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02130A - 潜望式摄像模组 - Google Patents

潜望式摄像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02130A
CN115202130A CN202110383465.XA CN202110383465A CN115202130A CN 115202130 A CN115202130 A CN 115202130A CN 202110383465 A CN202110383465 A CN 202110383465A CN 115202130 A CN115202130 A CN 1152021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drive
camera module
carrier
piezoelect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8346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栋立
王启
周胄
熊实
吴志涵
廖书伟
沈耀栋
王海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8346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0213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85891 priority patent/WO2022214084A1/zh
Priority to CN202280027260.0A priority patent/CN11720358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2021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021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7Bodies with reflectors arranged in beam forming the photographic image, e.g. for reducing dimensions of camera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部分驱动机构中采用压电致动器作为驱动器以提供足够大的驱动力和相对更佳的驱动性能。并且,所述压电致动器以合理方式被布设于所述可变焦潜望式摄像模组中,以满足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在功能、结构和尺寸等方面的设计要求。

Description

潜望式摄像模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摄像模组领域,尤其涉及可变焦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可变焦潜望式摄像模组的部分驱动机构中采用压电致动器作为驱动器以提供足够大的驱动力和相对更佳的驱动性能。并且,采用合理的布设方案将压电致动器布设于所述可变焦潜望式摄像模组中,以满足所述可变焦潜望式摄像模组在功能、结构和尺寸等方面的设计要求。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被用于移动电子设备的用于帮助使用者获取影像(例如,视频或者图像)的摄像模组的相关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在近年来,摄像模组在诸如医疗、安防、工业生产等诸多的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满足越来越广泛的市场需求,高像素、大芯片、小尺寸是现有摄像模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随着感光芯片朝着高像素和大芯片的方向发展,与感光芯片适配的光学镜头的尺寸也逐渐增大,这给用于驱动光学镜头以进行光学性能调整(例如,光学对焦、光学防抖等)的驱动机构带来的新的挑战。
具体地,现有的用于驱动光学镜头的驱动元件为电磁式马达,例如,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VCM)、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器(Shape of Memory Alloy Actuator:SMA)等。然而,随着光学镜头尺寸增加而导致的重量增加,现有的电磁式马达已逐渐无法提供足够的驱动力来驱动光学镜头移动。量化来看,现有的音圈马达和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器仅适于驱动重量小于100mg的光学镜头,也就是,如果光学镜头的重量超过100mg,现有的驱动器将无法满足摄像模组的应用需求。
此外,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发展,近年来还要求配置于终端设备的摄像模组能够实现变焦拍摄的功能,例如,通过光学变焦来实现远景拍摄的需求。相较于传统的摄像模组(例如,动焦摄像模组),光学变焦摄像模组不仅包括具有更大尺寸和重量的镜头,也就是,要求驱动器提供更大的驱动力,而且,还要求用于驱动镜头移动的驱动器能够提供精度更高和行程更长的驱动性能。上述技术要求,现有的电磁式驱动马达已无法满足。同时,现有的电磁式致动器还存在电磁干扰的问题。
因此,需要一种适配的用于摄像模组的新型驱动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部分驱动机构采用压电致动器作为驱动器以提供足够大的驱动力和相对更佳的驱动性能。
本申请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压电致动器以合理方式被布设于所述可变焦潜望式摄像模组中,以满足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在功能、结构和尺寸等方面的设计要求。
本申请的又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具有一体式结构,具体地,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光转折组件、变焦透镜组和驱动组件被设置于其壳体所形成的收容空间内,以使得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具有相对紧凑的结构配置。
本申请的又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壳体的底表面形成用于安装光转折组件、变焦透镜组和驱动组件的安装基面,也就是,所述光转折组件、所述变焦透镜组和所述驱动组件具有同一安装基准面,以利于提高安装之后的所述光转折组件、所述变焦透镜组和所述驱动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
通过下面的描述,本申请的其它优势和特征将会变得显而易见,并可以通过权利要求书中特别指出的手段和组合得到实现。
为实现上述至少一优势,本申请提供一种潜望式摄像模组,其包括:
光转折组件,包括:第一安装载体和被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载体的光转折元件;
位于所述光转折组件的光转折路径上的变焦透镜组,包括:固定部分、变焦部分和对焦部分,其中,所述变焦透镜组设有一光轴;
位于所述变焦透镜组的通光路径上的感光组件,包括:线路板和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的感光芯片;以及
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载体、第二驱动载体、第一驱动模块、第二驱动模块和第三驱动模块;
其中,所述变焦部分被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载体,所述对焦部分被安装于所述第二驱动载体,所述第一驱动模块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驱动载体以带动所述变焦部分沿着该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模块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驱动载体以带动所述对焦部分沿着该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以通过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和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分别移动所述变焦部分和所述对焦部分来进行光学变焦;
其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被配置为驱动所述感光组件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移动和/或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进行旋转,以进行光学防抖。
在根据本申请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进一步包括壳体,其中,所述壳体具有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其中,所述光转折组件被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内,且所述第一驱动模块、所述第二驱动模块、所述第一驱动载体、所述第二驱动载体和所述变焦透镜组被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腔内。
在根据本申请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包括至少一第一驱动元件,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包括至少一第二驱动元件,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实施为压电致动器,所述压电致动器,包括:压电主动部、可传动地连接于所述压电主动部件的压电主动部的从动轴,以及,可动地设置于所述从动轴的驱动部。
在根据本申请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位于所述变焦透镜组的第一侧。
在根据本申请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同向地设置。
在根据本申请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异向地设置。
在根据本申请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被设置于所述变焦透镜组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的导引结构,其中,所述导引结构被配置为导引所述变焦部分和所述对焦部分沿着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
在根据本申请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导引结构包括:相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容腔内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以及,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且贯穿所述第一载体和所述第二载体的至少一导杆,所述导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光轴平行,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所述第一载体和所述第二载体能够被导引沿着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所述导杆所设定的方向移动。
在根据本申请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包括两个所述第一驱动元件,一个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被配置为从所述第一驱动载体的第一侧驱动所述第一驱动载体以带动所述变焦部分沿着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另一个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被配置为从所述第一驱动载体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驱动所述第一驱动载体以带动所述变焦部分沿着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
在根据本申请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包括两个所述第二驱动元件,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配置为从所述第二驱动载体的第一侧驱动所述第一载体以带动所述对焦部分沿着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另一个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配置为从所述第二驱动载体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驱动所述第二驱动载体以带动所述对焦部分沿着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
在根据本申请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包括二第三驱动元件,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实施为压电致动器,所述压电致动器,包括:压电主动部、可传动地连接于所述压电主动部件的压电主动部的从动轴,以及,可动地设置于所述从动轴的驱动部,其中,一个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感光组件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沿着第一方向移动,另一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感光组件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沿着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在根据本申请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所述感光组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一个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安装于所述第二框架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框架以带动所述感光组件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另一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框架以通过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框架的所述第三驱动元件带动所述第一框架以带动所述感光组件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在根据本申请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包括二第三驱动元件,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实施为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其中,一个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绕着第一轴旋转,另一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绕着第二轴旋转,所述第二轴垂直于所述第一轴。
在根据本申请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光转折组件进一步包括具有安装腔的第二安装载体,所述光转折元件和所述第一安装载体被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载体的安装腔内,其中,一个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载体并被配置为驱动第一安装载体以带动所述光转折组件绕着所述第一轴旋转,另一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载体并被配置为驱动第二安装载体以通过所述第一安装载体带动所述光转折组件绕着所述第二轴旋转。
在根据本申请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包括二第三驱动元件,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实施为电磁式马达,其中,一个所述电磁式马达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绕着第一轴旋转,另一所述电磁式马达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绕着第二轴旋转,所述第二轴垂直于所述第一轴。
在根据本申请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包括二第三驱动元件,其中,一个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实施为压电致动器,另一个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实施为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其中,所述压电致动器被配置为驱动所述感光组件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沿着第一方向移动,所述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绕着第一轴旋转。
在根据本申请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框架,所述感光组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其中,所述压电致动器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框架以带动所述感光组件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在根据本申请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壳体所设定的高度方向。
在根据本申请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框架具有U型结构。
在根据本申请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包括一第三驱动元件,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实施为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其中,所述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绕着第一轴旋转。
在根据本申请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包括一第三驱动元件,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实施为电磁式马达,其中,所述电磁式马达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绕着第一轴旋转。
在根据本申请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包括一第三驱动元件,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实施为压电致动器,其中,所述压电致动器被配置为驱动所述感光组件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沿着第一方向移动。
在根据本申请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压电致动器所产生的驱动力的大小为0.6N至2N。
在根据本申请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对焦部分与所述对焦部分相邻地设置。
在根据本申请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变焦部分位于所述固定部分和所述对焦部分之间。
在根据本申请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对焦部分位于所述固定部分和所述变焦部分之间。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申请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本申请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申请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或步骤。
图1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示意图。
图2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光学***的示意图。
图3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光阻挡元件的一个具体示例的示意图。
图4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5A和图5B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压电致动器的示意图。
图6A和图6B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压电致动器的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7A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7B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另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7C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又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7D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7E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另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7F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又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7G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又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7H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又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7I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又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7J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又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8A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另一示意图。
图8B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中第三驱动模块和感光组件的示意图。
图8C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第三驱动模块和所述感光组件的一个变形实施例。(两个方向防抖,Z方向没被削)
图8D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第三驱动模块和所述感光组件的一个变形实施例。(两个方向防抖,Z方向被削掉一块)
图8E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第三驱动模块和所述感光组件的另一个变形实施例。(单个方向防抖,Z方向没被削掉一块)
图8F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第三驱动模块和所述感光组件的又一个变形实施例。(单个方向防抖,Z方向被削掉一块)
图9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第三驱动模块和光转折组件的示意图。
图10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所述第三驱动模块和所述光转折组件的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11A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的示意图之一。
图11B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的示意图之二。
图11C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的示意图之三。
图11D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的示意图之四。
图11E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的示意图之五。
图11F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的示意图之六。
图12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所述第三驱动模块的又一变形实施的示意图(感光芯片防抖+光转折元件防抖的集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申请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申请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
申请概述
如上所述,现有的用于驱动摄像模组中的各个组件,比如光学镜头和变焦组件的驱动元件为电磁式马达,例如,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VCM)、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器(Shape of Memory Alloy Actuator:SMA)等。由于传统上,摄像模组沿着电子设备,比如手机的厚度方向设置,因此摄像模组中的各个组件以轻薄和小型化为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电磁式马达可以提供足够的驱动力。但是,随着潜望式摄像模组等新型的摄像模组改变了摄像模组相对于电子设备的结构和位置关系,也就是,可以沿着电子设备的长度或者宽度方向设置,使得摄像模组不再受到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的尺寸限制,从而可以在尺寸增加方面获得更大的自由度。
并且,随着对于摄像模组的成像性能的要求提高,对于摄像模组的各个组件,尤其是变焦组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尺寸增加方面的限制减小,为了实现更强的功能,摄像模组的组件设计也带来了组件尺寸的增大,从而导致组件的重量也进一步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电磁式马达不再能够提供足够的驱动力,量化来看,现有的音圈马达驱动器仅能够驱动重量小于100mg的光学镜头,而记忆合金马达则需要较大的行程空间设置,也就是,如果摄像模组中的待驱动的部件的重量超过100mg,现有的驱动器将无法满足摄像模组的应用需求或者需要增加非常多的驱动器尺寸,以提供较大推力。
并且,随着摄像模组的发展,对于摄像模组的光学性能的调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光学对焦外,还要求摄像模组能够进行光学防抖和光学变焦等功能,这些都会摄像模组的驱动方案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因此,必须为摄像模组开发新一代的驱动方案。
基于此,本申请的技术路线是提供一种基于能够提供更大驱动力的压电致动器的潜望式摄像模组的设计,从而满足新型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的组件大型化之后对组件驱动力的需求。
这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新型的潜望式摄像模组的技术要求与传统的需要实现小型化的潜望式摄像模组的技术要求完全相反,因此在针对新型的潜望式摄像模组的技术路线中,需要一整套基于新型的潜望式摄像模组的技术要求的设计方案,而不仅是简单地将新型的致动元件应用于传统的潜望式摄像模组的设计当中。
具体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潜望式摄像模组,包括:光转折组件,包括:第一安装载体和被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载体的光转折元件;位于所述光转折组件的光转折路径上的变焦透镜组,包括:固定部分、变焦部分和对焦部分,其中,所述变焦透镜组设有一光轴;位于所述变焦透镜组的通光路径上的感光组件,包括:线路板和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的感光芯片;以及,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载体、第二驱动载体、第一驱动模块、第二驱动模块和第三驱动模块;其中,所述变焦部分被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载体,所述对焦部分被安装于所述第二驱动载体,所述第一驱动模块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驱动载体以带动所述变焦部分沿着该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模块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驱动载体以带动所述对焦部分沿着该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以通过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和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分别移动所述变焦部分和所述对焦部分来进行光学变焦;其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被配置为驱动所述感光组件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移动和/或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进行旋转,以进行光学防抖。特别地,所述可变焦潜望式摄像模组的至少部分驱动模块(即,所述第一驱动模块、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和所述第三驱动模块中)中采用压电致动器作为驱动器以提供足够大的驱动力和相对更佳的驱动性能。并且,采用合理的布设方案将压电致动器布设于所述可变焦潜望式摄像模组中,以满足所述可变焦潜望式摄像模组在功能、结构和尺寸等方面的设计要求。
这样,通过以能够提供更大驱动力的压电致动器为基础的潜望式摄像模组的整体结构配置,将压电致动器作为需要移动的变焦部分和/或对焦部分的驱动元件,可以驱动重量更大的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光学组件,也就是,重量远大于100毫克,例如直到重量超过1克的光学组件。并且,即使压电致动器单次形变所提供的行程有限,也可以通过叠加多次形变提供的行程的方式,来实现待移动的光学组件的较长距离的移动,且压电致动器单次形变加上恢复的时间很短,完全可以满足变焦时间上的需要。并且,所述压电致动器还可以作为需要移动的光转折组件和/或感光组件的驱动元件,以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和/或所述感光组件进行光学防抖。
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压电致动器为例进行了说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潜望式摄像模组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等效地应用于压电致动器以外的其它可以提供更大驱动力的致动器,本申请并不意在对此进行任何限制。
示例性潜望式摄像模组
图1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包括:壳体60、光转折组件10、变焦透镜组20、感光组件30和驱动组件40。
相应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光转折组件10,包括第一安装载体12和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载体12的光转折元件11,其中,所述光转折元件11用于接收来自被摄目标的成像光线,并将该成像光线转折至所述变焦透镜组20。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光转折元件11被配置为将来自被摄目标的成像光线进行90°的转折,以使得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整体高度尺寸可得以缩减。这里,考虑到制造公差,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述光转折元件11对成像光线进行转折的角度可能存在1°以内的误差,对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可以理解。
在本申请的具体示例中,所述光转折元件11可被实施为反射镜(例如,平面反射镜),或者,光转折棱镜(例如,三棱镜),其可通过黏着剂附着于所述第一安装载体12的安装面上。例如,当所述光转折元件11被实施为光转折棱镜时,所述光转折棱镜的光入射面与其光出射面相互垂直且所述光转折棱镜的光反射面与所述光入射面和所述光出射面成45°角倾斜,这样,当成像光线以垂直于所述光入射面的方式进入所述光转折棱镜后,该成像光线能够在所述光反射面处发生90°转折,以垂直于所述光出射面的方式从所述光出射面输出。
当然,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光转折元件11还可以被实施为其他类型的光学元件,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并且,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还可以包括更多数量的光转折元件10,其一个原因在于:引入所述光转折元件11的一个作用为:对成像光线进行转折,以对具有较长光学总长(TTL:Total Track Length)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光学***能够进行结构维度上的折叠。相应地,当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光学总长(TTL)过长时,可设置更多数量的光转折元件10,以满足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尺寸要求,例如可以设置所述光转折元件11于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像侧或者所述变焦透镜组20的两个透镜部分之间。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变焦透镜组20对应于所述光转折元件11,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光转折元件11的成像光线并以该成像光线进行汇聚或发散。相应地,如图2所示,所述变焦透镜组20沿着其所设定的光轴方向,包括:固定部分21、变焦部分22和对焦部分23,其中,所述固定部分21具有预定的安装位置,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23能够在所述驱动组件40的作用下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分21的位置分别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光学性能的调整,包括但不限于光学对焦和光学变焦功能。例如,可通过所述驱动组件40调整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23,以使得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变焦透镜组20的焦距被调整,从而能够清楚地拍摄不同距离的被摄对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分21包括第一镜筒和被容置于所述第一镜筒内的至少一光学透镜。并且,所述固定部分21适于被固定于所述驱动组件40中非移动部分,以使得所述固定部分21在所述变焦透镜组20中位置保持恒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固定部分21也可以不设有所述第一镜筒,其仅包括至少一光学透镜,例如,其仅包括相互嵌合的多片光学透镜。也就是,在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固定部分21可被实施为“裸镜头”。
所述变焦部分22包括第二镜筒和被容置于所述第二镜筒内的至少一光学透镜,其中,所述变焦部分22适于被所述驱动组件40所驱动以沿着所述变焦透镜组20所设定的光轴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实现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光学变焦功能,以使得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能够实现对不同距离的被摄目标的清晰拍摄。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变焦部分22也可以不设有所述第二镜筒,其仅包括至少一光学透镜,例如,其仅包括相互嵌合的多片光学透镜。也就是,在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变焦部分22也可被实施为“裸镜头”。
所述对焦部分23包括第三镜筒和被容置于所述第三镜筒内的至少一光学透镜,其中,所述对焦部分23适于被所述驱动组件40所驱动以沿着所述变焦透镜组20所设定的光轴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实现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对焦功能。更明确地,通过驱动所述对焦部分23所实现的光学对焦能够补偿因移动所述变焦部分22而导致的焦点偏移,从而补偿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成像性能,使得其成像质量满足预设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对焦部分23也可以不设有所述第三镜筒,其仅包括至少一光学透镜,例如,其仅包括相互嵌合的多片光学透镜。也就是,在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对焦部分23也可被实施为“裸镜头”。
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变焦透镜组20的固定部分21、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23被依次地设置(也就是,在所述变焦透镜组20中,所述变焦部分22位于所述固定部分21和所述对焦部分23之间),即,来自所述光转折元件11的成像光线在穿过所述变焦透镜组20的过程中,其将首先透过所述固定部分21、再透过所述变焦部分22,然后,再穿过所述对焦部分23。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示例中,也可以调整所述固定部分21、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23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例如,将所述固定部分21设置于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23之间,再如,将所述对焦部分23设置于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固定部分21之间。应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分21、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23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根据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光学设计要求和结构设计要求进行调整。
特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考虑到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结构设计(更明确地,为了利于所述驱动组件40的布设),优选地,所述对焦部分23和所述变焦部分22相邻地设置。也就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变焦透镜组20中各个部分的位置,优选地被配置为:所述变焦部分22位于所述固定部分21和所述对焦部分23之间,或者,所述对焦部分23位于所述固定部分21和所述变焦部分22之间。应可以理解,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23是所述变焦透镜组20中需要移动的部分,因此,将所述对焦部分23和所述变焦部分22相邻地设置有利于布置所述驱动组件40,关于此部分将在所述驱动组件40的具体描述中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如图2所示意的示例中以所述变焦透镜组20包括一个所述固定部分21、一个所述变焦部分22和一个所述对焦部分23为示例,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知晓,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固定部分21、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23的具体数量选择,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其可根据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光学设计要求进行调整。
成像光线穿过所述变焦透镜组20后会沿着其传播路径抵至所述感光组件30,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感光组件30对应于所述变焦透镜组20,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变焦透镜组20的成像光线并进行成像,其中,所述感光组件30包括线路板31、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31的感光芯片32和被保持于所述感光芯片32的感光路径上的滤光元件33。更具体地,在如图1和图2所示意的示例中,所述感光组件30,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线路板31的支架34,其中,所述滤光元件33被安装于所述支架34上以被保持于所述感光芯片32的感光路径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滤光元件33被保持于所述感光芯片32的感光路径上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例如,所述滤光元件33可被实施为滤波膜并涂覆于所述变焦透镜组20的某一光学透镜的表面,以起到滤光的效果,再如,所述感光组件30可进一步包括安装于所述支架34的滤光元件支架(未有图示意),其中,所述滤光元件33以被安装于所述滤光元件支架的方式被保持于所述感光芯片32的感光路径上。
为了对进入所述感光组件30的成像光线进行限制,在本申请一些示例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30的感光路径上的光阻挡元件50,其中,所述光阻挡元件50能够至少部分地阻挡光线透过,以尽可能地减少杂散光对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的影响。
图3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光阻挡元件的一个具体示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该具体示例中,所述光阻挡元件50被安装于所述光转折元件11的出光面,其中,所述光阻挡元件50具有透光孔500,其适于使成像光线中的有效部分透过并阻挡至少部分成像光线中的杂散光。优选地,所述透光孔500为圆形孔,以配合所述变焦透镜组20的圆形有效光学区,尽可能地减少杂散光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光阻挡元件50可被设置于所述光转折元件11的其他位置,例如,所述光转折元件11的光入射面或者光反射面,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还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光阻挡元件50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部件被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30的感光路径上,例如,作为一个独立的部件被设置于所述光转折元件11和所述变焦透镜组20之间,再如,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被设置于所述变焦透镜组20和所述感光组件30之间,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所述光转折组件10、所述变焦透镜组20和所述驱动组件40被设置于其壳体60所形成的收容空间内,以使得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具有相对紧凑的结构配置。具体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壳体60具有第一收容腔61和第二收容腔62,其中,所述光转折组件10被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61内,且所述驱动组件40和所述变焦透镜组20被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腔62内。
相应地,所述壳体60的底表面形成用于安装所述光转折组件10、所述变焦透镜组20和所述驱动组件40的安装基面,也就是,所述光转折组件10、所述变焦透镜组20和所述驱动组件40具有同一安装基准面,以利于提高安装之后的所述光转折组件10、所述变焦透镜组20和所述驱动组件40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
如前所述,为了满足越来越广泛的市场需求,高像素、大芯片、小尺寸是现有摄像模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随着所述感光芯片32朝着高像素和大芯片的方向发展,与所述感光芯片32适配的所述变焦透镜组20和所述光转折组件10的尺寸和重点也逐渐增大,这给用于驱动所述变焦透镜组20和/或所述光转折组件10和/或所述感光芯片32的驱动组件40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
新的技术要求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相对更大的驱动力,以及,更优的驱动性能(具体地包括:更高精度的驱动控制和更长的驱动行程)。并且,除了需要寻找满足新技术要求的驱动器以外,在选择新驱动器时还需要考虑所选择的驱动器能够适应于当下摄像模组轻型化和薄型化的发展趋势。
特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部分驱动机构中采用压电致动器作为驱动器以提供足够大的驱动力和相对更佳的驱动性能。并且,采用合理的布设方案将压电致动器布设于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中,以满足所述可变焦潜望式摄像模组在功能、结构和尺寸等方面的设计要求。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40,包括:第一驱动载体44、第二驱动载体45、第一驱动模块42、第二驱动模块43和第三驱动模块47,所述变焦部分22被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载体44内,所述对焦部分23被安装于所述第二驱动载体45内,其中,所述第一驱动模块42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驱动载体44以带动所述变焦部分22沿着该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模块43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驱动载体45以带动所述对焦部分23沿着该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以通过所述第一驱动模块42和所述第二驱动模块43分别移动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23来进行光学变焦。相应地,所述第三驱动模块47被配置为驱动所述感光组件30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移动和/或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10进行旋转,以进行光学防抖。
相应地,在该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驱动载体44包括第一载体底座441和一体地自所述第一载体底座441分别向上延伸的第一延长臂442和第二延长臂443,以在所述第一载体底座441、所述第一延长臂442和所述第二延长臂443之间形成用于安装所述变焦部分22的第一安装腔444和连通于所述第一安装腔444的第一开口445,其中,所述变焦部分22适于所述第一开口445被安装入所述第一安装腔444内。也就是,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载体44具有U型结构,以适于所述变焦部分22从所述U型结构的第一开口445被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腔444内。
相应地,在该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驱动载体45包括第二载体底座451和一体地自所述第二载体底座451分别向上延伸的第三延长臂452和第四延长臂453,以在所述第二载体底座451、所述第三延长臂452和所述第四延长臂453之间形成用于安装所述对焦部分23的第二安装腔454和连通于所述第二安装腔454的第二开口455,其中,所述对焦部分23适于从所述第二开口455被安装入所述第二安装腔454内。也就是,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载体45同样具有U型结构,以适于所述对焦部分23从所述U型结构的第二开口455被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腔454内。
相应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驱动模块42包括至少一第一驱动元件421,所述第二驱动模块43包括至少一第二驱动元件431,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被实施为压电致动器,以提供用于移动所述对焦部分23和所述变焦部分22的驱动力。
图5A和图5B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压电致动器的示意图。如图5A和图5B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包括:压电主动部110、可传动地耦接于所述压电主动部110的从动轴120,以及,与所述从动轴120紧配的驱动部130,其中,所述驱动部130在所述压电主动部110和所述从动轴120的作用下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驱动载体44或所述第二驱动载体45沿着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
如图5A和图5B所示,所述压电主动部110包括电极板111和叠置于所述电极板111的至少一压电基板。所述压电基板是具有逆压电效应并且根据极化方向和电场方向收缩或膨胀的基板,例如,其可以通过在单晶或者多晶陶瓷、聚合物等在厚度方向上使用基板极化来制成并使用。这里,逆压电效应是指在电介质的极化方向施加电场,电介质在产生电势差时会发生机械变形。
更具体地,在如图5A和图5B所示意的示例中,所述至少一压电基板,包括第一压电基板112和第二压电基板113,所述电极板111被夹设于所述第一压电基板112和所述第二压电基板113之间。并且,在该示例中,所述压电主动部110进一步包括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压电基板11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电极层115,以及,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二压电基板11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电极层115,以通过所述电极层115和所述电极板111为所述第一压电基板112和所述第二压电基板113提供脉冲电压。
在该示例中,所述电极板111可以由带有一定弹性的板状元件构成,例如,带有一定弹性的金属板构成。如图5A和图5B所示,所述压电主动部110,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电极板111电连接的至少一电导通部位114,例如,所述至少一电导通部位114可通过焊接的方式焊接于所述电极板111,或者是所述至少一电导通部位114与所述电极板111一体形成。值得一提的是,当所述电导通部位114的数量为多个时,优选地,所述多个电导通部位114对称地分布于所述电极板111的外表面。
在该示例中,所述第一压电基板112和所述第二压电基板113分别通过所述电极层115被附着于所述电极板111的第一侧表面和与所述第一侧表面相对的第二侧表面。例如,在该示例中,所述第一压电基板112和所述第二压电基板113可以与所述电极板111以相互面与面啮合的方式固定,或者,所述第一压电基板112和所述第二压电基板113通过导电银胶被附着于所述电极板111。
优选地,在该示例中,所述第一压电基板112和所述第二压电基板113的形状的大小与所述电极板111相近或者相一致,从而使得所述压电主动部110具有更优的振动效率。在该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压电基板112、所述第二压电基板113和所述电极板111为圆形板。
如图5A和图5B所示,所述从动轴120被固定于所述压电主动部110,例如,通过黏着剂附着于所述压电主动部110的中心。具体地,所述从动轴120可通过黏着剂被附着于所述第一压电基板112的外表面的电极层115上,或者,通过黏着剂被嵌套地附着于所述第一压电基板112的外表面的电极层115的中心孔内,或者,所述第一压电基板112具有一中心孔,所述从动轴120进一步被嵌合于所述第一压电基板112的中心孔内,或者,所述压电主动部110具有贯穿于其上下表面的中心孔,所述从动轴120通过黏着剂被被嵌合于所述压电主动部110的中心孔内。在具体实施中,所述从动轴120可被实施为碳棒。并且,在该示例中,所述从动轴120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者多边形,优选为圆形
如图5A和图5B所示,所述驱动部130紧配于所述从动轴120上。在该示例中,所述驱动部130与所述从动轴120通过摩擦配合,以使得所述驱动部130紧配于所述从动轴120上。更具体地,在该示例中,所述驱动部130可被实施为夹持所述从动轴120的夹持机构,其中,所述夹持机构可以是夹持力可调整的夹持机构,或者,部分或全部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夹持机构。
如图5A和图5B所示,在所述压电主动部110表面暴露的所述电极层115电连接于电源控制部位116的正电极117,所述电极板111通过所述电导通部位114被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控制部位116的负电极118,这样,当所述电源控制部位116给所述电极层115和所述电极板111反复施加脉冲电压时,所述第一压电基板112和所述第二压电基板113在逆压电效应的作用下朝着一个方向变形,并在所述电极板111的弹性作用下快速恢复为平板状。在上述形变过程中,所述从动轴120在其所设定的轴方向上往返移动,而由于所述驱动部130与所述从动轴120之间为摩擦配合,因此,当所述压电主动部110向着一个方向变形时,所述驱动部130和所述从动轴120共同移动,而当所述压电主动部110快速地恢复为原状时,所述从动轴120也逆向移动而所述驱动部130则由于惯性作用无法跟随所述从动轴120的动作而未能返回原来的位置,只能停留在所在的位置。因此,在一个形变过程中,所述驱动部130的位置发生改变,相应地,通过反复施加脉冲电压,可重复上述移动,从而使得所述驱动部130被移动至目标位置。
图6A和图6B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压电致动器的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如图6A和6B所示,在该变形实施中,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包括:压电主动部110、可传动地连接于所述压电主动部110的压电主动部110的从动轴120,以及,可动地设置于所述从动轴120的驱动部130,其中,所述驱动部130在所述压电主动部110和所述从动轴120的作用下被配置为驱动第一驱动载体44或所述第二驱动载体45,以带动所述变焦部分22或所述对焦部分23沿着该光轴移动。
如图6A和6B所示,在该示例中,所述压电主动部110包括压电元件111A,所述压电元件111A具有如图6A中所示意的层叠结构。具体地,如图6A所示,所述压电元件111A包括多个压电伸缩体112A和多个电极113A,所述多个压电伸缩体112A和所述多个电极113A之间交替层叠设置。特别地,通过如上所述的层叠结构,所述压电元件111A即便在施加了很小的电场的情况下,也可获得相对较大的形变量。
在该示例中,为了便于说明,将交替地夹着多个压电伸缩体112A而成的电极113A定义为内部电极,而将配设于所述压电伸缩体112A的表面且位于所述压电元件111A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电极113A分别定义为上电极和下电极,同时,将配设于所述压电伸缩体112A的表面且位于所述压电元件111A的侧表面的电极113A定义为侧电极。相应地,在多层的情况下,相同极性的电极113A通过所述侧电极进行电连接。
如图6B所示,在该示例中,所述从动轴120具有圆柱形状并通过黏着剂附着于所述压电元件111A的上表面的中间区域,以使得所述移动轴接合于所述压电元件111A。当然,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移动轴的形状也可以做出调整,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并且,所述从动轴120由以“碳、重金属、重金属的碳化物、重金属的硼化物以及重金属的氮化物”中的任一为主要成分的材料制成,所述压电元件111A具有长方体形状,其具有分别沿着相互正交的X轴、Y轴以及Z轴的边。在该示例中,所述压电元件111A的X轴方向长度为1mm,所述压电元件111A的Y轴方向长度为1mm,所述压电元件111A的Z轴方向长度(高度)为2mm。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传统的电磁式驱动器,图6A和图6B所示意的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具有体积小、推力大,精度高的优势。并且,相较于图5A和图5B所示意的压电致动器100,图6A和图6B所示意的所述压电致动器100的所述压电主动部110具有相对更小的截面尺寸,适于在空间紧凑的模组中使用,但是其厚度尺寸相对较大,同时,所述压电元件111A的内部结构相对较为复杂。
相应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压电致动器100能够提供相对较高的驱动力。更明确地,本申请所选择的所述压电致动器100能够提供的驱动力大小为0.6N至2N,其足以驱动重量大于100mg的部件。除了能够提供相对较大的驱动力以外,相较于传统的电磁式马达方案和记忆合金马达方案,所述压电致动器100还具有其他优势,包括但不限于:尺寸相对较小(具有细长状),响应精度更佳,结构相对更为简单,驱动控制相对更为简单,产品一致性高,没有电磁干扰,具有相对更大的行程,稳定时间短,重量相对较小等。
进一步地,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利用振动时的摩擦力和惯性,以摩擦接触的方式推动待推动对象(例如,所述对焦部分23或所述变焦部分22)进行微米级运动,其相较于电磁式方案非接触的方式驱动待推动对象需要依靠电磁力抵消重力,摩擦力的方式,具有更大推力,更大位移和更低功耗的优势,同时控制精度更高,可实现高精度连续变焦。而且在存在多个马达机构时,所述压电致动器100不存在磁铁线圈结构,无磁干扰问题。另外,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可依靠部件之间的摩擦力自锁,因此可以降低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在进行光学变焦时的晃动异响。
相应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被实施为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驱动载体44,以带动所述变焦部分22沿着该光轴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驱动载体45,以带动所述对焦部分23沿着该光轴方向移动。
特别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模块42包括一个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所述第二驱动模块43包括一个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即,所述第一驱动模块42包括一个所述压电致动器100,所述第二驱动模块43包括一个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并且,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位于所述变焦透镜组20的第一侧,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驱动载体44的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和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驱动载体45的所述压电致动器100被设置于所述变焦透镜组20的同一侧,这样,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在所述壳体60内的布置紧凑度更高,所占据的所述壳体60的纵向空间更小。这里,所述壳体60的纵向空间指的是所述壳体60在其长度方向上所占据的空间,相应地,所述壳体60的横向空间指的是所述壳体60在其宽度方向上所占据的空间,所述壳体60的高度空间指的是所述壳体60在其高度方向上所占据的空间。
并且,当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被设置于所述光轴的同一侧时,在通过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驱动所述变焦部分22和通过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驱动所述对焦部分23时,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23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尤其是相对倾斜关系)能够得以降低,以提高所述对焦部分23和所述变焦部分22之间的一致性,减小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因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23的倾斜而导致的成像质量下降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4所示,在该示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位于所述光轴的同一侧,且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异向地设置,或者说,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相对地设置,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增加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在所述壳体60所形成的空间内布置的紧凑性。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被实施为压电致动器100,其包括压电主动部110和自所述压电主动部110延伸的从动轴120。如果设定所述压电主动部110为所述压电致动器100的头部,所述从动轴120为所述压电致动器100的尾部,并且设定所述压电致动器100的头部在前、其尾部在后为第一方向,设定所述压电致动器100的头部在后、尾部在前为第二方向,则在该示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以第一方向布置,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以第二方向布置,也就是,在该示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的尾部邻近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的尾部。
优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相对于所述壳体60的底表面具有相同的安装高度,即,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420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430相对于所述壳体60的底表面具有相同的安装高度,也就是,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在所述壳体60的高度空间上可以被设置为处于同一直线上。这样,所述对焦部分23和所述变焦部分22在所述壳体60所设定的高度方向上的在被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驱动元件所驱动后的一致性相对更高,也就是,在通过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驱动所述变焦部分22和通过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驱动所述对焦部分23后,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23在所述壳体60所设定的高度方向上的一致性相对更高,以确保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
更优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在所述壳体60所设定的宽度方向上相对对齐的设置。也就是,更优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电致动器420的第一从动轴422和所述第二压电致动器430的第二从动轴432相互对齐。也就是,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在所述光轴的第一侧的宽度方向也对齐地设置,以进一步地增加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在空间布置上的一致性和紧凑性,以及,增加所述对焦部分23和所述变焦部分22在被驱动后的一致性。
在具体实施中,可通过将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的头部固定于所述壳体60的第一侧壁的方式,将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悬持地固定于所述壳体60内并且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的尾部延伸入所述第一驱动载体42和所述壳体的底表面所形成的收容空间内。同时,通过将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的头部固定于所述壳体60的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的方式,将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的尾部延伸入所述第二驱动载体43和所述壳体的底表面所形成的收容空间内。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能够以其他方式被异向地设置,例如,在如图7A所示意的变形实施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以第二方向设置,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以第一方向设置,即,在该变形实施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的头部对应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的头部。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在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被设置于所述光轴的同一侧的前提下,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也可以同向地设置。例如,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同时以第一方向布置,或者,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同时以第二方向布置(如图7B所示)。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被布置于所述光轴或所述变焦透镜组20的同一侧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地提高所述对焦部分23和所述变焦部分22在被驱动后的一致性,如图1至图4,以及,图7A和图7B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40,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光轴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的导引结构46,所述导引结构46被配置为引导所述对焦部分23和所述变焦部分22沿着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
也就是,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以及,所述导引结构46分别位于所述光轴的两侧,通过这样的位置设置,使得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内部空间被充分地应用,以利于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轻型化和薄型化。
如图1至图4,以及,图7A和图7B所示,在上述示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共同一个导引结构46,也就是,所述第一驱动载体44和所述第二驱动载体45共同一个导引结构46,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利于稳定地保持所述第一驱动载体44和所述第二驱动载体45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利于稳定地保持所述变焦透镜组20的所述对焦部分23和所述变焦部分2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提高所述变焦透镜组20的解像能力。
如图1至图4,以及,图7A和图7B所示,在上述示例中,所述导引结构46,包括:相间隔地形成于所述壳体60的第一支撑部461和第二支撑部462,以及,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461和第二支撑部462之间且贯穿所述第一驱动载体44和所述第二驱动载体45的至少一导杆463,所述导杆463与所述光轴平行,以使得所述第一驱动载体44和所述第二驱动载体45能够被导引沿着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所述导杆463所设定的方向移动。
值得一提的是,优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导杆463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的从动轴120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的从动轴120齐平,这样可以减小所述对焦部和所述变焦部之间产生倾斜的风险,以确保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的导引结构46,例如,基于滚珠方案的导引结构,或者,基于滑块方案的导引结构,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图7C至图7J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和所述第二驱动模块的几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如图7C至图7J所示,在这些变形实施中,所述第一驱动模块42包括两个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被配置为从所述第一驱动载体44的第一侧驱动所述第一驱动载体44以带动所述变焦部分22沿着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另一个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被配置为从所述第一驱动载体44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驱动所述第一驱动载体44以带动所述变焦部分22沿着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并且,所述第二驱动模块43包括两个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被配置为从所述第二驱动载体45的第一侧驱动所述第二驱动载体45以带动所述对焦部分23沿着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另一个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被配置为从所述第二驱动载体45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驱动所述第二驱动载体45以带动所述对焦部分23沿着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
也就是,在如图7C至图7J所示意的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模块42包括两个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其中,两个所述压电致动器100被配置为从所述第一驱动载体44的相对的两侧同时驱动所述第一驱动载体44以带动所述变焦部分22沿着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并且,所述第二驱动模块43包括两个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其中,两个所述压电致动器100被配置为从所述第二驱动载体45的相对的两侧同时驱动所述第二驱动载体45以带动所述对焦部分23沿着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
应注意到,相较于如图1至图4以及图7A和图7B所示意的实施例,在上述变形实施例中,没有配置所述导引结构46。应可以理解,由于在所述第一驱动载体44和所述第二驱动载体45的两侧分别设置了压电致动器100,因此,位于第一侧的压电致动器100和位于第二侧的压电致动器100在驱动过程中能够相互制约并相互平衡,从而可避免所述导引结构46的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图7C至图7J图示了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在所述壳体内的示例性布局方式,例如,在如图7C所示意的示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模块42的两个压电致动器100被同向地设置,所述第二驱动模块43的两个压电致动器100被同向的设置,且所述第一驱动模块42的压电致动器100和所述第二驱动模块43的压电致动器100相对地设置。应可以理解,除了图7C至图7J所示意的布局方式外,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模块42的两个压电致动器100和所述第二驱动模块43的两个压电致动器100还能够以其他方式被布局于所述壳体内,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在选择以所述压电致动器100为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可通过如下方式电连接于外接电源。例如,其可通过一连接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的电极层115以及电极板111的电导通部位114,该连接电路可被实施为软板连接带或者多条引线,以通过该连接电路与外部电连接。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也可以直接通过软板向外导出,并与所述感光组件30的线路板31电连接。或者,在所述壳体60的表面设置至少二LDS槽,所述LDS槽深度不大于20~30μm,宽度不小于60μm,在槽内运用LDS(激光直接成型技术),在LDS槽表面镀设导电镀层(例如可以是镍钯金的镀层),从而可以避免内部其他金属干扰,将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的连接电路与LDS槽中的导电镀层相连接,从而导出电路,并与所述感光组件30的线路板31电连接。又或者,还可以通过Insert Molding(嵌入式注塑)技术,将至少二导线成型在所述壳体60中,从而将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1的连接电路与导线电连接从而导出电路,并与所述感光组件30的线路板31电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光学防抖功能,如图1和8A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40进一步包括用于驱动所述感光组件30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移动和/或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10进行旋转以进行光学防抖的第三驱动模块47。具体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47被配置为驱动所述感光组件30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
如图8A和图8B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47包括至少二第三驱动元件471,所述第三驱动元件471被实施为所述压电致动器100,也就是,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47同样采样所述压电致动器100来进行光学防抖。具体地,在该实施例中,一个所述第三驱动元件471被配置为驱动所述感光组件30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沿着第一方向移动,另一所述第三驱动元件471被配置为驱动所述感光组件30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沿着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也就是,所述第三驱动模块47通过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实现在两个方向上的光学防抖。
为了便于理解和说明,定义所述感光芯片32的长边侧为X轴方向,所述感光芯片32的短边侧为Z方向,相应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47通过所述压电致动器100驱动所述感光芯片32在X轴方向上和Z轴方向上进行移动,以进行X轴方向的光学防抖和Z轴方向的光学防抖。
更具体地,如图8B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40包括第一框架47和第二框架48,其中,所述感光组件30被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47,所述第二框架48被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47的外侧且包围所述第一框架47。特别地,如图8所示,在该实施例中,一个所述第三驱动元件471被安装于所述第二框架48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框架47以带动所述感光组件30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另一所述第三驱动元件471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框架48以通过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框架47的所述第三驱动元件471带动所述第一框架47以带动所述感光组件30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更明确地,如图8B所示,在该实施例中,一个所述压电致动器100被安装于所述第二框架48的长边(即,X轴方向的边),例如,通过黏着剂(优选地,具有弹性的黏着剂)附着于所述第二框架48的长边并且所述压电致动器100的驱动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框架47,这样,当所述压电致动器100被驱动时,所述压电致动器100能够驱动所述第一框架47以通过所述第一框架47带动所述感光组件30沿着X轴方向移动,以进行X轴方向的光学防抖。
相应地,如图8B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另一个所述压电致动器100被安装于所述壳体(例如,被安装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且所述压电致动器100的驱动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框架48的短边,这样,当所述压电致动器100被驱动时,所述压电致动器100能够驱动所述第二框架48以通过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框架47的所述第三驱动元件471作为传动桥梁带动所述第一框架47以带动所述感光组件30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沿着Z轴方向进行移动,以进行Z轴方向的光学防抖。
图8C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第三驱动模块47和所述感光组件30的一个变形实施例。相较于图8B所示的实施例,在图8C所示意的变形实施例中,用于直接驱动所述第一框架47的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同样被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48的短边。应可以理解,当两个所述第三驱动元件471被同时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48的短边时,所述感光组件30(尤其是所述线路板和所述感光芯片32)在Z轴方向上的高度尺寸可以被降低。
特别地,在如图8D所示意的变形示例中,两个所述第三驱动元件471被同时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48的短边,并且,所述第二框架48在Z轴方向上的一个长边被去除,通过这样的方式,可进一步地降低所述感光组件30在Z轴方向上的尺寸。也就是,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框架48具有U型结构。
图8E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第三驱动模块47和所述感光组件30的另一个变形实施例。如图8E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47包括一个所述压电致动器100,用于驱动所述感光组件30沿着X轴方向进行移动,以进行X轴方向的光学防抖。也就是,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47仅能够提供一个方向的光学防抖。
更具体地,如图8E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感光组件30被安装于所述第一框架47,所述压电致动器100被安装于所述第一框架47的短边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框架47以带动所述感光组件30沿着X轴方向进行移动,以进行X轴方向的光学防抖。特别地,当所述压电致动器100被安装于所述第一框架47的短边时,可同样选择将所述第一框架47的一条长边去除,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降低所述感光组件30在Z轴方向上的尺寸。也就是,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架47具有U型结构。
图8F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第三驱动模块47和所述感光组件30的又一个变形实施例。如图8F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47包括一个所述压电致动器100,用于驱动所述感光组件30沿着Z轴方向进行移动,以进行Z轴方向的光学防抖。也就是,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47仅能够提供一个方向的光学防抖。
更具体地,如图8F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感光组件30被安装于所述第一框架47,所述压电致动器100被安装于所述第一框架47的短边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框架47以带动所述感光组件30沿着X轴方向进行移动,以进行Z轴方向的光学防抖。特别地,当所述压电致动器100被安装于所述第一框架47的短边时,可同样选择将所述第一框架47的一条长边去除,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降低所述感光组件30在Z轴方向上的尺寸。也就是,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架47具有U型结构。
图9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又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在如图9所示意的示例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47采用其他驱动元件作为驱动器来实现光学防抖,并且,所述第三驱动模块47的作用对象为所述光转折组件,也就是,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47以其他类型的驱动元件并以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进行旋转的方式进行光学防抖。
具体地,如图9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47包括至少二第三驱动元件471,所述第三驱动元件471被实施为传统的电磁式马达200,其中,一个所述电磁式马达200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10绕着第一轴旋转,另一所述电磁式马达200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10绕着第二轴旋转,所述第二轴垂直于所述第一轴,通过这样方式,实现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在两个方向上的光学防抖。
图10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又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在如图10所示意的示例中,虽然所述第三驱动模块47的作用对象依旧是所述光转折组件10,但是,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47采用其他驱动元件作为驱动器来实现两个方向的光学防抖。
具体地,如图10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47包括至少二第三驱动元件471,所述第三驱动元件471被实施为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300,其中,一个所述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300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10绕着第一轴旋转,另一所述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300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10绕着第二轴旋转,所述第二轴垂直于所述第一轴,通过这样方式,实现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在两个方向上的光学防抖。
图11A至图11F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的示意图。如图11A至图11F所示,所述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300,包括定子301、转子302,以及,驱动与控制装置303。所述定子301与所述转子302可以均为盘形结构(如图11A和如图11C所示)或者环形结构(如图11B和如图11D所示),在所述转子302与所述定子301相接触的表面上覆有一层特殊性能的摩擦材料,且所述转子302与所述定子301靠一定的轴向力压紧在一起。所述定子301为带齿槽的或盘形环形弹性体(振动体)与压电陶瓷(压电转换材料)的结合,在所述定子301的背面或者两面粘贴了一层或两层压电陶瓷。所述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马达利用行波的周向传播来驱动转子302转动,行波使定子301弹性体在于转子302相接触的表面质点沿椭圆轨迹移动,利用定子301与转子302接触的摩擦力推动转子302转动。所述转子302包括移动体,当所述转子302为盘形结构时,所述转子302中央可设有一旋转轴,所述旋转轴适于与所述移动体相固定,从而所述转子302通过所述旋转轴输出旋转。
图11E和图11F示出了本申请使用的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马达的压电陶瓷的一种极化分布形式,图中“+”“-”号表示极化方向,A区(相)和B区(相)为板化区,由数段极化过的压电陶瓷片组成。由于相邻的两段压电陶瓷片的极化方向相反,加电压后,一段收缩,另一段伸长,构成一个波长的弹性波。S区长度为1/4波长,用于将两驻波合成一个行波,也可作控制和测量用反馈信号的传感器;GND区长为3/4波长,作为A区和B区的公共地。
相应地,如图10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光转折组件10进一步包括具有安装腔131的第二安装载体13,所述光转折元件11和所述第一安装载体12所形成的光转折模块被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载体13的安装腔131内,其中,一个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载体12并被配置为驱动第一安装载体12以带动所述光转折组件10绕着所述第一轴旋转,另一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载体13并被配置为驱动第二安装载体13以通过所述第一安装载体12带动所述光转折组件10绕着所述第二轴旋转。
更明确地,如图10所示,在该实施例中,一个所述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300被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载体12的底部,用于驱动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载体12的所述光转折组件10绕着第一轴旋转,以进行第一方向的光学防抖。另一个所述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300被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载体13的侧部,用于转动所述第二安装载体13以通过所述第二安装载体13作为传动桥梁带动所述第一安装载体12进而带动所述光转折组件10绕着第二轴旋转,以进行第二方向的光学防抖。
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为Z轴,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感光芯片的X轴方向,所述第二轴为X轴,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感光芯片的Z轴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47还可以仅包括仅包括一个所述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300,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10绕着一个轴旋转,以进行一个方向的光学防抖,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图12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又一变形实施的示意图。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47包括至少两个第三驱动元件471,其中,一个所述第三驱动元件471被配置为驱动所述感光组件30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沿着第一方向移动,而另一个所述第三驱动元件471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10绕着第一轴旋转。也就是,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47的作用对象为:所述光转折组件10和所述感光组件30,以通过分别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10和所述感光组件30,实现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在两个方向上的光学防抖功能配置。
在如图12所示意的示例中,一个所述第三驱动元件471被实施为压电致动器100,另一个所述第三驱动元件471被实施为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300,其中,所述压电致动器100被配置为驱动所述感光组件30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沿着第一方向移动以进行第一方向的光学防抖,所述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300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10绕着第一轴旋转,以进行第二方向的光学防抖。在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光学防抖方向为X轴方向,所述第一轴为X轴,所述第二光学防抖方向为Z轴方向。
这里,如何通过所述压电致动器100驱动所述感光组件30沿着所述X轴方向移动以及如何通过所述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300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10绕着第一轴旋转已经在前述的描述中充分论述,为避免累赘,在此不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如图12所示意的示例中,以一个所述第三驱动元件471被实施为压电致动器100,另一个所述第三驱动元件471被实施为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300为示例,应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47还可以包括其他类型的驱动元件的组合,例如,一个所述第三驱动元件471被实施为压电致动器100,另一个所述第三驱动元件471被实施为电磁式马达200,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综上,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被阐明,其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部分驱动机构采用压电致动器作为驱动器以提供足够大的驱动力和相对更佳的驱动性能。并且,所述压电致动器以合理方式被布设于所述可变焦潜望式摄像模组中,以满足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在功能、结构和尺寸等方面的设计要求。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26)

1.一种潜望式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转折组件,包括:第一安装载体和被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载体的光转折元件;
位于所述光转折组件的光转折路径上的变焦透镜组,包括:固定部分、变焦部分和对焦部分,其中,所述变焦透镜组设有一光轴;
位于所述变焦透镜组的通光路径上的感光组件,包括:线路板和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的感光芯片;以及
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载体、第二驱动载体、第一驱动模块、第二驱动模块和第三驱动模块;
其中,所述变焦部分被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载体,所述对焦部分被安装于所述第二驱动载体,所述第一驱动模块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驱动载体以带动所述变焦部分沿着该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模块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驱动载体以带动所述对焦部分沿着该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以通过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和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分别移动所述变焦部分和所述对焦部分来进行光学变焦;
其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被配置为驱动所述感光组件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移动和/或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进行旋转,以进行光学防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进一步包括壳体,其中,所述壳体具有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其中,所述光转折组件被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内,且所述第一驱动模块、所述第二驱动模块、所述第一驱动载体、所述第二驱动载体和所述变焦透镜组被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包括至少一第一驱动元件,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包括至少一第二驱动元件,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实施为压电致动器,所述压电致动器,包括:压电主动部、可传动地连接于所述压电主动部件的压电主动部的从动轴,以及,可动地设置于所述从动轴的驱动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位于所述变焦透镜组的第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同向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异向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被设置于所述变焦透镜组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的导引结构,其中,所述导引结构被配置为导引所述变焦部分和所述对焦部分沿着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导引结构包括:相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容腔内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以及,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且贯穿所述第一载体和所述第二载体的至少一导杆,所述导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光轴平行,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所述第一载体和所述第二载体能够被导引沿着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所述导杆所设定的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包括两个所述第一驱动元件,一个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被配置为从所述第一驱动载体的第一侧驱动所述第一驱动载体以带动所述变焦部分沿着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另一个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被配置为从所述第一驱动载体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驱动所述第一驱动载体以带动所述变焦部分沿着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包括两个所述第二驱动元件,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配置为从所述第二驱动载体的第一侧驱动所述第二驱动载体以带动所述对焦部分沿着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另一个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配置为从所述第二驱动载体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驱动所述第二驱动载体以带动所述对焦部分沿着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包括二第三驱动元件,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实施为压电致动器,所述压电致动器,包括:压电主动部、可传动地连接于所述压电主动部件的压电主动部的从动轴,以及,可动地设置于所述从动轴的驱动部,其中,一个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感光组件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沿着第一方向移动,另一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感光组件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沿着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所述感光组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一个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安装于所述第二框架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框架以带动所述感光组件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另一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框架以通过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框架的所述第三驱动元件带动所述第一框架以带动所述感光组件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包括二第三驱动元件,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实施为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其中,一个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绕着第一轴旋转,另一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绕着第二轴旋转,所述第二轴垂直于所述第一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光转折组件进一步包括具有安装腔的第二安装载体,所述光转折元件和所述第一安装载体被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载体的安装腔内,其中,一个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载体并被配置为驱动第一安装载体以带动所述光转折组件绕着所述第一轴旋转,另一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载体并被配置为驱动第二安装载体以通过所述第一安装载体带动所述光转折组件绕着所述第二轴旋转。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包括二第三驱动元件,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实施为电磁式马达,其中,一个所述电磁式马达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绕着第一轴旋转,另一所述电磁式马达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绕着第二轴旋转,所述第二轴垂直于所述第一轴。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包括二第三驱动元件,其中,一个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实施为压电致动器,另一个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实施为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其中,所述压电致动器被配置为驱动所述感光组件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沿着第一方向移动,所述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绕着第一轴旋转。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框架,所述感光组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其中,所述压电致动器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框架以带动所述感光组件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壳体所设定的高度方向。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框架具有U型结构。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包括一第三驱动元件,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实施为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其中,所述压电行波旋转型超声波致动器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绕着第一轴旋转。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包括一第三驱动元件,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实施为电磁式马达,其中,所述电磁式马达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绕着第一轴旋转。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三驱动模块,包括一第三驱动元件,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被实施为压电致动器,其中,所述压电致动器被配置为驱动所述感光组件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沿着第一方向移动。
2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压电致动器所产生的驱动力的大小为0.6N至2N。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对焦部分与所述对焦部分相邻地设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变焦部分位于所述固定部分和所述对焦部分之间。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对焦部分位于所述固定部分和所述变焦部分之间。
CN202110383465.XA 2021-04-09 2021-04-09 潜望式摄像模组 Pending CN11520213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83465.XA CN115202130A (zh) 2021-04-09 2021-04-09 潜望式摄像模组
PCT/CN2022/085891 WO2022214084A1 (zh) 2021-04-09 2022-04-08 潜望式摄像模组和可变焦摄像模组
CN202280027260.0A CN117203583A (zh) 2021-04-09 2022-04-08 潜望式摄像模组和可变焦摄像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83465.XA CN115202130A (zh) 2021-04-09 2021-04-09 潜望式摄像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02130A true CN115202130A (zh) 2022-10-18

Family

ID=83571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83465.XA Pending CN115202130A (zh) 2021-04-09 2021-04-09 潜望式摄像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02130A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81118A (ja) * 2004-09-13 2006-03-23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撮像装置
US20060177208A1 (en) * 2005-02-07 2006-08-1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Imaging apparatus
CN1945416A (zh) * 2005-08-11 2007-04-11 夏普株式会社 电子图像拾取设备和配有摄像头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JP2007318850A (ja) * 2006-05-24 2007-12-06 Shicoh Eng Co Ltd リニア駆動装置、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の手振れ防止装置
US20080266404A1 (en) * 2007-04-24 2008-10-30 Hiroshi Sato Lens barrel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CN101401023A (zh) * 2006-02-06 2009-04-01 诺基亚公司 使用装有万向节的棱镜的光学图像稳定器
JP2015092285A (ja) * 2015-02-03 2015-05-14 株式会社ファイブ・ディー 屈曲式ズーム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の防振装置
CN105071691A (zh) * 2014-08-25 2015-11-18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压电促动器、线性驱动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8600594A (zh) * 2018-07-09 2018-09-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和电子装置
CN110082878A (zh) * 2018-01-25 2019-08-02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111103742A (zh) * 2018-10-26 2020-05-05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相机模块
CN211505995U (zh) * 2020-01-06 2020-09-15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81118A (ja) * 2004-09-13 2006-03-23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撮像装置
US20060177208A1 (en) * 2005-02-07 2006-08-1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Imaging apparatus
CN1945416A (zh) * 2005-08-11 2007-04-11 夏普株式会社 电子图像拾取设备和配有摄像头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CN101401023A (zh) * 2006-02-06 2009-04-01 诺基亚公司 使用装有万向节的棱镜的光学图像稳定器
JP2007318850A (ja) * 2006-05-24 2007-12-06 Shicoh Eng Co Ltd リニア駆動装置、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の手振れ防止装置
US20080266404A1 (en) * 2007-04-24 2008-10-30 Hiroshi Sato Lens barrel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CN105071691A (zh) * 2014-08-25 2015-11-18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压电促动器、线性驱动装置和电子设备
JP2015092285A (ja) * 2015-02-03 2015-05-14 株式会社ファイブ・ディー 屈曲式ズーム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の防振装置
CN110082878A (zh) * 2018-01-25 2019-08-02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108600594A (zh) * 2018-07-09 2018-09-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和电子装置
CN111103742A (zh) * 2018-10-26 2020-05-05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相机模块
CN211505995U (zh) * 2020-01-06 2020-09-15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45059B1 (ko)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 카메라 모듈을 이용한 휴대 단말기
WO2022214084A1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和可变焦摄像模组
CN114879336A (zh) 可变焦摄像模组
CN115202130A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
CN115086509B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
CN115052082B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4942505B (zh) 可变焦摄像模组
WO2022166922A1 (zh) 可变焦摄像模组和潜望式摄像模组
CN114942504A (zh) 可变焦摄像模组
CN115268008B (zh) 可变焦摄像模组
CN114879335A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
WO2022166921A1 (zh) 可变焦摄像模组
JP2006101611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とその駆動用ピエゾ素子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WO2022233289A1 (zh) 摄像模组、光学致动器、感光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WO2024037631A1 (zh) 压电马达及其摄像模组
CN116360092B (zh) 一种液体透镜、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2166677A1 (zh) 摄像模组及其光学防抖方法和电子设备
CN219999459U (zh) 一种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4915700B (zh) 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TWI411104B (zh) 氧化鋅奈米線驅動器及採用其之鏡頭模組、相機模組
CN117676282A (zh) 压电马达及其摄像模组
CN117676283A (zh) 压电致动器及其摄像模组
CN118055176A (zh) 驱动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5052083A (zh) 驱动集成式摄像模组
CN115225780A (zh) 可变焦摄像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