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77834B - 电磁致动器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磁致动器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77834B
CN117877834B CN202410273241.7A CN202410273241A CN117877834B CN 117877834 B CN117877834 B CN 117877834B CN 202410273241 A CN202410273241 A CN 202410273241A CN 117877834 B CN117877834 B CN 1178778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magnetic
passage
medium
spac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27324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877834A (zh
Inventor
孙宪猛
章峰
姚渊
杜武智
李家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27324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77834B/zh
Publication of CN1178778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778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8778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778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磁致动器及车辆,电磁致动器包括第一电磁组件和第二电磁组件,第二电磁组件内形成有装配空间,第一电磁组件的部分结构装配于装配空间内;第一通气孔、第二通气孔和介质通道,第一电磁组件和/或第二电磁组件形成有介质通道,介质通道连通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根据本发明的电磁致动器利用气体的流动特性,以使气体流经电磁致动器以实现电磁致动器冷却的效果,且电磁致动器结构简单、能耗低。

Description

电磁致动器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致动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磁致动器及具有该电磁致动器的车辆。
背景技术
电磁致动器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当电磁致动器的温度过高时则会影响电磁致动器的工作性能,相关技术中,现有电磁致动器需额外设置用于冷却的装置,以使现有电磁致动器具有冷却的功能,这将会导致现有电磁致动器存在结构复杂以及功耗较大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磁致动器,电磁致动器具有冷却功能,并且电磁致动器还具有结构简单、低能耗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的电磁致动器,包括:
第一电磁组件和第二电磁组件,第二电磁组件内形成有装配空间,第一电磁组件的部分结构装配于装配空间内;
第一通气孔、第二通气孔和介质通道,所述第一电磁组件和/或所述第二电磁组件形成有所述介质通道,所述介质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气孔和所述第二通气孔。
根据本发明的电磁致动器,利用气体的流动特性,以使气体沿介质通道流动时流经电磁致动器的内部并进行热量交换以实现电磁致动器冷却的效果,并且电磁致动器还具有结构简单、低能耗的优点。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介质通道包括介质流道、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第一电磁组件形成有第一介质通道、第二电磁组件形成有第二介质通道,或第二电磁组件形成有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或第一电磁组件形成有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
装配空间内形成有介质流道,介质流道连通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第一介质通道背离介质流道的敞开端构造为第一通气孔,第二介质通道背离介质流道的敞开端构造为第二通气孔。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第一电磁组件包括推杆,推杆的部分结构装配于装配空间内,在第一电磁组件形成有第一介质通道、第二电磁组件形成有第二介质通道时,推杆形成有第一介质通道;
第二电磁组件包括套筒件,套筒件限定出装配空间,套筒件具有位于装配空间内的导向柱,导向柱与推杆导向配合,导向柱形成有第一连接通道,第一连接通道构造为介质流道的至少部分。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推杆还形成有与第一介质通道连通的导向槽,导向柱装配于导向槽内以使导向柱与推杆导向配合,导向槽连通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一连接通道。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第一连接通道构造为介质流道,第二介质通道与第一连接通道沿电磁致动器的轴向相对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推杆还形成有第二连接通道,装配空间、第一连接通道和第二连接通道均构造为介质流道的部分,装配空间连通第一连接通道和第二连接通道,且装配空间还连通第二连接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沿电磁致动器的轴向,推杆将装配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第一空间连通第一连接通道和第二连接通道,第二空间连通第二连接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第一电磁组件还包括第一磁极,第一磁极装配于推杆的外周壁且位于装配空间内,第二电磁组件还包括第二磁极,第二磁极装配于套筒件的内周壁且与第一磁极相对,第一电磁组件的外周壁、第二磁极的内周壁、第二磁极的外周壁、套筒件的内周壁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第三连接通道,沿电磁致动器的轴向,推杆将装配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第三连接通道连通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推杆将装配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第二电磁组件还包括第二磁极,第二磁极包括多个子磁极,多个子磁极沿第一电磁组件的周向围绕第一电磁组件设置,至少相邻两个子磁极间形成第四连接通道,第四连接通道连通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套筒件形成有第二介质通道。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第一电磁组件包括推杆,推杆的部分结构装配于装配空间内,第二电磁组件包括套筒件,套筒件限定出装配空间,套筒件具有位于装配空间内的导向柱,导向柱与推杆导向配合,在第二电磁组件形成有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时,导向柱形成第一介质通道,套筒件形成第二介质通道。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推杆形成有位于装配空间内的第五连接通道,第五连接通道构造为介质流道的部分,第五连接通道连通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第一介质通道构造为介质流入通道和介质流出通道中的一个,第二介质通道构造为介质流入通道和介质流出通道中的另一个。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第二电磁组件具有至少一个第二介质通道。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包括:
车身和安装座,安装座固设于车身,车身具有通风口;
电磁致动器,电磁致动器为上述一些示例中的电磁致动器,第一电磁组件和第二电磁组件中的一个与安装座连接,第一电磁组件和第二电磁组件中的另一个与车辆的轮端总成连接,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中的一个与通风口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车辆还包括:导管,导管连通第一通气孔和通风口,或导管连通第二通气孔和通风口。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车辆还包括:迎风罩,迎风罩设于车身以使气体流向通风口。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通风口的轴线与气体流向间夹角为θ,θ≤90°。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四种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五种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六种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七种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八种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A处放大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车辆与电磁致动器的装配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的车辆与电磁致动器的装配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的车辆与电磁致动器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
电磁致动器100;
第一通气孔101;第二通气孔102;
第一电磁组件1;推杆11;导向槽110;第二连接通道111;第一磁极12;
第二电磁组件2;装配空间20;第一空间201;第二空间202;
套筒件21;筒身部21a;端盖部21b;连接臂21c;
导向柱211;第一连接通道2110;
第二磁极22;子磁极220;
第一介质通道31;第二介质通道32;第三连接通道33;第四连接通道34;第五连接通道35;
车身400;通风口401;安装座500;导管600;迎风罩700;衬套800;高速气流F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3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100,该电磁致动器100可以应用于车辆,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电磁致动器100可以应用于其他需要设置电磁致动器100的设备上,例如飞行器,本申请以电磁致动器100应用在车辆上为例进行说明。
结合图1-图13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100包括第一电磁组件1和第二电磁组件2、第一通气孔101、第二通气孔102和介质通道,第二电磁组件2内形成有装配空间20,第一电磁组件1的部分结构装配于装配空间20内,第一电磁组件1和/或第二电磁组件2形成有介质通道,介质通道连通第一通气孔101和第二通气孔102,流动的气体可以通过第一通气孔101和第二通气孔102中的一个流入介质通道,并通过第一通气孔101和第二通气孔102中的另一个流出介质通道,以使流动的气体流经介质通道,并且由于介质通道位于第一电磁组件1内和/或第二电磁组件2内,实现气体流经电磁致动器100内的效果,在气体流经电磁致动器100的过程中,利用流动的气体带出电磁致动器100内部的热量,以实现对电磁致动器100内部的热量交换,实现对电磁致动器冷却的效果,并且电磁致动器还具有结构简单、低能耗的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气孔101处的气压和第二通气孔102处的气压不同,因此第一通气孔101和第二通气孔102间存在气压差,例如,当第一通气孔101处的气压大于第二通气孔102处的气压时,气体通过第一通气孔101流入介质通道,并通过第二通气孔102排出介质通道,此时第一通气孔101为进气状态、第二通气孔102为出气状态;当第一通气孔101处的气压小于第二通气孔102处的气压时,气体通过第二通气孔102流入介质通道,并通过第一通气孔101排出介质通道,此时第一通气孔101为出气状态、第二通气孔102为进气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气孔101和第二通气孔102均设于第一电磁组件1,且介质通道位于第一电磁组件1内,流动的气体流经第一电磁组件1内,以实现气体流经电磁致动器10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气孔101和第二通气孔102均设于第二电磁组件2,且介质通道位于第二电磁组件2内,流动的气体流经第二电磁组件2内,以实现气体流经电磁致动器10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气孔101和第二通气孔102中的一个设于第一电磁组件1,第一通气孔101和第二通气孔102中的另一个设于第二电磁组件2,介质通道的部分结构位于第一电磁组件1内,以及介质通道还有部分结构位于第二电磁组件2内,以实现气体流经电磁致动器100。
结合图1和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的车身400可以形成有通风口401,且第一通气孔101与通风口401连通,车辆行驶的过程中,通风口401处形成有高速气流F1,根据伯努利原理,通风口401处的气体压力小于第一通气孔101处的气体压力,另外由于第一通气孔101和第二通气孔102通过介质通道,且由于第二通气孔102位于介质流道远离通风口401的一端,因此,第二通气孔102处的气体压力也会小于第一通气孔101处的气体压力。
由此,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利用通风口401的气体压力与第二通气孔102的气体压力的压力差,以使气体通过第二通气孔102沿介质通道流径电磁致动器100内部,气体流经电磁致动器100内部的过程中,通过气体与电磁致动器100所产生的热量进行热量交换,也可以理解为流动的气体将电磁致动器100内部的热量带出,从而实现利用气流对电磁致动器100进行冷却的效果。
同理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通气孔102与通风口401连通,以使气体通过第一通气孔101沿介质通道流径电磁致动器100内部,以实现利用气流对电磁致动器100进行冷却的效果。
结合图1和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以第一通气孔101与通风口401连通为例,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高速气流F1的气体适于通过通风口401流向第一通气孔101,而后气体沿介质通道流动,以使气体流经电磁致动器100内部,气体流经电磁致动器100内部的过程中,通过气体与电磁致动器100所产生的热量进行热量交换,也可以理解为流动的气体将电磁致动器100内部的热量带出,从而实现利用气流对电磁致动器100进行冷却的效果。
同理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通气孔102与通风口401连通,以使气体通过第二通气孔102沿介质通道流径电磁致动器100内部,以实现利用气流对电磁致动器100进行冷却的效果。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100,利用气体的流动特性,以使气体流经电磁致动器100的内部,通过气体与电磁致动器100所产生的热量进行热量交换以实现电磁致动器100冷却的效果,并且相较于现有技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100无需额外设置用于冷却的装置,不仅使得电磁致动器100的结构简单,同时电磁致动器100进行冷却的过程中不消耗能量,以使电磁致动器100的工作过程中能耗较低,因此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100的车辆,由于电磁致动器100具有低能耗的优点,有利于提高车辆的整车续航。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8所示,介质通道包括介质流道、第一介质通道31和第二介质通道32,第一电磁组件1形成有第一介质通道31、第二电磁组件2形成有第二介质通道32,或第二电磁组件2形成有第一介质通道31和第二介质通道32,或第一电磁组件1形成有第一介质通道31和第二介质通道32。
装配空间20内形成有介质流道,介质流道连通第一介质通道31和第二介质通道32,第一介质通道31背离介质流道的敞开端构造为第一通气孔101,第二介质通道32背离介质流道的敞开端构造为第二通气孔102,在气体流经电磁致动器100的过程中,气体可以沿第一介质通道31、介质流道和第二介质通道32依次流动,或者是,气体可以沿第二介质通道32、介质流道和第一介质通道31依次流动,实现利用气流对电磁致动器100进行冷却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13所示,其中如图1-图6所示,第一电磁组件1适于与车辆的车身400连接,第二电磁组件2适于与车辆的轮端总成连接,如图7和图8所示,第二电磁组件2适于与车辆的车身400连接,第一电磁组件1适于与车辆的轮端轮端总成连接。
电磁致动器100工作时,第一电磁组件1和第二电磁组件2间可以产生电磁感应,以使第一电磁组件1与第二电磁组件2可以沿电磁致动器100的轴向相对移动,即电磁致动器100可以伸缩。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当路面对车辆的轮端总成施加作用力时,车辆的轮端总成可以相对于车身400运动,并且由于电磁致动器100连接在车辆的车身400和轮端总成之间,通过控制第一电磁组件1和第二电磁组件2可以沿电磁致动器100的轴向相对移动,以使电磁致动器100可以吸收路面作用于车辆的轮端总成的作用力,从而减小从车辆的轮端总成传递至车辆的车身400的作用力,进而有利于提升车辆的驾乘感受。需要说明的是,电磁致动器100的轴向为附图中所示的Z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并结合图1-图8所示,车辆的车身400形成有通风口401,且第一介质通道31与通风口401连通(即第一通气孔101与通风口401连通),车辆行驶的过程中,通风口401处形成有高速气流F1,根据伯努利原理,通风口401处的气体压力小于第一介质通道31内的气体压力,另外由于第一介质通道31和第二介质通道32通过介质流道,且第二介质通道32位于介质流道远离通风口401的一端,因此,第二介质通道32内的气体压力也会小于第一介质通道31内的气体压力。
由此,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利用通风口401的气体压力与第二介质通道32的气体压力的压力差,以使气体通过第二介质通道32流入电磁致动器100内,并且气体依次沿介质流道、第一介质通道31流动后并排出电磁致动器100,而后从电磁致动器100排出的气体通过通风口401排出车辆,并且气体流经电磁致动器100内部的过程中,通过气体与电磁致动器100所产生的热量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实现利用气流对电磁致动器100进行冷却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13所示,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高速气流F1的气体适于通过通风口401流向第一介质通道31,而后气体通过第一介质通道31流入电磁致动器100内,并且气体依次沿介质流道、第二介质通道32流动后并排出电磁致动器100,气体流经电磁致动器100内部的过程中,气体与电磁致动器100所产生的热量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实现利用气流对电磁致动器100进行冷却的效果。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电磁致动器100的径向上,第一电磁组件1位于装配空间20内的结构的外周壁与第二电磁组件2间隔设置,以在装配空间20内,第一电磁组件1和第二电磁组件2间间隔形成间隙,保证第一电磁组件1和第二电磁组件2沿电磁致动器100的轴向相对移动,且使得气体可以通过装配空间20以在第一介质通道31和第二介质通道32之间流动,电磁致动器100的径向与电磁致动器100的轴向垂直。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100,利用气体的流动特性,以使气体流经电磁致动器100的内部,通过气体与电磁致动器100所产生的热量进行热量交换以实现电磁致动器100冷却的效果,并且相较于现有技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100无需额外设置用于冷却的装置,不仅使得电磁致动器100的结构简单,同时电磁致动器100进行冷却的过程中不消耗能量,以使电磁致动器100的工作过程中能耗较低,因此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100的车辆,由于电磁致动器100具有低能耗的优点,有利于提高车辆的整车续航。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的行驶速度越快,气体流经电磁致动器100的流速则可以越快,以使气体可以快速地对电磁致动器100进行散热,则电磁致动器100的散热效果越好,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100,利用气体的流动特性,以使电磁致动器100可以满足车辆在不同行驶速度时的散热要求,保证电磁致动器100的使用可靠性,进而有利于提升车辆的驾乘感受。
例如,在车辆高速行驶的过程中,受到路面对车辆的轮端总成的影响,相较于车辆在低速行驶的状态下,第一电磁组件1和第二电磁组件2沿电磁致动器100的轴向相对运动的频率较高,因此在车辆高速行驶的过程中,电磁致动器100所产生的热量也会较大,通过利用气体的流动特性,增大气体流经电磁致动器100的速度,从而提升电磁致动器100的散热能力,以使车辆在高速行驶的状态下,电磁致动器100的工作温度能够维持在适宜的温度区间,使得电磁致动器100可以满足车辆在不同行驶速度时的散热要求,保证电磁致动器100的使用可靠性,进而有利于提升车辆的驾乘感受。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第一电磁组件1包括推杆11,推杆11的部分结构装配于装配空间20内,在第一电磁组件1形成有第一介质通道31、第二电磁组件2形成有第二介质通道32时,推杆11形成有第一介质通道31,第二电磁组件2包括套筒件21,套筒件21限定出装配空间20,套筒件21具有位于装配空间20内的导向柱211,导向柱211与推杆11导向配合,导向柱211形成有第一连接通道2110,第一连接通道2110构造为介质流道的至少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11-图13所示,沿电磁致动器100的轴向,推杆11位于装配空间20外部的一端适于与车辆的车身400连接,套筒件21远离推杆11的一端适于与车辆的轮端总成连接,以使电磁致动器100适于连接在车辆的车身400和轮端总成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第一电磁组件1与第二电磁组件2配合装配时,推杆11可活动地装配于装配空间20内,以在电磁致动器100的轴向上,推杆11可以相对于套筒件21移动,并且结合图11-图13所示,以在电磁致动器100连接在车辆的车身400和轮端总成之间时,车辆的轮端总成可以相对车身400运动。
如图1-图6所示,导向柱211沿电磁致动器100的轴向延伸设置且设于装配空间20内,且推杆11适于与导向柱211导向配合,以在推杆11与配合装配时,沿电磁致动器100的轴向,通过推杆11与导向柱211导向配合,保证推杆11和套筒件21沿电磁致动器100的轴向相对移动。
如图1-图6所示,推杆11的内部形成有第一介质通道31,第一介质通道31沿电磁致动器100的轴向延伸设置,且推杆11与套筒件21配合装配时,第一介质通道31与第一连接通道2110相对设置且连通,由于第一连接通道2110构造为介质流道的至少部分,且介质流道连通第一介质通道31和第二介质通道32,从而实现第一介质通道31和第二介质通道32连通的效果。
结合图2和图3所示,以及结合图5和图6所示,其中如图2和图5所示,沿第一连接通道2110的延伸方向,第一连接通道2110的一部分结构沿电磁致动器100的轴向延伸设置,第一连接通道2110的另一部分结构沿电磁致动器100的径向延伸设置,以使第一连接通道2110构造为介质流道的至少部分,第一连接通道2110与第二介质通道32间接连通。需要说明的是,电磁致动器100的径向与电磁致动器100的轴向相互垂直。
另外,如图3和图6所示,沿第一连接通道2110的延伸方向,第一连接通道2110的沿电磁致动器100的轴向延伸设置,第一连接通道2110构造为介质流道,第一连接通道2110与第二介质通道32直接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推杆11还形成有与第一介质通道31连通的导向槽110,导向槽110沿电磁致动器100的轴向延伸设置,导向柱211装配于导向槽110内以使导向柱211与推杆11导向配合,以使推杆11和套筒件21沿电磁致动器100的轴向导向配合,导向槽110连通第一介质通道31和第一连接通道2110,从而保证气体通过导向槽110从第一介质通道31流入第一连接通道2110,或者是气体通过导向槽110从第一连接通道2110流入第一介质通道31。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第一连接通道2110构造为介质流道,第二介质通道32与第一连接通道2110沿电磁致动器100的轴向相对设置,且第一连接通道2110与第二介质通道32直接连通。
如图3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通道2110构造为介质流道时,气体流经电磁致动器100的过程中,气体通过第二介质通道32流入电磁致动器100的内部,即气体流经装配空间20,而后气体通过导向槽110从第二介质通道32流入第一介质通道31并排出电磁致动器100。
如图3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通道2110构造为介质流道时,气体流经电磁致动器100的过程中,气体通过第一介质通道31流入电磁致动器100的内部,即气体流经装配空间20,而后气体通过导向槽110从第一介质通道31流入第二介质通道32并排出电磁致动器10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推杆11还形成有第二连接通道111,装配空间20、第一连接通道2110和第二连接通道111均构造为介质流道的部分,装配空间20连通第一连接通道2110和第二连接通道111,且装配空间20还连通第二连接通道111和第二介质通道32。
如图1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气体通过第二介质通道32流入装配空间20内,以实现气体流入电磁致动器100内部的效果,而后气体流入第二连接通道111并流向第一连接通道2110,之后气体通过第一连接通道2110流入导向槽110,并通过导向槽110流入第一介质通道31,最后气体从第一介质通道31排出电磁致动器100,由此,通过设置第二连接通道111,进一步地保证第一连接通道2110与第二介质通道32连通,并且还有利于增大气体在流经装配空间20过程中的换热面积,提升电磁致动器100的冷却效率。
结合图1、图2、图4、图5和图9所示,推杆11可以形成有多个第二连接通道111,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以推杆11形成有五个第二连接通道111为例,通过设有多个第二连接通道111,进一步地增大气体在流经装配空间20过程中的换热面积,以进一步地提升电磁致动器100的冷却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沿电磁致动器100的轴向,推杆11将装配空间20分隔为第一空间201和第二空间202,第一空间201连通第一连接通道2110和第二连接通道111,第二空间202连通第二连接通道111和第二介质通道32,从而有利于气体在第一空间201和第二空间202之间流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8所示,第一电磁组件1还包括第一磁极12,第一磁极12装配于推杆11的外周壁且位于装配空间20内,第二电磁组件2还包括第二磁极22,第二磁极22装配于套筒件21的内周壁且与第一磁极12相对,第一电磁组件1的外周壁、第二磁极22的内周壁、第二磁极22的外周壁、套筒件21的内周壁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第三连接通道33,沿电磁致动器100的轴向,推杆11的将装配空间20分隔为第一空间201和第二空间202,第三连接通道33连通第一空间201和第二空间202。
如图1-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电磁致动器100的径向,第一磁极12与第二磁极22相对设置,且第一磁极12和第二磁极22间可以产生电磁感应,以使第一电磁组件1和第二电磁组件2在第一磁极12和第二磁极22的相互作用下,第一电磁组件1和第二电磁组件2可以沿电磁致动器100的轴向相对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以第一电磁组件1的外周壁、第二磁极22的内周壁、第二磁极22的外周壁、套筒件21的内周壁均形成有第三连接通道33为例进行说明,第三连接通道33沿电磁致动器100的轴向延伸设置,以使第三连接通道33可以将推杆11的部分结构在装配空间20内分隔形成的第一空间201和第二空间202连通,不仅能够保证第一连接通道2110与第二介质通道32连通,并且还有利于增大气体在流经装配空间20过程中的换热面积,提升电磁致动器100的冷却效率。
如图10所示,设于第一电磁组件1的外周壁上的第三连接通道33,该第三连接通道33沿电磁致动器100的径向朝向远离第二磁极22的方向凹陷;设于第二磁极22的内周壁上的第三连接通道33,该第三连接通道33沿电磁致动器100的径向朝向远离第一电磁组件1的方向凹陷;设于第二磁极22的外周壁上的第三连接通道33,该第三连接通道33沿电磁致动器100的径向朝向靠近第一电磁组件1的方向凹陷;设于套筒件21的内周壁上的第三连接通道33,该第三连接通道33沿电磁致动器100的径向朝向远离第二磁极22的方向凹陷。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磁组件1的外周壁具有至少一个第三连接通道33;第二磁极22的内周壁具有至少一个第三连接通道33;第二磁极22的外周壁具有至少一个第三连接通道33;套筒件21的内周壁有至少一个第三连接通道33。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10所示,推杆11将装配空间20分隔为第一空间201和第二空间202,第二电磁组件2还包括第二磁极22,第二磁极22包括多个子磁极220,多个子磁极220沿第一电磁组件1的周向围绕第一电磁组件1设置,至少相邻两个子磁极220间形成第四连接通道34,第四连接通道34连通第一空间201和第二空间202。
如图10所示,子磁极220固设于套筒件21的内周壁,且多个子磁极220依次沿套筒件21的内周壁排布设置,并且相邻两个子磁极220间隔开以形成第四连接通道34,在电磁致动器100的轴向上,第四连接通道34连通第一空间201和第二空间202,不仅能够保证第一连接通道2110与第二介质通道32连通,并且还有利于增大气体在流经装配空间20过程中的换热面积,提升电磁致动器100的冷却效率。
如图10所示,子磁极220的内侧壁和子磁极220的外侧壁中至少一个侧壁形成有第三连接通道33。
如图1-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套筒件21可以包括筒身部21a和端盖部21b,筒身部21a形成有装配槽,且端盖部21b适于盖设于装配槽的敞开端,以在套筒件21内限定出装配空间20,另外,如图1-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端盖部21b形成有连接臂21c,或者是如图4-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筒身部21a形成有连接臂21c,连接臂21c适于与车辆的轮端总成连接,进而使得第二电磁组件2适于与车辆的轮端总成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套筒件21形成有第二介质通道32。如图1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筒身部21a形成有第二介质通道32,或者是,如图2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筒身部21a和端盖部21b分别形成有相应的第二介质通道3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电磁组件1可以包括推杆11,推杆11的部分结构装配于装配空间20内,第二电磁组件2包括套筒件21,套筒件21限定出装配空间20,套筒件21具有位于装配空间20内的导向柱211,导向柱211与推杆11导向配合,在第二电磁组件2形成有第一介质通道31和第二介质通道32时,导向柱211形成第一介质通道31,套筒件21形成第二介质通道32。
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气体通过第一介质通道31流入介质流道,并通过介质流道流向第二介质通道32,而后气体通过第二介质通道32排出电磁致动器100。如图7和图8所示,气体从第一介质通道31流经介质流道的过程中,气体可以通过第一电磁组件1和第二电磁组件2间的间隙流动,以使气体可以通过介质流道从第一介质通道31流向第二介质通道3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推杆11形成有位于装配空间20内的第五连接通道35,第五连接通道35构造为介质流道的部分,第五连接通道35连通第一介质通道31和第二介质通道32,使得气流可以通过第五连接通道35在第一介质通道31和第二介质通道32之间流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在第二电磁组件2形成有第一介质通道31和第二介质通道32时,推杆11形成有导向槽110,导向柱211装配于导向槽110内以使导向柱211与推杆11导向配合,并且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向槽110连通第一介质通道31和第五连接通道35。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第二电磁组件2形成有第一介质通道31和第二介质通道32时,推杆11形成有第二连接通道111,第二连接通道111连通推杆11将装配空间20所分隔形成的第一空间201和第二空间20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8所示,第一介质通道31构造为介质流入通道和介质流出通道中的一个,第二介质通道32构造为介质流入通道和介质流出通道中的另一个,例如,气体通过第一介质通道31流入电磁致动器100,且气体通过第二介质通道32排出电磁致动器100时,第一介质通道31构造为介质流入通道,第二介质通道32构造为介质流出通道,或者是,气体通过第二介质通道32流入电磁致动器100,且气体通过第一介质通道31排出电磁致动器100时,第二介质通道32构造为介质流入通道,第一介质通道31构造为介质流出通道。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第二电磁组件2具有至少一个第二介质通道32,当第二电磁组件2具有多个第二介质通道32,且第二介质通道32构造为介质流入通道时,有利于增大气体流入电磁致动器100内部的流量,或者是,第二介质通道32构造为介质流出通道时,有利于提升气体排出电磁致动器100的速度,以提升电磁致动器100的冷却效果。
结合图11-图13以及图1-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身400、安装座500和电磁致动器100,安装座500固设于车身400,车身400具有通风口401,电磁致动器100为上述一些实施例中的电磁致动器100,第一电磁组件1和第二电磁组件2中的一个与安装座500连接,第一电磁组件1和第二电磁组件2中的另一个与车辆的轮端总成连接,以实现电磁致动器100连接在车身400和轮端总成之间的效果,第一通气孔101和第二通气孔102中的一个与通风口401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11-图13所示,车辆还可以包括导管600,导管600连通第一通气孔101和通风口401,或导管600连通第二通气孔102和通风口401,从而实现介质通道与通风口401连通的效果,以使气体可以通过通风口401流入或流出介质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管600可以为橡胶管或一体成型的金属管或塑料管。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通风口401可以设于车身400的前舱盖,以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高速气流F1从前舱盖的外表面流经,以使通风口401处的气体压力小于第一介质通道31内的气体压力,使得电磁致动器100内部的在负压的作用下通过第一介质通道31排出电磁致动器100并流向通风口401。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沿车辆的长度方向,通风口401可以位于车身400的前舱盖的后端,也可以理解为,在车身400中,前舱盖与车辆的前挡风玻璃间间隔形成有通风口401,以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高速气流F1从前舱盖的外表面流经,以使通风口401处的气体压力小于第一介质通道31内的气体压力,使得电磁致动器100内部的在负压的作用下通过第一介质通道31排出电磁致动器100并流向通风口401。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车辆还可以包括迎风罩700,迎风罩700设于车身400以使气体流向通风口401,以便于高速气流F1流入通风口401,进而使得气体从第一介质通道31流入电磁致动器100内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图13所示,车辆还可以包括衬套800,结合图1-图6所示,在第一电磁组件1与安装座500连接时,第一电磁组件1通过衬套800与安装座500连接,使得第一电磁组件1与安装座500活动连接,以使第一电磁组件1可以相对于安装座500运动;或者是,结合图7和图8所示,在第二电磁组件2与安装座500连接时,第二电磁组件2通过衬套800与安装座500连接,使得第二电磁组件2与安装座500活动连接,以使第二电磁组件2可以相对于安装座500运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图12所示,通风口401的轴线与气体流向间夹角为θ,θ≤90°,以在高速气流F1流经靠近通风口401的区域时,避免高速气流F1流入通风口401内,从而可以根据伯努利原理,以使流经电磁致动器100的气体通过通风口401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针对电磁致动器100所描述的特征和优点同样适用于该车辆,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7)

1.一种电磁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磁组件和第二电磁组件,所述第二电磁组件内形成有装配空间,所述第一电磁组件的部分结构装配于所述装配空间内;
第一通气孔、第二通气孔和介质通道,所述第一电磁组件和/或所述第二电磁组件形成有所述介质通道,所述介质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气孔和所述第二通气孔,所述第一通气孔和所述第二通气孔位于所述电磁致动器轴向的同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通道包括介质流道、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所述第一电磁组件形成有所述第一介质通道、所述第二电磁组件形成有所述第二介质通道,或所述第二电磁组件形成有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和所述第二介质通道;或所述第一电磁组件形成有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和所述第二介质通道;
所述装配空间内形成有所述介质流道,所述介质流道连通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和所述第二介质通道,所述第一介质通道背离所述介质流道的敞开端构造为所述第一通气孔,所述第二介质通道背离所述介质流道的敞开端构造为所述第二通气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磁组件包括推杆,所述推杆的部分结构装配于所述装配空间内,在所述第一电磁组件形成有所述第一介质通道、所述第二电磁组件形成有所述第二介质通道时,所述推杆形成有所述第一介质通道;
所述第二电磁组件包括套筒件,所述套筒件限定出所述装配空间,所述套筒件具有位于所述装配空间内的导向柱,所述导向柱与所述推杆导向配合,所述导向柱形成有第一连接通道,所述第一连接通道构造为所述介质流道的至少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连通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柱装配于所述导向槽内以使所述导向柱与所述推杆导向配合,所述导向槽连通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和所述第一连接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还形成有第二连接通道,所述装配空间、所述第一连接通道和所述第二连接通道均构造为所述介质流道的部分,所述装配空间连通所述第一连接通道和所述第二连接通道,且装配空间还连通所述第二连接通道和所述第二介质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电磁致动器的轴向,所述推杆将所述装配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连通所述第一连接通道和所述第二连接通道,所述第二空间连通所述第二连接通道和所述第二介质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磁组件还包括第一磁极,所述第一磁极装配于所述推杆的外周壁且位于所述装配空间内,所述第二电磁组件还包括第二磁极,所述第二磁极装配于所述套筒件的内周壁且与所述第一磁极相对,所述第一电磁组件的外周壁、所述第二磁极的内周壁、所述第二磁极的外周壁、所述套筒件的内周壁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第三连接通道,沿所述电磁致动器的轴向,所述推杆将所述装配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第三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将所述装配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第二电磁组件还包括第二磁极,所述第二磁极包括多个子磁极,多个所述子磁极沿所述第一电磁组件的周向围绕所述第一电磁组件设置,至少相邻两个所述子磁极间形成第四连接通道,所述第四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件形成有所述第二介质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磁组件包括推杆,所述推杆的部分结构装配于所述装配空间内,所述第二电磁组件包括套筒件,所述套筒件限定出所述装配空间,所述套筒件具有位于所述装配空间内的导向柱,所述导向柱与所述推杆导向配合,在所述第二电磁组件形成有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和所述第二介质通道时,所述导向柱形成所述第一介质通道,所述套筒件形成所述第二介质通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磁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形成有位于所述装配空间内的第五连接通道,所述第五连接通道构造为所述介质流道的部分,所述第五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和所述第二介质通道。
12.根据权利要求2-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构造为介质流入通道和介质流出通道中的一个,所述第二介质通道构造为所述介质流入通道和所述介质流出通道中的另一个。
13.根据权利要求12中所述的电磁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磁组件具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介质通道。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身和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固设于所述车身,所述车身具有通风口;
电磁致动器,所述电磁致动器为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致动器,所述第一电磁组件和所述第二电磁组件中的一个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第一电磁组件和所述第二电磁组件中的另一个与所述车辆的轮端总成连接,所述第一通气孔和所述第二通气孔中的一个与所述通风口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管,所述导管连通所述第一通气孔和所述通风口,或所述导管连通所述第二通气孔和所述通风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迎风罩,所述迎风罩设于所述车身以使气体流向所述通风口。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的轴线与气体流向间夹角为θ,θ≤90°。
CN202410273241.7A 2024-03-11 2024-03-11 电磁致动器及车辆 Active CN1178778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73241.7A CN117877834B (zh) 2024-03-11 2024-03-11 电磁致动器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73241.7A CN117877834B (zh) 2024-03-11 2024-03-11 电磁致动器及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77834A CN117877834A (zh) 2024-04-12
CN117877834B true CN117877834B (zh) 2024-06-18

Family

ID=905794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73241.7A Active CN117877834B (zh) 2024-03-11 2024-03-11 电磁致动器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77834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53003A (ja) * 2002-03-28 2004-02-19 Tokico Ltd 電磁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05665A (ja) * 2006-06-26 2008-01-10 Hitachi Ltd 円筒リニアモー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車両
JP5329910B2 (ja) * 2008-10-21 2013-10-30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3233211U (ja) * 2018-02-09 2021-07-29 コンプ−アクト・エスエイKomp−Act Sa リニアモータ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53003A (ja) * 2002-03-28 2004-02-19 Tokico Ltd 電磁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77834A (zh) 2024-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60238030A1 (en) Motor with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US10807655B2 (en) Front diffuser for a vehicle
US20090295050A1 (en) Electromagnetic Active Engine Mount Apparatus
CN110429763B (zh) 一种转子挡板、转子组件、电机和车辆
CN117877834B (zh) 电磁致动器及车辆
US10363788B2 (en) Vibration damper for a vehicle
CN108365703B (zh) 电机风冷叶轮、双风道电机以及电动车
JP2004053003A (ja) 電磁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114050683B (zh) 一种内置电刷减震结构的主动散热型电机
CN215205104U (zh) 一种车轮扰流板总成及汽车
JP7319453B2 (ja) 霧化器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キャリア
CN117869525B (zh) 减振器及车辆
CN220687445U (zh) 一种导风罩结构、发动机以及工程车辆
CN214255974U (zh) 一种电驱***冷却结构及电驱***
CN218669866U (zh) 一种冷却风扇
CN209344928U (zh) 车辆的轮毂组件以及车辆
CN215580672U (zh) 一种电动车用电机散热端盖
CN113726096B (zh) 牵引电机带冷却器的双风扇冷却结构
CN215285034U (zh) 汽车导流结构和汽车
CN221315710U (zh) 一种汽车空调壳体降噪结构
CN212114932U (zh) 磁钢内置式伺服电机
CN220286050U (zh) 用于无叶雾炮的动力总成和无叶雾炮
CN216240865U (zh) Pcv阀和车辆
CN215300345U (zh) 一种航空用自通风冷却电机电机后端盖结构
CN212012305U (zh) 转子挡板、转子结构、电机及电动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