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03128A - 窗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窗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03128A
CN113203128A CN202010078313.4A CN202010078313A CN113203128A CN 113203128 A CN113203128 A CN 113203128A CN 202010078313 A CN202010078313 A CN 202010078313A CN 113203128 A CN113203128 A CN 1132031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r
fresh air
indoor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7831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俊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7831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0312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80456 priority patent/WO202115126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32031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031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31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penetrating a wall or wind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2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cycle
    • F24F1/027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cycle mounted in wall openings, e.g. in window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28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air supply means, e.g. fan casings, internal dampers or duc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323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58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with dehumidifica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窗式空调器,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机壳和新风壳,所述机壳包括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所述新风壳安装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新风壳构造有位于所述室外部分的新风入口,以及位于所述室内部分的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壳的内部形成有将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新风出口连通的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适用于将室外环境的空气送入室内环境。其中,所述新风风道包括与所述新风入口对应的进风段,以及与所述新风出口对应的出风段,所述出风段的通风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进风段的通风横截面面积。本发明的窗式空调器,能够提高新风的风速,进而增大新风风量。

Description

窗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窗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窗式空调器通常是安装在墙体的窗框上,用于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或制 热。随着人们对健康空气的需求,目前出现一种具有新风功能的窗式空调器。 这种窗式空调器通常是在其机壳内增加一个新风壳,以通过该新风壳将室外 环境的新风空气引入道室内环境中。然而,这种常规的新风壳通常是呈筒状 设计,随着气流的流动,在新风壳的出风段气压逐渐减小,使得新风的风速 降低,进而导致新风风量较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窗式空调器,旨在提高新风的风速,进而 增大新风风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窗式空调器。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机 壳和新风壳,所述机壳包括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所述新风壳安装于所述机 壳内。所述新风壳构造有位于所述室外部分的新风入口,以及位于所述室内 部分的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壳的内部形成有将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新风出口 连通的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适用于将室外环境的空气送入室内环境。其 中,所述新风风道包括与所述新风入口对应的进风段,以及与所述新风出口 对应的出风段,所述出风段的通风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进风段的通风横截面 面积。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室内部分的室内换热器;所 述出风段包括与所述进风段连接并沿水平向延伸的第一出风部,以及与所述 第一出风部连接并呈纵向延伸的第二出风部;
其中,所述第一出风部的部分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下方,第二出风部 的部分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进风侧。
可选地,所述新风壳的对应所述第一出风部的部分呈扁平状设置,以使 该新风壳的对应所述第一出风部的部分嵌入至所述机壳的底盘和所述室内换 热器的底部之间。
可选地,所述机壳于所述室内部分的正面构造有室内进风口,并在对应 所述室内部分的顶面构造有室外出风口;所述新风壳的新风出口构造于所述 第二出风部的侧壁上,所述新风出口适用于向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风侧送风 或向所述室内进风口送风。
可选地,所述进风段包括呈筒状设置的进风部,以及连接所述进风部和 所述出风段的导风部,所述导风部的通风横截面自所述进风部向所述出风段 呈渐缩状设置。
可选地,所述新风壳包括底壳及盖合所述底壳的壳盖,所述壳盖的顶壁 在对应所述导风部的部分构造有导风壁,所述导风壁自上向下呈弧形设置, 以使所述导风部呈渐缩状设置。
可选地,所述壳盖在对应所述出风段的部分朝上凸设形成有凸包,所述 凸包靠近所述导风壁,所述壳盖在所述凸包的远离所述导风部的一侧形成有 供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室内换热器对应安装的安装槽。
可选地,所述壳盖在所述凸包的内侧形成有扩容凹槽,所述扩容凹槽与 所述导风部对接。
可选地,所述底盘构造形成有与所述机壳的室内部分对应的接水槽,所 述新风壳的底壳在对应所述接水槽的位置形成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 接水槽对应配合。
可选地,所述底盘构造形成有与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室外换热器对应的沉 槽,所述底盘在所述沉槽和所述接水槽之间形成有第一凸台,所述新风壳的 底壳在对应所述第一凸台的位置形成有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一 凸台对应配合。
可选地,所述底盘在所述沉槽的一侧和所述第一凸台之间还构造有第二 凸台,所述第二凸台高于所述第一凸台,所述新风壳的底壳在对应所述沉槽 的位置形成有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凹部由所述第二凸台支撑,而将所述新风 壳的底壳与所述沉槽的槽底间隔开。
可选地,所述第二凹部的下表面凸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适用于与所 述沉槽的槽底坻持,而支撑所述新风壳。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接水槽的接水盘,所述接水 盘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新风壳的上方,并与所述新风壳的上方的上表面对应配 合。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接水槽内的垫板,所述垫板 位于所述新风壳的一侧,并与所述新风壳的位于所述接水槽内的部分平齐, 以与该新风壳的位于所述接水槽内的部分配合支撑所述接水盘。
可选地,所述接水盘构造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自所述接水盘朝向所述 沉槽延伸,以用于向所述底盘的沉槽排水。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压缩机、切换器,以及除湿换热器,所 述压缩机、与所述切换器、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及除湿换热器采用冷媒 管连接形成有冷媒循环回路;其中,所述除湿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室内换热器 的进风侧。
可选地,所述机壳的正面设有室内进风口,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内 侧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对应所述室内进风口设置的第一室内换热器 及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窗式空调器具有恒温除湿模式,在所述恒温除湿模 式下,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其中一者处于制热模式, 另一者处于制冷模式。
可选地,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沿所述室内进风口 的进风方向层叠设置;或者,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在垂直所述室内进风口的进 风方向上呈并排设置。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外换热器、冷媒循环管路、第一阀及 第二阀;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压缩机的冷媒出口设置有排出管,冷媒入口设置 有吸入管;所述排出管、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 室内换热器、所述吸入管通过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依次连通;所述第一阀串接 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所述第二 阀串接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 上。
可选地,所述冷媒循环管路包括连接所述排出管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 一配管,以及连接所述吸入管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配管;窗式空调 器还包括切换装置;
所述切换装置串接于所述第一配管及所述第二配管上,所述切换装置具 有第一切换状态及第二切换状态;
在所述第一切换状态下,连接于所述切换装置两端的所述第一配管导通, 连接于所述切换装置两端的所述第二配管导通;
在所述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排出管和所述切换装置之间的所述第一配 管与所述切换装置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所述第二配管导通,所述室 外换热器和所述切换装置之间的所述第一配管与所述吸入管和所述切换装置 之间的所述第二配管导通。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具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切换装置、 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均电连接;
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恒温除湿模式时,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切换 装置处于第一切换状态,且用以控制所述第一阀完全打开、所述第二阀部分 打开;和/或,
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具有全制冷模式,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全制冷模式 时,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处于第一切换状态,且用以控制所述 第一阀部分打开、所述第二阀完全打开;和/或,
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具有全制热模式,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全制热模式 时,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处于第二切换状态,且用以控制所述 第二阀完全打开、所述第一阀部分打开。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所述新风风道的出风段的通风横截面面积小 于其进风段的通风横截面面积,以使得气流在从进风段进入到出风段的过程 中,气流被挤压压缩到出风段内,出风段内的新风空气被挤压使得气压升高, 气压较高的新风空气快速流向新风出口,使得新风获得较高的风速,进而快 速从新风出口吹出,有效增大新风风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 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 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 附图。
图1为本发明窗式空调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窗式空调器部分结构的前视图;
图3为图2中窗式空调器部分结构的后视图
图4为本发明窗式空调器的新风壳与底盘装配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新风壳与底盘装配结构另一视角的是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新风壳与底盘、接水盘三者装配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新风壳与底盘、接水盘三者装配结构的俯视图;
图8为图7中沿I-I线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窗式空调器的新风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新风壳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1为图9中新风壳再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窗式空调器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窗式空调器还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379079460000051
Figure BDA0002379079460000061
本发明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 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 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 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 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 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 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 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 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 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 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 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1至图13为本发明窗式空调器的实施例附图。本发明所提供的窗式空调 器的实施例中,所述窗式空调器是将室内机及室外机一体式制成,窗式空调 器整机安装在建筑的窗框上,可实现对室内环境制冷或制热。所述窗式空调 器还能够将室外的新风空气引入到室内,且其引入新风的风速较高,新风风 量较大。下文将对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实施例进行介绍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在本发明的窗式空调器100的一实施例中,窗式空调 器100包括机壳110和新风壳200,机壳110包括室内部分101和室外部分 102,新风壳200安装于机壳110内。新风壳200构造有位于室外部分102的 新风入口201,以及位于室内部分101的新风出口202,新风壳200的内部形 成有将新风入口201和新风出口202连通的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适用于 将室外环境的空气送入室内环境。其中,所述新风风道包括与新风入口201对应的进风段230,以及与新风出口202对应的出风段240,出风段240的通 风横截面面积小于进风段230的通风横截面面积。
具体说来,机壳110具有前表面、背面、侧面及顶面。顶面可以是一整 个呈水平状设计的平面,也可以由一平面和与所述平面的前端连接的倾斜面 组成。在此,机壳110的前表面设有室内进风口103,机壳110的顶面前端(即 倾斜面)设有室内出风口104。机壳110的背面设有室外进风口,机壳110的 侧面设有室外出风口。
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室内风道壳160和室外风道壳170。其中,所述室 内风道壳160安装于机壳110的室内部分101,用以形成将室内进风口103和 室内出风口104连通的室内风道。室外风道壳170安装于机壳110的室外部 分102,用于形成将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连通的室外风道。窗式空调器 100还包括室内换热器120和室外换热器130。其中,室内换热器120安装于 机壳110的室内部分101,并与室内进风口103对应;室外换热器130安装于 机壳110的室外部分102,并与所述室外进风口对应。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 室内风机140和室外风机150。其中,室内风机140安装于所述室内风道,用 以驱动空气从室内风口进入到室内风道,而后与室内换热器120换热后从室 内出风口吹出。室外风机150安装于所述室外风道,用以驱动空气从室外风 进入到室外风道,而后与室外换热器130换热后从室外出风口吹出。
对于新风壳200而言,新风壳200可以安装在机壳110的左侧或右侧, 新风壳200自机壳110的室外部分102延伸至其室内部分101。当窗式空调器 100开启新风模式时,室外环境的新风空气从新风壳200的新风入口201进入, 而后依次经新风风道的进风段230、出风段240流动到新风出口202,最后从 新风出口202吹出。通过合理设计新风壳200的新风出口202的位置,可以 使得从新风出口202吹出的空气可以直接从机壳110的室内进风口103吹出 到室内房间;或者,也可以从新风出口202吹出的空气吹向室内换热器120 的进风侧,经室内换热器120换热或除湿后从室内出风口104吹出到室内环 境。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所述新风风道的出风段240的通风横截面面 积小于其进风段230的通风横截面面积,以使得气流在从进风段230进入到 出风段240的过程中,气流被挤压压缩到出风段240内,出风段240内的新 风空气被挤压使得气压升高,气压较高的新风空气快速流向新风出口202,使 得新风获得较高的风速,进而快速从新风出口202吹出,有效增大新风风量。 至于新风壳200的形状结构则不设限定,要求所述新风风道的出风段240的 通风横截面面积小于其进风段230的通风横截面面积即可。具体在后文还有 详细介绍。
请参阅图1、图2及图8,在一实施例中,新风壳200吹出的新风可以直 接从室内风道经室内出风口104吹出,也可以先吹直室内换热器120的进风 侧、以由室内换热器120换热后从室内风道经室内出风口104吹出,还可以 直接从室内进风口103直接吹出。在本实施例中,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安 装于室内部分101的室内换热器120;出风段240包括与进风段230连接并沿 水平向延伸的第一出风部241,以及与第一出风部241连接并沿纵向延伸的第 二出风部242。其中,第一出风部241的部分位于室内换热器120的下方,第 二出风部242的部分位于室内换热器120进风侧。
具体说来,出风段240的第一出风部241和第二出风部242大致呈L形 设置,新风壳200的新风出口202与第二出风部242对应。由于新风壳200 的对应第二出风部242的部分位于室内换热器120进风侧,从而使得从新风 壳200的新风出口202吹出的新风可以直接从窗式空调器100的前侧吹出, 或经室内换热器120的进风侧通过室内换热器120而进入到室内风道中,进 而从室内出风口104吹出。
此外,由于出风段240的通风横截面面积较小,从而新风壳200的对应 出风段240的部分体积也相应可设计得较小,进而将容易安装到室内换热器 120的下方,占用空间较小,从而无需在室内风机140和室内换热器120之间 预留供新风壳200安装的位置。
进一步地,机壳110于室内部分101的正面构造有室内进风口103,并在 对应室内部分101的顶面构造有室外出风口;新风壳200的新风出口202构 造于所述第二出风部242的侧壁上,新风出口202适用于向室内换热器120 的进风侧吹出或向室内进风口103送风。
在一实施例中,为方便安装新风壳200,新风壳200的对应第一出风部 241的部分呈扁平状设置,以使得新风壳200的对应第一出风部241的部分厚 度较小,从而使得该新风壳200的对应第一出风部241的部分可嵌入至机壳 110的底盘111和室内换热器120的底部之间。此外,这样设计还可以使得第 一出风部241相较于进风段230狭窄,有助于增大第一出风部241的气压, 进而可以驱动气流加速吹出。
请参阅图1、图2及图8,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新风壳200内新风风 道的进风段230的形状,可以是通风横截面保持不变的直筒状,也可以是通 风横截面渐变的非规则状。在此考虑到,如果进风段230呈直筒状设计,而 出风段240的与该进风段230连接的第一出风部241呈扁平状设计,那么在 进风段230和出风段240之间会出现横截面面积突变(类似于横截面面积从 进风段230到出风段240断崖式变小),在该横截面面积突变的位置会形成较大的风阻,不利于气流流动。
鉴于此,进风段230可选采用通风横截面渐变的非规则状设计。在此可 选地,进风段230包括呈筒状设置的进风部231,以及连接进风部231和出风 段240的导风部232,导风部232的通风横截面自进风部231向出风段240呈 渐缩状设置。
具体说来,空气从进风部231通过并进入到导风部232,而后由导风部 232引导进入到出风段240,最后从出风段240的新风出口202吹出。由于导 风部232的通风横截面面积自进风部231向出风段240呈渐缩状设置,从而 可避免在进风段230和出风段240的第一出风部241之间出现横截面面积突 变,进而避免在该位置形成较大的风阻,使得气流可以顺利从进风段230进 入出风段240。
进一步地,新风壳200包括底壳210及盖合底壳210的壳盖220,壳盖 220的顶壁在对应导风部232的部分构造有导风壁221,导风壁221自上向下 呈弧形设置,以使导风部232呈渐缩状设置。此外,导风壁221呈弧形设计, 也可以使得导风壁221具有较佳的强度,不易发生变形。
请参阅图8至图10,为了增强导风壁221的强度,还可以在壳盖220在 对应出风段240的部分朝上凸设形成有凸包222,凸包222靠近导风壁221, 在壳盖220在凸包222的远离导风部232的一侧形成有供窗式空调器100的 室内换热器120对应安装的安装槽223。
具体说来,凸包222靠近导风壁221,从而凸包222可作为导风壁221的 加强结构,用以强力支撑导风壁221,使得导风壁221不易发生变形。凸包 222由新风壳200的壳盖220局部向上***形成,从而在壳盖220在凸包222 的内侧形成有扩容凹槽,所述扩容凹槽与导风部232对接,从而扩容凹槽形 成新风风道的一部分。该扩容凹槽的存在,可以弥补底壳210的第一凹部占 用的风道空间,从而使得出风段240前后的通风横截面面积基本一致。并且, 该扩容凹槽位于进风段230和出风段240之间转折位置,从而可以增大进风 段230和出风段240之间转折位置的风道空间,有助于减小该转折位置对气 流流动的阻力,使得气流可以顺利从进风段230进入到出风段240,增大风量; 并且,还可以避免气流在转折碰撞到风道内壁,进而避免产生较大的噪音。
在一实施例中,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新风风机300,新风风机300可以 安装在新风壳200的外侧,也可以安装在新风壳200的内侧。具体在此,新 风风机300安装在新风壳200的内侧,并且位于于新风壳200的进风段230 的进风部231,以使得新风风机300在新风壳200的进风段230形成有较大的 气压,从而驱动更多的新风空气进入新风壳200内,增大新风风量。
请参阅图5至图7,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由于新风壳200安装于底盘 111上,而底盘111的上表面形状通常不规则,在底盘111上形成有凹凸不平 的表面,故为确保新风壳200安装稳定,可选将新风壳200的底壳210和底 盘111形状大致适配,具体可依据底盘111的凹凸位置进行相应设计。
请参阅图8至图10,在一实施例中,底盘111构造形成有与机壳110的 室内部分101对应的接水槽11,新风壳200的底壳210在对应接水槽11的位 置形成有凸起部211,凸起部211与接水槽11对应配合。其中,接水槽11对 应供室内风道壳160和室内换热器120安装。新风壳200的底壳210通过凸 起部211对应与该接水槽11的一端配合,该凸起部211与接水槽11的底面形 成有面接触,增了新风壳200的底壳210与接水槽11的配合面积,从而使得 新风壳200不易在该接水槽11处发生晃动,增强新风壳200安装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底盘111构造形成有与机壳110的室外部分102对应的沉槽 14,底盘111在沉槽14和接水槽11之间形成有第一凸台12,新风壳200的 底壳210在对应第一凸台12对应配合。通过第一凸台12将接水槽11和沉槽 14分隔开,使得沉槽14的水不易溢流回到接水槽11中,减少避免溢流到室 内房间。
在此考虑到,如果新风壳200的对应进风段230的部分与沉槽14对应配 合,那么,沉槽14中的水可能会从新风壳200的新风入口201进入到新风风 道中,进而导致新风过于潮湿或出现吹水现象。
请参阅图8至图11,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可在底盘111在沉槽14的 一侧和第一凸台12之间还构造有第二凸台13,第二凸台13高于第一凸台12, 新风壳200的底壳210在对应沉槽14的位置形成有第二凹部213,第二凹部 213由第二凸台13支撑,而将新风壳200的底壳210与沉槽14的槽底间隔开。
具体说来,通过第二凸台13支撑新风壳200的第二凹部213,相当于通 过第二凸台13将新风壳200的新风入口201抬高,使得沉槽14中中的水不 易从新风壳200的新风入口201进入到新风风道中,进而避免新风过于潮湿 或出现吹水现象。
综上所述,底盘111的接水槽11和第一凸台12、第二凸台13组合大致 呈阶梯状设置;相应地,将新风壳200的底壳210上的凸起部211和第一凹 部212、第二凹部213组合也大致呈阶梯状设计,从而使得新风壳200可与底 盘111形状基本适配。
进一步地,考虑到新风壳200的新风入口201需要靠近室外进风口,故 新风壳200的靠近新风入口201的一端会从沉槽14上方向室外进风口延伸, 也就是说,新风壳200的第二凹部213部分会悬空于沉槽14上方,这样会存 在新风壳200向沉槽14倾倒的可能。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可在第二凹部213 的下表面凸设有支撑架214,支撑架214适用于与沉槽14的槽底坻持,而支 撑新风壳200,从而使得新风壳200不易向沉槽14倾倒,大大提高新风壳200 安装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6至图8,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安装 于接水槽11的接水盘400,接水盘400适用于承接室内换热器120产生的冷 凝水。在此,可将接水盘400的一端延伸至新风壳200的上方,以避免冷凝 水直接落入到新风壳200上,打湿新风壳200。可选地,并与新风壳200的上 方的上表面对应配合。例如,新风壳200的壳盖220凸设有凸包222,相应地, 接水盘400的底面构造有供凸包222对应容置的容置槽。
由于接水盘400的一端延伸至新风壳200的上方,如果接水盘400的远 离新风壳200的一端悬空,则会使得接水盘400晃动不稳定。为解决该问题, 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设置在接水槽11内的垫板,所述垫板位于新风壳200 的一侧,并与新风壳200的位于接水槽11内的部分平齐,以与该新风壳200 的位于接水槽11内的部分配合支撑接水盘400。所述垫板可以是泡沫或海绵 等具有弹性或柔性的材料,这样可以与接水盘400的底面接触更紧密,稳定 性更高。
进一步地,为了将接水盘400的水排出,在接水盘400构造有排水槽410, 所述排水槽410自接水盘400朝向沉槽14延伸,以用于向底盘111的沉槽14 排出。最后通过沉槽14向室外环境排出。
请参照图3和图12,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窗式空调器的机壳在其壳 体112的正面设有室内进风口103。在此,所述壳体112的正面应当指的是窗 式空调器面向用户的一面。窗式空调器的室内侧换热器120包括第一室内换 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窗式空调器具有恒温除湿模式,在恒温除湿 模式下,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的其中一者处于制热模 式,另一者处于制冷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得室内侧换热器120具有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 第二室内换热器122,且在恒温除湿模式下,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 室内换热器122的其中一者处于制热模式,另一者处于制冷模式。经过室内 侧换热器120的气流能够同时被加热和除湿,经过加热和除湿后的混合风温 度适宜,不会有凉风感受,往复循环后不仅能将所有的室内风及新风重新除 湿,且使得窗式空调器在除湿模式下整个室内温度不会下降,能够达到对全 屋恒温除湿的目的。同时,除湿时能够充分利用室内侧换热器120,不用另外设置新风冷凝器及新风蒸发器,则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和图12,第一室内换热器121与第二室内换 热器122沿室内侧风道210的进风方向层叠设置。当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 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沿室内侧风道210的进风方向层叠设置时,从室内进风 口103进入的室内风或新风,先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121除湿/加热,再经过 第二室内换热器122加热/除湿,室内风机将经过加热除湿后的气流从室内出 风口送入室内,实现全屋恒温除湿。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和第二室内换 热器122沿进风方向层叠设置,则从室内进风口103吹出的全部气流能够被 同时加热,随后同时被除湿,从而无需使得加热和除湿分为两股不同的气流, 减少了混合步骤,使得从室内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温度及湿度更加均匀、舒适。
在另一实施中,请参照图13,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 在垂直室内侧风道210的进风方向上呈并排设置,以使从室内进风口103进 入的气流一部分吹向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另一部分吹向第二室内换热器122。
在本实施例中,室内进风口103的进风方向通常为前后方向,则垂直于 室内进风口103的进风方向的方向可为左右和上下方向。如此,第一室内换 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可以呈上下排布或左右排布,从室内进风口 103进入的新风或室内风,部分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加热/除湿,另一部 分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122除湿/加热,然后在室内侧风道210内混合后形成 温度适宜的干燥气流,再由室内风机将恒温的干燥气流从室内出风口送入室 内,实现全屋恒温除湿。当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呈上 下排布设置时,可以仅通过设置一个室内换热器,而将其上部划分为第一室 内换热器121,将其下部划分为第二室内换热器122,通过控制阀控制上部换 热器及下部换热器中的其中一者处于制热状态,另一者处于制冷状态。如此, 能够大大减小室内侧换热器120的占用空间,从而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整机体积更小。通过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沿上下 或左右排布,能够大大减小室内侧换热器120的厚度,充分利用壳体112高 度方向的空间,从而减少室内侧换热器120的占用空间,减小整机体积和重 量。
在一实施例中,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外换热器130、冷媒循环管路、第一 阀510及第二阀520,窗式空调器的压缩机180的冷媒出口设置有排出管181, 冷媒入口设置有吸入管182,排出管181、室外换热器130、第一室内换热器 121、第二室内换热器122、吸入管182通过冷媒循环管路依次连通,第一阀 510串接在室外换热器130与第一室内换热器121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第 二阀520串接在第一室内换热器121与第二室内换热器122之间的冷媒循环 管路上。
在本实施例中,压缩机180可以为变频式压缩机180或定频式压缩机180。 通过使得压缩机180为变频式压缩机180,能够更佳的实现制冷及恒温除湿双 ***,节约了一个压缩机180,从而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简单,降低成本和功率, 大大提高了能效。第一阀510及第二阀520可以为电磁阀、电子膨胀阀或节 流阀,能够控制其所在配管的通断或流量。通过设置第一阀510及第二阀520, 能够控制冷媒是否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从而控制 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是否参与制冷或制热。
当需要开启除湿模式时,压缩机180流出的高温冷媒进入到室外换热器 130(冷凝器),从而室外换热器130出来的高温冷媒到达第一阀510,此时 第一阀510可以全部或大部分打开,让室外换热器130的温度等于或略小于 第一室内换热器121的温度,此时第一室内换热器121为冷凝器,起到加热 气流的作用,然后流出第一室内换热器121的次高温冷媒到达第二阀520,第 二阀520部分打开,起到毛细管节流的作用,节流后冷媒变为低温冷媒,流过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此时第二室内换热器122为蒸发器,起到降温的作用, 也即除湿,从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流出的冷媒再回到压缩机180。如此,新风 和室内风混合后部分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加热,部分经过第二室内换热 器122降温除湿,进入室内侧风道210混合后形成温度适宜的干燥气流,随 后由室内出风口吹出,从而达到室内即除湿又不会吹冷风的目的,且除湿效 果更佳。当然,第一室内换热器121也可以作为蒸发器,则第二室内换热器 122作为冷凝器,同样可以实现恒温除湿的目的。
当不需要除湿,仅需开启全制冷模式时,使得压缩机180流出的高温冷 媒进入到室外换热器130(冷凝器),从而室外换热器130出来的高温冷媒到 达第一阀510,此时第一阀510小部分打开起到毛细节流的作用,让第一室内 换热器121的温度大大小于室外换热器130的温度,此时第一室内换热器121 为蒸发器,起到降温的作用,然后流出第一室内换热器121的低温冷媒到达 第二阀520,第二阀520完全或大部分开启,起到完全通过或者再节流的作用, 通过第二阀520的冷媒流过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此时第二室内换热器122为蒸发器,起到二次降温的作用,从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流出的冷媒再回到压 缩机180。如此,新风和室内风混合后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121降温,然后经 过第二室内换热器122二次降温,进入室内侧风道210后由室内出风口吹出, 从而能达到室内快速降温的目的。
在一实施例中,冷媒循环管路包括连接排出管181与室外换热器130的 第一配管610,以及连接吸入管182与第二室内换热器122的第二配管620。 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切换装置700,切换装置700串接于第一配管610及第二配 管620上,切换装置700具有第一切换状态及第二切换状态。在第一切换状 态下,连接于切换装置700两端的第一配管610导通,连接于切换装置700 两端的第二配管620导通。在第二切换状态下,排出管181和切换装置700之间的第一配管610与切换装置70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122之间的第二配管 620导通,室外换热器130和切换装置700之间的第一配管610与吸入管182 和切换装置700之间的第二配管620导通。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窗式空调器还具有控制器,控制器与第 一阀510、第二阀520及切换装置700均电连接,从而控制切换装置700的切 换状态及各个阀的开关及开度。切换装置700可以为四通阀或其他使得冷媒 不会同时进入室外换热器13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122的切换装置700。通过切 换装置700,能够使得空调器的功能增加。可以理解的是,切换装置700串接 在第一配管610及第二配管620上,也即切换装置700的两端连通第一配管 610,两端连通第二配管620。
在切换装置700处于第一切换状态时,压缩机180的排出管181流出的 高温冷媒通过第一配管610流向室外换热器130,然后依次流入第一室内换热 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最后经第二配管620及吸入管182流回压缩机 180。通过控制第一阀510及第二阀520的开度,能够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21 为制冷状态或制热状态,从而能够控制整个***处于恒温除湿模式或全制冷 ***。第一阀510及第二阀520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21是处于制冷状态或 制热状态,与上述没有切换状态的实施例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在切换装置700处于第二切换状态时,压缩机180的排出管181流出的 高温冷媒通过第一配管610及第二配管620流入第二室内换热器122,随后流 向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室外换热器130,最后通过第一配管610、第二配管 620及吸入管182流回压缩机180。可以通过控制第一阀510及第二阀520的 开度,进而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21是处于制冷状态或制热状态,从而控制 整个***是处于恒温除湿模式还是处于全制热状态。
当开启全制热模式时,切换装置700处于第二切换状态,压缩机180的 排出管181流出的高温冷媒通过第一配管610及第二配管620流入第二室内 换热器122,此时第二室内换热器122起到冷凝器加热的作用,从而第二室内 换热器122出来的高温冷媒到达第二阀520,此时第二阀520全部打开,高温 冷媒继续流出到第一室内换热器121,第一室内换热器121起到再次加热的作 用,次高温冷媒到达第一阀510后,可使得第一阀510起到毛细管节流的作 用,节流后冷媒变为低温冷媒,流经室外换热器130后回到压缩机180。如此, 能实现室内快速制热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 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 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 围内。

Claims (21)

1.一种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包括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以及
新风壳,所述新风壳安装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新风壳构造有位于所述室外部分的新风入口,以及位于所述室内部分的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壳的内部形成有将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新风出口连通的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适用于将室外环境的空气送入室内环境;
其中,所述新风风道包括与所述新风入口对应的进风段,以及与所述新风出口对应的出风段,所述出风段的通风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进风段的通风横截面面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室内部分的室内换热器;所述出风段包括与所述进风段连接并沿水平向延伸的第一出风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出风部连接并沿纵向延伸的第二出风部;
其中,所述第一出风部的部分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下方,所述第二出风部的部分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进风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壳的对应所述第一出风部的部分呈扁平状设置,以使该新风壳的对应所述第一出风部的部分嵌入至所述机壳的底盘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底部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于所述室内部分的正面构造有室内进风口,并在对应所述室内部分的顶面构造有室外出风口;所述新风壳的新风出口构造于所述第二出风部的侧壁上,所述新风出口适用于向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风侧送风或向所述室内进风口送风。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段包括呈筒状设置的进风部,以及连接所述进风部和所述出风段的导风部,所述导风部的通风横截面自所述进风部向所述出风段呈渐缩状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安装于所述进风段的进风部内。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壳包括底壳及盖合所述底壳的壳盖,所述壳盖的顶壁在对应所述导风部的部分构造有导风壁,所述导风壁自上向下呈弧形设置,以使所述导风部呈渐缩状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盖在对应所述出风段的部分朝上凸设形成有凸包,所述凸包靠近所述导风壁,所述壳盖在所述凸包的远离所述导风部的一侧形成有供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室内换热器对应安装的安装槽。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盖在所述凸包的内侧形成有扩容凹槽,所述扩容凹槽与所述导风部对接。
10.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构造形成有与所述机壳的室内部分对应的接水槽,所述新风壳的底壳在对应所述接水槽的位置形成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接水槽对应配合。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构造形成有与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室外换热器对应的沉槽,所述底盘在所述沉槽和所述接水槽之间形成有第一凸台,所述新风壳的底壳在对应所述第一凸台的位置形成有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一凸台对应配合。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在所述沉槽的一侧和所述第一凸台之间还构造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高于所述第一凸台,所述新风壳的底壳在对应所述沉槽的位置形成有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凹部由所述第二凸台支撑,而将所述新风壳的底壳与所述沉槽的槽底间隔开。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部的下表面凸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适用于与所述沉槽的槽底坻持,而支撑所述新风壳。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接水槽的接水盘,所述接水盘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新风壳的上方,并与所述新风壳的上方的上表面对应配合。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接水槽内的垫板,所述垫板位于所述新风壳的一侧,并与所述新风壳的位于所述接水槽内的部分平齐,以与该新风壳的位于所述接水槽内的部分配合支撑所述接水盘。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构造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自所述接水盘朝向所述沉槽延伸,以用于向所述底盘的沉槽排水。
17.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的正面设有室内进风口,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内侧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对应所述室内进风口设置的第一室内换热器及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窗式空调器具有恒温除湿模式,在所述恒温除湿模式下,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其中一者处于制热状态,另一者处于制冷状态。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沿所述室内进风口的进风方向层叠设置;或者,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在垂直所述室内进风口的进风方向上呈并排设置。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外换热器、冷媒循环管路、第一阀及第二阀;
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压缩机的冷媒出口设置有排出管,冷媒入口设置有吸入管;
所述排出管、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吸入管通过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依次连通;
所述第一阀串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所述第二阀串接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循环管路包括连接所述排出管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配管,以及连接所述吸入管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配管;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切换装置;
所述切换装置串接于所述第一配管及所述第二配管上,所述切换装置具有第一切换状态及第二切换状态;
在所述第一切换状态下,连接于所述切换装置两端的所述第一配管导通,连接于所述切换装置两端的所述第二配管导通;
在所述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排出管和所述切换装置之间的所述第一配管与所述切换装置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所述第二配管导通,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切换装置之间的所述第一配管与所述吸入管和所述切换装置之间的所述第二配管导通。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具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切换装置、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均电连接;
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恒温除湿模式时,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处于第一切换状态,且用以控制所述第一阀完全打开、所述第二阀部分打开;和/或,
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具有全制冷模式,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全制冷模式时,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处于第一切换状态,且用以控制所述第一阀部分打开、所述第二阀完全打开;和/或,
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具有全制热模式,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全制热模式时,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处于第二切换状态,且用以控制所述第二阀完全打开、所述第一阀部分打开。
CN202010078313.4A 2020-02-01 2020-02-01 窗式空调器 Pending CN11320312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78313.4A CN113203128A (zh) 2020-02-01 2020-02-01 窗式空调器
PCT/CN2020/080456 WO2021151262A1 (zh) 2020-02-01 2020-03-20 窗式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78313.4A CN113203128A (zh) 2020-02-01 2020-02-01 窗式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03128A true CN113203128A (zh) 2021-08-03

Family

ID=77024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78313.4A Pending CN113203128A (zh) 2020-02-01 2020-02-01 窗式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03128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24588A (en) * 1983-11-21 1985-06-25 Amana Refrigeration, Inc. Air conditioner with improved fresh air path
US5372189A (en) * 1992-06-19 1994-12-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Air conditioner
JPH0886464A (ja) * 1994-07-19 1996-04-0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壁掛形又は壁埋形空気調和機
CN202254004U (zh) * 2011-09-20 2012-05-30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多功能空调窗机
CN105698267A (zh) * 2014-11-29 2016-06-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具有引流结构的壁挂式空调器
CN207196710U (zh) * 2017-08-08 2018-04-0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窗式空调器
CN109579148A (zh) * 2019-01-28 2019-04-05 江苏友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立式窗机
CN212319923U (zh) * 2020-02-01 2021-01-0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窗式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24588A (en) * 1983-11-21 1985-06-25 Amana Refrigeration, Inc. Air conditioner with improved fresh air path
US5372189A (en) * 1992-06-19 1994-12-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Air conditioner
JPH0886464A (ja) * 1994-07-19 1996-04-0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壁掛形又は壁埋形空気調和機
CN202254004U (zh) * 2011-09-20 2012-05-30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多功能空调窗机
CN105698267A (zh) * 2014-11-29 2016-06-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具有引流结构的壁挂式空调器
CN207196710U (zh) * 2017-08-08 2018-04-0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窗式空调器
CN109579148A (zh) * 2019-01-28 2019-04-05 江苏友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立式窗机
CN212319923U (zh) * 2020-02-01 2021-01-0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窗式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6593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12511502U (zh) 窗式空调器
KR100728337B1 (ko) 히트 펌프를 이용한 폐열회수 환기장치
CN212319923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2511503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1233097U (zh) 空调室内机
KR100734362B1 (ko) 공기조화 시스템
CN211650516U (zh) 窗式空调器
CN113203128A (zh) 窗式空调器
CN215062423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3203129A (zh) 窗式空调器
WO2021151262A1 (zh) 窗式空调器
CN213395582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1650517U (zh) 窗式空调器
JP2005114274A (ja) 空気調和機
CN211650515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2746725U (zh) 窗式空调器
KR101192002B1 (ko) 가습 환기 장치 및 이를 갖춘 공기 조화기
CN112856601A (zh) 窗式空调器
JPH10160189A (ja) 空気調和機
CN211716713U (zh) 窗式空调器
KR102522061B1 (ko) 공조 유닛
CN21806512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522004U (zh) 空调室内机
JP2003322363A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