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42653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42653A
CN117242653A CN202280032293.4A CN202280032293A CN117242653A CN 117242653 A CN117242653 A CN 117242653A CN 202280032293 A CN202280032293 A CN 202280032293A CN 117242653 A CN117242653 A CN 1172426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holding portion
connector
pressing
ho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3229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知宏
山田祐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2426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426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01R13/5804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comprising a separate cable clamping 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公开一种连接器,通过抑制连接器自身的大型化并且提高电线的保持力,从而能抑制或者阻止施加于电线的外力向端子侧传递。连接器(10)具备:连接器壳体(16),具有电线引出口(14);端子(18),收纳于连接器壳体(16);电线(12),与端子(18)连接,从电线引出口(14)向连接器壳体(16)的外部引出;合成树脂制的电线保持部(22),外插到电线(12)中的突出部位(20)以保持突出部位(20),突出部位(20)与电线引出口(14)邻接并从电线引出口(14)向外部突出;金属制的屏蔽壳(24),固定于连接器壳体(16),覆盖连接器壳体(16);以及金属制的电线按压部(26),在作为与电线(12)的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第1方向上,在电线按压部(26)与屏蔽壳(24)之间夹持电线保持部(22)并且电线按压部(26)螺栓紧固于屏蔽壳(24)。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为了将车载机器间电连接而使用连接器。这样的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收纳于连接器壳体的端子、以及与端子连接的电线,电线从连接器壳体的电线引出口引出到外部。因为车载时的振动等的外力施加于引出到外部的电线,所以当施加于电线的外力向端子侧传递时,会在端子和对方侧端子的触点施加压力,有可能产生触点磨损等问题。因此,在连接器中,需要抑制施加于电线的外力向端子侧传递。因此,专利文献1公开的连接器具备以保持电线的状态组装于连接器壳体的树脂制后保持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543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在连接器壳体设置有弹性突出片,在弹性突出片的末端设置有锁爪状的卡止部,通过卡止部一边弹性变形一边跨越设置于后保持体的被卡止部并在弹性恢复时与被卡止部卡合,从而组装后保持体。故此,在卡止部与被卡止部之间产生微小间隙是不可避免的,由于该间隙导致的晃动,有可能传递到电线的外力向端子侧传递。
进一步地,伴随近年的车载机器的大电流化,电线的大径化正在进展,为了确保用于防止那样的大型电线摇动的充足的保持力,不得不使树脂制后保持体大型化,也存在连接器的大型化不可避免的问题。而且,因为后保持体为树脂制,所以也有可能在高温环境下后保持体由于蠕变而变形,在后保持体与电线之间产生间隙而发生晃动。
因此,公开如下连接器:通过抑制连接器自身的大型化并且提高电线的保持力,从而能抑制或者阻止施加于电线的外力向端子侧传递。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连接器具备:连接器壳体,具有电线引出口;端子,收纳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电线,与所述端子连接,从所述电线引出口向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外部引出;合成树脂制的电线保持部,外插到所述电线中的突出部位以保持所述突出部位,所述突出部位与所述电线引出口邻接并从所述电线引出口向外部突出;金属制的屏蔽壳,固定于所述连接器壳体,覆盖所述连接器壳体;以及金属制的电线按压部,在作为与所述电线的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第1方向上,在所述电线按压部与所述屏蔽壳之间夹持所述电线保持部并且所述电线按压部螺栓紧固于所述屏蔽壳。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连接器,通过抑制连接器自身的大型化并且提高电线的保持力,从而能抑制或者阻止施加于电线的外力向端子侧传递。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构成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连接器主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纵剖视图,是图5中的IV-IV剖视图。
图5是图4中的V-V剖视图。
图6是示出构成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第1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构成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第2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构成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屏蔽壳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连接器
(1)具备:连接器壳体,具有电线引出口;端子,收纳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电线,与所述端子连接,从所述电线引出口向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外部引出;合成树脂制的电线保持部,外插到所述电线中的突出部位以保持所述突出部位,所述突出部位与所述电线引出口邻接并从所述电线引出口向外部突出;金属制的屏蔽壳,固定于所述连接器壳体,覆盖所述连接器壳体;以及金属制的电线按压部,在作为与所述电线的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第1方向上,在所述电线按压部与所述屏蔽壳之间夹持所述电线保持部并且所述电线按压部螺栓紧固于所述屏蔽壳。
根据该结构,在从连接器壳体的电线引出口向外部突出的电线的突出部位外插合成树脂制的电线保持部,电线首先保持于电线保持部。进一步地,连接器具有金属制的屏蔽壳和金属制的电线按压部,屏蔽壳固定于连接器壳体并覆盖连接器壳体,电线按压部在与电线的轴方向交叉的第1方向上螺栓紧固于屏蔽壳。并且,电线保持部在与电线的轴方向交叉的第1方向上被夹持在屏蔽壳与电线按压部之间。由此,即使在反复的振动或高温下,也难以在屏蔽壳与电线按压部之间产生间隙,能经由电线保持部持续按压电线。特别是,因为用螺栓的轴力将电线按压部朝向屏蔽壳按压,所以能在它们之间确保用于保持电线保持部的充足的保持力。故此,即使是电线大径化的情况,也能抑制连接器的大型化的必要性,并且能实现电线的固定的保持。进一步地,从连接器壳体的电线引出口向外部引出的电线经由合成树脂制的电线保持部夹持在屏蔽壳与电线按压部之间,所以可抑制金属制的屏蔽壳或电线按压部与电线直接接触,能减少或者避免电线的损伤等的发生。
(2)优选的是,所述电线保持部具有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所述第1保持部和所述第2保持部通过从所述电线的轴垂直方向两侧夹入保持所述电线并相互组装,从而构成所述电线保持部,在所述第1保持部的向所述第2保持部的接触面开口有第1凹部,在所述第1凹部收纳所述电线并与所述电线的外周面接触,在所述第2保持部的向所述第1保持部的接触面开口有第2凹部,在所述第2凹部收纳所述电线并与所述电线的所述外周面接触,在所述第1保持部和所述第2保持部组装时,所述第1凹部和所述第2凹部连接而构成电线贯穿孔,所述电线保持部的外周面形状是矩形。
电线保持部被分割成从电线的轴垂直方向两侧组装的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只是将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以将电线夹在中间的方式组装,第1保持部的第1凹部和第2保持部的第2凹部连接而形成电线插通孔。故此,能将电线保持部容易地安装于从连接器壳体向外部引出的电线。进一步地,因为电线保持部的外周面形状是矩形,所以能在金属制的屏蔽壳和电线按压部中笔直地形成与电线保持部接触的接触面。其结果是,通过金属制的屏蔽壳和电线按压部的形状简化,能提供抑制连接器的制造成本并且提高电线保持力的连接器。
(3)优选的是,所述屏蔽壳具有所述电线保持部的外周面接触的收纳部,所述电线按压部具有在所述第1方向上将所述电线保持部的所述外周面朝向所述收纳部按压的按压面、和从外方覆盖所述电线保持部的支承部,所述支承部具有所述电线插通的电线插通孔。因为在屏蔽壳设置有电线保持部的外周面接触的收纳部,在电线按压部设置有在第1方向上将电线保持部的外周面朝向收纳部按压的按压面,所以能将电线按压部稳定地夹持保持在屏蔽壳的收纳部与电线按压部的按压面之间。进一步地,因为电线按压部也具有将电线保持部从外方覆盖的支承部,所以也能有利地阻止电线按压部向从连接器脱离的方向移位。而且,通过在支承部设置有电线插通孔,所以电线向连接器外部的引出也能够容易进行。
(4)优选的是,所述电线按压部的所述按压面和所述屏蔽壳的所述收纳部中与所述按压面在所述第1方向上对置的对置面形成为平坦面,与所述按压面及与所述按压面对置的所述对置面接触的所述电线保持部的所述外周面是与所述按压面及所述对置面平行地延伸的平面。按压面和在与第1方向与按压面对置的收纳部的对置面均是平坦面,介于它们之间的电线保持部中的、与按压面及与其对置的收纳部的面接触的外周面也由与那些面平行地延伸的平面构成。故此,由各面稳定地接受螺栓的轴力,能进一步稳定地保持电线按压部将电线保持部向屏蔽壳按压的按压状态。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连接器的具体例。此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形。
<实施方式1>
以下,使用图1至图8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0进行说明。连接器10在车载机器间电连接,针对在图1中的左下方向延伸的电线12电连接车载机器,并且从图1中的上方电连接未图示的对方侧车载机器的端子。此外,连接器10能以任意的朝向配置,以下,以图1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为基准说明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另外,关于多个相同构件,有时仅对一部分构件标注附图标记,对其他构件省略附图标记。
<连接器10>
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0具有连接器壳体16和收纳于连接器壳体16的端子18,连接器壳体16具有电线引出口14。并且,电线12与端子18连接,从电线引出口14向连接器壳体16的外部引出。另外,连接器10具备:合成树脂制的电线保持部22,保持电线12中的从连接器壳体16突出的突出部位20;金属制的屏蔽壳24,固定于连接器壳体16,覆盖连接器壳体16;以及金属制的电线按压部26,在电线按压部26与屏蔽壳24之间夹持电线保持部22。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具有一对端子18、18和一对电线12、12,各电线12与各端子18连接。
<电线12>
电线12也如图4所示是包覆电线。即,电线12通过芯线28的周围被合成树脂制的绝缘包覆部30覆盖而构成。电线12的后端部被剥离绝缘包覆部30而露出芯线28。在该露出的芯线28通过熔敷等固装端子18,从而电线12与端子18电连接。
<端子18>
端子18为金属制,具有形成为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平板形状的部分。在端子18的后端部具有板宽尺寸(上下方向尺寸)增大的部分,在该板宽尺寸增大的部分固装有在电线12的后端部露出的芯线28。另外,形成为大致筒状的触点部32从形成为平板形状的部分的前端部朝向上方突出。通过在该触点部32组装对方侧车载机器的突片状的端子,且触点部32和端子相互接触,从而连接器10的端子18和对方侧车载机器的端子电连接。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在电线12的后端部固装端子18而构成线束组件34,一对线束组件34、34在左右方向排列地配置。
<连接器壳体16>
连接器壳体16通过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壳体16也如图3所示,通过多个构件构成,具备在上下开口的大致筒状的壳体主体36、将壳体主体36的上方开口部覆盖的壳体盖部38、以及将壳体主体36的下方开口部覆盖的壳体底部40。
壳体主体36为大致矩形筒形状,具备前壁42、后壁44以及左右两侧的侧壁46、46。这些各壁42、44、46、46在上下方向扩展。并且,在前壁42形成有在厚度方向(前后方向)贯穿的圆形的电线引出口14。在实施方式1中,设置有一对电线12、12,所以在前壁42中,在左右方向排列地形成有一对电线引出口14、14。另外,在前壁42设置有向前方突出的收纳筒部48,通过该收纳筒部48从外侧覆盖一对电线引出口14、14。收纳筒部48具有在左右方向长的外形,是角被倒圆的大致矩形或者大致长圆形。
在该收纳筒部48收纳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防水橡胶50。防水橡胶50为与收纳筒部48大致对应的形状,在前壁42中的与电线引出口14、14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在厚度方向贯穿的插通孔52、52。防水橡胶50以比收纳筒部48稍大的大小形成,在连接器10组装时,防水橡胶50相对于收纳筒部48以大致压缩状态组装。由此,可防止水通过电线引出口14向连接器壳体16内部浸入。
在后壁44设置有螺栓孔54,在屏蔽壳24固定于连接器壳体16时,后述的螺栓164螺合于螺栓孔54。在实施方式1中,也如图3、4所示,在后壁44中设置有两个螺栓孔54、54,螺栓孔54、54分别在后方和右方开口。另外,在各侧壁46的内表面设置有卡合突出部56,在壳体盖部38组装时,后述的壳体盖部38的卡合框体68与卡合突出部56卡合。进一步地,在各侧壁46的外表面设置有卡合突出部58,在壳体底部40组装时,后述的壳体底部40的卡合框体84与卡合突出部58卡合。
壳体盖部38具备在垂直方向(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扩展的盖板部60,盖板部60以能够将壳体主体36的上方开口部覆盖的大小形成。在实施方式1中,在将壳体盖部38组装于壳体主体36时,盖板部60进入壳体主体36的内部。在盖板部60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下方向)贯穿的未图示的贯穿孔,在该贯穿孔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大致筒状的筒状部62。总之,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部62的内孔和设置于盖板部60的贯穿孔相互连通,形成将筒状部62及盖板部60在上下方向贯穿的连通孔64。在连通孔64的内表面设置有未图示的卡合突出部,能卡合后述的筒状壳体72的卡合框体78。
在盖板部60中的左右方向中央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分隔壁部66,具有预定的前后方向尺寸。由此,在壳体盖部38组装于壳体主体36时,壳体主体36的内部被分隔壁部66在左右方向分隔。并且,因为在壳体主体36中,在分隔壁部66的左右两侧配置各端子18,所以利用分隔壁部66可防止各端子18的相互接触。另外,在盖板部60中的左右方向两侧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卡合框体68。
在壳体盖部38的筒状部62组装筒状壳体72,筒状壳体72具有大致筒状的周壁70。筒状壳体72在周壁70的内周侧具备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筒状的保持筒部74,在连接器10组装时,端子18的触点部32***保持于保持筒部74。在实施方式1中,设置有一对端子18、18,所以一对保持筒部74、74在左右方向排列地设置于筒状壳体72。因为对方侧车载机器的端子相对于保持于该保持筒部74的触点部32从上方组装,所以保持筒部74的上方开口部是组装对方侧端子的端子组装口76。另外,筒状壳体72具备向下方突出的卡合框体78。
壳体底部40具备在垂直方向扩展的底板部80,底板部80以能够将壳体主体36的下方开口部覆盖的大小形成。在底板部80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部82。由此,在将壳体底部40组装于壳体主体36时,***部82进入壳体主体36的内部,并且底板部80的外周缘部与壳体主体36的周壁(各壁42、44、46、46)的下端重叠。另外,在底板部80中的左右方向两侧缘部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卡合框体84。
<电线保持部22>
实施方式1的电线保持部22保持在左右方向邻接的电线12、12。电线保持部22在电线12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具有预定的尺寸,电线保持部22的外周面形状(图5所示的横截面的外形)为在左右方向长的矩形。特别是,在实施方式1中,电线保持部22的外周面形状为角被倒圆的大致矩形或者大致长圆形。故此,在实施方式1中,在电线保持部22的外周面中的上下方向两侧具有在垂直方向扩展的平面86、86,并且在左右方向两侧具有在上下方向扩展的平面88、88。在垂直方向扩展的平面86具有预定的左右方向尺寸,并且在上下方向扩展的平面88具有预定的上下方向尺寸。此外,平面86的左右方向尺寸或平面88的上下方向尺寸也可以大致为0,电线保持部的外周面形状也可以例如为椭圆形。并且,在电线保持部22的外周面中,将上侧或者下侧的平面86和左侧或者右侧的平面88连接的部分均是弯曲面89。
电线保持部22在左右方向两侧具有将各个电线12、12包围的筒状部分90、90。并且,这些在左右方向邻接的筒状部分90、90由左右方向中央部分的连结部分92相互连结。即,筒状部分90、90的内孔是电线12、12以贯穿状态配置的电线贯穿孔94、94,在前后方向上贯穿电线保持部22。在实施方式1中,两筒状部分90、90均为圆筒形状。
<第1保持部96及第2保持部98>
也如图2所示,实施方式1的电线保持部22通过多个构件构成,具有位于上方的第1保持部96和位于下方的第2保持部98。第1保持部96和第2保持部98从电线12的轴垂直方向两侧(上下方向两侧)夹入保持电线12并相互组装。
即,也如图6、7所示,在第1保持部96及第2保持部98中的左右方向两侧设置有半分割筒状部100、100,半分割筒状部100、100通过在上下方向重叠而构成筒状部分90。另外,在第1保持部96及第2保持部98中的左右方向中央设置有上侧连结部102和下侧连结部104,上侧连结部102和下侧连结部104通过在上下方向重叠而构成连结部分92。并且,在第1保持部96中,左右方向两侧的半分割筒状部100、100由上侧连结部102连结,并且在第2保持部98中,左右方向两侧的半分割筒状部100、100由下侧连结部104连结。
因此,在第1保持部96及第2保持部98的外周面中,半分割筒状部100的周向端部彼此在上下方向重叠,从而构成电线保持部22中的左右方向两侧的平面88、88。另外,上侧连结部102及下侧连结部104的外周面是电线保持部22中的上下方向两侧的平面86、86。
在第1保持部96中的成为向第2保持部98接触的接触面的下表面开口有第1凹部106,在第1凹部106收纳电线12并与电线12的外周面接触。另外,在第2保持部98中的成为向第1保持部96接触的接触面的上表面开口有第2凹部108,在第2凹部108收纳电线12并与电线12的外周面接触。总之,在第1保持部96及第2保持部98中,半分割筒状部100的内孔分别是第1凹部106及第2凹部108。在实施方式1中,在第1保持部96及第2保持部98的左右方向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对第1凹部106、106及第2凹部108、108。并且,在第1保持部96和第2保持部98组装时,这些第1凹部106和第2凹部108连接,构成电线贯穿孔94。
在第1保持部96和第2保持部98的重叠面设置有在第1保持部96和第2保持部98组装时相互嵌合的嵌合突出部110和嵌合孔112。在实施方式1中,在第1保持部96中设置有向第2保持部98侧开口的嵌合孔112,并且在第2保持部98中设置有向第1保持部96侧突出的嵌合突出部110。此外,嵌合突出部110既可以以大致压入状态***到嵌合孔112,也可以具有微小间隙地***。
在第1凹部106及第2凹部108的内周面设置有朝向内周侧突出的压接肋114。在实施方式1中,在第1凹部106及第2凹部108中,多个压接肋114在电线12的轴方向(前后方向)相互隔开地设置,各压接肋114遍及第1凹部106及第2凹部108的周向的大致全长而设置。第1凹部106中的压接肋114和第2凹部108中的压接肋114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于大致相同的位置。由此,在第1保持部96和第2保持部98组装时,在电线贯穿孔94的内周面中形成大致环状的压接肋。通过设置这样的压接肋114,从而在连接器10组装时,通过压接肋114啮入各电线12的绝缘包覆部30,从而能提高电线保持部22对各电线12的保持力。
<屏蔽壳24>
也如图8所示,屏蔽壳24在整体上为在上方开口的大致箱形状,具备大致矩形的底壁部116、从底壁部116的外周缘部向上方突出的前侧的前壁部118、后侧的后壁部120以及左右两侧的一对侧壁部122、122。前壁部118具有预定的前后方向尺寸,厚度尺寸比后壁部120、侧壁部122大。并且,在前壁部118以在上方开口并且在前后方向贯穿的方式设置有收纳部124,在收纳部124收纳电线保持部22。即,如后所述,在屏蔽壳24中被各壁部116、118、120、122、122包围的区域即连接器壳体用凹部125收纳连接器壳体16,并且在收纳部124收纳设置于连接器壳体16的前方的电线保持部22。
通过设置收纳部124,前壁部118在前后方向观看时形成为大致U字状。即,前壁部118具备底部126和从底部126的左右方向两侧向上方大致笔直地突出的一对侧部128、128。收纳部124的内周面局部地与电线保持部22的外周面接触。即,收纳部124的内周面中的左右方向中央、总之底部126的上表面是与电线保持部22的外周面中的下侧的平面86大致对应的平坦面130。该平坦面130是在后述的屏蔽壳24和电线按压部26组装时与电线按压部26的按压面150在上下方向(后述的第1方向)对置的对置面。并且,平坦面130和电线保持部22的外周面中的下侧的平面86相互平行地延伸,在电线保持部22收纳于收纳部124时,平坦面130和下侧的平面86变为相互接触。
另外,收纳部124的内周面中的、平坦面130的左右方向两侧、总之从底部126向侧部128、128过渡的部分是与电线保持部22中的半分割筒状部100、100的外周面(弯曲面89)大致对应的弯曲面132、132。由此,在电线保持部22收纳于收纳部124时,弯曲面132、132和电线保持部22中的下侧的弯曲面89、89变为相互接触。并且,收纳部124的内周面中的比弯曲面132、132靠上方的部分通过侧部128、128的左右方向内表面构成,是在上下方向扩展的竖直面134、134。由此,在电线保持部22收纳于收纳部124时,竖直面134、134和在电线保持部22的左右两侧在上下方向扩展的平面88、88变为相互接触。
此外,在前壁部118的内表面中比收纳部124靠前方设置有从底部126向上方突出的防脱壁部136。通过该防脱壁部136,可抑制收纳于收纳部124的电线保持部22脱落。在防脱壁部136的上端面形成有与各电线12的外周面对应的凹部137。
另外,在前壁部118中的左右两侧的侧部128、128的上端面形成有后述的螺栓162、162螺合的螺栓孔138、138。在后壁部120中的与连接器壳体16的后方的螺栓孔54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在厚度方向(前后方向)贯穿的螺栓孔140。在右侧的侧壁部122中的与连接器壳体16的右方的螺栓孔54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在厚度方向(左右方向)贯穿的螺栓孔142。进一步地,在后壁部120的上方部分设置有外部连接部146,外部连接部146具有螺栓插通孔144。即,通过使在外部电线等的终端设置的端子部与外部连接部146重叠,并在螺栓插通孔144插通紧固未图示的螺栓,从而屏蔽壳24和外部电线等电连接。
<电线按压部26>
电线按压部26是在第1方向上在与屏蔽壳24之间夹持电线保持部22并且螺栓紧固于屏蔽壳24的构件,第1方向是与电线12的轴方向(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在实施方式1中,以电线按压部26相对于收纳于屏蔽壳24的收纳部124的电线保持部22从上方重叠的状态,将电线按压部26螺栓紧固于屏蔽壳24。即,在实施方式1中,在与屏蔽壳24之间夹持电线保持部22并且螺栓紧固于屏蔽壳24的方向即第1方向是上下方向。
并且,也如图2所示,电线按压部26具有从上方覆盖按压电线保持部22的按压壁部148。按压壁部148的下表面是将电线保持部22在第1方向(上下方向)朝向下方的收纳部124按压的按压面150。按压面150是与电线保持部22中的上侧的平面86大致对应的平坦面。即,按压面150和电线保持部22的外周面中的上侧的平面86相互平行地延伸,在电线按压部26固定于屏蔽壳24时,按压面150和上侧的平面86变为相互接触。按压壁部148在俯视时为大致矩形,在按压壁部148的左右方向两侧形成有在上下方向贯穿的螺栓插通孔152、152。
在按压壁部148的前端部设置有支承部154,支承部154在电线按压部26固定于屏蔽壳24时将前壁部118从前方覆盖。即,在电线按压部26固定于屏蔽壳24时,利用支承部154从外方(前方)覆盖电线保持部22。在该支承部154设置有向前方突出的筒状部156,筒状部156的内孔贯穿支承部154并在前后方向两侧开口。通过该筒状部156的内孔构成在连接器10组装时电线12插通的电线插通孔158。
<连接器10的组装方法>
以下,说明连接器10的组装方法的具体的一例。此外,连接器10的组装方法并不限定于以下记载的方式。
首先,准备各电线12和各端子18。在将各电线12的绝缘包覆部30剥离而使芯线28露出后,将端子18固装于露出的芯线28。由此,形成各线束组件34。
然后,通过在将各线束组件34安装于壳体主体36的成形用腔内的状态下使树脂线材料填充到成形用腔内,将壳体主体36成形,从而得到各线束组件34被固定的壳体主体36。由此,在壳体主体36内收纳各线束组件34的端子18,并且使各电线12从壳体主体36的电线引出口14向外部突出。此外,也可以通过将壳体主体36预先成形,并将各电线12插通于壳体主体36的电线引出口14,从而以在壳体主体36内收纳有端子18的状态将壳体主体36和各电线12固定。在该状态下,各端子18中的触点部32从壳体主体36向上方突出。接着,针对该壳体主体36组装预先准备的壳体盖部38及壳体底部40。即,使各卡合突出部56和各卡合框体68卡合而将壳体盖部38组装于壳体主体36。另外,使各卡合突出部58和各卡合框体84卡合而将壳体底部40组装于壳体主体36。此外,在壳体盖部38及壳体底部40组装于壳体主体36时,例如也可以通过在各构件间设置适当的密封构件,从而防止水向连接器壳体16浸入。
并且,将壳体盖部38组装于壳体主体36,将各端子18中的触点部32***到壳体盖部38的筒状部62(连通孔64)。然后,将筒状壳体72组装于壳体盖部38。即,使在连通孔64的内表面设置的未图示的各卡合突出部和各卡合框体78卡合。由此,使各触点部32保持于各保持筒部74。
另外,使各电线12插通于防水橡胶50的各插通孔52,将防水橡胶50收纳于壳体主体36的收纳筒部48。由此,得到各线束组件34固定于连接器壳体16的连接器主体160(参照图2等)。在连接器主体160中,在连接器壳体16收纳有各端子18,并且各电线12从各电线引出口14向前方引出。各电线12中的从连接器壳体16向前方(外部)突出的部分中、特别是与电线引出口14(防水橡胶50)邻接的部分是突出部位20。
针对该突出部位20从上下方向两侧组装第1保持部96和第2保持部98,将电线保持部22外插于突出部位20。此时也可以为,嵌合突出部110以大致压入状态***到嵌合孔112,第1保持部96和第2保持部98的组装不会意外解除。并且,在组装有电线保持部22的连接器主体160将屏蔽壳24固定。具体地讲,在屏蔽壳24的连接器壳体用凹部125收纳连接器壳体16,并且在收纳部124收纳电线保持部22。并且,将各电线12中从电线保持部22向前方突出的部分配置于防脱壁部136上设置的各凹部137上。然后,将电线按压部26的筒状部156从前方外插于各电线12,使电线按压部26的螺栓插通孔152和前壁部118的各侧部128中的螺栓孔138相互对位。通过将螺栓162插通于这些螺栓插通孔152及螺栓孔138并紧固,从而以电线保持部22被电线按压部26和屏蔽壳24夹持的状态将电线按压部26螺栓固定于屏蔽壳24。
进一步地,使连接器壳体16中在右方开口的螺栓孔54、和在屏蔽壳24的右侧的侧壁部122设置的螺栓孔142对位,将螺栓164插通并紧固。另外,将连接器壳体16中在后方开口的螺栓孔54、和在屏蔽壳24的后壁部120设置的螺栓孔140对位,将螺栓164插通并紧固。由此,将连接器壳体16和屏蔽壳24固定。其结果是完成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0。
此外,第1保持部96和第2保持部98也可以以嵌合突出部110和嵌合孔112某种程度地具有间隙的状态组装。即,也可以为,在连接器10组装时,在将第2保持部98载置于屏蔽壳24的收纳部124后,在连接器壳体用凹部125收纳连接器壳体16,然后使第1保持部96从上方与各电线12中的突出部位20重叠,从该第1保持部96的上方将电线按压部26通过螺栓紧固而固定于屏蔽壳24。
在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0中,各电线12中从连接器壳体16突出的突出部位20由合成树脂制的电线保持部22保持。并且,该电线保持部22被均为金属制的屏蔽壳24和电线按压部26从上下方向两侧夹持。特别是,通过利用螺栓紧固将电线按压部26固定于屏蔽壳24,从而利用螺栓的拧紧力,由电线按压部26在上下方向按压电线保持部22。由此,在被反复输入振动的情况、或长期暴露于高温的情况下,也可防止在电线保持部22与各电线12之间形成间隙,能得到电线12的充足的保持力。其结果是,可抑制或者阻止施加于电线12的外力向端子18侧传递。另外,即使电线大径化,也不会例如增大电线保持部来得到保持力,也可抑制连接器整体的大型化。进一步地,因为各电线12中与连接器壳体16邻接的部分(突出部位20)由合成树脂制的电线保持部22保持,所以与例如由金属制的构件保持的情况相比,可抑制电线12的损伤等。
通过电线保持部22形成为上下的分割结构,并由第1保持部96和第2保持部98在上下方向将各电线12夹入固定,从而电线保持部22组装于各电线12。另外,电线保持部22为角被倒圆的大致矩形或者大致长圆形,在上下方向两侧及左右方向两侧具有平面86、88。由此,电线保持部22能以宽广的接触面积与电线按压部26中的按压面150接触,能使电线按压部26的按压力效率良好地作用。
在屏蔽壳24的前壁部118设置有收纳电线保持部22的收纳部124。由此,能将电线保持部22夹持在电线按压部26中的按压面150与收纳部124之间。另外,收纳于收纳部124的电线保持部22被电线按压部26中的支承部154从外方(前方)覆盖,所以可防止电线保持部22从屏蔽壳24向前方脱落。
收纳部124中与电线按压部26的按压面150在第1方向(上下方向)对置的对置面是平坦面130,在电线保持部22向收纳部124收纳时,与电线保持部22中的下侧的平面86接触。通过这样将收纳部124中与按压面150对置的对置面形成为平坦面130,从而能使形成为角被倒圆的大致矩形或者大致长圆形的电线保持部22的上下两侧的平面86、86与均形成为平坦的按压面150及平坦面130接触。由此,能将电线保持部22更稳定地夹持在电线按压部26与屏蔽壳24之间,也可抑制在电线保持部22与各电线12之间产生间隙。特别是,在实施方式1中,不仅电线保持部22的外周面中的上下的平面86、86,而且下侧的弯曲面89、89或左右的平面88、88也与作为收纳部124的内周面的弯曲面132、132或竖直面134、134接触,所以电线保持部22更稳定地夹持在电线按压部26与屏蔽壳24之间。
<变形例>
以上,作为本公开的具体例对实施方式1进行了详述,但是本公开不被该具体的记载限定。能达到本公开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良等包含于本公开。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包含于本公开的技术范围。
(1)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电线保持部22通过上下的第1保持部96和第2保持部98这两个构件构成,但是也可以由例如三个以上构件构成。在由三个构件构成的情况下,电线保持部例如也可以通过从左方覆盖左侧电线的构件、设置于左右电线之间的构件、以及从右方覆盖右侧电线的构件构成,由这三个构件构成的电线保持部也可以以覆盖保持各电线的状态配置于收纳部。此外,在电线保持部由三个构件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设置将各构件连结的凹部或凸部。另外,即使是由两个构件构成的情况,凸部(实施方式中的嵌合突出部110)及凹部(实施方式中的嵌合孔112)也不必设置于第1保持部及第2保持部的左右方向中央,也可以设置于左右两侧的半分割筒状部的周向端面。
(2)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条电线12、12,但是电线既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三条以上。
(3)电线保持部除了如所述实施方式那样将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形成为分体的方式之外,也可以是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中的一方端部彼此通过铰链部铰链连结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能以铰链部为中心使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开闭,通过在使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扩开而在其中间夹入电线后,将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中的另一方端部彼此相互固定,从而能够由电线保持部保持电线。
(4)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电线保持部22中将电线12、12包围的筒状部分90、90均为圆筒形状,但是也可以为例如方筒形状。
(5)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第1保持部96中的第1凹部106的内周面和第2保持部98中的第2凹部108的内周面两方设置有压接肋114,但是既可以是任一方,也可以不设置压接肋。即使是设置压接肋的情况,压接肋也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那样的半圆环形状,而是能够采用突起状、在电线的轴方向延伸的形状、螺旋形状等任意的形状。另外,第1保持部中的压接肋和第2保持部中的压接肋不必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相同位置,也可以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不同位置。
(6)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连接器壳体16和屏蔽壳24通过螺栓164的紧固而被固定,但是例如也可以设置相互卡合的卡合突部和卡合框体,通过这些的卡合将连接器壳体和屏蔽壳固定。
(7)所述实施方式记载的连接器壳体16的形状仅仅是例示,连接器壳体的形状并不被限定。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大致筒状的壳体主体36组装壳体盖部38和壳体底部40而构成收纳端子18的大致箱状的连接器壳体16,但是例如也可以通过针对在上方开口的下部壳体组装盖状的上部壳体,从而构成收纳端子的大致箱状的连接器壳体。
附图标记说明
10 连接器
12 电线
14 电线引出口
16 连接器壳体
18 端子
20 突出部位
22 电线保持部
24 屏蔽壳
26 电线按压部
28 芯线
30 绝缘包覆部
32 触点部
34 线束组件
36 壳体主体
38 壳体盖部
40 壳体底部
42 前壁
44 后壁
46 侧壁
48 收纳筒部
50 防水橡胶
52 插通孔
54 螺栓孔
56、58卡合突出部
60 盖板部
62 筒状部
64 连通孔
66 分隔壁部
68 卡合框体
70 周壁
72 筒状壳体
74 保持筒部
76 端子组装口
78 卡合框体
80 底板部
82 ***部
84 卡合框体
86、88平面
89 弯曲面
90 筒状部分
92 连结部分
94 电线贯穿孔
96第1保持部
98第2保持部
100 半分割筒状部
102 上侧连结部
104 下侧连结部
106第1凹部
108第2凹部
110 嵌合突出部
112 嵌合孔
114 压接肋
116 底壁部
118 前壁部
120 后壁部
122 侧壁部
124 收纳部
125 连接器壳体用凹部
126 底部
128 侧部
130 平坦面
132 弯曲面
134 竖直面
136 防脱壁部
137 凹部
138 螺栓孔
140、142螺栓孔
144 螺栓插通孔
146 外部连接部
148 按压壁部
150 按压面
152 螺栓插通孔
154 支承部
156 筒状部
158 电线插通孔
160 连接器主体
162、164螺栓

Claims (4)

1.一种连接器,具备:
连接器壳体,具有电线引出口;
端子,收纳于所述连接器壳体;
电线,与所述端子连接,从所述电线引出口向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外部引出;
合成树脂制的电线保持部,外插到所述电线中的突出部位以保持所述突出部位,所述突出部位与所述电线引出口邻接并从所述电线引出口向外部突出;
金属制的屏蔽壳,固定于所述连接器壳体,覆盖所述连接器壳体;以及
金属制的电线按压部,在作为与所述电线的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第1方向上,在所述电线按压部与所述屏蔽壳之间夹持所述电线保持部并且所述电线按压部螺栓紧固于所述屏蔽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电线保持部具有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所述第1保持部和所述第2保持部通过从所述电线的轴垂直方向两侧夹入保持所述电线并相互组装,从而构成所述电线保持部,
在所述第1保持部的向所述第2保持部的接触面开口有第1凹部,在所述第1凹部收纳所述电线并与所述电线的外周面接触,
在所述第2保持部的向所述第1保持部的接触面开口有第2凹部,在所述第2凹部收纳所述电线并与所述电线的所述外周面接触,
在所述第1保持部和所述第2保持部组装时,所述第1凹部和所述第2凹部连接而构成电线贯穿孔,
所述电线保持部的外周面形状是矩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屏蔽壳具有所述电线保持部的外周面接触的收纳部,
所述电线按压部具有在所述第1方向上将所述电线保持部的所述外周面朝向所述收纳部按压的按压面、和从外方覆盖所述电线保持部的支承部,
所述支承部具有所述电线插通的电线插通孔。
4.根据从属于权利要求2时的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电线按压部的所述按压面和所述屏蔽壳的所述收纳部中与所述按压面在所述第1方向上对置的对置面形成为平坦面,
与所述按压面及与所述按压面对置的所述对置面接触的所述电线保持部的所述外周面是与所述按压面及所述对置面平行地延伸的平面。
CN202280032293.4A 2021-05-18 2022-03-30 连接器 Pending CN1172426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84059A JP7505444B2 (ja) 2021-05-18 2021-05-18 コネクタ
JP2021-084059 2021-05-18
PCT/JP2022/016168 WO2022244518A1 (ja) 2021-05-18 2022-03-30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42653A true CN117242653A (zh) 2023-12-15

Family

ID=84141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32293.4A Pending CN117242653A (zh) 2021-05-18 2022-03-30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505444B2 (zh)
CN (1) CN117242653A (zh)
WO (1) WO20222445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4088217A (ja) * 2022-12-20 2024-07-0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01139A (en) * 1986-04-25 1987-10-20 Amp Incorporated Shielded cable assembly
WO2007112771A1 (en) 2006-04-04 2007-10-11 Fci Retention ferrule for cable connector
JP5270293B2 (ja) * 2008-10-17 2013-08-21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DE102019124905B3 (de) 2019-09-16 2021-01-21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Steckverbinder-Anordn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505444B2 (ja) 2024-06-25
WO2022244518A1 (ja) 2022-11-24
JP2022177649A (ja) 2022-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55525B2 (en) Connector with flexible conductive member to isolate terminal from vibrations in a wire
US705991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terminal holder
US7575476B2 (en) Power distribution module and header assembly therefor
JP5668655B2 (ja) 導電板および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WO2011074396A1 (ja) L字型端子の絶縁構造
US11539149B2 (en) Terminal block with a removable busbar assembly
US20130065426A1 (en) Connector and wire harness
KR20190020906A (ko) 고전압 커넥터
US11646522B2 (en) Male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device
WO2020230533A1 (ja) 接続装置およびコネクタ
CN108432059B (zh) 分支连接器
CN117242653A (zh) 连接器
US1104375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filler surrounding a wall that surrounds a contact
US20220416478A1 (en) Shielded connector
CN114792905B (zh) 线束
CN113904162B (zh) 连接器
CN116097527A (zh) 连接器
CN112242626B (zh) 具有拉力释放装置的插接连接件
JP3846848B2 (ja) 防水コネクタ
US20240235104A1 (en) Connector
CN114792908B (zh) 线束
US20240088600A1 (en) Device connector
US12003057B2 (en) Connector with inner and outer housings
CN113875096B (zh) 连接器
CN116888832A (zh) 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