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29801A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29801A
CN117729801A CN202311773665.1A CN202311773665A CN117729801A CN 117729801 A CN117729801 A CN 117729801A CN 202311773665 A CN202311773665 A CN 202311773665A CN 117729801 A CN117729801 A CN 1177298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area
display panel
light emitting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7366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欣宇
王欣欣
万想
彭锐
王宁宁
张大成
周丹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Hefei BOE Zhuoy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Hefei BOE Zhuoy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Hefei BOE Zhuoy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77366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2980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298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298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具有第一区、第二区和第三区,第一区和第二区围绕在第三区***,第一区、第二区和第三区互不交叠且相互拼接;第三区具有第一组相对侧边和第二组相对侧边,第一组相对侧边的长度小于第二组相对侧边的长度;第二区分设于第一组相对侧边的外侧,第一区分设于第二组相对侧边的外侧;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子板,多个子板分别分布于第一区、第二区和第三区;每个子板包括多个发光单元;第一区内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小于第二区内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第二区内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小于第三区内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以其自发光、功耗低、轻薄、可挠性、色彩绚丽、对比度高、响应速率快等优势,受到广泛的关注。
发明内容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中,具有第一区、第二区和第三区,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二区围绕在所述第三区***,所述第一区、所述第二区和所述第三区互不交叠且相互拼接;
所述第三区具有第一组相对侧边和第二组相对侧边,所述第一组相对侧边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组相对侧边的长度;所述第二区分设于所述第一组相对侧边的外侧,所述第一区分设于所述第二组相对侧边的外侧;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子板,所述多个子板分别分布于所述第一区、所述第二区和所述第三区;
每个所述子板包括多个发光单元;
所述第一区内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区内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所述第二区内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小于所述第三区内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包括基板和像素界定层,所述像素界定层位于所述基板一侧,
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发光元件;
所述像素界定层中开设有多个开口,每个所述发光元件对应位于一个所述开口中;
所述第一区内所述开口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区内所述开口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所述第二区内所述开口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三区内所述开口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单元还包括色阻,位于所述发光元件的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至少部分所述发光单元的所述色阻的颜色不同,
每个所述色阻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对应与一个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局部交叠;
所述第一区内所述色阻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区内所述色阻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所述第二区内所述色阻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三区内所述色阻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内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是所述第三区内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的94%~95%,
所述第二区内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是所述第三区内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的97%~98%。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元件包括反射阳极层、发光功能层和阴极层,所述反射阳极层、所述发光功能层和所述阴极层依次远离所述基板叠置;
所述第一区、所述第二区和所述第三区内所述反射阳极层的厚度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阳极层包括反射层和透明电极层,所述反射层和所述透明电极层依次远离所述基板叠置;
所述第一区、所述第二区和所述第三区内所述反射层的厚度相等;
所述第一区、所述第二区和所述第三区内所述透明电极层的厚度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阳极层包括反射层、透明垫高层和透明电极层,所述反射层、所述透明垫高层和所述透明电极层依次远离所述基板叠置;
所述第一区、所述第二区和所述第三区内所述反射层的厚度相等;
所述第一区内所述透明电极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区内所述透明电极层的厚度,所述第二区内所述透明电极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三区内所述透明电极层的厚度;
所述第一区内所述透明垫高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内所述透明垫高层的厚度,所述第二区内所述透明垫高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区内所述透明垫高层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与所述第二区内所述透明垫高层的厚度差的范围为30~50埃;
所述第一区与所述第三区内所述透明垫高层的厚度差的范围为70~90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阳极层的厚度范围为920~1100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明电极层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
所述透明垫高层的材料包括聚酰亚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内所述色阻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内所述色阻的厚度,所述第二区内所述色阻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区内所述色阻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内所述色阻的厚度比所述第三区内所述色阻的厚度高7%~9%;
所述第二区内所述色阻的厚度比所述第三区内所述色阻的厚度高3%~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所述第二区和所述第三区内的所述色阻都包括红色色阻、绿色色阻、蓝色色阻和无色色阻;
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二区内的所述无色色阻中填加有质量百分比范围为1%~3%的吸收绿光的色阻粒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二区内所述红色色阻的厚度大于所述绿色色阻的厚度,所述绿色色阻的厚度大于所述蓝色色阻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色阻的厚度范围为2~3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呈矩形,所述第一区、所述第二区和所述第三区均呈矩形;
分设于所述第一组相对侧边外侧的两个所述第二区面积相等,分设于所述第二组相对侧边外侧的两个所述第一区面积相等;
所述第一区的长边、所述第二区的宽边、所述第三区的长边和所述显示面板的长边平行,所述第一区的宽边、所述第二区的长边、所述第三区的宽边和所述显示面板的宽边平行;
每个所述第一区的长边与所述显示面板的长边等长,每个所述第一区的宽边长度为(所述显示面板的宽边长度-所述第三区的宽边长度)/2;
每个所述第二区的长边与所述第三区的宽边等长,每个所述第二区的宽边长度为(所述显示面板的长边长度-所述第三区的长边长度)/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的宽边长度是所述显示面板的宽边长度的20%~30%;
所述第二区的宽边长度是所述显示面板的长边长度的5%~1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的宽边长度是所述显示面板的宽边长度的25%;
所述第二区的宽边长度是所述显示面板的长边长度的12.5%。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中,包括上述显示面板中的子板。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公开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通过参考附图对详细示例实施例进行描述,以上和其它特征和优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在附图中:
图1a为相关技术中G8.5代大板不同区域的反射率实测数据图。
图1b为相关技术中G8.5代大板不同区域的透明电极层厚度实测数据图。
图1c为相关技术中G8.5代大板的区域划分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分区俯视示意图。
图3a为图2中A部分区域的俯视示意图。
图3b为图2中A部分区域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3c为图2中A部分区域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3c'为图2中A部分区域的再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3d为图2中A部分区域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3e为图2中A部分区域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3f为相关技术中图2中A部分区域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3g为图2中A部分区域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更充分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但是所示的实施例可以以不同形式来体现,且不应当被解释为限于本公开阐述的实施例。反之,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在于使本公开透彻和完整,并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公开的范围。
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而是包括基于制造工艺而形成的配置的修改。因此,附图中例示的区具有示意性属性,并且图中所示区的形状例示了区的具体形状,但并不是旨在限制性的。
相关技术中,参照图1a-图1c,图1a为相关技术中G8.5代大板不同区域的反射率实测数据图;图1b为相关技术中G8.5代大板不同区域的透明电极层厚度实测数据图;图1c为相关技术中G8.5代大板的区域划分示意图。G8.5代大板(宽×长为2200mm×2500mm)包括多个子显示面板,子显示面板包括OLED发光单元,OLED发光单元为反射阳极、发光功能层和阴极叠置的三明治结构,反射阳极为反射层和透明电极层的叠置结构,透明电极层采用氧化铟锡(ITO)材料。
参照图1a和图1c,位于大板周边区域的子显示面板的反射率较高,位于大板中间区域的子显示面板的反射率较低。图1a中的反射率数据均为反射率的百分比数据,如位于大板中间第三区S3的子显示面板的整体反射率比较均匀,如第三区S3内子显示面板的整体反射率为55.2%;第三区S3内子显示面板的整体反射率比位于大板周边第二区S2的子显示面板的整体反射率低1.3%,第三区S3内子显示面板的整体反射率比位于大板周边第一区S1的子显示面板的整体反射率低3.1%;造成大板不同区域内子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差异。
参照图1b和图1c,位于大板中间区域的子显示面板中透明电极层的厚度较大,位于大板周边区域的子显示面板中透明电极层的厚度较小。图1b中透明电极层的厚度数据的单位均为埃如位于第三区S3的子显示面板中透明电极层的整体厚度比较均匀,第三区S3内透明电极层的厚度在/>左右,第三区S3内透明电极层的厚度比第二区S2内透明电极层的厚度高/>左右,第三区S3内透明电极层的厚度比第一区S1内透明电极层的厚度高/> 左右;造成大板不同区域内子显示面板的色点差异。
受大板不同区域内子显示面板的整体反射率差异和透明电极层厚度差异的影响(反射率差异:第一区S1>第二区S2>第三区S3;透明电极层厚度差异:第一区S1<第二区S2<第三区S3),造成大板不同区域内子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和色点出现差异,以致位于大板周边区域(即第一区S1和第二区S2)的子显示面板显示效果发亮和发绿,且整个大板上子显示面板的效率稳定性受其所在大板上不同区域的反射率差异会有5%左右的波动。
相关技术中需要对大板不同区域内的子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差异和色点差异进行调整,以提高整个大板上不同区域内子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和颜色均一性。
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大板不同区域内子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差异和色点差异以及效率稳定性波动的问题,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参照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分区俯视示意图;图3a,为图2中A部分区域的俯视示意图;其中,具有第一区S1、第二区S2和第三区S3,第一区S1和第二区S2围绕在第三区S3***,第一区S1、第二区S2和第三区S3互不交叠且相互拼接;第三区S3具有第一组相对侧边和第二组相对侧边,第一组相对侧边的长度小于第二组相对侧边的长度;第二区S2分设于第一组相对侧边的外侧,第一区S1分设于第二组相对侧边的外侧;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子板,多个子板分别分布于第一区S1、第二区S2和第三区S3;每个子板包括多个发光单元1;第一区S1内发光单元1的发光面积小于第二区S2内发光单元1的发光面积,第二区S2内发光单元1的发光面积小于第三区S3内发光单元1的发光面积。
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第一区S1内发光单元1的发光面积小于第二区S2内发光单元1的发光面积,第二区S2内发光单元1的发光面积小于第三区S3内发光单元1的发光面积,能够减弱周边第一区S1和第二区S2与中间第三区S3内子板的显示亮度差异,使显示面板周边第一区S1和第二区S2与中间第三区S3内子板的显示亮度趋于一致,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同时提升了显示面板不同区域内子板的效率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b,为图2中A部分区域的一种截面示意图;其中,显示面板包括基板2和像素界定层3,像素界定层3位于基板2一侧,发光单元1包括发光元件10;像素界定层3中开设有多个开口30,每个发光元件10对应位于一个开口30中;第一区S1内开口30在基板2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第二区S2内开口30在基板2上的正投影面积,第二区S2内开口30在基板2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第三区S3内开口30在基板2上的正投影面积。
其中,参照图3b,发光元件10包括反射阳极层101、发光功能层102和阴极层103,反射阳极层101、发光功能层102和阴极层103依次远离基板2叠置。反射阳极层101、发光功能层102和阴极层103的彼此相接触区域为发光元件10的有效发光区。本实施例中,第一区S1、第二区S2和第三区S3内容置发光元件10的像素界定层3中开口30的大小不同,即第一区S1内开口30面积<第二区S2内开口30面积<第三区S3内开口30面积;相应地,第一区S1内反射阳极层101面积<第二区S2内反射阳极层101面积<第三区S3内反射阳极层101面积;也即第一区S1内发光元件10的有效发光区面积<第二区S2内发光元件10的有效发光区面积<第三区S3内发光元件10的有效发光区面积;从而使第一区S1内发光单元1的发光面积<第二区S2内发光单元1的发光面积<第三区S3内发光单元1的发光面积,进而使显示面板周边第一区S1和第二区S2与中间第三区S3内子板的显示亮度趋于一致,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区S1、第二区S2和第三区S3内反射阳极层101的厚度相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区S1内反射阳极层101的厚度<第二区S2内反射阳极层101的厚度<第三区S3内反射阳极层101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c,为图2中A部分区域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其中,发光单元1还包括色阻11,位于发光元件10的背离基板2的一侧,至少部分发光单元1的色阻11的颜色不同,每个色阻11在基板2上的正投影对应与一个发光元件10在基板2上的正投影至少局部交叠;第一区S1内色阻11在基板2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第二区S2内色阻11在基板2上的正投影面积,第二区S2内色阻11在基板2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第三区S3内色阻11在基板2上的正投影面积。
其中,色阻11面积的增大,使发光元件10发出的较大视角的光线都能经过色阻11后出射,从而使发光单元1的发光面积增大;通过使第一区S1内色阻11在基板2上的正投影面积<第二区S2内色阻11在基板2上的正投影面积<第三区S3内色阻11在基板2上的正投影面积,能使第一区S1内发光单元1的发光面积<第二区S2内发光单元1的发光面积<第三区S3内发光单元1的发光面积,从而使显示面板周边第一区S1和第二区S2与中间第三区S3内子板的显示亮度趋于一致,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c,第一区S1内开口30面积<第二区S2内开口30面积<第三区S3内开口30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c',为图2中A部分区域的再一种截面示意图;在图3c中第一区S1内色阻11在基板2上的正投影面积<第二区S2内色阻11在基板2上的正投影面积<第三区S3内色阻11在基板2上的正投影面积的基础上,第一区S1内开口30面积、第二区S2内开口30面积和第三区S3内开口30面积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区S1内发光单元1的发光面积是第三区S3内发光单元1的发光面积的94%~95%,第二区S2内发光单元1的发光面积是第三区S3内发光单元1的发光面积的97%~98%。如此设置,能使显示面板周边第一区S1和第二区S2内子板的显示亮度减弱,从而使显示面板周边第一区S1和第二区S2与中间第三区S3内子板的显示亮度趋于一致,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d和图3e,图3d为图2中A部分区域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图3e为图2中A部分区域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其中,第一区S1、第二区S2和第三区S3内反射阳极层101的厚度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d,反射阳极层101包括反射层1011和透明电极层1012,反射层1011和透明电极层1012依次远离基板2叠置;第一区S1、第二区S2和第三区S3内反射层1011的厚度相等;第一区S1、第二区S2和第三区S3内透明电极层1012的厚度相等。
相关技术中,透明电极层1012通过溅射工艺成膜,然后通过刻蚀工艺形成透明电极层1012的图形。透明电极层1012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即ITO)。溅射工艺会造成显示面板第一区S1、第二区S2和第三区S3内透明电极层1012的厚度差异,如一般为第一区S1内透明电极层1012的厚度<第二区S2内透明电极层1012的厚度<第三区S3内透明电极层1012的厚度。显示面板中不同区域内透明电极层1012的厚度差异会导致显示面板不同区域内子板的色点差异。
本实施例中,可以使用灰度掩模板(Half-tone Mask),湿法刻蚀去除第二区S2和第三区S3内透明电极层1012多余的厚度,从而保证显示面板不同区域内透明电极层1012的厚度一致;由于显示面板不同区域内反射层1011的厚度一致,所以能保证显示面板不同区域内反射阳极层101的厚度一致,从而能减少显示面板不同区域内的色点差异,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颜色均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f,为相关技术中图2中A部分区域的一种截面示意图;沿图3f中的虚线位置去除多余的透明电极层1012厚度,如第三区S3内透明电极层1012的去除厚度约为第二区S2内透明电极层1012的去除厚度约为/>第一区S1内透明电极层1012的厚度保持原厚度,从而实现了图3d中第一区S1、第二区S2和第三区S3内透明电极层1012的厚度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e,反射阳极层101包括反射层1011、透明垫高层1013和透明电极层1012,反射层1011、透明垫高层1013和透明电极层1012依次远离基板2叠置;第一区S1、第二区S2和第三区S3内反射层1011的厚度相等;第一区S1内透明电极层1012的厚度小于第二区S2内透明电极层1012的厚度,第二区S2内透明电极层1012的厚度小于第三区S3内透明电极层1012的厚度;第一区S1内透明垫高层1013的厚度大于第二区S2内透明垫高层1013的厚度,第二区S2内透明垫高层1013的厚度大于第三区S3内透明垫高层1013的厚度。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透明垫高层1013,能弥补第一区S1、第二区S2和第三区S3内透明电极层1012的厚度差异,由于显示面板不同区域内反射层1011的厚度一致,所以能保证显示面板不同区域内反射阳极层101的厚度一致,从而能减少显示面板不同区域内的色点差异,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颜色均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e,第一区S1与第二区S2内透明垫高层1013的厚度差的范围为30~50埃;第一区S1与第三区S3内透明垫高层1013的厚度差的范围为70~90埃。从而实现了第一区S1、第二区S2和第三区S3内反射阳极层101的厚度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d和图3e,反射阳极层101的厚度范围为920~1100埃。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明垫高层1013的材料包括聚酰亚胺(即PI)。反射层1011的材料包括铜、铝、银、金等的金属或者金属合金,反射层1011能对发光元件10照射到其上的光线进行反射,从而实现顶发射型发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g,为图2中A部分区域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其中,第一区S1内色阻11的厚度大于第二区S2内色阻11的厚度,第二区S2内色阻11的厚度大于第三区S3内色阻11的厚度。如此设置,能改善显示面板周边第一区S1和第二区S2内子板发绿和发亮的现象,提高显示面板不同区域内子板的颜色均一性和亮度均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g,第一区S1内色阻11的厚度比第三区S3内色阻11的厚度高7%~9%;第二区S2内色阻11的厚度比第三区S3内色阻11的厚度高3%~5%。如此设置,能使第一区S1和第二区S2内子板的显示亮度减弱,从而使第一区S1、第二区S2和第三区S3内子板的显示亮度趋于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g,第一区S1、第二区S2和第三区S3内的色阻11都包括红色色阻、绿色色阻、蓝色色阻和无色色阻;第一区S1和第二区S2内的无色色阻中填加有质量百分比范围为1%~3%的吸收绿光的色阻粒子。吸收绿光的色阻粒子能对第一区S1和第二区S2内绿光进行吸收,从而改善第一区S1和第二区S2内子板显示发绿的现象,提高显示面板不同区域内子板的颜色均一性。
其中,第一区S1、第二区S2和第三区S3内都包括红色发光元件、绿色发光元件、蓝色发光元件和白色发光元件,不同颜色的发光元件分别发出相应颜色的光。红色色阻对应与红色发光元件在基板2上的正投影交叠,绿色色阻对应与绿色发光元件在基板2上的正投影交叠,蓝色色阻对应与蓝色发光元件在基板2上的正投影交叠,无色色阻对应与白色发光元件在基板2上的正投影交叠。无色色阻可以采用能透光的有机树脂材料,如平坦层的材料。本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区S1和第二区S2内的无色色阻中加入质量百分比为2%的吸收绿光的色阻粒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区S1和第二区S2内红色色阻的厚度大于绿色色阻的厚度,绿色色阻的厚度大于蓝色色阻的厚度。如此设置,能改善显示面板周边第一区S1和第二区S2内子板显示发绿和发亮的现象,提高显示面板不同区域内子板的颜色均一性和亮度均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色阻11的厚度范围为2~3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d、图3e和图3g,第一区S1内开口30面积、第二区S2内开口30面积和第三区S3内开口30面积相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区S1内开口30面积<第二区S2内开口30面积<第三区S3内开口30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层4,参照图3b、图3d、图3e和图3f,封装层4位于发光元件10的背离基板2的一侧;参照图3c和图3g,封装层4位于色阻11与发光元件10之间;封装层4用于对发光元件10进行封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显示面板呈矩形,第一区S1、第二区S2和第三区S3均呈矩形;分设于第一组相对侧边外侧的两个第二区S2面积相等,分设于第二组相对侧边外侧的两个第一区S1面积相等;第一区S1的长边、第二区S2的宽边、第三区S3的长边和显示面板的长边平行,第一区S1的宽边、第二区S2的长边、第三区S3的宽边和显示面板的宽边平行;每个第一区S1的长边与显示面板的长边等长,每个第一区S1的宽边长度为(显示面板的宽边长度-第三区S3的宽边长度)/2;每个第二区S2的长边与第三区S3的宽边等长,每个第二区S2的宽边长度为(显示面板的长边长度-第三区S3的长边长度)/2。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第一区S1的宽边长度是显示面板的宽边长度的20%~30%;第二区S2的宽边长度是显示面板的长边长度的5%~15%。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第一区S1的宽边长度是显示面板的宽边长度的25%;第二区S2的宽边长度是显示面板的长边长度的12.5%。例如:显示面板的宽边长度为2200mm,显示面板的长边长度为2500mm;第一区S1的宽边长度为550mm,第二区S2的宽边长度为312.5mm。
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使第一区S1内发光单元1的发光面积小于第二区S2内发光单元1的发光面积,第二区S2内发光单元1的发光面积小于第三区S3内发光单元1的发光面积,能够减弱周边第一区S1和第二区S2与中间第三区S3内子板的显示亮度差异,使显示面板周边第一区S1和第二区S2与中间第三区S3内子板的显示亮度趋于一致,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同时提升了显示面板不同区域内子板的效率稳定性。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中的子板。
通过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中的子板,提升了该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OLED面板、OLED电视、OLED广告牌、显示器、手机、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公开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Claims (19)

1.一种显示面板,其中,具有第一区、第二区和第三区,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二区围绕在所述第三区***,所述第一区、所述第二区和所述第三区互不交叠且相互拼接;
所述第三区具有第一组相对侧边和第二组相对侧边,所述第一组相对侧边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组相对侧边的长度;所述第二区分设于所述第一组相对侧边的外侧,所述第一区分设于所述第二组相对侧边的外侧;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子板,所述多个子板分别分布于所述第一区、所述第二区和所述第三区;
每个所述子板包括多个发光单元;
所述第一区内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区内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所述第二区内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小于所述第三区内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包括基板和像素界定层,所述像素界定层位于所述基板一侧,
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发光元件;
所述像素界定层中开设有多个开口,每个所述发光元件对应位于一个所述开口中;
所述第一区内所述开口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区内所述开口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所述第二区内所述开口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三区内所述开口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发光单元还包括色阻,位于所述发光元件的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至少部分所述发光单元的所述色阻的颜色不同,
每个所述色阻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对应与一个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局部交叠;
所述第一区内所述色阻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区内所述色阻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所述第二区内所述色阻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三区内所述色阻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区内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是所述第三区内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的94%~95%,
所述第二区内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是所述第三区内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的97%~98%。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发光元件包括反射阳极层、发光功能层和阴极层,所述反射阳极层、所述发光功能层和所述阴极层依次远离所述基板叠置;
所述第一区、所述第二区和所述第三区内所述反射阳极层的厚度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反射阳极层包括反射层和透明电极层,所述反射层和所述透明电极层依次远离所述基板叠置;
所述第一区、所述第二区和所述第三区内所述反射层的厚度相等;
所述第一区、所述第二区和所述第三区内所述透明电极层的厚度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反射阳极层包括反射层、透明垫高层和透明电极层,所述反射层、所述透明垫高层和所述透明电极层依次远离所述基板叠置;
所述第一区、所述第二区和所述第三区内所述反射层的厚度相等;
所述第一区内所述透明电极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区内所述透明电极层的厚度,所述第二区内所述透明电极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三区内所述透明电极层的厚度;
所述第一区内所述透明垫高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内所述透明垫高层的厚度,所述第二区内所述透明垫高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区内所述透明垫高层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区与所述第二区内所述透明垫高层的厚度差的范围为30~50埃;
所述第一区与所述第三区内所述透明垫高层的厚度差的范围为70~90埃。
9.根据权利要求5-8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反射阳极层的厚度范围为920~1100埃。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透明电极层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
所述透明垫高层的材料包括聚酰亚胺。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区内所述色阻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内所述色阻的厚度,所述第二区内所述色阻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区内所述色阻的厚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区内所述色阻的厚度比所述第三区内所述色阻的厚度高7%~9%;
所述第二区内所述色阻的厚度比所述第三区内所述色阻的厚度高3%~5%。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区、所述第二区和所述第三区内的所述色阻都包括红色色阻、绿色色阻、蓝色色阻和无色色阻;
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二区内的所述无色色阻中填加有质量百分比范围为1%~3%的吸收绿光的色阻粒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二区内所述红色色阻的厚度大于所述绿色色阻的厚度,所述绿色色阻的厚度大于所述蓝色色阻的厚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色阻的厚度范围为2~3μm。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呈矩形,所述第一区、所述第二区和所述第三区均呈矩形;
分设于所述第一组相对侧边外侧的两个所述第二区面积相等,分设于所述第二组相对侧边外侧的两个所述第一区面积相等;
所述第一区的长边、所述第二区的宽边、所述第三区的长边和所述显示面板的长边平行,所述第一区的宽边、所述第二区的长边、所述第三区的宽边和所述显示面板的宽边平行;
每个所述第一区的长边与所述显示面板的长边等长,每个所述第一区的宽边长度为(所述显示面板的宽边长度-所述第三区的宽边长度)/2;
每个所述第二区的长边与所述第三区的宽边等长,每个所述第二区的宽边长度为(所述显示面板的长边长度-所述第三区的长边长度)/2。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区的宽边长度是所述显示面板的宽边长度的20%~30%;
所述第二区的宽边长度是所述显示面板的长边长度的5%~15%。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区的宽边长度是所述显示面板的宽边长度的25%;
所述第二区的宽边长度是所述显示面板的长边长度的12.5%。
19.一种显示装置,其中,包括权利要求1-18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中的子板。
CN202311773665.1A 2023-12-21 2023-12-21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72980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73665.1A CN117729801A (zh) 2023-12-21 2023-12-21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73665.1A CN117729801A (zh) 2023-12-21 2023-12-21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29801A true CN117729801A (zh) 2024-03-19

Family

ID=90206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73665.1A Pending CN117729801A (zh) 2023-12-21 2023-12-21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2980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19453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US9357612B2 (en) Display device
US5302468A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apparatus
US10522602B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429200B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12786813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02014343A (ja) 液晶表示装置、発光素子、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7507853B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JP2004363040A (ja) 補助電極を用いた面状発光装置
CN107768411B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JP2004014128A (ja) 面状発光装置
CN114551550A (zh) 发光基板、发光装置及车辆
CN110729340B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245899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0094534B2 (en) Surface-emitting unit having dimming regions
US20160312964A1 (en) Surface Emitting Unit
CN117729801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5084203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100773936B1 (ko) 오엘이디 디스플레이 패널
CN113193150A (zh) 顶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050076464A (ko) 유기 이엘 디스플레이 패널
JP5332826B2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0228288A (ja) 発光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10323262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8570777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