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46725U - 窗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窗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46725U
CN212746725U CN202020990036.XU CN202020990036U CN212746725U CN 212746725 U CN212746725 U CN 212746725U CN 202020990036 U CN202020990036 U CN 202020990036U CN 212746725 U CN212746725 U CN 2127467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resh air
indoor
heat exchanger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9003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俊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9003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46725U/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80680 priority patent/WO2021244097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467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46725U/zh
Priority to US17/952,777 priority patent/US20230028921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窗式空调器,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机壳、室内换热器、室内侧围板及新风壳。所述机壳构造有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所述室内换热器安装于所述机壳内,并与所述室内进风口对应;所述室内侧围板安装于所述机壳内,所述室内侧围板构造有将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风侧和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的室内侧风道;所述新风壳安装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新风壳构造有新风入口,以及与所述新风入口连通的第一新风出口、第二新风出口,所述第一新风出口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风侧,所述第二新风出口与所述室内侧风道连通。本实用新型的窗式空调器,提供了一种新的新风壳出风方式,能够改善新风壳的出风效果。

Description

窗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窗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窗式空调器通常是安装在墙体的窗框上,用于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或制热。随着人们对健康空气的需求,目前出现一种具有新风功能的窗式空调器。这种窗式空调器通常是在其机壳内增加一个新风壳,以通过该新风壳将室外环境的新风空气引入道室内环境中。然而,这种常规的新风壳的出风方式单一,导致新风壳的出风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窗式空调器,旨在提供一种新的新风壳出风方式,改善新风壳的出风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窗式空调器。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机壳、室内换热器、室内侧围板及新风壳。其中,所述机壳构造有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室内换热器安装于所述机壳内,并与所述室内进风口对应;所述室内侧围板安装于所述机壳内,所述室内侧围板构造有将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风侧和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的室内侧风道;新风壳安装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新风壳构造有新风入口,以及与所述新风入口连通的第一新风出口、第二新风出口。其中,所述第一新风出口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风侧,所述第二新风出口与所述室内侧风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新风壳包括设有所述新风入口的进风部、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室内进风口之间的出风部,以及将所述进风部和所述出风部连通的导风部;其中,在所述出风部设有所述第一新风出口;在所述导风部设有所述第二新风出口。
可选地,所述导风部具有自所述进风部的顶壁朝下向所述出风部的顶壁呈弧形过渡的导风壁;所述第二新风出口开设于所述导风部的导风壁。
可选地,所述导风部位于所述室内侧围板的后侧;所述室内侧围板的后壁板开设有安装口;所述导风部的第二新风出口从所述安装口伸入到所述室内侧围板的内部,而与所述室内侧风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导风部的导风壁设有位于所述第二新风出口上侧的安装插槽,所述安装插槽与所述第二新风出口的上侧边延伸方向一致,所述安装插槽适用于供所述安装口的上侧边或位于所述安装口上侧的插板***。
可选地,所述新风壳还包括所述导风部和所述出风部连通的引风部,所述引风部呈扁平状设置,所述引风部自所述导风部经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下方穿过而连接至所述出风部的下端。
可选地,所述第一新风出口朝向所述室内进风口开设;或者,所述第一新风出口朝向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风面开设;或者,所述第一新风出口朝上开设。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构造于所述第一新风出口处的第一风门,所述第一风门相对所述第一新风出口可活动而开关所述第一新风出口;和/或,
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构造于所述第二新风出口处的第二风门,所述第二风门相对所述第二新风出口可活动而开关所述第二新风出口。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安装于所述新风壳内,所述新风风机位于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过滤件,所述过滤件安装于所述新风壳内,所述过滤件位于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新风风机之间;或者,所述过滤件位于所述新风风机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窗式空调器的机壳内安装新风壳,该新风壳构造有新风入口,以及与新风入口连通的第一新风出口、第二新风出口;其中,第一新风出口位于室内换热器的进风侧,第二新风出口与所述室内侧风道连通,从而使得利用该新风壳的第一新风出口和第二新风出口实现双风口输送新风。这种新风壳出风方式,不仅可以大大增加新风进风量,改善新风壳的出风效果;而且还可以形成一个上下层气流循环,加速气流流动,驱使更多的新风进入到房间,有效提高室内房间气流换新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窗式空调器的右视图;
图3为图2中窗式空调器的左视图;
图4为图1中窗式空调器拆去外壳后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沿I-I线的剖视图;
图6为图4中窗式空调器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窗式空调器的底盘和新风壳的装配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的新风壳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新风壳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A处的放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一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再一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88914457000003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88914457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1至图10为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的实施例附图。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窗式空调器的实施例中,所述窗式空调器是将室内机及室外机一体式制成,窗式空调器整机安装在建筑的窗框上,可实现对室内环境制冷或制热。所述窗式空调器还能够提供一种新的新风壳出风方式,改善新风壳的出风效果。下文将对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实施例进行介绍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窗式空调器100的一实施例中,窗式空调器100包括机壳110、室内侧围板160及室内换热器120;其中,机壳110 构造有室内进风口103和室内出风口104;室内换热器120安装于机壳110内,并与室内进风口103对应;室内侧围板160安装于机壳110内,室内侧围板 160构造有将室内换热器120的出风侧和室内出风口104连通的室内侧风道 105。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新风壳200,新风壳200安装于机壳110内,新风壳200构造有新风入口201,以及与新风入口201连通的第一新风出口202、第二新风出口203(如图8所示);其中,第一新风出口202位于室内换热器 120的进风侧,第二新风出口203与室内侧风道105连通。
对于机壳110而言,机壳110包括底盘111及安装于底盘111上的壳体 112,所述壳体112具有前表面、背面、侧面及顶面。顶面可以是一整个呈水平状设计的平面,也可以由一平面和与所述平面的前端连接的倾斜面组成。在此,所述壳体112的前表面设有室内进风口103,机壳110的顶面前端(即倾斜面)设有室内出风口104。所述壳体112的背面设有室外进风口,机壳 110的侧面设有室外出风口。
按照窗式空调器100安装在窗户时所处的状态,可将机壳110划分为室内部分102和室外部分101。当将窗式空调器100安装到窗口处时,机壳110 的室内部分102与室内房间对应,室外部分101与室外环境对应。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室外换热器130、室外风机150、室内风机140及压缩机180。其中,室外换热器130和室外风机150、压缩机180均位于机壳110的室外部分101,室外换热器130与所述室外进风口对应,室外风机150安装于设置在室外部分101的风道围板170内,并位于室外换热器130的出风侧;室内换热器120和室内风机140位于机壳110的室内部分102。
当窗式空调器100开启制冷或制热模式时,室内房间的空气被室内风机 140驱动而从室内进风口103进入到室内部分102,然后从室内换热器120通过并换热,换热后的空气进入到室内侧风道105中,最后由室内风机140驱动而从室内出风口104吹出,实现对室内房间制冷或制热;与此同时,室外环境的空气被室外风机150驱动,而从室外进风口进入到室外部分101,然后从室外换热器130通过并换热,换热后的空气进入到室外侧风道中,最后由室外风机150驱动而从室外出风口吹出。
对于新风壳200而言,新风壳200可以安装在机壳110的左侧或右侧,新风壳200自机壳110的室外部分101延伸至其室内部分102。新风壳200的的新风入口201适用于与室外环境连通。新风壳200的第一新风出口202和第二新风出口203适用于向室内房间送风;其中,第一新风出口202位于室内换热器120的进风面和室内进风口103之间,从而从第一新风出口202吹出的新风气流可以直接从室内进风口103向外吹出到室内房间(如图5中F1所示),部分气流会与室内空气一起从室内换热器120的进风面回流到室内侧风道105中(如图5中F3所示);第二新风出口203吹出的气流则直接进入到室内侧风道105中,亦即室内换热器120的出风侧(如图5中F2所示)。新风壳200的内部形成有新风风道204,该新风风道204将新风入口201和第一新风出口202、第二新风出口203连通。
请参阅图5和图8,当窗式空调器100开启新风模式时,室外环境的新风空气从新风入口201进入到新风壳200内部的新风风道204中,而后在新风风道204中分流成两股新风气流两个气流分别从第一新风出口202和第二新风出口203吹出,由前述说明可见,从第一新风出口202吹出的气流是向室内空间的下层流动;而从第二新风出口203吹出的气流则是被室内风机140 驱动而经室内侧风道105、室内侧出风口向室内空间的中上层流动,从而使得室内空间的上中下层均有新风,改善房间内新风的分布。再者,从第二新风出口203吹出的气流与换热后的气流混合从室内侧出风口吹出后,会向下层空间流动,进而推动下层空间的气流向室内进风口103流动,由此形成一个上下层气流循环,这样可以加速气流流动,驱使更多的新风从新风壳200进入到房间,增大室内房间气流换新效率。
其中,第一新风股气流从第一新风出口202吹出,该第一新风股气流可以从室内进风口103向外吹出,而后再从室内进风口103向内回流到室内换热器120,经室内换热器120通过并换热后进入到室内侧风道105中;或者,该第一股新风气流也可以从室内换热器120的进风侧直接进入到室内换热器 120,而后经室内换热器120换热后进入室内侧风道105。第二股新风气流则经第二新风出口203直接进入到室内侧风道105中,并在室内侧风道105中与从室内换热器120换后的空气混合均匀,最后从室内出风口104吹出,在此过程中,该第二股新风气流没有从室内换热器120通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窗式空调器100的机壳110内安装新风壳200,该新风壳200构造有新风入口201,以及与新风入口201连通的第一新风出口202、第二新风出口203;其中,第一新风出口202位于室内换热器 120的进风侧,第二新风出口203与所述室内侧风道105连通,从而使得利用该新风壳200的第一新风出口202和第二新风出口203实现双风口输送新风。这种新风壳200出风方式,不仅可以大大增加新风进风量,改善新风壳200的出风效果;而且还可以形成一个上下层气流循环(具体参见前述介绍),加速气流流动,驱使更多的新风进入到房间,有效提高室内房间气流换新效率。
请参阅图4至图6,在一实施例中,新风壳200包括设有所述新风入口 201的进风部210、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120和所述室内进风口103之间的出风部240,以及将所述进风部210和出风部240连通的导风部220。其中,进风部210的远离出风部240的一端设有新风入口201;在出风部240设有第一新风出口201;在导风部220设有第二新风出口203。
具体说来,新风壳200自机壳110的室外部分101向其室内部分102延伸。由于室外换热器130的长度较短,占用机壳110的长度方向上的空间较小,而室内换热器120的长度较长,占用机壳110的长度方向上的空间较大,故在此将新风壳200的进风部210设于室外换热器130的一端,而新风壳200 的出风部240则自室内换热器120的下方向前穿出,新风壳200的导风部220 位于室外换热器130和室内换热器120之间。将新风入口201构造在进风部210的远离出风部240的一端,可以使得新风入口201与壳体112背面的室外进风口对应,从而室外新风可以从该室外进风口直接进入到新风入口201中。
请参阅图5至图7,对于新风壳200的形状结构,可以有多种形状设计方式。例如,新风壳200可以呈直筒状设计,或者呈渐缩状设计。在此考虑到,如果将新风壳200呈直筒状设计,新风壳200内部的新风风道204在其气流流动方向上的通风横截面基本一致,那么随着气流在新风壳200内由室外向室内流动,气压逐渐减小,使得新风的风速降低,进而导致新风风量较小。
鉴于此,在本实施例中,将新风壳200的出风部240的通缝横截面小于进风部210的通风横截面,以使得气流在从进风部210进入到出风部240的过程中,气流被挤压压缩到出风部240内,出风部240内的新风空气被挤压使得气压升高,气压较高的新风空气快速流向各个新风出口,使得新风获得较高的风速,进而快速从各个新风出口吹出,有效增大新风风量。
请参阅图5、图8及图9,为方便出风部240从室内换热器120的下方穿过,可选地,新风壳200还包括导风部220和出风部240连通的引风部230,引风部230呈扁平状设置,引风部230自导风部220经室内换热器120的下方穿过而连接至出风部240的下端,并在出风部240的上端构造形成第一新风出口202。
具体说来,引风部230和出风部240配合呈L形设置。该引风部230将导流部220中的一部分气流引流到出风部240,然后经出风部240向上流动至第一新风出口202吹出。其中,将引风部230呈扁平状设置,可以使得引风部230的厚度较小,从而使得该引风部230可嵌入至机壳110的底盘111和室内换热器120的底部之间。此外,这样设计还可以使得引风部230相较进风部210狭窄一些,有助于增大引风部230的气压,进而可以驱动气流加速吹出。
至于第一新风出口202的朝向,可以有多种设计方式。例如,第一新风出口202朝向室内进风口103开设,以直接向室内进风口103的外侧吹出新风。再例如,第一新风出口202朝向室内换热器120的进风面开设,也可以增加从室内换热器120回流的新风量。又例如,第一新风出口202朝上开设,以向上将气流吹到达室内换热器120和室内侧进风口之间,然后自然向室内换热器120或室内侧进风口流动。
具体在此,第一新风出口202朝向室内进风口103开设,第一新风出口 202宜靠近室内进风口103的下端,以避免室内进风口103的吸力将其大量吸入机壳110内部,进而确保有从第一新风出口202吹出的气流更多的吹出到室内房间的下层空间。
请继续参阅图5、图8及图9,在一实施例中,考虑到出风部240的通缝横截面小于进风部210的通风横截面,如果在进风部210和出风部240之间出现横截面面积突变(类似于横截面面积从进风部210到出风部240断崖式变小),在该横截面面积突变的位置会形成较大的风阻,不利于气流流动。因此,可以通过导风部220将进风部210逐渐向出风部240过渡,使得新风壳200的通风横截面自导风部220逐渐向出风部240减小,从而可避免在进风段和出风段的第一出风部240之间出现横截面面积突变,进而避免在该位置形成较大的风阻,使得气流可以顺利从进风段进入出风段。
鉴于出风部240呈扁平状设计,故在此将导风部220具有自进风部210 的顶壁朝下向出风部220的顶壁呈弧形过渡的导风壁221,在导风部220的末端形成有收缩口。自进风部210吹入导风部220的气流,受到导风壁221的引导由上向下偏斜流动至收缩口,而后从收缩口进入到出风部240中,最后从出风部240吹出。在此过程中,气流逐渐被挤压从而使得气流流速增大。
基于此,将第二新风出口203开设于导风壁221上,可以将新风气流快速分流到室内侧风道105中,有效增大第二新风出口203的新风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新风出口203也可以设置在水平段231的顶壁上(如此需要在水平段231上方的接水盘开设相应的风道)。
进一步地,导风部220位于室内侧围板160的后侧;室内侧围板160的后壁板161开设有安装口;导风部220的第二新风出口203从安装口伸入到室内侧围板160的内部,而与室内侧风道105连通。
请参阅图5、图9及图10,可选地,导风部220的导风壁221设有位于所述第二新风出口203上侧的安装插槽222,安装插槽222与第二新风出口 203的上侧边延伸方向一致,安装插槽222适用于供所述安装口的上侧边或位于安装口上侧的插板***。具体地,导风壁221凸设有安装凸条223,安装凸条223沿第二新风出口203的上侧边的长度方向延伸,安装插槽222设置在安装凸条223上。装配时,可以将室内侧围板160的安装口侧上侧边***到安装插槽222中,除了可以对新风壳200固定之外,还可以形成密封结构,避免从第二新风出口203吹出的新风空气向上泄漏出去。或者,在室内侧围板160的后壁板161构造一个位于安装口上侧的插板,将该插板插置到安装插槽222内,也可以形成密封结构。
请参阅图5,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考虑到第一新风出口202和第二新风出口203有时候并不是必须的,故可选地,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构造于第一新风出口202处的第一风门(未图示),所述第一风门相对第一新风出口202可活动而开关第一新风出口202;和/或,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构造于第二新风出口203处的第二风门(未图示),所述第二风门相对第二新风出口203可活动而开关第二新风出口203。
可以理解的是,用户通过第一风门可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第一新风出口 202,通过第二风门可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第二新风出口203。例如,可以将第一新风出口202打开,第二新风出口203关闭,从而实现仅第一新风出口 202输送新风,增大向下层空间输送的新风量;或者,将第一新风出口202关闭,第二新风出口203打开,仅第二新风出口203输送新风,增大向中上层空间输送的新风量。
请参阅图5,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新风风机 300,新风风机300安装于新风壳200内,新风风机300位于新风入口201和第二新风出口203之间。新风风机300用于驱动室外环境的新风从新风入口 201进入,而后从第一新风出口202和/或第二新风出口203吹出。如前述硕研,室内风机140不仅可以驱动室内空气从室内进风口103进入到室内侧风道105中,且还可以驱动室外新风经新风壳200的第二新风出口203进入到室内侧风道105中。也就是说,对于新风壳200而言,新风壳200内的气体流动可由新风风机300和室内风机140同时驱动流动,驱动力强,从而有效驱动更多的新风空气进入到室内。
在此考虑到,当室外环境空气质量较差时,新风壳200引入的新风可能会携带有粉尘、细颗粒物、细菌、可挥发性有机物气体(如甲醛)等空气污染物,不利于人体健康。为解决该问题,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过滤件400,过滤件400安装于新风壳200内。当新风气流从过滤件400通过后,被过滤件400过滤净化,去除新风气流中的空气污染物,使得新风气流被净化为洁净的空气,保护人体健康。
对于过滤件400在新风壳200中的具体安装位置,过滤件400可以位于新风入口201和新风风机300之间,以使得新风气流先被过滤件400净化后,再从新风风机300通过,避免新风风机300被污染。此外,还可以将过滤件 400设于新风风机300和第二新风出口203之间。至于过滤件400的结构类型,过滤件400可以是普通过滤网、PM2.5过滤网、可挥发性有机物气体吸附模块等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过滤件400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多个过滤件沿新风壳内气流流动的方向排布。由于新风壳200内的气体流动可由新风风机300 和室内风机140同时驱动流动,驱动力强,因此,即使过滤件400的数量较多,也能确保新风壳200能够输送充足的新风量,抵消过滤件400的挡风效果。
请参照图2和图11,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窗式空调器的机壳在其壳体112的正面设有室内进风口103。在此,所述壳体112的正面应当指的是窗式空调器面向用户的一面。窗式空调器的室内侧换热器120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窗式空调器具有恒温除湿模式,在恒温除湿模式下,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的其中一者处于制热模式,另一者处于制冷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得室内侧换热器120具有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且在恒温除湿模式下,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的其中一者处于制热模式,另一者处于制冷模式。经过室内侧换热器120的气流能够同时被加热和除湿,经过加热和除湿后的混合风温度适宜,不会有凉风感受,往复循环后不仅能将所有的室内风及新风重新除湿,且使得窗式空调器在除湿模式下整个室内温度不会下降,能够达到对全屋恒温除湿的目的。同时,除湿时能够充分利用室内侧换热器120,不用另外设置新风冷凝器及新风蒸发器,则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
请参照图2和图1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室内换热器121与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沿室内侧风道210的进风方向层叠设置。当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沿室内侧风道210的进风方向层叠设置时,从室内进风口103进入的室内风或新风,先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121除湿/加热,再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122加热/除湿,室内风机将经过加热除湿后的气流从室内出风口送入室内,实现全屋恒温除湿。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沿进风方向层叠设置,则从室内进风口103吹出的全部气流能够被同时加热,随后同时被除湿,从而无需使得加热和除湿分为两股不同的气流,减少了混合步骤,使得从室内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温度及湿度更加均匀、舒适。
请参照图2和图12,在另一实施中,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在垂直室内侧风道210的进风方向上呈并排设置,以使从室内进风口103进入的气流一部分吹向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另一部分吹向第二室内换热器122。
在本实施例中,室内进风口103的进风方向通常为前后方向,则垂直于室内进风口103的进风方向的方向可为左右和上下方向。如此,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可以呈上下排布或左右排布,从室内进风口 103进入的新风或室内风,部分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加热/除湿,另一部分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122除湿/加热,然后在室内侧风道210内混合后形成温度适宜的干燥气流,再由室内风机将恒温的干燥气流从室内出风口送入室内,实现全屋恒温除湿。当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呈上下排布设置时,可以仅通过设置一个室内换热器,而将其上部划分为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将其下部划分为第二室内换热器122,通过控制阀控制上部换热器及下部换热器中的其中一者处于制热状态,另一者处于制冷状态。如此,能够大大减小室内侧换热器120的占用空间,从而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整机体积更小。通过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沿上下或左右排布,能够大大减小室内侧换热器120的厚度,充分利用壳体112高度方向的空间,从而减少室内侧换热器120的占用空间,减小整机体积和重量。
请参照图2和图12,在一实施例中,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外换热器130、冷媒循环管路、第一阀510及第二阀520,窗式空调器的压缩机180的冷媒出口设置有排出管181,冷媒入口设置有吸入管182,排出管181、室外换热器 130、第一室内换热器121、第二室内换热器122、吸入管182通过冷媒循环管路依次连通,第一阀510串接在室外换热器130与第一室内换热器121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第二阀520串接在第一室内换热器121与第二室内换热器122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
在本实施例中,压缩机180可以为变频式压缩机180或定频式压缩机180。通过使得压缩机180为变频式压缩机180,能够更佳的实现制冷及恒温除湿双***,节约了一个压缩机180,从而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简单,降低成本和功率,大大提高了能效。第一阀510及第二阀520可以为电磁阀、电子膨胀阀或节流阀,能够控制其所在配管的通断或流量。通过设置第一阀510及第二阀520,能够控制冷媒是否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从而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是否参与制冷或制热。
当需要开启除湿模式时,压缩机180流出的高温冷媒进入到室外换热器 130(冷凝器),从而室外换热器130出来的高温冷媒到达第一阀510,此时第一阀510可以全部或大部分打开,让室外换热器130的温度等于或略小于第一室内换热器121的温度,此时第一室内换热器121为冷凝器,起到加热气流的作用,然后流出第一室内换热器121的次高温冷媒到达第二阀520,第二阀520部分打开,起到毛细管节流的作用,节流后冷媒变为低温冷媒,流过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此时第二室内换热器122为蒸发器,起到降温的作用,也即除湿,从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流出的冷媒再回到压缩机180。如此,新风和室内风混合后部分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加热,部分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122降温除湿,进入室内侧风道210混合后形成温度适宜的干燥气流,随后由室内出风口吹出,从而达到室内即除湿又不会吹冷风的目的,且除湿效果更佳。当然,第一室内换热器121也可以作为蒸发器,则第二室内换热器122作为冷凝器,同样可以实现恒温除湿的目的。
当不需要除湿,仅需开启全制冷模式时,使得压缩机180流出的高温冷媒进入到室外换热器130(冷凝器),从而室外换热器130出来的高温冷媒到达第一阀510,此时第一阀510小部分打开起到毛细节流的作用,让第一室内换热器121的温度大大小于室外换热器130的温度,此时第一室内换热器121 为蒸发器,起到降温的作用,然后流出第一室内换热器121的低温冷媒到达第二阀520,第二阀520完全或大部分开启,起到完全通过或者再节流的作用,通过第二阀520的冷媒流过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此时第二室内换热器122为蒸发器,起到二次降温的作用,从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流出的冷媒再回到压缩机180。如此,新风和室内风混合后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121降温,然后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122二次降温,进入室内侧风道210后由室内出风口吹出,从而能达到室内快速降温的目的。
请参照图2和图12,在一实施例中,冷媒循环管路包括连接排出管181 与室外换热器130的第一配管610,以及连接吸入管182与第二室内换热器 122的第二配管620。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切换装置700,切换装置700串接于第一配管610及第二配管620上,切换装置700具有第一切换状态及第二切换状态。在第一切换状态下,连接于切换装置700两端的第一配管610导通,连接于切换装置700两端的第二配管620导通。在第二切换状态下,排出管 181和切换装置700之间的第一配管610与切换装置70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 122之间的第二配管620导通,室外换热器130和切换装置700之间的第一配管610与吸入管182和切换装置700之间的第二配管620导通。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窗式空调器还具有控制器,控制器与第一阀510、第二阀520及切换装置700均电连接,从而控制切换装置700的切换状态及各个阀的开关及开度。切换装置700可以为四通阀或其他使得冷媒不会同时进入室外换热器13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122的切换装置700。通过切换装置700,能够使得空调器的功能增加。可以理解的是,切换装置700串接在第一配管610及第二配管620上,也即切换装置700的两端连通第一配管610,两端连通第二配管620。
在切换装置700处于第一切换状态时,压缩机180的排出管181流出的高温冷媒通过第一配管610流向室外换热器130,然后依次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最后经第二配管620及吸入管182流回压缩机180。通过控制第一阀510及第二阀520的开度,能够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21 为制冷状态或制热状态,从而能够控制整个***处于恒温除湿模式或全制冷***。第一阀510及第二阀520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21是处于制冷状态或制热状态,与上述没有切换状态的实施例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在切换装置700处于第二切换状态时,压缩机180的排出管181流出的高温冷媒通过第一配管610及第二配管620流入第二室内换热器122,随后流向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室外换热器130,最后通过第一配管610、第二配管 620及吸入管182流回压缩机180。可以通过控制第一阀510及第二阀520的开度,进而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21是处于制冷状态或制热状态,从而控制整个***是处于恒温除湿模式还是处于全制热状态。
当开启全制热模式时,切换装置700处于第二切换状态,压缩机180的排出管181流出的高温冷媒通过第一配管610及第二配管620流入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此时第二室内换热器122起到冷凝器加热的作用,从而第二室内换热器122出来的高温冷媒到达第二阀520,此时第二阀520全部打开,高温冷媒继续流出到第一室内换热器121,第一室内换热器121起到再次加热的作用,次高温冷媒到达第一阀510后,可使得第一阀510起到毛细管节流的作用,节流后冷媒变为低温冷媒,流经室外换热器130后回到压缩机180。如此,能实现室内快速制热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构造有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
室内换热器,安装于所述机壳内,并与所述室内进风口对应;
室内侧围板,安装于所述机壳内,所述室内侧围板构造有将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风侧和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的室内侧风道;以及
新风壳,安装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新风壳构造有新风入口,以及与所述新风入口连通的第一新风出口、第二新风出口;其中,所述第一新风出口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风侧,所述第二新风出口与所述室内侧风道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壳包括设有所述新风入口的进风部、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室内进风口之间的出风部,以及将所述进风部和所述出风部连通的导风部;其中,
在所述出风部设有所述第一新风出口;
在所述导风部设有所述第二新风出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具有自所述进风部的顶壁朝下向所述出风部的顶壁呈弧形过渡的导风壁;所述第二新风出口开设于所述导风壁。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位于所述室内侧围板的后侧;所述室内侧围板的后壁板开设有安装口,所述导风部上的第二新风出口自所述安装口伸入至所述室内侧围板内部,以与所述室内侧风道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的导风壁设有位于所述第二新风出口上侧的安装插槽,所述安装插槽与所述第二新风出口的上侧边延伸方向一致,所述安装插槽适用于供所述安装口的上侧边或位于所述安装口上侧的插板***。
6.如权利要求2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壳还包括所述导风部和所述出风部连通的引风部,所述引风部呈扁平状设置,所述引风部自所述导风部经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下方穿过而连接至所述出风部的下端。
7.如权利要求2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新风出口朝向所述室内进风口开设;或者,所述第一新风出口朝向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风面开设;或者,所述第一新风出口朝上开设。
8.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构造于所述第一新风出口处的第一风门,所述第一风门相对所述第一新风出口可活动而开关所述第一新风出口;和/或,
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构造于所述第二新风出口处的第二风门,所述第二风门相对所述第二新风出口可活动而开关所述第二新风出口。
9.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安装于所述新风壳内,所述新风风机位于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第二新风出口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过滤件,所述过滤件安装于所述新风壳内,所述过滤件位于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新风风机之间;或者,所述过滤件位于所述新风风机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室内侧换热器包括对应所述室内进风口设置的第一室内换热器及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窗式空调器具有恒温除湿模式,在所述恒温除湿模式下,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其中一者处于制热状态,另一者处于制冷状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沿所述室内进风口的进风方向层叠设置;或者,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在垂直所述室内进风口的进风方向上呈并排设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外换热器、冷媒循环管路、第一阀及第二阀;
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压缩机的冷媒出口设置有排出管,冷媒入口设置有吸入管;
所述排出管、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吸入管通过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依次连通;
所述第一阀串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所述第二阀串接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循环管路包括连接所述排出管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配管,以及连接所述吸入管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配管;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切换装置;
所述切换装置串接于所述第一配管及所述第二配管上,所述切换装置具有第一切换状态及第二切换状态;
在所述第一切换状态下,连接于所述切换装置两端的所述第一配管导通,连接于所述切换装置两端的所述第二配管导通;
在所述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排出管和所述切换装置之间的所述第一配管与所述切换装置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所述第二配管导通,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切换装置之间的所述第一配管与所述吸入管和所述切换装置之间的所述第二配管导通。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具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切换装置、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均电连接;
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恒温除湿模式时,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处于第一切换状态,且用以控制所述第一阀完全打开、所述第二阀部分打开;和/或,
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具有全制冷模式,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全制冷模式时,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处于第一切换状态,且用以控制所述第一阀部分打开、所述第二阀完全打开;和/或,
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具有全制热模式,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全制热模式时,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处于第二切换状态,且用以控制所述第二阀完全打开、所述第一阀部分打开。
CN202020990036.XU 2020-06-02 2020-06-02 窗式空调器 Active CN2127467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90036.XU CN212746725U (zh) 2020-06-02 2020-06-02 窗式空调器
PCT/CN2021/080680 WO2021244097A1 (zh) 2020-06-02 2021-03-15 窗式空调器
US17/952,777 US20230028921A1 (en) 2020-06-02 2022-09-26 Window air condition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90036.XU CN212746725U (zh) 2020-06-02 2020-06-02 窗式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46725U true CN212746725U (zh) 2021-03-19

Family

ID=75008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90036.XU Active CN212746725U (zh) 2020-06-02 2020-06-02 窗式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467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70158049A1 (en) Ventilation system
KR100565593B1 (ko) 급배기 직결형 환기겸용 공조시스템
KR100519310B1 (ko) 급배기 직결형 환기겸용 공조시스템
CN212511502U (zh) 窗式空调器
JP2004354040A (ja) 換気兼用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US20230028921A1 (en) Window air conditioner
KR100728337B1 (ko) 히트 펌프를 이용한 폐열회수 환기장치
CN212511503U (zh) 窗式空调器
JP2004116859A (ja) 空気調和機
CN211650516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2746725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2319923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2252878U (zh)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
KR100672602B1 (ko) 공기조화장치의 실내 열교환유닛
CN113757812A (zh) 窗式空调器
CN211716713U (zh) 窗式空调器
KR102522061B1 (ko) 공조 유닛
CN218065127U (zh) 空调室内机
JPH07233973A (ja) 空気調和機
CN219693467U (zh) 新风调湿机
CN220552005U (zh) 新风调湿机
CN212252880U (zh)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
CN212227232U (zh)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
KR102417603B1 (ko) 스탠드형 전열교환장치
CN215260433U (zh) 空气调节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