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407C - 转印部件、生产转印部件的方法以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印部件、生产转印部件的方法以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407C
CN1181407C CNB011406356A CN01140635A CN1181407C CN 1181407 C CN1181407 C CN 1181407C CN B011406356 A CNB011406356 A CN B011406356A CN 01140635 A CN01140635 A CN 01140635A CN 1181407 C CN1181407 C CN 118140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member
transfer
image
polyether ester
intermediate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114063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44978A (zh
Inventor
芦边恒德
小林广行
仲泽明彦
田中笃志
草场隆
松田秀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3449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449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8140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40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10Bases for charge-receiving or other layers
    • G03G5/104Bases for charge-receiving or other layers comprising inorganic material other than metals, e.g. salts, oxides, carb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85Structure, details of the transfer member,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10Bases for charge-receiving or other lay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14Inert intermediate or cover layers for 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147Cover layers
    • G03G5/14708Cover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
    • G03G5/14713Macromolecular material
    • G03G5/14747Macromolecular material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5/14752Polyes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14Inert intermediate or cover layers for charge-receiving layers
    • G03G5/147Cover layers
    • G03G5/14708Cover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
    • G03G5/14713Macromolecular material
    • G03G5/14747Macromolecular material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5/14765Polyamides; Polyimid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7/00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use in image-receiving members, i.e. for reversal by physical contact; Manufacture thereof
    • G03G7/0006Cover layers for image-receiving members; Strippable coversheets
    • G03G7/002Organic components thereof
    • G03G7/0026Organic components thereof being macromolecular
    • G03G7/0046Organic components thereof being macromolecular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67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2215/0174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plural rotations of recording member to produce multicoloured copy
    • G03G2215/0177Rotating set of developing uni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至少具有树脂层的转印部件,其中该树脂层包含热塑性树脂和聚醚酯酰胺,以及该热塑性树脂和聚醚酯酰胺的重量比为从79∶21到60∶40。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生产转印部件的方法和具有转印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Description

转印部件、生产转印部件 的方法以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印部件、生产转印部件的方法以及具有该转印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全色图像形成装置或多色图像形成装置或作为具有全色图像形成功能或多色图像形成功能的图像形成装置,应用作为转印部件的一种的中间转印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是有效的,在该全色图像形成装置或多色图像形成装置中对应于全色图像形成或多色图像形成的多成分色图像都顺序地叠加地转印以输出在其上已经合成地再现了全色图像或多色图像的图像形成件。
在附图1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应用中间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实例,该中间转印带是一种带状转印部件。
在附图1中所示的装置是一种应用电子照相法的图像形成装置(复印机或激光束打印机)。在中间转印带20中使用中间电阻弹性材料。
参考标号1表示重复用作第一图像承载部件(潜像承载部件)的鼓形电子照相感光部件,在箭头所示的方向上以预定的圆周速率(过程速率)旋转地驱动该部件。
在它旋转的过程中通过初级充电部件2感光鼓1均匀地充电到预定的极性和电位,然后通过曝光装置(例如,原色图像颜色分离/图像形成光学***,或包括输出根据图像信息的时序电数字像素信号调制的激光束的激光扫描器的扫描曝光***)以图像的方式被光3所曝光。因此,形成了对应于在所预期的彩色图像中的第一色彩成分图像(黄色成分图像)的静电潜像。
接着,通过第一显影部件(黄色显影部件41)应用第一色黄色增色剂显影所形成的静电潜像。在这个阶段中,第二至第四显影部件(深红色显影部件42、蓝绿色显影部件43和黑色显影部件44)中每个部件都停止作用,并不作用于电子照相感光部件1,因此第一黄色增色剂图像并不受到第二至第四显影部件的影响。
以与电子照相感光部件1相同的圆周速率以顺时针方向旋转地驱动中间转印带20。
所形成的并保留在电子照相感光部件1上的第一色黄色增色剂图像穿过形成在电子照相感光部件1和中间转印带20之间的辊隙,借助于通过初级转印带滚筒62施加到中间转印带20的初级转印带偏压所形成的电场,在该过程中它连续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的周边(初级转印带)。
通过清洁组件13清洁电子照相感光部件1的表面,从该表面第一黄色增色剂图像已经转印带到中间转印带20。
随后,类似地将第二色深红色增色剂图像、第三色红色增色剂图像和第四黑色增色剂图像都顺序地叠加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因此,形成了对应于所预期的全色图像的合成色增色剂图像。
参考编号63表示次级转印带滚筒,这样设置该转印滚筒以平行于次级转印带相对滚筒64轴向支撑它并使它可分离地立于中间转印带20的底部表面。
从以与每个增色剂的极性相反的极性(+)从偏压源29施加从电子照相感光部件1顺序地叠加地将第一至第四色增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的初级转印偏压。由此所施加的电压例如在从+100V到2kV的范围内。
在将来自电子照相感光部件1的第一至第三色增色剂图像初级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的步骤中,还可以与中间转印带20可分开地设置次级转印滚筒63。
以如下的方式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的合成色增色剂图像转印到第二图像承载部件即转印介质P:使次级转印滚筒63与中间转印带20相接触,同时通过转印介质导向部件10从输纸辊11以预定的时序输送转印介质P,直到它到达在中间转印带20和次级转印滚筒63之间所形成的接触辊隙,在此从电源28将次级转印偏压施加到次级转印滚筒63。考虑到这种次级转印偏压,从中间转印带20将合成色增色剂图像转印到第二图像承载部件转印介质P(次级转印)。已经将增色剂图像转印到其上的转印介质P导向到固定的组件15并在那里热固定。
在将增色剂图像已经转印到转印介质P之后,使用于清洁的充电部件7与中间转印带20相接触,施加与电子照相感光部件1的偏压的极性相反的偏压,由此将与电子照相感光部件1的电荷极性相反的电荷传递到没有转印到转印介质P并仍然保留在中间转印带20上的增色剂(即,转印剩余增色剂)。参考标号26表示偏压电源。
将转印剩余增色剂静电地传输到在电子照相感光部件1和中间转印带20之间的辊隙处的电子照相感光部件1及其附近,由此将它们从中间转印带20除去。
与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63-301960中所公开的已有技术的转印单元相比,在该转印单元中从第一图像承载部件将增色剂图像转印到固定在转印鼓上的第二图像承载部件(转印介质),具有应用如上所述的中间转印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全色电子照相装置具有的优点是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的第二图像承载部件转印介质而不涉及它们的宽度和长度,包括薄纸(40g/m2的纸)和很厚的纸(200g/m2的纸),比如信封、明信片和标签。这是因为对于第二图像承载部件转印材料并不要求任何处理和控制(例如,应用夹具保持转印材料、吸住并使其弯曲)。
由于这种优点,在市场上已经可以购买到利用这种中间转印带的全色复印机和全色打印机。
在附图2中示出了应用带状转印-输送带作为转印-输送(图像转印和送纸)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该带状转印-输送带是转印部件中的一种。
作为色彩分离的图像叠加转印***的全色图像形成装置的一种类型,在附图2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是这样的一种装置,在该装置中在许多感光部件上分别形成了不同的色彩增色剂图像,将在相应的感光部件上的增色剂图像对准地转印到与相应的感光部件接触的顺序地接触的单片转印介质上,由此获得全色图像。
作为电子照相处理装置,在附图2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在装置主壳体320的上部上并排设置的四个图像形成部分I、II、III和IV。图像形成部分I、II、III和IV分别由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电子照相感光部件301Y、301M、301C和301BK、作为初级充电组件的初级充电辊302Y、302M、302C和302BK、曝光单元303Y、303M、303C和303BK、显影组件304Y、304M、304C和304BK和清洁器305Y、305M、305C和305BK组成。显影组件304Y、304M、304C和304BK分别保持黄色(Y)增色剂、深红色(M)增色剂、蓝绿色(C)增色剂、黑色(BK)增色剂。
在图像形成部分I至IV的底部上还提供转印组件310。转印部件310由延伸在主动滚轮311、从动滚轮312和张力滚轮313上的环状的转印-输送带314和分别与图像形成部分I、II、III和IV的电子照相感光部件301Y、301M、301C和301BK相对的转印充电部件315Y、315M、315C和315BK组成。
同时,在该装置的主壳体320的底部上,提供有盒体306,在该盒体306中放有叠加在一起的多片转印介质(记录纸)P。通过输纸辊307一张一张地输送在该盒体306中的转印介质P,并通过输送导向装置308输送到定位辊309。
在该装置主壳体320中在转印介质P的输送方向上在下游侧上提供分离充电组件316和固定组件317,将纸张输出托盘318安装在该装置主壳体320的外部。
在图像形成部分I、II、III和IV中,在该附图中所示的方向上以预定的速率旋转地驱动电子照相感光部件301Y、301M、301C和301BK,通过初级充电辊302Y、302M、302C和302BK分别给这些部件均匀地静电充电。根据图像信息将由此所充电的电子照相感光部件301Y、301M、301C和301BK通过曝光单元303Y、303M、303C和303BK曝光,由此在相应的电子照相感光部件301Y、301M、301C和301BK上分别形成静电潜影图像。通过显影组件304Y、304M、304C和304BK对静电潜影图像进行显影以分别形成作为黄色增色剂图像、深红色增色剂图像、蓝绿色增色剂图像和黑色增色剂图像的可见图像。
同时,按照一定的时序通过定位辊309将从盒体306穿过转印导向部件308输送到定位辊309的转印介质P输送到转印部件310,然后吸引到转印-输送带314并连同转印带一起穿过相应的图像形成部分I、II、III和IV,在该过程中分别通过转印充电组件315Y、315M、315C和315BK的操作将黄色增色剂图像、深红色增色剂图像、蓝绿色增色剂图像和黑色增色剂图像叠加地转印到转印介质P。
然后,通过分离充电组件316使如上所述已经在其上转印增色剂的转印介质P去静电(destaticize)以使其与转印-输送带314分开,此后将其输送到固定组件317,在那里热固定增色剂图像以形成全色图像。最后从该装置主壳体320中输出具有全色图像的转印介质P,并将其放在纸张输出托盘318上。
应用上文所述的转印-输送带的全色图像形成装置的优点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再现图像,因为相应的彩色图像叠加地转印而同时转印介质顺序地输送到相应的图像形成部分。
由于这种优点,在市场已经可是可以购买到这种应用转印-输送带的全色复印机和全色打印机。
然而,应用这种中间转印带或转印-输送带的全色图像形成装置真的是具有上述大部分优点和期望值的装置并能够使用户满意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应用这种中间转印带或转印-输送带的全色图像形成装置中,仍然有如下的问题有待解决。
在已有的中间转印带或转印-输送带中,在有些情况下在热塑树脂中混合聚醚酯酰胺(polyether-ester amide)以使该带具有适合的电阻率。然而,已经发现,如从日本专利公开JP8-7505中所述,当它以重量的20%或更小比例混合时,由于海洋-岛屿的结构引起的电阻率的细微不均匀性可能造成细微的图像的不均匀性(在此所称的细微的图像不均匀性是指这样的情况:在高密度线图像比如字符印刷上都不可辩识的任何不均匀性,但是在具有中间调色和较大面积的图像比如半调色图像上细微的条状不均匀性都是可辨别的),海岛结构是一种体现聚醚酯酰胺的导电性的机构。更具体地说,如果聚醚酯酰胺在重量上小于20%,在热塑树脂(海洋)中的聚醚酯酰胺(岛屿)的扩散的可能比较粗略,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产生极大的空隙以致在图像上出现具有导电性的部分(即,仅包括聚醚酯酰胺的部分)和没有导电性的部分(即,仅包括热塑性树脂的部分)。这就使其很难获得满意图像的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高质量的中间转印部件和转印部件,当从第一图像承载部件到该中间转印部件以及从该中间转印部件到第二图像承载部件转印增色剂图像时或者当从第一图像承载部件到第二图像承载部件转印增色剂图像时这些转印部件不会造成图像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至少具有树脂层的转印部件,其中该树脂层包含热塑性树脂和聚醚酯酰胺,以及该热塑性树脂和聚醚酯酰胺的重量比为从79∶21到60∶40。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生产带形转印部件的方法,其中从圆型冲模中挤压包含热塑性树脂和聚醚酯酰胺的材料以形成管,然后切割该管以获得无缝带,该热塑性树脂和聚醚酯酰胺的重量比为从79∶21到60∶40。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转印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附图1所示为应用中间转印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的示意图。
附图2所示为应用转印-输送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的示意图。
附图3所示为挤压机的实例的示意图。
附图4所示为测量电阻的位置的实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转印部件具有包含重量比为79∶21到60∶40的热塑性树脂和聚醚酯酰胺的树脂层。这就使在热塑性树脂中的聚醚酯酰胺的扩散成致密的状态,因此空隙很小,以致在图像上不会出现具有导电性的部分(即,仅包括聚醚酯酰胺的部分)和没有导电性的部分(即,仅包括热塑性树脂的部分),由此获得良好的质量的图像,这种图像没有任何细微的图像不均匀性。
如果热塑性树脂和聚醚酯酰胺的重量比低于60∶40,虽然也不会产生细微的图像不均匀性,但是该转印部件可能具有太低的电阻以致不容易施加转印电场。
在应该改善转印部件比如中间转印部件或转印-输送部件的机械特性方面的地方,优选混合两种或更多种类型的具有不同的熔体粘度的聚醚酯酰胺。这是因为具有较低的熔体粘度的聚醚酯酰胺与具有较高的熔体粘度的聚醚酯酰胺的混合能够使具有较低的聚醚酯酰胺的细微的扩散,使在聚醚酯酰胺部分之间的空隙更加致密,因此防止了细微的图像的不均匀性,此外还因为具有较高的熔体粘度的聚醚酯酰胺细微地扩散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聚醚酯酰胺部分彼此形成了一种允许树脂部分彼此连接的网状结构,从而改善了机械特性。
在本发明中,以如下的方式测量熔体粘度;
-测量仪器-
Shimadzu公司生产的流动性测定仪CFT-500D。
-试样-
应用具有较小直径的试样比如颗粒或粉末以将它放入圆筒中。
-测量条件-
孔口面积×长度:1毫米2×1毫米。
测量方式:加热方法
在通过上述的条件下进行测量所获得的结果中,作为在本发明中的熔体粘度值的温度是在搅拌热塑性树脂和聚醚酯酰胺的温度。例如,当应用螺旋型搅拌机比如双螺杆挤塑机时,该温度是指滚筒的温度的最大值。在本发明中,重要的是在搅拌时材料具有不同的熔体粘度,因此通过上文所述的加热法所进行的测量可以得知聚醚酯酰胺的粘度的变化。因此,上述的条件的可取的因为容易得到最佳的条件。
在应该使中间转印部件或转印-输送部件的电阻稳定的地方,优选混合两种或更多种类型的具有不同的体积电阻率的聚醚酯酰胺。这是因为仅少量混合具有较低的电阻的聚醚酯酰胺容易造成导电性的变化。因此,在应该很好地控制电阻的地方,通过加上具有较低的电阻的聚醚酯酰胺混合具有较高的电阻的聚醚酯酰胺和具有较低的电阻的聚醚酯酰胺以使转印部件具有接近预期的电阻率的导电率,然后混合具有较高的电阻的聚醚酯酰胺以最终形成具有所需的导电率的转印部件,由此可以将测量容差设定在较宽的范围。此外,可取的是,相应的聚醚酯酰胺的体积电阻率可以相差至少一个数字。
以如下的方式测量本发明的转印部件的电阻。
-测量仪器-
电阻表:超高电阻表R8340A(Advantest公司生产)
试样箱:用于超高电阻测量的试样箱TR42(Advantest公司生产)
这里,主电极的直径为25毫米,保护环电极的内径设定为41毫米,外径为49毫米。
-试样-
将中间转印部件切割为直径为56毫米的圆形。在切割之后,在它的一边上,通过形成Pt-Pd淀积膜在整个表面上形成电极,在另一边上,通过形成Pt-Pd淀积膜形成直径为25毫米的主电极和内径为38毫米而外径为50毫米的保护电极。应用Mild Sputter E1030(Hitachi公司生产)进行真空淀积2分钟形成Pt-Pd淀积膜。在其上已经进行了真空淀积的一个试样用作测量的试样。
-测量条件-
测量环境:23℃,55%RH。先前将测量试样放在23℃和55%RH的环境中12小时或更长。
测量模式:程序模式5(放电10秒钟,充电和测量30秒钟)
施加的电压:1至1,000V
所施加的电压在从1到1,000V的范围内任意选择,这个范围是施加到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使用的中间转印部件和转印部件的电压范围的一部分。此外,根据试样的电阻值、厚度和击穿强度可以在上文所施加的电压范围内适当地改变所应用的施加电压。
在本发明中,聚醚酯酰胺是指一种主要由共聚物构成的化合物,该共聚物由聚酰胺段单元比如尼龙6、尼龙66、尼龙11或尼龙12和聚醚酯单元组成。例如,它可以包括内酰胺、内酰胺盐、氨基羧酸或氨基羧酸盐以及聚乙二醇和二羧酸(例如,对苯二酸、间苯二酸和己二酸)的共聚物。
“主要由……构成”的意思是指这样的一种状态:其中所存在的共聚物的重量比至少为50%。
通过公知的聚合过程可以生产聚醚酯酰胺。
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热塑性树脂包括如下的热塑性树脂:低密度聚乙烯、直链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包括均聚物、嵌段共聚物和元规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碳酸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树脂、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醚酰亚胺、聚偏二氯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离子键树脂、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树脂、丙烯腈/丙烯酸橡胶/苯乙烯共聚物树脂、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树脂、丙烯腈/氯化聚乙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氯化聚乙烯、聚缩醛树脂、聚氧苯甲酰树脂、聚醚醚酮树脂、聚砜树脂、聚苯醚树脂、聚苯硫醚树脂、聚丁二烯树脂、甲基戊烯树脂、聚偏氟乙烯,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树脂、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树脂、乙烯/三氟氯乙烯以及各种类型的热塑性弹性体。由于体积电阻率等级最终是一种相对值,因此实例并不限于这些。
根据本发明的转印部件比如中间转印部件和转印-输送部件优选的体积电阻为从100欧姆到1012欧姆,尤其是从106欧姆到1011欧姆。
可取的是,根据本发明的转印部件比如中间转印部件和转印-输送部件的表面电阻优选为从100欧姆到1017欧姆,尤其是从106欧姆到1014欧姆。
为了作为本发明的转印部件(带)作用,优选还控制体积电阻和表面电阻的最大值在该带的每个面积上的它们的最小值的100倍以内。
具体地说,在圆周方向上体积电阻的最大值优选在它的最小值的100倍以内。这是因为,如果在圆周方向上的体积电阻的最大值大于它的最小值的100倍,在圆周方向上可能产生不均匀的转印,或者当在许多点上施加电压时,从某些施加电压的点到其它的施加电压点的电流可能流经具有在圆周方向上具有较低电阻的面积,因此在这些其它的点上的不规则的电压控制使任何正常的操作都不可能。
可取的是,在圆周方向上的表面电阻的最大值也在它的最小值的100倍之内。这是因为如果在带的圆周方向上的表面电阻的最大值大于它的最小值的100倍,在圆周方向上可能产生不均匀的转印,或者当在许多点上施加电压时,从某些施加电压的点到其它的施加电压点的电流可能流经具有在圆周方向上具有较低电阻的面积,因此在这些其它的点上的不规则的电压控制使任何正常的操作都不可能。
可取的是,在母线方向上的体积电阻的最大值也在它的最小值的100倍之内。这是因为如果在带的母线方向上的体积电阻的最大值大于它的最小值的100倍,在母线方向上可能产生不均匀的转印,或者过大的电流流进具有最小的电阻的部分中,可能造成该装置的错误操作。
可取的是,在母线方向上的表面电阻的最大值也在它的最小值的100倍之内。这是因为如果在带的母线方向上的表面电阻的最大值大于它的最小值的100倍,在母线方向上可能产生不均匀的转印,或者在使用清洁方法时,在清洁过程中使所述的电荷传递到转印剩余增色剂上以将它们返回到感光鼓上,过大的电流可能从提供电荷的充电部件流进具有最小表面电阻部分的带中,因此在它们的母线方向上并没有将任何足够的电场施加到这种面积上,因此在母线方向上造成不均匀的清洁。
在本发明中,体积电阻和表面电阻并不仅仅意味着在测量条件的不同,而是表示完全不同的电特性。这就是说,要施加到转印部件的电压和电流在厚度方向上施加,在转印部件中的电荷的运动主要由转印部件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确定。结果,决定了转印部件的表面电势和电荷消除率等。在另一方面,当施加电压和电流以仅在转印部件的表面上形成并接收电荷,仅根据在该表面上的电阻控制剂和添加剂的比率确定充电和电荷消除特性,而与转印部件的内部结构和层状结构几乎无关。
因此,可取的是,使这些体积电阻和表面电阻都落在上述范围内,因为在整个图像范围面积上可以实现良好的图像质量,保持转印效率和转印部件的均匀转印性能而不造成任何缺陷比如薄膜形成。
在附图3中所示为生产本发明的转印部件的装置的实例。该装置主要由挤压机和圆型模以及可选择的鼓风装置组成。实例决不限于这些。
在附图3中所示的装置具有两个挤压机100和110以挤压出双层结构的带。然而,在本发明中至少需要一个挤压机。通过下文所描述的方法可以生产单层转印部件。
首先,在所需的组分下预混合挤压树脂、导电剂、添加剂等,此后搅拌并扩散以制备挤压材料,然后将这种挤压材料输送到安装在挤压机100上的漏斗120中。挤压机100具有预定的温度、挤压机螺旋结构等,选择预定的温度、挤压机螺旋结构等可以使挤压材料具有能够挤压成在后面的步骤中的带中所需的熔体粘度并使构成材料均匀地扩散。然后,在挤压机100中熔融地搅拌挤压材料成为熔体,然后使其进入圆型模140中,并以预定的挤压率进行挤压。圆型模140具有气体入口通道150。通过气体入口通道150,将气体吹入到圆型模140中,已经通过圆柱形圆型模140的熔体膨胀,而同时在直径方向上按比例增大。此外,可以挤压出熔体而不将气体吹到气体入口通道150中。
朝上拔由此所膨胀的挤压产品同时通过冷却环160进行冷却。在这个阶段,所挤压的产品通过由尺寸稳定的导向部件170所确定的空隙,因此确定它的最终形状尺寸180。进一步将这种产品切割成所需的宽度,因此可以获得本发明的转印带190。
在本发明中所称的挤压率是指与形状尺寸180相对应的圆柱直径与圆型模140的孔直径的比率,前者是在挤压材料已经穿过圆型模并已经增大直径膨胀的挤压之后的直径。
更具体地说,挤压率=(在挤压之后的圆柱形产品直径)/(圆型模的孔的直径)。
前文的描述涉及单层带。在双层结构的情况下,提供另一挤压机110。在该挤压机100中同时有搅拌熔体,将在挤压机110中的搅拌熔体输送到双层圆型模140中,同时挤压两层,然后按比例地膨胀以获得双层带。参考标号130表示漏斗130。
当然,该带还可以形成为三层或更多的层,并提供与该层数相对应的的挤压机。
可取的是所挤压的带的厚度可以小于圆型模的模口间隙,这是因为,当例如在150微米的模口间隙下制备150微米厚的膜时,模口间隙变化50微米使膜的厚度精确地变化50微米,而实际上很难以间隔1微米来调整模口间隙,因此容易形成不均匀厚度的层。然而,例如,当在1.5毫米的模口间隙下制备150微米厚的膜时,甚至50微米的模口间隙的差值使最终形成的膜的层厚度偏差为1/10,因此实际上的层厚度的偏差为5微米,因此最终在较高的精度下制备膜。因此,可取的是,所挤压的带的厚度小于圆型模的模口间隙。
作为形成挤压带的厚度小于圆型模的模口间隙的方法,该膜可以以高于通过挤压机的挤压以圆管状通过圆型模的前端所喷射的熔体的喷射速度的速度脱落。例如,在从模具前端以圆管状挤压而膜没有脱落的熔体以1米/分钟的速度被挤压并且该模具的孔的直径等于该膜的圆柱直径和脱落速度为10米/分钟的情况下,膜的厚度为圆型模的模口间隙的1/10,因此可以将所挤压的带的厚度形成为比圆型模的模口间隙更小。
作为使所形成的挤压带的厚度小于圆型模模口间隙的另一方法,可以将挤压率设定为大于1。更具体地说,通过形成膜直径大于模具直径,与甚至在脱落速度等于挤压速度时所形成的更大的膜直径相应可以将膜厚度形成得较小。在此,可取的是,挤压率可以是4.0的最大值或更小。高于该挤压率的挤压率可能造成膨胀膜具有较差的稳定性,结果在某些情况下形成了不稳定的层厚度。
即使在挤压率为1或更小的情况下通过形成更高的脱落速度,还可以将所挤压的带的厚度形成为小于圆型模的模口间隙。这种情况主要在挤压时树脂具有较低的分子重量的情况下比较有用。
更具体地说,在搅拌时当树脂具有较低的粘度时,如果将挤压率设定为高于1则可以在膜中形成孔。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挤压率设定为1或更小,所挤压的带的厚度形成为小于圆型模的模口间隙。在此,可取的是,挤压率处于0.5的最小值或更大。低于0.5的挤压率使它在膜脱落时需要形成高得多的膜脱落速度,在某些情况下造成不稳定的挤压。
作为将挤压率设定为高于1的方法,挤压方法可以实现如下:通过挤压机的挤压以圆柱状将压力高于大气压的气体吹送到通过圆型模前端喷射的熔体中,使所挤压产品膨胀同时连续地实施挤压。在这种情况下,吹进管中压力高于大气压的气体使该管膨胀以使挤压率高于1。除了空气以外,在此要吹送的气体还可以从氮气、二氧化碳和氩气中选择,但这些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以所需的宽度切割时,通过挤压机的挤压从圆型模前端中喷射的管状薄膜优选在垂直于它的母线方向的方向上连续地切割到预定长度。这是因为,当连续地切割时,切断机刀片停止状态中的切割可能在切割开始和切割结束之间产生时间差,因此倾斜地切割管状薄膜,当在切割带时需要再次切割该切割膜,因此必需增加步骤数量。作为在垂直于它母线方向的方向上连续地切割管状薄膜的方法,可以应用在挤压的方向上以与管挤压速度相同的速度运动的切割机,但这并非构成对它的限制。
在挤压之后所获得的带的厚度优选在从45到300微米的范围内,更为可取的是在从50到270微米的范围内,尤其可取的是在从55到260微米的范围内。在厚度大于300微米的情况下,当应用这种较大厚度的带作为转印带时,因为它的相当大的刚度和较差的柔性致造成它难于很平稳地行进,易于造成带偏斜或扭曲。在厚度小于45微米的情况下,在将这种带用作中间转印部件的实际应用中它的抗拉强度较低并且在它的长度上延伸旋转的过程中该带变松造成逐渐变长。
在本发明的生产过程中,厚度小于45微米的带的生产能够实现电阻的稳定并可被加工。然而,由于层较薄在实际的应用中这种带并不适合于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作为第一图像承载部件,优选使用在至少它的最外层中包含聚四氟乙烯的细微颗粒的电子照相感光部件,因为可以实现较高的初级转印效率。这可能是因为并入聚四氟乙烯的细微颗粒降低了电子照相感光部件的最外层的表面能量,以致改善了增色剂的可释放能力。
                          实例
下文通过实例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实例。在下文中,除非特别指出,“份”是指重量。
实例1
(材料)
聚偏氟乙烯                                        79份
聚醚酯酰胺A(体积电阻率:8×108欧姆·厘米)        21份
(搅拌机和搅拌条件)
-直径为30毫米且相同方向旋转相互交叉型的双螺旋挤压机。
-螺栓:双头螺纹型;L/D=38。
-挤压温度:210℃。
挤压条件:螺栓旋转,200rpm;
喷注量,15千克/小时。
通过转筒混合机混合上述材料成分,然后通过上述的双螺纹挤压机搅拌所获得的混合物。所获得经搅拌的产品进一步形成为直径为2到3毫米的颗粒以获得挤压材料(1)。
(挤压)
将挤压材料(1)放进在附图3中所示的单螺栓挤压机100的漏斗120中,并在从200到210℃的范围内调节的预设温度下挤压以形成熔体。随后将该熔体放入直径为100毫米模口间隙为1200微米的圆柱形单层挤压圆型模140中。在此从模具前端中喷射出的熔体的喷射率为1米/分钟。然后,将空气从气体入口通道150中吹进以将所挤压的产品按比例地膨胀成管状薄膜同时以5米/分钟的脱落速度脱落,在该过程中,在垂直于它的母线方向的方向上以230毫米的间隔连续地切割管状薄膜以形成带。这里,挤压率为1.6。结果,形成直径为160毫米、厚度为150微米和带的宽度为230毫米的最终形状尺寸的中间转印部件190。将这种带指定为中间转印带(1)。
(测评)
在中间转印带(1)上所测量的体积电阻的中心值为8×107欧姆。所测量的表面电阻的中心值为3.0×108欧姆。此外,应用电阻测量仪,施加100V的电压以在它的圆周方向上的四个点上和在前者的每个位置处在其轴向方向上的两个点上(总共8个点)测量中间转印带(1)的电阻,如附图4所示,并检查在该带上的体积电阻和表面电阻的任何分散。结果,在8个点上的电阻的测量值的分散都保持在8倍之内。进一步施加500V的电压以测量该电阻,但没有产生任何泄漏电阻。
在类似的位置上厚度测量值的分散也在150微米±10微米的范围内,因为模口间隙比所形成的带的厚度更宽,容易控制该层的厚度。在可视地观测中间转印带(1)时,在其表面上没有发现杂质或挤压缺陷比如颗粒结构和鱼眼。
在附图1中所示的全色电子照相装置中设置中间转印带(1),在80g/m2纸上打印全色图像以测量转印效率;以如下的方式确定转印效率:初级转印效率(从电子照相感光部件到中间转印带的转印效率)=(在中间转印带上的图像密度)/(在电子照相感光部件上的转印剩余图像密度+在中间转印带上的图像密度)次级转印效率(从中间转印带到纸的转印效率)=(在纸上的图像密度)/(在纸上的图像密度+在中间转印带上的转印剩余图像密度)。
在本实例中,应用在其最外层包含有聚四氟乙烯细微颗粒的有机电子照相感光部件作为电子照相感光部件1。因此,实现较高的初级转印效率。初级转印效率和次级转印效率分别为95%和93%。
通过初级转印处的清洁方法清洁中间转印带,其中应用电阻为1×108欧姆的弹性滚筒作为充电部件7进行清洁。
应用这种带再现图像。结果,可获得良好的图像,且没有在聚醚酯酰胺部分相互之间的空间较大时可能产生的任何细微图像的不均匀性,因为加入重量占21%或更多的聚醚酯酰胺,此外还不会出现由转印不好造成的空白面积和错误清除。
此外这种中间转印带(1)具有790兆帕的张力的弹性模量。应用这种中间转印带(1),在50,000张纸上再现图像。结果,该带既没有裂纹也没有断裂,证明它是一种耐用的带。
此外,当应用与在这种带的生产中的组分相同的组分反复地搅拌和挤压10次时,体积电阻的波动在5倍以内。
实例2
(材料)
聚偏氟乙烯(在210℃下的熔体粘度:4,500Pa·s)          69份
聚醚酯酰胺B(在210℃下的熔体粘度:400Pa·s)           15份
聚醚酯酰胺C(在210℃下的熔体粘度:2,000Pa·s)         16份
(搅拌机和搅拌条件)
搅拌机和搅拌条件都与在实例1中的搅拌机和搅拌条件相同
通过转筒混合机混合上述材料成分,然后通过上述的双螺纹挤压机搅拌所获得的混合物。所获得经搅拌的产品进一步形成为直径为2到3毫米的颗粒以获得挤压材料(2)。
(挤压)
将挤压材料(2)放进在附图3中所示的单螺栓挤压机100的漏斗120中,并在从200到210℃的范围内调节的预设温度下挤压以形成熔体。该熔体具有如此低的熔体粘度以致应用将挤压率设定为1或更低并使脱落速度更高的方法,以使所挤压的带的厚度小于圆型模的模口间隙。
将该熔体放入所使用的模具的直径为200毫米模口间隙为1200微米的圆柱形单层挤压圆型模140中。在此从模具前端中喷射出的熔体的喷射率为1米/分钟。然后,不将空气从气体入口通道150吹入,所挤压的产品的直径限制到小于模具直径,以使形成为管状薄膜同时以10米/分钟的脱落速度脱落,在该过程中,在垂直于它的母线方向的方向上以230毫米的间隔连续地切割管状薄膜以形成带。这里,挤压率为0.8。结果,形成直径为160毫米、厚度为150微米和带的宽度为230毫米的最终形状尺寸的中间转印部件190。将这种带指定为中间转印带(2)。
(测评)
在中间转印带(2)上所测量的体积电阻的中心值为3.5×107欧姆。所测量的表面电阻的中心值为2.0×108欧姆。此外,应用电阻测量仪,施加100V的电压以在它的圆周方向上的四个点上和在前者的每个位置处在其轴向方向上的两个点上(总共8个点)测量中间转印带(2)的电阻,如附图4所示,并检查在该带上的体积电阻和表面电阻的任何分散。结果,在8个点上的电阻的测量值的分散都保持在10倍之内。进一步施加500V的电压以测量该电阻,但没有产生任何泄漏电阻。
在类似的位置上厚度测量值的分散也在150微米±10微米的范围内,因为模口间隙比所形成的带的厚度更宽,容易控制该层的厚度。在如附图1所示的全色电子照相装置中设定这种中间转印带(2),在80g/m2的纸上打印全色图像以测量转印效率。
在本实例中,应用在其最外层包含有聚四氟乙烯细微颗粒的有机电子照相感光部件作为电子照相感光部件1。因此,实现较高的初级转印效率。初级转印效率和次级转印效率分别为95%和92%。
通过初级转印的清洁方法清洁中间转印带,在该方法中电阻为1×108欧姆的弹性滚筒用作充电部件7以进行清洁。
应用这种带再现图像。结果,可获得良好的图像,且没有在聚醚酯酰胺部分相互之间的空间较大时可能产生的任何细微图像的不均匀性,因为加入重量占21%或更多的聚醚酯酰胺,此外还不会出现由转印不好造成的空白面积和错误清除。
此外这种中间转印带(2)具有1100兆帕的张力的弹性模量。应用这种中间转印带(2),在100,000张纸上再现图像。结果,该带既没有裂纹也没有断裂,证明它是一种具有比实例1的带的耐用性更高的耐用性的带。
此外,当应用与在这种带的生产中的组分相同的组分反复地搅拌和挤压10次时,体积电阻的波动在5倍以内。
实例3
(材料)
聚偏氟乙烯                                     77份
聚醚酯酰胺D(体积电阻率:3.0×108欧姆·厘米)   10份
聚醚酯酰胺E(体积电阻率:7.0×109欧姆·厘米)   13份
(搅拌机和搅拌条件)
搅拌机和搅拌条件与在实例1中的搅拌机和搅拌条件都相同。
通过转筒混合机混合上述材料成分,然后通过上述的双螺纹挤压机搅拌所获得的混合物。所获得经搅拌的产品进一步形成为直径为2到3毫米的颗粒以获得挤压材料(3)。
(挤压)
将挤压材料(3)放进在附图3中所示的单螺栓挤压机100的漏斗120中,并在从200到210℃的范围内调节的预设温度下挤压以形成溶化物。该熔体具有如此低的熔体粘度以致应用将挤压率设定为1或更低并使脱落速度更高的方法,以使所挤压的带的厚度小于圆型模的模口间隙。
随后将该溶化物放入所使用的模具的直径为200毫米模口间隙为1200微米的圆柱形单层挤压圆型模140中。在此从模具前端中喷射出的溶化物的喷射率为1米份钟。然后,不将空气从气体入口通道150吹入,所挤压的产品的直径限制到小于模具直径,以使形成为管状薄膜同时以10米/分钟的脱落速度脱落,在该过程中,在垂直于它的母线方向的方向上以230毫米的间隔连续地切割管状薄膜以形成带。这里,挤压率为0.8。结果,形成直径为160毫米、厚度为150微米和带的宽度为230毫米的最终形状尺寸的中间转印部件190。将这种带指定为中间转印带(3)。
(测评)
在中间转印带(3)上所测量的体积电阻的中心值为2.0×108欧姆。所测量的表面电阻的中心值为2.5×109欧姆。此外,应用电阻测量仪,施加100V的电压以在它的圆周方向上的四个点上和在前者的每个位置处在其轴向方向上的两个点上(总共8个点)测量中间转印带(3)的电阻,如附图4所示,并检查在该带上的体积电阻和表面电阻的任何分散。结果,在8个点上的电阻的测量值的分散都保持在5倍之内。进一步施加500V的电压以测量该电阻,但没有产生任何泄漏电阻。
在类似的位置上厚度测量值的分散也在150微米±10微米的范围内,因为模口间隙比所形成的带的厚度更宽,容易控制该层的厚度。在如附图1所示的全色电子照相装置中设定这种中间转印带(3),在80g/m2的纸上打印全色图像以测量转印效率。
在本实例中,应用在其最外层包含有聚四氟乙烯细微颗粒的有机电子照相感光部件作为电子照相感光部件1。因此,实现较高的初级转印效率。初级转印效率和次级转印效率分别为95%和93%。
通过初级转印的清洁方法清洁中间转印带,在该方法中电阻为1×108欧姆的弹性滚筒用作清洁的充电部件7。
应用这种带再现图像。结果,可获得良好的图像,没有在聚醚酯酰胺部分相互之间的空间较大时可能产生的任何细微图像的不均匀性,因为加入重量占21%或更多的聚醚酯酰胺,此外还不会出现由转印不好造成的空白面积和错误清除。
此外这种中间转印带(3)具有820兆帕的张力的弹性模量。应用这种中间转印带(3),在50,000张纸上再现图像。结果,该带既没有裂纹也没有断裂,证明它是一种耐用的带。
此外,当应用与在这种带的生产中的组分相同的组分反复地搅拌和挤压10次时,体积电阻的波动在3倍以内,生产稳定性远高于实例1。
实例4
(材料)
聚偏氟乙烯                                   79份
聚醚酯酰胺F(体积电阻率:5×109欧姆·厘米)   21份
(搅拌机和搅拌条件)
搅拌机和搅拌条件与在实例1中的搅拌机和搅拌条件都相同。
通过转筒混合机混合上述材料成分,然后通过上述的双螺纹挤压机搅拌所获得的混合物。所获得经搅拌的产品进一步形成为直径为2到3毫米的颗粒以获得挤压材料(4)。
(挤压)
将挤压材料(4)放进在附图3中所示的单螺栓挤压机100的漏斗120中,并在从200到210℃的范围内调节的预设温度下挤压以形成熔体。随后将该熔体放入直径为200毫米模口间隙为1200微米的圆柱形单层挤压圆型模140中。在此从模具前端中喷射出的熔体的喷射率为1米/分钟。然后,空气从气体入口通道150中吹进以将所挤压的产品按比例地膨胀到圆管状同时以4.5米/分钟的脱落速度脱落,在该过程中,在垂直于它的母线方向的方向上以310毫米的间隔连续地切割管状薄膜以形成带。这里,挤压率为1.775。结果,形成直径为355毫米、厚度为150微米和带的宽度为310毫米的最终形状尺寸的转印-输送带190。将这种带指定为转印-输送带(1)。
(测评)
在转印-输送带(1)上所测量的体积电阻的中心值为7.0×109欧姆。所测量的表面电阻的中心值为3.0×1010欧姆。此外,应用电阻测量仪,施加100V的电压以在它的圆周方向上的四个点上和在前者的每个位置处在其轴向方向上的两个点上(总共8个点)测量转印-输送带(1)的电阻,如附图4所示,并检查在该带上的体积电阻和表面电阻的任何分散。结果,在8个点上的电阻的测量值的分散都保持在10倍之内。进一步施加500V的电压以测量该电阻,但没有产生任何泄漏电阻。
在类似的位置上厚度测量值的分散也在150微米±10微米的范围内,因为模口间隙比所形成的带的厚度更宽,容易控制该层的厚度。在可视地观测转印-输送带(1)时,在其表面上没有发现杂质或挤压缺陷比如颗粒结构和鱼眼。
在附图2中所示的全色电子照相装置中设置中间转印带(1),应用这种带再现图像。结果,可获得良好的图像,没有在聚醚酯酰胺部分相互之间的空间较大时可能产生的任何细微图像的不均匀性,因为加入重量占21%或更多的聚醚酯酰胺,此外还不会出现由转印不好造成的空白面积和错误清除。
此外这种中间转印带(1)具有850兆帕的张力的弹性模量。应用这种转印-输送带(1),在50,000张纸上再现图像。结果,该带既没有裂纹也没有断裂,证明它是一种耐用的带。
此外,当应用与在这种带的生产中的组分相同的组分反复地搅拌和挤压10次时,体积电阻的波动在5倍以内。
比较实例1
(材料)
聚偏氟乙烯                                       85份
聚醚酯酰胺A                                      15份
(搅拌机和搅拌条件)
搅拌机和搅拌条件与在实例1中的搅拌机和搅拌条件都相同。
通过转筒混合机混合上述材料成分,然后通过上述的双螺纹挤压机搅拌所获得的混合物。所获得经搅拌的产品进一步形成为直径为2到3毫米的颗粒以获得挤压材料(5)。
(挤压)
将挤压材料(5)放进在附图3中所示的单螺栓挤压机100的漏斗120中,并在从200到210℃的范围内调节的预设温度下挤压以形成熔体。随后将该熔体放入模直径为160毫米模口间隙为150微米的圆柱形单层挤压圆型模140中。在此从模具前端中喷射出的熔体的喷射率为1米/分钟。然后,将所挤压的产品形成为管状薄膜同时以1米/分钟的脱落速度脱落,在该过程中,在垂直于它的母线方向的方向上以230毫米的间隔连续地切割管状薄膜以形成带。这里,挤压率为1.0。结果,形成直径为160毫米、厚度为150微米和带的宽度为230毫米的最终形状尺寸的中间转印带190。将这种带指定为中间转印带(4)。
(测评)
在中间转印带(4)上所测量的体积电阻的中心值为4.0×109欧姆。所测量的表面电阻的中心值为8.0×1010欧姆。此外,应用电阻测量仪,施加100V的电压以在它的圆周方向上的四个点上和在前者的每个位置处在其轴向方向上的两个点上(总共8个点)测量中间转印带(4)的电阻,如附图4所示,并检查在该带上的体积电阻和表面电阻的任何分散。结果,在8个点上的电阻的测量值的分散为100倍。这是可能是由于在类似的位置上的厚度的测量值的分散在150微米±50微米的范围内,因为所形成的带的厚度与模口间隙宽度相同,控制层的厚度较困难。进一步施加500V的电压以测量该电阻,但没有产生任何泄漏电阻。
在本实例中,应用在其最外层包含有聚四氟乙烯细微颗粒的有机电子照相感光部件作为电子照相感光部件1。因此,实现较高的初级转印效率。初级转印效率和次级转印效率分别为95%和93%。
通过初级转印的清洁方法清洁中间转印带,在该方法中电阻为1×108欧姆的弹性滚筒用作清洁的充电部件7。
在附图1所示的全色电子照相装置中设置这种中间转印带(4),并再现图像。结果,因为聚醚酯酰胺的重量百分比为15%,这造成在聚醚酯酰胺部分相互之间的空间较粗大,所以造成了细微图像的不均匀性。还测量了转印效率,但所测量的电阻的分散如此大以致在最高的面积上的转印效率为91%,而在最低的面积的转印效率为81%,图像具有较大的转印不均匀性,表明转印效率不够。
由于出现了细微的图像不均匀性,所以就不进行测试。
比较实例2
(材料)
聚偏氟乙烯                                     88份
聚醚酯酰胺A                                    12份
(搅拌机和搅拌条件)
搅拌机和搅拌条件与在实例1中的搅拌机和搅拌条件都相同。
通过转筒混合机混合上述材料成分,然后通过上述的双螺纹挤压机搅拌所获得的混合物。所获得经搅拌的产品进一步形成为直径为2到3毫米的颗粒以获得挤压材料(6)。
(挤压)
将挤压材料(6)放进在附图3中所示的单螺栓挤压机100的漏斗120中,并在从200到210℃的范围内调节的预设温度下挤压以形成熔体。随后将该熔体放入模直径为200毫米模口间隙为1200微米的圆柱形单层挤压圆型模140中。在此从模具前端中喷射出的熔体的喷射率为1米/分钟。然后,将空气从气体入口通道150中吹进以将所挤压的产品按比例地膨胀成管状薄膜同时以4.5米/分钟的脱落速度脱落,在该过程中,在垂直于它的母线方向的方向上以310毫米的间隔连续地切割管状薄膜以形成带。这里,挤压率为1.775。结果,形成直径为355毫米、厚度为150微米和带的宽度为310毫米的最终形状尺寸的转印-输送带190。将这种带指定为转印-输送带(2)。
(测评)
在转印-输送带(2)上所测量的体积电阻的中心值为2.5×1010欧姆。所测量的表面电阻的中心值为7.0×1011欧姆。此外,应用电阻测量仪,施加100V的电压以在它的圆周方向上的四个点上和在前者的每个位置处在其轴向方向上的两个点上(总共8个点)测量转印-输送带(2)的电阻,如附图4所示,并检查在该带上的体积电阻和表面电阻的任何分散。结果,在8个点上的电阻的测量值的分散为500倍。在类似的位置上的厚度的测量值的分散在150微米±10微米的范围内,因为模口间隙宽于所形成的带的厚度,容易控制层的厚度。
在附图2所示的全色电子照相装置中设置这种转印-输送带(2),并在80g/m2的纸上打印全色图像,但产生了细微图像的不均匀性,因为聚醚酯酰胺的重量百分比为12%,这造成在聚醚酯酰胺部分相互之间的空间较粗大。还测量了转印效率,但所测量的电阻的分散如此大以致在最高的面积上的转印效率为91%,而在最低的面积的转印效率为83%,图像具有较大的转印不均匀性,表明转印效率不够。
由于出现了细微的图像不均匀性,所以就不进行测试。
比较实例3
(材料)
聚偏氟乙烯                                     50份
聚醚酯酰胺A                                    50份
(搅拌机和搅拌条件)
搅拌机和搅拌条件与在实例1中的搅拌机和搅拌条件都相同。
与实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搅拌的产品(颗粒)。
(挤压)
将搅拌的产品放进在附图3中所示的单螺拴挤压机100的漏斗120中,并在从200到210℃的范围内调节的预设温度下挤压以形成熔体。随后将该熔体放入模直径为160毫米模口间隙为150微米的圆柱形单层挤压圆型模140中。在此从模具前端中喷射出的熔体的喷射率为1米/分钟。然后,将挤压的产品形成为管状薄膜同时以1米/分钟的脱落速度脱落,在该过程中,在垂直于它的母线方向的方向上以230毫米的间隔连续地切割管状薄膜以形成带。这里,挤压率为1.0。结果,形成直径为160毫米、厚度为150微米和带的宽度为230毫米的最终形状尺寸的中间转印带190。将这种带指定为中间转印带(6)。
(测评)
在中间转印带(6)上所测量的体积电阻的中心值为1.0×107欧姆。所测量的表面电阻的中心值为2.0×108欧姆。此外,应用电阻测量仪,施加100V的电压以在它的圆周方向上的四个点上和在前者的每个位置处在其轴向方向上的两个点上(总共8个点)测量中间转印带(6)的电阻,如附图4所示,并检查在该带上的体积电阻和表面电阻的任何分散。结果,在8个点上的电阻的测量值的分散为100倍。在类似的位置上的厚度的测量值的分散在150微米±50微米的范围内,因为所形成的带的厚度与模口间隙宽度相等,所以很难控制层的厚度。进一步施加500V的电压以测量电阻,并产生泄漏。
在本实例中,应用在其最外层包含有聚四氟乙烯细微颗粒的有机电子照相感光部件作为电子照相感光部件1。然而,由于聚醚酯酰胺在重量上超过40%,该带的电阻太低以致不能提供足够的转印电场,造成转印效率较低。初级转印效率和次级转印效率分别为85%和70%。
通过初级转印的清洁方法清洁中间转印带,在该方法中电阻为1×108欧姆的弹性滚筒用作清洁的充电部件7。
应用这种带(6),再现图像。结果,并没有产生任何细微图像的不均匀性,因为聚醚酯酰胺的重量为50%,这使得在聚醚酯酰胺部分相互之间的空间较致密,但如上文所述的导致了较低的转印效率。该带是一种性能不足的带。
由于转印效率较低,所以就不进行测试。
比较实例4
(材料)
聚偏氟乙烯                                    55份
聚醚酯酰胺A                                   45份
(搅拌机和搅拌条件)
搅拌机和搅拌条件与在实例1中的搅拌机和搅拌条件都相同。
与在实例1中相同的方式获得搅拌产品(颗粒)。
(挤压)
将搅拌产品放进在附图3中所示的单螺栓挤压机100的漏斗120中,并在从200到210℃的范围内调节的预设温度下挤压以形成熔体。随后将该熔体放入模直径为200毫米模口间隙为1200微米的圆柱形单层挤压圆型模140中。在此从模具前端中喷射出的熔体的喷射率为1米/分钟。然后,将空气从气体入口通道150中吹进以将所挤压的产品按比例地膨胀成管状薄膜同时以4.5米/分钟的脱落速度脱落,在该过程中,在垂直于它的母线方向的方向上以310毫米的间隔连续地切割管状薄膜以形成带。这里,挤压率为1.55。结果,形成直径为355毫米、厚度为150微米和带的宽度为310毫米的最终形状尺寸的转印-输送带190。将这种带指定为转印-输送带(3)。
(测评)
在转印-输送带(3)上所测量的体积电阻的中心值为2.5×107欧姆。所测量的表面电阻的中心值为4.0×108欧姆。此外,应用电阻测量仪,施加100V的电压以在它的圆周方向上的四个点上和在前者的每个位置处在其轴向方向上的两个点上(总共8个点)测量转印-输送带(3)的电阻,如附图4所示,并检查在该带上的体积电阻和表面电阻的任何分散。结果,在8个点上的电阻的测量值的分散为50倍。在类似的位置上的厚度的测量值的分散在150微米±10微米的范围内,因为模口间隙宽于所形成的带的厚度,容易控制层的厚度。
在附图2所示的全色电子照相装置中设置这种转印-输送带(3),并在80g/m2的纸上打印全色图像。结果没有产生细微图像的不均匀性,因为聚醚酯酰胺的重量百分比为45%,这使得在聚醚酯酰胺部分相互之间的空隙较致密,但是由于聚醚酯酰胺在重量上超过40%,该带的电阻太低以致不能提供足够的转印电场,造成转印效率较低。转印效率为70%。
由于转印效率较低,所以就不进行测试。
如上文所述,根据本发明,可以实现一种在转印时不会产生细微的图像不均匀性的高质量的中间转印部件和转印部件。

Claims (25)

1.一种包括树脂层的转印部件,其中所说的树脂层包含热塑性树脂和聚醚酯酰胺,以及该热塑性树脂和聚醚酯酰胺的重量比为从79∶21到60∶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部件,其中所说的聚醚酯酰胺包括具有不同的熔体粘度的两种或更多种类型的聚醚酯酰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部件,其中所说的聚醚酯酰胺包括具有不同的体积电阻率的两种或更多种类型的聚醚酯酰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部件,其具有从100欧姆至1012欧姆的体积电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部件,其具有从100欧姆至1017欧姆的表面电阻。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印部件,其中在转印部件的圆周方向上体积电阻的最大值在它的最小值的100倍之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印部件,其中在转印部件的圆周方向上表面电阻的最大值在它的最小值的100倍之内。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印部件,其中在转印部件的母线方向上体积电阻的最大值在它的最小值的100倍之内。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印部件,其中在转印部件的母线方向上表面电阻的最大值在它的最小值的100倍之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部件,其为带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部件,其为这样的一种中间转印部件,将在第一图像承载部件上所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该中间转印部件,此后从该中间转印部件进一步将图像转印到第二图像承载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部件,其为这样的一种转印输送部件,它与许多图像承载部件相接触地输送并用于输送转印介质,顺序地将形成在许多图像承载部件上的不同色彩的图像转印到该转印介质上。
13.一种生产带状转印部件的方法,其中从圆型模中挤压包含热塑性树脂和聚醚酯酰胺的材料以形成管,然后切割该管以获得无缝带,该热塑性树脂和聚醚酯酰胺的重量比为从79∶21到60∶40。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生产带状转印部件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说的管的厚度小于圆型模的模口间隙。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生产带状转印部件的方法,其中所说的管以高于通过挤压机的挤压从圆型模前端中喷射出的管状熔体的喷射速度的速度脱落。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生产带状转印部件的方法,其中通过挤压机的挤压从圆型模前端喷射的管以从0.5到4.0的挤压率被挤压。
17.根据权利要求14的生产带状转印部件的方法,其中将压力高于大气压的气体吹进通过挤压机的挤压从圆型模前端中喷射的管状熔体以使熔体膨胀而形成管。
18.根据权利要求13的生产带状转印部件的方法,其中在垂直于转印部件的母线方向的方向上连续地切割从圆型模前端中通过挤压机的挤压所喷射并形成的管状薄膜以获得无缝带。
19.根据权利要求13的生产带状转印部件的方法,其中所说的转印部件是一种中间转印带,将在第一图像承载部件上所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此后进一步从该中间转印带将该图像转印到第二图像承载部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3的生产带状转印部件的方法,其中所说的转印部件是一种转印输送带,它与许多图像承载部件相接触地输送并用于输送转印介质,顺序地将形成在许多图像承载部件上的不同色彩的图像转印到该转印介质上。
21.一种包括转印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说的转印部件具有至少一种树脂层,该树脂层包含热塑性树脂和聚醚酯酰胺;该热塑性树脂和聚醚酯酰胺的重量比为从79∶21到60∶40。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说的转印部件是一种中间转印部件,将在第一图像承载部件上所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该中间转印部件,此后进一步从该中间转印部件将该图像转印到第二图像承载部件。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说的转印部件是一种中间转印带。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说的中间转印部件是一种转印输送部件,它与许多图像承载部件相接触地输送并用于输送转印介质,顺序地将形成在许多图像承载部件上的不同色彩的图像转印到该转印介质上。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说的转印-输送部件是一种转印输送带。
CNB011406356A 2000-09-19 2001-09-19 转印部件、生产转印部件的方法以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8140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0284095 2000-09-19
JP284095/2000 2000-09-19
JP054775/2001 2001-02-28
JP2001054775 2001-0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44978A CN1344978A (zh) 2002-04-17
CN1181407C true CN1181407C (zh) 2004-12-22

Family

ID=26600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140635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81407C (zh) 2000-09-19 2001-09-19 转印部件、生产转印部件的方法以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6600893B2 (zh)
CN (1) CN1181407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08211B2 (en) * 2000-09-19 2007-04-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belt member, process for producing electrophotographic belt member,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JP4342911B2 (ja) * 2003-10-31 2009-10-1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積層シームレスベル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積層シームレスベルト
US7120380B2 (en) * 2003-11-18 2006-10-10 Eastman Kodak Company Electrostatographic apparatus having transport member with release oil-absorbing layer
DE102004003543A1 (de) * 2004-01-23 2005-10-27 OCé PRINTING SYSTEMS GMBH Endloser Zwischenbildträger für einen elektrofotografischen Drucker oder Kopierer
WO2006028043A1 (ja) * 2004-09-08 2006-03-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電子写真シームレスベル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WO2006033471A1 (ja) * 2004-09-24 2006-03-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電子写真ベルト、電子写真ベル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WO2006064923A1 (en) * 2004-12-13 2006-06-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endless belt,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endless belt manufacturing method
JP4631486B2 (ja) * 2005-03-18 2011-02-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ベルト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22774A (ja) * 2006-06-01 2007-12-13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701311B2 (ja) * 2009-09-17 2011-06-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ベルト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JP5538954B2 (ja) * 2010-02-26 2014-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導電性ベルト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WO2012042829A1 (ja) 2010-09-30 2012-04-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再生弾性ローラの製造方法
KR101449882B1 (ko) 2010-10-04 2014-10-10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대전 부재,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및 전자 사진 장치
JP5079134B2 (ja) 2010-12-28 2012-1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ローラ、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JP6049252B2 (ja) 2011-12-01 2016-12-2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フレキシブルフラットケーブ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055863A (ja) * 2013-09-13 2015-03-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中間転写体、画像形成装置
US9921526B2 (en) * 2015-01-09 2018-03-20 Ricoh Company, Ltd. Semiconductive resin composition, member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75636B1 (en) 1987-01-19 1993-07-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lor toner and two-component developer containing same
US5256512A (en) 1987-01-19 1993-10-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lor toner and two-component developer containing same
JPH087505B2 (ja) 1988-02-18 1996-01-29 東レ株式会社 制電性エンドレスベルト
US5873018A (en) * 1995-05-16 1999-02-1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unit with a surface having reduced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EP0933688B1 (en) 1998-01-29 2004-09-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or cartridg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20061210A1 (en) 2002-05-23
CN1344978A (zh) 2002-04-17
US6600893B2 (en) 2003-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81407C (zh) 转印部件、生产转印部件的方法以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KR102191948B1 (ko) 전자 사진용 벨트 및 전자 사진 화상 형성 장치
CN1112610C (zh) 复制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292315C (zh) 彩色图像的形成方法以及彩色图像的形成装置
CN1752864A (zh) 电子照相环带、制造电子照相环带的方法和电子照相装置
CN1310101C (zh) 成像装置及加热定影装置
CN1276314C (zh) 电子照相环形带、处理盒及电子照相装置
CN1194270C (zh) 电子照相条带件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照相设备
CN1114133C (zh) 应用单一组分调色剂的显影装置
CN1126009C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半导体层的制造方法
CN1786845A (zh) 图像加热设备
CN1217246C (zh) 处理盒、成像装置和中间转移带
CN1304906C (zh) 电子照相环形带、处理盒及电子照相装置
CN100346237C (zh) 辊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20997C (zh) 使用单组分调色剂的显影装置
CN1388418A (zh) 处理盒、电子照相装置和成像方法
CN1210993A (zh) 图象形成装置和图象形成方法
CN1716122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252547C (zh) 制作用于转印***的转印件的方法
JP2008191225A (ja) 電子写真用シームレスベルト
CN1621949A (zh) 电摄影导电性部件及电摄影装置
CN1145848C (zh) 成像设备
CN1444108A (zh) 在用过的显像盒中补充色料的方法
CN100335980C (zh)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JP5744506B2 (ja) 半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1222

Termination date: 201809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