25
TW200401735A (en) 2004-02-01
DE60237304D1 (de) 2010-09-23
AU2002343802B2 (en) 2007-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47414C (zh) 吹塑成形容器
CN1110435C (zh) 开口组件,具有开口组件的包装元件和其固定方法
CN1787949A (zh) 内模制标签形式的塑料容器
JP6011929B2 (ja) 2軸延伸ブロー成形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91023C (zh) 水性浸剂容器的塞子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243655C (zh) 合成树脂制薄壁容器
CN1814510A (zh) 易开封容器和其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CN1264685C (zh) 墨盒
KR101410162B1 (ko) 다색 성형체,다색 성형법,및 기판 수납 용기
CN1771171A (zh) 容器、包装体、及容器的制造方法
CN1332856C (zh) 吹塑成形容器
CN1829642A (zh) 开封保持性优异的容器密封用盖体
CN1150774A (zh) 多层成型品制造方法
CN1781819A (zh) 易开封性包装体
CN1093024A (zh) 喷枪用的容器、该容器的制造方法及尾管的固定架
CN1224553C (zh) 包装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61260C (zh) 膨胀型缓冲包装体
CN101039844A (zh) 带模内标签的容器及其成型方法
JP6923788B2 (ja) 積層剥離容器
CN1098180C (zh) 气囊板
CN1753818A (zh) 易开封包装体以及易开封包装体的制造方法
CN1890156A (zh) 模塑容器及其制造装置
CN1684815A (zh) 吹塑成形容器和吹塑成形用金属模
CN1671535A (zh) 冷压成形用树脂片材及冷压成形加工品
CA3007326C (en) Gasket,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