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220345A - 车身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220345A
CN118220345A CN202311664082.5A CN202311664082A CN118220345A CN 118220345 A CN118220345 A CN 118220345A CN 202311664082 A CN202311664082 A CN 202311664082A CN 118220345 A CN118220345 A CN 1182203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upport beam
frame portion
main frame
mot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66408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前田祥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bar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bar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baru Corp filed Critical Subar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82203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2203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62D25/085Front-end modu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8Details of structures as upper supports for springs or damp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身前部结构,在发生来自车辆前方侧的碰撞时,保护驱动用电动机单元。车身前部结构包括:电动机单元部(20);主框架部(110);支柱塔加强部(230);电动机支撑梁(310),其在车辆下方侧固定电动机单元部(20);以及支撑梁托架(320),其将电动机支撑梁(310)固定在主框架部(110)及支柱塔加强部(230)上,其中,支撑梁托架(320)通过联接部(FX1)固定在电动机支撑梁(310)上,支撑梁托架(320)的车辆下方侧通过联接部(FX2)固定在主框架部(110)上,支撑梁托架(320)的车辆上方侧通过联接部(FX3)固定在支柱塔加强部(230)上。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在车辆的正面碰撞中,作为减少乘员受伤的手段,重要的是不使作为乘员搭乘空间的车室变形,因此在车室前方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广泛采用了吸收碰撞能量的结构。
另一方面,在车辆为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汽车等的情况下,有时在车身前部结构中收纳有驱动用电动机单元。
驱动用电动机单元被供给具有驱动车辆的高电压的电力,由于车辆的正面碰撞等,驱动用电动机单元发生变形或断线,在与车辆的车身或碰撞物接触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急剧的异常反应。因此,要求施加高电压的电气单元不与车辆的车身或碰撞物发生干涉的结构。
伴随着这种要求,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车辆具有:地板面板,其将车室内空间与比该车室内空间靠下侧的空间分隔开;仪表板,其将车室内空间与比该车室内空间靠前侧的空间分隔开;一对前侧框架(主框架),其在该仪表板前方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驱动用电动机,其配置在该左右前侧框架间的空间里;以及电池,其向该电动机供给电力,其中,将电池以至少一部分在正面观察时与电动机重叠的方式配设在该电动机的后方,在从前方受到规定大小以上的冲击载荷时,以向电池的下方后退的方式设置驱动用电动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5284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例如,在车辆与电线杆那样的不与主框架重叠的碰撞物发生正面碰撞的情况下,存在驱动用电动机等被供给高电压的电气部件由于碰撞时的冲击而有可能与车辆的车身或碰撞物接触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进行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在发生来自车辆前方侧的碰撞时,保护驱动用电动机单元。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方式1: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提案的车身前部结构,包括:电动机单元部,其驱动车辆;主框架部,其设置在车宽方向两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支柱塔加强部,其在支撑前轮的悬架的支柱塔部的车辆前方侧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加强支柱塔部的刚性;电动机支撑梁,其在俯视观察时投影面积比所述电动机单元部大,在车辆下方侧固定所述电动机单元部;以及支撑梁托架,其将所述电动机支撑梁固定在所述主框架部及支柱塔加强部上,其中,所述支撑梁托架通过第一联接部固定在所述电动机支撑梁上,所述支撑梁托架的车辆下方侧通过第二联接部固定在所述主框架部上,所述支撑梁托架的车辆上方侧通过第三联接部固定在所述支柱塔加强部上。
方式2: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提案的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上部框架部,其以包围车身前部的外周部的方式配设在所述主框架部的车辆上方侧,所述支柱塔加强部配设在所述支柱塔部的车辆前方侧,所述支柱塔加强部的车辆上方部与所述上部框架部结合,所述支柱塔加强部的车辆下方部与所述主框架部结合。
方式3: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提案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在所述电动机支撑梁的车辆前方侧边形成有向所述电动机单元部的车辆前方侧弯曲的保护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在发生来自车辆前方侧的碰撞时,能够保护驱动用电动机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中的车身前部的立体图。
图2是从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拆下前轮后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3是从A方向观察图2所示的A-A线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剖面的剖面图。
图4(a)至图4(c)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发生来自车辆前方侧的碰撞时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变形的立体图,图4(a)是碰撞前的立体图,图4(b)和图4(c)是以时间序列表示发生正面碰撞时的变形的立体图。
图5(a)至图5(c)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中电线杆从车辆前方侧碰撞时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变形的立体图,图5(a)是碰撞前的立体图,图5(b)和图5(c)是以时间序列表示发生正面碰撞时的变形的立体图。
图6是从图1所示的SU部拆下电动机单元部后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图1至图6对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S的车辆V进行说明。另外,附图中适当表示的箭头FR表示图1所示的车辆前方(正面),箭头UP表示正面观察的上方,箭头LH表示正面观察的左方。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在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进行说明时,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表示正面观察时的上下方向、正面观察时的前后方向、正面观察时的左右方向。
<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图1至图3对车辆V所具有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S的构成进行说明。
<车辆V的构成>
车辆V例如是以作为驱动用电动机单元的电动机单元部20为驱动源的电动汽车。另外,车辆V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发动机和电动机单元部20的多个驱动源的混合动力汽车。
<车身前部结构S的构成>
车身前部结构S构成为在车辆车宽方向上左右对称。
如图1所示,车身前部结构S构成为包括:前轮10、电动机单元部20、前部框架部100、支柱塔部200以及电动机保持部300。另外,在前部框架部100的车辆后部上方侧配设有前挡玻璃FG。
电动机单元部20是由未图示的电动机、变速器、离合器等构成的驱动用电动机单元,其通过旋转轴AX驱动与其联接的前轮10。电动机单元部20被前部框架部100包围并悬挂固定在后述的电动机保持部300上。在车辆V动作时,电动机单元部20被施加高电压。
(关于前部框架部100)
如图2所示,前部框架部100是保持车身前部FS的刚性的骨架,在车身前部结构S中配设在车身前部FS的外周部。在前部框架部100上,在车辆上下方向及车辆前后方向分别设置有由高刚性的金属等部件形成的具有闭合截面的钢材,通过焊接等相互结合。
前部框架部100构成为包括:主框架部110、保险杠横梁120、上部框架部130、辅助梁140、隔板前部150、前柱160以及搁脚板部170。
主框架部110由具有高刚性的金属等形成,形成大致矩形闭合截面形状,在车身前部FS的车宽方向两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配置。在车宽方向两侧的主框架部110的车辆前方侧端部,通过焊接等结合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120。在主框架部110的车辆后方侧端部,通过焊接等结合有后述的搁脚板部170。另外,在主框架部110的车辆后方侧部,在搁脚板部170的车辆前方侧结合有支柱塔部200的车辆下方侧部。另外,主框架部110向搁脚板部170的车辆下方侧弯曲,并进一步向车辆后方侧延伸,由此形成主框架部后部110a。
上部框架部130由具有高刚性的金属等形成,形成大致矩形闭合截面形状,在主框架部110的车辆上方侧以包围车身前部FS的外周部的方式配设。在上部框架部130的车辆前方侧部,上部框架部130的车辆下表面侧与向车辆下方侧延伸的辅助梁140结合。辅助梁140将配设在该车辆下方侧的主框架部110及保险杠横梁120与上部框架部130牢固地结合。上部框架部130的车辆后方侧部结合有支柱塔部200。支柱塔部200将配设在车辆下方侧的主框架部110与上部框架部130牢固地结合。
隔板前部150在搁脚板部170的车辆上部前侧沿车宽方向延伸,并通过焊接等与搁脚板部170结合。在隔板前部150的车辆后部上方侧配设有前挡玻璃FG。隔板前部150由钢板等部件形成为将车辆下方侧开放的“コ”字状。另外,隔板前部150的车宽方向两侧外侧部通过焊接等与上部框架部130结合。
前柱160在搁脚板部170的车宽方向两侧外侧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配置。前柱160通过焊接等与搁脚板部170结合。前柱160的车辆上方侧端部通过焊接等与上部框架部130的车辆后方端部及A柱AP结合。前柱160的车辆下部后方表面侧通过焊接等与侧梁180的车辆前方端部结合。
搁脚板部170在车室CA的车辆前方侧沿车宽方向延伸,是将车室CA与收纳有电动机单元部20等的车身前部FS分隔开的间隔壁。搁脚板部170在车室CA的车辆前方侧沿车辆上下方向立起,并通过焊接等与前部框架部100结合。
(关于支柱塔部200)
支柱塔部200是安装悬架的车身侧的支撑,设置在搁脚板部170的车辆前方侧的车宽方向两侧。支柱塔部200是从车辆上部外侧朝向车辆下部内侧具有倾斜度的骨架,由具有高刚性的金属等形成。支柱塔部200在车辆上部外侧与上部框架部130结合。另外,支柱塔部200在车辆下方部与主框架部110结合。
支柱塔部200由多个部件结合而构成,构成为包括顶部安装部210、托架前悬架下部220以及支柱塔加强部230。
顶部安装部210由具有高刚性的钢板等部件形成,形成支柱塔部200的车辆上方部。在顶部安装部210的车辆上方侧表面,形成有支撑前轮用悬架的车辆上方部、沿车辆上下方向贯通顶部安装部210而开口的大致圆形的贯通孔。顶部安装部210的车宽方向外侧通过焊接等与上部框架部130结合。
托架前悬架下部220由具有高刚性的钢板等部件形成,从支柱塔部200的车宽方向内侧绕到车辆内部前方侧并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托架前悬架下部220的车辆上方侧通过焊接等与顶部安装部210结合。托架前悬架下部220的车辆后方侧通过焊接等与搁脚板部170及隔板前部150结合。
支柱塔加强部230是加强托架前悬架下部220的车辆前方侧的刚性的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刚性壁。支柱塔加强部230由具有高刚性的钢板等部件形成。支柱塔加强部230配设在支柱塔部200的车辆前方侧,车辆上方部与顶部安装部210及上部框架部130结合,车宽方向内侧通过焊接等与托架前悬架下部220结合。车辆下方部与主框架部110结合。另外,在支柱塔加强部230的车宽方向内侧固定有后述的支撑梁托架320。
(关于电动机保持部300)
电动机保持部300是将电动机单元部20固定在前部框架部100上的梁,构成为包括电动机支撑梁310和支撑梁托架320。
在俯视观察时,电动机支撑梁310的投影面积比电动机单元部20大,在车辆下方侧悬挂固定有电动机单元部20。
在电动机支撑梁310和电动机单元部20之间设置有衬套BS。电动机支撑梁310由具有高刚性的钢板等部件形成,形成为以车辆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以车宽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状。另外,电动机支撑梁310在其车宽方向外侧的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通过螺栓等固定在支撑梁托架320上。
另外,在电动机支撑梁310的车辆前方侧边,以覆盖电动机单元部20的车辆前方侧的方式,形成有弯曲成大致L字形的保护壁PW。
支撑梁托架320是通过对硬度高的金属等进行铸造等而形成的牢固的固定部件,其将电动机支撑梁310固定在主框架部110及支柱塔加强部230上。电动机支撑梁310通过作为第一联接部的联接部FX1固定在支撑梁托架320上,支撑梁托架320的车辆下方侧通过作为第二联接部的联接部FX2固定在主框架部110上,支撑梁托架320的车辆上方侧通过作为第三联接部的联接部FX3固定在支柱塔加强部230上。支撑梁托架320通过对硬度高的金属等进行铸造等而形成。另外,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支撑梁托架320形成为从车辆上方部朝向车辆下方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宽度扩大的大致三角形状,在车辆下方侧表面形成有与主框架部110的车辆上方侧表面紧密接触的平面。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支撑梁托架320在车辆上方部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联接部FX3,在车宽方向形成有贯通孔。支撑梁托架320的车宽方向外侧表面形成为与支柱塔加强部230紧密接触的形状。
另外,在支撑梁托架320的车辆下方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两端部形成有向车辆前后方向突出的联接部FX2,在车辆上下方向形成有贯通孔。并且,在支撑梁托架320的车宽方向内侧表面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联接部FX1,在车辆上下方向形成有贯通孔。
另外,支撑梁托架320在联接部FX3通过螺栓等牢固地固定在支柱塔加强部230的车宽方向内侧。另外,支撑梁托架320在联接部FX2通过螺栓等牢固地固定在主框架部110的车辆上表面侧。
<作用和效果>
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S,在发生来自车辆前方侧的碰撞的情况下,如图4(a)所示,碰撞物FB1从箭头AR1所示的方向碰撞。下面使用图4(a)至图4(c)说明作为碰撞物的碰撞物FB1从车辆前方侧碰撞时的作用。
(关于发生来自车辆前方侧的碰撞时的情况)
在发生来自车辆前方侧的碰撞的情况下,碰撞能量经由保险杠横梁120及上部框架部130的车辆前方侧部被传递到主框架部110及上部框架部130。
如图4(b)所示,碰撞能量沿箭头AR2所示的方向向主框架部110传递,主框架部110被碰撞能量压坏。另外,碰撞能量沿箭头AR3所示的方向向上部框架部130传递,上部框架部130被碰撞能量压坏。
然后,碰撞能量被传递到与主框架部110及上部框架部130的车辆后方侧端结合的支柱塔部200、隔板前部150、前柱160、搁脚板部170及主框架部后部110a。
被传递到搁脚板部170的碰撞能量在使搁脚板部170变形的同时,经由与搁脚板部170结合的隔板前部150、前柱160和侧梁180分散到未图示的车辆后方侧的框架上。另外,被传递到主框架部后部110a的碰撞能量如箭头AR4所示,通过主框架部后部110a分散到车辆后方侧的框架上。
另外,主框架部110及上部框架部130被碰撞能量压坏,由此碰撞能量被主框架部110及上部框架部130吸收。
另一方面,经由主框架部110及上部框架部130传递到支柱塔部200的碰撞能量,一边将支柱塔部200向车辆后方侧推压,一边使与支柱塔部200结合的电动机保持部300向车辆后方侧移动。
当碰撞能量进一步被传递时,如图4(c)所示,主框架部110及上部框架部130进一步被压坏。由于主框架部110及上部框架部130被向车辆后方侧推压,如箭头AR3所示,固定有支撑梁托架320的主框架部110及支柱塔加强部230也朝向车辆后方侧变形并移动。并且,悬挂在电动机支撑梁310上的电动机单元部20随着电动机支撑梁310的移动而向远离碰撞物FB1的方向移动。
另外,在碰撞物FB1与电动机保持部300的电动机支撑梁310的车辆前表面侧接触的情况下,碰撞物FB1将电动机支撑梁310推向车辆后方侧。此时,由于电动机支撑梁310在俯视观察时具有比电动机单元部20大的投影面积,因此电动机单元部20随着电动机支撑梁310的移动,如箭头AR5所示,向远离碰撞物FB1的方向移动。
另外,在电动机支撑梁310的车辆前方侧边,以覆盖电动机单元部20的车辆前方侧的方式,形成有向车辆下方侧弯曲成大致L字形的保护壁PW。在发生来自车辆前方侧的碰撞,碰撞物朝向电动机支撑梁310的车辆前方侧边撞来的情况下,保护壁PW防止碰撞物侵入电动机单元部20的车辆前方侧。
如上所述,在发生来自车辆前方侧的碰撞的情况下,碰撞能量被分散到由主框架部110、保险杠横梁120、上部框架部130、辅助梁140、前柱160以及搁脚板部170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环状且井字形状的牢固的骨架中,并且通过骨架的变形被吸收。
当碰撞能量的输入结束时,朝向主框架部110及上部框架部130的碰撞能量传递结束,车身前部结构S对碰撞能量的吸收结束。
(关于电线杆从车辆前方侧碰撞的情况)
下面使用图5(a)至图5(c)说明从车辆前方侧碰撞作为碰撞物的电线杆FB2时的作用。
在车辆V与电线杆FB2碰撞的情况下,如图5(a)所示,从箭头BR1所示的方向对车辆V产生碰撞能量。在碰撞物为电线杆FB2的情况下,有时电线杆FB2不是与主框架部110的车辆前方端部重叠,而是侵入车宽方向两侧的主框架部110之间。
如图5(b)所示,碰撞能量沿箭头BR2所示的方向向保险杠横梁120及上部框架部130传递,保险杠横梁120及上部框架部130的车身前部车宽方向中央部向车辆后方侧变形。主框架部110及上部框架部130的车宽方向外侧部由于被从车宽方向外侧向内侧拉拽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变形。此时,由于主框架部110及上部框架部130被向车宽方向内侧拉拽,因此支柱塔加强部230沿箭头BR3所示的方向旋转。并且,由于支撑梁托架320向车辆后方侧旋转,因此电动机支撑梁310如箭头BR4所示向车辆后方侧移动。
然后,如图5(c)所示,电线杆FB2与电动机支撑梁310的车辆前方侧接触。由于被电线杆FB2向车辆后方侧推压,电动机支撑梁310一边使支撑梁托架320变形,一边如箭头BR4所示向车辆后方侧移动。从电线杆FB2传递的碰撞能量通过保险杠横梁120、上部框架部130及主框架部110的变形而被吸收。另外,由于被向箭头BR2的方向拉拽,从电线杆FB2传递的碰撞能量被前部框架部100具有的骨架分散并吸收。
另外,悬挂在电动机支撑梁310上的电动机单元部20与电动机支撑梁310一起向车辆后方侧移动。此时,由于电动机支撑梁310在俯视观察时具有比电动机单元部20大的投影面积,因此电动机单元部20随着电动机支撑梁310的移动而向远离电线杆FB2的方向移动。
另外,在电动机支撑梁310的车辆前方侧边,以覆盖电动机单元部20的车辆前方侧的方式,形成有向车辆下方侧弯曲成大致L字形的保护壁PW。在发生来自车辆前方侧的碰撞,碰撞物朝向电动机支撑梁310的车辆前方侧边撞来的情况下,保护壁PW防止碰撞物侵入电动机单元部20的车辆前方侧。
如上所述,在发生来自车辆前方侧的碰撞的情况下,碰撞能量被分散到由主框架部110、保险杠横梁120、上部框架部130、辅助梁140、前柱160以及搁脚板部170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环状且井字形状的牢固的骨架中,并且通过骨架的变形被吸收。悬挂在电动机支撑梁310上的电动机单元部20通过与电动机支撑梁310一起向车辆后方侧移动而远离碰撞物。
当碰撞能量的输入结束时,朝向电动机支撑梁310的碰撞能量传递结束,车身前部结构S对碰撞能量的吸收结束。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S包括:电动机单元部20,其驱动车辆V;主框架部110,其设置在车宽方向两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支柱塔加强部230,其作为支柱塔的加强部分,在支撑前轮10的悬架的支柱塔部200的车辆前方侧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加强支柱塔部200的刚性;电动机支撑梁310,其在俯视观察时投影面积比电动机单元部20大,在车辆下方侧固定电动机单元部20;以及支撑梁托架320,其将电动机支撑梁310固定在主框架部110及支柱塔加强部230上,其中,电动机支撑梁310通过作为第一联接部的联接部FX1固定在支撑梁托架320上,支撑梁托架320的车辆下方侧通过作为第二联接部的联接部FX2固定在主框架部110上,支撑梁托架320的车辆上方侧通过作为第三联接部的联接部FX3固定在支柱塔加强部230上。
即,车身前部结构S将悬挂有电动机单元部20的电动机支撑梁310通过作为牢固的固定部件的支撑梁托架320固定在构成车身前部结构S的骨架的主框架部110及支柱塔加强部230上,由此能够使车身前部结构S的骨架牢固。
另一方面,在发生来自车辆前方侧的碰撞的情况下,碰撞能量能够分散到由主框架部110及支柱塔部200等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环状且井字形状的牢固的骨架上,并且通过骨架的变形而被吸收。另外,悬挂在电动机支撑梁310上的电动机单元部20随着骨架的变形而与电动机支撑梁310一起向车辆后方侧移动,由此能够使电动机单元部20远离碰撞物FB1。另外,即使在碰撞物为电线杆FB2的情况下,通过使电线杆FB2与电动机支撑梁310接触,使电动机单元部20向车辆后方侧移动,也能够使电动机单元部20远离作为碰撞物的电线杆FB2。
因此,在发生来自车辆前方侧的碰撞时,能够保护驱动用电动机单元。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上部框架部130,其以包围车身前部的外周部的方式配设在主框架部110的车辆上方侧,支柱塔加强部230配设在支柱塔部200的车辆前方侧,支柱塔加强部230的车辆上方部与上部框架部130结合,车辆下方部与主框架部110结合。
即,在碰撞物为电线杆FB2的情况下,在电线杆FB2不与主框架部110的车辆前方端部重叠,而是侵入车宽方向两侧的主框架部110之间的情况下,由于保险杠横梁120及上部框架部130的车身前部车宽方向中央部向车辆后方侧变形,因此主框架部110及上部框架部130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变形。此时,由于主框架部110及上部框架部130被向车宽方向内侧拉拽,因此支柱塔加强部230向车宽方向内侧旋转。由于支柱塔加强部230向车宽方向内侧旋转,电动机支撑梁310向车辆后方侧移动。于是,电动机支撑梁310能够使电动机单元部20远离作为碰撞物的电线杆FB2。
因此,在发生来自车辆前方侧的碰撞时,能够保护驱动用电动机单元。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S中,在电动机支撑梁310的车辆前方侧边形成有向电动机单元部20的车辆前方侧弯曲的保护壁PW。
即,在发生来自车辆前方侧的碰撞,碰撞物FB1或FB2朝向电动机支撑梁310的车辆前方侧边撞来的情况下,通过以覆盖电动机单元部20的车辆前方侧的方式形成于电动机支撑梁310的车辆前方侧边的保护壁PW,能够防止碰撞物侵入电动机单元部20的车辆前方侧。
因此,在发生来自车辆前方侧的碰撞时,能够保护驱动用电动机单元。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示了在电动机单元部20与电动机支撑梁310之间设置并固定衬套BS的实施方式,然而也可以是在支撑梁托架320与主框架部110之间或支撑梁托架320与支柱塔加强部230之间配置衬套。在这种情况下,在发生来自车辆前方侧的碰撞时,能够在保护驱动用电动机单元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车辆V行驶期间的耐振性和耐噪音性。
另外,如图6所示,固定电动机支撑梁310的支撑梁托架320中的联接部FX1及联接部FX3也可以设置在与前轮10的旋转轴AX同轴的轴RX上。
电动机支撑梁310通过使驱动前轮10的电动机和前轮10的旋转轴AX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配设在轴RX上,能够使电动机单元部20的重量的重心位于前轮10的旋转轴AX上而固定。
因此,在发生来自车辆前方侧的碰撞时,能够在保护驱动用电动机单元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车辆V行驶期间的行驶稳定性和运动性能。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具体构成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的设计等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符号说明
10:前轮
20:电动机单元部
100:前部框架部
110:主框架部
120:保险杠横梁
130:上部框架部
200:支柱塔部
220:托架前悬架下部
230:支柱塔加强部
300:电动机保持部
310:电动机支撑梁
320:支撑梁托架
AX:旋转轴
CA:车室
FB1:碰撞物
FB2:电线杆
FS:车身前部
FX1:联接部
FX2:联接部
FX3:联接部
PW:保护壁
RX:轴
S:车身前部结构
V:车辆。

Claims (3)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包括:
电动机单元部,其驱动车辆;
主框架部,其设置在车宽方向两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支柱塔加强部,其在支撑前轮的悬架的支柱塔部的车辆前方侧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加强支柱塔部的刚性;
电动机支撑梁,其在俯视观察时投影面积比所述电动机单元部大,在车辆下方侧固定所述电动机单元部;以及
支撑梁托架,其将所述电动机支撑梁固定在所述主框架部及支柱塔加强部上,
其中,所述支撑梁托架通过第一联接部固定在所述电动机支撑梁上,所述支撑梁托架的车辆下方侧通过第二联接部固定在所述主框架部上,所述支撑梁托架的车辆上方侧通过第三联接部固定在所述支柱塔加强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上部框架部,其以包围车身前部的外周部的方式配设在所述主框架部的车辆上方侧,
所述支柱塔加强部配设在所述支柱塔部的车辆前方侧,所述支柱塔加强部的车辆上方部与所述上部框架部结合,所述支柱塔加强部的车辆下方部与所述主框架部结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在所述电动机支撑梁的车辆前方侧边形成有向所述电动机单元部的车辆前方侧弯曲的保护壁。
CN202311664082.5A 2022-12-21 2023-12-06 车身前部结构 Pending CN1182203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203813A JP2024088827A (ja) 2022-12-21 2022-12-21 車体前部構造
JP2022-203813 2022-12-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220345A true CN118220345A (zh) 2024-06-21

Family

ID=91503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64082.5A Pending CN118220345A (zh) 2022-12-21 2023-12-06 车身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208583A1 (zh)
JP (1) JP2024088827A (zh)
CN (1) CN118220345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088827A (ja) 2024-07-03
US20240208583A1 (en) 2024-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32883B2 (en) Vehicle equipped with traveling motor
EP3069962B1 (en) Automobil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6070837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590712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5742967B2 (ja) 電気自動車
WO2011145408A1 (ja) 電源装置の保護フレーム構造
CN110949541B (zh) 车身前部结构
EP3744619A1 (en) Power train support structure for vehicle
JP3531491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2019026084A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2018152942A (ja) 高電圧ケーブルの配索構造
JP2013095153A (ja) 車両前部構造
CN111746656B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2013126839A (ja) 車載機器搭載構造
CN118220345A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114537536B (zh) 车身构造
CN109070941B (zh) 机动车辆的前挡泥板结构
CN210082960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动力电池包防撞装置及车辆
CN114644055A (zh) 用于车辆的前围板结构
JP2021178528A (ja) 電動車両
JP6024808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EP4234376A1 (en) Vehicle-body front structure
US20230264558A1 (en) Vehicle-body front structure including reinforcement members
EP4234368A1 (en) Vehicle-body front structure
JP2023107098A (ja) 車載機器の保護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