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16460B - 介质加热装置及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介质加热装置及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16460B
CN111216460B CN201911165228.5A CN201911165228A CN111216460B CN 111216460 B CN111216460 B CN 111216460B CN 201911165228 A CN201911165228 A CN 201911165228A CN 111216460 B CN111216460 B CN 1112164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unit
air
control
exhaust port
medium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6522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16460A (zh
Inventor
井户正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2164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164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164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164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77Cooling or ventilat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1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 B41J11/00216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using infrared [IR] radiation or microwa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016Structure of bubble jet print heads
    • B41J2/14088Structure of hea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convection means, e.g. by using a fan for blowing or sucking air
    • B41J11/00222Controlling the convection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4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conduction means, e.g. by using a heated plate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Ink Jet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介质加热装置及印刷装置,即便是在并排设置多个加热器控制基板(包括驱动加热部的基板的多个控制部)的情况下,也可以高效地冷却各个控制部。介质加热装置具备:对纸张进行加热的加热部;控制加热部的第一控制部和第二控制部;以及在内部具有第一控制部和第二控制部的控制部固定用壳体,其中,第一控制部和第二控制部分别具备进气口和排气口,第一控制部和第二控制部具备设置于第一控制部的进气口和排气口中至少一方、以及第二控制部的进气口和排气口中至少一方的进排气用风扇(进气风扇),第一控制部和第二控制部配置成排气口彼此相对。

Description

介质加热装置及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介质进行加热的介质加热装置及具备介质加热装置的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有对卷纸等介质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印刷装置通常具备喷出墨水的喷出头、以及保持喷出头并在与介质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扫描方向上往复移动的滑架。此外,印刷装置通过边使滑架在扫描方向上移动边从喷出头向介质喷出墨水来进行印刷。需要说明的是,在这样的印刷装置中,在采用需要进行渗透干燥、蒸发干燥的墨水(流体)的情况下,为了使喷出于介质的墨水干燥、定影,需要设置加热器等具有加热部的介质加热装置。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下述构成的记录装置(印刷装置):控制加热器的控制部设置于构成加热部的箱体形状部的内部,通过由进排气部导入至箱体形状部内部的气体对控制部进行冷却,排出夺取控制部的热而变热的气体。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3-18150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记录装置中,作为控制加热器的控制部,采用了一个加热器控制基板,如上所述,通过进排气部将变热的空气向外部排出,从而对加热器控制基板进行冷却。但是,在采用多个加热器控制基板的情况下,需要对各个加热器控制基板进行冷却。此外,考虑有如下所述的问题:在将加热器控制基板例如排列在箱体形状部的内部依次进行冷却时,通过对第一个加热器控制基板进行冷却而变热的空气对接下来排列的加热器控制基板进行冷却,从而无法获得充分的冷却效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介质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加热部,对介质进行加热;第一控制部和第二控制部,控制所述加热部;以及壳体,在内部具有所述第一控制部和所述第二控制部,所述第一控制部和所述第二控制部分别具备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第一控制部和所述第二控制部具备设置于所述第一控制部的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排气口中至少一方、以及所述第二控制部的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排气口中至少一方的进排气用风扇,所述第一控制部和所述第二控制部配置成排气口彼此相对。
在上述介质加热装置中,优选具备隔板,以使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排气口不连通。
在上述介质加热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一控制部和所述第二控制部具备引导来自于相对的所述排气口的排气的气流引导部。
在上述介质加热装置中,优选的是,具备第三控制部,该第三控制部对所述加热部进行控制,并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第一控制部的所述排气口与所述第二控制部的所述排气口、所述第二控制部的所述进气口与所述第三控制部的所述进气口配置成相对。
在上述介质加热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壳体具备在所述第一控制部及所述第二控制部的上方沿着配置所述第一控制部及所述第二控制部的方向与外部连通的开口部,所述第一控制部和所述第二控制部在所述开口部一侧具有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排气口。
在上述介质加热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控制部和所述第二控制部具备散热用的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具备多个翅片,多个所述翅片沿着从所述进气口向所述排气口流动的空气的气流而形成。
本申请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任一介质加热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简要构成图。
图2是示出加热器用控制部的简要立体图。
图3是第一控制部的左侧的侧视图。
图4是第一控制部的右侧的侧视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简要构成图。
图6是示出加热器用控制部的简要立体图。
图7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气流引导部的简要构成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印刷装置;4、4A…加热部;5、5A…加热器用控制部;6…作为壳体的控制部固定用壳体;7、7A、7B…介质加热装置;9…气流引导部;51…第一控制部;52…第二控制部;53…第三控制部;65…开口部;80…作为进排气用风扇的进气风扇;82…散热器;512…作为隔板的右面盖;521…作为隔板的左面盖;511a、522a…进气口;512a、521a…排气口;531a…进气口;532a…排气口;821…翅片;S…作为介质的纸张;W1、W2、W3…空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之后的各图中,为了使各部件为能够识别的程度的大小,使各部件的比例尺与实际不同。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的简要构成图。
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举出了处理作为介质的一例的长条的纸张S的大幅面打印机(LFP)进行说明。
包括图1在内的之后的各个附图中采用XYZ坐标系加以示出。Z方向是沿重力方向、铅直方向的方向。下面,将该Z方向也称为上下方向Z或高度方向Z。X方向与上下方向Z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正交),为滑架32的扫描方向。下面,将该X方向也称为宽度方向X或扫描方向X。Y方向是与上下方向Z及宽度方向X两者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正交)的方向。下面,将该Y方向也称为前后方向Y。
在前后方向Y上,将印刷装置1的装置前侧(前方)或装置正面侧(正面方向)设为+Y方向,将装置后侧(后方)或装置背面侧(背面方向)设为-Y方向。在宽度方向X上,从正面侧观察印刷装置1时,将装置左侧(左方)设为+X方向,将装置右侧(右方)设为-X方向。在上下方向Z上,将装置上侧(上方)设为+Z方向,将装置下侧(下方)设为-Z方向。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具有以卷对卷方式传送纸张S的传送部2、向纸张S喷出墨水(流体)来印刷图像、字符等的印刷部3、以及对纸张S进行加热的加热部4。这些各构成部由主体框架90支承。此外,主体框架90由下端安装有轮子91的一对腿部92支承。此外,印刷装置1具备对上述各部件的驱动进行整体控制的控制部100。
传送部2具有从卷绕体R向传送方向F放出卷状的纸张S的松卷卷筒21、以及将放出的纸张S卷绕成卷绕体R的收卷卷筒22。传送部2在松卷卷筒21与收卷卷筒22之间的传送路径上具有传送纸张S的第一传送辊对23、第二传送辊对24。此外,传送部2在第二传送辊对24与收卷卷筒22之间的传送路径上具有赋予纸张S张力的张紧辊25。
张紧辊25构成为由摆动框架25A支承,在宽度方向X上与纸张S的背面接触。张紧辊25形成为在宽度方向X上比纸张S的宽度长。张紧辊25在传送方向F上设置于比后述的加热部4更靠下游侧的位置。
传送部2具备支承从松卷卷筒21放出的纸张S并使其沿传送方向F进行传送的、构成传送路径的第一支承部件26、第二支承部件27以及第三支承部件28。第一支承部件26是具有支承面并具有使纸张S从传送方向F的上游侧到达第一传送辊对23的平板形状的支承部件。第二支承部件27是与印刷部3的喷出头31相对设置、具有支承面并具有使纸张S从第一传送辊对23到达第二传送辊对24的平板形状的支承部件。第二支承部件27作为所谓的压印盘发挥功能。
第三支承部件28是如下所述的支承部件:具有支承面28a,支承纸张S以使其弯曲成向上方凸起,并具有对从第二传送辊对24至第二传送辊对24与张紧辊25之间的路径的大致一半的位置进行支承的平板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承部件26、第二支承部件27、第三支承部件28形成为在宽度方向X上比纸张S的宽度更长。此外,第一支承部件26、第二支承部件27、第三支承部件28以可安装拆卸的方式固定于支持部29。此外,第一支承部件26、第二支承部件27、第三支承部件28借助支持部29固定于主体框架90。
印刷部3具有在第一传送辊对23与第二传送辊对24之间的传送路径上对纸张S喷出墨水的作为喷墨头的喷出头31、以及搭载喷出头31并在宽度方向X上自由往复移动的滑架32。喷出头31是如下所述的构成:具备多个喷嘴(省略图示),可以喷出根据纸张S的材质而被选择的、需要渗透干燥、蒸发干燥的墨水。滑架32以往复移动自由的方式支承于延伸架设在宽度方向X上的两个滑架轴94上。此外,两个滑架轴94由滑架用框架95支承。
本实施方式的加热部4构成介质加热装置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介质加热装置7由后述的加热部4、加热器用控制部5和控制部固定用壳体6构成。
加热部4是如下所述的构成:通过对纸张S进行加热,使墨水迅速地干燥定影于纸张S,防止渗透、模糊以提高画质。加热部4在比设置有印刷部3的位置更靠传送方向F的下游侧处对印刷后的纸张S进行加热。详细而言,加热部4设置于第三支承部件28的上方(+Z方向),与由第三支承部件28的支承面28a支承并被传送的纸张S相对,通过从作为印刷面侧的纸张S的正面侧进行加热而使墨水干燥。
对加热部4的构成进行说明。
加热部4由两个红外线加热器41、加热用壳体42、管道43、吸风扇44等构成。加热部4的两个红外线加热器41分别由构成后述的加热器用控制部5的作为第一控制部的第一控制部51、作为第二控制部的第二控制部52(参照图2)控制。
红外线加热器41由红外线照射部41a、反射板41b等构成。红外线加热器41配置为除了来自于红外线照射部41a的直射光之外,还将反射板41b的反射光照射于在支承面28a上传送的纸张S。在本实施方式中,红外线加热器41照射作为电磁波的红外线。
加热用壳体42是将红外线加热器41支承于内部的箱状的盖体,设置为覆盖红外线加热器41。加热用壳体42设置为在对纸张S进行干燥的干燥区域中覆盖支承面28a上的纸张S的状态。在加热用壳体42的内部构成有管道43,在管道43内设置有吸风扇44等。
吸风扇44将对支承面28a上的纸张S进行热干燥时产生的蒸发气体(在水性墨水时是水蒸气)与其气氛一起进行吸引。然后,被吸风扇44所吸引的蒸发气体在管道43内液化(在水性墨水时,回收水分进行除湿),从管道43的排出口(与安装有吸风扇44的一侧相反的一侧)送出气体(实施蒸发气体的液化后的气体)。送出的气体被送向支承面28a上的纸张S。也通过该送出的气体促进纸张S的干燥。
图2是示出加热器用控制部5的简要立体图。在图2中,为了说明加热器用控制部5的构成,图示出拆除了控制部固定用壳体6的正面盖62和顶盖63的状态。此外,在图2中示出了从正面右侧的上方观察加热器用控制部5时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控制部51的左侧的侧视图。详细而言,图3是在宽度方向X上从+X方向(左侧)向-X方向(右侧)观察第一控制部51时的侧视图。图4是第一控制部51的右侧的侧视图。详细而言,图4是在宽度方向X上从-X方向(右侧)向+X方向(左侧)观察第一控制部51时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用控制部5构成介质加热装置7。加热器用控制部5由第一控制部51及第二控制部52这两个控制部构成。需要说明的是,该两个控制部分别控制加热部4的两个红外线加热器41。
对第一控制部51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2~图4所示,第一控制部51由在电路配线基板上安装有电路元件510的第一基板51A以及将第一基板51A容纳于内部的第一壳体51B构成。
第一壳体51B构成为箱形。第一壳体51B由左面盖511、右面盖512、上面盖513、下面盖514及背面盖515构成。作为五个方向的面的左面盖511、右面盖512、上面盖513、下面盖514以及背面盖515是分别对板状的金属部件进行折弯加工而形成的,相互组装而形成为箱形。第一基板51A固定于背面盖515的内表面。
在第一壳体51B中,通过将背面盖515固定于构成控制部固定用壳体6的基架61的正面侧,从而将第一控制部51固定于基架61。如图3、图4所示,第一壳体51B的正面侧被构成控制部固定用壳体6的正面盖62覆盖。通过该构成,第一基板51A成为在六个方向上被封闭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图3所示,在左面盖511上,于上方形成有作为八角形的开口的进气口511a。进气风扇80设置于左面盖511的外表面并覆盖该进气口511a。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所谓的轴流风扇作为进气风扇80。需要说明的是,轴流风扇形成为将从旋转轴方向吸入的空气沿旋转轴方向排出的结构。
此外,如图2、图4所示,在右面盖512上,于上方形成有作为八角形的开口的排气口512a。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已组装好第一壳体51B时,进气口511a和排气口512a为相对的位置关系。
右面盖512构成为上方的端部512b比上面盖513更向上方延伸出的状态。如图3、图4所示,在从上方将构成控制部固定用壳体6的顶盖63覆盖在基架61上并将其固定在了基架61上时,端部512b呈现也覆盖第一控制部51的上侧的状态,但处于大致抵接于该顶盖63的背面63a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3、图4中斜线所示,在右面盖512上,将从上面盖513向上方延伸至端部512b的区域设为分隔区域512D。关于分隔区域512D将在后面描述。
如图4所示,第一基板51A具备散热用的散热器82。此外,散热器82构成为具备多个翅片821。如图2、图4所示,散热器82在第一壳体51B中设置为位于处于大致相对的位置关系的进气口511a与排气口512a之间。
此外,多个翅片821沿着从进气口511a向排气口512a流动的空气W1的气流而设置。详细而言,翅片821设置为沿着表面积增大的侧面的方向与从进气口511a向排气口512a流动的空气W1的流动方向大致一致。
下面,对第二控制部52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第二控制部52构成为与第一控制部51大致相同。第二控制部52由在电路配线基板上安装有电路元件520的第二基板52A以及将第二基板52A容纳于内部的第二壳体52B构成。
第二壳体52B也和第一壳体51B大致相同地构成为箱形。第二壳体52B由左面盖521、右面盖522、上面盖523、下面盖524及背面盖525构成。作为五个方向的面的左面盖521、右面盖522、上面盖523、下面盖524及背面盖525是分别对板状的金属部件进行折弯加工而形成的,相互组装而形成为箱形。第二基板52A固定于背面盖525的内表面。
第二壳体52B配置在第一壳体51B的右方(-X方向),固定于基架61的正面侧,从而第二控制部52固定于基架61。第二壳体52B的正面侧与第一壳体51B同样地被构成控制部固定用壳体6的正面盖62覆盖。通过该构成,第二基板52A成为在六个方向上被封闭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与第一壳体51B的左面盖511同样地,在右面盖522上,于上方形成有作为八角形的开口的进气口522a。进气风扇80设置于右面盖522的外表面并覆盖该进气口522a。
此外,如图2所示,与第一壳体51B的右面盖512同样地,在左面盖521上,于上方形成有作为八角形的开口的排气口521a。本实施方式中,在已组装好第二壳体52B时,进气口522a与排气口521a为相对的位置关系。
左面盖521构成为上方的端部521b比上面盖523更向上方延伸出的状态。在从上方将顶盖63覆盖在基架61上并将其固定在了基架61上时,端部521b与端部512b同样地处于大致抵接于该顶盖63的背面63a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面盖521上,如图2中斜线所示,将从上面盖523向上方延伸至端部521b的区域设为分隔区域521D。关于分隔区域521D将在后面描述。
与第一基板51A同样,第二基板52A具备散热用的散热器82。此外,散热器82构成为具备多个翅片821。散热器82在第二壳体52B中设置为位于处于大致相对的位置关系的进气口522a与排气口521a之间。
多个翅片821沿着从进气口522a向排气口521a流动的空气W2的气流而设置。详细而言,翅片821设置为沿着表面积增大的侧面的方向与从进气口522a向排气口521a流动的空气W2的流动方向大致一致。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固定用壳体6构成了介质加热装置7。控制部固定用壳体6固定于主体框架90,由以上方开口的截面U字状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形成的基架61、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形成并构成第一壳体51B及第二壳体52B的正面侧的正面盖62、以及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形成、从上方覆盖在基架61上并固定于基架61的顶盖63构成。基架61、正面盖62以及顶盖63是分别对板状的金属部件进行折弯加工而形成的。
正面盖62固定于第一壳体51B的左面盖511和右面盖512的前侧的端部。此外,正面盖62固定于第二壳体52B的左面盖521和右面盖522的前侧的端部。如图3、图4所示,在已固定正面盖62的情况下,正面盖62的折弯的上端部62a及折弯的下端部62b呈朝向印刷装置1的内侧方向的状态。
此外,在从上方将顶盖63覆盖在基架61上并将其固定于了基架61上时,如图3、图4所示,顶盖63呈如下所述的状态:覆盖第一控制部51及第二控制部52的上侧,并在与正面盖62的上端部62a之间设置有间隙而向前方延伸,使折弯的前端部63b朝向下方。
这样构成的控制部固定用壳体6具有作为将第一控制部51及第二控制部52容纳于内部的壳体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形成于正面盖62的上端部62a附近与顶盖63的前端部63b之间的间隙、或形成于正面盖62的上端部62a附近与顶盖63的背面63a之间的间隙沿着作为正面盖62及顶盖63延伸的方向的宽度方向X而构成。换言之,间隙沿着作为配置第一控制部51及第二控制部52的方向的宽度方向X而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间隙称为开口部65。
开口部65位于第一控制部51及第二控制部52的上方。此外,通过该开口部65,控制部固定用壳体6的内部与外部(印刷装置1的外部)连通。通过控制部固定用壳体6和加热器用控制部5的上述构成,第一控制部51及第二控制部52成为在开口部65侧具有进气口511a、522a、以及排气口512a、521a的构成。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控制部51以及配置于第一控制部51的右方(-X方向)的第二控制部52固定于基架61,第一控制部51的排气口512a与第二控制部52的排气口521a配置为彼此相对。
这里,在第一控制部51的进气风扇80进行了驱动的情况下,如图2、图3中箭头所示,印刷装置1的外部的空气W1从作为开口部65的正面盖62的上端部62a与顶盖63的前端部63b之间的间隙流入作为壳体的控制部固定用壳体6的内部。详细而言,空气W1从进气口511a附近的开口部65的区域流入。然后,流入的空气W1被第一控制部51的进气风扇80吸气,经由进气口511a流入第一壳体51B的内部。
流入第一壳体51B内部的空气W1夺取由于第一基板51A的动作而变热的壳体内的热,此外,沿着构成散热器82的多个翅片821的面进行流动,从而边夺取来自于翅片821的热,边向排气口512a流动。然后,如图2、图4中箭头所示,夺取热而变热的空气W1经由排气口512a向第一壳体51B的外部排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排气口512a向作为-X方向的右方排气。
此外,在第二控制部52的进气风扇80进行了驱动的情况下,如图2中箭头所示,与第一控制部51的进气风扇80的动作同样地,印刷装置1的外部的空气W2从作为开口部65的正面盖62的上端部62a与顶盖63的前端部63b之间的间隙流入作为壳体的控制部固定用壳体6的内部。详细而言,空气W2从进气口522a附近的开口部65的区域流入。然后,流入的空气W2被第二控制部52的进气风扇80吸气,经由进气口522a流入第二壳体52B内部。
流入第二壳体52B内部的空气W2夺取由于第二基板52A的动作而变热的壳体内的热,此外,沿着构成散热器82的多个翅片821的面进行流动,从而边夺取来自于翅片821的热,边向排气口521a流动。然后,夺取热而变热的空气W2经由排气口521a向第二壳体52B的外部排出。在这种情况下,空气W2从排气口521a向作为+X方向的左方排气。
如图2中箭头所示,从第一壳体51B的排气口512a向作为-X方向的右方排出的空气W1与从第二壳体52B的排气口521a向作为+X方向的左方排出的空气W2相互冲突。冲突的各空气W1、W2边混合,边如图2中箭头所示,向位于排气口512a、521a附近的开口部65流动,从开口部65向作为控制部固定用壳体6的外部的印刷装置1的外部排气。通过该动作,第一控制部51及第二控制部52中的第一基板51A及第二基板52A被冷却到适当的温度。
这里,如上所述,排气口512a、521a设置于第一壳体51B、第二壳体52B的上方。换言之,排气口512a、521a设置于开口部65附近。因此,在空气W1与空气W2冲突的情况下,也包括冲突导致的内压的上升的均衡,空气W1和空气W2易于向朝印刷装置1的外部开放的开口部65侧流动,并从开口部65排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控制部51的右面盖512上具备的分隔区域512D以及第二控制部52的左面盖521上具备的分隔区域521D分隔出沿X方向构成的控制部固定用壳体6的内部空间(特别是开口部65)。换言之,分隔区域512D以使在开口部65处进气口511a与排气口512a不连通的方式进行分隔。此外,分隔区域521D以使在开口部65处进气口522a与排气口521a不连通的方式进行分隔。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分隔区域512D的右面盖512以及具有分隔区域521D的左面盖521作为隔板发挥功能。
通过作为隔板的右面盖512和左面盖521,从排气口512a、521a排出的空气W1、W2边冲突边从由右面盖512和左面盖521分隔出的开口部65向外部排出。通过作为隔板的右面盖512和左面盖521,尽可能地减少了从开口部65向外部排出的空气W1、W2再次从进气口511a、522a吸入。
如上所述,根据构成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印刷装置1的介质加热装置7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介质加热装置7,控制加热部4的第一控制部51及第二控制部52配置成各自的排气口512a、521a相对,从而使从排气口512a、521a排出的空气W1、W2冲突。由此,可以避免彼此的排气对彼此的冷却造成影响。因此,可以高效地冷却第一控制部51及第二控制部52。
需要说明的是,例如在第一控制部的排气口与第二控制部的进气口配置成相对的情况下,从第二控制部的进气口吸入从第一控制部的排气口排出的变热的空气,第二控制部的冷却效率降低。针对这样的不良情况,本实施方式的介质加热装置7可以高效地冷却第一控制部51及第二控制部52。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介质加热装置7,具备作为隔板的右面盖512,以使在控制部固定用壳体6的内部,第一壳体51B的进气口511a与排气口512a不通过开口部65而连通。由此,能够分开从进气口511a吸入的冷却用的空气W1和从排气口512a排出的变热的空气W1,从而可以防止吸入的空气W1与排出的空气W1混合,因此,可以高效地冷却第一控制部51。此外,具备作为隔板的左面盖521,以使在控制部固定用壳体6的内部,第二壳体52B的进气口522a与排气口521a不通过开口部65而连通。由此,能够分开从进气口522a吸入的冷却用的空气W2和从排气口521a排出的变热的空气W2,从而可以防止吸入的空气W2与排出的空气W2混合,因此,可以高效地冷却第二控制部52。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介质加热装置7,在第一控制部51及第二控制部52的内部变热的空气W1、W2易于在第一壳体51B、第二壳体52B的内部向上方移动。此时,在第一控制部51及第二控制部52的上方,控制部固定用壳体6具备的开口部65沿着作为配置第一控制部51及第二控制部52的方向的宽度方向X与印刷装置1的外部连通。此外,通过在上方的开口部65侧具备第一控制部51及第二控制部52的进气口511a、522a和排气口512a、521a,从而可以高效地从排气口512a、521a排出在第一控制部51及第二控制部52的内部变热并向上方移动的空气W1、W2。此外,从排气口512a、521a排出的变热的空气W1、W2从排气口512a、521a的上方的开口部65向印刷装置1的外部排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介质加热装置7,第一控制部51及第二控制部52分别具备散热用的散热器82,该散热器82具备多个翅片821。此外,多个翅片821沿着从进气口511a向排气口512a、从进气口522a向排气口521a流动的空气W1、W2的气流而形成,从而可以高效地夺取散热器82(翅片821)的热,因此可以冷却第一控制部51及第二控制部52。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由于具备介质加热装置7,从而可以适当地冷却第一控制部51及第二控制部52,因此,可以适当地驱动加热部4。由此,可以可靠地使墨水干燥、定影,因此,可以维持印字品质。
第二实施方式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A的简要构成图。图6是示出加热器用控制部5A的简要立体图。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A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印刷装置1相比,介质加热装置7A不同。详细而言,本实施方式的介质加热装置7A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部4之外,还具备第二加热器45,来作为加热部4A。
如图5所示,第二加热器45由所谓的管式加热器构成。此外,第二加热器45构成为沿宽度方向X延伸且多重折弯的状态。这样构成的第二加热器45隔着铝带(省略图示)贴付在面28b上,该面28b是第三支承部件28的与支承面28a相反一侧的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支承部件28由作为金属部件的铝平板形成。第二加热器45贴付于面28b,通过热传导对第三支承部件28进行加热。于是,第二加热器45通过对第三支承部件28进行加热,从而对支承面28a加热,间接地对支承面28a所支承的纸张S进行加热。
需要说明的是,介质加热装置7A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用控制部5(第一控制部51及第二控制部52)之外,还具备控制第二加热器45的驱动的作为第三的控制部的第三控制部53,来作为加热器用控制部5A。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用控制部5A由第一控制部51、第二控制部52、第三控制部53构成。
对第三控制部53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第三控制部5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控制部51构成为大致相同。此外,第三控制部53配置于第二壳体52B的右方(-X方向),并固定于基架61的正面侧。如图6所示,第三控制部53由在电路配线基板上安装有电路元件530的第三基板53A以及将第三基板53A容纳于内部的第三壳体53B构成。
第三壳体53B构成为箱形。第三壳体53B由左面盖531、右面盖532、上面盖533、下面盖534以及背面盖535构成。作为五个方向的面的左面盖531、右面盖532、上面盖533、下面盖534及背面盖535是分别对板状的金属部件进行折弯加工而形成的,相互组装而形成为箱形。第三基板53A固定于背面盖535的内表面。
在第三壳体53B中,通过将背面盖535固定于构成控制部固定用壳体6的基架61的正面侧,从而将第三控制部53固定于基架61。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第三壳体53B的正面侧被构成控制部固定用壳体6的正面盖62覆盖。通过该构成,第三基板53A成为在六个方向上被封闭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6所示,在左面盖531上,于上方形成有作为八角形的开口的进气口531a。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进气风扇80设置于左面盖531的外表面并覆盖该进气口531a。此外,如图6所示,在右面盖532上,于上方形成有作为八角形的开口的排气口532a。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已组装好第三壳体53B时,进气口531a与排气口532a为相对的位置关系。
右面盖532构成为上方的端部532b比上面盖533更向上方延伸出的状态。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从上方将构成控制部固定用壳体6的顶盖63覆盖在基架61上并将其固定在了基架61上时,端部532b呈现也覆盖第三控制部53的上侧的状态,但处于大致抵接于该顶盖63的背面63a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中斜线所示,在右面盖532上,将从上面盖533向上方延伸至端部532b的区域设为分隔区域532D。
如图6所示,第三基板53A具备散热用的散热器82。此外,散热器82构成为具备多个翅片821。如图6所示,散热器82在第三壳体53B中设置为位于处于大致相对的位置关系的进气口531a与排气口532a之间。
此外,多个翅片821沿着从进气口531a向排气口532a流动的空气W3的气流而设置。详细而言,翅片821设置为沿着表面积增大的侧面的方向与从进气口531a向排气口532a流动的空气W3的流动方向大致一致。
如图6所示,第二控制部52以及配置于第二控制部52的右方(-X方向)的第三控制部53配置成第二控制部52的进气口522a与第三控制部53的进气口531a彼此相对。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控制部51和第二控制部52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配置成第一控制部51的排气口512a与第二控制部52的排气口521a彼此相对。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控制部53被固定于控制部固定用壳体6时,也和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开口部65。此外,第三控制部53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是在开口部65侧具有进气口531a和排气口532a的构成。
这里,关于第一控制部51及第二控制部52的进气风扇80进行了驱动时的动作,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其说明,对第三控制部53的驱动进行说明。
在第三控制部53的进气风扇80进行了驱动的情况下,如图6中箭头所示,印刷装置1的外部的空气W3从开口部65流入控制部固定用壳体6的内部。详细而言,空气W3从进气口531a附近的开口部65的区域流入。然后,流入的空气W3被第三控制部53的进气风扇80吸气,经由进气口531a流入第三壳体53B的内部。
流入第三壳体53B内部的空气W3夺取由于第三基板53A的动作而变热的壳体内的热,此外,通过沿着构成散热器82的多个翅片821的面流动,从而边夺取来自于翅片821的热,边向排气口532a流动。然后,如图6中箭头所示,夺取热而变热的空气W3经由排气口532a向第三壳体53B的外部排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排气口532a向作为-X方向的右方排出的空气W3从开口部65向印刷装置1A的外部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控制部52的左面盖521上具备的分隔区域521D以及第三控制部53的右面盖532上具备的分隔区域532D分割出沿X方向构成的控制部固定用壳体6的内部空间(特别是开口部65)。换言之,分隔区域532D以使在开口部65处进气口531a与排气口532a不连通的方式进行分隔。此外,分隔区域512D以使在开口部65处进气口522a与排气口521a不连通的方式进行分隔。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分隔区域521D的左面盖521以及具有分隔区域532D的右面盖532作为隔板发挥功能。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壳体51B的右面盖512也作为隔板发挥功能。
通过作为隔板的左面盖521和右面盖532,从进气口522a、531a吸入的空气W2、W3从由左面盖521和右面盖532分隔出的开口部65吸入外部的空气。通过作为隔板的左面盖521和右面盖532,从开口部65吸入到内部的空气W2、W3尽可能地减少了吸入从排气口521a、532a排出的空气W2、W3。需要说明的是,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作为隔板的右面盖512和左面盖521的效果是同样的。
如上所述,根据构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A的介质加热装置7A,除了实现和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之外,还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介质加热装置7A,在除了第一控制部51、第二控制部52之外还具备第三控制部53的情况下,第一控制部51的排气口512a和第二控制部52的排气口521a、以及第二控制部52的进气口522a和第三控制部53的进气口531a配置成相对。通过该构成,可以防止从进气口511a、522a、531a吸入从排气口512a、521a、532a排出的空气W1、W2、W3。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介质加热装置7A,具备作为隔板的右面盖532,以使在控制部固定用壳体6的内部,第三壳体53B的进气口531a与排气口532a不通过开口部65而连通。由此,可以分开从进气口531a吸入的冷却用的空气W3和从排气口532a排出的变热的空气W3,从而可以防止吸入的空气W3和排出的空气W3混合,因此,可以高效地冷却第三控制部53。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A,由于具备介质加热装置7A,从而除了第一控制部51、第二控制部52之外,还可以适当地冷却第三控制部53,因此,可以适当地驱动加热部4A。由此,可以可靠地使墨水干燥、定影,因此,可以维持印字品质。
第三实施方式
图7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B的气流引导部9的简要构成图。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B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印刷装置1相比,介质加热装置7B不同。详细而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方式的介质加热装置7B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介质加热装置7中具备气流引导部9。
下面,进行气流引导部9的说明,并省略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部分的说明。
如图7所示,气流引导部9由板部件构成,该板部件以向上方变尖的角度而弯曲。该气流引导部9设置于相对设置的第一控制部51中的右面盖512的排气口512a与第二控制部52中的左面盖521的排气口521a之间。气流引导部9固定于基架61的正面侧。此外,气流引导部9具备相对于排气口512a倾斜的倾斜面9a以及相对于排气口521a倾斜的倾斜面9b,具有引导排气的功能。
通过设置气流引导部9,从第一控制部51的排气口512a排出的空气W1碰到倾斜面9a,从而使流动方向变化为期望的方向即开口部65的方向(上方)。此外,从第二控制部52的排气口521a排出的空气W2碰到倾斜面9b,从而使流动方向变化为期望的方向即开口部65的方向(上方)。通过气流引导部9使流动方向变为上方的空气W1、W2从开口部65向外部排出。
综上,根据构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B的介质加热装置7B,除了实现和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之外,还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介质加热装置7B,通过具备引导来自于相对的第一控制部51的排气口512a和第二控制部52的排气口521a的排气的气流引导部9,从而从排气口512a、521a排出的空气W1、W2被气流引导部9所引导,可以使流动方向适当地变为开口部65的方向(期望的方向)。因此,可以将排出的空气W1、W2适当地向控制部固定用壳体6的外部(印刷装置1B的外部)排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B,由于具备构成介质加热装置7B的气流引导部9,从而可以进一步适当地冷却第一控制部51、第二控制部52。由此,可以可靠地使墨水干燥、定影,因此,可以进一步维持印字品质。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对上述的实施方式加以各种变更、改良等。下面对变形例进行描述。
变形例1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介质加热装置7中,第一控制部51及第二控制部52在第一控制部51的进气口511a和第二控制部52的进气口522a处具备进气风扇80。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在第一控制部51的进气口511a和排气口512a中至少一方以及第二控制部52的进气口522a和排气口521a中至少一方具备作为进气用或排气用而发挥功能的进排气用风扇。这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的。
变形例2
对在第二实施方式的介质加热装置7A中具备三个控制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设置四个以上的控制部。在这种情况下,在各自排列的控制部中,以排气口和排气口、进气口和进气口相对的方式依次配置即可。
变形例3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介质加热装置7A中,将第一控制部51的右面盖512、第二控制部52的左面盖521、第三控制部53的右面盖532构成为隔板。但是,并不限定于此,适当设定为在控制部固定用壳体6的内部进气口与排气口不会连通即可。这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的。此外,设置四个以上的控制部时也是同样的。
变形例4
在印刷装置1、1A、1B中,例如可以将优质纸、铸涂纸、美术纸、涂布纸、合成纸、以及由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polypropylene:聚丙烯)等构成的薄膜等用作作为介质的卷状的纸张S。
下面,对从上述实施方式导出的内容进行描述。
介质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对介质进行加热的加热部;控制加热部的第一控制部和第二控制部;以及在内部具有第一控制部和第二控制部的壳体,其中,第一控制部和第二控制部分别具备进气口和排气口,第一控制部和第二控制部具备设置于第一控制部的进气口和排气口中至少一方、以及第二控制部的进气口和排气口中至少一方的进排气用风扇,第一控制部和第二控制部配置成排气口彼此相对。
根据该构成,在例如以同样的位置关系设置了控制加热部的第一控制部和第二控制部的排气口和进气口的情况下,从一控制部的排气口排出的变热的空气被另一控制部的进气口吸入,导致另一控制部的冷却效率降低。但是,通过第一控制部及第二控制部配置成彼此排气口相对,从而使从排气口排出的空气冲突,可以避免彼此的排气对彼此的冷却造成影响。因此,可以高效地冷却第一控制部及第二控制部。
在上述介质加热装置中,优选具备隔板,以使在壳体的内部,进气口与排气口不连通。
根据该构成,可以分开从进气口吸入的空气和从排气口排出的空气,可以防止吸入的空气与排出的空气混合,因此,可以高效地冷却第一控制部及第二控制部。
在上述介质加热装置中,优选第一控制部及第二控制部具备引导来自于相对的排气口的排气的气流引导部。
根据该构成,从排气口排出的空气可以被气流引导部引导,使流动方向变为期望的方向。因此,由于可以控制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从而例如可以使排气向作为期望的方向的开口部等的方向流动,适当地向壳体的外部排气。
在上述介质加热装置中,优选的是,具备第三控制部,该第三控制部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对加热部进行控制,第一控制部的排气口与第二控制部的排气口、第二控制部的进气口与第三控制部的进气口配置成相对。
根据该构成,在具备第一控制部、第二控制部、第三控制部的情况下,通过配置成排气口和排气口、进气口和进气口彼此相对,从而可以避免从进气口吸入自排气口排出的空气。
在上述介质加热装置中,优选的是,壳体具备在第一控制部及第二控制部的上方沿着配置第一控制部及第二控制部的方向与外部连通的开口部,第一控制部及第二控制部在开口部侧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
根据该构成,在第一控制部及第二控制部的内部变热的空气易于在内部向上方移动。此时,在第一控制部及第二控制部的上方,壳体所具备的开口部沿着配置第一控制部及第二控制部的方向与外部连通。此外,由于在开口部侧具有第一控制部及第二控制部的进气口和排气口,从而可以高效地从排气口排出在第一控制部及第二控制部的内部变热并向上方移动的空气。此外,从壳体的开口部排出自排气口排出的变热的空气。
在上述介质加热装置中,优选的是,第一控制部及第二控制部具备散热用的散热器,散热器具备多个翅片,多个翅片沿着从进气口向排气口流动的空气的气流而形成。
根据该构成,由于具备散热用的散热器,该散热器具备多个翅片,多个翅片沿着从进气口向排气口流动的空气的气流而形成,从而可以高效地夺取散热器的热,因此,可以冷却第一控制部、第二控制部、第三控制部。
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任一介质加热装置。
根据该构成,由于具备介质加热装置,从而可以适当地冷却第一控制部及第二控制部,因此,可以适当地驱动加热部。由此,可以可靠地使墨水干燥、定影,因此,可以维持印字品质。

Claims (7)

1.一种介质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加热部,对介质进行加热;
第一控制部和第二控制部,控制所述加热部;以及
壳体,在其内部具有所述第一控制部和所述第二控制部,
所述第一控制部和所述第二控制部各自分别具备进气口和排气口,
所述第一控制部具备设置于所述第一控制部的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排气口中至少一方的进排气用风扇,并且所述第二控制部具备设置于所述第二控制部的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排气口中至少一方的进排气用风扇,
所述第一控制部的所述排气口配置成和所述第二控制部的所述排气口彼此相对,
所述第一控制部和所述第二控制部均具备散热用的散热器,从排列设置所述第一控制部和所述第二控制部的方向观察,所述散热器的至少一部分的投影位于所述排气口的周向边缘所包围的区域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加热装置具备引导来自于相对的所述第一控制部的所述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控制部的所述排气口的排气的气流引导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加热装置还具备第三控制部,所述第三控制部对所述加热部进行控制,并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
所述第一控制部的所述排气口配置成与所述第二控制部的所述排气口相对,所述第二控制部的所述进气口配置成与所述第三控制部的所述进气口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备在所述第一控制部和所述第二控制部的上方沿着配置所述第一控制部和所述第二控制部的方向与外部连通的开口部,
所述第一控制部和所述第二控制部在所述开口部侧具有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排气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介质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加热装置还具备隔板,以使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排气口不通过所述开口部而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具备多个翅片,
多个所述翅片沿着从所述进气口向所述排气口流动的空气的气流而形成。
7.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加热装置。
CN201911165228.5A 2018-11-26 2019-11-25 介质加热装置及印刷装置 Active CN1112164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9985 2018-11-26
JP2018219985A JP7110941B2 (ja) 2018-11-26 2018-11-26 媒体加熱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16460A CN111216460A (zh) 2020-06-02
CN111216460B true CN111216460B (zh) 2021-11-02

Family

ID=70770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65228.5A Active CN111216460B (zh) 2018-11-26 2019-11-25 介质加热装置及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48444B2 (zh)
JP (1) JP7110941B2 (zh)
CN (1) CN1112164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13796B2 (ja) * 2020-01-29 2024-01-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903A (zh) * 1996-08-06 1998-04-01 株式会社爱德万测试 安装有电子器件的印刷电路板
JP2007103055A (ja) * 2005-09-30 2007-04-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照明装置
JP2008230135A (ja) * 2007-03-22 2008-10-02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201513862U (zh) * 2009-05-02 2010-06-23 伍锦源 一种低温升、长寿命电子节能灯
CN101995007A (zh) * 2009-08-12 2011-03-30 光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Led灯具结构及其散热方法
CN103196047A (zh) * 2012-01-09 2013-07-10 杨泰和 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
CN104487258A (zh) * 2012-09-21 2015-04-01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干燥组件
CN204296198U (zh) * 2014-12-04 2015-04-29 松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卫星式柔版印刷机可移动翻转色间烘箱
US20150174924A1 (en) * 2012-02-14 2015-06-25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Dry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apparatus
CN206012008U (zh) * 2016-05-30 2017-03-15 李治达 一种led‑uv双面冷却固化装置
CN107791676A (zh) * 2017-09-22 2018-03-13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可变波长uv‑led光固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49526A (ja) 2006-08-23 2008-03-06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199448A1 (en) 2010-02-17 2011-08-1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rying method i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834557B2 (ja) 2011-07-08 2015-12-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13086477A (ja) * 2011-10-21 2013-05-13 Canon Inc プリント装置
JP5898550B2 (ja) 2012-03-29 2016-04-06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搬送機構および印刷装置
JP5893428B2 (ja) 2012-02-14 2016-03-23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乾燥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6365440B2 (ja) 2015-06-26 2018-08-0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07800B2 (ja) 2016-02-01 2019-11-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却システム、空調制御装置および空調制御方法
JP6701794B2 (ja) 2016-02-22 2020-05-27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903A (zh) * 1996-08-06 1998-04-01 株式会社爱德万测试 安装有电子器件的印刷电路板
JP2007103055A (ja) * 2005-09-30 2007-04-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照明装置
JP2008230135A (ja) * 2007-03-22 2008-10-02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201513862U (zh) * 2009-05-02 2010-06-23 伍锦源 一种低温升、长寿命电子节能灯
CN101995007A (zh) * 2009-08-12 2011-03-30 光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Led灯具结构及其散热方法
CN103196047A (zh) * 2012-01-09 2013-07-10 杨泰和 具轴向及径向气孔散热体的电能发光体
US20150174924A1 (en) * 2012-02-14 2015-06-25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Dry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apparatus
CN104487258A (zh) * 2012-09-21 2015-04-01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干燥组件
CN204296198U (zh) * 2014-12-04 2015-04-29 松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卫星式柔版印刷机可移动翻转色间烘箱
CN206012008U (zh) * 2016-05-30 2017-03-15 李治达 一种led‑uv双面冷却固化装置
CN107791676A (zh) * 2017-09-22 2018-03-13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可变波长uv‑led光固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48444B2 (en) 2021-10-19
US20200164670A1 (en) 2020-05-28
CN111216460A (zh) 2020-06-02
JP2020082506A (ja) 2020-06-04
JP7110941B2 (ja) 2022-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41802B1 (ko) 잉크젯 프린터
US8011779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13022824A (ja) 記録装置
JP4847089B2 (ja) 幅広型シート用のシート処理装置
EP2933106B1 (en) Inkjet printer
US10899143B2 (en) Heating apparatus, medium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dium processing method
JP598955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CN111216460B (zh) 介质加热装置及印刷装置
US11241892B2 (en) Heating device and medium processing apparatus
JP6604858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7206799B2 (ja) 印刷装置
JP5262632B2 (ja) 記録装置
JP5282545B2 (ja) 記録装置
JP2013086457A (ja) プリント装置及びシートの乾燥装置
JP5880076B2 (ja) 記録装置
JP201809979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1613757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6790472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US11130348B2 (en) Inkjet printer
JP7510829B2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JP201615049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5742872B2 (ja) 記録装置
JP202309535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20230364930A1 (en) Inkjet printer
JP202309535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