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47770B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47770B
CN114347770B CN202111156312.8A CN202111156312A CN114347770B CN 114347770 B CN114347770 B CN 114347770B CN 202111156312 A CN202111156312 A CN 202111156312A CN 114347770 B CN114347770 B CN 1143477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vehicle
side frame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5631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47770A (zh
Inventor
山本弥
樱田千寻
福山龙
松岛佑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3477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477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477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477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4Secondary casings; Racks; Suspension devices;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58Modular batteries; Casings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assemb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6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6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 H01M50/26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e.g. straps, tie rods or peripheral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298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 H01M8/04694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variables to be controlled
    • H01M8/04858Electric variables
    • H01M8/04925Power, energy, capacity or load
    • H01M8/0494Power, energy, capacity or load of fuel cell sta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38Arrangement under the flo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侧视观察时配置于地板的下方的驱动用电池单元因自重而向下方挠曲的车辆。在车辆(V)中,在地板(FP)的下方配置有驱动用电池单元(20)。驱动用电池单元(20)具备多个电池单体(23)、电池单元壳体(31)、沿车辆V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电池侧框架(42L)以及右电池侧框架(42R)。在左电池侧框架(42L)以及右电池侧框架(42R)上固定有多个套环部件(80)。驱动用电池单元(20)通过将紧固螺栓(85)穿过套环部件(80)而固定于车辆(V)。套环部件(8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a)比车宽方向的长度(Lb)长。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特别是,涉及一种具备驱动用电池单元的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诸如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搭载驱动用电池单元并且能够利用充电到驱动用电池单元的电力进行驱动的车辆。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驱动用电池单元配置于车辆的底板下的车辆。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具有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分离配置的左右一对侧梁,且配置于车辆的底板下的驱动用电池单元固定于左右一对侧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374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在搭载有驱动用电池单元且能够利用充电至驱动用电池单元的电力进行驱动的车辆中,期望延长能够通过充电至驱动用电池单元的电力而进行续航的可续航距离。作为延长可续航距离的手段之一,列举出扩大驱动用电池单元的容积的情况,但是配置于车辆的底板下的驱动用电池单元当扩大容积时,则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尺寸有时变大。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中,由于驱动用电池单元通过从驱动用电池单元的电池壳体向车宽方向突出的多个横梁部件而固定于一对侧梁,因此当驱动用电池单元的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变大时,则由于驱动用电池单元的自重,在侧视观察时,驱动用电池单元有可能在横梁部件间向下方挠曲。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在侧视观察时,能够抑制配置于地板下方的驱动用电池单元因自重而向下方挠曲。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其在地板的下方配置有驱动用电池单元,其中,
所述驱动用电池单元具备:
收纳多个电池单体的电池单元壳体;
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电池侧框架;以及
紧固连结部件所穿过的多个固定部件,
所述驱动用电池单元通过所述紧固连结部件穿过所述固定部件而固定于所述车辆,
所述电池单元壳体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彼此对置并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左侧壁及右侧壁,
左右一对所述电池侧框架中的一方配置在所述电池单元壳体的所述左侧壁的左侧,
左右一对所述电池侧框架中的另一方配置在所述电池单元壳体的所述右侧壁的右侧,
所述固定部件固定于左右一对所述电池侧框架,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前后方向的长度比所述车宽方向的长度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驱动用电池单元通过紧固连结部件穿过固定部件而固定于车辆,固定部件固定于左右一对电池侧框架,固定部件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车宽方向的长度长,因此驱动用电池单元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刚性提高。由此,在侧视观察时,能够抑制配置于地板的下方的驱动用电池单元因自重而向下方挠曲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车辆的主要部分仰视图。
图3是从斜上方观察图1的车辆的驱动用电池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从斜上方观察图3的驱动用电池单元的电池托盘及下板的立体图。
图5是从斜上方观察图3的驱动用电池单元的拆卸了上部盖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图1的车辆中的驱动用电池单元的电路图。
图7是图4的左电池侧框架周边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8是图7的A-A剖视图。
图9是图7的B-B剖视图。
图10是图4的套环部件周边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1是从车宽方向的内侧上方观察图10的套环部件的立体图。
图12是从斜上方观察图3的驱动用电池单元及车辆的左下边梁周边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3是图3的驱动用电池单元及车辆的左下边梁周边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0 驱动用电池单元
23 电池单体
31 电池单元壳体
313a 左侧壁
313b 右侧壁
42L 左电池侧框架(电池侧框架)
422L 外侧壁面(台阶面)
423L 上表面
425L 凸缘面
42R 右电池侧框架(电池侧框架)
80 套环部件(固定部件)
81 圆筒部
82 前方邻接部
82a 前方中空部
82b 壁部
83 后方邻接部
83a 后方中空部
83b 壁部
841a 前方第一接合部(接合部、第一接合部)
841b 后方第一接合部(接合部、第一接合部)
842a 前方第二接合部(接合部、第二接合部)
842b 后方第二接合部(接合部、第二接合部)
843 第三接合部
85 紧固螺栓(紧固连结部件)
FP 地板
V 车辆
W2、W3 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车辆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是以附图标记的朝向来观察的。此外,在本说明书等中,为了简单且明确地说明,将前后、左右、上下的各方向按照从车辆的驾驶员观察的方向进行记载,且在附图中,将车辆的前方表示为Fr,将后方表示为Rr,将左方表示为L,将右方表示为R,将上方表示为U,将下方表示为D。
<车辆的整体构成>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V具有左右一对前轮FW以及左右一对后轮RW、以及构成车辆V的底板的地板FP。车辆V由在地板FP的上方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围板DP划分形成为车室CB和其前方的前室FRM。在车室CB内设置有前部座位FS以及后部座位RS。
在地板FP的下方配置有驱动用电池单元20。驱动用电池单元20配置在地板FP的下方且车室CB的底板下。
车辆V具备驱动前轮FW的前轮驱动单元PU1、以及驱动后轮RW的后轮驱动单元PU2。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轮驱动单元PU1收纳于前室FRM,且后轮驱动单元PU2配置于后部座位RS的后方。前轮驱动单元PU1具备:驱动用旋转电机(Fr MOT)961;作为对驱动用旋转电机961进行控制的旋转电机控制装置的电力控制单元(PCU:Power Control Unit)962;以及将驱动用旋转电机961的动力传递至前轮FW的未图示的动力传递机构。后轮驱动单元PU2具备:驱动用旋转电机991;作为对驱动用旋转电机991进行控制的旋转电机控制装置的PCU(RrPCU)992;以及将驱动用旋转电机991的动力传递至后轮RW的未图示的动力传递机构。
如图2所示,车辆V具备构成车身下部的骨架的车身框架10。车身框架10具备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下边梁11L及右下边梁11R。左下边梁11L和右下边梁11R彼此在车宽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左下边梁11L以及右下边梁11R在车室CB的下端在车室CB的车宽方向上分别配置于左端部及右端部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驱动用电池单元的构成>
如图3至图5所示,驱动用电池单元20具有由多个电池模块22构成的电池组21。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组21由11个电池模块22构成。各电池模块22由收纳于电池模块壳体22a的多个电池单体23(参照图6)构成。各电池模块22具有车宽方向的长度比前后方向的长度长的大致长方体形状。
如图3所示,驱动用电池单元20具有收纳多个电池模块22的电池单元壳体31。
电池单元壳体31具有:电池托盘32(参照图4),其载置电池模块22并覆盖电池模块22的底面;以及上部盖33,其覆盖电池模块22的上表面。
如图4所示,电池托盘32具有:底部321,其载置电池模块22;以及侧壁322,其从底部321的周缘朝向上方立起并包围底部321的周缘。侧壁322具有:左侧壁322a,其从底部321的左缘朝向上方立起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右侧壁322b,其从底部321的右缘朝向上方立起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前侧壁322c,其从底部321的前缘朝向上方立起并从左侧壁322a的前端向右侧壁322b的前端延伸;以及后侧壁322d,其从底部321的后缘朝向上方立起并从左侧壁322a的后端向右侧壁322b的后端延伸。
在侧壁322的上端形成有在俯视观察时向电池托盘32的外侧突出的凸缘部323。凸缘部323具有:左凸缘部323a,其从左侧壁322a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即左方突出;右凸缘部323b,其从右侧壁322b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即右方突出;前凸缘部323c,其从前侧壁322c向前后方向的外侧即前方突出;以及后凸缘部323d,其从后侧壁322d向前后方向的外侧即后方突出。
电池托盘32具有从底部321向上方突出并在车宽方向上大致并行地延伸的多个横梁324。在本实施方式中,六根横梁324a、324b、324c、324d、324e、324f从前方依次沿前后方向排列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池托盘32中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一空间部325a,其由底部321、左侧壁322a、右侧壁322b以及横梁324a、324b包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二空间部325b,其由底部321、左侧壁322a、右侧壁322b以及横梁324b、324c包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三空间部325c,其由底部321、左侧壁322a、右侧壁322b以及横梁324c、324d包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四空间部325d,其由底部321、左侧壁322a、右侧壁322b以及横梁324d、324e包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五空间部325e,其由底部321、左侧壁322a、右侧壁322b以及横梁324e、324f包围;以及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六空间部325f,其由底部321、左侧壁322a、右侧壁322b、后侧壁322d以及横梁324f包围。
而且,驱动用电池单元20具备从下侧覆盖电池托盘32的下板40。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驱动用电池单元20的电池单元壳体31中,沿车宽方向排列配置的两个电池模块22在前后方向上排列配置有五列。而且,在从沿车宽方向排列配置的前方起第五列的两个电池模块22的后方,在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配置有一个电池模块22。即,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用电池单元20中,11个电池模块22收纳于电池单元壳体31。
更详细而言,在电池托盘32的第一空间部325a中,隔着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而在左侧和右侧排列配置有两个电池模块221L、221R。同样地,在电池托盘32的第二空间部325b,隔着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而在左侧和右侧排列配置有两个电池模块222L、222R。在电池托盘32的第三空间部325c,隔着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而在左侧和右侧排列配置有两个电池模块223L、223R。在电池托盘32的第四空间部325d,隔着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而在左侧和右侧排列配置有两个电池模块224L、224R。在电池托盘32的第五空间部325e,隔着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而在左侧和右侧排列配置有两个电池模块225L、225R。在电池托盘32的第六空间部325f的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配置有电池模块226。以这种方式,电池模块22具有电池模块221L、221R、222L、222R、223L、223R、224L、224R、225L、225R、226。
驱动用电池单元20具备将相邻的两个电池模块22电连接的多个母线50。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将电池模块221L与电池模块221R电连接的第一母线51(参照图6)、将电池模块221L与电池模块222L电连接的第二母线52、将电池模块221R与电池模块222R电连接的第三母线53、将电池模块222L与电池模块223L电连接的第四母线54、将电池模块222R与电池模块223R电连接的第五母线55、将电池模块223L与电池模块224L电连接的第六母线56、将电池模块223R与电池模块224R电连接的第七母线57、将电池模块224L与电池模块225L电连接的第八母线58、将电池模块224R与电池模块225R电连接的第九母线59、以及将电池模块225R与电池模块226电连接的第十母线510。
第二母线52在电池模块221L及电池模块222L的车宽方向的外侧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将电池模块221L与电池模块222L电连接。
第三母线53在电池模块221R及电池模块222R的车宽方向的外侧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将电池模块221R与电池模块222R电连接。
第四母线54在电池模块222L及电池模块223L的车宽方向的内侧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将电池模块222L与电池模块223L电连接。
第五母线55在电池模块222R及电池模块223R的车宽方向的内侧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将电池模块222R与电池模块223R电连接。
第六母线56在电池模块223L及电池模块224L的车宽方向的外侧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将电池模块223L与电池模块224L电连接。
第七母线57在电池模块223R及电池模块224R的车宽方向的外侧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将电池模块223R与电池模块224R电连接。
第八母线58在电池模块224L及电池模块225L的车宽方向的内侧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将电池模块224L与电池模块225L电连接。
第九母线59在电池模块224R及电池模块225R的车宽方向的内侧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将电池模块224R与电池模块225R电连接。
驱动用电池单元20具备第一电连接箱61,该第一电连接箱61在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处以在前后方向上跨越第一空间部325a的上方的方式配置,并固定于电池托盘32的前侧壁322c和横梁324a、324b的上端面。驱动用电池单元20具备第二电连接箱62,该第二电连接箱62以在前后方向上跨越电池托盘32的第六空间部325f的上方并覆盖电池模块226的上方的方式配置,并固定于电池托盘32的后侧壁322d和横梁324f的上端面。
在第二电连接箱62上电连接有电池电子控制单元(ECU:Electronic ControlUnit)63。电池ECU63与第二电连接箱62在车宽方向上相邻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ECU63与第二电连接箱62的右侧相邻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电连接箱62与电池ECU63载置于共用的台座64。
驱动用电池单元20具备将第一电连接箱61与第二电连接箱62电连接,并以在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布线的中央线缆70。中央线缆70以在第二空间部325b、第三空间部325c、第四空间部325d以及第五空间部325e的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的上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布线。
返回图3,上部盖33具有:上表面331,其从上方覆盖电池模块22、母线50、第一电连接箱61、第二电连接箱62、电池ECU(BATT ECU)63、以及中央线缆70;以及侧壁332,其从上表面331的周缘朝向下方弯折,并包围上表面331的周缘。侧壁332具有:左侧壁332a,其从上表面331的左缘向下方弯折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右侧壁332b,其从上表面331的右缘向下方弯折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前侧壁332c,其从上表面331的前缘向下方弯折并从左侧壁332a的前端向右侧壁332b的前端延伸;以及后侧壁332d,其从上表面331的后缘向下方弯折并从左侧壁332a的后端向右侧壁332b的后端延伸。
在侧壁332的下端形成有在俯视观察时向上部盖33的外侧突出的凸缘部333。凸缘部333具有:左凸缘部333a,其从左侧壁332a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即左方突出;右凸缘部333b,其从右侧壁332b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即右方突出;前凸缘部333c,其从前侧壁332c向前后方向的外侧即前方突出;以及后凸缘部333d,其从后侧壁332d向前后方向的外侧即后方突出。
电池托盘32的凸缘部323与上部盖33的凸缘部333配置为,在俯视观察时彼此重叠。并且,在俯视观察时的电池托盘32的凸缘部323与上部盖33的凸缘部333重叠的位置,利用螺栓等紧固连结部件将上部盖33固定于电池托盘32。
以这种方式,电池单元壳体31在内部收纳有电池模块22、母线50、第一电连接箱61、第二电连接箱62、电池ECU63以及中央线缆70。而且,电池单元壳体31的底面311由电池托盘32的底部321构成,电池单元壳体31的上表面312由上部盖33的上表面331构成,包围电池单元壳体31的底面311及上表面312的周缘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壁313由电池托盘32的侧壁322及上部盖33的侧壁332构成。更详细而言,从电池单元壳体31的底面311以及上表面312的左缘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侧壁313a由电池托盘32的左侧壁322a以及上部盖33的左侧壁332a构成,从电池单元壳体31的底面311以及上表面312的右缘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右侧壁313b由电池托盘32的右侧壁322b以及上部盖33的右侧壁332b构成,从电池单元壳体31的底面311以及上表面312的前缘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侧壁313c由电池托盘32的前侧壁322c以及上部盖33的前侧壁332c构成,从电池单元壳体31的底面311以及上表面312的后缘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后侧壁313d由电池托盘32的后侧壁322d以及上部盖33的后侧壁332d构成。
<驱动用电池单元的电路构成>
(第一电连接箱的电路构成)
如图6所示,第一电连接箱61具有快速充电(CHG)用电力输入电路610a、普通充电用电力输入电路610b、AC加热器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10c、无线充电(WIRELESS CHARGE)用电力输出电路610d、AC压缩机用电力输出电路610e、前轮驱动单元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10f、DC-DC转换器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10g、中央线缆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10h以及电力传递电路610i。快速充电用电力输入电路610a、普通充电用电力输入电路610b、AC加热器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10c、无线充电用电力输出电路610d、AC压缩机用电力输出电路610e、前轮驱动单元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10f、DC-DC转换器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10g、中央线缆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10h以及电力传递电路610i都是直流电流通电的电路,且具有正极侧电路以及负极侧电路这两个电路。快速充电用电力输入电路610a、普通充电用电力输入电路610b、AC加热器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10c、无线充电用电力输出电路610d、AC压缩机用电力输出电路610e、前轮驱动单元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10f、DC-DC转换器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10g、以及中央线缆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10h的正极侧电路均与电力传递电路610i的正极侧电路连接。同样地,快速充电用电力输入电路610a、普通充电用电力输入电路610b、AC加热器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10c、无线充电用电力输出电路610d、AC压缩机用电力输出电路610e、前轮驱动单元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10f、DC-DC转换器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10g、以及中央线缆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10h的负极侧电路均与电力传递电路610i的负极侧电路连接。
第一电连接箱61具备快速充电用电力线连接器611a、普通充电用电力线连接器611b、AC加热器用电力线连接器611c、无线充电用电力线连接器611d、AC压缩机用电力线连接器611e、前轮驱动单元用电力线连接器611f、DC-DC转换器用电力线连接器611g以及中央线缆用连接器611h。
快速充电用电力线连接器611a与快速充电用电力输入电路610a电连接。普通充电用电力线连接器611b与普通充电用电力输入电路610b电连接。AC加热器用电力线连接器611c与AC加热器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10c电连接。无线充电用电力线连接器611d与无线充电用电力输出电路610d电连接。AC压缩机用电力线连接器611e与AC压缩机用电力输出电路610e电连接。前轮驱动单元用电力线连接器611f与前轮驱动单元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10f电连接。DC-DC转换器用电力线连接器611g与DC-DC转换器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10g电连接。中央线缆用连接器611h与中央线缆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10h电连接。
在快速充电用电力输入电路610a中设置有第一开关元件612。
第一开关元件612具有正极侧主接触器612a以及负极侧主接触器612b。正极侧主接触器612a是设置于快速充电用电力输入电路610a的正极侧电路的接触器(CNT)。负极侧主接触器612b是设置于快速充电用电力输入电路610a的负极侧电路的接触器。第一开关元件612的正极侧主接触器612a及负极侧主接触器612b是切换快速充电用电力输入电路610a的开闭的电气部件。
而且,在快速充电用电力线连接器611a与第一开关元件612之间,设置有分别经由电阻器613与快速充电用电力输入电路610a的正极侧电路及负极侧电路连接的电压传感器(HV SENSOR)614。
第一开关元件612的正极侧主接触器612a及负极侧主接触器612b、以及电压传感器614均与搭载于车辆V的未图示的MG-ECU电连接。MG-ECU是进行车辆V的驱动控制的控制单元。而且,第一开关元件612的正极侧主接触器612a及负极侧主接触器612b由MG-ECU控制开闭。电压传感器614检测快速充电用电力输入电路610a的正极侧电路与负极侧电路之间的电位差,并将检测信号输出至MG-ECU。
在普通充电用电力输入电路610b的正极侧电路中设置有断路器615b。断路器615b是用于在异常时切断普通充电用电力输入电路610b的电气部件。
在AC加热器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10c的正极侧电路中设置有断路器615c。断路器615c是用于在异常时切断AC加热器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10c的电气部件。
在无线充电用电力输出电路610d的正极侧电路中设置有断路器615d。断路器615d是用于在异常时切断无线充电用电力输出电路610d的电气部件。
在AC压缩机用电力输出电路610e的正极侧电路中设置有断路器615e。断路器615e是用于在异常时切断AC压缩机用电力输出电路610e的电气部件。
在DC-DC转换器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10g的正极侧电路中设置有断路器615g。断路器615g是用于在异常时切断DC-DC转换器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10g的电气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断路器615b、615c、615d、615e、615g均为保险丝。
第一电连接箱61的快速充电用电力线连接器611a通过快速充电用电力线90a而与受电部91的快速充电用插座91a电连接。快速充电用电力线90a的一端与第一电连接箱61的快速充电用电力线连接器611a连接,且快速充电用电力线90a的另一端与受电部91的快速充电用插座91a连接。受电部91的快速充电用插座91a从外部电源接受比一般家庭用的电力高电压的直流电力。
第一电连接箱61的普通充电用电力线连接器611b通过普通充电用电力线90b而经由充电器(Bi-directional CHGER:双向充电器)921与受电部91的普通充电用插座91b电连接。普通充电用电力线90b的一端与第一电连接箱61的普通充电用电力线连接器611b连接,且普通充电用电力线90b的另一端与受电部91的普通充电用插座91b连接。受电部91的普通充电用插座91b从外部电源接受一般家庭用的交流电力。在普通充电用电力线90b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设置有充电器921。在充电器921连接有能够输出电力的供电部922。供电部922具备能够向家庭用电源供给电力的家庭电源用插座922a、以及能够向电气设备等供给电力的电气设备用插座922b。充电器921是将从受电部(AC-INLET:交流电入口;DC-INLET:直流电入口)91的普通充电用插座91b接受到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并向驱动用电池单元20供电,并且将充电至驱动用电池单元20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并从供电部922向家庭用电源、电气设备等供电的变换器。
第一电连接箱61的AC加热器用电力线连接器611c通过AC加热器用电力线90c而与搭载于车辆V的AC加热器(HVHTR)93电连接。AC加热器93是用于在搭载于车辆V的空调装置中生成暖风的加热器。
第一电连接箱61的无线充电用电力线连接器611d通过无线充电用电力线90d而经由整流器(WPT RECT)942与搭载于车辆V的无线电力受电部941电连接。无线电力受电部941例如是受电用的线圈,并且通过电磁感应以非接触的方式从与外部电源连接的送电线圈接受交流电力。整流器942是将由无线电力受电部941接受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并向驱动用电池单元20供电的整流器。
第一电连接箱61的AC压缩机用电力线连接器611e通过AC压缩机用电力线90e而与搭载于车辆V的AC压缩机(A/C COMPRESSER)95电连接。AC压缩机95是搭载于车辆V的空调装置的压缩机。
第一电连接箱61的前轮驱动单元用电力线连接器611f通过前轮驱动单元用电力线90f而与前轮驱动单元PU1的PCU(Fr PCU)962电连接。PCU962与驱动车辆V的前轮FW的驱动用旋转电机961电连接。PCU962具有MOT-ECU962a、功率驱动单元(PDU:Power DriveUnit)962b、以及电压控制单元(VCU:Voltage Uontrol Unit)962c。MOT-ECU962a与上述MG-ECU电连接。MG-ECU向MOT-ECU962a输出信号,并输入来自MOT-ECU962a的信号。MOT-ECU962a基于从MG-ECU输出的信号来控制PDU962b。VCU962c例如是DC-DC转换器,并且对从驱动用电池单元20输入的电力进行升压并对向驱动用电池单元20输出的电力进行降压。PDU962b例如是逆变器,并且将由VCU962c升压后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三相交流的电力并输出至驱动用旋转电机961,并将由驱动用旋转电机961发电的三相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并输出至VCU962c。MOT-ECU962a与PDU962c电连接,MOT-ECU962a向PDU962c输出控制信号,且PDU962c基于从MOT-ECU962a输出的控制信号进行驱动。
第一电连接箱61的DC-DC转换器用电力线连接器611g通过DC-DC转换器用电力线90g而与搭载于车辆V的DC-DC转换器97电连接。DC-DC转换器97是对从快速充电用插座91a、普通充电用插座91b以及无线电力受电部941接受的来自外部电源的电力进行升压,另外对从驱动用电池单元20输出的电力进行降压的升降压转换器。
在第一电连接箱61的中央线缆用连接器611h连接有中央线缆70的前端。
(第二电连接箱的电路构成)
第二电连接箱62具有电池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20a、后轮驱动单元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20c以及电池ECU用电力输入电路620d。电池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20a、后轮驱动单元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20c以及电池ECU用电力输入电路620d均为直流电流通电的电路,且具有正极侧电路以及负极侧电路这两个电路。
第二电连接箱62具备中央线缆用连接器621a、电池组连接用连接器621b、后轮驱动单元用电力线连接器621c、以及电池ECU用电力线连接器621d。
电池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20a的一端与中央线缆用连接器621a连接,且其另一端与电池组连接用连接器621b连接。
在电池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20a中设置有第二开关元件622。
第二开关元件622具有正极侧主接触器622a以及负极侧主接触器622b。正极侧主接触器622a是设置于电池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20a的正极侧电路的接触器。负极侧主接触器622b是设置于电池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20a的负极侧电路的接触器。第二开关元件622的正极侧主接触器622a及负极侧主接触器622b是切换电池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20a的开闭的电气部件。
在正极侧主接触器622a并联连接有预充电接触器(PRE)622c以及预充电电阻器(PRE-R)622d。预充电接触器622c是与正极侧主接触器622a并联连接的接触器。预充电电阻器622d是与预充电接触器622c串联连接的电阻器。预充电接触器622c以及预充电电阻器622d是用于避免对电池组21的过大的冲击电流而在正极侧主接触器622a之前使预充电路径通电的电气部件。
后轮驱动单元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20c的一端与后轮驱动单元用电力线连接器621c连接,且其另一端与电池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20a连接。后轮驱动单元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20c与电池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20a连接的连接点623c位于电池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20a的中央线缆用连接器621a与第二开关元件622之间。
电池ECU用电力输入电路620d的一端与电池ECU用电力线连接器621d连接,且其另一端与电池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20a连接。电池ECU用电力输入电路620d与电池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20a连接的连接点623d位于后轮驱动单元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20c的连接点623c与第二开关元件622之间。在电池ECU用电力输入电路620d的正极侧电路及负极侧电路中分别设置有电阻器624。
在电池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20a的正极侧电路中,在后轮驱动单元用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20c的连接点623c与电池ECU用电力输入电路620d的连接点623d之间设置有电流传感器625。电流传感器625与上述MG-ECU连接,检测流过电池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20a的正极侧电路的电流值,并将检测信号输出到MG-ECU。MG-ECU基于从电流传感器625输出的检测信号来推定电池组21的充电状态(SOC:State of Charge)。
在第二电连接箱62的中央线缆用连接器621a上连接有中央线缆70的后端。
在第二电连接箱62的电池组连接用连接器621b连接有电池组21的电池电力线90j、90k。电池电力线90j、90k的一端与电池组连接用连接器621b连接,且其另一端与电池组21的电池模块22连接。电池电力线90j的一端经由电池组连接用连接器621b与第二电连接箱62的电池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20a的正极侧电路电连接,且其另一端与电池组21的电池模块226的正极侧端子连接。电池电力线90k的一端经由电池组连接用连接器621b与第二电连接箱62的电池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20a的负极侧电路电连接,且其另一端与电池组21的电池模块225L的负极侧端子连接。在电池电力线90j中设置有维修插头981和断路器982。维修插头(S/P)981是在驱动用电池单元20的维护检查时等通过例如手动操作来切断电池组21的通电的部件。断路器982是用于在异常时切断电池组21的通电的电气部件。
第二电连接箱62的后轮驱动单元用电力线连接器621c通过后轮驱动单元用电力线90m与后轮驱动单元PU2的PCU992电连接。PCU992与驱动车辆V的后轮RW的驱动用旋转电机991电连接。PCU992具有MOT-ECU992a、功率驱动单元(PDU:Power Drive Unit)992b、以及电压控制单元(VCU:Voltage Control Unit)992c。MOT-ECU992a与上述MG-ECU电连接。MG-ECU向MOT-ECU992a输出信号,并输入来自MOT-ECU992a的信号。MOT-ECU992a基于从MG-ECU输出的信号来控制PDU992b。VCU992c是例如DC-DC转换器,并且对从驱动用电池单元20输入的电力进行升压,并对向驱动用电池单元20输出的电力进行降压。PDU992b例如是逆变器,并且将由VCU992c升压后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三相交流电力并输出至驱动用旋转电机(RrMOT)991,并将由驱动用旋转电机991发电的三相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并输出至VCU992c。MOT-ECU992a与PDU992c电连接,MOT-ECU992a向PDU992c输出控制信号,且PDU992c基于从MOT-ECU992a输出的控制信号进行驱动。
第二电连接箱62的电池ECU用电力线连接器621d通过电池ECU用电力线90n与电池ECU63电连接。电池ECU63与上述MG-ECU连接。MG-ECU向电池ECU63输出信号,并输入来自电池ECU63的信号。电池ECU63基于从MG-ECU输出的信号,经由电池ECU用电力线90n向第二电连接箱62输出控制信号,控制第二开关元件622的正极侧主接触器622a、负极侧主接触器622b及预充电接触器622c的开闭。
(电池组的电路构成)
在电池组21中,电池模块226的正极侧端子与电池电力线90j连接。电池模块226的负极侧端子与电池模块225R的正极侧端子通过第十母线510电连接。电池模块225R的负极侧端子与电池模块224R的正极侧端子通过第九母线59电连接。电池模块224R的负极侧端子与电池模块223R的正极侧端子通过第七母线57电连接。电池模块223R的负极侧端子与电池模块222R的正极侧端子通过第五母线55电连接。电池模块222R的负极侧端子与电池模块221R的正极侧端子通过第三母线53电连接。电池模块221R的负极侧端子与电池模块221L的正极侧端子通过第一母线51电连接。电池模块221L的负极侧端子与电池模块222L的正极侧端子通过第二母线52电连接。电池模块222L的负极侧端子与电池模块223L的正极侧端子通过第四母线54电连接。电池模块223L的负极侧端子与电池模块224L的正极侧端子通过第六母线56电连接。电池模块224L的负极侧端子与电池模块225L的正极侧端子通过第八母线58电连接。电池模块225L的负极侧端子与电池电力线90k连接。
以这种方式,电池组21从电池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20a的正极侧电路按照电池模块226、电池模块225R、电池模块224R、电池模块223R、电池模块222R、电池模块221R、电池模块221L、电池模块222L、电池模块223L、电池模块224L、电池模块225L的顺序串联连接,并与电池电力输入输出电路620a的负极侧电路连接。
在电池组21中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单体电压传感器(CVS)24。各单体电压传感器24与上述MG-ECU电连接。各单体电压传感器24检测收纳于各电池模块22中的各电池单体23的输出电压值,并将各电池单体23的输出电压值的检测信号向上述MG-ECU输出。
以这种方式,电池单元20的第一电连接箱61与驱动车辆V的前轮FW的前轮驱动单元PU1连接,且第二电连接箱62与驱动车辆V的后轮RW的后轮驱动单元PU2连接,因此能够利用充电至电池单元20的电力来驱动车辆V的前轮FW以及后轮RW双方。而且,由于第一电连接箱61通过快速充电用电力线90a、普通充电用电力线90b以及无线充电用电力线90d而与受电部91及无线电力受电部941电连接,因此能够将外部电源的电力充电到电池单元20。
<驱动用电池单元的固定构造>
如图4所示,下板40具备:板部41,其沿前后方向以及车宽方向延伸并从下侧覆盖电池托盘32;以及左电池侧框架42L以及右电池侧框架42R,其从板部41向上方突出,且在板部41的车宽方向的左端部以及右端部沿前后方向延伸。左电池侧框架42L配置于电池托盘32的左侧壁322a的车宽方向外侧即左侧。右电池侧框架42R配置于电池托盘32的右侧壁322b的车宽方向外侧即右侧。包括左电池侧框架42L及右电池侧框架42R的下板40通过沿着前后方向的挤压成形而成形。
左电池侧框架42L与右电池侧框架42R具有左右对称的结构。在本说明书中,对左电池侧框架42L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而省略关于右电池侧框架42R的结构的详细说明。
如图7至图9所示,左电池侧框架42L为在前面观察时截面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中空部的形状,并且具有:内侧壁面421L,其从板部41的左端部向上方延伸;外侧壁面422L,其在车宽方向的外侧与内侧壁面421L对置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上表面423L,其从外侧壁面422L的上端朝向车宽方向的内侧而向内侧壁面421L的上端延伸;底面424L,其在上下方向的下侧与上表面423L对置,并从内侧壁面421L的下端沿车宽方向向外侧壁面422L的下端延伸;以及凸缘面425L,其从外侧壁面422L的下端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而且,左电池侧框架42L在前面观察时具有被内侧壁面421L、外侧壁面422L、上表面423L及底面424L包围而成的截面为大致矩形状的中空部。另外,底面424L及凸缘面425L均从外侧壁面422L的下端沿车宽方向延伸,底面424L与凸缘面425L隔着外侧壁面422L形成连续的水平面。
左电池侧框架42L配置为,在车宽方向上外侧壁面422L与电池托盘32的左凸缘部323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成为大致相同的位置。并且,电池托盘32的左凸缘部323a从上方与左电池侧框架42L的上表面423L抵接。
而且,在电池托盘32的左凸缘部323a设置有多个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穿孔326。在左电池侧框架42L的上表面423L形成有多个(与设置于电池托盘32的左凸缘部323a的贯穿孔326相同数量)供固定销327穿过的贯穿孔426。
固定销327穿过在电池托盘32的左凸缘部323a设置的多个贯穿孔326、以及在左电池侧框架42L的上表面423L形成的贯穿孔426。固定销327具备:在上下方向上中空的圆筒部327a;形成于圆筒部327a的上端的圆环凸缘状的檐部327b;以及以从圆筒部327a突出的方式形成为环状的爪部327c。并且,固定销327的圆筒部327a穿过设置于电池托盘32的左凸缘部323a的多个贯穿孔326、以及形成于左电池侧框架42L的上表面423L的贯穿孔426,檐部327b与电池托盘32的左凸缘部323a抵接,爪部327c卡止于左电池侧框架42L的上表面423L的下侧,由此,电池托盘32在左电池侧框架42L的上表面423L固定于左电池侧框架42L。由此,电池单元壳体31在左电池侧框架42L的上表面423L固定于左电池侧框架42L。
以这种方式,电池单元壳体31在位于比凸缘面425L以及外侧壁面422L靠上方的位置的上表面423L固定于左电池侧框架42L。由此,在左电池侧框架42L的凸缘面425L、外侧壁面422L浸泡水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浸泡到左电池侧框架42L的凸缘面425L、外侧壁面422L上的水侵入电池单元壳体31的内部。
在左电池侧框架42L上沿着前后方向设有多个缺口部427,该缺口部427是将外侧壁面422L和上表面423L从车宽方向的外侧在俯视观察时切为大致圆弧状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缺口部427沿着前后方向设置有六个(参照图4)。
在各缺口部427固定有套环部件80。因此,在左电池侧框架42L固定有六个套环部件80(参照图4)。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各个套环部件80具有:圆筒部81,其在上下方向上中空;前方邻接部82,其具有壁部82b,该壁部82b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在俯视观察时两端与圆筒部81连结,并以在圆筒部81的前方形成出在上下方向上中空的前方中空部82a的方式弯曲和/或弯折地延伸;后方邻接部83,其具有壁部83b,该壁部83b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在俯视观察时两端与圆筒部81连结,并以在圆筒部81的后方形成出在上下方向上中空的后方中空部83a的方式弯曲和/或弯折地延伸。
以这种方式,通过设置于圆筒部81的前方的前方邻接部82以及设置于圆筒部81的后方的后方邻接部83,能够加长套环部件8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a。而且,前方邻接部82具有在上下方向上中空的前方中空部82a,后方邻接部83具有在上下方向上中空的后方中空部83a,因此能够抑制套环部件80的重量增加并且加长套环部件8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a。
前方邻接部82的前方中空部82a由被圆筒部81和前方邻接部82的壁部82b包围的空间形成。前方邻接部82的壁部82b在俯视观察时呈朝向后方开口的大致U字形状,且其两端与圆筒部81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邻接部82的壁部82b具有:前壁部82b1,其在圆筒部81的前方沿车宽方向延伸;内侧壁部82b2,其从前壁部82b1的车宽方向的内侧端部向后方延伸;内侧连结部82b3,其是内侧壁部82b2的后端且与圆筒部81连结;外侧壁部82b4,其从前壁部82b1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端部与内侧壁部82b2对置并朝向后方延伸;以及外侧连结部82b5,其是外侧壁部82b4的后端且与圆筒部81连结。
前方邻接部82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随着趋向后方而前方中空部82a的车宽方向上的宽度W2增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壁部82b2相对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且外侧壁部82b4以随着趋向后方而处于车宽方向的外侧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而沿前后方向延伸。
通过将前方邻接部82设为这样的形状,从而前方邻接部82相比于内侧壁部82b2与外侧壁部82b4大致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情况,刚性提高。由此,能够提高套环部件80的刚性。
后方邻接部83的后方中空部83a由被圆筒部81和后方邻接部83的壁部83b包围的空间形成。后方邻接部83的壁部83b在俯视观察时呈朝向前方开口的大致U字形状,且其两端与圆筒部81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方邻接部83的壁部83b具有:后壁部83b1,其在圆筒部81的后方沿车宽方向延伸;内侧壁部83b2,其从后壁部83b1的车宽方向的内侧端部向前方延伸;内侧连结部83b3,其是内侧壁部83b2的前端且与圆筒部81连结;外侧壁部83b4,其从后壁部83b1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端部与内侧壁部83b2对置并朝向后方延伸;以及外侧连结部83b5,其是外侧壁部83b4的前端且与圆筒部81连结。
后方邻接部83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随着趋向前方而后方中空部83a的车宽方向上的宽度W3增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壁部83b2相对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且外侧壁部83b4以随着趋向前方而处于车宽方向的外侧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而沿前后方向延伸。
通过将后方邻接部83设为这样的形状,从而后方邻接部83相比于内侧壁部83b2与外侧壁部83b4大致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情况,刚性提高。由此,能够提高套环部件80的刚性。
前方邻接部82的内侧壁部82b2及后方邻接部83的内侧壁部83b2在车宽方向上在与圆筒部81的车宽方向的内侧端部81a大致相同的位置沿前后方向延伸。而且,前方邻接部82的内侧连结部82b3及后方邻接部83的内侧连结部83b3与圆筒部81的车宽方向的内侧端部81a连结。
前方邻接部82的外侧壁部82b4及后方邻接部83的外侧壁部83b4在比圆筒部81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端部81b靠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位置沿前后方向延伸。而且,前方邻接部82的外侧连结部82b5及后方邻接部83的外侧连结部83b5位于比圆筒部81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端部81b靠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因此,圆筒部81比前方邻接部82及后方邻接部83向车宽方向的外侧突出。
包括圆筒部81、前方邻接部82及后方邻接部83在内的套环部件80整体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a比套环部件80整体的车宽方向的长度Lb长。
各套环部件80在形成于左电池侧框架42L的缺口部427中,载置于跨左电池侧框架42L的底面424L及凸缘面425L这两者的位置(参照图8)。即,各套环部件80以圆筒部81的内侧端部81a为左电池侧框架42L的底面424L之上且圆筒部81的外侧端部81b为左电池侧框架42L的凸缘面425L之上的方式载置于左电池侧框架42L的底面424L及凸缘面425L。
在各套环部件80的前方邻接部82的外侧壁部82b4,设置有将套环部件80与左电池侧框架42L的凸缘面425L接合的前方第一接合部841a。前方第一接合部841a沿着前方邻接部82的外侧壁部82b4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各套环部件80的前方邻接部82的外侧壁部82b4,设置有将套环部件80与左电池侧框架42L的外侧壁面422L接合的前方第二接合部842a。前方第二接合部842a从左电池侧框架42L的凸缘面425L沿着外侧壁面422L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第一接合部841a的前端与前方第二接合部842a的下端连接,由前方第一接合部841a与前方第二接合部842a形成大致L字状的接合部。
在各套环部件80的后方邻接部83的外侧壁部83b4,设置有将套环部件80与左电池侧框架42L的凸缘面425L接合的后方第一接合部841b。后方第一接合部841b沿着后方邻接部83的外侧壁部83b4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各套环部件80的后方邻接部83的外侧壁部83b4,设置有将套环部件80与左电池侧框架42L的外侧壁面422L接合的后方第二接合部842b。后方第二接合部842b从左电池侧框架42L的凸缘面425L沿着外侧壁面422L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方第一接合部841b的后端与后方第二接合部842b的下端连接,由后方第一接合部841b与后方第二接合部842b形成大致L字状的接合部。
在各套环部件80的前方邻接部82的内侧壁部82b2及后方邻接部83的内侧壁部83b2,设置有将套环部件80与左电池侧框架42L的上表面423L接合的第三接合部843。第三接合部843从前方邻接部82的内侧壁部82b2经由圆筒部81的内侧端部81a沿前后方向连续地延伸至后方邻接部83的内侧壁部83b2。
前方第一接合部841a、前方第二接合部842a、后方第一接合部841b、后方第二接合部842b以及第三接合部843由焊接材料形成。
各套环部件80载置于左电池侧框架42L的底面424L及凸缘面425L并被临时固定后,通过前方第一接合部841a、前方第二接合部842a、后方第一接合部841b、后方第二接合部842b及第三接合部843,通过焊接而使套环部件80与左电池侧框架42L接合,套环部件80固定于左电池侧框架42L。
以这种方式,由于能够将各套环部件80载置并临时固定于左电池侧框架42L的底面424L以及凸缘面425L,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各套环部件80临时固定于左电池侧框架42L。而且,套环部件80通过前方第一接合部841a及后方第一接合部841b而与左电池侧框架42L的凸缘面425L接合,通过前方第二接合部842a及后方第二接合部842b而与左电池侧框架42L的外侧壁面422L接合,且通过第三接合部843而与左电池侧框架42L的上表面423L接合。因此,通过前方第一接合部841a及后方第一接合部841b、前方第二接合部842a及后方第二接合部842b、以及第三接合部843,套环部件80与左电池侧框架42L的不同的三个面接合。由此,能够将套环部件80牢固地固定于左电池侧框架42L。
另外,由于前方第一接合部841a及前方第二接合部842a设置于位于比圆筒部81的外侧端部81b靠车宽方向的内侧处的前方邻接部82的外侧壁部82b4,因此在车宽方向上,能够减小由焊接材料形成的前方第一接合部841a及前方第二接合部842a比圆筒部81的外侧端部81b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同样地,由于后方第一接合部841b及后方第二接合部842b设置于位于比圆筒部81的外侧端部81b靠车宽方向的内侧处的后方邻接部83的外侧壁部83b4,因此在车宽方向上,能够减小由焊接材料形成的后方第一接合部841b及后方第二接合部842b比圆筒部81的外侧端部81b向外侧突出的部分。
而且,由于前方邻接部82的外侧壁部82b4以随着趋向后方而处于车宽方向的外侧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而沿前后方向延伸,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沿着前方邻接部82的外侧壁部82b4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方第一接合部841a、以及从左电池侧框架42L的凸缘面425L沿着外侧壁面422L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方第二接合部842a比圆筒部81的外侧端部81b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同样地,由于后方邻接部83的外侧壁部83b4以随着趋向前方而处于车宽方向的外侧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而沿前后方向延伸,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沿着后方邻接部83的外侧壁部83b4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后方第一接合部841b、以及从左电池侧框架42L的凸缘面425L沿着外侧壁面422L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后方第二接合部842b比圆筒部81的外侧端部81b向外侧突出的部分。
如图12及图13所示,车辆V的左下边梁l1L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空的部件。左下边梁11L具有沿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的底面111L。在左下边梁11L的底面111L中,沿前后方向形成有多个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穿孔112L。在各贯穿孔112L焊接有螺母113L。
在左电池侧框架42L的底面424L及凸缘面425L上,在俯视观察时与各套环部件80的圆筒部81重叠的位置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穿孔428。
驱动用电池单元20通过多个紧固螺栓85固定于车辆V。通过将紧固螺栓85从下方同轴地穿过左电池侧框架42L的贯穿孔428、套环部件80的圆筒部81以及左下边梁11L的贯穿孔112L,且紧固螺栓85紧固到在左下边梁11L的贯穿孔112L上焊接的螺母113L,从而驱动用电池单元20固定于左下边梁11L,由此固定于车辆V。
以这种方式,套环部件80固定在左电池侧框架42L及右电池侧框架42R上,且驱动用电池单元20通过将紧固螺栓85分别穿过于多个套环部件80中而固定于车辆V。
通常,在驱动用电池单元通过多个紧固螺栓固定于车辆的情况下,当驱动用电池单元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变大时,则由于驱动用电池单元的自重,在侧视观察时,驱动用电池单元容易在多个紧固螺栓之间向下方挠曲。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驱动用电池单元20,供紧固螺栓85穿过的多个套环部件80固定于左电池侧框架42L及右电池侧框架42R,从而驱动用电池单元20通过将紧固螺栓85穿过套环部件80而固定于车辆V。并且,由于套环部件8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a比车宽方向的长度Lb长,因此驱动用电池单元20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刚性提高。由此,在侧视观察时,能够抑制配置于地板FP的下方的驱动用电池单元20因自重而向下方挠曲的情况。
此外,左电池侧框架42L及右电池侧框架42R在前面观察时具有截面为大致矩形的中空部的形状,因此刚性高。由于驱动用电池单元20通过将紧固螺栓85穿过套环部件80而固定于车辆V,且套环部件80固定于刚性高的左电池侧框架42L及右电池侧框架42R,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驱动用电池单元20因自重而向下方挠曲。
另外,通过将套环部件80固定于左电池侧框架42L及右电池侧框架42R,从而能够通过沿前后方向的挤压成形来成形出包括左电池侧框架42L及右电池侧框架42R的下板40,因此能够容易地成形出高刚性的左电池侧框架42L及右电池侧框架42R。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能够适当地进行变形、改良等。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第一接合部841a、前方第二接合部842a、后方第一接合部841b、后方第二接合部842b以及第三接合部843由焊接材料形成,但是也可以由粘接材料形成,且套环部件80通过粘接固定于左电池侧框架42L及右电池侧框架42R。
在本说明书中至少记载有以下事项。另外,尽管在括号内作为一例示出了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应的构成要素等,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1)一种车辆(车辆V),其在地板(地板FP)的下方配置有驱动用电池单元(驱动用电池单元20),其中,
所述驱动用电池单元具备:
收纳多个电池单体(电池单体23)的电池单元壳体(电池单元壳体31);
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电池侧框架(左电池侧框架42L、右电池侧框架42R);以及
紧固连结部件(紧固螺栓85)所穿过的多个固定部件(套环部件80),
所述驱动用电池单元通过所述紧固连结部件穿过所述固定部件而固定于所述车辆,
所述电池单元壳体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彼此对置并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左侧壁(左侧壁313a)及右侧壁(右侧壁313b),
左右一对所述电池侧框架中的一方配置在所述电池单元壳体的所述左侧壁的左侧,
左右一对所述电池侧框架中的另一方配置在所述电池单元壳体的所述右侧壁的右侧,
所述固定部件固定于左右一对所述电池侧框架,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前后方向的长度(长度La)比所述车宽方向的长度(长度Lb)长。
根据(1),由于驱动用电池单元通过将紧固连结部件穿过固定部件而固定于车辆,固定部件固定于左右一对电池侧框架,固定部件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车宽方向的长度长,因此驱动用电池单元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刚性提高。由此,在侧视观察时,能够抑制配置于地板的下方的驱动用电池单元因自重而向下方挠曲的情况。
(2)根据(1)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固定部件具有:
在上下方向上中空的圆筒部(圆筒部81);
前方邻接部(前方邻接部82),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在俯视观察时两端与所述圆筒部连结、且以在所述圆筒部的前方形成出在上下方向上中空的前方中空部(前方中空部82a)的方式弯曲和/或弯折地延伸的壁部(壁部82b);以及
后方邻接部(后方邻接部83),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在俯视观察时两端与所述圆筒部连结、且以在所述圆筒部的后方形成出在上下方向上中空的后方中空部(后方中空部83a)的方式弯曲和/或弯折地延伸的壁部(壁部83b)。
根据(2),通过设置于圆筒部的前方的前方邻接部以及设置于圆筒部的后方的后方邻接部,能够加长固定部件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而且,前方邻接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中空的前方中空部,后方邻接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中空的后方中空部,因此能够抑制固定部件的重量增加并且加长固定部件的前后方向的长度。
(3)根据(2)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圆筒部比所述前方邻接部及所述后方邻接部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外侧突出,
在所述前方邻接部及所述后方邻接部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将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电池侧框架接合的接合部(前方第一接合部841a、后方第一接合部841b、前方第二接合部842a、后方第二接合部842b)。
根据(3),由于接合部设置于位于比圆筒部的外侧端部靠车宽方向内侧处的前方邻接部及后方邻接部中的至少一方,因此在车宽方向上,能够减小接合部比圆筒部的外侧端部向外侧突出的部分。
(4)根据(2)或(3)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前方邻接部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随着趋向后方而所述前方中空部的所述车宽方向上的宽度(宽度W2)增大,
所述后方邻接部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随着趋向前方而所述后方中空部的所述车宽方向上的宽度(宽度W3)增大。
根据(4),由于前方邻接部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随着趋向后方而前方中空部的车宽方向上的宽度增大,且后方邻接部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随着趋向前方而后方中空部的车宽方向上的宽度增大,因此前方邻接部及后方邻接部的刚性提高。由此,能够提高固定部件的刚性。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电池侧框架在前面观察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台阶面(外侧壁面422L)、从所述台阶面的上端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的上表面(上表面423L)、以及从所述台阶面的下端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的凸缘面(凸缘面425L),
所述电池单元壳体在所述电池侧框架的所述上表面上固定于所述电池侧框架。
根据(5),由于电池单元壳体在位于比凸缘面及台阶面靠上方的位置的上表面上固定于电池侧框架,因此,在电池侧框架的凸缘面、台阶面浸泡水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浸泡到电池侧框架的凸缘面、台阶面上的水侵入电池单元壳体的内部。
(6)根据(5)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固定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载置于所述电池侧框架的所述凸缘面,
在所述固定部件上设置有:
将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电池侧框架的所述凸缘面接合的第一接合部(前方第一接合部841a、后方第一接合部841b);
将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电池侧框架的所述台阶面接合的第二接合部(前方第二接合部842a、后方第二接合部842b);以及
将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电池侧框架的所述上表面接合的第三接合部(第三接合部843)。
根据(6),由于能够将固定部件载置并临时固定于电池侧框架的凸缘面,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固定部件临时固定于电池侧框架。而且,固定部件通过第一接合部与电池侧框架的凸缘面接合,通过第二接合部与电池侧框架的台阶面接合,通过第三接合部与电池侧框架的上表面接合。因此,通过第一接合部、第二接合部以及第三接合部,固定部件与电池侧框架的不同的三个面接合。由此,能够将固定部件牢固地固定于电池侧框架。

Claims (6)

1.一种车辆,其在地板的下方配置有驱动用电池单元,其中,
所述驱动用电池单元具备:
收纳多个电池单体的电池单元壳体;以及
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电池侧框架,
紧固连结部件所穿过的多个固定部件固定于左右一对所述电池侧框架,
所述驱动用电池单元通过所述紧固连结部件穿过固定于左右一对所述电池侧框架的多个所述固定部件而固定于所述车辆,
所述电池单元壳体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彼此对置并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左侧壁及右侧壁,
左右一对所述电池侧框架中的一方配置在所述电池单元壳体的所述左侧壁的左侧,
左右一对所述电池侧框架中的另一方配置在所述电池单元壳体的所述右侧壁的右侧,
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前后方向的长度比所述车宽方向的长度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固定部件具有:
在上下方向上中空的圆筒部;
前方邻接部,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在俯视观察时两端与所述圆筒部连结、且以在所述圆筒部的前方形成出在上下方向上中空的前方中空部的方式弯曲和/或弯折地延伸的壁部;以及
后方邻接部,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在俯视观察时两端与所述圆筒部连结、且以在所述圆筒部的后方形成出在上下方向上中空的后方中空部的方式弯曲和/或弯折地延伸的壁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圆筒部比所述前方邻接部及所述后方邻接部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外侧突出,
在所述前方邻接部及所述后方邻接部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将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电池侧框架接合的接合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前方邻接部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随着趋向后方而所述前方中空部的所述车宽方向上的宽度增大,
所述后方邻接部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随着趋向前方而所述后方中空部的所述车宽方向上的宽度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电池侧框架在前面观察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台阶面、从所述台阶面的上端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的上表面、以及从所述台阶面的下端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的凸缘面,
所述电池单元壳体在所述电池侧框架的所述上表面上固定于所述电池侧框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固定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载置于所述电池侧框架的所述凸缘面,
在所述固定部件上设置有:
将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电池侧框架的所述凸缘面接合的第一接合部;
将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电池侧框架的所述台阶面接合的第二接合部;以及
将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电池侧框架的所述上表面接合的第三接合部。
CN202111156312.8A 2020-09-30 2021-09-29 车辆 Active CN1143477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66247A JP7229978B2 (ja) 2020-09-30 2020-09-30 車両
JP2020-166247 2020-09-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47770A CN114347770A (zh) 2022-04-15
CN114347770B true CN114347770B (zh) 2024-03-22

Family

ID=808222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56312.8A Active CN114347770B (zh) 2020-09-30 2021-09-29 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60183B2 (zh)
JP (1) JP7229978B2 (zh)
CN (1) CN1143477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44972B2 (ja) * 2019-05-16 2021-10-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EP3980285A1 (en) * 2019-06-05 2022-04-13 AVL Powertrain Engineering, Inc. Vehicle frame assembly and power supply tray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03635A (ja) * 2011-11-15 2013-05-30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下部構造
CN205202706U (zh) * 2015-12-01 2016-05-04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纯电动车动力电池框架结构
CN107444093A (zh) * 2016-04-21 2017-12-0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蓄电池搭载构造
JP2017226353A (ja) * 2016-06-23 2017-12-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の下部構造
CN109216603A (zh) * 2017-06-30 2019-01-1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托盘、电池包总成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CN110165113A (zh) * 2019-01-09 2019-08-2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包及电动车
JP2019202745A (ja) * 2018-05-25 2019-11-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CN210467906U (zh) * 2019-07-03 2020-05-05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下箱体及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38767A (ja) * 1996-11-13 1998-05-26 Suzuki Motor Corp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ートレイ固定構造
JP4386131B2 (ja) 2007-12-05 2009-12-16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
JP2010284984A (ja) * 2009-06-09 2010-12-24 Fuji Heavy Ind Ltd 車両用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US9287595B2 (en) * 2010-11-16 2016-03-15 Honda Motor Co., Ltd Battery cooling structure
US9505442B2 (en) 2015-03-05 2016-11-2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nergy absorbing rocker assembly
JP6115659B2 (ja) 2016-01-27 2017-04-19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電池容器
KR102673165B1 (ko) * 2019-11-14 2024-06-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측면 충돌 시 하방이동 되는 배터리팩 마운팅 모듈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03635A (ja) * 2011-11-15 2013-05-30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下部構造
CN205202706U (zh) * 2015-12-01 2016-05-04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纯电动车动力电池框架结构
CN107444093A (zh) * 2016-04-21 2017-12-0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蓄电池搭载构造
JP2017226353A (ja) * 2016-06-23 2017-12-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の下部構造
CN109216603A (zh) * 2017-06-30 2019-01-1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托盘、电池包总成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JP2019202745A (ja) * 2018-05-25 2019-11-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CN110165113A (zh) * 2019-01-09 2019-08-2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包及电动车
CN210467906U (zh) * 2019-07-03 2020-05-05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下箱体及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760183B2 (en) 2023-09-19
CN114347770A (zh) 2022-04-15
JP7229978B2 (ja) 2023-02-28
JP2022057805A (ja) 2022-04-11
US20220097510A1 (en) 2022-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347770B (zh) 车辆
US9627721B2 (en)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and vehicle
US9997753B2 (en) Mounting structure for electric storage apparatus
US9077019B2 (en)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and vehicle
JP5447676B2 (ja) 車両および蓄電装置
JP5211081B2 (ja) 電気自動車の電気部品搭載構造
EP2508412A1 (en) Chassis frame of electric vehicle and electric vehicle
JP5690055B2 (ja) 電気自動車の部品搭載構造
US11329343B2 (en) Battery device for vehicle
JP2009137408A (ja) 電気自動車
WO2007029838A1 (ja) 電源装置の車両搭載構造
WO2014039810A2 (en) High voltage connector system and method
CN108973710B (zh) 电动车辆
EP3974239A1 (en) Electric power supply system comprising a first and a second battery in a vehicle
KR102466683B1 (ko) 축전 장치의 탑재 구조
US11978914B2 (en) Battery pack casing with insulating platform
JP2022040956A (ja) 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JP2014031091A (ja) 蓄電装置の搭載構造
CN113978267A (zh) 车辆
JP2022126481A (ja) 車両駆動用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CN114122539A (zh) 电池***配电盒及电池包
JP2023000567A (ja) 電力供給ユニットおよび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