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40405A - 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40405A
CN114940405A CN202210037909.9A CN202210037909A CN114940405A CN 114940405 A CN114940405 A CN 114940405A CN 202210037909 A CN202210037909 A CN 202210037909A CN 114940405 A CN114940405 A CN 1149404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paper
sheet
medium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3790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野口芳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so Kaga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iso Kaga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so Kagaku Corp filed Critical Riso Kagak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9404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404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52Stationary guides or smoot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58Article switches or di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7Nature of material
    • B65H2701/176Cardboar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输送装置。在输送装置中,抑制矫正卷曲的介质的数量并防止介质与处理部接触。输送装置具有:吸附输送部,其具有输送介质的输送构件、和使该输送构件吸附介质的吸附部,且配置为与对介质进行处理的处理部对置;卷曲矫正部,其配置于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比处理部以及吸附输送部靠上游侧的位置处,并对介质的卷曲进行矫正以避免介质的前端与处理部接触;以及控制部,其将卷曲矫正部控制为,在由吸附输送部连续地输送介质的情况下,对第一张介质矫正卷曲,对第二张以后的至少一部分介质省略卷曲矫正。

Description

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印刷时,要求将纸张等介质以适当的状态向印刷部输送。例如,在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前端部比输送方向的中央部更向喷墨头侧突出的卷曲状态(端部上升形状)的纸张被输送至印刷部时,纸张的前端部可能与喷墨头接触。当纸张与喷墨头接触时,有在喷墨头的喷嘴部产生损伤,或者在纸张上附着墨污的隐患。
对此,已知有对纸张的卷曲进行矫正的方法。例如,为了在厚纸等中不矫正卷曲而在普通纸中矫正卷曲,提出了一种纸张卷曲矫正装置,该纸张卷曲矫正装置具备:具有卷曲矫正机构的卷曲矫正路径;不具有卷曲矫正机构的路径;路径切换机构,其将纸张引导至上述两个路径中的任意一个路径;以及控制机构,其根据供给纸张的每个供纸机构的设定来切换路径切换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475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输送纸张等介质的输送装置中,有时以与对介质进行印刷的印刷部对置的方式配置吸附介质的吸附输送部。在该吸附输送部具有对介质进行吸引的吸引部、和通过该吸引部对空气的吸引而对介质进行吸附的输送带等输送构件的情况下,在被连续地输送的多张介质中的第一张介质由输送构件输送的状态下,输送构件的吸引孔未被之前的介质封堵而开放,因此输送构件与介质之间的紧贴力小。因此,当介质成为上述的端部上升形状时,因介质与印刷部接触而导致在印刷部产生破损,或者在介质上附着有墨污。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与吸附输送部对置的方式配置的不是印刷部而是***等其他处理部的情况下,也有在印刷部以外的处理部产生破损的隐患。此外,在吸附输送部不是使用了对空气进行吸引的吸引部的吸引吸附,而是通过静电吸附等其他的吸附方法而使介质吸附于输送构件的情况下,也会产生相同的问题。
与此相对,在第二张以后的介质被输送构件输送的状态下,由于输送构件的吸引孔被之前的介质封堵,因此不易产生上述的处理部的破损等。
需要说明的是,矫正介质的卷曲的卷曲矫正部例如利用软辊与硬辊的对来夹持介质并矫正介质的卷曲。但是,当通过这种辊对来矫正介质的卷曲时,有时会在介质上产生在输送方向上延伸的褶皱,或者产生因输送速度的波动而引起的图像不均。另外,软辊的夹持介质的宽度方向端部的部分会磨损。当软辊磨损时,卷曲矫正效果降低。进而,在软辊那样的柔软的辊的介质输送中,辊的旋转阻力大,装置的消耗电力变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矫正卷曲的介质的数量的同时防止介质与处理部接触的输送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一个方式中,输送装置具备:吸附输送部,其具有输送介质的输送构件、和使该输送构件吸附所述介质的吸附部,所述吸附输送部配置为与对所述介质进行处理的处理部对置;卷曲矫正部,其配置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比所述处理部以及所述吸附输送部靠上游侧的位置,并对所述介质的卷曲进行矫正以避免所述介质的前端与所述处理部接触;以及控制部,其将所述卷曲矫正部控制为,在由所述吸附输送部连续地输送所述介质的情况下,对第一张所述介质矫正卷曲,对第二张以后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介质省略卷曲矫正。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方式,能够在抑制矫正卷曲的介质的数量的同时,防止介质与处理部的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卷曲矫正部等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结构的图。
图4A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卷曲矫正部的动作的压接状态的剖视图。
图4B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卷曲矫正部的动作的分离状态的剖视图。
图5A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卷曲矫正部的动作中的相对于第一张纸张的压接状态的图。
图5B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卷曲矫正部的动作中的相对于第二张以后的纸张的分离状态的图。
图6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纸张的双面印刷时的卷曲矫正部的动作的图。
图7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连续输送的纸张的宽度在中途变宽的情况下的卷曲矫正部的动作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图像形成装置;
11:供纸部;
13:印刷部;
14:喷墨头;
15:排纸部;
16:头下输送单元(吸附输送部);
17:输送带;
17a:输送面;
22:吸引风扇(吸附部);
30:斜行校正输送装置;
31:第一辊;
32:第二辊;
34:纸张接触部;
36:纸张吸附引导辊;
37:纸张浮起检测装置;
40:卷曲矫正部;
41:第一辊;
42:第二辊;
44:纸张接触部;
50:控制部;
P:纸张(介质);
T1:供纸侧输送路;
T2:循环输送路;
T3:排纸侧输送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送装置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10的卷曲矫正部40等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10的控制结构的图。
图像形成装置10是喷墨式的印刷装置,从印刷部13的喷墨头14对作为介质的一个例子的纸张P喷出墨来进行印刷。图1中的双点划线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沿着输送路径设置有多个的辊等输送纸张P。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图3所示的控制部50,以下所述的纸张P的输送、卷曲矫正、印刷、其他动作基于控制部50的控制来进行。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供纸部11,在设置于供纸部11的供纸托盘(省略图示)上层叠印刷前的纸张P。在进行印刷时,纸张P从供纸部11经由供纸侧输送路T1而被送至循环输送路T2。循环输送路T2形成为环状,能够通过翻转部12使纸张P反向行进而使正反面相反地进行输送。
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内部设置有对被送至循环输送路径T2的纸张P进行印刷处理的印刷部13。印刷部13具备多个喷墨头14,从各喷墨头14对在循环输送路T2上输送的纸张P喷出墨来进行印刷。通过利用循环输送路T2的中途的翻转部12使纸张P反向行进,能够对纸张P的正反面进行印刷。
在喷墨头14的下方,以与喷墨头14(印刷部13)对置的方式配置有头下输送单元16。纸张P一边由头下输送单元16吸附保持一边以预定速度被输送,从喷墨头14喷出墨而进行印刷。将由头下输送单元16输送的纸张P的宽度方向设为主扫描方向F1(参照图6以及图7),将纸张P的与主扫描方向F1垂直的输送方向设为副扫描方向F2。将副扫描方向F2中的供纸侧输送路T1(供纸部11)所在的一侧设为纸张输送的上游侧,将排纸侧输送路T3(排纸部15)所在的一侧设为纸张输送的下游侧。需要说明的是,印刷部13是对纸张P进行处理的处理部的一个例子。作为该处理部,也可以是对纸张P进行检查的***等。
头下输送单元16具有输送带17、带驱动辊18以及多个从动辊19、20、21。
输送带17是架设于带驱动辊18和多个从动辊19、20、21的环形(loop)的带状体,在带驱动辊18与从动辊19之间形成大致水平的输送面17a。输送面17a构成循环输送路T2的一部分,从供纸侧输送路T1送入的纸张P载置于输送面17a上。
带驱动辊18由图3所示的带驱动部51驱动旋转。带驱动部51由作为致动器的一例的马达、将该马达的驱动力向带驱动辊18传递的传动机构等构成。当带驱动辊18旋转时,驱动力被传递到输送带17,输送带17一边接受基于从动辊19、20、21的引导一边进行环绕旋转动作,使输送面17a上的纸张P从副扫描方向F2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从动辊19、20、21经由输送带17从动于带驱动辊18而进行旋转。
在输送带17形成有贯通正反面的多个吸引孔(省略图示)。头下输送单元16在带驱动辊18与从动辊19之间的输送面17a的下方具备吸引风扇22。吸引风扇22被图3所示的风扇驱动部52驱动旋转,并通过吸引风扇22的旋转而产生从上方朝向下方的气流。当使吸引风扇22旋转时,产生穿过多个吸引孔而从输送面17a的上方空间吸引空气的力(负压),利用作用于吸引孔的负压将纸张P吸附保持于输送面17a。通过一边驱动吸引风扇22一边驱动带驱动辊18旋转,能够一边将纸张P吸附保持于输送面17a一边进行输送。
在此,头下输送单元16是吸附输送部的一个例子,该吸附输送部具有输送纸张P的作为输送构件的一个例子的输送带17和使该输送带17吸附纸张P的作为吸附部的一个例子的吸引风扇22。该吸附输送部配置为与对纸张P进行处理的处理部(印刷部13)对置。需要说明的是,吸附部优选为吸引空气的吸引风扇22等吸引部,但也可以使用静电吸附等其他吸附方法。
设置在头下输送单元16的下游侧的翻板23对使纸张P在循环输送路T2中循环还是向排纸侧输送路T3移动进行切换。印刷部13中的印刷完毕的纸张P被送至与循环输送路T2连续的排纸侧输送路T3。在排纸侧输送路T3的出口部分配置有排纸部15,设置于排纸部15的排纸托盘(省略图示)回收印刷完毕的纸张P。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分别仅示出了一个供纸侧输送路T1和一个排纸侧输送路T3,但也可以具备与循环输送路T2连接的多个供纸侧输送路、多个排纸侧输送路。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设置与多个纸张尺寸对应的多个供纸托盘,与各供纸区对应的多个供纸侧输送路在中途合流。
如图2所示,可以说位于副扫描方向F2的上游侧的斜行校正输送装置30构成上游侧输送机构,位于下游侧的头下输送单元16(输送带17)构成下游侧输送机构。另外,这些上游侧输送机构和下游侧输送机构作为输送装置的一部分发挥功能。该输送装置只要至少具备以头下输送单元16为一例的吸附输送部、卷曲矫正部40以及控制部50即可。另外,输送装置一体地配备于图像形成装置10且具备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整体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50,但也可以具备仅对输送装置(至少卷曲矫正部4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另外,输送装置也可以不是一体地配备于图像形成装置10,而是以单体配置,或者一体地配备于检查装置等其他部位。
如图2所示,在头下输送单元16的上游侧配置有在校正纸张P的斜行之后进行纸张输送的斜行校正输送装置30。在斜行校正输送装置30的附近配置有将纸张P引导至斜行校正输送装置30的纸张引导部25A、25B。沿着供纸侧输送路T1从供纸部11送来的纸张P穿过纸张引导部26A、26B之间和纸张引导部25A、25B之间而被引导至斜行校正输送装置30。另外,在循环输送路T2中循环的纸张P穿过纸张引导部27A、27B之间和纸张引导部25A、25B之间而被引导至斜行校正输送装置30。
斜行校正输送装置30由在纸张输送路(循环输送路T2)的上下分开配置的辊对(定位辊)构成。更详细而言,斜行校正输送装置30具备位于上方的第一辊31和位于下方的第二辊32。第一辊31在沿主扫描方向F1延伸的轴部33的外径侧具有直径比轴部33大的纸张接触部34。虽未图示,但该纸张接触部34在主扫描方向F1上隔开预定的间隔配置有多个。
第二辊32的外周面与纸张接触部34的外周面接触。与纸张接触部34相比,第二辊32由硬质的材质形成。第二辊32和纸张接触部34的材质能够任意选择。作为一个例子,能够将纸张接触部34设为橡胶制,将第二辊32设为金属制。
第一辊31和第二辊32分别被支承为能够以朝向主扫描方向F1的轴线为中心转动,并被图3所示的定位辊驱动部53驱动而旋转。定位辊驱动部53由作为致动器的一例的马达、传递该马达的驱动力的传动机构等构成,使第一辊31和第二辊32同速旋转。
在印刷部13进行印刷时,控制部50通过定位辊驱动部53控制第一辊31和第二辊32的旋转以及停止。被驱动时的第一辊31以及第二辊32的旋转方向是使纸张P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的正向输送方向。
更详细而言,在沿着纸张引导部25A、25B向斜行校正输送装置30引导纸张P时,控制部50使第一辊31以及第二辊32的旋转停止。纸张P的前端与停止状态下的第一辊31(纸张接触部34)以及第二辊32抵接,纸张P松弛。在相对于标准的纸张输送方向(副扫描方向F2)倾斜的状态下的纸张P到达了斜行校正输送装置30的情况下,由停止的第一辊31以及第二辊32限制了行进的纸张P被从后方按压,从而使纸张P的前端与第一辊31以及第二辊32的轴向平行。即,纸张P的斜行被校正。
接着,在斜行校正完成的预定的时间点,控制部50控制定位辊驱动部53,驱动第一辊31以及第二辊32旋转。斜行校正后的纸张P进入被驱动旋转的第一辊31(纸张接触部34)与第二辊32之间,利用第一辊31以及第二辊32产生的摩擦力向下游侧输送纸张P。在纸张P向下游侧的输送刚结束之后,控制部50控制定位辊驱动部53而使第一辊31以及第二辊32的旋转停止,准备接下来向斜行校正输送装置30输送的纸张P的斜行校正。这样,斜行校正输送装置30对纸张P的斜行进行校正后,向位于斜行校正输送装置30的下游侧的头下输送单元16输送纸张P。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部50具有作为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整体的动作的运算处理装置发挥功能的处理器(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分。如上所述,控制部50还作为至少控制卷曲矫正部40的输送装置的控制部发挥功能。此外,控制部50决定循环输送部30中的介质M的循环次数、循环有无,并对翻板23等进行控制。
存储部55例如具有预先记录有预定的控制程序的作为读出专用半导体存储器的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处理器执行各种控制程序时根据需要作为作业用存储区域使用的作为能够随时写入读出的半导体存储器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存储器。
接口部56在与外部设备之间进行各种信息的收发。例如,接口部56从用户终端接收印刷作业(印刷数据)。
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0可以具备读取原稿的图像的扫描仪、接受用户的各种操作(例如,卷曲矫正的设定)的输入部以及作为显示部的一例发挥功能的操作面板等。
如图2所示,在头下输送单元16的从动辊19的附近设置有与头下输送单元16一起构成下游侧输送机构的纸张吸附引导辊36。纸张吸附引导辊36位于输送带17的输送面17a的正上方,作为容易朝向输送面17a侧按压并吸附保持纸张P的纸张引导件发挥功能。
希望通过斜行校正输送装置30而到达了印刷部13的纸张P紧贴于输送面17a而不向上方浮起地在喷墨头14的下方进行输送。特别是,当在纸张P产生副扫描方向F2的前端(前端部)比中央部更向上方突出的端部上升形状(从侧方观察纸张P时为向下的凸形状)的卷曲时,从输送面17a浮起的纸张P的前端可能与喷墨头14接触。在该情况下,有在与纸张P接触的喷墨头14的头面产生损伤,或者墨从喷墨头14附着于纸张P而污染纸张P的隐患。
如图2所示,在纸张吸附引导辊36的下游侧且喷墨头14的上游侧配置有纸张浮起检测装置37。纸张浮起检测装置37由位于输送面17a的上方的公知的传感器等构成,检测纸张P从输送面17a的浮起。来自纸张浮起检测装置37的检测信号被输入到控制部50。当经由纸张浮起检测装置37检测到纸张P从输送面17a的浮起时,控制部50使纸张P的输送停止,进行将纸张P向喷墨头14的接触、纸张P的卡塞等防患于未然的处理。但是,当纸张输送为高速时,难以使浮起状态下的纸张P在到达喷墨头14之前停止。另外,当在每次检测到纸张P的浮起时进行停止印刷的处理,印刷效率恶化。
为了使纸张P难以从输送面17a浮起,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矫正纸张P的端部上升形状等卷曲的卷曲矫正部40。该卷曲矫正部40配置于纸张P的输送方向(副扫描方向F2)上的比印刷部13以及头下输送单元16靠上游侧的位置处,并对纸张P的卷曲进行矫正以避免纸张P的前端与处理部接触。
卷曲矫正部40对纸张P赋予副扫描方向F2的端部比中央部朝向下方的端部下降的形状,从而防止容易产生与喷墨头14的接触的端部上升形状的卷曲。
卷曲矫正部40由在纸张输送路(循环输送路T2)的两侧分开配置的辊对(去卷曲辊)构成。更详细而言,卷曲矫正部40具有位于上方的第一辊41和位于下方的第二辊42。
第一辊41在沿主扫描方向F1延伸的轴部43的外径侧具有直径比轴部43大的纸张接触部44。虽未图示,但纸张接触部44在主扫描方向F1上隔开预定的间隔而配置有多个。纸张接触部44由能够弹性变形的软质的材料(海绵等弹性体)形成。第二辊42是直径比第一辊41的纸张接触部44小的圆柱状的轴构件,且由比纸张接触部44硬质的材质(金属等)形成。即,纸张接触部44构成卷曲矫正部40中的软质部,第二辊42构成卷曲矫正部40中的硬质部。
第一辊41能够进行使相对于第二辊42的轴间距离变化(接近以及分离)的动作。当使第一辊41接近第二辊42时,根据纸张接触部44与第二辊42的硬度及直径之差(第二辊42较硬且小径),第二辊42进入比自由状态(初始状态)下的纸张接触部44的外形形状靠内侧的位置,纸张接触部44被第二辊42向内径侧(轴部43侧)压入而成为弹性变形后的压接状态(图4A)。当使第一辊41与第二辊42分离时,第二辊42对纸张接触部44的按压被解除,成为纸张接触部44的变形被解除的分离状态(图4B)。
第一辊41以及第二辊42分别被支承为能够以朝向主扫描方向F1的轴线为中心转动,并被图3所示的去卷曲辊驱动部54驱动旋转。去卷曲辊驱动部54由作为致动器的一例的马达、传递该马达的驱动力的传动机构等构成,使第一辊41和第二辊4以同速旋转。此外,去卷曲辊驱动部54使卷曲矫正部40向压接状态(图4A)和分离状态(图4B)动作。
在印刷部13进行印刷时,控制部50控制去卷曲辊驱动部54而使卷曲矫正部40成为压接状态,并且通过去卷曲辊驱动部54驱动第一辊41和第二辊42旋转。此时的第一辊41和第二辊42的旋转方向是使纸张P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的正向输送方向。
在纸张P通过被驱动旋转的第一辊41(纸张接触部44)与第二辊42之间时,纸张P以成为沿着硬质的第二辊42的外表面的朝上的凸形状的方式被赋予形状(参照图4A)。因此,从卷曲矫正部40朝向印刷部13被输送的纸张P在副扫描方向F2的前端部未成为朝上(未成为端部上升形状)而抑制了卷曲的状态下行进,并到达头下输送单元16的位置。到达头下输送单元16的纸张P被纸张吸附引导辊36按压于输送带17的输送面17a,一边被输送带17吸附一边被向下游侧输送。然后,喷墨头14向保持在输送面17a上的纸张P喷出墨来进行印刷。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纸张P的卷曲矫正的情况下,在纸张P的前端通过卷曲矫正部40时,使卷曲矫正部40动作为压接状态(图4A)即可,但当在一张纸张P的输送中途使卷曲矫正部40从压接状态(图4A)向分离状态(图4B)动作时,纸张P可能产生褶皱。
被卷曲矫正部40抑制了端部上升形状的卷曲的纸张P,副扫描方向F2的前端部不会从输送带17浮起而与喷墨头14接触,以适当地保持在输送面17a上的状态被输送带17输送。由此,不会对喷墨头14造成损伤或产生纸张P的墨污,能够以优异的印刷品质进行印刷。
在将斜行校正输送装置30的纸张输送速度设为V1、头下输送单元16的纸张输送速度设为V2的情况下,控制部50控制印刷动作中的定位辊驱动部53以及带驱动部51的驱动,以使得V1>V2。
虽然也取决于纸张P的种类,但副扫描方向F2上的从斜行校正输送装置30到输送带17的距离比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使用的一般的纸张P的长度小。因此,纸张P一边维持被斜行校正输送装置30的第一辊31(纸张接触部34)与第二辊32夹持的状态,一边到达输送带17的输送面17a上。在此,当V1<V2时,纸张P被输送带17急剧地拉伸,从而纸张P的输送精度变得不稳定,有产生印字错位、印字不均的隐患。与此不同地,通过设定为V1>V2,纸张P从斜行校正输送装置30至头下输送单元16的输送稳定,能够防止使印刷品质恶化那样的纸张P的动作。
当设定为V1>V2时,每单位时间的基于斜行校正输送装置30的纸张输送量比每单位时间的基于头下输送单元16的纸张输送量大。根据该纸张输送量之差,在斜行校正输送装置30与头下输送单元16之间产生纸张P的松弛。换言之,在斜行校正输送装置30和头下输送单元16之间,需要使纸张P适当地松弛。例如,若是阻碍从斜行校正输送装置30输送来的纸张P的松弛的构造,则纸张P无法朝向印刷部13顺畅地行进,或者纸张P弯折。
图像形成装置10在作为上游侧输送机构的斜行补正输送装置30和作为下游侧输送机构的头下输送单元16及纸张吸附引导辊36之间,具备作为卷曲抑制输送机构的卷曲矫正部40。如图2所示,在作为纸张输送方向的副扫描方向F2上,卷曲矫正部40位于挨着斜行校正输送装置30的下游侧的附近。更详细而言,斜行校正输送装置30中的纸张接触部34与卷曲矫正部40中的纸张接触部44彼此的一部分处于在作为纸张输送方向的副扫描方向F2上重叠的位置关系。
纸张P在主扫描方向F1上的端部产生从纸面的基准位置突出的突出量超过2mm那样大的卷曲的情况下,该纸张P被纸张引导部25A、25B引导,因此以突出量2mm的状态被输送至卷曲矫正部40。在卷曲矫正部40中,如果第一辊41和第二辊42相对于纸张P的压接区域距纸张宽度端部隔开2mm的空白,则即使纸张P为突出量2mm的状态,也不会压接纸张宽度端部,因此能够防止第一辊41和第二辊42的磨损。因此,在卷曲矫正部40中,通过设定为距纸张宽度端部隔开2mm的空白进行压接,能够防止各辊41、42的磨损,并且能够得到实用上充分的卷曲抑制效果。
关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动作,对于与上述的说明重复的事项,适当省略而进行说明。
首先,控制部50在被输入印刷作业的执行指示时,对卷曲矫正部40是否处于分离状态进行判定。在卷曲矫正部40处于分离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50对去卷曲辊驱动部54指示使第一辊41向第二辊42接近移动,从而使卷曲矫正部40成为压接状态。另一方面,在卷曲矫正部40处于压接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50对去卷曲辊驱动部54指示驱动第一辊41以及第二辊42旋转,使卷曲矫正部40进行预备旋转。
然后,控制部50进行从供纸部11向印刷部13输送纸张P的纸张输送动作、和印刷部13中的印刷处理。
纸张输送动作通过定位辊驱动部53对第一辊31以及第二辊32的驱动旋转(辊停止状态下的斜行校正和斜行校正后的辊驱动的反复)、去卷曲辊驱动部54对第一辊41以及第二辊42的驱动旋转、带驱动部51对输送带17的驱动环绕旋转等来进行。另外,控制部50通过风扇驱动部52驱动吸引风扇22,一边将纸张P吸附保持于输送带17的输送面17a一边进行输送。印刷处理基于印刷作业从喷墨头14对在输送面17a上输送的纸张P喷出墨来进行。印刷后的纸张P被输送到排纸部15而被回收。
在此,在输送单一的印刷作业的多张纸张P的情况下、连续执行多个印刷作业的情况下等,通过头下输送单元16连续地输送纸张P。需要说明的是,纸张P被连续地输送的情况例如是指头下输送单元16同时输送之前的纸张P的至少后端和后续的纸张P的至少前端的情况。
在通过头下输送单元16连续地输送纸张P时,如图5A所示,在第一张纸张P1进入到输送带17的输送面17a上时,输送带17的吸引孔不被之前的纸张P封堵而开放。因此,当输送带17与第一张纸张P1的紧贴力变小而第一张纸张P1成为上述的端部上升形状时,第一张纸张P1与喷墨头14(印刷部13)接触而在喷墨头14产生破损,或者在第一张纸张P1附着墨污。
对此,控制部50在第一张纸张P1通过卷曲矫正部40时,如上述那样优选对去卷曲辊驱动部54指示使第一辊41向第二辊42接近移动,从而使卷曲矫正部40成为压接状态、即将卷曲矫正部40控制为对第一张纸张P1矫正卷曲。
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在第二张(第二张以后的)纸张P2进入到输送带17的输送面17a上时,输送带17的吸引孔的至少一部分被之前的第一张纸张P1封堵。因此,输送带17与第二张纸张P2的紧贴力变大,即使卷曲未被矫正,因第二张纸张P2与喷墨头14(印刷部13)接触而在喷墨头14产生破损、或者在第二张纸张P2附着墨污的隐患也较小。
因此,控制部50优选将去卷曲辊驱动部54(卷曲矫正部40)控制为对第二张纸张P2以后的纸张P省略卷曲矫正。需要说明的是,例如可以在印刷作业、图像形成装置10的操作面板中设定在通过头下输送单元16连续地输送纸张P时省略第二张以后的纸张P的卷曲矫正的模式、对所有的纸张P进行卷曲矫正的模式、以及省略所有的纸张P的卷曲矫正的模式。在该情况下,控制部50基于所设定的模式来控制卷曲矫正部40。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6所示,在对纸张P进行双面印刷的情况下,在进行了纸张P的正面的印刷之后,纸张P在图1所示的循环输送路径T2中被输送,并通过翻转部12而使正反面翻转,从而存在例如隔着四张纸张P的间隔而再次被输送至印刷部13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时在从进行第一张纸张P的正面的印刷(图6的一正)到进行第二张纸张P的正面的印刷(二正)为止、或者从进行第二张纸张P的正面的印刷(二正)到进行第三张纸张P的正面的印刷(三正)为止的期间,隔开一张纸张P的量以上的间隔。因此,在进行第一张纸张P的正面的印刷(一正)时、以及进行第二张纸张P的正面的印刷(二正)时,可以说纸张P被头下输送单元16连续地输送。因此,优选在进行第一张~第三张纸张P的正面的印刷(一正、二正以及三正)时,控制部50对卷曲矫正部40进行控制(接通),以矫正纸张P的卷曲。
另外,控制部50也可以不对由头下输送单元16连续地输送的第二张以后的所有的纸张P省略卷曲矫正。例如,也可以基于纸张P的厚度、材质等种类,由控制部50决定进行卷曲矫正的纸张P和省略卷曲矫正的纸张P。或者,对于由头下输送单元16连续地输送的最后的纸张P,由于后续的纸张P不被输送,因此特别是在前端从输送带17的输送面17a脱出时,输送带17的吸引孔不被封堵而开放,由此输送带17与最后的纸张P的紧贴力变小。因此,优选对由头下输送单元16连续输送的最后的纸张P进行卷曲矫正。但是,一旦被吸附于输送带17的纸张P难以浮起,因此最后的纸张P与第一张纸张P相比,与喷墨头14接触的可能性较小。另外,当最后的纸张P的纸张后端来到输送面17a的中间位置左右时,如上述那样输送带17的吸引孔不被封堵而开放,从而吸引力变弱,但此时最后的纸张P的纸张前端已经要从输送面17a脱落。因此,也可以省略最后的纸张P的卷曲矫正。
另外,如图7所示,在与第一张~第三张纸张P的输送方向(副扫描方向F2)正交的宽度方向(主扫描方向F1)的宽度相对窄、第四张~第六张纸张P的宽度相对宽的情况下,即使是连续输送的第二张以后的纸张P,第四张纸张P(四宽)的宽度也比之前一张输送的纸张P(三窄)宽,因此在进入到输送带17的输送面17a上时,与连续输送相同宽度的纸张P的情况相比,输送带17的吸引孔开放,输送带17与第四张纸张P(四宽)的紧贴力容易变小。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控制部50可以控制(接通)卷曲矫正部40以矫正第四张纸张P(四宽)的卷曲。
当印刷作业完成时,控制部50对去卷曲辊驱动部54指示使第一辊41从第二辊42分离移动,使卷曲矫正部40成为分离状态。通过这样使卷曲矫正部40成为分离状态,在印刷完成后,纸张接触部44不受到第二辊42的按压而被释放,能够防止纸张接触部44的变形(永久变形)。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印刷动作中的停电等原因,也有可能卷曲矫正部40保持压接状态而停止印刷。在该情况下,纸张接触部4持续受到第二辊42的按压而变形的状态(图4A)。在此,当在下一次的印刷作业的执行前如上述那样进行卷曲矫正部40的预备旋转时,纸张接触部44的变形被平整而产生接近原来的形状的复原动作。假设在纸张接触部44的一部分产生凹状的永久变形的状态下进行纸张输送,则纸张P无法顺畅地通过卷曲矫正部40,纸张输送精度降低。与此相对,通过卷曲矫正部40的预备旋转使纸张接触部44的形状复原,由此能够防止纸张输送精度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上述的说明中,使用了由从两侧夹持纸张P的辊对构成的卷曲矫正部40,但卷曲矫正部40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代替由辊对构成的卷曲矫正部40而使用输送带、和将纸张按压于该输送带的辊的组合等。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输送装置具备头下输送单元16(吸附输送部的一例)、卷曲矫正部40以及控制部50。头下输送单元16具有输送纸张P(介质的一个例子)的输送带17(输送构件的一个例子)、和使纸张P吸附于该输送带17的吸引风扇22(吸附部的一个例子),并配置为与对纸张P进行印刷(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印刷部13(处理部的一个例子)对置。卷曲矫正部40配置于纸张P的输送方向(副扫描方向F2)上的比印刷部13以及头下输送单元16靠上游侧的位置处,并对纸张P的卷曲进行矫正以避免纸张P的前端与印刷部13接触。在由头下输送单元16连续地输送纸张P的情况下,控制部50将卷曲矫正部40控制为,对第一张纸张P矫正卷曲,对第二张以后的至少一部分纸张P省略卷曲矫正。
然而,在连续输送的多张纸张P中的第一张纸张P由输送带17(输送构件的一例)输送的状态下,例如,在进行基于空气的吸引的吸附的情况下,输送带17的吸引孔不被之前的纸张P封堵而开放,因此输送带17与纸张P的紧贴力小。因此,当纸张P产生卷曲(例如端部上升形状)时,因纸张P与印刷部13接触而导致在印刷部13产生破损,或者在纸张P附着墨污。与此相对,在第二张以后的纸张P被输送带17输送的状态下,输送带17的吸引孔被之前的纸张P封堵,因此不易产生上述的印刷部13的破损等。因此,能够对第二张以后的纸张P省略卷曲矫正。需要说明的是,在吸附部不是通过吸引空气的吸引风扇22等吸引部而是通过静电吸附等其他吸附方法使纸张P吸附于输送带17的情况下,也可以说是同样的。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抑制矫正卷曲的纸张P(介质的一例)的数量的同时,防止纸张P与印刷部13(处理部的一例)接触。
而且,当对所有的纸张P进行卷曲矫正时,尤其是在所有的纸张P上可能产生在利用软辊(例如第一辊41的纸张接触部44)与硬辊(例如第二辊42)的对夹持纸张P而矫正卷曲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的在纸张P的输送方向上延伸的褶皱的产生、因输送速度的波动而引起的图像不均的产生,但能够抑制这些褶皱以及图像不均的产生。另外,特别是在使用软辊那样的柔软的辊进行卷曲矫正时,辊会磨损,卷曲矫正效果会降低,或者因辊的旋转阻力大而导致消耗电力变大,但通过省略第二张以后的纸张P的至少一部分的纸张P的卷曲矫正,能够实现防止磨损、省电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50将卷曲矫正部40控制为,对由头下输送单元16连续地输送纸张P的情况下的第二张以后的纸张P且是在与纸张P的输送方向(副扫描方向F2)正交的宽度方向(主扫描方向F1)的宽度比前一张输送的纸张P(例如图7的三窄)宽的纸张P(例如四宽)矫正卷曲。
这样,宽度比前一张纸张P宽的纸张P在进入到输送带17的输送面17a上时,与前一张纸张P为相同宽度的情况相比,输送带17的吸引孔容易开放等,与输送带17的紧贴力容易变小。因此,通过进行宽度宽于前一张纸张P的纸张P的卷曲矫正,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印刷部13产生破损或在纸张P附着墨污。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身,能够在实施阶段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对构成要素进行变形而具体化。另外,通过上述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的适当的组合,能够形成各种发明。例如,也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构成要素适当组合。当然能够在这样的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应用。以下,附记本申请的申请当初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
[附记1]
一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装置具备:
吸附输送部,其具有输送介质的输送构件、和使该输送构件吸附所述介质的吸附部,所述吸附输送部配置为与对所述介质进行处理的处理部对置;
卷曲矫正部,其配置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比所述处理部以及所述吸附输送部靠上游侧的位置,并对所述介质的卷曲进行矫正以避免所述介质的前端与所述处理部接触;以及
控制部,其将所述卷曲矫正部控制为,在由所述吸附输送部连续地输送所述介质的情况下,对第一张所述介质矫正卷曲,对第二张以后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介质省略卷曲矫正。
[附记2]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将所述卷曲矫正部控制为,对由所述吸附输送部连续地输送所述介质的情况下的第二张以后的所述介质且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比前一张输送的所述介质宽的所述介质矫正卷曲。

Claims (2)

1.一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装置具备:
吸附输送部,其具有输送介质的输送构件、和使该输送构件吸附所述介质的吸附部,所述吸附输送部配置为与对所述介质进行处理的处理部对置;
卷曲矫正部,其配置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比所述处理部以及所述吸附输送部靠上游侧的位置,并对所述介质的卷曲进行矫正以避免所述介质的前端与所述处理部接触;以及
控制部,其将所述卷曲矫正部控制为,在由所述吸附输送部连续地输送所述介质的情况下,对第一张所述介质矫正卷曲,对第二张以后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介质省略卷曲矫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将所述卷曲矫正部控制为,对由所述吸附输送部连续地输送所述介质的情况下的第二张以后的所述介质且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比前一张输送的所述介质宽的所述介质矫正卷曲。
CN202210037909.9A 2021-02-17 2022-01-13 输送装置 Pending CN11494040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23372 2021-02-17
JP2021023372A JP2022125656A (ja) 2021-02-17 2021-02-17 搬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40405A true CN114940405A (zh) 2022-08-26

Family

ID=829059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37909.9A Pending CN114940405A (zh) 2021-02-17 2022-01-13 输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25656A (zh)
CN (1) CN114940405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25656A (ja) 2022-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97162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19852B2 (ja) 媒体排出装置、媒体処理装置、及び記録システム
US10350916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JP2009173420A (ja)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2016166094A (ja) 記録装置
JP5641914B2 (ja) 搬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JP200320565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10234512B (zh) 用于具有多个打印头的打印机的滚轮进给机构
JP2006264828A (ja) 画像記録装置
CN114940405A (zh) 输送装置
JP5620754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US9919543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US10526153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JPH11227978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373702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用紙搬送機構
US20230311543A1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storage medium
JP2022136593A (ja) 搬送装置、液体吐出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後処理装置
JP202112032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7944378A (zh) 搬送装置
JP202304127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23558A (ja) 搬送装置
CN117601572A (zh) 中继输送装置、记录***以及进给***
JP4032077B2 (ja) 記録装置
JP2019131409A (ja) 記録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6206293A (ja) 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