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84440B - 一种侧防护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侧防护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84440B
CN115384440B CN202211059128.6A CN202211059128A CN115384440B CN 115384440 B CN115384440 B CN 115384440B CN 202211059128 A CN202211059128 A CN 202211059128A CN 115384440 B CN115384440 B CN 1153844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ribs
rib
frame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5912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384440A (zh
Inventor
陈平
陈静荔
宋玥
刘伟
孟国平
李慧勇
甄东文
王斐
李永凯
周进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Truc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Truck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Trucks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Truck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5912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84440B/zh
Publication of CN1153844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844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3844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844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4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extending primarily along the sides of, or completely encircling, a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56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truck collisions, e.g. bumpers; Arrangements on high-riding vehicles, e.g. lorries, for preventing vehicles or objects from running thereunder
    • B60R19/565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truck collisions, e.g. bumpers; Arrangements on high-riding vehicles, e.g. lorries, for preventing vehicles or objects from running thereunder on vehicle si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fuge Islands, Traffic Blockers, Or Guard Fe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侧防护结构及车辆,其包括:框架,所述框架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多个固定杆,多个所述固定杆沿车辆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固定杆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适配的第二限位部;所述框架至少部分经所述第一限位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限位,以将所述框架限位固定在多个所述固定杆上。本发明通过框架上的第一限位部及多个固定杆上的第二限位部的配合下,可以将框架整体限位固定在多个固定杆上,与多个固定杆一起构成侧防护结构,对车身侧部进行保护,防止行人或车辆卷入车身侧部内;通过第一限位部和多个第二限位部对应装配,提高框架固定在固定杆上的牢固程度及稳定性,避免传统侧防护结构复杂且固定效果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侧防护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侧防护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侧防护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越野载货汽车基于高通过性要求,后悬布置较短,汽车备胎在后悬处布置不下;在整车长度一定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汽车载货能力,汽车车厢长度不变,备胎只能布置在车厢下方即车架侧面,备胎位置根据底盘其他***的布置变化。根据法规要求,侧防护装置的固定杆以及横杆与备胎的间隙不超过25mm,侧防护装置离汽车前轮以及后轮的间距不超过300mm。
相关技术中,侧防护装置横杆以及固定杆采用螺栓固定连接,其侧防护结构复杂笨重,安装、拆卸和定位操作工艺和步骤过于复杂,导致通用化程度低,制造成本高,影响工作效率,且其固定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侧防护结构及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侧防护结构复杂,安装、拆卸和定位操作工艺和步骤过于复杂,导致制造成本高,工作效率低,且其固定效果差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侧防护结构,其包括:框架,所述框架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多个固定杆,多个所述固定杆沿车辆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固定杆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适配的第二限位部;所述框架至少部分经所述第一限位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限位,以将所述框架限位固定在多个所述固定杆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第一限位部和多个第二限位部对应装配,能够大大提高框架固定在多个固定杆上的牢固程度及安装的稳定性;同时备胎位于框架内,与多个固定杆一起起到阻挡作用,减少了固定杆的使用数量;其侧防护结构简单,便于拆卸与安装,通用化程度高,减轻了整体重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且其固定效果好,避免了传统的侧防护结构复杂笨重且固定效果差的问题。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架包括:两个横杆,两个所述横杆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横杆的两端均设置有筋条,所述筋条以构成第一限位部;所述固定杆的数量为三个,每个所述固定杆的两端均固定有连接件,每个所述连接件上均开设有筋条槽,所述筋条槽以构成第二限位部。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位于上方的横杆构成侧防护结构的顶部,位于下方的横杆构成侧防护结构的底部,同时与多个固定杆一起起到阻挡作用,两个横杆上的筋条与多个连接件上的筋条槽配合装配,再将连接件通过螺栓固定在固定杆上,能够将横杆牢牢限位固定在多个固定杆,其筋条和筋条槽能够提高横杆与连接件的之间摩擦力,提高横杆与固定杆之间的牢固性,避免了传统的侧防护结构的横杆与固定杆仅采用螺栓固定,在车行驶易因震动而松动的问题。
一些实施例中,远离地面的所述横杆位于三个所述连接件内,且两个所述筋条与至少两个所述筋条槽过盈配合,以将远离地面的所述横杆限位固定在三个所述固定杆的上端;靠近地面的所述横杆位于另三个所述连接件内,且两个筋条与至少两个所述筋条槽过盈配合,以将靠近地面的所述横杆限位固定在三个所述固定杆的下端。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筋条与对应的筋条槽之间采用过盈配合,使得横杆与连接件之间形成过盈配合,保证横杆能够牢固固定在多个固定杆上,进一步增大横杆与多个固定杆之间摩擦力,使得横杆与固定杆之间摩擦程度与固定杆的数量呈正比,当固定杆数量增多时,其侧防护结构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大大提高,解决了传统的侧防护结构防护效果差的问题。
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横杆上的两个所述筋条的横截面积自其互相靠近的一端向其互相远离的一端逐渐增大或者缩小。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当每个横杆两端的筋条相互靠近的一端可以设置成窄的一端,其相互远离的一端设置成宽的一端,在车行使过程中,车的惯性会使横杆发生前移的趋势时,而筋条的后端即宽的一端会限位横杆在连接件内发生向前移动,当车的惯性使横杆发生后移的趋势时,横杆前端处的筋条,其筋条宽度的一端处会限位横杆在多个连接件内向后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横杆固定在多个固定杆上的牢固性,避免了横杆发生前移或后移与行使的轮胎接触而导致行使安全的问题。
一些实施例中,靠近地面的所述横杆沿自身长度方向上开设有开口,以将所述横杆分成两个杆体,每个所述杆体上均设有所述筋条;其中一个所述杆体与远离地面的所述横杆之间固定有连接杆,且所述杆体上的筋条与最后侧的所述固定杆上的筋条槽过盈配合,另一个所述杆体上的筋条间断设置成两段,并与前侧的两个所述固定杆上的筋条槽过盈配合。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当备胎占用空间过大时,其开口可以为车身侧部安放的备胎提供更大的安放空间,备胎的底部至少部分即可位于两个杆体之间,同时与侧防护结构一起起到防护作用,解决了传统的备胎只能位于车身侧部与侧防护结构之间,或只能位于两个横杆之间的间距内;右侧的杆体则通过一个连接件固定在一个固定杆上,同时右侧的杆体与上方的横杆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固定,使得右侧的杆体在面对后移的趋势时,其连接杆会使横杆与杆体连接成一体,其位于上方的横杆上左侧的筋条会起到限制杆体后移的目的。
一些实施例中,靠近地面的所述横杆沿自身长度方向上开设有开口,以将所述横杆分成两个杆体,每个所述杆体上均设有所述筋条;每个所述杆体与所述横杆之间均固定有连接杆。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两个杆体均增加一个连接杆,通过增加的连接杆与上方的杆体连接成一体,能够对左侧的杆体面对前移的趋势时或左侧的杆体面对后移的趋势时,其横杆上两端的筋条会起到限制两个杆体移动的目的。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筋条槽包括两个第一板体和一个第二板体,两个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接件上,且两个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端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筋条的最大宽度,两个第一板体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第二板体固定,使两个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围成槽形结构,所述第二板体的宽度小于所述筋条的最小宽度;所述筋条槽的高度大于所述筋条的高度。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两个第一板体靠近连接件的一端的间距大于筋条的最大宽度,能够保证筋条槽便于套在筋条的外壁上;第二板体的宽度小于筋条的最小宽度,能够使筋条槽压紧贴合在筋条的外壁上,形成过盈配合关系,同时筋条槽的高度大于筋条的高度,为两个第一板体因过盈配合张开的角度导致筋条的高度降低做好预留设计,保证筋条槽与筋条过盈配合时,保证连接件与横杆之间紧密贴合,从而使横杆装配在连接件上时,已经形成牢固的限位固定。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具有***述横杆的收容腔,所述筋条槽开设在所述收容腔的内壁,且所述筋条槽与所述收容腔连通;所述连接件的两侧壁均设置有一体成型的外翻边,两个所述外翻边上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固定杆的两端均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一一对应的两个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孔同轴设置。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收容腔与横杆之间也形成侧壁接触,进一步提高连接件与横杆之间摩擦程度,进一步提高限制横杆移动的能力;外翻边上的第一安装孔与固定杆上的第二安装孔之间通过螺栓固定,将连接件固定在固定杆的对应位置处。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杆、固定杆和筋条均呈中空结构,且所述横杆与其上的所述筋条连通。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横杆、固定杆和筋条均呈中空结构,且横杆与其上的筋条连通的配合下,能够大大减轻该侧防护结构的自身重量,保证侧防护结构的防护能力的同时,降低其制造成本,在面对碰撞时,能够起到被碰撞压缩吸能的效果,降低其撞击的冲击力,减轻对行人或车辆的损害。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侧防护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其侧防护结构的多个固定杆的上端固定在车身侧部处,即车架侧面处,其中备胎位于两个杆体之间,能够满足为绝大多数车型的备胎安装提供足够的安装空间,避免了传统侧防护结构与备胎之间发生干涉的问题,同时备胎还能一起与侧防护结构的多个固定杆一起形成侧防护体系。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框架整体上的第一限位部及多个固定杆上的第二限位部的配合下,可以将框架整体限位固定在多个固定杆上,与多个固定杆一起构成侧防护结构,对车身的侧部进行保护,防止行人或车辆卷入车身侧部内;通过第一限位部和多个第二限位部对应装配,能够大大提高框架固定在固定杆上的牢固程度及安装的稳定性;同时备胎位于框架内,与多个固定杆一起起到阻挡作用,减少了固定杆的使用数量;其侧防护结构简单,便于拆卸与安装,通用化程度高,减轻了整体重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且其固定效果好,避免了传统的侧防护结构复杂笨重且固定效果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个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侧防护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侧防护结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横杆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框架;11、横杆;111、开口;112、杆体;12、筋条;13、连接杆;2、固定杆;21、连接件;22、筋条槽;221、第一板体;222、第二板体;23、外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侧防护结构及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侧防护结构复杂,安装、拆卸和定位操作工艺和步骤过于复杂,导致制造成本高,工作效率低,且其固定效果差的问题。
参见图1和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侧防护结构,其包括:框架1,框架1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多个固定杆2,多个固定杆2沿车辆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固定杆2上设置有与第一限位部相适配的第二限位部;框架1至少部分经第一限位部与对应的第二限位部配合限位,以将框架1限位固定在多个固定杆2上。其中,框架1沿自身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限位部,以及在在自身宽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限位部,多个固定杆2的两端均设置有与第一限位部相适配的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可以设置成凸起结构,第二限位部设置成凹起结构,其凸起结构与凹起结构装配配合,将框架1限位固定在多个固定杆2上,从而实现框架1的固定工作,再将多个固定杆2间隔固定在车厢下方即车架侧面处,完成侧防护结构的安装工作。
具体的,多个固定杆2的上端可以固定在车厢下方,框架1整体可以呈矩形状的杆体,其中间为中空设置以减轻框架1的自身重量,同时也便于对车身侧方内部进行检修维护,通过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能够将框架1固定在多个固定杆2上,与多个固定杆2一起构成侧防护结构,对车身的侧部进行保护,防止行人或车辆卷入车身侧部内;通过第一限位部和多个第二限位部对应装配,能够大大提高框架1固定在多个固定杆2上的牢固程度及安装的稳定性;同时备胎位于框架1内,与多个固定杆2一起起到阻挡作用,减少了固定杆2的使用数量。其侧防护结构简单,便于拆卸与安装,通用化程度高,减轻了整体重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且其固定效果好,避免了传统的侧防护结构复杂笨重且固定效果差的问题。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框架1可以包括:两个横杆11,两个横杆11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横杆11的两端均设置有筋条12,筋条12以构成第一限位部;固定杆2的数量为三个,每个固定杆2的两端均固定有连接件21,每个连接件21上均开设有筋条槽22,筋条槽22以构成第二限位部。其中,位于上方的横杆11构成侧防护结构的顶部,位于下方的横杆11构成侧防护结构的底部,同时与多个固定杆2一起起到阻挡作用,两个横杆11上的筋条12与多个连接件21上的筋条槽22配合装配,再将连接件21通过螺栓固定在固定杆2上,能够将横杆11牢牢限位固定在多个固定杆2,其筋条12和筋条槽22能够提高横杆11与连接件21的之间摩擦力,提高横杆11与固定杆2之间的牢固性,避免了传统的侧防护结构的横杆11与固定杆2仅采用螺栓固定,在车行驶易因震动而松动的问题。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固定杆2的数量不做具体的限制,根据实际的车身长度而定,多个固定杆2之间的间距防止行人或车辆卷入即可。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横杆11的数量可以在原先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根,增加的一根横杆11位于原先的两个横杆11之间,并通过连接件21固定在多个固定杆2的中部,从而大大提高侧防护结构的防护效果,进一步提高侧防护结构的防撞强度,避免行人易卷入的问题。
一些实施例中,远离地面的横杆11位于三个连接件21内,且两个筋条12与至少两个筋条槽22过盈配合,以将远离地面的横杆11限位固定在三个固定杆2的上端;靠近地面的横杆11位于另三个连接件21内,且两个筋条12与至少两个筋条槽22过盈配合,以将靠近地面的横杆11限位固定在三个固定杆2的下端。其中,筋条12与对应的筋条槽22之间采用过盈配合,使得横杆11与连接件21之间形成过盈配合,保证横杆11能够牢固固定在多个固定杆2上,进一步增大横杆11与多个固定杆2之间摩擦力,使得横杆11与固定杆2之间摩擦程度与固定杆2的数量呈正比,当固定杆2数量增多时,其侧防护结构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大大提高,解决了传统的侧防护结构防护效果差的问题。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每个横杆11上的两个筋条12的横截面积自其互相靠近的一端向其互相远离的一端逐渐增大或者缩小。其中,每个横杆11两端的筋条12相互靠近的一端可以设置成窄的一端,其相互远离的一端设置成宽的一端,在车行使过程中,车的惯性会使横杆11发生前移的趋势时,而筋条12的后端即宽的一端会限制横杆11在连接件21内发生向前移动,当车的惯性使横杆11发生后移的趋势时,横杆11前端处的筋条12,其筋条12宽度的一端处会限位横杆11在多个连接件21内向后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横杆11固定在多个固定杆2上的牢固性,避免了横杆11发生前移或后移与行使的轮胎接触而导致行使安全的问题。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横杆11两端的筋条12相互靠近的一端可以设置成宽的一端,其相互远离的一端设置成窄的一端,同样可以达到提高了横杆11固定在多个固定杆2上的牢固性,避免了横杆11发生前移或后移与行使的轮胎接触而导致行使安全的问题。
一些实施例中,靠近地面的横杆11沿自身长度方向上开设有开口111,以将横杆11分成两个杆体112,每个杆体112上均设有筋条12;其中一个杆体112与远离地面的横杆11之间固定有连接杆13,且杆体112上的筋条12与最后侧的固定杆2上的筋条槽22过盈配合,另一个杆体112上的筋条12间断设置成两段,并与前侧的两个固定杆2上的筋条槽22过盈配合。其中,当备胎占用空间过大时,其开口111可以为车身侧部安放的备胎提供更大的安放空间,备胎的底部至少部分即可位于两个杆体112之间,同时与侧防护结构一起起到防护作用,解决了传统的备胎只能位于车身侧部与侧防护结构之间,或只能位于两个横杆11之间的间距内。左侧的杆体112的固定方式与上方的横杆11固定方式可相同,均通过连接件21固定在两个固定杆2上,右侧的杆体112则通过一个连接件21固定在一个固定杆2上,同时右侧的杆体112与上方的横杆11之间通过连接杆13连接固定,使得右侧的杆体112在面对后移的趋势时,其连接杆13会使横杆11与杆体112连接成一体,其位于上方的横杆11上左侧的筋条12会起到限制杆体112后移的目的。
具体的,左侧的杆体112的左端与上方的横杆11的左端相对齐,右侧的杆体112的右端与上方的横杆11的右端相对应。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靠近地面的横杆11沿自身长度方向上开设有开口111,以将横杆11分成两个杆体112,每个杆体112上均设有筋条12;每个杆体112与横杆11之间均固定有连接杆13。其中,两个杆体112均增加一个连接杆13,通过增加的连接杆13与上方的杆体112连接成一体,能够对左侧的杆体112面对前移的趋势时或左侧的杆体112面对后移的趋势时,其横杆11上两端的筋条12会起到限制两个杆体112移动的目的。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筋条槽22包括两个第一板体221和一个第二板体222,两个第一板体221的第一端固定在连接件21上,且两个第一板体221的第一端之间的间距大于筋条12的最大宽度,两个第一板体221的第二端均与第二板体222固定,使两个第一板体221和第二板体222围成槽形结构,第二板体222的宽度小于筋条12的最小宽度;筋条槽22的高度大于筋条12的高度。其中,两个第一板体221靠近连接件21的一端的间距大于筋条12的最大宽度,能够保证筋条槽22便于套在筋条12的外壁上;第二板体222的宽度小于筋条12的最小宽度,能够使筋条槽22压紧贴合在筋条12的外壁上,形成过盈配合关系,同时筋条槽22的高度大于筋条12的高度,为两个第一板体221因过盈配合张开的角度导致筋条12的高度降低做好预留设计,保证筋条槽22与筋条12过盈配合时,保证连接件21与横杆11之间紧密贴合,从而使横杆11装配在连接件21上时,已经形成牢固的限位固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其中,筋条12和筋条槽22的横截面形状可以设置成三角形,当设置成三角形状时,相当于取消掉第二板体222,用两个第一板体221构成三角形的两侧,同理,两个第一板体221靠近横杆11的两端之间的间距大于筋条12的最大宽度,即大于筋条12的底部的最大宽度,能够保证筋条槽22便于套在筋条12的外壁上;两个第一板体221远离筋条12的一端的夹角角度小于筋条槽22远离筋条12的一端的夹角角度,以便于使筋条槽22压紧贴合在筋条12的外壁上,形成过盈配合关系,同时筋条槽22的高度大于筋条12的高度,为两个第一板体221因过盈配合张开的角度导致筋条12的高度降低做好预留设计,筋条槽22与筋条12过盈配合时,保证连接件21与横杆11之间紧密贴合,从而使横杆11装配在连接件21上时,形成牢固的限位固定。
进一步的,同理,筋条12和筋条槽22的横截面形状还可以设置成梯形形状或等腰梯形形状,均能实现筋条12和筋条槽22之间的过盈配合关系。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连接件21具有收容横杆11的收容腔,筋条槽22开设在收容腔的内壁,且筋条槽22与收容腔连通;连接件21的两侧壁均设置有一体成型的外翻边23,两个外翻边23上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固定杆2的两端均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孔一一对应的两个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与对应的第一安装孔同轴设置。其中,收容腔与横杆11之间也形成侧壁接触,进一步提高连接件21与横杆11之间摩擦程度,进一步提高限制横杆11移动的能力;外翻边23上的第一安装孔与固定杆2上的第二安装孔之间通过螺栓固定,将连接件21固定在固定杆2的对应位置处。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每两个连接件21与一个固定杆2可以设置成一体成型,而固定杆2朝向连接件21收容腔内的一侧部分开设槽口,以使横杆11可以从槽口处进入连接件21收容腔内,其筋条12装配在与对应的筋条槽22内,同时再通过增加安装板固定在槽口处,将槽口进行封堵,也可以实现将横杆11限位固定在固定杆2上。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每个外翻边23的上的第一安装孔可以设置成两个,同理固定杆2一端上的第二安装孔数量也为两个,进一步提高连接件21的稳固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固定连接件21的螺栓可以采用双头螺栓,即双头螺栓的一端贯穿固定杆2,双头螺栓的另一端贯穿连接件21上的外翻边23,再采用螺母将双头螺栓的两端进行锁死,从而大大提高了连接件21与固定杆2之间的固定程度,进一步的提高该侧防护结构的可靠性及实用性。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和5所示,横杆11、固定杆2和筋条12均呈中空结构,且横杆11与其上的筋条12连通。通过横杆11、固定杆2和筋条12均呈中空结构,且横杆11与其上的筋条12连通的配合下,能够大大减轻该侧防护结构的自身重量,保证侧防护结构的防护能力的同时,降低其制造成本,在面对碰撞时,能够起到被碰撞压缩吸能的效果,降低其撞击的冲击力,减轻对行人或车辆的损害。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横杆11、固定杆2和筋条12的内部可以进行填充沙粒,再将横杆11、固定杆2和筋条12进行封堵,从而提高侧防护结构的自身强度,同时在面对撞击的冲击力时,能够起到良好的缓冲冲击力的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横杆11、固定杆2和筋条12可以设置成实心结构,也能够提高该侧防护结构的自身强度,保证良好的防护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一种车辆,包括以上实施例中的侧防护结构。其侧防护结构的多个固定杆2的上端固定在车身侧部处,即车架侧面处,其中备胎位于两个杆体112之间,能够满足为绝大多数车型的备胎安装提供足够的安装空间,避免了传统侧防护结构与备胎之间发生干涉的问题,同时备胎还能一起与侧防护结构的多个固定杆2一起形成侧防护体系。实现了侧防护结构简单,便于拆卸与安装,通用化程度高,减轻了整体重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且其固定效果好,避免了传统的侧防护结构复杂笨重且固定效果差的问题。
一些实施例中,当车型为越野载货汽车6×6全驱时,侧防护结构的横杆11长度范围在3600mm至4200mm之间。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横杆11的具体长度数值可以采用3700mm或3800mm。
一些实施例中,当车型为越野载货汽车4×4全驱时,侧防护结构的横杆11长度范围在4100mm至4700mm之间。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横杆11的具体长度数值可以采用4150mm或4200mm。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个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4)

1.一种侧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框架(1),所述框架(1)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
多个固定杆(2),多个所述固定杆(2)沿车辆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固定杆(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适配的第二限位部;
所述框架(1)至少部分经所述第一限位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限位,以将所述框架(1)限位固定在多个所述固定杆(2)上;
所述框架(1)包括:两个横杆(11),两个所述横杆(11)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横杆(11)的两端均设置有筋条(12),所述筋条(12)以构成第一限位部;
所述固定杆(2)的数量为三个,每个所述固定杆(2)的两端均固定有连接件(21),每个所述连接件(21)上均开设有筋条槽(22),所述筋条槽(22)以构成第二限位部;
远离地面的所述横杆(11)位于三个所述连接件(21)内,且两个所述筋条(12)与至少两个所述筋条槽(22)过盈配合,以将远离地面的所述横杆(11)限位固定在三个所述固定杆(2)的上端;
靠近地面的所述横杆(11)位于另三个所述连接件(21)内,且两个筋条(12)与至少两个所述筋条槽(22)过盈配合,以将靠近地面的所述横杆(11)限位固定在三个所述固定杆(2)的下端;
每个所述横杆(11)上的两个所述筋条(12)的横截面积自其互相靠近的一端向其互相远离的一端逐渐增大或者缩小;
靠近地面的所述横杆(11)沿自身长度方向上开设有开口(111),以将所述横杆(11)分成两个杆体(112),每个所述杆体(112)上均设有所述筋条(12);
其中一个所述杆体(112)与远离地面的所述横杆(11)之间固定有连接杆(13),且所述杆体(112)上的筋条(12)与最后侧的所述固定杆(2)上的筋条槽(22)过盈配合,另一个所述杆体(112)上的筋条(12)间断设置成两段,并与前侧的两个所述固定杆(2)上的筋条槽(22)过盈配合;
所述筋条槽(22)包括两个第一板体(221)和一个第二板体(222),
两个所述第一板体(221)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接件(21)上,且两个所述第一板体(221)的第一端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筋条(12)的最大宽度,两个第一板体(221)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第二板体(222)固定,使两个所述第一板体(221)和所述第二板体(222)围成槽形结构,所述第二板体(222)的宽度小于所述筋条(12)的最小宽度;
所述筋条槽(22)的高度大于所述筋条(12)的高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21)具有***述横杆(11)的收容腔,所述筋条槽(22)开设在所述收容腔的内壁,且所述筋条槽(22)与所述收容腔连通;
所述连接件(21)的两侧壁均设置有一体成型的外翻边(23),两个所述外翻边(23)上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固定杆(2)的两端均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一一对应的两个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孔同轴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11)、固定杆(2)和筋条(12)均呈中空结构,且所述横杆(11)与其上的所述筋条(12)连通。
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侧防护结构。
CN202211059128.6A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侧防护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1153844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59128.6A CN115384440B (zh)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侧防护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59128.6A CN115384440B (zh)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侧防护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84440A CN115384440A (zh) 2022-11-25
CN115384440B true CN115384440B (zh) 2024-05-17

Family

ID=84125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59128.6A Active CN115384440B (zh)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侧防护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84440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95344Y (zh) * 2007-10-31 2008-08-06 徐州海伦哲专用车辆有限公司 车辆侧防护
CN204605721U (zh) * 2015-03-25 2015-09-02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防护栏和车辆
CN215513581U (zh) * 2021-04-09 2022-01-14 襄阳市志达海成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轻量化、低成本的模块化设计商用车用侧防护
CN217056637U (zh) * 2022-04-13 2022-07-26 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外机管道支架
CN114919523A (zh) * 2022-05-31 2022-08-19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货车的货箱侧防护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95344Y (zh) * 2007-10-31 2008-08-06 徐州海伦哲专用车辆有限公司 车辆侧防护
CN204605721U (zh) * 2015-03-25 2015-09-02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防护栏和车辆
CN215513581U (zh) * 2021-04-09 2022-01-14 襄阳市志达海成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轻量化、低成本的模块化设计商用车用侧防护
CN217056637U (zh) * 2022-04-13 2022-07-26 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外机管道支架
CN114919523A (zh) * 2022-05-31 2022-08-19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货车的货箱侧防护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84440A (zh) 2022-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72505B1 (en) Underrun protector mount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US7954884B2 (en) Structure of vehicle end section
KR20140043639A (ko) 전방 차체 구조
JP4479550B2 (ja) エンジンアンダカバー取付構造
CN115384440B (zh) 一种侧防护结构及车辆
JP3721720B2 (ja) 燃料タンクの取付構造
CN110803124B (zh) 保险杠组件和填充元件
CN217623792U (zh) 一种连接件及车身地板总成
US10046633B2 (en) Vehicle rear portion structure
KR100633910B1 (ko) 자동차의 밧데리 장착구조
JP4539320B2 (ja) 車両用牽引フックの取付構造
CN210235101U (zh) 电动车的车体前部结构
CN211032471U (zh) 一种后防撞梁及汽车后保组件
CN107972747B (zh) 地板组件和电动汽车
JP2003276535A (ja) プロテクタ部材の取付構造
JP5966895B2 (ja) 自動車の脚払い構造
CN217994277U (zh) 大灯支架和车辆
CN216184767U (zh) 一种车身支架结构
CN220430307U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4689811U (zh) 一种汽车备胎容纳组件
CN219969617U (zh) 主动进气格栅、车辆前保组件和车辆
CN210881980U (zh) 具有新型防撞板的道路维护设备防撞装置
CN215284700U (zh) 一种汽车格栅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9007565U (zh) 一种电驱桥电机防护装置
CN215097824U (zh) 车身后端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