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30842A - 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30842A
CN116330842A CN202211630395.4A CN202211630395A CN116330842A CN 116330842 A CN116330842 A CN 116330842A CN 202211630395 A CN202211630395 A CN 202211630395A CN 116330842 A CN116330842 A CN 1163308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medium
air supply
carriage
flow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3039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加藤和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3308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308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convection means, e.g. by using a fan for blowing or sucking 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B41J29/393Devices for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the entire machine ;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mechanical parameters involving printing of test pattern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空间节省化的印刷装置。第一送风部具有第一送风流道,所述第一送风流道能够向送风口吹送气体。第二送风部具有第二送风流道、和连通口,所述第二送风流道能够向第一送风流道吹送气体,所述连通口使第二送风流道与第一送风流道连通。第二送风流道与第一送风流道相比而对气体进行吹送的截面积较大。第一送风部位于与滑架相比而靠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且与处理部相比而靠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处。第二送风部的一部分或全部在沿着滑架的扫描方向的方向上位于框体与处理部之间。第一送风部和第二送风部在沿着滑架的扫描方向的第一特定区域中位于在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相向的位置处。连通口至少位于第一特定区域中。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向介质喷出液体来实施印刷的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印刷装置,该印刷装置使滑架在扫描方向上移动,并通过从被搭载于滑架上的印刷头向介质喷出液体,从而在介质上实施印刷。在这样的印刷装置中,为了使印刷后的介质干燥,而在与滑架相比靠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处设置有吹送气体的送风部。
然而,在这样的印刷装置中,存在使装置本身空间节省化的需求,特别是,为了实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结构的空间节省化而还存在改善的余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063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解决上述课题的印刷装置具备:输送部,其以在输送方向上对介质进行输送的方式而被构成;印刷头,其以通过向由所述输送部所输送的介质喷出液体来实施印刷的方式而被构成;滑架,其对所述印刷头进行搭载,并能够在扫描方向上进行移动;送风部,其能够向通过所述印刷头而被进行了印刷的印刷后的介质进行送风;处理部,其实施与介质相关的处理;框体,其对所述输送部、所述印刷头、所述滑架、所述送风部以及所述处理部进行收纳,所述送风部具有第一送风部、第二送风部、气流生成部和送风口,所述第一送风部能够对气体进行吹送,所述第二送风部能够向所述第一送风部吹送气体,所述气流生成部生成所述第一送风部以及所述第二送风部中的气流,所述送风口能够将来自所述第一送风部的气体吹送至印刷后的介质上,所述第一送风部具有第一送风流道,所述第一送风流道能够向所述送风口吹送气体,所述第二送风部具有第二送风流道、和连通口,所述第二送风流道能够向所述第一送风流道吹送气体,所述连通口使所述第二送风流道与所述第一送风流道连通,所述第二送风流道与所述第一送风流道相比而对气体进行吹送的截面积较大,所述第一送风部位于与所述印刷头相比而靠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且与所述处理部相比而靠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处,所述第二送风部的一部分或全部在沿着所述滑架的扫描方向的方向上位于所述框体与所述处理部之间,所述第一送风部和所述第二送风部在沿着所述滑架的扫描方向的第一特定区域中位于在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相向的位置处,所述连通口至少位于所述第一特定区域中。
附图说明
图1为印刷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印刷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表示印刷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表示印刷装置的剖视图。
图5为表示印刷装置的顶视图。
图6为表示第二送风部的剖视图。
图7为表示第一送风部以及第二送风部的剖视图。
图8为表示第一送风部的立体图。
图9为表示第一送风部的主视图。
图10为表示第一送风部以及第二送风部的剖视图。
图11为表示排气部的剖视图。
图12为表示保持部的顶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而对印刷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为串行方式的喷墨打印机。在附图中,设为印刷装置被放置在水平面上的情况,而由Z轴来表示重力的方向,并由X轴和Y轴来表示沿着水平面的方向。X轴、Y轴以及Z轴相互正交。另外,有时会将与X轴平行的方向表示为宽度方向X,有时会将与Y轴平行的方向表示为输送方向Y,且有时会将与Z轴平行的方向表示为铅直方向Z。
印刷装置11的结构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1具备框体12。框体12对印刷装置11的各种结构进行收纳。框体12也可以对卷筒体R进行收纳。卷筒体R由长条的介质M而被卷叠成圆筒状。
框体12也可以具备开口部13。开口部13于框体12的前表面上开口。框体12也可以具备排出口14。排出口14在框体12的前表面上被设置于开口部13的上侧处。排出口14供被印刷的介质M排出。
印刷装置11也可以具备放卷部16。放卷部16从卷筒体R上对介质M进行放卷。放卷部16能够穿过开口部13而从框体12中拉出。放卷部16也可以具备前板部17和一对支承壁18。前板部17在被收纳于框体12中的情况下构成印刷装置11的外部装饰的一部分。一对支承壁18对卷筒体R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而进行支承。
印刷装置11也可以具备收纳部19。收纳部19为铅直方向Z的上侧开口了的有底的箱体。收纳部19能够对从长条的介质M上被切下来的切断碎屑进行收纳。收纳部19也可以相对于框体12而以可拆装的方式被安装。
印刷装置11的内部结构
如图2所示,印刷装置11具备由单点划线所示的输送通道20。输送通道20为能够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通道。输送通道20从位于最上游处的放卷部16起持续至位于最下游处的排出口14为止。
印刷装置11具备输送部21、支承部22、印刷部23、送风部24和切断部25。输送部21、支承部22、印刷部23、送风部24和切断部25被收纳于框体12中。
输送部21以沿着输送通道20而在输送方向Y上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方式而被构成。输送方向Y可以说是介质M的输送方向。输送通道20包括供给通道20A、反转通道20B和排出通道20C。如果将通过印刷部23而被印刷的位置设为印刷位置P1,则供给通道20A为对放卷部16和印刷位置P1进行连结的通道。反转通道20B为对从供给通道20A分支的分支点P2、和在与分支点P2相比靠上游处与供给通道20A汇合的汇合点P3进行连结的通道。排出通道20C为在输送通道20中对印刷位置P1和排出口14进行连结的通道。
输送部21也可以从卷筒体R上将介质M解开并进行输送。输送部21也可以从供给通道20A的上游起按照顺序而具备供给辊对26、反转辊27、多个从动辊28以及上游输送辊对29。从动辊28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而被设置,且其在与反转辊27之间夹着介质M而进行从动旋转。
输送部21从排出通道20C的上游起按照顺序而具有下游输送辊对30、第一辊对31以及第二辊对32。第一辊对31在输送通道20中位于与切断部25相比靠上游处。第一辊对31具备驱动辊31A和从动辊31B。第二辊对32在输送通道20中位于与切断部25相比靠下游处。如此,第一辊对31和第二辊对32位于在输送方向Y上夹着切断部25的位置处,以对印刷后的介质M进行按压。
供给辊对26、反转辊27、从动辊28、上游输送辊对29、下游输送辊对30、第一辊对31以及第二辊对32通过在夹着介质M的状态下进行旋转,从而对介质M进行输送。输送部21通过被正转驱动从而将介质M从上游向下游输送,并通过被反转驱动从而将介质M从下游向上游输送。
支承部22以对由输送部21所输送的介质M进行支承的方式而被构成。支承部22从铅直方向Z的下方对介质M中的通过印刷部23而被印刷的部分进行支承。支承部22具备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面22A。支承面22A具有与铅直方向Z垂直相交的面。支承面22A位于后述的印刷头35的铅直方向Z的下方处。
印刷装置11具备导向轴33。导向轴33以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
印刷部23以在由支承部22所支承的介质M上实施印刷的方式而被构成。印刷部23具备滑架34和印刷头35。滑架34能够沿着导向轴33而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往复移动。也就是说,宽度方向X为沿着滑架34进行移动的扫描方向的方向,其相当于滑架34进行移动的扫描方向的一个示例。
印刷头35被搭载于滑架34上。印刷头35被设置在滑架34的下部处。印刷头35为伴随着滑架34向宽度方向X的移动而喷出液体的串行头型。液体例如也可以为油墨。液体既可以为例如一个种类的颜色,也可以为多个种类的颜色。
印刷头35具备喷嘴面36和多个喷嘴37。喷嘴面36为朝向支承部22的支承面22A的面。在喷嘴面36上形成有多个喷嘴37。多个喷嘴37能够喷出液体。如此,印刷头35以能够从多个喷嘴37向介质M喷出液体的方式而被构成。也就是说,印刷头35以通过向被支承部22所支承的介质M喷出液体从而实施印刷的方式而被构成。
印刷部23具备滑架电机38。滑架电机38被搭载于滑架34上。滑架电机38为用于使滑架34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移动的驱动源。
送风部24能够向印刷后的介质M进行送风。送风部24位于输送通道20中的与印刷位置P1相比靠下游、且与排出口14相比靠上游处。送风部24位于从在输送通道20中被输送的印刷后的介质M起而靠铅直方向Z的上方处。送风部24以通过向印刷后的介质M吹送气体从而使印刷后的介质M干燥的方式而被构成。
切断部25以对印刷后的介质M进行切断的方式而被构成。切断部25位于输送通道20中的与印刷位置P1相比靠下游、且与排出口14相比靠上游处。切断部25位于处于被安装在框体12上的状态的收纳部19的上方处。另外,虽然切断部25位于送风部24的下方处,但是其位于与后述的送风口44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断部25相当于实施与介质M相关的处理的处理部的一个示例。
详细而言,切断部25具备移动刃39、固定刃40和引导部件41。移动刃39的刃线在与输送通道20交叉的宽度方向X上延伸。移动刃39以能够沿着固定刃40的刃线移动的方式而被安装。固定刃40的刃线在与输送通道20交叉的宽度方向X上延伸。引导部件41以沿着固定刃40的刃线而延伸的方式被设置。引导部件41对移动刃39的移动进行引导。切断部25在输送通道20中的固定刃40的刀刃的位置处,通过使移动刃39在沿着固定刃40的刃线的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从而对介质M跨及宽度方向X而进行切断。如此,切断部25能够对被第一辊对31以及第二辊对32所按压的印刷后的介质M进行切断。
印刷装置11具备控制部42。控制部42也可以对印刷装置11中的各机构的驱动进行统一控制,以对在印刷装置11中被执行的各种动作进行控制。控制部42也可以包括根据计算机程序而执行各种处理的一个以上的处理器、执行各种处理中的至少一部分处理的面向特定用途集成电路等一个以上的专用的硬件电路、或者它们的组合。处理器包括CPU以及存储器。存储器为RAM以及ROM等,且其对以使CPU执行处理的方式而被构成的程序代码或指令进行储存。存储器即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能够由通用或专用的计算机来进行访问的、所谓的可读介质。
印刷部23的结构
在此,参照图3来对印刷部23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滑架34的区域A0能够被划分为第一区域A1、第二区域A2和第三区域A3。第一区域A1、第二区域A2和第三区域A3各自为不同的区域,且为在俯视观察时于输送方向Y上被划分而成的区域。
第一区域A1为位于区域A0中的输送方向Y上的中央处的区域。第二区域A2为区域A0中的与第一区域A1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处的区域。也就是说,第二区域A2位于与第一区域A1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处,且位于区域A0中的输送方向Y上的最下游处。第三区域A3为区域A0中的与第一区域A1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上游处的区域。也就是说,第三区域A3位于与第一区域A1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上游处,且位于区域A0中的输送方向Y上的最上游处。
第一区域A1为具有印刷头35的区域。如此,印刷头35不被搭载于第二区域A2以及第三区域A3中,而是被搭载于第一区域A1中。印刷头35的喷嘴面36成为第一区域A1的底面。喷嘴面36位于与包括支承面22A在内的基准面RP沿着铅直方向Z而相距第一距离D1的位置处。
第二区域A2为具备未图示的供给流道和控制基板的区域。供给流道为用于向多个喷嘴37供给液体的流道。控制基板为安装有用于实施滑架34的控制的电子部件的基板。
第二区域A2的底面34A位于与基准面RP沿着铅直方向Z而相距第二距离D2的位置处。第二距离D2与第一距离D1相比而较长。也就是说,与第一区域A1中的喷嘴面36相比,第二区域A2的底面34A的沿着铅直方向Z而与支承面22A相距的距离较长。由此,在第二区域A2的底面34A的铅直方向Z的下方处,设置有与第一区域A1的喷嘴面36的铅直方向Z上的下方相比而较广阔的空间。如此,以基准面RP为基准,第二区域A2被设置在与第一区域A1相比而较远的位置处。
第三区域A3为具备滑架电机38的区域。第三区域A3的底面34B位于与基准面RP沿着铅直方向Z而相距第三距离D3的位置处。第三距离D3与第一距离D1相比而较长、且与第二距离D2相比而较短。
送风部24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3以及图4来对送风部24进行说明。图4为对滑架34以及送风部24从宽度方向X进行观察时的剖视图。在图4中,为了便于理解发明,从而将送风流道43的一部分省略。
如图3以及图4所示,送风部24能够吹送用于使印刷后的介质M干燥的气体。送风部24具备送风流道43和送风口44。送风流道43为能够吹送用于使印刷后的介质M干燥的气体的流道。虽然详细情况会在后文叙述,但送风流道43以沿着宽度方向X而延伸的方式被设置。
送风口44位于送风部24中的铅直方向Z的下端部、且送风部24中的输送方向Y的上游部处。送风口44以沿着宽度方向X而延伸的方式被设置。送风口44与送风流道43连通。送风口44为朝向印刷后的介质M而开放的开口。如此,送风口44能够向印刷后的介质M吹送来自送风流道43的气体。
如图4所示,送风部24具备隔壁45。隔壁45位于与送风口44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上游处。隔壁45以沿着铅直方向Z而延伸的方式被设置。特别地,隔壁45被设置为,在与送风口44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上游处从送风口44起向铅直方向Z的下方而延伸。也就是说,隔壁45以从送风口44起朝向印刷后的介质M而延伸的方式被设置。隔壁45具备第一面45A。第一面45A为输送方向Y的下游处的面。第一面45A阻挡来自送风口44的气体的吹送。
如此,隔壁45对送风部24所位于的区域和滑架34所位于的区域进行划分。也就是说,隔壁45具有阻挡来自送风口44的气体的吹送以使从送风口44所吹送出的气体难以去往输送方向Y的上游处的功能。隔壁45也可以作为形成送风流道43以及送风口44的部件而被使用。
隔壁45具备突出部46。突出部46被设置在隔壁45的下端部45B处。突出部46在送风口44与印刷后的介质M之间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突出。
突出部46的上表面46A位于在铅直方向Z上与送风口44的一部分区域对置的位置处。由此,突出部46阻挡从送风口44所吹送出的气体,并将该气体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引导。也就是说,突出部46作为使从送风口44所吹送出的气体难以去往输送方向Y的上游处的回流件而发挥功能。
送风口44位于与基准面RP沿着铅直方向Z而相距第四距离D4的位置处。第四距离D4与第一距离D1相比而较长。也就是说,以基准面RP为基准,送风口44被设置在与喷嘴面36相比而较远的位置处。另外,第四距离D4与第二距离D2相比而较短。
隔壁45的下端部45B以及突出部46位于与基准面RP沿着铅直方向Z而相距第五距离D5的位置处。第五距离D5与第一距离D1相比而较长。也就是说,以基准面RP为基准,隔壁45以及突出部46被设置在与喷嘴面36相比而较远的位置处。另外,第五距离D5与第二距离D2相比而较短。
另外,送风口44的一部分区域、隔壁45和突出部46被设置在铅直方向Z上与滑架34的第二区域A2重叠的位置处。第四距离D4以及第五距离D5与第二距离D2相比而较短。如此,送风口44的一部分区域、隔壁45的一部分和突出部46位于滑架34的第二区域A2中的底面34A与印刷后的介质M之间。也就是说,送风部24以使送风口44的一部分位于滑架34的第二区域A2与印刷后的介质M之间的方式而被设置。
另外,可以说是送风口44的一部分区域、隔壁45和突出部46在俯视观察时与第二区域A2的一部分区域发生重叠。也就是说,虽然详细内容会参照图5在后文叙述,但送风部24以在俯视观察时与滑架34的移动区域MA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而被设置。而且,送风部24以在俯视观察时与滑架34的移动区域MA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处使送风口44的一部分位于滑架34的第二区域A2与印刷后的介质M之间的方式而被设置。换而言之,送风部24以在俯视观察时使送风口44的一部分与滑架34的移动区域MA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而被设置。
滑架34、送风部24以及切断部25的位置关系
接下来,参照图5对滑架34、送风部24以及切断部25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5为对滑架34、送风部24以及切断部25从铅直方向Z的上方进行观察时的图。
如图5所示,滑架34能够沿着导向轴33而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往复移动。滑架34能够跨及移动区域MA而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移动。滑架34的移动区域MA为,在宽度方向X上与介质M的宽度W相比而较长、且横穿介质M的范围。
送风部24位于与滑架34的印刷头35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处。送风部24以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送风部24被固定在未图示的部件上,且其被设置为以框体12为基准而不发生移动。也就是说,送风部24不是会伴随着滑架34的移动而进行移动的构件。
送风部24的一部分在俯视观察时与滑架34的移动区域MA的一部分重叠。详细而言,送风部24的一部分在俯视观察时与滑架34的移动区域MA中的、第二区域A2的一部分区域重叠。如此,送风部24以在俯视观察时与滑架34的移动区域MA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而被设置。
送风部24具备第一送风部47和第二送风部48。第一送风部47能够对气体进行吹送。第二送风部48能够将用于使印刷后的介质M干燥的气体吹送至第一送风部47。由此,第一送风部47能够将来自第二送风部48的气体吹送至送风口44。送风口44能够将来自第一送风部47的气体吹送至印刷后的介质M。
第一送风部47以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第一送风部47以在宽度方向X上与介质M的宽度W相比而较长、且横穿介质M的方式而被设置。介质M的宽度W为能够在输送通道20中进行输送的介质M的最大宽度。第一送风部47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滑架34的移动区域MA中的、在第二区域A2中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处。另外,第一送风部47位于滑架34的移动区域MA中的、与第一区域A1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处。也就是说,第一送风部47位于与印刷头35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处。第一送风部47位于与切断部25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上游处。
第二送风部48以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第二送风部48在宽度方向X上与介质M的宽度W相比而较短,且以在不会到达介质M的宽度W的中心C的条件下不横穿介质M的方式儿被设置。第二送风部48位于与第一送风部47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处。
在从输送方向Y的下游进行观察时,第二送风部48被设置于在第一重叠区域DA1中与第一送风部47重叠的位置处。第一重叠区域DA1为沿着宽度方向X的区域。如此,第一送风部47和第二送风部48在第一重叠区域DA1中被设置于在输送方向Y上相向的位置处。第一重叠区域DA1相当于第一特定区域的一个示例。第二送风部48的一部分在宽度方向X上位于切断部25与框体12之间。
切断部25以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切断部25以在宽度方向X上与介质M的宽度W相比而较长且横穿介质M的方式而被设置。切断部25位于与滑架34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处。切断部25位于与第一送风部47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处。
印刷装置11具备排气部49。排气部49能够对气体进行排出。特别地,排气部49能够对实施向介质M的印刷的印刷位置P1以及印刷后的介质M被输送的区域中的气体进行排出。
排气部49以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排气部49在宽度方向X上与介质M的宽度W相比而较短,且以在不会到达介质M的宽度W的中心C的条件下不横穿介质M的方式而被设置。排气部49位于与第一送风部47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处。
排气部49被设置在当从输送方向Y的下游进行观察时在第二重叠区域DA2中与第一送风部47重叠的位置处。第二重叠区域DA2为沿着宽度方向X的区域。如此,第一送风部47和排气部49在第二重叠区域DA2中被设置于在输送方向Y上相向的位置处。排气部49在宽度方向X上被设置于,以在切断部25与框体12之间夹着切断部25的方式而与第二送风部48相反的位置处。第二重叠区域DA2相当于第二特定区域的一个示例。
第二送风部48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6以及图7对第二送风部48进行说明。图6为对第二送风部48从铅直方向Z的上方进行观察时的剖视图。在附图中,有时会将宽度方向X中的、在从输送方向Y的下游进行观察时的右方向表示为第一宽度方向X1,并将在从输送方向Y的下游进行观察时的左方向表示为第二宽度方向X2。图7为对第一送风部47以及第二送风部48从第二宽度方向X2的起点侧进行观察时的剖视图。
如图6所示,第二送风部48为管状,且其具备能够对气体进行吹送的第二送风流道50。第二送风流道50被包括在送风流道43中。第二送风流道50以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第二送风流道50由第二送风部48的内壁而被形成。
第二送风部48具备开口51。开口51被设置在第二送风部48的一端部48A处。开口51被包括在第二送风流道50中。开口51朝向第二宽度方向X2而开放。开口51经由未图示的流道而从框体12的外部导入外部气体。
第二送风部48具备连通口52。连通口52被设置在第二送风部48的另一端部48B处。连通口52被包括在第二送风流道50中。连通口52在第二送风部48中朝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而开放。连通口52位于第一重叠区域DA1中。连通口52使第二送风流道50与第一送风部47的第一送风流道63连通。
送风部24具备气流生成部53。气流生成部53也可以在第二送风流道50中位于开口51的下游处。气流生成部53根据驱动而生成气流。气流生成部53也可以为送风风扇。气流生成部53以朝向第一宽度方向X1吹送气体的方式而被设置。气流生成部53将气体从开口51导入至第二送风流道50中,并对第二送风流道50中的气体从连通口52进行吹送。
送风部24具备加热器54。加热器54也可以在第二送风部48的第二送风流道50中位于气流生成部53的下游处。加热器54为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正温度系数)加热器。PTC加热器为通过流通电流而发热的加热器,且为当上升至一定的温度时能够保持该温度的加热器。另外,PTC加热器为能够实现小型化的加热器。如此,加热器54使第二送风流道50中的气体的温度上升。由此,加热器54促进印刷后的介质M的干燥。
第二送风部48的输送方向Y的下游处的内壁55在第二送风部48的另一端部48B处成为圆弧形状。第二送风流道50以随着趋向于第一宽度方向X1而从宽度方向X进行观察时的第二送风流道50的宽度变窄的方式被形成。也就是说,在第二送风部48中,虽然通过气流生成部53的驱动而使来自开口51的气体沿着第二送风流道50朝向第一宽度方向X1被吹送,但是该气体会通过内壁55而被引导至输送方向Y的靠上游处。
如图6以及图7所示,第二送风部48具备倾斜面56。倾斜面56被设置在第二送风部48的另一端部48B处的内壁的底部处。倾斜面56在第二送风部48的另一端部48B处以朝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而下降至连通口52处为止的方式倾斜。也就是说,第二送风流道50以朝向连通口52而向铅直方向Z的下方倾斜的方式被构成。由此,第二送风流道50对气体以使之沿着倾斜面56而下降至连通口52处为止的方式来进行引导。虽然倾斜面56以两阶段而进行倾斜,但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虽然详细情况会在后文叙述,但第二送风流道50经由连通口52而与第一送风部47的第一送风流道63连通。由此,气流生成部53能够将第二送风流道50中的气体经由连通口52而吹送至第一送风部47。如此,可以说是气流生成部53生成第一送风部47以及第二送风部48中的气流。
第二送风部48被构成为,从宽度方向X进行观察时的第二送风流道50的最小截面积成为从宽度方向X进行观察时的第二送风流道50的最大截面积的30%以上,更加优选被构成为,成为从宽度方向X进行观察时的第二送风流道50的最大截面积的50%以上。另外,第二送风部48被构成为,从输送方向Y进行观察时的连通口52的截面积成为从宽度方向X进行观察时的第二送风流道50的最大截面积的20%以上。另外,第二送风流道50与第一送风流道63相比,对气体进行吹送的截面积较大。
第一送风部47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7至图10对第一送风部47进行说明。图8为第一送风部47的立体图。图9为对第一送风部47从输送方向Y的下游进行观察时的主视图。另外,在图9中,为了便于理解发明,从而通过角度互不相同的斜线来对送风口44和连通口52进行表示。图10为对第一送风部47以及第二送风部48从铅直方向Z的上方进行观察时的剖视图。
如图7至图9所示,第一送风部47以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详细而言,第一送风部47具备主体部61。主体部61为薄板形状。主体部61以沿着包含宽度方向X以及铅直方向Z在内的面的方式而被设置。主体部61以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主体部61具备下端部61A和抵接面61B。主体部61在第一重叠区域DA1中以使位于下端部61A的输送方向Y的下游处的抵接面61B与第二送风部48的外壁抵接的方式而被设置。
第一送风部47具备倾斜部62。倾斜部62为薄板形状。倾斜部62以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倾斜部62被设置在主体部61的下端部61A处。倾斜部62以朝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下降的方式而倾斜。
倾斜部62具备倾斜面62A。倾斜面62A为输送方向Y的下游处的面。倾斜部62在第一重叠区域DA1中以使倾斜面62A位于与连通口52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上游处的位置的方式而被设置。由此,倾斜部62将来自第二送风部48的连通口52的气体向铅直方向Z的靠下方处引导。
第一送风部47具备上述的隔壁45。隔壁45以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隔壁45被设置在倾斜部62的下端部62B处。隔壁45具备上述的突出部46。突出部46以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
第一送风部47具备能够对气体进行吹送的第一送风流道63。第一送风流道63被包括在送风流道43中。第一送风流道63以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第一送风流道63至少由倾斜部62的倾斜面62A以及隔壁45的第一面45A而形成。第一送风流道63经由连通口52而与第二送风流道50连通。第一送风流道63与送风口44连通。如此,第一送风流道63能够将来自第二送风流道50的气体吹送至送风口44。
第一送风部47具备上述的送风口44。送风口44至少由隔壁45的第一面45A而形成。送风口44以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另外,送风口44也由后述的引导部64以及第二送风部48的外壁而形成。送风口44与第一送风流道63连通。
第一送风部47也可以具备引导部64。引导部64在宽度方向X上被设置于第一吹送区域BA1中。引导部64在宽度方向X上并未被设置于第二吹送区域BA2中。第一吹送区域BA1与连通口52连通。第二吹送区域BA2并不与连通口52连通。第一吹送区域BA1为在宽度方向X上与第二吹送区域BA2相比而更靠近连通口52的区域。
引导部64从隔壁45的第一面45A起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突出。引导部64被设置在第一送风流道63中。引导部64以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引导部64具备上表面64A。引导部64的上表面64A位于与连通口52相比而靠铅直方向Z的下方处。引导部64的上表面64A将来自连通口52的气体向第一宽度方向X1引导。由此,引导部64将来自连通口52的气体向第一宽度方向X1引导。
引导部64以随着在宽度方向X上从连通口52分离而下降的方式倾斜。也就是说,引导部64以随着在宽度方向X上从连通口52分离而靠近印刷后的介质M的方式倾斜。由此,引导部64随着在宽度方向X上从连通口52分离,而将来自连通口52的气体向铅直方向Z的下方引导。
如图10所示,在引导部64并未位于的第二吹送区域BA2中的一部分区域中,隔壁45的第一面45A与第二送风部48分离第六距离D6的量。另外,在引导部64并未位于的第二吹送区域BA2中的一部分区域中,也可以并不配置第二送风部48。另一方面,在引导部64所位于的第一吹送区域BA1中,引导部64的端部与第二送风部48分离第七距离D7的量。第七距离D7与第六距离D6相比而较小。如此,引导部64具有针对来自连通口52的气体而对其向铅直方向Z的下方的吹送量进行调节的功能。
排气部49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11以及图12,对排气部49进行说明。图11为对排气部49从铅直方向Z的上方进行观察时的剖视图。图12为对保持部77从铅直方向Z的上方进行观察时的顶视图。
如图11所示,排气部49具备第三送风部71。第三送风部71以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方式被设置。第三送风部71能够对气体进行吹送。
第三送风部71为管状,且其具备能够对气体进行排出的排气流道72。排气流道72以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排气流道72由第三送风部71的内壁而形成。
第三送风部71具备吸气口73。吸气口73被设置在第三送风部71的一端部71A处。吸气口73被包括在排气流道72中。吸气口73在第三送风部71中朝向铅直方向Z的下方而开放。特别地,在输送通道20中输送有印刷后的介质M的情况下,吸气口73朝向印刷后的介质M而开放。也就是说,吸气口73以能够将排气部49与印刷后的介质M之间的气体吸入至排气流道72中的方式而被构成。
另外,吸气口73位于与送风口44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处。因此,吸气口73在位于与送风口44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处的情况下,与位于与送风口44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上游处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来自送风口44的气体难以去往输送方向Y的上游处。
第三送风部71具备开口74。开口74被设置在第三送风部71的另一端部71B处。开口74被包括在排气流道72中。开口74朝向第一宽度方向X1而开放。开口74经由未图示的流道而将排气流道72中的气体排出至框体12的外部。
排气部49具备排气流生成部75。排气流生成部75也可以在排气流道72中位于开口74的上游处。排气流生成部75根据驱动而生成气流。排气流生成部75也可以为送风风扇。排气流生成部75以朝向第一宽度方向X1吹送气体的方式而被设置。排气流生成部75将气体从吸气口73吸入至排气流道72中,并使排气流道72中的气体从开口74排出。如此,排气流生成部75生成第三送风部71中的气流。
第三送风部71的输送方向Y的下游处的内壁76从第三送风部71的一端部71A侧朝向另一端部71B侧地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而倾斜。排气流道72以随着趋向于第三送风部71的另一端部71B而从宽度方向X进行观察时的排气流道72的宽度变窄的方式而被形成。如此,第三送风部71通过排气流生成部75的驱动而将来自吸气口73的气体沿着排气流道72而排出。
保持部77的结构
另外,印刷装置11具备保持部77。保持部77至少在宽度方向X上沿着切断部25被配置,且其位于排气部49的铅直方向Z的下方处。特别地,保持部77至少位于吸气口73的铅直方向Z的下方处。另外,在输送通道20中输送有印刷后的介质M的情况下,保持部77位于与印刷后的介质M相比而靠铅直方向Z的上方处。也就是说,保持部77位于吸气口73与印刷后的介质M之间。
如图12所示,保持部77对第一辊对31的从动辊31B进行保持。从动辊31B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轴支承在旋转轴31C上。保持部77通过对旋转轴31C进行保持,从而对从动辊31B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进行保持。
从动辊31B位于与印刷头35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且与切断部25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上游处。保持部77以与从动辊31B相同的方式位于与印刷头35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且与切断部25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上游处。
驱动辊31A和从动辊31B为用于对印刷后的介质M进行输送的辊的一个示例。驱动辊31A和从动辊31B对由切断部25而被切断的印刷后的介质M进行按压。
保持部77具备贯穿孔78。贯穿孔78在铅直方向Z上贯穿。也就是说,贯穿孔78在吸气口73与印刷后的介质M之间朝向吸气口73和印刷后的介质M。贯穿孔78是为了抑制向吸气口73的吸气量的减少而被形成的,而并非是为了对从动辊31B以及旋转轴31C进行保持而被形成。贯穿孔78既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
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
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第二送风部48在宽度方向X上位于切断部25与框体12之间。排气部49在宽度方向X上位于以在切断部25与框体12之间夹着切断部25的方式而与第二送风部48相反的位置处。
而且,送风部24在输送方向Y上位于滑架34的印刷头35的下游且切断部25的上游处。特别地,第一送风部47在输送方向Y上位于滑架34的印刷头35的下游且切断部25的上游处。
第一送风部47位于在俯视观察时与滑架34的移动区域MA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处。详细而言,第一送风部47位于在俯视观察时与滑架34的移动区域MA中的、第二区域A2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送风口44的一部分位于滑架34的第二区域A2与印刷后的介质M之间。
如此,能够将第一送风部47配置在输送方向Y上靠近滑架34的位置处。特别地,通过使第二送风部48和排气部49在宽度方向X上位于切断部25与框体12之间,从而能够将第一送风部47配置在输送方向Y上靠近滑架34的位置处。另外,能够将切断部25配置在输送方向Y上靠近滑架34的位置处。
如图6所示,通过气流生成部53的驱动而生成了气流。详细而言,通过气流生成部53的驱动,从而使得来自框体12的外部的气体经由开口51而流入至第二送风流道50中。经由开口51流入至第二送风流道50中的气体沿着第二送风流道50而向第一宽度方向X1流动。为了促进印刷后的介质M的干燥,从而使第二送风流道50中流动的气体的温度通过加热器54而上升。
当流入至第二送风流道50中的气体向第一宽度方向X1流动时,会沿着输送方向Y的下游处的内壁55而在靠输送方向Y的上游处改变送风方向。而且,当流入至第二送风流道50中的气体向第一宽度方向X1流动时,会沿着倾斜面56而在靠铅直方向Z的下方处改变送风方向。由此,在第二送风流道50中,向第一宽度方向X1流过的气体会在靠输送方向Y的上游、且靠铅直方向Z的下方处改变送风方向。而且,第二送风流道50中的气体会经由位于第二送风流道50的输送方向Y的上游处的连通口52而被吹送至第一送风流道63中。
由于第二送风部48的一部分在宽度方向X上位于切断部25与框体12之间,因此与第一送风流道63相比,能够使第二送风流道50一方的气体被吹送的截面积增大。另外,在第二送风流道50以及连通口52中,在对气体进行吹送的下游处,气体被吹送的截面积会变小。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在第二送风流道50以及连通口52中气体被吹送的截面积进行调节,从而使对于第一送风流道63的气体的压力损失不会被过度地增大。
如图9所示,在第一送风流道63中,虽然经由连通口52而从第二送风流道50流入的气体向第一宽度方向X1流动,但该气体会向靠输送方向Y的上游、且靠铅直方向Z的下方的送风方向而流入。流入至第一送风流道63中的气体通过倾斜部62的倾斜面62A而进一步地在靠铅直方向Z的下方处改变送风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在靠近连通口52的第一吹送区域BA1中,能够通过引导部64而减小从送风口44所吹送出的气体的吹送量,并增大向第一宽度方向X1所吹送的气体的吹送量。另外,在靠近连通口52的第一吹送区域BA1中,流入至第一送风流道63中的气体随着趋向于第一宽度方向X1,而沿着引导部64的上表面64A被引导向铅直方向Z的下方。而且,在远离连通口52的第二吹送区域BA2中,并未设置引导部64,而是从送风口44被吹送出气体。
如此,在靠近连通口52的第一吹送区域BA1和远离连通口52的第二吹送区域BA2中,能够对从送风口44所吹送出的气体的吹送量进行调节。例如,当在第一吹送区域BA1中从送风口44所吹送出的气体的吹送量过大时,在第二吹送区域BA2中,使从送风口44所吹送出的气体的吹送量减小。另一方面,当在第一吹送区域BA1中从送风口44所吹送出的气体的吹送量过小时,在第二吹送区域BA2中,使从送风口44所吹送出的气体的吹送量增大。如此,通过设置引导部64,从而能够使从送风口44所吹送出的气体的吹送量在第一宽度方向X1上实现均等化。
来自送风口44的气体沿着隔壁45的第一面45A而在铅直方向Z上被吹送向下方。隔壁45在送风口44的输送方向Y的上游处以于铅直方向Z上朝向下方而延伸的方式被设置。因此,来自送风口44的气体会变得难以向与送风口44相比靠输送方向Y的上游流动。
另外,来自送风口44的气体会在隔壁45的下端部45B处通过突出部46而变得难以向与送风口44相比靠输送方向Y的上游流动。由此,来自送风口44的气体不会给与送风口44相比靠输送方向Y的上游处的印刷头35带来较大的影响。
第一送风部47在输送方向Y上位于与印刷头35相比靠下游、且与切断部25相比靠上游处。因此,通过使第一送风流道63一方与第二送风流道50相比而使气体被吹送的截面积减小,从而能够针对滑架34、送风部24以及切断部25的位置实现空间节省化。
如图11所示,在排气部49中,通过排气流生成部75的驱动而生成了气流。详细而言,通过排气流生成部75的驱动,从而使得排气部49与印刷后的介质M之间的气体经由吸气口73而流入至排气流道72中。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保持部77位于吸气口73与印刷后的介质M之间,但经由保持部77的贯穿孔78等,从而使排气部49与印刷后的介质M之间的气体经由吸气口73流入至排气流道72中。
经由吸气口73流入至排气流道72中的气体沿着排气流道72向第一宽度方向X1流动。当流入至排气流道72中的气体向第一宽度方向X1流动时,气体被吹送的截面积会沿着输送方向Y的下游处的内壁76而增大,所述气体从开口74流出,并排出至框体12的外部。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送风部24被设置为,在俯视观察时与滑架34的移动区域MA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处,使送风口44的一部分位于滑架34与印刷后的介质M之间。因此,能够使送风口44接近于滑架34。也就是说,能够使送风部24接近于滑架34。由此,能够针对送风部24和滑架34的位置实现对于输送方向Y的空间节省化。因此,能够实现印刷装置11的空间节省化。
(2)另外,除此之外,送风部24以沿着宽度方向X而延伸、且不进行移动的方式而被设置。如此,能够在不使在宽度方向X上可移动的滑架34对送风部24进行搭载的条件下,向印刷后的介质M送风。因此,能够在不会给滑架34的向宽度方向X的移动带来影响的条件下,实现印刷装置11的空间节省化。
(3)以基准面RP为基准,送风口44被设置在与喷嘴面36相比而较远的位置处。因此,从送风口44所吹送出的气体会变得难以向输送方向Y上的上游流动。由此,能够在不会于输送方向Y上的上游处给从印刷头35的液体的喷出带来较大的影响的条件下,实现印刷装置11的空间节省化。
(4)滑架34具有搭载有印刷头35的第一区域A1、和位于与第一区域A1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处的第二区域A2。以基准面RP为基准,第二区域A2一方成为与第一区域A1相比而较远的位置。送风口44的一部分位于滑架34的第二区域A2与印刷后的介质M之间。因此,通过使并未搭载有印刷头35的第二区域A2与基准面RP之间保持距离,从而能够设置供送风口44的一部分位于第二区域A2与印刷后的介质M之间的空间。如此,通过在并未搭载有印刷头35的第二区域A2中使送风口44接近于滑架34,从而能够针对送风部24和滑架34的位置实现对于输送方向Y的空间节省化。因此,能够实现印刷装置11的空间节省化。
(5)送风部24具有阻挡来自送风口44的气体的吹送的隔壁45,隔壁45在与送风口44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上游处,以至少从送风口44朝向印刷后的介质M地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因此,从送风口44所吹送出的气体会变得难以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流动。由此,能够在不会于输送方向Y上的上游处给从印刷头35的液体的喷出带来较大的影响的条件下,实现印刷装置11的空间节省化。
(6)另外,虽然从送风口44吹送出通过加热器54而使温度上升了的气体,但使从送风口44所吹送出的气体变得难以向输送方向Y上的上游流动。由此,能够抑制在输送方向Y上的上游处通过来自送风口44的气体的吹送而使印刷头35被加热的情况。因此,能够在不会给印刷头35带来较大的影响的条件下,实现印刷装置11的空间节省化。
(7)隔壁45在送风口44与印刷后的介质M之间具有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突出的突出部46。因此,通过利用突出部46来使从送风口44所吹送出的气体向输送方向Y上的下游被引导,从而更进一步地使气体变得难以向输送方向Y上的上游流动。由此,能够在不会于输送方向Y上的上游处给液体从印刷头35的喷出带来较大的影响的条件下,实现印刷装置11的空间节省化。
(8)以基准面RP为基准,突出部46被设置在与喷嘴面36相比而较远的位置处。因此,通过以基准面RP为基准而在与喷嘴面36相比而较远的位置处利用突出部46来使从送风口44所吹送出的气体向输送方向Y上的下游被引导,从而更进一步地使气体变得难以向输送方向Y上的上游流动。由此,能够在不会于输送方向Y上的上游处给液体从印刷头35的喷出带来较大的影响的条件下,实现印刷装置11的空间节省化。
(9)送风部24具备具有第一送风流道63的第一送风部47、和具有第二送风流道50的第二送风部48。第二送风流道50与第一送风流道63相比而对气体进行吹送的截面积较大,并能够经由连通口52向第一送风流道63吹送气体。第一送风部47在输送方向Y上位于印刷头35的下游且切断部25的上游处,第二送风部48的一部分在宽度方向X上位于框体12与切断部25之间。第一送风部47和第二送风部48在沿着宽度方向X的第一重叠区域DA1中被设置于在输送方向Y上相向的位置处,使第二送风流道50与第一送风流道63连通的连通口52位于第一重叠区域DA1中。因此,使第一送风部47在输送方向Y上位于印刷头35的下游且切断部25的上游处,从而能够使滑架34和送风部24和切断部25在输送方向Y上接近。因此,能够实现印刷装置11的空间节省化。
(10)另外,除此之外,与第一送风流道63相比而对气体进行吹送的截面积较大的第二送风部48在宽度方向X上位于框体12与切断部25之间。由此,能够在确保向第一送风流道63吹送的气体的吹送量的同时实现印刷装置11的空间节省化。
(11)另外,除此之外,在沿着宽度方向X的第一重叠区域DA1中,使第一送风部47与第二送风部48在输送方向Y上相向,从而能够经由连通口52而从第二送风流道50向第一送风流道63吹送气体。由此,不会使从第二送风流道50向第一送风流道63的压力损失过度地增大。因此,能够在不会使用于从送风口44对气体进行吹送的压力损失过度地增大的条件下,实现印刷装置11的空间节省化。
(12)第二送风部48被构成为,连通口52的截面积成为从宽度方向X进行观察时的第二送风流道50的最大截面积的20%以上。因此,不会使从第二送风流道50向第一送风流道63的压力损失过度地增大。因此,能够在不会使用于从送风口44对气体进行吹送的压力损失过度地增大的条件下,实现印刷装置11的空间节省化。
(13)第二送风部48被构成为,从宽度方向X进行观察时的第二送风流道50的最小截面积成为从宽度方向X进行观察时的第二送风流道50的最大截面积的30%以上。因此,不会使第二送风流道50中的压力损失过度地增大。因此,能够在不会使用于从送风口44对气体进行吹送的压力损失过度地增大的条件下,实现印刷装置11的空间节省化。
(14)使第二送风流道50中的气体的温度上升的加热器54为PTC加热器,且其位于第二送风流道50中。因此,能够在减少零件数量的同时减小加热器54的设置区域,从而能够实现印刷装置11的空间节省化。另外,除此之外,也使得加热器54的控制较为容易。
(15)第二送风流道50以朝向连通口52而向铅直方向Z的下方倾斜的方式被构成。因此,在第二送风流道50中,能够朝向与第一送风流道63连通的连通口52而向铅直方向Z的下方吹送气体。由此,能够顺利地形成第一送风流道63中的向铅直方向Z的下方的气流。因此,能够在不会使用于从送风口44对气体进行吹送的压力损失过度地增大的条件下,实现印刷装置11的空间节省化。
(16)第一送风部47具有在第一送风流道63中对来自连通口52的气体进行引导的引导部64,引导部64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且以随着在宽度方向X上从连通口52分离而靠近印刷后的介质M的方式倾斜。因此,在第一送风流道63中,对来自连通口52的气体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引导。另外,除此之外,在第一送风流道63中,对来自连通口52的气体以随着在宽度方向X上从连通口52分离而靠近印刷后的介质M的方式进行引导。由此,能够在宽度方向X上使来自连通口52的气体的吹送量均等化,并且能够使第一送风流道63中的压力损失减少。因此,能够在不会使用于从送风口44对气体进行吹送的压力损失过度地增大的条件下,实现印刷装置11的空间节省化。
(17)当从印刷头35向介质M喷出有液体时,在印刷位置P1以及与印刷位置P1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上游处,气体中会较多地含有水分。另外,在印刷后的介质M中也含有水分。在这样的状况下,通过由排气部49排出与印刷后的介质M之间的气体,从而能够促进印刷后的介质M的干燥。此外,在从印刷头35喷出液体时所产生的雾也能够与气体一起排出至框体12的外部。
排气部49被设置于,以在框体12与切断部25之间夹着切断部25的方式而与第二送风部48相反的位置处,第一送风部47和排气部49在沿着宽度方向X的第二重叠区域DA2中、被设置于在输送方向Y上相向的位置处。排气部49以在宽度方向X上位于在框体12与切断部25之间夹着切断部25的方式而与第二送风部48相反的位置处。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使印刷后的介质M干燥,并且能够实现印刷装置11的空间节省化。
(18)对第一辊对31的从动辊31B进行保持的保持部77位于与印刷头35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且与切断部25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上游处。保持部77位于排气部49的吸气口73与印刷后的介质M之间,并具有被设置在吸气口73与印刷后的介质M之间的贯穿孔78。因此,即使在保持部77位于排气部49的吸气口73与印刷后的介质M之间的情况下,也能够经由被设置在保持部77中的贯穿孔78而从吸气口73对排气部49与印刷后的介质M之间的气体进行吸入。因此,能够在不会使排出排气部49与印刷后的介质M之间的气体的效率降低的条件下,实现印刷装置11的空间节省化。
变更例
本实施方式能够以如下方式进行变更而实施。本实施方式以及以下的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进行组合来实施。
·虽然采用切断部25来作为对印刷后的介质M进行处理的处理部的一个示例,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处理部的一个示例,而也可以为堆叠器。堆叠器能够载置被排出的介质M。在这种情况下,堆叠器也可以以可滑动的方式而被构成,其在使用时被拉出至框体12的外部,并在未使用时被收纳于框体12的内部中。作为处理部的一个示例,也可以为从介质M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部。也就是说,处理部只需执行与介质M相关的处理即可,其也可以为印刷后的介质M或与印刷无关的介质M。
·也可以在保持部77中不设置连通用的贯穿孔78。也可以在排气部49与印刷后的介质M之间不设置保持部77。
·支承部22也可以具有支承面22A,所述支承面22A具有凹部。在这种情况下,支承面22A只需具有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面即可。另外,基准面RP只需包含支承面22A的至少一部分的面即可,优选为,支承面22A包含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面。
·虽然将滑架34的区域A0划分为了三个区域,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之划分为两个或四个以上的区域。
·第二区域A2只需为与设置有喷嘴面36的第一区域A1相比而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处即可,其既可以与第一区域A1相邻,也可以不相邻。
·第二区域A2只需为并未搭载有印刷头35的区域即可,例如也可以为搭载有滑架电机38的区域。
·第二送风部48的一部分也可以位于在输送方向Y上与第一送风部47重叠的位置处。也就是说,第二送风部48的一部分也可以在宽度方向X上位于框体12与第一送风部47之间。
·第二送风部48也可以在第一重叠区域DA1之外的区域中具备连通口。如果列举具体的一个示例,则当第二送风部48的一部分在框体12与第一送风部47之间位于第一送风部47的宽度方向X上的情况下,第二送风部48也可以除第一重叠区域DA1之外,还在于第二送风部48的宽度方向X上与第一送风部47相向的面上具备连通口。此时,连通口既可以连续地被形成,也可以分割为多个地被形成。
·也可以使第二送风部48全部在宽度方向X上位于框体12与切断部25之间。也就是说,只需第二送风部48的一部分或全部在宽度方向X上位于框体12与切断部25之间即可。
·气流生成部53也可以被设置在第二送风流道50的外部处。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送风部48只需经由开口51来导入来自气流生成部53的气体即可。
·加热器54也可以被设置在第二送风流道50的外部处。加热器54也可以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被设置于与气流生成部53相比而靠上游处。
·虽然引导部64的上表面64A的第一吹送区域BA1中与隔壁45相距的距离相同,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所述引导部64的上表面64A在第一吹送区域BA1中,随着趋向于第一宽度方向X1而与隔壁45相距的距离变短。
·隔壁45的下端部45B以及突出部46也可以以基准面RP为基准而为与喷嘴面36相同的距离,也可以为与喷嘴面36相比而较近的位置。
·突出部46也可以被设置在与隔壁45的下端部45B相比而靠铅直方向Z的上方处。另外,突出部46也可以于铅直方向Z上在隔壁45上被设置有多个。
·第一送风部47也可以具备与第二送风部48的连通口52连通的连通口。也就是说,第一送风部47只需能够导入来自第二送风部48的连通口52的气体即可,其既可以具备作为连通口的结构,也可以不具备作为连通口的结构。
·送风口44也可以在不使用第二送风部48中的结构的条件下,通过第一送风部47中的结构而被形成。也就是说,无论是否全部区域都仅通过第一送风部47来形成,只需使送风口44与第一送风部47中的第一送风流道63连通即可。
·介质M也可以不为被卷绕作为卷筒体R的长条的介质。介质M既可以为纸张,也可以为合成树脂制的薄膜或布、无纺布、层压介质等。
·液体只需为能够通过附着在介质M上而在该介质M上进行记录的物质即可,其能够任意地进行选择。例如,设为,油墨也包括在溶剂中溶解、分散或混合有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固态物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的物质等,并包括水性油墨、油性油墨、胶状油墨、热熔性油墨等的各种组成物。
·印刷装置11并未被限定于打印机,也可以为印染装置。另外,印刷装置11也可以为除了具有记录功能之外还具有扫描仪机构以及复印功能的复合机。
附记
以下,对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更例所掌握的技术思想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A)具备:输送部,其以在输送方向上对介质进行输送的方式而被构成;支承部,其以对由所述输送部而被输送的介质进行支承的方式而被构成;印刷头,其以通过向被所述支承部所支承的介质喷出液体来实施印刷的方式而被构成;滑架,其对所述印刷头进行搭载,并能够在扫描方向上进行移动;送风部,其能够向通过所述印刷头而被进行了印刷的印刷后的介质进行送风,所述支承部具有支承面,所述支承面对由所述输送部所输送的介质进行支承,所述送风部具有送风流道和送风口,所述送风流道能够对气体进行吹送,所述送风口能够将来自所述送风流道的气体吹送至印刷后的介质上,所述送风部以沿着所述滑架的扫描方向延伸且不进行移动的方式而被设置,所述送风部以在俯视观察时与所述滑架的移动区域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处使所述送风口的一部分或全部位于所述滑架与印刷后的介质之间的方式而被设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送风口接近于滑架。也就是说,能够使送风部接近于滑架。由此,能够针对送风部和滑架的位置实现介质的向输送方向的空间节省化。因此,能够实现印刷装置的空间节省化。
另外,除此之外,送风部以沿着滑架的扫描方向延伸且不进行移动的方式而被设置。如此,能够在不使在扫描方向上可移动的滑架对送风部进行搭载的条件下,向印刷后的介质进行送风。因此,能够在不会给滑架的向扫描方向的移动带来影响的条件下,实现印刷装置的空间节省化。
(B)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印刷头具有喷嘴面和多个喷嘴,所述喷嘴面朝向所述支承面,所述多个喷嘴在所述喷嘴面上将液体喷出,以包含所述支承面的面为基准,所述送风口被设置于与所述喷嘴面相比而较远的位置处。
根据该结构,从送风口所吹送出的气体会变得难以向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流动。由此,能够在不会于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处给液体从印刷头的喷出带来较大的影响的条件下,实现印刷装置的空间节省化。
(C)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印刷头具有喷嘴面和多个喷嘴,所述喷嘴面朝向所述支承面,所述多个喷嘴在所述喷嘴面上将液体喷出,所述滑架在俯视观察时具有第一区域、和与所述第一区域不同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位于与所述第一区域相比而靠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处,所述印刷头不会被搭载于所述第二区域中,而是被搭载于所述第一区域中,以包含所述支承面的面为基准,所述滑架被设置为,使所述第二区域成为与所述第一区域相比而较远的位置,所述送风部以所述送风口的一部分或全部位于所述滑架的所述第二区域与印刷后的介质之间的方式而被设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并未搭载有印刷头的第二区域与包含支承面的面之间保持距离,从而能够设置供送风口的一部分或全部位于第二区域与印刷后的介质之间的空间。如此,通过在并未搭载有印刷头的第二区域中使送风口接近于滑架,从而能够针对送风部和滑架的位置实现介质的向输送方向的空间节省化。因此,能够实现印刷装置的空间节省化。
(D)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送风部具有阻挡来自所述送风口的气体的吹送的隔壁,所述隔壁在与所述送风口相比而靠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处,以至少从所述送风口朝向印刷后的介质而延伸的方式被设置。
根据该结构,从送风口所吹送出的气体会变得难以向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流动。由此,能够在不会于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处给液体从印刷头的喷出带来较大的影响的条件下,实现印刷装置的空间节省化。
(E)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隔壁在所述送风口与印刷后的介质之间具有向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突出的突出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突出部来使从送风口所吹送出的气体向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被引导,从而更进一步地使气体变得难以向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流动。由此,能够在不会于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处给液体从印刷头的喷出带来较大的影响的条件下,实现印刷装置的空间节省化。
(F)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印刷头具有喷嘴面和多个喷嘴,所述喷嘴面朝向所述支承面,所述多个喷嘴在所述喷嘴面上将液体喷出,以包含所述支承面的面为基准,所述突出部被设置在与所述喷嘴面相比而较远的位置处。
根据该结构,通过以包含支承面的面为基准而在与喷嘴面相比而较远的位置处利用突出部来使从送风口所吹送出的气体向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被引导,从而更进一步地使气体变得难以向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流动。由此,能够在不会于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处给液体从印刷头的喷出带来较大的影响的条件下,实现印刷装置的空间节省化。
(G)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突出部被设置在所述隔壁的下端处。根据该结构,可以实现与(E)以及(F)相同的那样的效果。
(H)具备:输送部,其以在输送方向上对介质进行输送的方式而被构成;印刷头,其以通过向由所述输送部而被输送的介质喷出液体来实施印刷的方式而被构成;滑架,其对所述印刷头进行搭载,并能够在扫描方向上进行移动;送风部,其能够向通过所述印刷头而被进行了印刷的印刷后的介质进行送风;处理部,其实施与介质相关的处理;框体,其对所述输送部、所述印刷头、所述滑架、所述送风部以及所述处理部进行收纳,所述送风部具有第一送风部、第二送风部、气流生成部和送风口,所述第一送风部能够对气体进行吹送,所述第二送风部能够向所述第一送风部吹送气体,所述气流生成部生成所述第一送风部以及所述第二送风部中的气流,所述送风口能够将来自所述第一送风部的气体吹送至印刷后的介质上,所述第一送风部具有第一送风流道,所述第一送风流道能够向所述送风口吹送气体,所述第二送风部具有第二送风流道、和连通口,所述第二送风流道能够向所述第一送风流道吹送气体,所述连通口使所述第二送风流道与所述第一送风流道连通,所述第二送风流道与所述第一送风流道相比而对气体进行吹送的截面积较大,所述第一送风部位于与所述印刷头相比而靠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且与所述处理部相比而靠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处,所述第二送风部的一部分或全部在沿着所述滑架的扫描方向的方向上位于所述框体与所述处理部之间,所述第一送风部和所述第二送风部在沿着所述滑架的扫描方向的第一特定区域中位于在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相向的位置处,所述连通口至少位于所述第一特定区域中。
根据该结构,第一送风部在介质的输送方向上位于印刷头的下游、且处理部的上游处,从而能够在输送方向上使滑架和送风部和处理部接近。因此,能够实现印刷装置的空间节省化。
另外,除此之外,与第一送风流道相比而对气体进行吹送的截面积较大的第二送风部在沿着滑架的扫描方向的方向上位于框体与处理部之间。由此,能够在确保向第一送风流道吹送的气体的吹送量的同时实现印刷装置的空间节省化。
另外,除此之外,在沿着滑架的扫描方向的第一特定区域中,第一送风部和第二送风部在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相向,从而能够经由连通口而从第二送风流道向第一送风流道吹送气体。由此,不会使从第二送风流道向第一送风流道的压力损失过度地增大。因此,能够在不会使用于从送风口吹送气体的压力损失过度地增大的条件下,实现印刷装置的空间节省化。
(I)所述第二送风部被构成为,从介质的输送方向进行观察时的所述连通口的截面积成为从沿着所述滑架的扫描方向的方向进行观察时的所述第二送风流道的最大截面积的20%以上。
根据该结构,不会使从第二送风流道向第一送风流道的压力损失过度地增大。因此,能够在不会使用于从送风口吹送气体的压力损失过度地增大的条件下,实现印刷装置的空间节省化。
(J)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第二送风部被构成为,从沿着所述滑架的扫描方向的方向进行观察时的所述第二送风流道的最小截面积成为从沿着所述滑架的扫描方向的方向进行观察时的所述第二送风流道的最大截面积的30%以上。
根据该结构,不会使第二送风流道中的压力损失过度地增大。因此,能够在不会使用于从送风口吹送气体的压力损失过度地增大的条件下,实现印刷装置的空间节省化。
(K)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第一送风部的至少一部分以成为在俯视观察时与所述滑架的移动区域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的方式而被设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第一送风部接近于滑架。由此,能够针对送风部和滑架的位置实现介质的向输送方向的空间节省化。因此,能够实现印刷装置的空间节省化。
(L)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第一送风部具有阻挡来自所述送风口的气体的吹送的隔壁,所述隔壁以在与所述送风口相比而靠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处至少从所述送风口朝向印刷后的介质而延伸的方式被设置。
根据该结构,从送风口所吹送出的气体会变得难以向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流动。由此,能够在不会于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处给液体从印刷头的喷出带来较大的影响的条件下,实现印刷装置的空间节省化。
(M)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隔壁在所述送风口与印刷后的介质之间具有向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突出的突出部。
根据该结构,利用突出部来使从送风口所吹送出的气体向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被引导,从而更进一步地使气体变得难以向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流动。由此,能够在不会于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处给液体从印刷头的喷出带来较大的影响的条件下,实现印刷装置的空间节省化。
(N)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具备加热器,所述加热器使所述第二送风流道中的气体的温度上升,所述加热器为位于所述第二送风流道中的PTC加热器。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减少零件数量的同时减小加热器的设置区域,从而能够实现印刷装置的空间节省化。另外,除此之外,也使得加热器的控制较为容易。
(O)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第二送风流道以朝向所述连通口而向铅直方向的下方倾斜的方式而被构成。
根据该结构,在第二送风流道中,能够朝向与第一送风流道连通的连通口而向铅直方向的下方吹送气体。由此,能够顺利地形成第一送风流道中的向铅直方向的下方的气流。因此,能够在不会使用于从送风口吹送气体的压力损失过度地增大的条件下,实现印刷装置的空间节省化。
(P)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第一送风部具有在所述第一送风流道中对来自所述连通口的气体进行引导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在沿着所述滑架的扫描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且以随着在沿着所述滑架的扫描方向的方向上从所述连通口分离而靠近印刷后的介质的方式倾斜。
根据该结构,在第一送风流道中,对来自连通口的气体在沿着滑架的扫描方向的方向上进行引导。另外,除此之外,在第一送风流道中,对来自连通口的气体以随着在沿着滑架的扫描方向的方向上从连通口分离而靠近印刷后的介质的方式而进行引导。由此,能够在沿着滑架的扫描方向的方向上使来自连通口的气体的吹送量均等化,并且能够使第一送风流道中的压力损失减少。因此,能够在不会使用于从送风口吹送气体的压力损失过度地增大的条件下,实现印刷装置的空间节省化。
(Q)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具备排气部,所述排气部对气体进行排出,所述排气部的一部分或全部被设置于,以在所述框体与所述处理部之间夹着所述处理部而与所述第二送风部相反的位置处,所述第一送风部和所述排气部在沿着所述滑架的扫描方向的第二特定区域中被设置于在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相向的位置处。
根据该结构,排气部位于以在沿着滑架的扫描方向的方向上的框体与处理部之间夹着处理部而与第二送风部相反的位置处。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使印刷后的介质M干燥,并且能够实现印刷装置的空间节省化。
(R)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具备:辊,其用于对印刷后的介质进行输送;保持部,其对所述辊进行保持,所述排气部具有排气流道、排气流生成部和吸气口,所述排气流道能够对气体进行排出,所述排气流生成部使所述排气流道中的气体排出,所述吸气口能够将与印刷后的介质之间的气体吸入至所述排气流道中,所述保持部位于与所述印刷头相比而靠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且与所述处理部相比而靠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处,所述辊对通过所述处理部而被实施了与介质相关的处理的印刷后的介质进行按压,所述保持部位于所述吸气口与印刷后的介质之间,所述保持部具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被设置在所述吸气口与印刷后的介质之间。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保持部位于排气部的吸气口与印刷后的介质之间的情况下,也能够经由保持部上所设置的贯穿孔来从吸气口对排气部与印刷后的介质之间的气体进行吸入。因此,能够在不会使对排气部与印刷后的介质之间的气体进行排出的效率降低的条件下,实现印刷装置的空间节省化。
符号说明
A0…区域;A1…第一区域;A2…第二区域;A3…第三区域;BA1…第一吹送区域;BA2…第二吹送区域;D1…第一距离;D2…第二距离;D3…第三距离;D4…第四距离;D5…第五距离;D6…第六距离;D7…第七距离;DA1…第一重叠区域;DA2…第二重叠区域;M…介质;MA…移动区域;P1…印刷位置;P2…分支点;P3…汇合点;R…卷筒体;RP…基准面;X…宽度方向;Y…输送方向;Z…铅直方向;11…印刷装置;12…框体;13…开口部;14…排出口;16…放卷部;17…前板部;18…支承壁;19…收纳部;20…输送通道;20A…供给通道;20B…反转通道;20C…排出通道;21…输送部;22…支承部;22A…支承面;23…印刷部;24…送风部;25…切断部;26…供给辊对;27…反转辊;28…从动辊;29…上游输送辊对;30…下游输送辊对;31…第一辊对;31A…驱动辊;31B…从动辊;31C…旋转轴;32…第二辊对;33…导向轴;34…滑架;34A,34B…底面;35…印刷头;36…喷嘴面;37…喷嘴;38…滑架电机;39…移动刃;40…固定刃;41…引导部件;42…控制部;43…送风流道;44…送风口;45…隔壁;45A…第一面;45B…下端部;46…突出部;46A…上表面;47…第一送风部;48…第二送风部;48A…一端部;48B…另一端部;49…排气部;50…第二送风流道;51…开口;52…连通口;53…气流生成部;54…加热器;55…内壁;56…倾斜面;61…主体部;61A…下端部;61B…抵接面;62…倾斜部;62A…倾斜面;62B…下端部;63…第一送风流道;64…引导部;64A…上表面;71…第三送风部;71A…一端部;71B…另一端部;72…排气流道;73…吸气口;74…开口;75…排气流生成部;76…内壁;77…保持部;78…贯穿孔。

Claims (11)

1.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送部,其以在输送方向上对介质进行输送的方式而被构成;
印刷头,其以通过向由所述输送部所输送的介质喷出液体来实施印刷的方式而被构成;
滑架,其对所述印刷头进行搭载,并能够在扫描方向上进行移动;
送风部,其能够向通过所述印刷头而被进行了印刷的印刷后的介质进行送风;
处理部,其实施与介质相关的处理;
框体,其对所述输送部、所述印刷头、所述滑架、所述送风部以及所述处理部进行收纳,
所述送风部具有第一送风部、第二送风部、气流生成部和送风口,所述第一送风部能够对气体进行吹送,所述第二送风部能够向所述第一送风部吹送气体,所述气流生成部生成所述第一送风部以及所述第二送风部中的气流,所述送风口能够将来自所述第一送风部的气体吹送至印刷后的介质上,
所述第一送风部具有第一送风流道,所述第一送风流道能够向所述送风口吹送气体,
所述第二送风部具有第二送风流道、和连通口,所述第二送风流道能够向所述第一送风流道吹送气体,所述连通口使所述第二送风流道与所述第一送风流道连通,
所述第二送风流道与所述第一送风流道相比而对气体进行吹送的截面积较大,
所述第一送风部位于与所述印刷头相比而靠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且与所述处理部相比而靠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处,
所述第二送风部的一部分或全部在沿着所述滑架的扫描方向的方向上位于所述框体与所述处理部之间,
所述第一送风部和所述第二送风部在沿着所述滑架的扫描方向的第一特定区域中位于在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相向的位置处,
所述连通口至少位于所述第一特定区域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送风部被构成为,从介质的输送方向进行观察时的所述连通口的截面积成为从沿着所述滑架的扫描方向的方向进行观察时的所述第二送风流道的最大截面积的20%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送风部被构成为,从沿着所述滑架的扫描方向的方向进行观察时的所述第二送风流道的最小截面积成为从沿着所述滑架的扫描方向的方向进行观察时的所述第二送风流道的最大截面积的30%以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送风部的至少一部分以成为在俯视观察时与所述滑架的移动区域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的方式而被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送风部具有阻挡来自所述送风口的气体的吹送的隔壁,
所述隔壁以在与所述送风口相比而靠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处至少从所述送风口朝向印刷后的介质而延伸的方式被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壁在所述送风口与印刷后的介质之间具有向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突出的突出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加热器,所述加热器使所述第二送风流道中的气体的温度上升,
所述加热器为位于所述第二送风流道中的PTC加热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送风流道以朝向所述连通口而向铅直方向的下方倾斜的方式而被构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送风部具有在所述第一送风流道中对来自所述连通口的气体进行引导的引导部,
所述引导部在沿着所述滑架的扫描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且以随着在沿着所述滑架的扫描方向的方向上从所述连通口分离而靠近印刷后的介质的方式倾斜。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排气部,所述排气部对气体进行排出,
所述排气部的一部分或全部被设置于,以在所述框体与所述处理部之间夹着所述处理部而与所述第二送风部相反的位置处,
所述第一送风部和所述排气部在沿着所述滑架的扫描方向的第二特定区域中被设置于在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相向的位置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辊,其用于对印刷后的介质进行输送;
保持部,其对所述辊进行保持,
所述排气部具有排气流道、排气流生成部和吸气口,所述排气流道能够对气体进行排出,所述排气流生成部使所述排气流道中的气体排出,所述吸气口能够将与印刷后的介质之间的气体吸入至所述排气流道中,
所述保持部位于与所述印刷头相比而靠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且与所述处理部相比而靠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处,
所述辊对通过所述处理部而被实施了与介质相关的处理的印刷后的介质进行按压,
所述保持部位于所述吸气口与印刷后的介质之间,
所述保持部具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被设置在所述吸气口与印刷后的介质之间。
CN202211630395.4A 2021-12-22 2022-12-19 印刷装置 Pending CN1163308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208269 2021-12-22
JP2021208269A JP2023092948A (ja) 2021-12-22 2021-12-22 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30842A true CN116330842A (zh) 2023-06-27

Family

ID=84541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30395.4A Pending CN116330842A (zh) 2021-12-22 2022-12-19 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91804A1 (zh)
EP (1) EP4201686A1 (zh)
JP (1) JP2023092948A (zh)
CN (1) CN116330842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96154A (en) * 1993-04-16 1999-04-20 Hitachi Koki Co., Ltd. Ink jet printer
JP2012206368A (ja) 2011-03-29 2012-10-25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7352829B2 (ja) * 2019-11-18 2023-09-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記録装置
JP7447490B2 (ja) * 2019-12-26 2024-03-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01686A1 (en) 2023-06-28
JP2023092948A (ja) 2023-07-04
US20230191804A1 (en) 2023-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11779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6834949B2 (en) Device for simultaneously holding by suction and transporting a sheet
JP5671515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乾燥装置
JPH0825266B2 (ja) 片面又は両面印刷された枚葉紙の案内装置
JP2016215428A (ja) 印刷装置
JP2011194570A (ja) 乾燥装置及び該乾燥装置を備える記録装置
JP395613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れに使用する吸引式用紙受け台
JP598955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CN116330842A (zh) 印刷装置
CN116330858A (zh) 印刷装置
JP6604858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CN111216460B (zh) 介质加热装置及印刷装置
JP396557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786428B2 (ja) 記録装置
JP2022050825A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JP6790472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KR102376421B1 (ko) 싱글 패스 잉크젯 프린터용 인쇄매체 안내장치
JP4916184B2 (ja) 印字装置
JP6604868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CZ295070B6 (cs) Zařízení pro vedení archů v tiskařském stroji
US20230364930A1 (en) Inkjet printer
JP5329026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CN114179512A (zh) 记录装置
JP202309535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21126862A (ja) 印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