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69627A - 电动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动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69627A
CN113169627A CN201880099711.5A CN201880099711A CN113169627A CN 113169627 A CN113169627 A CN 113169627A CN 201880099711 A CN201880099711 A CN 201880099711A CN 113169627 A CN113169627 A CN 1131696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portion
main body
control unit
electric drive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971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牛尾公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1696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9627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01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shielding from electromagnetic fields, i.e.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shields
    • H02K11/014Shields associated with stationary parts, e.g. stator cores
    • H02K11/0141Shields associated with casings, enclosures or brack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02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suppre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8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associated with geared commutator motors of the worm-and-wheel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4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ground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2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solid heat conducting material embedded in, or arranged in contact with, the stator or rotor, e.g. heat bridges
    • H02K9/227Heat sink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 H05K9/0007Casings
    • H05K9/002Casings with localised screening
    • H05K9/0022Casings with localised screening of components mounted on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 H05K9/0024Shield cases mounted on a PCB, e.g. cans or caps or conformal shields
    • H05K9/0026Shield cases mounted on a PCB, e.g. cans or caps or conformal shields integrally formed from metal sheet
    • H05K9/0028Shield cases mounted on a PCB, e.g. cans or caps or conformal shields integrally formed from metal sheet with retainers or specific soldering feat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15Magnetic effect devices, e.g. Hall-effect or magneto-resis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4Devices for sensing torque, or actuated thereb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1/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measur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or electric components
    • H02K2211/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circuit boards, e.g. pcb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9/00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non-mechanical commutating devices, e.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2K29/06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non-mechanical commutating devices, e.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position sensing devices
    • H02K29/08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non-mechanical commutating devices, e.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position sensing devices using magnetic effect devices, e.g. Hall-plates, magneto-resis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在电动驱动装置中,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构成的板构件配置于盖与控制单元主体之间。盖上设置有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构成的导电构件。板构件具有安装至控制单元主体的第一安装部和设置在与第一安装部不同的位置处的第二安装部。导电构件具有从盖突出的连接部。连接部安装到第二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连接部中的至少任一个比板构件的第二安装部以外的部分更容易变形。

Description

电动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电动机和控制单元的电动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电子控制单元的壳体,该电子控制单元的壳体为了将电子控制单元保持在壳体中而将电子控制单元收纳在壳体主体中并将电子控制单元的基板的周边部夹在壳体的盖与壳体主体之间。壳体主体上设置有接触基板的凸部。盖用螺钉紧固到壳体主体,由此,将基板的周边部按压到壳体主体的凸部。壳体主体和盖中的每一个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构成。因此,将壳体主体与作为接地的车体电连接,从而电子控制单元经由壳体主体接地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8896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以往的电子控制单元的壳体中,电子控制单元的基板通过盖直接按压到壳体主体的凸部。因此,如果壳体主体的凸部和盖各自的尺寸精度差,则壳体主体的凸部对电子控制单元的压力变得过大,从而电子控制单元可能损坏。此外,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以往的电子控制单元的壳体中,盖仅配置于基板的周边部,因而,电子控制单元所产生的噪声容易向外部辐射。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抑制噪声从控制单元主体向外壳的外部辐射且能够抑制控制单元的损坏的发生的电动驱动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包括:外壳,该外壳具有设置有开口部的壳体和封闭开口部的盖;电动机,该电动机收纳于壳体;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具有控制电动机的控制单元主体并且配置在盖与电动机之间;板构件,该板构件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构成并且配置在盖与控制单元主体之间;以及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构成且设置于盖上的导电构件,板构件具有:第一安装部,该第一安装部安装到控制单元主体;以及第二安装部,该第二安装部设置在与第一安装部不同的位置处,导电构件具有从盖突出的连接部,连接部安装到第二安装部,并且第二安装部和连接部中的至少任一个比板构件的第二安装部以外的部分更容易变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能抑制噪声从控制单元主体向外壳的外部辐射且能抑制控制单元的损坏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电路图。
图3是示出图1的连接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示出图3的连接部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的其他示例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的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安装到板构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是示出图6的连接部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的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安装到板构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9是示出图8的连接部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的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安装到板构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的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安装到板构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的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安装到板构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1用作搭载于汽车等车辆上的车辆用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驱动装置。电动驱动装置1具有外壳2、电动机3、控制单元4、板构件5、框架7和多个导电构件6。
外壳2具有设置有开口部的壳体21和对壳体21的开口部进行封闭的盖22。
壳体21由具有导电性及热传导性的材料构成。在本示例中,壳体21由铝等金属构成。此外,壳体21具有拥有轴线的筒状部211和对筒状部211的轴线方向一端部进行封闭的端壁部212。筒状部211的轴线也为壳体21的轴线。
在端壁部212的中央部设置有贯通孔。在端壁部212的外周部设置多个安装部21a。在各安装部21a设置供螺栓***的螺栓通孔。
在筒状部211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形成壳体21的开口部。盖22在将壳体21的开口部封闭的状态下利用螺钉27安装到筒状部211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盖22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构成。在本示例中,树脂用作构成盖22的材料。
在盖22中形成朝外壳2的内侧开放的滤波室24。滤波室24为盖22的大致中央部朝向外壳2的外侧凹陷而形成的空间。
电动机3收纳于壳体21中。控制单元4配置于电动机3与盖22之间。框架7配置于电动机3与控制单元4之间。
框架7由具有导电性及热传导性的材料构成。在本示例中,框架7由铝等金属构成。框架7的形状是嵌入筒状部211的内表面的形状。框架7以框架7的外周部与筒状部211的内表面相接触的状态安装在壳体21上。由此,框架7电连接和热连接到壳体21。在框架7的中央部设置贯通孔。
电动机3具有与壳体21同轴地配置的输出轴31、固定在输出轴31上的转子32、以及围绕转子32的外周部的筒状的定子33。本示例中,电动机3是三相的无刷电动机。
输出轴31具有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输出轴31的第一端部穿通设置在端壁部212中的贯通孔。输出轴31的第二端部穿通设置在框架7中的贯通孔。输出轴31经由嵌入各贯通孔中的轴承20而可自由旋转地支承于端壁部212和框架7中的每一个。输出轴31的第一端部是电动驱动装置1的输出部。
转子32具有固定在输出轴31上的转子铁心和设置在转子铁心上的多个永磁体。转子32上,由多个永磁体形成多个极对。转子32以输出轴31的轴线为中心来与输出轴31一体地旋转。
定子33固定于筒状部211的内表面。此外,定子33与输出轴31同轴地配置。在定子33的内周面与转子32的外周面之间存在间隙。
定子33具有筒状的定子铁心331和设置在定子铁心331上的三相的定子绕组332。本示例中,三相的定子绕组332的接线是星形接线。另外,三相的定子绕组332的接线也可以是三角形接线。此外,各相的定子绕组332可以以分布卷绕的方式设置于定子铁心331上,也可以以集中卷绕的方式设置于定子铁心331上。另外,电动机3例如也可为两极两对的带刷电动机。
环状的连接环34被支承于定子铁芯331上。连接环34配置于定子33与框架7之间。连接环34上安装有分别贯穿框架7的三根引出线35。各相的定子绕组332经由各引出线35连接至控制单元4。另外,在图1中,仅示出三根引出线35中的一根引出线35。
控制单元4通过三根引出线35向各相的定子绕组332提供电流。转子32通过向各相的定子绕组332提供电流而与输出轴31一体地旋转。
控制单元4具有安装在框架7上的控制单元主体41和配置在盖22的滤波室24中的滤波部42。
控制单元主体41通过调整通往各相的定子绕组332的电流来控制电动机3。此外,控制单元主体41具有基板43、分别搭载于基板43上的逆变器电路44、控制电路45以及电源继电器46。
基板43与输出轴31的轴线正交地配置。基板43上印刷有将逆变器电路44、控制电路45以及电源继电器46进行电连接的金属制的图案。
输出轴31的旋转由旋转传感器10检测。旋转传感器10具有在输出轴31的第二端部处设置的永磁体即传感器用磁体、以及在基板43上设置的传感器部。旋转传感器10的传感器用磁体与输出轴31一体地旋转。旋转传感器10的传感器部在输出轴31的轴线方向上与传感器用磁体相对。旋转传感器10的传感器部检测根据输出轴31的旋转而变化的传感器用磁体的磁场。由此,旋转传感器10产生与输出轴31的旋转相对应的信息。
另外,旋转传感器10也可以是旋转变压器传感器。旋转变压器传感器具有固定在框架7上的传感器部和设置在输出轴31的第二端部处的传感器转子。传感器转子在输出轴31的轴线方向上配置在与传感器部相同的位置。此外,传感器转子与输出轴31一体地旋转。传感器转子是多个凹凸部沿传感器转子的周向并排形成的电磁钢材料。旋转变压器传感器的传感器部检测由于传感器转子的旋转而变化的磁场。即使旋转传感器10是旋转变压器传感器,旋转传感器10也生成与输出轴31的旋转相对应的信息。
这里,图2是图1的电动驱动装置1的电路图。车辆中搭载电池13。电池13的+端子经由电池电源线131电连接到滤波部42。电池13的-端子经由接地线132电连接到滤波部42。接地线132电连接到作为主体接地的车体。由此,接地线132接地连接。
控制电路45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451、驱动电路452、输入电路453以及电源电路454。
点火开关14电连接在电池电源线131和电源电路454之间。通过点火开关14闭合,从而电源电路454从电池13向控制电路45提供电力。
来自包含设置在车辆中的多个传感器在内的传感器类11和对输出轴31的旋转进行检测的旋转传感器10中的每一个的信息被发送到输入电路453。传感器类11包含检测由方向盘的转向引起的转矩的转矩传感器和检测车辆的速度的速度传感器。
来自旋转传感器10和传感器类11中的每一个的信息从输入电路453被发送到CPU451。CPU 451基于来自旋转传感器10和传感器类11中的每一个的信息来对用于使电动机3的旋转轴31旋转的控制量即电流值进行运算。由CPU 451运算出的电流值是与为辅助转向力而所需的辅助转矩相对应的电流值。
由CPU 451运算出的电流值的信息从CPU 451被发送至驱动电路452。驱动电路452将与从CPU 451接收到的电流值的信息相对应的逆变器驱动信号输出至逆变器电路44。此外,驱动电路452根据来自CPU 451的指令,来将与逆变器驱动信号不同的继电器驱动信号输出至逆变器电路44和电源继电器46。
逆变器电路44具有U相功率模块441U、V相功率模块441V以及W相功率模块441W。U相功率模块441U、V相功率模块441V以及W相功率模块441W并联连接。
U相功率模块441U、V相功率模块441V以及W相功率模块441W中的每一个经由各引出线35独立地电连接至U相、V相以及W相各自的定子绕组332。针对U相、V相和W相各自的定子绕组332,U相功率模块441U、V相功率模块441V以及W相功率模块441W中的每一个的电路结构是相同的结构。
U相功率模块441U、V相功率模块441V以及W相功率模块441W中的每一个具有电容器442、上臂开关元件443、下臂开关元件444、分流电阻445以及电动机继电器开关元件446。U相功率模块441U、V相功率模块441V以及W相功率模块441W中的每一个中,电容器442、上臂开关元件443、下臂开关元件444、分流电阻445以及电动机继电器开关元件446通过模塑成型而一体化。
U相功率模块441U、V相功率模块441V以及W相功率模块441W中的每一个中,电容器442与上臂开关元件443、下臂开关元件444以及分流电阻445串联连接而成的结构部分并联连接。此外,U相功率模块441U、V相功率模块441V以及W相功率模块441W中的每一个中,电动机3的定子绕组332经由电动机继电器开关元件446电连接于上臂开关元件443与下臂开关元件444之间。
电容器442是用于抑制噪声的电容器。分流电阻445是用于检测电流的电阻。
电动机继电器开关元件446根据继电器驱动信号来执行导通动作和关断动作。逆变器电路44和定子绕组332之间的电连接的执行和切断通过电动机继电器开关元件446的导通动作和关断动作来进行。由此,通过各电动机继电器开关元件446的动作,可以独立地进行从U相功率模块441U、V相功率模块441V以及W相功率模块441W向U相、V相和W相的定子绕组332的电流的提供和停止。
上臂开关元件443和下臂开关元件444通过重复导通动作和关断动作的开关来调整提供到定子绕组332的三相交流电流。
分流电阻445的两端部之间的电位差的信息和定子绕组332的端子的电压的信息也被发送至输入电路453。CPU 451对基于这些信息的检测值与运算出的电流值之间的差异进行运算,进行所谓的反馈控制。由此,与提供至电动机3的电流相对应的逆变器驱动信号从驱动电路452发送至逆变器电路44。
逆变器电路44通过根据逆变器驱动信号使U相功率模块441U、V相功率模块441V以及W相功率模块441W中的每一个的上臂开关元件443和下臂开关元件444开关,将三相交流电流提供至电动机3。由此,电动机3产生辅助转向力的输出。
控制单元主体41中,由于逆变器电路44的电流的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控制而产生噪声。滤波部42防止噪声从控制单元主体41向外部辐射。滤波部42被称为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电磁干扰)滤波器。
滤波部42具有共模线圈421、常模线圈422、X电容器423、424及Y电容器425、426。
共模线圈421是用于在电池电源线131和接地线132之间去除噪声的线圈。常模线圈422是用于在电池电源线131中去除噪声的线圈。共模线圈421电连接在电池电源线131和接地线132之间。常模线圈422电连接在共模线圈421和电源继电器46之间。
X电容器423、424被称为跨线电容器。X电容器423、424在共模线圈421的电池13侧和逆变器电路44侧中的每一个处电连接在电池电源线131和接地线132之间。
Y电容器425、426被称为线旁路电容器。Y电容器425、426以电连接的方式串联连接在电池电源线131和接地线132之间。串联连接的两个Y电容器425、426之间的中点电连接至作为壳体接地101的壳体21。
电源继电器46电连接在滤波部42和逆变器电路44之间。此外,电源继电器46由两个开关元件构成。电源继电器46根据来自驱动电路452的继电器驱动信号来进行滤波部42与逆变器电路44之间的电连接的执行和切断。通过电源继电器46切断滤波部42与逆变器电路44之间的电连接,停止从电池13向电动机3提供电流。
CPU451具有异常检测功能,该异常检测功能基于来自输入电路453的信息来检测传感器类11、驱动电路452、逆变器电路44以及定子绕组332等的异常。当检测到异常时,CPU451根据该异常对电源继电器46和逆变器电路44中的至少任一个进行控制。当仅停止向各相的定子绕组332中的任一个提供电流时,U相功率模块441U、V相功率模块441V以及W相功率模块441W中的任一个的上臂开关元件443、下臂开关元件444以及电动机继电器开关元件446通过CPU 451的控制而关断。在停止向电动机3自身提供电流时,电源继电器46通过CPU451的控制来关断。
如图1所示,控制单元主体41收纳在壳体21中。由控制单元主体41产生的噪声向外部的辐射被具有导电性的壳体21所抑制。壳体21通过穿通安装部21a的螺栓通孔的螺栓安装到车体。由此,壳体21电连接至作为图2的主体接地100的车体。通过将壳体21电连接到主体接地100,电动机3经由壳体21接地连接。
在基板43上形成有与基板43的厚度方向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基板43以基板43的第二面朝向框架7的状态配置。
控制单元4的各个电子元器件是因电流流过而发热的发热元器件。包含于控制电路45中的多个电子元器件作为第一发热元器件搭载于基板43的第一面。逆变器电路44及电源继电器46各自所包含的多个电子元器件作为第二发热元器件搭载于基板43的第二面。因此,CPU 451作为第一发热元器件搭载于基板43的第一面。此外,电源继电器46、U相功率模块441U、V相功率模块441V以及W相功率模块441W作为第二发热元器件分散地搭载于基板43的第二面侧。另外,图1中,逆变器电路44中仅示出了U相功率模块441U。
电源继电器46、U相功率模块441U、V相功率模块441V以及W相功率模块441W经由具有绝缘性和热传导性的粘结剂或油脂分别配置于框架7。由此,来自电源继电器46、U相功率模块441U、V相功率模块441V以及W相功率模块441W中的每一个的热量经由框架7发散至壳体21。由此,框架7作为控制单元主体41的散热器而发挥功能。
控制电路45搭载于基板43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中的每一个上。由此,控制电路45具有搭载于基板43的第一面的第一发热元器件、以及搭载于基板43的第二面的第二发热元器件。
板构件5由具有导电性及热传导性的材料构成。在本示例中,板构件5由铝等金属构成。此外,板构件5配置于控制单元主体41与盖22之间。由此,板构件5在壳体21内覆盖控制单元主体41。板构件5的形状为嵌入壳体21的筒状部211的内表面的形状,即封闭壳体21的开口部的形状。板构件5的外周部夹在壳体21与盖22之间。
板构件5以板构件5的外周部与壳体21的内表面相接触的状态被保持于外壳2内。由此,板构件5与壳体21电连接。壳体21与作为图2的主体接地100的车体电连接,由此,板构件5成为与壳体21和车体相同电位。即,板构件5接地连接。由控制单元主体41产生的噪声向外部的辐射不仅被壳体21抑制,还被板构件5抑制。
此外,板构件5具有与壳体21的内表面接触的板主体部51、形成在板主体部51上的多个第一安装部52、以及形成在板主体部51上且设置在与各第一安装部52不同的位置的第二安装部53。
板主体部51的外形是嵌入筒状部211的内表面的形状。此外,板主体部51与基板43平行配置。
各个第一安装部52独立地安装到控制电路45的各个第一发热元器件。控制电路45的各个第一发热元器件通过焊料部连接到基板43。在本示例中,第一安装部52通过具有绝缘性和热传导性的粘结剂或油脂安装至控制电路45的第一发热元器件。由此,来自控制电路45的各个第一发热元器件的热量经由板构件5发散到壳体21。即,板构件5作为控制电路45的散热器而发挥功能。
控制电路45的各个第二发热元器件通过具有绝缘性和热传导性的粘结剂或油脂而与框架7热连接。
此外,各个第一安装部52从板主体部51朝向控制电路45突出。在各个第一安装部52上,形成被安装到第一发热元器件的安装面。各个第一安装部52的安装面的背侧的面、即各个第一安装部52的盖22侧的面相对于板主体部51凹陷。
在盖22中形成有安装用孔28。安装用孔28是朝着输出轴31的轴线方向贯穿盖22的贯通孔。此外,安装用孔28在输出轴31的轴线方向上与第二安装部53相对。
在盖22上设置有电源连接器25以及信号连接器26。本示例中,包括滤波室24的壁的盖22和电源连接器25由树脂材料一体成型。
电源端子63和接地端子露出在电源连接器25内。电池端子63经由图2的电池电源线131电连接到电池13的+端子。接地端子经由图2的接地线132电连接到电池13的-端子。来自电池13的电流通过电源连接器25被提供给滤波部42。来自传感器类11的信息通过信号连接器26被发送到控制电路45的输入电路453。
多个导电构件6设置在盖22上。多个导电构件6通过树脂模具与盖22一体形成。
各个导电构件6由具有导电性及热传导性的材料构成。本示例中,各个导电构件6由铜等金属构成。滤波部42的各个元器件、即共模线圈421、常模线圈422、X电容器423、424和Y电容器425、426中的每一个的端子连接到多个导电构件6。由此,形成了滤波部42的图2的电路结构。
在盖22中,至少设置有与电源端子63连接的导电构件、与接地端子连接的导电构件、以及连接有Y电容器425、426的一个端子的导电构件作为导电构件6。
连接有Y电容器425、426的一个端子的导电构件6是与板构件5连接的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6。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6具有固定在盖22上的导电构件主体部61和从导电构件主体部61延伸的连接部62。
导电构件主体部61埋入盖22中。连接部62从盖22突出到盖22的外部。在盖22上安装有封闭安装用孔28的盖部29。盖部29覆盖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6的连接部62。
此外,第二安装部53从板主体部51朝向连接部62突出。在第二安装部53上,形成安装有连接部62的安装面。第二安装部53的安装面的背侧的面、即第二安装部41的控制单元本体41侧的面相对于板主体部51凹陷。
第二安装部53上设置有螺钉孔。连接部62通过拧入第二安装部53的螺钉孔中的螺钉64安装于第二安装部53上。由此,连接部62与第二安装部53的安装面接触。连接部62与第二安装部53的安装面接触,从而将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6电连接和热连接至板构件5。即,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6经由螺钉64和板构件5电连接和热连接到壳体21。
因此,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6、螺钉64和板构件5构成壳体接地线,该壳体接地线将图2的两个Y电容器425、426间的中点和壳体接地101电连接。此外,来自控制电路45的各个第一发热元器件的热量不仅经由板构件5发散到壳体21,而且经由板构件5和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6发散到外壳2的外部。
图3是示出图1的连接部62的放大剖视图。此外,图4是示出图3的连接部62的俯视图。另外,图3是沿图4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在板连接用导电构件6中,经由安装用孔28的空间而彼此相对的两个导电构件主体部61经由连接部62连接。在一个导电构件主体部61中设置有端子连接用孔65。端子连接用孔65露出在设置于盖22中的贯通孔30内。Y电容器425、426的一个端子连接至导电构件主体部61的端子连接用孔65。
连接部62从两个导电构件主体部61朝向第二安装部53突出。此外,连接部62比第二安装部53更容易弹性变形。另外,连接部62比板构件5中的第二安装部53以外的部分、即板主体部51和第一安装部52中的每一个更容易弹性变形。并且,此外,连接部62变形的载荷基于控制单元主体41的耐受载荷进行设定。控制单元主体41从板构件5的第一安装部52受到的载荷小于控制单元主体41的耐受载荷。本示例中,连接部62的厚度比第二安装部53的厚度要薄。由此,本示例中,连接部62比第二安装部53更容易弯曲。
连接部62具有从两个导电构件主体部61中的每一个延伸到安装用孔28的空间的一对板状的根部621、配置在比一对根部621更靠近第二安装部53的位置处的板状的接触部623、以及将一对根部621中的每一个和接触部623连结的一对板状的连结部622。接触部623连接在一对连结部622中的每一个的端部间。连接部62在使接触部623与第二安装部53的安装面接触的状态下安装至第二安装部53。接触部623中设置供螺钉64***的通孔。
在连接部62由于安装盖22时或紧固螺钉64时的按压力而被按压到第二安装部53的状态下,连接部62对第二安装部53的压力因连接部62的弹性变形而缓和。此外,即使在连接部62通过螺钉64的紧固而拉着第二安装部53的状态下,板构件5从连接部62受到的力也因连接部62的弹性变形而缓和。由此,防止了从板构件5施加到控制电路45的各个第一发热元器件和焊料部的压力变得过大。
这样的电动驱动装置1中,设置在盖22上的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6具有从盖22突出的连接部62。此外,板构件5具有安装在控制单元主体41上的第一安装部52和设置有连接部62的第二安装部53。另外,连接部62比板构件5中的第二安装部53以外的部分、即板主体部51和第一安装部52中的每一个更容易弹性变形。
因此,通过将板构件5电连接到车体,可以使板构件5作为屏蔽由控制单元主体41产生的噪声的屏蔽件来发挥功能。因此,能够通过板构件5抑制噪声从控制单元主体41向外壳2的外部辐射。此外,当从连接部62向板构件5施加力时,能够使连接部62积极地弹性变形。因此,能够防止从板构件5的第一安装部52施加到控制单元主体41的压力变得过大。因此,能够抑制控制单元4的损坏的发生。
此外,连接部62从导电构件主体部61朝向第二安装部53突出。因此,不需要使第二安装部53从板主体部51大幅突出。由此,能够使板构件5的加工容易,并且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此外,能够消除使板构件5大幅变形的加工。由此,也能够实现板构件5的尺寸精度的提高。
此外,第二安装部53从板主体部51朝向连接部62突出。因此,能够使第二安装部53的安装面的位置接近盖22。由此,能够容易地将连接部62安装到第二安装部53。
此外,连接部62比第二安装部53更容易弹性变形。因此,能够使连接部62积极地弹性变形,并且能够防止由于板构件5的不期望的变形而产生的问题。
此外,板构件5电连接到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构成的壳体21。因此,板构件5可以经由壳体21电连接到车体。由此,能够更可靠地进行控制单元4的接地连接。
此外,板构件5和壳体21中的每一个由具有热传导性的材料构成。并且,控制单元主体41具有包含CPU 451的多个电子元器件作为第一发热元器件。并且,此外,板构件5安装到控制单元主体41的第一发热元器件和壳体21。因此,能使来自控制单元主体41的第一发热元器件的热量经由板构件5和壳体21有效地发散到外壳2的外部。
此外,框架7和壳体21中的每一个由具有热传导性的材料构成。另外,控制单元主体41具有U相功率模块441U、V相功率模块441V、W相功率模块441W以及电源继电器46作为第二发热元器件。并且,此外,控制单元主体41的各个第二发热元器件经由具有绝缘性和热传导性的粘结剂或油脂配置在安装到壳体21的框架7上。因此,能够使来自控制单元主体41的各个第二发热元器件的热量经由框架7和壳体21有效地发散到外壳2的外部。
此外,具有连接部62的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6是与连接到电源端子63的导电构件和连接到接地端子的导电构件不同的其他导电构件。因此,能提高连接部62和第二安装部53中的每一个的位置的自由度。
另外,在上述的示例中,第二发热元器件、即逆变器电路44和电源继电器46搭载于基板43的第二面。然而,第二发热元器件也可以搭载于框架7。
在该情况下,如图5所示,框架7具有作为散热器的散热构件71和配置在散热构件71的基板43侧的元器件搭载构件72。元器件搭载构件72是通过用树脂一体地形成具有导电性的多个端子而成的构件。此外,在该情况下,第二发热元器件搭载于元器件搭载构件72上。由此,第二发热元器件以第二发热元器件的散热面朝向散热构件71的方式配置在散热构件71和元器件搭载构件72之间的空间中。此外,第二发热元器件经由具有绝缘性和热传导性的粘结剂或油脂而配置在散热构件71上。另外,该情况下,逆变器电路44和电源继电器46中的每一个的电源***端子、即第二发热元器件的电源***端子经由元器件搭载构件72的端子电连接到电源端子63,并且逆变器电路44和电源继电器46中的每一个的信号***端子通过焊料等直接电连接到基板43。此外,在该情况下,与电源连接器25的接地端子电连接的元器件搭载构件72的端子与散热构件71电连接。
实施方式2.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的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安装到板构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此外,图7为示出图6的连接部的俯视图。另外,图6是沿图7的VI-VI线的剖视图。连接部62具有分别从彼此相对的两个导电构件主体部61延伸的一对突出部620。一对突出部620彼此分离。由此,一对突出部620可以彼此独立地变形。
各个突出部620具有从导电构件主体部61延伸到安装用孔28的空间的板状的根部621、配置在比根部621更靠近第二安装部53的位置处的板状的接触部624、以及将根部621和接触部624相连结的板状的连结部622。各个突出部620中的每一个的形状通过根部621、连结部622和接触部624而呈Z字状。
各个接触部624中设置有供作为结合工具的螺钉64***的通孔624a。如图7所示,各个通孔624a是沿着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6的长边方向的长孔。
各个接触部624朝着输出轴31的轴线方向依次与第二安装部53的安装面重叠。此外,各个接触部624匹配各个通孔624a的位置而彼此重叠。另外,各个接触部624通过将穿通各个通孔624a的螺钉64拧入第二安装部53的螺钉孔中而安装到第二安装部53。由此,一对突出部620通过螺钉64一起安装到第二安装部53。
各个接触部624中的靠近第二安装部53的一个接触部624与第二安装部53的安装面接触。此外,各个接触部624彼此接触。由此,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6电连接和热连接到板构件5。
如图7所示,安装用孔28的形状为长方形。沿着安装用孔28的长方形的长边的方向与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6的长边方向一致。由此,实现各个突出部620中的每一个的根部621从盖22突出的长度的扩大。
如果在各个接触部624依次与第二安装部53重叠的状态下用螺钉64紧固各个接触部624,则将螺钉64紧固到第二安装部53的压力施加到各个接触部624。由此,一对突出部620在各个连结部622彼此分离的方向或各个连结部622彼此接近的方向上产生弹性变形。第二安装部53从连接部62受到的力因一对突出部620产生弹性变形而缓和。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这样的电动驱动装置1中,连接部62的一对突出部620彼此分离。此外,一对突出部620通过螺钉64一起安装到第二安装部53。因此,可以使一对突出部620单独地弹性变形。由此,与实施方式1相比,能够进一步使连接部62容易弹性变形。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从板构件5施加到控制单元主体41的压力变得过大,并且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控制单元4的损坏的发生。
实施方式3.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的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安装到板构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此外,图9为示出图8的连接部的俯视图。另外,图8是沿图9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一对突出部620中的每一个的接触部624具有比连结部622的宽度要窄的宽度的细板部624b。各个接触部624以各个细板部624b在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6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分离的状态而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由此,各个细板部624b之间产生供螺钉64穿通的程度的空间。
将穿通各个细板部624b之间的空间的螺钉64拧入第二安装部53的螺钉孔中,从而各个接触部624安装至第二安装部53。由此,一对突出部620通过螺钉64一起安装到第二安装部53。
各个接触部624中的每一个与第二安装部53的安装面接触。由此,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6电连接和热连接到板构件5。
如果用螺钉64紧固各个接触部624,则将螺钉64紧固到第二安装部53的压力施加到各个接触部624。由此,一对突出部620在各个连结部622彼此分离的方向或各个连结部622彼此接近的方向上产生弹性变形。第二安装部53从连接部62受到的力因一对突出部620的弹性变形而缓和。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2相同。
如此,即使在使各个接触部624与第二安装部53接触的状态下,通过螺钉64将一对突出部620一起安装至第二安装部53,与实施方式2相同,也能够使连接部62更容易弹性变形。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从板构件5施加到控制单元主体41的压力变得过大,并且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控制单元4的损坏的发生。
实施方式4.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的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安装到板构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突起部15设置在第二安装部53的安装面上。突起部15从第二安装部53的安装面朝向连接部62突出。此外,突起部15由与第二安装部53相同的材料构成。
在连接在一对连接部622中的每一个的端部间的接触部623中设置有***有突起部15的贯通孔即***孔16。连接部62在使突起部15***到***孔16的状态下安装至第二安装部53。
在突起部15***到***孔16中的状态下,在突起部15的外周面与***孔16的内周面之间产生间隙。当突起部15***到***孔16中时,由于突起部15不被压入***孔16中,所以第二安装部53从连接部62受到的力减轻。
在连接部62安装到第二安装部53的状态下,将突起部15和接触部623电连接和热连接的导电材料17覆盖突起部15。本示例中,焊料或导电性粘接剂被用作导电材料17。此外,在连接部62安装到第二安装部53的状态下,接触部623与第二安装部53接触。由此,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6电连接和热连接到板构件5。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电动驱动装置1中,在第二安装部53上设置有突起部15,在连接部62的接触部623中设置有突起部15所***的***孔16。因此,通过将突起部15***至***孔16中,由此将连接部62安装到第二安装部53。由此,能够使得将连接部62安装到第二安装部53的作业变得容易。此外,能够省去将连接部62安装到第二安装部53的结合工具。由此,能够减少电动驱动装置1的部件数量,并且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上述的示例中,在第二安装部53上设置有突起部15,在连接部62的接触部623中设置有***孔16。然而,也可以在连接部62的接触部623上设置突起部15并在第二安装部53中设置突起部15所***的***孔16。
此外,在上述的示例中,导电材料17覆盖突起部15。然而,也可以省去导电材料17。
实施方式5.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的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安装到板构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一对根部621中的每一个的一部分为薄壁部621a。薄壁部621a的厚度为比连接部62的薄壁部621a以外的部分的厚度要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电动驱动装置1中,各个根部621中的每一个的一部分为薄壁部621a。因此,与连接部62的薄壁部621a以外的部分相比而言,在各个薄壁部621a更容易产生弹性变形。由此,能够进一步使连接部62容易弹性变形。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从板构件5的第一安装部52施加到控制单元主体41的压力变得过大,并且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控制单元4的损坏的发生。
另外,上述的示例中,与连接部62的薄壁部621a以外的部分的厚度相比,薄壁部621a的厚度变得更薄。然而,也可以使薄壁部621a的宽度方向尺寸小于连接部62的薄壁部621a以外的部分的宽度方向尺寸。
此外,上述的示例中,薄壁部621a仅是根部621的一部分。然而,也可将整个根部621设为薄壁部621a。另外,也可将连结部622和接触部624中的至少任一个的一部分或全部设为薄壁部621a。
此外,上述的示例中,连接部62的一部分为薄壁部621a。然而,也可将板构件5的第二安装部53的一部分或全部设为薄壁部。该情况下,第二安装部53的薄壁部的厚度比板主体部51的厚度要薄。
实施方式6.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的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安装到板构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一对根部621中的每一个的一部分为弯曲成S字形的弯曲部621b。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电动驱动装置1中,各个根部621中的每一个的一部分为弯曲部621b。因此,与连接部62的弯曲部621b以外的部分相比而言,在各个弯曲部621b更容易产生弹性变形。由此,能够进一步使连接部62容易弹性变形。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从板构件5的第一安装部52施加到控制单元主体41的压力变得过大,并且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控制单元4的损坏的发生。
另外,在实施方式1~3、5和6中,螺钉64用作将连接部62安装至第二安装部53的结合工具。然而,只要是能够将连接部62机械安装到第二安装部53的结合工具,不限于螺钉64。例如,也可使用铆钉作为结合工具。此外,也可以不使用结合工具,而通过焊接、热嵌缝或嵌缝,将连接部62安装到第二安装部53。列举出熔融等作为热嵌缝。
此外,在各个上述实施方式中,因为只有小电流流经驱动电路452,因此驱动电路452包含于控制电路45中。然而,逆变器电路44也可以包含驱动电路452。该情况下,驱动电路452搭载于基板43的第二面。
此外,当驱动电路452包含于逆变器电路44中时,驱动电路452可以搭载在框架7上,而不是搭载在基板43上。在该情况下,与图5相同,框架7具有作为散热器的散热构件71和配置在散热构件71的基板43侧的元器件搭载构件72。元器件搭载构件72是通过用树脂一体地形成具有导电性的多个端子而成的构件。此外,在该情况下,驱动电路452搭载于元器件搭载构件72上。由此,驱动电路452中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以使得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面朝向框架7的散热构件71的方式配置在框架7的散热构件71和元器件搭载构件72之间的空间中。另外,该情况下,逆变器电路44和电源继电器46中的每一个的电源***端子经由元器件搭载构件72的端子电连接到电源端子63,并且逆变器电路44和电源继电器46中的每一个的信号***端子电连接至基板43。此外,在该情况下,与电源连接器25的接地端子电连接的元器件搭载构件72的端子与散热构件71电连接。
此外,在各个上述实施方式中,电源继电器46与逆变器电路44分开配置。然而,由于伴随发热的大电流流过电源继电器46,所以电源继电器46可以包含在逆变器电路44中。
另外,在各个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部62的厚度比第二安装部53的厚度要薄,因此连接部62比第二安装部53更容易弹性变形。然而,也可以通过使构成板构件5和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6中的每一个的材料的刚性彼此不同,从而使得连接部62比第二安装部53更容易弹性变形。例如,板构件5可以由通过使金属材料加工硬化而得到的所谓的H材料所构成,并且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6可以由通过对金属材料进行退火处理而得到的所谓的O材料所构成。
此外,各个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部62比第二安装部53更容易弹性变形。然而,无论是弹性变形还是塑性变形,只要连接部62比第二安装部53更容易变形即可。因此,连接部62也可以比第二安装部53更容易塑性变形。
此外,各个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部62比第二安装部53更容易弹性变形。然而,第二安装部53也可以比连接部62更容易变形。在该情况下,第二安装部53的变形可以是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中的任一个。
另外,在各个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部62比板构件5中的第二安装部53以外的部分、即板主体部51和第一安装部52中的每一个更容易弹性变形。然而,第二安装部53也可比板构件5中的第二安装部53以外的部分更容易变形。如此,也能够通过第二安装部53的变形来防止从板构件5施加到控制单元主体41的压力变得过大,并且能够抑制控制单元4的损坏的发生。该情况下,第二安装部53的变形也可以是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中的任一个。因此,连接部62和第二安装部53中的至少任一个比板构件5中的第二安装部53以外的部分更容易变形即可。
此外,各个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安装部53从板主体部51朝向连接部62突出。然而,如果连接部62安装至第二安装部53,则第二安装部53也可不从板主体部51朝向连接部62突出。
此外,在各个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部62从导电构件主体部61朝向第二安装部53突出。然而,连接部62从盖22突出即可。因此,连接部62也可不从导电构件主体部61朝向第二安装部53突出。
此外,在各个上述实施方式中,板构件5中包含的第二安装部53的数量是1个。然而,也可将板构件5中所包含的第二安装部53的数量设为多个。在该情况下,多个第二安装部53的位置设为彼此不同的位置。此外,该情况下,在盖22上设置有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6,该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6具有独立地安装在各个第二安装部53上的多个连接部62。
此外,在各个实施方式中,位于壳体21的端壁部212侧的输出轴31的第一端部是电动驱动装置1的输出部。然而,位于控制单元4侧的输出轴31的第二端部是电动驱动装置1的输出部。该情况下,输出轴31的第二端部贯穿控制单元4和盖22而朝外壳2的外部突出。
此外,在各个实施方式中,轴承20嵌入设置于框架7中的贯通孔中。然而,与框架7不同的外壳盖也可固定至壳体21的内周面,并且将轴承20嵌入设置于外壳盖中的贯通孔。在该情况下,外壳盖和嵌入外壳盖的贯通孔中的轴承20配置于框架7与连接环34之间。此外,在该情况下,输出轴31的第二端部穿通到外壳盖的贯通孔中。由此,该情况下,输出轴31经由嵌入各贯通孔中的轴承20而可自由旋转地支承于端壁部212和外壳盖中的每一个。
此外,在各个实施方式中,滤波部42包括共模线圈421、常模线圈422、X电容器423、424以及Y电容器425、426。然而,根据由控制单元4产生的噪声,也可不存在共模线圈421和常模线圈422中的任一方。此外,X电容器423、424以及Y电容器425、426中的一个或多个也可不存在。
此外,在各个实施方式中,具有连接部62的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6是与连接到电源连接器25的电源端子63的导电构件和连接到电源连接器25的接地端子的导电构件不同的其他导电构件。然而,连接到电源连接器25的接地端子的导电构件也可为具有连接部62的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即,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也可电连接到电源连接器25的接地端子。由此,形成线束接地的状态,其中设置在盖22上的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经由电源连接器25的接地端子而电连接到接地线132。
如果以这种方式形成线束接地的状态,则无论板构件5是否电连接到壳体21,板构件5都电连接到车体。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且更可靠地进行控制单元4的接地连接。此外,可根据电动驱动装置1的噪声方面和散热方面,来灵活地决定采用将板构件5电连接到壳体21的构造、及通过用绝缘性的树脂构件覆盖板构件5的外周部而使板构件5与壳体21电切断的构造中的哪一种构造。
此外,当滤波部42的常模线圈422不存在时,通过形成线束接地的状态,由此能减少导电构件6的数量。此外,当常模线圈422不存在时,X电容器423、424中的任一方的端子连接到板连接用的导电构件6。
另外,当形成线束接地的状态时,也可通过在壳体21和车体之间***绝缘体,在切断壳体21和车体之间的电连接的状态下将壳体21安装到车体。可以根据电动驱动装置1的声音、振动、电磁噪声、电波噪声等来选择设为壳体21与车体电连接的状态还是设为壳体21与车体电切断的状态。
标号说明
1电动驱动装置,2外壳,3电动机,4控制单元,5板构件,6导电构件,7框架,15突起部,16***孔,21壳体,22盖,25电源连接器,41控制单元主体,46电源继电器(第二发热元器件),51板主体部,52第一安装部,53第二安装部,61导电构件主体部,62连接部,64螺钉(结合工具),441U U相功率模块(第二发热元器件),441V V相功率模块(第二发热元器件),441W W相功率模块(第二发热元器件),451 CPU(第一发热元器件),620突出部。

Claims (10)

1.一种电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该外壳具有设置有开口部的壳体、和封闭所述开口部的盖;
电动机,该电动机收纳于所述壳体中;
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具有控制所述电动机的控制单元主体并且配置在所述盖与所述电动机之间;
板构件,该板构件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构成并且配置于所述盖与所述控制单元主体之间;以及
导电构件,该导电构件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构成并且设置于所述盖,
所述板构件具有安装到所述控制单元主体的第一安装部、以及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不同的位置处的第二安装部,
所述导电构件具有从所述盖突出的连接部,
所述连接部安装到所述第二安装部,
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连接部中的至少任一个比所述板构件的所述第二安装部以外的部分更容易变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构件具有固定到所述盖的导电构件主体部,
所述连接部从所述导电构件主体部朝向所述第二安装部突出。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构件具有形成有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的板主体部,
所述第二安装部从所述板主体部朝向所述连接部突出。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比所述第二安装部更容易变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具有彼此分离的一对突出部,
所述一对突出部一起安装至所述第二安装部。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连接部中的一方上设置有突起部,而另一方上设置有所述突起部所***的***孔。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构成,
所述板构件电连接至所述壳体。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构件和所述壳体中的每一个由具有热传导性的材料构成,
所述控制单元主体具有第一发热元器件,
所述板构件安装到所述第一发热元器件和所述壳体。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上设置有电源连接器,
所述电源连接器内露出有接地端子,
所述导电构件电连接到所述接地端子。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架,该框架配置于所述电动机与所述控制单元之间并且安装到所述壳体,
所述框架和所述壳体中的每一个由具有热传导性的材料构成,
所述控制单元主体具有第二发热元器件,
所述第二发热元器件经由具有绝缘性和热传导性的粘结剂或油脂而配置在所述框架上。
CN201880099711.5A 2018-11-29 2018-11-29 电动驱动装置 Withdrawn CN1131696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44015 WO2020110261A1 (ja) 2018-11-29 2018-11-29 電動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9627A true CN113169627A (zh) 2021-07-23

Family

ID=708532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9711.5A Withdrawn CN113169627A (zh) 2018-11-29 2018-11-29 电动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408866A1 (zh)
EP (1) EP3890169A4 (zh)
JP (1) JP6983338B2 (zh)
CN (1) CN113169627A (zh)
WO (1) WO20201102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1113090A1 (de) * 2021-05-20 2022-11-24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Leistungselektronik-Baugruppe und elektrischer Antriebsstra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13682B2 (ja) * 1999-11-18 2002-08-12 北川工業株式会社 電磁波シールドケース
JP4402091B2 (ja) * 2006-09-12 2010-01-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5889643B2 (ja) 2012-01-23 2016-03-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制御ユニットのケース
JP5967206B2 (ja) * 2012-09-21 2016-08-1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機器
JP5511929B2 (ja) * 2012-10-24 2014-06-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交流発電機
DE102013001339A1 (de) * 2013-01-26 2014-07-31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Rotierende elektrische Maschine
WO2015197574A1 (de) * 2014-06-26 2015-12-30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Elektrische maschine
CN107852072B (zh) * 2015-08-05 2020-08-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逆变器一体型马达
JP6580251B2 (ja) * 2016-04-06 2019-09-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3512078A4 (en) * 2016-09-12 2019-08-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MOTOR CONTROL DEVICE AND CONTROL DEVICE FOR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102017207165A1 (de) * 2017-04-28 2018-12-13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ische Antriebseinheit mit einem Gehäus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90169A1 (en) 2021-10-06
JP6983338B2 (ja) 2021-12-17
WO2020110261A1 (ja) 2020-06-04
JPWO2020110261A1 (ja) 2021-04-30
US20210408866A1 (en) 2021-12-30
EP3890169A4 (en) 2021-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37084B (zh) 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5951067B1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634610B2 (ja) 電動式駆動装置
JP3614380B2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9521775B2 (en) Drive apparatus
KR101206158B1 (ko) 전동식 파워 스티어링 장치
US7021418B2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EP2571147B1 (en) Electric driving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equipped with same
JP6444495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駆動装置
CN106067711B (zh) 车辆用马达驱动控制装置
JP2013090472A (ja) 駆動装置
JP5837176B1 (ja) 制御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JP5523044B2 (ja) 駆動制御装置、およびモータユニット
JP4981939B2 (ja) 電動式駆動装置およ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13169627A (zh) 电动驱动装置
JP6338719B1 (ja) 電動駆動装置
JP7134302B1 (ja) 制御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CN111194519B (zh)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6345283B1 (ja) 制御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CN116034531A (zh) 马达驱动装置
JP2007106284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723