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96362A - 闪光灯装置和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闪光灯装置和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96362A
CN113396362A CN202080011674.5A CN202080011674A CN113396362A CN 113396362 A CN113396362 A CN 113396362A CN 202080011674 A CN202080011674 A CN 202080011674A CN 113396362 A CN113396362 A CN 1133963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distance
side wall
ceiling
emitt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1167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96362B (zh
Inventor
菊池琢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3963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963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963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963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5/00Special procedure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Apparatus therefor
    • G03B15/02Illuminating scene
    • G03B15/03Combinations of cameras with lighting apparatus; Flash units
    • G03B15/05Combinations of cameras with electronic flash apparatus; Electronic flash uni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5/00Special procedure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Apparatus therefor
    • G03B15/02Illuminating scene
    • G03B15/06Special arrangements of screening, diffusing, or reflecting devices, e.g. in studi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roboscope Apparatuses (AREA)
  • Exposure Control For Camera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闪光灯装置,能够不仅根据发光部与顶棚之间的距离、还根据发光部与侧壁之间的距离,来利用闪光灯的光良好地照射被摄体。是向由使闪光灯的光反射的顶棚(H1)和侧壁(H2、H3)构成的反射体照射闪光灯的光、以向被摄体照射闪光灯的光的反射光来进行跳闪摄影的闪光灯装置(10)。具备测距部,所述测距部能够测定发光部(13)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发光部(13)与顶棚(H1)之间的距离、以及发光部(13)与左侧壁(H2)及右侧壁(H3)中的至少一个侧壁之间的距离,控制部基于除被摄体以外的多个物体与发光部(13)之间的距离来控制驱动部,使得发光部(13)的角度为跳闪角度,其中,所述除被摄体以外的多个物体与发光部(13)之间的距离为由顶棚(H1)和侧壁中的任一个构成的主反射体与发光部(13)之间的距离以及除主反射体以外的辅助反射体与发光部(13)之间的距离,所述侧壁为左侧壁(H2)和右侧壁(H3)中的至少一个。

Description

闪光灯装置和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于摄像装置的、能够变更发光部的角度姿势的闪光灯装置(照射方向角度可变式的闪光灯装置)和具备该闪光灯装置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进行以下的跳闪摄影,以得到更自然的图像:从闪光灯装置的发光部向顶棚、墙壁等反射体照射闪光灯的光来使闪光灯的光扩散,以对被摄体间接性照明地进行摄影。在跳闪摄影中,不使发光部的照射面(照射来自发光部的光的面)正对被摄体,而使发光部的照射面朝向顶棚、墙壁等反射体的某个期望的方向地进行摄影。
而且,闪光灯装置的控制部自动地控制摄影镜头的光轴方向即摄影方向与照射闪光灯的光的照射方向(反射体的某个期望的方向)所成的跳闪角度,使得发光部能够总是朝向反射体的某个方向照射闪光灯的光(参照专利文献1、2等)。该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闪光灯装置、摄像装置使摄像装置的摄像镜头分别朝向顶棚和被摄体(或如后述那样分别朝向单侧的侧壁(右侧壁或左侧壁)和被摄体),来利用自动对焦等来测距(测定距离),并基于这些距离来设定跳闪角度。
另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闪光灯装置,该闪光灯装置在使用于进行跳闪摄影的反射体为侧壁(左侧壁或右侧壁)来代替使反射体为顶棚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切换模式来进行跳闪摄影。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6317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382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2中公开的闪光灯装置、摄像装置中,假想仅利用顶棚或单侧的侧壁(右侧壁或左侧壁)之类的1个面的反射体来反射闪光灯的光地,设定跳闪角度。因而,例如,在不仅顶棚与被摄体接近、单侧的侧壁(右侧壁或左侧壁)也与被摄体接近的情况下,如果单纯地朝向顶棚侧倾斜地(即,在不向左右倾斜的状态下)发光,则闪光灯的光不仅被顶棚强烈地反射,还被靠近被摄体的侧壁(两侧的侧壁或一个侧壁(右侧壁或左侧壁))强烈地反射。由此,有可能在照射到被摄体的光偏向左侧或右侧的状态下进行跳闪摄影,从而无法良好地照射被摄体。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仅根据顶棚与发光部之间的距离还根据侧壁与发光部之间的距离、来利用闪光灯的光良好地照射被摄体的闪光灯装置和摄像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闪光灯装置具备:闪光灯主体;发光部,其以能够相对于闪光灯主体在三维方向上旋转的方式与闪光灯主体连接,所述三维方向为上下方向、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可变机构,其用于在能够进行所述旋转的范围内变更发光部相对于闪光灯主体的角度姿势;驱动部,其用于驱动可变机构;以及控制部,其用于控制驱动部,闪光灯装置向由使闪光灯的光反射的顶棚和侧壁构成的反射体照射闪光灯的光,由此能够向被摄体照射被反射体反射的反射光来进行跳闪摄影,所述闪光灯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测距部,所述测距部能够测定发光部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发光部与顶棚之间的距离、以及发光部与左侧壁及右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壁之间的距离,控制部基于除被摄体以外的多个物体与发光部之间的距离来控制驱动部,使得发光部的角度为跳闪角度,其中,所述除被摄体以外的多个物体与发光部之间的距离为由顶棚和侧壁中的任一个构成的主反射体与发光部之间的距离、以及除主反射体以外的辅助反射体与发光部之间的距离,所述侧壁为左侧壁和右侧壁中的一个。
根据该结构,由控制部基于多个距离来控制驱动部,使得发光部的角度为适合的跳闪角度,其中,所述多个距离为由顶棚和侧壁中的任一个构成的主反射体与发光部之间的距离、以及除主反射体以外的辅助反射体与发光部之间距离,所述侧壁为左侧壁和右侧壁中的至少一个,因此不仅使来自顶棚等主反射体的反射光照射到被摄体,还进行调整使得其它反射体的反射度对于被摄体均等,从而能够利用闪光灯的光来良好地照射被摄体。
另外,本发明的闪光灯装置的特征在于,测距部能够测定发光部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发光部与顶棚之间的距离、发光部与左侧壁之间的距离以及发光部与右侧壁之间的距离,在发光部到一个侧壁的距离小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发光部到另一个侧壁的距离大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的情况下,控制部控制驱动部,使得发光部向顶棚的另一个侧壁的一侧倾斜。
根据该结构,相较于不使闪光灯装置向左右倾斜地使顶棚反射闪光灯的光的情况,能够减少由与发光部之间的距离小于顶棚与发光部之间的距离的一个侧壁反射的反射量,并且能够增加由与发光部之间的距离大于顶棚与发光部之间的距离的另一个侧壁反射的反射量。其结果,进行调整使得一个侧壁和另一个侧壁的到达被摄体的反射光的强度均等,从而能够利用闪光灯的光来良好地照射被摄体。
另外,本发明的闪光灯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发光部到一个侧壁的距离小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且发光部到另一个侧壁的距离大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的情况下,控制部控制驱动部,使得发光部对顶棚照射的照射位置为从正上方向另一个侧壁的一侧偏移了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同发光部到一个侧壁的距离之差相对应的尺寸量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发光部到一个侧壁的距离越是小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使发光部对顶棚照射的照射位置越大幅地向另一个侧壁的一侧倾斜,因此更加良好地进行调整使得一个侧壁和另一个侧壁的到达被摄体的反射光的强度均等,从而能够利用闪光灯的光来良好地照射被摄体。
另外,本发明的闪光灯装置的特征在于,测距部能够测定发光部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发光部与顶棚之间的距离、发光部与左侧壁之间的距离以及发光部与右侧壁之间的距离,在发光部到一个侧壁的距离及发光部到另一个侧壁的距离小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的情况下,控制部控制驱动部,使得发光部朝向顶棚的离两个侧壁的距离相同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相较于在发光部到一个侧壁的距离及发光部到另一个侧壁的距离均小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的情况下也使发光部不向左右倾斜地使顶棚反射闪光灯的光的情况,能够更加良好地进行调整使得一个侧壁和另一个侧壁的到达被摄体的反射光的强度均等,从而能够利用闪光灯的光来良好地照射被摄体。
另外,本发明的闪光灯装置的特征在于,测距部能够测定发光部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发光部与顶棚之间的距离、发光部与左侧壁之间的距离以及发光部与右侧壁之间的距离,在发光部到两侧的侧壁的距离均为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控制驱动部,使得发光部不向左右倾斜地朝向顶棚侧。
在上述结构中,在发光部到两侧的侧壁的距离均为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以上的情况下,左右的侧壁对反射的影响小,因此由控制部控制驱动部,使得发光部不向左右倾斜地朝向顶棚侧,由此能够利用闪光灯的光来良好地照射被摄体。
另外,本发明的闪光灯装置的特征在于,测距部测定发光部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发光部与顶棚之间的距离、以及发光部与左侧壁及右侧壁中的一个侧壁之间的距离,在发光部到一个侧壁的距离大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的情况下,控制部控制驱动部,使得发光部不向左右倾斜地朝向顶棚,在发光部到一个侧壁的距离小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的情况下,控制部控制驱动部,使得发光部向顶棚的与一个侧壁相反侧的侧壁的一侧倾斜。
根据该结构,仅测定发光部到单侧的侧壁的距离,仅在发光部到一个侧壁的距离小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的情况下,使发光部向顶棚的与一个侧壁相反侧的侧壁的一侧倾斜,能够利用闪光灯的光来良好地照射被摄体。另外,由于仅测定发光部到单侧的侧壁的距离,因此相较于测定发光部到左侧壁及右侧壁的两侧的距离的情况,能够以更短的时间进行跳闪摄影。
另外,本发明的闪光灯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发光部到一个侧壁的距离小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的情况下,控制部控制驱动部,使得发光部对顶棚照射的照射位置为从正上方向另一个侧壁的一侧偏移了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同发光部到一个侧壁的距离之差相对应的尺寸量的位置。
另外,本发明的闪光灯装置的特征在于,测距部测定发光部与由左侧壁或右侧壁构成的主反射体之间的距离以及发光部与由顶棚构成的辅助反射体之间的距离,控制部根据发光部到一个侧壁的距离以及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来控制驱动部,使得发光部能够向左侧壁或右侧壁的顶棚的一侧倾斜。此外,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小于发光部到一个侧壁的距离的情况下,控制部控制驱动部,使得发光部向一个侧壁的顶棚的一侧倾斜。
根据该结构,在主要使左侧壁或右侧壁反射闪光灯的光来进行闪光灯摄影的情况下,利用来自顶棚的反射光来抑制在与主要进行反射的一侧的侧壁相反方向上形成被摄体的影子,从而能够利用闪光灯的光来良好地照射被摄体。
另外,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所述闪光灯装置。利用该结构,能够得到一种能够利用闪光灯的光来良好地照射被摄体的摄像装置。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闪光灯装置具备以能够相对于闪光灯主体在三维方向上旋转的方式与闪光灯主体连结的发光部,闪光灯装置能够进行跳闪摄影,所述闪光灯装置还具备能够测定发光部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发光部与顶棚之间的距离、以及发光部与左侧壁及右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壁之间的距离的测距部,控制部基于除被摄体以外的多个物体与发光部之间的距离来控制驱动部,使得发光部的角度为跳闪角度,其中,所述除被摄体以外的多个物体与发光部之间的距离为由顶棚和侧壁中的任一个构成的主反射体与发光部之间的距离、以及除主反射体以外的辅助反射体与发光部之间的距离,所述侧壁为左侧壁和右侧壁中的一个。由此,不仅使来自顶棚等主反射体的反射光照射到被摄体,还进行调整使得从其它辅助反射体到达被摄体的反射光的强度均等,从而能够利用闪光灯的光来良好地照射被摄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闪光灯装置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该闪光灯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该闪光灯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说明该闪光灯装置所能设定的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的照射范围的图。
图5是说明该闪光灯装置所能设定的左右方向的照射范围的图。
图6是概念性地表示使用该闪光灯装置进行跳闪摄影的室内的图。
图7是表示该闪光灯装置在测定发光部到被摄体的距离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该闪光灯装置在测定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该闪光灯装置在测定发光部到左侧壁的距离和发光部到右侧壁的距离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A是表示该闪光灯装置的选择自动跳闪模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0B是表示该闪光灯装置的选择自动跳闪模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1是从背面侧观察该闪光灯装置的后视图。
图12是表示该闪光灯装置的跳闪摄影时发光部在铅垂方向上的角度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该闪光灯装置的跳闪摄影时发光部在铅垂方向上的角度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该闪光灯装置在仅发光部到左侧壁的距离小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的情况下进行跳闪摄影时发光部在左右方向上的角度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该闪光灯装置在仅发光部到右侧壁的距离小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的情况下进行跳闪摄影时发光部在左右方向上的角度等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该闪光灯装置在发光部到左侧壁的距离和发光部到右侧壁的距离双方均小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的情况下进行跳闪摄影时发光部在左右方向上的角度等的后视图。
图17是表示该闪光灯装置的进行跳闪摄影的模式(跳闪模式)的选择动作的流程图。
图18A是表示该闪光灯装置的单侧测距跳闪模式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8B是表示该闪光灯装置的单侧测距跳闪模式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该闪光灯装置在单侧测距跳闪模式中的发光部到左侧壁的距离为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以上的情况的后视图。
图20是表示该闪光灯装置的、发光部到左侧壁的距离小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的情况的后视图。
图21是表示该闪光灯装置在单侧测距跳闪模式中的发光部到右侧壁的距离为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以上的情况的后视图。
图22是表示该闪光灯装置的、发光部到右侧壁的距离小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的情况的后视图。
图23是表示该闪光灯装置的侧壁跳闪模式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4是表示该闪光灯装置在侧壁跳闪模式下的摄影状态的俯视图。
图25是表示该闪光灯装置在侧壁跳闪模式下的摄影状态的后视图。
图26是表示该闪光灯装置的侧壁跳闪模式的变形例的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闪光灯装置和具备该闪光灯装置的摄像装置。此外,在此示出的实施方式仅是一例,不一定限定于该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1能够安装用于向被摄体照射闪光灯的光的闪光灯装置10。摄像装置1具备用于拍摄被摄体的摄影功能部3、用于控制闪光灯装置10和摄影功能部3的控制部(设置于摄像装置1,用于控制包括闪光灯装置10在内的摄像装置1整体的控制部)4、用于显示拍摄被摄体而得到的图像等的显示部5、用于切换摄影条件的设定、电源的操作部6、用于与***设备之间输入输出图像数据等的***I/F(接口)7、以及由用户(摄影者)操作来以使闪光灯装置10发光的方式拍摄被摄体的快门8等。
如图2和图3所示,闪光灯装置10具备:闪光灯主体11;发光部13,其以能够相对于闪光灯主体11在三维方向上旋转的方式与闪光灯主体11连结,所述三维方向为上下方向、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所述发光部13收纳有闪光放电管12来向外部发光;可变机构14,其用于将发光部13相对于闪光灯主体11的角度姿势在能够旋转的范围内进行变更;驱动部15,其用于驱动可变机构14;角度检测部16,其用于检测发光部13相对于闪光灯主体11的角度;控制部17,其用于控制闪光灯装置10;操作部18,其设置于闪光灯主体11,用于输入各种设定值或者选择各种模式;作为测距部的距离传感器19;电容器(电力蓄积体)20,其用于蓄积发光用电力;以及其它。
闪光灯主体11具有例如形成为大致箱型形状的壳体。在该闪光灯主体11的上表面侧,以能够在三维方向上旋转的方式连结发光部13,所述三维方向为上下方向、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另外,构成为能够将闪光灯主体11的下表面连结于摄像装置1的上表面部。闪光灯主体11能够以使正表面朝向摄像装置1的摄影方向A(摄像装置1中设置的摄像镜头的光轴方向)的方式与摄像装置1连结。
发光部13具有例如形成为大致箱型形状的壳体,在发光部13的一个表面具备用于照射闪光放电管12发出的光的开口部13a。发光部13构成为能够变更闪光灯的光的照射方向C,例如变更开口部13a在铅垂方向B上的倾斜角度姿势等。
如图4和图5等所示,可变机构14将发光部13以能够相对于闪光灯主体11在三维方向上旋转的方式连结于闪光灯主体11,所述三维方向为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具体而言,可变机构14由第一可变机构14A和第二可变机构14B构成,该第一可变机构14A能够使发光部13以沿着闪光灯主体11的宽度方向D设置的横轴X为中心在铅垂方向和前后方向B(也简称为铅垂方向B)上旋转,该第二可变机构14B能够使发光部13以沿闪光灯主体11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E设置的纵轴Y为中心在水平面内的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也称为水平方向)F上旋转。
如图4所示,第一可变机构14A被设置为能够变更发光部13在铅垂方向B上的角度姿势。更具体地说,第一可变机构14A被设置为能够在包括通常照射方向角度(发光部13处于通常摄影位置P1时的角度)与由用户设定的同通常的照射方向角度不同的期望的照射方向角度(发光部13处于跳闪摄影位置P3时的角度)之间的范围内,变更发光部13在铅垂方向B上的角度姿势。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可变机构14A具有能够在铅垂方向180度的旋转角度内旋转的构造。但是不限于此,第一可变机构14A也可以具有能够在铅垂方向上小于180度的旋转角度内旋转的构造,或者具有能够在铅垂方向上大于180度的旋转角度内旋转的构造。
如图5所示,第二可变机构14B被设置为能够变更发光部13在水平方向F上的角度姿势。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可变机构14B具有能够在水平方向180度的旋转角度内旋转的构造。但是不限于此,第二可变机构14B也可以具有能够在水平方向上略小于180度的旋转角度内旋转的构造,或者具有能够在水平方向上大于180度的旋转角度内旋转的构造。
如图2和图3所示,驱动部15具备用于驱动第一可变机构14A的第一驱动部15A以及用于驱动第二可变机构14B的第二驱动部15B。如图3所示,第一驱动部15A由用于使第一可变机构14A旋转的第一驱动马达构成。如图2所示,第二驱动部15B由用于使第二可变机构14B旋转的第二驱动马达构成。
如图3所示,角度检测部16具备第一角度检测部16A和第二角度检测部16B,所述第一角度检测部16A和第二角度检测部16B分别设置于发光部13,该第一角度检测部16A用于检测发光部13在铅垂方向B上的角度,该第二角度检测部16B用于检测发光部13在水平方向F上的角度。第一角度检测部16A例如由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构成。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是能够检测XYZ轴的3个方向上的加速度的传感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三轴加速度传感器例如通过检测静止时的重力加速度,来检测发光部13在铅垂方向B上的倾斜角度。第二角度检测部16B例如由地磁传感器构成。地磁传感器是能够检测磁场(Magnetic field)的大小及方向的传感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地磁传感器通过检测发光部13所朝向的方位,来检测发光部13在水平方向F上的倾斜角度。但是,第一角度检测部16A和第二角度检测部16B不限于这样的结构,第一角度检测部16A只要能够检测发光部13在铅垂方向B上的角度即可,第二角度检测部16B只要能够检测发光部13在水平方向F上的角度即可。
控制部17具备进行各种运算处理的运算部21、存储各种信息的存储部22等。控制部17例如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构成。存储部22由CPU内置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或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或者与CPU外部连接的RAM或ROM等构成。
距离传感器19具有能够获取发光部13与被摄体T之间的距离La(参照图7)的第一测距功能、能够获取发光部13与顶棚(第一反射体)H1之间的距离Lb(参照图8)的第二测距功能、能够获取发光部13与左侧壁(第二反射体)H2之间的距离Lc(参照图9的实线部分)的第三测距功能、以及能够获取发光部13与右侧壁(第三反射体)H3之间的距离Ld(参照图9的假想线部分)的第四测距功能。距离传感器19设置于发光部13。在该距离传感器19中,构成为使发光部13分别朝向被摄体T、各反射体(顶棚H1、左侧壁H2、右侧壁H3),来测定发光部13到被摄体T的距离、发光部13到各反射体的距离。像这样,1个距离传感器19具备全部的测距功能,由此,具有能够将部件数量、制造成本抑制到最小限度的优点。
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第一测距功能~第四测距功能设置于不同的距离传感器。即,也可以设置测定发光部13与被摄体T之间的距离La的第一距离传感器、测定发光部13与顶棚(第一反射体)H1之间的距离Lb的第二距离传感器、测定发光部13与左侧壁(第二反射体)H2之间的距离Lc的第三距离传感器以及测定发光部13与右侧壁(第三反射体)H3之间的距离Ld的第四距离传感器这4个距离传感器。另外,作为距离传感器19,最好使用光学式传感器、红外线式传感器、超声波式传感器、激光式传感器等,但是不限于此。
如图7所示,距离传感器19测定使发光部13朝向被摄体T时(详细而言,使发光部13与同顶棚(第一反射体)H1正交的方向(为纵向基准方向,也是铅垂方向)的角度为被摄体角度θ1时)的发光部13与被摄体T之间的距离La作为第一距离信息(测距)。另外,如图8所示,距离传感器19测定使发光部13朝向顶棚(第一反射体)H1时(详细而言,使发光部13与上述纵向基准方向的角度为θ2(=0)时)的发光部13与顶棚(第一反射体)H1之间的距离Lb来作为第二距离信息。另外,如图9的实线所示,距离传感器19测定使发光部13朝向左侧壁(第二反射体)H2(以正交的方式朝向)时(详细而言,在被摄体T位于正面的情况下,使发光部13与朝向被摄体T的方向(横向基准方向)的角度为θ3时)的发光部13与左侧壁(第二反射体)H2之间的距离Lc来作为第三距离信息。另外,如图9的假想线所示,距离传感器19测定使发光部13朝向右侧壁(第三反射体)H3时(详细而言,使发光部13朝向右侧壁H3时使发光部13与横向基准方向的角度为θ4时)的发光部13与右侧壁H3之间的距离Ld来作为第四距离信息。
如图6所示,在被摄体T位于由顶棚H1、左侧壁H2、右侧壁H3这3个反射体包围的房间(空间)中的状态下对该被摄体T进行摄影。此外,在图6中,将摄像装置1和被摄体T以彼此偏斜的方式示出,以易于理解,但是不限于此,也有时以俯视观察时摄像装置1朝向被摄体T的正面的方式(以俯视观察时在摄像装置1的正面(前方向)存在被摄体T的配置)进行拍摄。
该闪光灯装置10构成为能够以自动跳闪模式(被摄体、顶棚、左右侧壁测距模式)进行拍摄,该自动跳闪模式将左右的侧壁H2、H3也包括在内但以顶棚H1为中心地进行(顶棚H1为主反射体的情况下的)跳闪摄影。而且,构成为能够通过操作操作部18来选择该自动跳闪模式(在图10A中以步骤S10表示的模式)。另外,预先设定有使跳闪摄影有效的到被摄体T的距离、到顶棚H1的距离(最大有效距离)。
在选择了自动跳闪模式时,首先,由作为测距部的距离传感器19测定与被摄体T之间的距离、与顶棚H1之间的距离、与左侧壁H2之间的距离、与右侧壁H3之间的距离(相对于发光部13的距离)(测距)(参照图10A的步骤S11~S14)。然后,在步骤S15中,判定到被摄体T的距离和到顶棚H1的距离是否在预先设定的使跳闪摄影有效的距离范围(跳闪有效范围)内。在步骤S15中,在到被摄体T和顶棚H1中的至少一方的距离在跳闪有效范围外的情况下,不设定跳闪角度并结束,例如,通过报错显示等来传达与被摄体T之间的距离、或与顶棚H1之间的距离在跳闪有效范围外的意思,并依然设为通常摄影的状态。
在步骤S15中,在判定为到被摄体T的距离和到顶棚H1的距离在跳闪有效范围内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6,判定发光部13到左侧壁H2的距离Lc和发光部13到右侧壁H3的距离Ld是否为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以上。
在步骤S16中,在发光部13到左侧壁H2的距离Lc及发光部13到右侧壁H3的距离Ld为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以上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7。然后,如图11(从闪光灯装置10的背面侧观察前方(被摄体T侧)的图)所示,使发光部13不向左右倾斜地朝向顶棚H1(上方)(将顶棚H1的瞄准位置设定为单纯的上方),并且进行运算使得向被摄体T入射的入射角度为适于跳闪摄影的倾斜角度,控制驱动部15使得成为该倾斜角度(步骤S18)。
即,控制部17的运算部24基于到被摄体T的距离La和到顶棚H1的距离Lb的信息,如图12或图13所示运算优选的跳闪角度θ5。如图12所示,将跳闪角度θ5例如设为使闪光灯的光向顶棚(第一反射体)H1入射的入射角和从顶棚H1向被摄体T出射的出射角相等的角度(步骤S18)。但是,不限于此,如图13所示,也可以以使向被摄体T入射的入射角度为规定的基准角度(例如约30度)θk的方式决定跳闪角度θ5。
此外,相较于将跳闪角度θ5设为使闪光灯的光向顶棚H1入射的入射角和从顶棚H1向被摄体T出射的出射角相等的角度的情况,如图13所示那样以使向被摄体T入射的入射角度为规定的基准角度(例如约30度)的方式决定跳闪角度θ5,具有无论在怎样的摄影环境中均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跳闪摄影的效果的优点。也就是说,在如图12所示以使向顶棚H1入射的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的方式倾斜的情况下,入射角度根据发光部13与被摄体T的距离La、发光部13与顶棚H1的距离Lb而可变。当像这样、入射角度与距离La、Lb相应地减小或者增大时,跳闪摄影时来自上方的光的比例变化,因此跳闪摄影的效果也变化。当向被摄体T入射的入射角过小时,在最坏的情况下有可能为接近直射的摄影结果,使跳闪摄影的效果几乎消失。与此相对,进行控制使得如图13所示那样入射角度总是为被认为最适于跳闪摄影的倾斜角度(例如使得向被摄体T入射的入射角度为作为基准倾斜角度的30度),由此无论在怎样的摄影环境中均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跳闪摄影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只有发光部13到左侧壁H2的距离Lc小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的情况下,即、在发光部13到左侧壁H2的距离Lc小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且发光部13到右侧壁H3的距离Ld大于或等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的情况下,从步骤S16进入步骤S19、S20(参照图10B),控制驱动部15,使得如图14所示那样发光部13在左右方向上向顶棚H1的右侧壁H3的一侧倾斜。
在像这样、只有发光部13到左侧壁H2的距离Lc小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的情况下,更优选的是,控制驱动部15,使得如步骤S20所示发光部13对顶棚H1照射的照射位置为从正上方向右侧壁H3侧偏移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同发光部13到左侧壁H2的距离Lc之差(Lb-Lc)对应的尺寸量的位置N1(使得向右方向倾斜跳闪角度θ4)。此外,此时,对于上下方向的跳闪角度θ5,如上所述,如图12或图13所示那样运算优选的跳闪角度θ5并控制驱动部15使得成为该角度。
另外,在只有发光部13到右侧壁H3的距离Ld小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的情况下,即、在发光部13到右侧壁H3的距离Ld小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且发光部13到左侧壁H2的距离Lc大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的情况下,从步骤S19进入步骤S21、S22(参照图10B),控制驱动部15,使得如图15所示那样发光部13在左右方向上向顶棚H1的左侧壁H2的一侧倾斜。但是,不限于此,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进行与后述的步骤S23同样的动作(以使顶棚H1的瞄准位置为左侧壁H2与右侧壁H3的中央的方式设定跳闪角度:参照图16)。
在像这样只有发光部13到右侧壁H3的距离Ld小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的情况下,更优选的是,控制驱动部15,使得如步骤S22所示发光部13对顶棚H1照射的照射位置为从正上方向左侧壁H2侧偏移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同发光部13到右侧壁H3的距离Ld之差(Lb-Lc)对应的尺寸量的位置N2(向左方向倾斜跳闪角度θ3)。此时,对于上下方向的跳闪角度θ5,如上所述,如图12或图13所示那样运算优选的跳闪角度θ5并控制驱动部15使得成为该角度。
另外,在不符合步骤S16、S19、S21的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即、在发光部13到左侧壁H2的距离Lc和发光部13到右侧壁H3的距离Ld双方均小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的情况下,从步骤S21进入步骤S23,控制驱动部15,使得如图16所示发光部13在左右方向上朝向顶棚H1的离两侧壁H2、H3的距离相等的位置(左侧壁H2与右侧壁H3的中央位置、即距左侧壁H2的距离为(Lc+Ld)/2的位置)。此外,对于上下方向的跳闪角度θ5,如上所述,如图12或图13所示那样运算优选的跳闪角度θ5并控制驱动部15使得成为该角度。
在上述结构中,在进行跳闪摄影时,当选择自动跳闪模式时,首先,由作为测距部的距离传感器19测定发光部13到被摄体T的距离、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发光部13到左侧壁H2的距离、发光部13到右侧壁H3的距离。然后,由控制部17基于发光部13与除被摄体T以外的多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来控制驱动部15,使得发光部13的角度为适合的跳闪角度,所述的发光部13与除被摄体T以外的多个物体之间的距离为发光部13与作为主反射体的顶棚H1之间的距离Lb、以及发光部13与作为除主反射体以外的反射体(辅助反射体)的左侧壁H2及右侧壁H3之间的距离Lc、Ld。其结果,不仅调整顶棚H1等主反射体的反射度,还调整作为其它反射体(辅助反射体)的左侧壁H2和右侧壁H3的反射度使得反射度对于被摄体均等,从而能够利用闪光灯的光来良好地照射被摄体T。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在发光部13到一个侧壁(例如左侧壁H2)的距离Lc小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且发光部13到另一个侧壁(例如右侧壁H3)的距离Ld大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的情况下,控制驱动部15,使得如图14所示那样发光部13向顶棚H1的另一个侧壁的一侧(例如右侧壁H3)倾斜。
利用该结构,相较于不向左右倾斜地使顶棚H1反射闪光灯的光的情况,能够减少由比顶棚H1近的一个侧壁(例如左侧壁H2)反射的反射量,并且增加由比顶棚H1远的另一个侧壁(例如右侧壁H3)反射的反射量。其结果,进行调整使得一个侧壁(例如左侧壁H2)和另一个侧壁(例如右侧壁H3)的反射度对于被摄体均等,从而能够利用闪光灯的光来良好地照射被摄体T。
另外,在该情况下,当如上所述那样控制驱动部15使得发光部13对顶棚H1照射的照射位置从正上方向另一个侧壁的一侧(例如右侧壁H3)偏移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同发光部13到比顶棚H1近的一个侧壁(例如左侧壁H2)的距离Lc之差(Lb-Lc)对应的尺寸量的位置时,发光部13到一个侧壁(例如左侧壁H2)的距离Lc越是小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差越大),使发光部13对顶棚H1照射的照射位置越大幅地向另一个侧壁的一侧(例如右侧壁H3)倾斜。根据该结构,更加良好地进行调整使得一个侧壁(例如左侧壁H2)和另一个侧壁(例如右侧壁H3)的反射度对于被摄体T均等,从而能够利用闪光灯的光来良好地照射被摄体T。
此外,不限于控制驱动部15使得发光部13对顶棚H1照射的照射位置为从正上方向另一个侧壁侧(例如右侧壁H3)偏移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同发光部13到比顶棚H1近的一个侧壁(例如左侧壁H2)的距离Lc之差(Lb-Lc)对应的尺寸量的位置,只要控制驱动部15使得发光部13朝向(倾向)顶棚H1的距离Ld大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的另一个侧壁的一侧(例如右侧壁H3的一侧)即可。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同发光部13到比顶棚H1近的一个侧壁(例如左侧壁H2)的距离Lc之差(Lb-Lc)以多个范围(例如0~1m(但是不为0)、1~2.5m、2.5~5m等)来设定,并预先针对各设定范围设定向顶棚H1的比正上方靠另一个侧壁的一侧(例如右侧壁H3)偏移的位置(例如0.3m、1m、2m等)、倾斜的角度(例如5度、10度、20度等),以根据上述差(Lb-Lc)使发光部13向顶棚H1的比正上方靠另一个侧壁的一侧(例如右侧壁H3)倾斜的方式进行跳闪摄影。另外,还可以是,在发光部13到一个侧壁(例如左侧壁H2)的距离Lc小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且发光部13到另一个侧壁(例如右侧壁H3)的距离Ld大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使得发光部13向顶棚H1的比正上方靠另一个侧壁的一侧(例如右侧壁H3)倾斜预先决定的规定角度。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在发光部13到左右的侧壁H2、H3的距离Lc、Ld均小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的情况下,使发光部13自动地朝向顶棚H1的离两侧壁H2、H3的距离相等的位置。由此,相较于不向左右倾斜地使顶棚H1反射闪光灯的光的情况,更加良好地进行调整使得各侧壁H2、H3的反射度对于被摄体T均等,从而能够利用闪光灯的光来良好地照射被摄体T。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在发光部13到左右的侧壁H2、H3的距离Lc、Ld均为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以上的情况下,使发光部13不向左右倾斜地朝向顶棚H1侧,由此即使在左右的侧壁H2、H3对反射的影响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闪光灯的光来良好地照射被摄体T。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叙述了以下情况,但是不限于此:在自动地决定跳闪角度的情况下,通过选择自动跳闪模式(被摄体、顶棚、左右侧壁测距模式),一定测定发光部13到左侧壁H2和右侧壁H3两个侧壁的距离来决定跳闪角度(自动跳闪模式)。
例如,利用作为测距部的距离传感器19除了测定发光部13与被摄体T之间的距离及发光部13与顶棚H1之间的距离外,还仅测定发光部13与左侧壁H2及右侧壁H3中的一个侧壁之间的距离。而且,也可以构成为除了能够选择上述的自动跳闪模式(被摄体、顶棚、左右侧壁测距模式)S10之外还能够选择单侧测距跳闪模式S30(参照图17),该单侧测距跳闪模式S30根据这些距离值来设定发光部13向左右方向倾斜的倾斜角度(跳闪角度)。
例如,在选择了单侧测距跳闪模式S30的情况下,使利用者输入考虑发光部13到左侧壁H2及右侧壁H3中的哪一个侧壁的距离(例如,在闪光灯装置10的操作部18设置显示部,并且在该显示部显示选择画面以用于选择)。而且,在发光部13到被选择的一个侧壁(左侧壁H2或右侧壁H3)的距离(Lc或Ld)大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的情况下,由闪光灯装置10的控制部17控制驱动部15,使得发光部13不向左右倾斜地朝向顶棚。另外,在发光部13到一个侧壁(左侧壁H2或右侧壁H3)的距离小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的情况下,控制驱动部15使得发光部13朝向(倾向)顶棚H1的比正上方靠与一个侧壁(左侧壁H2或右侧壁H3)相反侧的侧壁(右侧壁H3或左侧壁H2)的一侧的位置。
即,如图18A所示,在测定了发光部13到被摄体T、顶棚H1的距离(步骤S11、S12)之后,测定发光部13到被选择的侧壁(左侧壁H2或右侧壁H3)的距离(步骤S31、S13、S14)。然后,在步骤S15中,判定到被摄体T及顶棚H1的距离是否在预先设定的使跳闪摄影有效的距离范围(跳闪有效范围)内。此外,在步骤S15中,在发光部13到被摄体T及顶棚H1的至少一方的距离在跳闪有效范围外的情况下,不设定跳闪角度并结束,例如,通过报错显示等来传达与被摄体T的距离或与顶棚H1的距离在跳闪有效范围外的意思,依然设为通常摄影的状态。
在步骤S15中,在判定为发光部13到被摄体T及顶棚H1的距离在跳闪有效范围内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32,判定是否选择了测定发光部13到左侧壁H2的距离的模式。在选择了测定发光部13到左侧壁H2的距离的模式的情况下,从步骤S32进入步骤S33(参照图18B),判定发光部13到左侧壁H2的距离Lc是否为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以上。
在步骤S33中,在发光部13到左侧壁H2的距离Lc为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以上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7,如图19所示,使发光部13不向左右倾斜地朝向顶棚H1(上方)(将顶棚H1的瞄准位置设定为单纯的上方),并且进行运算使得向被摄体T入射的入射角度以适于跳闪摄影的设定角度朝向,并控制驱动部15使得倾斜为该设定角度(步骤S18)。
另一方面,在发光部13到左侧壁H2的距离Lc小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的情况下,从步骤S33进入步骤S20,控制驱动部15使得如图20所示那样发光部13在左右方向上向顶棚H1的右侧壁H3的一侧倾斜。
在像这样发光部13到左侧壁H2的距离Lc小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的情况下,更优选的是,控制驱动部15使得如步骤S20所示那样发光部13对顶棚H1照射的照射位置为从正上方向右侧壁H3侧偏移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同发光部13到左侧壁H2的距离Lc之差(Lb-Lc)对应的尺寸量的位置(使得向右方向倾斜跳闪角度θ4)。此外,此时,关于上下方向的跳闪角度θ5,如上所述,如图12或图13所示那样运算优选的跳闪角度θ5并控制驱动部15使得成为该角度。
另一方面,在选择了测定发光部13到右侧壁H3的距离的模式的情况下,从步骤S32进入步骤S34,判定发光部13到右侧壁H3的距离Ld是否为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以上。
在步骤S34中,在发光部13到右侧壁H3的距离Ld为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以上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7,如图21所示,使发光部13不向左右倾斜地朝向顶棚H1(上方)(将顶棚H1的瞄准位置设定为单纯的上方),并且进行运算使得向被摄体T入射的入射角度为适于跳闪摄影的设定角度,并控制驱动部15使得成为该倾斜设定角度(步骤S18)。
另一方面,在发光部13到右侧壁H3的距离Ld小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的情况下,从步骤S34进入步骤S22,控制驱动部15使得如图22所示那样发光部13在左右方向上向顶棚H1的左侧壁H2的一侧倾斜。
在像这样发光部13到右侧壁H3的距离Ld小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的情况下,更优选的是,控制驱动部15使得如步骤S22所示发光部13对顶棚H1照射的照射位置为从正上方向左侧壁H2侧偏移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同发光部13到右侧壁H3的距离Ld之差(Lb-Ld)对应的尺寸量的位置(向左方向倾斜跳闪角度θ3)。此外,此时,关于上下方向的跳闪角度θ5,如上所述,如图12或图13所示那样运算优选的跳闪角度θ5并控制驱动部15使得成为该角度。
根据该结构也是,在发光部13到一个侧壁(例如左侧壁H2)的距离Lc小于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的情况下,控制驱动部15使得如图20、图22所示那样发光部13向顶棚H1的另一个侧壁的一侧(例如右侧壁H3)倾斜。由此,相较于使发光部13不向左右倾斜地使顶棚H1反射闪光灯的光的情况,能够减少由比顶棚H1近的一个侧壁反射的反射量,并且增加由比顶棚H1远的另一个侧壁反射的反射量。其结果,进行调整使得一个侧壁和另一个侧壁的反射度对于被摄体接近均等,从而能够利用闪光灯的光来良好地照射被摄体T。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仅测定发光部13与一个侧壁之间的距离,可以不测定发光部13与另一个侧壁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与此相应地省去测距动作,相较于测定左侧壁H2及右侧壁H3的两侧的距离的情况,能够以短时间进行跳闪摄影。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叙述了将左右的侧壁H2、H3也包括在内但以顶棚H1为中心地进行(顶棚H1为主反射体的情况下的)跳闪摄影的情况(自动跳闪模式S10和单侧测距跳闪模式S30)。但是,不限于此,除了该结构以外,还可以构成为还能够以(左侧壁H2或右侧壁H3为主反射体的情况下的)侧壁跳闪模式(被摄体、顶棚、左侧壁或右侧壁测距模式)S40进行拍摄,该侧壁跳闪模式以侧壁(左侧壁H2或右侧壁H3)为中心。在该情况下,构成为能够通过操作操作部18来选择该侧壁跳闪模式S40。另外,预先设定有使跳闪摄影有效的到被摄体T、侧壁的距离(最大有效距离)。
在该情况下,选择将左侧壁H2和右侧壁H3中的哪一个设为主反射体,由此利用作为测距部的距离传感器19来测定发光部13与由左侧壁H2和右侧壁H3中的一个侧壁构成的主反射体之间的距离以及发光部13与由顶棚H1构成的辅助反射体之间的距离Lb。而且,控制部17构成为根据发光部13到作为主反射体的一个侧壁的距离和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来控制驱动部15,使得发光部13能够向一个侧壁(左侧壁H2或右侧壁H3)的顶棚H1的一侧倾斜。
在选择了该侧壁跳闪模式S40的情况下,具体而言,如图23所示,在测定了发光部13到被摄体T的距离(步骤S11)之后,测定发光部13到被选择为主反射体的侧壁(左侧壁H2或右侧壁H3)的距离(步骤S41、S13、S14)。然后,在步骤S15中,判定发光部13到被摄体T、顶棚H1以及被选择的侧壁的距离是否在预先设定的使跳闪摄影有效的距离范围(跳闪有效范围)内。此外,在步骤S15中,在发光部13到被摄体T或任一个反射体的距离在跳闪有效范围外的情况下,不设定跳闪角度并结束,例如,通过报错显示等来传达发光部13与被摄体T之间的距离、发光部13与顶棚H1之间的距离、或发光部13与侧壁H2、H3之间的距离在跳闪有效范围外的意思,依然设为通常摄影的状态。
在步骤S15中,在判定为发光部13到被摄体T及全部的反射体的距离均在跳闪有效范围内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42,基于预先被选择为主反射体的侧壁的信息来判定被设为主反射体的侧壁(步骤S42)。例如在将左侧壁H2设为主反射体的情况下,从步骤S42进入步骤S43,也对垂直方向的跳闪设定角度进行考虑,以使从左侧壁H2向被摄体T入射的入射角度为设定的跳闪角度的方式计算跳闪角度(步骤S18)。
例如,根据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和发光部13到被摄体T的距离La,以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越大使向上方倾斜的跳闪角度越大的方式设定向上方倾斜的跳闪角度θ7(参照图25)。另外,关于左右方向的跳闪角度θ6,优选的是,根据发光部13到作为主反射体的左侧壁H2的距离Lc和发光部13到被摄体T的距离La,以使向被摄体T入射的入射角度为规定的基准角度(例如约30度)θk的方式来决定跳闪角度θ6(参照图24)。此外,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为使闪光灯的光向左侧壁H2入射的入射角与从左侧壁H2向被摄体T出射的出射角相等的角度。像这样,也对垂直方向的跳闪设定角度进行考虑,设定从左侧壁H2向被摄体T入射的入射角度。
另外,在将右侧壁H3设为主反射体的情况下,从步骤S42进入步骤S44,也对垂直方向的跳闪设定角度进行考虑,以使从右侧壁H3向被摄体T入射的入射角度为设定的跳闪角度的方式计算跳闪角度(步骤S18)。
例如,根据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和发光部13到被摄体T的距离La,以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越大使向上方倾斜的跳闪角度越大的方式设定向上方倾斜的跳闪角度θ7。另外,关于左右方向的跳闪角度θ6,优选的是,根据发光部13到作为主反射体的右侧壁H3的距离Ld和发光部13到被摄体T的距离La,以使向被摄体T入射的入射角度为规定的基准角度(例如约30度)θk的方式来决定跳闪角度θ6。此外,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为使闪光灯的光向右侧壁H3入射的入射角与从右侧壁H3向被摄体T出射的出射角相等的角度。像这样,也对垂直方向的跳闪设定角度进行考虑,设定从右侧壁H3向被摄体T入射的入射角度。
利用该结构,在主要使左侧壁H2或右侧壁H3反射闪光灯的光来进行闪光灯摄影的情况下,还利用来自顶棚H1的反射光来抑制在与主要进行反射的一侧的侧壁相反方向形成被摄体的影子,从而利用闪光灯的光来良好地照射被摄体。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相较于设为使闪光灯的光向顶棚H1入射的入射角与从顶棚H1向被摄体T出射的出射角相等的角度的情况,以如图24所示那样使向被摄体T入射的入射角度为规定的基准角度(例如约30度)的方式决定针对主反射体的跳闪角度,具有无论在怎样的摄影环境中均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跳闪摄影的效果的优点。也就是说,在以使向作为主反射体的侧壁入射的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的方式倾斜的情况下,入射角度根据与被摄体T及作为主反射体的侧壁之间的距离而可变。当像这样、入射角度与同发光部13之间的距离相应地减小或增大时,跳闪摄影时来自侧方的光的比例变化,因此跳闪摄影的效果也变化。当向被摄体T入射的入射角过小时,在最坏的情况下有可能为接近直射的摄影结果,使跳闪摄影的效果几乎消失。与此相对,进行控制使得如图24所示那样入射角度总是为被认为最适于跳闪摄影的倾斜角度(例如使得向被摄体T入射的入射角度为作为基准倾斜角度的30度),由此无论在怎样的摄影环境中均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跳闪摄影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叙述了以下情况,但是不限于此:在将任一侧壁设为主反射体的情况下,也对垂直方向的跳闪设定角度进行考虑,以使从上述侧壁(例如左侧壁H2)向被摄体T入射的入射角度为设定的跳闪角度的方式设定跳闪角度。例如,也可以仅在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小于发光部13到作为主反射体的一个侧壁H2、H3的距离Lc、Ld的情况下,控制驱动部15使得发光部13向一个侧壁H2、H3的顶棚H1的一侧倾斜。
在该情况下,如图26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步骤S42中,例如在左侧壁H2为主反射体的情况下,从步骤S42进入步骤S45,在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小于发光部13到作为主反射体的左侧壁H2的距离Lc的情况下,控制驱动部15使得发光部13还向左侧壁H2的顶棚H1的一侧倾斜(参照步骤S46和图25)。另一方面,在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为发光部13到作为主反射体的左侧壁H2的距离Lc以上的情况下,不使发光部13向左侧壁H2的顶棚H1的一侧倾斜(不对垂直方向上的设定角度进行考虑)地控制驱动部15(步骤S47)。
另外,在右侧壁H3为主反射体的情况下,从步骤S42进入步骤S48,在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小于发光部13到作为主反射体的右侧壁H3的距离Ld的情况下,控制驱动部15使得发光部13还向右侧壁H3的顶棚H1的一侧倾斜(步骤S49)。另一方面,在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为发光部13到作为主反射体的右侧壁H3的距离Ld以上的情况下,不使发光部13向右侧壁H3的顶棚H1的一侧倾斜(不对垂直方向上的设定角度进行考虑)地控制驱动部15(步骤S50)。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将侧壁作为主反射体的情况下,也能够仅在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Lb小于发光部13到作为主反射体的一个侧壁H2、H3的距离Lc、Ld的情况下、即顶棚H1对跳闪光的影响大的情况下还向顶棚H1的一侧倾斜,从而能够利用闪光灯的光来良好地照射被摄体T。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叙述的均是在具有顶棚H1的空间中的跳闪摄影的情况,但是在没有顶棚H1、或者发光部13到顶棚H1的距离非常大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以如图24所示那样使向被摄体T入射的入射角度为规定的基准角度(例如约30度)的方式决定针对作为主反射体的侧壁的跳闪角度(侧壁单独跳闪模式)。即,进行控制使得如图24所示那样入射角度总是为被认为最适于跳闪摄影的倾斜角度(例如使得向被摄体T入射的入射角度为作为基准倾斜角度的30度),由此无论在怎样的摄影环境中均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跳闪摄影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除侧壁单独跳闪模式以外的例子中,叙述了以下情况,但是不限于此:在具有顶棚、左右的侧壁的空间中进行跳闪拍摄的情况下,均对多个反射体进行了考虑,该多个反射体为主反射体和其它反射体。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虽然是在具有多个反射体的空间中进行跳闪摄影的情况,但视为仅由顶棚进行反射,能够选择不向左右倾斜的顶棚跳闪摄影模式,或者还可以视为仅由左侧壁或右侧壁进行反射,能够选择不向上方倾斜的上述侧壁单独跳闪模式。
附图标记说明
1:摄像装置;3:摄影功能部;4:控制部;5:显示部;6:操作部;7:***I/F(接口);8:快门;10:闪光灯装置;11:闪光灯主体;12:闪光放电管;13:发光部;14:可变机构;15:驱动部;16:角度检测部;17:控制部;18:操作部;19:距离传感器(测距部);20:电容器(电力蓄积体);21:运算部;22:存储部。

Claims (10)

1.一种闪光灯装置,具备:闪光灯主体;发光部,其以能够相对于闪光灯主体在三维方向上旋转的方式与闪光灯主体连接,所述三维方向为上下方向、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可变机构,其用于在能够进行所述旋转的范围内变更发光部相对于闪光灯主体的角度姿势;驱动部,其用于驱动可变机构;以及控制部,其用于控制驱动部,闪光灯装置向由使闪光灯的光反射的顶棚和侧壁构成的反射体照射闪光灯的光,由此能够向被摄体照射被反射体反射的反射光来进行跳闪摄影,
所述闪光灯装置还具备测距部,所述测距部能够测定发光部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发光部与顶棚之间的距离、以及发光部与左侧壁及右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壁之间的距离,
控制部基于除被摄体以外的多个物体与发光部之间的距离来控制驱动部,使得发光部的角度为跳闪角度,其中,所述除被摄体以外的多个物体与发光部之间的距离为由顶棚和侧壁中的任一个构成的主反射体与发光部之间的距离、以及除主反射体以外的辅助反射体与发光部之间的距离,所述侧壁为左侧壁和右侧壁中的一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闪光灯装置,其特征在于,
测距部能够测定发光部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发光部与顶棚之间的距离、发光部与左侧壁之间的距离、以及发光部与右侧壁之间的距离,
在发光部到一个侧壁的距离小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且发光部到另一个侧壁的距离大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的情况下,控制部控制驱动部,使得发光部向顶棚的另一个侧壁的一侧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闪光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发光部到一个侧壁的距离小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且发光部到另一个侧壁的距离大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的情况下,控制部控制驱动部,使得发光部对顶棚照射的照射位置为从正上方向另一个侧壁的一侧偏移了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同发光部到一个侧壁的距离之差相对应的尺寸量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闪光灯装置,其特征在于,
测距部能够测定发光部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发光部与顶棚之间的距离、发光部与左侧壁之间的距离、以及发光部与右侧壁之间的距离,
在发光部到一个侧壁的距离及发光部到另一个侧壁的距离小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的情况下,控制部控制驱动部,使得发光部朝向顶棚的离两个侧壁的距离相同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闪光灯装置,其特征在于,
测距部能够测定发光部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发光部与顶棚之间的距离、发光部与左侧壁之间的距离、以及发光部与右侧壁之间的距离,
在发光部到两侧的侧壁的距离均为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控制驱动部,使得发光部不向左右倾斜地朝向顶棚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闪光灯装置,其特征在于,
测距部测定发光部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发光部与顶棚之间的距离、以及发光部与左侧壁及右侧壁中的一个侧壁之间的距离,
在发光部到一个侧壁的距离大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的情况下,控制部控制驱动部,使得发光部不向左右倾斜地朝向顶棚,在发光部到一个侧壁的距离小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的情况下,控制部控制驱动部,使得发光部向顶棚的与一个侧壁相反侧的侧壁的一侧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闪光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发光部到一个侧壁的距离小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的情况下,控制部控制驱动部,使得发光部对顶棚照射的照射位置为从正上方向另一个侧壁的一侧偏移了与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同发光部到一个侧壁的距离之差相对应的尺寸量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闪光灯装置,其特征在于,
测距部测定发光部与由左侧壁或右侧壁构成的主反射体之间的距离以及发光部与由顶棚构成的辅助反射体之间的距离,
控制部根据发光部到一个侧壁的距离以及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来控制驱动部,使得发光部能够向左侧壁或右侧壁的顶棚的一侧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闪光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发光部到顶棚的距离小于发光部到一个侧壁的距离的情况下,控制部控制驱动部,使得发光部向一个侧壁的顶棚的一侧倾斜。
10.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闪光灯装置。
CN202080011674.5A 2019-01-30 2020-01-20 闪光灯装置和摄像装置 Active CN1133963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13712A JP7291492B2 (ja) 2019-01-30 2019-01-30 ストロボ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9-013712 2019-01-30
PCT/JP2020/001694 WO2020158477A1 (ja) 2019-01-30 2020-01-20 ストロボ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96362A true CN113396362A (zh) 2021-09-14
CN113396362B CN113396362B (zh) 2022-05-13

Family

ID=71841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11674.5A Active CN113396362B (zh) 2019-01-30 2020-01-20 闪光灯装置和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07551A1 (zh)
JP (1) JP7291492B2 (zh)
CN (1) CN113396362B (zh)
WO (1) WO2020158477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36987A (zh) * 2012-02-28 2014-11-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闪光灯装置及具备闪光灯装置的拍摄装置
JP2015031899A (ja) * 2013-08-06 2015-02-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ストロボ装置及びストロボ装置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CN104583862A (zh) * 2012-08-20 2015-04-2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闪光灯装置以及具备闪光灯装置的摄像装置
US20150261068A1 (en) * 2012-08-20 2015-09-17 Panasonic Intellectu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Strobe device and imag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strobe device
CN105049715A (zh) * 2015-06-30 2015-11-1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闪光拍照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5407292A (zh) * 2014-09-10 2016-03-16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照明装置和控制方法
CN106125455A (zh) * 2015-05-07 2016-11-16 佳能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202929A (ja) 2013-04-05 2014-10-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バウンスストロボシステム
JP6598649B2 (ja) * 2015-11-16 2019-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9095648A (ja) * 2017-11-24 2019-06-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システム、撮像装置、照明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JP2019113650A (ja) * 2017-12-22 2019-07-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オートバウンスストロボカメラ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36987A (zh) * 2012-02-28 2014-11-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闪光灯装置及具备闪光灯装置的拍摄装置
CN104583862A (zh) * 2012-08-20 2015-04-2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闪光灯装置以及具备闪光灯装置的摄像装置
US20150261068A1 (en) * 2012-08-20 2015-09-17 Panasonic Intellectu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Strobe device and imag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strobe device
JP2015031899A (ja) * 2013-08-06 2015-02-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ストロボ装置及びストロボ装置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CN105407292A (zh) * 2014-09-10 2016-03-16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照明装置和控制方法
CN106125455A (zh) * 2015-05-07 2016-11-16 佳能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控制方法
JP2016212226A (ja) * 2015-05-07 2016-1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CN105049715A (zh) * 2015-06-30 2015-11-1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闪光拍照方法及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07551A1 (en) 2022-04-07
JP2020122845A (ja) 2020-08-13
WO2020158477A1 (ja) 2020-08-06
CN113396362B (zh) 2022-05-13
JP7291492B2 (ja) 2023-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68448B2 (en) Flash apparatus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6494410B2 (ja) 照明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WO2014030331A1 (ja) ストロボ装置およびストロボ装置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6168870B2 (ja) 撮像装置、カメラシステム及び制御方法
JP2011170014A (ja) ストロボ装置
JP2009163179A (ja) 撮影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3178354A (ja) ストロボ装置及びストロボ装置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WO2014030330A1 (ja) ストロボ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CN113396362B (zh) 闪光灯装置和摄像装置
JP2005338280A (ja) 撮影用照明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JP6584129B2 (ja) 照明装置
JP6486040B2 (ja) 撮像システム、照明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JP2011221364A (ja) 撮像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JP6184188B2 (ja) 撮像装置、照明装置、カメラシステム及び制御方法
JP2001021962A (ja) フラッシュ装置および該フラッシュ装置とカメラからなる撮影システム
JP2021105628A (ja) 物品撮影装置
JP2015194576A (ja) 照明装置
JP2005148200A (ja) 撮影用光量制御装置
JP6932539B2 (ja) 撮像システム、照明装置と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1095098B (zh) 闪光灯装置
US20150077965A1 (en) Strobe device and image-captur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strobe device
JP2020173391A (ja) 照明装置及びその姿勢制御方法、撮像システム
JP2018205666A (ja) 照明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JP2020177049A (ja) 照明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撮像システム
JP2020056853A (ja) 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