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89060A - 端子台 - Google Patents

端子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89060A
CN114389060A CN202110503066.2A CN202110503066A CN114389060A CN 114389060 A CN114389060 A CN 114389060A CN 202110503066 A CN202110503066 A CN 202110503066A CN 114389060 A CN114389060 A CN 1143890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housing
sub
fixed
bo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0306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89060B (zh
Inventor
小桧山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3890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890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890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890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30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crew or nut clamping member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端子台能够使端子的螺纹固定作业容易化。端子台(10)具备通过导电构件(100)连结的第一端子(110)及第二端子(210)、第一副壳体(130)、主壳体(300)。第一端子具有正交的两个面,在一个面穿设有螺栓孔,在另一个面安装有具有柔软性的导电构件,第一副壳体具备能够从与拧入螺母(120)的螺栓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固定于第一端子的第一端子被固定部,通过第一端子被固定部使第一副壳体与第一端子固定而一体化,第一端子(110)的螺栓孔与收纳于第一副壳体的螺母保持能够进行基于螺栓的螺纹固定的位置关系,第一副壳体(130)以能够沿与螺栓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于主壳体(300)。

Description

端子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端子台。
背景技术
以往,能够将线缆与线缆相互连接的布线连接用的机构部件即端子台是周知的。
例如,参照图22,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一种防水端子台(100),该防水端子台(100)设置有:壳体( 13),其将端子(11)以防水的方式贯穿,该端子(11)覆盖被粘物的开口孔且使开口孔的内外导通;环状的垫片,其设置于壳体(13)的被粘物对置面,且与开口孔的周围密接;上部盖(17),其包围壳体外周的大致半周,通过紧固机构将两端固定于被粘物,从而经由壳体(13)将垫片按压于被粘物;以及下部盖(19),其通过在与按压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的槽嵌入于壳体外周的另外大致半周,两端与上部盖两端的下侧重叠,并被朝向被粘物按压。
再例如,参照图23,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将配设于设备的内外的多个内侧导电构件与外侧导电构件连接的端子台(T),该端子台(T)具备:壳体(30),其内外贯穿设备的外壳而设置;端子(10),其装配于该壳体(30),在外端部设置有与外侧导电构件的连接部(14),在内端部设置有与设置于内侧导电构件的插头端子嵌合连接的筒形的插座端子(20);以及副壳体(60),其收容插座端子(20),且开设有能够供圆插头端子(p)***的端子***口(65),并且,副壳体(60)以能够沿与轴线交叉的方向游动的方式装配于壳体(30)。
在这种端子台中,进行有使用螺栓将线缆螺纹固定于端子台所具有的多个端子。因此,存在希望使使用了螺栓的螺纹固定作业变得容易的需求。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在先技术文献的说明相关的附图标记,通过标上括号来与本申请发明的实施方式区别开。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119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232688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防水端子台(100)中,端子(11)的外部侧的电气接触部(21)的螺栓孔(25)与螺母即使保持着能够进行螺栓与螺母的螺纹固定的位置关系,若在逆变器装置的端子(未图示)与安装于马达装置的端子台的电气接触部(21)之间存在位置偏移,则也存在无法进行螺纹固定的担忧。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防水端子台(100)中,在将端子台安装于马达装置时需要进行与逆变器装置的对位。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防水端子台(100)中,尚存在端子台向马达装置的安装作业以及电气接触部(21)的螺纹固定作业困难的课题。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端子台(T)中,公开了如下一种端子台:通过编织线(12)连结汇流条端子(11)与插座端子(20),并使插座端子(20)浮动,从而使圆插头端子(p)的***作业变得容易。然而,对于上述专利文献2公开的端子台(T)所具备的插座端子(20),从圆筒型的副壳体(60)的后方向圆插头端子(p)的***方向***插座端子(20),副壳体(60)具备以能够移动的方式保持于壳体(30)的浮动机构。因此,对于在比穿过汇流条端子(11)的螺栓孔(贯穿孔(15))的面靠下方处、即螺栓的***方向上的后方配置螺母、并需要将该螺母保持于能够进行螺纹固定的位置的端子台的浮动机构而言,则无法应用。换句话说,对于上述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端子台(T)那样的用于将插头端子***插座端子的浮动机构,在与专利文献1那样的螺纹固定用的端子台组合时,存在阻碍因素。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针对端子的螺纹固定作业容易的端子台。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端子台具备: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它们通过具有柔软性的导电构件连结;第一副壳体,其具备收纳螺母的收纳部;以及主壳体,其保持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及所述第一副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具有正交的两个面,在一个面穿设有螺栓孔,在另一个面安装有具有柔软性的所述导电构件,所述第一副壳体具备第一端子被固定部,该第一端子被固定部能够从与拧入所述螺母的螺栓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固定于所述第一端子,通过所述第一端子被固定部使所述第一副壳体与所述第一端子固定而一体化,由此所述第一端子所具有的所述螺栓孔与收纳于所述第一副壳体的所述螺母保持能够进行基于螺栓的螺纹固定的位置关系,并且所述第一副壳体以能够沿与螺栓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于所述主壳体。
即,在本发明的端子台中,在第一副壳体收纳有螺母,能够从与螺栓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将第一副壳体固定于第一端子,因此从螺栓的***方向观察时,即使是在比穿过第一端子的螺栓孔的面靠下方处配置有螺母的情况,也能够将螺母保持于能够进行螺纹固定的位置。
另外,在本发明的端子台中,可以是,所述第一端子具备与所述第一副壳体所具备的所述第一端子被固定部对应的第一副壳体被固定部,所述第一副壳体所具备的所述第一端子被固定部是沿与螺栓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突起,所述第一端子所具备的所述第一副壳体被固定部是能够供所述突起***的孔、或者是能够与所述突起加压接触的外表面,通过将所述突起压入所述孔、或使所述突起与所述外表面摩擦固定,从而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一副壳体固定而一体化。
另外,在本发明的端子台中,可以是,所述突起具有相对于外周面沿轴向延伸的多个槽,所述孔形成于所述第一端子中的安装有具有柔软性的所述导电构件的面,被一体化固定的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一副壳体未一体化固定于所述主壳体。
即,例如,即使在安装于第一端子的逆变器装置的外部端子与安装于马达装置的本发明的第一端子之间存在位置偏移,由于第一端子安装于具有柔软性的导电构件,且与第一端子一体化的第一副壳体相对于主壳体未一体化固定而被保持为能够移动,因此螺栓(现有产品)和螺母(现有产品)各自的倒角成为引导,第一副壳体移动以进行对位,从而能够进行螺纹固定。
另外,在本发明的端子台中,可以是,在所述第一副壳体的对置的两个侧面分别形成有沿与侧面平行的方向延伸的一对悬臂梁状的弹性构件,在构成所述弹性构件的悬臂梁的前端形成有向与侧面垂直的方向突出的凸部,所述凸部以具有间隙的方式嵌入所述主壳体所具有的凹部,由此所述第一副壳体以能够沿与螺栓的***方向正交的两个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于所述主壳体。
另外,在本发明的端子台中,可以是,所述第一副壳体以能够沿螺栓的***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于所述主壳体。
另外,在本发明的端子台中,可以是,所述第一端子具有通过弯折金属板而形成的正交的两个面,具有柔软性的所述导电构件是编织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针对端子的螺纹固定作业容易的端子台。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正面上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台时的立体图。
图2是从背面上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台时的立体图。
图3是从正面下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台时的立体图。
图4是从背面下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台时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台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台所包括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连结这些端子的具有柔软性的导电构件的立体图。
图7是从背面上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台所包括的第一副壳体时的立体图。
图8是从正面下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台所包括的第一副壳体时的立体图。
图9是从正面上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台所包括的主壳体时的立体图。
图10是从背面下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台所包括的主壳体时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将第一端子、第一副壳体以及螺母安装于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台所包括的主壳体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将第一端子、第一副壳体以及螺母安装于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台所包括的主壳体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用于说明第一端子和第一副壳体在第一方向(X方向)上相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台所包括的主壳体移动的动作的图。在图中,分图的(a)示出第一端子和第一副壳体向+X方向移动了的情形,分图的(b)示出第一端子和第一副壳体向-X方向移动了的情形。
图14是用于说明第一端子和第一副壳体在第二方向(Y方向)上相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台所包括的主壳体移动的动作的图。在图中,分图的(a)示出第一端子和第一副壳体向-Y方向移动了的情形,分图的(b)示出第一端子和第一副壳体向+Y方向移动了的情形。
图15是示出图14所示的第一端子和第一副壳体相对于主壳***于第二方向(Y方向)上的移动范围的中心的情形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第一端子和第一副壳体在第三方向(Z方向)上相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台所包括的主壳体移动的动作的图。在图中,分图的(a)示出第一端子和第一副壳体向+Z方向移动了的情形,分图的(b)示出第一端子和第一副壳体向一Z方向移动了的情形。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端子台所包括的第一端子和第一副壳体所能够采取的各种变形方式的一例的图。在图中,示出第一端子和第一副壳体组装前的状态。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端子台所包括的第一端子和第一副壳体所能够采取的各种变形方式的一例的图。在图中,示出第一端子和第一副壳体组装后的状态。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端子台所包括的第一端子和第一副壳体所能够采取的各种变形方式的另一例的图。在图中,示出第一端子和第一副壳体组装前的状态。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端子台所包括的第一端子和第一副壳体所能够采取的各种变形方式的另一例的图。在图中,示出第一端子和第一副壳体组装后的状态。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端子台所能够采取的各种变形方式的又一例的图。
图22是专利文献1的发明所涉及的防水端子台的外观立体图。
图23是专利文献2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台的纵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5...端子台;
100...编织线(导电构件);
110...第一端子;
111...第一面(正交的两个面中的一个面);
112...螺栓孔;
113...第二面(正交的两个面中的另一个面);
114...第一副壳体被固定孔(第一副壳体被固定部、孔);
117...外表面(第一副壳体被固定部);
120...螺母;
130...第一副壳体;
131...收纳部;
132...第一端子被固定突起(第一端子被固定部、突起);
133...弹性构件;
134...凸部;
135...第一突出部;
136...第二突出部;
137...第一端子被固定内侧突起(第一端子被固定部、突起);
138...第一端子被固定星形突起(第一端子被固定部、突起);
210...第二端子;
211...第一面(正交的两个面中的一个面);
212...螺栓孔;
213...第二面(正交的两个面中的另一个面);
215...直线端子(第二端子);
220...螺母;
230...第二副壳体;
231...收纳部;
300...主壳体;
301...第一副壳体设置部;
302...第一凹部(凹部);
303...肋;
304...第二凹部;
311...第二副壳体设置部;
312...狭缝形状部;
403...凸缘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实施方式并不对各技术方案中的发明进行限定,另外,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特征的组合并不全部是发明的解决手段所必需的。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台10具备第一端子110、第二端子210、具有柔软性的导电构件即编织线100、收纳螺母120的第一副壳体130、收纳螺母220的第二副壳体230、以及主壳体300来作为主要的构成构件。
参照图1至图4,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台10用作能够将例如电力机动车所具有的各种线缆类相互简单地连接的布线连接用的机构部件。例如,在图1至图4中,在配置于纸面上方的第一端子110连接逆变器侧的导电体,在配置于纸面下方的第二端子210连接马达侧的导电体。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定义了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第三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是前后方向。在图中,前后方向作为X方向而示出。特别是,将前方设为+X方向,将后方设为-X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方向是左右方向。在图中,左右方向作为Y方向而示出。特别是,将右侧设为+Y方向,将左侧设为-Y方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方向是上下方向。在图中,上下方向作为Z方向而示出。特别是,将上方设为+Z方向,将下方设为-Z方向。
如图5以及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端子110与第二端子210通过具有柔软性的导电构件即编织线100连结。
第一端子110具有通过弯折金属板而形成的正交的两个面。在正交的两个面中的与X方向平行的方向的第一面111穿设有螺栓孔112。在正交的两个面中的与Z方向平行的方向的第二面113安装有编织线100。在本实施方式中,编织线100相对于第二面113的安装通过超声波熔接来接合。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该实施方式,关于编织线100相对于第二面113的安装手段,能够使用电阻焊接、压接等其他所有的接合方法。
在构成第一端子110的第二面113形成有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副壳体被固定部的第一副壳体被固定孔114。第一副壳体被固定孔114作为在X方向上穿凿的孔而形成,在后述的与第一副壳体130的一体化固定时使用。
第二端子210具有通过弯折金属板而形成的正交的两个面。在正交的两个面中的与X方向平行的方向的第一面211穿设有螺栓孔212。在正交的两个面中的与Z方向平行的方向的第二面213安装有编织线100。在本实施方式中,编织线100相对于第二面213的安装通过超声波熔接来接合。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该实施方式,关于编织线100相对于第二面113的安装手段,能够使用电阻焊接、压接等其他所有的接合方法。
参照图5、图7以及图8,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副壳体130具有大致矩形的外轮廓形状。在第一副壳体130的上表面侧以开口方式形成有用于收纳螺母120的收纳部131。收纳部131具有对应于螺母120的外形尺寸的开口尺寸。通过将螺母120朝向-Z方向收纳于收纳部131,从而以螺母120的侧面与收纳部131的内壁面接触的方式进行收纳。因此,即使将未图示的螺栓拧入螺母120所具有的螺孔,收纳于收纳部131的螺母120也不会旋转。
如图7所示,第一副壳体130在背面侧的侧面具有本发明的第一端子被固定部即第一端子被固定突起132。第一端子被固定突起132形成于与在构成第一端子110的第二面113形成的第一副壳体被固定孔114对应的位置。在从背面侧观察第一副壳体130时,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端子被固定突起132具有由大致倒H字形构成的外观形状。
在第一副壳体130的收纳部131中收纳有螺母120的状态下,将构成第一端子110的第二面113沿与拧入螺母120的未图示的螺栓的***方向正交的X方向按压于第一副壳体130的背面侧,并使第一端子被固定突起132压入第一副壳体被固定孔114,由此能够将第一副壳体130与第一端子110固定而使它们一体化。如图6所示,第一副壳体被固定孔114具有由大致长方形构成的孔形状,如图7所示,第一端子被固定突起132具有相对于外周面沿轴向延伸的两个槽,从而具有与第一副壳体被固定孔114所具有的由大致长方形构成的孔形状对应的由大致倒H字形构成的外观形状。因此,若将第一端子被固定突起132压入第一副壳体被固定孔114,则他们多点接触。通过该多点接触的作用,第一副壳体130与第一端子110实现非常牢固的一体化固定。另外,如根据图11所理解的那样,通过将设置于第一副壳体130的突起设为压入设置于第一端子110的孔的结构,从而第一端子110的左右两侧的外表面成为没有凹凸的简单的形状,因此特别是在出于从逆变器向马达供给电力的用途而对厚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的情况下,具有制造变得容易的优点。
在第一副壳体130与第一端子110一体化固定时,构成第一端子110的第一面111配置于将在第一副壳体130的上表面侧开口的收纳部131的开口封堵的位置,因此收纳于收纳部131的内部的螺母120被限制在收纳部131内沿Z方向移动。此外,通过第一端子被固定突起132将第一副壳体130与第一端子110固定而使它们一体化,从而形成于第一端子110所具有的第一面111的螺栓孔112、与收纳于第一副壳体130的螺母120配置于始终保持能够进行基于螺栓的螺纹固定的位置关系的位置。
如图7以及图8所示,第一副壳体130在Y方向的左右侧面各自下方的位置具有沿与左右侧面平行的方向延伸的一对悬臂梁状的弹性构件133。在构成弹性构件133的悬臂梁的前端形成有分别朝向与左右侧面垂直的Y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凸部134。弹性构件133发挥的弹力、凸部134所具有的形状的作用在第一副壳体130已被保持于主壳体300时,在规定第一副壳体130相对于主壳体300的位置时发挥。
参照图5,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副壳体230具有在Y方向上连结3个上述的第一副壳体130那样的外轮廓形状。在第二副壳体230的下表面侧以沿Y方向并列且开口的方式形成有3个用于收纳螺母220的收纳部231。3个收纳部231具有对应于螺母220的外形尺寸的开口尺寸。通过将螺母220朝向+Z方向收纳于收纳部231,从而以螺母220的侧面与收纳部231的内壁面接触的方式进行收纳。因此,即使将未图示的螺栓拧入螺母220所具有的螺孔,收纳于收纳部231的螺母220也不会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上述的第一副壳体130和第一端子110,两构件通过压入而一体化固定,但关于第二副壳体230,不与第二端子210一体化固定。在主壳体300设置有第二端子210的状态下,在主壳体300与第二端子210的间隙***第二副壳体230,并将该第二副壳体230固定于主壳体300,由此执行第二副壳体230与第二端子210的定位,其详情后述。
参照图5、图9以及图10,本实施方式的主壳体300具有呈大致椭圆柱形的外观形状。主壳体300是由耐热性树脂构成的构件。
如图9所示,在主壳体300的上表面形成有沿Y方向并列的3个第一副壳体设置部301。该3个第一副壳体设置部301并非固定设置第一副壳体130的构件,而是使设置于第一副壳体设置部301的第一副壳体130在XYZ方向上自如移动,并且具备规定该移动范围的各种形状部位。
如图9以及图13所示,3个第一副壳体设置部301分别具备一对第一凹部302和一对肋303以作为规定第一副壳体130在X方向上的移动范围的形状部位。
一对第一凹部302是作为从主壳体300的上表面侧向上下方向即Z方向穿凿的凹陷而形成的部位。一对第一凹部302是收纳在构成第一副壳体130所具有的一对弹性构件133的悬臂梁的前端形成的一对凸部134的部位。一对凸部134在一对第一凹部302的形状的范围内自由地移动,并且一对凸部134向+X方向移动而与一对第一凹部302的内壁面接触从而被限制移动,由此规定第一副壳体130向+X方向的移动范围极限(参照图13的(a))。
一对肋303是以在主壳体300的上表面立起设置的方式设置的部位。在第一副壳体130所具有的一对凸部134在一对第一凹部302的形状的范围内自由地移动时,第一副壳体130向-X方向移动而第一副壳体130的背面侧与一对肋303的壁面接触从而被限制移动,由此规定第一副壳体130向-X方向的移动范围极限(参照图13的(b))。
换句话说,一对凸部134以具有间隙的方式嵌入主壳体300所具有的第一凹部302,由此第一副壳体130以能够沿与未图示的螺栓的***方向正交的X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于主壳体300。
如图9、图14以及图15所示,3个第一副壳体设置部301分别具备一对第二凹部304以作为规定第一副壳体130在Y方向上的移动范围的形状部位。
一对第二凹部304是作为从主壳体300的正面侧向前后方向即X方向穿凿的凹陷而形成的部位。如图7、图8、图14以及图15所示,一对第二凹部304是收纳在第一副壳体130的左右侧面中央位置分别形成的一对第一突出部135、以及具有形成于悬臂梁的前端的凸部134的一对弹性构件133的部位。一对第一突出部135和一对凸部134在一对第二凹部304的形状的范围内自由地移动,并且一对第一突出部135向一Y方向移动而与一对第二凹部304的左侧内壁面接触从而被限制移动,由此规定第一副壳体130向-Y方向的移动范围极限(参照图14的(a))。
一对第一突出部135和一对凸部134在一对第二凹部304的形状的范围内自由地移动,并且一对第一突出部135向+Y方向移动而与一对第二凹部304的右侧内壁面接触从而被限制移动,由此规定第一副壳体130向+Y方向的移动范围极限(参照图14的(b))。
需要说明的是,分别设置于3个第一副壳体设置部301的第一副壳体130能够在Y方向上的移动范围极限内自由地移动,但在由于具有形成于悬臂梁的前端的凸部134的一对弹性构件133施加的弹力的作用、而第一副壳体130不承受外力的情况下,一对弹性构件133施加的弹力平衡地保持均衡,因此设置于第一副壳体设置部301的第一副壳体130位于Y方向上的第一副壳体设置部301的中央(参照图15)。
换句话说,一对第一突出部135和一对凸部134以具有间隙的方式嵌入主壳体300所具有的第二凹部304,由此第一副壳体130以能够沿与未图示的螺栓的***方向正交的Y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于主壳体300。
如图9以及图16所示,上述的3个第一副壳体设置部301分别具备的一对第二凹部304作为规定第一副壳体130在Z方向上的移动范围的形状部位而发挥作用。
如图7、图8以及图16所示,一对第二凹部304是收纳分别形成于第一副壳体130的左右侧面的一对第一突出部135、以及具有形成于悬臂梁的前端的凸部134的一对弹性构件133的部位。另外,形成有一对第二凹部304的位置的主壳体300的上表面是与分别形成于第一副壳体130的左右侧面上方位置的一对第二突出部136接触的部位。
一对第一突出部135和一对凸部134在一对第二凹部304的形状的范围内自由地移动,并且一对第一突出部135向+Z方向移动而与一对第二凹部304的上方内壁面接触从而被限制移动,由此规定第一副壳体130向+Z方向的移动范围极限(参照图16的(a))。
一对第一突出部135和一对凸部134在一对第二凹部304的形状的范围内自由地移动,并且第一副壳体130向-Z方向移动而与主壳体300的上表面及一对第二突出部136的下表面接触,从而限制第一副壳体130的移动,由此规定第一副壳体130向-Z方向的移动范围极限(参照图16的(b))。
换句话说,第一副壳体130以能够沿未图示的螺栓的***方向即Z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于主壳体300。
如上所述,第一副壳体130和第一端子110在两构件通过压入而一体化固定了的状态下配置于主壳体300的第一副壳体设置部301,并且,第一副壳体130和第一端子110未固定于第一副壳体设置部301,而能够在XYZ方向上自由地移动。换句话说,一体化固定了的第一端子110和第一副壳体130未一体化固定于主壳体300。另外,该自由的移动动作由于安装于第一端子110的具有柔软性的编织线100的作用,成为具有一定程度的阻力但不会阻碍移动本身这样的柔软性极其优异的移动动作。因此,在为了将例如未图示的逆变器侧的导电体连接于第一端子110而将未图示的螺栓向-Z方向拧入的情况下,形成于第一端子110的螺栓孔112的倒角相对于未图示的螺栓成为引导而第一副壳体130在主壳体300的第一副壳体设置部301内适当地移动,从而执行未图示的螺栓与螺母120的对位,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螺纹固定。
如图10所示,在主壳体300的下表面形成有向背面方向开口的第二副壳体设置部311。第二副壳体设置部311具备对应于第二副壳体230的外形形状的多个狭缝形状部312。因此,通过使第二副壳体230朝向+X方向滑动移动而***第二副壳体设置部311,从而能够将第二副壳体230安装于第二副壳体设置部311。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第二副壳体230安装于第二副壳体设置部311时,第二副壳体230的下表面侧被第二端子210所具有的第一面211封堵下方侧,因此收纳于第二副壳体230的收纳部231内的螺母220被限制在Z方向上移动。此外,形成于第二端子210所具有的第一面211的螺栓孔212与收纳于第二副壳体230的螺母220配置于始终保持能够进行基于螺栓的螺纹固定的位置关系的位置。
如根据图1至图5所理解的那样,在主壳体300安装有铝压铸制的凸缘部件403。通过在主壳体300安装凸缘部件403,从而具有作为具有向设备的安装性的端子台10的功能。
接下来,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台10的制造工序的概要进行说明。
如参照图5所理解的那样,第一端子110和第二端子210通过具有柔软性的编织线100连结。其中,在制造工序的初期阶段,第一端子110通过弯折金属板而形成有第一面111和第二面113,但第二端子210成为弯折金属板之前的状态。
在第二端子210呈直线状的状态下从主壳体300的上方向-Z方向***第二端子210,成为编织线100位于主壳体300的大致中心的状态。从该状态将构成第二端子210的金属板弯折,形成第二端子210的第一面211和第二面213。该阶段的状态在图11中示出。
参照图11,接着,将螺母120收纳于在第一副壳体130的上表面侧开口的收纳部131,并朝向主壳体300的第一副壳体设置部301与第一端子110的第一面111之间的间隙将第一副壳体130向-X方向***。接着,将构成第一端子110的第二面113沿与拧入螺母120的未图示的螺栓的***方向正交的X方向按压于第一副壳体130的背面侧,并使第一端子被固定突起132压入第一副壳体被固定孔114,从而将第一副壳体130与第一端子110固定而使它们一体化。该阶段的状态在图12中示出。
如根据图11以及图12所理解的那样,一体化固定后的第一端子110和第一副壳体130未一体化固定于主壳体300。换句话说,第一副壳体130和第一端子110在两构件通过压入而一体化固定了的状态下配置于主壳体300的第一副壳体设置部301,并且,第一副壳体130和第一端子110不固定于第一副壳体设置部301,而能够在XYZ方向上自由地移动。
从图12所示的状态起,使在收纳部231收纳有螺母220的状态的第二副壳体230朝向+X方向滑动移动而***夹在第二副壳体设置部311与第二端子210的第一面211之间的间隙,由此将第二副壳体230安装于第二副壳体设置部311。此时,在第二副壳体设置部311形成有对应于第二副壳体230的外形形状的多个狭缝形状部312,因此能够通过这些多个狭缝形状部312的形状的作用,将第二副壳体230可靠地安装于第二副壳体设置部311。
此外,在主壳体300安装有铝压铸制的凸缘部件403。通过在主壳体300安装凸缘部件403,从而完成具有向设备的安装性的端子台10。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台10中,从未图示的螺栓的***方向观察时,螺母120在比穿过第一端子110的螺栓孔112的第一面111靠下方处保持于能够进行螺纹固定的位置,即使假设在逆变器侧的导电体与安装于马达侧的设备的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端子110之间发生了位置偏移,由于***未图示的螺栓并且第一副壳体130移动以进行对位,因此端子台10向马达侧的设备的安装作业以及第一端子110的螺纹固定作业变得容易。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范围。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或者改进。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第一副壳体130的背面侧形成本发明的第一端子被固定部即第一端子被固定突起132、在构成第一端子110的第二面113形成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副壳体被固定部的第一副壳体被固定孔114的方式。并且,通过将第一端子被固定突起132压入第一副壳体被固定孔114而进行了第一副壳体130与第一端子110的一体化固定。然而,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该方式。
例如,也可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反地,将第一副壳体130的第一端子被固定部设为孔,在构成第一端子110的第二面113形成作为第一副壳体被固定部的突起,并使孔与突起压入,由此进行第一副壳体130与第一端子110的一体化固定。
再例如,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能够在分别形成于第一副壳体130的左右侧面上方位置的一对第二突出部136的内侧壁面形成本发明的第一端子被固定部即第一端子被固定内侧突起137,并将构成第一端子110的第一面111的左右两侧的外表面117设为本发明的第一副壳体被固定部。在该变形方式例的情况下,将构成第一端子110的第一面111向+X方向***第一副壳体130所具有的一对第二突出部136,从而能够通过使第一面111的左右两侧的外表面117与一对第一端子被固定内侧突起137加压接触、摩擦固定,来将第一端子110和第一副壳体130固定以使它们一体化。关于图17以及图18所示的变形方式例的第一端子被固定部(第一端子被固定内侧突起137)和第一副壳体被固定部(外表面117),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固定强度变差,但能够发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另外,如根据图17所理解的那样,设置于第一副壳体130的突起成为与第一端子110的平坦的外表面加压接触的结构,从而第一端子110的左右两侧的外表面成为没有凹凸的简单的形状,因此特别是在出于从逆变器向马达供给电力的用途而对厚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的情况下,存在制造变得容易的优点。
再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方式例,在从背面侧观察第一副壳体130时,形成于第一副壳体130的背面侧的侧面的本发明的第一端子被固定部即第一端子被固定突起132具有由大致倒H字形构成的外观形状。然而,关于本发明的第一端子被固定部,能够采用所有的变形方式。例如,关于本发明的第一端子被固定部即第一端子被固定突起132,能够取代本实施方式的具有由大致倒H字形构成的外观形状的构件,而如图19以及图20所示那样,采用具有相对于外周面沿轴向延伸的多个锯齿槽的第一端子被固定星形突起138。在该变形方式例的情况下,若将第一端子被固定星形突起138压入第一副壳体被固定孔114,则多点接触的位置增加,因此能够实现更牢固的压入固定状态。通过该多点接触的作用,第一副壳体130和第一端子110实现更牢固的一体化固定。另外,如根据图19所理解的那样,通过将设置于第一副壳体130的突起设为压入设置于第一端子110的孔的结构,从而第一端子110的左右两侧的外表面成为没有凹凸的简单的形状,因此特别是在出于从逆变器向马达供给电力的用途而对厚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的情况下,存在制造变得容易的优点。
再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端子210具有通过弯折金属板而形成的正交的两个面(第一面211以及第二面213)。然而,如图21所示,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第二端子作为由沿与Z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一个面构成的直线端子215而构成的方式的端子台15。
再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副壳体130和第一端子110在两构件通过压入而一体化固定了的状态下配置于主壳体300的第一副壳体设置部301,并且,第一副壳体130和第一端子110不固定于第一副壳体设置部301,而能够在XYZ方向上自由地移动。并且,该结构仅适用于在连接逆变器侧的导电体的端子台10的上方配置的第一端子110。然而,在本发明中,也能够将上述结构应用于在连接马达侧的导电体的端子台10的下方配置的第二端子210,还能够将上述结构应用于第一端子110和第二端子210这双方。
根据技术方案的记载可知,施加了上述那样的变更或者改进的方式也能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端子台,其具备:
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它们通过具有柔软性的导电构件连结;
第一副壳体,其具备收纳螺母的收纳部;以及
主壳体,其对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及所述第一副壳体进行保持,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具有正交的两个面,在一个面穿设有螺栓孔,在另一个面安装有具有柔软性的所述导电构件,
所述第一副壳体具备第一端子被固定部,该第一端子被固定部能够从与拧入所述螺母的螺栓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固定于所述第一端子,
通过所述第一端子被固定部使所述第一副壳体与所述第一端子固定而一体化,由此所述第一端子所具有的所述螺栓孔与收纳于所述第一副壳体的所述螺母保持能够进行基于螺栓的螺纹固定的位置关系,并且
所述第一副壳体以能够沿与螺栓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于所述主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具备与所述第一副壳体所具备的所述第一端子被固定部对应的第一副壳体被固定部,
所述第一副壳体所具备的所述第一端子被固定部是沿与螺栓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突起,
所述第一端子所具备的所述第一副壳体被固定部是能够供所述突起***的孔或者是能够与所述突起加压接触的外表面,
通过将所述突起压入所述孔或使所述突起与所述外表面摩擦固定,从而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一副壳体固定而一体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具有相对于外周面沿轴向延伸的多个槽,
所述孔形成于所述第一端子中的安装有具有柔软性的所述导电构件的面,
被一体化固定的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一副壳体未一体化固定于所述主壳体。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台,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副壳体的对置的两个侧面分别形成有沿与侧面平行的方向延伸的一对悬臂梁状的弹性构件,
在构成所述弹性构件的悬臂梁的前端形成有向与侧面垂直的方向突出的凸部,
所述凸部以具有间隙的方式嵌入所述主壳体所具有的凹部,由此所述第一副壳体以能够沿与螺栓的***方向正交的两个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于所述主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副壳体以能够沿螺栓的***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于所述主壳体。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具有通过弯折金属板而形成的正交的两个面,
具有柔软性的所述导电构件是编织线。
CN202110503066.2A 2020-10-06 2021-05-08 端子台 Active CN1143890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68951 2020-10-06
JP2020168951A JP7427341B2 (ja) 2020-10-06 2020-10-06 端子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89060A true CN114389060A (zh) 2022-04-22
CN114389060B CN114389060B (zh) 2023-12-08

Family

ID=811949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03066.2A Active CN114389060B (zh) 2020-10-06 2021-05-08 端子台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427341B2 (zh)
CN (1) CN114389060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76886A (ja) * 2009-09-30 2011-04-14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端子接続構造
CN104218336A (zh) * 2013-05-30 2014-12-17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端子板
CN107240788A (zh) * 2016-03-28 2017-10-10 Tdk株式会社 端子台和电子设备
CN108598808A (zh) * 2018-04-11 2018-09-28 东莞市卓越鑫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多线位汽车高速连接器结构和多线位汽车高速连接器组件
CN110600940A (zh) * 2019-09-27 2019-12-20 深圳市科伦特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浮动连接器及led显示屏
CN111092310A (zh) * 2018-10-23 2020-05-0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端子台、三连端子台和车载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90660A (zh) 2011-07-29 2011-1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及包括该连接器的电子设备
JP5979445B2 (ja) 2013-05-30 2016-08-2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台
JP6024985B2 (ja) 2013-05-30 2016-11-1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台
JP6016981B1 (ja) 2015-05-19 2016-10-26 株式会社青山製作所 ケースナット
JP6569128B2 (ja) 2016-02-22 2019-09-0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台
JP7055295B2 (ja) 2018-04-03 2022-04-18 エムデン無線工業株式会社 端子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76886A (ja) * 2009-09-30 2011-04-14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端子接続構造
CN104218336A (zh) * 2013-05-30 2014-12-17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端子板
CN107240788A (zh) * 2016-03-28 2017-10-10 Tdk株式会社 端子台和电子设备
CN108598808A (zh) * 2018-04-11 2018-09-28 东莞市卓越鑫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多线位汽车高速连接器结构和多线位汽车高速连接器组件
CN111092310A (zh) * 2018-10-23 2020-05-0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端子台、三连端子台和车载装置
CN110600940A (zh) * 2019-09-27 2019-12-20 深圳市科伦特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浮动连接器及led显示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27341B2 (ja) 2024-02-05
JP2022061147A (ja) 2022-04-18
CN114389060B (zh) 2023-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49487B (zh) 连接器的连接结构
JP4761931B2 (ja) 端子可動コネクタ
US11646522B2 (en) Male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device
US6955567B2 (en) Junction terminal and connector having the same
EP2221927A2 (en) Sealed and groun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sealed and groun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20130065426A1 (en) Connector and wire harness
WO2018116964A1 (ja) 端子モジュール及びコネクタ
WO2020230533A1 (ja) 接続装置およびコネクタ
JP7177121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CN109038112B (zh) 屏蔽连接器和连接器连接结构
US6910916B2 (en) Connector
WO2017073290A1 (ja) 端子
JP2017084614A (ja) コネクタ
CN115224539A (zh) 基板安装连接器
JP5999440B2 (ja) コネクタ
WO2017073291A1 (ja) 端子
US11355887B2 (en) Connector with restriction member for latch structure and wire harness having same
CN114389060A (zh) 端子台
JP5308761B2 (ja) コネクタ
CN113904162B (zh) 连接器
JP3846848B2 (ja) 防水コネクタ
JP3884728B2 (ja) コネクタ構成部品のがたつき防止構造
JP4597750B2 (ja) 雌型の端子金具及びコネクタ
JPH0831510A (ja) コネクタ構造
JP7478057B2 (ja) 電気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