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14161B - 用于机动车辆的侧向撞击吸收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机动车辆的侧向撞击吸收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14161B
CN114514161B CN202080069671.7A CN202080069671A CN114514161B CN 114514161 B CN114514161 B CN 114514161B CN 202080069671 A CN202080069671 A CN 202080069671A CN 114514161 B CN114514161 B CN 1145141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act
wing
platform
absorber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6967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14161A (zh
Inventor
S·贝纳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SA Automobiles SA
Original Assignee
PSA Automobiles S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SA Automobiles SA filed Critical PSA Automobiles SA
Publication of CN1145141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141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141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141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7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for side impa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该侧向撞击吸收器的构造能够通过在压缩区域20、21位置处的压缩和在弯曲区域22、23位置处的弯曲使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变形,进而吸收由于撞击而产生的机械作用力。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包括与外部壳体19协作的内部壳体18。每个壳体18、19包括翼181、182、固定凸片182、192和冲击平台183、193,所述冲击平台183、193和所述翼181、182与所述固定凸片182、192一起形成凹形表面180、190。所述两个壳体18、19在各自的固定凸片182、192位置处彼此连成一体地固定,以便形成沿四侧闭合的凹腔。

Description

用于机动车辆的侧向撞击吸收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要求2019年10月4日提交的法国申请1911026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内容(文本、附图和权利要求)在此并入本文引作参考。
本发明的技术背景是用于缓冲可能发生在机动车辆的侧面上的撞击的机动车辆元件的技术背景,并且更具体地是专用于可能发生在车轮高度处的侧向撞击的撞击吸收器的技术背景。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侧向撞击吸收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文件US9580109B2描述了一种机动车辆的撞击吸收器。该撞击吸收器配置用于保护呈杯形的减震器弹簧支撑件。该撞击吸收器的刚性结构配置用于可变形以便缓冲由于所述减震器而产生的作用力(换句话说,沿竖直方向(即沿Z轴)的作用力)。
用于机动车辆后车轮的该撞击吸收器的缺点在于,该撞击吸收器没有配置用于吸收侧向(即沿Y轴)撞击。换句话说,该撞击吸收器在所述机动车辆发生侧向冲撞的情况下在保护所述减震器支撑件的方面无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侧向撞击吸收器,以便至少在较大程度上克服上述问题且还带来其它优点。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行可靠的侧向撞击吸收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用且多用途的侧向撞击吸收器,该侧向撞击吸收器能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机动车辆。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减震器和减震器支撑件的运行兼容的侧向撞击吸收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通过使用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侧向撞击吸收器来实现上述目标的至少其中之一,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包括:(i)内部壳体,所述内部壳体由相对于内部固定凸片和内部冲击平台延伸的内部翼形成,所述内部翼同时地相对于所述内部固定凸片和所述内部冲击平台弯折,以便共同形成第一凹形表面;(ii)外部壳体,所述外部壳体由相对于外部固定凸片和外部冲击平台延伸的外部翼形成,所述外部翼同时地相对于所述外部固定凸片和所述外部冲击平台弯折,以便共同形成第二凹形表面,所述外部壳体与所述内部壳体在各自的固定凸片和各自的冲击平台位置处连成一体地固定。
在根据本发明的侧向撞击吸收器中,所述内部壳体形成单件式组合。在不损害所述内部壳体的完整性的情况下,所述内部翼、所述内部冲击平台和所述内部固定凸片不可彼此解离。所述内部壳体经弯折以便(通过与所述外部壳体协作)部分地限界出凹腔。例如,所述内部壳体基于经弯折板形成,以使得所述内部翼、所述内部冲击平台和所述内部固定凸片彼此区别开(démarquent)。在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中,所述外部壳体形成单件式组合。在不损害所述外部壳体的完整性的情况下,所述外部翼、所述外部冲击平台和所述外部固定凸片不可彼此解离。所述外部壳体经弯折以便(通过与所述内部壳体协作)部分地限界出凹腔。例如,所述外部壳体基于经弯折板形成,使得所述外部翼、所述外部冲击平台和所述外部固定凸片彼此区别开。
所述内部壳体的内部翼用于使所述内部壳体能够抵靠着机动车辆的结构零件固定。例如,所述内部壳体的内部翼有利地用于使所述内部壳体能够抵靠着所述机动车辆的车轮支撑件固定。
所述外部壳体的外部翼用于使所述外部壳体能够抵靠着机动车辆的结构零件固定。例如,所述外部壳体的外部翼有利地用于使所述内部壳体能够抵靠着所述机动车辆的减震器支撑件固定。
所述内部壳体的内部冲击平台和所述外部壳体的外部冲击平台用于安置在所述机动车辆的翼子板下方(换句话说,在所述机动车辆的所述翼子板的内部侧)。在该配置中,当在装备有根据本发明的侧向撞击吸收器的车辆的翼子板位置处发生撞击时,所述内部冲击平台和所述外部冲击平台分配所述撞击的机械能量以使得所述撞击吸收器接下来消散该能量。由此,所述内部冲击平台和所述外部冲击平台是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的待在撞击时变形的第一部分。根据所述侧向撞击的强度,所述内部冲击平台和所述外部冲击平台的变形是塑性的。有利地,由所述内部冲击平台和所述外部冲击平台所遭受的变形是压缩类型的。
所述内部壳体的内部翼与所述内部壳体的内部固定凸片和所述内部壳体的内部冲击平台一起形成沿三侧闭合的半凹腔。所述凹腔由所述第一凹形表面限界。
所述外部壳体的外部翼与所述外部壳体的外部固定凸片和所述外部壳体的外部冲击平台一起形成沿三侧闭合的半凹腔。所述凹腔由所述第二凹形表面限界。
分别由所述内部壳体的内部翼和所述外部壳体的外部翼形成的每个半凹腔共同形成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的凹腔,该凹腔能够吸收源自于所述撞击的机械能量并且能够使该机械能量消散在所述机动车辆的结构中,而不损坏所述机动车辆的位于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附近的侧向横梁。
所述内部壳体的内部固定凸片和所述外部壳体的外部凸片彼此连成一体地固定。所述内部壳体的内部固定凸片和所述外部壳体的外部凸片配置用于最终彼此连成一体地固定,每个元件在不破坏和/或损坏这些元件中的一个或另一个的一部分的情况下不能够彼此分离。最终固定的示例通过使所述外部壳体的外部凸片焊接和/或铆接在所述内部壳体的内部固定凸片上来实施。
当所述内部壳体的内部固定凸片和所述外部壳体的外部凸片彼此连成一体地固定时,所述内部壳体和所述外部壳体共同形成在四侧上闭合的凹腔。
所述内部壳体的内部翼和所述外部壳体的外部翼配置用于在所述外部冲击平台和所述内部冲击平台的变形之后弯曲。
由此,符合第一方面的本发明有利地能够吸收发生在所述内部冲击平台和所述外部冲击平台位置处的撞击。
符合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侧向撞击吸收器有利地包括以下改进的至少其中之一,形成这些改进的技术特征可单独地采用或组合地采用:
-所述内部壳体连成一体地固定在所述外部壳体的第二凹形表面内部。所述内部壳体和所述外部壳体配置用于添加在彼此之上并且最终彼此连成一体地固定。所述内部壳体和所述外部壳体在不破坏和/或损坏所述内部壳体和/或所述外部壳体的情况下不能够彼此分离。最终固定的示例通过使所述外部壳体焊接和/或铆接在所述内部壳体上来实施;
-所述内部冲击平台和所述外部冲击平台具有互补的形状,以便在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中彼此贴靠。换句话说,所述内部平台和所述外部平台彼此交错且彼此交叠;
-所述内部冲击平台和所述外部冲击平台通过焊接彼此连成一体地固定;
-所述内部壳体和所述外部壳体共同形成锥形表面;
-所述内部壳体的内部翼包括:在所述内部翼的靠近所述内部冲击平台的端部位置处的内部压缩区域;以及在所述内部翼的远离所述内部冲击平台的端部位置处的内部弯曲区域,所述内部弯曲区域位于在所述内部压缩区域的延长部中。所述内部压缩区域配置用于在所述内部冲击平台位置处发生机械作用力时压缩变形。所述内部弯曲区域配置用于朝向所述第一凹形表面的外部传输弯曲作用力,所述内部翼与所述外部翼隔开。所述内部弯曲区域在所述内部压缩区域的压缩之后变形;
-所述内部压缩区域和所述内部弯曲区域形成非零的第一角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述内部压缩区域沿着相对于所述内部弯曲区域的平面横向的平面延伸;
-所述第一角度的值在15°与35°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角度的值等于25°;
-所述内部壳体的内部翼包括:在远离所述内部冲击平台的端部位置处的内部支承腿(jambe de force),所述内部支承腿用于与所述机动车辆的车轮支撑件协作。所述内部支承腿改善了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在所述车轮支撑件位置处的定位。所述内部支承腿还通过参与作用力朝向所述车轮支撑件的传输和通过避免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的剪应力改善了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在撞击之后的表现。
有利地,所述内部支承腿与所述内部弯曲区域垂直地延伸;
-所述内部支承腿与所述内部固定凸片垂直地延伸;
-所述外部壳体的外部翼包括:在所述外部翼的靠近所述外部冲击平台的端部位置处的外部压缩区域;以及在所述外部翼的远离所述外部冲击平台的端部位置处的外部弯曲区域,所述外部弯曲区域位于在所述外部压缩区域的延长部中。所述外部压缩区域配置用于在所述外部冲击平台位置处发生机械作用力时压缩变形。所述外部弯曲区域配置用于朝向所述第二凹形表面的外部传输弯曲作用力,所述外部翼与所述内部翼隔开。所述外部弯曲区域在所述外部压缩区域的压缩之后变形;
-所述外部压缩区域和所述外部弯曲区域形成非零的第二角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述外部压缩区域沿着相对于所述外部弯曲区域的平面横向的平面延伸;
-所述第一角度的值在15°与35°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角度的值等于25°;
-所述外部压缩区域相对于所述外部冲击平台延伸超过所述内部压缩区域;
-所述外部壳体的外部固定凸片包括:在靠近所述外部冲击平台的端部位置处的外部支承腿,所述外部支承腿用于与所述机动车辆的减震器支撑件协作。所述外部支承腿改善了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在所述减震器支撑件位置处的定位。所述外部支承腿还通过参与作用力朝向所述减震器支撑件的传输和通过避免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的剪应力改善了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在撞击之后的表现;
-所述外部支承腿与所述外部固定凸片垂直地延伸;
-所述外部支承腿与所述内部支承腿基本垂直地延伸;
-所述外部壳体和/或所述内部壳体由钢制成;
-所述外部壳体和/或所述内部壳体采用厚度恒定的板的形式。所述内部壳体的厚度是在所述内部壳体的第一表面与所述内部壳体的与之相反的表面之间测量的。所述外部壳体的厚度是在所述外部壳体的第二表面与所述外部壳体的与之相反的表面之间测量的;
-所述外部壳体和/或所述内部壳体的厚度小于5mm。优选地,所述外部壳体和/或所述内部壳体的厚度等于3mm;
-所述外部壳体和/或所述内部壳体通过冲压形成。所述冲压能够弯折用于形成所述外部壳体的板以限界出所述外部翼、所述外部冲击平台和所述外部固定凸片。所述冲压能够弯折用于形成所述内部壳体的板以限界出所述内部翼、所述内部冲击平台和所述内部固定凸片。所述冲压还能够形成所述支承腿。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机动车辆的结构性组合,所述结构性组合包括:(i)在第一侧向侧位置处的呈纵向伸长的第一纵梁,所述第一纵梁位于在第一车轮支撑件的后部延长部中,所述第一纵梁借助于如上文描述的第一侧向撞击吸收器与所述第一车轮支撑件连成一体地固定;(ii)在第二侧向侧位置处的呈纵向伸长的第二纵梁,所述第二纵梁位于在第二车轮支撑件的后部延长部中,所述第二纵梁借助于如上文描述的第二侧向撞击吸收器与所述第二车轮支撑件连成一体地固定;(iii)横梁,所述横梁使所述第一纵梁与所述第二纵梁侧向地联接。
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中的每个用于在侧向撞击之后使所述机动车辆的结构性组合的横梁减负。
在没有侧向撞击吸收器的情况下,由于撞击而产生的机械能量传输到所述横梁,该横梁由此变形。在符合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结构性组合中存在侧向撞击吸收器,这避免了所述机械作用力传输到所述横梁。
所述第一侧向撞击吸收器能够在所述第一车轮支撑件和/或在所述结构性组合的第一侧向侧位置处发生撞击之后使所述横梁减负。所述第二侧向撞击吸收器能够在所述第二车轮支撑件和/或在所述结构性组合的第二侧向侧位置处发生撞击之后使所述横梁减负。
当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中的一个或另一个的内部压缩区域因压缩而变形时,该侧向撞击吸收器朝向所述内部弯曲区域传输所述作用力。然后,所述内部弯曲区域朝向所述车轮支撑件传输所述弯曲作用力。当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中的一个或另一个的外部压缩区域因压缩而变形时,该侧向撞击吸收器朝向所述外部弯曲区域传输所述作用力。然后,所述外部弯曲区域朝向所述减震器支撑件传输所述弯曲作用力。由所述侧向撞击产生的机械作用力由此偏离自身的轨迹并且在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的两侧消散。
符合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机动车辆的结构性组合有利地包括以下改进的至少其中之一,形成这些改进的技术特征可单独地采用或组合地采用:
-所述结构性组合包括第一减震器支撑件和第二减震器支撑件,所述第一减震器支撑件和所述第二减震器支撑件在位于对应的车轮支撑件所在侧上的前纵向端部位置处分别地与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连成一体地固定;
-每个侧向撞击吸收器的外部壳体的外部翼与对应的减震器支撑件连成一体地固定,并且,每个侧向撞击吸收器的内部壳体的内部翼与对应的后车轮支撑件连成一体地固定。由于侧向撞击而产生的机械作用力通过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中的一个的外部壳体的外部翼传输到所述减震器支撑件,并且通过该同一侧向撞击吸收器的内部壳体的内部翼传输到所述车轮支撑件。该机械作用力由此纵向地散布在所述车轮支撑件与所述减震器支撑件之间;
-优选地,每个侧向撞击吸收器的外部壳体的外部翼通过焊接与对应的减震器支撑件连成一体地固定;
-优选地,每个侧向撞击吸收器的内部壳体的内部翼通过焊接与对应的后车轮支撑件连成一体地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动车辆,所述机动车辆包括如上文所述的结构性组合。由此,符合第三方面的本发明有利地能够吸收发生在装备有符合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结构性组合的机动车辆的车轮支撑件位置处的沿Y轴撞击。
在符合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机动车辆中,在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中的一个或另一个中,所述内部壳体的内部冲击平台存在于所述机动车辆的翼子板的内部侧处。在该配置中,当在装备有根据本发明的侧向撞击吸收器的车辆的翼子板位置处发生撞击时,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的内部壳体的内部冲击平台使所述撞击的机械能量合适地分布在所述撞击吸收器中。由此,所述内部壳体的内部冲击平台是所述内部壳体的待在撞击时变形的第一部分。有利地,所述变形是塑性的。有利地,所述变形通过压缩来实施。
在符合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机动车辆中,在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中的一个或另一个中,所述外部壳体的外部冲击平台存在于所述机动车辆的翼子板的内部侧处。在该配置中,当在装备有根据本发明的侧向撞击吸收器的车辆的翼子板位置处发生撞击时,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的外部壳体的外部冲击平台使所述撞击的机械能量合适地分布在所述撞击吸收器中。由此,所述外部壳体的外部冲击平台是所述外部壳体的待在撞击时变形的第一部分。有利地,所述变形是塑性的。有利地,所述变形通过压缩来实施。
有利地,在符合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机动车辆中,所述结构性组合定位在所述机动车辆的后部,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在所述机动车辆的行李箱两侧延伸,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与所述机动车辆的后保险杠协作。由此,所述结构性组合专用于发生在所述机动车辆的后部翼中的一个位置处的后部侧向撞击。
提供了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根据其所有可能的组合,集成了此处陈述的不同可选特征。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本发明下文中作为说明性而非限制性的示例给出的多个实施例,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将更加清楚,在所述附图中:
-图1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机动车辆的俯视图,该机动车辆装备有符合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结构性组合;
-图2单独地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侧向撞击吸收器;
-图3示出了图1的机动车辆在所述符合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机动车辆遭受侧向撞击时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当然,本发明的特征、变型和不同实施方式可根据各种组合彼此关联,只要它们不是不兼容的或彼此排斥的。尤其是,可想象本发明的变型仅包括对于下文中与所描述的其它特征分离地描述的特征的选择,只要对于特征的该选择足以赋予技术优势或者足以使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区分开来。
特别是,所描述的所有变型和所有实施例可彼此组合,只要从技术观点来看没有什么能阻碍该组合。
在附图中,多个附图所共有的元件保持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机动车辆1。机动车辆1包括结构性组合2。机动车辆1的结构性组合2经包含在机动车辆1的两个车轮与机动车辆1的保险杠之间。在该例中,机动车辆1的结构性组合2经包含在机动车辆1的第一后车轮3、机动车辆1的第二后车轮4与机动车辆1的后保险杠5之间。
机动车辆1的第一后车轮3由结构性组合2的第一车轮支撑件6支撑。机动车辆1的第二后车轮4由结构性组合2的第二车轮支撑件7支撑。
符合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结构性组合2包括与机动车辆1的第一后车轮3邻近的第一侧向侧8以及与第一侧向侧8相反且与机动车辆1的第二后车轮4邻近的第二侧向侧9。
在第一侧向侧8位置处,结构性组合2包括呈纵向伸长的第一纵梁10,该第一纵梁位于在第一车轮支撑件6的后部延长部中。在第二侧向侧9位置处,结构性组合2包括呈纵向伸长的第二纵梁11,该第二纵梁位于在第二车轮支撑件7的后部延长部中。结构性组合2的横梁12使第一纵梁10与第二纵梁11在其端部中的一个处侧向地连结。机动车辆1的后保险杠5使第一纵梁10与第二纵梁11在其端部中的相反的一个处侧向地连结。
第一纵梁10借助于符合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第一侧向撞击吸收器13与第一车轮支撑件6连成一体地固定。
第二纵梁11借助于符合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第二侧向撞击吸收器14与第二车轮支撑件7连成一体地固定。
第一侧向撞击吸收器13经包含在机动车辆1的第一减震器支撑件15与其所连成一体地固定至的第一车轮支撑件6之间。第二侧向撞击吸收器14经包含在机动车辆1的第二减震器支撑件16与其所连成一体地固定至的第二车轮支撑件7之间。
第一侧向撞击吸收器13和第二侧向撞击吸收器14相对于机动车辆1的中间平面17彼此对称地布置在机动车辆1中,以便类似地克服发生在机动车辆1的左侧或右侧处的侧向撞击。
图2更详细地示出了两个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中的一个。第一侧向撞击吸收器13和第二侧向撞击吸收器14是同样的,因此下文的描述概括为符合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
符合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包括彼此连成一体地固定的内部壳体18和外部壳体19。
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内部壳体18由内部翼181、内部固定凸片182和内部冲击平台183形成。
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内部壳体18的内部翼181包括远离内部冲击平台183的端部1811(称作内部翼181的第一端部1811)以及靠近内部冲击平台183的端部1812(称作内部翼181的第二端部1812)。
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内部壳体18的内部翼181同时地相对于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内部壳体18的内部固定凸片182和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内部壳体18的内部冲击平台183弯折。内部翼181、内部固定凸片182和内部冲击平台183共同形成第一凹形表面180。
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外部壳体19由外部翼191、外部固定凸片192和外部冲击平台193形成。
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外部壳体19的外部翼191包括远离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外部壳体19的外部冲击平台193的端部1911(称作外部翼191的第一端部1911)以及靠近外部冲击平台193的端部1912(称作外部翼191的第二端部1912)。
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外部壳体19的外部翼191同时地相对于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外部壳体19的外部固定凸片192和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外部壳体19的外部冲击平台193弯折。外部翼191、外部固定凸片192和外部冲击平台193共同形成第二凹形表面190。
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内部壳体18经交错在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外部壳体19中,该外部壳体部分地覆盖该内部壳体,两个壳体18、19在各自的固定凸片182、192和各自的冲击平台183、193位置处彼此固定。“交错”理解成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内部壳体18和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外部壳体19具有互补的形状并且在符合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中彼此贴靠。
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外部壳体19的外部固定凸片192包括外部支承腿194。外部支承腿194在外部翼191的第二端部1912所在侧与外部固定凸片192垂直地延伸。外部支承腿194的自由端部包括外部舌片1941,该外部舌片贴合(épouser)机动车辆1的与外部固定凸片192协作的减震器支撑件15、16。
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外部壳体19的内部固定凸片182包括内部支承腿184。所述内部支承腿184在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内部壳体18的内部翼181的第一端部1811位置处与内部固定凸片182和与外部支承腿194垂直地延伸。内部支承腿184的自由端部包括内部舌片1841,该内部舌片贴合机动车辆1的与内部固定凸片182协作的车轮支撑件6、7。
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外部壳体19的外部固定凸片192在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外部壳体19的第二凹形表面190内部与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内部壳体18的内部固定凸片182连成一体地固定。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外部壳体19的外部冲击平台193在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外部壳体19的第二凹形表面190内部与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内部壳体18的内部冲击平台183连成一体地固定。
符合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翼181、191中的每个包括压缩区域20、21:内部壳体18的内部翼181包括内部压缩区域20,并且外部壳体19的外部翼191包括外部压缩区域21。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翼181、191中的每个的压缩区域20、21位于延长出对应的冲击平台183、193的所述翼181、191的端部1812、1912处。
符合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翼181、191中的每个包括弯曲区域22、23: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内部壳体18的内部翼181包括内部弯曲区域22,并且外部壳体19的外部翼191包括外部弯曲区域23。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翼181、191中的每个的弯曲区域22、23位于在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所述翼181、191的对应的压缩区域20、21(其与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所述翼181、191的冲击平台相对)的延长部中。相对于侧向撞击,弯曲区域22、23处在压缩区域20、21后方。
图2示出了,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内部壳体18的内部翼181的内部压缩区域20和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内部翼181的内部弯曲区域22共同形成非零的第一角度30。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外部壳体19的外部翼191的外部压缩区域21和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外部壳体19的外部翼191的外部弯曲区域23形成非零的第二角度31。
参考图3,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示出在符合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机动车辆1之中。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如图2所述,并且可参考图2的描述来实施和理解本发明。
在符合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机动车辆1中,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一方面经由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外部壳体19的外部翼191而贴靠并连成一体地固定在结构性组合2的减震器支撑件15、16处,以及另一方面经由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内部壳体18的内部翼181而贴靠并连成一体地固定在结构性组合2的车轮支撑件6、7处。
在符合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机动车辆1中,外部壳体19的外部支承腿194(由于视角而不可见)与机动车辆1的减震器支撑件15、16协作。内部壳体18的内部支承腿184与机动车辆1的车轮支撑件6、7协作。
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从结构性组合2的车轮支撑件6、7和结构性组合2的减震器支撑件15、16突出。内部压缩区域20和外部压缩区域21在结构性组合2的车轮支撑件6、7、结构性组合2的减震器支撑件15、16与机动车辆1的翼子板60之间延伸。
图3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结构性组合2在侧向撞击之后如何表现,该侧向撞击生成由第一箭头41表示的机械作用力。
在所述侧向撞击之后,所述机械作用力由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压缩区域20、21吸收。压缩区域20、21由于如由第二箭头42表示的压缩而变形。
压缩作用力传输到弯曲区域22、23。在从图2中可见的非零的第一角度30和非零的第二角度31方面,在侧向撞击时,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内部壳体18的内部翼181和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外部壳体19的外部翼191彼此远离,尤其是翼181、191的第一端部1811、1911彼此远离。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内部壳体18的内部翼181和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的外部壳体19的外部翼191把机械作用力分别(如由第三箭头43表示地)传输到结构性组合2的车轮支撑件6、7和(如由第四箭头44表示地)传输到结构性组合2的减震器支撑件15、16,由此保护了结构性组合2的横梁12。
总之,本发明涉及一种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该侧向撞击吸收器的构造能够通过在压缩区域20、21位置处的压缩和在弯曲区域22、23位置处的弯曲使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变形,进而吸收由于撞击而产生的机械作用力。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包括与外部壳体19协作的内部壳体18。每个壳体18、19包括翼181、182、固定凸片182、192和冲击平台183、193,所述冲击平台183、193和所述翼181、182与所述固定凸片182、192一起形成凹形表面180、190。所述两个壳体18、19在各自的固定凸片182、192位置处彼此连成一体地固定,以便形成沿四侧闭合的凹腔。
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刚刚描述的示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向这些示例中添加许多布置。尤其是,本发明的不同特征、形式、变型和实施例可根据各种组合彼此相关联,只要它们不是不兼容或彼此排斥的。特别是,上文描述的所有变型和实施例可彼此组合。

Claims (11)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1)的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包括:
-内部壳体(18),所述内部壳体由相对于内部固定凸片(182)和内部冲击平台(183)延伸的内部翼(181)形成,所述内部翼(181)同时地相对于所述内部固定凸片(182)和所述内部冲击平台(183)弯折,以便共同形成第一凹形表面(180);
-外部壳体(19),所述外部壳体由相对于外部固定凸片(192)和外部冲击平台(193)延伸的外部翼(191)形成,所述外部翼(191)同时地相对于所述外部固定凸片(192)和所述外部冲击平台(193)弯折,以便共同形成第二凹形表面(190),所述外部壳体(19)与所述内部壳体(18)在各自的固定凸片(182,192)和各自的冲击平台(183,193)位置处连成一体地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其中,所述内部壳体(18)连成一体地固定在所述外部壳体(19)的第二凹形表面(190)内部。
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其中,所述内部冲击平台(183)和所述外部冲击平台(193)具有互补的形状,以便在所述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中彼此贴靠。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其中,所述内部壳体(18)的内部翼(181)包括:在所述内部翼(181)的靠近所述内部冲击平台(183)的端部(1812)位置处的内部压缩区域(20);以及在所述内部翼(181)的远离所述内部冲击平台(183)的端部(1811)位置处的内部弯曲区域(22),所述内部弯曲区域位于在所述内部压缩区域(20)的延长部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其中,所述内部压缩区域(20)和所述内部弯曲区域(22)形成非零的第一角度(3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其中,所述外部壳体(19)的外部翼(191)包括:在所述外部翼(191)的靠近所述外部冲击平台(193)的端部(1912)位置处的外部压缩区域(21);以及在所述外部翼(191)的远离所述外部冲击平台(193)的端部(1911)位置处的外部弯曲区域(23),所述外部弯曲区域位于在所述外部压缩区域(21)的延长部中。
7.根据权利要求1、2和5中任一项所述的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其中,所述外部壳体(19)的外部翼(191)包括:在所述外部翼(191)的靠近所述外部冲击平台(193)的端部(1912)位置处的外部压缩区域(21);以及在所述外部翼(191)的远离所述外部冲击平台(193)的端部(1911)位置处的外部弯曲区域(23),所述外部弯曲区域位于在所述外部压缩区域(21)的延长部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其中,所述外部压缩区域(21)和所述外部弯曲区域(23)形成非零的第二角度(31)。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向撞击吸收器(13,14),其中,所述外部压缩区域(21)相对于所述外部冲击平台(193)延伸超过所述内部压缩区域(20)。
10.一种机动车辆(1)的结构性组合(2),所述结构性组合(2)包括:
-在第一侧向侧(8)位置处的呈纵向伸长的第一纵梁(10),所述第一纵梁位于在第一车轮支撑件(6)的后部延长部中,所述第一纵梁(10)借助于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侧向撞击吸收器(13)与所述第一车轮支撑件(6)连成一体地固定;
-在第二侧向侧(9)位置处的呈纵向伸长的第二纵梁(11),所述第二纵梁位于在第二车轮支撑件(7)的后部延长部中,所述第二纵梁(11)借助于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侧向撞击吸收器(14)与所述第二车轮支撑件(7)连成一体地固定;
-横梁(12),所述横梁使所述第一纵梁(10)与所述第二纵梁(11)侧向地联接。
11.一种机动车辆(1),所述机动车辆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结构性组合(2)。
CN202080069671.7A 2019-10-04 2020-09-21 用于机动车辆的侧向撞击吸收器 Active CN1145141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1911026 2019-10-04
FR1911026A FR3101600B1 (fr) 2019-10-04 2019-10-04 Absorbeur de choc latéral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PCT/FR2020/051638 WO2021064307A1 (fr) 2019-10-04 2020-09-21 Absorbeur de choc latéral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14161A CN114514161A (zh) 2022-05-17
CN114514161B true CN114514161B (zh) 2024-02-06

Family

ID=69104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69671.7A Active CN114514161B (zh) 2019-10-04 2020-09-21 用于机动车辆的侧向撞击吸收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4037957B1 (zh)
CN (1) CN114514161B (zh)
ES (1) ES2960216T3 (zh)
FR (1) FR3101600B1 (zh)
WO (1) WO2021064307A1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60634A (zh) * 2006-01-27 2009-02-04 福罗西内空间体系有限公司 能量吸收体、冲击保护装置、机动车内装部件以及车架横梁
CA2943634A1 (en) * 2014-03-25 2015-10-01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CN105008212A (zh) * 2013-03-20 2015-10-28 标致雪铁龙集团 受到前方撞击时包括两个前部可枢转的纵梁的车辆车身前部结构
CN105102276A (zh) * 2012-12-20 2015-11-25 肯联铝业辛根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车辆前部或后部结构的撞击吸收装置
CN105829196A (zh) * 2013-12-06 2016-08-03 肯联铝业辛根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撞击吸收结构
US9580109B2 (en) * 2014-05-31 2017-02-2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Rear end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for a motor vehicle body
CN106573651A (zh) * 2014-08-20 2017-04-19 肯联铝业辛根有限责任公司 机动车辆的尤其用于具有很少重叠的碰撞的车体布置
EP3395653A1 (en) * 2017-04-28 2018-10-3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CN109562790A (zh) * 2016-08-02 2019-04-02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在后方撞击或侧向撞击时起保护作用的机动车辆的车身的可调节加强元件
CN110087975A (zh) * 2016-12-16 2019-08-02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用于后部碰撞的加强件的机动车辆后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08401B2 (en) * 2012-03-22 2014-04-2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rash brace for energy management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60634A (zh) * 2006-01-27 2009-02-04 福罗西内空间体系有限公司 能量吸收体、冲击保护装置、机动车内装部件以及车架横梁
CN105102276A (zh) * 2012-12-20 2015-11-25 肯联铝业辛根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车辆前部或后部结构的撞击吸收装置
CN105008212A (zh) * 2013-03-20 2015-10-28 标致雪铁龙集团 受到前方撞击时包括两个前部可枢转的纵梁的车辆车身前部结构
CN105829196A (zh) * 2013-12-06 2016-08-03 肯联铝业辛根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撞击吸收结构
CA2943634A1 (en) * 2014-03-25 2015-10-01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US9580109B2 (en) * 2014-05-31 2017-02-2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Rear end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for a motor vehicle body
CN106573651A (zh) * 2014-08-20 2017-04-19 肯联铝业辛根有限责任公司 机动车辆的尤其用于具有很少重叠的碰撞的车体布置
CN109562790A (zh) * 2016-08-02 2019-04-02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在后方撞击或侧向撞击时起保护作用的机动车辆的车身的可调节加强元件
CN110087975A (zh) * 2016-12-16 2019-08-02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用于后部碰撞的加强件的机动车辆后部结构
EP3395653A1 (en) * 2017-04-28 2018-10-3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FR3101600B1 (fr) 2021-08-27
EP4037957A1 (fr) 2022-08-10
WO2021064307A1 (fr) 2021-04-08
FR3101600A1 (fr) 2021-04-09
EP4037957B1 (fr) 2023-09-13
CN114514161A (zh) 2022-05-17
ES2960216T3 (es) 2024-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45951B2 (en) Structure for front part of vehicle
KR101316876B1 (ko) 차량용 범퍼 어셈블리
US8801059B2 (en) Impact absorbing device for vehicle
US8585129B2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CN108657280B (zh)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08454549A (zh) 雷达安装构造
CN111417544A (zh) 车辆的保险杠
EP1726490B1 (en) Vehicle body front part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KR101691110B1 (ko) 분산된 충격흡수구조를 갖는 프런트 범퍼 시스템
JP4449404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KR101198600B1 (ko) 차량용 스티프너 유닛
CN103118924A (zh) 机罩内板
CN114514161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侧向撞击吸收器
KR100775806B1 (ko) 차량용 크래쉬 박스
KR100916148B1 (ko) 차량용 크래쉬 박스
CN107010118A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109383631A (zh) 前部车身增强结构
KR101499447B1 (ko) 차체 대쉬 밀림방지 구조
KR101826541B1 (ko) 차량용 범퍼 어셈블리
JP2007008346A (ja) 車両後部構造
KR101399334B1 (ko) 차량용 범퍼빔 유닛
CN117529431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碰撞吸收元件
KR20130136302A (ko) 차량용 범퍼 어셈블리
KR101372231B1 (ko) 자동차용 범퍼 백빔
JP6566018B2 (ja) 車両の衝撃吸収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